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的生存方式和国家竞争方式发生了全面的改变,软实力作为硬实力竞争的能动力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文化软实力概念从软实力概念中衍生出来,成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其基础性的要素。文化软实力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利益既有现时的经济利益又有未来的经济利益,既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又有间接的经济利益。
     本文从微观、中观及政府监管三个层面对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条件及运作机理进行系统阐述,深入分析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等,着重研究和探讨影响文化软实力的制度背后的因素。进而运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剖析主要发达国家与软实力提升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并对国内外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产业监管政策的缺陷,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旨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和建议并期待建立起有效的文化产业政府监管体系。
After process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competi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national has changed roundly,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competition occur accordingly, while soft power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dynamic force of competition of hard power.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gap is not the largest GDP and military power, but a variety of soft power for China as the emerging country. Soft power gap becomes the most fatal weakness for constraining China’s growing up.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cultural soft power becomes the elements of soft power, and its basic elements. In this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which becomes another force to change the world, is profoundly changing people's material life. The culture not only accumulates today’s wealth, but also influences and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the econom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fast-growing "soft power"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hanc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a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soft power means.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non-economic factors soft power is the variable or the multiplier, which doubled or decrease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under the premise that economic strength is confirmed to be the constan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 for the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but most of them are considered as non-economic issues, lacking of a systematic economic analysis.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it is the economics research topics of particular concern that the basic elements research which constitutes cultural soft power will be the path of promoting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just started;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ga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negative impact brought by imbalance of soft and hard strength development is emerging gradually; therefore,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cerns of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ituation for China's soft power from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ciety. There is a long way to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undoubtedly economics perspective illuminates to choose the pa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drawing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alyses the hidden power behind the system of cultural soft factors deeply from the angle of law and economics. Consciously, it improves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rough rationalization of the system, namely, the rationaliz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First, the background of topic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s sorted, which has improved the urgency of cultural soft power,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analysis. Then the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cultural factor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oft power and general theory regulated by government have been combed. Through the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factor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cultural theor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oft power, we find that many economis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culture does has the efficient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As the two wheel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are essentially a dialectic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ough its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rules and independence. By certa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ultural mechanisms affect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behavior and thus affec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ing become a unique and important resource, culture has been attach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For the current study there are still som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even the ethical debate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and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does not form a logically consistent with mainstream economic analysis framework. Through the general theor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in the exist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on the cultural industry regulatory mechanism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ing theory, building the appropriate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of establishing a modern regulatory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dig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ssues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s, industry economics and other subjects in various fields. It uses the combin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the combination of benefit analysis, case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ies, macro and micro analysis to achieve a systematic analysis.
     Chapter Two,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This chapter which attempts to consi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s well as soft and hard power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at may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factors and economic relations is illustrated. Secondly,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resource allo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efficiency which have positive economic effects is analyzed concretely. It reflects not only in its direct value creation, but also acts as an incentive effect, gathering integration effec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effect, innovation and brand enhancing effect of such amplification. As a competitive force in parallel, cultural soft power can play the role of soft power when the hard power of competition achieves the target cost which is tied or higher, and target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of "soft power" resources,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oft power, then reduce the target cost and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Finally,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re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clear explanations. It summarized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which is the " Substantial is stuff", "Metaphysics is Tao" the dialectical, two-way relationship.
     Chapter Three, cultural soft power on economics analysis. This chapter studies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 in which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from the micro, medium,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deep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cultural soft power. At the micro level, it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brand, and creative culture from the business perspective, and how the main form generated a competitive corporate culture, and how corporate culture affect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t the medium level, the research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to the industry level, focusing on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media industries,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rule behind education sector special economic operation, analyz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generation medium mechanism; At the macro level, it takes the cultur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mechanism on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soft power into consideration.
     Chapter Four, cultural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There may b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political systems, development goals and other countries, but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have a role in guiding us from the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Enhancing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requires not only localization of accumulated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Western countries should study and learn the theory of resourc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they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egulatory policies.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odes, namely, market-oriented in U.S., government-led in British and French, government-driven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so on.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France, Japan, Korea and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 it provided an international frame which can be referenced, and then pointed out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defects and disadvantage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rough domestic and foreign government regulation mode, the mai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y legal support system,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eans of comparison of these four aspects.
     Chapter Five, the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status, problems and recommendations.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policy, status, and problems, and illustrates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Drawing on national experience in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t proposed to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policies and proposals, namely, placed improving cultural soft power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encouraged cultural innovation, fosters "cultural brand", develops and improv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 improv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establishes modern culture industry groups, fully develops economies of scale; seriously perfects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tec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o on.
     The main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First, most studies consider cultural soft power as non-economic issues, lacking of a systematic economic analysis.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the studies that through what kind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can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be promoted are rather ra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idden power behind the system of cultural soft factors deeply from the angle of law and economics. Consciously, it improves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rough rationalization of the system, namely, the rationaliz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Second, this paper studies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 in which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from the micro, medium,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deeply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n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 on how to cultivate culture soft power.
     Third,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special properties department, which is not only ideological but also a general industry sector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general rules but also fully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regulation in this area, it cannot copy the experience of the general industry regulation, and more regulation cannot simply transplant Western idea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ctual objective function,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constraints and practical tools which meet the standard of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government of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regulatory system, based on summary, assessment of Western culture, industry regulators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引文
①[美国]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②[美国]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③[荷兰]冯·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版。
    ④[荷兰]冯·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版。
    
    
    ①曹升生:《论“文明冲突论”与“软权力论”之间的辩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②邓清柯:《文化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③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①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文汇报》,2006年10月9日。
    ②徐世丕:《韩国打造软实力的新国策》,《中国文化报》,2008年4月2日。
    ①沈壮海:《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5日。
    ①《中法贸易额:十年增二点四倍逆差扩大》,2010年5月1日。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2632/2010/0608/256772/content_256772.htm
    ②张玉玲:《文化产业增速超越同期GDP》,《光明日报》,2010年3月1日。
    ③邓清柯:《文化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雷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十七大精神落地生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6期(十七大专刊)。
    ①[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③陈书静:《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探析》,《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④Smith. A.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⑤[美]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中译本) ,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⑥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①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②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③[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④[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⑤[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⑥[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⑦冯文俊、文武:《对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经济论坛》2006年第14期。
    
    ①罗浩、季任钧:《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框架》,《经济评论》,2009年第2期。
    ②[瑞典]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版。
    ③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综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④孙波、张凤山:《论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与经济绩效》,《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①皱恒甫:《积累欲、节俭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四个例证》,《中国流通经济》,1993年第4期。
    ①[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②[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③Greif, A.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essons from Commercial Revo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1992) :28– 133.
    ④Greif, A. Cultural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 Socie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 (1994) :912– 950.
    ⑤Greif, A. Genoa and Maghribi Traders:Historical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⑥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孙岚:《保罗·罗默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论》,《改革与理论》,1999年第3期。
    ②何樟勇:《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③王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6期。
    ④王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6期。
    ⑤[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⑥[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②[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③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④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⑤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⑥[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①[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②[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③[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④晏雁:《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定量化比较》,《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①Viscusi, W.K., J. M. Vernon and J.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Massachuserrs:The MIT Press,1995.
    ②Stigler, G. J. and C. Friedland, What can the Regulation Regulate:The Case of Electricity,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2.
    ③Utton, M.A. 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Industry, Basil Blackwell,1986.
    ④Crew, M.A. and P.R. Kleindorfer, The Economics of Public Utility Regulation, The Macmilian Press,1986.
    ⑤Stigler, G.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2 (spring).
    ①Viscusi, W.K., J. M. Vernon and J.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Massachuserrs: The MIT Press,1995.
    ①Crew M. A. Paul R Kleindorfer. Regulatory Economics:Twenty Years of Progress .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002(1).
    ②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③拉姆士价格是一系列高于边际成本的定价,它能资助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当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升所产生的净损失小于运用额外收入所产生的净收差时,经济效率就提高了。
    
    ①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日]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中国经济,1987年版。
    
    ①[美]梭罗:《寻找精神家园——梭罗书信选》,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②[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苗淑华、刘阿娜:《市场营销中的文化意识》,《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
    
    ①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战略管理》,2003年第1期。
    ②M·A·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s progress Macmillan&co1td,1951
    ③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之三)》,《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第12期。
    ④张晓明:《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观察》,2009年第3期。
    ①董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管理与探索》,2007年7月号。
    
    ①刘建凤:《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2期。
    ②[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第1989年版。
    ③李东华:《文化产品价值分析》,《科技广场》,2006年第6期。
    ①何树青:《中国缺乏软实力:五千年文明为何不敌好莱坞》,《新周刊》,2006年4月1日。
     ①关群:《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中国发展观察》,2004年第9期。
    ①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学习时报》,2003年10月20日。
     ①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①[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胡英华:《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商学院,2008年。
    ②董云翔、邓颖颖:《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化浅析》,《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①杨健:《用企业文化打造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出版广角》,2005年第7期。
    ①王军:《“勿忘软实力”系列文章之四:文化遗产对接软实力》,《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3月12日。
    ②孟晓驷:《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2010年4月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0062641.html
    ③张晖明、张亮亮:《“软实力”的经济效应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陈明:《文化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①蒋朝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我国先进文化》,《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
    ②刘纪兴:《文化产业应走集群化发展之路》,《政策聚焦》,2006年第2期。
    ③《中国民族品牌哪里去了》,人民网—《环球时报》,2007年8月27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6173794.html
     ①Joseph Nye:“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Time,February 22,1999.
    ①马建英:《“软权力”论与国家崛起刍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②张小明:《重视“软权力”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
    ①邓正红:《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太钢不锈”全球争雄的创新之路——关于太钢精神的调研报告》,太原文明网, 2009年12月21日。http://tywm.tynews.com.cn/content/2009-12/21/content_6601_3.htm
     ①《关于企业文化的论述》,商机咨询网,2009年12月23日。http://www.3158.com/news/2009/12/23/1261550052369.shtml
    ①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①《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读书报告1史浩然,搜狐博客,2009年10月20日。http://dongdongclub2009.blog.sohu.com/134469792.html
    ②张苏串:《论新教伦理意识形态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韦伯命题"的启示》,《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③杨爱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年第4期。
    
    ①《刘韬.企业文化解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观点》2010年5月21日。http://www.docin.com/p-55864171.html
    ②《刘韬.企业文化解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观点》,2010年5月21日。http://www.docin.com/p-55864171.html
     ①赵子忱:《精神产品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①[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①[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①[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①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陈柳钦:《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光明网-光明观察,2007年12月14日。
    ①Scott.A.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Urban.Fairs Review,2004.
    ②Pratt, Andy C. (2004) Creative clusters: 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12). pp. 50-66. ISSN 1329-878X.
    ③Scott.A.J.The Craft Fashion and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ectoral Image-Producing Complex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2):306~323.
    ①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Par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24(3)
    ②Nachum,Lilach&Keeble,David.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③Gornostaeva, Galina and Cheshire, Paul (2003) Media cluster in London. Les cahiers de l'institut d'amenagement et d'urbanisme de la region d'Ile de France, 135 (4). pp. 151-160. ISSN 0153-6184.
    ④Mills,Lisa&Brail,Shauna G.,New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The Toronto Cluster In Transition,Working Paper.
    ⑤Pim den Hertog,Erik Brouwer and Sven Maltha, Innovation in an adolescent cluster:The dutch multimedia cluster..Dialogic Innovation&Interaction and Department of Innovation Studies,Utrecht Universitu.
    ⑥陈倩倩、王缉慈:《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5第1期。
    ⑦刘丽、张焕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期。
    ⑧王树雄、于正东:《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2期。
    ⑨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地理学报》,2005年第2期。
    ⑩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11周灵雁、禇劲风、李萍萍:《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张纯、王敬甯、陈平、王缉慈、吕斌:《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周冰:《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
    ③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④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⑤陈祝萍、黄艳麟:《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机理》,《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4期。
    ⑥刘蔚、郭萍:《文化产业的集群政策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Claus Steinle、Holger Schiele, 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 Research Policy 2002 (31):849-58.
    ①[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熊贤良:《区分规模经济的层次及其相应对策》,《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②熊贤良:《区分规模经济的层次及其相应对策》,《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③[美]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①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版。
    ②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浙江日报》,2007年5月14日。
     ①姜奇平:《互联网周刊》奇平视点,2010年2月19日。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6/0430/A20060430528093.shtml
    ①康晓明等:《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英]詹姆士·E.米德:《明智的激进派经济政策指南:混合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①皮斯托、许成刚:《不完备法律(上)比较》,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徐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①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傅殿才、颜鹏飞:《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①中共黄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2009年5月11日。 http://news.huangshan.gov.cn/kxfz/news.asp?ArticleID=23713&classid=821&parentid=816
    ②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P.3.
    ①[美]丹尼尔·F·史普博:《规制与市场》,上海三联出版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
    
    ①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②[美]丹尼尔·F·史普博:《规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美]丹尼尔·F·史普博:《规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③M. Loeb, W.Magat. A Decentralized Method of Utility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pp. 399-404.
    ④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⑤张昕竹、让·拉丰、安·伊斯塔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⑥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P.3.
    ⑦S. Peltzman. 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6(19):pp.211-240.
    ①威曼-琼斯:《公用事业规制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滕图电子出版社。
    ②P Joskow, R. Schmalensee. Incentive Regulation for Electric Utilities.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1986,4(1):pp1-49.
    ③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①[美]穆勒:《公共选择理论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胡家勇:《政府干预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Weiberg, Albert K., Manifest Destiny: A Study of Nationalist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History. Chicago,1935.240.
    ②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③张晓璇:《论国际法视阈下的国家软实力建设》,2010年7月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547.html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大陆哈利波特电影官方网站,http://www.harrypotter.com.cn/
    ②《波音飞机和哈利波特,谁飞得快》,2009年5月1日。http://www.pzkk.com/shuishoulilun/200807/20-60658.shtml
    ③段亚兵:《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2010年9月1日。http://www.qstheory.cn/qswz/200912/t20091203_16338.htm
    ④周蔚华:《新规则新需求下的出版业》,《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月7日。
    ①《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央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②张志宏:《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况和发展经验》,《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登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④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⑤李陈锋:《从NBA全球化看电视与消费文化的共谋》,2007年10月08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75857/6349195.html
    
    
    ①顾爱怡:《会展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商业周刊》,2008年第29期。
    ②阚和庆:《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①简海燕:《用法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域外经验与启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刘志华、刘慧:《基于效率的文化软实力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2期。
    ①汤莉萍等:《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贾春峰:《文化力: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学术研究》,1995年第1期。
    ③《透视美国高等教育—美国大学成功的五大理由》,2004年10月29日。http://edu.sina com.cn/1/2004-10-29/89731.html
    ④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秦勇:《美国文化产业:经济入侵还是文化渗透》,《读书》,2007年第8期。
    ②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①邓显超:《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理论探索》,2009年第2期。
    ②刘平:《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及启示》,《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③刘平:《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与启示》,《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④陈志楣、冯梅、郭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杨海霞、郑晓红:《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启示》,《经济师》,2006年第10期。
    ①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之三)》,《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第12期。
    ②张书卿:《法国政府对出版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与作为》,《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1期。
    ③张晓明,等:《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①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8期。
    ②张胜冰、徐向里、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梁芳、赵瑞平:《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究》,《经济论坛》,2006年第15期。
    ④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前线》,2008年第7期。
    
    ①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
    ②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何农:《透视法国文化产业:政府扶持造就产业兴旺》,《光明日报》,2003年11月8日。
    
    ①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阚和庆:《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①《打造中国软实力》,2010年5月1日。http://www.penwo.com/mishuwenmi/200807/24-203566.shtml.
    ②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前线》,2008年第7期。
    ③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第2期。
    ①[日]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②王登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③李双伍:《全球文化产业掀起“瓜分浪潮”》,《时事报告》,2006年第2期。
    ④杨丽欣:《论国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①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
    ③《通信文化浪潮》,2009年9月10日。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63831_25242.html
    ④尹继佐主编:《2000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①胡珊:《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时代经贸》,2008年第6期。
    
    ①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②阚和庆:《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①刘平:《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与启示》,《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②《日本动画产业揭秘》,2010年8月11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356039.htm
    ①赵妮娜:《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消费导刊》,2008年第6期。
    ①陈继稳:《日韩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启示》,《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②阚和庆:《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③孔同:《从韩国传媒产业发展看国家软实力增强》,2010年7月1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7028/88362/5970973.html
    ④孔同:《从韩国传媒产业发展看国家软实力增强》,2010年7月1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7028/88362/5970973.html
    ⑤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①Globalization of Korea’s Game Industry Tops the Agenda,Korea IT TIMES,2006年4月vol.23.
    ②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伊志友:《韩国文化观光部官员谈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报》,2004年6月22日。
    ①李琳:《韩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深圳特区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②闫玉刚:《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2010年5月1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6-05-09/24276.html,
    ③苏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究》(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①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上)》,《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
    ②闫玉刚:《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2010年5月1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6-05-09/24276.html,
    ③伊志友:《韩国文化观光部官员谈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报》,2004年6月22日。
    
    ①孔同:《从韩国传媒产业发展看国家软实力增强》,《传媒》,2007年第4期。
    ②陈志楣、冯梅、郭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苏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究》(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④《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2003年8月30日。Http://www.gdass.gov.cn/CIC/gwwh01.html
    
    ①苏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究》(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②徐世丕:《韩国打造软实力的新国策》,《中国文化报》,2008年4月2日。
    
    ①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①李舫:《春花一点景色万般——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观察与思考综述之一》,《人民日报》,2009年6月19日。
    ①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②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7期。
    ③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山东经济》,2008年第6期。
    ②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6版。
    ③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山东经济》,2008年第6期。
    ④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03年版。
    ⑤蒋朝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我国先进文化》,《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
    
    ①刘纪兴:《文化产业应走集群化发展之路》,《政策聚焦》,2006年第2期。
    ②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③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①丁伟:《四大症结导致中外文化贸易严重逆差》,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 2006年4月20日。
    ②曲晓燕:《蓝猫:三辰托起中国卡通世界梦》,《中国文化报》,2005年12月9日。
    ③《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民族品牌发展之路》,2007年第12期。
    ①陈忱主编:《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6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
    ①江蓝生、谢绳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5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①李东华:《文化产业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作用及思考》(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6年。
    ②孙坚、孙一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企业经济》,2007年第9期。
    ③赵莉:《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的实证分析》,载《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2007年第5期。
    ①张林明:《中国游戏产业的下一座金矿》,《经营者》,2005年5月10日。
    ②李东华:《文化产业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作用及思考》(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6年。
    ③江蓝生、谢绳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④程瑞华:《金融产业迈向文化产业的起点》,2008年2月2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zhjj/txt/2008-02/02/content_96416.htm
    ⑤程瑞华:《金融产业迈向文化产业的起点》,2008年2月2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zhjj/txt/2008-02/02/content_96416.htm
    
    ①吴安安:《我国现行文化产业政策析论》(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②范玉刚:《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瞭望》,2008年第11期。
    ③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周斌:《试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中华文化》,2005年第3期。
    ①郭娅莉孙江华龚灏:《媒体政策与法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①《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07年10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9.html
    ②胡莎莎、李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王晓英:《我国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对策初探》,《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
    ①贾旭东:《文化产业金融政策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刘永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7年。
    
    ①陈忱:《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2期。
    ②江蓝生、谢绳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①陈建军、葛宝琴:《城市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①张晓玲:《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法律环境的思考》,《经济纵横》,2007年第5期。
    ①黄桂英:《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1]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 [荷兰]冯·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版。
    [3]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4]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美]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中译本) ,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6] [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 [瑞典]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版。
    [9]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10]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3]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4]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 [日]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中国经济,1987年版。
    [16] [美]梭罗:《寻找精神家园——梭罗书信选》,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7]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邓正红:《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0] [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1]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2]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 [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版。
    [25] [英]詹姆士·E·米德:《明智的激进派经济政策指南:混合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皮斯托、许成刚:《不完备法律(上)比较》,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7]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傅殿才、颜鹏飞:《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9]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0] [美]丹尼尔·F·史普博:《规制与市场》,上海三联出版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
    [3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32]张昕竹、让·拉丰、安·伊斯塔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3] [美]威曼-琼斯:《公用事业规制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滕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版。
    [34] [美]穆勒:《公共选择理论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胡家勇:《政府干预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7]张志宏:《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况和发展经验》,《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9]汤莉萍等:《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1]陈志楣、冯梅、郭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张晓明,等:《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
    [46]尹继佐主编:《2000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7]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8]陈志楣、冯梅、郭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林拓、李惠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0]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03年版。
    [5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2]陈忱主编:《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5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6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
    [54]江蓝生、谢绳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版。
    [5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5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6]江蓝生、谢绳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7]《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 Smith. A.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
    [59] Greif, A. Genoa and Maghribi Traders:Historical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0] Viscusi, W.K., J. M. Vernon and J.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Massachuserrs:The MIT Press,1995.
    [61] Utton, M.A. 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Industry, Basil Blackwell,1986.
    [62] Crew, M.A. and P.R. Kleindorfer, The Economics of Public Utility Regulation, The Macmilian Press,1986.
    [63] Weiberg, Albert K., Manifest Destiny:A Study of Nationalist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History. Chicago,1935.240.
    [64] Philip H.Coombs,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 Educational and Affairs. New York,1964.6.
    [1]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胡英华:《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商学院,2008年。
    [3]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4]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王成波:《中美文化产业政策比较研究》(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6]杨丽欣:《论国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7]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苏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究》(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9]金禅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硕士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李东华:《文化产业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作用及思考》(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6年。
    [11]姜自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2]刘永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7年。
    [1]曹升生:《论“文明冲突论”与“软权力论”之间的辩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2]邓清柯:《文化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雷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十七大精神落地生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6期(十七大专刊)。
    [4]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5]陈书静:《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探析》,《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冯文俊、文武:《对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经济论坛》2006年第14期。
    [7]罗浩、季任钧:《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框架》,《经济评论》,2009年第2期。
    [8]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耦合:一个文献综述》,《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9]孙波、张凤山,《论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与经济绩效》,《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10]皱恒甫:《积累欲、节俭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四个例证》,《中国流通经济》,1993年第4期。
    [11]孙岚:《保罗·罗默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论》,《改革与理论》,1999年第3期。
    [12]何樟勇:《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3]王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6期。
    [14]晏雁:《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定量化比较》,《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5]叶南客:《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成动因与实现途径》,《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16]苗淑华、刘阿娜:《市场营销中的文化意识》,《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
    [17]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战略管理》,2003年第1期。
    [18]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之三)》,《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第12期。
    [19]张晓明:《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观察》,2009年第3期。
    [20]董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管理与探索》,2007年7月号。
    [21]刘建凤:《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2期。
    [22]李东华:《文化产品价值分析》,《科技广场》,2006年第6期。
    [23]关群:《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中国发展观察》,2004年第9期。
    [24]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25]董云翔、邓颖颖:《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化浅析》,《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26]杨健:《用企业文化打造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出版广角》,2005年第7期。
    [27]张晖明、张亮亮:《“软实力”的经济效应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8]陈明:《文化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29]蒋朝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我国先进文化》,《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
    [30]刘纪兴:《文化产业应走集群化发展之路》,《政策聚焦》,2006年第2期。
    [31]马建英:《“软权力”论与国家崛起刍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2]张小明:《重视“软权力”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
    [33]张苏串:《论新教伦理意识形态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韦伯命题"的启示》,《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34]杨爱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年第4期。
    [35]赵子忱:《精神产品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36]陈倩倩、王缉慈:《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5第1期。
    [37]刘丽、张焕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期。
    [38]王树雄、于正东:《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2期。
    [39]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地理学报》,2005年第2期。
    [40]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41]周灵雁、禇劲风、李萍萍:《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12期。
    [42]张纯、王敬甯、陈平、王缉慈、吕斌:《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43]周冰:《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
    [44]陈祝萍、黄艳麟:《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机理》,《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4期。
    [45]刘蔚、郭萍:《文化产业的集群政策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6]熊贤良:《区分规模经济的层次及其相应对策》,《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47]迈克尔·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48]康晓明等:《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9]徐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50]王登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1]顾爱怡:《会展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商业周刊》,2008年第29期。
    [52]阚和庆:《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53]简海燕:《用法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域外经验与启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4]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0期。
    [55]刘志华、刘慧:《基于效率的文化软实力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2期。
    [56]贾春峰:《文化力: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学术研究》,1995年第1期。
    [57]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8]秦勇:《美国文化产业:经济入侵还是文化渗透》,《读书》,2007年第8期。
    [59]龚滟:《论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60]邓显超:《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理论探索》,2009年第2期。
    [61]刘平:《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及启示》,《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62]杨海霞、郑晓红:《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启示》,《经济师》,2006年第10期。
    [63]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之三)》,《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第12期。
    [64]张书卿:《法国政府对出版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与作为》,《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1期。
    [65]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8期。
    [66]梁芳、赵瑞平:《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究》,《经济论坛》,2006年第15期。
    [67]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前线》,2008年第7期。
    [68]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
    [69]阚和庆:《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70]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第2期。
    [71]李双伍:《全球文化产业掀起“瓜分浪潮”》,《时事报告》,2006年第2期。
    [72]胡珊:《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时代经贸》,2008年第6期。
    [73]赵政原:《日本扩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
    [74]刘平:《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与启示》,《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75]赵妮娜:《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消费导刊》,2008年第6期。
    [76]陈继稳:《日韩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启示》,《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77]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78]李琳:《韩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深圳特区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79]张永文、李兰谷:《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北京观察》,2003年12期。
    [80]孔同:《从韩国传媒产业发展看国家软实力增强》,《传媒》,2007年第4期。
    [81]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7期。
    [82]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3]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山东经济》,2008年第6期。
    [84]蒋朝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我国先进文化》,《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
    [85]刘纪兴:《文化产业应走集群化发展之路》,《政策聚焦》,2006年第2期。
    [86] 86.《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民族品牌发展之路》,2007年第12期。
    [87]孙坚、孙一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企业经济》,2007年第9期。
    [88]赵莉:《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的实证分析》,载《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2007年第5期。
    [89]范玉刚:《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瞭望》,2008年第11期
    [90]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91]周斌:《试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中华文化》,2005年第3期。
    [92]胡莎莎、李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3]王晓英:《我国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对策初探》,《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
    [94]贾旭东:《文化产业金融政策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5]陈忱:《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2期。
    [96]陈建军、葛宝琴:《城市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97]张晓玲:《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法律环境的思考》,《经济纵横》,2007年第5期。
    [98]黄桂英:《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99] Greif, A. Cultural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 Socie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 (1994) :912– 950.
    [100] Greif, A.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essons from Commercial Revo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1992) :28– 133.
    [101] Stigler, G. J. and C. Friedland, What can the Regulation Regulate: The Case of Electricity,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2.
    [102] Stigler, G.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2 (spring).
    [103] Crew M. A. Paul R Kleindorfer. Regulatory Economics:Twenty Years of Progress .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002(1).
    [104] Joseph Nye:“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Time,February 22,1999.
    [105] Scott.A.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Urban.Fairs Review,2004.
    [106] Pratt, Andy C. (2004) Creative clusters: 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12). pp. 50-66. ISSN 1329-878X.
    [107] Scott.A.J.The Craft Fashion and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ectoral Image-Producing Complex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2):306~323.
    [108] 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Par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24(3).
    [109] Nachum,Lilach&Keeble,David.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110] Mills,Lisa&Brail,Shauna G.,New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The Toronto Cluster In Transition,Working Paper.
    [111] Pim den Hertog,Erik Brouwer and Sven Maltha, Innovation in an adolescent cluster:The dutch multimedia cluster..Dialogic Innovation&Interaction and Department of Innovation Studies,Utrecht University.
    [112] Claus Steinle、Holger Schiele, 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 Research Policy 2002 (31):849-58..
    [113] 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P.3.
    [114] M. Loeb, W.Magat. A Decentralized Method of Utility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pp. 399-404.
    [115] S. Peltzman. 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6(19):pp.211-240.
    [116] P Joskow, R. Schmalensee. Incentive Regulation for Electric Utilities.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1986,4(1):pp1-49.
    [1]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文汇报》,2006年10月9日。
    [2]徐世丕:《韩国打造软实力的新国策》,《中国文化报》,2008年4月2日。
    [3]沈壮海:《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5日。
    [4]张玉玲:《文化产业增速超越同期GDP》,《光明日报》,2010年3月1日。
    [5]何树青:《中国缺乏软实力:五千年文明为何不敌好莱坞》,《新周刊》,2006年4月1日。
    [6]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学习时报》,2003年10月20日。
    [7]王军:《“勿忘软实力”系列文章之四:文化遗产对接软实力》,《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3月12日。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浙江日报》,2007年5月14日。
    [9]周蔚华:《新规则新需求下的出版业》,《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月7日。
    [10]何农:《透视法国文化产业:政府扶持造就产业兴旺》,《光明日报》,2003年11月8日。
    [11]伊志友:《韩国文化观光部官员谈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报》,2004年6月22日。
    [12]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上)》,《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
    [13]李舫:《春花一点景色万般——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观察与思考综述之一》,《人民日报》,2009年6月19日。
    [14]曲晓燕:《蓝猫:三辰托起中国卡通世界梦》,《中国文化报》,2005年12月9日。
    [15]甄澄、赵达、王斯敏:《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寻求突破》,《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
    [16]张林明:《中国游戏产业的下一座金矿》,《经营者》,2005年5月10日。
    [17]程瑞华:《金融产业迈向文化产业的起点》,《金融时报》,2008年2月2日。
    [1]《中法贸易额:十年增二点四倍逆差扩大》,2010年5月1日。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2632/2010/0608/256772/content_256772.htm
    [2]孟晓驷:《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2010年4月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0062641.html
    [3]《中国民族品牌哪里去了》,人民网—《环球时报》,2007年8月27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6173794.html
    [4]《太钢不锈”全球争雄的创新之路——关于太钢精神的调研报告》,太原文明网, 2009年12月21日。http://tywm.tynews.com.cn/content/2009-12/21/content_6601_3.htm
    [5]《关于企业文化的论述》,商机咨询网,2009年12月23日。http://www.3158.com/news/2009/12/23/1261550052369.shtml
    [6]《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读书报告1史浩然,搜狐博客,2009年10月20日。http://dongdongclub2009.blog.sohu.com/134469792.html
    [7]《刘韬.企业文化解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豆丁网,2010年5月21日。http://www.docin.com/p-55864171.html
    [8]陈柳钦:《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光明网-光明观察,2007年12月14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11/15/3480527_60116379.shtml
    [9]姜奇平:《互联网周刊》奇平视点,2010年2月19日。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6/0430/A20060430528093.shtml
    [10]中共黄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2009年5月11日。http://news.huangshan.gov.cn/kxfz/news.asp?ArticleID=23713&classid=821&parentid=816
    [11]张晓璇:《论国际法视阈下的国家软实力建设》,2010年7月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547.html
    [12]《波音飞机和哈利波特,谁飞得快》,2009年5月1日。http://www.pzkk.com/shuishoulilun/200807/20-60658.shtml
    [13]段亚兵:《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2010年9月1日。http://www.qstheory.cn/qswz/200912/t20091203_16338.htm,
    [14]李陈锋:《从NBA全球化看电视与消费文化的共谋》,2007年10月08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75857/6349195.html
    [15]《透视美国高等教育—美国大学成功的五大理由》,2004年10月29日。http://edu.sina com.cn/1/2004-10-29/89731.html
    [16]《打造中国软实力》,2010年5月1日。http://www.penwo.com/mishuwenmi/200807/24-203566.shtml
    [17]《通信文化浪潮》,2009年9月10日。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63831_25242.html
    [18]《日本动画产业揭秘》,2010年8月11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356039.htm
    [19]孔同:《从韩国传媒产业发展看国家软实力增强》,2010年7月1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7028/88362/5970973.html
    [20]闫玉刚:《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2010年5月1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6-05-09/24276.html
    [21]《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2003年8月30日。Http://www.gdass.gov.cn/CIC/gwwh01.html
    [22]《动漫改编电影已经成为趋势成本利润1:10》,2009年6月1日。http://ent.qq.com/a/20090519/000323.htm
    [2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07年10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9.html
    [24]程瑞华:《金融产业迈向文化产业的起点》,2008年2月2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zhjj/txt/2008-02/02/content_96416.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