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最核心的概念,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被认为是任何国家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不断向外扩展,海外利益在中国国家利益结构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在中国的海外利益中,绝大部分涉及普通公民在国外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维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职责所在。
     近年来中国公民在海外遭遇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和严峻,保障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状况的密切关注与重视反映出中国外交政策从国家中心主义到关注公民个人权益的战略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与世界人本化的进步潮流相契合,是中国外交、内政与国际环境、国际体系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国际上保护海外公民的相关理论与主要做法并对其进行评价,以为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意义。第二部分开始切入论文的写作主题。对海外中国公民相关概念和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的相关概念作出界定。第三部分,主要从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角度,对晚清时期、民国、新中国至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第四部分对当前中国政府的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使对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与国家发展大局。
     论文第一章通过对海外利益中公民安全保护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阐述,从国际法、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等多维视角出发,结合国际体系的社会建构作用、国家定位和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国家利益观念的认知变化等,最终尝试为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首先从公民和中国公民的概念入手,引出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界定。通过仔细区分华侨、华人等易混淆的相关概念来加深对海外中国公民这一概念的理解。其次,为了更好的突出对中国公民进行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文章一方面从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国家利益的层次构成和国家利益的性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引申出海外中国公民在中国海外利益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海外中国公民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来源和安全风险变化,再次突出对海外公民进行安全保护的现实紧迫性与必要性,并最终归纳出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的概念。
     第三四章从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行安全保护政策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方面进一步论证第二章的理论框架。主要梳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政策,重点梳理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政策。通过描述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行安全保护的时代背景与特点,总结其中的外交思想、相关机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以为当前中国政府的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政策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论文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政府当前对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的现状与特点,通过总结出国内外对中国政府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政策的评价,最终尝试为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政策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In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 is the core concept. Safeguarding and realiz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 for every country’s diplomacy.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continue to expand outward, and overseas interests take o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In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 the vital interests and legitimate rights of citizens are involved. Therefore, protecting the securities of their lives and property has been the basic duty of China’s diplomatic work.
     In recent years,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increasingly suffered a number of complex and serious security problems. Protecting the security of these Chinese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ational and overseas interest. And it also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hina’s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Chinese govern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situ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reflecting the strategic change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from concerning about the overall national interests to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 citizens. All of these embody the concept of“put people first and do diplomacy for the people”, agreeing with the world progressive trend of humanizat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introduce and appraise the gener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rotecting overseas citizens on security in the world, fo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 the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The second part begins to cut into the main topics of the thesis. In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China’s diplomacy, this thesis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four periods,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New China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the security protec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By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m, we can provide suggests for China’s protection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in the future. So that the protection works of overseas Chinese on security can services China’s overall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better. The forth part, provide suggests for China’s protection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in the future. So that the protection works of overseas Chinese on security can services China’s overall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better.
     First of all,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rotecting overseas citizens on security, the second chapter tri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econdly,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s of citizen and Chinese citize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follows up with the defini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overseas Chinese and other confusing concepts, we can understand its definition deeply. Secondly,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on the one hand, this chapter expounds its views from four aspects, they ar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national interests, level constitute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nature of national interests. On the other hand, by summarizing the main risk sources and risk changes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the chapter points out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protecting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once again and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protecting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The third and forth chapter expounds and prov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hapterⅡthrough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hina’s protection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This thesis sorts out the China’s protection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the years after 1990s. By describing characteristics of background at different periods and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m, we can provide suggests for China’s protection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in the future.
     In the context of comparative studie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China’s protection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we try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itizens on security in the last chapter.
引文
①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中国境外人员机构安全保护[DB/OL]. 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4year/2004-07-19/26/461800.shtml.
    ②金灿荣、刘世强.:《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政策》,《外交评论》,2009第5期,第35页。
    ①方宁、罗雪峰:《拷问海外保护机制》,《中国对外贸易》,2004年第9期,第29页。
    ②白洁:《领事保护:为海外公民保驾护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9729
    ③孔亦珍、陈醇:《出游凸显中国元素》,《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5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07/content_6064979.htm
    ④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9年中的数据绘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梁宝山著:《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②孔小霞:《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95页。
    ③虞花荣:《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问题初探》,《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第89-90页。
    ④夏莉萍:《中国外交新重点——保护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环球经纬》,2005年第6期,第75页。
    ①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中外关系》,2009年第1期,第34页。
    ①金灿荣、刘世强:《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33页。
    ①梁宝山著:《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①颜志雄硕士论文:《日本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兼论中日领事保护制度的差异》,第1页。
    ①李贤华:《论中国公民在国外的刑事保护刍议》;陈志荣:《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完善——兼谈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②汪段泳,苏长河主编:《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王秀梅,吴殿朝:《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9月;郭德峰:《海外公民安全保护》,湘潭大学国际法硕士论文。
    ④李安山:《中非合作背景下的华侨华人与国家政策之关联》,《侨务工作研究》,2009年第1期;樊超:《试论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保护问题》硕士论文;竹青:《试论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及其保护》,《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⑤李小雨:《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安全问题研究与对策探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论文。
    ①Edwin M. Borchard, The 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Citizens Abroad, The Banks Law publishing Co. New York,1928.
    ②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3页。
    ①Luke. T. Lee, Consular Law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1.
    ②Graham H.Stuart, America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Practice, New York, London, D. Appleton-Century Company, 1936.
    ③Charles Stuart Kennedy, The American Consul: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ular Service, 1776-1914, Greenwoodd press, 1990.
    ④Tracy Hollingsworth lay, The Foreign Serv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25.
    ⑤William U. Morgan and Charles Stuart Kennedy, The U.S. Consul at W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⑥Martin F. Herz, The Consular Dimension of Diplomacy: A Symposium,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Diplomacy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d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1983.
    ⑦Andrew L. Steigman, The Foreign Serv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line of Defense, Westview Press, 1985.
    ①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8-39页。
    ②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http;//www.globalsolutions.org/programs/intl_instit/Un_ref/Rzp/pdf.200812026.
    ③李娟娟硕士论文:《领事保护制度研究》,外交学院2005级,第8-9页。
    ④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39页。
    ⑤Gandois, Helene. Sovereignty as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fric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SA's 49th ANNUAL CONVENTION, BRIDGING MULTIPLE DIVIDES, Hilton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 USA, Mar 26, 2008 .
    ⑥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领事保护在国际法领域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0页。
    ①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以〈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为线索》,外交学院2004级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2页。
    ②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以〈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为线索》,外交学院2004级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页。
    ③黎海波博士论文:《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暨南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论文。
    ④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3页。
    ⑤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5页。
    ①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57, Vol.Ⅱ.p.112.
    ②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以〈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为线索》,外交学院2004级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25页。
    ③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以〈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为线索》,外交学院2004级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
    ④National treatment is a principle i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vital to many treaty regimes. It essentially means treating foreigners and locals equally. Under national treatment, if a state grants a particular right, benefit or privilege to its own citizens, it must also grant those advantages to the citizens of other states while they are in that countr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 state must provide equal treatment to those citizens of other states that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agreement. Imported and locally-produced goods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at least after the foreign goods have entered the market.
    ⑤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ost favoured nation (MFN) is a status or level of treatment accorded by one state to another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term means the country which is the recipient of this treatment must, nominally, receive equal trade advantages as the "most favored nation" by the country granting such treatment.
    ①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以〈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为线索》,外交学院2004级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页。
    ①赫德利·布尔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第二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③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④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①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②王金强:《现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1期,第
    ①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61页。
    ①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50页。
    ①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73页。
    ②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74页。
    ③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22.
    ④Sadake Ogata,“Human Security: A Refugee Perspectives,”Keynote Speech at the Ministerial Meeting on humanSecurity Issues of“Lesoen Process”Group of Goverments, Bergen, Norway, May 1999, http://www.unhcr/refworld/Unher/hrrspeech/19990519.htm.
    ①Shea, Donald R. The Calvo Clause, University of Minneseta Press Minneapolis, 1955, pp.17-19.
    ②杨培栋:《外交保护制度研究——以〈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为线索》,外交学院2004级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页。
    ①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26页。
    ①庄国土:《晚清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记)博士论文,1989年,第149页。
    ①叶章蓉:《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太平洋学报》,1994年4月,第43页。
    ②秦朝英:《论国家利益——生存与发展需求》,《战略与管理》,1998年6月,第35页。
    ③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④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⑤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7页。
    ⑥(美)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王缉思:译序《摩根索理论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⑦俞源:《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编《国际关系理论初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
    ①叶章蓉:《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4期,第43页。
    ②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③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④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②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页。
    ②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①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②万霞:《外交保护国际制度的发展及演变》,《国际观察》,2009年第2期,第14页。
    ③张宏:《捍卫海外利益刻不容缓》,《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6期,第26页。
    ④门洪华、钟飞腾:《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60页。引自陈伟恕:《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总体视野——一种以实践为主体的研究纲要》,《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第8-13页。
    ①刘学成:《非传统安全的基本特性及其应对》,《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第32页。
    ②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105页。
    ①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108页。
    ②张兵、梁宝山:《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③李小雨:《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安全问题研究与对策探索》,暨南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论文,第16-17页。
    ①陈俊梅硕士论文:《我国非法移民问题研究》,贵州大学2007届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第3页。
    ②周聿峨、王显峰:《当代中国非法移民活动——以福建沿海地区非法移民为例》,《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5页。
    ③吴化:《全球化与中国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2期,第35页。转引自海外中国非法移民:栖身社会底层漂泊不定,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zh-cn/international/1000/20060921/13641046.html.
    ①吴化:《全球化与中国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2期,第35页。转引自海外中国非法移民:栖身社会底层漂泊不定,中华网:
    ①君君:《海外华人安全问题透析》,《政府法制·半月刊》,2008年第5期,第17页。
    ②蒋凯、叶小娇2009年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形势及对策分析,《前沿》,2010年第7期,第25页。
    ①樊超硕士论文:《试论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保护问题》,外交学院2006级外交学硕士论文,第14页。
    ②派遣国,是指向国外外交机关派遣外交官的国家。接受国,是指接受外交官的国家,也就是外交官驻在国。在国际关系中,互派外交官的国家,既是派遣国,又是接受国。
    ③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①公民手册组编:《公民手册》,华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
    ②孔小霞:《论境外中国公民的保护对策》,《探求》,2009年第5期,第58页。
    ①夏莉萍博士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第18页。
    ①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①根据《清季外交史料》统计,光绪元年正月至光绪二十年九月,涉及保护海外华侨、华工和侨民的内容,包括设立领事,与其他国家修约、换约(涉及海外华工权益)和海外华工、华侨遭遇的奏折等共计117条。
    ②梁碧莹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转引自(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张赛群著:《中国侨务政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根据第11-12页数据绘制。转引自,华侨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华侨经济年鉴》(1994),台北:华侨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1995年,第49-50页。
    ②据海峡殖民地年度报告,从1881-1915年,仅进入马来西亚的华工就达785322人,到新加坡、槟榔屿的有776444万人,到马六甲海峡的也有8878人。共计157.0644万人。
    ③张赛群著:《中国侨务政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④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3月,第3页。
    
    ①梁碧莹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绪论:时代、外交和晚清外交官),天津古籍出版社,第3页。
    ②庄国土博士论文:《清晚政府对的华侨政策》,1989年,(内容提要)第1页。
    ①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年3月,第6页。
    ②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年3月,第7页。
    ③庄国土:《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内容提要)第1页。
    ①颜清煌著,粟明鲜、贺跃夫译:《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2-123页。
    ②颜清煌著,粟明鲜、贺跃夫译:《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9页。
    ③颜清煌著,粟明鲜、贺跃夫译:《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9页。
    ①庄国土:《晚清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记)博士论文,1989年,第115页。
    ②颜清煌著,粟明鲜、贺跃夫译:《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32页。
    ③《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①刘英俊:《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初探》,《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87页。
    ②刘英俊:《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初探》,《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86页。
    ③《国籍条例》及《国籍条例施行细则》明确规定:一、生而父为中国人者;二、生于父死之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三、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引号
    ①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②张赛群著:《中国侨务政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③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④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207页。
    ①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②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护法政府。1921年,该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政府,1923年则更名为大元帅府,后来发展为广东革命政府。1925年,又更名为国民政府,直到北伐胜利后定都南京,始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引自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③1925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大元帅府改为委员制的国民政府,撤销过去的侨务局,设立侨务委员会,是为新的侨务机关。引自: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①任贵祥主编:《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②李兵、梁宝山:《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6页。
    ①任贵祥主编:《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②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③对于中侨委,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向来非常敏感,认为它是中国政府对海外华侨进行政治动员的机构。为了
    ①李兵、梁宝山主编:《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
    
    ①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②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历史和现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③李兵、梁宝山主编:《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①李兵、梁宝山主编:《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主编:《中国外交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版,第44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主编:《中国外交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版,第447页。
    ③梁宝山著:《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①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4页。
    ②李兵、梁宝山主编:《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
    
    ①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中国境外人员机构安全保护
    [DB/OL]. 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4year/2004-07-19/26/461800.shtml.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①李兵、梁宝山主编:《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①金灿荣、刘世强:《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政策》,《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35页。
    ②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①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9页。
    ①金灿荣、刘世强.:《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政策》,《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37页。
    ①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5-1216页。
    ②丘日庆主编:《领事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③蒋凯、叶小娇:《2009年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形势及对策分析》,《前沿》,2010年第7期,第24页。
    ①君君:《海外华人安全问题透析》,《政府法制·半月刊》,2008年第5期,第18页。
    ①龙小农著:《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65页。
    ②例如,2006年救助埃及香港旅游团事件、2007年在尼日利亚解救被劫持中国同胞事件、2009年上海旅游团在美1·30车祸事件、2009年5月因甲流撤离墨西哥滞留中国公民事件等等。
    ③龙小农著:《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侨务报社辑:《侨务政策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M].法律出版社,198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3]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侨务工作概论》[M].中国致公出版社,1993.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5]《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6]《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7]《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卷第一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8]《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19]《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1]梁碧莹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赵佳楹著:《中国近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庄国土著:《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4]顾明义编著:《中国近代外交史略》[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1987.
    [5]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6]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曲星著:《中国外交50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石志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1949.10-1989.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王尔敏著:《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朱雍著:《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18世纪的外交与中国命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11]李宝俊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杨公素著:《中华民国外交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4]牛创平、牛冀青编著:《近代中外条约选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5]连生、宋晓华编著:《中国百年外交风云录》(上、中、下)[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16]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7]李兆祥著:《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8]何茂春著:《中国外交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9]洪停杓、张植荣著:《当代中国外交新论》[M].励志出版社,2004.
    [20]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1]杨公素著:《外交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2]梁宝山著:《实用领事知识:领事职责·公民出入境·侨民权益保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3]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4]杨公素著:《沧桑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5]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6]铁亦石著:《中国外交史》[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7.
    [27]张庆松著:《美国百年排华内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8]沈己尧著:《海外排华百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9]张错:《黄金泪:美洲华工血泪史》[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30]张兵、梁宝山:《紧急护侨——中国外交官领事保护纪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1]任贵祥主编:《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2]庄国土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3]周南京著:《印度尼西亚华侨阿湖人研究》[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34]吴前进著:《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5]杨昭全、孙玉梅著:《中国侨务法律法规概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
    [36]林金枝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7]毛起雄、林晓东编著:《中国侨务政策概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38]黄昆章著:《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9]任贵祥、赵红英著:《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40]庄国土主编:《中国侨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1]蔡德奇、江永良著:《华侨华人的新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2]周南京著:《华侨华人问题概论》[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3]石汉荣著:《探解中国侨务》[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4.
    [44]程希著:《侨务与外交关系研究——中国放弃“双重国籍”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45]唐慧:《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形成于演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6]陈传仁著:《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现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7]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8]张赛群著:《南京国民政府侨务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49]丘日庆主编《领事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50]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1]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2]刘万镇、李庆贵:《毛泽东国际交往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53]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4]程道德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5]宫力、刘德喜、刘建飞、王红续著:《和平为上: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6]庄小军、吴光祥著:《感悟当代中国外交——中共领导集体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智慧》[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57]康绍邦、宫力主编:《中国与世界:实力、角色及国际战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8]张文木著:《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9]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0]贾江华著:《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61]金正昆著:《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2]计翔翔等主编:《世界外交知识词典》[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63]科兰:《大使馆和外交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64]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5]谢益显:《外交智慧与谋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66]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7]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8]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69]龙小农著:《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0]薛澜等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1]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2]朱炳元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3]建中主编:《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74]罗艳华著:《东方看人权——东亚国家人权观透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5]赵英:《大国天命——大国利益与大国天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76]陈立:《中国国家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7]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8]韩保江:《全球化时代》[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9]伍国基:《爱国主义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80]张赛群:《中国侨务政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81]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2]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8.
    [83]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84]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5]袁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6]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87]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8]宫少朋等:《冷战后的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89]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0]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1]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2]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3]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94]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M].上海人民出版, 1998.
    [95]梁守德等:《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96]胡瑾、王学玉等:《国际政治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97]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8]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9]倪世雄等编:《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
    [100]王杰:《国际机制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1]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2]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3]刘明:《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04]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05]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6]白桂梅:《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7]邵津主编:《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8]周鲠生:《国际法》(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澳〕顔清煌著:《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1851-1911)》[M].北京:中国有益出版公司,1990.
    [7]〔奥〕阿·菲德罗斯:《国际法》(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日〕佐藤英夫著:《对外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9]〔日〕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日〕星野昭吉编著,刘小林、王乐理等译:《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1]〔英〕杰夫·贝里奇著、庞中英译:《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英〕费尔萨姆:《外交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3]〔英〕埃·克拉克:《外交官生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14]〔英〕哈·尼科松:《外交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1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8]〔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下册)(第七版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美〕康威·汉德森著,金帆译:《国际关系:世界之交的冲突与合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1]〔美〕莫顿·卡普兰著:《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美〕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4]〔美〕肯尼斯·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5]〔美〕布·拉西特:《世界政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6]〔美〕威廉·奥尔森等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7]〔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著:《世界政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9]〔美〕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8.
    [30]〔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2]〔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94.
    [33]〔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4]〔美〕大卫·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5]〔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6]〔美〕迈克尔·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37]〔美〕罗伯特·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92.
    [38]〔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9]〔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0]〔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41]〔美〕约翰·伯顿:《全球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42]〔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3]〔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4]〔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5]〔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庄国土:晚清政府对华侨的政策[J].博士论文.
    [2]王尔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J].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
    [3]金晶:晚清华侨政策研究综述[J].八桂侨刊2007(3).
    [4]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J].中外关系2009(1).
    [5]李安山:中非合作背景下的华侨华人与国家政策之关联[J].侨务工作研究2009(1).
    [6]王秀梅,吴殿朝: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9).
    [7]万霞: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J].外交评论2006(12).
    [8]郭德峰: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J].硕士论文.
    [9]孔小霞:海外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8(10).
    [10]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1).
    [11]万晓宏: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J].八桂侨刊2001(1).
    [12]毛竹青:试论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及其保护[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3).
    [13]樊超:试论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保护问题[J]硕士论文.
    [14]袁丁:《晚清侨务与中外交涉》,博士论文.
    [15]夏莉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领事保护机制变化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博士论文. 1、《人民日报》(海外版)。2、《瞭望周刊》3、《南方周末——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2004——2009),从2004年至今《南方周末》每年都发布当年的《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内容涉及当年的中国人海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应对措施以及当年重大的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4、《经济日报》
    1、Immanual C.Y.Hsu,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M.R.Godley, The Mandarin-Capitalists from Naya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Antonio S.Tan, The Chinese in the Phippines, 1898-1935, A study of their National Awaking,Queson,1972.
    4、C.F.Remer,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New York Howard,1968.
    5、Jack Chen, The Chinese of American, San Francico,1982.
    6、Lee Rose Hum,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7、P.C.Campbell, 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 New Yprk,1969.
    8、Tien-Lu li, Congressional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Reprint Edition by ARNO Press,1978.
    9、Yen Ching-Hwang,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ngapore and Malay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0、Donald E.Willnott,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Indonesia 1900-1958,New York,1961.
    11、Regester,Crisis Management: How to turn a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 London: Hutchinson Business, 1089.
    12、E.H.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New York: Haper and Row, 1964)
    13、Torbjorn L.Knutsen,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 Intorduc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14、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
    15、Steve Sm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itish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Oxford: Basic Blackwell,1985)
    16、H.J.Morgenthau and K.W.Thompson,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ofInternational Politics: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 Knopf,1950)
    17、Hugh C. Dyer and Leon Mangaria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tate of the Art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9)
    18、David Davies, The Problem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1930)
    19、Clyde Eagleton,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War ( New York: Ronald Press)
    20、James Der Derian, International Theory: Crisis Investiga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
    21、Hans J.Morgenthau and Kenneth W.Thompson,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 Alfred A.Knopf,1950)
    22、W.T.R.Fox, The American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1967)
    23、Ngaire Woods,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ce 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4、Ray Maghroori and Bennett Ramberg, Globalism Versus Realis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ird Debat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82)
    25、C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
    26、Fred Halliday,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1994)
    27、R.O.Keohance,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rsity Press,1986)
    1、Wang Gunwu, The Chinese Minority in Southeast Asia, In Community and Nation: Essays o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2、Linda Y.C.Lim, Chinese Economic Activity in Southeast Asia: An Introductory Review, Linda Y.C. Lim and Gosling edited,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3、Purcell, Chinese Settlement in Malaccas, Journal of Malaya branch of Royal Asian Society, Vol,20, Part2.
    4、Sen-Dou Chang, The distribution and Occu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published by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5、Stephen Fitzgerald,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Perception and Polici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44 (Oct. - Dec., 1970), pp. 1-37,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G. William Skinner,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west Asia,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321 (January 1959).
    7、Albert Wohlstetter,“The Delicate Balance of Terror”,Foreign Affairs, 37(January 1959)
    8、Alexander E.Wendt,“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1:3 (Summer 1987)
    1、中国外交部网站
    2、中国商务部网站
    3、中国教育部网站
    4、中国民政部网站
    5、中国旅游局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