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乱世与古小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古小说中有关乱世的一些问题。在古代中国,治世和乱世是相互交替的两种社会状态。与治世相比,在乱世时期,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人思想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历代小说家对乱世生活都曾多方面加以描述和表现,有的反思帝王政治,有的探究乱之原因,有的展现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的寻找生存出路。可以说乱世小说展现了乱世时期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面,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详实而可靠的材料。因此古小说中的乱世故事确实有分析和研究的必要。
     除去绪论部分,本论文共分十章。导言部分主要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意义。第一章整体介绍中国古代的乱世特征,梳理历代文人的乱世观。这样实际上也就为下文详细分析乱世小说的各个方面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方向。第二章旨在探讨谶兆思想在乱世小说中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谶兆故事表现不同时期的文人对谶应思想的具体理解和运用。第三章对乱世天定类故事作具体的归类和分析,探讨文人在天定观念外壳下的内心世界。第四章对有关帝王的乱世故事进行整理,分析文人对帝王政治的理解和态度。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所论述的内容都涉及到文人的乱世思想。第五章阐述唐末文人的乱世感触,他们一方面全面展现当时的社会乱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的寓言故事反思唐代的乱世历史。第六章分析宋代的盗贼问题,阐述宗教尤其是摩尼教与民间起事故事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第七章具体分析乱世中的悲剧故事,展现人们在乱世时期的悲惨命运和道德选择。第八章和第九章是针对乱世悲剧故事而得出的两种故事类别。第八章主要分析乱中人们渴望得到救助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六朝的观世音救助、唐代的《金刚经》救助以及神鬼和道家神仙的救助,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施救主体,反映了各种经典和观念在不同时期的盛行情况。第九章涉及的是与避乱有关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内容阐述成仙、养生和佛教思想与乱世人们的心理倾向之间的关系。第十章是对乱世故事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进行分析,探讨小说家的写作方式和乱世小说的时代意义,从而对乱世小说作出总体的评价。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ancient novel related to troubled times, In ancient China, stabling times with troubled times is mutually the alternate two kind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stabling times,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experienced the earth-shaking changing in the troubled times, the writers thought has also been under the enormous impaction. All successive dynasties writers have ever described and performed the troubled times life in their novels, some rethinking profoundly the king politics, some inquisition the chaotic reasons, some manifesting people's pitiful experiences, some seeking for the survival outlet. The troubled times novel described the vivid social picture about tumultuous times. It has provided the detailed and reliable material social conditions about troubled times to other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hat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ncient novels about the troubled times story.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present paper is divided ten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ascertain the range of study about this topic, discusses the research goal and the significance about the topic and showing this articl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innovating facts. The first chapter wholly introduce that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about tumultuous times characteristic, combe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s view about tumultuous times. This in fact also has determined the research fundamental direction about every aspect for as follows multianalysis tumultuous times novel's. The purpose of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scussing a prophecy trillion thought in the tumultuous times novels. Through a series of prophecy trillion storys, performing the different time's writer to the prophecy thought concretly understanding and the uti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make the concret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a kind of story to the tumultuous times, discusing the writer's inner world. The fourth chapter carries on the reorganization to the concerned king's tumultuous times story, analyzes the writer's manner to the king politics. From 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fourth chapter, the content which all involves the writer's thought about tumultuous times. The fif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writ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about tumultuous times in the last generation of Ta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is story development the society's chaotic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reconsiders Tang Dynasty's tumultuous times history through the massive fable story.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bandits'and thieves' questions about Song Dynasty's, particularly elaborating the story connotation and the time significance of the religious about Manichaeism and the rebellion. The seventh chapter study tragedy story about tumultuous times in concretely, unfolding the people's pitiful destiny and the moral choice in the tumultuous times. Eighth chapter and the ninth chapter aims at two kind of story categories which the tumultuous times tragedy story. The eigh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otic people to long for the obtains about the rescue content and the way, including "Kwan-yin's" rescues on Six Dynasties, the "Vajracchedika-sutra" rescues as well as the fairy and the Taoism deity rescues on Tang Dynasty, It had reflected that each kind of classics is popularity at each time. The ninth chapter which involves the story about people find shelter against anarchy. Through these story elaborating the relations that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the Buddhism thought and the tumultuous times people's mental disposition. The tenth chapter analyses the social value about the tumultuous times fiction an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giving the appraisal through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author's writing way.
引文
①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24—225页。
    ②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1—432页。
    ①[宋]范哗撰:《后汉书》卷八四《董祀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01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2页。
    ①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2页。
    ②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古稗斗筲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327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91页。
    ③[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57页。
    ④[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点校:《通典》卷七《食货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3页。
    ①[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47页。
    ①[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一一《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吴在庆撰:《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28页。
    ①[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苟子校释》卷七《王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17—518页。
    ①[战国]苟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卷一四《乐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27页。
    ②[汉]刘安等著,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一一《齐俗训》,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20—-822页。
    ①《礼记·乐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27页。
    ②[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③[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3页。
    ④[唐]康軿:《剧谈录》卷下《宣宗夜召翰林学士》,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
    ⑤李剑国先生认为:“此传的作者、产生时代都有疑问,从唐人和南朝诗文已引用事典来看,大约是东汉至晋宋间的作品。”见《古稗斗筲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1页。
    ⑥[唐]高彦休:《唐阙史》,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5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54页。
    ②[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一三《梁家人传·序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页。
    ③有关女色亡国的问题,李剑国先生有详细的论述,他说:“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桀之妹喜,商纣之妲己,周幽之褒姒,是最早也最有名的三个所谓亡国后妃。《汉书·外戚传序》云:‘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娥及有莘,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螈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兴也女人,亡也女人,女人实在被赋予了过多过重的兴亡责任。这种看法当然不正确,兴亡全是男人的事,女人其实于国之兴亡并无多么紧要的关系——自父系社会以来一直如此。姝喜等三人的历史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实在模糊的很,不见得都是媚君的坏女人;即便是,那也是被坏男人宠坏的,亡国与她们无关。但君主惑女色必怠政,后妃受宠必乱政,怠政乱政必亡国,因此亡国之源乃是女色——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条历史规律。于是大凡美貌受宠的后妃们便被历史家钉在耻辱柱上,戴上千古恶名……唐代又出韦后、武则天、杨贵妃三位著名女人,韦后临朝,则天夺位,杨妃致乱,尤其加深了唐人的‘祸水’亡国观,所以才有陈鸿借《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见李剑国:《中国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54——155页。
    ④[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3页。
    ①[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48—1650页。
    ②[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纪·明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6-67页。
    ③《论语》宪问第十四,[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13页。
    ④[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1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页。
    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O《安帝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0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卷五《齐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61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八《梁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51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二《判木夹》,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2843,1985年,第12页。
    ③[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3页。
    ④[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九《司天考·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06页。
    ⑤[南宋]委心子撰,金心点校:《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页。
    ①[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5页。
    ②[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八《书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1页。
    ③[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95页。
    ①[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一二《州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47页。
    ①李剑国先生认为:“《搜神记》是六朝最著名的志怪小说,堪称中国志怪小说之经典”(见《新辑搜神记·前言》),“《搜神记》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六朝乃至整个古代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历代传颂不已,引起许多志怪爱好者和创作者的重视”。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
    ②[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7页。
    ③刘敬叔的《异苑》“系仿刘向《说苑》。荟萃诸种异事,如园林之缤纷然,故云《异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大部为新见故事,足可称异闻之苑,这是它的优点。但总的来看,具文学之情致意趣者却不多,不及《搜神记》、《搜神后记》、《幽明录》等”。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10、415页。
    ④[(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1页。
    ⑤[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24页。
    ⑥[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5页。
    ①[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卷六易类六案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③[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④[唐]魏徵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41页。
    ⑤[汉]董仲舒著,苏舆撰,金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一三《同类相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5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42页。
    ②[春秋]左丘明撰,[三国吴]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6—27页。
    ①《博物志》“作为小说,不是优秀之作,只因它还记载了一些较好的传说,尚可差强人意。不过它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征引不绝”。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5页。
    ②[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一《山水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页。
    ①《法苑珠林》卷三一《妖怪篇·述意部》:“妖怪者,干宝记云:‘盖是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然其休咎之微,皆可得域而论矣。’此是俗情之近见,未达大圣之因果。考斯徵变,乃是众生宿业之杂因,感现报之缘发。因缘相会,物理必然。故有斯徵,未足可怪也。”见[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71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67页。
    ③同上,第1353页。
    ④[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5页。后面所引《搜神记》的篇目都是依据这个版本内容的不再标注。
    ⑥[汉]班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51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二七中之上《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98页。
    ①同上,第1413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2页。
    ①同上,第135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六《历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56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53页。
    ④[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5页。
    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页。
    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0页。
    ①[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4页。
    ②谢贵安:《中国谶谣文化研究》,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①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卷七《离娄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5页。
    ①[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86页。
    ②《拾遗记》由王嘉所著,“王嘉原书凡十九卷,二百二十篇,但经兵乱,多有亡失,已经残缺不全,萧绮一方面‘搜刊幽秘,捃采残落’,进行补订,一方面又嫌原书繁冗而进行删削,最后改定为十卷,并为之叙录”,“所记上自庖牺下迄石赵,历述各代逸事,如萧绮云:‘子年所述,涉乎万古’”。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42、344页。
    ③[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2页。
    ④[(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8页。
    ①[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7页。
    ②黄休复的《茅亭客话》共十卷,所记皆作者亲历亲闻,均为蜀中事,起自蜀王建、孟知祥二氏,终至宋真宗朝事。其记蜀中变乱,王小波、李顺起义事,足补史家之阙。
    ①[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99页。
    ②《古今注》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
    ③[晋]崔豹:《古今注》卷中,《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
    ④《朝野佥载》主要是记载武则天一朝的事迹,对当时的政治黑暗腐败,官吏的残暴等都有记录,其中也记录了不少鬼怪神异故事。
    ⑤[唐]张鷟,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页。
    ①[唐]无名氏:《玉泉子真录》,[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一一,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2页。
    ③[汉]董仲舒著,苏舆撰,金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一七《天地阴阳》,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66页。
    ①[(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0页。
    ②同上,第30--31页。
    ③[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84页。
    ④袁珂校注:《山海经·大荒西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05页。
    ①《宣室志》的作者张读为张鷟玄孙、牛僧孺的外孙。本书所记二百余事,“皆唐事,大凡征应、果报、神仙、僧道……种种神异,几无所不述。大抵系作者亲所闻知,鲜有因袭……其长者委曲细致,笔墨生动,殊张唐人风气。”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33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候志明点校:《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页。
    ③何光远是后蜀盂昶时人,《鉴诫录》多记唐及五代间事,而蜀事为多,皆近俳谐之言。
    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一《金统事》,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2843,1985年,第6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09页。
    ①[宋]孔倜:《宣靖妖化录》,[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四三,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②同上。
    ①同上。
    ②[宋]谯郡公:《宣政杂录》,[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二六,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③同上。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58页。
    ②同上,第1018页。
    ③同上,第1326页。
    ①同上,第1494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84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1页。
    ①[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二六,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②[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逸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6页。
    ③[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一O,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25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47页。
    ②[唐]郑綮:《开天传信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1页。
    ①[唐]佚名:《大唐传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89页。
    ②“在先秦传说中,师旷是个神奇化了的真实人物,善辨音而预言吉凶。”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①[五代]杜光庭:《仙传拾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0页。
    ②[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6页。
    ③同上。
    ①《剧谈录》的作者多题为康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的单行本《剧谈录》亦题为康骈,但据李剑国先生辩证,应为康軿,本文依从李先生结论。“此中记中晚唐故事,皆作者亲所闻见。輧当唐末丧乱,故中多感慨,且时发议论,寄其讽世之意。”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37、948页。
    ②[唐]康輧:《剧谈录》卷下《广谪仙怨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4页。
    ①[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丁如明辑校:《并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②中华书局1994年版的《明皇杂录》校点本收录的此篇故事是从《六贴》卷六一和《碧鸡漫志》中辑录的。
    ③《旧唐书》卷二○下史臣评价说:“昭宗皇帝英猷奋发,志愤陵夷,旁求奇杰之才,欲拯沦胥之运。而世途多僻,忠义俱亡,极爵位以待贤豪,罄珍奇而托心腹。殷勤国士之遇,罕有托孤之贤,豢丰而犬豕转狞,肉饱而虎狼逾暴。五侯九伯,无非问鼎之徒;四岳十连,皆畜无君之迹。虽萧屏之臣扼腕,岩廊之辅痛心,空衔毁室之悲,宁救丧邦之祸?及扶风西幸,洛邑东迁,如寄珠于盗跖之门,蓄水于尾闾之上,往而不返,夫何言哉!”见[后晋]刘晌:《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12页。
    ④[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82页。
    ①[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4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七,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2843,1985年,第46页。
    ①[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1页。
    ②[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1页。
    ③任昉的《述异记》“有着地理博物体志怪的通病,鸡零狗碎,文学价值不高。不过许多传说后世流传很广,在志怪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05页。
    ④[(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14页。
    ①《太平广记》各本均作“国史”,明抄本作“周史”,是。参见李剑国:《“国史”“周史”辨—王度(古镜记)的一处异文》,《书品》,2001年第5期。
    ②[隋]王度:《古镜记》,见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社,2007年,第3—8页。
    ①[唐]苏鹗:《杜阳杂编》,[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254--3256页。按:本篇故事在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所刊印的单行本和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没有收录。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②详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48页。
    ④同上,第296—297页。
    ①[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19页。
    ②同上,第16—17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5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272页。
    ③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1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页。
    ②《神异录》,[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165—3166页。
    ①[唐]谷神子:《博异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86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候志明点校:《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8页。
    ③李剑国先生认为此条应是牛肃《纪闻》中的故事,“(《太平广记》)卷四○一《玉猪子》作《纪闻列异》,疑《列异》乃门类之名”。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9页。
    ①[汉]董仲舒著,苏舆撰,金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一四《郊语》,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99页。
    ②李剑国先生认为:“《古镜记》表面看似乎是若干怪异小故事的连缀,其实是一个以运数为基本思想、以古镜为线索的统一结构,在荒诞形式中凝聚着悲凉的家国之感。”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①这一故事在《感定录·李泌》(见《太平广记》卷一五○)、《邺侯外传》(见《太平广记》卷三八)、《唐语林》卷六中都有收录。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19页。
    ②《刘宾客嘉话录》:“逆胡将乱于中原,梁朝誌公大师有语日:‘两角女子绿衣裳,却背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两角女子,‘安’字也;绿者,‘禄’字也;一止,正月也。果正月败亡。圣矣,符志公之寓言也。”见[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96页。
    ①见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44页。
    ②宋人对帝王的宠道溺佛误国之举多有记录。如王明清的《挥塵后录》卷二载:“元符末,掖庭讹言祟出。有茅山道士刘混康者,以法篆符水为人祈禳……上闻,得出入禁中,颇有验。崇恩尤敬事之,宠遇无比……祐陵登极之初,皇嗣未广,混康言京城东北隅地叶堪舆,倘形势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仞岗阜,已而后宫占熊不绝。上甚以为喜,繇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兴矣。一时佞幸因而逢迎,遂竭国力而经营之,是为良岳。”(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633页。)署名陈东的《靖炎两朝见闻录》中记载了靖康年间:“得郭京于殿虎,得傅临政于草泽,得杨僧于释子,自云操六壬妙术,掷豆为兵,且能隐形。廊庙猪公以为神人。一京翕然,共倚为重。傅临政云挟术膂力人也。自是密除擢,不能问否。微贱自布衣而为统制,由伎术而掌机谋,令商贾任将佐甚众,其弊殆有不可胜言者。例皆领兵,往来城市,真类儿戏……二十五日,大雪,贼乘雪攻城愈急……郭京领六甲正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大开宣化门出敌。城中士庶,延颈企踵于门,立俟捷报者余数千人……贼兵分两翼而进,冲京前军,一扫殆无噍类。余皆坠护龙河,积尸不可计数。”见《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五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50——155页。
    ③见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38页。
    ④在小说的末尾,赵鼎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背景,“本传始以翰林学士耿延禧作,华饰文章,印证故事……仆今将事实作常言,且欲奉道士俗咸知先生之仙迹。仆初未任,居西洛……始知先生是真神仙也。于是重编本传,以示后人”。可见赵鼎对道士林灵(?)是极其崇拜和赞赏的。
    ①[宋]陈东:《靖炎两朝见闻录》,《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十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53—176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86页。
    ①同上,第301页。
    ②《综别传》:胡综博物多识。吴孙权时,有掘地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雕缕其上,得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时莫能识其所由者。权以综多悉往事,使人问之。综云:“昔秦始皇东游,以金陵有天子气,乃改县名。并掘凿江湖,平诸山阜,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土之气。事见于秦记,此盖是乎。”众人咸叹其洽闻,而怅然自失。见[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75页。
    ③[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逸文》卷一《郑山古授黄承真阴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9页。
    ④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57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5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
    ③同上,第894页。
    ①据李剑国先生考证,《原化记》的作者“皇甫氏,名不详,自号洞庭子,本书逸文记事下逮开成中,武宗前后人也”。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0页。
    ②卢肇曾受知于李德裕,会昌三年状元及第,《逸史》所载之事“多神仙异人、前定感通,罕涉鬼魅精怪”。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社,1998年,第672、692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37页。
    ②[唐]康軿:《剧谈录·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
    ③[唐]康軿:《剧谈录》卷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页。
    ④[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2843,1985年,第16页。
    ①此篇小说,《青琐高议》今本不载,乃佚文。 李剑国辑校的《宋代传奇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篇。见《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57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8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八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51页。
    ②[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三O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11页。
    ①[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一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68页。
    ②《旧唐书》卷一二七《张光晟传》:张光晟“大历末,迁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贼泚僣逆,署光晟伪节度使兼宰相。及泚众频败,遂择精兵五千配光晟,营于九曲,去东渭桥凡十余里。光晟潜使于李晟,有归顺之意”;《旧唐书》卷二○○《朱泚传》:“又李忠臣、张光晟继至,咸以官闲积愤,乐于祸乱”,“泚自领兵侵逼奉天,窃威仪辇辂,阗溢道途,蚁聚之众,军势颇盛。以姚令言为元帅,张光晟为副”。见[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3、3574、5387、5388页。
    ③[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67页。
    ①[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27页。
    ③同上,第1024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3--104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24页。
    ③[五代]刘崇远:《耳目记》,[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五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6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7页。
    ②[宋]何薳:《谢石拆字》,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54页。
    ③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87-588页。
    ①[唐]裴铡:《传奇》,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851-853页。按:由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年发行的单行本《裴铡传奇》中没有辑录此篇,而李剑国先生认为《虬须客传》应为裴铡《传奇》中的作品。
    ①[唐]陆藏用:《神告录》,[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九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363页。按:陆藏用“仕履不详,唯知乾符前人”,《神告录》中所写“隋亡而李兴,题旨与《虬须客传》相近,皆李唐神授之意。惟《虬传》之虬须客知天命而退,此丹丘者虽应天命而无心于龙战,使李渊独获神器,有此不同耳”。详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70页。
    ②袁郊的《甘泽谣》八篇传奇“篇篇皆佳,唐稗第一流也……至又寓盛唐黍离之感,末世板荡之忧,亦见郊志矣”。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99、807页。
    ①[唐]袁郊:《甘泽谣》,《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34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07页。
    ③《北梦琐言》卷一五《披褐至殿门》:天复元年,凤翔李茂贞请入觐奏事,朝廷允之,盖军容使韩全诲与之交结。昭宗御安福楼,茂贞涕泣陈匡救之言。时崔胤密奏曰:“此奸人也,未足为信,陛下宜宽怀待之。”翌日,宴于寿春殿,茂贞肩舆,衣驼褐,入金鸾门,易服赴宴。咸以为前代跋扈,未有此也。时韩全诲深相交结,崔胤惧之,自此亦结朱全忠,竟致汴州迎驾,与凤翔连兵,劫迁入洛之始。识者以王子带召戎,崔胤比之。见[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0页。
    ①[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②[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补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6页。
    ③《含元殿》:“含元殿,国初建造,凿龙首岗以为基趾,丹墀釦砌,高五十余尺……识者以为自姬汉之代迄于亡隋,未有如斯之盛。京城自朱泚之乱,逮乾符中,近百年无事,君臣和叶,四表靖谧,文物之盛,笼罩姬汉,藩方职贡。府无虚月。上至士君子,下及庶民,皆修饬廉谨,以邀时誉。食禄者守其官,耕贾者专其业,八绒四海,遂同文轨。承平既久,稍务奢逸。贵族豪家,轻视稼穑;征镇牧守,或非其才,黔黎兴杼轴之嗟,郡邑有萑蒲之盗。然主上劳谦端委,无亏圣政,亦使寇犯神州,銮辂播越:况秦汉之代,魏晋之时,主荒臣残,岂不颠覆!今则睹淳辉之列,启中兴之期,亿兆人心复新于唐德矣。”见[唐]康輧:《剧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6页。
    ④[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昭宗皇帝即僖皇弟也……体貌端明,人望伟如也。虽运钟艰险,智量过人。每与侍臣言论,商较时政,曾无厌倦……四月冬节,上又为凤翔兵士拥幸政城,朱全忠将兵迎驾围逼。时涉三载……驾出朱全忠寨中,乃还辇毂。甲子岁全忠迎上幸洛,四月改天祐元年。八月十一日,乃行篡逆,寰海莫不冤痛也。”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82页。
    ⑤[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写的就是韩信、刘邦、彭越等人在冥司被判后身为曹操、汉献帝、刘备的故事。
    ①亲历北宋灭亡的佚名文人曾写有记录当时情况的《呻吟语》(见[宋]确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4页),中有一事有这一传说的影子,他说:“(金太宗)吴乞买当金太祖朝尝使汴京,其貌绝类我太祖皇帝壕像,众皆称异。”而金人入侵北宋制造靖康之变时的统治者正是吴乞买。后来宋人所编的野史则称侵宋的主帅斡离不(即完颜宗望)是赵匡胤的后身,如《宋稗类钞》中有这样的话:“斡离不破汴京,杀太宗子孙几尽。宋臣有诣其营者,观其貌绝类艺祖。伯颜下临安,有识之者,后于帝王庙见周世宗像,分毫不爽。”(见[清]潘永因编,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钞》卷一,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33页。)可见在宋代人们对赵匡胤屈死的说法已经形成。
    ②颜之推的《冤魂志》“正是在这种佛教观念指导下写出来的……书中宣扬的无非是戒杀好生、善恶报应,迷信意味很浓。但应看到,作者在看待善恶问题时,常从传统儒家观念出发,从传统的道德观念出发,包含着一些积极进步的东西”。见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94页。
    ③[隋]颜之推撰,罗国威校注:《冤魂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26-27页。
    ④[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5页。
    ⑥[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7页。
    ①[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五,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②李剑国先生评论《耳目记》道:“本书载唐末以来耳闻目睹朝野遗事,《金华子自序》称‘耳目谙详,公私变易,知闻传载,可系铅椠’,移之本书亦可也。其与《金华子》异者,乃侈言怪力乱神,奇闻异事,兼之铺采摘文,作意存焉。《李甲》一篇尤佳,兴会淋漓,格近《纂异记》。”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24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五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6页。
    ②[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7页。
    ③[五代]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2页。
    ①[东汉]仲长统:《理乱篇》,[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49页。
    ②[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7页。
    ③[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24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9页。
    ②同上,第550页。
    ③同上,第170页。
    ①[唐]李溶:《松窗杂录》,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7页。
    ①[唐]曹邺:《梅妃传》,《唐宋传奇品读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574页。
    ②[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3页。
    ③[宋]陈东:《靖炎两朝见闻录》,《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十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①《明皇杂录》:王鉷之子准为卫尉少卿,出入宫中,以斗鸡侍帝左右。时李林甫方持权恃势,林甫子岫为将作监,亦入侍帷幄。岫常为准所侮,而不敢发一言。一旦,准尽率其徒过驸马王瑶私第。瑶望尘趋拜,准挟弹,命中于瑶巾冠之上,因折其玉簪,以为取笑乐。遂致酒张乐,永穆公主亲御匕。公主即帝之长女也,仁孝端淑,颇推于戚里,帝特所钟爱。准既去,或有谓瑶曰:“鼠辈虽恃其父势,然长公主帝爱女,君待之或阙,帝岂不介意邪?”瑶曰:“天子怒无所畏,但性命系七郎,安敢不尔?”时人多呼准为七郎。其盛势横暴,人之所畏也如是。见[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9页。
    ②同上。
    ①同上,第56页。
    ②[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4页。
    ③[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页。
    ①[唐]佚名:《隋炀帝海山记》,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958页。
    ②[唐]房玄龄:《隋书》卷四《炀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4-95页。
    ①《潇湘录》的故事大都保存在《太平广记》中,有关乱世的故事如《益州老父》、《杨国忠》、《张珽》、《梁守威》、《王常》等篇。
    ②[五代]韦庄著,聂福安笺注:《韦庄集笺注》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66页。
    ①[宋]乐史:《杨太真外传》,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33页。
    ①[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51页。
    ②按:《说郛》卷三二选录《谐史》八事,署宋沈徵,注“(?)人”。《古今靓海》本乃题“宋沈俶撰”。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一三云:“宋沈淑,(?)沈尚书之女。著《谐史》一卷,载贞女烈妇忠仆轶事。”
    ③[宋]沈徵:《谐史》,[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二三,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①[宋]李纲:《靖康传信录》,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五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②[宋]陈东:《靖炎两朝见闻录》,《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五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③[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①[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7页。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四《次山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87——188页。
    ①李剑国:《亡灵忆往:唐宋传奇的一种历史观照方式》,《古稗斗筲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②同上,第136页。
    ①[宋]刘斧:《青琐高议·后集》卷六《范敏》,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3页。
    ①[宋]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一《西池春游记》,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39--340页。
    ②[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6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0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二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46页。
    ②本篇出自张邦昌的《墨庄漫录》卷三,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补》卷六《金源洞》亦载有此事,文字稍有改动。
    ③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95页。
    ④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4页。
    ①[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②[唐]严子休:《桂苑丛谈》,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68页。
    ③[唐]裴铡著,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3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候志明点校:《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116页。
    ②[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1页。
    ①[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五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03页。
    ②[(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5-626页。
    ①[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一四《韩建始终》,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4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61页。按:天祐庚午即天祐八年,实际四年前唐朝已亡。时皇甫枚寓居汾晋,而晋王李克用在唐亡后仍用唐年号,示不忘旧。
    ③[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页。
    ①[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8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17页。
    ③[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页。
    ④[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64页。
    ①[五代]孙光宪: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9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54页。
    ①[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65页。
    ②同上,第1767页。
    ③《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记载了黄巢军入长安后“甫数日,因大掠,缚箠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和“巢复入京师,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的恐怖场景。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58、6460页。
    ①《三水小牍》是唐末皇甫枚所撰的志怪传奇杂事集,因作者是安定三水人而有此名。李剑国先生认为此书:“述唐末之事,屡言妖灾祸患,虽事涉迷信,要亦‘妖由人兴,可为戒惧’之意;而彰忠烈,斥暴逆,尤可见惩恶扬善之志……唯于农民起义时发诬词,士大夫每如此,未可深则。”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73页。
    ②[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21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0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93——5397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54--6458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35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逆臣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69页。
    ③[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06页。
    ①[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31页。
    ②[五代]孙光宪: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页。
    ①[唐]康軿:《剧谈录》卷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0页。
    ②同上,第50页。
    ①[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8页。 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见[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①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9页。
    ②《原化记》:功曹萧颖士,常密游,于陈留逆旅,方食之次,忽见老翁,须鬓皓然,眉目尤异。至门,目萧久之,微有叹息,又似相识。萧疑其意,遂起揖问,老人曰:“观郎君状貌,有似一人,不觉怆然耳。”萧问似何人。老人曰:“郎君—似齐鄱阳王。”王即萧八代祖,遂惊问日:“王即某八代祖,因何识之?”老人泣曰:“某姓左,昔为都阳书佐,偏蒙宠遇,遭李明之难,遂尔逃亡,苟免患耳。因入山修道,遂得度世。适惊郎君,乃不知是王孙也。”遂相与泣。萧敬异之,问其年,乃三百二十七年矣,良久乃别,今在潜山,时出人间。后不知所之。见[唐]皇甫氏:《原化记》,[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4页。
    ③《翰林盛事》:萧颖士,文章学术,俱冠词林,负盛名而湮沈不遇。常有新罗使至,云:“东夷士庶,愿请萧夫子为国师。”事虽不行,其声名远播如此。见[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93页。
    ④《唐摭言》:萧颖士性异常严酷,有一仆事之十余载,颖士每以箠楚百余,不堪其苦。人或激之择木。其仆曰:“我非不能他从,迟留者,乃爱其才耳。”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08页。
    ①[唐]康輧:《剧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1页。
    ②[唐]张固:《幽闲鼓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50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21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934页。
    ③[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韦氏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9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七五《韦庄》,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0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李林甫》,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349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7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四《高力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57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61页。
    ④[唐]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7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九《僖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1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52、6454页。
    ②[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685页。
    ③同上,684页。
    ④[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55页。
    ⑤[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85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本纪第五《玄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54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本纪第九《僖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1页。
    ②[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730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一《代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16页。
    ④[唐]苏鹗:《杜阳杂编》,[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254页。按:本篇在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发行的单行本和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没有收录。
    ⑤[唐]元结:《元次山集·贼退示官吏并序》,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页。
    ①[唐]元结:《元次山集·春陵行并序》,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4页。
    ②[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一O,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40—541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O六《李林甫、杨国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6页。
    ②卞孝营在《唐人小说与政治》中认为《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应写于开元二十六年,从此杨氏脱离寿邸,以女道士的身份住在内太真宫,日夜陪伴玄宗玩乐。见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福建: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24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82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47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安禄山》,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17页。
    ②[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卷上《董汉勋宴阵没同僚》,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10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O六《杨国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46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O四《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15页。
    ①李剑国:《亡灵忆往:唐宋传奇的一种历史关照方式》,《古稗斗筲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05页。
    ②《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950页。
    ①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4页。
    ①《朱子语类》卷四一《本朝七·盗贼》:“方腊之乱,愚民望风响应。其间聚党劫掠者,皆假窃腊之名字。人人曰方腊来矣,所至瓦解。腊之妇红装盛饰,如后妃之象,以镜置胸怀间,就日中行,则光彩烂然,竞传以为祥瑞。”见[宋]朱熹:《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87页。
    ②[唐]张蔫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6页。
    ③同上,第71页。
    ①[明]何乔远:《闽书》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4册影印明崇祯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36—137页。
    ②[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九,《大正藏》第2035册,第369页下。
    ③[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点校:《通典》卷四○《职官》,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03页。
    ④[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大正藏》第2126册,第253页下。
    ⑤[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0页。
    ①[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4页。
    ②[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大正藏》第2126册,第253页下。
    ①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陈乐泰、陈智超编校:《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5页。
    ②《水心集》卷二○《故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黄公(度)墓志铭》记载了嘉定二年黄度的奏折,有“昔方腊反,虽即灭,而天下之势遂动,中国由此不能立”之语。[宋]叶适:《水心集》卷二○《故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黄公(度)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③方勺在《青溪寇轨》中说:“(方腊)前后所戕人命数百万,江南由是凋瘵,不复昔曰之十一矣。迨建炎南渡,经费多端,愈益穷困,不可复支,向非腊之耗乱,江淮、二浙,公私充实,南渡后可借为恢复之资,亦未可知也。噫,腊之耗乱可哀也已!”见[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3页。
    ①[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110页。
    ②马西沙、韩秉方的《民间宗教史》中认为摩尼教的信徒本来崇尚白色而方腊等起义时却以红巾或赭服为标志表明了在其演进过程中接受了弥勒佛衣红着赭的传说,适应了各民间教派互相融合的历史潮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③摩尼教在中国也被成为“魔教”,首领为“魔王’
    ①[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12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孙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32--2633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九上《元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45页。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二《禁约》之七八,北平图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总第165册,第6534页。
    ②《宋会要辑稿》刑法二《禁约》之八一,北平图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总第165册,第6536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48页。
    ④《赤城志》卷三七《风土门》:劝汝编氓莫事魔,魔成划地祸殃多,家财破荡身狼籍,看取胡忠季子和。白衣夜会说无根,到晓奔逃各出门,此是邪魔名外道,自投刑辟害儿孙。金针引透白莲池,此语欺人亦自欺,何似田桑家五亩,鸡豚狗彘勿违时。莫念双宗二会经,官中条令至分明,罪流更溢三千里,白佛安能救尔生。生时只遣事犁鉏,有智宜令早读书,莫被胡辉相引诱,此人决脊尚囚拘。蚩蚩女妇太无知,吃菜何须自苦为,料想阿童鞭背后,心中虽悔可能追。仙居旧有祖师堂,坐落当初白塔乡,眼见菜头头落地,今人讳说吕师襄。贵贱家家必有尊,如何舍祖事魔神,细思父母恩难报,早转头来孝尔亲。肉味鱼腥吃不妨,随宜茶饭守家常,朝昏但莫为诸恶,底用金炉熟乳香。官家为是爱斯民,临遣知州诲尔淳,愿尔进知庠序教,怕嫌尔做事魔人。见[宋]陈耆卿:《赤城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宋]陆游:《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5页。
    ②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1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59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74页。
    ③按:《避乱录》言:“建炎己酉,先兄待制讳舜陟,字汝明,帅建康……十月,移待制两浙宣司参谋。”据《宋史》卷三七八记载“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两者仕历相同,可知《避乱录》的作者为胡舜陟之弟。《避乱录》后收录在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中。见[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①[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页。
    ②同上,第43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2页。
    ①同上,第1411页。
    ②[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校注》卷二五《鼎澧逸民叙述杨么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3—1565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13页。
    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96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五《盗贼怨官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②[宋]胡寅:《斐然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71页。
    ③[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17-318页。
    ④同上,第322页。
    ①[宋]熊克:《中兴小纪》卷九,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8页。
    ②[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652页。
    ③[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二《胡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0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67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19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0页。
    ②同上,第232页。
    ③[宋]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42页。
    ①[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页。
    ②[宋]程俱:《北山集》卷三八《纳宰执论事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1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19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362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380页。
    ③[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校注》卷二六《鼎澧逸民叙述杨么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78页。
    ④[宋]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743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7页。
    ①[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2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80页。
    ③[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7页。张知甫《可书》亦有“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话。
    ①[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92页。
    ②[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1页。
    ③[宋]李纲撰,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154页。
    ④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太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3页。
    ②[宋]曾巩:《隆平集》卷二○《妖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1页。
    ③《宋大诏令集》卷一八七《蜀盗平罪己诏》,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84页。
    ①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②王曾瑜:《宋朝划分乡村五等户的财产标准》,见邓广铭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3页。
    ③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65页。
    ④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⑤[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五《太宗皇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9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30页。
    ⑦[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八《高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21页。
    ①[宋]吕祖谦编,齐治平点校:《宋文鉴》卷一○六《民议》,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78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71页。
    ③[宋]沈俶:《谐史》,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81页。
    ④[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第454页。
    ⑤[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四二《王岩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95页。
    ⑥[宋]石茂良:《避戎夜话》,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⑦[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游手》,浙江:西湖书社,1981年,第97页。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四《论盗贼事宜札子》,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799页。
    ②[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论捕贼赏罚札子》,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817页。
    ③[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论御贼四事札子》,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806页。
    ④[宋]包拯撰,杨国宜整理:《包拯集编年校补·请差灾伤路分安抚》,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98页。
    ⑤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7页。
    ⑥[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八七《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576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八九《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643页。
    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
    ③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84页。
    ⑤[宋]苏洵:《苏洵集》卷一三《衡论·兵制》,《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
    ③李梦生撰:《左传译注·成公十三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78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一二《王制》,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37页。
    ②《猗觉寮杂记》言:“第五伦守会稽,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州郡禁屠牛始于此。”见[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十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四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97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O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92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七七《汉张掖屯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⑥[梁]沈约:《宋书》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1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0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1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8页。
    ④[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三O,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1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页。
    ⑥[宋]宋敏求:《唐代大诏令集》卷五,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⑦[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21页。
    ①有人盗割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见[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15页。
    ②民牛为仇家断舌而不知何人,讼于县,衍命杀之。明日,仇以私杀告,衍曰:“断牛舌者乃汝耶?”讯之具服。见[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三二《穆衍传》,第10691页。
    ③《宋代志怪传奇叙录》言:“《分门古今类事》卷二○《为恶而削门》引《浚明减官》,注出《戒杀录》,一字之差而禁、戒同义,疑即本书佚文。故事写齐州宋浚明好食牛肉,梦入阴府,见吏阅籍簿,自己姓名在上,官至端明殿学士,寿至八十,以食牛肉若干而减官减寿。后浚明累举不第,年四十六而卒。”见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④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9页。
    ⑤同上,第241页。
    ⑥同上,第219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0页。
    ②同上,第899页。
    ①《夷坚支戊》卷四:“黄池镇隶太平州,其东即为宣城县境,十里间有聚落,皆无赖恶子及不逞宗室啸集。屠牛杀狗,酿私酒,铸毛钱,造楮币,凡违禁害人之事,靡所不有。”见[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80页。
    ②[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第353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6页。
    ①[梁]沈约:《宋书》卷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5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五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64页。
    ③[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83页。
    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五《韩当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86页。
    ⑤[梁]沈约:《宋书》卷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35页。
    ⑥[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五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58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21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二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435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651页。
    ④[宋]李昭玘:《乐静集》卷二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七《赦恩为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95页。
    ②[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页。
    ③[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卷四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④[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94页。
    ①《瓮中人语》记载了宣和七年十二月金人攻占东京时“索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缎各一万端、牛马各一万匹”;同宋朝谈判和撤离时“焚城南备城库”、“搜取珍宝器皿出城”、“焚保康门,沿及延宁宫”、“焚天汗桥屋”“焚掠景灵宫陈设神御服物”、“掠宗庙什物”、“掠内藏库”。见[宋]确庵、耐庵撰,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87页;《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载:“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②[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6页。
    ①李剑国先生考证此书时说:“今按沈汾虽曾在唐,然撰此书之时在唐亡之后。自序云‘当中和年兵火之后,坟籍犹阙’,《许宣平》亦云‘中和以后,兵荒相继,居人不安’,《李昇》又称‘时昭宗为朱全忠所篡’,他篇载唐末事亦多,是汾尝历唐末之乱。”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98页。
    ②[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一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43页。
    ②[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1页。
    ①[宋]蔡倏:《铁围山丛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8页。
    ②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64页。
    ②[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4页。
    ③[(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6页。
    ①据《南史》卷八○《侯景传》载,任防生活的南朝梁,在武帝在位的侯景之乱时“米一升七八万钱,人相食,有食其子者”。见[唐]李延寿撰:《南史》卷八○《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9页。
    ②[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88页。
    ③[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6页。
    ④[宋]钱易:《越娘记》,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1页。
    ①[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3页。
    ②《辍耕录》载“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刲作事件而淹之;或男子则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总名曰‘想肉’,以为食之而使人想之也。此与唐初朱粲,以人为粮,置捣磨寨,谓啖醉人如食糟豚者无异。”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3页。
    ①[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一《金统事》,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2843,1985年,第6页。
    ②[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5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②[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一四《敬佛篇》,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04页。
    ③[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八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91页。
    ④臣妾之辱,惟晋宋为然。呜呼!痛哉!”;“亡国之耻,言之者为之痛心,矧见之者乎!”[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八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84—1985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74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页、17页。
    ①[南朝(梁)]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4--85页。
    ②[明]陶宗仪:《说郛》卷一四,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③[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一《金统事》,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2843,1985年,第6页。
    ④《新唐书》载:“初,军中谣曰:‘逢儒则肉,师必覆。’巢入闽,俘民绐称儒者,皆释,时六年三月也”,⑤有题尚书省户讥贼且亡,尚让怒,杀吏,辄剔目悬之,诛郎官门阑卒凡数千人,百司逃,无在者”。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54、6460页。
    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96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1页。
    ③[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④[宋]陈东:《靖炎两朝见闻录》,《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十册,郑州:大像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①[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6页。
    ②[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9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六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45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58—1659页。
    ①[唐]李伉:《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页。
    ②[唐]李肇:《唐国史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页。
    ②[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68页。
    ①同上,第1069页。
    ②[唐]高彦休:《唐阙史》,《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65页。
    ①[隋]颜之推撰,罗国威校注:《冤魂志校注》,四川:巴蜀书社,2001年,第84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二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59页。
    ①[唐]高彦休:《唐阙史》,《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49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69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20页。
    ②同上,第1549—1550页。
    ①[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9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4页。
    ③[唐]佚名:《大唐传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92页。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年,第246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二二五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60页。
    ③[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97页。
    ④《辍耕录·想肉》:“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刲作事件而淹之;或男子则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总名曰“想肉”,以为食之而使人想之也。此与唐初朱粲,以人为粮,置捣磨寨,谓啖醉人如食糟豚者无异。……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李廓在颍州,获火光贼七人,前后杀人,必食其肉。狱具,廓问食肉之故,其首言:‘某受教于巨盗,食人肉者,夜入人家,必昏沉,或有魇不寤者。’”……《五代史》云:“……赵思绾好食人肝,及长安城中食尽,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每犒军,辄屠数百人。”……宋庄季裕《鸡肋编》云:“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泛海到钱唐,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3-114页。
    ①[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4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29页。
    ①同上,第784页。
    ②[五代]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84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①[唐]杜光庭《录异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21—1522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57页。
    ①同上,第1080页。
    ②《靖康稗史》中收录七种有关北宋灭亡徽钦被俘入金后帝妃公主王公贵人遭遇的书籍。见[宋]确庵、耐庵撰,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③[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揽辔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页。
    ④[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6页。
    ①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2页。
    ①[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九O,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26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九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4页。
    ③[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39页。
    ①同上,第1192页。
    ②[唐]李伉:《独异志》补佚,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七O,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6页。按:此文《太平广记》没有注明出处。
    ②《岭表录异》:洗氏高州保宁人也,身长七尺,多智谋,有三人之力,两乳长二尺余。或冒热远行,两乳搭在肩上。秦末五岭丧乱,洗氏点集军丁,固护乡里,蛮夷酋长不敢侵轶。及赵陀称王,遍霸岭表,洗氏乃赍军装物用二百担入觐,赵陀大慰悦。与之言时政及论兵法,智辩纵横,陀竟不能折。扙委其治高梁,恩威振物,邻郡赖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七O,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7页。按:本书虽有鲁迅得整理本,但是鲁迅所辑的《岭表录异》没有此文。
    ③[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七O,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7页。按:此文《太平广记》没有注明出处。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29页。
    ②[(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87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0—30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181、3184页。
    ②《史记》卷一二四:“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负於鼎俎,傅说匿於傅险,吕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182页。
    ③康軿的《剧谈录》中《潘将军失珠》、《田膨郎偷玉枕》等篇写得都是侠士;严子休的《桂苑丛淡·崔张自称侠》篇写了当时名士崔涯、张祜因自称侠士而遭骗的故事。
    ①[唐]孟棨撰,李学颖标点:《本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9--130页。
    ②同上,第1651页。
    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一《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8页。
    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56页。
    ②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③[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88页。
    ④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⑤同上,第20页。
    ⑥同上,第22页。
    ⑦同上,第25页。
    ①同上,第25页。
    ①《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董志翘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②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③同上,第130页。
    ①董志翘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②《系观世音应验记·彭子乔》言:“义安太守太原王琰,与杲有旧,作《冥祥记》。”董志翘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③董志翘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①同上,第92--93页。
    ②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③董志翘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页,第105页。
    ④同上,第135页。
    ⑤同上,第147页。
    ①同上,第167页。
    ②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③董志翘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71页。
    ①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②李剑国先生认为本篇虽言《金刚经》灵验,但是由于所写内容为唐末之事,因此不是卢求《金刚经报应记》中的故事,而应是后唐王觳《报应录》中的内容。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57页。
    ③同上,第8页。
    ④唐刘肃的《大唐新语》卷一一有:“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见在唐高祖时《金刚经》已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⑤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王)翰欲为设斋及写《法华经》、《金光明经》,皆曰不可,乃请曰持《金刚经》日七遍与之,其兄喜曰:‘足矣。’及活,遂舍业出家。”此外戴孚《广异
    ①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第175页。
    ②同上,第187页。
    ③同上,第185页。
    ①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4--65页。
    ②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69页。
    ③《宋高僧传》卷八《唐洛京菏泽寺神会传》言:“(天宝)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向内,两京版荡,驾兴巴蜀。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于飞輓索然。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奕为贼所戮,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方权创一院,悉资苫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敕将作大匠并功齐力,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敕谥大师日‘真宗’。”见[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页。
    ④贞元十二年,唐德宗“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遂立神会禅师为第七祖。内神龙寺,敕置碑记见在,又御制七祖讚文。见行于世”。见《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三,《大正藏》第245册,第532页下。
    ⑤从《冥报记》中以崇奉观音为主的《法华经》的十七条故事和有关《金刚经》灵验的六条故事的比例到《广异记》中的三条之与十六条的比重中即可看出。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5页。
    ②[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4--715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候志明点校:《宣室志》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99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O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36页。《太平广记》注明出处为《报应记》,李剑国先生认为:“中称复恭弟陷秦宗权贼党二十余年。考《唐书》,宗权于僖宗中和三年叛,龙纪元年被杀,不出本书甚明。”见《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第756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56页。
    ②同上,第1082页。
    ③[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一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73页。
    ④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09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5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57页。
    ③郑阿财:《敦煌灵应小说的佛教史学价值》,《唐研究》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在民间社会里,密教信仰主要与观世音、毗沙天王等密教神灵的崇拜和对《孔雀明王经》、《大悲咒》、《金刚经》等的信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非常世俗化、大众化的信仰系统。”见张国刚:《佛教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②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1页。
    ③[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1页。
    ①[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②[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42页。
    ①同上,第547页。
    ②郑阿财:《敦煌灵应小说的佛教史学价值》,《唐研究》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①按: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博异志》的作者为谷神子,其中也没有《阎敬立》篇。李剑国先生根据前人记录,认为郑还古即是谷神子。并按《旧小说》所辑和《太平广记》的收录,认为有《阎敬立》篇。考证部分具体见李剑国先生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7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28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O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34—2435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①[五代]王仁裕:《王氏见闻录》,[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八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51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00页。
    ①[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一一《帝王部·神农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08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538页。
    ③[汉]王充:《论衡》卷五《感虚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6页。
    ④《太平御览》卷八七七《咎征部》:京房曰:“雨五谷,人相食。”又曰:“燕丹囚于秦,天雨粟于燕。后,秦灭之。”见[宋]李防:《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897页。
    ⑤分别见于《太平御览》卷八四O、卷八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756、3897页。
    ①[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7页。
    ③[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890页。
    ④据《汉书·五行志》载:武帝元光四年陨霜杀草木;五年秋,螟;六年夏,大早,蝗。元朔五年春,大早。元狩元年,大雨雪,民多冻死;三年夏,大旱。元封六年秋,蝗。天汉元年夏,大旱;三年夏,大早。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五年秋,蝗。太初元年夏,蝗;三年,复蝗。征和元年夏,大旱;三年秋,蝗;四年夏,蝗。
    ⑤[(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5页。
    ⑥[唐]李延寿撰:《南史》卷八O《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1、2009页。
    ①[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佚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4页。
    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1页。
    ③[(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5页。
    ①[唐]佚名:《大唐传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94页。
    ②[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一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51页。
    ③[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三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27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66页。
    ②同上,第1448页。
    ①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第900页。
    ②[(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0页。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④[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⑤[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O《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68页。
    ⑥赵尔巽:《清史稿》卷四一《灾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⑦[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五O《奇谑类》,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第529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八○《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9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页。
    ②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扫露明轩》,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③[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07页。
    ④[五代]阙名:《女仙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71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八O《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9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隐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34—2335页。
    ①旧题[汉]刘向:《列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②[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4页。
    ③[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一《仙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④[唐]卢肇:《逸史·姚泓》,[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0页。
    ⑤如五代前蜀道士杜光庭所作的女仙传记小说集《墉城集仙录》:“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止岩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见《太平御览》卷六七O《集仙录》);北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三《异事下·孙抃见异人》;南宋王明清《投辖录》有《毛女篇》;清光绪刊《华岳志》卷二,《人物·女真·秦》等处,均有对“毛女”玉姜的记载。具体论述参看李剑国先生《论毛女》,见《古稗斗筲录》第125—130页。
    ①李剑国:《论毛女》,《古稗斗筲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第124页。
    ②[(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82页。
    ③[(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5页。
    ①《逸史·萧氏乳母》,[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六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7页。
    ②《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壤土。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
    ①[晋]崔豹:《古今注》卷中,《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
    ②按:《董逃歌》本来是预言董卓命运的歌谣。《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灵帝中平中,京都歌曰:‘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案‘董’谓董卓也,言虽跋扈,纵其残暴,终归逃窜,至于灭族也。”
    ③唐代贞元年间的诗人张籍写有《董逃行》,就是描述人们在战乱年间逃亡的情形:“洛阳城头火瞳瞳,乱 兵烧我天子宫。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286页。
    ①如《稽神录》卷一《金蚕》的故事就体现了战乱时期逃难之人交流见闻的情况:“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阳人,世善刻石。其祖尝为浙西廉使裴璩采碑于积石之下,得一自然圆石如球形,式加砻斫,乃重叠如殻相包,斫之至尽,其大如拳。破视之,中有一蚕如蛴螬,蠕蠕能动,人不能识,因弃之。数年浙西乱,王出奔至蜀下,与乡人夜会。语及青蚨西送还钱事。坐中或云:‘人欲求富,莫如得石中金蚕。蓄之则宝货自至矣。’问其形状,则石中蛴螬也。”见[五代]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0页。
    ②[汉]陈寔:《异闻记》,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③[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65-2066页。
    ①[晋]葛洪:《抱朴子》卷三《对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②[晋]葛洪:《抱朴子》卷一一《仙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③《幽明录》:“汉末大乱,颖川有人将避地他郡。有女七八岁,不能涉远,势不两全。道边有古冢穿败,以绳系女下之。经年余还,于冢寻觅,欲更殡葬。忽见女尚存,父大惊,问女得活意,女云:‘冢中有一物,于晨暮际辄仲头翕气,为试效之,果觉不复饥渴。’家人于冢寻索此物,乃是大龟。”见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
    ④[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卷三《冢中弃儿吸蟾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2页。
    ①旧题[汉]刘向:《列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②[晋]葛洪:《抱朴子》卷一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③《集仙录》:“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上山巗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见[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卷六七O,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刊本,第3册,1995年,第2989页。
    ④《续博物志》卷七:“毛女在华山,山客猎师世世见之,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陈抟在华山,或谤以与毛女往来。”见[宋]李石:《续博物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①[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四五《仙释僧道》引:华山南有川,广袤数百里,连山洞壑,不知其极。人有登莲花峰绝顶,俯瞰人烟舍屋相望,四时常有花木,疑灵仙之窟宅。又云,秦人避难者居此,其后裔也。开宝中,有数人衣服异制,出华阴市中。语人曰:“我居华阴川,因采药迷路至此,何地也?”后不知所诣。疑其地仙。见[宋]江少虞:《事实类苑》,《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②[唐]裴铡著,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8—109页。
    ①[(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82页。
    ②[唐]卢肇:《逸史·姚泓》,[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0页。
    ③[唐]卢肇:《逸史·萧氏乳母》,[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六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7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3页。
    ②王逸章句:“《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见《楚辞四种》,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99页。
    ③李剑国:《论“毛女”》,《古稗斗筲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7页。
    ②[(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5页。
    ①[晋]葛洪:《神仙传》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六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776页。按:《太平广记》没有注明出处。
    ③[宋]郑文宝:《江南余载》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候志明点校:《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4页。
    ②[唐]康軿:《剧谈录》卷下《严使君遇终南山隐者》,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8页。
    ③[唐]皇甫氏:《原化记》,[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4页。
    ④[唐]卢肇:《逸史》,[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7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候志明点校:《宣室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116页。
    ②[唐]牛肃:《纪闻》,[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05页。
    ③[唐]孟棨撰,李学颖标点:《本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①[宋]赵与时撰,齐治平点校:《宾退录》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见《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三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93——194页。
    ②[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2页。
    ①[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13--114页。
    ②[明]郎瑛:《七修类稿·续稿》卷四《辩证类·亡命为僧》,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第570页。
    ①[晋]陶渊明著,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①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记实之文也”,“记实之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成”,“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麟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所作成。详细内容请参考《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见于《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88200页。
    ②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89页。
    ③[唐]顾况:《仙游记》,[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71页。
    ④顾况在《戴氏广异记·序》中介绍戴孚时曾说“至德初天下肇乱,况始与同登一科”,见方诗铭辑校:《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①[宋]王明清撰:《玉照新志》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①[唐]牛僧孺撰,程毅中点校:《玄怪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9-80页。
    ②[唐]李绰:《尚书故实》,《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63页。
    ①[宋]康誉之:《杨氏三兄弟》,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548页。
    ①[宋]钱易:《越娘记》,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111—112页。
    ①[宋]舒直亶:《天宫院记》,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367页。
    ②[宋]张邦基:《关子东三梦》,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496页。
    ①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九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②唐代的文人小说有的直以“史”为名,如《逸史》、《阙史》、《国史补》等;宋代的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大都叙述题材的来源以示其“传信”精神。
    ①[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4页。
    ①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333—336页。
    [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徽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刘知几撰,黄寿成校点:《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宋]欧阳修撰,[宋]徐无谠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陈均编,许沛藻、金圆、顾吉辰、孙菊园点校:《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熊克著,顾吉辰、郭群一点校:《中兴小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谷神子撰:《博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李玫撰:《纂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李冗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牛僧孺撰,程毅中点校:《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唐]卢肇撰,陈尚君辑:《逸史》,山东:泰山出版社,2000年。
    [唐]薛用弱撰:《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姚汝能撰,曾贻芬校点:《安禄山事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唐]赵磷撰:《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郑处诲、裴廷裕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逸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费充撰,金圆校点:《梁溪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何蘧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汪藻原著,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宋]李献民:《云斋广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刘斧撰辑:《青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确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
    [宋]王明清撰,汪新森、朱菊如校点:《投辖录》、《玉照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王闢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麈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佚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赵与时著,齐治平校点:《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宋]赵令畸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明]陶宗仪纂:《说郛》,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安徽师大历史系著:《方腊起义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
    卞孝萱,郑学檬:《五代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年。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陈乐素、陈智超编校:《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何竹淇编:《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侯会:《水浒源流新证》,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
    康来新:《发迹变泰——宋人小说学论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剑国:《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鉴赏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宗为:《唐人传奇》,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李振宏:《历史与思想》,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林正秋:《宋代都城临安》,杭州:西冷印社,1986年。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凌郁之:《洪迈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路遇、藤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陆德阳:《流民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吕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卷》,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3年。
    梅朝荣:《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任崇岳:《宋徽宗——北宋家国兴亡实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石云涛:《安史之乱——大唐盛衰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昌斌:《大唐王朝》,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年。
    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永兴编:《隋末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梦鸥校释:《唐人小说校释》,台北:正中书局,民国72年。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山东:齐鲁书社,1994年。
    吴廷燮:《唐代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吴廷燮撰,张忱石点校:《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覃召文、刘晟:《中国文学的政治情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徐洪兴、姚荣涛:《大宋王朝》,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年。
    叶坦、蒋松岩:《宋辽夏金元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游彪:《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乐蘅军:《意志与命运——中国古典小说世界观综论》,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张国风:《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张泽咸编:《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张泽咸、朱大渭编:《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张峻荣:《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讨》,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张祝平:《(夷坚志)论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赵明政:《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
    周天:《(长恨歌)笺说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洁:《乱世文宗洪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
    朱玉龙编著:《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