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曹植文学的批评史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于“专人文学批评史”建构的尝试。
     自魏晋至明清时期,历代批评者对曹植诗文推崇备至者有之,贬抑者亦有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文学批评史。后代批评者的批评又与前代的批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承传与新变,这与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潮、批评标准等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在研读相关历代批评典籍的基础上,对从魏晋至明清时期批评者关于曹植诗文的批评情况与一些选本选录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不同时代的批评观念与批评标准等,厘清曹植诗文批评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一定的诗文批评规律及发展过程,并探究其成因,从而建构“专人文学批评史”。这对于丰富整个古代文学批评史将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批评者侧重于对曹植文才与文辞的激赏、且评价颇高,并对其诗文声律与文辞优劣及其多种文体体制的辨析等方面也给予较多关注;隋唐五代时期批评者对曹植诗的批评远远多于对其赋、表与颂等其他文体的批评,并对其诗的诗格、诗势与诗法,以及乐府诗源流等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宋金元时期复古主张者对曹植诗予以肯定,但文人对渐趋平淡的诗文风格的崇尚,又体现为对曹植诗关注的热情有所减退,对曹植诗文的批评呈下降趋势;明清批评者在对文体流变予以总结时,对于曹植诗在诗歌演变中的调高格正给予审美肯定,批评者对曹植文学的批评仍主要体现为对其诗、乐府诗的批评,而清代又主要体现为两种批评态度:一是对曹植诗文褒扬的态度,如王士祯等;二是对曹植诗文的贬抑态度,如王夫之等。
     本文除“绪论”部分外,共分五章,分别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及清代等五个历史时期对曹植诗文的批评做了探讨。
     “绪论”部分旨在对曹植诗文以及“批评”概念等进行界定,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的选题、基本思路、创新点及其研究意义。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曹植文学的批评。此时期,玄学兴起,佛教盛行,士人思想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文学创作渐趋自觉,注重文采、声律等审美特质,文体分类也更加细密。《文心雕龙》等品评诗文的专著出现,文学批评呈现出由外部批评逐渐扩展至内部批评的趋势。这些也体现在曹植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中。此时期批评者对曹植文学最突出的批评特点是,对曹植文才与文辞的总体评价较多、且评价颇高,对其诗文声律和文辞优劣及其多种文体体制的辨析等方面给予较多关注。钟嵘、刘勰等人对曹植诗的批评奠定了曹植诗批评的崇高地位,对曹植章表“体赡而律调”等给予肯定和赞誉的同时,对其书、论等文体也指出瑕疵。这一方面体现出曹植文学创作的优劣得失以及对某些文体的突破与开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批评者对曹植文学的批评标准的新变与发展。
     第二章,隋唐五代时期对曹植文学的批评。魏晋南北朝的诗文创作注重辞藻华丽、讲究声律等自觉追求审美特质,为隋唐五代时期诗文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出现了唐诗艺术的高峰,缘于此,隋唐五代时期的诗学批评也更注重诗格、诗式等审美因素的批评。此时期批评者对曹植文学最突出的批评特点是,对曹植诗的批评远远多于对其赋、表与颂等其他文体的批评,对其诗的诗格、诗式与诗法,以及乐府诗源流等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对曹植诗的批评主要体现在王昌龄《诗格》与皎然《诗式》等中。批评者结合曹植的人品对其文章之典丽、声律与“风骨”予以肯定,但对其辞藻的绮丽有所贬抑。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曹植多篇乐府诗、以及相关乐府古题源流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此外,还对批评者关于曹植的赋、表及颂等其他文体的批评做了探讨。
     第三章,宋金元时期对曹植文学的批评。宋金元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推进以及大量诗话的涌现,促进了诗文批评的空前繁荣。针对晚唐五代至宋初骈体文盛行和气格卑弱,与晚唐诗派、西昆体徒事藻饰和模拟剽窃的末流之弊,北宋欧阳修等人推行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古文,提倡诗文创作自由、旷达与平淡的艺术追求。南宋时期,理学兴盛,它上承北宋的古文运动,又为元代的诗文发展开辟道路。金、元时期,文学批评相对冷落,其受科举与理学的束缚有所减弱。宋金元时期批评者对曹植诗文的批评,仍主要体现为对其诗的批评,复古派对曹植诗予以肯定;但另一方面,士人对平淡诗文风格的渐趋崇尚,又体现为对曹植诗关注的热情有所减退,批评者对曹植诗文的批评呈下降趋势。批评者在对曹植诗的用韵、用事、直写其事及其文才等给予肯定的同时,又对其诗的源流有所批评,对曹植其他文体的批评还包括对其乐府诗、赋、七与表等文体创作的批评等,此外,也涉及到对曹植具体诗文的内容、文体体制的源流等方面的批评。
     第四章,明代对曹植文学的批评。明代对曹植文学的批评,仍主要体现为批评者对曹植诗、乐府诗的批评,明人在对文体流变予以总结时,对于所处汉魏时期的曹植诗在诗歌演变中的调高、格正给予审美肯定,也有对曹植诗文在文体发展中的定位与审美评价,具体体现在:对曹植诗文流变及其用辞藻饰等的批评,结合曹植人品与政治境遇评其诗;而自然冲淡的审美追求使得评者对其诗文的贬抑在延续。此时期批评者对曹植诗的批评主要体现在胡应麟《诗薮》和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诗薮》对曹植诗在诗之渊源流变予以较高的肯定;在对曹植诗的批评中,又体现出其重视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注重“体以代变”与“格以代降”的诗学观点,认为从无意为诗到有意为诗的优劣俱见;提倡“本色”辨体与诗之格调,并认为本色乃是祖于古诗中的体制、格调,然而曹植诗重于发端,工于辞藻,亦是诗风之一变,虽稍稍偏离诗之本色,但别开生面,另具情态。并且胡氏认为气运等时代因素与人事等个人因素是造成文体与文风改变的原因,其中前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些是非人力所及的,胡氏诗学观念中不能排除有非进化论思想的倾向。而许学夷《诗源辩体》也认为在曹植诗与汉人古诗的比较中有作用之迹,他主要认为自曹植五言诗起,体皆敷叙,而语皆构结;乐府诗一改汉乐府的自由体制,语言也渐有作用之迹,但仍无刻意于诗句对偶骈俪的工巧,亦多引事而非用事。此外,其他批评者对曹植赋、书、七体等文体也有批评。他们的批评涉及到对曹植诗法、句法的承袭、语言藻饰以及文体源流等的批评,并有结合曹植政治际遇对其作品进行的批评。
     第五章,清代对曹植文学的批评。清代从明末清初对重经世致用、标榜人品名节传统儒家诗文观的提倡,经清代前期“神韵”说的提倡,注重清幽淡远、典雅含蓄的诗文风尚,发展至清代中期,出现了“格调说”、“肌理说”以及“性灵说”的诗文理论,审美趣味体现为崇尚畅达痛快、质实厚重审美趣赏的转变,这些也势必会影响到此时期批评者对曹植诗文的批评。本章探讨了此时期批评者对曹植文学的批评特点,仍主要体现为对曹植诗、乐府诗的批评,且又主要体现为两种批评态度:一是对曹植诗文褒扬的态度,如王士祯等;二是对曹植诗文的贬抑态度,如王夫之等。清代批评者对曹植诗文文体渊源流变的批评,主要包括对曹植诗与乐府诗、赋、表及书等文体渊源流变的批评情况,与明代相较,比较明显的批评特点便是在较多的比较批评中,赞誉曹植的同时,又有所贬抑,在崇尚平淡蕴藉的审美趣赏下贬抑之辞犀利,曹植在批评史上的地位又有所下降。对曹植诗文的具体批评体现在对文辞、韵律及章法等形式因素的批评,诸如对曹植诗文辞精炼、质朴自然,赋、比、兴等手法的批评、用意不用字、工于起调等诗法的批评以及对其诗文句义、主旨等层面的批评。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清代批评者体现出以“厚”为批评标准的批评特点。
     本文围绕曹植的诗文对其相关的批评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史的建构,对历代关于曹植诗文作品的批评用统计的方法相对量化,曹植的创作经验是当时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典范,本文建构了曹植文学的批评史,其目的是在拓展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式上有所贡献。
From Wei to Ming, Qing Dynasties, CaoZhi’s literatures have been highly recognized by some scholars, while they have also been denounced severely by some other scholars, and the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s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aesthetic formation. Th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later scholars are based on their precursors’there exist some new changes to some extent, and it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concept, taste, cultural trends and critical standards in different time.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n Cao Zhi's poetry and indexed articles in some classical anthology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period, and combining criticism concept and standards of different tim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o Zhi poetry criticism, and reveal some poetry criticism regularity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ose regularities. All those work will enrich the academic meaning to the whole 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ism history.
     In WeiJin, researchers focus more on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CaoZhi’s literary talent and good diction, also pay some attention on the poetry’s tone and multi-style literary form; In Tang dynasty, scholar criticize CaoZhi’s poetry more than his other literature style. And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etry rule, poetry style ,writing method of poetry, and the origin of Yue Fu poetry.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y the scholars who want to restore the ancient style made affirmative recommendation to Cao zhi’s poetry, but tend to favor flat style, while others show decreased enthusiasm to his poetry and the amount of the criticism is dropping.And in Ming, Qing dynasty, people summarize the becoming of the literature style, and Caozhi’s Yue Fu poetry has been criticized more in this period. Two main opinions exist. The appreciative attitude can be found in Wang Shizhen’s article and the depreciated attitude can be found in Wang Fu-zhi’s article.
     There are five sections in the thesis with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 which discuss the criticism to Caozhi’s poetry in five history period, Wei Jin &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Sui & Tang dynasties, Song Jin & Yuan dynasties,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In introduction, we define the concept of criticism and scope of CaoZhi’s poetry. And the review of Caozhi’s poetry criticism has been reviewed also in this section. The study method is explained here. In the paper, a brief sorting out of Caozhi’s literature criticism since Wei Jin dynasty has been made, and a deep insight will be done at some key points. This kind of method on making criticism history based on given scholars is seldoml seen and so it is a quite new try.
     Chapter one is mainly about the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in WeiJin dynasty. In this perio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metaphysics and flourished of buddhism, scholars gradually emerge from the ideological shackl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literature become more lyrical, focusing on literary grace, rhythm and other aesthetic qualities, style and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becomes more detailed. In this period, some monographs on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such as Wen xin diao long etc have been pressed. In this period,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n Cao Zhi's literary criticism is overall evaluation of diction, and a high praise of his litera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flaws on some other literature types such as Shu, Lun etc has been pointed out. Those two kinds of trends indicat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CaoZhi’s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also indicate the criticism standard changes on CaoZhi’s literature criticism.
     Chapter two is mainly about the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in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is one highlight in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roots in rhetorical emphasis, conscious pursuit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n literary creation in WeiJin dynasty. The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in this perio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poetry, especially on poetry rule, poetry style etc. The typical cases are Shi Ge of Wang Chang-ling and Shi Shi of Jiao Ran. Combining Cao Zhi’s character, Critics highly praised his writing’s rhythm, cultured and beautiful and Feng Gu. In Explain for Ancient Problem of Yue Fu, Wu Jing Criticize some Yue Fu poetry of Cao Zhi and also point out the origin of those Yue Fu.
     Chapter three is mainly about the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novation and spring up of large numbers of notes on poetry, the criticism on literature is booming in this period. To rectify the Ping Poetry’s weak style in later Dang to early Song, and to correct the too much modification style and plagiarism in later Tang’s poetry and Xikun Style, Ou Yangxiu in North Song advocate poetry innovation, encourage ancient literature, promote free writing and pursue simple and broad-minded style. In South Song, Li Theory is prevailing, which inherit ancient style movement in North Song, and pave the way of poetry development in Yuan Dynasty. In Jin and Yuan, literature criticism is neglect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ivil Servant Examination and Li theory. The critism to Caozhi’s poetry is the main trend, and the affirmative recommendation came from the school of returning to the ancient, while the attenuation arises in the school of plain writing. The rhythm, events, talent, origin, content and style and so on are found i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In chapter four,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in Ming dynasty is studied deeply. The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still focus on his poetry and Yue Fu poetry. The typical cases are Hu Ying-lin’s Shi Sou and Xu Xue-yi’s Shi Yuan Bian Ti. In Shi Sou, the origin of CaoZhi’s poetry i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this period。Shi Sou made a hign appreciation to the origin and verified development of Caozhi’s poetry, and 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history and personnel factors cause the change in style and literature. The former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is beyond individual influence. The evolutionary proness can be detected in Hu’s poetry opinion. Shi Yuan Bian Ti insist that Caozhi’s poetry reveals the comparation of poetry in Han Dynasty, and the poetry method, sentence method, expression method and literature origin are discussed by Xu Xue-yi, and the political up and downs of Caozhi to his poetry influence are also studied.
     Chapter five is mainly about the Caozhi’s literature criticism in Qing dynasty. In this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n CaoZhi’s literature criticism are studied. There are two main opinions, one is appreciation, the other one is depreciating CaoZhi’s poetry. In this period, critics emphasize not only on the poetry’s origin, but also on the origin of FU, Biao and Shu etc. Compared with criticism in Ming dynasty, depreciating on CaoZhi’s literature i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The detailed criticism on CaoZhi’s literature is on the diction, rhythm and writing method of those literature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others dynasty, the difference of the criticism standard in Qing dynasty is it takes heavy as the first thing of criticism standard.
     Basing on the material about CaoZhi's literature citicism, adopt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using relative value, the paper conducts a more comprehensive criticism history on CaoZhi's literature,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history of CaoZhi's literature criticism, to some extent,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引文
古直:《曹子建诗笺》,北京:中华书局,1928年版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香港]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曹植集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陈思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4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黄节:《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悖骸妒浪敌掠铩罚本褐谢榫郑?984年版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梁]萧绎:《金楼子》《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梁]萧统著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南朝]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梁]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6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宛山堂藏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年版
    [南朝宋]刘敬叔:《異苑》卷五,《林灵素传》(二)(及其他三种)赵与时撰,北京: 中华书局,1991年版
    [南朝]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齐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南朝]徐陵撰:《庾子山集》,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1935.12]印行
    [南朝]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两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版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南朝]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梁]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清]严可均辑史建桥审订:《全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甲秀堂法帖》)
    [唐]卢照邻杨炯著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版
    [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徐桢卿:《谈艺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刘大军校点:《兼明书》卷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唐]李商隐著冯浩蒋凡:《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唐]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版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年版。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0年版
    《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遍照金刚著:《文镜秘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版。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三月[1937.3]印行
    [宋]王观国著田瑞娟点校:《学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元]辛文房著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明]钟惺谭元春著:《古诗归》,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共六册),《骚坛秘语》,济南:齐鲁书社, 2005年版
    [明]周履靖编次:《骚坛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明]徐世溥著:《榆溪诗话》(《唐诗谈业》(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王士祯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清]宋长白著:《柳亭诗话》(卷三),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出版发行。
    [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张玉穀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十月[1929.10]印行
    [清]张文虎著魏得良校:《舒艺室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清]刘熙载:《刘熙载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车万育著夏大观笺:《声律启蒙》,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 1996年版
    [清]吴景旭著陈卫平徐杰点校:《历代诗话》,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清]吴乔述:《围炉诗话》(二)(及其他二种)《月山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洪亮吉著陈尔冬校注:《北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陈沆著:《诗比兴笺》,《曹植诗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随园诗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清]王士桢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清]王夫之评选张国兴校点:《古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郭绍虞钱仲联王遽常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清乾隆刻本
    顾廷龙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全点校:《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郁沅张高明:《六朝诗话钩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吴世常辑注:《论诗绝句二十种辑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清]朱绪曾撰《曹集考异》,《续四库全书》集别集(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版。
    [清]丁晏撰王云五主编:《曹集诠评》(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版。
    [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 年版
    陈一百:《曹子建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洪为法:《曹子建及其诗》,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版
    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陈庆元:《三曹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三曹资料汇编?曹植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钟京铎:《曹氏父子诗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年版
    钟优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版
    徐公持:《曹植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巍《建安文学研究史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郑文:《建安诗论》,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王明辉:《胡应麟诗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涂波著:《王夫之诗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明华等著:《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葛晓音:《八代诗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歌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赖力行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版
    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蒋长栋主编:《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史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敏泽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12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澳大利亚傅乐山(J. D. Frodsham)和程曦合作编译,《汉魏六朝诗选》,中诗英译集, 1967刊于牛津
    施建军:《建安文学专题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
    杨焄:《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
    景献力:《明清古诗选本个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乔芳:《曹植集及<曹集诠评>研究(曹植集,版本问)》,西北大学,2008年
    吕则丽:《曹植辞赋与散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王永青:《曹植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张丽涛:《建安乐府文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张传东:《魏晋文学史料述略》,山东大学,2005年
    苏红燕:《南北朝文学史料述论》,山东大学,2005年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黑龙江大学,2005年
    邓义兰:《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武汉大学,2005年
    朴现圭:《曹植集编纂过程与四种版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陈治国:《宋以前曹植集编撰状况考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顾农:《关于曹植《七哀》及其晋乐所奏本——并向桀溺(J—P.Dieny)先生请教》,《国际汉学》,2005年第12辑
    张健:《<抱真堂诗话>研究》,《汉学研究》,10卷第2期
    梁春胜:《曹植佚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9期
    董家平:《论曹植的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崔积国:《论曹植的表》,《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的转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汪春泓:《关于纪昀的《文心雕龙》批评及其文学思想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刘运好:《论魏晋士风及其对文风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莫山洪:《论中唐骈散相争与韩愈的“破骈为散”》,《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周悦:《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李健薛艳:《“神思”述源》,《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傅正义:《“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陈长华梁春胜:《<曹植集校注>献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刘文忠:《<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的渊源关系》,《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日]兴膳宏:《〈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赵敏俐《:20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中国特色的文学史理论体系建设》,《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王巍:《曹操的文艺思想与文艺实践》,《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王巍:《略论建安文学对唐诗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崔积宝:《曹植<与杨德祖书>新评》,《北方论丛》,2004年第4期
    梁祖萍:《“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论刘勰对曹植的评述》,《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
    柯昌礼:《“论”与古代文学批评之形态演变》,《社会科学家》,2005年增刊
    张国庆:《<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佴荣本:《论文学史的分期》,《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赵利民:《20世纪儒家文艺思想研究概述》,《文史哲》,2006年第2期
    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6年
    第1期
    冯宪光:《从<文心雕龙?辨骚>看中国文论思维形态》,《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
    杨守森:《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文史哲》,2006年第1期
    李建中:《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卷九,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5页。
    ②[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卷七,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52、523页。
    ③[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①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②吴承学:《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21-31页。
    ③[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卷七,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70页。
    ④曹植:《与杨德祖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文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3页。
    ⑤[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卷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5页。
    ⑥尽管此六观有学者指出“比较注重作品形式方面的问题”。参见[韩]洪润基:《<文心雕龙>对曹植四篇散文的批评涵义》《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①刘明今:《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③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①[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①日本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约占世界各地学者编制的全部中国古籍索引的80%,仅唐代文学古籍索引就达38种。参见陈东辉《欧美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况》。
    ②任继愈:《国际汉学》(第12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③陈延杰:《诗品注》总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①[韩]朴现圭:《曹植集编纂过程与四种宋版之分析》,《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①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绪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章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7页。
    ④[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时序》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3-674页。
    ②[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①杨修:《答临淄候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②杨修:《答临淄候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③曹植:《与杨德祖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93页。
    ④萧纲:《梁简文帝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四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版,第210页。
    ⑤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1-529页。
    ⑥杨修:《答临淄候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⑦吴质:《答东阿王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95-596页。
    
    ①陈琳:《答东阿王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5页。
    ②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③汤惠休曾评谢、颜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而“颜终身病之”。可见六朝时期的批评中是褒中带贬。
    ①[晋]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九,裴注引《魏略》鱼豢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裴注引《文士传》佚名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六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738页。
    ⑤左思:《魏都赋》,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六<中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106页。
    ⑥宋亡名氏:《释常谈》卷中引,(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86页。
    ⑦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439页。
    ⑧[南朝]沈约:《宋书》(卷一百),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1页。
    ⑨[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神思》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①[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②萧绎:《金楼子》卷四《四库全书?子部》(第154册)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3页。
    ③刘敬叔:《異苑》卷五《林灵素传》(二)(及其他三种)赵与时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4页。
    ④[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声律》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53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声律》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53页。
    ⑥[梁]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7-508页。
    ⑦[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知音》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4页。
    ⑧[南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9页。
    ①[南朝]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总术》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5页。
    ③可参见王运熙著:《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196页。刘勰《文心雕龙》在篇名中提到的文体共有33类: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笺记等。萧统《文选》所收作品的文体有以下38类:诗、赋、骚、七、诏、册、令、教、文(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
    ④刘师培著舒芜校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明诗》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三册)卷五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6年版,第2640页。“持论与舍人微异。萧统《文选》所选曹、王诗,四言五言均有之。”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明诗》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风骨》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4页。
    ④[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乐府》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3页。
    ⑤参见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⑥[南朝]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共两册(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版,第155页。
    ⑦参见刘殿爵等编:《曹植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版,第105页,注释[7][8][9][10]。1、然豆萁,作持作羹,《张溥辑本》89下、《世说新语校笺》页134。2、豉,作菽,《世说新语校笺》页134。3、在,作向,《张溥辑本》页899下。4、是,作自,《世说新语校笺》页134。
    ⑧[宋]李昉等:《太平廣記》(2)卷173《俊辩》一《曹植》条,注云出《世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0页。梁春胜《曹植佚文辑考》:“按:《太平广记》卷173‘曹植’条载此诗以及《七步诗》,云出自《世说》(1275)。《考异》卷5据以辑入(477B)。然今本《世说新语》有《七步诗》,而无此诗。此诗文词粗鄙,绝不类曹植所作,当是后人依《七步诗》而附会之,托于曹植名下。”
    ①[清]丁晏撰王云五主编:《曹集诠评》(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版,第38页。
    ②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③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9页。
    ④顾农:《关于曹植<七步诗>》,《中华读书报》,2009年5月20日。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才略》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0页。
    ⑥[清]丁晏撰王云五主编:《曹集诠评》集说(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版,第2页。
    ①[梁]钟嵘著陈延杰:《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事类》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4页。
    ③参见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梁]钟嵘著陈延杰:《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页。
    ⑤[梁]钟嵘著陈延杰:《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注[94]:见阮瑀《杂诗》。
    ⑥[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导读:《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注[3]。
    ①[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导读:《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②[梁]钟嵘著陈延杰:《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6、57页,注[3]:曹植有《赠白马王彪》一首,彪答诗亦佚。《诗薮》曰:“白马名存钟品,则彪当亦能诗。”
    ③[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列传》卷一百,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④[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7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隐秀》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35页。
    ①[南朝]徐陵:《徐孝穆集》,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6]印行,第136页。
    ②曹植:《与杨德祖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93页。
    ③杨修:《答临淄候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④吴质:《答东阿王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95-596页。
    ⑤陈琳:《答东阿王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5页。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2)卷一百七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版,第160页。
    ②[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9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明诗》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④[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0页。
    ⑤参见[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7页。
    ⑥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1页。
    ①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70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章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7页。
    ③[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32页。注:按:“寡以制众”南监本、殿本、局本及《南史》并作“权可制众”,“一至于斯”毛本、局本作“一至于此”。
    ④参见[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3页。
    ⑤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23页。(《艺文类聚》五十七,《御览》五百九十)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杂文》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②[韩]洪润基:《<文心雕龙>对曹植四篇散文的批评涵义》《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③杨修:《答临淄候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④吴质:《答东阿王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95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知音》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4页。
    ⑥曹植:《与杨德祖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⑦[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序志》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6页。
    ①[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8页。
    ②[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9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事类》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6页。
    ④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论说》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8页。
    ⑥[韩]洪润基:《<文心雕龙>对曹植四篇散文的批评涵义》《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①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封禅》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94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封禅》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5页,注[20]。
    ④[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3页。
    ⑤[梁]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8页。
    ⑥[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颂赞》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8页。
    ⑦赵幼文:《曹植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6页。
    ⑧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页,注[4]:刘师培《左庵文论》:“‘其褒贬杂居’二句,此专就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而言,与陈思王《皇子生颂》无涉。”我们认为,从句式与文意上来看,它应该也涉及到《皇太子颂》。可参见洪润基《<文心雕龙>对曹植四篇散文的批评涵义》《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251页。
    ⑨[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诔碑》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3页。
    ⑩[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诔碑》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3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指瑕》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37页。
    ②参见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2页,注[9]:郝懿行曰:“《文心雕龙?指瑕》篇云:‘永蛰颇疑于昆虫。’”李详曰:“案《艺文类聚》十四,曹植《武帝诔》:‘潜闼一扃,尊灵永蛰。’”
    ③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0页。第282页,注[12]:宋本及余师录作“譬妇为考也”。何焯曰:“白诗中‘譬’字多作‘匹’”。赵曦明曰:“《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陈直曰:“《金楼子?立言篇》云:‘陈思之文,群才之隽也。《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蝴蝶,永蛰可拟于昆虫,施之尊极,不甚嗤乎。’之推之言,盖与梁元帝相似。”
    ④[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杂文》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祝盟》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6—177页。
    ⑥[韩]洪润基:《<文心雕龙>对曹植四篇散文的批评涵义》《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⑦[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定势》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1页。第535页,注[13]:陈思语无考。此条已被梁春胜论文《曹植佚文辑考》列为曹植集体佚文辑考中。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练字》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24页。第629页,注[11]:陈思语无考。此条已被梁春胜论文《曹植佚文辑考》列为曹植集体佚文辑考中。
    ②曹植:《与杨德祖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版,第564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序志》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6页。
    ④梁祖萍:《“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论刘勰对曹植的评述》,《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篇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63页。
    ②南北朝的苏绰也曾仿尚书体作《大诰》,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称此为“糠粃魏晋,宪章虞夏”。参考《北史》,卷八十三,第2781页;《周书》,卷二十二,第370页;卷二十三,第391页。苏绰《大浩》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于为政为德之道,但他并无批判诗文的著作传世。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④《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檇李丛书》本,第158册,第97页。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注:《诗式?邺中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②[唐]卢照邻杨炯著徐明霞点校:《杨盈川集?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卷四,《卢照邻集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3页。
    ③[唐]卢照邻杨炯著徐明霞点校:《杨盈川集?王勃集序》卷三《卢照邻集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页。
    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中,凡提及到曹植的乐府诗篇名也算作对之进行了批评。
    ①[晋]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页。
    ①[清]严可均辑史建桥审订:《全隋文?叙曹子建墨迹》(《甲秀堂法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1页。
    ②[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③[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
    ④[唐]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2页。
    ⑤《全唐文》(卷三百十五),第3198页。
    ⑥《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七册)卷二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5页。
    ⑦《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七册)卷二百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82页。
    ⑧《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七册)卷二百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29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39-3140页。
    ②《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五册)卷一百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83页。
    ③《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十七册)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82页。
    ④《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二十五册)卷八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962页。
    ⑤《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二十五册),卷八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093页。
    ⑥释道世:《呗赞·赞叹》,《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82页。
    ①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②魏征等撰:《隋书·李谔传》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5页。
    ③康震:《南北朝时期“关陇集团”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卷一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8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卷一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0页。
    ③李珍华傅璇琮:《谈王昌龄的<诗格>》,《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④古风著:《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⑤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⑥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14页。
    ⑦卢盛江:《王昌龄<诗格>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另见[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第153页。皎然《诗式》所引:“王昌龄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谓一句见意为上。”第156页,注[6]:《文镜秘府论?南卷》引王昌龄《诗格》:“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当句皆了也。”又:“高手作势,一句更起别意,其次两句起意。”“夫诗,一句即须见其居地处。”注[5]:所谓“一句见意”,即指以单独一句表明一个意思。……《文镜秘府论?南卷》引王昌龄《诗格》云:“古文格高,一句见意。”
    ②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③[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8页。“自魏文属论,深以清浊为言;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
    ④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⑤[南朝]沈约:《宋书》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①[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②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③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3页。参见第516页,注[4]: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窃复推明其义曰,此篇所云风情气意,其实一也,而四名之间,又有虚实之分。风虚而气实,风气虚而情意实,可于篇中体会得之。辞之与骨,则辞实而骨虚。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之辞,惟前者始得文骨之称,肥辞不与焉。
    ①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②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6页。
    ③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1页。
    ④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⑤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⑥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8页。注[1]:“所奏即入之乐府聚之”,“之”原作“至”,王利器疑为“之”音近之误。周维德、兴膳宏以“聚至”三字为衍文。
    ⑦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①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85页。注[5]:此句以‘咸同志’对‘不可筭’,以‘多念’对‘百忧’,是也。
    ②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85页。注[1]:“句对四”:“句”明钞本《吟窗杂录》作“可”,误。
    ③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6页。
    ④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1页。曹植《赠王粲》,《文选》卷二十四,第1121页,“遂”作“自”。
    ⑤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第451页。曹植《七哀诗》,《文选》卷二十三,第1086页。
    ⑥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⑦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⑧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6页。注[1]:“若语势有对”:“势”下原有“者”,据《文笔眼心钞》删。
    ①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9页。注[1]:“平”(诗有平意兴来作者)王利器疑作“凭”。
    ②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9页。注[1]:此徐陵《别毛永嘉》诗,载《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恐长辞”《艺文类聚》作“空长离”。
    ③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6页。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文选》卷二十九,两条注文皆在第1363页。
    ④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⑤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①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48页。此段文字与南卷《论文意》颇合,后者出王昌龄《诗格》,任学良、兴膳宏皆以为同出一书。《论文意》:“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弁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王昌龄《诗中密旨》(《吟窗杂录》本):“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参见注[1]、[5]。
    ③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④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⑤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页。参见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83页注。《函京》,即《又赠丁仪王粲》,《文选》二十四,“军”元本做“君”,据明钞本《吟窗杂录》及《文选》改。“度”原本作“过”,据《文选》改。“函”《词府灵蛇》本作“幽”,误。
    ①参见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1页注。《诗中密旨》:“句有三例: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诗句见《尚书?益稷》。“两句见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栢,磊磊涧中石松?地间,忽如远行客’。”此《古诗十九首》中句,载《文选》卷二十九。刘公幹诗为刘桢《赠从弟》诗,见《文选》卷二十三。“青青陵”,《文选》作“亭亭山”;“弦”《文选》作“声”。
    ②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77、178页。曹植《赠丁翼》,《文选》卷二十四。刘越石诗为《重赠庐谵》,见《文选》卷二十五。“意”原本作“为”,据《文选》及明钞本《吟窗杂录》改。“此贬体也”:“贬”,原本作“褒”,盖误。《词府灵蛇》本作“二诗皆褒体也”,亦误。据明钞本《吟窗杂录》改。参见第178页注。
    ③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页。
    ④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⑤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1页。曹植《赠友人》,即《赠王粲》,《文选》卷二十四,第1120页。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卷一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9页。
    ②[清]毛先舒:《诗辩坻》,郭绍虞著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③[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第120页,注[8]:《南史?颜延之传》载鲍照云:“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萧纲《与湘东王书》:“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按:此处可以看出,皎然认为谢诗之“风流自然”,并不是苏、李诗的那种“未有作用”的自然,而是“尚于作用”后达到的自然。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云:“三谢固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极,妙亦自然。”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隽。陶诗胜言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④[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⑤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页。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③按曹丕《典论?论文》所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七子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后世一般沿袭此说。然据《魏书?王粲传》等史料记载,邺下七子一说为曹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与刘桢等七人。详见李壮鹰校注《诗式》第111页,注[2]。另:“然文帝《典论》论七子之文,无曹植有孔融者,元瑞以为弟兄相忌故也,非矣。谢灵运《代从军拟太子邺中集》诗及李于鳞《代从军公宴诗》,皆有植无融。”参见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④[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6页。见第509页,注[16]:《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载桢平视太子夫人甄氏事,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序》曰:“桢卓荦偏人。”此气褊之征。
    ⑤[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⑥[宋]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引,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三月[1937.3]印行,第332页。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注[1]:此节是对曹植诗的评论,原本编在“用事”条前,今移于曹植所举诗后。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校[1]:《文选》收此诗题作《杂诗》。即《杂诗》“西北有织妇”篇。
    ③[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④[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注[2]。作用事:诗中虽涉及事典,但不直用其原意,而是经过构思,或引古事作比,或褒贬古事,以申自己的命意(参下文“用事”“语似用事,义非用事”二条),皆属于作用事一类。
    ⑤[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校[6]:“诗”,《说郛》、《历代》、《谈艺》、《馥古丛书》各本作“赠白马王彪”。
    ⑥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注[9]:“次句”指曹植诗“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二句。第36页,校[8]:“让”,原本注云“一作诮。”
    ⑦[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6页。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比兴》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1页。
    ③[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注[9][10][11]。
    ④[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注[10]。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注[13]。
    ②刘殿爵等编:《曹植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版,第105页,注[15]。臣,作良。《曹集考异》卷五,第24页。
    ③[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另见《艺文类聚》卷五十五。
    ④[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代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①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②[晋]陈寿著:《三国志》卷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9页。
    ③[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注[2]:按:王粲诗谓“秦穆杀三良”,是直斥穆公之罪,而曹植诗言“三臣皆自残”,辞气则曲折委婉。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另见吴景旭《历代诗话》,第153页。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注[2]。
    ③[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注[3]。
    ④参见[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注[7]。
    ⑤参见[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校[8]:“因”,原本注云:“一作为”。
    ⑥参见刘殿爵等编:《曹植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版,第24页,注[19][20][21]:1、浮沈,作沈浮,《宋书》页623;2、异势,作异路,《宋书》页623;3、长逝,作吹我,《宋书》页623。
    
    ①[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②[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五十六,杂文部二。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明诗》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②[晚唐]丘光庭著刘大军校点:《兼明书》卷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页。
    ④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35页。
    ⑤[香港]刘殿爵等主编:《曹植集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三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448页。
    ①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0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页。
    ③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二,《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701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698页。
    ⑤[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698页;《鲍参军集》卷三作《代陈思王白马篇》。《诗纪》卷五十三,作《效曹子建白马篇》;《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七《代陈思王白马篇》;《艺文类聚》卷四十二乐部二。
    ⑥[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7698页。
    ⑦[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⑧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二,《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55页。
    ②《日与月》与《日月》两篇非指《妾薄命二首》。因此论下文中“日月既逝”明显指《妾薄命二首》(“日月既逝西藏”篇)。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第55页,注[1]:“‘出为《尺蠖》’疑有误。《太平御览》九四八引曹植《长歌行》云:‘尺蠖知屈,体道识穷达。’似可参。”
    ①《两仪》非指《惟汉行》(首句为“太极定二仪”),因此论下文中有“拟《出东门》为《惟汉》”。故得知《嗟佳人》非指《美女篇》,因此论下文中有“拟《齐吟行》为《美女》”。
    ②《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六册)卷一百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3页。
    ③[清]王琦注引:《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03页。
    ④王玫著:《建安文学接受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①[唐]李商隐著冯浩蒋凡笺注:《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
    ②《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十八册)卷六百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211页。
    ③《全唐诗》(共二十五册)(第十八册)卷六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228页。注:曹有《愁霖赋》,谢有《愁霖诗》。
    ④[唐]李延寿:《南史》(二)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3页。
    ⑤[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32页。
    
    ①[唐]丘光庭刘大军校点:《兼明书》卷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列传第二十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6页。
    ①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18页。
    ①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20页。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1页。
    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9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7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0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31-1032页。
    ③《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0页。
    ④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23页。
    ①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1页。
    ②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4页。《韩愈论》原作《进论》据《淮海集》卷二二改;“实积众流之长”的“流”,《淮海集》作“家”;“于是子美者”的“者”字原脱,据《淮海集》补。参见第194页注释。
    
    ①[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0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0页。其中“颜延之‘明月照积雪’”:文渊阁四库本注:按“明月照积雪”乃谢灵运诗,此误。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1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7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5页。
    ④[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3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5-456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2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3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4页。
    ②[宋]吕本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引,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三月[1937.3]印行,第332页。
    ③[宋]范晞文:《对床夜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8页。
    ①《历代诗话》,第519页。另见[明]都穆《南濠诗话》有类似批评,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43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4页。
    ③[清]丁晏编王云伍主编:《曹集铨评》(共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初版,第40-41页。
    ④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页。
    ⑤[清]丁晏编王云伍主编:《曹集铨评》(共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初版,第41页。
    ⑥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9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0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1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2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3-414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2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1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8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8页。
    ①[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卷一百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
    ①[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卷一百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
    ①[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另见《艺文类聚》卷五十五。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7-128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2页。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6页。
    ②[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3-214页。
    ③[宋]王观国著田瑞娟点校:《学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0页。
    ④[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1页。
    ①[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18页。
    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3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448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458页。
    ③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4—505页。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698页。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701页。
    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714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707页。
    ②[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页。
    ③[元]辛文房著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卷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④唐圭璋孔凡礼:《全宋词》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后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页。
    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0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4页。
    ④[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62页。
    ①[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①郭绍虞:《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新语》第5期,1945年。
    ②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①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②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0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④[清]朱绪曾撰:《曹集考异》,《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8页。
    ②[明]周履靖编次:《骚坛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另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三)(共六册),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15页。
    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4页。
    ④[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1页。
    ⑤[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5页。
    ①[清]朱绪曾撰:《曹集考异》,《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547页。
    ②[清]朱绪曾撰:《曹集考异》,《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0页。
    ③[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0页。
    ④[清]朱绪曾撰:《曹集考异》,《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①[清]朱绪曾撰:《曹集考异》,《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②[明]钟惺谭元春辑:《古诗归》卷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9页。
    ③[明]张溥辑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上海: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2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7页。
    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0页。
    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9页。
    ④[明]钟惺谭元春辑:《古诗归》,《续四库全书》(1589册)集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29页。
    ①[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5页。
    ②[明]徐世溥著:《榆溪诗话》,《唐诗谈业》(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④[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①[明]胡应麟:《杂启长公小牍九通》之二,《少室山房类稿》卷一百二十。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③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①[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五内篇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②[梁]钟嵘著古直笺:《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分别第19、20、17、21、30、25页。
    ③当然关于钟嵘对诗歌渊源谱系的推衍另有批评者持提出质疑,如明王世贞评曰:“吾览锺记室《诗品》,折衷情文,裁量事代,可谓允矣,词亦奕奕发之。第所推源出于何者,恐未尽然。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少损连城之价。吾独爱其评子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参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1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⑥[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⑦[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6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⑥[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2页。
    ⑦[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9页。
    ③王明辉著:《胡应麟诗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8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2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⑥[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⑦旧题《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诗句为:“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3页。
    ②谢明阳:《许学夷<诗源辩体>在晚明的传播与接受》,《东华人文学报》,第5期,2003年7月,第300页。
    ③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④[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三十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⑤[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40页。
    ⑥[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④[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⑤[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④[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⑤[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④[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②[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2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④[明]徐祯卿:《谈艺录》,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0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①[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③[明]谢榛著:《四溟诗话》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8-1179页。
    ④[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6页。
    ②[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2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8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51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①[明]谢榛著:《四溟诗话》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6页。
    ②[明]都穆著:《南濠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1页。
    ③[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4-995页。
    ④[明]胡应麟著:《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页。
    
    ①[明]谢榛著:《四溟诗话》卷四,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7页。
    ②[明]俞弁著:《逸老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5页。
    ③[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1页。
    ④[明]钟惺谭元春著:《古诗归》卷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9页。
    ①[明]钟惺谭元春著:《古诗归》卷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0页。
    ②[明]钟惺谭元春著:《古诗归》卷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9、430、430页。
    ③[明]徐祯卿著:《谈艺录》,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7页。
    ④[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八,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8-1079页。
    ①[明]胡应麟著:《诗薮》遗逸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79页。
    ②[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7-988页。
    ③[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8页。
    ④[明]谢榛著:《四溟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51页。
    ⑤[明]谢榛著:《四溟诗话》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62页。
    ⑥[明]钟惺谭元春著:《古诗归》卷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页。
    ⑦[明]徐世溥著:《榆溪诗话》,(《唐诗谈业》(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①[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9页。
    ②[明]徐世溥著:《榆溪诗话》,《唐诗谈业》(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页。
    ③[明]徐世溥著:《榆溪诗话》,《唐诗谈业》(及其它二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④[明]谢榛著:《四溟诗话》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63页。
    ⑤[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2页。
    
    ①[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983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8页。
    ③[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3页。
    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5页。
    
    ①[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8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0页。
    ④[明]李梦阳、王士贞评点:《曹子建集十卷本序》,《曹子建集》卷首。
    ⑤[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6页。
    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51页。
    ②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②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页。
    ①[清]吴淇:《六朝选侍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84-585页。
    ③[清]张笃庆:《师友诗传录》,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第134页。
    ④[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第15页。
    ①[清]黄子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页。
    ②[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①[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②[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③[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④[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第478页。
    ⑤[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十月[1929.10]印行,第7页。
    ⑥[清]施补华:《岘佣说诗》,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67页。
    ①[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三,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45页。
    ②[清]严可均:《曹集考异》卷十一,《续四库全书》集别集(第13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页。
    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1页。
    ④[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7-38页。
    ⑤[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刘熙载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5页。
    ⑥[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⑦[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92页。
    ①[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引,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1页。
    ②[清]王士禛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9页。
    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49-850页。
    ④[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二,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86-2187页。
    ⑤[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刘熙载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7页。
    ⑥[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①[清]施补华:《岘佣说诗》,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67页。
    ②[清]冯班:《钝吟杂录》,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③[清]冯班:《钝吟杂录》,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④[清]冯班:《钝吟杂录》,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引,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1页。
    ①[清]施闰章:《蠖斋诗话》,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页。
    ②[清]丁晏:《曹集铨评》附录,《陈思王年谱序》,第1-2页。
    ③[清]马位:《秋窗随笔》,《丛书集成续编》(第15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①[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郭绍虞编撰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6页。
    ②[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23页。
    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0页。
    ④[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八,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631页。
    
    ①[清]洪亮吉著陈尔冬校注:《北江诗话》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1页。
    ③[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④[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6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4-125页。
    ②[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24页。
    ①[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6页。
    ②[清]张玉谷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88页。
    ③[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①[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74-575页。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曹植《赠徐干》“亮怀璠玙美,积久德愈宣”,作“愈宣”、“玙璠”,《曹集铨评》作“璠玙”。
    ①[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664页。
    ①[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三,《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615页。
    ②[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665页。
    ③[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①[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一,《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11页。
    ②[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一,《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11页。
    ③[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665页。
    ④[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②[清]王夫之:《船山古体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74-575页。
    ③涂波著:《王夫之诗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④[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①[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191页。
    ②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433页。
    ①[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②[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51-552页。
    ③[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1页。
    ④[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九,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424页。
    ⑤[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26页。
    ⑥[清]尚镕:《三家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8页。
    ①[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5页。
    ②[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页。
    ③[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4-125页。
    ④[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7页。
    ⑤[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5-76页。
    ⑥[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5-126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6页。
    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1页。
    ④[清]恒仁:《月山诗话》,吴乔述《围炉诗话》(二)(及其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①[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8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9-120页。
    ③[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0年版,第109页。
    ④[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206页。
    ⑤[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209页。
    ⑥[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
    ①[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34页。
    ①[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1页。
    ②《曹集铨评》《志注》作“林叶。”案《御览》卷五百七十三作“株叶”,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上作“株荄”。
    ③[清]张玉穀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④[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4页。
    ⑤[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6页。
    
    ①[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②[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③[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④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⑤[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⑥[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①[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4页。
    ②[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③[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据天茁园刻本排印,贝叶山房张氏藏版,辛味白杂志公司1935-1936发行,第31-32页。
    ④张明华等著:《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⑤[清]张玉穀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205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6页。
    ②[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③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页。
    ⑤张明华等著:《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5页。
    ⑥[梁]钟嵘:《诗品》,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⑦[日]兴膳宏:《〈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①[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②陈洪:《论<楚辞>的神游于游仙》,《文学遗产》,2007年6期,第15页。
    ③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④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54页。
    ①[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