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进行调整的环境法也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特别是在民族自治地方,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地方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在民族自治地方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特定地区的生态保护法律问题,将为完善环境法制建设,为有效地预防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恢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的写作围绕西双版纳生态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生态习惯法的传承,及其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与融合,个案与生态保护中的法律变迁等问题。通过研究在国家环境法制统一的大背景下,西双版纳传统生态观念的变迁、当地居民主动或被动接受现代法制的熏陶和洗礼过程,提出为了使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西双版纳只有坚持走生态与发展并重的道路,重拾原有的生态知识、重建原有的生态理念,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才能从多种途径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态保护和人的生存、发展中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等内容。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基本概念的界定等内容。
     正文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及其变化。主要简述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并对近40年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作了分析和探讨。造成西双版纳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带来土地承载力的下降;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家法与文化传承的失位。
     第二章,国家法对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从立法上探讨国家法和地方性法规对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西双版纳生态习惯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从生态规范中的禁忌及规定,保护生态的习惯法规定等角度探讨生态习惯法对西双版纳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阐述了西双版纳生态习惯法具有教育、维护集体利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功能。
     第四章,西双版纳田野调查中的个案分析。通过最近两年笔者到西双版纳进行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整理的笔录,从对森林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认知、习惯法的变迁等内容进行个案分析。
     第五章,生态习惯法与现代环境法律机制建设的关系。通过分析国家法对习惯法的吸收,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的认同和补充等问题,探讨现代法制背景下生态习惯法的主要功能。
     第六章,完善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制度。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法律建设应该兼顾发展和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需要重视地方性知识、重构生态理念,完善立法、执法和生态补偿等法律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从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结语主要观点:西双版纳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国家法制和习惯法的结合,依靠政策制定者和当地政府、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vital issues in current society; environmental law is a very important are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 As for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regions, how to use the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to develop the local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local residents at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by study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specific areas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being destroyed and for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dissertation deals with the legal issu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which includ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ecological customary law and its accommodation and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rule of law, the relations between cases and the legal changes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etc.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ception in Xishuangbanna in the context of unification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local residents accept the modern idea of rule of law actively or passively,we propose that in order to stop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tor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Xishuangbanna should adhere the principle of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tor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knowledges,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develop various pattern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uman existence.
     This dissertion includes three sections:the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Introductory section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ed work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etc.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Ⅰ: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changes in Xishuangbanna. It's mainly about the general pictur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shuangbanna and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reasons of those chang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mainly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which brings dow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the pressing need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e absence of state law and the missing inherit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ChapterⅡ:The state law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shuangbanna.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national laws and local regulations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from legislative perspective.
     ChapterⅢ:The customary law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It inquires the traditional customary law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boos in ecological norms and the rules concern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ustomary law, which can also make it clear that the ecological customary law has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maintenance of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etc.
     ChapterⅣ:The case study of the field work in Xishuangbanna.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and organized transcripts in the fieldworks that I have done in the past two years, I analyz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ees, wild animals, changes of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dispute resolution and other ecological content in customary law.
     ChapterⅤ:The relations between ecological customary law and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aw. It inquires about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customary law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legal system through the dual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which includes the assimilation of customary law by the national law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supplements for national law by customary law.
     The conclusion section presents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is to achie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need to rely on a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law and customary law, the rationality of policy makers and the a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eople.
引文
①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26.
    ①蒋颖荣、李湘云、李本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伦理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7.
    ②李红梅、马友鑫.基于RS和GIS的西双版纳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山地学报,2007,3:287.
    ③张佩芳.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下云南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10.32.
    ①李红梅、马友鑫.基于RS和GIS的西双版纳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山地学报,2007,3:287.
    ②喻彦、蒙桂云、张利才.西双版纳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气象科技,2008.4:410.
    ③高立士.“垄林”傣族淳朴的生态观.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65.
    ④陈瑶.西双版纳2009/2010年秋冬春连旱对橡胶生产的影响.热带农业科技,2010,2:33.
    ①参阅尹绍亭.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变迁.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登载于尹绍亭: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176-219.
    ②段晓梅、杨云、李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22:10786.
    ①郑晓云.社会资本在当代边疆农村发展中的价值—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社的实例.登载于秦家华、周娅.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96.
    ②赌博、地下博彩已经成为当地严重的社会问题,“往缅甸边境的路途中经过一个傣族寨子,半大的孩子们围在一起赌钱。有位中年男子告诉我们:他家租了1500棵橡胶树出去,3年收的租金是18万,儿子买了汽车到处玩,赌博,输输赢赢……寨子里有二个女人因为赌博输光了胶树而离了婚。我们在景洪还听到更好笑的事情,有人坐在胶树下面赌博,输了就舀胶水付账。”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民族研究,2010,5:64.
    ①[法]亚历山大·斯基(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37.
    ②[法]亚历山大·斯基(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46.
    ①详见张晓辉、王启梁.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协调——西双版纳保护自然的自治立法及其实践.中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74.
    ①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2-483.
    ②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05\109.
    ③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道教和民族民间宗教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50.
    ①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184-185.
    ②杨胜能.西双版纳封建制地方性法规浅析.登载于秦家华、周娅:贝叶文化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91.
    ③杨胜能.西双版纳封建制地方性法规浅析.登载于秦家华、周娅:贝叶文化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91.
    ④参阅傣族家传祖训:不要拆毁佛塔,不要移动佛像,不要砍伐龙树,不要挖掘符咒,不要拆遮阴的树枝当坐垫。刀光强、高立士.傣族传家祖训.登载于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九).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204-206.
    ⑤杨胜能.西双版纳封建制地方性法规浅析.登载于秦家华、周娅:贝叶文化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93.
    ①载树歌,傣族民间古歌谣。
    ②龙春林等.基诺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云南植物研究.1998,2:241.
    ③详见苏钦.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及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73.
    ①参阅岩温扁.谈寨神勐神的由来.论傣族诗歌.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113.
    ②章立明.从妻居并非母权制的遗孑——西双版纳傣泐从妻居再研究.思想战线,2004,5:25.
    ①参阅聂宇轩.西双版纳拉祜族和基诺族的轮耕轮种文化与自然保护的传统.研究报告,2001,25.
    ②段家开.浅析傣族村寨中的生态文化.红河学院学报,2007,3:27.
    ①门图.勐海少数民族纪略.勐海:勐海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93.51.
    ②刀永明.中国傣族史料辑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26.
    ①岩温扁、岩林:傣族古歌谣.破篾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58-60.
    ②详见苏钦.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及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73.
    ①杨士杰.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1.
    ②于语和.民间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45-246.
    ①高其才.瑶族习惯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53.
    ②吴宗金、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7.
    ③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79.
    ④冉春桃、蓝寿荣.土家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05-206.
    ①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79.
    ②环境保护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www.zhb.gov.cn/gkml/hbb/bwj/201009.
    ①参见《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11.
    ②刀光强、高立十.傣族传家社祖训.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九).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204-206.
    ③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杂志.1992,2:41-43.
    ④夏体渊、吴家勇.西双版纳橡胶林生态经济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7.
    ①高立士.垄林傣族淳朴的生态观.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61.
    ②同①
    ③赵瑛.布朗族脱贫致富的思考以勐海县布朗山乡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42.
    ④颜宁.茶叶经济的兴衰与传统文化的调适—西双版纳南糯山僾尼人的个案.民族研究.2009,2:32.
    ①张佩芳: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下云南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10.24.
    ②访谈一、二来源于张佩芳: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下云南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民 族村寨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10.35.
    ①新华网昆明.生态与生存:必须解开的结.2004-1-28.
    ①张乐勤.对皖南山区农业生产活动外部不经济性问题的思考,池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2.
    ②曼刚所在的镇有意要办一个蓖麻厂,当有人提出种蓖麻会损害土壤肥力,洗蓖麻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时候,当地人的回应是没事,洗蓖麻是其他镇的事。
    ①主要以曼刚寨为个案进行分析。
    ②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05\109.
    ③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道教和民族民间宗教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50.
    ④李子泉.西双版纳傣族纹身调查,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17/121.
    ①李恺.乡土上改良——谈水傣村落改造.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9.
    ②西双版纳以前建房的时候,柱子主要采用大而直的木料。而且“从山上砍木料到运送回村,都要遵循下述古老的规矩。主人上山找房柱、茅草,首先要选房屋的中柱‘少召’(又称少浪,即男中柱),‘少婻’(女柱)。这两个中柱必须由家长或家族长挑选,选好后,由男性家长用两对蜡条,一串槟榔,一碗酒祭祀,让选中的这颗树的‘灵魂’同意,自愿充当新屋的‘少召’;并由奠祭人砍第一刀,然后同去的亲属才砍。用作‘少召’的树木,不仅要求笔直,而且必须是枝叶茂盛,预示主人今后子孙繁荣。”刀永明、曹成章,西双版纳傣族住房的传说、建房成规和用材情况的调查.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74.
    ③其中一户2009年1月份刚刚盖起新房,并举行了上新房仪式。
    ①一桌人,共用一个杯子轮着喝酒。
    ②勐海是普洱茶主产地之
    ③现在居民家里喂养的家畜主要是鸡,还有部分家里喂养的牛主要用于出售,不再喂养耕田的水牛。
    ④章立明.当代西双版纳生态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关系.登载于尹绍亭、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63.
    ⑤寨里的居民对待竹林的态度是不用刻意去管,过段时间就自己长出来了,这跟“许多年轻的男村民提到稻田管理(拔草、施肥)时常常表现出不屑一顾,用他们的话说:“拔草可以收1200斤,不拔草可以收1000斤,没什么区别。”很相似。参阅章立明.当代西双版纳生态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关系.登载于尹绍亭、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63.
    ①杜鹃.橡胶树与傣家人——人类学田野笔记.登载于陶贵学.新平花腰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98.
    ①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72473.
    ②王启梁.宗教作为社会控制与村落秩序及法律运作的关联—云南省西双版纳曼村的个案.登载于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八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2.
    ①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46.
    ①邹敏.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源与流:[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①欧剑菲.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登载于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6.
    ②同①188.
    ①欧剑菲.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登载于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9.
    ②李可.习惯法:一个正在发生的制度性事实.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407-408.
    ①参阅欧剑菲.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登载于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4-185.
    ②李本书.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08,3:85.
    ①马晓琴、杨道亮.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青海藏区习惯法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06,2:137.
    ②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10页.
    ①参阅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72-473.
    ②参阅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0-481.
    ①“村寨自行成立的民间性佛寺管理小组,其成员多半是由曾经从事过佛教职业、后还俗的康朗,以及热心宗教工作的波章组成。它们组成的民间性的宗教管理组织,是对神职人员最直接的监督。”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97.
    ②吴云.元明清时期的傣族法律制度及其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38-342.
    ①周相卿.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法律移植.贵州民族研究.2003,2:47.
    ①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2.
    ②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当前乡村社会的纠纷一旦到达法庭场域,也会出现官方和社区的制度性对话、制定法和习惯法在法庭场域中发生互动,成为纠纷解决中的主线,这不光体现在最初习惯法对司法的进入和习惯法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影响到司法,也不光体现在法官对事实的定性会影响到当事人双力的权利诉求,它还体现在调解阶段中法官、当事人和村干部或是利用制定法或是利用习惯法所进行的策略交锋,以及最后法庭判决中对制定法和习惯法的照顾,在法庭场域进行的这种制定法和习惯法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纠纷解决规则、机制和模式”。参阅孙媛.浅析乡村社会司法实践中的“第三领域”—以三个司法个案为例.理论月刊.2004,12:168.
    ①黄宗智:中国法律的现代性.朱晓阳、侯猛.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63.
    ②朱晓阳:语言混乱与法律人类学进路.朱晓阳、侯猛.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③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70.
    ①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94
    ②仲伟志.除了绿色,中国还需要整体理性——云南人民只能为游客唱歌跳舞吗?.看天下.2011,1:83.
    ①仲伟志.除了绿色,中国还需要整体理性——云南人民只能为游客唱歌跳舞吗?.编者按.看天下.2011,1:82.
    ②韦志明.民族习惯法对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贡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6:100.
    ③韦志明.民族习惯法对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贡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6:100.
    ①刘宏茂、许再富、陈爱国.西双版纳土地的不同管理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探讨.植物生态学报.1998,6:518-522.
    ②王锦秀、刘宏茂、许再富.民间植物分类系统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广西植物.2003.6:524-526.
    ①张佩芳.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下云南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10,37.
    ②详见李小云、靳乐山、左停.中国环境与贫困:现状、关系和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情研究通报.2004,2:3.
    ③岩温扁、岩林:傣族古歌谣。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204.
    ①当缺乏更有效的力量去制裁违反者的时候,非议和指责只能是虚弱无力的。参阅徐中起.曼刚寨盖平顶房的案例---曼刚寨的傣族民居与公共事务管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414.
    ①化肥农药用很多还反映了另一个事实,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得到更高的产量,化肥农药就需要比以前用的多。
    ②于语和.民间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45-246.
    ①曼刚寨有一户居民,男的是汉族,是上门女婿,在自家圈养了很多鹅,周围的邻居非常不满,认为很脏,经常发生矛盾。在访谈中,男主人就表示因为养鹅,受到村民的非议,责骂。
    ②刘垚.傣族的生态环境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①刘超.环境法的人性化与人性化的环境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13.
    ②刀伟:傣族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①秦其文、刘纪荣.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广西社会科学,2003.3:85.
    ①赵元藩,温庆忠,陶晶等.西双版纳热带天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10.1:1.
    ①李剑文.浅谈亚洲象保护中人象冲突现象的实质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3:142.
    ②何馨成.西双版纳社区居民对亚洲象肇事与保护的认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昆明:云南大学,2010.
    ③2009年11月,西双版纳州和太平洋保险西双版纳支公司签订了“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协议(试行)”,把野生亚洲象在辖区内造成的人、财、物的损害纳入保险范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投入660万元保费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分公司合作,从2010年1月1日起将州境内保护类野生动物的肇事损失全部纳入2011年公众责任保险范畴,野生动物肇事累计赔偿限额达4000万元。自2010年1月1日实施一年来,太平洋保险公司西双版纳支公司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受理群众中报野生动物肇事案137起,涉及农户3980户,完成实地查勘、定损合计382.3万元,已兑现理赔290.29万余元,其余正按程序理赔。公众责任险开创了野生动物肇事损失由政府直接补偿转变为商业保险的新路径,理赔金额比以往一般补偿、国家试点村补偿标准大幅提高,理赔速度快,实现了群众、政府和保险企业“三个基本满意”。赵汝碧.记者:西双版纳把野生动物肇事损失纳入公众责任保险范畴.云南日报.2011-01-04.
    ①王鑫.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资源法律保护现状研究.载《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349.
    ①邓秀梅、邓祖洪.浅议西双版纳土著鱼类的保护.云南农业科技.2009,1:9.
    ①张佩芳.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下云南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10.17.
    ②有学者做了精彩的直白:如果我们像怒江原住民那样住在高山陡岩之上,住在四面通风的房子里,而且“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洋芋沱沱”,少则半载,多则一年,就呆不下去了,就会感到保持这样的“原生态”是不美妙的,保持这样的“参照系”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在这种心境下,就会对“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死路一条”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认识到怒江州各族人民有权利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就会认识到要加快发展,立足怒江的实际,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丰富的水电资源,以电代柴,才有利于恢复和保护怒江峡谷的生态环境。吴光范.关于怒江水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9.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
    [1]西双版纳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卷和综合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3]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4]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道教和民族民间宗教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吴云.元明清时期的傣族法律制度及其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刘超.环境法的人性化与人性化的环境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怡、王惠.农业水土养护法律制度创新研究:为养护者“受益”立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鄢斌: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朱晓阳、侯猛.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龚锐.尘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曾代伟.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于语和.民间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高其才.瑶族习惯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3]秦家华、周娅.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4]李可.习惯法——一个正在发生的制度性事实.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5]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16]黄明健.环境法制度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吴宗金、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8]冉春桃、蓝寿荣.土家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9]蔡守秋.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0]杜群.环境法融合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1]尹绍亭、深尾叶子:雨林啊,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22]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3]亚历山大·斯基(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4]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何昌邑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
    [26]张晓辉.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27]门图.勐海少数民族纪略.勐海:勐海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93.
    [28]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29]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1992.
    [30]刀永明.中国傣族史料辑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1989.
    [31]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2]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3]岩温扁.谈寨神勐神的由来.论傣族诗歌.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1]仲伟志.除了绿色,中国还需要整体理性——云南人民只能为游客唱歌跳舞吗?.看天下.2011,1.
    [2]史玉成.西部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兼论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北大法律信息网,2010-10-19.
    [3]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民族研究,2010,5.
    [4]陈瑶.西双版纳2009/2010年秋冬春连旱季对橡胶生产的影响.热带农业科技,2010,2.
    [5]赵元藩,温庆忠,陶晶等.西双版纳热带天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10,1.
    [6]李剑文.浅谈亚洲象保护中人象冲突现象的实质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3.
    [7]夏体渊、吴家勇.西双版纳橡胶林生态经济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8]颜宁.茶叶经济的兴衰与传统文化的调适—西双版纳南糯山僾尼人的个案.民族研究.2009,2.
    [9]段晓梅、杨云、李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22.
    [10]邓秀梅、邓祖洪.浅议西双版纳土著鱼类的保护.云南农业科技.2009,1.
    [11]王启梁.宗教作为社会控制与村落秩序及法律运作的关联—云南省西双版纳曼村的个案.登载于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八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2]戴振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合法砍伐”执法机关陷两难.2008-7-24.中国新闻网.
    [13]周雷:西双版纳的胶林危机-----一种植物身上的政策轮回.生态经济,2008,6.
    [14]喻彦、蒙桂云、张利才.西双版纳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气象科技,2008,4.
    [15]李本书.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08,3.
    [16]惠肇祥.从西双版纳稻田除草技术的变迁看傣族稻作的发展方向.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17]陈亚颦、马黎.西双版纳傣族的环境感知行为.思想战线.2008,1.
    [18]韦志明.民族习惯法对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能贡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6.
    [19]李恺.乡土改良——谈水傣村落改造.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0]张佩芳,邓喜庆,刘桂青.多尺度空间下的云南山地流域遥感土地利用分类对比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07,3.
    [21]赵瑛.布朗族脱贫致富的思考以勐海县布朗山乡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22]段家开.浅析傣族村寨中的生态文化.红河学院学报,2007,3.
    [23]李红梅、马友鑫.基于 和 的西双版纳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山地学报,2007,3.
    [24]张乐勤.对皖南山区农业生产活动外部不经济性问题的思考,池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5]潘玉梅、刘宏茂、许再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利用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2006,6.
    [26]杨士杰.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7]余永忠.西双版纳高海拔山地大量开垦植胶情况和思考.热带农业科技,2006.3.
    [28]马晓琴、杨道亮.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青海藏区习惯法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06,2.
    [29]欧剑菲.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登载于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苏钦.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及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31]蒋颖荣、李湘云、李本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伦理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2]吴光范.关于怒江水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33]孙媛.浅析乡村社会司法实践中的“第三领域”—以三个司法个案为例.理论月刊.2004,12.
    [34]章立明.从妻居并非母权制的遗孑——西双版纳傣泐从妻居再研究.思想战线,2004,5.
    [35]谢晖.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东岳论丛.2004,4.
    [36]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7]李小云、靳乐山、左停.中国环境与贫困:现状、关系和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情研究通报.2004,2.
    [38]王锦秀、刘宏茂、许再富.民间植物分类系统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广西植物.2003.6.
    [39]秦其文、刘纪荣.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广西社会科学,2003.3.
    [40]李忠华.小乘佛教对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律制度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3,3.
    [41]周相卿.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法律移植.贵州民族研究.2003,2.
    [42]徐中起.曼刚寨盖平顶房的案例---曼刚寨的傣族民居与公共事务管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43]杜鹃.橡胶树与傣家人——人类学田野笔记.登载于陶贵学.新平花腰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4]张晓辉、王启梁.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45]罗东山.“垄林”是西双版纳傣族水利灌溉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46]崔明昆.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思想战线.2002,3.
    [47]高立士.垄林傣族淳朴的生态观.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8]延军平.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
    [49]王建华、许建初、裴盛基.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生态学杂志.2000,2.
    [50]刘宏茂、许再富、陈爱国.西双版纳土地的不同管理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探讨.植物生态学报.1998,6.
    [51]高立士.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思想战线.1998,2.
    [52]龙春林等.基诺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云南植物研究.1998,2.
    [53]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
    [54]吴兆录.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生态学杂志.1997,3.
    [55]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杂志.1992,2.
    [1]张佩芳.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下云南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民族村寨发展研究.2010.
    [2]陈小华、牛正勇、游志能.云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法律保护研究.2009.
    [3]牛正勇、陈小华、孙建.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立法研究.2004.
    [4]聂宇轩:西双版纳拉祜族和基诺族的轮耕轮种文化与自然保护的传统.2001.
    [1]何馨成.西双版纳社区居民对亚洲象肇事与保护的认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昆明:云南大学,2010.
    [2]邹敏.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源与流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潘玉梅.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的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4]方利英.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水生植物及传统知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5]陈剑.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及其变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刀伟.傣族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0.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信息网()
    [2]西双版纳信息港()
    [3]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政务信息网()
    [4]新浪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