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作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司马光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在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中,全面贯穿着儒家伦理纲常和价值评判。在从政期间,他系统地提出改革政治弊端的主张和措施。熙宁年间,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元祜主政后他又全面废除新法。在司马光去世后的一千年里,对他的政治思想的评价出现许多争论。现在我们重新评价其政治立场,梳理其政治哲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同时也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司马光是在天人关系的宏大背景下,审视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人性和人的终极追求等问题的。他综合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提出“性善恶混”的观点,将人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统一起来。他还提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在人生理想上追求圣贤境界,把圣人看作是主导社会和历史的决定力量。司马光认为人对群居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国家乃是伦理和权力的双重产物。国与家是一种同构的关系,对家庭伦理的重视构成了司马光思想的一个特点,他编撰的家范和家礼著作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产生了重大影响。司马光认为君、臣、民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制约和平衡关系,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君主是政治的核心,臣属协助君主实施统治。他肯定了人民的作用,对经济活动和物质生活予以高度重视。司马光重视治道,在君主制下探讨治国方略。礼治是根本,维护礼制的威严是君主的要务。德治和礼治互为表里,统治者要有德,才能教化百姓,淳化风俗。他还主张健全法制,认为法制是辅助性、补充性的。司马光反对因循守旧,在熙宁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的想法。但他不赞成激烈的变法,而是主张渐进式的因革损益,在肯定宋初体制的前提下进行除弊的工作。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不是两条根本路线之间的对立,而是儒家阵营内部关于改什么和如何改的争论。司马光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资治通鉴》提供了一个被后世广泛学习和借鉴的政治文本。司马光在君主制的框架内寻求治国之道,将传统政治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他并没有完全解决其固有缺陷,只是做了某些调适修补的工作。
Song Dynasty is a glorious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for its creation in politics as well as in philosophy. Sima Guang,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historian and statesme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summarized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Ethics guides and value judgments were embodied in his historical works. When sitting on the government and starting his political career, he posited his ideas on political reform and relevant measures. In Xining period, he was the leader of the group opposed to Wang Anshi, prime minister, who held quite different political ideas on reform. In Yuanyou period, he came into power as prime minister and abolished the innovation carried out by his predecessor. However, soon after his death, quarrels about Sima Guang's merits filled the air and ever since have never ceased even till today.
     Now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re-evaluate Sima Guang's political position and re-examine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ma Guang studied human's status and existence, human nature and the ultimate pursuit un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at the grand background. He synthesized Mencius and Xunzi's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put forward the opinion on "the natural good and evil mixes", unified person's reality and ideal. He also suggested that both ability and talent should be important for politics. He pursued the ideal realm of saints and regarded the saints as leaders of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He thought that social life is necessary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that states are the product of ethics and power, and that there are isomorphism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family.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the family ethics and wrote books on family virtues and rituals which had a major impact on Chinese tradition society. He thought that there existed balanced relations among monarch, officials and masses, which coul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emperor was basically a political core but needed assistance from the officials. He affirmed the role of people,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material life. He valued government and discussed it under the monarchy. Rule by rituals was basic, which was maintained by the emperor. Rule by virtues was also indeed. Rulers were supposed to be moral persons and teach their people. He also advocated the rule by law, which was complementary. He was opposed to sticking to old ways and formed his own idea about political reform before Xining period. But he didn't support radical reform, whereas he thought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early Song should be selectively inherited and partly changed. Sima Guang and Wang Anshi's political differences ar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wo basic political routes, but the differences about what and how to change the political systems in terms of Confucianism. His contribution lies in his summary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philosophy. "History as a Mirror", edited by Sima Guang, provides Chinese people with an important political norm whic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used in political practices by later generations.
     Sima Guang has sought a new road to governing in the framework of monarchy,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a new level, but failed to offer a complete solution to its inherent defect. To some extent, he has done some adjustment and repair work for it.
引文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①《汉书》卷62,《司马迁传》。
    ②《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07页。
    ③《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07页。
    ①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页。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卷首,《叙论四》。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9,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6页。
    ④《孟子·滕文公下》。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俞予》。
    ②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52,《乞令校定<资治通鉴>所写<稽古录>札子》。
    ②朱熹:《晦庵集》卷81,《跋<通鉴纪事本末>》。
    ③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5,《考史》。
    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100,《<资治通鉴>上续<左传>》。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17,《进<通志>表》。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8,治平三年四月辛丑。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17,《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17,《进<资治通鉴>表》。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17,《进<资治通鉴>表》。
    ⑤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88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73,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9,黄初二年四月“臣光曰”。
    ③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页。
    ④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⑤张煦侯:《通鉴学》(修订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⑥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司马光:《稽古录》卷首,《论序》。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26,《通鉴不载文人》。
    ③宋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序》,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3,元嘉十五年十二月“臣光曰”。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17,《进<通志>表》。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74,《迂书·辨庸》。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⑤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页。
    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②《宋史》卷151,《职官志一》。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0,《陈三德上殿札子》。
    ①欧阳修:《文忠公集》卷114,《荐司马光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8,《上两宫疏》。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太后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帝疏》。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6,《言濮王典礼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5,《上谨习疏》。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罢详定宰臣押班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27,《言遗赐第二札子》。
    ①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③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1页。
    ①以上引自司马光:《传家集》卷42,《迩英奏对》。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③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4,《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3,《辞枢密副使第六札子》。
    ①《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②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乙丑。
    ①刘乃昌:《苏轼选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53页。
    ②《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③《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46,《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50,《论西夏札子》。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50,《乞先赦西人第二札子》。
    ⑤《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①马峦:《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2页。
    ①顾栋高:《王荆国文公年谱》,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4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3,《与吕晦叔第二简》。
    ③马峦:《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7,元祐元年九月丙寅。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18,《论夏竦谥状》。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7,元祐元年九月丙辰。
    ②《宋史》卷345,《陈瓘传》。
    ③《宋史》卷18,《哲宗纪二》。
    ④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2页。
    ①方孝孺:《方正学先生题公赞》,载《司马光年潜》,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页。
    ②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7,《涑水学案上》。
    ③《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④以上引自《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12页。
    ①罗从彦:《豫章文集》卷8,《遵尧录》。
    ②《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98页。
    ③陈汝琦:《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8页。
    ④以上引自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1页。
    ①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2页。
    ②《宋史》卷338,《苏轼传》。
    ③苏辙:《栾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5页。
    ④《宋史》卷339,《苏辙传》。
    ⑤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9页。
    ⑥《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2页。
    ①以上引自李贽:《藏书》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7页。
    ②以上引自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6~138页。
    ①张无垢:《刘元城<尽言集>序》,转引自《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1页。
    ②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5页。
    ③陈汝琦:《陈氏廿露园长书四论》,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7页。
    ④张煦侯:《通鉴学》,开明书店1948年初版。修订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参见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232页。
    ②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236页。
    ③参见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
    ④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58页。
    ①参见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页。
    ②参见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75页。
    ③参见历史系大批判组:《北宋中期的一场儒法大论战——论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斗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
    ④参见漆侠:《王三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以及张立文、方立天:《王安石反对司马光的斗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第1期。
    ⑤参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论爱国主义者王安石——兼论历史上儒法之间卖国与爱国两条路线的斗争》,《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4期。以及政史系大批判组:《王安石变法期间儒法两家军事路线的斗争》,《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4年第1期。
    ①王根林点校:《司马光奏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此外,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选录司马光奏议146篇。
    ②王亦令点校:《稽古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③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曾枣庄等主编:《全宋文》第27、28册司马光部分,巴蜀书社1992年版。
    ⑤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王宗志注释:《温公家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⑦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⑧冯惠民点校:《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1990年版,该书包括马峦、顾栋高两部年谱。此外,还有刘光胜点校:《司马温公年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为顾栋高所作年谱。
    ⑨尚恒元:《司马光轶事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⑩顾奎相:《司马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宋衍申:《司马光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②程应鏐:《司马光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杨洪杰等:《司马光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刘乃和等主编:《<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⑥刘乃和等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⑦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⑧王锦贵:《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⑨陈光崇:《通鉴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⑩王德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董根洪:《司马光哲学思想述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张谦:《<资治通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13叶坦:《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15季平:《司马光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陈克明:《司马光学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张春香:《司马光研究文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潘英:《<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台湾明文书局1987年版。
    19邓启:《司马光学述》,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①《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②[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有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章节。
    ③[美]包弼德:《政府、社会和国家——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载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参见季平:《司马光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4页。
    ⑤参见季平:《司马光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⑥参见宋衍申:《试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载刘乃和等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4页。
    ⑦参见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①参见宋衍申:《司马光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②参见时保吉:《论变法中的司马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③参见季平:《司马光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④参见宋衍申:《司马光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⑤参见陈光崇:《司马光简论》,《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
    ⑥参见李贤臣:《熙宁之争的性质刍议——从<答司马谏议书>谈起》,《史学月刊》1986年第6期。
    ⑦参见顾全芳:《重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学术月刊》1990年第9期。
    ⑧参见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⑨参见叶坦:《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①参见叶坦:《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②参见顾全芳:《重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学术月刊》1990年第9期。
    ③参见顾全芳:《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晋阳学刊》1984年第2期。
    ①[美]斯特劳斯:《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译者前言》。
    ②[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170页。
    ①周桂钿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参见周桂钿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以及周桂钿:《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
    ①参见任剑涛:《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①[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②[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5页。
    ①转引自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②[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97页。
    ③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①[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426页。
    ①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1-521页。
    ②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199页。
    ③参见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以及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④参见董根洪:《司马光哲学思想述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46页。
    ⑤参见董根洪:《司马光哲学思想述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7-99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7,《说玄》。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7,《说玄》。
    ③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③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卷1。
    ④司马光:《温公易说》卷5。
    ⑤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1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134页。
    ②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载罗义俊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①[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英]休谟:《人性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页。
    ①[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2页。
    ⑥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9页。
    ②《朱子语类》第7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46页。
    ①《孟子·告子上》。
    ②《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4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页。
    ②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①参见姚维:《才性之辨——人格主题与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1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4,《才德论》。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4,《才德论》。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37,《王安石变法》。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③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4,《才德论》。
    ③马峦:《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2页。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72,《圉人传》。
    ①《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2页。
    ②《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05页。
    ③《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06页。
    ④《论语·宪问》。
    ⑤《孟子·公孙丑上》。
    ①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9,《言赈赡流民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5,《致知在格物论》。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6,《情辩》。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1,《论横山疏》。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3。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5,《致知在格物论》。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66,《性辩》。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49,《进<孝经指解>札子》。
    ⑥司马光:《温公易说》卷2。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1,《闻喜县修文宣王庙记》。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9,《进<孝经指解>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3,《答韩秉国第二书》。
    ②《论语·为政》。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5页。
    ②[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4页。
    ①司马光:《稽古录》卷1。
    ②司马光:《稽古录》卷1。
    ①司马光:《稽古录》卷1。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1,《闻喜县修文宣王庙记》。
    ①《荀子·王制》。
    ②司马光:《温公家范》卷1。
    ③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④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2页。
    ①《荀子·王制》。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③司马光:《温公家范》卷1。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十二月“臣光曰”。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9,黄初二年四月“臣光曰”。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③司马光:《温公易说》卷4。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5,《与翰林学士王珪等议濮安懿王典礼状》。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4。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十二月“臣光曰”。
    ④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04,太元五年五月“臣光曰”。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31,《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罢将官状》。
    ②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7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4页。
    ①《孟子·尽心下》。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评子哙》。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3,贞元四年二月“臣光曰”。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66,《宗室袭封议》。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19,《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
    ①《诗经·小雅·北山》。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2。
    ③《论语·雍也》。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0,《言奉养上殿第三札子》。
    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22,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2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49,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6页。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4页。
    ①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6页。
    ②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5页。
    ①[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3。
    ①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3,《论正家上殿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6,《不以卑临尊议》。
    ④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⑤司马光:《温公家范》卷8。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4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18,《论张尧佐除宣徽使状》。
    ①[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汉惠帝元年“臣光曰”。
    ③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④张一桂、稚圭甫:《重刻<颜氏家训>序》,载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8页。
    ①朱轼:《<温公家范>序》,载王宗志:《温公家范》(注释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四库全书》编者关于《温公家范》的按语,载《四库全书》本《温公家范》卷首。
    ①《朱子语类》第7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02页。
    ②《朱子语类》第6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83页。
    ③《朱子语类》卷6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83页。
    ④马峦:《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2页。
    ⑤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页。
    ①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卷1。
    ②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③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④司马光:《温公家范》卷1。
    ⑤司马光:《温公家范》卷2。
    ⑥司马光:《温公家范》卷2。
    ①司马光:《温公家范》卷2。
    ②司马光:《温公家范》卷3。
    ③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4,《婚仪下》。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3,《论正家上殿札子》。
    ⑤司马光:《温公家范》卷1。
    ⑥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4,《婚仪下》。
    ⑦司马光:《传家集》卷30,《言奉养上殿第三札子》。
    ①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4,《婚仪下》。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3。
    ③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7页。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昭襄王十四年“臣光曰”。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28,《上两宫疏》。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29,《上皇帝疏》。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①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4,太和六年十二月“臣光曰”。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御殿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太后疏》。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4,《迂书·无怪》。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3,《答范梦得》。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二年八月“臣光曰”。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5,《进士口问十五首》。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38,《上听断书》。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7,《请不受尊号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6,《上皇帝疏》。
    ②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9,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60页。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4。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4。
    ③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0页。
    ④司马光:《温公易说》卷2。
    ⑤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444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地节四年五月“臣光曰”。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十二月“臣光日”。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49,《辞转官第二札子》。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8,永光元年九月“臣光曰”。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74,《迂书·士则》。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显德元年四月“臣光曰”。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3,《疑孟》。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73,《疑孟》。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甘露元年正月。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甘露元年正月“臣光曰”。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73,《疑孟》。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9,黄初二年四月“臣光曰”。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38,《初除中丞上殿札子》。
    ④司马光:《温公易说》卷5。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0,《言奉养上殿第三札子》。
    ①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1,《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
    ③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8,《初除中基上殿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6,《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33,《言王广渊第二札子》。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18,《论张尧佐除宣徽使状》。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6,《上皇帝疏》。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降封事签帖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6,《上皇帝疏》。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2。
    ③司马光:《潜虚》。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②《论语·宪问》。
    ①《新五代史》卷51,《安重容传》。
    ②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戊辰。
    ④《宋史》卷114,《职官志一》。
    ⑤参见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①《续资治通茶》卷81,元祐三年十月。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2,《兵四》。
    ③《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70页。
    ④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5页。
    ①《宋史》卷394,《林栗传》。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①《宋史》卷394,《林栗传》。
    ②参见张希清:《宋代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③《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450~451页。
    ①《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2-123页。
    ②《宋史》卷179,《食货志下一》。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2,《收兵权》。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7,《<百官表>总序》。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4,《功名论》。
    ③司马光:《潜虚》。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74,《迂书·士则》。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67,《评冯道为四代相》。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19,《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
    ⑦司马光:《传家集》卷60,《答周同年源书》。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7,《留吕诲等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4,《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六札子》。
    ③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4页。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⑤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0页。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73,《疑孟》。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1,《再与景仁书》。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1,《乞罢将官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57,《乞令六曹长官专达札子》。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罢详定宰臣押班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57,《乞令六曹长官专达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8,《<百官表>总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裁断政事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更不责降王陶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5,《应招言朝政阙状》。
    ①《宋史》卷390,《列传第一百四十九》“论曰”
    ②《宋史》卷311,《吕公弼传》。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19,《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3,《言举官上殿札子》。
    ③司马光:《温公易说》卷5。
    ④司马光:《温公易说》卷5。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0,《言御臣上殿札子》。
    ②《论语·子路》。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40,《议贡举状》。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0,《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
    ①《论语·卫灵公》。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56,《所举孙准有罪自劾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0,《议贡举状》。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3,《功名论》。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③司马光:《稽古录》卷首,《进<历年图>论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1,《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自序一》。
    ③《宋史》卷115,《职官志二》。
    ①《宋史》卷115,《职官志二》。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版序》。
    ③《论语·先进》。
    ④《荀子·臣道》。
    ①《孟子·尽心上》。
    ①《孟子·尽心卞》。
    ②《孟子·离娄上》。
    ③《荀子·君道》。
    ④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9,黄初二年四月“臣光曰”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4,《乞罢刺陕西义勇第五上殿札子》。
    ②《荀子·大略》。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3,《论正家上殿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1,《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58,《与薛子立秀才书》。
    ②司马光:《潜虚》。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6,《言王逵第二札子》。
    ④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卷1。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降封事签帖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7,《看阅吕公著所陈利害札子》。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3,贞元三年十二月“臣光曰”。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1,《进五规状》。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63,《三省咨目》。
    ⑥司马光:《潜虚》。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2,《乞听宰臣等辞免郊赐札子》。
    ②司马光:《潜虚》。
    ③《孟子·梁惠王上》。
    ④司马光:《温公易说》卷2。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②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卷1。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④司马光:《稽古录》卷1。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5,《应诏言朝政阙失状》。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③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0页。
    ④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2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9,《辞赐金第二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4,《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
    ④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6,《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②《汉书·食货志上》。
    ①贾谊:《新书》卷9,《大政上》。
    ①《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3页。
    ③[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①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卷3。
    ②司马光:《潜虚》。
    ③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卷3。
    ④司马光:《潜虚》。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为政》。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4,《上谨习疏》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1,汉高祖七年“臣光曰”。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30,《乞今后有犯恶逆不令长官自劾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3,《言阶级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5,《贾生论》。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6,《配天议》。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③司马光:《潜虚》。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74,《迂书·士则》。
    ①司马光:《传家集》48,《乞裁断政事札子》。
    ②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③司马光:《传家集》28,《上两宫疏》。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6。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4,《上谨习疏》。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②《论语·八佾》。
    ③《左传·成公二年》。
    ④《论语·子路》。
    ⑤《论语·颜渊》。
    ①《荀子·正名》。
    ②《荀子·正名》。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7,《论后妃封赠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8,《言王广渊第三札子》。
    ⑥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⑦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①司马光:《涑水纪闻》卷1。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6,《论董淑妃谥议策礼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7,《论后妃封赠札子》。
    ②马峦:《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1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帝疏》。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5,《与翰林学士王珪等议濮安懿王典礼状》。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7,《论追尊濮安懿王为安懿皇札子》。
    ②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页。
    ③《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45页。
    ④《宋史》卷13,《英宗纪》。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23,《论上元令夫人相扑状》。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26,《言寿星观御容札子》。
    ①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页。马峦:372页。
    ②《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③《论语·为政》。
    ①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4,《婚仪下》。
    ②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4,《婚仪下》。
    ①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5,《丧仪一》。
    ②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7,《丧仪三》。
    ③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2,《冠仪》。
    ①《朱子语类》卷6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83页。
    ②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5,《丧仪一》。
    ③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2,《丧仪一》。
    ④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2,《丧仪一》。
    ①《论语·颜渊》。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③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显德元年四月。
    ⑤《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新五代史》卷54,杂传第42。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显德元年四月“臣光日”。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①司马光:《传家集》64,《才德论》。
    ②以上引自《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
    ③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8页。
    ①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6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1,汉高祖七年二月“臣光曰”。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汉惠帝四年三月“臣光曰”。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8,《乞令皇子伴读官提举皇子左右人札子》。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56,建宁二年九月“臣光曰”。
    ②阮籍:《通老论》,载《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甘露元年正月“臣光曰”。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6,《乞罢详定宰臣押班札子》。
    ①《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4页。
    ②朱熹:《晦庵集》卷11,《与延平李先生书》。
    ③《论语·里仁》。
    ④《论语·里仁》。
    ⑤《孟子·梁惠王上》。
    ⑥《荀子·大略》。
    ⑦《汉书·董仲舒传》。
    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里仁》。
    ①《朱子语类》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页。
    ②《朱子语类》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页。
    ③司马光:《潜虚》。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0,《言永昭陵建寺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9,《言赈赡流民札子》。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42,《乞听宰臣等辞免郊赐札子》。
    ⑦司马光:《温公家范》卷2。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②《论语·雍也》。
    ③司马光:《温公易说》卷2.
    ①[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英]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载《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00页。
    ②马峦:《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6页。
    ③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64页。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子路》。
    ③《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尽心上》。
    ①《汉书·董仲舒传》。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8,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臣光曰”。
    ③司马光:《潜虚》。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8,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臣光曰”。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②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④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
    ①司马光:《传家集》24,《上谨习疏》。
    ②《宋史》卷338,《苏轼传》。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美]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91页。
    ①《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①[英]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页。
    ①贾谊:《新书》卷1,《过秦上》。
    ②《孟子·离娄上》。
    ③《荀子·成相》。
    ④《荀子·劝学》。
    ①《大戴礼记·礼察》。
    ②《汉书·董仲舒传》。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④顾炎武:《日知录》卷11,《法制》。
    ⑤司马光:《潜虚》。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元光元年六月“臣光曰”。
    ①司马光:《潜虚》。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4,《中和论》。
    ③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十二月“臣光日”。
    ⑤司马光:《法言集注·问道篇》
    ⑥司马光:《温公易说》卷3。
    ⑦司马光:《传家集》卷75,《进士口问十五首》。
    ①司马光:《潜虚》。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太后疏》。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2,《论荒政上殿札子》。
    ⑤司马光:《潜虚》。
    ⑥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页。
    ⑦《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司马光:《法言集注·寡见篇》。
    ②司马光:《法言集注·问道篇》。
    ③扬雄:《法言·问道篇》。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57,熹平四年三月“臣光曰”。
    ②司马光:《潜虚》。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太后》。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简省举御史条约上殿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48,《乞不贷故斗杀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0,《论赦及疏决状》。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显王十年“臣光曰”。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0,《议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而自首状》。
    ①《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②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6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汉文帝十年“臣光曰”。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1,《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3,《言王广渊第二札子》。
    ⑥司马光:《传家集》卷66,《配天议》。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6。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56,《乞趁时收籴常平斛斗白札子》。
    ③《荀子·君道》。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3,《言阶级札子》。
    ①《左传·昭公六年》。
    ②[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6-4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8-169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1,《与吴丞相书》。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6,《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③《苏轼文集》第2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92页。
    ④《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3页。
    ①王称:《东都事略》卷95,《曾布传》。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1,《进五规状》。
    ①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宋恩荫之滥》。
    ②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页。(卷209)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0,《职官考四》。
    ④《宋史》卷161,《职官志一》。
    ①《宋史》卷161,《职官志一》。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15,《宋朝家法》。
    ③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52,《乞罢将官札子》。
    ②《宋史》卷132,《食货志下一》。
    ①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宋制禄之厚》。
    ②《张载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8页。
    ③《宋史》卷179,《食货志下一》。
    ①《朱子语类》第7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0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雍熙三年七月甲午。
    ③《宋史》卷126,《食货志上一》。
    ①《陈亮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4页。
    ②《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11页。
    ③《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1页。
    ①参见《宋史》卷284,《宋祁传》。
    ②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①参见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7,《评魏孝武帝西迁》。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19,《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1,《进五规状》。
    ④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8页。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24,《上谨习疏》。
    ①《宋史》卷282,《王旦传》。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7,《上皇太后疏》。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35,《言北边上殿札子》。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罢详定宰臣押班札子》。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39《言王中正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7,《言遗赐第二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8,《上听断书》。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1,《论横山疏》。
    ④司马光:《太玄集注》卷首《读玄》,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⑤司马光:《温公易说》卷首,《易总论》。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1。
    ②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4,《中和论》。
    ①司马光:《法言集注·问道篇》。
    ②司马光:《法言集注·问神篇》。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75,《进士口问十五首》。
    ④司马光:《法言集注》卷3。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59,《答刘贤良蒙书》。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显王十年。
    ②司马光:《稽古录》卷11。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74,《迂书·辨庸》。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60,《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
    ⑤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⑥司马光:《温公易说》卷6。
    ①司马光:《温公易说》卷5。
    ②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①以上引自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17,《进<通志>表》。
    ③司马光:《稽古录》卷16。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46,《请更张新法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57,《乞令三省诸司无条方用例白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1,《进五规状》。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17《遗表》。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页。
    ②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③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④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2,《辞免裁减国用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31,《言两府迁官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8,《论进贺表恩泽札子》。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24,《辞知制诰第三状》。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21,《乞分十二等以进退群臣上殿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8,《乞简省举御史条约上殿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0,《荐郑扬庭札子》。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0,《论举选状》。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32,《贡院乞逐路取人状》。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0,《言拣兵上殿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6,《乞施行制国用疏上殿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③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5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页。
    ②《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③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8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①《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②《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①《宋史》卷338,《苏轼传》。
    ②《宋史》卷314,《范纯仁传》。
    ③陈汝琦:《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载《王安石年潜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7页。
    ①《宋史》卷328,《安焘传》。
    ②《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70页。
    ③《宋史》卷186,《食货志下八》。
    ④《宋史》卷186,《食货志下八》。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第18页。
    ②《宋史》卷130,《食货志上五》。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页。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页。
    ②《宋史》卷141,《兵志二》。
    ①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第三书》。
    ③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第三书》。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④《宋史》卷313,《文彦博传》。
    ⑤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①《宋史》卷312,《曾公亮传》。
    ②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3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6,《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页。
    ②《宋史》卷471,《吕惠卿传》。
    ③《宋史》卷471,《吕惠卿传》。
    ④马长卿编:《元城语录》,转引自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 267页。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乃程颢而非司马光之语。
    ①《宋史》卷472,《蔡京传》。
    ②《宋史》卷472,《蔡京传》。
    ③以上引自《宋史》卷161,《职官志一》。
    ①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②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札子》。
    ③《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④白珽:《湛渊静语》卷2。
    ⑤《宋史》卷321,《刘述传》。
    ⑥《宋史》卷314,《范纯仁传》。
    ⑦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熙宁二年八月丙午。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77页。
    ②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③《宋史》卷132,《食货志下一》。
    ①《论语·里仁》。
    ②以上引自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页。
    ③章衮:《王临川文集序》,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8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6,《奏为乞不将米折青苗钱状》。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2,《迩英奏对》。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42,《迩英奏对》。
    ①陆游:《渭南文集》卷25,《书<通鉴>后》。
    ②《道德经》第57章。
    ③《道德经》第60章。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3,《上体要疏》。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第三书》。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4,《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
    ①以上引自苏辙:《栾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5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8页。
    ③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5,《应诏言朝政阙失状》。
    ②[美]包弼德:《政府、社会和国家——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载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7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4,《乞免永兴军路苗役钱札子》。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37,《王安石变法》。
    ②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7页。
    ③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9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3,熙宁四年五月丙午。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3,熙宁三年七月癸丑。
    ①《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5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①《宋史》卷313,《富弼传》。
    ②杜大珪:《王荆公安石传》,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0页。
    ③章衮:《王临川文集序》,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0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1,《论横山疏》。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35,《言北边上殿札子》。
    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载《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页。(卷290)
    ①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8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3,《与三省密院论西事简》。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50,《论西夏札子》。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49,《请革弊札子》。
    ①《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2页。
    ②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1。
    ①司马光:《传家集》46,《乞罢保甲状》。
    ②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①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9,《孔子》。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40页。
    ②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6页。
    ③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6页。
    ④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7页。
    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64页。
    ①朱熹:《晦庵集》卷70,《读两陈谏议遗墨》。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宋史》卷314,《范纯仁传》。
    ②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7页。
    ③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0页。
    ④《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页。
    ②[美]包弼德:《政府、社会和国家——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载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6页。
    ①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页。
    ②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0页。
    ③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载《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5页。
    ①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9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③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6页。
    ①《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96页。
    ②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6-97页。
    ③《宋史》卷444,《刘恕传》。
    ④《朱子语类》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99页。
    ⑤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1页。
    ①《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5页。
    ②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6页。
    ①《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页。
    ②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①《朱子语类》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98页。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①李贽:《续焚书》卷3,《三教归儒说》。
    ①参见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
    ②陈汝琦:《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载《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4页。
    ①牟宗三:《中国文化大动脉中的现实问题》,载《中国文化论文集》第6卷,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本。
    司马光:《温公易说》,《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稽古录》,《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稽古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司马光:《法言集注》,《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家范》,《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温公家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司马光:《潜虚》,《四库全书》影印本。
    司马光:《太玄集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司马光:《太玄集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
    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2006年版。
    王根林:《司马光奏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裕民:《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7、28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李学勤主编:《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94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章诗同:《商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孔子家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学勤主编:《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文锦:《礼记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
    阎振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2002年版。
    郑万耕:《太玄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7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裴汝诚等:《贞观政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库全书》影印本。
    欧阳修:《文忠公集》,《四库全书》影印本。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孔凡礼编:《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
    刘乃昌编:《苏轼选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
    罗从彦:《豫章文集》,《四库全书》影印本。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称:《东都事略》,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朱熹:《晦庵集》,《四库全书》影印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陈亮:《陈亮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汪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陆游:《渭南文集》,《四库全书》影印本。
    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李贽:《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马峦,顾栋高:《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1990年版。
    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詹大和等:《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2005年版。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苏天木:《<潜虚>述义》,《续修四库全书》本。
    丁传靖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煦侯:《通鉴学》(增订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顾奎相:《司马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乃和等主编:《<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乃和等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季平:《司马光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潘英:《<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台湾明文书局1987年版。
    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宋衍申:《司马光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克明:《司马光学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叶坦:《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程应缪:《司马光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尚恒元:《司马光轶事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董根洪:《司马光哲学思想述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谦:《<资治通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邓启:《司马光学述》,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王锦贵:《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杨洪杰等:《司马光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光崇:《通鉴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德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衍申:《司马光全传》,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
    张春香:《司马光研究文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陶一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评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986年版。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3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
    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泽华,葛荃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周桂佃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晓:《现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线装书局2001年版。
    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罗义俊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黄克剑编:《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96年版。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96年版。
    胡治洪:《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维东:《政治秩序的构建:儒家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许凌云:《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齐鲁书社2006年版。
    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东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石训等:《北宋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石训等:《中国宋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邓广铭,漆侠:《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廷湘:《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贾海涛:《北宋“儒术治国”治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李祥俊:《道通于——北宋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版。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储韶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余治平:《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姚维:《才性之辨——人格主题与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梁启超:《王安石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漆侠:《王安石变法》(增订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成国:《荆公新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阿克顿:《自由的历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载《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
    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高洪涛:《政治文化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陈晏清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岩:《西方政治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南湜:《从领域合—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实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桂琳:《西方政治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岩主编:《中外政治哲学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白钢,林广华:《宪政通论》,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戴木才:《现代政治视域中的“法治”与“德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江国华:《宪法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张立文,方立天:《王安石反对司马光的斗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第1期。
    历史系大批判组:《北宋中期的一场儒法大论战——论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斗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
    王明信:《司马光对“五胡”的态度——读<资治通鉴·晋纪>札记》,《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
    李之勤:《评<资治通鉴>关于商鞅变法的论述——论司马光的曲笔之一》,《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季平:《评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牛致功:《从司马光对唐朝几个问题的评论看<资治通鉴>的中心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季平:《论司马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3期。
    杨渭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陶懋炳:《“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评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求索》1982年第2期。
    陈克明:《略论司马光的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
    仓修良,夏瑰琦:《司马光无神论思想剖析》,《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尚恒元:《论司马光对史学的贡献》,《运城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宋衍申:《试探建国以来的<资治通鉴>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赵吉惠:《试论司马光的历史哲学》,《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刘蔚华:《略论司马光的<潜虚>》,《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吴光耀:《站在反战前列的主和派司马光》,《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顾全芳:《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晋阳学刊》1984年第2期。
    顾全芳:《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张利群:《试论<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
    季平:《司马光对时局的认识》,《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季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探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高振铎:《<资治通鉴>的社会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3期。
    张知寒:《略论司马光思想中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85年第4期。
    张知寒:《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
    季平:《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叶坦:《役法斗争中的司马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宋衍申:《评司马光的经济思想》,《晋阳学刊》1985年第5期。
    黄君萍:《漫评司马光的民族思想》,《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
    季平:《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主张有积极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1期。
    邓卓海:《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浅析》,《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叶坦:《司马光的财政管理思想》,《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范兆琪:《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
    刘旭:《司马光的人才思想》,《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陶懋炳:《司马光史论表微》,《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
    刘旭:《司马光的民本思想浅探》,《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竺培升:《司马光是改革派还是守旧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施丁:《司马光史论的特点》,《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3期。
    李元庆:《论司马光的宇宙观与人性论》,《运城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陈光崇:《司马光简论》,《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
    赵吉惠:《评司马光的哲学思想》,《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
    杨渭生:《从<疑孟>看司马光的学术思想》,《晋阳学刊》1986年第5期。
    赵吉惠:《试论司马光的历史哲学》,《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季平:《评司马光在役法问题上的主张与实践》,《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
    虞祖尧:《简论司马光的经济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顾全芳:《司马光的人才观》,《运城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李叔毅,龚佩琏:《从<温公易说>看司马光的政治历史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王光荣:《简析司马光的法律思想》,《晋阳学刊》1987年第2期。
    季平:《司马光的知人善任论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杨渭生:《评司马光的认识论》,《晋阳学刊》1987年第6期。
    杨渭生:《评司马光的历史观》,《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赵启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运城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孙方明:《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施丁:《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文史哲》1988年第6期。
    王菡:《司马光论因循与变革》,《晋阳学刊》1989年第2期。
    雷家宏:《略谈<资治通鉴>对变法革新史事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曲家源:《论司马光的吏治思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奚柳芳:《论熙丰变法中的司马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晋生:《司马光哲学思想论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宋衍申:《司马光与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李克武:《王安石与司马光法律思想比较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李向伟,刘双:《也谈司马光和王安石变法》,《天中学刊》1990年第3期。
    刘小林:《从司马光对君臣关系的论述看他的辩证史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季平:《把司马光划为保守派的根据何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顾全芳:《重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学术月刊》1990年第9期。
    叶坦:《司马光王安石经济思想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董根洪:《论司马光丰富的无神论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张伟:《浅议北宋熙宁年间的役法改革——兼评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役法问题上的论争》,《宁波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赵瑞民:《<温公易说>探佚》,《晋阳学刊》1991年第3期。
    汉白:《论司马光史学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高荣:《司马光经济思想刍议》,《河西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赵瑞民:《论司马光<易>学思想的两个支点》,《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章启辉:《略论司马光的家庭伦理思想》,《湖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董根洪:《司马光的义利统一观》,《晋阳学刊》1993年第3期。
    房鑫亮:《评<资治通鉴>的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夏祖恩:《资治与垂鉴不是作史的宗旨——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刘文明:《浅析<资治通鉴>与<君主论>中国家学说的差异》,《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蒋星煜:《王安石与司马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陈剩勇:《<资治通鉴>:中国传统史学功能分析》,《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杜洪义:《论司马光以史资治的政治思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董根洪:《反专制思想的杰出先驱——司马光》,《运城高专学报》1996年第1期。
    董根洪:《司马光<温公易说>探折》,《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
    王威宣:《论司马光的政治法律思想》,《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王子今:《<资治通鉴>中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教义》,《学术界》1996年第1期。
    董根洪:《司马光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版第4期。
    叶福翔:《司马光哲学发展大纲》,《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
    骆啸声:《浅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郝明工:《温公朔学之治心说略考》,《新东方》1998年第1期。
    陈甲标:《<资治通鉴>政治价值形成的原因》,《船山学刊》1998年第1期。
    魏春初:《浅析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张扶直:《“青苗”“免役”辨正——王安石司马光财政思想举隅》,《现代财经》2000年第1期。
    汪高鑫:《对司马光历史盛衰论的再认识》,《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陈丽:《王安石与司马光人才观之比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蔡瑞霞:《从<稽古录>看司马光的帝王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11期。
    张跃:《论王安石与司马光义利观之差异》,《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
    时保吉:《论变法中的司马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孟天运:《王安石变法中的失误原因探析》,《吉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杨松水:《简论司马光富民救国思想》,《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杨松水:《简评司马光的国防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5期。
    王立军:《试论司马光礼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唐都学刊》2001年第7期。
    陈延斌:《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周方高,薛治国:《关于司马光民族观的若干思考》,《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建:《论司马光<通鉴>史论的内容特点》,《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于瑞桓:《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及其理学精神》,《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张扶直:《司马光的经济思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冯立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治国理念》,《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武少民:《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异同》,《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9期。
    刘丽丽:《<资治通鉴>“臣光曰”评价》,《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3期。
    孙立尧:《“史者儒之一端”试解——兼论司马光、范祖禹的史论》,《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万斌生:《解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兼论王安石回信》,《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张冰:《评司马光、欧阳修论冯道》,《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李胜渝:《论司马光的经济法制变革思想——兼论与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异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周方高:《司马光人才思想述论——以<资治通鉴>“臣光日”为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何忠礼,周方高:《论司马光民族观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福建论坛》2004年第4期。
    杨建宏:《略论司马光的礼学思想与实践》,《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关桐:《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读司马光<疑孟>札记之一》,《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
    魏鸿:《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的边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张祥浩:《“富民”是名,“富国”是实——王安石新法的是与非》,《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胡文山,胡元楷:《司马光史观管窥》,《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龙小军:《略谈<春秋>与<资治通鉴>的相承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丁万明:《试论司马光的经济思想》,《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周方高,宋惠聪:《论司马光民本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郑炜:《略论司马光的民族关系思想》,《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陈涛,范立舟:《司马光哲学与政治思想刍议》,《求索》2007年第6期。
    孔令慧:《论司马光家训特色及当代启示》,《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赵子夫:《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1期。
    李宏勇,孔令慧:《浅析司马光家训中的治家思想》,《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赵元:《司马光人才思想刍议》,《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褚海萍:《论司马光的道德教育思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刘欣,吕亚军:《司马光文化人格及其成因探究》,《中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马加路:《司马光社会控制思想探析》,《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唐广:《论司马光的理财思想》,《商业研究》2009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