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以及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自身也是一种地域概念,它拥有一定的疆域和一定数量的人口,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意识也是一种地域意识。国家文化包含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对于国家内部各地域人口而言,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离开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国家意识往往也就成了空洞之物。
     本研究借用阐释人类学范式,以文本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百年来河南乡土教材的变迁为主线,透过乡土教材文本和本地人话语来阐释河南乡土教材兼具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文化意义,分析作为补充教材的乡土教材中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统一性,乡土教材如何既传承了地域文化,又建构了国家意识。
     清末,社会面临转型,国家被迫革新。乡土志是清政府应对生存危机不得不妥协而采取变革的产物。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末乡土志更多的是为主流价值和国家主义服务的,凸显的是一种国家意识。清政府采取了通过乡土观强化国家观的程式,在培养乡土情的基础上养育人的爱国、爱朝情怀。乡土志的这种功能一直伴随其以后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在国民党只是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状况下,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战不断,各地地方自治、教育自治甚嚣尘上,乡村建设、乡村教育运动此起彼伏。虽然河南省教育厅对学校乡土教材的编辑进行了理想化的阐释,视乡土教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但实际中,初等及中等教育的乡土教材编辑很不理想,起步晚,又逢战争,遂不得不搁浅。而在地方自治、教育自治的催生下,河南乡村教育及教育实验区中产生了一批乡土教材,这批乡土教材成为河南民国乡土教材的主体。其主要内容是对民众进行最基本的教育,如识字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等,也包括有公民教育。因此,民国河南乡土教材更多的是从地域状况出发,为河南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而服务的一种教育工具,教材最主要的功能是教育民众、振兴乡村,实现教育自治与地方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政权,迫切的是要国民树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在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下,五十年代末的河南乡土教材及“文革”时期的自编教材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政治性、国家政治文化潮流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乡土教材在地域文化的框架中坚定地传达着国家政治主流话语。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双基”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受此影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河南乡土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载体。进入21世纪,随着各地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各地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地域文化自觉意识渐强。河南地方政府致力于中原文化的复兴,河南乡土教材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地域文化宣扬的主阵地。适逢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乡土教材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在河南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中诞生了一批地域文化浓厚的乡土教材。但乡土教材并非地域文化的独角戏,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割,爱乡与爱国的浑然一体,决定了爱乡进而爱国是乡土教材的一贯使命。乡土教材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其兼具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文化意义,决定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德育的可能性。目前,河南一些乡土教材的开发就是在德育的旗帜下进行的,乡土教育被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创新。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走近红旗渠》乡土教材就是把地域文化与德育进行联姻的典范。但是,在现实中,乡土教材面临很多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对于河南乡土教材而言,其开发及使用存在着不稳定和短期行为,评价方式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分析制约河南乡土教材发展的因素,典型的莫过于经费的瓶颈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可以说,国家意识和地域文化是乡土教材的双重文化意义,河南乡土教材就是一曲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二重奏,透过河南乡土教材的历史变迁,我们看到,乡土教材既反映和传承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国家意识的建构。本研究进一步指出,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政治形态以及河南人对河南文化的认识对此有一定的影响。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a multiple and compound existence of people's attitude, emotions and cognition to their country, gradually developed through the time. Nation in itself is also a regional concept, which consists of pieces of land and certain population, so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eans regional consciousness in some way. National culture is consisted of lots of unique regional cultures. It's quite helpful to foster the citizens'attitude, emotions and cognition to their nation when they identify their own regional cultures. Citizens'identification for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y the paradigm of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text analysis and field work, with its hundreds of years'vicissitud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ouble cultural senses and its unity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regional cultures that Henan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contain, and analyzes how the materials as complementary teaching texts inherit the regional cultures and construct the national conciseness effectively.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ociety and nation are confronted with transformation and revolution. The local records were a result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compromise and reforms when dangers rose. With the internal revolt and foreign invasion, the Records of Local Region in this period tended to serve the mainstream value and nationalism, and obviously revealed a kind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 was strengthened and fostered by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ideas. This function of the local records exists through the tim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uomintang united the country formally in the warlords'dogfighting and foreign invasion. Meanwhile the ideas of local autonomy,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Rural Education were popular. In Henan Province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garded the local knowledge materials instruction as an ideal way to cultivate ethos, but it was quite difficult to publish the local knowledge materials for the pupil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at hard and complicated time of wars. However with the idea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autonomy, lots of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appeared in some rural education experiment areas of Henan, which included the basic education contents, such as literacy, health, living and citizen education. So, the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of Henan during this period can be regarded as an educational way to meet the local people's survival and living needs, and their main functions were educating the masses,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achiev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autonomy.
     Great changes happened to the education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needed urgently to build up socialistic consciousness. Henan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at the end of 1950s and in Cultural Revolution revealed stro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hich were filled with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nveyed national political words firmly in the frame of regional culture.
     With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focuses 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mphasizes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in education. Then Henan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turned to carry more basic knowledge between 1980s and 1990s. In 21st century, local governments are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putting more efforts in the revival of Zhongyuan culture, then the Henan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coming to a prosperous time. With the national reform of three-level curriculum management, lots of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of high quality come into being. The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include not only regional cultures but also patriotism for regions as parts of a nation, by which it is quite possible to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in Henan assumes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which Approaching Hongqi Dyke written by No.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the city of Linzhou is a good example that links regional cultures with moral education. But in practice publishing the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is facing lots of embarrassments which restrict its cultivation func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ublishing of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tends to be unstable, its evaluation mode should also be improved, cost and exam-oriented trend are two typical problems.
     In short, by the changes of Henan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local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play the double role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which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co-construction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Hena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ocal culture.
引文
1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滕星,班红娟.乡土教材:收藏、研究与开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海路,巴战龙,李红婷.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梁华等.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
    5安维武等.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
    1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27-137.
    1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4.
    1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1郑新蓉.从不同的视角看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20.
    2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
    3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
    1关于格尔茨的这个理论,有译作阐释人类学,也有译作解释人类学,本研究采用阐释人类学的译法,格尔茨也有译作吉尔茨的,本研究除非是引用,一律称格尔茨。
    2[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8.47.
    1王海龙.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6.
    1[美]格尔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73-74.
    2[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8.54.
    3[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1[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27.
    1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2.
    2李桂海.对我国地域文化发展特点的一点思考.云南社会科学.1989(3).
    3此种对中国地域文化类型的划分在周尚意等的《文化地理学》与夏志芳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中均可见。周尚意,孔翔等.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夏志芳主编.《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周尚意,孔翔等.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9.
    5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5.
    1张华.对国家意识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6):40.
    2吴礼昌.“我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中小学的“国家意识”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4):45.
    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356..
    1[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8.
    2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35.1.
    1王伯昂编.乡土教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2.
    2吴志尧编.小学乡土教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2.
    3杨思伟主编.新教育实践——开放教育、乡土教育、田园教学之分析.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1996.75.
    1王国安主编.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800.
    2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沈阳:沈阳教育出版社,1990.268.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4.
    4朱自强,高占祥等主编.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210.
    5朱仇美主编.现代中小学教学辞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23.
    1新知识词典编辑室编辑.新知识词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10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0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11.
    4国情教育简明词典编委会编写.国情教育简明词典.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356.
    5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18.
    6新知识词典编辑室编辑.新知识词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105.
    1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济州.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李小敏.村落知识资源与文化权力空间——永宁拖支村的田野研究.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巴战龙.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1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4).
    2祁伯文编.乡土教育概论.西安:陕西省教育厅出版,1934.
    3蔡衡溪编.乡土教育纲要.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1935.
    4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中华书局,1935.
    5王骧编.乡土教育研究.上海:新亚书店印行,1935.
    6吴志尧编.小学乡土教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7王伯昂编.乡土教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1蔡衡溪编.乡土教育纲要.上海:大中华书局,1935.1.
    1白砥民.历史课中乡土教材的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2杨慎德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3景春泉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4陈胜庆编.乡土地理教育新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5郑耀星.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中比较法的运用.福建地理,1994(2).
    6冯一下,李洁.试论乡土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5(1).
    7滕久文.乡土历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教育,1995(4).
    8马晓英,耿绍兴.谈乡土地理教材的基本特性.教育探索,1998(2).
    9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9(7).
    10肖满赋.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前材料的采选.福建地理,2002(1).
    11程娟娟.利用历史乡土教材进行道德教育.安徽教育,1987(11).
    12赵天安.爱国必先爱乡——历史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历史教学问题.1999,(4)
    13陈泽泓.爱国未有不先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广东史志,1999,(2)
    1姚绪源.试论乡土教材在民族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大学教学.1987,(6)
    2刘惠民,涂文安.乡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5)
    3刁乃萍,张景仪.略论乡土教育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教育探索,1988,(5):52-53.
    4张言顺.谈新时期中学乡土教材的编写.教学与管理,2004(10).
    5朱文轩,李永和.重视农民教育乡土教材的编写.农村成人教育,1999(5).
    1孙茂振.编写乡土教材提高农民素质.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5(4).
    2徐光春.认真对待文化.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
    3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9.
    4刘成纪.关于中原文化的三个基本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3.
    5何伟.河南历史名人地图.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刘乃和主编.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赵保佑.中原文化与现代化.人民日报,2001-5-26-006.
    3韩国河,张翔宇.“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原文物,2006(2).
    4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下).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5张新斌主编.中原文化解读.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
    6姚兆余.两宋时期中原文化的南移北渐.甘肃社会科学,1999(2).
    7李庚香.中原文化与全球化——兼论中原崛起与河南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07(2).
    8刘先琴,李可.河南文化积极为经济助跑.光明日报,2006-9-23-001.
    9刘庆柱.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5).
    1刘玉娥.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论坛,2006(1).
    2史鸿文.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08(4).
    3由于《范县乡土志》归属的特殊性,将在第二章予以论证。
    1蔡衡溪编.乡土教育纲要.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1935.
    2韩照远.改进乡村教育的一个提议.见河南教育厅主办,河南教育周刊,1930(30):36.
    3贾敬.乡土教学之实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研究部编辑.乡村改造.辉县: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刊物发行处,1937(1):38-40.
    4实验研究部.当地之乡土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研究部编辑.乡村改造.辉县: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刊物发行处,1934(26):584-589.
    1杨连山.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教材的点滴经验.史学月刊,1958(1).
    2王冠群.结合乡土教材进行教学的体会.化学通报.1958(9):563-564.
    3王中亚.显地方之特色收教学之成效-探析河南乡土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
    4楮清源、张廷凯、丰力.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教育时报,2005-3-30(1).
    5郭敏.靠什么来提升教师的理念——谈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读本“省情”部分教育实施的切入点.河南教育,2006(5).
    1李吴.河南人的生存之道.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前言.
    2全面地讲,河南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四山两水”,即太行山、嵩山、伏牛山、桐柏山和黄河、淮河。但从更深入的角度讲,河南的地理环境可以概括为“三山一水”,即太行山、大别山、嵩山和黄河,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这四者对中原文化生成的影响最大。
    3河南省计划经济学校.河南经济地理.河南省计划经济统计学校内部发行,1983.7.
    4在地方教材“省情“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叫豫豫,‘豫’是河南的简称,相传在远古时候,河南的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大象成群,人们依据人牵象的形状创造了‘豫’字。”
    1关增建.地中概念的历史意义,载于揣振宇主编.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2006年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86-91.
    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11-912.
    1张立新主编.中原文化解读.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1.
    1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82-683.
    1张新斌主编.中原文化解读.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39.
    1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87-588.
    2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七.晋纪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转引自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6.
    4王大良.宁化石壁与客家民系渊源.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147.
    1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27-631.
    2林国平,邱季端等.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31.
    1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43-646.
    2陆游.剑南诗稿卷四,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阙,原诗为“大梁二月杏花开,锦衣公子乘传来。桐阴满地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上源驿中槌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此诗表现了当时在开封城中原汉人与胡人交往的场面,表明了不仅胡人学习汉文化,汉人也向少数民族学习语言、服饰等文化。
    3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65.
    1海路,巴战龙,李红婷.珍视乡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8.
    2鲜建鹰,管窥.宜都乡土调查表.中国地方志,2007(5):43.
    3陈碧如.乡土志的“名”与“实”.中国地方志,2007(3):18.
    4张锋.清末江苏乡土志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5):39.
    5赵燕声.馆藏乡土志辑目.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1946(2).
    6陈碧如.乡土志的“名”与“实”.中国地方志,2007(3):18.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09.
    1金恩晖,梁志忠.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中国地方史志学会,1981.225.
    2龚文明.嵩县志·序.转引自申畅编著.河南方志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57-258.
    1吴增芥.各国初等教育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64-165.
    2吴志尧.小学乡土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8-9.
    1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订.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65册).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33-140.转引自陈碧如.乡土志探源.中国地方志,2006(4).
    2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6.
    3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226-227.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18.
    2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58.
    1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2.
    2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4602.
    3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5-26.
    1以下均简称为《乡土志例目》。
    1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月刊.开封:该处,1934,4(3):91.
    2河南省教育史志编辑室.河南教育史志资料选编.1986(3):2.
    1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16-1.
    2根据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3详报光绪三十三年豫省学务办理大概情形文.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四年,第二十八期.
    4详报光绪三十二年年终豫省办理学堂情形文.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十七期.
    5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6河南地方志编委总编辑室.河南地方志提要.郑州:河南地方志编委总编辑室,1982.
    7河南地方志综录编辑组编.河南地方志综录.郑州:河南地方志综录编辑组,1981.
    8《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河南地方志提要》、《河南地方志综录》均把《范县乡土志》归为河南,但关于《范县乡土志》的归属是有分歧的,对此问题,将在下文予以论证。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32.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79.
    2成文出版社辑.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1杨沂.范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
    2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16-70.
    3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4):189-191.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566.
    2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16-62.
    3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1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2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3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127.
    1佚名纂.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清抄本,66-75.
    1佚名纂.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清抄本,102-103.
    2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4):190.
    1佚名纂.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八卷.清抄本,185-187.
    1佚名纂.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八卷.清抄本,202-203.
    1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28.4.
    2河南学务公所章程.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期.
    1张华.对国家意识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6):40-41.
    1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96.
    2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上海:大华书局出版,1935.5.
    3教育部检发二年制短期小学暂行规程及课程标准总纲的训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38.
    4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月刊.开封:该厅编辑处编印,1934,5(1)
    1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115.
    2河南教育概况——1933年教育部督学戴夏、周邦道视察报告.河南教育月刊.1933,4(1).转引自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21-23.
    3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163.
    1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1陈访先.河南教育现状.载教育杂志.1935,26(8).转引自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36-38.
    2曾天山.教材发展的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56.
    3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印.河南教育志资料选编.开封:河南大学.1984(4):22.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0-11.
    2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46-47.
    3居陵迦.乡村教育的使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研究部编辑.乡村改造.辉县: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刊物发行处.1935,4(1).
    4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47.
    1居陵迦.乡村教育的使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研究部编辑.乡村改造.辉县: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刊物发行处.1935,4(1).
    2朱绍云编.河南汲县香泉民众学校报告.汲县:河南村治学院同学会发行,1932.1.
    3开封教育实验区初设时是小学教育与民众教育兼顾,但由于事情的变故,实验区主要是在李廉方的主持下进行了小学教育教学实验改革,民众教育所占比重极少,所以对开封教育实验区小学乡土教材的研究独立进行,对实验区内有关民众教育的方面放在乡村教育这部分进行论述。
    4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工作报告.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1935,1(2):1.
    5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5.13-16.
    1韩照远.改进乡村教育的一个提议.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编.河南教育周刊.1930(30):36.
    2赵质辰.乡村教育概论.北平:著者书店出版社,1932.285.
    3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研究实验部编.河南民众教育(1935-1937).开封: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总务部.
    1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研究部编辑.乡村改造.辉县: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刊物发行处.1933.
    2王拱璧自序年谱简编.窦克武主编.王拱璧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304.
    3见王拱璧年谱.1970年自编手稿.
    4窦克武主编.王拱璧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9.
    1王拱璧自序年谱简编.窦克武主编.王拱璧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305.
    2徐玉坤主编.河南教育名人传.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84.
    3王拱璧自序年谱简编.窦克武主编.王拱璧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308.
    4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百泉丛讯.院刊编辑处,1931,1(1):1.
    5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百泉丛讯.院刊编辑处,1931,1(1):1.
    1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百泉丛讯.院刊编辑处,1931,1(1):1.
    2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百泉丛讯.院刊编辑处,1931,1(1):4.
    1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百泉丛讯.院刊编辑处,1931,1(1):3-4.
    2李瑞安,姚惜鸣.河南百泉乡村师范始末.转引自河南教育志资料选编.1983,(7):12.
    3学校概况专号.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3,2(10):33.
    4陈瑞光,戚芳萱.卓水乡实验民众学校报告.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 发行处,1933,2(12):5.
    1陈瑞光,戚芳萱.卓水乡实验民众学校报告.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3,2(12):6.
    2贾敬.乡土教学之实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7,6(1):40.
    3五年来实验研究部工作.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6,5(11,12):45.
    4本校实验研究部工作改进计划书.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6,5(1):25.
    5五年来实验研究部工作.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6,5(11,12):45.
    6稻田乡村收获节活动专号.载于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 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5,4(22-25).
    1实验研究部.当地之乡村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乡村学校实际问题研究第七题.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4,3(26):585.
    2实验研究部.当地之乡村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乡村学校实际问题研究第七题.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4,3(26):586.
    3实验研究部.当地之乡村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乡村学校实际问题研 究第七题.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4,3(26):585.
    1实验研究部.当地之乡村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乡村学校实际问题研究第七题.载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4,3(26):585.
    2陈访先.河南教育现状.教育杂志1935,26(8).转引自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39.
    3赵邦俊.杞县社会背景之分析与乡村工作之展望.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1.
    4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工作报告.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1935,1(2):1.
    5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概况.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编印,1934.25.
    1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3.
    2赵邦俊.杞县社会背景之分析与乡村工作之展望.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1-2.
    3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39.
    4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39.
    5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39.
    1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工作报告.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1935,1(2):6.
    2孙文青.关于学校教育.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5.
    3周时雨.关于调查统计与编辑.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48.
    4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大纲.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1.
    5河南省短期义务教育实施计划.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11.
    6孙文青.关于学校教育.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5.
    7李东旭.介绍本书的几句话.张履谦.民众读物调查.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4.2.
    1李廉方.李廉方先生的序.张履谦.民众娱乐调查.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6.
    2张履谦.自己的序.张履谦.民众娱乐调查.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6.
    3李廉方.李廉方先生的序.张履谦.民众娱乐调查.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6.
    4尤智.洛阳实验区之筹备及其将来.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4,3(17):387.
    5陈访先.河南教育现状.教育杂志.1935,26(8).转引自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39.
    6尤智.洛阳实验区之筹备及其将来.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改造.河南省立百 泉乡村师范学校刊务发行处,1934,3(17):388.
    1河南省教育会议秘书处编.河南全省教育会议报告.河南省教育厅,1931.118.
    2河南省教育会议秘书处编.河南全省教育会议报告.河南省教育厅,1931.114.
    3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九辑.开封: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内部资料.1989.5.
    4国立河南大学校志.转引自徐玉坤.河南教育名人传.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329.
    1小学实验指导部可以说是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前身,1932年9月23日正式成立,李廉方任实验指导部主任。李廉方在小学实验指导部工作期间,出版了“小学教育实验专号”——《实小教育》,他在此阶段形成的教育思想为开封教育实验区实验教育打下了基础。
    2李东旭.季刊诞生.开封实验教育季刊.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编辑部,1935,1(1).
    3郭戈.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79.
    1李廉方.地理与国民性格之关系.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2李廉方.各科教授法总论.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13.
    3李廉方.中学校制度之商榷.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
    4李廉方.整理河南教育计划书.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7.
    1李廉方.小学教材之商榷.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7-118.
    2李廉方.小学教材之商榷.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5.
    3李廉方.教材研究.转引自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1-232.
    4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出版,1935.序1.
    5李廉方.以一般小学学龄儿童二年半授课时数修完部定四年课程之实验经过.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129-130.
    1李廉方.以一般小学学龄儿童二年半授课时数修完部定四年课程之实验经过.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1984.130.
    2李东旭编辑.开封实验教育.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月刊编辑部,1933,1(1):5.
    3李廉方.京山新志·舆地志.序.
    4李廉方.京山新志·舆地志.序.
    1李东旭编.开封教育旬刊.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编辑部,1933(13,14合刊):35.
    1李廉方.序言.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
    2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
    3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
    4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2.
    1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1-12.
    2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2-14.
    3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5.
    1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6-18.
    2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9.
    3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9-22.
    1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22.
    2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29.
    3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33.
    1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94.
    2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97-98.
    3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5.167.
    1开封教育实验区教材部编.禹王台与繁塔.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教材部,1934.例言1.
    2开封教育实验区教材部编.禹王台与繁塔.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教材部,1934.例言2.
    3李东旭编辑.开封实验教育.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月刊编辑部,1934,1(5):2-15.
    1李秉德.大花园实验学校的初步介绍.开封实验教育季刊.1935,1(1):7.
    1李蔚秾.小学关于地理学习之范围与进程.开封实验教育季刊.1935,1(2).
    2李蔚秾.小学关于地理学习之范围与进程.开封实验教育季刊.1935,1(2).
    3郑孟芳.大花园实验学校第一团教学报告.开封实验教育季刊.1935,1(1):2.
    4郑孟芳.大花园实验学校第一团教学报告.开封实验教育季刊.1935,1(1):2.
    1郑孟芳.大花园实验学校第一团教学报告.开封实验教育季刊.1935,1(1):1.
    2李东旭.开封实验教育季刊.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编辑部,1935,1(1).
    3李东旭.开封实验教育季刊.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编辑部,1935,1(2).
    4郭戈.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9.
    1人民日报社论.河南人民做出了好榜样.河南省教育厅编.河南语文乡土教材(第二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1.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
    1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教育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16.
    1河南省汲县师范学校总支委员会.教育结合生产劳动和改进教学工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20-21.
    1长葛市第三初级中学.长葛市第三初级中学关于勤俭办学和勤工俭学的情况.为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而斗争(第一辑)——河南省勤工俭学经验介绍.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18-19.
    2林县一中.林县一中的试验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5.
    1教育半月刊社编.在小学中进行乡土教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前言.
    2教育半月刊社编.在小学中进行乡土教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1.
    3五点说明.河南民歌整理编辑组编.河南大跃进民歌选(第一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4编者的话.鲁山县四棵树乡跃进诗歌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一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27-29.
    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地理乡土教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1吴芝圃.驳怀疑论.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二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5.
    2王化云.毛主席视察黄河记.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一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1-3.
    1李准.大好事情,大好景象.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一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27.
    2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三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2.
    1于民生.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一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12-19.
    1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教研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五十年史册1953-20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5.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教研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五十年史册1953-20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
    1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教研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五十年史册1953-20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4-25.
    2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编.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168-169.
    1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编.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169.
    2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编.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175.
    1河南省革委会文教卫生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编.农业基础知识(第二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0.122-124.
    1石鸥,吴小鸥.中国百年教科书图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283.
    1河南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周口教育局印刷厂印刷,1978.63-64.
    2河南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周口教育局印刷厂印刷,1978.1.
    3河南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周口教育局印刷厂印刷,1978.2.
    1河南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周口教育局印刷厂印刷,1978.1.
    2河南省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河南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3.
    3河南省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河南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18-19.
    1石鸥,吴小鸥编著.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949-200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346.
    2李方.课程与教材基本理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7.
    1孙增福主编.河南教育年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48-250.
    1河南省教育史志年鉴编委员会.河南教育年鉴.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262-263.
    2李艳萍.华夏名都开封.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1程广安.序.李艳萍.华夏名都开封.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2.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6-313.
    1新乡市教育局编.新乡市地理.豫内资料,1989.10-11.
    2新乡市教育局编.新乡市地理.豫内资料,1989.16.
    1贺宝石词,吴歌曲。
    2巩县教育局编.巩县.1989.154.
    3巩县教育局编.巩县.1989.168.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1郭敏.靠什么来提升教师的理念——谈河南省地方义务教育课程读本“省情”部分教师实施的切入点.河南教育.2006(5):39.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2.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8.1.
    3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8.1.
    4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8.1.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七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3.
    2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5.
    3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6-7.
    4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9-10.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4-15.
    2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7.
    3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9.
    1王少辉主编.美丽的家园——嵩山历史建筑群幼儿读本.2008.3.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七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5.
    2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七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5.
    3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五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2.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五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3.
    2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九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5.
    3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六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8.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8.13.
    2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六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3.
    3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9.
    4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20.
    5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九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6.
    6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五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4.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六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8.
    2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七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21.
    3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九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2.
    4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3.
    5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19.
    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九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44.
    2常成军.序.实验小学《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课题组.我是骄傲的巩义娃.巩义:该组,2006.
    3开封市新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北京市义教课标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编,华夏名都开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安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安阳地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马振海.序.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
    1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1-282.
    1河南省教育厅制订.河南省省情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6.
    1曲永鸣.河南省2001年中招考试地理学科考试结果分析启示.地理教育.2002(2),31.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2林县,即现在的林州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3曾天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分析.山东教育科研,2001(9).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9.
    1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二年级.2008.15-16.
    2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三年级.2008.7.
    3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三年级.2008.10.
    4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五年级.2008.16.
    1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五年级.2008.17.
    2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五年级.2008.18.
    1 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1973,pp.87-125.
    2王海龙.细说吉尔茨.[美]克利福德·吉尔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2.
    1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详报光绪三十四年办理本省办理学务情形文,撮具事实大概文,河南教育官报,宣统元年.第四十一期.
    3详报光绪三十二年年终豫省办理学堂情形文,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十七期.
    1河南省教育厅编.河南省地理乡土教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前言.
    2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研室编.河南历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编者的话1.
    3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说明.
    1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4):75.
    2巩县教育局编.巩县.巩县印刷厂印刷,1989.163-167.
    3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12.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72-73.
    2河南省政府教育厅.河南教育月刊,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处,1934,5(1).
    1肖建斌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8.
    2河南省教育厅编.河南省地理乡土教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前言.
    3河南省教育厅编.河南省地理乡土教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前言.
    4杨连山.在历史教学结合乡土教材的点滴经验.史学月刊,1958(10):39.
    1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研室编.河南历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编者的话1.
    2吴淑文.乡土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问题,1984(2):42-43.
    1赵占杰.开发校本课程,创新德育教育.http://jyyxcz.com/blog/u/12140/archives/2009/165657.html
    1王学梅.话语与记忆——河南人形象的建构过程分析.[硕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2.
    1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世界民族,2002(3):1.
    1[美]曼纽尔·卡斯特,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1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
    2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
    3柳俊杰.“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伦理政治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6):12.
    1梁波.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近代转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6):6.
    2马宁.家国同构伦理观念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151.
    3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74.
    1[美]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一章“引言”.
    2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第5册.转引自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33.
    3韩敏.一个皖北村庄的社会变迁与延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5.
    5王平久作词,金培达作曲。
    1刘成纪.关于中原文化的三个基本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73.
    2张新斌主编.中原文化解读.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序言1.
    3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下).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590.
    1张宇.张宇散文.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1.
    2李昊.河南人的生存之道.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90-91.
    1张宇.张宇散文.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37.
    2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7.
    3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5.
    4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11.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641.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08-709.
    1易经·坤第二.
    2谭光鼎.E.Durkheim:结构功能论大师与教育社会学的先驱.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133.
    2王海龙.细说吉尔兹.[美]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4.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514.
    [1]蔡衡溪.农民教育实施法.开封: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1932.
    [2]河南省教育厅.河南教育年鉴(民19-20).开封:开封中华书局,1931.
    [3]河南省民政厅编.平民教育手册.开封:河南省民政厅,1928.
    [4]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特刊.开封:该处,1929.
    [5]河南教育厅编辑处编.河南教育周刊.开封:河南教育厅编辑处,1930-1931.
    [6]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行政周刊.开封:河南教育厅编辑处发行,1931.
    [7]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月刊.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处编印,1932,2.
    [8]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月刊.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处编印,1932-1933,3(1-10).
    [9]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月刊.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处编印,1933,4(2,3,6).
    [10]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月刊,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处,1934,5(1).
    [11]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河南教育,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处,1937,1(3)
    [12]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杞征季刊(创刊号).1935.
    [13]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百泉丛讯.辉县:院刊编辑处,1931,1.
    [14]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研究部编辑.乡村改造.辉县: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刊物发行处,1933-1936.
    [15]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编辑.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校刊.开封: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总务部,193?—1935.
    [16]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编辑.实验报告(第二集).开封: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1932.
    [17]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研究实验部编.河南民众教育(1935-1937).开封:河南省立实验民众学校总务部,1935-1937.
    [18]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开封实验教育季刊.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编辑部,1935,1(1-2)
    [19]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开封教育旬刊.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编辑部, 1933.(13,14)
    [20]李东旭.开封实验教育.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月刊编辑部,1933,1(1-2).
    [21]李东旭.开封实验教育.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月刊编辑部,1934,1(5-7)
    [22]李东旭.开封实验教育季刊.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1935.
    [23]李廉方主编.教育周刊.开封:河南大学,1932
    [24]汝南县政府.汝南县教育半月刊.内部资料,1934.
    [25]郑若谷.河南教育实施方案.河南教育年鉴(民19).河南省教育厅,1932.
    [26]朱邵云.河南汲县香泉民众学校报告.河南村治学院同学会,1932.
    [1]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印.河南教育志资料选编(总十七期——二十七期).内部资料,开封:河南大学.1984.
    [2]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教育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河南省教育史志年鉴编委员会.河南教育年鉴1994.郑州:大象出版社,1994.[4]孙增福主编.河南教育年鉴1995.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7]河南省教育史志年鉴编委员会.河南教育年鉴1998.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
    [8]高培华主编.河南教育年鉴200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9]高培华主编.河南教育年鉴20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0]高培华主编.河南教育年鉴200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1]高培华主编.河南教育年鉴200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教研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五十年史册1953-20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3]河南省汤阴县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汤阴县志·科教文篇(修改稿).无出版社,1984.
    [14]河南省沈丘县教育委员会编.沈丘县教育志.河南沈丘县教育委员会,1986.
    [15]程国珍主编.方城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6]获嘉县教育志编写组编.获嘉县教育志:清末-1985.内部发行,1986.
    [17]焦廷秀主编.修武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8]沁阳市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编.沁阳市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19]开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开封市志·教育卷.内部.2004.
    [20]开封市教育志编辑室.开封市教育志(1840-198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1]李坦主编.新蔡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2]刘尊主编.内黄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3]刘斌荣主编.河南教研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五十年史册:1953-20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24]卢一主笔.灵宝市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25]洛阳地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地区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6]雷浩哲主编.巩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发行,1991.
    [27]南阳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阳县教育志.无出版社,1993.
    [28]汝南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南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9]商水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水县教育志,内部发行,1989.
    [30]商水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水县教育志续编.豫内资料,1997.
    [31]王垂熙主编.焦作市教育志(1898-1985).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32]温县教育局.温县教育志.内部发行,1985.
    [33]新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县教育志(1783-1994).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34]鄢陵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高云周.鄢陵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5]偃师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市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6]中原区教文体局编.中原区教育志(1948-2000).豫内资料,2004.
    [37]周廷翰主编.新安县教育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8]周口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周口地区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9]郑州市邙山区教文体局编.邙山区教育志(1987-2002).豫内资料,2004.
    [40]郑州市教育志编写组.郑州市教育志(1628-198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1]张金才主编.新郑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2]张云祥主编.柘城县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3]信阳地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信阳地区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4]信阳市教育志编辑室编.信阳市教育志(1371-1985).内部发行,1987.
    [1]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十七期.
    [2]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四年,第二十八期.
    [3]河南教育官报.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期.
    [4]河南教育官报,宣统元年.第四十一期.
    [5]河南教育厅编.河南教育公报.开封:河南教育厅教育公报发行处,1921-1926.
    [6]河南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周报股编.河南教育周报.河南教育厅编审委员会事务处出版,1928.
    [7]教育时报.2005-3-30.
    [8]教育信息报.2002-11-23.
    [1]杨沂.范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
    [2]佚名.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八卷.
    [3]马灵泉编.相国寺.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出版,1935.
    [4]开封教育实验区教材部编.禹王台与繁塔.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教材部,1934.
    [5]张履谦.民众读物调查.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4.
    [6]张履谦.民众娱乐调查.开封:开封教育实验区出版部,1936.
    [7]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编.百泉谚语集.辉县:河南省立民众师范印.193?
    [8]赵质辰.河南谚语集.1933
    [9]郑统九.陈州太昊陵庙会调查.杞县: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1934.
    [10]鲁山县四棵树乡跃进诗歌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1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一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12]河南省教育厅编.河南语文乡土教材(第二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13]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语文乡土教材(第三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14]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地理乡土教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15]河南民歌整理编辑组编.河南大跃进民歌选(第一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16]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编.地理.郑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1973.
    [17]河南省革委会文教卫生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编.农业基础知识(第二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0.
    [18]河南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周口教育局印刷厂印刷,1978.
    [19]河南省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辑室.河南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20]河南省计划经济学校.河南经济地理.河南省计划经济统计学校内部发行,1983.
    [21]新乡市教育局编.新乡市地理.豫内资料,1989.
    [22]巩县教育局编.巩县.1989.
    [23]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研室编.河南历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4]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地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5]河南省教育厅制订.河南省省情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26]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
    [27]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五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
    [28]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六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
    [29]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七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
    [30]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八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8.
    [31]河南教育报刊社编.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九年级).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
    [32]开封市新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北京市义教课标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编,华夏名都开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3]王少辉主编.美丽的家园——嵩山历史建筑群幼儿读本.2008.
    [34]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二年级.2008.
    [35]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三年级.2008.
    [36]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编写组.走近红旗渠,五年级.2008.
    [1][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7][美]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1][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2][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3][美]乔纳斯·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4][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美]刘易斯·A·科赛.社会思想名家.石人译.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7.
    [17][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谢维扬,俞宣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8][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9][英]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蒙养山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0][英]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3][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张美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4][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合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25][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28]白砥民.历史课中乡土教材的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29]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0]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1935.
    [31]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35.
    [3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3]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34]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2006.
    [3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7]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8]窦克武主编.王拱璧文集.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39]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0]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2]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5]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4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7]郭戈.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8]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9]国情教育简明词典编委会编写.国情教育简明词典.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
    [50]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北京:线装书局,2002.
    [51]高梓梅.河南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52]韩敏.一个皖北村庄的社会变迁与延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3]河南大学教育系研究组编辑.小学各科教材教法资料选编(上册).开封:河南大学,1951.
    [54]河南人民出版社编.怎样在小学校中进行劳动教育.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54.
    [55]河南省汲县师范学校总支委员会.教育结合生产劳动和改进教学工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
    [56]河南地方志编委总编辑室.河南地方志提要.郑州:河南地方志编委总编辑室.1982.
    [57]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南地方志综录.郑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1.
    [58]河南省教育厅编.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9]洪伯温.台湾乡土教材及教学实务.台北市:龙文出版社,1996.
    [60]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1]黄淑娉编.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62]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三联书店,2007.
    [63]呼中汉主编.革命教育家谢台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4]景春泉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65]教育半月刊社编.在小学中进行乡土教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66]焦锦淼、赵保佑主编.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7]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68]祁伯文编.乡土教育概论.西安:陕西省教育厅,1934.
    [69]钱理群、刘铁芳编.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70]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72]李行健,曹聪孙等主编.新词新语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73]李方.课程与教材基本理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4]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下).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75]李昊.河南人的生存之道.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6]林崇德,姜璐,李树权主编.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美术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77]林国平,邱季端等.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9]刘兰芝编.河南地方志提要(上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80]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1]林耀华.社会人类学讲义.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82]林县一中.林县一中的试验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83]李廉方.京山新志·舆地志.
    [8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85]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7]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8]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89]申志诚等编.河南近现代教育史稿.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90]申畅编著.河南方志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2]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93]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28.
    [94]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5]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6]王骧编.乡土教育研究.上海:新亚书店印行,1935.
    [97]吴增芥.各国初等教育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98]吴志尧.小学乡土教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
    [99]王鉴.民族教育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00]王铭铭编.西方与非西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1]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2]王国安主编.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103]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4]王静爱主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5]王大良.宁化石壁与客家民系渊源.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106]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7]吴士英,卢连章主编.中州古今科教文化名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108]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9]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10]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沈阳:沈阳教育出版社,1990.
    [111]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2]新知识词典编辑室编辑.新知识词典.新知识出版社,1958.
    [113]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4]肖建斌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5]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16]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117]原绿色.瞄准终点.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8]赵质辰.乡村教育概论.北平:著者书店出版社,1932.
    [119]庄孔韶.教育人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20]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1]朱自强,高占祥等主编.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122]朱仇美主编.现代中小学教学辞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12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4]朱顺玲.河南历史与人文景观.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2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26]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 (第五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2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28]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29]周尚意,孔翔等.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0]揣振宇主编.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1]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132]张新斌主编.中原文化解读.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
    [133]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34]张宇.张宇散文.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35]张岱年,方克立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6]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37]揣振宇主编.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2006年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程凯,赵国权.清末河南教育状况探究.史学月刊,1995(6).
    [2]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
    [3]陈泽泓.爱国未有不先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广东史志.1999(2).
    [4]陈碧如.乡土志的“名”与“实”.中国地方志,2007(3)
    [5]陈代光,段东升.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河南经济建设的作用.中原地理研究,1985(1).
    [6]窦克武,杨文君.为河南乡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王拱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
    [7]窦克武.抗日战争中的乡村教育家:王拱璧.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5).
    [8]冯一下、李洁.试论乡土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5(1).
    [9]郭敏.靠什么来提升教师的理念——谈《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读本》“省情”部分教育实施的切入点.河南教育,2006(5).
    [10]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化科学史上的河南学者略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11]韩子佩.运用乡土教材进行阶级教育.历史教学,1965(11).
    [12]韩国河,张翔宇.“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原文物,2006(2).
    [13]贺金林.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的沿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4]黄耀丽,董家强.王拱璧“青年村”自治理念及思考.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5]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6]李桂海.对我国地域文化发展特点的一点思考.云南社会科学.1989(3).
    [17]刘喆.河南近代著名进步教育家李时灿.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6).
    [18]刘惠民、涂文安.乡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5).
    [19]刘成纪.关于中原文化的三个基本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20]柳俊杰.“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伦理政治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6).
    [21]柳斌.重视和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0(8).
    [22]梁波.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近代转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1]马执斌.充分利用乡土教材是历史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历史教学,1984(10).
    [22]马晓英、耿绍兴.谈乡土地理教材的基本特性.教育探索,1998(2).
    [23]马宁.家国同构伦理观念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24]苗春德.论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基本特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5]苗春德,张光辉.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6]苗春德,申磊.中国“乡村教育”的最早探索者——王拱璧.河南职技 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6).
    [27]曲永鸣.河南省2001年中招考试地理学科考试结果今析启示.地理教育,2002(2).
    [28]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世界民族,2002(3)
    [29]孙茂振.编写乡土教材提高农民素质.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5(4)
    [30]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1]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民族研究.1998(2).
    [32]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中南民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3]滕久文.乡土历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教育,1995(4).
    [34]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4).
    [35]王金玉,窦克武.王拱璧“新村生活”述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36]王中亚.显地方之特色收教学之成效-探析河南乡土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
    [37]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38]王中亚.显地方之特色收教学之实效——探析河南乡土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
    [39]王天奖.近代河南的旧式学塾.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1).
    [40]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41]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2]吴礼昌.“我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中小学的“国家意识”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4)
    [43]徐莉,牛中家,陈成名,薛娟娟民国时期河南省教育厅的工作方针、任务与措施.档案管理,2003(1).
    [42]鲜建鹰,管窥.宜都乡土调查表.中国地方志,2007(5)
    [43]郑耀星.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中比较法的运用.福建地理,1994(2).
    [44]郑新蓉.从不同的视角看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45]朱文轩,李永和.重视农民教育乡土教材的编写.农村成人教育,1999(5).
    [46]张莉.乡村教育家王拱璧.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
    [47]张锋.清末江苏乡土志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5).
    [48]张华.对国家意识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6)
    [49]赵天安.爱国必先爱乡——历史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历史教学问题.1999(4).
    [50]赵燕声.馆藏乡土志辑目.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1946(2).
    [51]周宝荣.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探索.河南教育,2008(10).
    [52]曾天山.教材发展的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53]曾天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分析。山东教育科研,2001(9).
    [1]彭文君.全球化时代我国乡土教育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王学梅.话语与记忆——河南人形象的建构过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3]李素梅.中国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嬗变及其文化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
    [1]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1973.
    [2]Clifford Geertz.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1983.
    [3]E.B.Tylor.The Origens of Culture. 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 1958.
    [4]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