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居正改革群体作为明代中后期重要政治群体之一,是张居正社会政治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张居正人生及政治生涯有重要影响。
     面对正德、嘉靖以来明朝国势日趋衰微的局面,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国良策,掀起了波澜起伏的改革浪潮,最后时遇、机缘造就张居正扛起了明朝中兴的重任。“军户”出身的平民经历,让张居正深刻体会到民众的苦难和时弊的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开辟了为期十年的“万历新政”,并取得辉煌成就。
     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演变过程,与张居正的政治生涯紧密相连,经历了张居正任次辅时期的孕育、形成,首辅前期的发展、成熟和首辅后期的分化、解体。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的来源,体现了传统社会士人社会关系网络地缘、学缘、事缘、血缘、姻缘等特点,具有以楚人为重、南人为主,楚官经历、终南捷径,进士为主、他途甚少,官员精干、巡抚为主,一个中心、多元互动等特征。张居正改革群体形成了从中央的阁臣、部臣到地方的督抚、州县官完整的行政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此乃与明代阁臣、言官、武将等群体最大不同之处。张居正依靠其改革群体创造了万历新政的辉煌成就,达到政治生涯的鼎峰。但参与改革的群体成员动机与目的不一,以及缺乏共同的改革目标、纲领等,没有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改革群体的稳定性与利益平衡主要靠张居正的个人魅力和权势来维系。群体成员的良莠不齐、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张居正若干重大事务处置失策,注定张居正改革群体解体的必然性,亦造成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和改革的被迫中断。
     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主要依靠张居正改革群体来完成,在军事防御、赋役改革和漕运治理等多有体现。他主要通过书牍的形式,指导主政官员推行新政,为他们出谋划策,积极吸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在物力、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另外,还充分发挥了从中央的阁臣、部臣到地方的督抚、州县官完整的行政体系的作用,共同创造了明朝中兴局面。改革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多元互动,显现张居正的雄才大略及改革群体成员的能力与魄力。
     张居正改革群体与皇室、宦官、言官等社会群体的多元互动,以万历、李太后为代表的皇室和以冯保为代表的中官,是张居正改革群体的重要政治保障。但张居正改革群体与这些社会群体的冲突,反映了改革过程的艰难,亦展现了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为代表的政统与皇室、宦官为代表的皇权及以言官为代表的道统的之间的种种矛盾,最终促成了各种反改革势力的合流,导致张居正人生悲剧及改革的被迫中断。
     张居正作为从湖北走出的首辅,与湖北有着天然的乡谊关系,张居正改革群体中楚人、楚官占有相当大比例。嘉靖居乡,是张居正改革思想酝酿和深化的重要阶段。万历归乡,是张居正人生及政治生涯开始发生转折的时期,潜在的危机与矛盾日益显明,改革事业在艰难中推进。从某种意义而言,湖北是张居正改革思想的策源地,改革措施的“试验场”,改革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基地。
     张居正改革是“嘉隆万大改革”的最高潮,是对张璁兴革的深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过程。然而,两人具备的改革条件存有差异,在君臣关系、改革群体素质以及个人政治素养等方面,张居正更具优势,因而改革的成效更为显著。
     张居正去世后,张居正改革群体失去了灵魂人物和维系的纽带,在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迅速分崩离析。张居正改革群体的解体,深刻影响着晚明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随着继任者尽反张居正的政策,以及万历的长期怠政,特别是万历对张居正的彻底清算,使后世少有为朝实心任事之人,明朝再未出现第二个张居正改革群体,逐渐走向了覆亡的不归路。
Zhang Juzheng's reformation group, an important political group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Zhang Juzheng's social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social networks, which had a big impact on Zhang Juzheng's life and political career.
     As the national strength had been decayed since ZhengDe and JiaJing period, the men of insight seeked positive brilliant plan to save the nation, and raised the reform tide.Finally, Zhang Juzheng lifted up the Ming Dynasty resurgence's responsibility by occasion. Zhang Juzheng deeply understood people's suffers and reasons of the current malpractice from his"Military familiy" civilian experience.And then, he made correct action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After a ten-year of "Wan Li New Deal ",he had performed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he evolution of Zhang Juzheng's reformation group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Zhang Juzheng' political career,which gestated and formed in Zhang Juzheng's deputy prime minister period,developed and riped in early stage of his prime minister, and then differentiated and disintegrated in later stage of his prime minister. The members of his reformation group reflected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social relation networks which characterized by the same hometown, learning experience, working experience, and kinship, etc. The group mainly consisted of Chu people, the south residents, the Chu officials, JinShi and governors. Centered by Zhang Juzheng, the members had a close and intensive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actions. Zhang Juzheng's reformation group became a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central cabinet minister, department minister, local governors and state officials and it ensured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which was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Zhang Juzheng's reformation group and other groups, such as cabinet minister group, supervisor group, military officer group, etc.
     Zhang Juzheng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reached his personal political career tripod peaks relying on the group. However, the group members were motivated by different purposes and they had no common goal of reformation, most importantly, had not formed a complete organization system.The stability of the reform group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mong the members were almost relied on Zhang Juzheng's personal charm and powers to maintain.The group members' quality were intermingled; the interests of them are on conflicts and Zhang Juzheng himself made several mistakes in decision of great events.All of these resul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group and his tragedy, and even the ceasing of reformation.
     Zhang Juzheng depended on the reformation group to implement the concrete measures in the reform, such as military defense, tasation reform and governance river. He used leteers to guide officials to reform and give advise to them. And also, he actively took their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delivered great support to the activity, provided labour, material and financial help. In addition, he made full u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eventually achieved the great prosperity of the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process, the active mutual exchanges among the group members showed Zhang Juzheng's outstanding talent and his great determination in reform.
     Zhang Juzheng's reformation group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other social groups, such as the royal, interactive eunuchs, supervisor group, etc.The royalty by Wan Li and the eunuchs represented by Feng Bao were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guanrantee for the reformation group. However, the conflicts between Zhang Juzheng's reformation group and these social groups, reflected some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reform process and eventually contributed to complete opposition against the reformation, leading to his tragedy and failture of the reform.
     Zhang Juzheng was born in hubei and he had a profound feelings toward his hometown.It was the reason that Chu people was of a great number in his reformation group. Zhang Juzheng returned hometown in JiaJing period and which led one crucial point in his thinking of the reformation. Zhang Juzheng returned home in WanLi and which led another point in his life and political caree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otential crises and conflicts became increasingly evident, and the reform was processing in great difficulties. In some sense, Hubei was a hotbed of reform-minded Zhang Juzheng, the "testing ground" of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reserve personnel and training base of the reform.
     Zhang Juzheng reform was the climax of "JiaJing, LongQing and WanLi major reform",and was the deepening of reforms, system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of ZhangCong reform.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ditions of those two reforms. Zhang Juzheng was advantageou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liege relationship, the quality of the reformation group and personal political literacy, etc.Therefore,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Zhang Juzheng reform is more significant.
     Zhang Juzheng's death simply l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eform group.During the liquidation process of Zhang Juzheng, the group quickly felt apart.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group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political arrangemen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Because the successors made anti-Zhang Juzheng policy, and Wanli ignored the long-term affairs. In particular, Wanli completely liquidated Zhang Juzheng. In the later period, few people worked for the state in heart and soul. There were not a second reform group in Ming dynasty from then on and Zhang Juzheng's reform group gradually went to the final death.
引文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89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243,《邹元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302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52,万历十二年八月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19页。
    ④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33页。
    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9,《内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3—第234页。
    ②沈鲤:《张太岳集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0页——第501页。
    ③石应嵩:《张文忠公改葬碑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第522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5页——第2336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52,万历十二年八月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19页。
    ①尹守衡:《明史窃》卷49,《张居正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别史类,第317册,第382页。
    ②(清)万斯同:《明史》卷302,《张居正传》。
    ③(清)王鸿绪:《明史稿》卷197,《张居正传》,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487页。
    ④(清)傅维鳞:《明书》卷150,《张居正传》,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2987页。
    ⑤(清)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0页。
    ⑥(清)徐开任辑:《明名臣言行录》第4册,卷63《太师张文忠公居正》,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406页。
    ①张同奎:《上六部禀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8页——第551页。
    ②刘献廷:《广阳杂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页。
    ③陶澍:《重刻张太岳先生全集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4页。
    ①爽良:《张文忠公祠堂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6页。
    ②陈启天:《张居正评传》,《叙》,重庆:中华书局,1934年版。
    ③蒋星德:《张居正评传》,《中央周刊》,1943年7月,第5卷第6期。
    ④佘守德:《张江陵传》,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版。
    ⑤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北京:开明书店,1947年版;新九:《张江陵之相业》,《北平华北日报中国文化》,1935年5月,第14、26期,6月2日,第37、38、39期;求儿:《张居正述评》,《政治月刊》,1935年7、8月,第3卷第3期;梅云:《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的张居正_》,《北平晨报现代政治》,1937年2月2日。第5期;俞振基:《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政治学报》,1937年3月,第3期:周起凤:《张江陵内阁功过论》,《东南日报》,1947年7月27日等。
    ⑥陈启天,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政治经济科。他信奉国家主义,是青年党的领袖人物,对法家人物倡行改革以富国强兵,特别赞扬。
    ⑦陈启天:《张居正评传》,《叙》,重庆:中华书局,1934年,第1页。
    ①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②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5页。
    ③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成书后,反响强烈,有一些评论,如叶圣陶:《张居正大传(朱东润著)》,《文艺复兴》,1946年5月,第1卷第4期;朱晨:《张居正大传》,《中央周刊》,1947年6月,第9卷第25期。
    ④梁方仲:《一条鞭法》,《中国近代史研究集刊》,1936年,第4卷第1期;《明代江西一条鞭法推行之经过》,《地方建设》,1936年,第2卷第1、2期;梁方仲:《一条鞭法的争论》,《益世报(天津)史学》,1936年9月,第13卷37期:梁方仲:《一条鞭的名称》,《中央日报》,1936年4月23日。
    ⑤何让:《张居正的土地清丈政策》,《财政评论》,1947年9月,第17卷第3期;章心绰:《论两税法与一条鞭》,《中央日报》,1947年10月8日;杨文江:《明清的一条鞭法和杂税》,《中央日报》,1948年3月31日。
    ⑥罗乃诚:《张江陵经济论》,《中央日报》,1946年9月7日。
    ⑦黄奋生:(《张江陵之筹边政策》,《中国边疆》,1944年8月,第3卷第7、8期。
    ⑧闻亦博:《论张江陵之政治风度》,《大公报》,1943年11月24日;邬仪:《张居正之政治思想研究(上)》,《黄埔季刊》,1939年4月,第1卷第2期。
    ⑨艺圃:《张江陵的人才政治论》,《北平华北日报中国文化》,1936年7月,第19、26,96、97期。
    ⑩成惕轩:《张居正的人事理论》,《中央周刊》,1943年10月,第6卷第10、11期;《储才与用才(张居正的人事理论之一)》,《新中华(复刊)》,1944年1月,第2卷第1期。
    ①嵇文甫:《张居正的学术》,《经世》,1937年3月,第1卷第5期;《张居正的学术(晚明思想史论之一)》,《力行》,1943年5月,第7卷第5期:《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②前人:《治事王荆公张江陵合传》,《船山学刊》,1937年第1期。
    ③扬铎著:《江陵居正年谱》,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④滕山著:《张江陵年谱》,青年出版社,1940年版。
    ⑤林树慧:《张江陵年谱》,《史学年报》,1940年12月,第3卷第2期。
    ⑥陶元珍:《张居正奏疏系年》,《历史学报》,1936年10月,第1期:《张江陵丧偶年代考》,《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937年5月7日,第23期;《张江陵同考会试之年代》,《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937年5月23日,第25期;《整理张居正传记资料的杂论两篇》,《国学季刊》,1937年6月,第6卷第2期;《张居正应府试时荆州知府为李士翱非李元阳辨》,《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6年12月25日,第20期。
    ⑦蒋介石:《张江陵全集序》,张居正:《张江陵全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印,1935年版。
    ⑧熊十力:《韩非子评论—与友人论张江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①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社会经济研究》,1951年第1期,《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岭南学报》,1952年,第12卷1期;石园:《明代一条鞭法实行的时代、背景、特点及其意义如何?》,《历史教学》,1953年第6期;贾天农;《明代的一条鞭法》,《中学历史教学》,1957年,第3期;王方中:《明代一边鞭法的产生及其作用》,《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张习孔:《试谈一条鞭法》,载《历史教学》,1960年第5期;高敏:《从豫北地方史料来看一条鞭法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人文)》,1962年,第1期;陈守实:《一条鞭法施行后的丁徭问题》,《学术月刊》,1962年,第7期。
    ②蒋星煜:《谈海瑞与张居正的矛盾》,《羊城晚报》,1962年6月14日。
    ③唐赞功:《论张居正变法》,《江汉学报》,1962年第10期。
    ④此时的批儒评法的文章有:扬州师范学校、扬州钢铁厂:《论张居正》,《扬州师范学报》,1974年第1期;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明代坚持法家路线的政治家张居正》,《武汉师院学报》,1974年第2期;施达青:《张居正改革及其尊法反儒的斗争》,《北京师大学报(社科)》,1975年第1期;李锦全:《试论张居正在哲学上的尊法反儒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改革——兼论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历史地位》,《甘肃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等。
    ⑤萧少秋:《张居正改革》,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刘志琴《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的《“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学界已有张居正研究综述如下:谢景芳、张文双:《张居正改革综述》,景有泉、宋强刚、胡凡主编:《中国历史研究述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第234页;王玉德、黄永昌:《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2004)》,《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8卷第1期;冯明:《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33卷第3期。
    ①孟昭信:《读(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吴量恺:《读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②田澍:《张居正效法明世宗新探》,《求是学刊》,1999年第3期;《嘉靖革新中的几个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9月:《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变革自救的政治走向》,台湾《“全球化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实》,台北《明代研究》,2007年第12期:《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政治变革的走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36卷第2期;《腐败与弊症: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张舜徽认为张居正继承了法家的思想,吴量恺认为张居正是以进化、发展的历史观和“审机度势,更化宜民”的政治观为理论指导,南炳文、汤纲则认为“务实”是张居正改革的思想基础,其改革是明朝统治者的自救改良运动。参看张舜徽:《<张居正集>序》,1984年5月,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页——第5页;吴量恺:《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刘益安:《略论张居正改革》,《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⑤刘言立:《明代大经济改革家——张居正》,《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⑥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竺培升:《张居正改革中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单锦珩:《论张居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满书德:《张居正改革及其历史经验》,《东岳论坛》,1987年5月;林永光:《张居正改革新论》,《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②毛佩琦:《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无关进步改革——从历史逻辑出发给张居正定位》,《博览群书》,2010年第10期。
    ③曹邦军指出严惩贪官、选贤任能等为来整顿吏治的内容。黄国强认为明朝呈现新气象,在于张居正抓住吏治为其原因之一。南炳文则详尽考察张居正裁革冗官的过程,指出改革失败原因在于政局变动、张居正的失误及对被裁革官吏的利益考虑不周。参见:曹邦军:《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江汉论坛》,1982年第6期。黄国强:《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南炳文:《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史学集刊》,2005年第7期。
    ④覃树冠认为考成法是政治改革之总纲,以此推动各项改革措施之进行。张海瀛指出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在于张居正要实现内阁集权以推动各项改革,但由于官吏的贪欲和其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而不属于以内阁为首的逐级隶属的行政机构,最终“人亡政息”。金戈认为考成法有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阶级的两面性。蒋长芳认为考成法的实行,并不能根本扫除官场恶习,解决社会弊端。孟昭信认为考成法是对明代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有利于维护内阁职权稳定,有效防止宦官干政,有利于政令畅通。参见覃树冠:《明代张居正领导的政治改革浅论》,《学术论坛》,1983年第6期。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晋阳学刊》,1987年第5期。金戈:《张居正的考成法》,《安徽史学》,1985年第5期。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孟昭信:《试论张居正“考成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
    ⑤闵更尧、邓郁文:《起衰救敝,扶危振兴——简论明代大理财家张居正》,《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⑥唐文基:《张居正的丈田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⑦邓智华:《论明朝中叶一条鞭法的改革——以庞尚鹏在福建的变革为例》,《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第3期;《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基于庞尚鹏起任福建巡抚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6期。
    ①姚大中:《试论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②樊树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张海瀛:《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④张国光:《促进汉蒙民族团结的政治家张居正》,《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⑤任冠文:《俺答、张居正与蒙汉关系》,《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其其格:《张居正与“俺答封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⑥展龙:《张居正改革前周边民族形势之透视》,《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⑦展龙:《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的西南民族政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36卷第4期。
    ⑧尹选波:《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⑨任冠文:《论张居正毁书院》,《晋阳学刊》,1995年第5期。
    ⑩刘岐梅:《论张居正禁讲学》,《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11陈时龙:《隆庆及万历前十年的讲学与反讲学——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核心》,樊树志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谢贵安:《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8卷第1期。
    13郭厚安、田澍:《对张居正权力之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①田澍:《论张居正的为政之道》,《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②于树贵:《张居正悲剧与明代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1期。
    ③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万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⑤龚洪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⑥邓万春:《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张居正改革的伦理视角探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8卷第5期。
    ⑦王世华:《隆庆、万历初年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⑧刘志琴:《张居正改革的成败》,《明史研究》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张居正的性格悲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⑨吴量恺:《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意志、性格与思维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版)》,1991年第4期。
    ⑩王春瑜:《张居正悲剧的启示》,《光明日报·史林》,1993年9月13日。
    11韩晓洁:《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失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2于树贵:《张居正悲剧与明代道德生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3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2卷第5期。
    14樊忠涛:《张居正夺情始末研究》,《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张毅:《试论万历年间的“倒张运动”》,《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②蒿峰:《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异同论》,《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③陈涴:《张居正改革的典型意义——兼论封建王朝中后期之改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④俞达珠:《试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变法》,《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年第1期
    ⑤吴建华:《关于王安石与张居正清丈土地迥异结局的探析》,《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⑥徐昌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分析》,《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⑦萧来荃:《张居正的“治实”精神》,《江汉论坛》,1982年第12期。
    ⑧陈宝良:《张居正思想新论》,《江汉论坛》,1988年第11期。
    ⑨吴建华:《张居正的学术思想与实践初探》,《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9月。
    ⑩左东岭:《论张居正的心学渊源及其与万历士人心态之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1蒋明宏:《张居正学术思想考证》,《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12于树贵:《张居正经世实学思想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4卷第6期。
    13梁曼容:《明代儒学变迁视角下的张居正》,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
    ①张守军:《张居正的财政思想》,《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张居正的经济思想》,《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
    ②徐明德:《张居正经济思想及其整理财政的措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刘含若:《张居正的经济管理思想》,《求是学刊》,1988年第3期。
    ④吴量恺《明代张居正改革的理论构想》,《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⑤乐成刚:《节流与安民,清源与固本——浅谈张居正的经济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6期。
    ⑥王小丁:《论公私之辩维度下的张居正经济改革》,《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3卷第6期。
    ⑦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⑧李宝臣:《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论张居正敦本务实吏治思想》,《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⑨高寿仙:《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渤海学刊》,1992年第4期。
    ⑩余泽浩:《张居正实政思想研究——以<张居正集·书牍>为基础》,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
    11王世华:《张居正家法》,《安徽史学》,1985年第6期。
    12徐江莉:《张居正教育观述评》,《鄂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3张迁:《张居正教育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5年。
    14尹选波:《培养君德开导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论述》,《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5展龙:《试论张居正的历史思想》,《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5卷第2期。
    ①王世华:《“为国家爱养人才”——论张居正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阜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②吴量恺、康凤云:《试论张居正的人才观》,《江汉论坛》,1988年第1期。
    ③石斌:《论张居正改革中的用人之道》,《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年第4期。
    ④陈国平:《简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⑤张鸣芳:《张居正法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法学杂志》,1999年第2期。
    ⑥战继发:《万历初政格局探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⑦马良怀:《皇帝与乳母、师傅之关系》,《士人、皇帝、宦官》,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46页——第157页。
    ⑧樊树志:《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蒙骖乘”》,《文史知识》,2003年第4期;《万历与张居正》,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⑨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⑩冷东:《张居正与宦官关系述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1谭平:《论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阶——兼与张居正比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12姜德成:《徐阶与嘉隆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庆政局的走向——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①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
    ②李锦全:《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9卷第3期。
    ④孙卫国:《16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
    ⑤段启明:《“嘉万三杰”与阳明心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⑥侯明:《张居正与言官》,《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⑦段颖惠:《万历初政中的言官与张居正》,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7年。
    ⑧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
    ⑨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和文人结社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
    ⑩王天有:《东林党和张居正——兼论东林党的发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年第2期。
    11万明:《试谈几部明史中的<张居正传)》,《文献》,1983年第18辑。
    12南炳文:《修订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随笔》,《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3叶伟强:《张居正“十五为诸生”辨》,《江汉论坛》,1985年第9期。
    14杨昶:《<张居正集·书牍>题名题衔考》,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诗》,第657页——第750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吴量恺:《<张居正集>与明代社会变迁》,《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16刘勇:《<江上望黄鹤楼>诗作者考实》,《文献》,2010年第3期。
    17万揆一:《张居正与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月,第26卷第1期。
    ①颜广文:《张居正治粤方略评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
    ②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8月,第8期。
    ③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④庞乃明:《明朝张居正时代应对欧力东渐之得失》,《求是学刊》,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⑤王兴亚:《张居正究竟何时始任内阁首辅》,《史学月刊》,1986年第5期。
    ⑥荣真:《隆庆末张居正冯保矫诏辨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⑦黄杰:《关于张居正历史遗迹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哲社版)》,1985年第1期。
    ⑧袁纯富、范志谦:《明代首辅张居正之砚及其墓葬》,《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
    ⑨陈礼荣:《张宅并非辽王府——张居正倾夺废辽王府“攘以为第”说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⑩一丁(宋晨):《发现张居正父亲的墓志铭》,荆州:《江汉商报》,2009年5月11日,第4版。
    11陈礼荣、周荣:《荆州博物馆惊现张居正之父墓志铭》,《荆州日报》,2010年5月5日,第1版、第6版。诚挚感谢黄永昌同学、涂耀威同学、陈礼荣先生、吴琦教授和王玉德教授在此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
    12陈礼荣:《张居正“夺情”始末》,《人文荆州》,2010年第2期,第18页——第22页。
    ①冯明:《张居正是出自枝江的历史名人吗?》,宜昌:《三峡晚报》,2011年2月11日,第7版。(注:原稿标题为《枝江白洋镇张居正远祖墓茔考实》,报纸标题为该报社编辑所改,未经笔者同意)。
    ②(香港)马楚坚:《明政由治入乱之关键》,台北:《明史研究专刊》,1982年12月第5期
    ③(香港)陈学霖:《<张居正集>之闽广材料考释》,《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④(香港)苏基郎、谭家齐:《首辅贪污?——从反贪思想和法律角度论张居正的贪污罪状》,香港人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3年新第12期。(2001年--2003年,《中英比较贪污史研究:张居正与培根》,香港研究资助局直拨项目研究),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苏基郎教授惠赠此文。
    ⑤(香港)张瑞威:《足国与富民?——江陵柄政下的直省铸钱》,台北:《明史研究》,2005年12月。
    ⑥(台湾)唐新著:《张江陵新传》,台北:中华书局,1968年版。
    ⑦(台湾)周荣静著:《张江陵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版。
    ⑧(台湾)邱仲麟著:《独裁良相张居正》,台湾:久博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⑨(台湾)戚宜君著:《大改革家张居正》,台湾: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⑩(台湾)冉光荣著:《中兴名相——张居正》,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版。
    11(台湾)黄文树著:《张居正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改革》,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2002年版。
    12(台湾)姚清水著:《铁腕宰相——张居正》,台北:实学社出版公司,2002年版。
    13(台湾)陈翊林著:《张居正评传》,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台湾)扬铎著:《明张江陵先生局正年谱》,《新编中国年谱集成》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5熊十力著:《论张江陵》,台北:文明书局,1988年版。
    ①(台湾)唐新:《张江陵新传》,《自序》,台北:中华书局,1968年版,第3页。
    ②(台湾)冉光荣:《中兴名相——张居正》,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版,第1页——第2页。
    ③(台湾)黎东方:《细说明朝》,台北市文星书店,196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④(台湾)林丽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6年6月第24期。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时龙博士惠赠此文。
    ⑤(台湾)郭纪青:《浅谈张居正及其对明代教育的改革》,台北:《社会科教育研究》,1996年12月,第1期。
    ⑥(台湾)徐泓:《序韦庆远教授<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台北:《明史研究专刊》,1999年7月第2期。
    ⑦(台湾)唐秀美《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与策略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1970年。
    ⑧(台湾)仲崇亲:《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0年。
    ⑨(台湾)林丽民:《张居正的政治改革》,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
    ⑩(台湾)罗汉杰:《明代—条鞭法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11(台湾)庄慧敏:《<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之研究》,台湾:台北市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12(台湾)郑又荣:《张居正等辑著(论语直解)研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①(台湾)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台湾自刊本,1952年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2页。
    ②(台湾)徐复观:《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民主评论》,1966年8月,第17卷第8期。
    ③[美]Crawford, Roert B著:《张居正生平及思想》,华盛顿,1961年版。
    ④[美]富路特等编:《明代名人传》,哥伦比亚大学,1976年版。⑤[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该书明史部分由黄仁宇撰写。
    ⑥[美]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4页。
    ⑦[美]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4页。
    ⑧[日]沼田(革丙)雄:《明代—条鞭法序说——租税和银的关系》,《历史地理》,1934年第10期;[日]山崎武治:《关于—条鞭法的创行》,《立命馆文学》,1958年第151期。;[日]岩见宏:《江西一条鞭法的杂考》,《研 究》,1965年第35期:[日]黑木国泰:《一条鞭法成立の生产力基础》,《明代史研究》,1976年。
    ①[日]沟口熊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转变》,索介然,龚颖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②[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日]城帝孝:《张居正政治的生成过程——明代隆庆时期内阁正之于北边防卫政策的展开》,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大史学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7年,第6页——第7页。
    ⑤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吴琦主编:《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朱英、魏文享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的《“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展龙:《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的《“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第191页。感谢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展龙博士提供相关情况说明。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7,《刘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68页。
    ②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7,《陶仲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97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7,《顾可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02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9,《杨允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44页。
    ①张居正:《论时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2,《奏疏》1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96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6,《海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28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明穆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8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9,隆庆元年六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5页。
    ④(清)谈迁:《国榷》卷66,隆庆四年二月甲子,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28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明穆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8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赋役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7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10,隆庆二年四月壬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2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28,隆庆三年正月辛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775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45,隆庆四年五月癸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129—第1130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太祖实录》卷51,洪武三年夏四月辛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99页。
    ③徐光启:《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4,《议》,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22页。
    ④梁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03,《梁端肃公奏议》2,《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21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514,嘉靖四十一年十月乙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448页—第8449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2,《孙应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335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15,隆庆元年十二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14页—第415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513,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426页—第8427页。
    ①张居正:《陈六事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7页——第8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262,嘉靖二十一年闰五月戊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209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313,嘉靖二十五年七月戊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86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7,《外国》8,《鞑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80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371,嘉靖三十年三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624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389,嘉靖三十一年九月癸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845页—第6846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59,隆庆五年七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444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30,《张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32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2,《日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2,《日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2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2,《日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2页。
    ⑥归有光:《昆山县倭寇始末》,转引自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8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2,《戚继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12页。
    ⑧张居正:《答楚学道胡庐山论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5,《书牍》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①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②(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③《明会典》卷19,《户口》1,“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申时行等修:《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史部,政书类,第789册,第331页。
    ④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31页。
    ⑤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大理卿时)》,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5页。
    ⑥张居正:《学农园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页。
    ⑦刘志琴:《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②张居正:《示季子懋修》,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1页。
    ③张四维:《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观澜张公墓志铭》,《条麓堂集》,卷26,《志》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690页——第692页。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梳理,考证出荆州博物馆所藏的《明故诰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观澜张公墓志铭》与前述张四维所撰墓志铭原文基本吻合。但荆州博物馆所藏的该通墓志铭,是否为张文明于隆庆六年(1572)下葬时张四维所写原件,有待进一步考证。见陈礼荣、周荣:《荆州博物馆惊现张居正之父墓志铭》,《荆州日报》,2010年5月5日,第1版、第6版。陈礼荣:《张居正“夺情”始末》,《人文荆州》,2010年第2期。
    ④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8,《文集》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页。
    ⑤周圣楷:《楚宝》卷3,《大臣》,《张居正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48册,第439页。
    ⑥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⑦李选认为当时赏识张居正的荆州知府李元阳“尝试诸生,得太岳张公卷,评曰:‘此子当为太平宰相’。列之六百人之首,及发封,始知为公,时公年方十三岁也。”李选:《荆州府知府中溪李先生元阳行状》,焦兹:《国朝献征录》卷89,《湖广》2,《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30册,第84页。《张居正集》中收录了张居正写给李元阳的书信三通,在《答李中溪有道尊师》注释中编者认为李元阳是张居正童年老师。万历二年(1574),《答中溪李尊师论禅》亦言“正昔在童年,获奉教于门下”,但 都未提及李元阳选拔张居正之事。张居正:《答李中溪有道尊师》,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第350页;《答中溪李尊师论禅》,卷19,《书牍》6,第470页。张敬修等认为置张居正“博士弟子高等”的为李士翱,未提到李元阳。见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页。
    ①张居正:《题吕仙口号》、《题竹》,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5,《诗》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7页、第388页。
    ②“顾璘为巡抚时,有一所亲客于荆州,其一所亲客于荆州,其人以诗册遍求题咏于儒生。时江陵张相方在里塾,塾师题毕,命张亦题之。其人归,顾览其所携诗册,至张,大奇之,曰:‘此异人也,吾不可不物色之。’翌日,即巡荆州,至则询庠士曰:‘谁为张居正者?’时张尚为儒童也,众对无有。有一生,与张同巷,曰:‘生固知之,是少年书生也’。顾命之至,一见知为伟器,及以一偶句令对之,曰:‘玉帝行师雷鼓电旗云作队雨箭风刀’,张应声曰:‘嫦娥织锦星经宿纬月为梭天机地轴。’顾大喜,即解所系金束带赠之,曰:‘子他日必为首辅,带当以玉,吾带不足赠子,聊以表老夫一时相与之情耳’。明年大比,顾复力荐于监临直使,必录之。见朱怀吴:《昭代纪略》卷5,转印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第37页。顾璘“抚楚行郡而试其文,奇之,已,得召见,复大奇之,曰:‘此儿国器也’,遗以金钱为膏油费。”见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03页。
    ③顾璘:《赠寄张童子合二首》,《息园存稿》,《诗》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263册,第450页。
    ④顾璘向张居正所赠束带时间和材质,说法不一,其一为张居正为童生时,顾璘赠以金束带。朱怀吴:《昭代纪略》卷5,转印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第37页。其二为张居正中举后,顾璘赠以犀带。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云,张居正“明年举于乡,谒谢璘,解所系犀带以赠”。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03页。《明史》沿其说,“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3页。焦竑亦云,“明年举于乡,谒璘,璘解所系犀带以赠”。焦竑:《玉堂丛语》卷5,《识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4页——第155页。周圣楷《楚宝》也赞同此说,“庚子,举于乡。谒谢璘,璘犹以为早,因解所系犀带以赠”。周圣楷:《楚宝》卷3,《大臣·张居正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48册,第439页。张敬修等亦认为顾璘在张居正中举后解束带相赠,但未说明材质,“至庚子乃第。会顾公以大司空有事于献皇帝陵园,太师过谒顾公……久之别去,顾公亲属文赠之,又解所系束带为贺”。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张居正后来追忆,是十三岁时顾璘赠送束带,“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又解束带以相赠”,张居正:《与南掌院赵麟阳》,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8页。“顾公又当代名流,文章宗匠,乃一见即呼为小友,解束带赠之”。张居正:《与南学院吴初泉》, 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5页。张居正中举为嘉靖十九年(1540),时年十六岁。综上所述,应以张居正本人陈述为准,顾璘是在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即中举前,以束带相赠。王世贞为张居正进士同年,亦为好友,陈述的准确性相对要高些,故顾璘当时所赠为犀带的可能性更大。
    ①“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子言:‘此子,将相才也。晋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见:张居正:《与南掌院赵麟阳》,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8页。
    ②“兹有冒渎,李长白公讳士翱者,昔守荆南,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历敭中外,咸著嘉声;清德令名,终身无玷。独以后裔式微,人鲜知者,卹典缺焉。今该科有再录之议,倘荷垂慈,特加表荐,不惟李公结效於冥壤,而区区亦得借报於乞邻亦”。见张居正:《答姜巡抚言李公卹典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4页。
    ③如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托周弘祖题请追加顾璘卹典,言“顾东桥先生璘者,抚楚大有惠政,陵寝又效群劳。仆昔在童稚,辱此公‘国士’之知,别时以子孙见讬。仆驽碌至今,未有报也。圣皇御极,惠及幽隐。如此公虽不可与大礼、大狱同科,而人品文章,昭代伟人也。后裔式微,不能自列,而卹典缺焉,公评甚惜,幸该科有再录之疏,望公俯赐表扬,入公举之末,使得沾旷荡之恩。是在公义举,足以树风;在仆酬知,亦明雅道矣。恃在桑梓,敢冒掠美,其抚台念堂公、察院冯公,均借鼎力,尤所恳也。”张居正:《与南学院周少鲁》,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2页。又如,顾璘恤典恩准后,顾峻子顾峻亲属争荫诉讼告官,万历二年(1568),张居正特致信赵锦,说明经过,并请其维护顾峻,“今闻其侄辈咸起妒争,言峻是三房,伦序不宜,投揭留都法司,欲行争夺。彼盖不知乃祖见之言,仆报知己之意,但知录荫常例相竞争耳。且已奉明旨,孰得而易之。乞公明示以大义,给峻生一执照,庶不为强圉所陵,而仆区区之义,亦可报东桥公於冥冥矣”。见张居正:《与南掌院赵麟阳》,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8页。又如,万历四年(1576),顾峻赴京谒选时,张居正请王篆为其提供官船一艘,运送家眷,“兹顾东桥老先生乃郎,赴京谒选。其期尚远,告回搬取家眷,欲邀惠于执事,求一站船载行。其中夫役,不穀已捐俸助之。一舟之外,更无所觊,亦不敢求大舟,但少异於民船可也。此子之得廕,执事所知。昨小儿往来途中,皆不敢乘官马,乃独厚於故人之子,情不得已也。然执事但如不穀所求与之,一毫勿有加,加则伤惠也,又紊事体。”张居正:《与操江王少方》,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1页。
    ④张居正:《示季子懋修》,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1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7,《辽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87页。
    ②“封国之后,始阑取无厌矣。居常不冠不栉,国体渐废,逮宵人窜入蛊惑,愈戚下流,谤议所由来矣。亡国之祸,奏起睚眦间,即噬脐将无及矣。”徐学谟:《徐氏海隅集》卷39。转引自韦庆远:《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③张居正:《王承奉传》,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6页。
    ④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31页。韦庆远、刘志琴注明的出处的为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但经过核对,《张居正传》中没有此段材料,应在《申时行传》中。见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刘志琴:《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7,《辽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88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8,万历十二年四月乙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56—2757页。
    ⑦韦庆远:《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⑧刘芳节:《太岳先生文集评(与徐从善知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8页。
    ⑨(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页。
    ⑩(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3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②吕坤:《书太岳先生文集后》,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6页。
    ④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6页。
    ①石应嵩:《张文忠公改葬碑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2页。
    ②沈鲤:《张文忠公论》,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页。
    ③吕坤:《书太岳先生文集后》,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2页。
    ①展龙在《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中多次提到“张居正改革集团”一词,但未定义和深入系统研究。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第191页。
    ②张居正:《遵谕自陈不职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66页。
    ③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
    ④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96页——第897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0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40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5,万历十二年正月辛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01页。
    ⑧(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6,万历十二年二月辛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21页。
    ⑨张毅认为“承望者为了达到一己之目的,往往对被承望者投其所好,畀之所欲,百般讨好,甚者置自己人格、尊严于不顾,造成恶劣影响”。见张毅:《张居正改革与晚明党争》,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张党”中包含这样的承望者。
    ①万历十三年六月,面对清算张居正的浪潮,时人针对言官的肆意弹劾,云“处分已竟,乃有一辈言事之臣,妆缀旧闻。不曰交冯保,则曰不终丧。不曰杖言官,则曰毁书院。诸如丈田、铸钱、捕盗、多杀之类,鼓已如簧之舌,而刺剌不休。嚼人屡唾之柤,而津津有味。岂欲将万历十年以前,凡居正共事之臣,皆谓之党,尽行罢斥而后已乎,可禁也”。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62,万历十三年六月丁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969页。对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准确划分,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6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0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7页。中为李幼孜:光绪《应城县志》为李幼滋,云“旧志、《李氏宗谱》与城内尚书坊俱作滋”,光绪《应城县志》卷10,《人物·仕躀》,《李幼滋》,《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30页。本文以地方志为准,采用李幼滋。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4,隆庆元年二月乙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09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殷正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9页。高拱赞誉殷正茂“雄才渊略,亮节真心,实仆二十年来所敬仰者”。高拱:《答两广殷总督》,《高文襄公集》卷6,《政府书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别集类,第108册,第95页。
    ③隆庆五年(1571),他还回忆:“吾知殷公必能辨此,诸君但观其破之”。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论平古田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殷正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9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7,《鞑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8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方逢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44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王崇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39页——第5840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高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1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谭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35页。
    ⑥张居正:《与蓟辽督抚》,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2,《戚继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13页。
    ⑧(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谭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36页。
    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2,隆庆六年六月庚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4页——第35页。
    ⑩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18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09,《宰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6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神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3页。
    ③(清)夏燮:《明通鉴》卷65,隆庆六年六月壬午,《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编年类,第366册,第77页。
    ④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在吕调阳休致后,赞许他,“数年共事政府,荷道谊同心之雅。以不肖之浅薄,所以能竭驽策蹇效忠於国家者,非公其孰能成之。功在天下,而人不知,斯可谓至德也己矣”。张居正:《答豫所吕相公》,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3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69页。
    ⑥王锡爵:《大学士张公四维墓表》,焦竑:《国朝征献录》卷17,《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8册,第678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0页。
    ⑧张居正:《答翰学张凤盤》,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⑨张居正:《与殷石汀论吏治》,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⑩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32页——第133页。
    11(清)谈迁:《国榷》卷68,万历元年十二月丁卯,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39页。
    1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①夏燮:《明通鉴》卷66,万历五年九月己卯,《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编年类,第366册,第95页。
    ②张居正:《乞恢圣度宥愚蒙以全国体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84页。
    ③张居正改革群体大规模的分化、解体是在“夺情之争”之后及张居正死后被清算过程中,所以此部分为考察重点。此外,还应注意在此之前的成员致仕、在任病故等,如刑部尚书王之诰,万历三年(1575)三月送亲归籍,九月致仕;兵部尚书谭纶于万历五年(1577)四月卒于任上。(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2,《七卿年表》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473页、第3474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0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5,《张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12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08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张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5页。
    ③(清)尹守衡:《明史窃》卷49,《张居正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别史类,第317册,第382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马自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2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8,《申时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47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14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72,万历六年二月甲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557页。
    ⑧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6页。
    ⑨(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9页。
    ⑩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9,万历十年十月丁酉、己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03页——第2404页、第2404页;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壬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43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1页。
    ③第二、三阶段清算过程请参看张毅:《试论万历年间的“倒张运动”》,《求是学刊》,2009年1月,第36卷第1期。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87,万历十五年六月己未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491页。
    ⑤张毅:《试论万历年间的“倒张运动”》,《求是学刊》,2009年1月,第36卷第1期。
    ⑥许国:《张文毅公墓志铭》,张四维:《条麓堂集》卷34,《永信录》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816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郑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0页。
    ⑧张居正:《答山西巡抚郑范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0页。
    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69,万历十三年十二月丁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059页——第3060页。
    ⑩(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70,万历十四年正月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075页——第3077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81,万历十四年十二月甲子、癸酉、甲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374页——第3376页、第3379页、第338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郑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3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1页。钱谦益认为“江陵所用之人,一切抑没。其精强干办之才略,奄然无复存于世界。……夫江陵所用之人,良马也;江陵以后所用之人,雄狐也,黠鼠也。江陵能御良马者也;江陵以后,能豢狐鼠而已耳。国家之事,与狐鼠谋之,则良马必将迁延负辕,长鸣而不食……岂能与狐鼠争路乎?江陵以后,人才之升降,此亦国事得失之体也。读斯录者,其亦可三叹已矣”。见钱谦益:《少保梁公恤忠录序》,《牧斋初学集》卷30。
    ④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论平古田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⑤书云,“公之鸿猷峻烈,已简在帝心矣。愿益懋勳庸,以需大畀”。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2页。
    ⑥谈迁:《国榷》卷70,万历五年十月辛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23页。
    ⑦张居正:《答闽中宪使李义河述时政》,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⑧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14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6,《沈懋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98页。
    ②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③“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繁楚人。如吕相国调阳、方司马逢时、李司空幼滋、曾司空省吾、刘司寇一儒、王少宰篆、谢司徒鹏举、陈宗伯恩育、汪冢宰宗伊,各据要路”。王士性:《广志绎》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④张居正:《答辽东巡抚方金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⑤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言任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张居正去世后,方逢时作骚怀念之,“嵯峨兮羣山,萧踈兮落木。瞻望兮无人,寂寥兮空谷。仙翁兮昔游,今去兮千秋。惟遗兮陈迹,山色兮泉流。蹇予兮北征,停骖兮周道。欲往兮畴依,延伫兮口草。伊人兮玉堂,锦衣兮绣裳。朅来兮山中,云木兮徜徉。结亭兮山阿,寄兴兮醉郷。流风兮百世,景行兮不忘”。方逢时:《望醉翁亭怀文忠公》,《大隐楼集》,卷10。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2页。
    ⑦张居正:《答山西巡抚王又池》,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4页。
    ①张居正:《答陕抚王鑑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②张居正:《答蓟镇抚院王鑑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5,《书牍》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③张居正:《答王鑑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页。
    ④张居正:《答甘肃巡抚侯掖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6页。
    ⑤张居正:《答甘肃巡抚侯掖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4页。
    ⑥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⑦张居正:《与边镇巡抚王西石》,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附》,《翰林时书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8页。
    ⑧(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0,《王之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85页。
    ⑨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⑩(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戊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 国家之事者,如公亦不多见。向以求归恳切,不得已暂遂高怀,别后惘然如有所失......当此清明之会,忍遂忘情于斯世乎?倘翻然回辙,当虚一席以俟”。张居正:《答户部王疏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3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5,《王国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14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9,万历十年十月丁酉、己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03页——第2404页、第2404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壬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4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5,《梁梦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16页。
    ⑤张居正:《答蓟镇总兵戚南塘计边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⑥书言,“近来士习人情,似觉稍异於昔。浮议渐省,实意渐孚。鄙人疏发其端,而太宰公力助之。太平之休,庶几可望。但不知后来何如耳?”见张居正:《答中丞梁鸣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⑦“为公计者,当先之以文告,晓谕诸部,言‘为逆者独彼二人,汝等素受国恩,豈可一旦从彼作歹,自失厚利?今朝廷闻汝等不贡,将绝其抚赏,举兵加诛。’又行文宣府‘此后西虏入市,须一一盤诘,不许夹带土蛮及属夷人。若访有长昂、董忽力在彼,即便缚来,蓟镇连年筑台练兵,正无试处。辽东人马,不过十余万,猫能将土蛮杀得七残八败;况我蓟镇,雄兵有三十万,车骑连云,火器如山,土蛮入犯,郤是送死。我先将土蛮杀败了,然后将汝等属夷头目尽行诛戮;追了勒书,尽行驱逐出塞,那时汝等悔之无及。’彼中闻此言,未有不懼者”。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梁鸣泉计处市马》,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5页。
    ⑧(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辛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35页。
    ①谭纶:《举劾大小将领以饬边备疏》,《谭襄敏公奏议》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史部,奏议类,第429册,第811页。
    ②谭纶:《寄弟》,《谭襄敏公遗集》卷2。
    ③戚继光:《祭大司马谭公》,高扬文、陶琦主编,范中义、张德信副主编,王熹校释,《止止堂集》卷3,《横槊稿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殷正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0页。
    ①王士性:《广志绎》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②艾穆:《江陵夺情》,《艾熙亭先生文集》卷4。
    ③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言任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④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8页。
    ①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17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0页。
    ②许国:《张文毅公墓志铭》,张四维:《条麓堂集》卷34,《永信录》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816页。
    ③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8月,第8期。
    ④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18《秩官·宦绩·刘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0页。
    ⑤张居正:《答荆守王古林》,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郑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0页——第5851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凌云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1页——第5862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1,《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5页。
    ④张居正:《杂著》18,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9,《文集》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8页。
    ⑤张孚敬:《论用人》,《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集部,第77册,第116页。
    ⑥高拱:《议处科目人才以兴治道疏》,《高文襄公集》卷9,《掌跧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别集类,第108册,第133页。
    ⑦张居正:《请处就教举人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37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16页。
    ②张居正:《答蓟镇总兵戚南塘计边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③郭棐:《庞尚鹏行状》,转引自邓智华:《封疆大吏与社会变革——庞尚鹏及其时代(15241581)》,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④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第22页。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第29页。
    ①张居正:《答殷石汀言宜终功名答知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方逢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46页。
    ③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上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
    ①吴琦:《序言》,吴琦主编:《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谭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36页。
    ③方逢时:《赠鉴川王少保》,《大隐楼集》卷7。
    ④方逢时:《户部王尚书谢病还阳城寄赠》,《大隐楼集》卷6。
    ⑤戚继光:《纪事》,高扬文、陶琦主编,范中义、张德信副主编,王熹校释,《止止堂集》卷1,《横槊稿》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6页。
    ①韦庆远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页。
    ②张居正:《答藩伯施恒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5,《书牍》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③(清)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9页。
    ④张居正:《陈六事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3,隆庆六年七月己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76页——第77页。
    ②张居正:《答总督张心斋计战守边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9页。
    ③张居正:《答吴环洲》,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页。
    ④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59页。
    ⑤《明史》曰,“谭纶、王崇古诸人,受任岩疆,练达兵备,可与余子俊、秦统先后比迹。考其时,盖张居正当国,究心于军谋边琐。书疏往复,洞瞩机要,委任责成,使得展布,是以各尽其材,事克有济。观于此,而居正之功不可泯也”。(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2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53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6页。
    ⑧韦庆远:《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84页。
    ⑨张居正:《答蓟抚刘北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⑩张居正:《与戚总兵》,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11张居正:《答总兵戚南塘》,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7页。
    12张居正:《答蓟镇总兵戚南塘计边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①张居正:《答总兵戚南塘授击土蛮之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2页——第953页。
    ②戚继光:《请申军令以壹士心疏》,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48,《戚少保文集》3,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49——第3750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2,《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27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清)庄廷巍:《明史抄略·李成梁》,《续修四库全书》,第323册,史部,别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⑥张居正:《答大同巡抚贾春宇计辽蓟协为声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2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张学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4页。
    ①(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15页。
    ②张居正:《答辽东周巡抚》,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6页。
    ③张居正:《答总督张心斋计战守边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9页。
    ④张居正:《答本兵方金湖言边功宜详覈》,《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8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85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82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90页。
    ⑧郑晓:《吾学编》卷67,《皇明四夷考》卷上,《日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杂史类,第425册,第182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2,《外国》3,《日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2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2,《外国》3,《日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6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14,隆庆元年十一月丁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79——第380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18,隆庆二年三月乙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14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22,隆庆二年七月辛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03页。
    ⑥张居正:《答闽抚涂任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⑦张居正:《答浙抚谢松屏言防倭》,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1页。
    ⑧张居正:《答两广总督刘带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⑨张居正:《答两广督抚张元洲》,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①刘焘:《再上阁部诸老计平岭南贼寇书》,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08,《刘带川书稿》4,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49页。
    ②张居正:《答两广总督刘带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36,隆庆三年八月癸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17页。
    ④张居正:《与两广总督熊近湖论广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殷正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9页。
    ①张居正:《答殷石汀计剿海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2页。
    ②张居正:《答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3页。
    ③张居正:《答殷石汀言宜终功名答知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5页。
    ④张居正:《与闽中巡抚刘凝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页。
    ⑤张居正:《答闽抚刘凝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2页。
    ①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计招海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②张居正:《答两广督抚计剿海贼》,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犊》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54,万历四年九月丙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264页。
    ②张居正:《答闽抚刘凝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9页。
    ③张居正:《与殷石汀论吏治》,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④张居正:《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15页。
    ①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殷正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9页。
    ③赵用贤:《奉贺大中丞石汀殷公平古田序》,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97,《赵文毅文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303页。
    ④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⑤张居正:《答两广殷总督》,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⑥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⑦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①张居正:《答两广郭华溪计剿广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②张居正:《与郭总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郭应聘:《柬殷石汀》,《郭文襄公遗集》卷23,《书翰》,《广西巡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349册,第495页——第496页。
    ④张居正:《与广东督抚》,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3页。
    ⑤张居正:《与殷石汀经略广贼》,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5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1,《郭应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14页。
    ②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1页。
    ③张居正:《答广西巡抚郭华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2页。
    ③张居正:《答两广总督殷石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8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万历元年五月乙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24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万历元年五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34——第435页;郭应聘:《酌议府江善后事宜疏》,《郭文襄公遗集》卷2,《巡抚广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349册,第50页——第56页。
    ⑥郭应聘:《柬内阁冢宰》,《郭文襄公遗集》卷24,《书翰》,《广西巡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349册,第516页——第517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9,万历四年四月乙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132页。
    ①张居正:《光禄寺大夫柱国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豫所吕公墓志铭》,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3,《文集》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②郭应聘:《柬吕豫所》,《郭文襄公遗集》卷22《书翰》,《广西藩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349册,第456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凌云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1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5,万历三年十二月癸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011页。
    ⑤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
    ⑥(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49页。
    ⑦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
    ⑧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剿罗盤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8页。
    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8,万历四年三月丁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101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凌云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1页。
    ②海瑞:《赠总督府洋山凌公平罗旁序》,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09,《海忠介公文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71页。
    ③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7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2,万历五年五月丙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396页。
    ①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0页。
    ②张居正:《与郭总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张居正:《答巡抚郭华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页。
    ④张居正:《答广西巡抚郭华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2页。
    ⑤夏燮:《明通鉴》卷66,万历元年九月丙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编年类,第366册,第82页。
    ⑥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7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69,隆庆六年四月戊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664页。
    ⑧张居正:《与蜀抚曾确菴计剿都蛮》,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①张佳胤:《曾中丞平戎颂》,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39,《张崛崃集》,《颂》,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3页——第3634页。
    ②张居正:《与蜀抚曾确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2页。
    ③张居正:《与曾确菴计平都蛮善后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0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22,万历二年二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78页。
    ⑤张居正:《答蜀抚曾确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8页。
    ①张居正:《与蜀抚曾确菴计剿都蛮之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5,万历元年七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59页。
    ③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7页。
    ④张居正:《答蜀抚曾确菴计都蛮善后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页。
    ⑤张居正:《答四川总兵刘草塘》,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9页。
    ⑥张居正:《与藩伯曾阳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5页。
    ①(台湾)林丽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6年6月第24期。
    ②张居正:《答楚按院向明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页。
    ③原因在于“既得利益的特权阶层上下串同,已集结成极为顽固而且强有力的腐恶势力,他们分散于朝野,上可直通廊庙,左右朝议;下可深入乡里操纵基层,并且谙熟权计阴谋,能够敏锐地利用改革的空隙和一时性的失误,适时组织反扑”。此外,海瑞等人“从未掌握过全局性的高度集中的权力,在关键性的时机和关键性的环节上,往往会受到对方营垒的抵制和反对破坏,最后陷于被动”。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
    ⑤张居正:《答闽抚庞惺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页。
    ⑥邓智华认为“与其说尚鹏官罢源于居正,不如说是源于他自己,源于改革大潮这一时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邓智华:《封疆大吏与社会变革——庞尚鹏及其时代(15241581)》,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⑦张居正应耿定向之邀,向其传授治闽之策,“人物品流,亦无定论,惟在试之而责其成功。毋徇虚名,毋求高调,则行能别矣。韩信驱市人而用之,卒以成功。赏罚明,信任当其才也”。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言治 术》,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9页。
    ①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9页——第830页。
    ②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6页。
    ③耿定向:《观生纪》,《耿天台先生全书》第4册,卷8,《纪》,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第18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81,万历六年十一月乙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732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04,万历八年九月庚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031页。
    ⑥耿定向:《观生纪》,《耿天台先生全书》第4册,卷8,《纪》,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第11页。
    ⑦张居正:《答西夏直指耿楚侗》,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附录翰林时书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4页。
    ①耿定向:《寄张太岳》(二),《耿天台先生全书》第2册,卷4,《书牍》下,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第28页。
    ②庞尚鹏:《简耿楚侗道长》,《百可亭摘稿》卷1,《书柬》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别集类,第129册,第255页——第256页。
    ③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页。
    ④八项条款为:一、明清丈之例,谓额失者丈,全者免;一、议应委之官,以各右布政使总领之,分守兵备分领之,府州县官则专管本境;一、复坐派之额,谓田有官民屯数等,粮有上中下数,则宜逐一查勘,使不得诡混;一、复本徵之粮,如民种屯地者即纳屯粮,军种民地者即纳民粮;一、严欺隐之律,有自首历年诡占及开垦未报者,免罪。首报不实者,连坐。豪右隐占者,发遣重处;一定清丈之期;一行丈量磨算之法;一处纸割供应之费。上依其议,令各抚按官悉心查核,着实举行,毋得苟且了事及滋劳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06,万历八年十一月丙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050页——第2051页。
    ⑤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88,万历七年六月辛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825页。
    ②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8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04,万历八年九月庚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031页。
    ④张居正:《答山东巡抚杨本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5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12,万历九年五月庚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140页。
    ②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贾春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4页。
    ③张居正:《答大同巡抚贾春宇计俺酋死》,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6页。
    ④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孙小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1页。
    ⑤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8页。
    ⑥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言均田粮核吏治》,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0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16,万历九年九月乙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190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己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225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乙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224页。
    ④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6页。
    ①张居正:《答江西巡抚王又池》,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4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0,万历十年正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243页。
    ③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志》1,《田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2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118,嘉靖九年十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14页——第2815页。
    ⑥“顷行一条编法,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总于府,各府总于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审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守,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123,嘉靖十年三月己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971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4,《葛守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67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492,嘉靖四十年正月庚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181页。
    ②潘季驯:《上广东均平里甲议》,《潘司空奏疏》卷1,《巡按广东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30册,第25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223,《潘季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9页。
    ④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20页——第621页。
    ⑤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页。
    ⑥潘季驯:《奉敕疏》,《潘司空奏疏》卷4,《巡抚江西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30册,第61页。
    ⑦潘季驯:《报丈勘各卫所屯田疏》,《潘司空奏疏》卷5,《巡抚江西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30册,第98页。
    ⑧“委官亲历州县,将原编各驿递夫役文册吊取到官,逐一磨勘原额旧数若干,消乏若干明白,酌量某人丁粮相应,某人丁粮消乏。某人堪以作正,某人堪以作贴。应编者编,应替者替,务要审勘明白。以近就近,从公编造。不许卖富差贫,致民嗟怨。审编之际,里书作弊,最为害人,须要用心稽察。承委官员,如有怠慢悮事,及审编不公,人情不便,悉听抚、按衙门,应提问者提问,应参奏者参奏。审编完毕,将编佥过夫役姓名,置造过马驴船车数目,造册奏缴,清册送部查考……臣愚拟将各项差役,逐一校量。通计壹岁用银若干,止照丁粮编派,开载各户由帖,立限征收在官,分项解给。往年编某为某役,某为头户,某为贴户,今一切革之。其银一完。则终岁无追呼之扰。而四民各安其业”。潘季驯:《遵照条编站银疏》,《潘司空奏疏》卷6,《巡抚江西奏疏》,《巡抚江西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30册,第133页——第134页。
    ⑨申时行:《宫保大司空潘公传》,《赐贤堂集》卷18,《传》。
    ⑩(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
    ①庞尚鹏:《题为均徭役以杜偏累以纾民困事》,《庞中丞摘稿》1《奏议》,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57,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34页——第3835页。
    ②张元忭:《副都御史前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龎公尚鹏生祠碑》,焦竑:《国朝献征录》卷55,《都察院》2,《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8册,第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
    ④庞尚鹏向李幼滋表示诚挚谢意,“鹏不肖,举世皆以为弃材,断而置之沟中矣。明公独加察焉,将谓绳墨之侧,不以尺朽弃寸长,使天下莫不颂明公延揽虚怀。如某某方且入彀中,欲澡润而惰饬之,其他贤于某者,岂出搜罗外,天下之士归之,何啻百川之赴沧海也。候赢重公子,王生重廷尉,彼一时风烈,足以震耳目而垂徽声。鹏何人?斯焉能为有无敢以是为明公重哉!”庞尚鹏:《简李义河司徒》,《百可亭摘稿》卷1,《书柬》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别集类,第129册,第269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1页。
    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2,《福建二·福宁州纲役》。
    ⑧雍正《福建通志》卷29,《名宦·庞尚鹏传》,转引自邓智华:《封疆大吏与社会变革——庞尚鹏及其时代(1524——1581)》,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⑨康熙《宁化县志》卷5,《赋役志》上,转引自邓智华:《封疆大吏与社会变革——庞尚鹏及其时代(1524一—1581)》,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⑩郭棐:《庞尚鹏行状》,转引自邓智华:《封疆大吏与社会变革——庞尚鹏及其时代(15241581)》,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1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庞尚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2页。
    1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7,《宋仪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54页。
    13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1页。
    ①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0页。
    ②道光《安徽通志》,卷113,《职官志·名宦》11,引《江南通志》,转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3页。
    ③“朱正色,南和人,进士。万历间知江陵。始,至县即力行条编法,凡一切赋税不便於民者,尽蠲之。兴学育士,亲为训迪,修饬武备”。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18,《秩官·宦绩·朱正色》,《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0页。
    ④张居正:《答楚按院向明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页。
    ⑤光绪《荆州府志》(一),卷39,《名宦·公安知县·杨云才》,《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37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志》2,《赋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⑦陶望龄代作:《大理寺左少卿商公为正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卷68,《大理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8册,第726页。
    ①张居正:《答少宰杨二山言条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3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58,万历五年正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338——第1339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58,万历五年正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339页。
    ④张居正:《答总宪李渐菴言驿递条编任怨》,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8页。
    ①张居正:《答总宪李渐菴言驿递条编任怨》,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8页。
    ②张居正:《答总宪李渐菴言驿递条编任怨》,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8页。
    ③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0页。
    ④(清)傅维麟:《明书》卷69,《河漕志》。
    ⑤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44页。
    ⑥张居正:《答河道吴自湖计河漕》,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2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3,《潘季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71页。
    ①潘季驯:《河漕议辩惑》,《河防一览》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第576册,第181页。
    ②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卷64,隆庆五年十二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549——第1550页。
    ④王锡爵:《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印川潘公季驯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卷59,《都察院》6,《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8册,第243页。
    ⑤申时行:《宫保大司空潘公传》,《赐贤堂集》卷18,《传》。
    ①潘季驯:《与吴少溪书》,《留余堂尺牍》卷4,转引自马雪芹:《大河安澜——潘季驯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②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页。
    ③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敕谕》,万历六年三月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第576册,第139页。
    ④张居正:《答河道巡抚潘印川计淮黄开塞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7页。
    ⑤万历六年(1576)六月,潘季驯上疏呈治河六议,即议塞决以挽正河之水,议筑隄防以杜溃决之虞,议复闸坝以防外河之冲,议剏建滚水坝以固隄岸,议止溶海工程以免糜费,暂寝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潘季驯:《奉明旨陈愚见议治两河经略以图永利疏》,《两河经略》卷1。此疏上后,张居正马上表示支持,工部回复“如议”,后以明神宗名义下旨,“治河事宜既经河漕诸臣会议停当,着他着实行,各该经委分任人员,如有玩愒推诿,虚费财力者,不时孥问参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76,万历六年六月乙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645页。
    ①张居正:《答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O,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77,万历六年七月乙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652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78,万历六年八月癸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685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80,万历六年十月丁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716页。
    ⑤潘季驯:《河工告成疏》,《河防一览》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第576册,第278页——第279页。
    ⑥潘季驯:《恭报河工省钱粮疏》,《总理河漕奏疏》(三任)卷1,转引自贾征:《潘季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页。
    ①潘季驯:《河工告成疏》,《河防一览》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第576册,第280页。
    ②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论河道就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8页。
    ③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35页。
    ④张居正:《答南兵兼河道凌洋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1页。
    ⑤潘季驯:《两河经略》卷4,《堤决白,附》,《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30册,第244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9,万历十二年五月癸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78-第2779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51,万历十二年七月己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02页。
    ①关于张居正与万历关系阶段划分依据,参见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1页——第832页。
    ②张居正:《谢召见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51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①张居正:《请皇太子出阁讲学疏》(公本),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9页。
    ②张居正:《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70页。
    ③张居正:《进帝鉴图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04页。
    ④张居正:《寄赵大洲相公》,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
    ⑤《方历起居注》,万历五年十月八日,转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页。
    ⑥尹守衡:《明史窃》卷49,《张居正》,转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页。
    ⑦张居正:《进世宗御笔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12页。
    ⑧张居正:《谢御笔大书疏》、《再谢御笔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99页、第101页。
    ⑨张居正:《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⑩(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实录》卷25,万历二年五月辛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28页。
    11张居正:《考满谢手敕加恩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①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69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3,隆庆六年七月己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丁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04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0页。
    ⑤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99页。
    ①张居正:《乞恢圣度宥愚蒙以全国体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84页。
    ②张居正:《谢皇太后慈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③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4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1,万历三年八月壬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30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72,万历六年二月甲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557页。
    ⑥张居正:《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8,《奏疏》8,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86页。
    ⑦张居正:《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8,《奏疏》8,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91页——第392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4,《孝定李太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3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2页。
    ③张居正:《请处治邪佞内臣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30页。
    ④张居正:《请清汰近习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32页——第434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9页。
    ⑥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起京兆时),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4页。
    ⑦张居正:《归政乞休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19页。
    ⑧张居正:《再乞致休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22页。
    ⑧张居正:《谢圣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25页。
    ①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6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09,万历九年二月丁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102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18,万历九年十一月辛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217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0页。
    ⑤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第438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庚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7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40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52,万历十二年八月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19页。
    ②张居正:《谢皇太后慈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③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54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⑤张居正:《两宫尊号议》,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56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3,隆庆六年七月甲申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5页。
    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宫闱》,《圣母并尊》。
    ⑧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08页。
    ⑨(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4,《孝定李太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35页。
    ①张居正:《谢降谕慰留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77页。
    ②张居正:《谢召见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90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4,《孝定李太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35页。
    ④张居正:《谢皇太后慈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⑤张居正:《乞遵守慈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07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4,《孝定李太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35页。
    ①张居正:《乞遵守慈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07页。
    ②张居正:《请裁抑外戚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4,《奏疏》4,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70页——第171页。
    ③张居正:《请停止内工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2,万历五年五月戊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399页。
    ⑤张居正:《论决重囚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54页——第255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7,万历五年九月丁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462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3页。
    ③(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9页。
    ④(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9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9,万历十二年五月丁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68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0页。
    ⑦张四维:《拟立皇太子诏》,《条麓堂集》卷4,《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284页。
    ⑧申时行:《张文毅公神道碑》,张四维:《条麓堂集》卷34,《永信录》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812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0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0,万历三年七月壬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7页。
    ③申时行:《赐鲥鱼》,《赐闲堂集》卷4。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甲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693页。
    ⑤申时行:《慈圣皇太后尊号册文》,《赐闲堂集》卷7。
    ①张四维:《拟加上两宫尊号诏》,《条麓堂集》卷4,《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284页——第285页。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八月己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61页。
    ③(清)夏燮:《明通鉴》卷19,宣宗宣德元年七月。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4,《张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95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3页。
    ⑥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04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0页——第7801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2页。
    ③张居正:《司礼监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1,《劾大珰子弟》。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1,《赵参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24页。
    ⑤(清)谈迁:《国榷》卷69,万历二年十二月壬寅,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57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2页。
    ⑧(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37,万历三年四月丁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62页。
    ⑨(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2页。
    ①张居正:《司礼监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9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9页。
    ④张居正:《司礼监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⑤刘若愚:《酌中志》卷5,《三朝典礼之臣纪略》。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1页。
    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列朝》,《今上待冯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页。
    ⑧(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3页。
    ⑨(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0页。
    ⑩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45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0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8,《申时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47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乙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7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1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36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辛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34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2,万历十一年正月癸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60页。
    ⑧张居正:《答守备太监王函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4页。
    ⑨张居正:《答承天守备枢使王涵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1页。
    ①张居正:《答进鲥鲜枢使言进奉骚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2页。
    ②张居正:《答织造太监孙东瀛》,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89,万历七年七月乙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844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80,《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803页。
    ⑤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张居正:《陈六事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页。
    ②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志》1,《内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2页。
    ③张居正:《答荆守王古林》,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隆庆六年十月丙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23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9,万历元年十一月庚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38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52,万历四年七月己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228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4,万历五年七月丁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425页。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35,万历三年二月庚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10页。
    ③傅维麟:《明书》卷134,《余懋学传》。
    ④傅应祯:《披血诚陈肤议以光圣治疏》,吴亮辑《万历疏钞》卷1,《圣治类》,《四库禁毁丛书》,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史部,第58册,第22页——第26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45,万历三年十二月乙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017页。
    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9,《台省》,《刘畏所侍御》。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艾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04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吴中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9页。
    ③邹元标:《少司寇鉴塘朱公鸿谟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47,《刑部》4,《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7册,第454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9,万历五年十一月丙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501页——第1502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3,《朱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67页。
    ⑥于慎行:《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鎭山朱公衡行状》,焦竑:《国朝献征录》卷50,《工部》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8册,第611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5,《张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12页。
    ①谈迁:《国榷》卷69,万历二年五月癸巳,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48页。
    ②张瀚:《松窗梦语》卷1,《宦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68,万历五年十月丁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477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庚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4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40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1,万历十一年九月壬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622页。
    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8,万历十二年四月乙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56页。
    ⑧(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1页。
    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2,万历十一年正月庚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58页。
    ⑩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曾关注到张居正早期的成长经历和入仕后告假归乡的山居生活,并强调居乡经
    ①张居正:《答荆守王古林》,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②张居正:《答藩伯吴小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③张居正:《答湖广抚院刘唐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④张居正:《与漕河督抚》,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⑤张居正:《答河漕总督王敬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⑥张居正:《答赵汝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4页。
    ⑦张居正:《答楚抚陈文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⑧张居正:《答闽抚庞惺菴》,《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1页。
    ⑨张居正:《答楚按院郭龙渠》,《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页。
    ⑩(香港)张瑞威:《足国与富民?——江陵柄政下的直省铸钱》,(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明代研究》,2005年12月第8期,第124页。
    ①张居正:《答按院张公简》,《张居正集》第2册,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8页。
    ②张居正:《答宪长周友山言弥盗非全不在欲》,《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3页。
    ③张居正:《答湖广抚院刘唐严》,《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④张居正:《答楚按院雷信菴》,《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④张居正:《答楚按院陈燕野》,《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第279页。
    ⑤张居正:《答楚按院郭龙渠》,《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页。
    ⑥张居正:《与湖广巡抚》、《答湖广雷巡按》,《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第55页。
    ⑦郭应聘:《议留荆州戍军疏》,《郭文襄公遗集》卷4,《奏疏·巡抚广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349册,第102页。
    ⑧张居正:《答楚抚陈文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⑨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4,《奏疏》4,武 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72页。
    ①张居正:《与楚学宪胡庐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②张居正:《答楚学道金省吾论学政》,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9页。
    ③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4,《奏疏》4,武汉:荆楚书社社,1987年版,第172页——第177页。
    ④张居正:《答楚学道金省吾》,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1页。
    ⑤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张居正集》第1册,卷4,《奏疏》4,武汉:荆楚书社社,1987年版,,第173页——第174页。
    ⑥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张居正集》第1册,卷4,《奏疏》4,武汉:荆楚书社社,1987年版,第172页——第177页。
    ⑦张居正:《答督学曾确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⑧光绪《荆州府志》(一)卷38,《名宦》,《赵贤》《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31页。
    ⑨光绪《荆州府志》(一)卷18,《万城堤》,《黄潭堤》《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176页。
    ⑩张居正:《答施兵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11张居正:《答湖广巡抚赵汝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2张居正:《答荆南道施华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①张居正:《重筑松滋县城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2页——第573页。
    ②同治《监利县志》卷11,《艺文志·记》,张居正:《银杏古刹碑记》。此文较为罕见,未收入《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明万历四十年,唐国达刻本)、《张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张居正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994年版)。文中的邑侯关委员为关志拯,南海举人,万历年间任。由此可知,张居正于万历年间曾乘船经过监利县境内,是万历六年(1578)回籍归葬时,还是其他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治《监利县志》卷2,《坛庙》,《银杏寺》;卷6,《职官志》,《关志拯》,《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62页、第113页。
    ③张居正:《答楚抚院王见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7页。
    ④张居正:《寿襄王殿下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9页——第500页。
    ⑤张居正:《寄枝江殿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2,《诗》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⑥张居正:《王承奉传》,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6页——第577页。
    ⑦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
    ⑧张居正:《赠贞菴王孙二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页。
    ⑨(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7,《列传》第5,《诸王》2,《辽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88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8,万历十二年四月乙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56页。
    ②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8,《奏疏》8,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72页——第374页;张懋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5,《冯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01页。
    ④张居正:《答守备太监王函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4页。
    ⑤张居正:《答承天守备枢使王涵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1页。
    ⑥张居正:《答徐太室宪长》,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⑦张居正:《答楚按院陈燕野》,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⑧张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1页。
    ⑨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18,《秩官·宦迹》,《朱正色》,《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0页。
    ⑩张居正:《答楚按院向明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页。
    ①张居正:《答楚按院陈燕野辞表闾》,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答楚抚院汪南明辞建坊》、《答荆州道府辞两院建坊》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卷17,《书牍》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答郧阳巡抚杨本菴》卷26,《书牍》1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6页。
    ②张居正:《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③张居正:《与楚中抚台辞建第助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
    ①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卷首,《图》,《府城·张相旧府》,《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93页。
    ②张居正:《答棘卿刘小鲁言止创山胜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页。
    ③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2页。
    ④张居正:《答荆守徐太室》,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2,万历十一年正月戊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56页。
    ⑥张居正:《归葬事毕谢恩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7,《奏疏》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⑦张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1页。
    ⑧(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3,万历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670页。
    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8,万历十二年四月乙卯、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756页、第2757页。
    ⑩张敬修:《礼部仪制司主事敬修血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页——第546页。
    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59,万历十三年三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页。
    12(明)石应嵩:《张文忠公改葬碑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2页。 《张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张居正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994年版)。写作时间及张居正和陈邦靖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①王士性:《广志绎》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②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言任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③张居正:《与藩伯曾阳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5页。
    ④耿定向:《耿天台先生全书》卷4,《书牍》下,《寄张太岳》4,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第28页。
    ⑤光绪《荆州府志》(二)卷58,《逸行》,《成己》,《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16页。
    ⑥光绪《黄安县志》卷9《传》,叶向高:《司马叔台公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99页——第600页。
    ⑦光绪《荆州府志》(二)卷47,《宦跻》,《李守约》,《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92页。
    ⑧(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48,《梅之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18页。
    ⑨刘芳节:《太岳先生文集评(与徐从善知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8页。
    ⑩康熙《荆州府志》卷36,李若愚:《楚二社稷名臣疏》,《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16页——第517页。
    ①张居正:《玉林清赏诗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3,《文集》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3页。
    ②张居正:《吴大尹道南见访古城寺,杨温泉、李义河、张苏阳、李方城夜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③张居正:《学农园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页。
    ④张居正:《潜江悯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⑤张居正:《闻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⑥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8页。
    ①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9页——第470页、第473页——第474页。
    ②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页。
    ③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5页——第466页。
    ④张居正:《荆州府题名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0页——第561页。
    ⑤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第564页。
    ⑥张居正:《襄阳府科第题名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0页——第551页。
    ⑦张居正:《论时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2,《奏疏》1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95页——第499页;《陈六事疏》,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页——第10页。
    ①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7页——第58页。
    ①张居正:《谢病别徐存斋相公》,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附录》,《书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5页—1258页。
    ②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
    ③张居正:《同汪云溪太守李龙洲侍御刘百洲太守钱罗湖州守岳东浔别驾登怀萸楼》,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0,《诗》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④张居正:《玉林清赏诗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3,《文集》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3页。
    ⑤徐学谟任荆州知府时间不一。徐学谟认为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臣尝为荆州知府,而居正乃荆州人也,事在嘉靖三十八年,居正尚为编修”。康熙《荆州府志》、光绪《荆州府志》、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则认为徐学谟“由进士,嘉靖三十九年守荆州”。本文采用徐学谟本人观点,即嘉靖三十八年(1560)。(清)黄宗羲:《明文海》第1册,卷59,《奏疏》13,徐学谟:《乞休第一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第514页。康熙《荆州府志》卷24《名宦·徐学谟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5册,第388页;光绪《荆州府志》(一)卷38,《名宦·徐学谟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6册,第430页;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17《秩官·文职·徐学谟》,《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1册,第31页。
    ⑥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22页。
    ⑦张居正:《寿汉涯李翁七十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⑧张居正:《赠沈山人次李义河韵》,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①张居正:《吴大尹道南见访古城寺,杨温泉、李义河、张苏阳、李方城夜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四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②张居正:《元日望阙》,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页。
    ③张居正:《学农园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页。
    ④张居正:《潜江悯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⑤张居正:《闻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4,《诗》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⑥张居正:《七贤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0,《诗》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⑦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附录》,《翰林时书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8页,本篇题衔不确。
    ⑧张居正:《独漉篇》,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0,《诗》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⑨吴琦、冯明认为嘉靖回乡,促成了张居正改革思想的酝酿和深化,从某种意义而言,湖北是张居正改革思想的策源地。见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8月,第8期。
    ①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8页。
    ②张居正:《答总宪吴太恒》,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6页。
    ③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9页。
    ④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9页——第470页、第473页——第474页。
    ⑤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页。
    ⑥张居正:《陈六事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5页——第7页。
    ⑦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32页——第133页。
    ⑧张居正:《荆州府题名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0页——第561页。
    ⑨张居正:《论时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2,《奏疏》1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98页。
    ⑩张居正:《陈六事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奏疏》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7页——第9页。
    ①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生民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11,《奏疏》11,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72页。
    ②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文集》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5页——第466页。
    ③张居正:《答闽抚庞惺菴》,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1页。
    ④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第564页。
    ⑤张居正:《襄阳府科第题名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0页——第551页。
    ⑥张居正:《答楚学道胡庐山论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5,《书牍》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⑦张居正:《答宪长周友山明讲学》,《答藩伯周友山论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4页;卷24,《书牍》11,第870页。
    ⑧张居正:《重筑松滋县城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2页——第573页。
    ⑨张居正:《与蓟州总督谭二华》,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①张居正:《答总宪凌洋山言边地种树设险》,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3,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②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7页——第58页。
    ③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17页。
    ④张居正:《请简用阁臣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7,《奏疏》7,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25页。
    ①张居正:《奉旨荐举阁臣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7,《奏疏》7,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26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9,《马自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72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8,《申时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47页。
    ④尹守衡:《明史窃》卷71,《张居正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别史类,第317册,第382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8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14页。
    ⑦张居正:《答蓟镇总兵戚南塘计边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①张居正:《奉谕拟辽东赏功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7,《奏疏》7,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40页——第341页。
    ②张居正:《答本兵方金湖言边功宜详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8页。
    ③张居正:《答边镇督抚》,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3页。
    ④张居正:《答辽东安巡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9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90页。
    ⑥展龙:《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王用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6页——第5997页。
    ⑧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21页。
    ①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8,《奏疏》8,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56页——第357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0页,
    ③张居正:《答棘卿刘小鲁言止创山胜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页。
    ④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4,《奏疏》4,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74页。
    ⑤夏燮:《明通鉴》卷67,万历七年正月戊辰,《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编年类,第366册,第102页。
    ⑥张居正:《答陕西提学李翼轩》,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8页。
    ⑦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90页——第791页。
    ①张居正:《答司马曹傅川》(五),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3页。
    ②张居正:《答中玄高相公》(二),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0页。
    ③张居正:《答中玄高相公》(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1页。
    ④张居正:《答中玄高相公》(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答中玄高相公》(三)》,第1192页。
    ⑤张居正:《答司寇曹傅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5页。
    ⑥张居正:《为故大学士高拱乞恩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8,《奏疏》8,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70页。
    ⑦张居正:《答参军高梅菴》(四),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8页。
    ⑧张居正:《答河南周巡抚》,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4页。
    ⑨张居正:《答参军高梅菴》(一),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3页。
    ①张居正:《答总宪张崛崃言公用舍》,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书牍》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页。
    ②张居正:《答河道吴自湖计河漕》,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2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3,《潘季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70页。
    ④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页。
    ⑤张居正:《答河道巡抚潘印川计淮黄开塞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7页。
    ⑥张居正:《答潘印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页。
    ①张居正:《答河道潘印川论河道就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4,《书牍》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8页。
    ①“张璁兴革”,是指张璁于嘉靖八年(1529)至十四年(1535)担任首辅期间所主导、推行的改革,是明世宗从嘉靖三年(1524)至二十年(1541)“嘉靖革新”的重要组成分。
    ②李维桢,字本宁,湖广京山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年任陕西右参议,后迁提学副使,其受张居正赏识,为张居正改革群体重要成员。他弱冠登第,与鄞屠隆、南魏允中、胡应麟,赵用贤被王世贞称为“末五子”。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87、卷288,《王世贞传》、《李维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1页、第7385页——第7386页。
    ③李维桢:《太师张文忠公集序》,张孚敬:《太师张文忠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集部,第77册,第9页。
    ④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⑤田澍:《嘉靖革新》,《绪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⑥韦庆远先生认为隆万大改革包括隆庆时期高拱主导、张居正协助的改革及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见韦庆远:《绪论:有关张居正研究的若干问题》,《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第5页。
    ⑦李冰:《张璁、高拱、张居正三人的时代——嘉隆万改革述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第21页。
    ⑧冯坚:《张璁和张居正——明代两位相业彪炳的改革家》,见田澍主编:《张璁与嘉靖政治》,温州:张璁文化研究会,2009年版,第167页。
    ①张孚敬:《禁革贪风》,《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集部,第77册,第72页。
    ②张孚敬:《论用人》,《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集部,第77册,第116页。
    ③张孚敬:《请南京守备催革各处镇守》,《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集部,第77册,第109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82,嘉靖六年十一月甲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844页。
    ①张孚敬:《议处宗室》,《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集部,第77册,第131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志》1,《田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2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118,嘉靖九年十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14页——第2815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123,嘉靖十年三月己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971页。
    ④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33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①张孚敬:《重守令》,《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集部,第77册,第115页——第116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乙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282页。
    ③(台湾)张居正:《进职官书屏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3,《奏疏》3,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160页——第161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32,万历二十二月壬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754页。
    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85,嘉靖七年二月丙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929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9,《西域》1,《土鲁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35页。
    ①张居正:《答甘肃巡抚侯掖川》,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0,《书牍》7,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页。
    ②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53页。
    ③张居正:《答方金湖计服三卫属夷》,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4,《葛守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67页。
    ⑤张居正:《答总宪李渐菴言驿递条编任怨》,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8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志》2,《赋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张学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56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2,《王崇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43页。
    ④(清)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9页。
    ⑤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2,《张孚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440页。
    ⑥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2,《张孚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444页。
    ①田澍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嘉靖对张璁的屡罢屡召,有助于保全张璁和加强皇权,见田澍:《张璁与嘉靖内阁》,《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27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79页。
    ③张居正:《谢召见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2,《奏疏》2,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51页。
    ④张居正:《进世宗御笔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12页。
    ⑤张居正:《考满谢手敕加恩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⑥张居正:《再乞致休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22页。
    ⑦张居正:《谢圣谕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25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109,《宰辅年表》2,《嘉靖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53页——第3355页。
    ②张居正: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第412页、第414页、第415页、第429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7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80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79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桂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85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103,嘉靖八年七月己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20页。
    ⑤张孚敬:《再陈乞休》,《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集部,第77册,第60页。
    ①张居正:《学农园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页。
    ②张孚敬:《严禁约》,《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集部,第77册,第73页。
    ③张居正:《答总宪李渐菴言驿递条编任怨》,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2,《书牍》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8页。
    ④张居正:《与分宜尹》,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⑤张居正:《为故大学士高拱乞恩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8,《奏疏》8,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70页。
    ⑥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80页。
    ⑦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03页。
    ⑧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第412页。
    ⑨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73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09,《宰辅年表》2,《嘉靖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53页——第3355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6页。
    ④张居正:《答蜀中开府谭二华》,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附录》,《翰林时书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5页。
    ⑤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22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80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221,嘉靖十八年二月乙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577页——第4578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80页。
    ①(清)梁章鉅:《浪迹续谈》卷5,《张文忠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子部,杂家类,第1179册,第288页。
    ①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
    ②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
    ③张居正:《今有内人之丧一年矣,偶读韦苏州<伤内诗>怆然有感》、《朱凤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0,《诗》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第25页;张居正:《双燕词》,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1,《诗》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④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太岳宗谱——清河流芳》,《居正公世系之一(一世——五世)》,2009年版,第178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⑤康熙《荆州府志》卷24《名宦·徐学谟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88页;光绪《荆州府志》(一)卷38,《名宦·徐学谟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30页;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17,《秩官·文职·徐学谟》,《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1页。
    ⑥徐学谟:《乞休第一疏》,黄宗羲:《明文海》第1册,卷59,《奏疏》1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版,第514页。
    ⑦光绪《嘉定县志》卷16,《人物志》1,《宦绩·徐学谟传》,光绪庚辰(六年,1880)重修,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库藏。
    ⑧王世贞:《明封承德郎礼部祠祭署郎中东娄徐公暨配陈安人合葬志铭》,《弇州四部稿》卷90,《文部》,《墓志铭》六组,《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集部219,别集类,第1280册,第465页。
    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493,嘉靖四十年二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185页——第8186页。
    ⑩(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卷530,嘉靖四十三年二月癸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638页。
    ①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8,《文集》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1页。
    ②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太岳宗谱——清河流芳》,《居正公世系之一(一世——五世),2009年版,第178页——第179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③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④光绪《荆州府志》(二),卷54,《孝义·张懋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146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3页。
    ⑥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27,《人物仕进·张懋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130页。
    ⑦(清)张同奎:《尚宝司祖允修死难纪略》,《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7页。
    ⑧康熙《荆州府志》卷25,《人物志·张允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14页。
    ①朱怀吴:《昭代纪略》卷5,转印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第37页。
    ②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03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3页。
    ④焦竑:《玉堂丛语》卷5,《识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4页——第155页。
    ⑤周圣楷:《楚宝》卷3,《大臣·张居正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48册,第439页。
    ⑥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
    ⑦张居正:《与南掌院赵麟阳》,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8页。
    ⑧张居正:《与南学院吴初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5页。
    ⑨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①张居正:《请罢织造内臣对》,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9,《奏疏》9,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93页。
    ②徐阶:《上太岳少师乞救荒》,《徐文贞公集》,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45,《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总集类121,第1658册,第542页——第543页。
    ③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三十),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7,《书牍》1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3页。
    ④张居正:《壬戌七月望夕初幼嘉陈子嘉二年兄过访次韵》、《中秋前二夜与诸君共集双河寺》、《送初幼嘉年兄还郢三首》,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3,《诗》4,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第226页、第230页。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页。康熙《潜江县志》卷15,《人物志·列传·初言》,《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63页:张居正:《送初幼嘉言孝廉还潜江三首》,卷19《艺文志》下,《诗》。光绪《潜江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632页。
    ⑤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
    ①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郧院时)》、《答廉宪王凤洲(大理卿时)》,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3页、第1235页。
    ②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8,《书牍》1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1页。
    ③王世贞:《寿封少师张翁七十序》,《弇州四部稿》卷61,《文部》,《序》,十一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集部,别集类,第87页。
    ④王世贞:《封少师张翁偕元室赵太夫人七十序》(代赵中丞,即时任湖广巡抚赵贤),《弇州四部稿》卷61,《文
    部》,《序》,十一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集部,别集类,第89页。
    ⑤王世贞:《诰封少师太虚公元配一品张太夫人七十序》,《弇州四部稿》卷63,《文部》,《序》,十一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集部,别集类,第113页。
    ⑥王世贞:《世德庆源祠记》,《弇州四部稿》卷77,《文部》,《记》,六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集部,别集类,第288页。
    ⑦民国《沙市志略》,《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①王世贞:《议处添兵减饷事宜以固江防疏》,《弇州四部稿》卷107,《文部》,《奏疏》,十一道,《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集部,别集类,第695页。
    ②郭应聘:《议留荆州戍军疏》,《郭文襄公遗集》卷4,《奏疏·巡抚广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别集类,第1349册,第102页。
    ③张居正:《答楚抚陈文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1,《书牍》8,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④耿定向:《观生纪》,《耿天台先生全书》第4册,卷8,《纪》,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第11页。
    ⑤张居正:《答西夏直指耿楚侗》,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附录翰林时书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4页。
    ⑥耿定向:《寄张太岳》(二),《耿天台先生全书》第2册,卷4,《书牍》下,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第28页。
    ①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言致理安民》,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5,《书牍》1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2页。
    ②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7页。
    ③张嗣修等:《编次先公文集凡例敬题》,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8页。
    ④张居正:《送陈两峰归彝陵》,同治《宜昌府志》(二)卷14,《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113页。同治《宜昌府志》(一)卷9,《选举》上,《陈邦靖》,卷13《士女》上,《陈邦靖》,《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34页,第469页。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卷17,《人物·陈邦靖》《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56页。康熙《荆州府志》卷26,《人物·陈邦靖》《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27页。而张居正:《送陈两峰归彝陵》,康熙《荆州府志》卷35,《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02页——第503页,文字略有差异,仅录于后,以供参考:“清时甫上太平书,何事还思江上居。驿路风花随处好,江桥烟柳望中踈。白云亲舍思多少,青草池塘梦有无。自是锦堂宜献寿,归来端不为鲈鱼”。此诗较为罕见,未收入《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明万历四十年[1612],唐国达刻本)、《张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张居正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994年版)。
    ⑤刘芳节:《太岳先生文集评(与徐从善知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8页。
    ①顺治《江陵县志余》,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61页。康熙《荆州府志》卷26,《人物》,《刘芳节》,《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28页——第429页。光绪《荆州府志》(二)卷57,《文苑》,《刘芳节》,《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11页。同治《宜都县志》卷3下,《政教职官·刘芳节》,《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86页。《刘氏族谱》,刘积中:《芳节公传》,民国庚辰年(1940)修,湖北省宜都市档案馆藏。
    ②王士性:《广志绎》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③张居正:《光禄寺大夫柱国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豫所吕公墓志铭》,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3,《文集》5,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
    ④张四维:《条麓堂集》,《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观澜张公墓志铭》卷26,《志)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690页——第692页。
    ⑤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①张四维:《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观澜张公墓志铭》,《条麓堂集》卷26,《志》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690页——第692页。
    ①张四维:《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观澜张公墓志铭》,《条麓堂集》卷26,《志》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691页。
    ①张四维:《复张公子》,《条麓堂集》卷19,《书》4,《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573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09,《宰辅年表》2,卷219,《张四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67页,第5771页。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31,万历十年十二月壬辰、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436页、第2440页——第2441页。
    ④张四维:《复王少方》(二),《条麓堂集》卷19,《书》4,《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集部,别集类,第1351册,第574页。
    ⑤张敬修:《礼部仪制司主事敬修血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⑥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95页——第497页。
    ⑦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①张居正:《答蓟镇总兵戚南塘计边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②(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3页。
    ③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18页。
    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册),补遗卷2,《科场·陈尚书陪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65页。
    ⑤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1,《书柬》,《奉江陵张相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别集类,第129册,第253页——第254页。
    ⑥陶元珍:《张江陵答庞尚鹏论夺情事书并跋》,《文史杂志》,1941年1月创刊号,第44页——第46页。邓智华亦持同样观点,邓智华:《封疆大吏与社会变革——庞尚鹏及其时代(15241581),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⑦徐阶:《会试录序》,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第12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6348页。
    ⑧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第12册,《癸丑科五经座主姓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6366页。
    ⑨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第12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6385页。
    ⑩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申时行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210,传记类,第452册,第522页。
    11康熙《安陆府志》卷13,《选举表》11,《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36页;乾隆《钟祥县志》卷9,《制科》9,《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44页;同治《钟祥县志》卷8,《选举表》上,《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161页。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讲士题名碑录索引》(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41页。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第13册,第6883页。
    12张居正:《学农园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7,《文集》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页。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 《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
    ①郦波:《凤雨张居正》,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202页——第203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张居正:《与荆州赵知府汝泉》,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4,《书牍》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④光绪《荆州府志》(一)卷39,《名宦·江陵知县·刘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35页。光绪《续修江陵县志》(二)卷18,《秩官·宦绩·刘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0页。
    ⑤张居正:《与荆南道府二公》,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9,《书牍》6,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6页。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24,万历二年四月己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25页。
    ①张居正:《银杏古刹碑记》,同治《监利县志》卷11,《艺文志·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96页。此文较为罕见,未收入《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明万历四十年[1612],唐国达刻本)、《张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张居正集》(张舜徽、吴量恺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994年版)。同治《监利县志》卷2,《坛庙·银杏寺》,卷6,《职官志·关志拯》,《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62页,第113页。张居正:《再乞守制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1册,卷6,《奏疏》6,第270页。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第424页。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庚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7页。
    ③万斯同:《明史》第7册,卷334,《王国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2,《王国传》,卷305,《冯保传》,第6059页,第7802页。
    ⑤谈迁:《国榷》第5册,卷7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415页——第4416页。
    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45页。
    ⑦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2页。
    ⑧孙鑛:《浙江道监察御史雷公士祯墓志》,焦竑:《国朝献征录》卷65,《道御史》,《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史部,传记类,第528册,第636页——第637页。
    ⑨樊树志:《晚明史》(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⑩王鸿绪:《明史稿》卷211,《王国传》,卷284,《冯保传》,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487页,第593页。
    ①张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书牍》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1页。
    ②同治《宜都县志》卷1下,《地理古迹·唐公望墓》,《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47页。
    ③康熙《荆州府志》卷21,《陵墓·唐旺墓》,《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47页。
    ④“《游居录》云‘张太师原姓唐,今宜都白羊驿,唐旺墓,其祖冢也’”,顺冶《江陵县志余》,《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此文引自袁中道的《游居柿录》,“从宜都往当阳玉泉,渡江,徐从善与俱。过白洋驿,驿溿有唐公旺墓,即江陵张太岳相公祖也。张原姓唐,今其子孙世祀此地,江陵原欲更姓,后不果”。袁中道:《游居柿录》卷12,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页。感谢湖北省《荆州日报》社陈礼荣先生惠赠前述袁中道《游居柿录》的相关材料。
    ⑤1955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并入宜都县。7月,枝江县正式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宜都、枝江分县,恢复枝江县。1963年11月调整行政区划,将原宜都县1955年前长江以北属地之一白洋镇划归枝江县。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枝江县并入宜都县》、《宜都县划分为宜都、枝江两县》,《宜都大事记(1949——2000)》,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版,第30页——第31页、第68页。
    ⑥李承汉:《千年古镇——白洋》,2005年版,打印稿,第2页,感谢湖北省枝江市白洋镇文化站李承汉先生惠赠此书。
    ⑦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8,《文集》1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1页。
    ①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诗》,《附录》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②同治《宜都县志》卷1上,《地理广轮舆图》第1,《善溪铺图·唐公望墓》,《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29页。
    ①顺治《江陵县志余》,《张文忠公居正墓》,《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穆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吴亮辑:《万历疏钞》,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中华书局,1995年版。
    [明]陈子龙著:《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邓元锡撰:《明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黄光异辑:《昭代典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郑晓著:《吾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尹守衡著:《明史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谈迁著:《国榷》,中华书局,1958版。
    [清]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黄宗羲著:《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万斯同著:《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王鸿绪著:《明史稿》,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清]傅维麟著:《明书》,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张廷玉等著:《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夏燮著:《明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庄廷鑨著:《明史抄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
    [明]徐学谟纂修:万历《湖广总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
    [清]罗人龙、裴天锡纂修:康熙《湖广武昌府志》,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俞口、钟博益纂修:同治《重修嘉鱼县志》,据清同治五年(1865)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雷以见、陈怡纂修:同治《咸宁县志》,据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余益杞、钱光奎、诸颗权、陈树有纂修:光绪《续辑咸宁县志》,据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陈光亨、吴大训等纂修,王凤池、刘凤纶续纂:光绪《兴国州志》,据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刘风纶、祖贺蔚纂修:光绪《续补兴国州志》,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清]黄启、邓琛纂修:光绪《黄州府志》,据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清]胡绍鼎、蔡绍靖纂修:乾隆《黄冈县志》,根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刘恭勉、戴昌言纂修:光绪《黄冈县志》,据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仪吉、吴言昌、陶大夏、陈瑞谰纂修:光绪《黄安县志》,据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余晋芳、郑重纂修:民国《麻城县志前编》,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余晋芳、郑重纂修:民国《麻城县志续编》,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余邦士、宛明昌、袁口、覃瀚元纂修:光绪《黄梅县志》,据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李春泽、刘国光、庚音布纂修:光绪《德安府志》,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李可案编纂:雍正《应城县志》,据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承禧、陈豪、罗湘纂修:光绪《应城县志》,据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影印,《中 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谭篆、王吉人、张尊德纂修:康熙《安陆府志》,清康熙八年(1769)刻,今据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杜光德、张琴纂修:乾隆《钟祥县志》,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孙福海等纂修:同治《钟祥县志》,据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庐前骥、王演、吴泳龙纂修:康熙《京山县志》,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秦有锽、曾宪德、沈星标纂修:光绪《京山县志》,据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刘载震、刘焕纂修:康熙《潜江县志》,据清光绪五年(1879)传经书院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郭士元、刘恭冕、史致谟纂修:光绪《潜江县志续》,据清光绪五年(1879)传经书院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佚名纂修:光绪《续潜江县志稿》,据抄印本影印,该书政绩录记至光绪二十三年,《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清]胡在恪、郭茂泰纂修:康熙《荆州府志》,据康熙二十四年(168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李廷鉽、顾嘉衡、蒋铭勋、倪文蔚纂修:光绪《荆州府志》,据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孔自来纂:顺治《江陵县志余》,据清顺治七年(1650)刻,现据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蒯正富、吴耀平、胡九皋、刘长谦纂修:光绪《续修江陵县志》,据清光绪三年(1877)宾兴馆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慰、周承弼修:同治《公安县志》,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朱美燮、罗有文、李勖、吕缙云纂修:同治《松滋县志》,据同治八年(1869)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龚绍仁、朱甘霖、催培元纂修:同治《宜都县志》,据清同治五年(1868)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傅如筠、朱荣实纂修:同治《石首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柏心、林瑞枝、徐兆英纂修:同治《监利县志》,据清同治十二年(1872)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王百川纂,康祖培校补:民国《沙市志略》,据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陈口、李法孟、舒成龙纂修,乾隆《荆门州志》,据清乾隆十九年(1754)宗陆堂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张圻、恩荣纂修: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据清同治七年(1868)明伦堂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柏心、阮恩元等纂修:同治《当阳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现据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李葆贞、李元才等纂修:光绪《当阳县志补》,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现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刻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万芳、恩联等纂修:光绪《襄阳府志》,据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李士彬续纂,吴耀斗续修,崔淦、杨宗时纂修:同治《襄阳县志》,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严恭、吴褒化纂修:同治《郧阳志》,据清同治九年(1870)郧山书院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崔诰、余漋廷、定熙、周瑞纂修:同治《郧县志》,据清同治五年(188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雷春沼、王柏心、聂光鑾纂修:同治《宜昌府志》,据清同治五年(1868)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林有彬、严思口、林有席纂修:乾隆《东湖县志》,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673)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柏心、金大镛纂修:同治《续修东湖县志》,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程其珏:光绪《嘉定县志》,光绪庚辰(六年,1880)重修,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库藏。
    [民国]吕调元、刘承恩修、杨承禧等纂:《湖北通志》,民国十年(1921)刊成,商务印书馆影印。
    [明]杨一清著:《关中奏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张孚敬著:《太师张文忠公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年版。
    [明]顾磷著:《息园存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周圣楷著:《楚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徐阶著:《少湖先生文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4年版。
    [明]高拱著:《高文襄公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李春芳著:《赐闲堂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版。
    [明]申时行著:《召对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王世贞著:《嘉靖以来首辅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王世贞著:《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王世贞著:《弇州四部稿》,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王崇古著:《公余漫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年版。
    [明]王崇古著:《王督抚集》,隆庆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明]海瑞著:《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明]王宗沐著:《敬所王先生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赵贞吉著:《赵文肃公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葛守礼著:《葛端肃公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张居正著:《江陵张文忠公文集》,明万历间刻本,清重刻,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明]张居正著:《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绣谷唐国达印,万历间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明]张居正著:《重刻张太岳先生文集》,附:《浩气吟》一卷,[清]张同敞撰。安陆李氏刻,清道光八年(1828年)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明]张居正著:《张文忠公全集》,道光陶澍等重刻本,国学基本丛书影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田桢刻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明]张居正著:《明张文忠公全集》,(1册),红藤碧树山馆刻,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明]张居正著:《张文忠公全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8年版;湖北省图书馆,2008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明]张居正著:《张江陵全集》,军事委员会重刊,1935年版。
    [明]张居正著:《张文忠公全集》,万有文库第2集,国学基本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明]张居正著:《张居正书牍》,上海群学书社,1917年版。
    [明]张居正著:《太岳集书牍》,明万历刻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9年。天津图 书馆,1989年。
    [明]张居正著:《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明]张居正著:《张居正集》,张舜徽、吴量愷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张居正著:《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张居正著:《太岳集书牍》,明万历刻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9年版;天津图书馆,1989年版。
    [明]张居正著:《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唐国达,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8年版,重庆图书馆,1988年版。
    [明]张居正著:《张文忠公诗文集》,醉古堂石印本,宣统三年(1911年)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明]张居正著,史半山注译:《权谋残卷:一代名相的处世绝学》,香港中华书局,2004年版。
    [明]张四维著:《条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戚继光著:《止止堂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明]谭纶著:《谭襄敏公奏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谭纶著:《谭襄敏公遗集》,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明]艾穆著:《艾熙亭先生文集》,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明]李贽著:《藏书·续藏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李贽著:《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吴国伦著:《甔甀洞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吴维岳著:《天目山斋岁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9年版,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库藏。
    [明]刘应箕著:《款塞始末》,巴蜀书社,1993年版。
    [明]汪道昆著:《太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艾穆著:《艾熙亭先生文集》,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明]江东之著:《端阳阿集》,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
    [明]朱衡著:《漕河奏议》,明隆庆六年(1872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国家图书馆藏。
    [明]朱衡著:《朱镇山集》,明隆庆间本,善本书,国家图书馆藏。
    [明]吴时来著:《寤斋先生遗稿》,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
    [明]沈鲤著:《亦玉堂稿》,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明]沈鲤著:《纶扉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5年版。
    [明]严讷著:《严文靖公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庞尚鹏著:《百可亭摘稿》,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庞尚鹏著:《军政事宜》,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年版。
    [明]庞尚鹏著:《庞氏家训》,国家图书馆藏。
    [明]耿定向著:《耿天台先生全书》,武昌正信印务馆,1925年版。
    [明]郭应聘著:《郭文襄公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方逢时著:《大隐楼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明]申时行著:《赐贤堂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徐学谟著:《世庙识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徐学谟著:《徐氏海隅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徐学谟著:《归有园稿》,齐鲁书社,1997年版。
    [明]黄光升著:《昭代典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瞿九思著:《万历武功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明]潘季驯著:《留余堂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年版。
    [明]潘季驯著:《两河经略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潘季驯著:《河防一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明]潘季驯著:《潘司空奏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张瀚著:《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邹元标著:《邹公存真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明]邹元标著:《邹忠介公奏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余继登著:《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何心隐著:《何心隐集》,中华书局点,1960年版。
    [明]郑晓著:《吾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顾起元著:《客座赘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李乐著:《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徐开仁著:《明名臣言行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黄宗羲著:《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钱谦益著:《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释道态著:《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赵翼著:《廿二史箚记》,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清]查继佐著:《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陆游著:《入蜀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明]于慎行著:《谷山笔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焦竑著:《国朝献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焦竑著:《玉堂丛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袁中道著:《游居柿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明]陆容著:《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陆深著:《玉堂漫笔》,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周圣楷著:《楚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邓士龙著:《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明]田艺蘅著:《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明]谢肇淛著:《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王士性著:《广志绎》,中华书5局,1981年版。
    [清]梁章钜著:《浪迹续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谈迁著:《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刘献廷著:《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梁章钜著:《浪迹续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王士祯著:《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朱国祯著:《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版。
    刘开文纂修:《刘氏族谱》,民国庚辰年(1940)修,湖北省宜都市档案馆藏,由中共宜都市委党校刘永政先生捐赠。
    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太岳宗谱——清河流芳》,2009年版,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台湾)黎东方著:《细说明朝》,台北文星书店,196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台湾)唐新著:《张江陵新传》,台北中华书局,1968年版。
    (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第12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6348页。
    (台湾)佘守德著:《张江陵》,梁启超等编著《中国六大政治家》,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版。
    (台湾)周荣静著:《张江陵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版。
    (台湾)熊十力著:《论张江陵》,台北文明书局,1988年版。
    (台湾)邱仲麟著:《独裁良相张居正》,台湾久博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台湾)戚宜君著:《大改革家张居正》,台湾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台湾)中国明代研究学会:《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台湾)冉光荣著:《中兴名相——张居正》,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版。
    (台湾)黄文树著:《张居正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改革》,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2002年版。
    (台湾)姚清水著:《铁腕宰相——张居正》,台北实学社出版公司,2002年版。
    [美]Crawford,Roert B著:《张居正生平及思想》,华盛顿,1961年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美]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版。
    [美]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版。
    [加]卜正民著、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4年版。
    [加]卜正民著、陈时龙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黄山书社,2009年版。
    [日]小野和子著,李庆,张荣湄译:《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香港)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及其影响》,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2年9月,第4卷。
    (香港)陈学霖:《<张居正集>之闽广材料考释》,《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香港)苏基郎、谭家齐:《首辅贪污?——从反贪思想和法律角度论张居正的贪污罪状》,香港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3年新第12期。(2001年——2003年,《中英比较贪污史研究:张居正与培根》,香港研究资助局直拨项目研究)
    (香港)张瑞威:《足国与富民?——江陵柄政下的直省铸钱》,台北《明史研究》,2005年12月。
    (台湾)成惕轩:《张居正的用人方法》,台北《人事行政》,1951年12月,第1期。
    (台湾)何仲珉:《明代治黄专家潘季驯》,台北《新建设》,1956年,第2期。
    (台湾)张哲:《张居正抄家的原因》,台北《民主宪政》,1957年7月,第12卷第5期。
    (台湾)陈启天:《近代中国大政治家张居正》,台北《湖北文献》,1966年10月,第1期。
    (台湾)钱江潮:《先贤张文忠公传略》,《湖北文献》,1968年4月,第7期。
    (台湾)钱江潮:《张江陵传略》,台北《湖北文献》,1975年4月,第35期。
    (台湾)罗森林:《张江陵后人轶事三则》,台北《湖北文献》,1975年4月,第35期。
    (台湾)章光彩:《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传略》,台北《台湾水利》,1975年11月,第23卷第4期。
    (台湾)戚宜君:《张居正二三事》,台北《国魂》,1980年第2期。
    (台湾)马楚坚:《明政由治入乱之关键》,台北《明史研究专刊》,1982年12月第5期。
    (台湾)郭纪青:《浅谈张居正及其对明代教育的改革》,台北《社会科教育研究》,1996年12月第1期。
    .(台湾)林丽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6年6月第24期。
    (台湾)徐泓:《序韦庆远教授<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明史研究专刊》,1999年7月第2期。
    [日]沼田雄:《明代一条鞭法序说——租税和银的关系》,《历史地理》,1934年第10期。
    [日]清水泰次:《张居正的土地丈量》,《东洋学报》,1949年292。
    [日]岩见宏:《明嘉靖前后的赋役改革》,《东洋史研究》,1949年105。
    [日]山根幸夫:《十五、六世纪中国赋役劳动制的改革》,《史学杂志》,1951年6011。
    [日]铃木正:《张居正研究》,《史观》,1957年第49期。
    [日]中山八郎:《明嘉靖朝大礼问题的发展》,《人文研究》,1957年8、9。
    [日]山崎武治:《关于一条鞭法的创行》,《立命馆文学》,1958年第151期。
    [日]西村元照:《张居正の土地丈量》,《东洋史研究》,1970年。
    [日]川胜守:《张居正丈量策的开展》——特别是关于明末江南地主制的发展》,《史学杂志》,1971年803、4。
    [日]川胜守:《张居正丈量策の展开》(一)(二),《史学杂志》80—3、4,1971年。
    [日]小野和子:《东林党と张居正》,《明清时代政治社会》,1983年。
    [日]铃木正:《张居正の研究——人物と思想》,郑永昌氏翻译为中文,《台湾师范大学史学会会刊》,1989年,第33期。
    [日]川胜守:《徐阶与张居正》,明代史研究会、明代史论丛编集委员会编:《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代史论丛》,东京汲古书院,1990年版。
    [日]川胜守:《明代内阁大学士的改革与明代政治制度的改革》,《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日]城帝孝:《张居正政治的生成过程——明代隆庆时期内阁正之于北边防卫政策的展开》,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大史学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金钟博:《明末万历时张居正之土地丈量》,中文本,《祥明女子大学论文集》,1994年,第17期。
    梁启超主编:《中国六大政治家》,1911年,《新民丛报》汇印,单行本。
    陈启天(翊林)著:《张居正评传》,重庆中华书局,1934年版。
    滕山著:《张江陵年谱》,青年出版社,1940年版。
    余守德著:《张江陵传》,正中书局,1944年版。
    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北京开明书店,1947年版。
    李洵著:《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吴晗著:《读史劄记》,三联书店,1956年版。
    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梁方仲著:《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谢承仁、宁可著:《戚继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王业猷著:《戚继光》,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韦庆远著:《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中共荆州地委宣传部:《张居正传略》,中共荆州地委宣传部,1974年版。
    天津轻工业学院理论小组译注:《张居正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吴廷燮著:《明督抚年表》,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登原著:《国史旧闻》,第三分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朱保炯、谢沛霖编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孟森著:《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编辑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明清人物论集》(上、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德信著:《明史海瑞传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马绪传译注:《张居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南炳文审定:《明史研究备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萧少秋著:《张居正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郑定悦著:《犟相公:张居正的故事》,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
    梁方仲著:《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其榘著:《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曹国庆、赵树贵著:《严嵩评传》,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南炳文审定:《明史研究备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梁方仲著:《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显清著:《严嵩传》,黄山书社,1992年版。
    陈协横、刘益安编:《治国能臣张居正》,明天出版社,1992年版。
    李洵著:《正德皇帝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林延清著:《嘉靖皇帝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张海瀛著:《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樊树志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许辉著:《张居正》,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版。
    刘之昆著:《宦海孤舟:张居正》,台北汉欣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版。
    梁方仲著:《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明史学会主办:《明史研究》,第4辑,黄山书社,1994年版。
    吴洪激主编:《中国名人轶事丛书:张居正传奇》,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林金树著:《明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朱翰昆著:《荆楚研究杂记》,湖北省荆州行署地方志办公室,1994年版。
    刘之昆著:《张居正传奇》,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第8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韦庆远著:《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洵著:《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谭天星著:《明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隋淑芬着:《张居正评传:起衰振隳的改革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关文发、颜广文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生玺、贾乃谦整理:《帝鉴图说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谭天星著:《明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胡胤编写:《张居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韦庆远著:《隆庆皇帝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韦庆远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生玺等译解:《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杨小红著:《张居正:宰辅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史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南炳文著:《辉煌、曲折、启示:20世纪明史研究回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华明、郑长兴主编:《张居正全传》,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赵毅、栾凡编著:《20世纪明史研究综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月伟等著:《万历王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姜德成著:《徐阶与嘉隆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鸿儒著:《张居正:悬崖之舞》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高扬文、陶琦主编,李克、郝教点教:《戚少保年谱耆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
    汤纲、南炳文著:《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良怀著:《士人、皇帝、宦官》,岳麓书社,2003年版。
    张显清、林金树著:《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熊召政著:《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樊树志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柏桦著:《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柏桦著:《明代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贺古著:《万历皇帝》,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谢贵安著:《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闻轩、昭成著:《天下第一宰相张居正》,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胡凡著:《嘉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湖北省作家协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评论中心编,《<张居正>评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樊树志著:《权与血:明帝国的官场政治》,中华书局,2004年版。
    樊树志著:《张居正:不得善终的政治家》,中华书局,2004年版。
    范中义著:《戚继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礼荣著:《人文荆州》,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张显清著:《张显清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刑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樊树志著:《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天瑜著:《明清文化史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刘志琴著:《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东润著:《陈子龙及其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志琴著:《改革家是怎样炼成的——救时宰相张居正》,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
    黄峻菠著:《张居正十讲》,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版。
    樊树志著:《国史精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樊树志著:《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
    吴琦著:《漕运·群体·社会——明清史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显清著:《祸国宰相严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樊树志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中华书局,2008年版。
    孟凡云著:《万历武功录——以蒙古人物传记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显清著:《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广森、钟波编著:《宰相之杰张居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张守禄主编:《戚继光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设,2008年版。
    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琦主编:《明清社会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蔡明伦著:《明代言官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郦波著:《风雨张居正》,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熊召政著:《万历首辅张居正》,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田澍主编:《张璁与嘉靖政治》,温州:张璁文化研究会,2009年版。
    顾仲麟、冯坚著:《张璁评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沈怡:《明河工学者潘季驯学说概略(附潘氏年谱)》,《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1928年9月。
    班书阁:《明季毁书院考》,《睿湖》,1930年10月,第2期。
    新九:《张江陵之相业》,《北平华北日报中国文化》,1935年5月,第14、26期;6月2 日第37、38、39期。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益世报(天津)史学》,1935年5月28日,第3期;《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4年12月,第7卷2期。
    梁方仲:《一条鞭法》,《中国近代史研究集刊》,1936年,第4卷第1期。
    张广仁:《潘季驯治黄河主张之分析与研究》,《清华周刊》,第45卷第3期,1936年。
    陶元珍:《张居正奏疏系年》,《历史学报》,1936年10月,第1期。
    嵇文甫:《张居正的学术》,《经世》,1937年3月,第1卷第5期。
    陶元珍:《张江陵丧偶年代考》,《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937年5月7日,第23期。
    陶元珍:《张江陵同考会试之年代》,《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937年5月23日,第25期。
    陶元珍:《整理张居正传记资料的杂论两篇》,《国学季刊》,1937年6月,第6卷第2期。
    杨铎:《张江陵年谱》,《图书季刊》,1939年6月,新1卷第2期。
    林树慧:《张江陵年谱》,《史学年报》,1940年12月,第3卷第2期。
    韩仲文编、蔡由之校订:《潘季驯年谱》,《华北编译馆馆刊》,1942年10月,第1卷第1期;1943年5月,第2卷第5期。
    嵇文甫:《张居正的学术(晚明思想史论之一)》,《力行》,1943年5月,第7卷第5期。
    朱东润:《隆庆六年的政变》,《文史杂志》,1944年10月,第7、8期。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国文月刊》,1944年11月,第28、29、30期。
    陶元珍:《张居正应府试时荆州知府为李士翱非李元阳辨》,《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6年12月25日,第20期。
    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社会经济研究》,1951年第1期。
    张寿麒:《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潘季驯》,《中学历史教学》,1957年第5期。
    张习孔:《试谈—条鞭法》,《历史教学》,1960年第5期。
    高敏:《从豫北地方史料来看一条鞭法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人文)》,1962年第1期。
    蒋星煜:《谈海瑞与张居正的矛盾》,《羊城晚报》,1962年6月14日。
    唐赞功:《论张居正变法》,《江汉学报》,1962年第10期。
    衔微:《关于一条鞭法的内容》,《甘肃师大学报(人文)》,1963年第4期。。
    扬州师范学校、扬州钢铁厂:《论张居正》,《扬州师范学报》,1974年第1期。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明代坚持法家路线的政治家张居正》,《武汉师院学报》,1974年,第2期。
    冉光荣:《读张居正<辛未会试呈策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2期
    楚学:《遵法反儒的政治家张居正》,《河北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
    不详:《张居正改革弊政张四维倒行逆施》,《东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S1期。
    山东师院政史系《张居正著作选注》小组:《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译注》,《山东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李全望:《张居正的尊儒反法斗争》,《山东师院学报》,1975年第1期。
    施达青:《张居正改革及其尊法反儒的斗争》,《北京师大学报(社科)》,1975年第1期。
    伊浩:《张居正改革与阶级斗争》,《文史哲》,1975年第1期。
    李锦全:《试论张居正在哲学上的尊法反儒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王新邦:《张居正的改革和反儒斗争》,《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罗史丁、杨增书:《论张居正改革》,《广东师院学报》,1975年第2期。
    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改革——兼论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历史地位》,《甘肃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
    上海印刷一厂工人理论学习小组:《明朝后期革新派与守旧派的一次较量——张居正与张四维、傅应桢一伙的斗争》,《解放日报》,1975年4月11日。
    经济研究室中国经济思想史组:《张居正的财政思想》,《理论与实践》,1975年第4期。
    湖北财经专科学校经济研究室中国经济思想史组:《张居正的财政思想》,《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1975年第4期。
    徐永胜:《张居正及其改革》,《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1976年第2期。
    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
    王兴亚:《力革时弊的高拱》,《河南日报》,1980年7月20日。
    茅海建、宋坚之:《张居正综核名实的思想和他的方法》,《中国古代史论丛》,1981年第2期。
    南炳文:《一条鞭法始于何时?》,《南开学报》,1981年第3期。
    王超:《张居正整顿吏治》,《人民日报》,1982年1月4日。
    高树林:《明朝隆庆年间与蒙古右翼的封贡互市》,《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王世华:《“为国家爱养人才”——论张居正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阜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曹邦军:《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江汉论坛》,1982年第6期。
    建新:《蒙古族政治家俺答汗》,《光明日报》,1982年8月30日。
    萧来荃:《张居正的“治实”精神》,《江汉论坛》,1982年第12期。
    赵循:《论明代张居正在改善蒙汉关系中的贡献》,《历史研究》编辑部编:《明清人物论集》(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徐建竹:《试论张居正的财政改革》,《明史研究论丛》,1982年版。
    樊树志:《一条鞭法的由来与发展——试论役法变革》,《明史研究论丛》,1982年版。
    竺培升:《张居正改革中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蒋星煜:《汤显祖对张居正之认识及其在戏剧中之曲折的反映》,台北《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2期。
    陈学文:《张居正选用人才的思想和做法》,《北方论丛》,1983年第3期,
    覃树冠:《明代张居正领导的政治改革浅论》,《学术论坛》,1983年,第6期。
    王天有:《东林党和张居正——兼论东林党的发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年第2期。
    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刘志琴:《东林党和张居正》,《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2期。
    王春瑜:《张居正和“一条鞭法”》,《文史知识》,1984年第3期。
    王世华:《隆庆、万历初年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刘益安:《略论张居正的改革》,《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邱力生:《明末国家机器改革与<陈六事疏)》,《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罗辉映:《论明代“大礼仪”》,《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1983年。
    吴量恺:《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黄杰:《关于张居正历史遗迹的调查》,《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张国光:《促进汉蒙民族团结的政治家张居正》,《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曹旭华:《张居正经济思想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金戊:《张居正的考成法》,《安徽史学》,1985年第5期。
    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王世华:《张居正家法》,《安徽史学》,1985年第6期。
    叶伟强:《张居正“十五为诸生”辨》,《江汉论坛》,1985年第9期。
    万明:《试谈几部明史中的<张居正传>》,《文献》,1985年第18期。
    艾淳:《评张居正的社会改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增刊。
    罗辉映:《论明代的“大仪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1985年版。
    张海瀛:《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袁纯富:《明代首辅张居正之砚及其墓葬》,《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
    刘言立:《明代大经济改革家——张居正》,《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袁纯富:《张居正为什么不起用海瑞》,《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黄国强:《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石斌:《论张居正改革中的用人之道》,《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年第4期。
    李洵:《“大仪礼”与明代政治》,《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
    苏者聪:《空寻绮丽,韵味幽深——析张居正<泊汉江望黄鹤楼)》,《名作欣赏》,1986年第6期。
    王兴亚:《张居正究竟何时始任内阁首辅》,《史学月刊》,1986年,第5期。
    刘志琴:《论张居正的改革成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1985年版
    姚太中:《试论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晋阳学刊》,1987年第5期。
    满书德:《张居正改革及其历史经验》,《东岳论丛》,1987年第5期。
    侯明:《张居正与言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梁希哲:《论徐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6期。
    吴量愷、康凤云:《试论张居正的人才观》,《江汉论坛》,1988年第1期。
    李绍强:《皇帝、儒臣、宦官间的关系与明朝政局》,《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
    余三乐:《明万历初年驿递裁革案初探》,《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刘含若:《张居正的经济管理思想》,《求是学刊》,1988年第3期。
    唐文基:《张居正的丈田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牟钟鉴:《论高拱》,《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
    饶鑫贤:《必须“以法绳天下”——论改革家张居正的法律思想》,《中国法学》,1988年第6期。
    蒿峰:《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异同论》,《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陈宝良:《张居正思想新论》,《江汉论坛》,1988年第11期。
    郭厚安、田澍:《对张居正权力之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陈国平:《简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刘真武:《“大礼之争”是非考辨》,《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冷东:《张居正与宦官关系述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李绍强:《张居正与冯保》,《文史哲》,1990年第4期。
    谢景芳、张文双:《张居正改革研究综述》,胡凡、宋刚强、景有泉主编:《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彭胜利:《试论冯保在张居正改革时期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张守军:《张居正的财政思想》,《中南财经大学学版》,1991年第1期。
    田澍:《论张居正的为政之道》,《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吴量愷:《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意志、性格和思维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卞利:《嘉靖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的争权斗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李宝臣:《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论张居正敦本务实吏治思想》,《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高寿仙:《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渤海学刊》,1992年第4期。
    陈涴:《张居正改革的典型意义——兼论封建王朝中后期之改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吴量恺:《明代张居正改革的理论构想》,《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韦庆远:《论隆庆》,《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
    牛建强:《明代中后期讲学风气的扩张及其异变》,《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
    孟昭信:《试论张居正“考成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
    任冠文:《俺答、张居正与蒙汉关系》,《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
    孙陕龙:《张居正与漕运》,《陕西水利》,1994年第1期。
    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万揆一:《张居正与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月第26卷第1期。
    荣真:《隆庆末张居正冯保矫诏辨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9月第5期。
    吴量恺:《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王毓铨主编:《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黄山书社,1994年版。
    韦庆远:《论万历早年》,《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樊树志:《帝王心理:明神宗的个案》,《学术月刊》,1995年第1期。
    俞达珠:《试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变法》,《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年第1期。
    吴建华:《关于王安石与张居正清丈土地迥异结局的探析》,《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徐江莉:《张居正教育观述评》,《鄂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
    任冠文:《论张居正毁书院》,《晋阳学刊》,1995年第5期。
    乐成刚:《节流以安民,清源以固本——浅谈张居正的经济思想》,《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6期。
    南炳文:《发人深省的张居正改革》,《百科知识》,1995年第9期。
    其其格:《张居正与“俺答封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林延清:《嘉靖帝对内阁的强化、完善与控制》,《南开学报》,1996年第4期。
    林永光:《张居正改革新论》,《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陈根:《福建龙溪出土明张居正篆额的墓志铭》,《文物》,1997年第10期。
    程志强:《张居正的惩贪思想及其实践》,《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3卷第3期。
    韦庆远:《有关张居正研究的若干问题——<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的序言》,《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樊树志:《张居正与冯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尹选波:《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孟昭信:《读<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田澍:《张居正效法明世宗新探》,《求是学刊》,1999年第3期。
    杜婉:《一部明史研究的力作》,《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战继发:《万历初政格局探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黄水:《一部值得重视的专著——评<张居正改革与万历清丈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0期。
    吴量愷:《读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段启明:《“嘉万三杰”与阳明心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杨欣:《再论张居正改革》,《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颜广文:《张居正治粤方略评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
    张德信:《张居正之死与万历政局》,《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暨首届居庸关长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第123页。
    左东岭:《论张居正的心学渊源及其与万历士人心态之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潭平:《论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阶——兼与张居正比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田澍:《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11月第38卷第6期。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8月,第29卷第3期。
    吴量恺:《<张居正集>与明代社会变迁》,《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南炳文:《万历阁臣文集与<万历起居注>》,《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1年版。
    龚虹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的改革悲剧》,《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9月,第39卷第5期。
    蒋明宏:《张居正学术思想考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樊树志:《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蒙骖乘”》,《文史知识》,2003年第4期。
    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
    董倩:《试论张居正集权与改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吴琦、唐洁:《寿龄与政治:明代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42卷第4期。
    王春瑜:《张居正引发文史之争》,《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11日第4版。
    董倩:《填补明史研究空白的力作——(嘉靖革新研究>评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40卷第1期。
    王春瑜:《如何评价(张居正>——与马振生先生商榷》,《学术界》(双月刊),2004年第1期。
    沈光明:《(张居正)脞谈》,《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韩晓洁:《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失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7卷第1期。
    裘樟松:《王宗沐生平考辨》,《东方博物》,2004年第3期。
    刘岐梅:《张居正禁讲学》,《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冯坚:《张璁和张居正——明代两位相业彪炳的改革家》,《浙江方志》,2004年第5期。
    徐复观:《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商传:《明代的社会主导群体》,《东岳论丛》,2005年1月,第26卷第1期。
    谢贵安:《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陈礼荣:《张宅并非辽府考——张居正勤侵夺辽王府“攮以为第”说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王玉德、黄永昌:《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2004)》,《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8卷第1期。
    林延清:《明代中期史研究的新突破<嘉靖革新研究)读后》,《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王春瑜:《驳<关于<张居正)再答论辩学人>》,《学术月刊》(双月刊),2005年1月,第1期。
    蔡明伦:《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陈时龙:《隆庆及万历前十年的讲学与反讲学——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核心》,复旦史学辑刊,第一辑,《古代中国:传统与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卫国:《16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
    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刘志琴:《张居正的性格悲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南炳文:《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史学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邓万春:《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张居正改革的伦理视角探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第5期。
    于树贵:《张居正经世实学思想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1月,第34卷第6期。
    邓经武、肖彦:《评政治小说<张居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单辉:《波谲云诡中的同行者——东林党之于张居正改革的矛盾心态探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蔡明伦:《论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展龙:《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28卷第3期。
    于树贵:《张居正悲剧和明代道德生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6月,第35卷第3期。
    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2卷第5期。
    肖平:《论灾异与万历新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尹选波:《培养君德开到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展龙:《论张居正的历史思想》,《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25卷第2期。
    邓智华:《论明朝中叶一条鞭法的改革——以庞尚鹏在福建的变革为例》,2007年6月,第6卷第3期。
    邓智华:《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基于庞尚鹏起任福建巡抚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6卷第6期。
    傅秋涛:《试论张居正走向事情本身的政治改革思想》,《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田澍:《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变革自救的政治走向》,台湾《“全球化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实》,台北《明代研究》,2007年第12期。
    王小丁:《论公私之辨维度下的张居正经济改革》,《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12月,第23卷第6期。
    张剑:《略谈<汪道昆墓志铭>的价值》,《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7卷第1期。
    田澍:《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政治变革的走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36卷第2期。
    魏得胜:《万历皇帝与他的文官集团》,《文史博览》,2008年第6期。
    蔡明伦:《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南7月,第34卷第4期。
    李想:《(嘉靖以来首辅传>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19卷第3期。
    张毅:《略论梁梦龙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9期。
    陈宝良:《戚继光与晚明武将群体思想的转向——以“实学”观为考察中心》,张守禄主编:《戚继光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设,2008年版。
    张德信:《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再探——以张居正书牍为中心》,张守禄主编:《戚继光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设,2008年版。
    毛佩琦:《戚继光与汪道昆的书剑情谊》,张守禄主编:《戚继光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设,2008年版。
    南炳文:《修订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随笔》,《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张毅:《试论万历年间的“倒张运动”》,《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魏宏远:《王世贞与张居正关系再检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岳天雷:《论高拱的治漕方略——兼论与张居正的分歧》,《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展龙:《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明蒙贡市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
    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庆政局的走向——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一丁(宋晨):《发现张居正父亲的墓志铭》,荆州《江汉商报》,2009年5月11日,第4 版。
    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庆政局的走向——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庞乃明:《明朝张居正时代应对欧力东渐之得失》,《求是学刊》,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朱德林:《浅议张居正的人才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李冰:《张璁、高拱、张居正三人的时代——嘉隆万改革述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夏长华:《从儒家经权思想的角度透视张居正柄政》,《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徐利英:《李维桢生平志趣述考》,《作家杂志》,2009年第11期。
    岳天雷:《学侣与政敌——嵇文甫先生论张居正与高拱的关系》,《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谢葵:《张居正祖籍及世系考》,《人文荆州》,2010年第1期。
    陈礼荣:《张居正“夺情”始末》,《人文荆州》,2010年第2期。
    刘志琴:《张居正的君主教育为什么失败》,《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
    展龙:《张居正改革前周边民族形势之透视》,《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刘勇:《<江上黄鹤楼作者考实>》,《文献》,2010年第3期。
    毛佩琦:《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
    展龙:《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任连炬:《杨巍与张居正》,《春秋》,2010年第5期。
    冯明:《亦壮亦悲张居正》,深圳《晶报》,2010年5月1日,《图书评论》,B9版。
    陈礼荣、周荣:《荆州博物馆惊现张居正之父墓志铭》,《荆州日报》,2010年5月5日,第1版、第6版。
    冯明:《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3期。
    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8月,第8期。
    常建华:《张居正与冯保》,《紫禁城》,2010年第8期。
    常建华:《万历皇帝因何籍没张居正》,《紫禁城》,2010年第9期。
    任放:《万历首辅张居正》,《百科知识》,2010年第10期。
    毛佩琦:《无关进步改革——从历史逻辑出发给张居正定位》,《博览群书》,2010年第10 期。
    张文青:《张居正的万历新政特点及悲情格局探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第32期,增刊。
    展龙:《张居正改革时期南方政策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1期。
    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成热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0日,第158期,第20版。
    冯明:《张居正是出自枝江的历史名人吗?》,宜昌《三峡晚报》,2011年2月11日,第7版。(注:原稿标题为《枝江白洋镇张居正远祖墓茔考实》,报纸标题为该报社编辑所改,未经笔者同意)。
    商传:《张居正最后的日子》,《文史知识》,2011年第2期。
    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第2期。
    吴琦、冯明:《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3期
    尹树国:《试论张居正“法祖”》,内蒙古大学明清史硕士论文,2001年。
    金程丰:《高拱改革与明中后期政局》,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2年。
    孙振庆:《张居正变法改革浅探》,中国人民大学法制史学专业硕士论文,2003年。
    赵秀丽:《“角色失范”:明代“问题皇帝”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
    张迁:《张居正教育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科教学教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
    余则浩:《张居正实政思想研究:以<张居正集·书牍>为基础》,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
    李芳:《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专门史硕士论文,2006年。
    陈艳花:《张居正税法改革》,安徽大学法律史硕士论文,2006年。
    张毅:《论梁梦龙》,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
    段颖惠:《万历初政中的言官和张居正》,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
    张磊:《试论张居正时期的荒政》,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
    郭慧霞:《张四维年谱》,兰州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
    常蕊:《申时行年谱》,兰州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
    梁曼容:《明代儒学变迁视角下的张居正》,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中国古代史专业 硕士论文,2009年。
    黄文涛:《张学颜色抚辽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论文,2010年。
    刘倩:《诚与中庸——申时行的政治行为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11年。
    田澍:《论明世宗朝的“革故鼎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1996年版。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1年。
    邓智华:《庞尚鹏及其时代》,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论文,2001年。
    张学亮:《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公元15411582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
    肖瑶:《李成梁与晚明辽东政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书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
    王小丁:《张居正改革的政治哲学分析》,南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版。
    (蒙古)温德华:《俺答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专业博士论文,2009年。
    唐秀美:《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与策略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1970年。
    仲崇亲:《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0年。
    罗汉杰:《明代一条鞭法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王莉华:《明代王锡爵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2年。
    苏锦玉:《徐阶的政治与学术》,“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庄慧敏:《(帝鉴图说)与<养正图解)之研究》,台北市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郑又荣:《张居正等辑著<论语直解>研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张治安:《明代内阁制度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1年。
    黄志民:《王世贞研究提要》,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6年。
    刘静贞:《皇帝政治角色的分析》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87年。
    骆芬美:《明代官员丁忧与夺情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所所博士论文,1997年。
    林丽民:《张居正的政治改革》,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