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除了参政与组党外,更多的则选择了以报刊论政,以言论报国。文人论政遂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施展才学、实践理想的重要途径。《观察》周刊作为这一时期著名的时政刊物,既是文人论政的重要阵地,也是宣扬“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
     本文以《观察》周刊为研究对象,探究抗战胜利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的发展脉络。阐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理念不断修正的心路历程。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观察》周刊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观察》创刊的背景、栏目、办刊宗旨和撰稿人等内容的介绍,揭示《观察》的成功为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态度的演变。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后将实现政治民主的美好夙愿寄托于国民党政府,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态度历经了从希望与信任——幻想与不满——批判与指责——痛恨与绝望的变化过程,最终确认通过国民党走民主之路是彻底失败的。
     第三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态度的演变。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联合政府主张的夭折,内战的扩大以及国共力量此消彼涨的变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民族和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共产党的态度经历了从批评和指责——理解和同情——团结和合作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折射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自身政治理念的修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选择。
     第四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抗战胜利后全国发生的学生运动,引起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他们客观分析学生运动的起因,明确表达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深刻认识到学生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强烈呼吁政府深刻反省失误的同时必须迅速做出真实的努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民主运动和精神状态。
     第五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美国观。抗战胜利后,一心希望中国能成为美国式的现代化强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随着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华政策,对美国的态度历经了从亲美到反美的转变过程。从中也可以分析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外交政策。
     第六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影响着中国政治道路的发展方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客观分析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所处的境况,理性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主要设计了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和新资本主义经济的中国未来经济建设蓝图。
     第七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观察》围绕“自由主义”的内涵、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点、作用及前途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主要产生了困惑悲观和较为乐观的两种态度。
     总而言之,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具有坚定的自由主义信念,力图建立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尽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没能实现,但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对民主、自由、理性、进步的认识和追求仍值得我们尊重和充分肯定。
Following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Chinese liberal intellectuals held high political enthusiasm. Most of them, apart from participation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party organization, chose to discuss politics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 with their speech and writing, which became the important means to display their talents and practice their ideals. Guancha(The Observer) was the famous periodical about current politics at the time, which not only provided the position for the intellectuals, but also became a symbol of "liberalism".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case study of Guancha(The Observer), which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eral intellectuals'political attitudes after anti-Japanese war, and expounds their mental development in gradually correcting their political idea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periodical Guancha (the Observ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background, columns, the aim and the writers, the chapter reveal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periodical provides significant references for the studies of the social situations and cultural characters of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 China in 1940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attitudes towards Guomindang.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had entrusted their wish of achieving political democracy to the Guomingdang government.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situati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Guomingdang had been changing from being hopeful and trusting to being dissatisfied yet still fancying, to criticizing, and to being desperate and abhorring. Eventually they had to acknowledge that it was a total failure to depend on Guomindang to achieve democrac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attitudes towards the Communist Party. After the full-scale civil war broke out, especially with the failure of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proposition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ivil wa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wer between Guoming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based on their ideas on the nationalism and liberalism, change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mmunist Party from criticizing to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izing, and finally to unit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it, which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y had corrected their political ideas and chose the Communist party eventuall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attitudes towards the students' movements. The students'movem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had been attracting their attention. They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movements objectively, and clarified their attitudes. Seeing so deeply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ents' movements, they strongly appealed to the government to reflect on the government's errors and make true and necessary efforts. This partially reflects the democratic movement and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 late 1940s.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attitudes toward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had been wishing that China could become a nation which was as modern and strong as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a series of American policies towards China transformed them from being the pro-American group to the anti-American one, from which the diplomatic policies they advocated can be analyzed.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reflection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therefore,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model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th.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analyzed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after-war China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proposed the essential approaches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drew the blueprint of social democratic economy and the new capitalist economy for future China's economy.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fates. The Guancha opened up the discussion about "liberalism", its features, its functions and its prospects, which resulted in two attitudes towards the fate of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the optimistic one and pessimistic one.
     In Conclusion,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made their attempts to establish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free economy. Although they failed to attain their goals, thei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quest for democracy, freedom,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deserve our respect and full recognition.
引文
①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13页。
    ②汪荣祖:《自由主义与中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0年12月号。
    ③参见:孟紫明:《预伏一着》,《观察》第2卷17期,1947年6月21日,第24页。
    ①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00年版,第1页。
    ②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开放时代》1999年3-4月号。
    ③张啸虎:《我对大公报的看法》,《观察》第2卷第5期,1947年3月29日,第21页。
    ①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年2月8日,第3-9页。
    ①编者:《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3页。
    ①储安平:《吃重·苦斗·尽心》,《观察》第4卷第23-24合期,1948年8月7日,第7页。
    ②储安平:《政治失常》,《观察》第5卷第13期,1948年11月20日,第2页。
    ③储安平:《艰难·风险·沉着》,《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第7页。
    ①储安平:《风浪·熬炼·撑住》,《观察》第3卷第24期,1948年2月7日,第4-6页。
    ②储安平:《艰难·风险·沉着》,《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第8页。
    ①编者:《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3-4页。
    ②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观察》第3卷第4期,1947年9月20日,第5页。
    ①郭叔壬:《宪政和中国文化》,《观察》第4卷第3期,1948年3月13日,第7页。
    ②谢泳:《储安平与<观察>》,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85页。
    ③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年2月8日,第7页。
    ①观察特约记者:《大局外驰内张》,《观察》第5卷第16期,1948年12月11日,第8页。
    ②储安平:《吃重·苦闷·尽心》,《观察》第4卷第23-24合期,1948年8月7日,第8页。
    ③张啸虎:《我对大公报的看法》,《观察》第2卷第5期,1947年3月29日,第22页。
    ①储安平:《风浪·熬炼·撑住》,《观察》第3卷第24期,1948年2月7日,第8页。
    ②张叶:《如此今朝》,《观察》第3卷第12期,1947年11月15日,第2页。
    ③《停刊与警告》,《大公报》,1 948年8月25日,第2版。
    ④《平一报被罚》,《大公报》,1948年9月4日,第2版。
    ①储安平:《论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封及大公报在这次学潮中所表示的态度》,《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6-7页。
    ②文继武:《士大夫的考验》,《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23页。
    ③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年2月8日,第3-9页。
    ④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0页。
    ⑤1948年初应英国文化工作委员会邀请赴英讲学,1955年返国。
    ①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卷第24期,第1947年2月8日,第7页。
    ②安平:《三百二十三位读者意见的分析与解释》,《观察》第2卷第12期,1947年5月17日,第21页。
    ③储安平:《吃重·苦斗·尽心》,《观察》第4卷第23:24合期,1948年8月7日,第5页。
    ④编者:《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4页。
    ①储安平:《艰难·风险·沉着》,《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第4-5页。
    ②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年2月8日,第6页。
    ①伍启元:《新时代与新时代的人文科学》,《观察》第1卷第4期,1946年9月21日,第3页。
    ②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513页。
    ③本刊特约记者:《山云多幻变柳暗花不明(四个月来的政治商谈)》,《观察》第1卷第2期,1946年9月7日,第17页。
    ④邱钱牧:《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①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60页。
    ②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47页。
    ③《新华日报》1945年11月5日。
    ④《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0日。
    ⑤李澈庐:《以民主缔造统一》,《观察》第1卷第12期,1946年11月16日,第5-6页。
    ⑥陈旭麓:《我们向那条路走?》,《观察》第2卷第21期,1947年7月19日,第6页。
    ⑦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①《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
    ②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④《民主生活》第1号,1946年1月9日,转引自《救国会》,第396页。
    ⑤《民主》星期刊(北平版),1946年3月20日,转引自《救国会》,第406页。
    ⑥梁漱溟:《树立信用·力求合作》,《观察》第2卷第1期,1947年3月1日,第4页。
    ⑦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马叙伦政论文选》,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①王芸生:《中国时局前途的三个去向》,《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5-6页。
    ②吴世昌:《和谈一年》,《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年2月8日,第12页。
    ③观察记者:《从战局看政局》,《观察》第4卷第1期,1948年2月28日,第14页。
    ④钱端升:《唯和平可以统一论》,《观察》第2卷第4期,1947年3月22日,第7页。
    ⑤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5页。
    ⑥伍启元:《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观察》第1卷第2期,1946年9月7日,第3页。
    ⑦张东荪:《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观察》第2卷第6期,1947年4月5日,第6页。
    ⑧王芸生:《中国时局前途的三个去向》,《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7日,第5页。
    ①储安平:《失败的统治》,《观察》第1卷第3期,1946年9月14日,第3-4页。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3-4页。
    ①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②《新华日报》社评,1946年11月9日。
    ③为国民大会设想(社评),《大公报》,1946年11月14日。
    ④黄炎培:《关于不参加国民大会问题讨论的书面声明》,《新华日报》,1945年7月14日。
    ①杨人楩:《国民党往何处去?》,《观察》第2卷第3期,1947年3月15日,第8页。
    ②观察记者:《魏德迈在中国所了解的·所烦恼的·和可能建议的》,《观察》第3卷第1期,1947年8月30日,第16页。
    ③严仁庚:《我们对于时局的几点认识》,《观察》第2卷23期,1947年8月2日,第4页。
    ①储安平:《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观察》第3卷第9期,1947年10月25日,第4页。
    ①董时进:《我对于政府取缔民盟的感想》,《观察》第3卷第11期,1947年11月8日,第4-5页。
    ②周炳琳等48名:《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观察》,第3卷第11期,1947年11月8日,第3页。
    ③谢泳:《逝去的年代》,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①李中严:《社会出路与人类前途》,《观察》第5卷第4期,1948年9月18日,第9页。
    ②钱邦楷:《东北严重性怎样促成的?》,《观察》第4卷第5期,1948年3月27日,第16页。原刊处:1948年2月19日青岛时报。
    ③读者投书:《居然有这等事》,《观察》第4卷第4期,1948年3月20日,第2页。
    ④文继武:《士大夫的考验》,《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23页。
    ⑤孟紫明:《预伏一着》,《观察》第2卷第17期,1947年6月21日,第24页。
    ①储安平:《政府利刃·指向<观察>》,《观察》第4卷第20期,1948年7月17日,第3-4页。
    ②储安平:《一场烂污》,《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年11月6日,第1页。
    ③李中严:《社会出路与人类前途》,《观察》第5卷第4期,1948年9月18日,第10页。
    ①王芸生:《中国时局前途的三个去向》,《观察》第1卷第6期,1946年10月5日,第6页。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5-6页。
    ③吴世昌:《论和平问题》,《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4页。
    ④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期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5页。
    ①Nathaniel Peffer:《细看中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年6月28日,第11页。
    ②朱东润:《我从泰兴来》,《观察》第1卷第6期,1946年10月5日,第8-9页。
    ①胡适在1930年时指出,“从前陈独秀先生曾讲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史观是近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希望这两种方法能合作一条联合战线。这个希望是错误的。”他认为这两种方法是“根本不相容”的。参见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
    ②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观察》第2卷第11期,1947年5月10日,第6页。
    ③人类大觉醒之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元旦献辞,《大公报》,1948年1月1日,第2版。
    ④张东荪:《中国之过去与将来》,《观察》第1卷第6期,1946年10月5日,第12页。
    ⑤施复亮:《中间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时与文周刊》,第1卷第5期,1947年4月11日。
    ⑥民主建国会政纲,《平民周刊》第1-3期合订本,1946年1月。
    ⑦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观察》第2卷第11期,1947年5月10日,第4页。
    ⑧陈彦:《国共问题何以不能和平解决的追索》,《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第16页。
    ①李澈庐:《以民主缔造统一》,《观察》第1卷第12期,1946年11月16日,第6页。
    ②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19-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页。
    ③萧公权:《说民主》,《观察》第1卷第7期,1946年10月12日,第5页。
    ④李侠文:《动荡中的世界政治潮流》,《观察》第1卷第5期,1946年9月28日,第4页。
    ①李澈庐:《服从社会与意志社会》,《观察》第1卷第19期,1947年1月4日,第8-10页。
    ②邹文海:《民主政治与自由》,《观察》第1卷第13期,1946年11月23日,第9页。
    ③吴恩裕:《自由乎?平等乎?》,《观察》第3卷第12期,1947年11月15日,第6页。
    ④罗忠恕:《学术自由与文化进展》,《观察》第1卷第12期,1946年11月16日,第9页。
    ⑤杜迈之:《再论中国的自由主义》,《文萃》第2卷第23期,1947年3月20日。
    ①黄炎裔:《东北到处有啼痕》,《观察》第2卷第23期,1947年8月2日,第20-21页。
    ②张叶:《如此今朝》,《观察》第3卷第12期,1947年11月15日,第2页。
    ③钱端升:《唯和平可以统一论》,《观察》第2卷第4期,1947年3月22日,第4-6页。
    ①本刊特约记者:《张垣之战》,《观察》第1卷第10期,1946年11月2日,第16页。
    ②伍启元:《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观察》第1卷第2期,1946年9月7日,第3页。
    ③杨人楩:《内战论》,《观察》第4卷第4期,1948年3月20日,第3页。
    ④庄智焕:《如何走上民卞建设之路》,《观察》第1卷第6期,1946年10月5日,第3页。
    ⑤杨人楩:《关于中共往何处去》,《观察》第3卷第10期,1947年11月1日,第12页。
    ①贾生:《共产党的斗争作风》,《观察》第3卷第6期,1947年10月4日,第11-12页。
    ②费孝通:《雄圣甘地》,《观察》第3卷第23期,1948年1月31日,第6页。
    ③贺昌群:《中国历史的悲剧(上)》,《观察》第2卷第23期,1947年8月2日,第7页。
    ④周钟岐:《论革命》,《观察》第1卷第22期,1947年1月25日,第7页。
    ⑤陈旭麓:《我们向那条路走》,《观察》第2卷21期,1947年7月19日,第6页。
    ⑥莊智焕:《如何走上民主建设之路》,《观察》第1卷第6期,1946年10月5日,第3页。
    ⑦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第1卷第8期,1947年5月2日。
    ①吴世昌:《论和平问题》,《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6页。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6页。
    ①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5-6页。
    ②吴世昌:《和谈一年》,《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年2月8日,第11页。
    ③张东荪:《美国对华与中国此处》,《观察》第2卷第6期,1947年4月5日,第26页。原刊处:《文汇报》,1947年3月30日。
    ①伍启元:《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观察》第1卷第2期,1946年9月7日,第4页。
    ②Nathaniel Peffer:《细看中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年6月28日,第11页。
    ③梁子奇:《香港报界对于孙科谈话的反应》,《观察》第2卷第20期,1947年7月12日,第2页。
    ④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3-4页。
    ①潘光旦:《读自由主义宣言》,《观察》第4卷第3期,1948年3月13日,第4页。
    ②施复亮:《中间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观察》第2卷第9期,1947年4月26日,第22页。原刊处:《时与文》第5期。
    ③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5-6页。
    ①江沙:《在菏泽解放区所见》,《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13-14页。
    ②观察读者投寄:《在冀东共区所见》,《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年11月6日,第13页。
    ③观察记者:《土地改革·地道战》,《观察》第4卷第6期,1948年4月3日,第15页。
    ④周维明:《马的故事》,《观察》第5卷第9期,1948年10月23日,第15页。
    ⑤一个联总工作者:《解放区印象》,《观察》第3卷第23期,1948年1月31日,第10-13页。
    ①观察特约译者辑译:《英报论中国》,《观察》第5卷第16期,1948年12月11日,第5页。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6页。
    ③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5-6页。
    ④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⑤李孝友:《读‘关于中共往何处去,兼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9页。
    ① Mary G.Mazur.Intellectual Activism in China during the 1940s:Wu Han in the United Front and the Democratic League. The China Quarlerly,1993,13(3):27-55.
    ②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642页。
    ③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3页。
    ①贺昌群:《中国历史的悲剧(下)》,《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第14页。
    ②施复亮:《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第22期,1948年1月24日,第4页。
    ③樊弘:《只有两条路!》,《观察》第4卷第7期,1948年4月10日,第3-4页。
    ④张东荪:《增产与革命-写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后》,《观察》第4卷第23-24合期,1948年8月7日,第26-27页。原刊处:《中建》第3卷第4期。
    ①严仁赓:《社会主义乎新资本主义乎》,《观察》第4卷第17期,1948年6月19日,第5-6页。
    ②施复亮:《废除剥削与增加生产》,《观察》第4卷第4期,1948年3月20日,第8页。
    ③伍启元:《从世界潮流论中国出路》,《观察》第2卷第7期,1947年4月12日,第3页。
    ④李孝友:《读“关于中共往何处去”兼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8-9页。
    ①李孝友:《读“关于中共往何处去”兼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8-9页。
    ②陆君平:《时局问答》,《观察》第4卷第21期,1948年7月24日,第3-4页。
    ①本刊特约记者:《北平学生示威记》,《观察》第1卷第21期,1947年1月18日,第16页。
    ①刘大杰:《汉代末年的学生运动》,《观察》第5卷第15期,1948年12月4日,第3页。
    ②樊弘:《教育莫忘群育》,《观察》第2卷第20卷,1947年7月12日,第5页。
    ③本刊特约记者:《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19页。
    ①贺昌群:《中国历史的悲剧(下)》,《观察》第2卷24期,1947年8月9日,第13页。
    ②钟伯平:《学潮平息以后的认识》,《观察》第2卷第17期,1947年6月21日,第5页。
    ③张志让:《评全国学生被捕事》,《观察》第5卷第4期,1948年9月18日,第3页。
    ①储安平:《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4页。
    ②赵超构:《论政府大捕学生》,《观察》第5卷第2期,1948年9月4日,第3页。
    ③樊弘:《教育莫忘群育》,《观察》第2卷20期,1947年7月12日,第5页。
    ④本刊读者投寄:《北方学运的源源本本》《观察》第2卷17期,1947年6月21日,第19-20页。
    ①钟伯平:《学潮平息以后的认识》,《观察》第2卷第17期,1947年6月21日,第3页。
    ②储安平:《论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封及大公报在这次学潮中所表示的态度》,《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6页。
    ①樊弘:《教育莫忘群育》,《观察》第2卷第20期,1947年7月12日,第7页。
    ②北京大学教授宣言,《观察》第2卷14期,1947年5月31日,第21页。
    ③金克木等:《我们对学潮的意见》,《观察》第2卷第15期,1947年6月7日,第23页。
    ④本刊特约记者:《让血化为更坚强的力量——清华园反内战运动序幕》,《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20页。
    ①本刊特约记者:《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19页。
    ②观察特约记者:《北大‘三·二九’前后》,《观察》第4卷第7期,1948年4月10日,第14页。
    ③本刊特约记者:《‘六二’在民主广场(北平通信)》,《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17页。
    ④Nathaniel Peffer:《战后中国教育》(外论选译),《观察》第3卷3期,1947年9月13日,第16-18页。
    ⑤赵超构:《论政府大捕学生》,《观察》第5卷第2期,1948年9月4日,第3页。
    ①霸:《记清华一个集会》,《观察》第2卷第3期,1947年3月15日,第22-23页。原刊处:《文汇报》,1947年3月3日。
    ②钟伯平:《学潮平息以后的认识》,《观察》第2卷第17期,1947年6月21日,第3页。
    ③储安平:《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观察》第4卷第10期,1948年5月1日,第4页。
    ④《北京大学教授宣言》,《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21页。
    ⑤余才友:《谈今天的学生》,《观察》第4卷第9期,1948年4月24日,第17页。
    ①储安平:《大局浮动·学潮如火》,《观察》第2卷13期,1947年5月24日,第3-4页。
    ②储安平:《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观察》第2卷14期,1947年5月31日,第4页。
    ③田汝康:《英国人看中国》,《观察》第4卷第19期,1948年7月3日,第9页。
    ④William W.Locwood John K.Fairbank:《美国教授关于北平迫害大学事件的两封公开信》,《观察》第4卷第16期,1948年6月12日,第9页。
    ⑤刘禹轩:《中大竞选旁观记》,《观察》第2卷第13期,1947年5月24日,第17页。
    ①樊弘:《教育莫忘群育》,《观察》第2卷第20期,1947年7月12日,第5页。
    ②储安平:《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年5月31日,第4页。
    ③刘大杰:《汉代末年的学生运动》,《观察》第5卷第15期,1948年12月4日,第3-5页。
    ④储安平:《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观察》第4卷第10期,1948年5月1日,第4页。
    ⑤钟伯平:《学潮平息以后的认识》,《观察》第2卷第17期,1947年6月21日,第5页。
    ①储安平:《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观察》第4卷第10期,1948年5月1日,第4页。
    ②储安平:《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学生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之不妥》,《观察》第3卷第16期,1947年12月13日,第4页。
    ③储安平:《大局浮动·学潮如火》,《观察》第2卷第13期,1947年5月24日,第3-4页。
    ①袁翰青:《知识青年的道路》,《观察》第4卷第13期,1948年5月22日,第19页。原刊处:《北大半月刊增刊》。
    ②严仁庚:《建议大学里添设‘时事研究’一科》,《观察》第3卷第7期,1947年10月11日,第24页。原刊处:《世纪评论》第2卷12期。
    ①马叙伦:《马叙伦政论文选》,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②储安平:《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年1月11期,第3页。
    ①张义昌:《从美国看中国》,《观察》第1卷第22期,1947年1月25日,第15页。
    ②吴世昌:《论美军事件》,《观察》第1卷21期,1947年1月18日,第3页。
    ③夏炎德:《论亚洲与远东的经济重建》,《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年6月28日,第7页。
    ①夏炎德:《论中美经济关系之前途》,《观察》第1卷第19期,1947年1月4日,第5页。
    ②夏炎德:《论中美经济关系之前途》,《观察》第1卷第19期,1947年1月4日,第7页。
    ③张东荪:《美国对华与中国此处》,《观察》第2卷第6期,1947年4月5日,第26-27页。原刊处:《文汇报》1947年3月30日。
    ①张义昌:《从美国看中国》,《观察》第1卷22期,1947年1月25日,第14页。
    ②吴世昌:《论党的职业化》,《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10页。
    ③《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大会政治报告》(1945年10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76页。
    ④储安平:《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年11月9日,第3页。
    ①储安平:《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观察》第1卷第6期,1946年10月5日,第6页。
    ②吴世昌:《论美军事件》,《观察》第1卷第21期,1947年1月18日,第3页。
    ③萧乾:《给英国老约翰》,《观察》第l卷第9期,1946年10月26日,第13页。
    ④景宋:《上海人》,《民主》第3期,1945年10月27日。
    ⑤黄裳:《关于美国兵》,《周报》第20期,1946年1月19日。
    ①王树尧:《美国人在青岛的行为》,《观察》第3卷第4期,1947年9月20日,第2页。
    ②本刊特约记者:《塘沽新港中国记者受辱祥记》,《观察》第2卷11期,1947年5月17日,第18页。
    ③吴世昌:《论当前的政局和美国对华政策》,《观察》第3卷第5期,1947年9月27日,第5页。
    ④本刊特约记者:《北平学生示威记》,《观察》第1卷21期,1947年1月18日,第16页。
    ①吴世昌:《论美军事件》,《观察》第1卷21期,1947年1月18日,第4页。
    ②费青:《皮尔逊强奸案翻案事答问》,《观察》第3卷第1期,1947年8月30日,第14页。
    ①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四川: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②任以郁:《留美中国学生的思想测验》,《东方杂志》第44卷第9号,1948年9月。
    ③杨刚:《共和党援华运动》,《观察》第3卷第16期,1947年12月13日,第12页。
    ①费孝通:《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看法》,《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21页。原刊处:《知识与生活》第4期。
    ②Nathaniel Peffer:《细看中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年6月28日,第11页。
    ③杨人楩:《再论内战》,《观察》第5卷第9期,1948年10月23日,第4页。
    ④丁骗:《苏联即将东顾》,《观察》第4卷第19期,1948年7月3日,第7页。
    ⑤储安平:《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年11月9日,第6页。
    ①王芸生:《中国时局前途的三个去向》,《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6页。
    ②傅雷:《所谓反帝亲苏》,《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第22页。
    ③张义昌:《从美国看中国》,《观察》第1卷第22期,1947年1月25日,第17页。
    ①费孝通:《铁幕安在》,《观察》第5卷第10期,1948年10月30日,第15页。
    ②钱克新:《评对国际现势的一种论调》,《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8页。
    ①张东荪:《为中国问题忠告美国》,《观察》第2卷第20期,1947年7月12日,第22-23页。原刊处:《时代批评》复刊第1期。
    ①Nathaniel Peffer:《细看中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年6月28日,第12页。
    ②马寅初:《对日贸易开放与损害赔偿问题》,《观察》第3卷第2期,1947年9月6日,第22页。原刊处:《大学》第6卷第34期。
    ③丁骗:《苏联即将东顾》,《观察》第4卷第19期,1948年7月3日,第7页。
    ④刘子健:《大圈子里小圈子的日本政局》,《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10页。
    ⑤味橄:《战败后的日本》,《观察》第1卷第3期,1946年9月14日,第13页。
    ①马寅初:《对日贸易开放与损害赔偿问题》,《观察》第3卷第2期,1947年9月6日,第18页。原刊处:《大学》第6卷第34期。
    ②《美要削减日赔偿》:《大公报》,1948年5月19日第2版。
    ③《美又主张恢复日贸易》:《大公报》,1948年5月20日第2版。
    ④《美国赴日益切》:《大公报》,1948年7月10日第2版。
    ⑤刘子健:《大圈子里小圈子的日本政局》,《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10页。
    ⑥《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北平四百余教授致司徒大使书》:《大公报》,第1948年6月30日第2版。
    ⑦《世界日报》(北平),1948年6月20日第3版。
    ⑧Mark Gayn Japan:《激速转舵下的美国对日政策》,《观察》第5第6期,1948年10月2日,第12-13页。
    ⑨黄遵明:《生铁焦煤·不可运日》,《观察》第2卷第15期,1947年6月7日,第7-9页。
    ①纯青:《论反扶日》,《观察》第4卷第16期,1948年6月12日,第3-5页。
    ②汪荣祖:《自由主义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990年第2期。
    ③吴世昌:《从美苏说到国内》,《观察》第2卷第6期,1947年4月5日,第4页。
    ④钱端升:《唯和平可以统一论》,《观察》第2卷第4期,1947年3月22日,第6页。
    ①杨刚:《烦恼的美国人的烦恼》,《观察》第1卷第4期,1946年9月21日,第17页。
    ②刘子健:《‘美国与中国’:介绍费正清教授新著》,《观察》第4卷第17期,1948年6月19日,第19页。
    ③[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21页。
    ①伍启元:《论当前中国经济情势》,《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8页。
    ①伍启元:《论当前中国经济情势》,《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7-8页。
    ①杨西孟:《中国当前的经济祸患应由既得利益阶级负责》,《观察》第2卷第17期,1947年6月21日,第6-8页。
    ②笪移今:《七个月来的中国经济情势》,《观察》第4卷第23-24合期,1948年8月7日,第10页。
    ①笪移今:《七个月来的中国经济情势》,《观察》第4卷第23-24合期,1948年8月7日,第11页。
    ②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482页。
    ①严仁庚:《政治力量安能稳定物价!》,《观察》第5卷第6期,1948年10月2日,第3-4页。
    ①储安平:《一场滥污》,《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年11月6日,第1页。
    ②笪移今:《限价解除.危机依旧》,《观察》第4卷第11期,1948年5月8日,第2页。
    ③施复亮:《论当前的经济情形: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生产者?》,《观察》第5卷第10期,1948年10月30日,第1-2页。
    ④刘涤源:《百孔千疮的物价管制》,《观察》第5卷第10期,1948年10月30日,第6页。
    ①驻智焕:《从黄金风潮论经济对策》,《观察》第2卷第1期,1947年3月1日,第15-16页。
    ②陈振汉:《论经济与政治》,《观察》第3卷第2期,1947年9月6日,第3页。
    ①陈振汉:《论经济与政治》,《观察》第3卷第2期,1947年9月6日,第3页。
    ②笪移今:《评方显廷先生的经济观点》,《观察》第2卷第20期,1947年7月12日,第9-10页。
    ①陈振汉:《论经济与政治》,《观察》第3卷第2期,1947年9月6日,第4页。
    ②陈振汉《当前几种经济急救方案效果的估计》,《观察》第3卷第4期,1947年9月20日,第5-6页。
    ①施复亮:《论当前的经济情形-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生产者?》,《观察》第5卷第10期,1948年10月30日,第6页。
    ②吴恩裕:《一个历史的教训》,《观察》第3卷第17期,1947年12月20日,第4页。
    ①樊弘:《传统的经济学说何以竟成了阻挠中国的绊脚石》,《观察》第5卷第5期,1948年9月25日,第7页。
    ②笪移今:《中国经济危机的出路》,《观察》第1卷第9期,1946年10月26日,第8、10页。
    ①S.K.Fung.Socialism,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Zhang Dong sun.Modern China,2002,28, (4):399-431.
    ②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26页。
    ③张东荪:《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观察》第4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3页。
    ④张东荪:《思想与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78页。
    ⑤S.K.Fung.Socialism,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Zhang Dong sun.Modern China,2002,28, (4):399-431.
    ⑥张东荪:《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3-5页。
    ①严仁庚:《社会主义乎?‘新资本主义,乎?》,《观察》第4卷第17期,1948年6月19日,第5页。
    ②张东荪:《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第4页。
    ③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50页。
    ④戴世光:《中国经济往何处去?》,《观察》第1卷第10期,1946年11月2日,第3-4页。
    ⑤笪移今:《限价解除·危机依旧》,《观察》第4卷第11期,1948年5月8日,第2页。
    ①施复亮:《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3期,1945年7月1日。
    ②施复亮:《废除剥削与增加生产》,《观察》第4卷第4期,1948年3月20日,第7页。
    ①施复亮:《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观察》第4卷第21期,1948年7月24日,第4-6页。
    ②施复亮:《废除剥削与增加生产》,《观察》第4卷第4期,1948年3月20日,第9页。
    ①陈志让:《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观察》第1卷第22期,1947年1月18日,第10-11页。
    ②施复亮:《废除剥削与增加生产》,《观察》第4卷第4期,1948年3月20日,第7页。
    ①《毛泽东选集》1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版,第961页。
    ①萧公权:《说民主》,《观察》第1卷第7期,1946年10月12日,第3页。
    ②邹文海:《民主政治与自由》,《观察》第1卷第13期,1946年11月23日,第9页。
    ①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观察》第2卷第11期,1947年5月10日,第3-4页。
    ①张东荪:《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观察》第4卷第1期,1948年2月28日,第3-5页。
    ②潘光旦:《读<自由主义宣言>》,《观察》第4卷第3期,1948年3月13日,第3-6页。
    ③郑慎山:《释Liberal·Liberlism》,《观察》第4卷第6期,1948年4月3日,第5-6页。
    ①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观察》第2卷第11期,1947年5月10日,第5页。
    ②方秋苇:《评南京中央日报对王芸生的攻击》,《观察》第4卷第22期,1948年7月31日,第4页。
    ③严仁庚:《论反对政府》,《观察》第3卷第20期,1948年1月10日,第10页。
    ④于鹤年:《我们需要再来一次五四运动》,《观察》第1卷第13期,1946年11月23日,第24页。
    ①储安平:《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观察》第2卷第9期,1947年4月26日,第19页。
    ②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7-8页。
    ③吴世昌:《谁能替人民说话》,《观察》第1卷第4期,1947年3月22日,第6-7页。
    ④张啸虎:《我对大公报的看法》,《观察》第2卷第5期,1947年3月29日,第21页。
    ①吴世昌:《中国需要重建权威》,《观察》第1卷第8期,1946年10月19日,第3-7页。
    ①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第8页。
    ②陈衡哲:《关于自由思想份子》,《观察》第2卷第12期,1947年5月17日,第23页。
    ①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观察》第2卷第11期,1947年5月10日,第5-6页。
    ①朱光潜:《自由份子与民主政治》,《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20页。原刊处:独立评论社社论。
    ①朱光潜:《自由份子与民主政治》,《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20页。原刊处:独立评论社社论。
    ②李孝友:《读‘关于中共往何处去,兼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8-9页。
    ③朱自清:《论不满现状》,《观察》第3卷第18期,1947年12月27日,第7页。
    ①张东荪:《知识分子与文化的自由》,《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年11月6日,第3页。
    ②钱端升:《教师与进步》,《观察》第2卷第1期,1947年3月1日,第8-10页。
    ①储安平:《论程孟明案兼论社会有心人能否合拢来做一点事情》,《观察》第3卷第24期,1948年2月7日,第13-14页。
    ①杨人楩:《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第2卷第11期,1947年5月10日,第6页。
    ②杨人楩:《再论自由主义的途径》,《观察》第5卷第8期,1948年10月16日,第4页。
    ①朱光潜:《自由份子与民主政治》,《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年1月3日,第20页。原刊处:独立评论社社论。
    ②吴世昌:《论和平问题》,《观察》第2卷第16期,1947年6月14日,第6页。
    ③施复亮:《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第22期,1948年1月24日,第5页。
    ①参见:《储安平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公众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6页。
    ①参见:编者:《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第3-4页。
    ②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③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8页。
    [1]观察周刊[J].
    [2]世纪评论周刊[J].
    [3]新路周刊[J].
    [4]时与文周刊[J].
    [5]民主[J].
    [6]知识与生活[J].
    [7]时代评论[J].
    [8]新月[J].
    [9]再生[J].
    [10]主张与评论[J].
    [11]二十一世纪[J].
    [12]四川经济季刊[J].
    [13]独立评论[J].
    [14]大学[J].
    [15]东方杂志[J].
    [16]平民周刊[J].
    [17]民萃[J].
    [18]中建[J].
    [19]展望周刊[J].
    [20]益世报[Z].
    [21]大公报[Z].
    [22]文汇报[Z].
    [23]新民报[Z].
    [24]联合报[Z].
    [25]和平日报[Z].
    [26]世界日报[Z].
    [27]周报[Z].
    [28]中国晚报[Z].
    [1]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程舒伟.蒋介石秘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3]程舒伟.解放战争与东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程舒伟.蒋介石外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5]储安平.英人·法人·中国人[M].上海:观察社,1949.
    [6]储安平.英国采风录[M].上海:观察社,1949.
    [7]储安平.中日问题与各家论见[M].北京:新月书店,1931.
    [8]储安平.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M].上海:上海书店,1992.
    [9]储安平.说谎者[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10]陈哲夫,江荣海,吴丕.20世纪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12]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陈序经.东西文化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戴晴.王实味·梁漱溟·储安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16]丁守和.梁启超·张东荪[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17]邓加荣.马寅初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18]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9]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0]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观察社,1949.
    [21]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费孝通.费孝通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C].第3-6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24]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5]费孝通.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26]费孝通.访美掠影[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7]费孝通.大学的改造[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0.
    [28]费孝通.美国人性格[M].上海:生活出版社,1947.
    [29]费孝通等.人性和机器[M].上海:生活书店,1946.
    [30]费孝通.初访美国[M].上海:生活书店,1946.
    [31]樊弘.两条路[M].上海:观察社,1948.
    [32]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34]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5]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6]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7]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8]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9]胡河清.真精神与旧途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0]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台北:允晨出版社,1998.
    [41]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2]何清廉.经济学与人类关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43]何清廉.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44]何永估.中国在站盘上[M].上海:观察社,1948.
    [45]何永估.为中国谋政治改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46]何兆武.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7]姜平.中国民主党派史[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48]姜平.章伯钧与中国农工民主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49]姜建,王庆华.李济深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0]蒋景源主编.中国民主党派人物录[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1]孔繁政.中国民主党派[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52]李书源.东北抗战实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53]李燕奇.走向合作的历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5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5]李金诠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6]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M].长春:时代出版社,2000.
    [57]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58]李新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G].北京:中华书局,2000.
    [59]李纯青.对日和约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社,1951.
    [60]李纯青.日本问题全面论[M].上海:东亚书社,1948.
    [61]李纯青.日本问题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
    [62]李义中.从托利主义到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3]毛泽东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4]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65]林毓生,穆善培.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66]陆文虎.钱钟书研究采集(1-2)[C].北京:三联书店,1992、1996.
    [67]梁漱溟.梁漱溟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68]梁漱溟.忆往谈旧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69]梁漱溟.梁漱溟教育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70]刘会军.蒋介石与戴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71]刘杰等.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2]刘延东.历史从这里开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73]刘军宁.自由与社群[M].北京:三联书店,1998.
    [74]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5]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6]刘军宁,王焱,贺卫方.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M].北京:三联书店,1997.
    [77]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8]刘书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9]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0]彭明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M].北京: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99.
    [8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945-1949)[G].北京: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99.
    [82]潘光旦.自由之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83]潘乃穆,潘乃和著.潘光旦文集(第1、3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95.
    [84]齐延安.宪政立国之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85]任东来,陈伟,白雪峰.美国宪政历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6]史华慈等著.近代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M].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
    [87]宋春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族政治建设[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88]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9]苏东海.风雨同舟[M].长春:吉美出版社,1991.
    [90]申铉武.中国政党政团大观[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
    [91]屠传德.美国特使在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92]陶文钊,姜震寰.美国与20世纪亚洲的冲突与战争[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6.
    [93]陶文钊.美国对话政策文件集(第1卷)[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4]陶文钊,仲掌生.中美关系10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5]陶文钊,陈永祥.中美文化交流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6]陶文钊.中美关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7]陶文钊,梁碧莹.美国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8]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
    [99]吴恩裕.民主政治的基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
    [100]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01]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102]吴晗等.皇权与绅权[M].上海:观察社,1949.
    [103]吴晗.论说谎政治[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104]吴晗等.最完整的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105]吴晗.读史杂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106]吴晗.史事与人物[M].上海:生活书店,1948.
    [107]吴晗,历史的镜子[M].上海:生活书店,1946.
    [108]吴世昌.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M].上海:观察出版社,1948.
    [109]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110]吴泽霖.社会约制[M].上海:世界书局,1930.
    [101]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12]王了一.龙虫并雕斋所语[M].上海:观察社,1949.
    [113]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4]王培智.陈其尤与中国致公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5]王昌焕.梁启超·张东荪[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116]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7]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8]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9]汪朝光.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0]夏新华.近代中国宪政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1]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22]谢泳,程巢父.寻找储安平[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
    [123]谢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24]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125]谢泳.储安平与《观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26]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M].北京:文化出版社,1999.
    [127]谢泳.血色闻一多[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128]谢泳.书生私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9]谢泳.杂书过眼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130]谢泳.逝去的年代[M].北京:文化出版社,1999.
    [131]谢泳.教育在清华[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32]谢泳.教授当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33]许纪霖.无穷的困感:近代中国两个知识分子的历史生涯[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34]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135]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7]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8]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9]许德珩.为了民主与科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140]项立岭.转折的一年:赫尔利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31]徐铸成.风雨敌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2]徐铸成.报人六十年[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43]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44]徐铸成.报海旧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45]徐铸成.旧闻杂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46]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147]萧乾.萧乾西欧战场特写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8]萧乾.萧乾选集(4)[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49]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50]肖旭.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利用[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151]万斌.论社会主义自由[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
    [15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53]殷海光.思想与方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54]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55]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56]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57]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58]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59]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上海:观察社,1949.
    [160]张东荪.科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1]张东荪等.张东荪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62]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63]张东荪.知识与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164]张东荪,姚璋编.近代西洋哲学史纲要[M].上海:中华书局,1935.
    [165]张东荪.道德哲学[M].上海:中华书局,1934.
    [166]张东荪.现代哲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4.
    [167]张新颖.储安平文集[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168]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69]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70]张传仁.谢雪红与台湾民主自治同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71]张耀南.知识与文化:张东荪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72]张汝伦.理性与良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73]张冠生.费孝通传[M].北京:群信出版社,2000.
    [174]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75]周淑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76]周淑真.政党和政党问题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7]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78]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179]左玉河.张东荪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80]左玉河.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81]左玉河.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2]左用章.许德洐与九三学社[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83]赵晓呼编.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84]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8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14)[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186][美]埃尔斯特,斯莱格斯塔德著,潘勤,谢鹏程译.宪政与民主[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87][美]杜威著,欧阳梦云等译.自由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88][美]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89][美]费正清主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190][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91][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92][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93][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94][美]戴维.霍罗威茨著,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95][美]孔华润著,张静东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96][美]亨金著,邓正来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北京:三联书店,1996.
    [197][美]胡素珊著,王海良等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198][美]萨义德著,莫伟民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99][美]威勒著,程卫东译.欧洲宪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0][美]邹谠著,王宁,周先进译.美国在中国的失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1][英]赫胥黎著,潘光旦译.赫胥黎自由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202][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哈耶克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03][英]哈耶克著,邓正来,张守东,李静波译.法律立法与自由(1-3)[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04][英]哈耶克著, 邓正来译.哈耶克论文集[C].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05][英]哈耶克著,冯克利,胡香华译.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6][英]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经济科学与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07][英]哈耶克著, 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08][英]哈耶克著,王明毅译.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9][英]霍布豪斯著,朱曾汶译.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10][英]麦吉尔韦恩著, 翟小波译.宪政古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11][英]塞西尔著, 杜汝辑译.保守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12][美]钟嘉儒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关于美国内外政策的三个报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13][美]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82.
    [214][美]Edited by K. A. Lamb, Democracy liberalism and revolution [M]. California:James E.Freel & Associates,1971.
    [215][美]K.K. Misra, Marxism and liberalism [M], Delhi: Pragati Publications,1980.
    [216][美]H. Levy writed, Economic liberalism[M]. Westport Hyperion Press, Inc.1979.
    [217][美]A.S. Lindemann writed, A history of European socialism [M],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18][日]小泉信三.福沢论吉[M].东京:岩波书店,1994.
    [219][日]城塚登.社会始城塚思想史入门[M].东京:有斐阁,昭和40年.
    [220][日]河村望.现代思想と民主主义[M].东京:青木书店,1976.
    [221][日]河野真.人间と自由[M].东京:以文社,1986.
    [222][日]船山信一,清水正德.思想と人间[M].东京:福村出版株式会社,1974年.
    [225][日]家永三郎.家永三郎集(第1卷)[M].束京:岩波书店,1997.
    [226][日]杉原泰雄.人民主権の史的发展[M].束京:岩波书店,1978.
    [1]程舒伟,郑瑞峰.1946-1948年自由主义者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演变:以《观察》周刊为中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程舒伟.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6(1).
    [3]岑树海.民族主义与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双重变奏[J].江海学刊,2003(4).
    [4]程巢父.谢泳的《储安平与(观察)》[J].博览群书,2005(12).
    [5]陈永忠.试述储安平的时论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6]陈丽.试论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3).
    [7]方晓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报刊事业的特点[J].新闻大学,1998(3).
    [8]方晓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报刊事业简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9]付祥喜,曾厉.从《观察》看储安平编辑与出版发行思想[J].编辑学刊,2004(1).
    [10]付祥喜.试论《观察》周刊和储安平的独立发言精神[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1]付祥喜.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对中间路线的论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12]古琳晖.解放战争时期反蒋军事统一战线论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6(1).
    [13]黄泓.追寻学者生命的痕迹——论储安平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J].新闻爱好者,2001(1).
    [14]黄泓.追踪储安平的心路历程[J].新闻大学,2000(4).
    [15]黄小荣.中国民主建国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16]候晓梅.试论中国民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主张[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8).
    [17]蒋艳丽.中国民主同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4).
    [18]雷炳炎.从温和的调解者到坚定的反对者[J].党史纵览,1998(4).
    [19]雷炳炎.从松散的党派联合到明确的政治分道[J].求索,2001(2).
    [20]林建华.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恐慌[J].学习与探索,2006(3).
    [21]林建华.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评析[J].史学集刊,2002(2).
    [22]林建华,李伟.论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征认知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05(3).
    [23]林建华.论修正组合型的自由主义[J].北方论丛,2004(4).
    [24]林建华.论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异质疏远性[J].求是学刊,2004(3).
    [25]林建华,于盛达.论建国前夕中共对中间路线思潮的批判[J].理论学刊,2007(5).
    [26]林红明,许建刚.张君劢的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剖析[J].天中学刊,2007(1).
    [27]李静.从《观察》看储安平的编辑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8]李事明,付祥喜.论张东荪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9]李先伦.论中国20世纪40年代中间路线的经济民主思想及其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0]李先伦.中国20世纪40年代中间路线经济民主思想评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1]刘会军.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J].史学集刊,1996(2).
    [32]刘会军,杨磊.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与产生述论[J].民国档案,2008(2).
    [33]刘蓉宝.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各民主党派的贡献[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
    [34]刘蓉宝.浅析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的中间路线[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35]留尘.抗战后民主党派两次中间路线大论战[J].文史精华,2000(6).
    [36]林祥庚.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J].探索与争鸣,1999(6).
    [37]林祥庚.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4).
    [38]廖声丰,罗九平.试论中国民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主张[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2).
    [39]彭润平.解放战争时期彭泽民与民主人士在香港的一些活动[J].前进论坛,2003(3).
    [40]乔瑞雪.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
    [41]卿定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美外交的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42]宋亚文.施复亮的中间路线思想述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5).
    [43]宋亚文.试析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4]王明星.储安平与《观察》周刊[J].书屋,1998(3).
    [45]王先孟.试论储安平的报刊活动[J].东南传播,2006(2).
    [46]卫春回.试论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政论期刊[J].图书与情报,2007(1).
    [47]吴正俊.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战斗情谊[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6).
    [48]吴鸿丽.中国知识分子在解放战争中政治态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5).
    [49]谢泳.我们有没有自由主义传统?[J].书屋,1999(4).
    [50]谢泳.从常识开始关于民主和宪政的基本知识[J].民主与科学,2003(4).
    [51]许纪霖.二种危机与三种思潮[J].战略与管理,2000(1).
    [52]许纪霖.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J].读书,2000(1).
    [53]许纪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J].开放时代,1998(4).
    [54]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社会科学,2005(1).
    [55]许纪霖.在合法与正义之间[J].战略管理,2001(6).
    [56]许纪霖.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4(3).
    [57]杨宁.论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兴衰及成因[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58]杨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间路线浅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59]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J].齐鲁学刊,2001(2).
    [60]张玉龙.从客观到观察储安平对1947年前后中国政局的观感与析评[J].吉首大学学报,2003(12).
    [61]张巧玲,朱文丰.《观察》的国际时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6(5).
    [62]张仁善.一个旧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法治心路[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2).
    [63]张勇.论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0(1).
    [64]张汝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65]周青山.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对蒋态度演变之考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66]赵志明,冯夏根.民主革命时期民盟外交政策述评[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67]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68]付祥喜.《观察》周刊(1946-1948):现代自由主义刊物的个案[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3.
    [69]李小尉.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知识分子社会心态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70]王先孟.论《观察》时期储安平的新闻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6.
    [7l]曾绍军.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心态转变的美国因素[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2]郑林.《观察》周刊与中国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的自由主义文人论政[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7.
    [73]张阳.1948年的《大公报》与中国社会:兼论自由主义者的抉择[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5.
    [74]Young-Tsu Wong. The Fate of Liberalism in Revolutionary China:Chu Anping and His Circle, 1946-1950[J]. Modern China,1993,19(4):457-490.
    [75]S.K.Fung. Socialism,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Zhang Dong sun[J]. Modem China,2002,28, (4):399-431.
    [76]S.K.Fung. Recent Scholarship on the Minor Parties and Groups in Republican China[J]. Modern China,1994,20(4):478-508.
    [77]Mary G.Mazur.Intellectual Activism in China during the 1940s:Wu Han in the United Front and the Democratic League[J]. The China Quarlerly,1993,13(3):27-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