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分配正义不仅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本文共由引言和四章正文组成。
     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主要了考察分配、正义、分配正义等概念。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分配正义思想,其思想内容包括:批判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主张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概括介绍了当代西方存在的几种主要分配正义理论,它们是: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阿马蒂亚·森的分配正义理论。
     第二章运用最新数据对当代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考察。研究了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和实现分配正义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主要考察当代中国分配正义原则。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当代中国分配正义原则的几个主要因素: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人的发展状况、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传统社会主义平等观等。其次,本文提出了当代中国分配正义原则,包括按贡献分配原则、合理差别原则以及补偿性原则。本文对按贡献分配原则的涵义进行了解释并对其正义性进行了论证。合理差别原则是从罗尔斯“差别原则”语意引申而来的,也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按需分配原则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本文认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经济社会需要是实现合理差别原则的底线;中等收入者占主体是实现合理差别原则的目标。补偿性原则,是指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政策偏向导致的利益失衡进行补偿的原则。三项原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第四章主要考察实现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基本路径。本文首先对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分配制度调整及其正义取向进行了考察。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表面上看是公平正义的,但是,它不符合“应得”的正义理念。市场化改革以来,分配制度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趋向正义的,但是,市场化改革也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的不正义性也日益明显。其次,对于如何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分配正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其中主要包括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以及建立和完善劳资谈判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等。第三,对于如何在再分配中体现分配正义进行了思考。再分配中政府要通过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削富济贫”,特别要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投入要优先满足公众的基础性需求等。本文还思考了实现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其他措施。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 in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hot academic topic. This paper holds up Marxism guidance, takes us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reference,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philosophy. This paper is constitutive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four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the status of such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and the potential innovation and inadequacies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s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distribution justice, and so on. It deeply discusses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which focus on the animadversion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capital and the proposition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ne's work and further to one’s need. It also 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ie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theoretical circles which mainly include: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ies in Utilitarianism, Rawls’doctrines, Extreme liberalism, Communitarianism, and Amartya S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come gap in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latest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dening of income gap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the reasons why the gap is being widened. Based on this, it holds that it’s significant for us to study and achieve distributive justice because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contribu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self-development of Marxist studies, and so 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t first, it discusses som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incipl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such as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na human development status,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raditional socialist equality concept, etc. Then it proposes to exercise the principl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consist of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contribution,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diverg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ory justice. I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contribution and demonstrates its justice. In this chapter,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divergence is inferred from Rawls’‘principle of divergence’which is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ne’s need’by Marxism founders. It suggests that it is the base lin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divergence to satisfy the basic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 of the masses; it is the ai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divergence to make the majority to become the middle-income people. As for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ory justice, it intends to compensate the interest imbalance arising fro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olicy bias. It should be stressed that the above three principles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ut interactive and complementary.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pat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adjustment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ir justice since the market reform. It holds that egalitarian distribution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fair and just by Chinese people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the appearanc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because of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a of justice "to be deserved". Since the market reform, the adjustment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are basically direct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justice. However, the market reform has also caused an expansion of income gap and thus injustice became more and more evident. Secondly, it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achieve distribution justice in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which mainly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order,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minimum wage standard, etc. Thirdly, it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distribution justice in redistribution. It hold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reasonabl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ies to‘cut the rich and help the poor’in redistribution.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ake the public need’s satisfaction as the prior target.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some other measures to realize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引文
①冷溶等.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4,第1364页.
    ①李君如.我们应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
    ②刘斌.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5,(3).
    ③柳平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重构[J].经济学家,2007,(2).
    ④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1).
    
    ①应宜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02-1-2.
    ②刘国光.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N].经济参考报,2005-10-15.
    ③刘国光.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5,(4).
    ④王绍光.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战略与管理,2002,(3).
    ⑤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19—26页.
    ①顾肃.论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正义原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3).
    ②王海明、孙英.社会公正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③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第191-201页.
    ④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704-705页.
    ⑤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4.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等.微观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171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等.微观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173页.
    
    ①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C].李兆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60页.
    ②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C].李兆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60页.
    ③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C].李兆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60页.
    ④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1页.
    ①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C].李兆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61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第1、26—27页.
    ②[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76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61页.
    ②[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第1页.
    ③转引:[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63页.
    ④何怀宏.良心与正义的探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第267-268.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77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78页.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65页.
    ④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3-3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62页.
    ②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第113、115页.
    ③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261、268页.
    ④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第190、192页.
    ⑤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页.
    
    ①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J].伦理学研究,2002,(2).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95、97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7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102-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第310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第27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第153页.
    ③[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58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284页
    
    
    ①[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1,第2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7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7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10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8页.
    ④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5页.
    
    ①[日]田上孝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J].国外理论动态, 2008,(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0页.
    ②[英]G·A·柯亨.马克思语诺奇克之间[M].吕增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31页.
    ④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8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306页.
     ①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379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91-4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44-545页.
    ①乔洪武.资本论中的经济正义思想[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①[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M].赵荣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29页.
    ②[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14页.
    ①[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20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1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02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02-303页.
    ①转引: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410页.
    ①[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83-184.
    ②[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81.
    ③[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55-56页.
    ④[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56页.
    ①[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92页.
    ②[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理论——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页.
    ③[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理论——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4-5页.
    
    ①[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28、29、32页.
    ②[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70页.
    ③[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80页.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0页.
    ①赵人伟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5-4-26.
    ①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平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6).
    ②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第191页.
    ③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7页.
    ④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页.
    ⑤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08页.
    ⑥转引:王绍光.正视不平等的挑战[J].管理世界,1999,(4).
    ①孔泾源主编.2005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第64页.
    ②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①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48-49页.
    ①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做好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2-20.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③温家宝.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0-3-15.
    ④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98页.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45页.
    ①冷溶等.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364页.
    ①权衡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6,第78-87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③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1.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45页.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59页.
    ②[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60页.
    ③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45页.
    ①温家宝.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5-9-7.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②温家宝.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0-3-1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44页.
    ①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第191页.
    ②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
    ①[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1-2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6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第72页.
    ②[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第364、3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①张兆裕编著:荀子·富国[M].燕山出版社,1995,第111页.
    ②转引: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73页.
    ③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6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4页.
    ①吴敬琏.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第79、83页.
    ②卫兴华.卫兴华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第445、446页.
    ①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54页.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35页.
    ②刘根荣.市场秩序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③[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365页.
    ④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128页.
    ⑤洪银兴.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23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20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73页.
    ④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李兆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304页.
    ⑤[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29页.
     ①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35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等.微观经济学(第16版)[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224页.
    ②转引: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526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74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102页.
    ①[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第1、66页.
    ②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1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6页.
    ①[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王守昌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第160页.
    ①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第287页.
    
    ①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04页.
    ②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04页.
    ③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98页.
    ④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76-285页.
    ①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第20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374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15页.
    ③常修泽.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3).
    ④林毅夫等.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第12页.
    ①林毅夫等.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第12页.
    
    ①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页.
    ②刘敬鲁.论我国实现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①杨瑞龙.市场秩序的产权制度基础[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2).
    ①董德刚等.经济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第185页.
    
    
    ①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76页.
    ②胡锦涛.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J].人民日报,2008-2-24.
    ①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第433页.
    ②韩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210页.
    ①韩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208-209页.
    ①Wsbb,S and B, 1894. The History of Trade Unionism. 2nded, London Longmans, 1920. ppl.
    ②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138页.
    ①韩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224-225页.
    ①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99页.
    ②刘植荣.中国的工资制度应该具有公开性可比性——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下)[N].中国改革报,2010-3-22.
    ①周天勇.“十二五”促进公平与富裕百姓的思路和对策[J].理论动态,1829(旬刊).
    ②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第142页.
    
    ①刘植荣.中国的工资制度应该具有公开性可比性——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下)[N].中国改革报,2010-3-22.
    ②刘植荣.中国的工资制度应该具有公开性可比性——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下)[N].中国改革报,2010-3-22.
    ③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等.微观经济学[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29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78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79页.
    ①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76页.
    ②[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第1253页.
    ③[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第1260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63页.
    ①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②常修泽.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第171页.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106页.
    ②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107页.
    
    ①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第77页.
    ②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第78页.
    ③辜胜阻.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强化第三次分配[EB/OL].中国网,2006-3-10.
    ①厉无畏.富人出钱实现“第三次分配”[N].中国经营报,2005-2-26.
    ②顾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统筹“三次分配”[N].解放日报,2005-3-9.
    ③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171页.
    ①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学海,2007,(3).
    ②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168页.
    
    ①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 .
    ②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
    ③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观察,2006,(11) .
    ①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学海,2007,(3) .
    ②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观察,2006, (11) .
    
    
    ①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学海,2007,(3) .
    ②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学海,2007,(3) .
    ③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观察,2006,(11) .
    [1]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英]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辞典[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C].李兆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1]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冷溶等.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阿塔纳修斯·阿西马克普洛斯.收入分配理论[M].赖德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2][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4][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3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6][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十六版)[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7][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8][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孙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9][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0][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41][美]J·凡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M],王守昌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2][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3][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6][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7][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9][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上、下册)[M].黄险峰等译,谭宗台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0][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性[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974.
    [52][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3][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赵荣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6][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思想史:伦敦经济学院讲演录[M].杨玉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57][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桥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58][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9][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1][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胡企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3][印]阿马蒂亚·森.资源、价值与发展[M].杨茂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64][美]G·A·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M].李朝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65][美]马丁·布朗芬布伦纳.收入分配理论[M].方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66][美]伯特尔·奥尔曼编.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M].段中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67][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M].段中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8][英]G·A·柯亨.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M].吕增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69]韩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70]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1]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2]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3]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4]汤玉奇等.社会公正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75]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6]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7]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8]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9]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80]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8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3]董德刚等.经济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84]董德刚.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85]董德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6]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87]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8]景田魁主编.收入差别与利益协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9]常修泽.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0][印]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1]何怀宏.良心与正义的探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92]万俊人.伦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93]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9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5]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96]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7]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98]权衡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99]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0]李强.转型时期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01]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02]卫兴华.卫兴华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103]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4]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5]陈泽亚.经济人与经济制度正义——从政治伦理视角探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06]蔡继明.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7]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8]吴敬琏.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109]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10]卫兴华.卫兴华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111]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2]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3]林毅夫.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4]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5]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6]张书琛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正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7]周谨平.机会平等与分配正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8]何传启.分配革命——按贡献分配[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李君如.我们应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
    [2]顾肃.论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正义原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3).
    [3]廖申白.论西方主流正义概念发展中的嬗变与综合(上、下)[J],伦理学研究,2002,(2).
    [4][日]田上孝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8,(1).
    [5]侯才.马克思的人类终极关怀——马克思视野中作为理想社会价值目标的自由[J],科学社会主义,2009,(6).
    [6]王绍光.正视不平等的挑战[J],管理世界,1999,(4).
    [7]孙春晨.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J],学习与探索,2006,(3).
    [8][美]齐雅德·胡萨米.马克思论分配正义[J],林进平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5).
    [9]柳平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重构[M],经济学家,2007,(2).
    [10]文长春.分配正义及其局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3).
    [11]孙蚌珠,项国.对“正义在于应得”观念的挑战[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特稿),2009,(8).
    [12]贾中海.论分配正义与权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99,(5).
    [13]龚秀勇.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4).
    [14]叶志华.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J],现代哲学,2000,(2).
    [15]乔洪武.资本论中的经济正义思想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6]何建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07,(6).
    [17]姜涌.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4,(3).
    [18]乔洪武、柳平生.现代西方经济正义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07,(6).
    [19]马文彬.20世纪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20]何建华.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及其启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5).
    [21]伊恩·亨特.马克思与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J],现代哲学,2007,(1).
    [22]顾肃.什么是市场体制下的公正分配原则——评罗尔斯与诺奇克的政治哲学之争[J],社会科学战线,1995,(1).
    [23]龚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24]孔令锋,黄乾.市场与公平:改革转型前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1).
    [25]秦岭.收入分配理论与中国收入分配现实[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26]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J],现代哲学,2009,(2).
    [27]魏小萍.分配公正:从原则到语境——两种理论境域的分歧与思考[J],哲学研究,2005,(10).
    [28]毛勒堂.经济哲学视域中的经济自由主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29]曹玉涛.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30]易小明.论正义的二元结构特征——兼与王海明先生商榷[J],齐鲁学刊,2008,(5).
    [31]万俊人.罗尔斯问题[J],求是学刊,2007,(1).
    [32]罗明霞.分配正义——从伦理的维度论证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8).
    [33]杨瑞龙.市场秩序的产权制度基础[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2).
    [34]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35]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学海,2007,(3).
    [36]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观察,2006,(11).
    [37]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38]厉无畏.富人出钱实现“第三次分配”[N],中国经营报,2005-2-26.
    [39]顾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统筹“三次分配”[N],解放日报,2005-3-9.
    [40]常修泽.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3).
    [41]钱玉文.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实现路径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2]刘可风.略论经济正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4).
    [43]王海明等.社会公正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44]董建萍.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进展与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45]王文龙等.分配正义及其价值论基础[J],人文杂志,2006,(5).
    [46]毛勒堂.西方经济正义思想的历史脉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3).
    [47]何建华.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48]陈毅君等.分配正义:中国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9).
    [49]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50]郑泽金等.公平正义的根据、条件和现实标准[J],理论前沿,2009,(4).
    [51]刘敬鲁.论我国实现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52]吴忠民.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
    [53]李琳.中产阶级与分配正义[J],生产力研究,2009,(7).
    [54]李炯等.中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观点综述[J],资料通讯,2006,(2).
    [55]赵人伟等.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价值判断[J],改革,1998,(6).
    [56]刘植荣.中国的工资制度应该具有公开性可比性——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下)[N].中国改革报,2010-3-22.
    [57]贾可卿.简析分配正义的原则[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58]徐友渔.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当代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9]苏磊等.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J],前沿,2008,(11).
    [1]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3]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 Edited by Erin Kell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Robert C.Tucker:“Marx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in“The Marxian Revolution Idea”chap.2.New York: Norton, 1969.
    [5]Z. L. Husami,“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 , Jessop, Bob [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 1,1993.
    [6]Wsbb, S and B, 1894. The History of Trade Unionism. 2nded, London Longmans,1920.ppl.
    [7]Allen E.Buchanan, Marx and Justice: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London: Methuen, 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