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媒对自杀行为影响的研究盛行于美国。“维特效应(The Werther Effect)”是指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后,随后公众发生的模仿自杀现象。该词是用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命名的,书中的维特为情所困,最终饮弹自尽,小说发表后,引发了青少年模仿性的自杀潮。
     人类传播的任何形式,凡是有关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自杀是一种自我暴力行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门林格尔也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人性中固有的破坏冲动的宣泄方式,如果不能施之于外界,就转而施之于自己,暴力行为属健康传播范畴。健康传播有其伦理规范,维特效应是自杀干预健康传播伦理议题的内容之一。
     本论文是以媒体自杀报道为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媒体自杀报道指南为依据,归纳出媒体自杀报道的五大伦理原则,并分析了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及叙事模式,最后从自杀干预健康传播的视角提出了媒体改进报道的建议。
     第一章绪论,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文献综述,将国外对“维特效应”的系统研究成果、国内研究自杀报道的情况和健康传播的伦理规范进行了回顾。
     第三章自杀报道的伦理原则。由于传媒自杀报道后会出现模仿自杀的维特效应,因而,世界卫生组织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角度提出了媒体自杀报道的建议,也就是五大伦理原则。
     第四章国外媒体自杀报道的评析。依据媒体自杀报道需要遵循的五大伦理原则,对国外符合伦理原则和不符合伦理原则的报道做详尽评析。
     第五章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叙事分析。在国内自杀报道案例基础上,归纳出我国媒体自杀报道常见的几种叙事模式:明确诱因式、围观明星式、浪漫殉情式、家庭自救式。这几种叙事模式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是:原因简单化、渲染、美化浪漫自杀、角色错位。
     第六章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梳理了建国后我国自杀报道的发展脉络,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
     第七章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改进建议。从健康传播角度提出了媒体改善自杀报道的方向,并在其后的结束语里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的远景。
The research on media’s impact on suicide was popular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Werther Effect”refers to committing suicides by imitation occurred in the public followed by the news media coverage of suicide.
     Any form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is related with health are called Health Communication. Suicidal behavior is more mental illness,and therefore, the media story on suicide is classifized under Mental Health Communication. The Werther Effect is the core of ethic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narrative modes and ethical performance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 the media coverage of suicides of the WHO.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media re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icide intervention on Health Communication.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purpose, research questions,research methods,and defines related concepts.
     Chapter Two is Literature Review.It reviews systemic researches on the Werther Effect abroad,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media coverage on suicide and the ethic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Chapter Three is 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suicide reports. Since media report on suicide may cause imitati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is question . Chapter Four discusses and analyses foreign media coverage of suicide. Some of the coverages conform to ethical principles and some not. All the analysis is according to the five Ethical Principles of suicide reports.
     Chapter Five is about nar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a reports on suicide. It concludes four common narrative modes in China: clear direct responsiblity, gathering and watching the stars, romantic death for love, family self―help.
     Chapter Six reviews the history of media reports in China and analyses questions on media suicide reports from the macro―perspective and the micro―perspective .
     Chapter Seven is about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Chinese media report. It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media cover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of this study.
引文
①张朝阳编著:《人类自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刘安辑撰:《淮南子》卷三《天文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0―91页。
    ①雪中桦博客:《1949—1976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问题(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2e2850100d0aw.html。
    ①Phillips MR.Li XY, Zhang YP,“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1999”,Lancet,2002, 359: 835―840。
    ②殷大奎:《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6卷,第6页。
    ③费力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第4期,第277页。
    ④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开展的关于全球疾病负担问题的研究中,应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s)作为衡量疾病负担的单位。其含义是指疾病从发生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LLs)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两部分。
    ⑤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Geneva,WHO,2000,102―103。
    ⑥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每年28.7万人死于自杀四成因为经济困难》,http://cn.chinagate.cn/health/2007-09/01/content_8780827.htm。
    ⑦[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192页。
    ①《15%的抑郁症病人死于自杀》,《杭州日报》2009年4月26日。
    ②张朝阳编著:《人类自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335页。
    ③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每年28.7万人死于自杀四成因为经济困难》,http://cn.chinagate.cn/health/2007-09/01/content_8780827.htm。
    
    ①张朝阳编著:《人类自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②王雪飞、孟庆普:《国人自杀特征与西方人不同》,《健康报》,2007年12月18日。
    ①[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②[荷]托伊恩·A梵·迪克:前引书,第127―128页。
    
    ①黄晓军、罗磊:《自杀报道中新闻话语的嬗变》,《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第59―60页
    ②张自力:《健康传播与社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①秦美婷:《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中国科技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19页。
    ②[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③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电视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①[德]约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
    ②乔治·米诺瓦:《自杀的历史》,李佶、林泉喜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①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41。
    ②[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8页。
    ①Kenneth A.Bollen and David P. Phillips,“Imitative Suicides:A 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News Sto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7,No.6 (Dec.1982):802―809。
    ②David P. Phillips,“Sucide,Motor Vehicle Fatalities,and the Mass Media: Evidence Toward a Theory of Sugges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4,No .5(Mar.,1979):1150―1174。
    ③Kenneth A.Bollen and David P. Phillips,“Suicidal Motor Vehicle Fatalities in Detroit: A Repli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7,No.2(Sep.1981):404―412.
    ④Kenneth A.Bollen and David P. Phillips,“Imitative Suicides:A 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News Sto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7,No.6 (Dec.1982):802―809。
    ⑤Ira M.Wasserman,“Imitation and Suicide:A Reexamination of the Werther Effec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9,No.3(Jun.,1984):427―436.
    ⑥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53。
    ①Ira M.Wasserman,“Imitation and Suicide:A Reexamination of the Werther Effec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9,No.3(Jun.,1984):427―436.
    ②Stack S.“Media coverage as a risk factor in suicide”,Jounal of Epidemiology of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3,57;238―240.
    ③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探讨传媒对自杀的影响:自杀新闻报道建议》。
    ④刘复晨:《自杀成为韩国20岁至30岁人群第一大死因》,《法制日报》2007年3月2日。
    ①Pirkis J,“Blood WR.Suicide and the media”,Crisis 2001,22(4):146―154。
    ②Stack S.“Media coverage as a risk factor in suicide”,Jounal of Epidemiology of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3,57; 238―240.
    ③Madelyn S. Gould:“Suicide and the Media”,Annal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risis 2001:200―224.
    ④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46。
    ①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50。
    ②Jerome A. Motto:“Suicide and Suggestibility—The Role of the Press”,Am J Psychiatry 124:252―256, August 1967.
    ③Graham Martin,“Media influence to suicide: the search for solutions”,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4: 51―66,1998。
    ④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自杀预防:供媒体工作者参考》,2000年,日内瓦。
    ⑤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46。
    ⑥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53。
    ①Madelyn S. Gould,“Annal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risis 2001:200―224
    ②[美]格伦·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何朝阳,王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③Marzuk PM,TARDIFF K,Hirch CS et al.“Increase in suicide by asphyxiation in New York Cit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Final Exit”. N Engl J Med 1993;329(20):1508―10.
    ④Schmidtke A,Schaller S.“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suicide prevention,In: K Hawton and K van Heeringen (eds).The international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New York :Wiley,2000:675―697. Berman A,Jobes DA,O’Carroll P,“The aftermath of Kurt Combain’s suicide .In De Leo D,Schmidtke A,Diekstra RFW.”Suicide Prevention: a Holistic Approach . 1997: 139―143.
    ⑤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版,第11页。
    ①杜娟:《传媒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2007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4页。
    ②杜娟:前引文,第4页。
    ③刘雁书肖水源:《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5期,第310页。
    ①Marzuk PM,Tardifk,Leon AC.“Increase in fatal suicidal poisonings and suffocations in the year :Final Exit was published :A National study”,Am J Psychiatry,1994 ,151:1813―1814.
    ②《一首乐曲引发百人自杀》,《读者天地》2007年第9期,第56页。
    ①刘复晨:《自杀成为韩国20岁至30岁人群第一大死因》,《法制日报》2007年3月2日。
    ②何德功:《日本“自杀网站”应者如云青年网上相约集体自杀》, http://news.163.com/05/0207/12/1C0784260001122C.html
    ③人民网,《7名青少年掉进“死亡网络”先后上吊自杀》,http://edu.people.com.cn/GB/6820882.html。
    ①[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②叶浩生:《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心理学报》,1994第2期,第203―204页。.
    ①[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美]埃尔希克鲁斯帕森斯英译,《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版序第7页。
    ②新浪网,《专家称卢武铉坠崖或引发效仿自杀》,http://news.sina.com.cn/w/2009-05-26/125817892856.shtml,2009年05月26日。
    ①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14(3),第476页。
    ②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David P Phillips,“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350―351。
    ②李建军:《自杀行为与传播媒体的“明星效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21页。
    ③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探讨传媒对自杀的影响:自杀新闻报道建议》。
    ①华夏经纬网:《岛内烧炭自杀直线陡升台学者吁当局管制木炭销售》,http://www.huaxia.com/xw/twxw/2005/10/287867.html
    ②[美]格伦·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①Elmar Etzersdirfer and Gernot Sonneck,“Preventing suicide by influencing mass—media reporting. The Viennese Experience 1980―1996”,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4:67―74,1998。
    ②The Samaritans (2002,Media Guidelines:Portrayals of suicide)
    ③Michel K, Frey C, Wyss K , et al.“An exercise in improving suicide reporting in the print media”,Crisis 2000;21:71―79
    ④《预防自杀:政府及媒体如何做?》,医网,http://www.ewsos.com/html/zhuanti/html/4350.htm
    ①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第38页。
    ②马汇莹:《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第48页。
    ③马志娟:《大众媒体如何在自杀报道中起积极作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④朱自立、许燕等:《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3期。
    ⑤路鹏程:前引文,第40页。
    ⑥司丽:《从自杀报道中反思媒体责任》,《新闻知识》2006年第7期,第13页。
    ①朱自立、许燕等:《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3期,第299页。
    ②赵振宇、张强:《对媒体“自杀报道”的反思》,《社会观察》2004年第5期,第31页。
    ③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第301页。
    
    ①张自力:《从中国大陆“艾滋病的媒体建构”看健康传播发展》,复旦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8页。
    ②张自力:前引文,第39页。
    ③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页。
    ①《名嘴有病》,《青岛晚报》2009年10月10日28版。
    ②徐波:《“逆商”》,《青岛晚报》2009年10月27日第2版。
    ①郑安泰:《媒体报导一位名人自杀事件对随后发生的自杀企图之影响》,http://www.psychiatrist.com/toc.htm.
    ①[美]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http://www.zker.cn/Book/703557
    ②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③骆祖望编著:《伦理学新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4页。
    ②胡兴荣:前引书,第42页。
    ③王敏学、孙剑波:《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新闻传播》2008年第5期,第63页。
    ①[美]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①逯改:《传媒社会责任的伦理审视》,《兰州学刊》,2007年第9期,第151页。
    ①Micheline Maynard:“Grim Reminder On Mental Illness― Detroit Executive's Bouts With Depression”,New York Times, July 21, 2001。
    ①Erica Goode:“And Still, Echoes of a Death Long Past”, The New York Times, Oct. 28, 2003
    ①Anne Neville :“The Specter of Suicide”,The Buffalo News, Aug. 26, 2003
    ①Austin Fenner, Fernanda Santos and Dave Goldiner :“A Kiss Before Dying”,New York Daily News, May 15, 2002
    ①Rochelle Sharpe:“Suicide at MIT Raises Parents' Ire”,USA Today, Jan. 24, 2002。
    ①阎军贤:《明星“殒落”不宜热炒》,《人民日报》2003年4月25日16版。
    ②申平:《少点“跳楼”报道》,《新闻实践》,2003年第5期,第52页。
    ③石敬涛:《大学生自杀报道应淡化》,《中华新闻报》2003年12月15日。
    ④顾德宁:《当心炒作自杀引发“扩大性自杀”》,《新华日报》2004年11月22日。
    ⑤阮纪宏:《自杀新闻会传染媒体处理应慎重》,《中华新闻报》2005年2月23日。
    
    ①新闻阅评员:《强化社会责任,审慎处理自杀新闻事件》,《新闻天地》2006年第5期,第41页。
    ②寿沅君:《正确报道自杀事件的重要性》,《中华新闻报》2006年7月12日。
    ③张效诚:《集中报道自杀新闻合适吗?》,《中国记者》2007年第7期,第94页。
    ④荆科:《不宜渲染“微笑跳楼”》,《新闻战线》2004年第8期,。
    ①徐琳玲:《病态传媒的角色冲突和对策》,《新闻记者》2003年第4期,第19页。
    ②徐琳玲:前引文,第19页。
    ①王永亮、胡雅娟:《从张国荣事件看娱乐新闻的规范化》,《传媒观察》2003年第6期,第22页。
    ①黄晓军、罗磊:《自杀报道中新闻话语的嬗变》,《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第60页。
    ①黄晓军、罗磊:《自杀报道中新闻话语的嬗变》,《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第59―60页。
    ①《探讨传媒对自杀的影响:自杀新闻报道建议》,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宣传册
    ②谢德良,《日第三次发布〈自杀对策白皮书〉》,青年参考网站,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11/21/content_2946824.htm
    ③香港记者协会网站,《新闻从业者专业操守守则》,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602&lang=zh-TW
    ④王珊珊:《我国纸质媒体自杀新闻报道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
    ①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3期,第31―41页。
    ①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3期,第31―41页。
    ②黄晓军罗磊:《自杀新闻报道新闻话语的嬗变》,青年记者2008年上,第60页。
    ①梁琪、莫扬:《中国报纸健康传播特点研究——对6家主流报纸健康新闻的内容监测分析》,《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年第6期,第561―564页。
    ②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第39页。
    
    ①单波、陈亦琳:《隐私权与知晓权:冲突与平衡》,《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222页。
    ②单波、陈亦琳:前引文,第222页。
    ③李光辉:《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第6页。
    ①李光辉:《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第8页。
    ②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21页。
    ③新浪网:《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事件调查》,http://news.sina.com.cn/c/2008-10-19/234616483797.shtml。
    ①新浪网:《冯翔自杀调查:曾表示董玉飞自杀是个范本》,http://news.sina.com.cn/s/sd/2009-04-23/151717673455.shtml。
    ②《长江商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交通副局长饮弹自尽》,2006年9月15日。
    ③《南方都市》:《蔚县教育局长割左腋动脉自杀自杀方式罕见》,2009年11月21日。
    ④《海峡都市报》:《失业男子家中割腕割喉轻生被送医》,2009年3月22日。
    ⑤《新京报》:《宁夏一厅局级官员赴京开会期间割腕自杀》,2009年12月23日,19版。
    ⑥《海峡导报》:《男子用菜刀在火车站广场剖腹自杀》,2009年8月21日。
    ①新华网,《9岁男孩发烧没钱看病用红领巾上吊自杀(图)》,来源《广州日报》2008年12月1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12/01/content_10437513.htm
    ①人民网:《自杀是社会问题日众院通过〈自杀对策基本法案〉》,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4478849.html。
    ②深圳新闻网:《男子轻生从16楼跳下砸中轿车奇迹生还》,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09-12/03/content_4228064.htm
    ③国际在线,《南京轻生男子16楼跳下轻伤生还楼下桑塔纳“伤势”惨重(组图)》,http://gb.cri.cn/27824/2009/12/02/782s2693337_1.htm
    ①胶东在线,《上海一女子工作不顺欲轻生从18楼跳下奇迹生还》,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9/09/28/010644889.shtml
    ②南都网,《轻生女27楼跳下奇迹生还》,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b53/9bde11.html
    ③《女不让回家妈上吊自杀》,《成都商报》2002年8月23日B5版。
    
    ①《清华博士不适应基层工作自杀》,《成都商报》2007年5月17日A12版。
    ②卜铁梅:《消除新闻报道中的“未完成新闻”》,《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3月25日。
    
    ①陈希、陈勇、朱婷、史媛:《楚天都市报》,2010年2月28日,第A11版。
    ②张润东:《七旬老翁坠楼身亡》,《京华时报》,2003年4月29日,32版。
    ③辜波:《少女蹊跷跳河开闸放水打捞》,《成都商报》2005年4月16日,19版。
    ①[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②《张国荣行为怪异》,《京华时报》2002年5月27日B40版《文娱/动态》。
    ③王政清:《多说一句话,可能挽救一条命》,《健康报》,2009年9月11日。
    ④王政清:前引文。
    ①搜狐网,《贫困女研究生自杀续校方拒绝以单位名义道歉》,http://news.sohu.com/20091216/n268982131.shtml,
    ①搜狐网,《三名90后打工者网络相约集体自杀两人身亡(图)》,http://news.sohu.com/20100511/n272039322_1.shtml
    ②搜狐网,《知名女歌手陈琳今晨跳楼自杀身亡终年39岁(图)》,http://news.sohu.com/20091031/n267874698.shtml。
    ①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第34页。
    ②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0页。
    ①齐集文:《放弃自杀:我们有千万种理由活下去》,《家庭医生》2003年第06S期。
    ②甘照宇:《自杀,像感冒一样可防》,《家庭医生》2008年第8期,第54页。
    ③《愿董玉飞的悲剧不再重演》,《健康报》2008年10月17日,第4版《心理导刊》。
    ④《封堵“黄泉路”》,《健康报》2005年5月20日,第4版《心理导刊》。
    ⑤刘军:《是什么令天使折翅陨落》,2008年5月9日,第4版《心理导刊》。
    ①Lisa Taylor Andrew Willis:“Media Studies: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②Lisa Taylor Andrew Willis:前引书,第67页。
    ③周海燕、梁靖雯、张乐、冯佳:《凶手的媒介呈现与叙事模式研究——以〈南方周末〉报道(2007―2008)为例》,《新闻记者》2009年第8期,第13页。
    ④Lisa Taylor Andrew Willis:前引书,第67页。
    ⑤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页。
    
    ①周柏伊、郭宇:《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自杀身亡》,《新闻晚报》,2009年12月10日,A04版。
    ①郑凤田:《杨元元悲剧折射出我国大学缺乏大爱精神》,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3754857.html
    ②坚守良知的博客:《谁害死了穷困但自强不息的杨元元?——兼致还在天堂苦读的杨元元》,http://tangxing.fyfz.cn/art/563087.htm
    ③徐敏,《莫让贫困生挣扎在心灵“温饱线”上》,《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2日,第2版。
    ④马云云:《杨元元自杀谁来收留贫困》,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pl/2009-12-14/144619256903.shtml
    ⑤魏英杰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weiyingjie
    ①子夜的昙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ziyedetan
    ①马英十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1404751624。
    ②刘伟、郭晶晶:《初一女生跳楼自杀:不要再让我写检讨书》,《成都商报》2009年4月9日,第10版。
    ①[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体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②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页。
    ③吴飞:前引书,第19页。
    ①潘志贤、代聪:《河南省新密市一高三学生自杀遗书透露不满学校不正之风(主题)》,《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23日。
    ②肖岳:《高三生家中跳楼自杀》,《京华时报》2010年3月7日。
    ③《富士康25岁员工跳楼自杀》,《京华时报》2009年7月21日,第20版。
    ①搜狐圈子,《为什么最近这些年自杀的名星越来越多》, http://q.sohu.com/forum/63/topic/46460758
    ②王南方新浪博客:《“抑郁症”成了今年网络的流行语》,2009年12月31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5b19f0100ge52.html
    ③王南方新浪博客:前引文。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①刘泽宁、康沛:《女歌手陈琳在北京跳楼身亡》,《新京报》,2009年11月1日,A21版。
    ①《法医鉴定结果确定陈琳母亲致大众公开信》,《扬子晚报》2009年11月5日,第33版。
    ②《陈琳的死因很可怕甚至有很多让人头皮发麻的事?》,《华西都市报》2009年11月12日文娱头条。
    ①《回顾内地华语乐坛黄金时代陈琳同时代的他们何在》,《成都晚报》2009年11月17日第22版。
    ②王晓峰、魏玲:《陈琳:坚强的弱者》,《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11月16日总第552期。
    ③不许联想的博客:《活着》,2009年11月8日,http://www.wangxiaofeng.net/?p=4179
    ④张妍、张百宁:《刍议媒体的社会责任——对“陈宝莲遗照事件”的反思》,《当代传播》2002年第6期,第73页。
    ①《初一女生自杀献肝救父》,《安徽市场报》,2009年2月4日16版。
    ①王卡拉:《父亲自杀欲捐遗体筹钱救治患白血病的儿子》,《新京报》2005年6月28日。
    ②《贫困父亲在卖肾救子希望破灭后自杀》,《人民网》,2006年7月18日http://news.people.com.cn/GB/37454/37461/4602123.html
    ①九天文谭网:《教育孩子学会做人》,http://www.s009.com/html/16/481.htm。
    ①马志娟:《大众媒体如何在自杀报道中起积极作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第13页。
    ②马志娟:前引文,第14页。
    ③秦建中:女孩自杀救父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秦建中的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24260.html。
    ④秦建中:前引文。
    
    ①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②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③曾庆香:前引书,第224页。
    
    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邶风·击鼓》,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9页。
    ②曾德珪选析:《汉代乐府民歌赏析》,《上邪》,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③曾德珪选析:前引书,《焦仲卿妻》,第86页。
    ④曾德珪选析:前引书,《焦仲卿妻》,第89页。
    ①《情侣落水11小时后被打捞起紧紧相拥而亡》,新华网,2008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12/16/content_10510180.htm。
    ①刘伟:《女编导殉情政府高调介入引猜想》,《成都商报》2008年10月19日3版。
    
    ①《网络暴力第一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4/18/content_8002857.htm。
    ②《[转帖]哀莫大于心死(姜岩自杀事件)》,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thread-1188-2-1.html。
    ①乔治·米诺瓦:《自杀的历史》,李佶、林泉喜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②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③王政清:《预防自杀,重在增进理解》,2006年9月15日《健康报》《心理导刊》第004版
    ①21CN论坛,《传暨大一对情侣研究生上课高峰期跳楼自杀殉情》,http://news.21cn.com/guangdong/yaowen/2010/03/22/7416650.shtml。
    ②南方网:《暨大女生被陌生男子扔下楼迄今未醒(图)》,http://news.southcn.com/c/2010-03/24/content_10416361.htm
    ③刘仰新浪博客:《任何自杀都不该被美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8pjr.html。
    ④王功尚:《小餐馆装修引来天价罚单女老板求助无门喝下农药》,《楚天都市报》,2010年4月28日第22版。
    ①NSSP(National Strategy for Suicide Prevention),National Strategy for Suicide Prevention:Goals and Objectives for Action,http://mentalhealth.samhsa.gov/suicideprevention/。原句为(GOAL 9:Improve Reporting and Portrayals of Suicidal Behavior,Mental Illness, and Substance Abuse in the Entertainment and News Media。)
    ②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①[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美]新闻自由委员会:前引书,第55页。
    ③昝廷全:《论传媒经济学与系统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第93页。
    ④[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14页。
    ①[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②[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前引书,第200页。
    ①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②马剑侠:《我国目前自杀的主要特点、社会心理分析与对策》,《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97页。
    ③郑灵巧:《农药中国预防自杀的关键词》,《健康报》2006年9月22日第003版。
    ④马剑侠:前引文,第98页。
    ⑤郑灵巧:前引文。
    ①刘斌:《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5页。
    ②陈慧、苗萌:《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1页。
    ③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④[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①[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①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②[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③郁进东:《媒体不应炒作自杀新闻》,《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0日。
    ①施嘉奇:《自杀,不该成炒作热点》,《文汇报》2003年9月11日。
    ②[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 Van 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②[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①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①[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 Van 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吴祚来:《围观自杀:谁能拯救荒漠的心灵?》,《新京报》,2007年1月4日。
    ①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部精神及行为异常科,日内瓦,2000年,
    北京医科大学主编:《健康传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米光明、王官仁主编:《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朝阳编著:《人类自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吴飞:《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电视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骆祖望编著:《伦理学新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版
    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新闻出版社1995年版
    黄瑚:《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陈堂发编:《媒体话语权解析》,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张自力:《健康传播与社会――百年中国疫病防治话语的变迁》,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版
    [瑞典]Danuta Wasserman:《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李鸣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学研究》,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德]汉斯·瓦尔特·贝尔编,《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美]埃尔希克鲁斯帕森斯英译,《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俄]A.π·拉夫森:《面对死亡》,成都科技翻译协会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 E.弗洛姆:《人类破坏性分析》,孟祥生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波伊曼:《生与死》,江美丽译,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法]乔治·米诺瓦:《自杀的历史》,李佶林泉喜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李利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戴维·阿什德:邵志择译,《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霍桂桓译,《心灵,自我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美]迈克·L·佩克编著:《家庭社会的冲击波:青少年自杀及预防》,李立郭志勇晏春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Claudine Fox Keith Hawton著:《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高翔、王晓辰译,世界知识出版公司200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格兰·G·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美]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体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 Van 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美]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孙牧虹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Taylor S.urkheim and the Study of Suicide[M].London:Macmillan,1988
    Durkheim,Emile,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New York: Free Press,1951
    Lisa Taylor Andrew Willis:“Media Studies: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土耳其限制媒体报道自杀案》,《传媒》,2002年第04期
    赵振宇、张强:《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尊重生命——来自媒体自杀报道的调研及其思索》,《城市党报研究》,2004年第05期
    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李堕、张澜:《干预自杀》,《新闻周刊》, 2003年41期
    《关于“自杀”:我们知道多少?》,《新闻周刊》,2003年41期
    荆科:《不宜渲染“微笑跳楼”》,《新闻战线》,2004年第08期
    骆正林:《“跳桥”新闻应该怎么报》,《记者摇篮》,2004年第11期
    卜卫、刘晓红:《中国大众媒介中的艾滋病报道研究》,清华大学AIDS研究网
    周敏、李希光:《中国媒体报道艾滋病的战略与策略研究》,清华大学AIDS研究网
    张自力《:“健康的传播学”与“健康中的传播学”——试论健康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分支领域》,《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
    张自力:《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新闻大学》,2001年第3期
    孙晶:《健康传播:模式与启示》,《新闻前哨》,2007年4期
    何伸:《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透视健康传播》,《新闻窗》, 2007年第4期
    杨再华:《伪健康传播与公民媒介素养》,《新闻记者》,2005年第4期
    王迪:《健康传播研究回顾与前瞻》,《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健:《媒体的伪健康传播及其治理》,《现代传播》, 2006年第5期
    张自力:《媒体艾滋病报道内容分析——一个健康传播学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
    燕晓英:《萌芽中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我国健康传播的现状分析和前瞻》《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郭玥:《我国健康传播现状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2007年第2期
    费立鹏、刘华清、张艳萍:《面对自杀者我们能做些什么?》,《中国健康月刊》,2003年第7期
    叶扩:《维特效应》,百姓2008年第5期
    刘宏宇:《“自杀类”新闻该如何做?——杜仁政跳桥事件系列报道的新闻伦理学思考》,《岭南新闻探索》,2006年第6期
    自杀预防:《供媒体工作者参考(摘录)》,《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吴祚来:《围观自杀:谁能拯救荒漠的心灵?》,《精神文明导刊》,2007年第2期
    吴飞:《自杀中的“正义”问题》,《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
    郭斐斐:《从高学历自杀报道看媒介责任》,《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
    胡晓檬:《群体力量:个体自杀的始作俑者》,《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0期
    张效诚:《集中报道自杀新闻合适吗?》,《中国记者》,2007年第7期
    《日本减少自杀被定为国策》,《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42期
    陈世海:《自杀: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11期
    刘斌:《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陈慧、苗萌:《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昝廷全:《论传媒经济学与系统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李光辉:《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单波、陈亦琳:《隐私权与知晓权:冲突与平衡》,《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第2期
    梁琪、莫扬:《中国报纸健康传播特点研究——对6家主流报纸健康新闻的内容监测分析》,《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年第6期
    黄晓军罗磊:《自杀报道中新闻话语的嬗变》,《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
    王永亮、胡雅娟:《从张国荣事件看娱乐新闻的规范化》,《传媒观察》2003年第6期
    徐琳玲:《病态传媒的角色冲突和对策》,《新闻记者》2003年第4期
    费力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第4期
    马志娟:《大众媒体如何在自杀报道中起积极作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周海燕、梁靖雯、张乐、冯佳:《凶手的媒介呈现与叙事模式研究——以〈南方周末〉报道(2007―2008)为例》,《新闻记者》2009年第8期
    张效诚:《集中报道自杀新闻合适吗?》,《中国记者》2007年第7期
    答旦:《中国自杀研究五十年》,《医学与社会》2001年第8期第14卷第4期
    逯改:《传媒社会责任的伦理审视》,《兰州学刊》2007年第9期
    王敏学、孙剑波:《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新闻传播》2008年第5期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4卷第1期
    叶浩生:《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心理学报》,1994第2期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刘雁书、肖水源:《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5期
    司丽:《从自杀报道中反思媒体责任》,《新闻知识》2006年第7期
    朱自立、许燕等:《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3期
    马汇莹:《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马志娟:《大众媒体如何在自杀报道中起积极作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探讨传媒对自杀的影响:自杀新闻报道建议》
    张妍,张百宁:《刍议媒体的社会责任:对“陈宝莲遗照事件”的反思》,《当代传播》2002年第6期
    马剑侠:《我国目前自杀的主要特点、社会心理分析与对策》,《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夏德元:《连环自杀事件:大众传媒应担的责任》,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
    黄瑚:《讲新闻价值,更要讲传媒伦理价值》,新闻实践,2009年第10期
    李建军:《自杀行为与传播媒体的“明星效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吴华伟:《媒体该如何面对大学生自杀》,《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
    马道全、杜娟英:《我国报纸报道大学生自杀事件失当及分析》,《新闻知识》,2007年第12期
    David P Phillips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9 1974(June)
    Kenneth A.Bollen and David P. Phillips,“Imitative Suicides:A 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News Sto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7,No.6 (Dec.1982)
    Ira M.Wasserman,“Imitation and Suicide:A Reexamination of the Werther Effec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9,No.3(Jun.,1984):427―436
    Madelyn S. Gould:“Suicide and the Media”,Annal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risis 2001:200―224.
    Jerome A. Motto:“Suicide and Suggestibility—The Role of the Press”,Am J Psychiatry 124:252―256, August 1967
    David P. Phillips,“Sucide,Motor Vehicle Fatalities,and the Mass Media: Evidence Toward a Theory of Sugges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4,No .5(Mar.,1979):1150―1174
    Kenneth A.Bollen and David P. Phillips,“Suicidal Motor Vehicle Fatalities in Detroit: A Repli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7,No.2(Sep.1981):404―412.
    Kenneth A.Bollen and David P. Phillips,“Imitative Suicides:A 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News Sto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7,No.6 (Dec.1982):802―809
    Madelyn S. Gould,“Annal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risis 2001:200―224
    Marzuk PM,Tardifk,Leon AC.“Increase in fatal suicidal poisonings and suffocations in the year :Final Exit was published :A National study”,Am J Psychiatry,1994 ,151:1813―1814.
    Elmar Etzersdirfer and Gernot Sonneck,“Preventing suicide by influencing mass―media reporting. The Viennese Experience 1980―1996”,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4:67―74,1998
    The Samaritans (2002,Media Guidelines:Portrayals of suicide)
    Michel K, Frey C, Wyss K , et al.“An exercise in improving suicide reporting in the print media”,Crisis 2000;21:71―79
    Micheline Maynard:“Grim Reminder On Mental Illness—Detroit Executive's Bouts With Depression”,New York Times, July 21, 2001
    李利群:《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运动中的作用研究:以防治艾滋病为例》,北京大学2006年
    秦美婷:《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
    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中国科技大学2006年
    杜娟:《传媒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王珊珊:《我国纸质媒体自杀新闻报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周龙:《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其社会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
    李燕:《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评析》,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陈丹:《中国媒介对艾滋病议题的社会建构:〈人民日报〉公共健康传播视角的考察》,复旦大学2003年
    张自力:《从中国大陆“艾滋病的媒体建构”看健康传播发展》,复旦大学2003年
    蔡月亮:《报纸媒体艾滋病报道研究:以框架建构理论的观点》,兰州大学2007年
    孙晶:《美国健康传播研究评析》,武汉大学2005年
    李淳:《关于自杀题材报道的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www.chinacdc.net.cn
    北京市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 http: //www. crisis. org. cn
    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
    传播研究网,http://www.mediaresearch.cn/
    中华传媒网, http://www.mediachina.net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www.cjr.com.cn
    世界卫生组织,http://www.who.int/topics/suicide/zh/index.html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IASP) http://www.iasp.info/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ttp://www.cdc.gov/(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NSSP(NationalStrategyforSuicidePrevention), http://mentalhealth.samhsa.gov/suicideprevention/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搜狐网:http://news.sohu.com/
    网易网:http://news.163.com/
    腾讯网:http://news.qq.com/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
    南方网: http://news.southcn.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