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多样化是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探讨的是在高中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阶段如何解决高中教育发展多样化缺失的问题。
     中等教育400年的充分发育显示了多样性不断呈现、发展与丰富的历程,这为中国高中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我国高中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时期,来自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现实选择困境凸显出高中教育发展的内在冲突。追溯缘由,本文集中探讨了教育政策中的深层原因,即发展观的问题。通过文本与实践的对比,文章认为,尽管基本政策表示出了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全面关注,但教育政策的行动策略体现出的是一种指向增长的发展观,导致的结果就是,尽管在发展的数量规模上有满意的、甚至超前的实现,但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与效益增长等多样性的内涵要求上并没有获得同样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变现有的发展策略,将高中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多样化发展为策略。本文聚焦于高中教育多样性的内容构成,即包括学校类型、特色建设、课程结构、教育服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提出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若干建议。
     本文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教育的追求集中在升学率上并非真实的需求,除了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外,更在于教育类型、教育特色、教育内容、教育服务的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单一的成才模式导致单一的升学率的追求,只有基于多样化的发展,才能够促进教育系统与环境的适应,从而逐步扭转当前的应试格局,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真实需求。
     本文的研究重点与相关结论如下:
     1.对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阶段的判断。研究表明,我国高中教育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阶段。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不仅有毛入学率指标,还包括发展阶段中的特征指标。研究中数字型指标与非数字性指标的阶段体现是不同的,表明其中的矛盾与冲突。
     2.研究了政策文本与实践中的差距。发现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这导致计划主义在教育政策中的惯性,教育政策中的非理性程度很大。也因为过分关注增长,而扼制了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发展空间。
     3.提出了发展观的转型问题。大众化阶段和信息化时代中的高中教育面临着质的转型,需要同时高质量地实现教育的民主功能和育人价值,但是,教育的发展是有资源限制的。因此,在发展观的选择上,不仅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而且要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指导教育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品质提升。
     4.提出了一些新的高中教育多样化的发展策略。以功能完备性原则为指导,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的整合与区域推进,课程结构多样性的可选择原则以及特殊人群教育支持,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的高中教育的统一考试建议。
Diversity is the inherent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solution to high school education's lack of diversity during its popularization.
     Having been developing for 400 years, secondary education has turned out to be of great diversity, which can be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 school education, which is undergoing its popularization stage. Needs resulted from 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are diverse, but present difficulties in selection otherwise reveal the internal conflic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rough policy trac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view of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deep in educational policies. By comparing policies and their execution, it is found that overall concer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lead to a directed growing view embodied in action strategies. Content and advanced achievements in quantity have been made, whereas connoted diversity requirements in structure optimizing,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fails to catch up. To solve this problem, high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as an open system with divers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ing concept. The paper concentrates on analyzing educational diversity from aspects of school type, feature construction, subject composition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then proposing alternatives.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enrollment rate is not the actual pursuit, though this attributes not only to China's ingrained tradition in education, but also to the und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ype, content and service. Single education mode can only result in blind pursuit of the enrollment rate. Nothing but diversity can facilitate the adapting betwee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overall circumstances, change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mode, thus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Main points and relevant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are as below:
     1) 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China's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s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being popularized.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of education are classified base on indicator such as enrollment rate and feature. However, numeric and non-numeric indicators vary in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research, which shows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embod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2) Studying the gap between the written policies and the execution. Policies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re in fact facilitating growth in scale, which causes irrationalism and abuse of planning. Excessively concerning with the scale constrains growth in quality.
     3) Pointing out the necessary change of the view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gh school education faces qualitativ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pularization phase and the informationization era. Its democratic function and educating value should be realized with high quality, however,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refore,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on human development, be aware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u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with limited resour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Putting forwar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Base on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completeness, develop a new type of high school system, combining school feature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fering diverse options in subject composition, and giving support to education of special groups, with typical example that children of mobile population should have the same opportunity to take the uniform exam.
引文
1. 翟海魂编著.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 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褚宏启主编.教育发展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 崔卓兰,于方深,孙波,刘福元.地方立法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7.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 范国睿.教育系统的变革与人的发展[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9. 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201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方帆.我在美国教中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方李莉编著.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和创造[M].岳簏书社,2005.
    12.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3.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顾荣炎.上海教育结构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5.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16.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胡位钧.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8.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9.蒋冀骋,徐超富等.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金一鸣主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1.靳忠良.国外名校新课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2.瞿葆奎主编,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3.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4.李其龙,张德伟主编.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5.李子建,萧今,卢乃桂.经济转型期的高中教育:地区比较与学校类型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6.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7.鹿永建编.一场输不起的战争:2008山东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8.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9.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5.
    30.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2.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3.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4.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5.孙孔懿.学校特色论(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6.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37.孙立平.发展的反省与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38.王民主编.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项目与国际动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39.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0.翁文艳.教育公平与教育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3.许庆豫.教育发展论:理论评介与个案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5.徐辉,任钢建主编.六国普及高中教育政策与改革的国际比较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6.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47.薛涌.草根才是主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8.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9.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0.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51.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5.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6.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7.檀传宝.发展教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8.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9.张华.经验课程论(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0.张民选.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1.赵大恒,龚正行编.超常儿童成长的地方——北京八中少儿班成立20周年文集[M].学苑出版社,2007.
    62.赵凤飞主编.选择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4.钟启泉主编.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5.钟启泉主编.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6.朱科蓉.教育信息公开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7.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8.浙江省教研室,浙江省高中会考办公室.高中会考探索之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9.[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0.[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1.[美]G·A.戴维斯,S·B.里姆.英才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72.[美]R.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3.[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5.[美]杜威.明日之学校,学校与社会(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6.[美]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黄军英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7.[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8.[美]科恩编著.教育券与学校选择[M].刘笑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9.[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80.[美]休姆斯.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M].王正林、王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8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8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3.[苏]Б.C.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M].诸惠芳,余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4.[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5.[英]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6.[英]萨莉·鲍尔,托尼·爱德华兹,杰夫·惠蒂.教育与中产阶级[M].胡泽刚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87.[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9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M].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94.陈桂生.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民主化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1).
    95.陈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哲学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
    96.崔允漷、周海涛:试论普通高中的独立价值: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97.崔允漷.试论普通高中的独立价值: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98.董俊峰.新加坡的“英才教育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99.段青:如何开好通用技术课[J].基础教育课程,2008,(2).
    100.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101.范国睿.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02.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2).
    103.冯大鸣.英国英才教育政策:价值转向及技术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104.顾建军.新课程结构中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J].人民教育,2004,(24).
    105.胡国勇.基础职业教育: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
    106.胡庆芳.美国高中教育普及的历程与现行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6,(2).
    107.胡银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108.霍益萍,黄向阳,李家成.多样、开放、灵活: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109.霍益萍.试论我国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110.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
    111.解月光,邢志芳.普通高中学生通用技术课程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6).
    112.金海清,袁玥.论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07,(1).
    113.课题组.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114.课题组.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全球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115.课题组.我国中职规模及比例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116.课题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观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117.李爱萍.中等职业学校“应试教育”现象透析——兼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动力、规模、效应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1998,(10).
    118.李波.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研究(一)[J].教育革新,2009,(4).
    119.李文君.新法下的就业环境改善[N].教育与职业,2008,(4):25.
    120.刘春生.21世纪中国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兼评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4).
    121.刘复兴:转型期我国中小学类型的多样化及其制度安排[J].教育研究,2005,(4).
    122.卢立涛,安传达:大众化、管理主义与市场化——我国近三十年高中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123.马凤岐.“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124.马庆发.综合高级中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最佳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1998,(10).
    125.马晓强.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3,(3).
    126.彭钢.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6).
    127.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2,(7).
    128.阮成武: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多元整合论——兼与彭泽平先生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129.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130.史万兵.美国中等教育的观念更新与结构变革[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131.史燕来.坚持基础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132.舒国宋,符太胜.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美国人看美国高中教育改革[J].世界教育信息,2006,(2).
    133.苏娜,黄崴.学校内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134.孙孔懿.普通高中教育的复合性质与多重使命[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11).
    135.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1年 第8期
    136.王斌华,马小文.中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综合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1996,(5).
    137.王斌华.今日美国综合中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3).
    138.王斌华.综合课程述要[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139.王璐.从选拔性教育到选择性教育:英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8,(3).
    140.王伦信.我国综合中学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3).
    141.王喜娟.教育转型视野中美国综合高中的生机与危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142.王炎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策略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143.王怡.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教育的选择[J].机械职业研究,2000,(12).
    144.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7,(1).
    145.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18).
    146.吴彤.复杂性范式的兴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147.武云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理想与现实——绩效责任(accountability)的视角[J].基础教育,2009,(11).
    148.邢晖.试论高中阶段职普教育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4).
    149.徐小洲.综合化与多样化——英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2).
    150.许英.上海市试办综合高中的经验与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151.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
    152.张德伟.略论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一个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J].外国教育研究,2004,(3).
    153.张德伟.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8).
    154.张芳,焦凤琴.对高中教育阶段教育类别和结构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7).
    155.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156.张家勇.《2004年世界银行中等教育报告》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157.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7).
    158.张一平.变教育的选择为选择的教育——对话邬宪伟[J].教育与职业.2005,(31).
    159.赵瑞情,范国睿.多元文化价值导引健康教育生态[J].教育科学研究,2008,(6).
    160.赵晋平.从理科高中看日本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161.刘堂江,梁友君.跨世纪教育工程[J].人民教育,1993,(9).
    162.李露,黄建辉.示范性普通高中高额负债问题探析——以广西为例.2009年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提交论文.
    163.动笔不动手的实验课[N].中国教育报,2008-01-29:2.
    164.樊未晨.门槛过高,农村娃高中前已退出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9-03-25.
    165.刘长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0-3-11:1.
    166.刘昊.北京“翱翔计划”本月在全市高中海选尖子生[N].北京日报,2009-02-12.
    167.韩俊杰.郑州免除中职学校本市户籍学生学费[N].中国青年报.2010-02-05.
    168.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09.
    169.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N].人民日报,2002-09-08.
    170.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19.
    171.教育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0-2-10.
    172.田栋栋.95%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声望?[N].中国青年报,2009-10-15.
    173.王圣志.安徽破除中考户籍壁垒——教育公平的可贵突破[N].新华网,2008—05—06.
    174.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新华社电.2009-10-11.
    175.我国1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将有望在城里升学[N].人民日报,2010—03—24.
    176.吴华,戴嘉敏,吴长平,蔡忠明.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对发达地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8-05-10.
    177.熊丙奇.如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N].西安晚报,2009-12-10.
    178.叶扁舟.“示范高中”示范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2-8-29
    179.张国华.加强职业教育须从改革基础教育做起[N].中国教育报,2007-6-18:2.
    180.张晓晶、刘宝森.全国人大代表关注高中“失血”现象[N].新华网,2009-03-03.
    181.张晓晶.纵容作弊、违规招生山东部分学校违规办学受重罚[N].新华社,2008-1-3.
    182.张志勇.如何科学确立普通高中的战略地位[N].中国教育报,2009-11-24.
    183.周志坤 谢苗.广东政协“1号建议”解密 免掉中职生技能鉴定费[N].南方日报,2010-01-29.
    184.何艳.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85.刘太颋.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核心因素研究———种发展教育学的视角[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86.马开剑.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7.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88.王曦.美国中等教育综合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9.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90.于婷.“新职业主义”运动影响下的英国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1.张黎明.我国综合高中发展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2.朱茹华.从教育分流意向看我国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现状——以中原地区两所农村初中的调查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3.曹曙婷 邹雯雯.学校分班伤了我自尊心[EB/OL].温州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s/2009-01-13/062815023909s.shtml.
    194.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城市高中生家庭背景调查[R].http://edu.sina.com.cn/l/2009-03-20/2130167725_3.shtml,2009-03-20
    195.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国家职业技能振兴发展战略研究[R].1998-09-28.http://www.lm.gov.cn/gb/faqs/2002-06/12/content_2659.htm.
    196.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九零后文化检测零点报告[R].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548eb0100at6y.html
    197.为高中课程改革加油——深化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讨会纪实[EB/OL]. http://hi.baidu.com/penghe1981/blog/item/f4cdc6439599ba1472f05d55.html.
    198.吴华.清退“代课教师”与身份歧视[EB/OL]. http://www.usors.cn/blog/wuhua/MyEssayDetail.asp?id=96734
    199.浙江省教科所.浙江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情况调研报告[R].http://www.ncct.gov.cn/kspj/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0&Page=3
    200. Aaron Benavot.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56, No.2 (Apr.,1983), pp.63-76.
    201.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in. National Excellence:A Case for Development America's Talent[R]. October 1993. http://www2.ed.gov/pubs/DevTalent/toc.html.
    202. Davis, G. A. and Rimm, S. B.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rd [M].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
    203. Dennis L Meadows et al. The Limits to Growth: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M],New York, Universe Books,1974.
    204. Dye.Thomas.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10th Edition) [M].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2.
    205. Frances C. Fowler. 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An Introduction,2nd[M],Pearson Education, Inc.,2006
    206. House of Commons, Education and Skills Committee. The Schools White Paper:Higher Standards, Better Schools For All[R]. 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0506/cmselect/cmeduski/633/633.pdf.
    207. Edward Humes. School of Dreams:Making the Grade at a Top American High School[M]. Harcourt,2003.
    208. Simon Levin. Fragile dominion:complexity and the commons[M]. Perseus Publishing, Cambridge, MA,1999.
    209. Reynolds, D., Sullivan, M,& Murgatroya, S. Comprehensive Schooling:A Historical Account and an Explanation.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1987.
    210. James H. Borland. Rethinking gifted education[M]. New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
    211. Henry Levin.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f Choice[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91(2).
    212. QCA. Summary of New GCE Advanced and Advanced Subsidiary Specifications for Courses Starting in September 2000. http://www.qca.org.uk/nq/subjects/accred_spec.asp
    213. UNESCO.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Towards a Convergenc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R].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4/142463e.pdf,2005.
    214.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2005[R]. http://portal.unesco.org
    215. UNESC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M]. http://www.uis.unesco.org
    216.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Cultural Liberty in Today's Diverse World[R].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04/chapters/
    217.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Overcoming barriers:Human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R].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09/chapters/
    218.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Twen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Rethinking Human Development[R].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10
    219. Davis, G. A. and Rimm, S. B.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rd[M].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
    ①霍益萍,黄向阳,李家成.多样、开放、灵活: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①胡庆芳.美国高中教育普及的历程与现行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6,(2).
    ①李子建,萧今,卢乃桂.经济转型期的高中教育:地区比较与学校类型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2.
    ②参见李子建,萧今,卢乃桂.经济转型期的高中教育:地区比较与学校类型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①朱茹华.从教育分流意向看我国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现状——以中原地区两所农村初中的调查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②张家勇.《2004年世界银行中等教育报告》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③阮成武.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多元整合论——兼与彭泽平先生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④金一鸣主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3.
    ⑤霍益萍.试论我国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①参见金一鸣主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②课题组.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课题组.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全球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③课题组.我国中职规模及比例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①参考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5-163.
    ②Aaron Benavot.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56, No.2 (Apr.,1983), pp.63-76.
    ③刘春生.21世纪中国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兼评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4).
    ④朱益明.我国普通高中的现状与展望.转引自: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2010)[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①王怡.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教育的选择[J].机械职业研究,2000,(12).
    ②朱茹华.从教育分流意向看我国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现状——以中原地区两所农村初中的调查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张国华.加强职业教育须从改革基础教育做起[N].中国教育报,2007-6-18:2.
    ②参见于婷.“新职业主义”运动影响下的英国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①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63.
    ②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2,(7).
    ③史燕来.坚持基础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④崔允都.试论普通高中的独立价值: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①阮成武: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多元整合论——兼与彭泽平先生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②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07.
    ①袁振国.引自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1.
    ②李露,黄建辉.示范性普通高中高额负债问题探析——以广西为例.2009年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
    ③课题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观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④教育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0-2-10.
    ①张黎明.我国综合高中发展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②[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34.
    ①参考雷诺兹、沙利文、默格特罗的《综合学校教育——历史的说明与解释》,引自瞿葆奎主编,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23.
    ①[英]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前言Ⅲ.
    ②[美]R.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59-87.
    ③[英]埃里克·阿什比:大学的理想,引自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83.
    ①张家勇:《2004年世界银行中等教育报告》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②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97,163.
    ③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11.
    ①为什么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EB/OL].www.jyb.cn,2009年1月1日
    ②熊丙奇.如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N].西安晚报,2009-12-10.
    ③张家勇:《2004年世界银行中等教育报告》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04.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①褚宏启主编.教育发展评论f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封底.
    ②钨志辉.教育发展范式与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引自褚宏启主编.教育发展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55.
    ③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1.
    ①范国睿.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1.
    ③王伦信.我国综合中学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3).
    ①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
    ②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72.
    ①[英]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①参见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8-309.
    ①[英]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
    ①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75.
    ①[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1.
    ②[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7.
    ③[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0.
    ④[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34.
    ①雷诺兹、沙利文、默格特罗.综合学校教育——历史的说明与解释,陈晓菲译.转引自:瞿葆奎主编,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教育学文集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26.
    ①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
    ②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0.
    ③武云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理想与现实——绩效责任的视角[J].基础教育,2009,(11)
    ④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1.
    ⑤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7.
    ①[苏]B.C.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M].诸惠芳,余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5.
    ①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9.
    ②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②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4.
    ①张德伟: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8):18.
    ②李其龙,张德伟主编.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3.
    ④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63.
    ①参见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0-411.
    ①这里所指的需求是受教育者的真实追求。本文假设,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源于单一成才模式下的单一选择。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①课题组.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全球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5.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8.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
    ①J.哈特戈.筛选模式和教育.引自[美]Martin Camoy编著.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2版)[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
    ②[美]Martin Camoy编著.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2版)[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
    ①蒋冀骋,徐超富等.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
    ①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21.
    ②Jones, John & Anthony C Harris. Streaming in First-year University Classes, New Zealand: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15 Issue 1,1990.
    ①这些说法分别是195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西高中课程计划(试验)》对“升学”任务的解说。
    ①蒋冀骋,徐超富等.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0.
    ②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28.
    ①参见课题组.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11.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整理。
    ①刘春生.21世纪中国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兼评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4):6.
    ①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09-20.
    ②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国家职业技能振兴发展战略研究[R].1998-09-28.http://www.lm.gov.cn/gb/faqs/2002-06/12/content_2659.htm.
    ①胡国勇.基础职业教育: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28.
    ①方李莉编著.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和创造[M].岳麓书社,2005:65.
    ②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69.
    ③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19.
    ④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N].人民日 报,2002-09-08.
    ①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09.
    ②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40-341.
    ①刘长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0-3-11.
    ②刘昊.北京“翱翔计划”本月在全市高中海选尖子生[N].北京日报,2009-02-12.
    ①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fMl.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5.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5.
    ①基挺,转引自[美]G·A.戴维斯,S·B.里姆.英才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264-265.
    ①A·埃德.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引自刘海年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D].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6.
    ①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103.
    ①袁贵仁任教育部长评论[EB/OL].http://pinglun.jyb.cn:8086/comment/comment?newsid=320338&page=11,2009-11-20.
    ③如安徽、兰州等地。见王圣志.安徽破除中考户籍壁垒——教育公平的可贵突破[EB/OL].新华网,2008—05—06.我国1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将有望在城里升学[N].人民日报,2010-03-24.
    ①吴华.清退“代课教师”与身份歧视[EB/OL]. http://www.usors.cn/blog/wuhua/MyEssayDetail.asp?id=96734.
    ①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利,2005.
    ①苏娜,黄崴.学校内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①樊未晨.门槛过高,农村娃高中前已退出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9-03-25.
    ②课题组.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来源于王雄老师的材料.
    ①张晓晶.纵容作弊、违规招生山东部分学校违规办学受重罚[N].新华社电,2008-1-3.
    ②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81.
    ①动笔不动手的实验课[N].中国教育报,2008-01-29:2.
    ①田栋栋.95%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声望?[N].中国青年报,2009-10-15.
    ①李文君.新法下的就业环境改善[N].教育与职业,2008,(4):25.
    ①瞿葆奎主编,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①参考杨友淳.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与高中会考.见浙江省教研室,浙江省高中会考办公室.高中会考探索之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①何艳.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大硕士论文,2002.
    ②M.韦尔默,引自[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1.
    ①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
    ②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10-29
    ①他们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这就是说,政策不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仅是指采取的某种行动以及如何行动之措施,而且还包括不采取或停止某种行动的决定。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9页.
    ①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①江苏省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紧急通知.2009-08-17.
    ②周志坤 谢苗.广东政协“1号建议”解密免掉中职生技能鉴定费[N].南方日报,2010-01-29.
    ③韩俊杰.郑州免除中职学校本市户籍学生学费[N].中国青年报.2010-02-05.
    ①参考南宁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工作的通知》
    ①三门峡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紧急通知.2008-09-17.②何显明将这种“政治动员机制”的运作方式归纳为6个方面的特点:1,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地位;2,将任务层层分解下达;3,建立一把手总负责的责任机制;4,建立起严格的奖惩机制,如频繁考核;5,不计成本,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6,采用一切可采用的手段,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参见: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①高嵩.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中工作会议[EB/OL]. http://www.pep.com.cn/kcs/kcsgl/yjsdx/jxdt/200309/t20030927_35390.htm.
    ①张晓晶、刘宝森.全国人大代表关注高中“失血”现象[EB/OL].新华网,2009-03-03.
    ①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73.
    ②金海清,袁玥.论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07,(1).
    ③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①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1995-07-03.
    ②彭钢.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6).
    ③彭钢.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6).
    ④王凤杰,张雪松.推进教育公平的有益探索,杭州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做法和经验[EB/OL].新华网浙江频道,http://www.zj.xinhuanet.com/magazine/2006-11/15/content_8528729.htm.
    ①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5.
    ②新增示范性高中最少两千,动辄三五千人的规模,以平均数合理的千人规模掩盖了高中学校规模过大(3000人以上)与过小(数百人)的双重问题。马晓强的研究显示:普通高中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数1400人左右,城市及县镇的普通高中规模1500人左右,农村地区高中1000人左右的规模是合适的。参见:马晓强.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3,(3).
    ③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91.
    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建设兴办节约型学校的通知.2006.
    ②王炎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策略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③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1.
    ①[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58-59.
    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选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①[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②[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40.
    ③[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6.
    ①[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7,14,111.
    ①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8-53.
    ②檀传宝主编.发展教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6.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①[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
    ②[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
    ③[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
    ④[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35.
    ①诸大建.译后记.转引自[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79-280.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4.
    ①转引自[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0.
    ②范国睿.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①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
    ②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0.
    ①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7.
    ②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90.
    ①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2).
    ②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41.
    ①[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5.
    ①转引自[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①[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0.
    ①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44.
    ③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EB/OL].http://www.uis.unesco.org.
    ①根据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②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4.
    ①参见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
    ②霍益萍.试论我国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
    ①[苏]B.C.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M].诸惠芳,余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03.
    ②[苏]B.C.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M].诸惠芳,余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04.
    ①参见课题组.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全球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3.
    ①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17.
    ②教育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0-2-10.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2010-3.
    ①王伦信.我国综合中学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3).
    ①方帆.我在美国教中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58-259.
    ①孙孔懿.学校特色论(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②孙孔懿.学校特色论(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
    ③霍益萍.试论我国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
    ①吴华、戴嘉敏、吴长平、蔡忠明.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对发达地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8-05-10.
    ①刘堂江,梁友君.跨世纪教育工程[J].人民教育,1993,(9).
    ②孙孔懿.学校特色论(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5.
    ①龚春艳,陈艳霞.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思考[J].人民教育,2010,(3-4).
    ①陶西平.推动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自:上海:“2009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全球视野公民”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①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18).
    ①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①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新华社电.2009-10-11.
    ②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①[美]G·A.戴维斯,S·B.里姆.英才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0-15.
    ②[美]G·A.戴维斯,S·B.里姆.英才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262.
    ③Marland, S. Educa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R]. Volume 1. Report to the U.S. Congress by the U.S.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
    ④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in. National Excellence:A Case for Development America's Talent[R]. October 1993. http://www2.ed.gov/pubs/DevTalent/toc.html.
    ①冯大鸣.英国英才教育政策:价值转向及技术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①王殿军.为创新型国家作人才奠基.摘自:走向教育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20周年庆典之“中学校长论坛”,2009-10-26.
    ①参见靳忠良.国外名校新课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9-30.
    ③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2009).愈「烤」愈旺?——审视高中毕业会考.教育沙龙系列四活动手册.
    ①参考赵晋平.从理科高中看日本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①Davis, G. A. and Rimm, S. B.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rd.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1.
    ①参见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2-363.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1.
    ③参见段丽华、周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2):6-8.
    ①北京青年报2009年2月24日
    ①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7).
    ②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①参见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85-186.
    ①[美]杜威.明日之学校,学校与社会(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②[苏]B.c.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M].诸惠芳,余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6.
    ①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43.
    ②[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引自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63.
    ③[美]赫钦斯,普通教育,引自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38.
    ①[美]科南特,普通教育包括什么?引自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09-210.
    ②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①[苏]B.C.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M].诸惠芳,余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5.
    ①参见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5.根据相关内容整理改编.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0.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0.
    ①[美]杜威.明日之学校,学校与社会(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
    ②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5.
    ①曹曙婷 邹雯雯.学校分班伤了我自尊心[EB/OL].温州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s/2009-01-13/062815023909s.shtml.
    ①闻待.校际合作共同体的典型实践.教育发展研究[J],2008,(24).
    ②[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7.
    ③[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①霍益萍.试论我国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