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FDI对促进中国出口、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废弃物进口也解决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能源和原材料短缺问题。但如果我们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要素,将环境资源禀赋纳入H-O模型,发现现实中的跨国污染转移已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跨国污染转移形式已由直接进入转为渗透进入,渗透特征由“北南单向渗透”发展到与“东西单向渗透”并存,由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渗透发展到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渗透等,但目前学者还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理论解释,因而也就忽略了要素跨国流动引致渗透污染的比较利益扭曲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跨国污染转移现状,从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出发,沿着贸易和投资两条主线展开对渗透特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而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主要是信息障碍,因此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是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的关键,通过矫正信息扭曲进而矫正利益扭曲,达到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可归结为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三大特征:
     一是伴随性渗透特征。跨国污染转移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在全球分布的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在中国国内同时具有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禁止进口的有害废弃物以自动类或限制类固体废物进口名义夹带、欺骗或走私引致的渗透污染。伴随外资准入制度和技术引进的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外资垄断行业,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也具有伴随性渗透特征。
     二是隐蔽滞后性渗透特征。通过瞒报、夹带等手段以可资源化废弃物名义走私有害废弃物,以及大部分可资源化废物在堆放、再加工、消费等过程产生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由于高新技术特征掩盖了一些环保方面的隐患,因此FDI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引致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更严重,其危害难以计量甚至不可逆。
     三是产业链渗透特征。不仅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环节,而且高新技术行业,特别是IT产品制造的层层外包致使“产业链渗透污染”包括IT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到最后的报废。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也存在产业链渗透特征。
     本文在以下方面有创新性探索:
     第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从要素的跨国流动及时空演变视角探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从信息扭曲视角分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并提出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除采用理论分析和一定的定量分析外,因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产业链渗透污染缺乏统计数据,还大量采用典型案例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
     第二,从贸易和投资两条途径逐层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方面,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具有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可资源化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更具隐蔽滞后性。另一方面,跨国污染行业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中国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主要通过投资途径,而土壤污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揭示了利益扭曲引致信息扭曲是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的主要机理,因此治理跨国污染转移需从化解信息障碍出发,并最终协调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Foreign capital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xpor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meantime, waste imports have also helped to solve shortages of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in some regions and industries. However, if we regard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s a production factor and incorporate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s into the H-O model, we would find that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has affected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eature has turn from North-South one-way seepage to both North-South and East-East two-way seepage other than direct seepage, from the concomitant seepage in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o the hidden and lagging seepage in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However literature has not given sound explanation to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stortion of pollution seepage brought by the factor international flowing.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situation, this article in this paper embarks from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to China and the special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making the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rough trade and invest. Since the main forming of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is information obstacle, it is the key methods to control the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by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solve information obstacle, which can achieve opening to the world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ultaneously through correcting the information distortion then the benefit distortion.
     The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to China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ree characteristics:the concomitance, the hidden and lagging quality and the pollu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Concomitance. The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shows North-South one-way seepage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y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East-West one-way seepage from the east coastal areas to the mid-west area in China accompanied by the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The concomitant seepage pollution of waste import mainly displays in banning import toxic waste in the name of automatic kind or the limit class solid waste, which bring about seepage pollution by smuggling or deceit The seepage pollution followed by the foreign capital admittance system and the technology import mainly displays in the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he foreign capital monopoly industries, while part of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also show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
     Hidden and lagging quality. The hidden and lagging seepage pollution occur when smuggling toxic waste in the name of recycling waste and stack, reprocess and consumption of recycling waste. Since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have covered some potential dama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not only serious but also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harm and irreversible that FDI brings about the hidden and lagging seepage pollution when FDI enter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dustrial pollution chain. It concerns not only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labor-intensiv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but also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e pollu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caused by the outsourcing of IT product including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the production to the final abandonment. The processing industries of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lso perform the pollu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This article has tried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is article innovates i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 We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to Chin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flowing of essential factor and time evolution, analyze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to China from the information distortion and come up with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solve information obstacle, which make sense no matter in theory or from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about the hidden and lagging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pollution, so in this paper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erta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used, but also the massive illustrative cases which analysis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to China appear.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to China from trade and investment. On one hand, the waste import shows the concomitance, the hidden and lagging quality and the pollu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meanwhile the seepage pollution of the legitimately import of recycling waste seems more hidden and lagging to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to China shows concomitant and accumulative in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hile hidden and lagging in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and the pollution of industry chain in processing trade and resources-processing industries. In the meantime, the soil pollution caused by FDI in China's IT industries illustrates that the investment is the main way through which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es to China, testified that the soil pollution is the main environment problem which China faces at present.
     Thirdly, this paper revealed that the benefit distortion caused by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s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penetration to China. So we should regulate the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through solving information obstacle and finally coordinating the interest relations among the interest groups of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transfer.
引文
①参看《上海富国皮革“放毒”多年,国际品牌纵容污染?》,中国经济网2009年8月6日;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①参看刘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中国新型制造业发展思路》,产业观察2009年第9期。
    ②“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监管,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等情况的统计:加大对外商投资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消耗型项目的监管力度。”参见《商务部关于建立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2月20日。
    ①全文参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2006年11月9日。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廷德尔研究中心19日公布的气候变化研究项目报告,提出了“谁应对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负责”的问题。该研究中心根据收集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在生产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中国废气排放总量的23%,由于中国贸易量的逐年增加,2005年和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应该还会更多。参看《英研究机构:西方国家将废气变相转嫁中国》,新华社2007年10月20日。
    ①鲁传一认为,“跨界污染,是指一个国家的污染物通过环境介质传输到另一个国家,从而造成另一个国家的环境污染。”,参见鲁传一编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②以下行业可称之为污染行业:生产出大量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人类与生物的危害较大;生产技术和过程对工人安全和健康产生威胁:处理和污染防治有一定的难度,所需费用大,营运成本高,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
    ①《美国限制中国等12国留学生使用美大学科研器材》,中国网2005年5月25日。
    ②《碳交易国内开发太粗犷,国外企业全挖富矿弃贫矿》,中财网2009年9月9日。
    ①参看张小蒂著,《资源节约型经济与利益机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版第2页。
    ①据调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其中有许多属于其国内被废弃的工艺和禁止生产的产品。如“氟蚜满”乳油是日本于1964年开发,1975年禁止在国内生产,1992年转移到中国由中日美合资的福建惠龙农药有限公司生产这一产品,结果在1993年7-8月间发生了6起农药中毒事件,导致3人死亡参看邓剑波、陈彬,《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中国环境法网2005年11月14日。
    ①参看邓剑波、陈彬,《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中国环境法网2005年11月14日。
    ②参看张小蒂著,《资源节约型经济与利益机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版第147、148页。
    ①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①《铅毒猛于虎,浙江中部铅中毒调查》,新民周刊2005年1月27日。
    ②参看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第30页
    ③参看徐鹤、陈海英、廖卓玲,《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安全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①张幼文,《政策引致性扭曲的评估与消除——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②王庭东,《要素价格扭曲、利益流失与比较优势的不稳定》,改革2007年第7期。
    ③参看黄惠萍、肖俊,《国际贸易中跨境污染转移的一种实证检验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①《中国环境改善会比预期更快》,参考消息2005年12月27日。
    ②蔡防,《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①参看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6页。
    ②参看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1页。
    ①马丽、刘卫东、刘毅,《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机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
    ①李幕菡、王立军,《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2期。
    ②党玉婷、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①徐鹤、陈海英、廖卓玲,《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安全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②《商务部报告反思FDI,外资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16日。
    ③参看巫雪芬、解新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环境效应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3期。
    ①参看于峰、齐建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8期。
    ①张志辉,《“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研究进展》,学海2005年第2期。
    ②参看杨彤、王能民,《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
    期。③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4期。
    ④参看《中国是污染源头?西方依赖中国又嫁祸中国》,东方早报2007年10月8日;《英国—研究机构称西方把废气排放转嫁到中国》,中国经济网2007年10月7日。
    ①汪晓文、刘欢欢,《中国西部印证“污染避难所假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程雁、郑玉刚,《我国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污染避难所”假说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检验》,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③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4期。
    ①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②参看朱琪、陈乐优,《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介》,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①参看《中国是污染源头?西方依赖中国又嫁祸中国》,东方早报2007年10月8日;《英国—研究机构称西方把废气排放转嫁到中国》,中国经济网2007年10月7日。
    ②转引自傅京燕,《国外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的进展及其启示》,财贸经济2005年第8期。
    ①樊纲主编,《走向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第103页。
    ②参看傅京燕,《国外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的进展及其启示》,财贸经济2005年第8期。
    ③张小蒂、罗堃,《中国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节能减排的可持续性——兼论新型清洁发展机制》,《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
    ①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②陈良栋,《关于对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的应对及探索》,资源网2009年3月27日。
    ①参见张小蒂等著,《浙江开放型经济的效率增进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
    ②刘新英,《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污染特征与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第3期。
    ①刘新英,《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污染特征与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第3期。
    ①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①“对4家涉事企业实施关闭,并处以高限处罚、加倍追缴排污费、法定代表人及其他责任人行政拘留处罚外,还对奉化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常务副市长进行诫勉谈话,对奉化市环保局局长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对奉化市环保局一位副局长免职,对奉化市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给予撤职,对其他相关负有责任的公职人员分别给予诫勉谈话、行政记过、行政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奉化市委、市政府已就此事向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参看《浙江奉化企业排污,环保局副局长被免》,新华网2010年5月26日。
    ①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曾在2009年“联手全国33家环保组织,历时半年多的调查,于2010年4月26日写就一份针对IT产业重金属排放问题的调研报告。”但“报告中上了“黑名单”的企业并未如他所愿进行整改,有的甚至还通过各种方式遮掩或搪塞。”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①贾品荣, 《警惕跨国公司成为特殊利益集团》,西部论丛2008年第3期。
    ②范俊兵,《公共政策制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3期。
    ③商务部巡视员郭京毅负责对外商投资审批出具法律意见、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注册指导处处长刘伟负责外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和审核、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许满刚司职外汇管理审查,形成外资审批圈的“郭京毅式立法腐败”。参看《商务部巡视员郭京毅被公诉,郭式立法腐败曝光》,北京晚报2010年2月5日。
    ④《13家跨国公司在华环保失信》,凤凰周刊2008年6月2日。
    ⑤如2004年大众汽车公司与同济大学以及德国IAV公司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参看《中国希望借助燃料汽车重振民族汽车》,雅虎网2005年3月21日。
    ①据介绍,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浏览公司官方网站,查找分析相关信息。为避免遗漏,组织还向受调查的28家企业发放问卷,并预留1个月的回复时间。绿色和平组织项目主任刘立灿说,最后共收到了6份答卷,而包括GE在内的3家公司发回的仅仅是公司相关报告,没有回答问卷的问题。参看蒋毅坤,《多家跨国公司回应“排污信息双重标准”》, 中国企业报2008年5月9日。
    ②参看《外资药企集体陷行贿门,中国市场成重点调查对象》,重庆晚报2010年8月18日。
    ①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第121页。
    ②联邦制药是1990始建于香港地区的、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药品制剂、原料、医药中间体和胶囊的生产与销售。案例介绍及分析参见《联邦制药彭州污染调查:政府7次发文要求整改》,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8月27日;《药企西进:低成本下的环保隐忧》,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9月19日。
    ③黄冬、渡生,《联邦制药彭州污染调查》,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33期。
    ①参看《联邦制药(成都)调查,污染大户还是治污样板?》,中国新闻网2010年7月16日。
    ②参看《联邦制药(成都)调查,污染大户还是治污样板?》,中国新闻网2010年7月16日。
    ①恩格斯,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304-305页。
    ②张小蒂,《资源节约型经济与利益机制》,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3年版第8页。
    ③参看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9页。
    ①巴里.菲尔德、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②即“第一,构建统一电网体系,建设以智能电网和超导电网为基础的智能电网体系,它能够接入包括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第二,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出。第三,2012年开始对排污排放收费。”参看《美国打算靠“能源新政”拯救自己,中国应争取同步》,广州日报2009年4月22日。
    ③2006年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后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气候变化法案》和《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承诺了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长远目标。
    ①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第30页。
    ①参看邓剑波、陈彬,《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中国环境法网2005年11月14日。
    ②参看《英国石油商在科特迪瓦倾倒大量毒垃圾》,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15日。
    ③参看周宏春,《环境保护应成为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头戏》,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12期。
    ④参看吴敬琏李佐军林毅夫,《中国工业化道路大论争》,商务周刊2005年第16期;李佐军,《警惕地方政府主导重化工业发展》,新京报2004年10月14日。
    ⑤董纪昌、刘纪学、汪成豪,《中国应摆脱重化工业的投资驱动依赖》,科学时报2009年10月28日。
    ①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②赵超、李伟,《中国国家环保标准突破1100项》,新华网2009年2月18日。
    ①参看方堃,《我国环境收费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立法完善》,中国环境法网2003年9月16日。
    ①但合理税费的制定很困难,政策制定者事先也很难确定厂商对特定的税费水平的反应程度,而且污染量排放会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要修改收费标准还需要一定的程序。
    ②政府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而区域内排污总量一旦确定,排污权就成了稀缺资源,企业在利益驱动和有限排污权约束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③选取了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天津市、柳州市、华能发电集团作为试点。这项实验已经进入第三阶段,试点由第二阶段试点地区的点状分布转向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三个地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实验。
    ④参看浙江省发改委调研组,《积极稳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体制改革2008年8月27日;王海平,《太湖率先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东方早报2007年11月12日
    ⑤相关研究参看张小蒂、罗堑,《中国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节能减排的可持续性——兼论新型清洁发展机制》,《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曹海东,《争夺碳交易市场》,南方周末2008年7月31日;《<京都议定书>:十年的讨价还价》,中国网2007年12月6日;肖华,《中国“CDM契机”:废气换技术》,南方周末2005年1月27等。
    ⑥如欧盟根据对京都议定书的承诺,让各成员国分别承担了CO2的减排任务,然后各国又对能源、加工制造业等排放C02的企业核定排放配额作为合法“排放权”,企业若超额排放,必须到市场上购买配额。这就形成了企业之间排放权的配额交易市场。此外,根据世界银行安排,这些企业还可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相应地增加自己的配额。据称德国企业CO2排放配额已用完。2006年4月,巴黎证券市场上CO2配额每吨成交价由21日的21欧元涨至25日的30欧元。参看《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的节能减排战略》,中国环境界2009年4月29日。
    ①沈而默,《发改委能源所官员:中国碳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2010年8月24日。
    ②参看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①参看《中国国务院日前发布有关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意见》,金融界2010年4月13日;《中国投资指南》网。
    ①该系统对富士施乐从全国范围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回收来的复印机、打印机和硒鼓进行拆解,将其分解成铁、铝、透镜、玻璃、铜等64个类别,并通过再生处理将其转化为原材料,作为新资源进行再利用。参看《外资在华抢占电子垃圾回收商机》,第一财经日报(上海)2008年1月16日。
    ②《三星对外公布“绿色环境报告”》,新浪网2003年3月19日。
    ③据介绍,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浏览公司官方网站,查找分析相关信息。为避免遗漏,组织还向受调查的28家企业发放问卷,并预留1个月的回复时间。最后共收到了6份答卷,而包括GE在内的3家公司发回的仅仅是公司相关报告,没有回答问卷的问题。
    ④参看《商务部报告反思FDI:外资究竟给中国带来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16日;葛顺奇,《500家罪大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行为分析》,国际贸易2009年第2期。
    ①如有实证研究得出结论,C02与人均GDP存在线性关系,三次型关系呈现N型或S型。参看Moomaw, W. R. & Unruh, G. C. Ar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misleading us? The case of CO2 emissions[J]. Environ. Dev. Econ,1997,2 (4):451-463.
    ①本案例介绍和分析资料来源:李峰:《博帕尔灾难20周年祭》,生态经济2005年第2期;周永平、杨乃莲、扈洁琼、迟娜娜、王善文,《人类工业史上的空前浩劫——博帕尔惨案二十周年祭》,现代职业安全2005年第4期:《追讨十八年血债》,中国环境报2002年10月11日。
    ②2004年调查发现,因泄漏后遗症死亡的人数统计不一,印度政府统计有1.5万余人,而受害者的维权者称真正死亡人数比这一数字高出几倍。有数万人在剧毒化合物泄漏导致的病痛折磨中生活,幸免于难者几乎都有呼吸问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12万到15万人患上了肺结核和癌症等慢性病。
    ③《25年前毒气泄漏25年后下令抓人》,南国早报2009年8月2日。
    ①《印博帕尔化学泄漏20周年祭,死者已逝生者仍苦熬》,羊城晚报2004年12月3日。
    ②参看《印法官要求政府向美国施压,引渡制造博帕尔惨案公司前总裁》,环球在线网2009年8月1日。《不为人知!回顾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悲惨的实拍记录》,red-dragon-18网易博客2010年3月9日。
    ③参看《印博帕尔化学泄漏20周年祭,死者已逝生者仍苦熬》,羊城晚报2004年12月3日;黎光寿,《人类史上最大的生态灾难:印度博帕尔惨案》,《博帕尔惨案:我们应当借鉴什么》,乌有之乡网2009年2月6日。
    ①《人类对地球犯下的八大罪状》,中国新闻网2009年4月16日。
    ②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③于峰、齐建国,《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8期。
    ④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①如2003年江苏和浙江制造业中FDI占85.6%和82.7%,2005和2006年达到78.8%和78.6%,2004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中FDI占73.2%,2006年是71.6%,2007年是70.3%。
    ②《2009年上半年中国三大经济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
    ①具体分析参见《珠三角强项被长三角超过,外贸差距137.5亿美元》,网易商业报道2004年5月10日。
    ②《调查显示,港资企业占珠三角外资企业的72%》,新华网2007年4月24。
    ③截至2004年底,来自亚洲地区的资金占全部外资的79.8%,其中累计利用港资占全部外资的66.2%。2004年来自港澳台的投资占到了珠三角全部FDI的73.6%。与此同时,珠三角利用欧、美、日的投资总量仅占全部外资的15%。
    ①具体参看:《新劳动法触发多米诺效应,万余港企面临关闭》,南方都市报2008年1月22日;《五百家台企搬离东莞,积极展开自救转型“布局”》, 新华网2008年1月21日。
    ②参见《珠三角:企业数量稳中有增未见大规模转移》,南方日报2008年2月29日。《珠三角利用外资下降六成》,香港商报2009年5月13日。
    ③参考本文表5-22电子制造业“三废”排放。
    ①《“长三角”地区港澳台资企业采访纪实》,中国经济网2008年12月8日。
    ②如2008年苏州和昆山利用外资排名大幅下滑,苏州的综合排名从前两年的第1位降至第7位,昆山排名降到第20位。参看《中国新劳动合同法掀动在大陆台商淘汰潮》,亚洲周刊2008年2月23日。
    ③参看《长三角:吸引外资活力依旧,进出口翻红尚需时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7月18日。
    ④参看张德强、谭晶荣,《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及优化途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3期。
    ①参看《上海富国皮革“放毒”多年,国际品牌纵容污染?》,中国经济网2009年8月6日。
    ①参看张旭昆,《后发国经济增长的追赶动态及路径选择——评黄先海教授的<蛙跳型经济增长>》,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探寻追赶型经济增长的奥秘——与孙燕青谈<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南方周末2006年6月2日。
    ②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
    ①在1993年利用外资达到10亿美元之后,到2003年没有突破1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只有2.12%。与此同时,东部地区FDI年均增长率达7.75%。唐鸿英,《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发展》,特区经济2005年10月25日。
    ②参看王克臣、孟好,《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势头较好》,中国信息报2009年4月9日。
    ③《中国西部市场成为国际制造商眼中的“新大陆”》, 中国投资指南网2010年3月19日。
    ④张琴,《2009年重庆吸引外资增速全国第一》,新华网2010年1月21日。
    ①黄成明,《利用外资与中国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财经界网2009年6月7日。
    ②如2003年,西部地区GDP只有全国比重的16.94%,但该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的22.71%、22.5%和27.5%。
    ①按照计划,国家开发银行拿出300亿元人民币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地的加工贸易发展,这些加工留易项目可以享受国家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贷款支持,对于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可以提供优惠贷款条件。
    ②参看何刚,《污染企业转移向何方》,财富时报2008年1月21日。
    ①《中国“癌症村“向内陆地区扩散》,参考消息2010年6月8日。
    ①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如2003年中部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15%以上的主要行业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①《200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411、413页。
    ②《中国区域经济运行呈现中部崛起特征》,中国信息报2008年2月21日。
    ③《产业梯度转移为何演变成污染转嫁》,安徽经委网2007年1月9日。
    ④《富士康等20家IT商被指供应链存重金属污染》,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4月28日。
    ⑤《富士康莫成“污染转移”翻版》,中国经济网2010年7月2日。
    ③根据《浙江环境群体性事件暴发地回访》,经济参考报2007年11月9日;《排污企业迁移趋势明显,发展接力何成污染接力?》,中国经济网2007年12月13日;《警惕“产业转移”成为“污染转移”》,新华网2008年4月1日等资料整理。
    ①具体分析参见《排污企业迁移趋势明显,发展接力何成污染接力?》,中国经济网2007年12月13日。
    ②浙江省湖州市经济委员会,《长兴县大力开展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中国轻工业网2010年3月17日。
    ③在与浙江省长兴县相邻的安徽省广德县,就有巨幅广告牌写着“浙商最具投资价值的开发区”,在距离县城不远的新杭镇,分布着不少从浙江长兴迁移过来的电池生产企业。参看《东部沿海污染产业转移,警惕出现“污染接力”》,中广网2009年2月28日。
    ①王恒涛、傅丕毅等,《东部污染环境企业成中西部香饽饽》,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11月29日。
    ①参看《为制止“污染跨国转移”的<巴塞尔公约>签署》,人民网2001年12月26日等。
    ②佚名,《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迁移》,威瑞建筑网2006年1月3日。
    ③张湘兰、秦天宝,《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及其最新发展:从框架到实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④参看《国内需求旺盛带动固体废物进口整体量价齐增》,商务部网站2010年5月20日。
    ①参看夏友富,《控制外国危险废物大量向我国转移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5期。
    ②12类84项固体废物被禁止进口,包括废电池、废机电设备、废碎玻璃、旧衣物、废编织袋和废麻袋、废橡胶、皮革废渣等日常生活常见的垃圾;10类51项固体废物被限制进口、3类20项固体废物自动许可进口。参看《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9年第36号)》。
    ③参看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5月31日。
    ④参看夏友富,《控制外国危险废物大量向我国转移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5期。
    ⑤夏友富,《控制外国危险废物大量向我国转移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5期。
    ①要求进口废木料中农药和除草剂废物、感光材料废物、易爆性废物、石棉废物、各种液态物质、临床废物、卫生间废物、厨房废物、废旧衣物等总重量不得超过进口废木料重量的万分之一,进口废纸中下列夹带废物的易爆性废物、各种液态废物、临床废物、厨房废物、卫生间废物、密闭容器等总重量不得超过进口废纸重量的万分之三。
    ①参看赵静,《论固体废物污染越境转移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我国的“洋垃圾”问题谈起》,广州环境科学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
    ②据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9月27日报道,欧洲的废旧电线、电表、电路板等电子垃圾每年大量地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被运送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印尼和非洲等国家已经成为西方垃圾的处理中心。参看《中国等国家成西方垃圾站,废物贸易增长10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2009年9月28日。
    ③参看张湘兰、秦天宝,《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及其最新发展:从框架到实施》,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①参看邱茜,《废物贸易与我国进口废物利用》,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①此案例分析参看《洋垃圾屡禁不绝背后:一件旧衣服九个部门管》,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9年10月30日;《广东小镇万户人家年销洋垃圾服装上亿件》,广州日报2009年10月7日;《广东小镇年售洋垃圾服装亿件,记者探访被逼跳河》,央视网2009年10月19日;《广东碣石镇黑心商人销售洋垃圾服装祸害全国》,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10月21日等相关报道。
    ①“H996”集装箱检查设备是对集装箱货物进行扫描成像,通过分析机检图像判断实货与申报是否相符的一种新型查验手段。中国“H986工程”启动于1998年6月,其核心是在全国海关货运量大的作业现场配备透视能力极强的集装箱检查系统,以高技术手段打击走私。参看《雄关如铁——中国海关H986工程建设综述》,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0日。
    ①《“医疗垃圾”危害大处理问题再次成热点》,慧聪环保网2006年11月7日。
    ①参看《美医疗垃圾入境黑幕:以慈善名义输往精神病院》,中国消费网2006年6月27日;《“美国医疗垃圾捐赠”事件调查,AGAPE基金会喊冤》,北京青年报2005年12月13日;《邵阳市中心医院用国外进口的医疗垃圾卖给患者的事实》,邵阳信息网2006年3月17日;《美国医疗垃圾捐赠中国,价值三万美元运费达40万》,搜狐网2005年12月14日;《“多次以捐赠的名义向我国转移不合格医疗器械,甚至医疗垃圾。”AGAPE、LDS等美国基金会出现在中国公众视线》,新闻中心网2005年12月14日。
    ②参看《大窑湾口岸进口废塑料首次检出医疗垃圾》,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2009年4月16日;《警惕进口废纸夹带医疗废物》,中国质量新闻网2008年6月10日;《宁波海关提醒企业:严禁夹带进口医疗废物》,新浪网2005年6月22日
    ①党小军、沈丽莉,《兰州:医疗垃圾制造食品袋》,兰州晨报2006年11月7日。
    ②参看《邵阳市中心医院用国外进口的医疗垃圾卖给患者的事实》,邵阳信息网2006年3月17日。
    ①参看《固体废物资源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75078.htm?fr=ala0_1。
    ②《“垃圾”进口酝酿新规范,建立再生资源进口回收》,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2日。
    ①参看《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塑料》,全球塑胶网2007年5月25日。高松,《基于环境风险和价值的进口固体废物分类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②《“垃圾”进口酝酿新规范,建立再生资源进口回收》,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2日。
    ③参看萧遥、洪其华等,《“洋垃圾”背后的商业利益——专找国际条约漏洞》,资源再生2007年第4期。
    ④参看《警惕进口废纸夹带医疗废物》,中国质量新闻网2008年6月10日;《大窑湾口岸进口废塑料首次检出医疗垃圾》,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9年4月16;《宁波海关提醒企业:严禁夹带进口医疗废物》,新浪网2005年6月22日。
    ①参看《中国进口废塑料须严格把关“洋垃圾”》,中华商务网2009年6月22日。
    ②参看于振荣,《论国际废物贸易与环境》国际经贸探索1997年第1期。
    ①吕恒、杨健胜、陈方才等,《进口废纸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估>,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3年第3期。
    ①《向废纸造纸的废水要效益》,中国纸网2010年5月21日。
    ②赵南坚、刘江涛,《南海有工厂进口“洋垃圾”?金属废物混杂生活垃圾卫生堪忧》,南方日报2006年8月15日。
    ③《我国废金属进口量减价增隐含两大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年11月1日。
    ①参见《严防环境污染质检总局叫停日本废塑料进口》,中国国际招标网2004年5月13日。
    ②《防止环境污染,马来西亚禁止进口废塑料》,搜狐视频2007年10月11日。
    ③张冰,《废塑料回收过程的污染分类及防治》,塑料机械工业网2010年3月21日。
    ④齐海艳,《废塑料无处去焚烧毁环境》,卓创资讯2005年10月27日。
    ①《发达国家怕危害,洋电子垃圾污染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12月4日。
    ②《发达国家怕危害,洋电子垃圾污染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12月4日。
    ③本案例根据以下资料整理:仇玉平,《世界七成电子垃圾进入中国影响可持续发展》,新浪网法制与新闻2007年3月21日;《IT垃圾大量流入中国》,日经产业新闻2002年4月25日:赵波,《反思:中国垃圾问题》博锐管理在线2005年5月25日;《贵屿:电子垃圾形成产业链》,央视国际2004年1月5日:《绿色和平组织:台州成发达国家电子垃圾倾倒地》,世界新能源网2007年5月12日。
    ①《发达国家怕危害,洋电子垃圾污染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12月4日。
    ②《贵屿:电子垃圾形成产业链》,央视国际网站2004年1月5日。
    ③《中国等国家成西方垃圾站,废物贸易增长10倍》,环球网2009年9月28日。
    ①本文所指制造业按商务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行业统计”分类包括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②参看葛顺奇,《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行为分析》,国际贸易2009年第2期。
    ①本文所指的化工行业是指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在该行业中,属于高度污染密集行业的包括基本化学、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有机化学品、专项化学品、肥皂类、香料、化妆品等,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行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①张可兴,《产业转移带来的思考,环境保护面临的调整》,中国环境报,2005年3月18日。
    ②《长三角:吸引外资活力依旧,进出口翻红尚需时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7月18日。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4页。
    ②李军湘,《化工污染及其防治的发展趋势》,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第1期。
    ③《环保总局公布全国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结果》,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7月11日。
    ④《杜邦海外最大项目落户中国引发环保质疑》,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①《多家跨国公司回应“排污信息双重标准”》,中国企业报2008年5月9日。
    ①《2005年纺织业利用外资现状》,中国投资指南,2006年3月6日。
    ②参看《无锡水污染事件敲响纺织印染企业的环保警钟》中国纺织报2007年8月1日。
    ①《中部六省承接了多少纺织加工贸易》,第一纺织网2008年4月29日。
    ②全国印染大户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2008年底前将彻底搬离东莞,结束其在当地长达20年的历史。参看《全国最大棉印染企业搬离,东莞环保红牌淘汰“功臣”》,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8月1日:《纺织业:黎明前的黑暗》,中华纺织网2008年8月6日;《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关闭支出达2.2亿港元》,广州日报2009年2月24日;《2010年纺织业将进入深度淘汰阶段》,中华纺织网2010年1月21日。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242页。
    ②从各个行业的情况看,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排放的废水逐年上升,前者2004年的增幅高达45.54%,后者2003年的增幅达42.01%。与之相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废水排放量却在逐年下降,说明这一行业废水治理达到了一定的成效,而其他行业则在年度间升降交替,说明污水治理还不稳定。
    ①如2004年中国轴承销售额仅次于日本、德国和瑞典,居世界第4位。
    ①目前,中国政府已意识到外资并购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如2008年7月22日商务部没有批准凯雷收购徐工。参看李小平,《徐工与凯雷跨国婚姻告吹》,证券时报2008年7月23日
    ②参看《外资凶猛:斩首收购行业龙头企业——机械行业部分》,品牌中国网2006年4月29日:《外资渐进式渗透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三大案例》,经济参考报2008年4月24日。
    ③参看2002-2009年《机械工业利用外资现状》,中国投资指南网相关年份。
    ①参看《跨国公司双重环保标准的背后》,中国工业报2007年8月28日;赵华《中国拒做“污染收容”的乐园》,资源网2008年3月18。
    ②《2005年机械工业利用外资现状》,中国投资指南2006年3月2日。
    ①在卡特彼勒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卡特彼勒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铁姆肯、Torrington、德国FAG集团等同样承诺大资金投入、取得经营管理权、控制使用中国的自有品牌和自主产权。参看《外资凶猛:斩首收购行业龙头企业——机械行业部分》,品牌中国网2006年4月29日。
    ②本文医药行业指医药制造业。
    ①《西药制剂出口额创新高,外资企业贡献显著》,中国食品商务网2008年2月26日。
    ①郎咸平等著,《产业链阴谋Ⅲ:新帝国主义并购中国企业的真相》,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页。
    ①参看《资金和技术成为节能减排的瓶颈》,中国医药报2008年12月5日。
    ①参看《杜邦在华重大项目存严重隐患,污染黄河三角洲湿地》,中国网2008年6月26日;《杜邦在华重大项目存严重污染隐患》,人民网2008年6月25日;《杜邦海外最大项目落户中国引发环保质疑》,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骆毅,《杜邦“海外最大”环保博弈》,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4月9日。
    ②骆毅,《杜邦“海外最大”环保博弈》,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4月9日。
    ①骆毅,《杜邦“海外最大”环保博弈》,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4月9日。
    ②《杜邦在华重大项目存严重隐患,污染黄河三角洲湿地》,中国网2008年6月26日。
    ①《杜邦东营钛白粉项目再受关注,污染物排放争议大》,大河网2008年1月24日。
    ②《杜邦钛白粉项目落户山东,曾因环保遭台湾拒绝》,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
    ③《杜邦钛白粉项目落户山东,曾因环保遭台湾拒绝》,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
    ④《杜邦钛白粉项目落户山东,曾因环保遭台湾拒绝》,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
    ①参看夏太寿、倪杰、张玉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污染基本情况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七。
    ①参看张玉赋、夏太寿、徐晖、关劲峤、洪青、倪杰,《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污染情况调查及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1期;关劲娇等,《高科技污染问题及驱动力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
    ②参看葛顺奇,《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行为分析》,国际贸易2009年第2期。
    ③参看葛顺奇,《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行为分析》,国际贸易2009年第2期。
    ④参看武芳,《2009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国际贸易2010年第5期;《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国研网2010年1月20日。
    ①1989年广东最早按照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与销售额之比、以后实行“产品法”判断高新技术企业。中央政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1991年)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等制度安排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参看《科技部官员称至少五成高新企业受减税利诱造假》,新世纪周刊2010年8月1日。
    ②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三类。2008年进料加工贸易仍居主导地位,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66%,在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43.03%。参见《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科技统计报告第8期(总第446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年7月27日。
    ③参看葛顺奇,《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行为分析》,国际贸易2009年第2期。
    ④具体参看《中国媒体公布中外企业环保状况报告》,南方周末2007年6月8日;刘世昕,《环保总局通报批评今麦郎等跨国公司污染行为》,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9日。
    ⑤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①参看《昆山尼赛拉因工作环境污染造成死亡引发集体罢工》,中国外向型企业网2007年10月31日;《江苏—日资企业98%工人患病,被称为疾病制造厂》,南方健康网2009年4月1日等多家网站相关资料。
    ②《江苏—日资企业98%工人患病,被称为疾病制造厂》,南方健康网2009年4月1日。
    ①根据《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两指标预示走低》,国研网2009年2月9日;《2009年12月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分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2010年1月28日;《1981年-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电子报2009年9月25日;《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贡献率外商占84.2%》,国际投资促进中心2007年8月7日整理。
    ①刘婧,《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②参看《富士康等20家IT商被指供应链存重金属污染',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4月28日: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①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晾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②参看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③参看:文婧,《发改委专家怒斥无效率低碳投资:国内污染国外享受》,经济参考报2010年9月6日;《2009-2013中国年太阳能光伏市场预测》,世纪电源网2009年7月27日;《2009-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2009年7月。
    ①《太阳能:前景最光明的可再生能源》,经济参考报2009年12月21日。
    ②《金融风暴下新能源产业投资异军突起》,电源在线2008年11月17日。
    ③殷泓,《中美合作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光明日报2010年1月13日。
    ①《2009-2010年中国电池行业投资价值决策咨询及行业竞争力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产业研究网2009年5月28日。
    ②王佑、高永钰,《美国光伏企业豪赌中国,商业风险需闯两关》,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9月10日。
    ①参见《中国07年前11个月蓄电池出口稳步增长》,世华财讯2008年2月26日。
    ②参看《2008年中国电池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中国电子电器网2008年3月13日。
    ③参看《中国太阳能电池九成出口》,经济参考报2009年1月6日;《太阳能电池九成出口,为国外输出“绿色”同时为别人的环境打工》,电子元件采购网2008年4月30日。
    ①《中国在太阳能电池出口方面走在前列》,中国轻工业网2010年6月3日。
    ①“一节一号电池在地里腐烂,它的有毒物质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扔—粒纽扣电池进水里,其所含的有毒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镉、铅、汞等,这些都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物质。”参看《废旧电池别乱丢弃:一粒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体》,大连天健网2010年3月2日。
    ②根据《湖北京山县发生大规模群众暴力事件》,星岛日报报道2005年10月10日整理。
    ①参见虎维岳,《矿山开挖与环境负效应》,煤炭学报1998年第10期。
    ②《中国稀土产业面临愈来愈大环保压力》,新华网2010年11月7日。
    ①郎咸平等著,《产业链阴谋Ⅲ:新帝国主义并购中国企业的真相》,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47-50页。
    ②郎咸平等著,《产业链阴谋Ⅲ:新帝国主义并购中国企业的真相》,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③参看《亚泰集团:外资高价收购水泥资产,多元化经营亦喜亦忧》,中国自动化网2008年2月7日。
    ①参见《由外资并购水泥企业引起的思考》,中国建材报2006年12月1日;《关于中国水泥目前生产及出口的有关情况》,商务部网站2005年4月19日。
    ②《水泥行业利用外资现状及趋势》,水泥商情网2006年11月17日。
    ③《由外资并购水泥企业引起的思考》,中国水泥网2006年11月28。
    ①具体参看贾明,《22项通信产品入选鼓励投资目录》,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年第3期;《商务部:外资审批权继续下放》,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6月8日。
    ②“在接受其调查的美国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对今后5年在中国的业务前景表示乐观;73%的企业将扩大在华投资。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最近一次调查也显示,受访企业有88%在华盈利,81%在华盈利水平高于或等于全球利润率,85%把中国作为公司海外业务首选地。”参看张意轩,《热点评析:吸引外资今年可能“前降后升”,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吸收外资下降,中国仍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6月3日。
    ①《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2月3日。
    ①当然,这里不排除对部分进口废料进行加工,如废五金、废电机等,以及在进口的废金属、废五金电器及废电机中夹带禁止进口的废显示器、废电话机、废压缩机、废医疗设备等废电器。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2006年我国信息产品、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进出口分析》、中国海关网站等整理。
    ②参看侯利,《外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中国电子报2006年2月7日
    ①参看信息产业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2008年2月19日。
    ②在PC制造中,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都是可以替代的。如日本富士通用玉米淀粉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玉米电脑”,戴尔已达到了“绿色电脑”(GreenPC)和“能源之星”(Energy Star)等多项国际环境标准,配备了全新、高效的Dell Energy Smart系列设置和戴尔平板液晶显示器。东芝从2005年1月起开始销售印刷电路板和机身符合欧盟RoHS指令的无卤素难燃材料、无铬钢板、无六价铬螺钉的笔记本电脑。参看刘林森,《处理电子垃圾是当务之急》,中国计算机报第1539期。
    ①目前南京市耕地质量三等和四等分别占到36%和39.1%,五等耕地比例为15.4%。南京土壤研究所2004年底的一次调查显示,江心洲、八卦洲的土壤则是镉污染严重,而在两地种植的农产品中则发现镉、铅金属污染严重,已经出现危害人体的可能。在对南京市江宁区内相邻的秣陵与殷巷两镇土壤污染的检测,数个采样点都呈现镉、铬、铷、锌超标,而污染源有摩托罗拉、西门子等IT制造企业。现在的苏州金鸡河四周已经很少能看到飞鸟,而在昆山开发区周围乡村的河岔、沟渠中,鱼虾近乎绝迹。一些以前人们很少见过的慢性疾病,现在集中性地在一些乡村出现。参看胡国良,《我省制造业“高科技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2007年1月25日。
    ①参看《中国约1/5耕地受污染,国外企业看好土壤修复市场》,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14日。
    ②戚道孟、周庆春,《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环境法网2009年10月23日。
    ③《盲井:中国地下水污染告急》,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9月8日。
    ①如1995年德国投资60多亿美元进行土壤治理。美国已投入100多亿美元的1万多个政府超级基金项目中,有上千个项目是对土壤(包括地下水)的治理技术研究。参看戚道孟、王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中国环境法网2009年10月23日。
    ①如美国纽约州安迪卡特村(Endicott)20世纪60-70年代有“IBM故乡”之称,但现在整个村庄被工业有毒物污染,化学药品渗进土壤、溶在地下水中,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IBM为解决村中的污染问题,至今已投入数千万美元,但IBM已关闭的厂区至今仍被环保局认定为主要污染源。参见《作为制造企业,应当着手考虑如何减缓电子垃圾的产生过程?》,http://forum. ent. eet-cn. com/FORUM_POST_10047_1200153955_O. HTM。
    ②《100家跨国公司在华污染调查,辩称中国企业更差》,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8月29日。
    ③参见金磊,《关注高新技术工业“新灾害”》,安全与健康2003年第12期。
    ①但也有例外。如2008年1月富士施乐在苏州工业园建立的整合资源循环系统开始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对富士施乐从全国范围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回收来的复印机、打印机和硒鼓进行拆解,将其分解成铁、铝、透镜、玻璃、铜等64个类别,并通过再生处理将其转化为原材料,作为新资源进行再利用。《富士施乐整合资源循环系统在华投产运营》,数码印刷2008年第2期。
    ②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①根据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富士康等20家IT商被指供应链存重金属污染》,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4月28日整理。
    ②参看《面对加工贸易新政与其抱怨不如顺应》,中国经济网2007年8月2日。
    ③《联合国调查:大规模制造电脑严重影响环境》,ChinaByte2004年3月8日。
    ①参见Brigden, K., Labunska, I., Cutting edge contamination:A study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nic products, http://www. greenpeace. rog/china/zh/reports/production-report。
    ①参见《惠普在华上演“环保秀”废弃耗材回收屈指可数》,人民网2006年9月7日。
    ①《“绿色打印”孕育商机,各类打印机每年产生固体废弃物达100万吨,如何回收利用已迫在眉睫》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6月3日。
    ②墨盒行业目前执行的是2001年9月起草的《喷墨打印机零用配件墨盒通用规范》,该行业标准由信息产业部以及国内的耗材厂商天威、格力、宇宙启动。但该标准草稿—出台就遭到爱普生、佳能、利盟以及惠普等国际打印机巨头的强烈反对。参见《关注人类健康!打印耗材污染何时了?》,中国标识网2006年11月23日。
    ③参看《发达国家电子垃圾涌向贵屿,年回收处理超百万吨》,经济观察报2005年9月3日等相关报道。
    ①《研究显示中国1/5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0日。
    ①参看安邦,《环境污染与化学战的关系》,http://wwwl. jrj. com. cn/NewsRead/Detail. asp?NewsID=7374311。
    ②其中美国硅谷制造厂商释放的有毒物质从1987年到1994年下降了75%,有毒物质的释放由1987年的159万磅下降到2000年的93万磅。到2002年,26%的硅谷及其周围土地是受保护的.Silicon Valley Network,《美国硅谷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分析》,佐思市场研究报告网2004年5月20日。
    ①参看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于跨国公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7页。
    ①周良民,《中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污染》,《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②参看《铅毒猛于虎,浙江中部铅中毒调查》,新民周刊2005年1月27日。
    ①1995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公约》签字国代表会议上,多数国家赞成该公约的增补条款,即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毒危险废弃物,禁止发达国家把有毒危险废物运往发展中国家进行回收利用的一切活动。
    ①于振荣,《论国际废物贸易与环境》国际经贸探索1997年第1期。
    ②《英国垃圾曲线运往中国,称“有利”两国减排》,国际在线2008年9月3日。
    ③参看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49-250页。
    ①参看江合宁,《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3期。
    ②参看李耀芳:《污染转移与相关国际立法》,世界环境2002年第2期。
    ①据美国人口专家统计,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消耗商业能源为全世界的25%,人均消耗量为发展中国家的30-40倍。据UNEP统计,全世界资源绝大多数被发达国家消耗了,占全球30%的人口消耗地球每年70%的产出。参看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第五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6页。
    ②跨国公司“寻租”的形式有:或送领导子女出国,送绿卡护照;或承诺待领导退休后,重金聘其担任企业高级顾问:或对政府高官、企业高管提供EMBA、 DBA学费;或在合同签约后,将部分工程发包给领导亲属;或通过私人俱乐部和高级会所转给官员;或送领导“参观”和“培训”。
    ③参看江涌,《正视境外利益集团》,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第6期。
    ④参看《行贿成企业惯例,跨国公司在华违法行为值得警惕》,中国网2007年9月23日。
    ①本案例根据李静云,《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对中国危险废物进口管理的启示》,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英国石油商在科特迪瓦倾倒大量毒垃圾》,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15日;《英国公司弃置400吨污染物致10万非洲人染病》,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网2009年9月23日整理。
    ②参看《9月28日宏观形势》,中国国际期货网2009年9月28日。
    ①周永平、杨乃莲、扈洁琼、迟娜娜、王善文,《人类工业史上的空前浩劫——博帕尔惨案二十周年祭》,现代职业安全2005年第4期。
    ②参看李耀芳:《污染转移与相关国际立法》,世界环境2002年第2期。
    ①参见严法善编著,《环境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①《美国企业将电子垃圾转售中国等亚洲国家牟利》,网易科技报道2008年10月19日。
    ①参看杨先明、黄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增长方式转型》,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资源环境价格战略改革》,中国投资2009年第8期。
    ②参看杨先明、黄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增长方式转型》,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③参看胡鞍钢、胡光宇主译:《世界经济中的中国》第十七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先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507、528页。
    ④如巴菲特投资18亿港元发展比亚迪新能源车;英特尔投资向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资2000万美元,与汇能公司签订注资协议;摩根大通投资了17个风力发电厂,并且进入太阳能和地热发电领域;高盛集团在清洁能源行业投入已达10亿美元,领域从风力发电企业扩展到乙醇生产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了3.85亿美元用于风力发电厂的建设等。参看《金融风暴下新能源产业投资异军突起》,电源在线2008年11月17日。
    ①《紫金矿业再调查“环保第一”为何屡陷“污染质疑”?》,人民网2010年7月16日。
    ②《云南贵州上百吨世界级金矿流失,外资廉价圈占》,新华网2008年5月7日。
    ③《黄金开采是重污染产业》,央视《经济半小时》2008年5月6日。
    ④《紫金矿业再次渗漏500立方污水,调查组重返现场》,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18日。
    ⑤《紫金矿业污水进入广东,闽粤两省跨界水域受污染》,中国广播网2010年7月20日。
    ①《紫金矿业主要股东》,东方财富网http://topic.eastmoney.com/zijinkuangye.
    ②参看《紫金矿业首日在港挂牌暴涨73%,交投活跃市场第二》,和讯财经2003年12月24。
    ③如被称为“世界级金矿”的中国贵州烂泥沟金矿、辽宁猫岭金矿和云南播卡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和西南资源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合90%。参看《外资疯狂圈占中国特大金矿》,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4月12日。
    ④参看《紫金矿业真像调查:低成本破坏性污水排放》,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8月3日。
    ⑤彭飞,《急功近利埋下隐患,紫金矿业屡陷“环保门”》,中国证券报2010年7月20日。
    ①《上杭县政府系紫金矿业最大股东,持28.96%股份》,南方周末2010年8月5日。
    ②《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调查:该公司曾屡陷污染质疑》,人民日报2010年7月16日。
    ③李军杰、周卫峰,《基于政府间竞争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以“铁本事件”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①《中国万元GDP的石油消耗量:2010年有待下降20%》,国研网2005年12月23日。
    ②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3.58%,2009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2.6%,2010年1-10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上升13.21%。参见中国投资指南网。
    ①《两部门: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中国政府网2009年8月19日。
    ②参看《资源环境价格战略改革》,中国投资2009年第8期。
    ③参看李文彬,《寄望地方政府环保自觉乃一厢情愿》,中思网2007年11月25日。
    ①江涌认为,“对外开放30年,进入中国的外资早已告别‘散兵游勇’状态。为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这些外资依靠自身雄厚经济实力与母国强大政治后盾,通过各种方式,活跃于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与重要民间团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与制衡,各类境外利益集团通过各种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中国重大事务,并带来一系列复杂影响。”参看江涌,《正视境外利益集团》,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5月6日。”
    ②参看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期。
    ③许庆明、朱海就,《地方政府环保职能弱化的原因和对策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01年第4期。
    ①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解释中国之“谜”的逻辑框架》,新政治经济学评论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94页。
    ②参看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③参看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期。
    ①参见《中国“癌症村”向内陆地区扩散》,参考消息2010年6月8日。
    ②参见《中国“癌症村”向内陆地区扩散》,参考消息2010年6月8日。
    ① doubleaf,《中国癌症村地图》,China Cancer Villages Map,2009年6月1日。
    ①参看李文彬,《寄望地方政府环保自觉乃一厢情愿》,中思网2007年11月25日。
    ②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③《数千“定时炸弹”隐伏中国河流》,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8月10日。
    ④本案例介绍根据孙彬、姜涛,《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半月谈2004年第17期改编。
    ①根据孙彬、姜涛,《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半月谈2004年第17期改编。
    ②如理士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工人主要来自落后地区的农民,既是上班戴着防毒面具、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也经常发生中毒事件,而当地居民用金湖水浇地引致菜死亡等证明“鱼米之乡”已变成“污染之乡”。
    ③《多地铅中毒事件多发凸显地方政府错位GDP政绩观》,新华网2010年3月21日。
    ④施文、张睿,《一波三折,家门口的橡胶厂到底是建是拆?》,杭州网2010年4月14日。
    ⑤《数千“定时炸弹”隐伏中国河流》,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8月10日。
    ①参看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9页。
    ①参看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8年第8期。
    ①参看《排污企业迁移趋势明显,发展接力何成污染接力?》,中国经济网2007年12月13日。
    ①如在“金融海啸”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之际,国际资本却持续看好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巴菲特18亿港元投资比亚迪新能源车,英特尔、高盛、摩根大通等也投资中国的清洁能源行业。
    ②《解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2007年第57号:<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调整对部分外企投资项目的影响》,中国财税专家网2008年12月4日。
    ③参看钟山,《深刻认识外贸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经济日报2009年6月22日。
    ④如从禁止类目录中共剔除79个十位商品编码,包括部分植物和轻工产品、金属化合物、石化产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等。
    ⑤陈彬,《中国外资准入制度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武大国际法评论2007年第2期。
    ①即对利用价值很高但环境危害严重的固体废弃物严格禁止进口,对环境风险影响程度一般的固体废弃物,根据其利用价值大小许可限量进口,对利用价值较大的固体废弃物可考虑增加配额或在严格监管下扩大进口,对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固体废弃物可在自动监管下实施进口。参看高松,《基于环境风险和价值的进口固体废物分类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②《环保部:绿色GDP计算方法短时期内不会出台》,法制网2010年2月12日。
    ①参看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承担的追加费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12页。
    ①参看《世界自然基金会助中国企业减少碳排放》,中国新闻采编网2009年11月4日。
    ②参见《世界自然基金会助中国企业减少碳排放》,中国新闻采编网2009年11月4日。
    ①参看《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被列为重点水污染企业》,北京青年报2009年8月19日。
    ②参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中国环保网2004年8月16日。
    ③于铭,《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替代方案研究》,2006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①参看董文茂,《粤港力推跨区域排污权交易》,中国环境资讯网;王学山、虞孝感、王玉秀,《区域排污权交易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6期;陈雯、王学山、周勤,《区域环境冲突与排污权交易模型探讨》,湖泊科学,2003年12月等。
    ②“如果能够对污染者按排污量征收一定的税,使之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差,即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就可以使制造污染者面临私人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污染制造者在这种税收的刺激下可以从两方面控制污染量:一是采取污染治理技术,降低单位活动的排污量;二是减少制造污染的活动总量。”参见李慧凤、杜春丽,《从环境税制国际实践看中国污染税制度建设》,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5期。
    ③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污染严重的产业实行高税收,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迫使污染企业为其破坏环境行为付出巨额代价,不得不退出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如美国已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对燃料、破坏环境的产品和包装物征收环境税。如欧盟征收的CO2税和能源税,其税率相当高,跨国污染企业试图进入时,必会事先分析其在东道国经营的成本收益,如果东道国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征收高昂的环境税,这些行业便会望而却步,于是达到了限制污染行业进入的目的。
    ①张小蒂,《宏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57页。
    ①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后,城市污水处理费用可由原来的2000元/吨-3000元/吨降到1000元/吨。但引入专业第三方污水处理投资和运营服务商规模很重要,只有整个治污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1亿元,运营商才感兴趣。参看《环保重头提案:环境税倒逼中国制造升级》,中国经营报2008年3月9日。
    ①参看杜卓、甘永峰,《产权市场:探索排污权交易》,产权导刊2007年第11期。
    ②参看《欧美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悬殊》,经济参考报2005年7月20日。
    ①据世行2007年报告,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2830亿元人民币,其中水污染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500亿元,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30%。参看《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网2009年7月1日。
    ①参看《内地再出环境经济政策,污染责任保险制现端倪》,中国窗2008年2月19日。
    ②参看《5地区试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赔付标准成难题》,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8日;温国鹏,《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不能抓小放大》,中国法院网2007年8月24;《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概况》,人民网2008年11月4日。
    ③步雪琳,《污染健康损害赔偿立法亟待完善》,中国环境报2008年12月12日。
    ①《奥利弗.威廉姆森获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9年10月12日。
    ②《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是中华环保联合会继2005年后再次针对中国环保民间组织(NGO)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后撰写的报告,表明NGO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家、企业之后重要的第三方力量。贺娇,《NGO社会力量不可忽视,中国环保民间组织逾3500家》,人民网2008年10月31日。
    ③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在中国:为求环保各显神通》,南方周末2009年6月6日:《惠普中国失信环保承诺,绿色和平组织上门声讨》,IT商业新闻网2009年6月29日相关内容整理。
    ①《绿色和平指责在华跨国公司污染信息公开存在双重标准》,中国网2008年4月27日。
    ②《国际环保组织在中国:为求环保各显神通》,南方周末2009年6月6日。
    ③李泽民,《苹果等回应重金属污染被指“打太极”》,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8月13日。
    ④根据《马军:跨国公司环保黑榜制造者》,中国经营报2007年6月25日;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整理。
    ⑤《国际环保组织在中国:为求环保各显神通》,南方周末2009年6月6日。
    ⑥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3日。
    ⑦李泽民,《苹果等回应重金属污染被指“打太极”》,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8月13日。
    ①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在中国:为求环保各显神通》,南方周末2009年6月6日整理。
    ②《国际环保组织在中国:为求环保各显神通》,南方周末2009年6月6日。
    ③如1983年WWF“与130多个国家的邮政机构合作,将一些濒临灭绝动物的图案印制在邮票上,这一活动目前已成功地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筹集到一千万美元的款项。”《国际环保组织在中国:为求环保各显神通》,南方周末2009年6月6日。
    ①参看文同爱、郑荷花,《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风险防范原则的适用》,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
    ①参看《中国调整加工贸易限制政策,外资企业备受影响》,中国国际海运网2007年8月3日。
    ②《国家环保总局:修复被污染土地提上环保日程》,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10日。
    [1]Barrett, M., Lowe, R., Oreszczyn T & Steadman P. How to support growth with less energy [J]. Energy Policy,2008,36:4592-4599.
    [2]Barrett, S. Global Disease Eradication [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 (1):591-600.
    [3]Barrett, S. Self-Enforc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4,(46):878-894.
    [4]Barrett, S. The Incredible Economics of Geo-engineering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8,(39):45-54.
    [5]Barrett, S. The Strategy of Trade Sanc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1997,19:345-361.
    [6]Barrett, S. Why Cooperate? The Incentive to Supply Global Public Goods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7]Bartik, 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Business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Growth and Change,1988, (19):22-44.
    [8]Baumol, W.J. and W.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9]Brander, James A. and Spencer, Barbara J. 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 (1-2):83-100.
    [10]Brigden.K., Labunska.I. Cutting edge contamination: A study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nic products. http://www.greenpeace.rog/china/zh/reports/production-report,2007.02.07, p19-21,p30-34.
    [11]Brock, W. A. and D. S. Evans.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Their Role and Regulation in the U. S. Economy [M]. New York:Holmes and Meier, 1986.
    [12]Carraro, C.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M].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on Climate Change, Kul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13]Carraro, C. and Siniscalco, 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Incentives and Political Economy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 (42):561-572.
    [14]Boocock, C.N.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Mining Sector in Sub-Saharan Africa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 (1):19-54.
    [15]Copeland, B. R. and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 (109):755-787.
    [16]Dean, J.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ollution Havens [Z].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The World Bank,2003.9.8.
    [17]Eliste, P., Ferdriksson, P.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ransfers, and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 (2):234-25.
    [18]Eskelnd, GS., Harrison, A. E. 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s? 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eaven hypothesis [Z].NBER working paper,2002,4(8888).
    [19]Friedman, Joseph, Daniel, A. What Att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vidence from Branch Plant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2,32(4):403-418.
    [20]Grossman, G., Krueger, A.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1991,11(3914).
    [21]Gunnar, S., Eskeland, Ann, E., Harrison. 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s? 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 (70):1-23.
    [22]Jaffe, A. B., S. R. Peterson, P.N. Stavin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manufacturing: 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5,33(1):132-163.
    [23]Kawase R, Matsuoka Y & Fujino, J.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 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 [J]. Energy Policy, 2006,(34):2113-2122.
    [24]Keller, W.& Levinson, A.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os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 to U.S states [Z]. NBER working paper,1999,9(7369).
    [25]Kevin Gallagher. Pollution intensive industry in Mexico under NAFTA: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The fletcher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 (105).
    [26]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Comi and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 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 [J]. Energy Policy,2007, (35):4688-4703.
    [27]Lee, H. and Roland-Holst, 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transfer of environment cost and benefits [J].OECD Development Center, Working Paper, 1993, (91):4-50.
    [28]Levy, D. The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5,4(1):44-67.
    [29]Liang, F.H.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rm Host Country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Z]. Honolulu:Academy of Management,2005.
    [30]Low, P. and Yeats.A. Do "dirty" industries migrate? [J].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1992, (159):89-103.
    [31]Mani, M. and Wheeler. D. 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Dirty Industry Migr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1960 to 1995[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eptember 1998,7(3):215-247.
    [32]Markusen, J.R., Morey, E. R. and Olewiler,N. Competition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hen Plant Locations are Endogenou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 (1):55-77.
    [33]Matthew A. Cole. Trade,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xamining the linkage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8):71-81.
    [34]McGuire, M. Regulation, Factor Reward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2,17(3):335-354.
    [35]Ockwell, D.G.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grounding ou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reality. Energy Policy,2008, (36):4600-4604.
    [36]Panayotou T. 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CID Working Paper, No.53,2000.
    [37]Panayotou T. 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Z].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Working Paper 238,1993.
    [38]Per G Fredriksson. Is there a "California effect" in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2, (32):737-764.
    [39]Petrakis, E. and Xepapadeas, A.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Hazard i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 (60):95-100.
    [40]Porter, M. E. and C. Van Der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 (9-10):120-134.
    [41]Porter, M.E.& Linde, V.D. 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 9(4):97-118.
    [42]Raman, Fumio M.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pollution-haven" Hypothesis and An emerging Trajectory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J]. Research Policy,2000, (29):59-79.
    [43]Rauscher,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polluting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5, (2):229-244.
    [44]Savas, Alpay. Does Trade Always Harm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 Case for Positive Interaction[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0, (50):272-288.
    [45]Scott, Barett.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4,54(3):325-338.
    [46]Siebert, Horst. The Harmonization Issue in Europe:Prior Agreement or a Competitive Process?[J]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ternal Market,1990:62-68.
    [47]Smarzynska, B.K.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1,(8469).
    [48]Smita, B.& Levinson, A. Examining the evidence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industry location [J].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4,13(1):6-41.
    [49]Snape, R.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Greening o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9.
    [50]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and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 Energy Policy,2005, (33):1723-1743.
    [51]Ulph, 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Role of market conduct [Z].CEPR Discussion Papers, No.1065:99-127.
    [52]V.Smi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estimates of economic cost. East-West center special Report,1996,4(5).
    [53]Walter, I.& Ugelow, J. 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mbio,1979, Vol. (8):102-109.
    [54]Xing, Y.& Kolstad, C.D. Do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21(1):1-22.
    [55]Xing, Y.& Kolstad, C.D. Environment and Trade:A Review of Theory and Issues[D].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02/9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56]安福仁.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J].经济经纬,2003,(5):17-18.
    [57]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7):961-988.
    [58]巴里.菲尔德、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9]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60]蔡防,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1]蔡防.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2]蔡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3]曹东,王金南.中国污染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64]曹利军等.污染转移:比较优势说误区[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3,(4):111-113.
    [65]柴国梁.探讨废塑料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上、下)[J].上海化工,2008,(1、2):39-41,38-40.
    [66]陈安庆,周范才.知名IT产品制造的源头罪恶[J].瞭望东方周刊,2010,(6): 48-51.
    [67]陈彬.中国外资准入制度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J].武大国际法评论,2007,(2):115-143.
    [68]陈红蕾、陈秋峰.我国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7):66-70.
    [69]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7-94.
    [70]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9):54-59.
    [71]陈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思考——兼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5,(5):42-49.
    [72]陈洋,赵诗兰,凌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经济论坛,2004,(18):15-16.
    [73]程雁,郑玉刚.我国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污染避难所”假说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检验[J].国际贸易研究,2009,(7):8-13.
    [74]戴金平.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促进与FDI[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75]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解决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6]党玉婷,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52-56.
    [77]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 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4):101-108.
    [78]狄雯华.非法废物贸易机制及相关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3):62-64.
    [79]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80]房巧红,苏桂寓.基于国际贸易视角的我国再生行业发展策略——针对“洋垃圾”问题的再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208-212.
    [81]傅京燕.国外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的进展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05,(8):54-57.
    [82]高松.基于环境风险和价值的进口固体废物分类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74-76.
    [83]高翔云等.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环境保护,2006,(2):50-53.
    [84]高振宁,缪旭波,邹长新.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1):41-43,59.
    [85]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4.
    [86]关劲娇,黄贤金,朱德明,夏太寿,张玉赋.高科技污染问题及驱动力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8-51.
    [87]郭红燕,韩立岩.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环境污染[J].国际贸易问题,2008,(8):111-118.
    [88]韩贵峰,马乃喜.环境保护低效率的博弈探析[J].生态经济,2001,(1):19-22.
    [89]何静,许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污染转移效应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7,(3):26-30.
    [90]何正霞,许士春.我国经济开放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7年[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87-93.
    [91]胡鞍钢,胡光宇主译.世界经济中的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2]胡大源.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之间的政府政策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1998,(5):25-27.
    [93]胡蜂,陈彬.污染转移的法学解读[J].国际贸易问题,2007,(4):110-116.
    [94]虎维岳.矿山开挖与环境负效应[J].煤炭学报,1998,(10):513-516.
    [95]华民.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41-47.
    [96]黄惠萍,肖俊.国际贸易中跨境污染转移的一种实证检验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6):780-783.
    [97]黄晶.跨国公司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J].世界环境,2000,(2):6-8.
    [98]黄先海.蛙跳型经济增长:后发国发展路径及中国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9]黄莹,王良健,李桂峰,蒋荻.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9,(10):59-68.
    [100]江合宁.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J].人大研究,2002,(11):32-34.
    [101]蒋桂萍.高科技污染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44-44.
    [102]柯武刚,史慢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3]赖颖璇.中国环保产业外资“绿色蛋糕” [J].中国外资,2005,(7):18-21.
    [104]兰天.贸易、跨国界污染与国际环境合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05]郎平.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64-69.
    [106]郎咸平等.产业链阴谋Ⅲ:新帝国主义并购中国企业的真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107]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108]李国柱,马树才.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动态与述评[J].生态经济,2007,(4):40-43.
    [109]李惠茹.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0]李军杰,钟君.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4):27-34.
    [111]李军湘.化工污染及其防治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1):33-34.
    [112]李康.绿色经济与绿色GDP[J].环境科学研究,2002,(4):1-4.
    [113]李幕菡,王立军.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2):92-95.
    [114]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J].管理世界2008,(7):7-16.
    [115]梁俊国,胡运权,王剑华.地方政府生态经济行为及其约束机制[J].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2001,(2):35-37.
    [116]梁志成.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型关系:对芒德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的重新思考[J].经济评论,2001,(2):113-115.
    [117]廖力平等.FDI对我国IT信息产业进出口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6,(9):49-51.
    [118]刘凤枝等.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技术研究——以土壤中铅和镉污染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422-426.
    [119]刘婧.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6):44-48.
    [120]刘世锦,杨建龙.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1]刘伟.工业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2]刘翔峰.按节能优先原则对中国外资结构进行调整[J].宏观经济研究,2007,(10):23-26.
    [123]刘渝琳,温怀德.经济增长下的FDI、环境污染损失与人力资本[J],世界经济研究,2007,(11):48-55.
    [124]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5]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6]陆菁.贸易与环境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203-209.
    [127]罗宏等.我国东、西部工业污染和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1,(7):341-342,346.
    [128]罗堃.我国污染密集型工业品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0):96-100.
    [129]马俊.上海市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79-81.
    [130]马丽、刘卫东、刘毅.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3,(5):603-610.
    [131]马涛、陈家宽.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5,(4):508-512
    [132]缪臻.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经济的影响[J],生态经济,2004,(8):45-49.
    [133]聂影、杨红强、刘月眉.国际多边环境协议与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5-18.
    [134]潘申彪、余妙志.江浙沪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74-79.
    [135]彭海珍,任荣明.环境成本转移与西部可持续发展[J].财贸研究,2004,(1): 19-23.
    [136]彭海珍,任荣明.外国直接投资和“污染天堂”假说[J].经济改革,2003,(5):37-39.
    [137]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17.
    [138]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39]皮建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边界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08,(5):22-27.
    [140]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1]强世功.“碳政治”新型国际政治与中国的战略抉择[J].中国经济,2009,(9):66-81.
    [142]任建兰,范纯增,陈培安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3]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76-81
    [144]佘群芝.贸易自由化与有效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45]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46]沈满洪,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4):53-57.
    [147]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48]舒基元,杨峥.环境安全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环境污染转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48-51.
    [149]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150]苏廷芝,杨海真,李宏宇.微电子行业的环境效应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7):106-107.
    [151]孙彬、姜涛.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J].半月谈,2004,(17):77-79.
    [152]汤姆.惕藤伯格.环境经济学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53]唐彦林.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8,(9):12-17.
    [154]田国强.激励、信息与经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5]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学(季刊),2003,(2):271-308.
    [156]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7]王葆青.跨国公司对全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理论前沿,2002,(17):13-15.
    [158]王红一.论对跨国公司的法律管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增刊):46-54.
    [159]王辉民、徐海红.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的构想[J].环境保护,2008,(8):23-25.
    [160]王军.贸易与环境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世界经济,2004,(7):1-13.
    [161]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8):85-95.
    [162]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12):4-10.
    [163]王宁.IT产品有害物质多,绿色制造需要过程[J].中国IT报,2007.4.3.
    [164]王瑞林,陈印军.我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42-47.
    [165]王庭东.论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下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7,(11):11-16.
    [166]王庭东.区域导向型发展模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与对外开放效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1-26.
    [167]王庭东.政策引致性扭曲:开放效益的体制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68]王文兴等.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前沿问题[J].生态环境,2005,(1):1-5.
    [169]王熙君.国外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08,(13):88-92.
    [170]翁伯琦等.警惕土壤的环境安全[J].中国环境报,2006.3.24.
    [171]吴巧生,成金华.能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72]吴玉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4):111-116.
    [173]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39-246.
    [174]奚君羊,刘卫江.FDI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2001,(12):3-11.
    [175]夏家淇等.关于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的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1):87-90.
    [176]夏太寿,倪杰,张玉赋.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污染基本情况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95-99.
    [177]夏友富.控制外国危险废物大量向我国转移的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1997,(5):26-34.
    [178]夏友富.外商投资我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109-123.
    [179]夏友富.外商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5,(2):112-120.
    [180]谢姚刚.理性看待污染密集产业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63-65.
    [181]熊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5,(5):80-84.
    [182]徐鹤,陈海英,廖卓玲.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安全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26.
    [183]徐强.区域环境经济与预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84]徐嵩龄.我国环境破坏的经济计量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85]许罗丹.国际贸易问题中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1997,(5):91-100.
    [186]许庆明.试析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J].管理世界,2001,(5):195-197.
    [187]许水平,赵兴.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及防范措施建议[J].经济论坛,2004,(21):34-36.
    [188]杨海生,贾佳,周永章等.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99-103.
    [189]杨海生,周永章,王夕子.我国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空间计量检验[J].统计决策,2008,(10):43-46.
    [190]杨彤,王能民.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2-26.
    [191]杨先明,黄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增长方式转型[J].云南大学学报,2004,(6):45-51.
    [192]叶民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3]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社出版,2001.
    [194]于峰,齐建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104-112.
    [195]于宏源.权力转移中的能源链及其挑战[J].世界经济研究, 2008,(2):29-33.
    [196]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论我国利用外资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6,(9):65-70.
    [197]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4):101-107.
    [198]张德强,谭晶荣.对利用FDI项目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38-42.
    [199]张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IT信息产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28):22-23.
    [200]张可兴.产业转移带来的思考,环境保护面临的调整[J].中国环境报,2005.3.18.
    [201]张可云,张文彬.非对称外部性、EKC和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对我国流域内部区域环境保护合作的经济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3):25-45.
    [202]张坤明.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7.
    [203]张其仔等.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纠正[M].中国工业经济,2006,(8).
    [204]张少华、陈浪南.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行业面板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68-73.
    [205]张少华、陈浪南.外包对于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1):26-31.
    [206]张婷.警惕新的污染源:高技术污染—硅谷大气污染与环境恶化引起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
    [207]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3,(3):99-112.
    [20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09]张小蒂,李晓钟.中国绿色食品贸易中的信息障碍及其化解的制度安排[J]. 学术月刊,2005,(11):35-44.
    [210]张小蒂,罗堃.中国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节能减排的可持续性——兼论新型清洁发展机制[J].《学术月刊》,2008,(11).
    [211]张小蒂,罗堃.中国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的环境代价[J].学术月刊,2007,(11).
    [212]张小蒂,钱雪亚.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25-28.
    [213]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14]张小蒂.论市场化与环境保护的兼容性[J].管理世界,2003,(2).
    [215]张小蒂.资源节约型经济与利益机制[M].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3,9.
    [216]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3):88-99.
    [217]张燕.环境管制视角下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当代财经,2009,(1):88-91.
    [218]张幼文.开放经济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48-54.
    [219]张幼文.双重体系的扭曲与外贸效益[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220]张幼文.寻租、扭曲与外贸效益的损失[J].探索与争鸣,1992,(4):27-31.
    [221]张幼文.政策引致性扭曲的评估与消除——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J].学术月刊,2008,(1):60-69.
    [222]张宇.制度约束、外资依赖与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再审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23]张毓茜.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1,(3):36-38.
    [224]张志辉.“污染天堂假说”的研究进展[J].学海,2005,(2):187-191.
    [225]章守明.科技进步—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现代纺织技术,2002,(2):49-53.
    [226]赵贺.发达国家高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及我国对策[J].中州学刊,2001,(5):30-32.
    [227]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8]赵细康.论贸易、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2,(2):56-60.
    [229]赵玉焕.贸易与环境:WTO新一轮谈判的新议题[M].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30]赵玉敏.中国能源安全的漏洞[J].国际贸易,2008,(6):23-27.
    [231]郑国锋,马民涛,李旭,沈晓悦.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10):480-480.
    [232]郑易生.环境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2,(2):68-75.
    [233]郑易生等.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管理世界,1999,(2):189-198.
    [234]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35]郑志刚.经济学视角下的古代连坐和保甲制度——对《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一文的评论[J].学术界,2004,(4):257-260.
    [236]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樊纲主编.走向低碳经济: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3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M].北京:2005.
    [238]钟昌标.转型期中国市场分割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9]钟阳胜.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一种组织经济增长的新思路[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40]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41]周力,应瑞瑶.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42-50.
    [242]周民良.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污染[J].管理世界,2000,(2):103-113.
    [243]朱永恒.土壤污染的一个评价指标:土壤动物[J].土地通报,2006,(4):373-377.
    [244]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