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法制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研究与政治、行政、管理学研究相交叉的一个问题。尽管我国历史上行政、行政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早已有之,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相关研究也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宋代以及古代官吏管理制度、政法制度研究方面取得相对多一点的成果,但是,由于现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及其相关研究的薄弱,迄今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方向或领域。而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发展,则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法律法规、政典制度、纪传编年以及其它相关史料,尤其法律、政典等方面的史料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从而使本选题研究有了可能。事实上,我国古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至宋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取得很大的发展,如:责任和追究在行政中广泛运用,行政责任追究的相关法律法规日益丰富,敕的追究责任功能不断增强,行政责任追究方法逐步成熟并有体系等,特别是在行政责任追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上,无论是行政责任追究主体、程序、类型的日益清晰,还是行政责任追究的形式、方法的系统完整,都标志着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新进展。当然,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仍然处在以方法代表责任和追究的时代,它在分权行政、制约权力基础上追究行政官吏的主体责任。这是以官治民、官民对立社会的必然产物,属于专制集权下的行政责任追究,与现代分权制衡和民主法制基础上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如此,宋代行政责任追究的方式方法还是很有体系和特色的,形成了以限制人生自由为特征、以剥夺或黜降官职爵位和以经济处罚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形式和方法,并与行政性的刑事处罚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相互关联补充的方式方法体系,尤其通过剥夺或减降官吏的爵位利禄,进行惩罚性的责任追究,以保证政权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官当”减免的原则和方法,来救济和庇护官吏的特权、利益,也正因如此,又影响了行政责任追究的功能和作用。基于宋代行政以及行政法制的发展,在官吏选任、财政税收、农桑水利、财物管理以及司法、军事、宗教、外交等方面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行政责任追究。其中,官吏选任的责任主要是在科举、举官、考课、磨勘等中产生的,其核心内容和特色是,科举责任追究涉及科举的全程并具有举士、举官责任的二重性,举官责任追究根本的原则或方法则是连坐同罪,考课和磨勘中降考第、展磨勘直接影响或决定官爵和职位的黜降。在以官为本和设官而治的古代社会,官吏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官吏的选任既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过程和类型,又是一个涉及诸多行政领域的问题;选任责任既是一种专门责任,又是一种普遍责任,因而,官吏选任责任处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性地位,也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这对进一步进行分类研究宋代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与上述内容构成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
Administrative obligation-imposed system i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history, which also is an overlapping problem in history study,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 It does not form a special realm until now, for frailty of the research on modern obligation-imposed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rrelation research, although there has related positive results about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in Song Dynasty from 1980s.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obligation-imposed system in Song Dynasty, which giving aboundent and regular historical materials, especially laws and politics, enable this research possible. In fact, it changed deeply and developed tremendously in Song Dynasty, such a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investigated was us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extensively, the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became rich gradually, the function of "Che"(one of documents about laws in Song Dynasty) was strengthened step by step, and the method of administrative obligation-imposed system came to ful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basic contents and methods, which indicated a new 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Surely, it was also in the times of method replacing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ng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was based on restraining separating powers, which was inevitable the product of the despotic centralization, and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modern system.But the ways and means of it were systematic and distinguished, form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m and method,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limiting body freedom and depriving or demoting officials and economic punish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meantime, it shielded officials'privilege and benefits by demoting officials'duty, to guaranteeing government work regularly by combining with criminal punish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aws of administration, there were many types of systems in choosing officials, finance and tax revenue, agriculture, water conservancy, property management, judicature, military affairs, religion and diplomacy, and so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oosing officials were produced in imperial examinations, recommending officials, "Kao Ke" and "Mo Kan".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volved in electing scholar-official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principle of recommending officials was implication in punishment. "Kao Ke" and "Mo Kan" influenced officials' promotion.The method of recommending officials had relations with official promotion, it was the result of importance of officials'function. In ancient time, choos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involved many fields, which was a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proces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oosing officials not only was special, but universal. So it was the foundation of administrative obligation-imposed system, also was the basic problem of research. That w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search in Song Dynasty going a step further.
引文
①参见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9页;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法兰西内战》(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334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3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鹏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5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186页。
    ③孔安国传等:《尚书注疏》卷六;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夏政典》,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三十六,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孟子·告子下》,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
    ②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八《翰林院》,影印十通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美]格尔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参见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6页。
    ②“五朵金花”指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①白钢:《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参见《牛津高阶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第1版,第18页。
    ②《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页。
    ③戴德:《大戴礼记》卷十一,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周公》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144页。
    ⑤参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7页。
    ①参见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第一章《行政法学的理论起点》,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②罗豪才等认为:“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它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罗豪才等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2006年1月版,第2页)
    ③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第6页。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442页。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419页。
    ②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412页。
    ③任志宽等:《行政法律责任概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5页。
    ①[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杨百朋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82、83、106、128页。
    ②参见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③参见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第十二章《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此外,在我国近代行政法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及行政诉讼,北洋政府还制定《行政诉讼条例》、《行政诉讼法》等都是重要史实。当然,这些法律与行政责任相关或规定行政责任。参见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8页。
    ④参见沈开举等:《行政责任研究》第二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①王连昌:《行政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②参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8页。
    ③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33页。
    ④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第52-59页。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434页。
    ②王连昌,张树义:《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①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0页;《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951页。
    ②《尚书·金滕》。参见《史记》卷三十三注,“《集解》孔安国曰,‘太子之责,谓疾不可救也。不可救于天,则当以旦代之。死生有命,不可请代。圣人叙臣子之心以垂世教。’《索隐·尚书》,负为丕,今此为负者,谓三王负上天之责,故我当代之。郑玄曰,‘丕,读曰负。
    ③戴德:《大戴礼记》卷四。参见毛享《毛诗注疏》卷三,“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传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成言孝子自责之意。”
    ④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六,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荀悦:《前汉纪》卷七,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黄晖:《论衡校注》卷九《问孔篇》,中华书局,1990年2月版,第405页。
    ⑦刘熙:《释名》卷六,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晋杜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一,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第317页。
    ②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卷五《饰邪》,中华书局,2001年4月版,第259页。
    ③孙诒让撰:《墨子闲话》卷八《非乐上》,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126页。
    ④《孟子·告子下》,第287页。
    ⑤《周礼·天官·冢宰》。
    ⑥《尚书·吕刑》。
    ①《左传·昭公七年》。
    ②王先慎:《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324页。
    ③《左传·文公六年》。
    ④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922页。
    ⑤程树德撰:《论语集解·为政上》,程俊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61页。
    ⑥《孟子·公孙丑上》,第74页。
    ⑦《老子》卷下,第五十七章。
    ⑧郭庆藩撰:《庄子集解》卷五《天道》,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第468页。
    ⑨孙诒让撰:《墨子闲话》卷二《尚贤中》,第49页,中华书局,1961年4月版,第100页。
    ①蒋礼鸿撰:《商子君书锥指·赏刑》。
    ②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卷十七《定法》,第397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第94页,1978年版。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①参见江必新:《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第二节《以法行政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②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附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682页。
    ③王钦若等:《册府元龟·铨选部》卷六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6月第1版,第765页;徐天麟:《西汉会要》卷四十五,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符著:《潜夫论》卷二《考续》,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9月版,第62-63页。
    ⑤参见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第二章第三节《秦汉监察制度的特征和历史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⑥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
    ⑦陈寿:《三国志·魏志》卷十五《贾逵传》,参见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四,元丰八年六月丁丑。
    ②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③朱子编:《二程遗书》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④《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七十八《增幕职州县官俸见缗诏》(淳化四年十一月甲子),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版。
    ⑤《宋大诏令集》卷一百八十一《县镇官衔内带兼管给地牧马等御笔》(大观二年四月□日)。
    ①长孙无忌:《唐律疏义》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
    ②窦仪等:《宋刑统》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474页。
    ③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29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一,第27页。
    ⑤杜范:《清献集》卷十《吏部侍郎已见第二札》,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三《上徽崇进国用须知》,第1110页。
    ①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朱台符传》。
    ②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五《韩维传》。
    ③马基雅维利:《君王论》,徐继业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96页。
    ①参见江必新的《行政法的基本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8-19页。当然,其中所讲的实质上是行政法运用实施的历程,既是行政法的,也是行政的历程。
    ②《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897页。
    ①刘小康编:《公共行政学基础》,华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19页。
    ②郑传坤、青维富:《行政执法责任制理论与实践及对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87页。
    ①任志宽等:《行政法律责任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108-110页。
    ②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548页。
    ③巩富文:《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④沈开举等:《行政责任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92页。
    ①参见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2、209-213页。
    ②如唐代刺史在被考课时,“凡考第等级为上中以上者提升,中中以上者增加秩俸,中中以下者分别降秩、夺禄、罚俸、贬职、免官等”,参见朱华:《唐代刺史考课制度初探》,《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③参见魏金殿:《宋代适用于犯罪官员的资格刑》,《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该文将这些处罚皆作为刑罚来对待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其中大部分处罚方式,就其性质而言应该属于行政责任形式,如在法史研究的有关论著中,有的就把除名等作为行政责任方法来对待的,“行政上的处分。官吏犯赃,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基本原则是
    ‘官除名,吏罢役’。”(叶孝信等主编《中国法律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5页)。
    ①苗书梅:《宋代黜降官叙复之法》,《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②朱瑞熙:《宋朝官员行政奖惩制度》,《上海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①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炎兴以来敕局废置》,徐规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
    ③参见孔学等:《宋代全国性综合编敕纂修考》,《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戴建国点校,第174页。
    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戴建国点校,第41页。
    ③李攸:《宋朝事实》卷二,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一。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五之二八。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十七,元丰四年十月庚申。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元符三年正月癸未。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三,元符二年七月癸丑。
    ①赵升:《朝野类要》卷五。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乾德五年二月癸酉。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十六,元丰四年九月已酉。
    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九,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建炎元年六月五日癸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
    ⑥参见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第473页。
    ⑦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乙酉。
    ①刘昫:《旧唐书》卷五,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
    ②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凡例》
    ③脱脱等:《宋史》卷二《太祖二》。
    ④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二十五,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赵升:《朝野类要》卷五。
    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崇宁元年十二月丙寅。参见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782页。
    ⑦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六《贺州谢表》,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八,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第3078页。
    ⑨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281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九,乾兴元年七月戊辰。
    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④魏泰:《东轩笔录》卷六,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
    ⑤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六《淮东提刑章縡降两官送吏部与远小处监当制》,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116页。
    ⑦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六《淮东提刑章縡降两官送吏部与远小处监当制》。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九十一,嘉祐五上五月癸巳。
    ①窦仪等:《宋刑统》,第48页。
    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18页。
    ③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3月版;《宋刑统》,第26页。
    ④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十四《上哲宗论张舜民罢言职》。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五一。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9月版。
    ⑦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八,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七。
    ⑨王稱:《东都事略》卷二十,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⑩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811页。
    11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292页。
    ①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一》。
    ②脱脱等:《宋史》卷十《仁宗二》。
    ③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七《高宗四》。
    ④曾慥:《类说》卷十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⑤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九十六《程松传》。
    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
    ⑦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纯粹传》。
    ⑧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一《理宗一》。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九,康定元年十二月甲辰。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九,绍兴八年夏四月丙辰。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一》。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货下》。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六,皇祐元年二月戊戌。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一,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壬午。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一,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
    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绍兴二十五年五月己巳
    ⑧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8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七,康定元年五月丁巳。
    ⑩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一,明道元年七月乙亥。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十四,皇祐元年春正月甲申。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天禧元年二月壬午。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八,熙宁七年十二月甲戌。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一,熙宁八年十二月甲寅。
    ⑥魏泰:《东轩笔录》卷一。
    ①岳珂:《桯史》卷十四,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
    ②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唐人告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元丰五年夏四月甲戌。
    ④洪迈:《容斋四笔》卷六《告命失故事》。
    ⑤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三《职官三》。
    ⑥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⑦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十六《上哲宗乞追还安焘等告命及施行经历付受官吏之罪》。
    ⑧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十七,《上哲宗再论安焘除命》。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二,元祐四年二月壬寅朔。
    ⑩脱脱等:《宋史》卷十九《徽宗一》。
    ①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下》。
    ②李曾伯:《可斋杂藁.续稿》后卷八《奏乞叙复朱制参元官事》,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苏轼:《东坡全集》卷六十九,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绍兴九年秋七月庚子。
    ⑤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817页。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819页。
    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771页
    ③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80页。
    ④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228、251、277、367页。
    ⑤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87、510-511、642页。
    ⑥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五》。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三,元丰五年三月丙寅。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八,元符元年五月庚午。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二,绍兴十四年七月甲辰。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货下》。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七,康定元年五月丁酉、六月辛亥。
    ⑤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第47页。
    ⑥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771、817、819页。
    ⑦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819页。
    ⑧赵升:《朝野类要》卷四。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二月戊申。P121
    ②李焘:《续长编》卷七十六,大中祥符四年九月庚辰,四库全书本作“催欠官、知州、通判罚直之差凡三等”。
    ③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52页。
    ④胡太初:《昼帘绪论》,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薛季宣:《浪语集》卷三十三,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绍兴十有三年九月甲子。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天圣三年八月乙亥。
    ③脱脱等:《宋史》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已酉。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七《食货上》。
    ③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薛映传》,四库本“诸拱”作“诸映”。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六,景德四年九月丙戌。
    ⑤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八,大中祥符五年六月丙寅。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天圣五年春二月丙辰。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四,冶平四年十二月丙寅。
    ⑨脱脱等:《宋史》卷十四《神宗一》。
    ⑩脱脱等:《宋史》卷十七《哲宗一》。
    11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四《沈铢传》。
    ①王巩:《闻见近录》卷,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太平兴国五年闰三月。
    ③脱脱等:《宋史》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④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一《刑法三》。
    ⑤刘安世:《尽言集》卷五,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六,元丰二年二月丁未。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六,熙宁六年七月戊辰。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三,天禧三年春正月乙亥。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六,绍圣四年四月辛丑。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九,元符二年夏四月甲午。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九,熙宁八年正月辛丑。
    ④苏洵:《嘉祐集》卷五,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绍兴十有三年九月甲子。
    ⑥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五《改元天复赦》,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平党项德音》。
    ①李焘:《续长编》卷三百四十五,元丰七年四月壬申。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九十《兵四》。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九十三《兵七》。
    ④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53页。
    ⑤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87页。
    ⑥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401页。
    ⑦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423页。
    ⑧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466页。
    ⑨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492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熙宁十年春正月甲子。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五《食货上三》。
    ③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52-53页。
    ④李焘:《续长编》卷三百二十五,元丰五年四月癸亥。
    ⑤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492页。
    ⑥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599页。
    ⑦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85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七,熙宁九年七月戊寅。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五,元祐六年闰八月辛酉。
    ③庄季裕:《鸡肋篇》卷中,萧鲁阳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④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绍兴五年五月丙戊。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七,元祐四年五月癸巳。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五之二七。
    ⑧李攸:《宋朝事实》卷八《徽宗朝增神宗教养选举法》,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四之一五。
    ①方勺:《泊宅集》卷七,许沛藻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7月版。
    ②参见沈开举等《行政责任研究》第六章《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③参见张晋藩、郭成伟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宋》第六节《刑罚体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①《吏部条法·差注门一·总法撮要》,第3页。
    ②《吏部条法·考任门·考任撮要》,第197页。
    ③《吏部条法·荐举门》,第244页。
    ④《吏部条法》,第339页。
    ⑤窦仪等:《宋刑统》,第143-144页。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5页。
    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173页。
    ③谢深南:《庆元条法事类》,第52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天圣八年二月乙巳。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七,元符二年三月乙丑。
    ①张明楷主编:《行政刑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②窦仪等:《宋刑统》,第26页。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81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雍熙三年七月辛亥。
    ③窦仪等:《宋刑统》,第42页。
    ④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770页。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六。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①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吕大临传》。
    ①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形成或起源的分歧较大,有汉代、隋代、唐代等说,参见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研究》第十章《宋代的科举和教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八《选举四》。
    ③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
    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六。
    ⑥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①参见姚瀛庭主编:《宋代文化》第四章第三节《科举》,1992年2月第1版;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第二编《铨选编》,1992年4第1版;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研究》第十章《宋代的科举与教育》,1998年12月第1版。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
    ③参见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三(张荣铮等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以及现代有关科举研究论著。
    ④钱若水:《宋太宗实录》卷三十二,雍熙二年春正月已巳,燕永成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一,绍兴二十有六年春正月辛亥。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三○。
    ①周密:《齐东野语》卷五《方翥》,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三。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1005)七月丙子。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1005)七月丙子。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1005)七月丙子。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对此也有总结,“国初,进士科场尚宽,礼闱与州郡不异。景德二年七月甲戌,礼部贡院言:‘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入;除官韵外,不得怀挟书策,犯者扶出,殿一举。其申严诚是也。而元丰贡院之火,死者甚众,则是法不行也。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九。
    ⑧参见陈高华等主编的《中国考试通史》第二卷第四章,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⑨举子负犯,不符合考试条件的,则赎罚,也即承担自身的责任,“旧制,士人与编氓等。大中祥符五年二月,诏贡举人曾预省试,公罪听收赎,而所赎止于公罪徒,其后私罪杖亦许赎论。”(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
    ⑩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二。
    ①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二。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一。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开宝元年三月癸巳。
    ①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三-二四。
    ②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七。
    ③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一。
    ④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三。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一四。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九。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四八,这是针对当时场屋之弊及其预防而提出来的,“比年场屋多弊,前举增巡捕官以防怀挟传义,旋有败露,奸蠹非一。春官设棘,近在逾月,倘不申严警饬,则伪冒滋长。摭取其尤凡十二事陈之,曰门关、曰纳卷、曰内外通传、曰全身代名、曰换卷首纳白卷、曰吊卷、曰吏人陪韵略钱、曰帘内胥吏乞觅帘外胥吏、曰试宏博人怀挟传义、曰诸色人之弊、曰廉外诸司官避亲、曰印卷子,谨条于后。”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六,元丰八年五月丙辰。《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责罚较详,而蔡絛《铁围山丛谈》(沈惠民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所言火灾较具体,“元丰末,叔父文正知贡举。时以开宝寺为试场。方考,一夕寺火大发。鲁公以待制为天府尹,夜率有司趋拯焉。寺屋既雄壮,而人力有不能施穴寺庑大墙。而后文正公始得出,试官与执事者多焚而死。于是都人上下唱言:‘烧得状元焦。’及再命试,其殿魁果焦蹈也。”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二四。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二。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三二。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六。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五。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八。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十,元丰三年十二月辛巳;苏轼:《东坡志林》卷二,王松林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参见朱瑞熙《宋代官员回避制度》(《中华文史论从》总48期)等。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一。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七。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八,大中祥符五年九月庚午。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七。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天圣元年十一月己未。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三五,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四,元丰五年三月戊申。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八-九。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一七。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二四。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四三。
    ⑥徐检:《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二三。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一七。
    ⑧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八。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六。
    ⑤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
    ①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李剑雄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
    ②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邓广铭等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9月版。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咸平元年六月庚寅,另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三,《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九之六,参见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一《责降考试官》。
    ⑥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 七。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皇祐元年四月壬辰。
    ⑨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 七。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二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一六。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一二。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六。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二。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九。
    ④叶孝信等主编:《中国法律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4页。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三。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七。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二○。
    ⑤包拯:《包拯集编年校补》,杨国宜整理,黄山书社,1989年12月版,第13页。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一。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十六之三二。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三六。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五。
    ③参见贾志扬:《宋代科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版,第92-93页。
    ①脱脱等:《宋史》卷选举一《选举一》,《文献通考》卷三十。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二,天禧二年十一月丁亥。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九。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天圣八年十一月庚午。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一二。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六。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避亲牒试》。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避亲牒试》。
    ④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⑤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二四。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志》。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三。
    ③这种殿试性质变化的原因倒与科举形成的直接原因相类似。“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摈弃于殿试者。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昝于殿试黜落。嘉祐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是一叛逆之贼子,为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三-一四。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七。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类省试》。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一九。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二五。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一四。
    ①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六。
    ③庄季裕:《鸡肋篇》卷下。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五。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二一。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二。
    ⑦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三。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四。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一六。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二四。
    ①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三三。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一。
    ④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
    ①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②周辉《清波杂志》卷六,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9月第1版。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④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25页。
    ⑤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建炎杂记》乙集卷十六则云,“《建隆至元祐选人升改举主沿革》,选人升改,国初无定制。建隆三年命翰林学士、文班常参官曾任幕职、州县官者,各举堪为幕职、令录一人。职、令用 举主自此始。”
    ①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四库本作“大中祥符五年”。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十四,元丰四年秋七月癸丑,“诏内外官司举官悉罢,令大理卿崔台符同吏部审官东、西,三班院议选格。”
    ④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一八。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三。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六。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一六-一八。赵汝愚:《宋朝诸奏议》卷七十一《上哲宗乞十科举人》与此稍异。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三三。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二五。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六。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二。
    ②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七,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六。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另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六。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二五。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二九。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二一。
    ⑧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三○。
    ⑨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一三。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115页。
    ②李林甫等:《唐六典》卷六。
    ③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六《刑法志》,中华书局,1875年4月版。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114页。 诏,而《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作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十八日诏,后者年代似有误,其诏还云,“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官、知州军、通判,结罪奏举部内官属,不限人数,明言在任劳绩。如无人可举,及显有逾滥者,亦须指述,不得顾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戊午)
    ①包拯:《包拯集校注》,杨国宜校注,黄山出版社,1999年6月版。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三。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六。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保任京官连坐》。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七。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四。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七。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二九。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八、二七之九-一○。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三。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一四。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三。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六。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二。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九。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
    ⑧脱脱等:《宋史·选举志》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⑨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七。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四《隆兴至嘉泰积考官沿革》。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七《寿皇命从官议择监司郡守》。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六。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八。
    ⑤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九十九《刑法一》。
    ⑥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114页。
    ①《吏部条法》,第244页。
    ②苏轼:《苏东坡全集》卷四十七《策别五》,另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略异。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三。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二。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一○。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二七。
    ④脱脱等:《宋史》卷《选举志》,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八、三○之二○。
    ⑤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19页。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294页。
    ②徐松等:《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五,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三十八亦载此内容,文字稍异,但上接端拱年事,此条前未载年号,易致时间确定之误。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八,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九。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三。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一四。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二。
    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12页。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二。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六之一。
    ⑥庄季裕:《鸡肋篇》卷下。
    ①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
    ②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二。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一二。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二九。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八,参见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九。
    ①邓广铭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第112、P516页。②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第三章“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第六章“擢才校功,限年乃迁”——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之制》,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第四章第一节考课制度、第二节磨勘制度。
    ③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参见王先谦:《荀子》卷七《王制》,沈啸寰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224页。《左传·襄公十九年》。
    ⑤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⑥参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七之四,《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九之八。
    ⑦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三十八。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六,皇祐元年二月戊辰,《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七。
    ⑨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七-八,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十八《考课》。
    ⑩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二○、五九之一一。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8-70页。
    ②洪迈:《容斋四笔》卷七《考课法之废》。
    ③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一》。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
    ⑤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⑥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五《改元天复赦》。
    ①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②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③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四。
    ④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⑤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八,咸平四年四月壬子,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六。
    ⑦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一十八。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七年四月,苗书梅以为仁宗庆历以前,“京朝官磨勘不要求举主”
    见《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第391页。
    ⑨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七。
    ⑩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11范仲淹:《范文正奏议》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一十八。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
    ③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六。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七。
    ②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一十八。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七-八。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一。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三。
    ③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9-70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十二》,《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云,“汉官奏课事定九等”。
    ②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七,其中“五等”当为“六等”,参见《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上。
    ①脱脱等:《宋史·选举志》卷一百六十《选举六》,参见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九,马端监:《文献通考》卷三十九,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7页。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九。
    ④脱脱等:《宋史》卷三十二《孝宗一》。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五《淳熙臧否郡守》,四库本《建炎杂记》中“提举常平等事句昌泰”作“提举常平等事勾昌泰”。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五《庆元臧否县令》、《庆元罢臧否》。
    ⑦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6页。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七,熙宁九年九月戊寅。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八《选举四》。
    ④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李防传》。
    ⑤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五。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六,帛祐元年二月戊辰。
    ⑦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
    ①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七十二《上神宗乞以守长考之上中下等而别为其善恶》。
    ②吕祖谦:《宋文鉴》卷十七《咸平读书堂》,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陆九渊:《象山集》卷五《与辛幼安》,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三月。
    ⑥脱脱等:《宋史·循吏》卷四百二十六。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
    ⑧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二○。
    ⑨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六《陈靖传》。
    ⑩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六。
    1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二,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七。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三,绍兴三年二月丁亥。
    ③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八《汪纲传》。
    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元丰三年闰九月辛丑。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六,皇祐二年五月癸卯。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一。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六,皇祐元年二月戊辰。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六,元祐六年九月甲寅。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元丰五年四月癸亥。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八。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五。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七。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熙宁五年二月癸丑。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五,元祐六年闰八月辛酉。
    ③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
    ④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387、401、426、466、492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四,熙寧四年六月壬戌。
    ②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一《刑法三》。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一八。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八,元丰七年八月戊辰。
    ⑤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九十三《兵七》。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二六。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二八,《宋会要·职官》一一之四五。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P375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四。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六。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九。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一。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二一。
    ⑥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八-二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
    ⑦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66页。
    ①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第262页。
    ②《吏部条法》,第338页。
    ①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②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六《上仁宗答诏论时政》。
    ③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④范仲淹:《范文正奏议》卷上。
    ⑤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绍兴五年五月甲丙戌。
    ⑦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一三。
    ⑧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五。
    ⑨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选举六》,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九十七《上哲宗乞追钱勰误赏之官》。
    ⑩陈亮:《陈亮集》卷一,邓广铭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徐松等《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1月版。
    2.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
    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月版。
    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
    7.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李之亮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
    9.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邓广铭等校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0.钱若水:《宋太宗实录》卷三十二,燕永成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1.王应麟《玉海》,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全书本)。
    12.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
    13.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本。
    14.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四库全书本。
    15.林駉《源流至论》,四库全书本。
    16.陆心源《宋史翼》,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7年版。
    17.柯维骐《宋史新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8.窦仪等《宋刑统》,吴翊如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
    19.《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版。
    20.《元丰官志》不分卷,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21.《吏部条法》,刘笃才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2.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戴建国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3.中国社会科学院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月版。
    24.赵升:《朝野类要》,四库全书本。
    25.郑克撰《折狱龟鉴》,刘俊文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版。
    26.李元弼《作邑自箴》,《官箴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12月版。
    27.陈襄《州县提纲》,版本同上。
    28.吕本中《官箴》,版本同上。
    29.胡太初《昼帘绪论》,版本同上。
    30.许月卿《百官箴》,版本同上。
    31.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
    32.李攸《宋朝事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33.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文》,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版。
    34.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四部丛刊本。
    35.司马光《司马光奏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
    36.黄淮等《历代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37.曾巩《隆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38.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
    39.包拯撰《包拯集校注》,杨国宜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6月版。
    40.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
    41.曾巩撰《元丰类稿》,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
    42.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版。
    43.苏辙撰《栾城集》,曾枣庄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版。
    44.范祖禹《范文正奏议》,四库全书本。
    45.刘安世《尽言集》,四部丛刊本。
    46.岳飞撰《鄂国金佗粹编》,王曾瑜校注,北京:中华书1989年2月版。
    47.吕颐浩《忠穆集》,四库全书本。
    48.李纲《李纲全集》,王瑞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49.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光绪二十六年重刊本。
    50.朱熹《晦庵集》,四部丛刊本。
    51.楼钥《攻娩集》,四部丛刊本。
    52.袁说友《东塘集》,四库全书本。
    53.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54.黄震《黄氏日钞》,四库全书本。
    55.谢枋得《叠山集》,四部丛刊本。
    56.文天祥《文山集》,四部丛刊本。
    57.陈亮撰《陈亮集》,邓广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版。
    58.陆游《老学庵笔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
    59.欧阳修《归田录》,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60.王铚《默记》、王栐《燕翼诒谋录》,朱杰人、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
    61.岳珂《桯史》,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
    62.苏辙《龙川略志》《龙川别志》,俞宗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
    63.苏轼《东坡志林》,王松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
    64.魏泰《东轩笔录》,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
    65.蔡絛《铁围山丛谈》,冯惠民、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
    66.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后录》,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67.庄绰《鸡肋编》,萧鲁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68.罗大经《鹤林玉露》,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69.周密《齐东野语》,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
    70.周密《癸辛杂识》,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
    71.吴处厚《青箱杂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版。
    72.周辉《清波杂志》,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9月版。
    73.赵彦卫《云麓漫钞》,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74.司马光《涑水记闻》,邓广铭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9月版。
    75.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沈锡麟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
    76.程俱《麟台故事》,张富祥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版。
    77.张世南《游宦纪闻》,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
    78.李心传《旧闻证误》,崔文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
    79.范镇《东斋记事》,汝沛点校,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80.叶梦得《石林燕语》,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81.朱弁《曲洧旧闻》,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8月版。
    82.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版。
    83.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84.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8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版。
    86.叶适《叶适集》,刘公纯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87.赵与时《宾退录》,齐治平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
    88.宗泽《宗泽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8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90.乐史《太平环寰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1.王存撰《元丰九域志》,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
    92.《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93.孙逢吉《职官分纪》,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2月版。
    94.杜佑《通典》,颜品忠等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11月版。
    95.李林甫《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1月版。
    96.长孙无忌等《唐律疏义》,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97.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四库全书本。
    9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99.程树德《论语集解·为政上》,程俊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
    100.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101.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1. 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版。
    2. 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版。
    3.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金夏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6.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3月版。
    7.单远慕《中国廉政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版。
    8.张晋藩等《中国行政法史》,北京:中国政治大学,1991年3月版
    9.蒲坚《中国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10.巩富文《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8版。
    11.邓广铭《两宋政治经济问题》,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12.金毓黻《宋辽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周宝珠等《简明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陈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方豪《宋史》(上下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9版。
    16.张其凡《宋代史》,澳门: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版。
    17.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7版。
    18.何忠礼《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林天蔚《唐宋史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7年版。
    20.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宋辽金夏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21.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1988年7月版。
    22.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3.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4.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25.杨渭生《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王曾瑜《宋代阶级结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7.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12月。
    28.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研究综述》,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1980年6月版。
    29.包伟民《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朱瑞熙等《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1.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32.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3.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张复华《北宋中期以后之官制改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35.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6.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1963年6月版。
    37.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月11月版。
    38.陈文德《北宋危机管理:一个问题公司的经营对策剖析》,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39.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版。
    41.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42.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3.郭东旭《宋代法律史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4.戴建国《宋代法制初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苏基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6.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7.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48.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50.刁忠民《宋代台谏制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51.方宝璋《宋代财政监督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52.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4.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6.聂荣岐《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7.华山《宋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11月版
    58.刘子建《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59.关履权《两宋史论》,郑州:中州书画社会,1983年5月。
    60.陈学霖《宋史论集》,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61.王明荪《宋辽金史论文稿》,明文书局,1981年版。
    62.李华瑞《宋史论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邓广铭《宋史研究论文集》(1980年宋史年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64.中州书画社《宋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65.邓广铭《宋史研究论文集》(1982年宋史年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66.邓广铭《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年会编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67.邓广铭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68.邓广铭等《宋史研究论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69.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0.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72.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
    73.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4月。
    74.赵翼著《廿二史札记校证》,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
    75.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月版。
    76.徐连达《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版。
    77.邓广铭等《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78.[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79.[美]田浩《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0.[美]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6月版。
    81.[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82.[日]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刘静贞译,稻禾出版社,1995年版。
    83.[日]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同朋舍,昭和60年2月28日版。
    84.[日]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昭和44年版。
    85.[日]佐竹靖彦《唐宋变革の地域研究》,同朋舍,1990年版。
    86.[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郑秦《论中国古代行政》,《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2.刘仁鹏等《孔子与我国古代行政观》,《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3.杨向仁《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党风与廉政》1996年第3期。
    4.于洪生《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动因考察》,《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7期。
    5.李琪《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沿革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6.江荣海等《中国古代行政伦理思想与现代行政伦理学》,《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于波《浅议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行政论坛》2001年第1期。
    8.王宏彬《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嬗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9.马建文《我国古代的错案追究制度》,《中国监察》1998年第5期。
    10.巩富文《中国古代法官违法行刑的责任制度》,《政法论坛》1995年第2期。
    11.荣晓宏《析我国古代的刑事责任根据思想》,《山东法学》1995年第2期。
    12.王广彬《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探究》,《政法论坛》1998年第5期。
    13.巩富文《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现实借鉴》,《中国法学》2002年第4 期。
    14.李晓燕等《我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理论探索》2003年第3期。
    15.李麒《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探析》,《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6.刘轶等《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嬗变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01年第2期。
    17.秦闻一《宋以前官吏任期制度述论》,《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增刊。
    18.林瑞翰《宋代官制探微》,台北:《宋史研究》第九辑。
    19.陈杭生《论两宋法律思想的特点》,《中州学刊》1984年第4期。
    20.邓小南《北宋文官考课制度考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21.曾小华《宋代荐举制度初探》,《中国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2.曾小华《略论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浙江学刊》1990年第3期。
    23.季怀银《宋代司法审判中的限期督催制度》,《史学月刊》1991年第2期。
    24.殷啸虎《北宋前期司法监督制度考察》,《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5.龚延明《宋代官吏的管理》,《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26.苗书梅《宋代官员考试任用法初论》,《史学月刊》1992年第2期。
    27.龚延明《两宋官制渊流变迁》,《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28.肖建新《论宋朝御史的素质》,《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29.方宝璋《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福建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30.季怀银《宋代法官责任制度初探》,《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
    31.肖建新《宋朝御史监察制度和实践的独立问题》,《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32.汪圣铎《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33.江晓敏《宋代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任用、管理与监察》,《南开学报》1994年第1期。
    34.肖建新《包拯的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安徽史学》,1993年第3期。
    35.谭学书《宋王朝反腐败简论》,《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36.贾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
    37.肖建新《宋朝审官院演变考述》,《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38.肖建新《宋朝的弹劾制度》,《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39.苗书梅《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5期。
    40.邓小南《北宋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41.肖建新《论宋朝审官院之演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2.朱瑞熙《宋朝官员行政奖惩制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3.李俊清《宋代对政府官员的法律监督》,《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3期。
    44.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5.王志强《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南宋书判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46.朱瑞熙《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概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9期。
    47.肖建新《宋朝审计机构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8.方宝璋《略论宋代财政监督机制》,《福建师大学报》2000年2期。
    49.贺达等《宋代官员外贸走私腐败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0.冯锦《北宋司法监察制度述论》,《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1.朱瑞熙《宋代官员礼品馈赠管理制度》,《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
    52.刘风琴《宋初惩治贪官管窥》,《党风与廉政》,2001年第3期。
    53.顾宏义,王守琴《南宋州县学官及其任用考核制度》,《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4.肖建新《宋朝审计三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55.肖建新《论文献史料的特质》,《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
    56.魏殿金《宋代适用于犯罪官员的资格刑》,《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7.赵晓耕《两宋法律思想的变革及其特点》,《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8.贾玉英等《唐宋中央监察制度变迁初探》,《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9.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60.肖建新《宋代临朝听政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61.贾玉英《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62.屈超立《宋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63.郑颖慧等《略论宋代法官审判活动之法律责任》,《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第1期。
    64.肖建新《陈亮法制思想特色》,《陈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65.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66.肖建新《孔子德刑新论》,《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3.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汤承业《中国政治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年版。
    5.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李金华主编《中国审计史》,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建学主编《中国行政管理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济南:泰山出版社,2003年版。
    12.陈高华等主编《中国考试通史》第二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3.刘太祥《汉唐行政管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14.钱大群等《唐代行政法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5.任爽《唐朝典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
    16.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17.[美]杨联升《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沈丌举等《行政责任追究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杨解军主编《行政责任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2005年版。
    4.任志宽等《行政法律责任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5.荣仕星《论领导者责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6.王成栋《政府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叶传星博士论文《法律责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8.冯军《行政处罚法新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9.胡建淼主编《行政违法问题探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冯军《刑事责任论》,北京: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11.郭明瑞等《民事责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2.李凤鸣等《经济责任审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3.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4.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马怀德《中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应松年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词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孙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杨百揆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英]麦考密克等《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0.[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1.[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3.[英]梅因《古代法》,孙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版。
    34.[意]马基雅维利《君王论》,徐继业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35.[英]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8.[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方世荣《违法具体行政行为中个人责任的追究问题》,《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
    40.姜明安《行政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中国法学》,1992年第6期。
    41.陈兴良《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中国法学》,1992年第4期。
    42.周永坤《法律责任论》,’《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43.姜明安《简论我国行政责任制度所体现的平衡原则》,《行政法研究》,1996年第4期。
    44.鲁夫《行政责任能力和行政主体》,《工商行政管理》,1997年第22期。
    45.杨解君《行政违法的判断》,《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
    46.沈国桢《略论追究责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