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研究外国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王先谦晚年完成了三部外国史地著作:《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外国通鉴》。
     首先,对《日本源流考》王先谦列出篇名的引用之处详细统计,发现共达3205处,涉及111个篇目、39种书。《大日本史》、《和汉年契》、《日本外史》、《日本国志》、《四裔编年表》这五种书组成了《日本源流考》的主体资料;并得出《日本源流考》是以日本史籍为最主要资料的结论。讨论了《日本源流考》与《日本国志》的关系。
     其次,探讨了王先谦的未刊稿本《外国通鉴》的成书过程。把二十二卷的影印本《外国通鉴稿》称为“草稿本”,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三十三卷的《西国通鉴二次稿》称为“完善稿”。通过对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所增加2800左右条目的整理,发现共增加60余国。并对《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稿》、《西国通鉴二次稿》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三者构成了王先谦外国史书研究的系列。
     再次,以《五洲地理志略》的资料来源为中心,讨论了其叙述编排特色,强调其以“国”为内在叙述顺序,详述沿革历史、细列进出口等方面的经济数据、对中国记载尤为详细。其资料来源主要分为四个途径。将《五洲地理志略》与其所依据的最主要资料《万国新地志》的异同做了详细对比。《五洲地理志略》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译名及注文上。
     最后,由王先谦三种外国史地书籍撰写的时间脉络,可以看出,他对外国的研究,是循着“日本—亚洲—亚欧非三洲—世界”的研究轨迹展开的。
     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的撰写,是一个视域逐步开阔的过程,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变动思考的过程。他的外国史地研究具有:历时长、形成系列研究、多以某一种或几种书为“底本”擅长作注、史地结合、以“通”为主、领域逐步扩展等特点。
The study of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his later years,Wang Xianqian completed three books on foreign history and geography,viz.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Short Records of Geography of Five Continents,and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Foreign States.
     First of all,a meticulous counting of 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 reveals that there is 3205 citations in total,involving 111 titles and 39books.In which five of them,History of Great Japan,A Chronicle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History(The Annales of China and Japan),Unauthorized History of Japan,Records of State of Japan,Chronology of Ethnic Groups Surrounding China,constitutes the main reference source of 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Therefore the autho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 has chiefly based up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Japan.The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 and Records of State of Japan.
     Secondly,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making of th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Foreign States.The author names the 22 volume facsimile edition of Manuscript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Foreign States 'the preliminary draft', the 33 volume edition of Second Manuscript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Western States which is conserved in Library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mature draft'.The author has put the 2800 new entries appeared in the 33 volume edition in order and find that the more than 60 states was added to the new edition.The author then do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among the relationship of 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 Manuscript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Foreign States,and Second Manuscript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Western Stat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se three books serve as a series of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foreign history.
     Furthermore,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source material of Short Records of Geography of Five Continents.The author discusses its characteristic narration and arrangement,emphasizes that the book has an inner sequence of narration of 'state',it describes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in detail,it enumerates comprehensive economic data such as import and export and has a especially minute record of China.The source material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The autho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hort Records of Geography of Five Continents and its main reference New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All Nations.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historical merit of Short Records of Geography of Five Continents mainly consist of its translated names and explanatory notes.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timely sequence of Wang Xianqian's three books on foreign history and geography,the author can state that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foreign countries followed the course of'Japan—Asia—Asia-Europe-Africa—the World'.
     Wang Xianqian's writings of foreign history and geography accompanied the widening of his vision.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was also a process of changing thought.His research has several features:a long time duration,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study,source materials based on one or several books,excellent explanatory notes,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emphasis on comprehensive study,gradual extension of field,etc.
引文
1 王先谦的生卒年代,有两种意见。一种是1842-1917年,如虞舜主编《湖南百科全书》近代人物,对王先谦的介绍。虞舜主编《湖南百科全书》,岳麓书出版社1995年,页831。另一种是1842-1918年。来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252。笔者同意并采信孙玉敏的说法,认为1842-1818年的说法更妥当,王先谦的卒日为丁巳年十一月乙卯日(二十六日),通过公元换算,即1918年1月8日,详见孙玉敏《王先谦生卒年考辩》,《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页38-39。
    2 王先谦著《王先谦自定年谱》卷下宣统三年,《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页795。(下简称《年谱》,用《葵园四种》页码。)
    3 《年谱》,页798。
    4 王先谦著《虚受堂书札》,“复日本宗方北平(附来书)”,《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页884-886。(以下简称《书札》,用《葵园四种》页码。)
    5 姜亚沙《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页137。
    1 《年谱》,页767。
    2 吴仰湘《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562。
    3 同上,页563。
    4 罗玉明《王先谦与湖南近代工业的兴起》,《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5 许顺富《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王先谦》,《湖湘论坛》2003年第5期。
    6 孙海林《王先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3期。
    7 孙玉敏著《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该书是在2005年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8 梅季坤《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07-218。
    1 王青芝《王先谦的史学成就及思想与观念》,《船山学刊》2008第2期。
    2 朱汉民、黄梓根《王先谦汉学研究与书院传播》,《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 孙海林《王先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3期。
    4 张庆雄《浅析王先谦教育思想的转变》,《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 吴荣政《王先谦与(东华录):兼论王录与蒋录、潘录和(清实录)的异同》,《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4期。
    6 马固钢《谈(汉书补注)的吸收前人成果》,《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 马固钢《(汉书补注)训诂杂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8 吴荣政《王先谦(汉书补注)略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9 朴相泳《从(诗三家义集疏)看王先谦的训诂学》,山东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0 张华清《(释名)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1 单篇有:祝敏彻《(释名疏证补点校)序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黄宗瀚《(释名疏证补点校)引用医籍考》,《医古文知识》2003年第2期。
    黄宗瀚《(释名疏证补点校)医籍引文之对象与作用》,《医古文知识》2004年第2期。
    魏宇文、王彦坤《(释名疏证补点校)的“先谦曰”探微》,《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1 关贤柱《浅谈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3期。
    2 杨树达《跋后汉书集解》,《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7年第1期。
    3 梅季《(葵园四种)的史料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4 王青芝、王照兰《王先谦与(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 》,《兰台世界》2008年第2期。
    5 贺知章《王先谦与毕沅(释名)研究比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 刘志盛《先贤王先谦著书刻书考略》,《长沙市北区文史资料》(湖南)第1辑,1985年。
    7 师玉祥《王先谦与刻书》,《图书馆》1996年第2期。
    8 王秀山《王先谦刊刻书籍简论》,《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9 黄林《也知经术非时务 稍为儒林振古风:王先谦编辑出版活动及思想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 李绍平、 谢斌《浅谈王先谦的文献学成就》,《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11 胡志泽《王先谦整理古代文献的杰出成就》,《娄底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12 刘旭青《略论王先谦文献整理的成就与方法》,湖北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13 马秀平《从倭仁到王先谦:清代同光年间保守主义思想的典型探析》,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 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2 张小兰《论王先谦与湖南维新运动》,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 谢丰《王先谦的教育近代化实践》,《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4 谢丰《清末新政时期湖南官绅对书院改制政策的不同思考:以俞廉三、王先谦、赵尔巽的教育改革活动为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 《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页562。
    2 蒋秋华《台湾学界王先谦研究简述》,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562。
    3 孙玉敏《王先谦研究综述》,《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4 《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页580。
    5 王青芝《近百年来王先谦研究述评》,《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6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王先谦撰《西国通鉴二次稿》,稿本,三十三卷,从第四卷题名“外国通鉴”。此稿本从未以影印本等形式刊行。
    1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页65。
    2 明文书局编《中国史学史辞典》,明文书局1986年,页58。
    3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页65。
    4 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151。
    5 《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页140-141。
    6 李希泌《健行斋文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页228。
    7 梅季《光辉与阴影:论岳麓书院最后山长王先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90-191。
    8 李玉、汤重南等主编《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1 张孟伦《中国文学史》(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428。
    2 《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页141。
    1 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44。
    2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页45。明文书局编《中国史学史辞典》,明文书局1986年,页34。
    3 赵荣、杨正泰著《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页81-84。
    4 《中国地理学史》(清代),页204。
    1 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下用简称《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41。
    2 卢嘉锡主编;唐锡仁、杨文衡分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466-470。
    3 刘芹《论王先谦的<五洲地理志略>》,《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 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下)1840-1919,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24-26,吴荣政撰《王先谦》。
    2 梅季坤《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14-215。
    3 谭雯《王闿运与王先谦治学特点之比较》,羊列荣编《诗书薪火》(蒋凡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401。
    4 邹振环著《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年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下用简称《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326。
    5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91-230。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23-24,30-31。
    2 叶德辉作《葵园四种》跋,《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页940。
    3 王先谦著《虚受堂诗存》庚戌宣统二年(1910),“休官”,《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页668。(下简称《诗存》,直接用《葵园四种》页码。)
    4 《年谱》,页746。
    5 《年谱》,页762。
    6 《年谱》,页763-764。
    1 《年谱》,页790。
    2 《诗存》,页654。
    3 《书札》,页885。这是回复1899年宗方北平的来信。
    4 王先谦著《虚受堂文集》,《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页126(以下简称《文集》,直接用《葵园四种》页码)。
    5 《文集》,页106。
    6 《诗存》,页674。
    7 《书札》,“与但方伯”,页889。
    8 谢洪赉编辑《瀛寰全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例言”。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92。
    2 《年谱》,页762。
    3 李肖聃著《星庐笔记》,岳麓书社1983年,页71。
    4 张舜徽著《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93-294。
    1 容若《谈王先谦》,《中央日报》1995年3月13日,第6版。
    2 《台湾学界王先谦研究简述》,页582。
    3 《文集》,页28。
    4 《文集》,页102。
    5 《年谱》,页744。
    6 《文集》,页104。
    7 《文集》,页106。
    1 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卷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页4。
    2 《年谱》,页796。
    3 《年谱》,页775。
    4 《年谱》,页699-705。
    1 《年谱》,页702-703。
    2 《年谱》,页812。
    3 《文集》,页104。
    4 《书札》,“复日本宗方北平”,页884-885。
    5 同上。
    6 赵树功著《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62。
    7 《年谱》,页762。
    1 《书札》,“复毕永年”,页861-863。
    2 《书札》,“致朱莼卿太守”,页901-904。
    3 同上。
    4 《书札》,“致俞中丞”,页904-905。
    1 《书札》,“复日本宗方北平”,页884-886。
    2 同上。
    3 《书札》,“致朱莼卿太守”,页901-904。
    4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页909-915。
    5 盛宣怀《日本商务学堂》,盛宣怀档案,档号:086877,手稿,上海图书馆藏。
    1 王先谦著《日本源流考》,卷二十,明治二年,考十一、十二,捌辑4-536。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捌辑肆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下引该书用此版本,直接用四库未收书辑刊页码)。其原文见[日本]重野安绎著《大日本维新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商务印书馆代日本善邻译书馆铅印本。卷上,叶十六至叶十八。
    2 《书札》,“复岑中丞”,页933。
    1 《日本源流考》序,捌辑4-112下至4-113上。
    2 《文集》,页104。
    3 杨薇著《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济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138。
    1 《书札》,“复岑中丞”,页934。
    2 《书札》,“复吴生学兢”,页863-864。
    3 《书札》,“与俞中丞”,页894-900。
    4 《书札》,“复毕永年”,页861-863。
    5 《书札》,“与俞中丞”,页894-900。
    1 《文集》,“学堂论上”,页13。
    2 《文集》,“学堂论下”,页14。
    3 《书札》,“复黄性田舍人”,页927-928。
    4 《书札》,“与俞中丞”,页894。
    1 《书札》,“与但方伯”,页889。
    2 同上。
    3 《书札》,“复岑中丞”,页934。
    4 同上。
    5 《书札》,“复万伯任”,页900-901。
    1 《书札》,“复日本宗方北平”,页884-885。
    2 参见姚琦《<申报>有关早期明治维新报道的研究(1872-1879)》,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 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页86。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217-221。
    2 《文集》,页60-61。
    3 《日本源流考》序,捌辑4-113上。
    1 《年谱》,页791。
    2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页65。
    3 明文书局编《中国史学史辞典》,明文书局1986年,页58。
    4 《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页140-141。
    5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5。
    6 鸿英图书馆成立于1933年6月,于1942年暑假后正式开放。它是一个历史图书馆、也是一个现代史图书馆。解放后,鸿英图书馆和新闻图书馆合并,改名为报刊图书馆又和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合并,组成了规模庞大的上海图书馆。杨宝华、韩德昌编《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1919-1949)》之“上海鸿英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页160-164。
    7 《年谱》,页736。
    1 刘泱泱《思贤讲舍、思贤书局小考》,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编纂组编《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页365。
    2 “在思贤讲舍、思贤书局存在的30年间,约刻书78种。内容以传统的经史和诗词方面为主。还刻有介绍国外情况的著作,包括王先谦撰《日本源流考》,曹典球的《外国地理讲义》。”叶再生著《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清朝末年),华文出版社2002年,页355。
    3[美]林乐知、严良勋同译,李凤苞汇编《四裔编年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4年版。
    1 王先谦著《外国通鉴稿》卷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页93。(下用同一版本。)
    1 《日本源流考》考三,钦明十五,捌辑4-160下。
    2 《外国通鉴稿》卷三,考三钦明十五,正文将“乙”改为“己”,在板框外该行对应处书写“己”,以表示修改,页194。
    3 《外国通鉴稿》卷三,考三钦明二十、二十二,页194。
    4 《日本源流考》考三,钦明十五,捌辑4-160下。
    5 《外国通鉴稿》卷三,考三钦明十五,正文已将“卯”改为“巳”,并在板框之外,对应该行之处书写一“巳”字,表示修改,页194。
    6 《外国通鉴稿》卷三,考三天智,页231-238。
    1 《日本源流考》,考四圣武天平元年,捌辑4-184下。
    2 《日本源流考》卷十三,考十三花园七,捌辑4-305上。
    3 黄遵宪撰《日本国志》,卷二,“国统志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下用同一版本),页36上。
    4 《外国通鉴稿》卷十三,考十三花园文保二年,页771。
    5 《外国通鉴稿》卷十四,页862。王先谦将“兴国元年”的“元”划去,在旁边附上手写体“二”。
    6 《外国通鉴稿》卷十四,考十四后小松应永十年,页943。
    7 《日本源流考》考二,神功二十六、二十七。在原文中“中国史志与日本史抵牾太甚者,仍按年编入,低一格以示区别后放此。”是作为小字出现的。
    1 这种情形到二十二卷的《外国通鉴稿》中依然保留,详见“勘误表”。
    2 《日本源流考》考五,孝谦二,捌辑4-187上。
    3 日本安政二年(1855)年大成增补重刻本《和汉年契》凡例六。
    4 《日本源流考》考三,崇峻二十一,捌辑4-163下。“戊申二,《和汉年契》,元年,迁都于仓梯,号紫垣 宫,春三月立大伴康手连之女小手子为妃。十月大臣马子造元兴寺。”
    1 《日本源流考》考二,仁德三十五、三十六,捌辑4-148下,4-149上。
    2(明)薛俊辑《日本考略》,寄语略,清“得月簃丛书”本。
    1 曹文振等编著《比较宪政制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311。
    2 同上书,页310。
    1 《日本源流考》考二,仁德三十二,捌辑4-147下。
    2 《日本源流考》考三,仁贤八,捌辑4-157上。
    3 《日本源流考》考三,显宗七,捌辑4-156上。
    4 《日本源流考》考三,雄略四,捌辑4-155上。
    1 《日本源流考》考一,雄略二十,捌辑4-123上。
    2 《日本源流考》考二,神功二十三,捌辑4-143上。
    3 《日本源流考》考二,仁德三十二,捌辑4-147下。
    4 《日本源流考》考二,履中三十八,捌辑4-150下。
    5 《日本源流考》考三,雄略二,捌辑4-154上。
    6 《日本源流考》考三,清宁五,捌辑4-155下。
    7[日]太安万侣著;周启明译《古事记》卷下“仁德天皇”,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页137。
    1 《日本源流考》记载仁德天皇在位87年共用了1829字,346字用于介绍天皇。有25年记载了历史事件,其中花篇幅最多的是仁德天皇三十五年,时值中国东晋穆帝永和三(347)年,用275字记载皇后磐野姬驾崩之事。
    2 《日本源流考》考二,仁德三十二,至仁德三十三,捌辑4-148下,4-149上。
    3 《日本源流考》考二,仁德三十二,至仁德三十三,捌辑4-148下,4-149上。
    4 《日本源流考》考一,神武八,捌辑4-117上。
    5 同上。
    6 《日本源流考》考一,绥靖九,捌辑4-117下。
    7 《日本源流考》考一,安宁十一,捌辑4-118下。
    1 《日本源流考》考一,孝灵二十三,捌辑4-124下。
    2 《日本源流考》考五,称德八,捌辑4-190上。
    3 《日本源流考》考五,称德九,捌辑4-190下。
    4 同上。
    5 《日本源流考》考五,光仁十,捌辑4-191上。
    6 《日本源流考》考三,孝德三十一捌辑4-168下。
    7 《日本源流考》考六,文德仁寿元,捌辑4-207下。
    8 《日本源流考》考十二,四条十,捌辑4-288下。
    9 《日本源流考》考十三,花园七,捌辑4-305上。
    1 《日本源流考》考九,后朱雀二,捌辑4-233上。
    2 《日本源流考》考二,仁德三十三,捌辑4-148上、下。
    3 《日本源流考》考三,推古二十六,捌辑4-166上。
    4 同上。
    5 《日本源流考》考六,清和二十,捌辑4-210下。
    6 《日本源流考》考五,光仁十一,捌辑4-191下。
    7 《日本源流考》考五,嵯峨二十四,捌辑4-198上。
    1 《日本源流考》考五,嵯峨二十六,捌辑4-199上。
    2 《日本源流考》考二,神功二十八,捌辑4-145下。以前的天皇去世没有这种记载。
    3 《日本源流考》考二,应神二十九,捌辑4-146上。
    4 《日本源流考》考二,应神三十一,捌辑4-147上。
    5 《日本源流考》考二,应神三十,捌辑4-146下。
    6 《大日本史》中这样的记载很多,主要是以日本为中心,把三韩作为附属国看待。
    1 武斌著《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209。
    2 严绍璗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杜1992年,页3。
    3 《日本源流考》考五,桓武十五,捌辑4-193下。
    4 《日本源流考》考五,桓武十六,捌辑4-194上。
    5 《日本源流考》考三,钦明十六,捌辑4-161下。
    6 《日本源流考》考六,清和十九,捌辑4-210上。
    7 《日本源流考》考二,景行十一,按:《日本源流考》中引用《隋书·倭国传》与《隋书·俀国传》,非《倭国传》外有《俀国传》,只是过去旧本《隋书》的两种写法而已。(上述判断,见之于华东师范大学胡逢祥教授初审评阅书,在此特别感谢!)此处将其看成了两种篇目,实际是错误的。《俀国传》应为《倭国传》,后文表格中从王先谦原书写法。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221-222。
    2 王宝平《黄遵宪〈日本国志〉征引书目考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 参见《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页140-141。
    1 如《日本源流考》对引自《日本外史》的篇目的称呼,第一次为《日本源流考》卷七,引用[日本外史一·源氏前记平氏]。
    2[日本维新史]是全称,[日本维新史参日本国志]又暗含此条引用是转引《日本维新史》(自《日本国志》);[维新史]是《日本维新史》的简称。
    1[俞献可纪平望之捷]、[龚良相纪横泾之捷]、[张节纪后梅之捷]、[徐渭纪龛山之捷]、[吴嵌纪清风岭之捷]、[诸大圭纪乍浦之捷]、[茅坤纪剿徐海本末]、[纪金塘之捷]、[谢顾纪擒获汪直]、[谢顾纪舟山之捷]、[谢顾维扬之捷]11篇。
    2 《书札》,“复日本宗方北平”,页884-885。
    3 《日本源流考》“序”,捌辑4-112。
    1 张声振、郭洪茂著《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页4。
    2 可参看:汪向荣《古代中国人民的日本观》,《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松枝到著,施仁编译《宋、元时期的日本观》,《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2年第5期。
    陈建平《〈日本考〉所见的日本婚葬礼俗: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陈小法《从服饰文化谈谈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文献》2003年第2期。
    张冬冬、巨永明《刍议中国古人的日本观--从正史中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来看古人的日本观》,《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 张声振、郭洪茂著《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页4。
    4 李玉等主编《中国的中日关系史研究》,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国的日本研究:回顾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页4-5。
    5 刘德有、马兴国《中日文化交流事典》,“中国正史中的‘倭国传'和‘日本传'”条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13。
    6 《元史·日本传》、《元史·世祖纪》、《元史·成宗纪》、《元史·赵良弼传》、《元史·耶律喜亮传》、《元史·昂吉儿传》、《元史·张禧传》、《元史·刘宣传》、《元史·相威传》、《元史·铁木儿塔识传》。
    1 《日本源流考》考二,神功二十五、二十六,捌辑4-144。
    2 《日本源流考》考八,一条十,捌辑4-228下。
    3 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一编十),大象出版社2003年,页179。
    4 《日本源流考》考三,天智三十六,捌辑4-171上。
    5 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页74。(下引该书为同一版本。)
    6 《日本源流考》考四,文武十一,捌辑4-178上。
    7 《日本源流考》考四,元明十四,捌辑4-178上。
    8 详见《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页75-76注[1]。
    1 《日本源流考》考十四,后小松四十六,捌辑4-349上。
    2 《日本国志》,卷首“中东年表”,页8上。
    1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1981年,页187。
    1 《日本源流考》考十九,孝明十七,孝明天皇文久二年条,捌辑4-522下。
    2 《日本源流考》考十九,孝明二十八十七,孝明天皇庆应元年条,捌辑4-528上。
    1 《大日本史》残本,卷一,本纪一,左侧。
    2 《日本源流考》考五,淳仁五,捌辑4-188下。
    3 《日本源流考》考三,孝德三十一,捌辑4-168下。
    4 《日本源流考》考二,神功二十二,捌辑4-142下。
    1 《日本源流考》考二,成务十八,捌辑4-140下。
    2 《日本源流考》考二,仲哀十九,捌辑4-141上。
    1[日]石村贞一编,《日本新史揽要》七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序叶四至五)。
    2[日]坂本太郎著,沈仁安、林铁森译《日本的修史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页128。
    3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168。
    4[日]小栗栖香顶著《北京纪事·北京纪游》,中华书局2008年,页95。
    5 《日本国志》,刘雨珍“前言”页20。
    1 本文叙述《大日本史》本身,用《大日本史》;讨论王先谦《日本源流考》引用书目时,用《日本史》。
    2 《日本源流考》考九,近卫三十一,捌辑4-247下。
    1 《大日本史》足本,卷二百二十七,叛臣一,列传一。
    1 《日本源流考》考二,成务十八,捌辑4-140下。
    2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页129。
    3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页133。
    1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对《四裔编年表》体例、中西时间观念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页149-171。
    1 《日本源流考》卷九,考九近卫三十一,捌辑4-247下。
    2 《日本源流考》考十五,后奈良七十一至九十一,捌辑4-385到4-395.
    1 《日本国志》在《日本源流考》中的具体引用方式、作用,后文专门讨论。
    1 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许癫经籍题跛》卷二史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页527-529。
    2 杨孝臣主编《中日关系史纲》,“关于倭五王的记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页37。
    1[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页11-12。
    2 《日本源流考》考二,允恭四十,捌辑4-151下。
    3 高书全等主编《日本百科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93。
    4 《日本源流考》考二,允恭四十二。捌辑4-152下。
    1[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页101。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百济传》,中华书局2003年,页6205-6206。
    3(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页14132。
    4 王仪著《隋唐与后三韩关系及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运动》,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页109。
    5 同上,页113。
    6 王志民、黄新宪著《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18。此处,原作者注明史料来自《旧唐书·日本》。
    7 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122朝臣真人”,中华书局1995年,页104。
    1 《日本国志》卷四《邻交志上一》,页55。
    2 此处是对文武天皇时期真人入唐时间的考证。王先谦疑为长安二年。《日本源流考》考四,文武十一,捌辑4-178上。
    3[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页65-66。
    4[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页30“遣唐使表”。
    1 此处记载有误,《日本源流考》考二,景行八,捌辑4-135页下左侧第一行记载为章帝建和元年,下页记载又有元和(84-86年)元年,可见章帝“建和”元年为“建初”(76-83年)元年之误写。建和为桓帝的年号(147-149年)。详见“勘误”表。
    2 《日本源流考》考二,履中三十八,捌辑4-150下。
    3 《日本源流考》序。
    4 曹文振等编著《比较宪政制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308-312。
    1(明)薛俊辑《日本考略》,清得月簃丛书本。
    2 王韬著《日本疆域考·日本沿革考》,稿本。
    3 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汇刊编著,王先谦撰《蒙古通鉴长编》卷五,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页377-378。
    4[美]林乐知,严良勋译,李凤苞编《四裔编年表》。
    5 刘兰肖《近代报刊与“民史”思想的阐发》,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页210。
    6[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页67-68。
    1 《书札》“再致陈中丞”,页868。
    2 《大日本史》足本卷七十四,本纪七,左。
    3 《大日本史》足本卷七十四,本纪七,左。此处所引用的内容为原书的注释部分。
    4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页131。
    5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页129。后小松天皇,1392-1412年在位。
    6[美]林乐知辑译,任保罗译述《五大洲女俗通考》第二集,上卷日本、神功皇后实录,叶十八到二十。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广智书局编行,上海美华书局摆印。
    1 顾燮光《译书经眼录》卷一,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页230。
    2 同上。
    3 同上。
    1 本统计据王宝平主编《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63-167。
    2 《晚清新学书目提要》,页230-231。
    3 黄遵宪编《日本国志》四十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浙江书局刊本。
    4 黄遵宪撰《日本国志序》一卷,清光绪丁酉(1897)孟夏鋟木板存绍邯中西学堂刊本。
    1 李晓明《〈晋书斠注〉的史注成就》,邓鸿光,李晓明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第1辑),崇文书局2002年,页238。
    1 吴士鉴、刘承干撰《晋书斠注》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民国十六年(1927)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2 同上。
    3 《日本国志》卷四,“邻交志上一:华夏”,页51。
    4 《日本国志》卷十,“地理志一”,页105。
    5 《日本国志》卷四,“邻交志上一:华夏”,页52。
    6 文廷式撰《纯常子枝语》卷十二,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主要在卷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三十四,这五卷中有六处引用《日本国志》。
    7 唐才常撰《觉颠冥斋内言》卷三《各国交涉源流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长沙刻本。
    8 薛福成撰《庸庵文编》其“海外文编”卷四,清薛福成清光绪刻庸庵全集本。
    9 叶昌炽撰《缘督庐日记抄》卷七,民国上海蟫隐庐石印本。
    10 袁昶撰《安般簃集》诗续己,送黄公度再游欧西绝句十首》,清光绪十六年(1890)袁氏小汇巢刻本。
    11 胡思敬撰《戊戌履霜録》卷四,民国二年(1913)南昌退庐刻本。
    12 曾朴撰《孽海花》卷九,民国铅印本。
    1 《日本源流考》考二十二,识余二十三,捌辑4-578下。
    1[日本]斋谷祯夫撰《日本全史》,记载国常立神到彦波潋武鸬鹚草茸不和神的18代天神与地祗及神武帝到明治帝122代天皇的历史,清末教育世界社石印本。
    2 《日本源流考》考十三,花园七,捌辑4-305上。
    3 《日本国志》卷二,“国统志二”七,页36。
    1 《日本源流考》考四,圣武二十六,圣武天皇“天平胜宝元年”捌辑4-185下。
    2 《日本源流考》考五,称德九庚戌五“神护景云四年”条,捌辑4-190下。
    3 《日本源流考》考六,清和十七,捌辑4-209上。
    4 《日本源流考》考六,清和二十,捌辑4-210下。
    5 《日本国志》卷十,“地理志一”五,页107。
    6 《日本源流考》考十一,安德一,捌辑4-260下。
    1 《日本源流考》考八,一条八,捌辑4-227下。
    2 《日本国志》卷一,“国统志一”十三,页31。
    3 《日本源流考》考九,后朱雀一捌辑4-232下。
    4 《日本源流考》考七,村上二十一,捌辑4-223上。
    5 《日本国志》卷一,“国统志一”十四,页31。
    6 《日本源流考》考七,冷泉二十二,捌辑4-223下。
    7 《日本国志》卷一,“国统志一”十四,页31。
    8 《日本源流考》考十,后白河二,捌辑4-249上。
    9 《日本国志》卷二,“国统志二”二,页33。
    1 《日本源流考》考七,醍醐十至醍醐十一,捌辑4-217到4-218。
    2 《日本国志》卷一,“国统志一”十一到十三,页30-31。
    1 《日本源流考》考一,孝灵二十六,捌辑4-126上。
    2 杨正光《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杨正光主编: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编《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一辑)从徐福到黄遵宪》,时事出版社1985年,页10。
    1 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253。
    2 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147。
    3 参见王宝平《黄遵宪〈日本国志〉征引书目考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 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331-335。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92。
    2 梅季坤《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16。
    3 董又林《王先谦外国通鉴稿影印前言》,“王先谦著《外国通鉴稿》”。
    1 董又林《王先谦外国通鉴稿影印前言》,王先谦著《外国通鉴稿》。
    2 《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页141。
    3 徐州师范学院编《中国近代作家传记暨著述要目》(初编),(无出版年),页65。
    4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年,页522。
    5 张政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对诗旨的拟定》,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52注[1]。
    6 见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八二,列传二百六十九《儒林三》,王先谦本传。中华书局1977年。
    1 《外国通鉴稿》卷一,考一神武五,页13。
    2 《外国通鉴稿》卷十一,页953,607。
    1 《外国通鉴稿》卷一,页69。
    2 《外国通鉴稿》卷一,原文缺少页71-72。
    3 《外国通鉴稿》卷一,页79。
    4 《外国通鉴稿》卷一,页92。
    5 《外国通鉴稿》卷二,页133。
    6 《外国通鉴稿》卷四,页276,“接前提行”。
    7 《外国通鉴稿》卷四,页283,“接写提行”。
    8 《外国通鉴稿》卷五,页304,“续写转行”。
    9 《外国通鉴稿》卷五,页309,“提行接前”。
    10 《外国通鉴稿》卷五,页322,“接写提行”。
    11 《外国通鉴稿》卷十一,页631,“接写提行”。
    12 《外国通鉴稿》卷十二,页687,“接写提行”。
    13 《外国通鉴稿》中增加的国家条目内容,后文有专门论述。
    1 《外国通鉴稿》页726加了“缅国”,又在页727加了“朝鲜一条又越南一条”。
    2 《外国通鉴稿》卷十二,后宇多弘安四年,增加“朝鲜一条又越南一条又占城一又缅一”,页743。
    3 《外国通鉴稿》卷十二,后宇多弘安九年,页750。
    4 《外国通鉴稿》卷十三,后二条德治三年,页766。
    5 《外国通鉴稿》卷十四,后村上正平十三年,页833加上“朝鲜一条又越南一条又土耳其一”,后又在页884加上“暹罗二”。
    6 《外国通鉴稿》卷十四,页916。
    1 《外国通鉴稿》卷三,考三天智二年,页236。
    1 《外国通鉴稿》卷一,页66
    2 《外国通鉴稿》,页1867-1875,共9页。
    3 《外国通鉴稿》卷一,页58,乙未汉高祖元后加上这一条。
    1 《外国通鉴稿》卷一,页69。
    2 《外国通鉴稿》卷三有三处条目后没有“一”:安康二年“三佛齐”、武烈一年“阿剌”、敏达十二年“阿 剌伯”。
    1 《外国通鉴稿》卷三,舒明十一年。
    2 《外国通鉴稿》卷十四,后村上正平十三年。
    3 《外国通鉴稿》,加上又删去的“阿剌伯一”这八条是:卷三推古十八年、推古十九年,卷四天武白凤元年,卷五孝谦天平胜宝八(岁),卷八圆融天延二、圆融天延三年、一条正历元年,卷九崇德天承元年。
    4 《外国通鉴稿》,加上又删去的“罽宾一”条是:卷一,崇神五十二年条。
    5 《外国通鉴稿》,加上又删去的“越南一”条是:卷十三后二条德治三年条。
    1 《外国通鉴稿》卷一,开化三十六年,页66。
    2 邵献图等编《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页100。
    3 耿引曾《汉文南亚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16-18。
    4 孙文范编著《世界历史地名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页82。.
    5 《外国通鉴稿》卷十四,后小松应永十年,页944。
    6 《外国通鉴稿》卷三,考十四后小松应永十年,页943,原书记作“癸未太宗永乐元”,应为“癸未成祖永乐元”,详见前文《日本源流考》一章的勘误表。
    7 详见向达校注《两种海道真经·序言》,转引自《汉文南亚史料》,页319,向达所指出的明代对应“西洋”的“东洋”是“今日本、菲律宾、加里曼丹、摩鹿加群岛为东洋”。
    8 郑和下西洋经历的30余国是: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指、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拔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刺、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汉文南亚史料》,页310。
    9 《西洋朝贡典录》3卷,黄省曾著,黄省曾,嘉靖10年(1531年)举人,耿引曾《汉文南亚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317-319。
    1 徐继畲著《瀛寰志略》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页55。
    2 冯志文等编著《西域地名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见《魏书》卷一○二列传第九十、《通典》卷一九三边防九、《北史》卷九七列传第八十五、《隋书》卷八三列传第四十八西域、《册府元龟》卷一千外臣部、《通志》卷一百九十四四裔 传第三、《图书编》卷五十一、《南北史合注》卷八十七列传第八十九北史一○一、《(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五百二十九、《渊鉴类函》卷二百三十八边塞部九。
    4 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1 王先谦撰《五洲地理志略》卷十,捌辑4-766下,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北京出版社1998年(下所引为同一版本)。
    2 王先谦撰《西国通鉴二次稿》稿本,卷七,叶二十二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1 《年谱》,页762。
    2 《年谱》,页841。
    3 《西国通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分为初稿13册1函和二稿29册2函。都是残本,稿本。因初稿严重破损,未能寓目,此处笔者所研究的是《西国通鉴二次稿》,将其与《外国通鉴稿》的关系做了对比。《西国通鉴二次稿》书衣书脊上题有:西国通鉴二次稿(稿本),王先谦撰。存卷一至一二,一四至三三。
    4 《年谱》,页768。
    1 参见陶绪编著《晚清文化史稿》,湖南出版社1996年,页228-229。
    1 《西史纲目》所记述的“国”总数,不能算作晚清叙述“国”数目的代表,故后文讨论《五洲地理志略》所记载国家范围,未把《西史纲目》所记的“170国”纳入讨论范围。
    1 陶绪编著《晚清文化史稿》,湖南出版社1996年,页228-229。该书把所引《西史纲目》上古史部分所引书目全部罗列出来了,统计总数有误,认为有58种。
    1 周维翰撰《西史纲目》上古史,卷三,叶二十四,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印本。
    2 引文中,()内为注文[]内为对注文中某些内容的解释。(下同)
    1 王先谦撰《西国通鉴二次稿》稿本,卷一,叶七,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藏。(下引该书用《西国通鉴二次稿》,不再注明收藏处。)
    1 光绪二十八年,应为1902年,原稿记为1890年,有误,今更正。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六左,“丁丑 武帝太初元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七右,“壬午 武帝天汉二年”条。
    1 即为《万国通史前编》第四卷“米塔、波斯合志”。
    2 即为《万国通史前编》第七、八卷“希腊志”。
    3 王先谦撰《西国通鉴二次稿》,仅仅在第五卷出现几处未将“(通史)”划去的情况,所以保留的样式分别 是(1)“(通史)波志”,卷五,叶六“庚辰 周安王元年 前四百一年”条,(2)“(通史)希志”,卷五,叶六“壬午 安王三年 前三百九十五年”条。(3)“(通史)希志波志”,卷五,叶二十六,“辛卯显王三十九年 前三百三十年”条。
    1 即为《万国通史前编》第九、十卷“罗马志”。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五,叶一“丙子 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四百五年”。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二十五右,“甲申 汉元帝建昭二 前三十七”条。
    4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二十九左,“甲午 河平二年 前二十七”条。
    5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二左。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十五左至叶十六左,“癸卯汉武帝建元三年 前百三十八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十九左,“癸丑,武帝元朔元年,前百二十八年”条。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右,“癸丑,武帝元朔元年,前百二十八年”条。
    4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三右,“乙丑,武帝元鼎元年,前百十六年”条。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四左,“癸酉,武帝元封三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壬辰昭王四年,前千四十九年”条。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三十左,“丙申 河平四年 前二十五年”条。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叶二十七右,“丁未 懿王二十一年 前九百十四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叶二十六左,“癸卯 懿王十七年 前九百十八年”条。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六,叶一,“辛丑 周慎靓王元年 前三百二十年”条。
    4 此两条见《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六,叶二,“乙巳 慎靓王五年 前三百十六年”条与“丙午 慎靓王六年 前三百十七年”条。
    5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左,“己卯 文帝后二年 前百六十二年”条。该条条目原书没有具体命 名,“比力亚事件”系笔者命名。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叶三十一右,“庚戌 厉王二十八年 前八百五十一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三,叶七、八,“庚辰 桓王十九年 前七百一年”条。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二十六左,“庚寅 汉成帝建始二 前三十一年”条。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八右,“乙未 景帝十一年 前百四十六年”条。
    2 李栋编著《词语缘起大观》,黄山书社2007年,页538,也有“银行”由来的解释,认为英语“银行”一词源于拉丁语“长板凳”。并指出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银行”一词最早见于意大利语“Banco”意为椅子。王先谦的说法,与此有相似之处。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十左,“己未 汉武帝元狩元年”条。
    4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二十五右,“甲申 汉元帝建昭二 前三十七”条。
    5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叶二十七左,“癸亥 孝王十二年 前八百九十八年”条。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四,叶十、十一,“辛亥 敬王三十年 前四百十九年”条。括号内的字为原文中作者的批注。注意,该条作者所标注的西历时间有误:该条前一条的时间是前四百九十三年,其后一条的时间是前四百八十七年,由此推知,作者在此处将时间写错了,应为前四百九十年。
    1 详见《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四,叶十三、十四,“庚申 敬王三十九年 前四百八十一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六,叶十一,“戊戌 周赧王十二年 前二百六十三年”条。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二左,“己卯 文帝后二年 前百六十二年”条。
    4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七,叶十五左,“癸卯汉武帝建元三年 前百三十八年”条。
    5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二十左,“乙亥初元三年 前四十六年”条。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八,叶二十五右,“丁巳建平三年 前四年”条。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叶三十六右,“戊子平王十八年 前七百五十三年”条。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三,叶十四右,“甲寅 惠王十年 前六百六十七年”条。
    3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二,叶三十二,“庚戌 厉王二十八年 前八百五十一年”条。
    1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五,叶六至八,“壬午 安王三年 前三百九十五年”条。
    2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参考文献”,页305。
    1 《外国通鉴稿》卷九,考九崇德,页531-532。
    2 《外国通鉴稿》卷十二,考十二伏见三十二,页755,乙未汉高祖元后加上这一条。
    3 详见《日本源流考》一章“勘误”。
    4 《日本源流考》,卷二,考二仁德八十七,少刻写一个字:三,捌辑4-150上。因仁德天皇八十五年是“丁酉安帝隆安元”,而隆安年有5年(397-401),所以仁德天皇八十七年应该是隆安三年。
    5 《外国通鉴稿》卷二,页152。
    6 《外国通鉴稿》卷四,页275-276。
    7 《外国通鉴稿》卷二,“庚寅十五日本仁德八十七年”条,王先谦加的双行注:“先谦案《宋史》有□□纪武内年三百七岁,纪武内即武内宿祢也。”页151。
    1 《外国通鉴稿》卷二,页127-129。
    2 《西国通鉴二次稿》卷十九,叶二十三至叶二十五“甲午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千二百九四”条。
    1 《文集》,“《外国通鉴》序”,页125-126。以下所引未注明出处者,均来自此序。
    2 《日本源流考》序,捌辑4-112下。
    3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80。
    1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附录提要介绍了其中六部书:(1)《大英国人事略说》,页 337-338;(3)《大英国统志》,页338;(4)《大英国志》,页340;(5)《大美联邦志略》,页340;(6)《大美国史略》,页361-365;(7)《大日本维新史》,页365。
    2 邹振环《〈大英国志〉与晚清国人对英国历史的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出版),湖南出版社1991年,页343-344。
    1 王先谦著《五洲地理志略》湖南学务公所,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
    2 《年谱》,页762。
    3 《年谱》,页774。
    4 《年谱》,页764。
    5 《年谱》,页791-798。
    6 《文集》,页120-121。
    7 《星庐笔记》,页71。
    8 《爱晚庐随笔》,页293-294。
    1 周秋光著《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页253。
    2 《湖南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第43册,1907年12月25日。转引自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403。
    3 孙海林主编《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1903-1949》,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出版2003年,页4。另一种说法是,这是由吴庆坻提议的,引起了湘籍留日学生的不满,他们就委托熊希龄写了一份撤换王先谦湖南学务公所议长的禀稿,最后学务部没有委派王先谦出任。周秋光著《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页197-198。
    4 吴庆坻《补松庐诗录》六卷,宣统三年(1911)湖南学务公所铅印。张秉成、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页1350。
    5 参见郑佳明主编,彭平一、陈先枢、梁小进著《湘城教育纪胜》,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页139-140。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的12人中,11人学成回国,其中至少5人在长达从事教育事业。俞浩庆曾经担任过湖南学务工所总文案,俞蕃同曾出任湖南学务工所实业科副科长。俞蕃同(1875-1909),字经颐。善化(今长沙人)。县学监生。1902年以官费留学日本,次年春回国,立志办教育。《湖南历代人名词典》编委会《湖南历代人名词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页344。
    6 皮锡瑞(1850-1908),晚清今文经学家,字鹿门,又字麓云,世称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页890。
    7 1907年,王先谦任为湖南学务公所议长。《年谱》,页764。
    1 《年谱》,页768。
    2 《年谱》,页769。
    3 《年谱》,页789。
    4 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下,1840-1919),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24-26。
    5 《年谱》,页774。
    6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葵园学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515。
    7 关于王先谦与缪荃孙的学术交流,详见《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39-40。
    8 缪荃孙等撰;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36。
    9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页36。
    10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页35。
    11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页228。
    1 《五洲地理志略》目录,捌辑4-580下到4-583下。
    1 《年谱》,页774-775。
    2[日本]中村五六编纂,[日本]顿野广太郎修订,周起凤译述《万国地理志》,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
    1 《年谱》,页781-782。
    1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54。
    2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55。
    3 同上。
    4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56。
    5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56-357。
    6 同上。
    7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58。
    1[日]矢津昌永撰,樊炳清译《万国地志》中卷“欧罗巴总论”,成都志古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2 龚柴撰,许彬续撰《五洲图考》“总论·五洲方域”叶十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家汇印书馆铅印本,四册。
    3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99。
    4 李栋编著《词语缘起大观》,黄山书社2007年,页522。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99。
    2 《五洲地理志略》,捌辑5-221,5-222。
    3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宣统二年(1910)湖南学务公所刊本,叶一。
    4[美]卫三畏著(S.Wells Williams)著;陈俱译;陈绛校《中国总论》(上册),第一章“全国区划与特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页5。
    1 后文将比较《五洲地理志略》与《万国新地志》。
    2 徐继畲《瀛寰志略》卷五,道光二十八年(1848)版。
    1 同上。
    2[英]马恳西著、李提摩太译,清上海蔡尔康芝绂述稿《泰西新史揽要》卷四。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广学会刻本。
    3[日]矢津昌永撰、樊炳清译《万国地志》中卷“欧罗巴总论”,叶十六。成都志古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4 龚柴《弹丸小记》,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1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二,捌辑4-596下。
    2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十六,页捌辑4-603下。
    1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十八,捌辑4-604下。
    2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二,捌辑4-596下。
    3 《五洲地理志略》卷二十四,十六,捌辑5-144上。
    1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十,页捌辑4-600下。
    2 《五洲地理志略》卷一,十,页捌辑4-600下。
    1 《诗存》,“学堂篇”,页664-665。
    1 《五洲地理志略》卷九上,八、九,捌辑4-729下至4-730上。
    2 《五洲地理志略》卷九中,二十二,捌辑4-745下。
    3 《五洲地理志略》卷十四,四,捌辑5-13上。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93。
    2[英]雷文斯顿著、何育杰译《万国新地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第三十一章“土耳其帝国”,页139。
    3 《万国新地志》,第三十四章“印度帝国”,页152。
    4 《万国新地志》,第二十四章“法兰西”,页105-106。
    1[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刘丽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83。
    2 钟珍维、万发云著《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353。又见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页187-188。
    3 《梁启超评传》,页159。
    4 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编《亚太研究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186。
    5 黄建国、金初昇主编《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页205。
    6 杨昭全著《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Ⅱ),昆仑出版社2004年,页749。
    7 陈继达主编《监察御史徐定超》,学林出版社1997年。页427注[1]。
    1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639,670。
    2 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7册《增订丛书举要·续群书拾补》,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1997年,页188。
    3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页360“例证征引文献”。
    4 陈琳主编《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811。
    5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124-133。
    6 《中国地理学史》(清代),页8。
    7 熊文华著《英国汉学史》,学苑出版社2007年,页49-50。
    1 曹子西、张登义、曹增友《北京百科词典--科学技术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页732。
    2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三十卷:人物志),“邹代钧”,湖南出版社1992年,页539。
    3 邹代钧《西征纪程》,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1 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页354。
    1 孙海林主编《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1903-1949》,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出版社2003年,页2。
    2 《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1903-1949》,页3。
    3 刘笑春、李俊杰、翁学东主编《湘雅人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页2。
    4 曹陶仙《曹典球生平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长沙县文史资料》(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页21-22。
    1 前编书局辑《阿达曼群岛志,新志,婆罗岛志》,中《阿达曼群岛志》叶一右。学部编译图书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2 同上。
    1 《年谱》,页789。
    2 《万国新地志》,(上海)通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1 参见《年谱》,页778。
    2 《年谱》,页778。
    3 同上。
    4 同上。
    5 缪佑孙撰《俄游汇编》卷四,光绪己丑(1889年)海上秀文书局石印本,叶四十。
    1 《年谱》,页777。
    1 黄楙材撰,《西輶日记》四卷,附《游历刍言》一卷,《印度札记》二卷,《西徼水道考》一卷,光绪丁酉(1897)成都志古堂刊本,四册。第一册为《西輶日记》。
    2 艾儒略《职方外纪》卷四,钦定四库全书594册,页279-330上。
    1 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下,四库全书(影印本),594册,页787下。
    2 图理琛《异域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
    1 龚柴撰,许彬续撰《五洲图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家汇印书馆铅印本。
    2 参阅《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23-30。该书总结的明末清初传入的地理学汉文西书给中国人带来的新地理学知识有:(一)“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二)五大洲”的新天下观;(三)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初步介绍。
    1 龚柴撰,许彬续撰《五洲图考》许彬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家汇印书馆铅印本。
    2 纪昀等编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类存目七,中华书局1997年,页1052-1053。
    3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82。
    4 康有为撰《日本变政考》卷十三,叶一,“大地六十国之政事虽夥,而多与中国之俗不同。”一九九八年紫禁城出版社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氏手写进呈本影印本。
    1 根据《万国新地志》的目录发现,《五洲地理志略》中均对美国的各州的各州称呼“国”。
    1[日]中村五六编纂,[日]顿野广太郎修订,周起凤译述《万国地理志》第三编,叶九。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
    2 沈林一撰《五洲属国纪略》“自叙”,錬青轩,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1 《五洲地理志略》,卷首,十三,捌辑4-590上。
    2 《五洲地理志略》,卷首,十三到十六,捌辑4-590上到4-591下。
    3[英国]艾约瑟《冰洋事迹述略》,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4 《五洲地理志略》,卷七上,捌辑4-702上到4-703上。
    5 《五洲地理志略》,卷七上,捌辑4-702上到4-708下。
    1 《五洲地理志略》,卷七上,捌辑4-708下。
    2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72-176。
    1 王先谦《蒙古通鉴长编》卷五,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页377-378。
    2 《蒙古通鉴长编》卷五,页378-379。
    1 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第四章“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成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页175-176。
    2 杜宗预编《瀛寰译音异名记》,武昌,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瀛寰译音异名记序”。
    1 《瀛寰译音异名记》卷三,叶十六“奥克仆得”。
    1 按:为行文方便,引文中,凡是原书属于正文的,不加括号;原书属于注文的,均加圆括号“()”,注文之下的疏,均用中括号“【】”,以示区别(下同)。
    2 《五洲地理志略》卷七上,一,捌辑4-702上。
    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三,四裔考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版,页10732。
    2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三,四裔考三,页10731。
    3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考一,页10701。
    4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考二,页10712。
    5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五,四裔考五,页10764。
    1 佚名撰《五洲地名中西合表》,清光绪年间铅印本。
    2 《五洲属国纪略》四卷,沈林一撰,锡山沈林一练青轩清光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铅印本,1册。
    3 《五洲括地歌》四卷,蒋升撰,沪城西十二里土山湾慈母堂印书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4 《五洲地名略》,高笃(阝庸)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刻本。
    5 《五洲各国政治考》钱恂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印本。
    6 《五洲图考》,龚柴,许彬撰,上海徐家汇印书馆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铅印本,4册。还有清光绪24年(1898)铅印本。
    7 《五洲述略》,萧应椿辑,紫藤花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8 《五洲政艺丛编》,上海鸿宝书局编,上海鸿宝书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9 龚柴《五洲方域考》,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
    1 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本(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页2879。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174。
    2 《年谱》,页777。
    3 同上。
    4 《五洲地理志略》卷六,一,捌辑4-685下。
    5 《年谱》,页777。
    6 徐继畲著《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页6。
    1 同上书“凡例”页8。
    2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46。
    3 张荫桓著,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页105,“十八日丙子(1月11日)”条,时在光绪十二年十二月。
    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295-304。
    1 孙玉敏《王先谦生卒年考辩》,《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页38-39。
    2 《年谱》,页683。
    3 同上。孙玉敏误写为“刚满八岁”,《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附录:王先谦生平简历”,页295。
    4 同上。
    5 《年谱》,页683-684。
    6 《年谱》,页684。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10 同上
    1 同上。
    2 同上。
    3 《年谱》,页685。
    4 同上。
    5 同上。
    6 《年谱》,页685-686。
    7 《年谱》,页686。
    8 《年谱》,页686-687。
    9 《文集》,页86。
    10 《年谱》,页687。
    11 同上。
    1 《年谱》,页687-688。
    2 《文集》,页18。
    3 《文集》,页86。
    4 《年谱》,页688。
    5 《文集》,页171-175。
    6 《年谱》,页688。
    7 《文集》,页261。
    8 《年谱》,页688。
    9 《文集》,页257-258。
    10 《文集》,页258-259。
    11 《年谱》,页689。
    1 《文集》,页273-274。
    2 《文集》,页262。
    3 《年谱》,页689。
    4 《文集》,页21。
    5 《年谱》,页689。
    6 《年谱》,页689-690。
    7 《年谱》,页693。
    8 《年谱》,页696。
    9 《年谱》,页698。
    10 《文集》,页27。
    11 《年谱》,页698。
    12 同上。
    1 《年谱》,页699。
    2 《年谱》,页705。
    3 《文集》,页36-37。
    4 《文集》,页256-257。
    5 《年谱》,页720。
    6 《文集》,页36-37。
    7 《年谱》,页720。
    8 同上。
    9 《文集》,页335-345。
    10 《文集》,页274-276。
    11 同上。
    12 《文集》,页249-250。
    13 《文集》,页32-34。
    14 《年谱》,页723。
    1 《文集》,页248。
    2 《文集》,页264-265。
    3 《文集》,页278-279。
    4 《文集》,页40。
    5 《文集》,页26。
    6 《年谱》,页723-724。
    7 《文集》,页251-252。
    8 《年谱》,页724。
    9 《文集》,页28。
    10 《年谱》,页724。
    11 同上。
    12 《文集》,页41。
    13 《年谱》,页724。
    14 同上。
    15 《年谱》,页726。
    16 《年谱》,页727。
    17 《年谱》,页728。
    18 《年谱》,页730。
    1 《年谱》,页731-732。
    2 《文集》,页18。
    3 《年谱》,页732。
    4 同上。
    5 同上。
    6 《文集》,页229-230。
    7 《年谱》,页733。
    8 《文集》,页263-264。
    9 《年谱》,页733。
    10 《文集》,页29。
    11 《年谱》,页733。
    12 同上。
    1 同上。
    2 《年谱》,页734。
    3 《文集》,页29。
    4 《文集》,页280-281。
    5 《文集》,页70。
    6 《年谱》,页734-735。
    7 《年谱》,页735。
    8 《文集》,页70。
    9 《文集》,页279-280。
    1 《文集》,页250-251。
    2 《年谱》,页735。
    3 同上。
    4 同上。
    5 《文集》,页74。
    6 《年谱》,页736。
    7 同上。
    8 《年谱》,页738。
    9 《文集》,页252-253。
    10 《文集》,页79。
    11 《文集》,页185-187。
    12 《年谱》,页739。
    1 《年谱》,页740。
    2 《文集》,页87。
    3 《年谱》,页740。
    4 同上。
    5 《年谱》,页745。
    6 《文集》,页95。
    7 《文集》,页141。
    8 参见刘林编著《古代书院》(下册),蓝天出版社1998年,页39-40。
    9 《文集》,页284-285。
    10 《文集》,页103。
    11 《文集》,页253-255。
    12 《年谱》,页744。
    13 《文集》,页106。
    1 《年谱》,页744。
    2 《书札》,页884-886。
    3 《年谱》,页746。
    4 《文集》,页106-107。
    5 《文集》,页285-286。
    6 《年谱》,页750。
    7 《文集》,页108。
    8 同上。
    9 《文集》,页107。
    10 《年谱》,页751。
    11 《年谱》,页752。
    12 同上。
    13 《文集》,页111。
    14 《文集》,页111-112。
    1 《文集》,页114。《年谱》光绪二十八年记作“刻《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成,并作序。”页752,与《文集》中所署年代不合,笔者认为应取《文集》中说法,因为写序之时所署时间一般更准确,而《年谱》则是此后多年所著,容易对某些时间产生模糊记忆。
    2 《文集》,页116。
    3 《年谱》,页752。《文集》卷六收录该序。
    4 《年谱》,页752。
    5 《诗存》,页347-682。
    6 《文集》,页115。
    7 《文集》,页286。
    8 《年谱》,页753。
    9 《文集》,页320-321。
    10 《年谱》,页754。
    11 《年谱》,页762。
    12 同上。
    13 1907年,王先谦任湖南学务公所议长。《年谱》,页764。孙玉敏认为是1906年的事情。
    1 《文集》,页117-118。
    2 《年谱》,页767。
    3 《年谱》,页768。
    4 《文集》,页120-121。
    5 《文集》,页141-143。
    6 《文集》,页122-123。
    7 《年谱》,页769。
    8 同上。
    9 《诗存》,页664-665。
    10 《文集》,页97。
    11 《年谱》,页769。
    12 《年谱》,页774。
    13 《文集》,页118-119。
    14 《年谱》,页789。
    1 《文集》,页288。
    2 《年谱》,页813-826。
    3 《文集》,页128。
    4 《文集》,页119。
    5 《诗存》,页675。
    6 《年谱》,页826。
    7 《年谱》,页841。
    8 同上。
    9 《文集》,页127。
    10 《年谱》,页841。
    11 同上。
    1 杨布生著《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页246。
    2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页304。
    3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八卷:文物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页498。
    1 张春生《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页122。
    1 吴枫《隋唐历史文献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216。
    1 具体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和景德元年(1004)、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元丰元年(1078)都有日本国不同人等来中国献物之记载。还记载了南宋从乾道九年(1173)日本国开始依附明州纲进贡方物。后来出现几次日本国的船只漂流到中国,宋朝资助他们钱米之事。所记载的最后年代是嘉泰二年(1202)。
    1 提要据《今献汇言》本。
    2 望海埚之捷(永乐己亥)、王江泾之捷(嘉靖三十四年四月,都御史胡松撰)、平望之捷(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太学生俞献可撰)、陆泾坝之捷(嘉靖三十四年五月,昆山举人李续撰)、后梅之捷(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乌程县学教谕张节撰)、清风岭之捷(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武进举人吴嵚撰)、仙居之捷(嘉靖三十五年,嘉善训导谢顾撰)、乍浦之捷(嘉靖三十五年七月,余姚举人诸大圭撰)、纪剿徐海本末嘉靖三十五 年八月,副使茅坤撰)、龛山之捷(嘉靖三十五年十一月,山阴县学生员徐渭撰)、金塘之捷(嘉靖三十五年,昆山进士王宇撰)、擒获王直(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舟山之捷(嘉靖三十七年二月,俞献可撰)、淮扬之捷(嘉靖三十八年,兵部侍郎蒋应奎撰文节畧)、宁台温之捷(鄞诸生沈明臣撰)、最后有一篇平倭録。
    1 沈津著《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页230-231。
    1 《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页269。
    2 《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页273,注释[1]。
    3 宣宗宣德七年(1432)、英宗正统元年(1437)、代宗景泰四年(1453)、宪宗成化四年(1468)、十三年(1477)、二十一年(1484)、孝宗弘治九年(1495)、十八年(1504)、武宗正德四年(1509)、世宗嘉靖二年(1523)、九年(1530)、十八年(1539)、二十三年(1544)、二十六年(1547)、二十七年(1548)、三十一年(1552)、三十二年(1553)、三十三年(1554)、三十四年(1555)、三十五年(1556)。
    4[日]梅原猛著;卞立强、赵琼译:《诸神流窜:论日本<古事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页141。
    1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1981年,页187。
    2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页25。
    3 宋希仁《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东方伦理思想史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109-110。
    1 盛邦和、[日]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页74。
    2 潘超、丘良任、孙忠铨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七),北京出版社2007年,页524-525。
    1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149。
    2 邹振环《<四裔编年表>与晚清中西时间观念的交融》,《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1 邹振环《<职方外纪>:世界图像与海外猎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 《朔方备乘》八十卷附目一卷,咸丰十二年(1862)刊本,二十册;《朔方备乘》八十卷 坿目卷,清光绪三年(1877)畿辅通志局刊本,二十四册;《朔方备乘》图说残存七卷,清光绪三年(1877)畿辅通志局刊本,三册;《朔方备乘》六十八卷,首十二卷,清末石印本,8册(1函)有图;《朔方备乘》六十八卷首十二卷图一卷,1984年据清咸丰本复印本,二十五册。
    1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43-344。
    2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对于《坤舆图说》的出版年该书有精辟的讨论,考证《坤舆图说》的出版时间是个有待澄清的问题,页21-23;页55,注(13)。
    2 《世界大地志》,参见《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173。
    4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58。
    5 邹振环《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百科全书(地理全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18。
    2 郭双林《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1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86-387。
    2 光绪二十九年十月首版;光绪三十年五月再版;光绪三十年十月三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四版;光绪三 十一年六月五版;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六版;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七版;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八版。
    1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200-201。
    2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202-203。
    1 参见《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201。
    2 同上。
    1 同上。
    1 参见《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203-204。
    1 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组编《北京图书馆藏普通估计总目》(第四卷,地志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页662。
    1 见杨昭全著《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Ⅱ),昆仑出版社2004年,页749。
    黄建国,金初昇主编《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页205。
    1 邹特夫《地图》序,陈澧等著;刘善良译注《陈澧、俞樾、王阊运、孙诒让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页30-31。
    1《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405-406。
    1《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40。
    2 邹振环《<大英国志>与晚清国人对英国历史的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368-370。
    2《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330。
    3邹振环《(外国史略)及其作者问题新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页387-388。
    1刘兰肖著《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08。
    2参见肖东发等著《年鉴学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页171。徐家康《中日两国年鉴出版概况》,《世界图书》1985年第1期,页17。
    3《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页363。
    1 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73。
    2 楼云林编《中文图书编目法》,中华书局1951年,页225。
    3 中外各国比较民数地数表、各国比较每方里人民多寡表、各国比较火轮车铁路匀算方里表、各国比较电线路匀算方里表、各国比较出洋轮船夹板船装载吨数表、英国三十年中本国及别国通商船进出口吨数表、英国比较七十二三年正月至九月进口货值若干磅表、英国比较七十二三年正月至九月本国出口货值若干磅表、欧罗巴亚美利加各国比较国债钱粮并以钱粮抵还国债年数表、欧罗巴比较教民表。
    1 赵云田《清朝<理藩院则例>的整理和利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2期。
    1.[英]艾约瑟:《冰洋事迹述略》,载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2.[日]坂本太郎著;沈仁安、林铁森译:《日本的修史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编:《亚太研究论丛》(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组编:《北京图书馆藏普通估计总目》(第四卷,地志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5.曹陶仙:《曹典球生平事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长沙县文史资料》(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
    6.曹文振等编著:《比较宪政制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曹子西、张登义、曹增友编:《北京百科词典--科学技术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8.陈继达主编:《监察御史徐定超》,学林出版社1997年。
    9.陈建平:《<日本考>所见的日本婚葬礼俗: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初探》,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0.陈琳主编:《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陈小法:《从服饰文化谈谈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载《文献》2003年第2期。
    13.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14.[日]重野安绎:《大日本维新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商务印书馆代日本善邻译书馆铅印本。
    15.杜宗预编:《瀛寰译音异名记》,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16.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中华书局1995年。
    18.冯志文等编著:《西域地名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0.高书全等主编:《日本百科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1.耿引曾编:《汉文南亚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2.龚柴:《弹丸小记》,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23.龚柴撰,许彬续撰:《五洲图考》,徐家汇印书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
    24.关贤柱:《浅谈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载《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3期。
    25.郭双林:《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26.贺知章:《王先谦与毕沅<释名>研究比较》,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7.《湖南历代人名词典》编委会:《湖南历代人名词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
    28.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出版),湖南出版社1991年。
    29.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三十卷: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
    30.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八卷:文物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
    31.胡思敬:《戊戌履霜錄》,民国二年(1913)南昌退庐刻本。
    32.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3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4.黄建国、金初昇主编:《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
    35.黄林:《也知经术非时务稍为儒林振古风:王先谦编辑出版活动及思想述论》,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6.黄楙材:《游历刍言》,成都志古堂刊本,光绪丁酉(1897)。
    37.黄宗瀚:《<释名疏证补点校>引用医籍考》,载《医古文知识》2003年第2期。
    38.黄宗瀚:《<释名疏证补点校>医籍引文之对象与作用》,载《医古文知识》2004年第2期。
    39.黄遵宪:《日本国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浙江书局刊本。
    40.黄遵宪撰《日本国志序》,清光绪丁酉(1897)孟夏鏝木板存绍邯中西学堂 刊本。
    41.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2.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
    43.姜亚沙:《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44.蒋秋华:《台湾学界王先谦研究简述》,载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蒋升:《五洲括地歌》,土山湾慈母堂印书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46.康有为撰:《日本变政考》,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氏手写进呈本影印本。
    47.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8.[英]雷文斯顿著,何育杰译:《万国新地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49.李栋编著:《词语缘起大观》,黄山书社2007年。
    50.李绍平、谢斌:《浅谈王先谦的文献学成就》,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51.李申:《中国儒教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2.李希泌:《健行斋文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53.李肖聃:《星庐笔记》,岳麓书社1983年。
    54.李晓明:《(晋书斟注)的史注成就》,载邓鸿光,李晓明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第l辑),崇文书局2002年。
    55.李玉、汤重南等主编:《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56.李玉等主编:《中国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57.[美]林乐知、严良勋同译,李凤苞汇编:《四裔编年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4年版。
    58.[美]林乐知辑译,任保罗译述:《五大洲女俗通考》,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美华书局摆印本。
    59.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版)。
    60.刘兰肖:《近代报刊与“民史”思想的阐发》,载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1.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2.刘林编著:《古代书院》(下册),蓝天出版社1998年。
    63.刘芹:《论王先谦的<五洲地理志略>》,载《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
    64.刘德有、马兴国:《中日文化交流事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65.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年。
    66.刘笑春、李俊杰、翁学东主编:《湘雅人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67.刘旭青:《略论王先谦文献整理的成就与方法》,湖北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68.刘泱泱:《思贤讲舍、思贤书局小考》,载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编纂组编《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
    69.刘志盛:《先贤王先谦著书刻书考略》,载《长沙市北区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70.楼云林编:《中文图书编目法》(全一册),中华书局1951年。
    71.卢嘉锡主编,唐锡仁、杨文衡地学分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
    72.罗玉明:《王先谦与湖南近代工业的兴起》,载《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73.马固钢:《谈<汉书补注>的吸收前人成果》,载《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4.马固钢:《<汉书补注>训诂杂识》,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75.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76.[英]马恳西著,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稿:《泰西新史揽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广学会刻本。
    77.马秀平:《从倭仁到王先谦:清代同光年间保守主义思想的典型探析》,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78.梅季:《光辉与阴影:论岳麓书院最后山长王先谦》,载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79.梅季:《(葵园四种)的史料价值》,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80.梅季坤:《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81.[日]梅原猛著;卞立强、赵琼译:《诸神流窜:论日本(古事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82.缪荃孙等撰;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3.明文书局编:《中国史学史辞典》,明文书局1986年。
    84.缪佑孙:《俄游汇编》,光绪己丑(1889)海上秀文书局石印本。
    85.[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86.[英]慕维廉:《地理全志》,上海美华书馆,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8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
    88.潘超、丘良任、孙忠铨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7),北京出版社2007年。
    89.朴相泳:《从<诗三家义集疏>看王先谦的训诂学》,山东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90.钱恂辑:《五洲各国政治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印本。
    91.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92.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1981年。
    93.容若:《谈王先谦》,载《中央日报》1995年3月13日,第6版。
    94.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5.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96.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7.邵献图等编:《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98.沈林一:《五洲属国纪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鍊青轩铅印本。
    99.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00.盛邦和、[日]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
    101.盛宣怀:《日本商务学堂》,盛宣怀档案,上海图书馆藏。
    102.[日]石村贞一编:《日本新史揽要》,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
    103.[日]矢津昌永撰,樊炳清译:《万国地志》,成都志古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104.师玉祥:《王先谦与刻书》,载《图书馆》1996年第2期。
    105.松枝到著,施仁编译:《宋、元时期的日本观》,载《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2年第5期
    106.宋希仁:《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东方伦理思想史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107.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8.孙海林主编:《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1903-1949》,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出版社2003年。
    109.孙海林:《王先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3期。
    110.孙文范编著:《世界历史地名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111.孙玉敏:《王先谦研究综述》,载《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112.孙玉敏:《王先谦生卒年考辩》,载《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113.孙玉敏:《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4.[日]太安万侣著;周启明译:《古事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15.谭雯:《王闿运与王先谦治学特点之比较》,载羊列荣编《诗书薪火》(蒋凡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6.唐才常:《觉颠冥斋内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长沙刻本。
    117.陶绪编著:《晚清文化史稿》,湖南出版社1996年。
    118.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119.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
    120.汪向荣:《古代中国人民的日本观》,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
    121.王宝平主编:《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2.王宝平:《黄遵宪<日本国志>征引书目考释》,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23.王青芝:《近百年来王先谦研究述评》,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124.王青芝:《王先谦的史学成就及思想与观念》,载《船山学刊》2008第2期。
    125.王韬:《日本疆域考·日本沿革考》,稿本。
    126.王青芝,王照兰:《王先谦与<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载《兰台世界》2008年第2期。
    127.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128.王先谦:《日本源流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思贤书舍刻本。
    129.于先谦:《五洲地理志略》,宣统二年(1910)湖南学务公所刊本。
    130.王先谦:《西国通鉴二次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16年稿本。
    131.王先谦:《虚受堂诗存》,载王先谦著,梅季标点《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
    132.王先谦:《王先谦自定年谱》,载《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
    133.王先谦:《虚受堂书札》,载《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
    134.王先谦:《虚受堂文集》,载《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
    135.王先谦撰,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汇刊编:《蒙古通鉴长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136.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37.王先谦:《外国通鉴稿》,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
    138.王先谦:《日本源流考》,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捌辑肆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139.王先谦:《五洲地理志略》,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
    140.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1.王秀山:《王先谦刊刻书籍简论》,载《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142.王仪:《隋唐与后三韩关系及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运动》,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
    143.王志民、黄新宪:《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4.魏宇文,王彦坤:《<释名疏证补点校>的“先谦曰”探微》,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145.[美]卫三畏(S.Wells Williams)著;陈俱译,陈绛校:《中国总论》(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46.文廷式:《纯常子枝语》,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
    147.吴枫编:《隋唐历史文献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148.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近代前卷1840-1911》,黄山书社2002年。
    149.吴荣政:《王先谦<汉书补注>略论》,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150.吴荣政:《王先谦与<东华录>:兼论王录与蒋录、潘录和<清实录>的异同》,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4期。
    151.吴士鉴、刘承干:《晋书斛注》,民国十六年(1927)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52.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153.吴仰湘:《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载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4.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5.萧应椿辑:《五洲述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紫藤花馆刻本。
    156.肖东发等著:《年鉴学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
    157.[日]小栗栖香顶:《北京纪事·北京纪游》,中华书局2008年。
    158.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159.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7册)《增订丛书举要·续群书拾补》,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60.谢丰:《王先谦的教育近代化实践》,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161.谢丰:《清末新政时期湖南官绅对书院改制政策的不同思考:以俞廉三、王先谦、赵尔巽的教育改革活动为例》,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62.谢洪赉编辑:《瀛寰全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
    163.熊文华:《英国汉学史》,学苑出版社2007年。
    164.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165.徐继畲:《瀛寰志略》,道光二十八年(1848)版。
    166.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67.徐家康:《中日两国年鉴出版概况》,载《世界图书》1985年第1期。
    168.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下):1840-1919)),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9.徐州师范学院编:《中国近代作家传记壘著述要目》(初编),(无出版年)。
    170.徐祖友、沈益编:《中国工具书大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171.许顺富:《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王先谦》,载《湖湘论坛》2003年第5期。
    172.薛福成:《庸庵文编》,清薛福成清光绪刻庸庵全集本。
    173.薛俊撰:《日本考略》,清“得月籟丛书”本。
    174.严绍盪:《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杜1992年。
    175.杨宝华、韩德昌编:《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1919-194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176.杨宝忠:《论衡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7.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178.杨孝臣主编:《中日关系史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179.杨薇:《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济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0.杨正光:《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杨正光主编:《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一辑:从徐福到黄遵宪),时事出版社1985年。
    181.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Ⅱ),昆仑出版社2004年。
    182.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183.姚琦:《(申报)有关早期明治维新报道的研究(1872-1879)》,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84.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民国上海蟬隐庐石印本。
    185.叶德辉:《葵园四种》跋,载《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
    186.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清朝末年),华文出版社2002年。
    187.佚名:《五洲地名中西合表》,清光绪铅印本。
    188.[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89.虞舜主编:《湖南百科全书》,岳麓书出版社1995年。
    190.袁昶:《安般簃集》,清光绪十六年(1890)袁氏小汇巢刻本。
    191.[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刘丽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2.曾朴:《孽海花》,民国铅印本。
    193.[日]斋谷祯夫:《日本全史》,清末教育世界社石印本。
    194.张秉成、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
    195.张春生:《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196.张冬冬、巨永明:《刍议中国古人的日本观--从正史中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来看古人的日本观》,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97.张华清:《<释名>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98.张孟伦:《中国文学史》(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9.张庆雄:《浅析王先谦教育思想的转变》,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00.张声振、郭洪茂:《中日关系史》(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201.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2.张小兰:《论王先谦与湖南维新运动》,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03.张荫桓著;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204.张政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对诗旨的拟定》,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5.赵尔巽、柯劭态等著:《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206.赵荣、杨正泰:《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
    207.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8.赵云田:《清朝(理藩院则例)的整理和利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2期。
    209.郑佳明主编,彭平一、陈先枢、梁小进著:《湘城教育纪胜》,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210.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211.[日]中村五六编纂,周起风译:《万国地理志》,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
    212.《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13.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214.《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215.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16.周秋光:《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7.周维翰:《西史纲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印本。
    218.朱汉民、黄梓根:《王先谦汉学研究与书院传播》,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19.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一编十),大象出版社2003年。
    220.祝敏彻:《(释名疏证补点校)序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221.邹代钧:《西征纪程》,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222.邹特夫:《地图》序,载陈澧等著;刘善良译注《陈澧、俞樾、王闿运、孙诒让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
    223.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24.邹振环:《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百科全书(地理全志)》,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25.邹振环:《<大英国志>与晚清国人对英国历史的认识》,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26.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年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27.邹振环:《(外国史略)及其作者问题新探》,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28.邹振环:《(四裔编年表)与晚清中西时间观念的交融》,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229.邹振环:《(职方外纪):世界图像与海外猎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