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性作为西方启蒙运动的“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向全球拓展的人类新时代的精神,是人类经历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化革命三大运动对以往的认识和思想进行了一次颠覆性活动所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果。现代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状态与历史秩序,在经济上表现为实行市场经济,追求责任契约与平等竞争;在政治上坚持实行民主政治;在文化上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同时,现代性还指涉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境遇,它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发挥,确立理性的权威,崇尚人的自主,维护人的权利,倡导人的主体性与解放,追求人的权利与自由;现代性又是一种反思的精神,它包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与代价的一种审视、反思和批判。启蒙运动以来,伴随着现代性的演进过程,人类逐渐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制度模式,表明生活在现代化中的人们不仅渴望追求自由与平等而且渴望获得秩序与价值,为此人类逐渐确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与制度模式即现代民主制度。政党政治作为人类特殊的政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民主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性得以拓展和延伸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把政党政治纳入现代性的视域中,是对二十世纪以来对现代性理解上的丰富和完善。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政治共同体的现代性意识与诉求愈加突显,共同体内部必将因利益而产生分化、差异,因利益谋求妥协与整合,进而诉求政治参与,最终导致政党政治的生成。正是从现代性演进的角度切入本篇论文的主题,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在导论中,主要探讨论文研究的旨趣、意义及价值,同时指出对政党现代性研究要有自觉意识、开放意识和反思意识,不仅有一个全球的视野,还要有一个共进的共时性眼光,更要具有一个深邃的历史性眼光,即对政党现代性研究应当采取“结构性”、“历时性”和“共时性”三重向度。正文:第一章,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简要的梳理,并指出政治现代性作为现代性构成的主要部分,是现代性演进的一条重要路径,以民主、自由、平等和权利等价值理念作为内在的元素,以民主、自由、平等和权利等构成的现代民主制度作为其外在的支撑。其内在逻辑演进由神权政治共同体走向契约型政治共同体;由代议制民主共同体走向政党政治共同体,可以说是正是政治共同体的这种现代性意识催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第二章,分析了政党的生成及其现代性运作,指出政党的内涵流变并对政党的基本构成作简要的分类。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政党的运作功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1)政党的代表性功能:包括利益的表达、整合,政策的制订等;(2)政党的程序性或制度性功能:包括政治领导的录用、议会和政府的组成等,这为考察政党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分析框架;第三章,对政党现代性的内涵及其展现作了系统分析,指出政党的合法性、政党的民主性、政党的法治性、政党的政治参与性是政党现代性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第四章,系统地分析了政党现代性嬗变的多重维度,指出以科层制为结构支撑,以寡头式或少数人集权为显著标志,具有相对严明的纪律规范约束,主张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等级结构的总体性政党、科层制政党等经典现代性政党与坚持反逻各斯、反中心主义,主张差异性、地方主义、追求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提倡抗议民主、激进民主,谋求权力的边缘化、多元化、平面化的后现代性政党和另类政党在纲领、目标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而作为社会民主党、绿党等反思性政党在治国理念上,既反对经典现代性政党追求的统一和集中,也反对后现代性政党主张的碎片和虚无,更注重从事实中构建规范,主张协商性政治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相结合的民主。可以说政党现代性嬗变的多重维度表明,随着社会的转型,政党的政治功能和自身的合法性也要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从经典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发展变化使政党现代性遭遇了重重危机与困惑。在全球化和存在高度风险的今天,政党如何处置好自身的现代性问题,避免陷入“党派地质学”的震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面对这些危机与困惑,政党一方面改造传统政治功能,坚持由侧重于行政式的外在控制的统治到侧重于法治式的内在参与的治理转变;另一方面提出新的应变策略和价值理念应对变化,放弃“单一中心式”的主体,而强调“多元多中心”的主体,以妥协包容应对多元社会。在治理过程中,无论是左翼政党的左翼替代战略还是绿党的政治生态主张,无疑都是政党为适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性纠错方案,这正是第五章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前面几个章节的基础上,第六章、第七章转入了对中国政党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的思考,并全面反思了中国政党在现代性试错的基础上,是如何从模仿的现代性中自觉的走出,通过实践把现代性与本土性、民族性进行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政党的中国化开启,进而指出,中国政党新现代性的建构既不同于追求是同一性、普遍性,强调一致和秩序,强调权力统治、中心和等级,偏离价值理性的经典现代性;不同于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的后现代性,也不同于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以及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中国政党的新现代性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新现代性发展基础上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的新现代性基础上的政党现代性。结语,则指出全球化正改写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为现代性的多向度发展与创新注入着新鲜的血液。一方面,现代性的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从来是全球化中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文化”容易“趋同”。还表现在,制度和行为层面上的“文化”较难“趋同”。而地方性、民族性、差异性、多元性等后者正是我们探讨现代政治文明时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和中国化的双重际遇中的中国政党如何自觉地调整以适应全球政治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迁以及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这对中国政党提出了挑战与机遇。世界政党生态的深刻变化,促使政党的现代性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正改变和调整着自身的质态与结构,既保留传统政党的一些基质和功能又吸收后现代政党的新质,既孕育着与全球化相互涵容、相互顺适的因子又留存着与之相互反驳、相互矫正的成分,从而使政党现代性与全球化之间充满着张力。这种现实要求中国政党作出“适应性”的变革,尽快获得现代性自觉意识。这场适应性变革,涵盖中国政党内部生活和外部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中国政党自身管理和领导、执政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政党文明提升和再造过程。
Modernity is as the Western Enlightenment of the“the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expanding the global human new times spirits,human experience the Enlightenment,the Religion Reform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revolution,three great movements have carried on the most remarkable achievement to the former understanding and thought which a subversive activity obtained.Modernity being taken as historical condition and historical order in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it practices the market economy to pursue responsibility contract and the equal competition in economy;It exercises Democratic government in politics,it encourages liberty, equality, the universal love in the cul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rnity also refers to a situ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it respects the human right benefits,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human's individuality and ability display, the establishment rational authority, advocates human's independence,defends human's right, initiates human's independent and the liberation, pursues human's right and freedom.The modernity also is one kind of reconsidering spirit, it is containing carefully examines,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to in the modernized advancement progress and the price.
     Since Enlightenment, has been following the modernity evolution process, the humanity modernity regarding as is gradually one life style and the system pattern, not only indicates the life in the modernized people with hoping to pursue freedom and the equality, moreover, is longing for obtaining the order and the value, has established one special social life way and the system pattern for humanity is gradually establishing the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The party politics as the human special politics community, not only is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domain which the modernity can develop and extend, therefore integrates the party politics in the modernity sight, It enriches and perfects modernity understanding since it has been to 20 century.In the modernity developing process, it comes along with human politics community's modern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mand strongly, the community interior will certainly to produce because of the benefit splits up, the difference, because the benefit seeks the compromise and the conformity, then the demand politics participation, finally causes the party politics `s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volution of modernity,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the main issues are to study purpor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meanwhile it needs self-consciousness, opening eyes and self-examination attitudes to study Party Modernity , not only needs global visions but also keep pace with time, more thing is that needs a deep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which require the attitudes of structuralism, historicism and synchronism to study Party Modernity.
     Chapter one:Briefly tidy modernity content, points out politics moder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ity, it is an key path to the evolution of Modernity, it is grounded on these inner elements of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and rights and so on, it is external supported by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constituted by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and right. Its intrinsic logic evolution comes from theocracy political community to contractual political community, comes from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Community to party politics community, it can be said precisely the modern sense of party is worked on basis of modernity of political community.
     Chapter two:With analysis of Party`s formation and modern operation, pointing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simply classifying the basic frames. According to the past academic researches on the operational functions of party, point out: (1) Party representative functions : expression of interests, integration, policy making, etc. (2) Party procedural or institutional functions: political leadership recruitment,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compositions, etc. It provides a powerful explanatory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study party functions.
     Chapter three:Making a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o party modernity connotations, pointing out that party legitimacy,party democratic,the rule of law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main components for party modernity.
     Chapter fou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multi-dimensions and transmutations of the political party modernity, bureaucratic system as the structural support is remarkable symbol with oligarchy type or the small number of people centralization , has a relatively strict discipline norm, advocates generality party ,bureaucracy and classic modern party in a unidirectional top-down way to reform, insisting on anti-logos, anti-centrism, advocating differences and localism, pursuing politics emancipatory and political life, encouraging democratic protest, radical democracy, seeking power marginalized, pluralism, post-modern party`s planarization, different party guideline, goal and so on, it exists big difference among them.But taking reconsidering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 o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Green party in the governing ideas, also opposes the classical modernity political party pursues unification and centralism, after also opposes the modernity political party advocating the fragment and the nothingness,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from the fact constructing the standard, advocating the consultation politics emphasizing from the top downward and from bottom to top double-phase union democracy.
     With the multi-dimensions and transmutations of party modernity, as it turned out,th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legitimacy to be adjusted in keeping paces with times. From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classical modernity , self- examination to post-modern,party modernity has been suffered in crisis and confusions.In globalization and existence risk today, how does the political party handle own modernity question highly, avoids to be trapped in“the geology of factions”, this is the vital realistic question which urgently awaits to be solved.
     In face of these crises and confusions, party, on one side, improving traditional political functions, sticking to transformation from focusing on administrative external control rein to law-governing internal 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one the other hand, proposing new strategy and value concept to challenge changes, giving up" single center" but intensifying " multi-center", so as to deal with diversified society with compromise and forgiveness.In governing process, regardless of what substitute strategic proposed by left-wing or political ecology advocated by Green Party, without doubt all is a modern error correction plan which proposed for the adaptation times request, this is precisely the main question which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According to the front several chapters foundations, chapter VI and chapter VII changed over to think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modernity prod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idered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to try in comprehensively the wrong foundation in the modernity, how to work out own way from the imitation and experimental mistake, through the practice to unify effectively the modernity and aboriginality,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arried on the science, finally realizes political party's Chinese opening, and pointed out,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new modernity construction was different in the pursue is the identity, the universality, the emphasis consistent and the order, the emphasis authority rule, the center and the rank, the deviation value rational classical modernity; is different in emphasized the non-center, the difference and the uncertainty, by using the spreading disorders and the uncertainties to fight with post-modernityr which obtains resistance central and the source ,therefore also different Giddens“reconsidering modernity”, Habermas“reconstruction modernity”as well as Lyotard“recomposition modernity”.The new modernity of China party is buil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ociety modernity, the aim is to set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the core of new foundation of modern party.In a conclusion:Globalization is rewriting the modernity since Bourgeoisie Enlightenment, it injects with new fresh blood for the multi-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In one side, with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mode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e is easy to happen on convergence in the material aspect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happen on convergence in system and acts, it is involved with local, ethnic,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ty and so on which we should pay highly attention when we explore the moder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ization, how to unconsciously adjust to adopt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global political society structure, to maintain its advance, it i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ina Party.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world political party, urges the modernity to change and to adjust own nature condition and structure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impact , after both retention traditional party`s good quality and functions, and absorb modern political party`s new nature, also breed tolerance, new factors, mutually preserving ingredients which refutes with it and rectify , thus causes to be filled with energy and densities betwee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It requires China party to make the compatibility transformation, to obtain the modernity aware consciousness as soon as possible.This compatibility transforms, covers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interior life and exterior activity and so on, passes through China political party own management and the leadership, the being in power entire process, refers to national 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each domain, is a depth of field level, the multi-directional political party civilization promo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引文
1 (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6页。
    2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8页。
    3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出版,2000年版,第29-30页。
    4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录》,谈瀛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169页。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日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6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第1页。
    7(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版,第44-45页。
    8(德)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载《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9(法)福柯:《何为启蒙》,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0页。
    10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2003修订版,第9页。
    11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2000版,第24—25页。
    13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14鲍曼:《对秩序的追求》,《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37页。
    15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16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2003修订版,第47页。
    1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2000版,第51页。
    18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19 (英)米而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20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1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版,第655页。
    22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23有关详细介绍参见(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5-116页。
    2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2-298页。
    25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26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27 (美)大卫·格里芬:《导言:后现代精神和社会》载《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28 (美)弗·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7页。
    31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赵伯英翻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720页。
    33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720页。
    35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6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37宋全成,张志平,傅永军:《现代性的踪迹:启蒙时期的社会政治哲学》,泰山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38 (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39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40 (澳)约翰·S·得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评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41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
    42 David Hoy and Thomas Mc.Carthy,Critical Theory(Blackwell Publishers,1994),P.207.
    43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44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页。
    4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轮》,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2-93页。
    
    4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鳞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31页。
    47黑格尔:《逻辑学》,(哲学全书·第一部分),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48 MichaelOakeshott,Rationalism i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 (Indianapolis, 1991) p.22.
    49《尼采文集》,楚国南译,改革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50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51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52 Michael Oakeshott.Hobbeson Civil Association.Oxford:BasilBlackwell,1975.p.27.
    53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54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55张朝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56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0页。
    57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ed.G.E.M.AnscombandR.Rhees,BasilBlackweel,oxford, 1953,p82.
    58 Wittgenstein PhilosohhicalInvestigations,ed.GE.M.Anscornbe and Rhees,trans.Basil Blackweel,Oxford, 1953, p83.
    59任平,王建明,王俊华《游戏政治观——后现代政治哲学分析》,《江海学刊》,2001,(5),第87页。
    60张铭,侯焕春.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J],学海,2000,(3),第4页。
    61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62 (美)小约翰·B·科布:《后现代的公共政策》,李际,张晨译,2003年版,第178页。
    63 (美)小约翰·B·科布:《后现代的公共政策》,李际,张晨译,2003年版,第179页。
    64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载《哲学和公共事务》第l4卷,1985年英文版,第225页。
    65Douglas 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3.
    6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85页。
    67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69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页。
    70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71 Bernard CricK:In Defence of Politics(Weidenfield and Nicolson,1962)Penguin edn1982,P.24.
    72常士誾:《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思想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73 Martin Heideggar,BeingandTime,trans.Linda Rus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40.
    
    74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版,第351页。
    7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2003,第265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85页。
    77(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294– 295。
    78 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ewYork,Vail - Ballou Press, Inc. 1976.P63.
    79(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86版,第359页。
    80(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6版,第227页。
    81 Leon D.Epstein,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New York, Praeger,1967.P9.
    82 David L.Sills 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London, CollierMacmillan Publishers,V.11.P428.
    83(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413页。
    84 AlanWare: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5.
    85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6页。
    86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30-44页。
    87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版,第6页。
    
    88 AlanWare: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2.
    89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210页。
    
    90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2页。
    91《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93年版,第563页。
    92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9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94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 42页。
    95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 3 9页。
    96 HughA·Bone,AmericanPoliticsandPartySystem(Mcgraw—HiokllBoCompany,1974).p22.
    97 FredI·Greestein ,theAmericanPartySystemandtheAmericanPeople(Prentice—HallInc ,1963 ).p35.
    98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 74页。
    99 (美)波尔斯比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 1 0页。
    100《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页。
    10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102迈克尔·罗斯金:《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2版,第5页。
    103杰克·普拉诺等著:《政治学分析词典》,“合法性词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4详细介绍参照德国学者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中的相关论述,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0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引书馆,1997年版,第298页。
    106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07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08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109 (法)雷蒙·阿隆:《民主与极权主义》,加利马尔出版社,1976年版,第52页。
    110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11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12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2页。
    
    113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54页。
    114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55页。
    
    11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0页。
    116《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45页。
    117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118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11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120(英)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12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1-252页。
    12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8页。
    123(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12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7页。
    
    125《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9页。
    
    12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51页。
    12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版,第335页。
    128关于政党立法,参考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94-996页。
    129政党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对政党的组织设立、活动原则、权利义务等项内容予以明确规定的法律文件。以国家的名义进行专门的政党立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几十个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政党法。
    130关于这两个法案的内容,参见《外国法制史》编写组编:《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18,520-524页。
    131据中国政法大学程燎原教授的统计归纳,美国总统从华盛顿至克林顿共41人。其中律师出身者25人,另有4人接受过法学教育或从事过法律职业工作,占总数的70%。副总统共47位,其中32人曾任律师,另有
    4人接受过法学教育或从事过法律职业工作,占总数的76%。在欧洲政府官员中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132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版,第269页。
    133 (美)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2版。
    134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1991版。
    135 (美)塞谬尔·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版。
    136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 987年版,第2 42页。
    137 Giovanni Sortori , Partiesand Party System: Aframeforana Lysi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P25.
    138 V.O.Key, Politics, Partiesand Pressure Groups, Sthedition (NewYork, Cronwell, 1964) P432.
    139 Dennis.S.Ippolito, Thomas.G.Walker, Political paries, Interest groups, and public policy: Group influence in American Politics( Prentice-Hallnc, Englewood Cliffs, N.J.1980)P1.
    140《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7页。
    141《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7页。
    142《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1页。
    
    143 (美)波尔斯比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00页。
    144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145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146Hugha·Bone,American Politicsand Party System (Mcgraw—HillBookCompany, 1 974)p2 2.
    147FredI·Greestin,theAmericanPartySystemandtheAmericanPeople(PrenticeHallIne, 1 963 )p 3 5.
    148 Ibid.P 3 5.
    149 JohnA·Crittenden,PartiesandElectionsintheUnitedStates(Prentice—HallInc,NewJersey, 1 982 )P179.
    
    150 (美)波尔斯比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 995年版,第2 1 0页。
    151《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93年版,第563页。
    152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第148页。
    153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第148页。
    154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第129页。
    155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第259-260页。
    156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147页。
    157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第258,227-228页。
    158安东尼奥·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awrence and Whishart,London,1973.),第15-16页。
    159参见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二章“民族、国家与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十三章“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DerekBok:TheStateofTheNation,Introduct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
    160参见玛丽亚·乔纳蒂:《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国家体制》,第一篇“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1 Aron,“Three Forms of Historical Intelligibility”,in Truth,Liberty,ed.By Franciszek Drau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p.44.
    162参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3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164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5《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6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167 Aron,“Three Forms of Historical Intelligibility”,in Truth,Liberty,ed.By Franciszek Drau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p.45.
    168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中的政策》,法兰克福出版社,1991年版,转引自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1页。
    169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页。
    170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年版,第43页。
    171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172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73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74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175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7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177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78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1页。
    179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180 (德)乌尔利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6页。
    181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82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83 (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殷叙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175页。
    184王振华、陈志瑞:《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85王振华、陈志瑞:《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186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187《社会党重要文件集》,中央编译局,1985年版。
    
    188刘建飞:《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中国申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89刘建飞:《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中国申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292页。
    190关于“兼容并蓄的政党”,参考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22页。
    191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192 Benjamin Ginsberg et al,We the People: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p.280.
    193 Kenneth Janda,Jeffrey M.Berry and Jerry Goldman,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7th ed,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 p.246.
    194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82页。
    
    195欧洲共同体官方出版局:《欧洲联盟条约》,苏明忠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62-63页。
    196 (法)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沈雁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197Veredling,The Common Market of Political Parties[J].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Vo.l6),1979(4).
    198Marquand,D.Towards a Europe of Parties[J].Political Quarterly(vol.IL),1978.
    199 HixSimon.The Transnational Party Federation[A].ed.Garffney,J.Garffney,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C].London:Routledge,1996. (P.316).
    20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页。
    201 P·Harris ed:Civil Disobedience,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1989,p.273.
    202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203 Christian Bay前引书,p,23。
    204 Barrie Axford et al.Politics: an introduction,2nd ed.London:Routledge,2002,p. 381.
    205 Allen Kassof,“The Administered Society:Totalitarianism without Terror”,World Politics16,no.4(July1964):P.559.
    206 Juan Linz,"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ed.Fred I.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Reading,Mass:Addison Wesley,1975) .
    207 Václav Havel,“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in Václav Havel or Living in Truth, ed. Jan Vladislav (London:Faber and Faber, 1986),P.94.
    208 Václav Havel,“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in Václav Havel or Living in Truth,ed .Jan Vladislav (London:Faber and Faber,1986),P.88-89.
    209《故事与极权主义》,《哈维尔文集》,崔卫平编译,第165页。
    210 Barrie Axford et al.Politics:an introduction,2nd ed.London:Routledge, 2002,p.369.
    
    211布鲁诺·德尼:《政治参与,危机或变革?》,见“民意代表信任危机”。
    212 (法)罗杰·苏:《面对权力的平民社会》,政治科学学校报刊出版社,巴黎, 2003年。
    213奥立佛·弗耶勒(Olivier Fillieule)主编:《富于战斗性的不作为》,博兰出版社,巴黎,2005年。
    214杰尔利·克鲁泽:《第五力量,因特网是怎样颠覆政治的》,郑向菲译,布林出版社,2007年版。
    215 (德)克劳斯·冯·贝米:《西方民主制度中的政党》,高韦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9页。
    216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版,2004年,第84页。
    217 (法)阿隆:《雷蒙·阿隆回忆录》,刘燕清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65页。
    218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148页。
    219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8-149页。
    220 (英)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5页。
    221 (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理”与自由——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22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223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2-133页。
    224 (法)阿隆:《雷蒙·阿隆回忆录》,刘燕清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17页。
    225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226 (英)芭芭拉·亚当、贝克等编著:《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赵延东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版,第341页。
    227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50页。
    228《二十世纪世界史》,上卷,第284页。
    229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4-243页。
    230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231张世鹏:《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3页。
    
    233史志钦等主编:《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234 See Sara Parkin, Green Parties: An International Guide(London:Heretic,1989), pp.327-30.
    
    235 The EGP, European Elections Manifesto of 1994,p.29.
    236 Ibid,p3.
    237 The EGP, Green Strategy for the 1999 European Elections.p3.
    238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选自于:《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239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选自于:《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240詹·库伊曼,“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选自于:《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241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选自于:《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242参见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和滥用”,选自于:《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4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选自于:《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44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版,第82页。
    245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第63页。
    246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版,第7页。
    247常士誾:《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思想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79页。
    248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第50页。
    249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第59页。
    250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第65页。
    251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62页。
    252 Marcy Darnovsky.Cultural Politics and Social movement.Tempel University Press.1995.p.38.
    253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版,第21页。
    254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27页。
    
    255 (俄)尼·雷日科夫著:《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166页。
    256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257陈赟:《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258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25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谓中西两种文化“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
    260沈小峰等编著:《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4页。
    
    261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62邓亦武:《论民初政党政治的畸形化》,载《孝感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
    263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66陈赟:《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67 (美)乔纳森·斯潘斯:《阳光下的生活——鲍罗廷在中国》,选自于《共运资料选译》,1983,(8),第51-58页。
    268《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269高华:《关于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2,(2)。
    270柳植:《1917年俄国革命原因与后果的相悖现象》,选自于《东欧中亚研究》,1998,(5):第3-14页。
    271杨奎松:《蒋介石走向“三·二0”之路》,选自于《历史研究》,2002,(4)。
    272高华:《关于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选自于《南京大学学报》,1992,(2)。
    
    273《粱淑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274《粱淑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201页。
    275《粱淑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276 Heidegger,Martin.What is a Thing?Trans.W.B.Barton,Jr.,and VeraDeutsch.Chicago:Henry Regnery Co.1967,P73.
    277陈赟:《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278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1页。
    279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0-521页。
    280汪晖:《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44页。
    281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282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283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1938年5月21日《解放》第39期。
    284郭沫若:《四年来之文化抗战与抗战文化》,见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1906-1949)》(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版,第398页。
    285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1940年2月15日《理论与现实》第1卷4期。
    
    28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36页。
    28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742页。
    288《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版,第394页。
    28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89页。
    290王继宣:《我国政党制度的弹性是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根据》,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9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810,1062页。
    29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134页。
    293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294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第3页。
    295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96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版,第6页。
    297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56页。
    298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版,第87页。
    299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版,第89页。
    300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301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出版社,1998版,第1页。
    30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版,第153页。
    
    303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53页。.
    30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1页。
    305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163页。
    
    3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0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7页。
    
    308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学林出版社,上海,2005年,第51页。
    309(美)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第21页。
    310《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311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学林出版社,上海,2005年。第98页。
    312参见陈学明编著:《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出版社,重庆,1993年。
    313高清海、张海东:《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从人的本性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314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315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316张旭昆:《论制度的均衡与演化》,《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第6页。
    317参阅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载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18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载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页。
    319参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0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第39页。
    321“蜂窝状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在中国改革前的总体性社会中,虽然国家垄断着绝大部分的稀缺资源,并且为了执行国家的意志而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相反,各个地方和企业实际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治体系,整个国家似乎是由互不相关的单位所组成。这一概念由唐尼索恩提出。
    322参阅刘军和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23刘军和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32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325Ossowski,On the Peculiarity if Social Science,Warsaw,1962.p86.
    326具体可以参阅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Neil Gilbert,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Silent Surrender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27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3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200页。
    3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664页。
    330《列宁选集》,中文第2版,第13卷,第19页。
    331(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332(苏)罗伊·麦得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
    33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6-307页。
    33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142页。
    
    33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7—348页。
    336《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132页。
    337(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7页。
    
    338(美)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李保泽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认知三联书店,1998版,第200页。
    33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1版,第39页。
    
    340(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6页。
    341(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342徐锋:《现代政党治理刍论》,选自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第22页。
    
    34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版。
    344唐昌黎:《论执政基本规律》,选自于《探索》,2005,(1)。
    345(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渲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346张正德主编:《领导与法治》,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34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348(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349(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350(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351(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352(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353(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4页。
    354(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355(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356 Barry Schutz,“The Heritage of Revolu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overnmental Legitimacy in Mozambique.”In I.Willam Zartman,ed.,Collapsed States: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egitimate Authority.Boulder,CO:L.Rienner Publishers,1995,p.110.
    357 Barry Schutz,“The Heritage of Revolu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overnmental Legitimacy in Mozambique.”In I.Willam Zartman,ed.,Collapsed States: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egitimate Authority.Boulder,CO:L.Rienner Publishers,1995,p.111.
    358 Barry Schutz,“The Heritage of Revolu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overnmental Legitimacy in Mozambique.”In I.Willam Zartman,ed.,Collapsed States: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egitimate Authority.Boulder,CO:L.Rienner Publishers,1995,p.110.
    359(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360(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36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362(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113页。
    
    36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364(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3页。
    
    365(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36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367罗伯特·E·古丁:《绿色政治学》,剑桥1992年英文版,第68-69页。
    368J·西蒙:《福柯与政治》,罗利基1996年英文版,第103页。
    374《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375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年版,第27页。
    376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年版,第27-28
    374《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375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年版,第27页。
    376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年版,第27-28
    37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4-35页。
    3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9页。
    37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8页。
    38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7页。
    38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2页。
    38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7页。 
    383(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384(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等译,第257页。
    385(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386马克斯·舍勒著:《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转引自,董学文:《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45、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列宁选集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58。
    5.《毛泽东选集》,第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58。
    6.《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8.班尼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9。
    9.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董友译,学林出版社,1999。
    10.波普尔:《开放的思想和社会》,张之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1.曹沛霖,陈明明,唐亚林主编:《比较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陈振明主编:《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常常常:《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思想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4.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5.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8.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9.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1.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2. (德)贡塔·托依布纳:《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张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 (德)克劳斯·冯·贝米:《西方民主制度中的政党》,高韦尔出版公司,1985年。
    24. (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殷叙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5.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8.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引书馆,1997。
    29.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 (德)弗兰茨·奥本海:《论国家》,沈蕴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32. (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理”与自由——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3. (俄)尼·雷日科夫著:《大动荡的十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4.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6. (法)雷蒙·阿隆:《民主与极权主义》,加利马尔出版社,1976。
    37.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8.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9.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0.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2. (法)阿隆:《雷蒙·阿隆回忆录》,刘燕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43. (法)罗杰·苏:《面对权力的平民社会》,政治科学学校报刊出版社,巴黎,2003。
    44. (法)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5. (法)福柯:《何为启蒙》,引自《文化与公共性》,汪晖等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
    46. (法)霍布思:《利维坦》,黎思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47.戈德伯格:《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8.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9.郭沫若:《四年来之文化抗战与抗战文化》,见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1906-1949)》(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50.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5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2.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3.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54.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词典》“合法性词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5.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6.江天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7.杰尔利·克鲁泽:《第五力量,因特网是怎样颠覆政治的》,郑向菲译,译林出版社,2007。
    58.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9.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0.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1.里克曼:《理性的探险》,姚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2.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4.梁启超:《〈说群〉序》,《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5. (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1995。
    66. (美)大卫·格里芬:《导言:后现代精神和社会》载《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7. (美)波尔斯比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8. (美)塞谬尔·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9.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70.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1. (美)波尔斯比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2.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74.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5.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76. (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77. (美)贾恩弗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沈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8. (美)丹尼期·郎:《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9.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0. (美)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81. (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2.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年。
    83.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4. (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5.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86. (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7. (美)诺曼·维拉著:《宪法公民权》,法律出版社,1999。
    88. (美)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89. (美)托马斯·R·戴伊等:《美国民主的嘲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90.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1. (美)弗·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2.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3.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4.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95.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96.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7.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8.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99.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0.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1.(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02.(日)加滕节著:《政治与人》,唐常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3.(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104.《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5.史志钦等主编:《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06.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7.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8.宋全成,张志平,傅永军:《现代性的踪迹:启蒙时期的社会政治哲学》,泰山出版社,1998。
    109.石仑山,马晓燕.:《政党与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10.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111.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1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115.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2000。
    116.王振华,陈志瑞:《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7.王松,王帮佐:《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8.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9.(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20.(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21.(英)芭芭拉·亚当、贝克等编著:《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赵延东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2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赵伯英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4.(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25.(英)米而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26.(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2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2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日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30.(英)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131.(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32.(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3.(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34.(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7.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8.张朝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9.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0.《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 Len Kassof,“The Administered Society:Totalitarianism without Terror”,World Politics16,no.4,1964.
    2. on,“Three Forms of Historical Intelligibility”,in Truth,Liberty,ed.By Franciszek Drau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3. Brecht Wellmer,“Demokratie und Menschenreche.”In Stefan Gospath and Georg Lohmann,eds.Philosophie der Menschenrechte.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98.
    4. Anthony Giddens,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5. Anthony H.Birch,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Modern Democracy. London: Routledge,1993.
    6. AlanWare: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7. Benjamin Ginsberg et al,We the People: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6.
    8. Bernard CricK:In Defence of Politics(Weidenfield and Nicolson,1962)Penguin edn,1982.
    9. Barrie Axford et al,Politics:an introduction,2nd ed,London:Routledge,2002.
    10. Brian Hocking and MichaelSmith,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ed. London: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5.
    11. Douglas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 De Ruggiero,The History of European Liber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 27.
    13. David Hoy and Thomas Mc.Carthy,Critical Theory,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14. David O. Friedrichs,“The Concept of Legitimation of the Legal Order: A Response to Hyde's Critique.”Justice Quarterly3,1986.
    15. David Lyons,“The Correlativity of Rights and Duties.”Nous 4,1970. Douglas 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6. Frederick Engles,“Origins of the Family,Private Property,and the State.”K.Marx and F.Engles,eds,Selected Works.Lawrence and Wishart.1st ed,1884.
    17. H. J. McCloskey,“Rights: Some Conceptual Issues.”Australe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976.
    18. Juan Linz,“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ed.Fred I.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1975 .
    19. Joseph Raz, The Authority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1979.
    20. James MacGregor Burns et al,Government by the People,7th ed,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8.
    21. Jurgen Havermas,“The European Nation State, Its Achievements and Its Limitation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on Sovereignty and Citizenship.”Ratio Juris 9,1996.
    22. Joseph V. Femia,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Oxford:Clarendon,1981.
    23. James W. Nickel,Making Sense of Human Rights: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24. Jurgen Habermas,“On Legitimation through Human Rights.”In Pablo De Greiff and Giaran Cronin,eds,Global Justice and Transnational Politics:Essays on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2.
    25. Kenneth Janda,Jeffrey M.Berry and Jerry Goldman,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7th ed,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
    26. Leon D.Epstein,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ew York,raeger,1967.
    27. MichaelOakeshott.Hobbeson CivilAssociation.Oxford:BasilBlackwell,1975.
    28. Max Rheinstein,d,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954.
    29. Henry Shue,asic Rights.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30. Leon D. Ep stein,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New York,Praeger, 1967.
    31. 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ewYork,Vail - Ballou Press, Inc.1976.
    32.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33. M.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Interpretive Sociology, transl. by E. Fischoff et al,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34. Niklas Luhmann, Law As A Social System, transl. By A. Ziegert, edited by F. Kastner et a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5. Princeton,NJ: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36. Peverill Squire et al,Dynamics of Democracy, 2nd ed,Chicago: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1997.
    37. Rainer Forst,Kontexte der Gerechtigkeit.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94.
    38. Stefan Gosepath,“obal Scope of Justice.”In Thomas W. Pogge,ed., Global Justice. Malden, MA: Blackwell,2001.
    39. Tony Ward and Penny Green,“Legitimacy,Civil Society, and State Crime.”Social Justice 27,200.
    40. Václav Havel,“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in Václav Havel or Living in Truth,ed.Jan Vladislav ,London:Faber and Faber,1986.
    41.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ed.G.E.M.AnscombandR.Rhees,BasilBlackweel,oxford,19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