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转型期的“底层叙述”看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拓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改革继续深化,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严重分化,贫富差距明显,社会政治、经济等资源占有量悬殊,大多数国人沦为堪怜堪忧的“底层”。关注社会生活的文学也伴随着九十年代现实主义的回潮表述“底层”,“底层叙述”成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最主流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九十年代的改革推进,使文学进一步边缘化,市场决定文学或者作家的命运这一新意识形态萌生并逐渐强大,现实主义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中大规模复兴,但此时经历过新时期几十年探索与突破努力后,现实主义出现观念领域、思想含蕴、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新的拓展。本文的着眼点就是从“底层叙述”的大量文本出发,探讨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以期对后来文学的现实主义进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描述转型期发生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促成“底层叙述”的日渐繁兴,激起作家内在精神世界可贵的人文主义关怀情感;这些变化也促使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整体转向现实主义,但促进现实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市场化制约下文学本身发展的流弊与困境。
     第一章,从现实主义中外发展历程着眼,探绘现实主义历史浮尘间的真容,结合转型期后现实主义写作的具体状况,把握现实主义当前语境中出现的新特点和发展轨迹,提出以后在发展过程中应“守”的基本特点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变”。
     第二章,详细阐述现实主义在新语境下的精神传承和多重思想意蕴诉求。就“底层叙述”而言,批判性和反抗意识是现实主义不屈精神的再次灼亮,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失落是现实主义新境遇中的沉重思虑。
     第三章,转型期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伦理和精神的失守。“底层叙述”的作家直面这个问题,在商业化时代执着探索民族精神重构的可能性。底层世界的温善人性、民间精神、宗教信仰是作家致力于精神重构的可贵探索。
     第四章,现实主义多元化审美特质的探求。经历过“先锋文学”的形式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出路探寻,都使现实主义的再发展呈现融新的文本特征。就“底层叙述”为例,主要体现为朴素现实主义的追求、现代主义特质的融入、本土化民族美学的探索。
     第五章,落脚当前,“底层写作”是一场人为掀起的文学潮流,有一些思想意义价值,但值得反思的缺憾还是明显存在。“底层写作”只是广阔“底层叙述”的一簇浪花,但相同的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底层叙述”,因为各种原因也形成一定写作困境,急需突围与超越。指出困境,瞻望前景,文学的进展就在身体力行的步履中伸向未来。
     本文以“底层叙述”为例,把握现实主义新拓展的多方面表征,并希望在现实主义发展视野下,指出“底层叙述”的突围之径,希望能对他人的研究或文学的后来发展,有些微的参考价值。更希望文学研究能切实深入文本实际,尊重文本实际,如此,也许方能辨识文学状况的真实,才能绘出文学发展的可能。
It was last 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when essensial change occured in society and literature arenas in China This phenomenones were made up several facts:economy develop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transform deeping continuously, social class differentiation, wealth gap widening, which made majority people living in the bottom. The "bottom narrative" has become the main literature phenomenon since 1990.Accompany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in nineties, literatur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unnecessary to common people。At the same time, a new consciousness that the fate of the writer or litera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mark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Therefore realism style in literature begins to rebound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reader, which along with some breakthrough in concept, thought, forms aspects。In the assay, I will discuss the new progress in realism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future at the basis of text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important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ransition, These changes led to "the underlying narrative" Prosperity growing, and Arouse the inner spiritual world of these precious humanistic writers and their care; These change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number of writers invariably turned to real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m, but also exposed the constraints of market ab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tself difficulty.
     The first chapt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realist foreign eyes, realistic painting probe the true volume between the dust of history, combined with realism after the transition, the specific writing situation, grasp the realism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features, made after the Aesthetic the possibility of upgrading the field path.
     The second chapter, detailed re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spirit of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Spiritual heritage and multiple demands. On the "bottom narrative", the sense of criticism and resistance is realistic again glim indomitable spirit, the new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general spirit of the loss of intellectuals is a new situation in realistic heavy thoughtful. Grasp the realism in the current context the emergence of new features, make the field after the aesthetic possibility of upgrading the path.
     ChapterⅢ, the enlightenment a century realism important spiritual heritage,but the Enlightenment once for historical reasons to be shelved. "underlying narrative" to continue the theme of national enlightenment, perseverance in the era of commercial explor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Bottom of the world's temperature and good human, civil spirit, the spirit of religion is a writer committed to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able exploration.
     ChapterⅣ,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realism to explore diversity. experienced a "pioneer literature" in the form of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explore, all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features of the new text rendering. On the "bottom narrative" as an example, mainly reflected the pursuit of simple realism, modernism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localization of national aesthetic exploration.
     ChapterⅤ, settled at present, "Writing the bottom" is a literary man set off the trend, the value of some ideological sense, but it is worth reflection of defects or evident. "Writing the bottom" is only a broad "bottom narrative" of a bunch of waves, but the same reality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underlying narrative", due to various reasons a certain writing difficult, needed breakthrough and beyo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ifficulties, look to the future, the progress of literature in a personal walking in toward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the underlying narrative," for example, to grasp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ny realis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hope to develop realistic perspective, stating that "underlying narrative" Breakthrough of the path, Others want to study literature or later developed, slightly useful, but hope to real in-depth literature study the actual text, respecting the actual text, so perhaps the situation can only identify the true literature, literary development can be drawn. and I wish my efforts could point out the way for the improving of this kind of literature. In this way, we can perceive the true literate conditions and describe the literate future.
引文
[1]徐肖楠:《迷失的市场自由叙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06年6期,49页。
    [2]孙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天涯》2004年2期。
    [3]同上
    [4]陈应松:《疼痛》,《清明》,107页。
    [5]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编后记》,《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6]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96页。
    [7]董丽敏:《当代文学生产中的<兄弟>》,《文学评论》,07年2期84页。
    [8]孟繁华:《“憎恨学派”的“眼球批评”——关于当下文学评价的辩论》,《北京文学》,2010年2期,111页。
    [1]南帆:《概念的权力-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山花》,1991年11期,71页。
    [2]法国:阿兰·罗伯-格里耶,张容译,《从现实主义到现实》,《法国研究》,1992年2期,85页。
    [3]姜书良主编:《外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页。
    [4]同上,174页。
    [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62页。
    [6]柳鸣九:《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3页。
    [7]同上
    [8]宋剑华:《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之反省》,《文学评论》,1999年5期版74页。
    [9]同上,73页。
    [10]杨朴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同上
    [12]同8,79页。
    [13]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页。
    [14]雷达:《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小说评论》,1999年6期,4页。
    [15]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6期。
    [16]雷达:《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1996年5月24日。
    [17]王彬彬:《当前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争鸣》,1996年6期,80页。
    [18]沐金华:《“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题材得失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期,12页。
    [19]萧夏林:《泡沫的现实和文学——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北京文学》,97年6期,59页。
    [20]韩雪临:《“现实主义冲击波”与内心困惑》,《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3期,127页。
    [21]曹征路:《文学精神的迷失与时代困惑》,《探索与争鸣》,2006年8期,14页。
    [22]银玉芝:《以国家的名誉减少底层悲剧》。
    [23]王学忠:《因为我是诗人》《王学忠诗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32页。
    [24]孟繁华:《“憎恨学派”的“眼球批评”——关于当下文学评价的辩论》,《北京文学》,2010年2期,112页。
    [25]豪威尔斯:《豪威尔斯文艺批评选集》,第三卷,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4页。
    [26][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42页。
    [27]阎连科:《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受活后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328页。
    [28]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18页。
    [29]转引自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55页。
    [30]同上,218页。
    [31]阎连科:《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受活后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327页。
    [32][美]莫里斯·迪克斯坦著,刘玉宇译,《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之《序言》,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5页。
    [33]阎连科:《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受活后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327页。
    [34]同上,328页。
    [35]同上,328页。
    [1]杨 嘉《论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2期,75页。
    [2]滕翠钦、陈舒劫:《现实主义和文学批判——中国当下语境中“底层文学”的美学风格》,((山东社科大学学报》,2009年4期,65页。
    [3]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65页。
    [4]祈丽岩:《“底层”的介入与现实的批判——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创作》,《名作欣 赏》,2007年8月,80页。
    [5]张漪:《省委书记也有“成长的烦恼”》,《文汇报》,2002年4月19日第8版。
    [6]法:丹纳《巴尔扎克论》,伦敦1906年版,219-220页。
    [7]白烨:《来自煤层深处的呼唤——刘庆邦长篇小说<红煤>》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年09月08日14:08.
    [8]曹征路:《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2期,23页。
    [9]蕾切尔·卡逊:《不必要的破坏》,吕瑞兰、李长生译,转引自刘青汉主编《大地的诉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99页。
    [10]徐刚:《拯救大地》,转引自刘青汉主编《大地的诉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40页。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02页。
    [12]雪 漠:《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229页。
    [13]同上,115页。
    [14]同上,77页。
    [15]同上,22页。
    [16]同上,75页。
    [17]郑义:《中国生态破坏的祸根》,转引自刘青汉主编《大地的诉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88页。
    [18]雪 漠:《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226页。
    [19]甘地著,吴蓓译:《圣雄修身录——甘地论道德、修养以及健康》,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4-75页。
    [20]鲁枢元:《人类纪精神圈文学的使命》,《海燕》,2005年3期,卷首语。
    [21]孙荪:《捕捉变化中的乡土精灵——李佩甫散论》,《中州大学学报》,1998年1期,2页。
    [22]同上,30页。
    [23]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563页。
    [24]曾 平:《乌托邦的终结——评张炜的长篇小说<剌猬歌>》,《当代文坛》,2007年6期,113页。
    [25]同上,111页。
    [26]张 炜:《把文字唤醒——在大众讲坛的演讲》,《上海文学》,2007年5期,92页。
    [27]雷 达:《雷达专栏:长篇小说笔记之十七》,《小说评论》,2003年3期,5页。
    [28]同上,6页。
    [1]雷达:《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对当今文学存在理由的若干思索》,《北京文学》,2002年11期,95页。
    [2]雷达、白烨、吴秉杰、王必胜、潘凯雄:《九十年代的小说潮流》,《上海文学》,1994年1期,67页。
    [3]索飒:《踽踽独行的大地之子——读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
    [4]古之草:《用爱拯救灵魂——评雪漠小说<博物馆里的灵魂>》,《红豆》,27页。
    [5]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他》,《读书》,2005年10期,38页。
    [6]孙郁:《刘庆邦:在温情与冷意之间》,《北京观察》,2004年5期,24页。
    [7]同上,25页。
    [8]同上,25页。
    [9]迟子建、阿成、张英:《温情的力量》,《作家》,1999年3期,49页。
    [10]袁敏:《吸收各种营养才会健康——访女作家迟子建》南方网女性频道,2002年8月16。
    [11]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他》,《读书》,2005年10期,40页。
    [12]施占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4期,51页。
    [13]同上。
    [14]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陈思和、何清:《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中山大学学报》,99年5期。
    [16]吕晓英:《民间:理想的天然栖息地——新时期小说创作民间精神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0期,152页。
    [17]鬼 子:《瓦城上空的麦田》,《人民文学》,2002年10期,34页。
    [18]鬼子:《被雨淋湿的河》,《人民文学》,1997年5期,13页。
    [19]鬼 子:《疯女孩》,《作家》,2005年4期,74页。
    [20]鬼子:《狼》,((作家》,2007年1期,50页。
    [21]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2]雷 达:《雷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58页。
    [23]雷达:《关于当下文学的症候分析》,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24]张承志:《以笔为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38页。
    [25]何向阳:《夏娃备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33页。
    [26]张承志:《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35页。
    [27]雪漠:《白虎关》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520页。
    [28]北村:《今时代神圣启示的来临》,《作家》。1996年1期,62页。
    [29]何向阳:《夏娃备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37页。
    [30]张承志:《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2页。
    [31]张承志:《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15页。
    [32]张承志:《在中国信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6页。
    [33]张承志:《心灵史》序言,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34]刘复生:《另类的宗教写作:张承志宗教写作的意义》,《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3期,62页。
    [35]张喜田:《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创作》,《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91页。
    [36]北村:《今时代神圣启示的来临》,《作家》,1996年1期,63页。
    [37]雪漠:《大漠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110页。
    [38]同上,43页。
    [39]雪 漠:《白虎关》代后记《写作的理由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版,512页。
    [40]同上。
    [41]同上,522页。
    [1]雷达:《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趋势》,《小说评论》1991年3期,63页。
    [2]莫言:《影响的焦虑》,《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9页。
    [3]同上,10页。
    [4]胡凌芝:《深沉·自然·朴素-论赵树理创作的美和生命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4期,37页。
    [5]孙惠芬:《让小说在心情里疯长》,《山花》,2005年6期,15页。
    [6]席 扬:《论赵树理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5期,111页。
    [7]高尔基:《谈谈应该怎样为我们的杂志写文章》,《论文学》续集2,8页。
    [8]刘建海:《构筑当代新乡村的精神版图——评孙惠芬的<上塘书>)),《理论与创作》,2007年2期。95页。
    [9]刘建海:《构筑当代新乡村的精神版图——评孙惠芬的<上塘书>》,《理论与创作》,2007年2期。96页。
    [10]孙惠芬:《打工文学: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羊城晚报》,2005年7月30日。
    [11]孙惠芬:《在迷失中诞生》,《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3期,85页。
    [12]同[9],96页。
    [13]孙惠芬:《回到日常》,《北京文学》,2003年1期。
    [14]孙惠芬:《自述》,《小说评论》,2007年第2期。
    [15]张斌:《心灵的道路无限长——谈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53页。
    [16]蒋楚婷、孙惠芬:《乡村生活进入灵魂》,《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1日。
    [17]孙惠芬:《上塘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72页。
    [18]孙惠芬:《狗皮袖筒》,《名作欣赏》,2005年5期,6页。
    [19]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男人》,《北京文学》,32页。
    [20]同上,47页。
    [21]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阎连科:《对现实主义的怕与爱》,北京日报,2004年2月15日。
    [23]李敬泽:《鬼子:通过考验》《悲悯三部曲》,春风文艺出版社,246页。
    [24]鬼 子:《悲悯三部曲》,春风文艺出版社,125页。
    [25]残 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白 烨:《97小说风尚:写实》,《南方文坛》,总62期,62页。
    [27]雷达:《雷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258页。
    [28]赵学勇:《中国文学的本土化意义及前瞻》,《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4期,92页。
    [2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161页。
    [30]南 帆:《“本土”的歧义》,《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版。
    [31]孟繁华:《作为文学资源的伟大传统》,《文艺争鸣》2006年5期
    [32]贺仲明:《文学本土化的深层探索者——周立波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3期,188页。
    [33]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 《作家》,2006年3期。
    [34]贾平凹:《后记秦腔》,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565页。
    [35]张清华:《天马的缰绳——论新世纪以来的莫言》,《当代作家评论》,06年6期,38页。
    [36]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载《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26-27页。
    [37]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92页
    [38]温亚军:《赤脚穿过桑那镇》,《钟山》,07年第5期。
    [39]鬼 子:《悲悯三部曲》之《瓦城上空的麦田》篇,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0][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52页。
    [41]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5页。
    [42]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版。
    [43]同上。
    [44]王蒙:《尴尬风流》内封介绍,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45]李锐:《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6页。
    [1]孙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天涯》,2004年2期。
    [2]曹征路:《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2期。
    [3]陈晓明:《“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文学评论》,2005年2期,116页。
    [4]李云雷陈应松:《“底层叙事”中的艺术问题》,《上海文学》,2007年11月。
    [5]牛学智:《“底层叙述”为何转向浪漫主义?》,《读书》,2009年2月,125页。
    [6]摩 罗:《文学应该怎样面对底层精神文化》,《文艺争鸣》,2007年8月。
    [7]刘继明:《我们怎样叙述底层?》,《天涯》2005年5月,34页。
    [8]同上。
    [9]赵学勇,王元忠:《“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陕西师大学报》,2009年5期,56页。
    [10]同上,55页。
    [11]李兰妮:《旷野无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12]李云雷:《如何扬弃“纯文学”与“左翼文学”?——底层写作所面临的问题》,《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5期。
    [13]陈应松:《反叛南方的写作》,1页。
    [14]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和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C·W·.E·比格斯贝:《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
    [3]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罗杰·加洛蒂:吴岳添译:《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雷达:《论民族灵魂的重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6]何向阳:《梦与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8]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R·韦勒克著,刘象愚选编:《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0]周政保:《精神的出场——现实主义与今日中国小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卢卡契:《卢卡契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3]杨立元:《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14]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15]宁宗一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王洪岳:《现代主义小说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7]王素霞:《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8]庞守英:《新时期小说文体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格非:《小说艺术面面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郑树森:《小说地图》,三联书店2006年版。
    [21]张末民:《新世纪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吴义勤:《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雷达:《思潮与文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雷达:《雷达自选集·文论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5]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鬼子:《悲悯三部曲》,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7]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雷达:《雷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9]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30]姜书良主编:《外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2]柳鸣九:《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3]杨朴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4]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35]王学忠:《王学忠诗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36]豪威尔斯《豪威尔斯文艺批评选集》,第三卷,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38]阎连科:《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莫里斯·迪克斯坦,刘玉宇译,《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上海三联出版社。
    [40]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41][法]丹纳:《巴尔扎克论》,伦敦,1906年版。
    [42]刘青汉主编:《大地的诉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4]雪漠:《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45]甘地著,吴蓓译:《圣雄修身录——甘地论道德、修养以及健康》,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6]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关于他人的痛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48]雷达:《雷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9]雷达:《关于当下文学的症候分析》,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50]张承志:《以笔为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何向阳:《夏娃备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2]张承志:《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3]雪漠:《白虎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54]张承志:《在中国信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5]张承志:《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56]雪漠:《大漠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57]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8]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59]别林斯基: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60]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2]王蒙:《尴尬风流》,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63]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