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家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上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社会变革论以来,中外学者普遍认同从唐末至宋代,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社会流动性空前加速,社会各阶层对自己身份地位不稳的担心,促使人们将自己或前人的一切切身切实的社会经验转化为对子孙的叮咛嘱托,以此避免家道的衰落。亲人之间的这种真情告白,不存在虚情假意,更不会说假话,因此其作为史料的客观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正是在此社会语境下以及在中国家训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审视宋代家训,以期揭示其转型的内在根据和外在形态;进而通过家训这一文化载体来充分反映宋代社会的变迁。
     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虽有涉及,但尚欠系统深入。家训准确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文献才算是家训文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篇)著作或论文对宋代家训做出完整科学的回答。本论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广泛收集、整理、考辨和分析家训资料的基础上,较科学地定义了宋代家训,总结出宋代家训的基本表现,对家训进行文体分类并对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训”、“字说”作了个案解析,更对“家训”的起源作了科学的推断。家训史料的拓展与运用,既是本文所追求的目的更是本文的亮点。本文的研究视角更关注诸如家书、遗言、家长日常行为等不为人注意细节,对历来家训研究中所忽视的“母训”与“女教”形式也有说明。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深刻分析了宋代家训广泛出现的原因,并从家训写作手法,内容形式与写作目的上证明宋儒对家训的改造,最终使家训成为体现其教化权力,对乡土社会进行文化整合的有力工具。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when Japanese scholar Konan Naito proposed the Tang-So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wa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ransition taking place from the late Tang to song dynasty that being widely received in academic community. Being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ocial liquidity in song dynasty accelerated unprecedentedly which made every social level worry about theirs status’s instability.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cline of family, people changed their or their forefathers’social experiences into prescription on offspring. There is no unction or stories in the sincerity vindicate among relatives that makes parental instruction become important historic materials. Under this social context, the article examines parental instruction of 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disclose the inward basis and outward conformation, to reflect en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ng dynasty through parental instruction.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What is the exact content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What kind of document is the material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There is no one works or article doing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up to now. Basing on the wide collection, arrangement,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the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of song dynasty, summarizes the basic representation, case studies the poem instruction and word instruction that the most secular representation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scientific concludes the source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The widening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 materials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is both the aim and the qualities of the article. The article concerns the unnoticed details such as family letters, dying declaration and patriarchal routine behaviors, illuminates the mother’s instruction and female instruction that being ignored by most researcher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 of wide emergence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in song dynasty, verifies parental instruction has become a strong instrument that embodies the scholar’s cultivation righ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he local societ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ental instruction made by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引文
①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的家族与家庭》,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篇·社会篇·吾土吾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②邢铁:《试论“宋型家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年第6期,第126-131页。
    ③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第135-140页。
    ①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①(清)陈立,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98页。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1《欧阳氏谱图序》,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第523页。
    ①苏洵:《嘉祐集》卷14《族谱后录·上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04册,第951页。以下引用四库全书只注页册。
    ②刘榘:《范氏义庄申严规式记》,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李勇先、王蓉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4页,以下只注出处。
    ③钱公辅:《义田记·范直方附记》,《范仲淹全集》,第170页。
    ④范之柔:《清宪公续定规矩》,《范仲淹全集》,第164页。
    ⑤(清)陈立,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第393页。
    ①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59页。
    ②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2页。以下《二程集》只注页码。
    ③朱熹:《家礼》卷1《祠堂》,四库全书,第142册,第529-530页。
    ④朱熹:《家礼》卷1《祠堂》,四库全书,第142册,第531页。
    ①同上。
    ②朱熹:《家礼》卷1《祠堂》,四库全书,第142册,第533页。
    ③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08,四库全书,第702册,第262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434《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陆九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51页。
    ⑤郑太和:《郑氏规范》,《丛书集成初编》,第97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以下只注页码。
    ①《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151页。
    ②《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068页。
    ③李茂旭:《中华传世家训》,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④翟博:《中华家训经典·序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⑤谢宝耿:《中国家训精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①包东坡:《中国历代家训名人精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②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
    ③张艳国:《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及其特点》,《光明日报》历史版,1994年6月13日。
    ①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①朱熹:《家礼·序》,四库全书,第142册,第530页。
    ①刘镇:《袁氏世范·序》,《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第1页。
    ②徐梓:《家范志》,孙长江主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6页。
    
    ①李复:《潏水集》卷7《杨氏言动家训序》,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73页。
    ②邹浩:《道乡集》卷31《曽祖诗训后语》,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442页。
    ③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51《刘氏家训序》,四库全书,第1141册,第365页。
    ①周必大:《文忠集》卷48《题曾逮侍郎戒其子棠清廉帖》,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510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77《跋曾召南所藏先侍郎训戒》,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249页。
    ③楼钥:《攻媿集》卷78《又芗林家规》,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257页。
    ④叶适著,刘公纯等点校:《叶适集》卷29《题王少卿家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09页。
    ⑤杨万里:《诚斋集》卷125《刑部侍郎章公墓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09页。
    ⑥魏了翁:《鹤山集》卷55《计子真训蒙正谬序》,四库全书,第1172册,第620页。
    
    ①金履祥:《仁山文集》卷4《书包氏家训后》,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832页。
    ②杨时:《龟山集》卷26《跋邹道卿所书女诫》,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56页。
    
    ①胡玉衡:《试论封建家族的反对阶级本质》,《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6期。
    ②简修炜、艾周昌:《论封建族权的反对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③邱汉生:《批判“家训”“宗规”里反映的地主哲学和宗法思想》,《历史教学》,1964年第4期。
    ④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
    ⑤张艳国主编:《家训辑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⑥徐梓:《家范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⑦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④徐梓:《家范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苗春德:《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⑥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⑦阎爱民:《中国古代家教》,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
    ①多贺秋五郎:《中国族谱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81年。
    ②清水盛光:《中国族产制度考》,宋念慈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③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
    ④周法高:《家训文学的源流》(上、中、下),《大陆杂志》,第二十二卷第2-4期。
    ⑤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风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台北:《妇女与两性学刊》,1993年第4期。
    ⑥周愚文:《宋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台北:师大书苑,1996年。
    ⑦周愚文:《司马光的家训内涵及其对家代家族教育的影响》,《台湾师大学报》,2005年。
    ⑧陶晋生:《北宋士族妇女的教育》,《中央研究院历史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第3期。
    ①陶晋生:《宋代新昌石氏家族教育与家族的维持》,《宋代历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柳立言:《从赵鼎《家训笔录》看南宋浙东的一个士大夫家族》,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③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④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1卷,《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0—18页。
    ①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11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全十册)卷26《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79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1070)八月戊寅条。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以下只注出处。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濮议卷第四·晋问》,第995页。
    ②陈淳:《北溪大全集》卷9《宗会楼记》,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571页。
    ③郑玉道撰,应俊辑补:《琴堂谕俗编》卷上《正丧服》,四库全书,第865册,第237页。
    
    ①袁燮:《絜斋集》卷20《章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70页。
    ②强至:《祠部集》卷35《尚书都官郎中卢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1册,第388页.
    ③朱熹:《晦庵集》卷94《滕君希尹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210页。
    ④刘克庄:《后村集》卷39《承奉郎林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0册,第432页。
    ⑤杨万里:《诚斋集》卷127《陈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46页。
    ①杨万里:《诚斋集》卷127《萧岳英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44页。
    ②范浚:《香溪集》卷22《吴子琳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40册,第180页。
    ③李新:《跨鳌集》卷29《陈隠士碣铭》,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647页。
    ④(清)潘永因,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鈔》卷4《家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278页。
    ⑤郑太和:《郑氏规范》,第2页。
    ①郑太和:《郑氏规范》,第2页。。
    ②范仲淹:《范文正集》卷13《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陜州军府事王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699页。
    ①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6《宋故右朝奉大夫致仕周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86页。
    ②王珪:《华阳集》卷54《髙密郡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394页。
    ③赵蕃:《淳熙稿》卷20《寄谢周子开》,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329页。
    ④杨简:《慈湖遗书》卷5《冯甥请书屏》,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663页。
    ⑤赵善璙:《自警编》卷3《教子孙》,四库全书,第875册,第260页。
    ①姚勉:《雪坡集》卷34《胡氏勤有堂记》,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227页。
    ②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24《题杨妃唾壶图》,四库全书,第1187册,第176—177页。
    ③高登:《东溪集》卷下《遗诸子砚》,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449页。
    
    ①袁燮:《絜斋集》卷20《章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70页。
    ②袁燮:《絜斋集》卷19《从仕郎汪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59页。
    ①(明)徐师曾:罗根泽点校,《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1-142页。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9《总术·第四十四》,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169页。
    ③(明)徐师曾著,罗根泽点校,《文体明辨序说》,第141-142页。
    
    ①(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447《铭一》,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533页。以下只注页码。
    ②李光:《庄简集》卷16《端砚铭赠六十五侄孟容》,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614页。
    
    ①杨万里:《诚斋集》卷98《西塾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289—290页。
    ②《文章辨体汇选》卷19《诰一》,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108页。
    ③张纲:《华阳集》卷33《题祖诰》,四库全书,第1131册,第203—204页。
    ④《文章辨体汇选》卷51《约》,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273页。
    
    ①吴锡畴:《兰皋集》卷1《僮谕》,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723页。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3《铭箴第十一》,第1478册,第99页。
    ③《文章辨体汇选》卷475《规一》,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751页。
    
    ①(明)徐师曾著,罗根泽点校,《文体明辨序说》,第141-142页。
    ②陆游著,钱仲聊校注:《剑南诗稿》卷62《戒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51页。
    ③《文章辨体汇选》卷472《训》,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731页。
    ①《文章辨体汇选》卷430《字说一》,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390页。
    ①《文章辨体汇选》卷281《序一》,四库全书,第1405册,第408页。
    
    ①《文章辨体汇选》卷364《题一》,四库全书,第1406册,第444页。
    ②《文章辨体汇选》卷560《记一》,四库全书,第1409册,第1页。
    ①《文章辨体汇选》卷767《杂文一》,四库全书,第1410册,第719页。
    ①《文章辨体汇选》卷19《诰一》,四库全书,第1402册,第108页。
    
    ①(汉)蔡邕:《女训》,刘清之:《戒子通录》卷8,第703册,第104页。
    ②郑樵:《通志》卷175《文苑传·第一》,志二八0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景印),2000年。
    ①《顔氏家訓·提要》,四库全书,第848册,第937页。
    ①(清)姚际恒著,陈祖武点校:《仪礼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①刘敝:《公是集》卷34《斁字序》,四库全书,第1095册,第698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69《诸兄子字序》,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639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35《名幼子泌字汝泉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8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35《名曾侄孙灼字孟晦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5页。
    ③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下《黄氏三女甥名说》,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373页。
    ④苏洵:《嘉祐集》卷15《名二子说》,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962页。
    ⑤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下《李氏子骧字说》,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373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35《名外孙黄玠字孟成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7页。
    ②魏了翁:《鹤山集》卷58《高不器字说》,四库全书,第1173册,第1页。
    ③黄庭坚:《山谷别集》卷3《黄廤肿又鬯怠罚目馊椋?1113册,第564页。
    ④李觏著,王国轩校点:《李觏集》卷35《名男曰参鲁以诗喻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87页。
    ⑤王柏:《鲁斋集》卷6《时哲夫字说》,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94页。
    ①张耒:《柯山集》卷40《李徳载字序》,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350页。
    ②王柏:《鲁斋集》卷6《三侄字义说》,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92页。
    ③(法国)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34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35《名族曾侄孙芸生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5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35《名竺果孙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3页。
    
    ①黄仲元:《四如集》卷3《乔年字训》,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659页。
    ②俞德邻:《佩韦斋集》卷12《李御史二子名字说》,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94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9《诸兄子字序》,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639页。
    ①真德秀:《西山文集》卷33《志道字说》,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15页。
    ②真德秀:《西山文集》卷33《志道字说》,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16页。
    ③王柏:《鲁斋集》卷6《外孙字箴》,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96页。
    ④真德秀:《西山文集》卷33《志道字说》,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16页。
    ⑤黄仲元:《四如集》卷3《甥孙郭启翁智逺字训》,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655页。
    ⑥黄仲元:《四如集》卷3《昌年字训》,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659页。
    
    ①王柏:《鲁斋集》卷6《侄孙进父字说》,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93页。
    ②真德秀:《西山文集》卷33《杨实之字说》,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17页。
    
    ①魏了翁:《鹤山集》卷58《戴立本字仁夫说》,四库全书,第1173册,第5页。
    ②真徳秀:《西山文集》卷33《杨继祖字说》,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15页。
    ③蔡襄:《端眀集》卷29《侄至夫名字序》,四库全书,第1090册,第584页。
    ④司马光:《传家集》卷69《诸兄子字序》,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639页。
    ⑤黄仲元:《四如集》卷3《洪与我字说》,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591页。
    ①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下《黄氏三女甥名说》,阁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373页。
    ②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下《上官氏女甥名说》,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374页。
    ③陈著:《本堂集》卷35《名女清字汝则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7页。
    ④陈著:《本堂集》卷35《名女冲字汝和说》,同上。
    ⑤陈著:《本堂集》卷35《名女清字汝则说》,同上。
    
    ①《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609页。
    ②(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玉杯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5页。
    
    ①吕祖謙:《吕氏家塾读诗记》卷1《纲领》,四库全书,第73册,第328页。
    ②朱熹:《吕氏家塾读诗记·序》,吕祖謙:《吕氏家塾读诗记》,四库全书,第73册,第324页。
    ③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816页。
    
    ①黎靖徳编:《朱子语类》卷23《诗三百章》,四库全书,第700册,第460页。
    ②黎靖徳编:《朱子语类》卷23《诗三百章》,四库全书,第700册,第461页。
    ③不著编人:《十先生奥论注前集》卷8《诗》,四库全书,第1362册,第63页。
    ①朱熹:《诗经集传·序》,四库全书,第72册,第749页。
    
    ①詹初:《寒松阁集》,卷3《训子》,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14页。
    ②徐经孙:《矩山存稿》卷4《元旦训孙》,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35页。
    
    ①张九成:《横浦集》卷1《示两儿》,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297页。
    ②李吕:《澹轩集》卷1《勉诸子》,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201页。
    ①程珌:《洺水集》卷22《勉子侄》,四库全书,第1171册,第463页。
    ②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寄二孙》,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16—17页。
    ③赵蕃:《淳熈稿》卷5《示儿》,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77页。
    
    ①陈舜俞:《都官集》卷12《示诸弟》,四库全书,第1096册,第537页。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24《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逺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354页。
    ③范浚:《香溪集》卷3《示侄》,四库全书,第1140册,第26页。
    ①黄干:《勉斋集》卷40《噫嘻示儿》,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95页。
    
    ①邵雍:《击壤集》卷9《诫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65页。
    ②邵雍:《击壤集》卷17《诫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136页。
    ③邵雍:《击壤集》卷18《诫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140页。
    ④邵雍:《击壤集》卷1《生男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9页。
    
    ①邵雍:《击壤集》卷11《教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85页。
    ②邵雍:《击壤集》卷18《教劝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141页。
    
    ①王禹偁:《小畜集》卷12《对雪示嘉佑》,四库全书,第1086册,第122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33《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54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33《送儿深赴婺之月泉山长》,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54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33《送儿沆赴昌国学录》,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56—157页。
    ①姚勉:《雪坡集》卷18《侄阿钟觅字与诗》,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128页。
    ②韩琦:《安阳集》卷1《示直彦》,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228页。
    ①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4《遣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590页。
    ②苏籀:《双溪集》卷3《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140页。
    ③曹勋:《松隠集》卷18《送四子耜倅四明》,四库全书,第1129册,第432页。
    ④朱松:《韦斋集》卷6《洗儿二首》,四库全书,第1133册,第486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10《望日示康、广、宏》,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110—111页。
    ②袁说友:《东塘集》卷3《训子》,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175页。
    ③孙应时:《烛湖集》卷16《诒侄生日》,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711页。
    ④赵抃:《清献集》卷4《信笔示诸弟侄子孙》,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94页。
    
    ①李觏:《李觏集》卷37《寄小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6页。
    ②曾几:《茶山集》卷5《示逢子》,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520页。
    ③唐庚:《眉山诗集》卷7《清明日示弟侄》,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316页。
    ①髙翥:《菊磵集·附录》,《勉婿史弥大》,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144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1《夏五朔旦示都儿学书》,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3页。
    ③陈著:《本堂集》卷1《长儿深生日集经语示之二首》,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3页。
    ④李石:《方舟集》卷5《示郡南二孙》,四库全书,第1149册,第578页。
    ⑤王安石:《临川文集》卷29《赠外孙》,四库全书,第1105册,第213页。
    ⑥朱熹:《晦庵集》卷2《示四弟》,四库全书,第1143册,第33页。
    
    ①游酢:《游廌山集》卷4《诲子》,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703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10《示从子》,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391页。
    ①张扩:《东窗集》卷1《送次公侄从辟颜拱卫军中》,四库全书,第1129册,第5页。
    ②赵抃:《清献集》卷5《送五弟得替赴阙》,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815页。
    ③李纲:《梁溪集》卷9《闻七弟叔易登科》,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568页。
    ④李纲:《梁溪集》卷22《戊申冬至日有怀诸弟时赴澧阳》,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705页。
    ⑤张纲:《华阳集》卷37《弟侄三人同日受官实为吾家盛事老怀不胜忭喜作四小诗见区区之意》,四库全书,第1131册,第227页。
    ⑥赵鼎:《忠正徳文集》卷5《戊申正月行在参吏部示诸?》,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700页。
    ⑦楼钥:《攻媿集》卷11《送蒋甥若水使属北行》,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401页。
    ①梅尧臣:《宛陵集》卷9《送弟赴和州幕》,四库全书,第1099册,第73页。
    ②韩淲:《涧泉集》卷12《示大儿峡州签书判官》,四库全书,第1180册,第732页。
    ③韩淲:《涧泉集》卷12《示大儿峡州签书判官》,四库全书,第1180册,第732页。。
    ④张守:《昆陵集》卷15《舍弟寄和送行诗有倦游之叹因勉之》,四库全书,第1127册,第844页。
    ⑤李石:《方舟集》卷1《送浩侄成都学官》,四库全书,第1149册,第534页。
    ⑥徐经孙:《矩山存稿》卷4《长子思谌赴江西庾幕》,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36页。
    ⑦赵抃:《清献集》卷4《送十七侄嶙承事赴任贵溪》,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96页。
    ①王柏:《鲁斋集》卷3《送蒙斋侄宰余姚》,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36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2《送从弟叔韶尉东阳》,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300页。
    ③苏籀:《双溪集》卷3《送都属八舍弟桂林买马一首》,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144页。
    ④王十朋:《梅溪前集》卷7《兄弟邻里日讲率会因书一绝且戒其早納租税也》,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165页。
    ①唐庚:《眉山诗集》卷5《有感示舎弟端孺并外甥郭圣俞》,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311页。
    ②晁以道:《景迂生集》卷4《题冲弟诗卷》,四库全书,第1118册,第83页。
    ③苏轼:《东坡全集》卷24《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逺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354页。
    ④陈著:《本堂集》卷5《右示圣涯侄》,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27页。
    ⑤唐庚:《眉山诗集》卷2《示蜑》,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282页。
    ①廖行之:《省斋集》卷2《秋夜读书示谦》,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296页。
    ②苏泂:《泠然斋诗集》卷3《赠暹侄》,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98页。
    ③吴芾:《湖山集》卷7《送二十七弟五三侄赴试南宫》,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524页。
    ④吴芾:《湖山集》卷7《送侄赴廷试》,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524页。
    ⑤朱熹:《晦庵集》卷2《示四弟》,四库全书,第1143册,第33页。
    ⑥苏泂:《泠然斋诗集》卷3《寿暹侄》,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98页。
    ⑦张扩:《东窗集》卷1《子温侄用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作十诗见遗辄勉强次韵》,四库全书,第1129册,第2页。
    ①蒲寿宬:《心泉学诗稿》卷1《示儿》,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840页。
    ②何梦桂:《潜斋集》卷1《诫子》,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379页。
    ③赵蕃:《淳熈稿》卷5《示儿》,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77页。
    ④李吕:《澹轩集》卷2《诗勉粹夫进学兼示诸子》,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216页。
    ⑤韩琦:《安阳集》卷1《示直彦》,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228页。
    ①范浚:《香溪集》卷3《示侄》,四库全书,第1140册,第26页。
    ②张咏:《乖崖集》卷2《劝学·示弟诜》,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582页。
    ③刘宰:《漫塘集》卷2《勉王甥》,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305页。
    ④王迈:《臞轩集》卷12《送族侄千里归漳浦》,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610—611页。
    ⑤彭龟年:《止堂集》卷16《读书吟示铉》,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916页。
    ①郑侠:《西塘集》卷9《教子孙读书》,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488页。
    ②袁说友:《东塘集》卷3《训子》,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175页。
    ③于石:《紫岩诗选》卷1《示衢子》,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659页。
    ④陈渊:《黙堂集》卷10《送朝宗弟赴试南宫》,四库全书,第1139册,第349页。
    ⑤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23《二儿就试》,四库全书,第1187册,第165页。
    
    ①陆游:《剑南诗稿》卷19《夜坐示桑甥十韵》,第1492页。
    ②姚勉:《雪坡集》卷17《赠霆伯侄》,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120页。
    ③欧阳澈:《欧阳修撰集》卷5《和前韵勉子贤学诗》,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404页。
    ④曾丰:《缘督集》卷8《庚戌长至稚子杓觅诗赋一篇以警之》,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80页。
    ⑤赵蕃:《淳熈稿》卷12《夜坐读书有感示儿曹》,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192页。
    ①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3《三子以食贫困于藜藿,为诗以勉之》,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第33页。
    ②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4《寄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589页。
    ③吕本中:《东莱诗集》卷16《示儿》,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794页。
    ④楼钥:《攻媿集》卷9《送元积弟赴永嘉酒官》,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376页。
    ⑤邹浩:《道乡集》卷10《怀至远弟》,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251页。
    ⑥王十朋:《梅溪前集》卷4《次韵表叔余叔成示儿》,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135页。
    ①陈淳:《北溪大全集》卷3《训儿童八首》,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522页。
    ②杨简:《慈湖遗书》卷6《蒙训》,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683页。
    ③陈著:《本堂集》卷19《次韵长儿生日示诸弟》,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93页。
    ④邵雍:《击壤集》卷11《教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85页。
    ⑤韩淲:《涧泉集》卷4《示儿》,四库全书,第1180册,第612页。
    ①张九成:《横浦集》卷1《示两儿》,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297页。
    ②王洋:《东牟集》卷4《和邵尧夫韵示儿侄》,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354页。
    ③陈著:《本堂集》卷9《如心侄(名演)有诗因用韵》,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47页。
    ④吴泳:《鹤林集》卷1《送长儿盘赴金陵典斛》,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4页。
    ⑤李吕:《澹轩集》卷1《勉诸子》,四库全书,第1152册,第201页。
    ⑥王洋:《东牟集》卷4《和邵尧夫韵示儿侄》,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354页。
    ⑦邵雍:《击壤集》卷18《诫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140页。
    ⑧邵雍:《击壤集》卷17《诫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136页。
    ⑨邵雍:《击壤集》卷9《诫子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65页。
    ①陈长方:《唯室集》卷4《示弟》,四库全书,第1139册,第655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6《王相儿求诗》,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32页。
    ③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8《挟文薛君自赋五首,克己、读书、安贫、择交、训子为题戒其子婿王叔俨万里索和》,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972页。
    ④韩淲:《涧泉集》卷3《送曾甥八三哥》,四库全书,第1180册,第593页。
    ⑤杜范:《清献集》卷1《书于立斋自戒并示诸子》,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613页。
    ⑥陈文蔚:《克斋集》卷16《示浩》,四库全书,第1171册,第120页。
    ①陈师道:《后山集》卷1《别三子》,四库全书,第1114册,第515页。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10《送子仁侄南归》,四库全书,第1160册,第104页。
    ③梅尧臣:《宛陵集》卷11《送弟禹臣赴官江南》,四库全书,第1099册,第85页。
    ④赵蕃:《淳熈稿》卷1《寄在伯三首后一首并示逸》,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24页。
    ①晁以道:《景迂生集》卷8《送二十二弟入浙》,四库全书,第1118册,第162页。
    ②刘敞:《公是集》卷21《送次子敏归河阴》,四库全书,第1095册,第576页。
    ③虞俦:《尊白堂集》卷4《二子往赴漕试意颇念之二首》,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100页。
    ④陈师道:《后山集》卷1《忆少子》,四库全书,第1114册,第515页。
    ⑤彭汝砺:《鄱阳集》卷9《试诸葛生茟因书所怀寄诸弟》,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279页。
    ⑥苏轼:《表弟程六知楚州》,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10,四库全书,第926册,第150页。
    ①刘应时:《頥庵居士集》卷下《喜儿辈归宁》,四库全书,第1164册,第25页。
    ②虞俦:《尊白堂集》卷4《二子往赴漕试意颇念之二首》,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100页。
    ③洪刍:《老圃集》卷下《示子》,四库全书,第1127册,第390页。
    ④曾几:《茶山集》卷5《同逢子韵寄逮子促其归》,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520页。
    ⑤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37《寄小儿栞书二诗因趣其归》,四库全书,第1141册,第255页。
    ⑥赵蕃:《淳熈稿》卷20《代书示逸二首》,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318页。
    ①王禹偁:《小畜集》卷3《蔬食示舍弟禹圭并嘉佑》,四库全书,第1086册,第24页。
    ②李光:《庄简集》卷6《元发弟六十五侄远寄貂蝉笔样孟愽有诗因次韵》,四库全书,第1128册,492页。
    ③王十朋:《梅溪前集》卷6《孟甲孟乙好蓄古钱因示以诗》,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156页。
    ④吕本中:《东莱诗集》卷17《夜闻诸生读书因成寄赵十七侄》,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799页。
    ①赵蕃:《章泉稿》卷3《夜坐读书有感示儿侄》,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377页。
    ②曾几:《茶山集》卷3《夏初示儿曹》,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496页。
    ③孙应时:《烛湖集》卷16《诒侄生日》,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711页。
    ④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10《己未元日寄子》,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805页。
    ⑤章甫:《自鸣集》卷5《重九前一日示弟侄》,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417页。
    ⑥郑侠:《西塘集》卷9《教子孙读书》,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488页。
    ①许纶:《涉斋集》卷18《信笔戒子种花木》,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530页。
    ②刘跂:《学易集》卷4《觅竹示子勉》,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563页。
    ③许景衡:《横塘集》卷1《引泉示吴甥》,四库全书,第1127册,第168页。
    ④何梦桂《潜斋集》卷2《观禽鸟哺雏有感赋诗三首示诸子侄》,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394页。
    ①陆游:《陆放翁全集》卷28《跋范巨山家训》,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第174页。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51《平园续稿·卷11》,《跋陆务观送其子子龙赴吉州司理诗》,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543页。
    ③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29页。以下引用《剑南诗稿校注》只注页码。
    ④《剑南诗稿校注》卷25《睡觉闻儿子读书》,第1818页。
    ①《剑南诗稿校注》卷49《七侄岁莫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第2953页。
    ②《剑南诗稿校注》卷19《与建子振孙登千峰榭观乌龙雪》,第1497页。
    ③《剑南诗稿校注》卷42《与子聿读经因书小诗示之》,第2628页。
    ④《剑南诗稿校注》卷41《示儿子》,第2581页。
    ⑤《剑南诗稿校注》卷44《感事示儿孙》,第2723页。
    ⑥《剑南诗稿校注》卷57《示儿》,第3310页。
    ①《剑南诗稿校注》卷71《记悔》,第3947页。
    ②《剑南诗稿校注》卷78《阿通自闽中归甫九岁颇有老成之风作此诗示之》,第4246页。
    ③《剑南诗稿校注》卷58《送子修入闽》,第3366页。
    ④《剑南诗稿校注》卷62《送十五郎适临安》,第3541页。
    ⑤《剑南诗稿校注》卷50《送子龙赴吉州掾》,第2982页。
    ⑥《剑南诗稿校注》卷70《子遹入城三宿而归独坐凄然示以此篇》,第3907页。
    ⑦《剑南诗稿校注》卷63《读书示子遹》,第3576页。
    ⑧《剑南诗稿校注》卷32《雨中示子聿》,第2155页。
    ①《剑南诗稿校注》卷53《思归示儿辈》,第3122页。
    ②《剑南诗稿校注》卷26《示元礼》,第1836页。
    ③《剑南诗稿校注》卷24《示儿》,第1769页。
    ④《剑南诗稿校注》卷75《短歌示诸稚》,第4101页。
    ①《剑南诗稿校注》卷39《致仕后即事》,第2493页。
    ①《剑南诗稿校注》卷57《书怀示子遹》,第3319页。
    ①《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75页。
    
    ①许啸天注:《老子》第29章,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年,第150页。
    ②许啸天注:《老子》第12章,第66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89页。
    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禁藏第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13页。
    ③(清)王先谦撰,沈啸宇点校:《荀子集解》卷11《天论篇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④《荀子集解》卷2《荣辱篇第四》,第53页。
    ⑤《荀子集解》卷6《富国篇第十》,第177页。
    ①李觏:《李觏集》卷16《国富策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7页。
    ②沈括:《梦溪笔谈》,金良年,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①《宋史》,第8810页。
    ②《宋史》卷281《列传第40·寇准传》,第9534页。
    ③钱世昭:《钱氏私志》,四库全书,1036册,665页。
    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②王迈:《臞轩集》卷1《丁丑廷对策》,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450页。
    ③苏洵:《嘉祐集》卷5《田制》,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878页。
    ④袁采:《袁氏世范》卷2《世事更变皆天理》,《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页。以下引用《袁氏世范》只注页码。
    ①《袁氏世范》卷3《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第63页。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八一,第4173页。
    ③陆九韶:《居家制用》,《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第27页。
    ④《袁氏世范》卷2《门户当寒生不肖子》,第31页。
    ⑤陆游:《放翁家训》,《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第1页。
    ⑥倪思:《经鉏堂杂计·岁计》,《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第16页,以下只注页码。
    ①赵鼎:《家训笔录》,《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第4页。
    ②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497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7《训俭示康》,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625页。
    ④王泰:《王文正公遗事》,第36页。
    ⑤韩琦:《安阳集》卷46《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505页。
    ①司马光:《书仪》卷4《居家杂仪》,四库全书,第142册,第479页。
    ②叶梦得:《石林治生要略》,《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498页。
    ③《袁氏世范》卷2《节用有常理》,第38页。
    
    ①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7页。
    ②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7页。
    ③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7页。
    ④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7页。
    ⑤倪思:《经鉏堂杂计》,第16页。
    ①《经鉏堂杂计·岁计》,第16页。
    ②陆游:《放翁家训》,第3页。
    ③赵鼎:《家训笔录》,第3页。
    ④郑太和;《郑氏规范》,第9页。
    ⑤《袁氏世范》卷2《事贵预谋后则时失》,第39页。
    ⑥《袁氏世范》卷3《起造宜以渐经营》,第65页。
    ⑦赵鼎:《家训笔录》,第2页。
    ⑧赵鼎:《家训笔录》,第2页。
    ①倪思:《经鉏堂杂计》,第16页。
    
    ①司马光:《书仪》卷4《居家杂仪》,四库全书,第142册,第479页。
    ②倪思:《经鉏堂杂计》,第16页。
    
    ①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8页。
    ②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7页。
    ③(清)张英:《文端集》卷44《恒产琐言》,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709页。
    ④钟叔和选编:《曾国藩教子书——读书、作文、做人》,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64页。
    ①司马光:《书仪》卷4《居家杂仪》,四库全书,第142册,第479页。
    ②倪思:《经鉏堂杂志》,第16页。
    ③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7页。
    ④陈敷:《农书》卷上《节用之宜篇》,四库全书,第730册,第179页。
    ⑤赵鼎:《家训笔录》,第3页。
    ⑥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7页。
    ①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8页。
    ②洪应明:《菜根谭》,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年。
    
    ①陆九韶:《居家制用》,第28页。
    ②《袁氏世范》卷2《节用有常理》,第39页。
    ①刘清之:《戒子通录》卷5《范鲁公戒从子诗》,四库全书,703册,第57页。以下引用只注页码。
    ②《戒子通录》卷6《范文正》,第71页。
    ③《戒子通录》卷5《晏元献与兄书》,第58页。
    ④《戒子通录》卷5,《欧阳文忠书示子》,第59页。
    ⑤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述日百韵》,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157页。
    ⑥《戒子通录》卷5《韩忠献戒子侄诗》,第58-59页。
    
    ①转引自徐少锦陈延斌著:《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2页。
    ②赵善僚:《自警编》卷3《齐家类·教子孙》,四库全书,875册,第261-262页。
    ③《戒子通录》卷6,第72页。
    ④《戒子通录》卷5《宋景文庭戒》,第66页。
    ⑤《戒子通录》卷5《宋景文庭戒》,第59页。
    
    ①欧阳修:《文忠集》卷153《与十二侄》,四库全书,1103册,第573页。
    ②《戒子通录》卷6《范文正》,第72页。
    ③《戒子通录》卷5《欧阳文忠书示子》,第59页。
    ④《戒子通录》卷5《贾文元戒子孙》,第71页。
    ⑤赵善僚:《自警编》卷3《齐家类·教子孙》,四库全书,875册,第261页。
    ⑥《戒子通录》卷5《贾文元戒子孙》,第70页。
    
    ①《戒子通录》卷5《韩忠宪与子书》,第60页。
    ②《戒子通录》卷6《梁寿·家庭谈训》,第69页。
    
    ①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6页。
    ②蔡襄:《端明集》卷22《国论要目·任材》,四库全书,1090册,第512页。
    ①朱熹:《晦庵集》卷74《同安县谕学者》,四库全书,1145册,第513-514页。
    ②王铚:《默记》,四库全书,1038册,第337页。
    ①王称:《东都事略》卷98《列传八十一》,四库全书,382册,第635页。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48《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四库全书,1107册,第679页。
    ③范仲淹:《范文正集》卷1《古赋》,四库全书,1089册,第554页。
    ④范仲淹:《范文正集》卷1《四民诗》,四库全书,1089册,第557页。
    ⑤《戒子通录》卷6《范文正公与侄帖》,第72页。
    ⑥蔡襄:《端明集》卷22《废贪赃》,四库全书,1090册,第509页。
    
    ①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丛书集成续编》,第497页。
    ②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7页。
    ③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8页。
    ①同上。
    ②叶梦得:《石林遗书·石林公家训序》,第487页。
    ③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7页。
    ④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7页。
    ⑤赵鼎:《家训笔录》,第2页。
    ①陆游:《放翁家训》,第3页。
    ②《袁氏世范》卷1《同居不必私藏金宝》,第9页。
    ③《袁氏世范》卷3《营运先存心近厚》,第65页。
    ④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8页。
    ⑤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8页。
    ⑥《袁氏世范》卷3《交易宜著法绝后患》,第62页。
    ⑦《袁氏世范》卷3《假贷取息贵得中》,第62页。
    ①倪思:《经鉏堂杂记》,第16页。
    ②《袁氏世范》卷2《子弟当习儒业》,第40页。
    ③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排印本,第62页。
    ④《袁氏世范》卷2《君子小人有二等》,第34页。
    ⑤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8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9页。
    ②《宋史》卷446《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第13149页。
    ③叶适:《习学记言》卷19《史记一·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73-274页。
    ④《宋元地方志丛书》卷11《嘉定赤城志·风俗》,台北:大化书局,1997年,第7362页。
    ①范浚:《香溪集》卷22《张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1140册,第181页。
    ②陈襄:《古灵集》卷19《杭州劝学文》,四库全书,1093册,第654页。
    ③陆九渊:《象山集》卷28《宋故陆公墓志》,四库全书,1156册,第489-490页。
    ④朱熹:《晦庵集》卷98《外大父祝公遗事》,四库全书,1146册,第373-375页。
    ⑤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13《训门人》,四库全书,702册,第320页。
    ①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45页。
    ①郭东旭:《论宋代的讼学》,郭东旭:《宋代法律史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47页。雷家宏:《从民间争讼看宋朝社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83—87页。
    ②许怀林:《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50—57页。《民俗“好讼”——江西民俗文化研究之一》,《南昌大学学报》(增刊),1995年10月。
    ③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8——73页。
    ④刘镇:《袁氏世范·序》,《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74册,第1页。
    ①郑玄注,贾公颜疏:《周礼注疏》卷34《秋官·司寇第五》,四库全书,第90册,第633页。
    ②《剑南诗稿校注》卷18《秋怀》,第1396页。
    ①《江西统志》卷67《建置略廨宇一》,光绪年间版。
    ①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二》,第33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50。
    ③《袁氏世范》卷2,《民俗淳顽当求其实》,第43页。
    ④《袁氏世范》,第60页。
    ①同上。
    ②《袁氏世范》,第43页。
    ③《袁氏世范》,第62页。
    ④《袁氏世范》,第63页。
    ⑤《袁氏世范》,第35页。
    ⑥《袁氏世范》,第61页。
    ⑦《袁氏世范》,第59页。
    ⑧《袁氏世范》,第61页。
    ①《宋刑统》卷12,《户婚律·卑幼私用财》,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411页。
    ②《袁氏世范》,第58页。
    ③《袁氏世范》,第16页。
    ④《袁氏世范》,第17页。
    ⑤《袁氏世范》,第17页。
    ①司马光:《家范》卷2,《祖》,四库全书,第696册,第666页。
    ②《袁氏世范》,第17页。
    
    ①《袁氏世范》,第64页。
    ②《袁氏世范》,第60页。
    ③《袁氏世范》,第65页。
    ④《袁氏世范》,第35页。
    ①《袁氏世范》,第56页。
    ②《袁氏世范》,第55页。
    ③《袁氏世范》,第63页。
    ④《袁氏世范》,第62页。
    ⑤《袁氏世范》,第61页。
    ⑥《袁氏世范》,第62页。
    ①《袁氏世范》,第61页。
    ②郑玉道等撰,应俊辑补:《琴堂谕俗编》,卷上,《睦宗族》,四库全书,第865册,第230页。
    ③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爱兄弟》,四库全书,第486册,第929页。
    ①《袁氏世范》,第3页。
    ②《袁氏世范》,第7页。
    ③《袁氏世范》,第6页。
    ④《袁氏世范》,第21页。
    ⑤《袁氏世范》,第60页。
    ⑥《袁氏世范》,第13页。
    ⑦《袁氏世范》,第8页。
    ⑧《袁氏世范》,第1页。
    ①《袁氏世范》,第2页。
    ②《袁氏世范》,第3页。
    ③《袁氏世范》,第9页。
    ④《袁氏世范》,第42页。
    ①《袁氏世范》,第47页。
    ②陈祥道:《论语全解》,卷6,四库全书,第196册,第160页。
    ③苏轼:《东坡全集》卷3《戏子由》,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80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54页。
    ⑤苏洵:《嘉祐集》,卷9,《利者义之和论》,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914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6《户婚门·陆地归之官以息争兢》,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页。
    ①(清)陈弘谋:《五种遗规》,《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②《袁氏世范·提要》,四库全书,第698册,第595页。
    ①王善军:《范氏义庄与宋代范氏家族的发展》,《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第89—94页。廖志豪、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王卫平:《从普遍福利到周贫济困——范氏义庄社会保障功能的演变》,《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98—202页。陈荣照:《范仲淹研究》,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
    ②王日根:《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之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第90—99页。王日根:《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第37—42页。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日)清水盛光:《中国族产制度考》,宋念慈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
    ①邢铁:《宋代的义庄》,《历史教学》,1987年第5期,第15—17页。王善军:《宋代族产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第128—135页。
    
    ①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15《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范仲淹全集》,第370页。
    ②李觏著王国轩点校:《李觏集》卷15《五宗图序》,第132页。
    ③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47《与曾巩论氏族书》,第323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13《分居》,四库全书,第858册,第704页。
    ①朱长文:《乐圃余稿》卷9《与诸弟书》,四库全书,第1119册,第46页。
    ②黄干:《勉斋集》卷38《郑处士墓志》,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7页。
    ③杨时:《龟山集》卷31《陈君玉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92页。
    ④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16《书二侄分关后》,四库全书,第1187册,第114页。
    ⑤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6《铅山周氏义居记》,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244页。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1《分业不必计较》,第10页。
    ②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仲淹全集》,第863页。
    ①刘宰:《漫塘集》卷21《希墟张氏义庄记》,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579页。
    ②《宋史》卷257《吴廷祚传》,第8951页。
    ③王十朋:《梅溪前集》卷20《贾府君行状》,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297页。
    ④晁补之:《鸡肋集》卷68《殿中侍御史赵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18册,第996页。
    ⑤钱公辅:《义田记·范直方附记》,《范仲淹全集》,第1170页。
    ⑥范之柔:《清宪公续定规矩》,《范仲淹全集》,第1164页。
    ①范纯仁:《文正公初定规矩》,(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第1041—1042页。
    ①钱公辅:《义田记》,《范仲淹全集》,第1169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59《史部十五·传记类存目一·范文正年谱一卷补遗一卷附义庄规矩一卷》。
    
    ①范纯仁:《续定规条》第1042页。
    ②范纯仁:《续定规条》第1043页。
    ③范之柔:《清宪公奏》,《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第1044页。
    ④牟巘:《义学记》,《范仲淹全集》,第1188页。
    
    ①范纯仁:《续定规条》,第1042页。
    ②范之柔:《清宪公奏》,第1044页。
    
    ①范纯仁:《续定规条》,第1042页。
    ②范之柔:《续定规矩》,第1043页。
    ③范之柔:《续定规矩》,第1043页。
    ④范纯仁:《续定规条》,第1043页。
    ①转引自(日)清水盛光宋念慈译:《中国族产制度考》,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37页。
    ②《宋史》卷316《列传第七十五·吴奎传》,第10321页。
    ③晁补之:《鸡肋集》卷68《进士清河张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18册,第1003页。
    ④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8《宋故资政殿大学士王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416页。
    ①陆游:《陆放翁全集》卷21《东阳陈君义庄记》,第124页。
    ②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6《铅山周氏义居记》,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243页。
    ③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1《毕叔兹通判义庄记》,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266页。
    ④刘宰:《漫塘集》卷21《希墟张氏义荘记》,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580页。
    ⑤刘宰:《漫塘集》卷23《洮湖陈氏义庄记》,第1170册,第602页。
    ①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12《莆田方氏义庄规矩序》,第1185册,第678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89《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380页。
    ③转自(日)清水盛光:《中国族产制度考》,宋念慈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182页。
    ④同上。
    
    ①孙应时:《范氏义庄题名》,《范仲淹全集》,第1173页。
    ②家铉翁:《则堂集》卷2《李氏敬聚堂记》,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293页。
    ③陆游:《陆放翁全集》卷21《东阳陈君义庄记》,第124页。
    ①楼钥:《范文正公集·年谱》,《范仲淹全集》,第863页。
    ②吕本中:《童蒙训》卷中,四库全书,第698册,第526页。
    ③范之柔:《续定规矩》,第1044页。
    ①来可泓撰:《论语直解》,《子路篇第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②朱熹注:《孟子集注》卷9《万章章句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页。
    ①朱熹注:《孟子集注》卷13《尽心章句上》,第104页。
    ②朱熹注:《孟子集注》卷7《离娄章句上》,第53页。
    ③(梁)沈约撰:《宋书》卷73《列传第三十三·颜延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91页。
    ④《戒子通录》卷3《石奋责子》,四库全书,第703册,第42页。
    ⑤《戒子通录》卷8《陶侃母》,四库全书,第703册,第100页。
    ⑥《戒子通录》卷8《别子言》,四库全书,第703册,第103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上卷上《德行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①文彦博:《公文集》卷12《赠尚书祠部员外郎文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00册,第667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77《跋曾召南所藏先侍郎训戒》,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249页。
    ③袁燮:《絜斋集》卷16《先公行状》,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20页。
    ④袁燮:《絜斋集》卷20《章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70页。
    ①沈括:《长兴集》卷14《故夏侯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325页。
    ②汪藻:《浮溪集》卷28《王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288页。
    ③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6《大中大夫充集英殿修撰张公行状》,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714页。
    ④袁甫:《蒙斋集》卷18《东岩老人郑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542页。
    ⑤柳开:《河东集》卷14《宋故穆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334页。
    
    ①《宋史》卷282《列传第四十一·李沆传》,第9541页。
    ②韩琦:《安阳集》卷46《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505页。
    ③范浚:《香溪集》卷22《吴子琳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40册,第180页。
    
    ①袁燮:《絜斋集》卷16《李太淑人郑氏行状》,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26页。
    ②陆佃:《陶山集》卷16《周氏夫人行状》,第1117册,第195页。
    ③袁燮:《絜斋集》卷20《章府君墓志铭》,第1157册,第270页。
    ④袁燮:《絜斋集》卷16《先公行状》,(代叔父作)第1157册,第220页。
    
    ①王十朋:《梅溪前集》卷20《东平万府君行状》,第1151册,第295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104《安光远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597—598页。
    ③晁补之:《鸡肋集》卷27《儆陋有覩于其里而自儆也,且以儆其子及甥侄焉》,第1118册,第599页。
    ④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4《秘书丞赠太师刘君神道碑》,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582页。
    
    ①赵善璙:《自警编》卷3《教子孙》,四库全书,第875册,第260页。
    ②余靖:《武溪集》卷19《宋故殿中丞黄公墓表》,第1089册,第191页。
    ③楼钥:《攻媿集》卷106《戴伯度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617页。
    ④杜范:《清献集》卷19《蔡元定传》,第1175册,第766页。
    ①(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治家第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3页。以下引用《颜氏家训集解》只注页码。
    ②吕陶:《净徳集》卷25《秭归县令李君墓志铭》,第1098册,第201—202页。
    ③袁燮:《絜斋集》卷20《章府君墓志铭》,第1157册,第270页。
    ①袁燮:《絜斋集》卷19《从仕郎汪君墓志铭》,第1157册,第259页。
    ②文天祥:《文山集》卷16《罗融斋墓志铭》,第1184册,第645页。
    ③刘宰:《漫塘集》卷31《西园陈居士墓志铭》,第1170册,第715页。
    ④蔡襄:《端明集》卷37《许处士墓表》,四库全书,第1090册,第7657页。
    ①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6《赐紫金鱼袋王公行状》,第1092册,第126页。
    ②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6《大中大夫充集英殿修撰张公行状》,第1104册,第541页。
    ③袁燮:《絜斋集》卷16《先公行状》,(代叔父作),第1157册,第220页。
    ④刘攽:《彭城集》卷37《吴公墓志铭》,第1096册,第362页。
    ⑤晁补之:《鸡肋集》卷66《黄君墓志铭》,第1118册,第969页。
    ①刘攽:《彭城集》卷37《故将仕郎郡守太子中允致仕赐绯鱼袋蔡君墓志铭》,第1096册,第365页。
    
    ①来可泓:《论语直解》,《颜渊篇第十二》,第333页。
    ②李梦生撰:《左传译注》卷19《襄公三十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97页。
    ①王人恩:《古代家书发展史略》,《社科纵横》,2000年第6期。
    ②赵和平:《中国家书的源流体例和格式》,《光明日报》,2006年2月20日,第011版。
    ③王世伟:《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尺牍文献》,《文献》,2002年1月第1期。
    ④屈守元、皮朝纲主编:《华夏家书》,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王人恩:《古代家书精华》,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王文龙:《论东坡尺牍的文献价值》,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李立臣、刘少坤:《浅析苏轼家书的三种互动》,《科学大众》,2007年第4期。
    ②熊瑜:《朱熹家庭教育简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王毅:《宋代家训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③《文心雕龙》卷5《书记第二十五》,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36页。
    ④同上。
    ⑤吴讷、徐师曾:《文章辩体序说》,于北山、罗根泽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页。
    
    ①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257页。
    ②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287页。
    
    ①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300页。
    ②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703页。
    ③朱熹:《晦庵续集》,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519页。
    ④胡铨:《澹庵文集》,四库全书,第1137册,第54页。
    ⑤朱熹:《晦庵续集》,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519页。
    ⑥詹初:《寒松阁集》,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21页。
    
    ①吴泳:《鹤林集》,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296页。
    ②朱熹:《晦庵续集》,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518页。
    ③陆佃:《陶山集》,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153页。
    ④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93页。
    ⑤员兴宗:《九华集》,四库全书,第1158册,第106页。
    
    ①薛季寅:《浪语集》,四库全书,第1159册,第395页。
    ②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92页。
    
    ①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188页。
    ②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186页。
    ③苏轼:《东坡全集》,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362页。
    ④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253页。
    ⑤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93页。
    
    ①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709页。
    ②朱熹:《晦庵续集》,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513页。
    ③刘清之:《戒子通录》,四库全书,第703册,第71页。
    ④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705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书简卷十·与二丞寺》,第1329页。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3《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第63页。
    ②楼钥:《攻槐集》,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356页。
    ③詹初:《寒松阁集》,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21页。
    ④苏轼:《东坡全集》,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361页。
    ⑤苏轼:《东坡全集》,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299页。
    
    ①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539页。
    ②刘清之:《戒子通录》,四库全书,第703册,第74页。
    ③(清)潘永因编:《宋稗类抄》,《卷之五·格言》,第545页。
    ④黄庭坚:《山谷别集》,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704页。
    ⑤苏轼:《东坡全集》,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362页。
    ⑥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299页。
    
    ①来可泓:《论语直解》《为政篇第二》,第33页。
    ②张九成:《孟子传》卷19,四库全书,第196册,第229页。
    ①《宋史》卷98《志第五十一·礼一》,第2423页。
    ①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伊川先生文六》卷10《葬说》,第623页。
    ②司马光:《传家集》卷65《葬论》,四库全书,第1094册,603页。
    ③司马光:《传家集》卷65《葬论》,四库全书,第1094册,604页。
    ①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2下,第58页。
    ②王安石:《临川文集》卷69《闵习》,四库全书,第1105册,
    ①《宋史》卷336《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传》,第10769页。
    ②(清)徐干学:《读礼通考卷》卷116《佛事》,四库全书,第114册,第667页。
    ③周必大:《文忠集》卷75《从政郎宋君(佖)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795页。
    ④陈著:《本堂集》卷91《应长卿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502页。
    ⑤韩琦:《安阳集》卷2《寒食亲拜二坟因诫子侄》,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234页。
    ⑥《戒子通录》卷5《张忠献遗令》,四库全书,第703册,第56—57页。
    ⑦张栻:《南轩集》卷41《承议郎吴伯承墓志》,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759页。
    ②黄干:《勉斋集》卷37《贡士黄君仲玉行状》,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3页。
    ③姚勉:《雪坡集》卷49《周恕斋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343页。
    ④李衡:《乐庵语录》卷5,四库全书,第849册,第316页。
    ⑤宋祁:《庭戒》,刘清之:《戒子通录》卷5,四库全书,第703册,第66页。
    ⑥刘宰:《漫塘集》卷31《故赵训武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707页。
    ①陆游:《放翁家训》,《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第2页。
    ②李衡:《乐庵语录》卷5,四库全书,第849册,第315页。
    ③楼钥:《攻媿集》卷98《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521—522页。
    ④黄干:《勉斋集》卷37《贡士黄君仲玉行状》,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3页。
    ⑤姚勉:《雪坡集》卷50《丰城邹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353页。
    ⑥刘清之:《戒子通录》卷5《孙宣公》,第703册,第55页。
    
    ①李衡:《乐庵语录》卷5,四库全书,第849册,第315页。
    ②宋祁:《景文集》卷48《治戒》,四库全书,第1088册,第437—438页。
    ①司马光:《传家集》卷79《河东节度使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潞国公文公先庙碑》,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22页。
    ②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18,第241页。
    ③张载:《张载集》卷8《祭祀》,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95页。
    ④《二程集》,《二程外书》卷1,第352页。
    ①司马光:《书仪》卷10《影堂杂仪》,四库全书,第142册,第525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08,四库全书,第702册,第262页。
    ③《宋史》卷434《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陆九渊》,第10051页。
    ④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页。
    ①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第259页。
    ②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第2598页。
    ③《郑氏规范》,第1页。
    ④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2《告家庙文》,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666页。
    ①刘清之:《戒子通录》卷6《送终礼》,四库全书,第703册,
    ②(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5《墓祭》,四库全书,第858册,第728页。
    ③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页。
    ④刘安上:《给事集》卷1《方潭展墓示子侄》,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3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20《上乗展墓示子侄》,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99页。
    ②韩琦:《安阳集》卷2《寒食亲拜二坟因诫子侄》,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234页。
    ③楼钥:《攻媿集》卷89《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382页。
    ④韩琦:《安阳集》卷46《重修五代祖茔域记》,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493页。
    ①孙觌:《鸿庆居士集》卷23《黄林先墓记》,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228页。
    ①(明)刘绩:《三礼图》卷3,四库全书,第129册,第367页。
    ①李觏著,王国轩点校:《李觏集》卷15《五宗图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页。
    ②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第259页。
    ③陈淳:《北溪大全集》卷9《宗会楼记》,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571页。
    ④应俊辑补:《琴堂谕俗编》卷上《正丧服》,四库全书,第865册,第237页。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注疏》卷1,四库全书,第195册,第344页。
    ②(汉)郑氏注(唐)陆徳明音义孔颕达疏:《礼记注疏》卷49《祭统》,四库全书,第116册,第291页。
    ①(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卷2《宋尚宫女论语》,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第19页。
    ②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苗春德:《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①陶晋生:《北宋士人妇女的教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3月。张邦炜:《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六期。)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汉)刘向:《古列女传》卷1《母仪传》,四库全书,第448册,第10页。
    ②司马光:《家范》卷4《子上》,四库全书,第696册,第678页。
    ①康有为:《大同书·妇女之苦总论》,曲大富主编:《教育百科全书·第四卷》,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①朱熹:《晦庵集》卷74《杂著·同安县谕学者》,第1145册,第513-514页。
    ②胡寅:《斐然集》卷26《吴国太夫人王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7册,第695页。
    ③杨万里:《诚斋集》卷130《孺人贺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63页。
    ④王珪:《华阳集》卷57《辠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426页。
    ⑤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21《刘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762页。
    ①黄庶:《伐檀集》卷下《徐君处士妻周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798页。
    ②吕祖谦:《东莱集》卷13《金华游玠母陈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0册,第120页。
    ③王禹偁:《小畜集》卷3《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868册,第299页。
    ④朱熹:《晦庵集》卷90《令人罗氏墓表》,四库全书,第1145册,第115页。
    ⑤杨万里:《诚斋集》卷126《夫人欧阳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34页。
    ①吕南公:《灌园集》卷20《传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3册,第189页。
    ②叶适;《叶适集集》卷14《安人张氏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49页。
    ③黄干:《勉斋集》卷37《太安人林氏行状》,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4页。
    ④刘宰:《漫塘集》卷29《故宗氏安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685页。
    ①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2《彭城县君钱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670页。
    ②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2《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677页。
    ③叶适:《水心集》卷14《安人张氏墓志铭》,第249页。
    ④朱熹:《晦庵集》卷91《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134页。
    ⑤程俱:《北山集》卷32《宋故尚书吏部贠外郎郑公安人钱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0册,第315页。
    ⑥袁燮:《絜斋集》卷21《太夫人戴氏圹志》,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92页。
    
    ①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卷38,四库全书,第709册,第298—299页。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126《夫人欧阳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34页。
    ①刘攽:《彭城集》卷39《乐安郡君范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6册,第378页。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126《浩斋先生刘公向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34—635页。
    ③袁燮:《絜斋集》卷16《李太淑人郑氏行状曾祖中节故不仕妣郑氏祖正伦赠奉议郎妣孺人陈氏考昺故任承议郎京西路转运判官赠中大夫妣令人林氏》,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26页。
    ④范祖禹:《范太史集》卷42《寿昌县太君王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00册,第463页。
    ⑤黄干:《勉斋集》卷37《太安人林氏行状》,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4页。
    ①陈襄:《古灵集》卷20《夫人吴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659页。
    ②沈辽:《云巢编》卷9《万府君夫人朱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615页。
    ③朱熹:《晦庵集》卷93《宜人黄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194页。
    ④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21《陈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758页。
    ⑤叶适:《水心集》卷14《安人张氏墓志铭》,第249页。
    ①杨时:《龟山集》卷35《章端叔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428页。
    ②苏辙:《栾城后集》卷22《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12册,第759页。
    ③刘宰:《漫塘集》卷29《故宗氏安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685页。
    ④叶梦得:《建康集》卷8《赵夫人慕容氏志铭》,四库全书,第1129册,第659页。
    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5《周虎》,四库全书,第1039册,第746页。
    ①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5《宋故左朝请大夫致仕孙公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74页。
    ②王安石:《临川文集》卷99《建阳陈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05册,第832—833页。
    ③陆佃:《陶山集》卷16《周氏夫人行状》,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195—196页。
    ④杨万里:《诚斋集》卷126《李母曽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32页。
    ⑤吕南公:《灌园集》卷20《傅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3册,第189页。
    
    ①楼钥:《攻媿集》卷103《孺人俞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580页。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131《夫人左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680页。
    ③李觏:《李觏集》卷31《先夫人墓志》,第359页。
    ①黄干:《勉斋集》卷37《太安人林氏行状》,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4页。
    ②吕陶:《净徳集》卷27《夫人文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8册,第212页。
    ③刘攽:《彭城集》卷39《乐安郡君范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6册,第378页。
    ④王珪:《华阳集》卷57《辠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426页。
    ⑤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5《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111页。
    ①李复:《潏水集》卷8《朝邑县令郭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81页。
    ②(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转引自粗博:《中国家训经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
    ③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5《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111页。
    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第25页。
    ①陈襄:《古灵集》卷20《夫人吴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660页。
    ②胡寅:《斐然集》卷26《吴国太夫人王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7册,第695页。
    ③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6《内训甚严》,四库全书,第926册,第81页。
    ④林希逸:《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21《刘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762页。
    ⑤陈亮:《陈亮集》卷30《何夫人杜氏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36页。
    ①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6《秤槌投足》,四库全书,第926册,第81页。
    ②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6《听客与语》,四库全书,第926册,第81页。
    ③王铚:《默记》卷下,四库全书,第1038册,第350页。
    ④赵善璙:《自警编》卷3《教子孙》,四库全书,第875册,第262页。
    ①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6《杖碎金鱼》,四库全书,第926册,第81页。
    ①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2《彭城县君钱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670页。
    ②胡寅:《斐然集》卷26《吴国太夫人王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37册,第695页。
    ③黄庶:《伐檀集》卷下《徐君处士妻周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798页。
    ④王安石:《临川文集》卷99《宁国县太君乐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05册,第835页。
    
    ①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5《广陵郡太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116页。
    ②度正:《性善堂稿》卷14《郭安人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260页。
    ③黄干:《勉斋集》卷37《太安人林氏行状》,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444页。
    ①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103-112页。高世瑜:《妇女史研究三议》,《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第14—16页。《关于妇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144—147页。
    ①(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10《嫁娶》,第491页。
    ①苗春德:《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9—205页。
    ②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学研究》,1998年第五辑。
    ③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风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台北:《妇女与两性学刊》,1993年第4期,第21—46页。
    ④铁爱花:《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第35—40页。
    ⑤臧健:《宋代家法与女性》,田饶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6—321页。《宋代家法的特点及其对家族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认定》,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275—298页。《对宋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80—85页。
    ①杨时:《龟山集》卷26《跋邹道卿所书女诫》,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56页。
    
    ①(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472,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731页。
    ②《文章辨体汇选》卷473,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740页。
    ③《文章辨体汇选》卷430,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390页。
    
    ①叶梦得:《石林家训要略》,《丛书集成续编》,第498页。
    ②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7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35《名女冲字汝和说》,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67页。
    ②游九言:《黙斋遗稿》卷下《黄氏三女甥名说》,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373页。
    ③邹浩:《道乡集》卷32《为姨氏书女诫后跋》,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448页。
    ④方昕:《集事诗鉴》,《丛书集成》第732册《兄姊之于弟妹当鉴卢延贾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页。
    ⑤赵鼎:《家训笔录·第一项》,第1页。
    ⑥陈著:《本堂集》卷7《示内》,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38页。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1《议亲贵人物相当》,第19页。
    ②王安石:《临川文集》卷22《示四妹》,四库全书,第1105册,第158页。
    ③胡瑷:《胡冀之遗训》,刘清之:《戒子通录》卷5,四库全书,第703册,第55-56页。
    ④郑侠:《西塘集》卷9《示女子》,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486页。
    ⑤陈著:《本堂集》卷19《深瀹既聚用先前韵示之并示侄溥》,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90页。
    ⑥司马光,《家范》卷8《妻上》,四库全书,第696册,第708页。
    ①余靖:《女训约言》,(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下·女训约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51册,第110页。
    ②司马光,《家范》卷9《妻下》,四库全书,第696册,第713页。
    ③班昭:《女诫·妇行第四》,(清)陈梦雷辑:《古今图书集成》,《闺嫒典(上)》,第2卷,第16页。
    ①李氏:《戒女书》,刘清之:《戒子通录》卷8,四库全书,第703册,第102页。
    ②黄庭坚:《家戒》,刘清之:《戒子通录》卷6,四库全书,第703册,第68页。
    ③余靖《女训约言》,《女训约言》,第110-111页。
    ④司马光:《家范》卷9《妻下》,第696册,第715页。
    ⑤袁采:《袁氏世范》卷2《妇女衣饰务洁净》,第36页。
    ⑥叶梦得:《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丛书集成续编》,第498页。
    ⑦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6页。
    ⑧余靖:《女训约言》,第110页。
    ⑨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7页。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1,第18页。
    ②杨时:《龟山集》卷35《章端叔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428页。
    
    ①陈著:《本堂集》卷6《上巳酒边示女(冲)二首》,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34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6《次韵女洸九日坐病与泌诗》,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33页。
    ③梅尧臣:《宛陵集》卷49《送薛氏妇归绛州》,四库全书,第1099册,第356页。
    ④梅尧臣:《宛陵集》卷49《送薛氏妇归绛州》,四库全书,第1099册,第356页。
    
    ①黄庭坚撰,李彤编:《山谷外集》卷11《寄别陈氏妹》,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487页。
    ②陈著:《本堂集》卷24《怜猫示内》,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20页。
    ③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19《九月十六日生日示内》,四库全书,第1141册,第129页。
    
    ①司马光:《家范》卷9《妻下》,四库全书,第696册,第657页。
    ②苏洵:《嘉祐集》卷15《祭亡妻程氏文》,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966页。
    ③苏轼:《东坡全集》卷89《亡妻王氏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440页。
    ①林文勋:《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经济史论丛(一)》,第37-39页。
    ①徐守信:《徐神翁语录》;朱继芳:《静佳龙录稿·朱门》,两诗转引自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60页。
    ②晏殊:《元献遺文》,《答赞善兄家书》,四库全书,第1087册,第34页。
    ③彭汝砺:《鄱阳集》卷10《得书并简仔仲二侄》,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290页。
    ④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22《佑甫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358页。
    ⑤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页。
    ①《郑氏规范》,第5页。
    ②《袁氏示范》卷1《同居不必私藏金宝》,第9页。
    ③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第498页。
    ④《袁氏世范》卷3《富家置产当存仁心》,第62页。
    ⑤李新:《跨鳌集》卷20,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563页。
    ⑥胡宏:《五峰集》卷2《与刘信叔书五首》,四库全书,第1137册,第128页。
    ⑦《袁氏世范》卷3《存恤佃客》,第57页。
    ⑧中国地方志研究会:《宋元地方志丛书》卷11《嘉定赤城志·卷37之熊守克·劝农十首》,台北:大化书局,1997年,第7366页。
    ⑨《袁氏世范》卷3《富家置产当存仁心》,第62页。
    ①孙应时:《烛湖集》卷18《恭和家大人鬻田训子诗韵》,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731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典主迁延入务》,第317页。
    ③孙光宪:《北梦琐言》卷3,《不肖子三变》,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一篇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37之1,第5448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田赋考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考61。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亲邻之法》,第309页。
    ④《袁氏世范》卷3《邻近田产宜增价买》,第61页。
    ①《袁氏世范》卷3《邻近田产宜增价买》,第61页。
    ②同上。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3页。
    
    ①《郑氏规范》,第5页。
    ②《袁氏世范》卷3《田产界至宜分明》,第59页。
    ③《袁氏世范》卷3《田产界至宜分明》,第59页。
    ④《袁氏世范》卷3《田产宜早印契割产》,第61页。
    ①同上。
    ②《郑氏规范》,第5页。
    ③《袁氏世范》卷3《田产宜早印契割产》,第61页。
    ④同上。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三月已朔条》,第542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考四八。
    ②叶适撰刘公纯等点校:《水心文集》卷2《民事·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57页。
    ①《袁氏世范》卷3《富家置产当存仁心》,第62页。
    
    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五六。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五·历代田赋之制》。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户婚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第121页。
    ①《宋刑统》卷13《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第429—430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继母将养老田遗嘱与亲生女》,第141页。
    ③《袁氏世范》卷3《田产宜早印契割产》,第61页。
    
    ①《袁氏世范》卷3《婢仆当令饱暖》,第53页。
    ②葛洪:《涉史随笔·汉高帝诏免奴婢自卖者为庶人》,知不足斋本。
    ①杨简:《慈湖遗书》卷17《纪先训》,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889页。
    ②吴泳:《鹤林集》卷1《送长儿盘赴金陵典斛》,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4页。
    ③《袁氏世范》卷3《婢仆当令饱暖》,第53页。
    ④《袁氏世范》卷3《婢仆当令饱暖》,第54页。
    ⑤杨简:《慈湖遗书》卷17《纪先训》,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895页。
    ①《袁氏世范》卷3《婢仆疾病当防备》,第53页。
    ②《袁氏世范》卷3《仆厮当取勤朴》,第51页。
    ③《袁氏世范》卷3《轻诈之仆不可蓄》,第51页。
    ④《袁氏世范》卷3《待奴仆当宽恕》,第51页。
    ⑤司马光:《书仪》卷4《居家杂仪》,四库全书,第142册,第482页。
    ⑥《袁氏世范》卷3《顽很婢仆宜善遣》,第52页。
    ⑦《袁氏世范》卷3《待奴仆当宽恕》,第51页。
    ⑧《袁氏世范》卷3《教治婢仆有时》,第53页。
    
    ①华岳:《翠微南征录》卷4《训?婢》,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644页。
    ②吴锡畴:《兰皋集》卷1《僮谕》,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723页。
    ③《袁氏世范》卷3《买婢妾当询来历》,第55页。
    
    ①《袁氏世范》卷3《买婢妾当审可否》,第56页。
    ②《袁氏世范》卷3《雇婢仆要牙保分明》,第55页。
    ③《袁氏世范》卷3《雇女使年满当送还》,第55页。
    ①吕南公:《灌园集》卷14《与张户漕论处置保甲书》,四库全书,第1123册,第140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1070)八月戊寅条》。
    ③王之道:《相山集》卷22《乞止取佃客札子》,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691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之二八,第4893页。
    
    ①《袁氏世范》卷3《存恤佃客》第57页。
    ②《郑氏规范》第7页。
    ①《袁氏世范》卷3《存恤佃客》,第57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7《哲宗元祐二年·三月辛巳条》,第9682页。
    ③《袁氏世范》卷3《存恤佃客》,第57页。
    ④《郑氏规范》第7页。
    ⑤《袁氏世范》卷3《存恤佃客》,第57页。
    ①王柏:《鲁斋集》卷7《社仓利害书》,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113页。
    ②陈淳:《北溪先生大全集》卷44《上庄大卿论鬻盐》,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856页。
    ①《袁氏世范》卷3《婢仆当令饱暖》,第53页。
    ②朱熹:《晦庵集》卷99《劝谕救荒》,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386页。
    ③朱熹:《晦庵集》卷100《劝农文》,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409页。
    ④杨枋:《字溪集》卷9《绍庆府劝农文》,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394页。
    ⑤卫泾:《后乐集》卷19《潭州劝农文》,四库全书,第1169册,第750页。
    ⑥《袁氏世范》卷3《存恤佃客》,第57页。
    ①朱熹:《晦庵集》卷14《戊申延和殿奏答一》,四库全书,第1143册,第228页。
    
    ①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6,第173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学七·力行》,四库全书,第700册,第199页。
    ①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25页。
    
    ①张国刚:《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页。
    
    ①(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第145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0《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3页。
    ①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1页。
    ②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76页。
    ④《世说新语》,《品藻》,第284页。
    
    ①《颜氏家训集解》,《风操第六》,第69页。
    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71页。
    ①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序录》,第7页。
    ②《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第141页。
    ③《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第222页。
    ④同上。
    ⑤《颜氏家训集解》,《名实第十》,第280页。
    ⑥《颜氏家训集解》,《涉务第十一》,第290页。
    ①刘镇:《袁氏世范·序》,《袁氏世范》,第1页。
    ①赵鼎:《家训笔录》,第1页。
    ②楼防:《童蒙训·跋》,吕本中撰:《童蒙训》,四库全书,第698册,第543页。
    ③(元)陈黄裳:《戒子通録·序》,四库全书,第703册,第43页。
    ④《宋史》卷434《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吕祖谦传》,第12874页。
    ①《颜氏家训集解》,《序致第一》,第22页。
    ①苏辙:《栾城集》卷25《古今家诫叙》,四库全书,第1112册,第270—271页。
    ②(元)虞集:《戒子通录·序》,刘清之:《子通录》,四库全书,第703册,第3页。
    
    ①司马光:《家范·提要》,四库全书,第696册,第657—658页。
    ②杨时:《龟山集》卷26《跋邹道卿所书女诫》,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56页。
    ③吕祖谦:《少仪外传·提要》,四库全书,第703册,第264页。
    
    ①方昕:《集事诗鉴》,《丛书集成》,第732册,第6页。
    ②刘镇:《袁氏世范·序》,《袁氏世范》,第1页。
    ③同上。
    ①方昕:《集事诗鉴》,《弟妹之于兄姊当鉴孔融李绩》,第5页。
    ②方昕:《集事诗鉴》,《兄姊之于弟妹当鉴卢延贾逵》,第6页。
    ③方昕:《集事诗鉴·序》,第15页。
    ④(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1《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⑤《嘉定赤城志》卷37《临海令彭仲刚续谕俗五篇》,第7365页。
    ①同上。
    ②袁采:《袁氏世范》卷3《假贷取息贵得中》,第62页。
    ③袁采:《袁氏世范》卷3《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第62页。
    ④袁采:《袁氏世范》卷3《营运先存心近厚》,第65页。
    
    ①许纶:《涉斋集》卷18《信笔戒子种花木》,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530页。
    ②何梦桂:《潜斋集》卷7《赠石崖侄孙序》,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471页。
    ①何梦桂:《潜斋集》卷5《侄孙昭徳远游诗序》,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448页。
    ②郑侠:《西塘集》卷9《教子孙读书》,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488页。
    ③张孝祥:《于湖集》卷15《勉过子读书》,四库全书,第1140册,第620页。
    ④戴昺:《东野农歌集》卷5《喜小儿学歩》,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700页。
    ⑤陈著:《本堂集》卷3《示侄泳求牡丹》,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5页。
    ①何梦桂:《潜斋集》卷2《观禽鸟哺雏有感赋诗三首示诸子侄》,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394页。
    ②真德秀:《政经》,《劝谕文》,四库全书,第706册,第459页。
    ①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8《学二》,四库全书,第700册,第126页。
    
    ①方昕:《集事诗鉴》,《邻居当鉴王吉》,第13页。
    ②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1页。
    ③袁采:《袁氏世范》卷3《睦邻里以防不测》,第47页。
    ①陈俊民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6页。
    ②袁采:《袁氏世范》卷3《税赋宜预办》,第64页。
    ①吕祖谦:《东莱集》卷12《潘朝散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0册,第110页。
    ②唐庚:《眉山诗集》卷5《有感示舍弟端孺并外甥郭圣俞》,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311页。
    ③王十朋:《梅溪前集》卷7《兄弟邻里日讲,率会因书一絶,且戒其早纳租税也》,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165页。
    ④《戒子通录》卷5《贾文元戒子孙》,第703册,第71页。
    ⑤梅尧臣:《宛陵集》卷9《送弟赴和州幕》,四库全书,第1099册,第73页。
    ⑥楼钥:《攻媿集》卷9《送元积弟赴永嘉酒官》,四库全书,第1153册,第376页。
    ①赵善僚:《自警编》卷3《齐家类·教子孙》,四库全书,875册,第261页。
    ②郑太和;《郑氏规范》,第10页。
    ③赵善璙《自警编》卷5《义命》,四库全书,第875册,第297页。
    ④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6《人伦部·戒子安分》,四库全书,第926册,第79页。
    ①《戒子通录》卷5《贾文元戒子孙》,第703册,第70页。
    ②《戒子通录》卷5,第703册,第60页。
    ③《戒子通录》卷5,第703册,第60页。
    ④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欧阳文忠书示子》,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324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引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②朱熹注:《孟子集注》卷12《告子章句下》,第97页。
    ③《孟子集注》卷2《梁惠王章句下》,第8页。
    ④李梦生撰:《左传译注》卷14《襄公九年》,第674页。
    ①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国史新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7页。
    ③同上,609页,
    ④(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第384页。
    
    ①(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实性·第三十六》,第313页。
    ②《辞海·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4175—4176页。
    
    ①张光博:《社会学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07页。
    ②唐凯麟编著:《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③来可泓:《论语直解》,《为政篇第二》,第30页。
    ④朱熹注:《孟子集注》卷3《公孙丑章句上》,第23页。
    
    ①朱熹注:《孟子集注》卷13《尽心章句上》,第103页。
    ②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①《四书章句集注》,第310页。
    ②《四书章句集注》,第159页。
    ③来可泓撰:《论语直解》,《颜渊篇第十二》,第331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38页。
    ①孙复:《孙明复小集》,《答张洞书》,四库全书,第1090册,第174页。
    ①黄克剑、钟小森主编:《唐君毅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283—284页。
    
    ①许纶:《涉斋集》卷18《信笔戒子种花木》,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530页。
    ②戴昺:《东野农歌集》卷5《喜小儿学歩》,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700页。
    ③陈著:《本堂集》卷3《示侄泳求牡丹》,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15页。
    ④真德秀:《政经》《劝谕文》,四库全书,第706册,第459页。
    ①韩琦:《韩忠献戒子侄诗》,刘清之:《戒子通录》卷5,四库全书,703册,第58-59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8《学二》,四库全书,第700册,第130页。
    ①王十朋:《梅溪前集》卷20《东平万府君行状》,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295页。
    
    ①袁燮:《絜斋集》卷20《章府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70页。
    ②袁燮:《絜斋集》卷19《从仕郎汪君墓志铭》,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259页。
    ①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96页。
    
    ①陈渊:《黙堂集》卷21《陈伯瑜宣义行状》,四库全书,第1139册,第517页。
    ②赵抃:《清献集》卷4《送十七侄嶙承事赴任贵溪》,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96页。
    ③徐经孙:《矩山存稿》卷4《长孙敏学授承务郎》,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41页。
    ①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62—169页。
    ③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④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2页。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②蔡英文:《公共领域与民主共识的可能性》,许纪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2页。
    ①陈俊民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乡约乡仪·答刘平叔》,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0页。
    ①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96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2、贾思勰,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叶适,刘公纯等点校:《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5、(明)徐师曾:罗根泽点校,《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6、(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叶适:《习学记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9、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
    11、《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12、(北齐)颜之推,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4、(清)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5、程颢、程颐,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6、李觏,王国轩校点:《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7、(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9、《宋刑统》,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20、石介,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1、(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2、陆游,钱仲聊校注:《剑南诗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3、(清)潘永因,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鈔》,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2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1,《欧阳氏谱图序》,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
    25、陆游:《陆放翁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
    2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7、朱熹注:《孟子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2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30、(清)王先谦,沈啸宇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1、许啸天注:《老子》,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年。
    32、郑樵:《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明)马岱、(清)颜栋高编著、冯惠民整理:《司马光年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
    34、(清)苏舆,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5、(清)陈立,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36、陈俊民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7、(明)陈邦瞻编撰:《宋史记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9、沈括,李文泽、吴文泽译:《梦溪笔谈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40、(清)姚际恒:《仪礼通论》,陈祖武点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1、(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2、来可泓:《论语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范仲淹,李勇先、王蓉校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44、沈括,金良年点校:《梦溪笔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45、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46、(清)陈弘谋:《五种遗规》,《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7、黎翔凤,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禁藏第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8、以下引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朱熹:《诗经集传》,第72册。
    吕祖謙:《吕氏家塾读诗记》,第73册。
    司马光:《书仪》,第142册。
    朱熹:《家礼》,第142册。
    王称:《东都事略》,382册。
    (汉)刘向:《古列女传》,第448册。
    司马光:《家范》,第696册。
    吕本中:《童蒙训》,第698册。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700--702册。
    刘清之:《戒子通录》,第703册。
    佚名:《历代名贤确论》,第709册。
    (元)谢应芳:《辨惑编》,第709册。
    陈敷:《农书》,第730册。
    李衡:《乐庵语录》,第849册。
    (清)顾炎武:《日知录》,第858册。
    郑玉道撰,应俊辑补:《琴堂谕俗编》,第865册。
    赵善璙:《自警编》,第875册。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第926册。
    钱世昭:《钱氏私志》,1036册。
    王铚:《默记》,1038册。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第1039册。
    柳开:《河东集》,第1085册。
    张咏:《乖崖集》,第1085册。
    王禹偁:《小畜集》,第1086册。
    宋祁:《景文集》,第1088册。
    韩琦:《安阳集》,第1089册。
    余靖:《武溪集》,第1089册。
    蔡襄:《端眀集》,第1090册。
    强至:《祠部集》,第1091册。
    苏颂:《苏魏公文集》,第1092册。
    苏舜钦:《苏学士集》,第1092册。
    黄庶:《伐檀集》,第1092册。
    王珪:《华阳集》,第1093册。
    陈襄:《古灵集》,第1093册。
    司马光:《传家集》,第1094册。
    赵抃:《清献集》,第1094册。
    刘敝:《公是集》,第1095册。
    陈舜俞:《都官集》,第1096册。
    刘攽:《彭城集》,第1096册。
    吕陶:《净徳集》,第1098册。
    梅尧臣:《宛陵集》,第1099册。
    文彦博:《公文集》,第1100册。
    范祖禹:《范太史集》,第1100册。
    邵雍:《击壤集》,第1101册。
    彭汝砺:《鄱阳集》,第1101册。
    苏洵:《嘉祐集》,第1104册。
    范纯仁:《范忠宣集》,第1104册。
    王安石:《临川文集》,第1105册。
    苏轼:《东坡全集》,第1107册。
    苏辙:《栾城后集》,第1112册。
    黄庭坚:《山谷别集》,第1113册。
    黄庭坚撰:李彤编:《山谷外集》,第1113册。
    陈师道:《后山集》,第1114册。
    张耒:《柯山集》,第1115册。
    沈括:《长兴集》,第1117册。
    沈辽:《云巢编》,第1117册。
    陆佃:《陶山集》,第1117册。
    郑侠:《西塘集》,第1117册。
    晁以道:《景迂生集》,第1118册。
    晁补之:《鸡肋集》,第1118册。
    朱长文:《乐圃余稿》,第1119册。
    李复:《潏水集》,第1121册。
    邹浩:《道乡集》,第1121册。
    刘跂:《学易集》,第1121册。
    游酢:《游廌山集》,第1121册。
    吕南公:《灌园集》,第1123册。
    李新:《跨鳌集》,第1124册。
    唐庚:《眉山诗集》,第1124册。
    刘安上:《给事集》,第1124册。
    李纲:《梁溪集》,第1125册。
    杨时:《龟山集》,第1125册。
    许景衡:《横塘集》,第1127册。
    张守:《昆陵集》,第1127册。
    洪刍:《老圃集》,第1127册。
    汪藻:《浮溪集》,第1128册。
    李光:《庄简集》,第1128册。
    赵鼎:《忠正徳文集》,第1128册。
    曹勋:《松隠集》,第1129册。
    张扩:《东窗集》,第1129册。
    程俱:《北山集》,第1130册。
    张纲:《华阳集》,第1131册。
    王洋:《东牟集》,第1132册。
    王之道:《相山集》,第1132册。
    朱松:《韦斋集》,第1133册。
    孙觌:《鸿庆居士集》,第1135册。
    曾几:《茶山集》,第1136册。
    高登:《东溪集》,第1136册。
    苏籀:《双溪集》,第1136册。
    吕本中:《东莱诗集》,第1136册。
    欧阳澈:《欧阳修撰集》,第1136册。
    胡铨:《澹庵文集》,第1137册。
    胡寅:《斐然集》,第1137册。
    胡宏:《五峰集》,第1137册。
    张九成:《横浦集》,第1138册。
    吴芾:《湖山集》,第1138册。
    陈渊:《黙堂集》,第1139册。
    陈长方:《唯室集》,第1139册。
    范浚:《香溪集》,第1140册。
    张孝祥:《于湖集》,第1140册。
    周紫芝:《太仓稊米集》,第1141册。
    朱熹:《晦庵集》,第1146册。
    周必大:《文忠集》,第1147册。
    李石:《方舟集》,第1149册。
    吕祖谦:《东莱集》,第1150册。
    王十朋:《梅溪前集》,第1151册。
    李吕:《澹轩集》,第1152册。
    楼钥:《攻媿集》,第1153册。
    袁说友:《东塘集》,第1154册。
    许纶:《涉斋集》,第1154册。
    虞俦:《尊白堂集》,第1154册。
    彭龟年:《止堂集》,第1155册。
    赵蕃:《淳熙稿》,第1155册。
    曾丰:《缘督集》,第1156册。
    杨简:《慈湖遗书》,第1156册。
    陆九渊:《象山集》,1156册。
    袁燮:《絜斋集》,第1157册。
    员兴宗:《九华集》,第1158册。
    薛季寅:《浪语集》,第1159册。
    杨万里:《诚斋集》,第1161册。
    刘应时:《頥庵居士集》,第1164册。
    章甫:《自鸣集》,第1165册。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第1165册。
    孙应时:《烛湖集》,第1166册。
    陈造:《江湖长翁集》,第1166册。
    廖行之:《省斋集》,第1167册。
    张栻:《南轩集》,第1167册。
    陈淳:《北溪大全集》,第1168册。
    黄干:《勉斋集》,第1168册。
    卫泾:《后乐集》,第1169册。
    刘宰:《漫塘集》,第1170册。
    髙翥:《菊磵集·附录》,第1170册。
    度正:《性善堂稿》,第1170册。
    陈文蔚:《克斋集》,第1171册。
    程珌:《洺水集》,第1171册。
    魏了翁:《鹤山集》,第1172册。
    真德秀:《西山文集》,第1174册。
    杜范:《清献集》,第1175册。
    袁甫:《蒙斋集》,第1175册。
    吴泳:《鹤林集》,第1176册。
    华岳:《翠微南征录》,第1176册。
    程公许:《沧洲尘缶编》,第1176册。
    游九言:《默斋遗稿》,第1178册。
    王迈:《臞轩集》,第1178册。
    戴昺:《东野农歌集》,第1178册。
    詹初:《寒松阁集》,第1179册。
    苏泂:《泠然斋诗集》,第1179册。
    李曾伯:《可斋续稿后》,第1179册。
    刘克庄:《后村集》,第1180册。
    韩淲:《涧泉集》,第1180册。
    徐经孙:《矩山存稿》,第1181册。
    阳枋:《字溪集》,第1183册。
    姚勉:《雪坡集》,第1184册。
    文天祥:《文山集》,第1184册。
    陈著:《本堂集》,第1185册。
    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第1185册。
    吴锡畴:《兰皋集》,第1186册。
    王柏:《鲁斋集》,第1186册。
    马廷鸾:《碧梧玩芳集》,第1187册。
    黄仲元:《四如集》,第1188册。
    何梦桂:《潜斋集》,第1188册。
    熊禾:《勿轩集》,第1188册。
    蒲寿宬:《心泉学诗稿》,第1189册。
    俞德邻:《佩韦斋集》,第1189册。
    家铉翁:《则堂集》,第1189册。
    于石:《紫岩诗选》,第1189册。
    金履祥:《仁山文集》,第1189册。
    (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第1402--1410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第1478册。
    严羽:《沧浪诗话》,第1480册。
    不著编人:《十先生奥论注前集》,第1362册。
    1、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1937年。
    2、高达观编著:《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44年。
    3、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4、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6、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7、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8、岳庆平:《家国结构与中国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9、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0、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冯尔康等著:《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钱杭:《中国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
    14、刘文俊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5、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
    16、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
    17、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18、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9、钱穆著:《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0、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1、吉长庆:《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年。
    22、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23、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4、杨仲义:《中国古代诗体简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
    25、张希清等:《宋朝典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6、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2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28、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阎爱民:《中国古代家教》,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
    30、阎克步:《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1、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33、朱瑞熙、张邦炜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4、朱自清:《朱自清说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5、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99年。
    37、漆侠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38、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9、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
    4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4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4、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45、陈寅恪:《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46、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7、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49、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50、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1、邢铁:《户等制度史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3、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54、吉长庆、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
    5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6、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林济:《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8、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9、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60、邢铁:《家产继承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62、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4、冯尔康:《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5、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66、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67、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8、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9、李申:《儒学与儒教》,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2、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3、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
    74、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75、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6、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77、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8、赵瑞民:《姓名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
    1、(日)清水盛光:《中国族产制度考》,宋念慈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6年。
    2、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高明士、黄金山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日)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5、(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法)安·比尔基埃主编:《家庭史》,袁树仁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7、(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本书翻译组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
    8、(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0、(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云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美)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4、(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赵冬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6、(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7、(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法)米歇尔·福轲:《知识考古学》,谢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1、《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2、《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
    3、《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5、《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7、《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8、《宋元地方志丛书》,台北:大化书局,1997年。
    9、《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1、徐苹芳:《宋元时代的火葬》,《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
    2、胡玉衡:《试论封建家族的反对阶级本质》,《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6期。
    3、简修炜、艾周昌:《论封建族权的反对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4、邱汉生:《批判“家训”“宗规”里反映的地主哲学和宗法思想》,《历史教学》,1964年第4期。
    5、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
    6、朱瑞熙:《试论唐代中期以后佃客的社会地位问题》《史学月刊》,1965年第5期。
    7、梁太济:《读<袁氏示范>并论宋代封建关系的若干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8、赵俪生:《试论两宋土地关系的特点》,《吉林师大学报》, 1979年第1期。
    9、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10、梁太济:《两宋的土地买卖》,邓广铭、程应缪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1、董家骏:《试论宋代的诉讼法与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关系——兼与侯外庐先生商榷》,邓广铭、程应缪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12、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的家族与家庭》,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篇·社会篇·吾土吾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13、张哲郎:《乡遂遗规——村庄的结构》,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篇·社会篇·吾土吾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14、李春圃:《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几种形式》,邓广铭:《宋史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5、田泽滨:《宋代的租佃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葛金芳:《对宋代超经济强制变动趋势的经济考察》,《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
    17、田泽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豪民经济”》,《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18、陈智超:《〈袁氏氏范〉所见南宋民庶地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史研究室编:《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9、谈敏:《历代封建家训中的经济要素》,《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0、穆朝庆《论宋代租佃关系中的佃户成分》,《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1、朱瑞熙《宋代佃客法律地位再探索》,《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2、朱家桢:《义利思想辩正》《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3、邢铁:《宋代的义庄》,《历史教学》,1987年第5期。
    24、朱瑞熙:《宋代的佃客法律地位再探索》,《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25、唐长儒:《从〈家训〉看颜之推对门阀士族颓风的批判》,《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26、(美)刘子健:《略论南宋的重要性》,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27、(美)刘子健:《包容政治的特点》,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28、王曾瑜:《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文史》第二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9、王玉波:《传统的家族认同心理探析》,《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0、郦家驹:《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1、郭东旭:《宋代法律研究浅议》,《宋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1期。
    32、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月第2期。
    33、郭东旭:《宋代之讼学》,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刘祖云:《论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社会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2期。
    35、姜锡东:《宋代买卖契约初探》,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文论文选篇》,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
    36、许怀林:《〈郑氏规范〉剖析——兼论“义门”聚居的凝聚力》,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文论文选篇》,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
    37、龙登高:《略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经济生活》,《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38、廖志豪、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
    39、李文治:《再论地主经济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40、王善军:《宋代族产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1、王日根:《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之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42、(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黄约瑟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3、宋三平:《家族主义对宋代官制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44、王日根:《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之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45、(日)柳田节子:《宋代的雇佃人和奴婢》,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6、(美)韩森:《宋代的买地券》,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7、徐吉军:《论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8、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风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妇女与两性学刊》,1993年第4期。
    49、唐代剑:《试论宋代大家庭的社会职能》,《社会科学》,1993年第7期。
    50、马玉山:《“家训”“家诫”的盛行与儒学的普及传播》,《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期。
    51、岳庆平:《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52、唐长儒:《读〈家训·后娶篇〉论南北嫡庶身份的差异》,《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53、刘华:《论家法族规的法律整合作用》,《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54、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
    55、张邦炜、张敏:《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56、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
    57、许怀林:《民俗“好讼”——江西民俗文化研究之一》,《南昌大学学报增刊》,1995年10月。
    58、宋三平《宋代家族教育述论》,《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59、谢长法:《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
    60、陶晋生:《北宋士族妇女的教育》,《中央研究院历史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第3期。
    61、王日根:《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62、戴建国:《宋代家法族规试探》,漆侠、李埏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63、臧健:《宋代家法与女性》,田饶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4、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
    65、张邦炜:《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66、龙登高:《略论宋代社会各阶层的演变趋势》,《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67、何明:《中国传统家庭经济形态浅析——基于宋代的考察》,《学术探索》,1998年第3期。
    68、马斗成李希运《眉山苏氏家族教育探析——以三苏时代为中心》,《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69、王善军《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
    70、(日)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
    71、吴传清:《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视野中的治生之学——立足于封建士大夫家训文献的考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72、臧健:《对宋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73、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74、余贵林:《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初探》,《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75、林文勋:《也谈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思想战线》,2000年第6期。
    76、阎爱民:《论宋明以来家训著作编纂的通俗化倾向》,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77、常建华:《试论宋代以降的宗族之学》,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78、陶晋生:《宋代新昌石氏家族教育与家族的维持》,《宋代历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79、陈延斌:《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80、张其凡:《关于“唐宋变革期”学说的介绍与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第1期。
    81、龙登高:《论宋代客户经济》,张其凡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82、吕志兴:《宋代立嗣制度探析》,《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83、雷家宏:《从民间争讼看宋朝社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84、郭娅《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85、许怀林:《宋代福建的民间诉讼》,《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86、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7、许怀林:《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8、梁茂春:《如何看待家族制度——与徐扬杰先生商榷》,《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89、熊瑜:《朱熹家庭教育简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90、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史料》,《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91、臧健:《宋代家法的特点及其对家族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认定》,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92、杨际平:《唐宋时期奴婢制度的变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
    93、邢铁:《试论“宋型家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年第6期。
    94、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5、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的意义》,《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6、王善军:《范氏义庄与宋代范氏家族的发展》,《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97、郭尚武:《论宋代保护奴婢人身权的划时代特征——据两宋民法看奴婢的人身权》,《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
    98、林庆:《家训的起源和功能———兼论家训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9、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00、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01、马纳、马斗成:《宋代澶州晁氏家学试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02、高楠:《宋代的私有田宅纠纷——以亲邻法为中心》,《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103、杨建宏:《论宋代“家训”家范与民间社会控制》,《船山学刊》,2005年第1期
    104、牛杰:《民讼官——宋代民众对官员的诉讼抗争论略》,《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5、郭尚武:《论宋代民事立法的划时代贡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6、王毅:《宋代家训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7、桂始磬:《宋代雇婢性质浅析》,《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108、杨建宏:《<吕氏乡约>与宋代民间社会控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09、赵旭:《论宋代民间诉讼的保障与局限》,《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110、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的家庭教育》,《文史杂志》,2005年第6期。
    111、铁爱花:《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112、周扬波:《宋代乡约的推行状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3、柳立言:《从赵鼎《家训笔录》看南宋浙东的一个士大夫家族》,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14、张国刚:《论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115、张国刚:《“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116、邢铁、薛志清:《宋代的诸子平均析产方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7、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18、张国刚:《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119、杨华星《从“家训”看中国传统家庭经济观念的演变》,《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120、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庭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121、刘晓平刘欣《略论宋代社会经济观念的变化在家训中的反映—以家训中的“俭”为例》,《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122、安国楼:《从岳飞的素养看宋代家族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3、朱明勋:《宋元明清时期家训中的理财思想及其经济性质》,《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124、宋冬霞:《浅析宋代家训的和谐因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25、刘欣:《职业声望视角下的两宋家训差异》,《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126、铁爱花:《宋代家法传播方式探析》,《社科纵横》,2009年第2期。
    127、刘欣:《略论宋代家训中的“女教”》,《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2、阎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3、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4、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5、刘学:《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以父子词人为中心》,武汉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6、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7、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珲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8、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9、林春梅:《宋代家礼、家训的研究》,台湾辅仁大学,1979年硕士论文。
    10、陆莉婷:《宋代家训之女子教育观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0年硕士论文。
    11、师琼佩:《朱子<家礼>对家礼的理解——以祠堂为探讨中心》,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0年硕士论文。
    12、马莉:《宋代女子教育》,河南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13、赵振:《唐宋家训文献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14、李俊:《宋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5、郅美丽:《宋代蒙学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6、申小红:《宋代家规族训探微》,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7、潘伟娜:《宋代新编童蒙读物初探》,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8、张淑兰:《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9、杨华:《论宋朝家训》,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0、刘欣:《宋代家训研究——以家训中的经济内容为视角》,云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1、翟瑞芳:《宋代家礼的立制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2、陈黎明:《论宋朝家训及其教化特色》,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3、叶威伸:《从宋人笔记、家训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东吴大学历史系,2007年硕士论文。
    24、郑艳:《蓝田吕氏礼学思想及乡村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5、周文佳:《从家训看唐宋时期士大夫家庭的治家方式》,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6、姚社:《宋代家训中的妇女孩子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7、付元琼:《汉代家训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