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西京河南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洛阳,在北宋初建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凭借其古都之地、文化名城、较为完整的城建设施和较强经济实力等条件,再一次成为国之陪都——西京河南府。
     西京洛阳在北宋时期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尤其在北宋初年,往往与东京开封相提并论,甚至在宋太祖时期几乎取代东京而成为首都。尽管宋太宗以后,洛阳再也无法与首都开封相抗衡,但赵宋皇陵规模、数量的逐步扩大,增重了其陵寝陪都的色彩,也使其第一陪都的地位得以保持。宋真宗以后,帝王不再巡幸西京,其实际政治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西京”称号始终存在,并被南宋政权所沿袭。
     城阙宫殿作为陪都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宋中央政府不仅大规模营修西京大内宫殿建筑,且吸收、借鉴其建筑工艺用于首都东京宫殿建设。尤其是宋仁宗时期,西京水南外城的大规模营修,使西京城郭规模远超隋唐,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超的建筑水平。但是,部分城门的封堵及定鼎门大街的显著变窄,反映了西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建制规格的降低。北宋中后期西京外郭城逐步颓塌残缺,直至丧失殆尽,标志着西京的日渐衰落。
     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西京形成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政治制度,即继续保留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等中央分司机构和职官制度,以体现西京的陪都特征。西京留守司长官——西京留守任不专人,而由河南府长官兼任,则形成了由河南府知府兼留守为领导的政治体制,体现了陪都西京以河南府政为主体,兼顾陪都职能的政治格局。根据时政需要,西京行政组织也有相应的调整变革,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适应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西京地区的水、陆交通状况较之前代有了较大恢复、改善和发展,保持了交通枢纽地位,为陪都西京的经济发展、人员物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受自然条件限制和财经政策影响,西京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区、部门间的不平衡性:一是农业薄弱、林业强势、手工业和商业等较为繁荣;二是城市城镇经济发展较好、广大农村较为落后。山多地少、生产力不足和水旱灾害频仍等不利因素,造成西京农业经济整体比较薄弱。但草木植被丰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足,并给当地农户和政府提供了丰富的木材,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花木的生产与销售,已成为一项异军突起的产业经济,并带动旅游业发展,对繁荣当地经济有积极作用。但北宋中前期山林过度砍伐,严重破坏了西京当地生态环境。
     区域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使西京的商业得到较好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师开封的北方商业中心。洛阳夜市及临街为市现象的普遍出现,是商品经济生活中的新气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西京的纺织、矿冶、酿酒、陶瓷制造、伐木烧炭、采石雕刻、食品制造等等官私手工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花色多样、质量上乘的产品,不仅受到当地消费者喜爱,还作为贡品走进皇宫大内。尤其是,砖瓦烧制业中煤炭的使用,对促进冶铸、砖瓦烧制的规模化,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制其钱谷”的国家财经政策及本地农业生产整体薄弱、赋役负担过重等因素,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河南府财政空虚现象,严重影响了其自身建设和政治、经济地位。至少在宋真宗时期,河南府已经由中央直辖变为京西路或京西北路的一部分,逐步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同时,河南府所辖县级单位也逐步减少,反映了西京河南府由京邑大府到一般地方城市的自我适应过程。北宋中后期经济剥削程度的强化,不仅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从整体上加快了西京衰退的步伐。
     作为陪都和皇陵所在地,西京河南府积极参与宋皇陵、神御殿的建设、管理,并通过强化治安管理、尽力维护陪都社会安定。监司、西京各级治安责任部门及西京驻军治安作用的充分发挥,基本实现了治安稳定,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治安保障。但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及奴役压迫的存在,是导致其治安状况不良的根本原因。西京施政过宽,民吏习于散漫、豪滑无赖,旁门左道势力强大,以及防范措施不到位,德音、特赦等恤刑措施过于频繁等因素,也对其社会治安产生了一定影响。
     重视文教、强化神道设教活动,是西京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发挥和实现其陪都职能的又一重要体现。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坚持以儒家礼法教条作为持家、做人、行事、为官的准绳和好尚,成为一种风尚追求;尊师重教、尊贤尚齿、乐易闲适是西京社会风尚的一大特色,成为引领全国道德风尚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社会风俗的多样性、复杂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深刻体现了西京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政府支持的政策背景下,西京僧道寺院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佛、道、儒三教融合趋势明显,对现实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Luoyang, as an ancient capital and a famous cultural city, by virtue of its superi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good urban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became the Co-Capital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Luoyang was occupied in a lofty position throughout Northern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time. The first emperor of Song Dynasty, Taizu even planed to move the capital to Henanfu. Nevertheless, after his death, Luoyang would not equate with Kaifeng any long. In the meantime, the scale of imperial tombs project was growing larger and larger. As a result, the function of this city added the worshipping of ancestors.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first Co-Capital remained still. After Emperor Zhenzong, there were no emperors visited Luoyang. Therefore, the status of Henanfu, whether by politics or economy, declined markedly. However, the title of Western Capital had existe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was inherited by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ong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alace of Luoyang, which was the visible symbolof Co-Capital. The local authorities carried out palace construction on a large scale. What is more, the building technique of the palaces in Luoyang was a salutary lesson for the palaces in Kaifeng.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Renzong,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er city made this city grander than that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level of this construction suggeste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me of the city-gates were plugged. The Dingdingmen Street became narrow distinctly. These phenomena reflected the reduction of its population and city standard. Since the middl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outer city lapsed into ruin gradually.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represented that the Western Capital of Song Dynasty had fallen by degrees.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Henanfu differed from other cities. To be specific, there were Western Capital Liushousi and Liusiyushitai. These government agencies wer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rectly. The senior officer of Western Capital Liushousi, was also the governor of Henanfu.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made som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maintain the political status as Co-Capital .
     The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of this area,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had been greatly improved to meet the needs of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maintain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ransport hub, indicated the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ll-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s well as the exchange of personnel and material in this region.
     Due to its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economy of Luoyang presented an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area and departments. First and foremost,the agriculture was in a backward state while the forestry was in the opposite, the commerce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were prosperous. Secondary, the urban economy was more prosperity than rural economy. Thirdly, there were other disadvantages that bring about this consequence,for instance,little flat land and more mountains, poor productivity,frequent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rich vegetation, however, compensated the poor agricultural condition to some extents. The forest offered large quantities of wood, which became a major source of income in the local economy. The fruit farming of this area was at the top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while the gardening was the bes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the flowers and trees, had become a rising industry tha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prosperity of local economy. Unfortunately, the forest met with overcutting .This action made the industry not only unattainable after the reign of Emperor Shenzong, but also damaged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riously.
     The business of Luoyang made great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ts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 A large amount of businessmen,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ir quality products, gathered in this city. Therefore, Luoyang became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 while the first was Kaifeng . The new phenomena of night market and roadside business were widespread across the whole city and improved the livelihood of the citizens.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handicrafts, such as textile, metallurgy, logging, wine industry, ceramic industry, quarrying industry, food industry, recei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se products were warmly welcomed by local customers and became tributes dedicated to the emperor. The usage of coal, particularly in brick industry, which expanded the production scale and enhanced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was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fuel history.
     The financial emptiness of Luoyang, caused by the central fiscal policy, local poor agricultural condition and heavy taxation, affected the self-construction, decreased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tus. As early as the Zhenzong's period, Luoyang, which was onc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rectly, switched over to be subordinate to Jingxilu or Jingxibeilu, In other words, luoyang transformed into a regional city gradually. In the meantime, the subsidiary countries also reduced. To make matters worse, the harsh economic exploitation laid a heavy yoke on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accelerated the progress of decline as the Western Capital.
     As Co-Capital and Imperial Tombs site,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was one of th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asks for the government staff in Luoyang. The authoritie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is area,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displaying the role of military deterrence.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ome disadvantages. Huge social inequality was the root cause of disorder situation.There were also other causes, for example, the lenient policy, the powerful local despotic force and rascals, the officialdom lax etc.
     It wa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as Co-Capital by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cultural education, Buddhism, Taoism and other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Cultur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were highly valued. The school, either public or private, had made great development. This was another golden age for education in the city's history. Paying attention to moral training, adhering to the Confucian rites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n housekeeping, acting and governing, become a fashion pursuit. Respecting for the elderly, the sages, the teachers, was the theme of society. This city was the base of national mo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the temples restored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The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Buddhism and Taoism, they merged quickly and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s on politics, culture and education.
引文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924页。
    ②王禹偁:《小畜集》卷23《让西京留守第三表》,四部丛刊本,第5册,第12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过故洛阳城二首》,巴蜀书社2009年2月版,第1册,第307页。
    
    ①吴涛:《北宋时期的洛阳》,《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第2期。
    ②周宝珠:《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③程民生:《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①李振刚、郑贞富:《洛阳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日)木田知生:《北宋时期的洛阳和士大夫》,《东洋史研究》第38卷第1号。
    ③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④周扬波:《洛阳耆英会与北宋中期政局》,《洛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⑤侯小宝:《文彦波与洛阳耆宿诗会论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马东瑶:《司马光与熙丰时期的洛阳诗坛》,《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⑦陈光崇:《司马光与<游洛录>》,《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⑧(马来西亚)陈湘琳:《记忆的场景:洛阳在欧阳修文学中的象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⑨黎小瑶:《欧阳修成长于钱惟演手下的思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⑩张英俊:《北宋西京地区景观资源旅游活动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 (法)乔治·梅泰里:《洛阳园林:城市文化的精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2谢翠维:《北宋洛阳的园林》,《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1期。13汪菊渊:《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园林历史与园林艺术》1985年第3期。14李浩:《<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史研究》,《理论月刊》2007第3期。
    ①汤忠皓:《牡丹花考》,《中国园林》1989年第2期。
    ②冯秋季、管成学:《论宋代园艺古籍》,《文物》2007年第4期。
    ③杨焕新:《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中原文物》1994年4期。
    ④萧默:《五凤楼名实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
    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人民路北宋砖瓦窑址》,《文物》2007年第4期。
    ⑥赵振华、商春芳:《洛阳邵雍遗迹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10期。
    ⑦王曾惠、贺培材:《程颢程颐洛阳史迹调查》,《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
    ⑧杨伯达:《古代艺术的瑰宝——巩县宋陵雕刻》,《河南文物通讯》1980年第3期。
    ⑨刘庆柱:《洛阳夏商周与唐宋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张乃翥:《洛阳存古阁藏石与北宋民间佛教信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赵荣珦:《洛阳上清宫考略》,《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
    ③潘富恩、劲燕:《论洛学对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复旦学报》1998年第8期。
    ④易晴:《试析河南北宋砖雕壁画墓八角形墓室形制来源及其象征意义》,《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
    ⑤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中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关于11世纪80年代理学历史与思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⑥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⑦马华民:《北宋汴洛都城文化浅析》,《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⑧刘方:《独乐精神与诗意栖居》,《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⑨周笃文:《略论新发现的四首宋代散曲》,《中国韵文学刊》第2-3期。
    ⑩徐婵菲:《洛阳宋代墓葬壁画略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11郭画晓:《洛阳宋代瓷枕赏析》,《文物世界》2008年第2期。
    ①张启涣:《略论汴洛语音的历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
    ②河南教育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河南教育通史》,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③周宝珠:《略述河南在北宋时的历史地位》,《河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④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周航、李红:《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宋代瓷器》,《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
    ⑥叶万松、余扶危:《洛阳东周至唐宋时期的陶窑概论》,《景德镇陶瓷》1984年S1期。
    ⑦宁欣:《唐初至宋中期城市修建扩建述略》,《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⑧(日)久保和田男:《五代宋初的洛阳和国都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期。
    ⑨李久昌:《古代洛阳所置陪都及其时间考》,《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⑩洪本健:《两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与北宋大臣的致仕卒葬》,《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①豫乔:《正确看待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地位》,《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第38页。
    ②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过故洛阳城二首》,第1册,第307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3《和君贶寄河阳侍中牡丹》,第2册,第402页。
    ④(唐)胡交修:《洛阳宫记》,王应麟:《玉海》卷157《宫室》,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⑤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⑥(唐)胡交修:《洛阳宫记》,王应麟:《玉海》卷157《宫室》,第2880页。
    ⑦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第11页。
    ①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13《进策·安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22~523页。
    ②华镇:《云溪居士集》卷1《感春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9册,第345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第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④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2页。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20页。
    ⑥丁海斌等:《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⑦邵雍:《伊川击壤集》卷9《依韵和宋都官惠□拂子》,四部丛刊本,第2册,第115页。
    ①林校生:《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之分布流转》,《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21~128页。
    ②周南:《山房集》卷4《四塞论》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9册,第44页。
    ③(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7《洛阳》,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④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过宜阳城二首》2:“当日宜阳号别都,奈何韩国特区区。子房不得宣遗恨,博浪沙中中副车。”第1册,第62页。
    ⑤丁海斌等:《清代陪都盛京研究》,第11页。
    ⑥管维良:《我国古代陪都建置纪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86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8页。
    ⑧(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7《帝纪第七·宣帝》,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18页。
    ⑨(唐)魏征等:《隋书》卷30《地理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4页。
    ⑩李久昌:《古代洛阳所置陪都及其时间考》,第32页。
    ①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前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4《吊连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47页。
    ③王偁:《东都事略》卷116《李格非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82册,第761页。
    ④刘连香:《张全义与五代洛阳城》,《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页。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2,太祖广顺三年九月乙亥,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496页。
    ⑥吴涛:《唐“安史之乱”至五代时期的洛阳》,《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第9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太祖开宝八年二月癸卯,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69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癸卯,第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55《向拱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10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太祖建隆元年五月壬戌,第16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九月丁未,第231页。
    ⑥刘攽:《彭城集》卷23《资政殿学士知郑州张璪可知河南府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6册,第237页。
    ①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46《财用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8册,第573~586页。
    ②刘攽:《彭城集》卷6《西都大内作》,第1096册,第53页。
    ③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5《石中获小龟》,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编第二册,第200页。
    ④王应麟:《玉海》卷158《宫室四·开宝修洛阳宫室》,第2900页。
    ⑤(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46页。
    ⑥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54《崔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23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3~2104页。
    ⑧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3《三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8页。
    ⑨王应麟:《玉海》卷73《景德五凤楼观酺》,第136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6,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458页。
    ②邵雍:《伊川击壤集》卷4《天津感事二十六首》3,第1册,第51页。
    ③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24页。
    ④宋祁:《景文集》卷58《文正王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8册,第554页。
    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第924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8,景祐三年五月戊寅,第2783页。。
    ⑦曾慥:《类说》卷24《圣会宫见羽卫》: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在西京洛阳圣会宫:“昼漏尽,人见羽卫陈布道中,最后一人衣赭袍,张黄盖,乘马至宫前,不见。明日,宫门大敞,诸殿门锁不钥而启,俄顷,报仁朝上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3册,第418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5,哲宗元丰八年四月庚寅,第8500页。
    ②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5《诉魃并序》,第55~56页。
    ③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卷42《论御寇用兵札子》,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1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356《宋乔年传》附《宋昇传》,第11208页。
    ⑤晁公遡:《嵩山集》卷14《有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9册,793页。
    ⑥晁说之:《景迂生集》卷6《书怀二绝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8册,第114页。
    ①刘敞:《公是集》卷26《贺春卿拜资政殿学士移西京留守》,第1095册,第627页。
    ②朱熹编:《二程遗书》卷10《洛阳议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8册,第93页。
    ①(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②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14《张全义治洛》,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1页。
    ③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9页。
    ④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梁太祖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40页。
    ⑤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子骏洛中书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册,第579页。
    ⑥刘连香:《张全义与五代洛阳城》,第10页。
    ①刘连香:《张全义与五代洛阳城》,第11页。
    ②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4《梁书·太祖纪》4,第67页。
    ③(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286页。
    ④王溥:《五代会要》卷26《街巷》,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15页。
    ⑤(清)顾炎武著,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卷11《洛阳》(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0页。
    ⑥刘连香:《张全义与五代洛阳城》,第12页。
    ⑦(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8~99页。
    ①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第16页。
    ②(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6页。
    ③(清)顾炎武著,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卷2,第20页。
    ④李昉等:《太平御览》卷183《居处部·门》(下),第891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252《武行德传》,第8856页。
    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98~99页。
    ⑦宋祁:《景文集》卷58《文正王公墓志铭》,第1088册,第554页。
    ⑧(清)顾炎武著,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卷9,第161~162页。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的考古新收获》,中国考古网http://177kaogu.cn/ 2008年2月12日。
    ⑩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8页。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北宋西京洛阳监护城壕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1期,第64~65页。12 (元)脱脱:《宋史》卷308《张佶传》,第1015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5,哲宗元丰八年四月庚寅,第8500页。
    ②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卷42《论御寇用兵札子》,第51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356《宋乔年传》附《宋昇传》,第11208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按:王应麟:《玉海》卷170《宫室门阙》(下)载,北郭城东门为“安喜”,而非“安善”,第3120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第12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第10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第127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23《五行志》下,第657页。
    ③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6,建炎三年三月十九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46页。
    ④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0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3页。
    ⑥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7《出长夏门》,第85~86页。
    ⑦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2《齐王张令公外传》,第160页。
    ⑧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游洛川初出厚载门》,第1册,第34页。
    ⑨洛阳博物馆通讯组:《洛阳发现唐城厚载门》,《考古》1960年第5期,第6页。
    ⑩(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29《洛阳春赠刘李二宾客》,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2页。
    ①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宋代门址》,《文物》1992年第3期,第16页。
    ②(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卷3《隋城阙古迹》,第98页。
    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宋代门址》,第16页。
    ④(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286页。
    ⑤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32《悼亡九首》,第562页。
    ⑥晁补之:《鸡肋集》卷20《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8册,第542页。
    ⑦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第4页。注: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一书(页286)这样描述该门:“建春门唐末直至五代时仍存,大约毁于元代。元《河南志》:‘周广顺中犹存,疑国初废塞,而开罗门。’罗门乃广顺后之门名。”显然,增订者对宋代的情况语焉不详,并对所引元《河南志》的说法进行了纠正,即增加了自己的判断:“罗门乃广顺后之门名”。但这仍然让人难以理解。关键是元《河南志》所叙述的话语是元代人说的,还是直接引用的宋人宋敏求的说法。“国初”一词是指代北宋还是元代就成了关键所在。根据正常的逻辑来说,在建春门于北宋时一直使用的情况下,宋敏求不可能对建春门做出如此的描述。如果是元人说的,也不可能,因为元代的洛阳城已经萎缩到水北一隅,不可能说“开罗门”。因为,正如增订者所言,罗门在周广顺后就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这一句话描述的对象不是建春门,而是前面的永通门,才合乎逻辑。
    ⑧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余于洛城建春门内循城得池……故作是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0册,第633页。
    ⑨晁说之:《景迂生集》卷16《王氏双松堂记》,第1118册,第303页。
    ⑩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4页。
    ①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次韵留守相公以罗门新渠并成喜而成咏》,第1100册,第630页。
    ②刘敞:《公是集》卷22《送人之洛》,第1095册,第583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7,第188页。
    ④韩维:《南阳集》卷13《洛城杂诗四首》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1册,第623页。
    ⑤韩维:《南阳集》卷3《登上东门》,第1101册,第533页。
    ⑥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7《富弼行状》,第1104册,第728页。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0《徽安门晓望》,第150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
    ③刘攽:《彭城集》卷6《西都大内作》,第1096册,第53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097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
    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17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356《宋乔年传》附《宋昇传》,第11208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1,第7324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之34,第434页。
    11 (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1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
    ③(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54~15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北宋西京洛阳监护城壕的发掘》,第64页。
    ⑤(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272页。
    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57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4页。
    ⑧王应麟:《玉海》卷96《唐明堂仪注·大飨议》,第1740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113《礼志》4,第2701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0,真宗景德二年五月甲寅,第1338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1,第270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356《宋乔年传》附《宋昇传》,第11208页。
    ③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40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5,第7331页。
    ①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宋代门址》,第18页。
    ②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遗址发掘报告》,第27页。
    ③杨焕新:《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第96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河南洛阳隋唐城宣仁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1期,第48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北宋西京洛阳监护城壕的发掘》,第64~65页。
    ①邵博撰,刘德权等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24《环溪》,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3页。
    ②刘攽:《彭城集》卷6《西都大内作》,第1096册,第53页。
    ③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苏舜钦集》卷6《游洛中内》,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9~70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8:“南面三门:正南曰五凤楼,国初建名;东曰兴教,西曰光政,隋、唐旧名。”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8:“东面一门;曰苍龙,隋、唐曰重光,后改。”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8:“五凤楼内正南内太极殿门,隋曰永泰,唐曰通天、乾元,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今名。”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8: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隋曰东、西华,左、右延福,后改。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8:“正殿曰太极殿,隋曰乾阳,唐初曰乾元、明堂,后改含元,梁曰朝元,后唐曰明堂,晋曰宣德,后复为明堂,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西京建礼门,在天兴殿后,南对五凤楼,有隔门。
    ④(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西有门三重,曰应天、乾元、敷教”,与此不同。第2103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辅教门)内有文明殿,旁有东上合门、西上合门。”第2103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3之37:“垂拱殿后有通天门,复有柱廊门。”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3之39:“兴教门内曰左安礼门,隋、唐曰会昌。”
    ①此据(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03页:庄景摹本河南府古迹图之《宋西京城图》所载“教坊”增补。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3之39:“西京光政门内西偏右安礼门,隋、唐曰景运,后改今名。”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次西横门曰永福门,后唐之名。”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苍龙门之正西有东隔门,次西曰膺福门,唐曰含章,后改。”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次西接通天门柱廊。金虎门之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唐曰金銮,后改。”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次东接通天门柱廊。建礼门,在天兴殿后,南对五凤楼,有隔门。”
    ⑦(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3页。
    ⑧王应麟:《玉海》卷160《宫室殿》下,第2939页。
    ⑨王应麟:《玉海》卷32《圣文御制论》,第61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门,其次北廊接通天门,南对文明殿。”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9:“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唐曰崇勋,后唐曰中兴,太平兴国三年改寝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0:“其次面北曰武德殿,后唐曰解御,又曰端明,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
    ④王应麟:《玉海》卷160《宫室殿》下,第2939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0:“其次寿昌殿,梁曰雍和,太平兴国三年改金銮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曰嘉兴。”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0:殿北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曰善兴。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0:“含光殿后洗泽宫一位。建礼门北之东廊曰内东门,其北即北隔门,门南之西廊曰保宁门,门西有隔门,门内面南有讲武殿,殿后有柱廊,有后殿,无名。”
    ①王应麟:《玉海》卷160《宫室殿》下,第293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3之4:“后苑南有长春殿,后唐建名。”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0:“东宫在苍龙门之西,兴(与)左银台门相对,其门在东池门之内。”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0:“宫后东池门内有飞龙院,西有散甲殿,梁改弓箭库,殿为宣威,后改今名。”
    ①(元)脱脱:《宋史》卷4《太宗本纪》4,第58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4,第7330页。
    ③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秋日登崇德阁二首》2,第1册,第58页。
    ④(元)富大用编:《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7《诸使司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9册,第86页。
    ⑤王应麟:《玉海》卷158《宫室宫》4,第2900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4,第7330页。
    
    ①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3,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己亥,第421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5,第7331页。
    
    ①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子骏洛中书事》,第1104册,第579页。
    ②刘攽:《彭城集》卷6《西都大内作》,第1096册,第53页。
    ③宋祁:《景文集》卷13《过洛阳有作》,第1088册,第109页。
    ①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子骏洛中书事》,第1104册,第579页。
    ②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河南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1页。
    ③(清)魏襄修,陆继格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3《宋吕蒙正宅》,嘉庆十八年刊本,第15页。
    ④宋庠:《元宪集》卷5《过普明禅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7册,第438页。
    ⑤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23《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4册,第696页。
    ⑥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0页。
    ⑦范纯仁:《范忠宣集》卷5《和持国谢见招游湖》,第1004册,第579页。
    ⑧曾慥编:《类说》卷52《宰相坊侍郎里》,第873册,第905页。
    ⑨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4《小车六言吟》,第3册,第56~57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324《张奎传》,第10491页。11 (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7,第7322页。
    ②(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45页。
    ③(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9页。按:“半已西”当指道术在惠训之西,两坊共占一坊之地。
    ④按:该坊区的唐代的南市已经不存在,诸坊重新布局,而多出安远坊一坊。本来位于洛河以北的上林坊,也被迁徙到洛河以南。
    ⑤(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7页:“今乃析章善之东、会节之西增一坊焉。”故章善、贤相并列。”
    ⑥铜驼坊也从洛河北移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8页:“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①(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5页:“六坊之内,比唐多广利一坊,自第三街徙。”
    ②(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6页:“五坊内比唐增怀义一坊。”
    ③(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7页:“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今皆居其北”。
    ④(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7页:“按《韦述记》,东城之南承福门外,有承福坊。次东玉鸡坊。次东铜驼坊,次东上林坊,次东温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北漕南二水之间。然后叙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而立德而下凡四坊。今洛城承福依旧外,玉鸡易名,铜驼却在上林之东,二坊徙河之南,温洛徙近西,皆不能详究,且从之为定。”又“其东景行坊”。
    ⑤(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1页:“按《韦述记》,温洛坊当在积德坊之南。今非旧所。其南即铜驼坊之地。”
    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1页:“本临德坊。唐显庆中,立为北市。后废市,因以名坊。”“(邻德坊)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
    ⑦(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2页:“比唐多时泰一坊”。
    ⑧(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3页:“按,其地乃唐毓材坊”。
    ⑨(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34页:“其地乃广德懋坊之南半坊之地。”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卷180《居处部·宅》,第979页。
    ②(明)陈耀文:《天中记》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65册,第634页。
    ③王溥:《唐会要》卷48《议释教》下《寺》,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49页。
    ④(唐)李德裕:《明皇十七事》,(元)陶宗仪:《说郛》卷52(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8册,第737页。
    ⑤(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府》,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94《河渠》4,第2336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299《孙祖德传》,第9926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4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7,神宗元丰七年七月丁未,第8324页。
    ②王应麟:《玉海》卷172《建隆天津桥》,第3158页。
    ③(清)魏襄修,陆继铬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38《郭从义宅》,第16页。
    ④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195页。
    ⑤王溥:《唐会要》卷50《尊崇道教·安国观》,第876页。
    ⑥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55《将帅部·贪黩》,第5395页。
    ①(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14《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71册,第674页。
    ②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河南府》,第50页。
    ③(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卷5《图画》,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7页。
    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5《故事拾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560页。
    ⑤(清)龚崧林:《重修洛阳县志》卷11《古迹·亭》,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867页。
    ①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780《总录部·博识》,第9271页。
    ②(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313页。
    ③李昉等:《太平广记》卷331《朱七娘》,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28页。
    ④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
    ①王得臣:《麈史》卷下《谐谑》,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3页。
    ②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3《天津敝居蒙诸公共为成买作诗以谢》,第3册,第21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2《赠邵尧夫》,第2册,第313页。
    ④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7页。
    ⑤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49《故尚书祠部郎中集贤校理致仕赵君墓志铭》,巴蜀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1页。
    ⑥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7页。
    ⑦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36《司农少卿致仕王君墓志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范镇:《陈少卿希亮墓志铭》,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3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439页。
    ②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91《罗周敬传》,第1209页。
    ③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7页。
    ④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河南府》,第50页。
    ⑤钱易:《嵇康小舞词并序》,(清)厉鹗:《宋诗纪事》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⑥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第1550页。
    ⑦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7~568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8,第81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1,第115页。
    ②马永卿编、(明)王崇庆解:《元城语录解》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3册,第374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7,第65页。
    ①尹焞:《和靖集》卷8《年谱》,文渊阁四库全本,第1136册,第53页。
    ②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78页。
    ③(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343~344页。
    ①范祖禹:《范太史集》卷40《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0册,第440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200页。
    ③(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7《地理·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74册,第449页。
    ④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8页。
    ⑤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河南府》,第51页。
    ①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4《洛阳染工见寃鬼》,第189页。
    ②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第1099页。
    ③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8页。
    ④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82页。
    ⑤(清)魏襄修,陆继格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38,第15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第924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8,第81页。
    ⑧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湘山野录》卷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页。
    ⑨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8,第82页。
    ⑩韩维:《南阳集》卷13《洛府东池泛舟》,第1101册,第624页。
    ①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留守相公宠赐雅章召赴东楼真率之会次韵和呈》,第1100册,第629页。
    ②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留守相公玉汝于中和堂之西偏别设毡帐以待老夫中憇尝以拙诗为谢寻蒙荅贶仍改题所憇为醉眠庵不任感戴辄依高韵和呈》,第1100册,第634页。
    ③韩维:《南阳集》卷13《出留守府……之意》,第1101册,第624页。
    ④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8~569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71页。
    ⑥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83页。
    ⑦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60《太常少卿李君墓志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20页。
    ⑧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83页。
    ⑨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次韵司徒富公耆年会诗》,第45页。
    ⑩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0页。
    ①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9页。
    ②(清)魏襄修,陆继格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16,第41页。
    ③(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37《河南府古迹考》2,第10页。
    ④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8《朝奉郎陈君墓志铭》,第1100册,第424页。
    ⑤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次韵司徒富公耆年会诗》,第45页。
    ⑥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4《小车吟》,第3册,第59页。
    ⑦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9页。
    ⑧王应麟:《玉海》卷171《宫室苑囿园》,第3137页。
    ⑨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四笔》卷12《景华御苑》,第772~773页。
    ⑩韩维:《南阳集》卷13《洛城杂诗·会节园》,第1101册,第623页。
    ①(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369页。
    ②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18《次韵答判河阳文潞公述相洛所居之胜》,第622页。
    ①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5《石中获小龟》,第200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4页。
    ③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9页。
    ④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83页。
    ⑤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3《朝请大夫宋君墓志铭》,第1104册,第675页。
    ⑥邵博撰,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后录》,第196页。
    ⑦李復:《潏水集》卷6《游归仁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1册,第62页。
    ①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第857页。
    ①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9页。
    ②(清)魏襄修,陆继格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17《宋移置历代庙》,第17页。
    ③(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页。
    ①(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444页。
    ①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9页。
    ②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69~570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62《刘涛传》,第9077页。
    
    ①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70页。
    ②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3《应天院建圣像殿》,第416页。
    ③高承撰,金圆等点校:《事物纪原》卷7《应天寺》,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4页。
    ④(清)龚崧林:《重修洛阳县志》卷11《古迹》,第859页。
    ⑤(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420页。
    ⑥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第583页。
    ①(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14《偃肩皤腹》,第976册,第273页。
    ②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卷庚,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8页。
    ③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之《洛阳志·福先寺》,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8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第10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第109~111页。
    ③(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379页。
    ①丁海斌等:《清代陪都盛京研究》,第65页。
    ②(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文外集》卷上《河南府同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83~684页。
    ③王溥:《五代会要》卷4《缘祀裁制》,第43页。
    ④(元)富大用编:《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7《诸使司部》,第929册,第86页。
    ⑤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34《崇祭祀三》,第374页。
    ①李幼武:《宋名臣言行续录》卷7《孙昭远》,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影印本,第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23《礼志·上陵》,第2886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2,真宗景德三年二月壬午,第1378页。
    ④王楙撰,諧鞯刃5悖骸兑翱痛允椤肪?15《萧何留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20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255《向拱传》,第8910页。
    ⑥刘挚撰,裴汝诚等点校:《忠肃集》卷9《答西京留守到任启》,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3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111《礼志》14,第2668页。
    ⑧王偁:《东都事略》卷26《赵普传》,第382册,第181页。
    ①王禹偁:《小畜集》卷23《让西京留守第二表》,第5册,第1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八月甲戌,第1892页。
    ③(元)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13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716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1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7页。
    ⑤苏小华:《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2页。
    ⑥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130《裴谞传》,第14册,第4491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252《武行德传》,第8856页。
    ⑧(元)脱脱:《宋史》252《王晏传》,第8849页。
    ⑨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28页。
    ①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4,第33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真宗咸平三年十月庚戌,第1028页。
    ③王安石著,秦克等标点:《王安石全集》卷93《都官郎中致仕周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00页。
    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江子我作牛酥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335页。
    ⑤王禹偁:《小畜集》卷23《让西京留守第三表》,第5册,第12页。
    ⑥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附《嘉祐禄令》,第704页。
    ⑦王禹偁:《小畜集》卷23《让西京留守第三表》,第5册,第12页。
    ⑧文彦博:《潞公文集》卷37《免赐公使钱》,第1100册,第782页。
    ①孙逢吉:《职官分纪》卷38,第699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276《滕中正传》,第9387页。
    ③王安石著,秦克等标点:《王安石全集》卷98《宁国县太君乐氏墓志铭》,第72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99《孙祖德传》,第9928页。
    ⑤王偁:《东都事略》卷36《刘昌言传》,第382册,第240页。
    ⑥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卷14《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忠献范公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62,第3449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63,第3449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1,第3418页。
    ①沈括:《长兴集》卷16《杨构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7册,第338页。
    ②宋庠:《元宪集》卷24《大理寺丞监南剑州商税张鉴可殿中丞签书西京留守判官厅公事制》,第1087册,第582页。
    ③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542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63《窦仪传》附《窦偁传》,第9097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3,真宗景德三年六月辛亥,第1411页。
    ⑥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世说第三卷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第348页。
    ⑦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4《官守志》1《职官厅》,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6页。
    ⑧宋庠:《元宪集》卷24《大理寺丞监南剑州商税张鉴可殿中丞签书西京留守判官厅公事王珣瑜可太子右赞善大夫制》,第1087册,第582页。
    ⑨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529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4,仁宗天圣四年四月丁未,第4107页。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8,仁宗景祐三年正月戊戌,第2787页。
    
    ①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导伊水记》,第9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8,哲宗元祐五年九月癸酉,第10768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60页。
    ④苏小华:《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第29~30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3,真宗景德三年五月辛亥,第140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神宗熙宁四年三月辛丑,第5383页。
    ③文彦博:《潞公文集》卷52《奏西京灾伤事》,第10页。
    ④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7《乞罢将官状》,第4册,第166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0,哲宗元祐四年七月壬申,第10381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07《王礼考》2,第970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7之1,第6870页。
    ④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8,神宗熙宁四年十二月乙亥,第5560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17之6,第7040页。
    ⑦刘挚撰,裴汝诚等点校:《忠肃集》卷9《答西京留守到任启》,第193页。
    ⑧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1《大宋中兴建康留都录》1,第5页。
    ①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卷14《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忠献范公墓志铭》,第35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308《延昭嗣传》,第10147页。
    ③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2001年版,第4480页。
    ④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第924页。
    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81《司勋郎中张从革可卫尉少卿制》,第1184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81《司勋郎中张从革可卫尉少卿制》,第1184页。
    ⑦《钦定历代职官表》卷49:“东都百僚廨署,皆如京城之制,而官不备设。据《旧唐书》所载,则常以留守兼判东都尚书省事。盖留司众务,不可无所统属,故特畀以综理之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04册,第141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262《刘温叟传》,第9071页。
    ②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7《张从宾传》,第1289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69《陶榖传》,第9235页。
    ④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1《王延传》,第1289页。
    ⑤(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2页。
    ⑥(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5页。
    ⑦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下,第4520页。
    ⑧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卷6,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1页。
    ①赵善璙:《自警编》卷6《事君类》(上):“留台旧不领民事,时张尧佐知河阳,民讼久不决,多诣公者,公为辩曲直,判状尾。尧佐畏恐奉行。上尝语辅臣曰,育刚正可用,但嫉恶太过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5册,第323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251《符彦卿传》,第8839~第880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50《舆服志》2,第3513页。
    ④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5《再乞西京留台状》,第4册,第128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164《职官志》4,第3783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46之5,第1470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1,第116~117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8,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乙亥,第5560页。
    ①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1《上范德孺侍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1,仁宗至和二年九月庚戌,第438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64《职官》4,第3873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⑤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4《三京留司御史台》,第33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8,第2753页。
    ⑦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4《三京留司御史台》,第333页。
    ①王应麟:《玉海》卷162《宫室》,第2996页。
    ②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4《三京留司御史台》,第33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64《职官》4,第3873页。
    ④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下,第43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17,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丙午,第1012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⑧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1《与林显谟》,第201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3,仁宗皇祐四年七月戊子,第4167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0,神宗熙宁十年二月戊申,第6877页。
    ④范纯仁:《范忠宣集》卷8《别京东监司赴西台右某启》,第1104册,第619页。
    ⑤文彦博:《潞公文集》卷37《辞免》:“臣男及持母服初除,得遂西台闲局,以便养亲,极为优幸”,第1100册,第785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送京西提点刑狱张驾部》,第13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441《李建中传》,第13056页。
    ⑧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9《宋名人真迹·李西台启诗帖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3册,第666页。
    ⑨佚名:《宣和书谱》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3册,第265页。
    ⑩曾巩:《隆平集》卷8《参知政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7册,第86页。11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6《次韵答留台春卿集贤侍郎》,第260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2《送祖择之》,第2册,第324页。
    ②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3《神宗任用安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8册,第378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2《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第2册,第340页。
    ④(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9册,第595页。
    ⑤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卷7《真定康敦复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4页。
    ⑥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80《张尚书葬祭文》,第6册,第66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1,第115页。
    ⑧陈经:《王公墓志铭并序》,《碑帖石刻检索》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rubbing,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图书馆网路资料库本。
    ⑨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卷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①张师正撰,白化文等点校:《括异志》卷1《乐学士》,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28之2,第297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342《孙永传》,第10900页。
    ④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附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0页。
    ⑤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5《西京国子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页。
    ⑥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28:“司马朴,字文季,丞相光兄旦之孙也……靖康初,党禁解,同判西京国子监。”
    ⑦(元)脱脱:《宋史》卷105《礼志》8,第2457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28之2,第2972页。
    ①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5《西京国子监》,第35页
    ②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5《优恤士大夫》,第47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仁宗景祐元年五月壬申,第2677页。
    ④后梁开平三年,洛阳就应国子监官员的请求创置了文宣王庙。薛居正《旧五代史》卷5《太祖纪》5载:“十二月乙丑……国子监奏创造文宣王庙,仍请率在朝及天下现任官僚俸钱每贯每月克一十五文充土木之植。允之。是岁,以所率官僚俸钱修文宣王庙。”第81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仁宗景祐元年五月壬申,第2677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仁宗景祐元年五月壬申,第2677页。
    ⑦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4《置西京国子监》,第35页。
    ⑧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343~344页。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29《太子中舍王君墓志铭》,第412页。
    ②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谢公堂记》,第10页。
    ③邵雍:《伊川击壤集》卷8《和王平甫教授赏花处惠茶韵》,第2册,第102页。
    ④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6《辞免再除直秘阁判监状》,第557页。
    ⑤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3《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孙公神道碑铭》,第805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太宗雍熙四年十二月庚寅,第640~641页。
    ⑦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56《早赴府学释奠》,第800页。
    ⑧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343~344页。
    ⑨蒋涟:《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碑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710页。
    ①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4《巩县孔子庙记》,四部丛刊本,第1册,第12页。
    ②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5《再乞西京留台状》,第4册,第128页。
    ③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上,第4488页。
    ④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5《优恤士大夫》:“西京学校旧为河南府学,景祐元年诏改为西京国子监,以为优贤之所”,第474页。
    ⑤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8《增置宫观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8册,第469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54之29,第3591页。
    ⑧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4,第36页。
    ⑨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卷3,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5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9,哲宗元祐五年三月辛卯,第10585页。11《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页。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1,神宗元丰八年十一月丁巳,第8648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神宗熙宁四年三月庚寅,第5372页。
    ②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9《置京畿等五路学》,第328册,第48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444《黄庭坚传》,第13109页。
    ④(清)秦惠田:《五礼通考》卷17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9册,第109页。
    ⑤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词序》,第850册,第382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380《楼照传》,第11715页。
    ⑦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8《西厅续题名记》,第1341页。
    ⑧(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0《学校考》1《太学》,第384页。
    ⑨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09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3,神宗熙宁三年七月乙卯,第5188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355《杨畏传》,第11183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327《王安礼传》附《王安国传》,第10558页。
    ③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4《和子瞻监试举人》,第78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427《程颐传》,第12720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19《徽宗本纪》1,第367页。
    ⑥朱熹:《论语精义》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8册,第288页。
    ①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伊川文二》卷6《申河南府乞寻医状》:“颐昨准勅授左通直郎、管勾嵩山崇福宫,寻具奏闻,为患腰跨,拜受未得,候痊损日谢恩就职次。今来已满百日,未得痊安,窃惧久稽朝命,欲乞寻医。谨具申西京留府,伏乞依条施行。”第559页。
    ②王洋:《东牟集》卷7《左中大夫提举西京崇福宫张征复端明殿学士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2册,第414页。
    ③王安中:《初寮集》卷4《宝章阁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谢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7册,第71页。
    ④李攸:《宋朝事实》卷3《西京崇福宫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7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3,第575页。
    ②李攸:《宋朝事实》卷3《西京崇福宫记》,47页。
    ③徐度:《却扫篇》卷下,第863册,第790页。
    ④李攸:《宋朝事实》卷3《西京崇福宫记》,第47页。
    ⑤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明道先生文一》卷3《代少卿和王宣徽游崇福宫》,第482页。
    ①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7,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②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2《秘书丞许君墓志铭》,第1104册,第667页。
    ③韩维:《南阳集》卷27《谢提举崇福宫表》,第1101册,第732页。
    ④张若:《王郅等启母殿题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453页。
    ⑤佚名:《文潞公宿少林寺诗》,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252页。
    ⑥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609页。
    ①章如愚编:《群书考索·后集》卷6《祠禄》,第937册,第82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54之7,第3580页。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5,绍兴三年六月癸巳,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19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第2753页。
    ⑤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7,第95页。
    ⑥章如愚编:《群书考索·后集》卷6《祠禄》,第937册,第83页。
    ⑦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8《增置宫观官》,第328册,第469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7之39、40,第2754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2,神宗熙宁三年七月乙卯,第5188页。
    ⑩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伊川先生文八》卷12,第652页。
    ①王安中:《初寮集》卷4《宝章阁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谢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第71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7,哲宗元丰八年五月戊戍,第8548页。
    ③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37《四月二十八日祠禄秩满罢感恩进退格》,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册,第1901页。
    ④王安中:《初寮集》卷4《宝章阁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谢表》,第1127册,第71页。
    ⑤(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62《嵩山部外编》,第3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4,第575页。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绍兴九年十一月已丑,第2136页。
    ③徐光烈等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分司》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电子版。
    ④徐东升:《宋代官员分司制度》,《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第38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8,哲宗元祐元年五月甲戌,第9177页
    ⑥李至:《小子秪自夜来风气……不亦可乎》,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1册,第558页。
    ⑦黄震:《黄氏日抄》卷71《提举司差散本钱申乞省罢华亭分司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8册,第695页。
    ⑧赵汝鐩:《野谷诗稿》卷5《送同官叶榷院造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5册,第120页。
    ⑨王迈:《臞轩集》卷8《上西外宗使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8册,第555页。
    ①王洋:《东牟集》卷7《左中大夫提举西京崇福宫张征复端明殿学士制》,第1132册,第415页。
    ②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上,第4488页。
    ③(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8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页。
    ④沈作喆:《寓简》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4册,第123页。
    ⑤(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23《分司》,第521页。
    ⑥(清)彭元瑞辑:《宋四六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15册,卷12,第4页。
    ⑦苏小华:《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第24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255《宋偓传》,第8906页。
    ⑨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93《卢詹传》,第1231页。
    ⑩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31《王延曾传》,第1726。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太宗淳化五年五月戊寅,第78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2,真宗景德三年四月丙戌,第1395页。
    ③汪藻:《浮溪集》卷12《王襄赵野分司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8册,第113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8,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八月丁酉,第1778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306《孙何传》,第10100页。
    ⑥王安石著,秦克等标点:《王安石全集》卷17《辞知江宁府状》,第148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5,第3416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甲戌,第7748页。
    ⑨赵鼎:《忠正德文集》卷8《丁巳笔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8册,第74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第3414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5,第3416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第3414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482《北汉刘氏》附《马峰传》,第13944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6,神宗元丰二年正月庚申,第7219页。
    ⑥佚名:《京口耆旧传》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1册,第126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4,第3415页。
    ⑧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1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页。
    ⑨徐度:《却扫篇》卷上,第863册,第761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第3414页。11司马光撰,邓广铭等点校:《涑水记闻》卷14,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4~275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第3414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太祖开宝三年三月庚申,第244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六月己亥,第476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2,第3414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7,哲宗元祐四年五月丙午,第32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第3414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280《张思钧传》,第9509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3,咸平五年十一月癸丑,第1164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5,神宗熙宁十年十月乙卯,第6988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八月丙寅,第1891页。1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2,第3414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7,神宗熙宁四年十月甲子,第5528页。
    ②龙衮:《江南野史》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4册,第117页。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8,绍兴二年九月甲戍,第1009页。
    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9,绍兴二年十月乙未,第1020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4,第3415页。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5,绍兴元年六月癸巳,第819页。
    ⑦王偁:《东都事略》卷38《胡旦传》,第382册,第24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409《高斯得传》,第12327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4,第3414~341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70《职官志》10,第4081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3,第3415页。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8,绍兴元年十月丙寅,第856页。
    ②王安石著,秦克等标点:《王安石全集》卷17《辞知江宁府状》,第148页。
    ③(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5,第747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6,第3416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2,第3414页。
    ⑥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5,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1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120《礼志》23,第2818页。
    
    ①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下,第37页。
    ②庞元英:《文昌杂录》卷6,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2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2,第3414页。
    ④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真宗乾兴元年九月庚辰,第2298页。
    ⑤田锡:《咸平集》卷29《致仕分司等官加恩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5册,第556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3,第3415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0,真宗景德二年五月癸丑,第1338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124《礼志》第27,第2908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神宗熙宁三年八月甲申,第5225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116元《礼志》19,第2753页。
    ②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3《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第915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2,仁宗嘉祐元年二月辛亥,第4397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7,神宗熙宁三年十一月乙未,第5276页。
    ⑤王禹偁:《小畜集》卷10《偶题》,第3册,第18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4,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庚子,第2196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159《选举志》5,第3728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170《职官志》10,第4090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2,仁宗皇祐四年正月戊辰,第413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7,仁宗至和元年十月戊午,第4288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2,仁宗嘉祐元年四月丙辰。第4403页。
    ⑤陈襄:《古灵集》卷8《乞止绝权贵非次陈乞恩例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550页。
    ⑥胡铨:《论臣僚陈乞子弟差遣疏》,(明)杨士竒等:《历代名臣奏议》卷14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7册,第1页。
    ⑦郑獬:《郧溪集》卷12《论冗官状》,第1097册,第221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3,第3415页。
    ⑨钱若水撰,燕永成点校:《宋太宗实录》卷27,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8,仁宗景祐三年六月甲戌,第2791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2,第3414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3,哲宗元祐元年三月乙卯,第9026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6,第3416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4,第3415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2,第3414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8,神宗熙宁四年十二月乙亥,第5560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2,英宗治平元年六月辛亥,第4891~4892页。
    ①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15《分司致仕正郎以下京官等制》,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556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1,第3414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3,第3415页。
    ④汪藻:《浮溪集》卷32《熊使君垂和漫兴诗次答》,第1128册,第329页。
    ⑤夏竦:《文庄集》卷33《送吴兴使君郎中分务归姑苏》,第1087册,第317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0,仁宗皇祐三年四月甲申,第4088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1,神宗熙宁三年五月乙巳,第5129页。
    ⑧余靖:《武溪集》卷14《乞分司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9册,第138页。
    ⑨胡宿:《文恭集》卷31《上分司李侍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8册,第893页。
    ⑩郑獬:《郧溪集》卷14《送连君锡分司归安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7册,第247页。11郑獬:《郧溪集》卷3《司门员外郎分司李微之可库部员外郎制》,第1097册,第131页。12吕陶:《净德集》卷7《谢责分司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8册,第56页。
    ①余靖:《武溪集》卷14《让南班第一状》,第1089册,第140页。
    ②吕陶:《净德集》卷7《谢责分司表》,第1098册,第56页。
    ③冯山:《安岳集》卷3《和李曼修孺职方谢梓守张靖子立龙图游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8册,第301页。
    ④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4《和师厚秋半时复官分司西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册,第12页。
    ⑤郑獬:《郧溪集》卷27《戏学张水部赠河南少尹》,第1097册,第358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463《王继勋传》,第13542页。
    ①欧阳忞撰,李勇先等蠾ⅲ骸队叩毓慵恰肪?5《四京·西京河南府》,第78页。
    ②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五年八月癸巳,第288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四年五月丁酉,第265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第396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十月癸未,第415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5《太宗本纪》2,第79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四月甲戍,第426页。
    ⑨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第55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180《食货志》2,第4385页。
    ①(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15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2,仁宗嘉祐五年七月辛卯,第4634页。
    ③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6《京西分南北路》,第328册,第407页。
    ④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23《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第398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18,第7392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7,神宗熙宁五年八月已亥,第5775页。
    ①王巩:《甲申杂记》,笔记小说大观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册,第91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2,哲宗元祐七年四月甲戌,第11271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10,第103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316《唐介传》附《唐义问传》,第10331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10,第7388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23,第7394页。
    ①王禹偁:《小畜集》卷29《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第6册,第6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15页。
    ③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6《陕州》,第103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11,第7388页。
    ⑤张宗立:《大宋国洛京河南府缑氏镇太尉乡□贾屯修汤王庙碑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113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第924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丁卯,第3441页。
    ⑧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卷20《论复并县札子》,第45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8,第7528页。关于庆历政区调整的具体时间,史料记载多有差异:一是认为是庆历四年。持此观点的有李焘《长编》、王应麟《玉海》及《宋会要辑稿》;二是认为是庆历三年。如《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4记载说:“登封县颍阳镇,庆历三年废县置,四年复为县,熙宁五年复废为镇。偃师县缑氏镇,庆历三年废县置,四年复为县,熙宁八年复为镇。”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河南府》条也言:“庆历三年,以王屋县隶孟州,复以孟州汜水县隶府,省入巩县为行庆关。又省寿安、颍阳、偃师、鯸氏、河清、王屋县为镇,四年复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庆历二年。如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京西路》:“庆历二年废(偃师),四年复。”笔者认为,庆历二年之说直接可以排除,因为在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上书之中还提到偃师县,所以不可能是庆历二年省废。王存《元丰九域志》所言模糊,不能判定为是三年废五县。故不取。
    ②王存:《元丰九域志》卷首《孟州》,第32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第7520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3,仁宗庆历四年十一月壬午,第3721页。
    ⑤佚名:《宋敕赐寿圣禅院额碑》,(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21~22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7,哲宗元祐二年十二月丙申,第9908页。
    ⑦王存:《元丰九域志》卷3《虢州》,第105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23,第7394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23,第7394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4:“洛阳县洛阳镇,五年废县置。伊阳县伊阙镇、寿安县福昌镇,并熙宁五年废县置。又《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4:“西京:登封县颍阳镇,庆历三年废县置,四年复为县,熙宁五年复废为镇。”但《元丰九域志》卷首载,“熙宁三年(1070),省洛阳县入河南,颍阳县为镇入登封,伊阙县为镇入伊阳,福昌县为镇入寿安,偃师县为镇入缑氏,以王屋县隶孟州。八年,复置偃师县,省缑氏县为镇入焉。”但两者记载有异。同时,欧阳忞《舆地广记》卷5《四京·西京河南府》及李攸《宋朝事实》卷18《升降州县》1《西京河南府》皆载洛阳县为“熙宁八年省入河南县,元祐二年复置。”当考。11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四京》载:熙宁三年,“省洛阳县入河南,颍阳县为镇入登封,伊阙县为镇入伊阳,福昌县为镇入寿安,偃师县为镇入缑氏”,第4页。
    ①(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90《舆图部汇考》卷48,第18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11,第7388页。
    ③佚名:《宋缑氏县重修泰山庙碑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324页。
    ④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第204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神宗熙宁八年十月辛亥,第6604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7,哲宗元祐二年十一月丙申,第9897页。
    ⑦潘自牧:《记纂渊海》卷19《河南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0册,第433页。
    ⑧欧阳忞撰,李勇先等蠾ⅲ骸队叩毓慵恰肪?5《四京·西京河南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⑨佚名:《宋宗室子袭长女墓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691页。
    ①潘自牧:《记纂渊海》卷19《河南府》:“崇宁四年割密县隶郑州,宣和二年还隶府。”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53《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其先公河南密县,县后分属郑州管城,故今为管城人焉。”第1835页。
    ②吕陶:《净德集》卷4《奉使回奏十事状》,第1098册,第36页。
    ③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西京河南府》,第4~5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17,第56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60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73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九月丁未,第231页。
    ④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⑤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第47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73页。
    ⑦方勺撰,许沛藻等点校:《泊宅编》卷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页。
    ⑧赵彦卫撰,付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4《选人之制》,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0~61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73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29《高宗本纪》6,第542页。
    ①王禹偁:《小畜集》卷23《让西京留守表》,第5册,第10页。
    ②韩琦:《尚书祠部郎中赵宗道墓志》,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第329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17,第567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0,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丁巳,第8955页。
    ⑤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6,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6页。
    ⑥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上,第4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7,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甲子,第1758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8,第82页。
    ⑨宋庠:《元宪集》卷9《西都官属咸备尹政得以仰成暇日池圃便同尘外因书所见以志一时之幸仍以东园吏隐命篇云》,第1087册,第464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八月己亥,第231页。
    ②江休复:《嘉祐杂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6册,第577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8,第82页。
    ④张耒:《续明道杂志》,(元)陶宗仪撰:《说郛》卷43(下),第878册,第376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神宗熙宁五年十二月己丑,第5883页。
    ⑥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3《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第1135册,第340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325《耿傅传》,第10512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426《张逸传》,第12699页。
    ①《宋大诏令集》卷190《诚约通判与长吏叶和诏》,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95页。
    ②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地方志辑佚》之《洛阳志·福先寺》,第2086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8,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戊寅,第530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76《滕中正传》,第9387页。
    ⑤左贞:《祖府君(仲宣)墓志铭》,《碑帖石刻检索》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rubbing,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图书馆网路资料库本。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6,仁宗景祐二年五月己亥,第2732页。
    ⑦王偁:《东都事略》卷36《刘昌言传》,第382册,第240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62,第3449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63,第3449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8,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戊寅,第5307页。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2,哲宗元祐元年七月戊辰,第9317页。
    ①王偁:《东都事略》卷64《谢绛传》,第382册,第407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17,第507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3,真宗景德三年六月辛亥,第1411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9,仁宗天圣八年九月丙子,第2544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331《孙长卿传》,第10641~10642页。
    ⑥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153《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第1815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301《寇瑊传》,第9988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8,第82页。
    ⑨朱彧撰,李伟国点?骸镀贾蘅商浮肪?3《文彦博九十二岁善终》,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8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58,第3447页。11李攸:《宋朝事实》卷8《玉牒》,第129页。12沈括:《长兴集》卷16《尚书职方郎中通判西京留守司上护军赐绯鱼袋杨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7册,第338页。
    ①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2《史圭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17页。
    ②王偁:《东都事略》卷31《卢多逊传》,第382册,第213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60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60页。
    ⑤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541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166《职官志》6,第3942页。
    ⑦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542页。
    ⑧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4《签判题名》,第1146页。
    ⑨高承撰,金圆等点校:《事物纪原》卷6《签判》,第317页。
    ⑩孙逢吉:《职官分纪》卷38《判官推官》,第701页。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真宗乾兴元年八月乙卯,第2296页。1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9,第3460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6,神宗熙宁四年八月乙巳,第5516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职官》48之97,第350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56《赵安易传》,第8941页。
    ④田锡:《咸平集》卷29《河南府推官》,第1085册,第553页。
    ⑤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545页。
    ⑥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之《洛阳志·福先寺》,第2085~2086页。
    ⑦晁补之:《鸡肋集》卷62《张洞传》,第1118册,第918页。
    ①曾慥编:《类说》卷56《杀祭社猪》,第873册,第986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298《司马池传》,第9903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1之76,第2660页。
    ④潘自牧:《记纂渊海》卷35《幕官》,第930册,第776页。
    ⑤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128《钤辖赵公墓志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册,第4945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160《选举志》6,第3741页。
    ⑦潘自牧:《记纂渊海》卷35《幕官》,第930册,第776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160《选举志》6,第3741页。
    ⑨孙逢吉:《职官分纪》卷42《县令》,第790页。
    ①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知丞》,第4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85《食货志》7下,第4528页。
    ③孙逢吉:《职官分纪》卷42《县令》,第790页。
    ④孙逢吉:《职官分纪》卷42《县令》,第789页。
    ⑤《宋大诏令集》卷160《置县尉诏》,第604页。
    ⑥孙逢吉:《职官分纪》卷42《县令》,第789页。
    ⑦孙逢吉:《职官分纪》卷42《县令》,第790页。
    ⑧吉观国:《宋重修仙鹤观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686页。
    ⑨吉观国:《宋重修仙鹤观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686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171《职官志》11,第4120页。
    ①(明)王鏊:《姑苏志》卷48《人物》6《名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3册,第88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2,仁宗庆历三年七月丙辰,第3423页。
    ③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第576页。
    ④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9《代奏芝草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4册,第184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03页。
    ①罗璧:《识遗》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4册,第531页。
    ②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第576~58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太祖乾德元年闰十二月辛未,第113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太祖乾德元年闰十二月辛卯,第113页。
    ②魏了翁:《鹤山集》卷92《赠资中王彦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3册,第383页。
    ③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第576页。
    ④魏了翁:《鹤山集》卷92《赠资中王彦正》,第1173册,第383页。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9之36~46,第1081~108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9之32,第107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35,第133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3之35,第1255页。
    ④孙昂:《宋修陵园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706页。
    ⑤乐辅国:《宋永定陵修奉采石记》,(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民国二十八年补刻乾隆本,第4页。
    ⑥吕陶:《净德集》卷21《枢密刘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8册,第171页。
    ⑦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5《朝奉大夫知华州苏君墓志铭》,第1104册,第702页。
    
    ①韩思永:《宋永泰陵采石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376~377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7,哲宗元丰八年六月丙戍,第8548页。
    ③任伯雨:《上永泰陵工役疏》,(明)杨士竒等:《历代名臣奏议》卷107,第436册,第95页。
    ④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8《朝议大夫致仕程公墓志铭》,第1100册,第428页。
    ⑤宋庠:《元宪集》卷28《赐祠部郎中知河南府陵台令兼永安县赵世长勅书》,第1087册,第625页。
    ⑥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2《谢公行状》,第2册,第4页。
    ⑦范祖禹:《范太史集》卷10,第1100册,第172~173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仁宗嘉祐四年四月癸未,第4562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331《韩贽传》,第10667页。
    ③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153《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第1815页。
    ④王珪:《华阳集》卷22《赐知定州王拱辰乞再任西京迎奉灵驾不允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163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9,英宗治平四年正月癸酉,第5076页。
    ②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3《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孙公神道碑铭》,第802页。
    ③孙沔:《上仁宗乞权住豫王葬礼》,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卷93《丧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5页。
    ④范公偁撰,孔凡礼点?骸豆ヂ肌罚谢榫?2002年版,第335~336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4,哲宗元祐六年八月癸巳,第1107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20,哲宗元符三年春甲申,第12376页。
    ③高承撰,金圆等点校:《事物纪原》卷6《陵台令》,第314页。
    ④高承撰,金圆等点校:《事物纪原》卷6《陵台令》,第314页。
    ⑤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8《太庙令》,第433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2,仁宗明道二年五月丁卯,第2615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2,哲宗元祐八年三月已亥,第11472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9,第1324页。
    ③宗泽撰,本社标点:《宗泽集·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2,神宗熙宁六年正月丙申,第5904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28,第1333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35,第1337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34,第1336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6《王礼考》21,第1131页。
    ②熊克:《中兴小纪》卷28,绍兴十年十月乙亥,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26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仁宗景祐四年七月癸卯,第2834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91《李若谷传》,第9739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40之2、3,第1371~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9之13,第1367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109,《礼志》12《神御殿》,第2624页。
    ⑧程大昌:《考古编》卷8《庙在郡国亦名原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2册,第51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1,第574页。
    ②夏竦:《文庄集》卷26《慈孝寺铭并序》,第1087册,第266页。
    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3《应天院建圣像殿》,第41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9,真宗天禧元年五月戊午,第2061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2之10,第7893页。
    ⑥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3《典故沿革·应天院建圣像殿》,第416页。
    ⑦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8《公廨类》2,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55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12,第579页。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建炎二年九月丁未,第355页。
    ⑩张师正撰,白化文等点校:《括异志》卷1《会圣宫》,第9页。11王应麟:《玉海》卷100《天圣西京会圣宫》,第1830页。1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1,第574页。13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和谢希深会圣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①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29,建炎三年十一月癸亥,第82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93《宗庙考》3,第84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4之95,第947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4之25,第599页。
    ⑤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4,575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4,575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4,真宗天禧三年十二月丙申,第2174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4,第575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6,第576页。
    
    ①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01,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庚寅,第742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6,第576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6,第576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3之6,第576页。
    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58《会圣宫颂并序》,第840页。
    ①张师正撰,白化文等点校:《括异志》卷1《会圣宫》,第9页。
    ②王珪:《华阳集》卷32《赐宰臣礼仪使曾公亮已下往西京奉安仁宗英宗御容回茶药口宣》,第1093册,第227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14《神宗本纪》1,第26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仁宗庆历四年五月丁亥:“诏西京诸陵所用祀羊,毋得抑配人户。第3617页。
    ⑤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吕祖谦编:《宋文鉴》卷4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0册,第1051页。
    ⑥任伯雨:《又乞周防内庭状》,(明)杨士竒等:《历代名臣奏议》卷196,第433册,第442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344《马默传》,第10947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6,哲宗元祐二年三月己卯,第9666页。
    ①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42《辞免西京》,第465页。
    ②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51《张判官》,第716页。
    ③陈瓘:《上徽宗进国用须知》,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卷103《财赋门·理财》9,第1108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38,第7492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1,第7474页。
    ⑥新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新安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1,第7474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331,《马仲甫传》,第10646页。
    ③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1,第42页。
    ④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故连昌宫》,第1册,第36页。
    ⑤晁说之:《景迂生集》卷4《宿洛川嘉槐驿》,第1118页,第86页。
    ⑥龚鼎臣:《东原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4页。
    ⑦新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新安县志》,第329页。
    ⑧刘敞:《公是集》卷29《偃师驿观先帝所植两松及钱丞相壁记》,第1095册,第642页。
    ⑨曾慥编:《类说》卷18《河南驿记》,第873册,第320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4,哲宗元祐元年四月辛卯,第9067页。11 (元)脱脱《宋史》卷94《河渠志》4,第2336页。12 (元)脱脱《宋史》卷299,《孙祖德传》,第9928页。
    ①韩维:《南阳集》卷3《孝义桥》,第1101册,第534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3页。
    ③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导伊水记》,第8页。
    ④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通远桥记》,第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1,第7474页。
    ⑥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中,第4501页。
    ⑦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1《上范德孺侍郎》,第191~192。
    ⑧宋祁:《景文集》卷11《永兴郑资政巩县路逢雪见寄》,第1088册,第89页。
    ⑨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8《答刘朝散书》,第111页。
    ⑩邵雍:《伊川击壤集》卷7《和人闻韩魏公出镇永兴过洛》,第2册,第87页。
    ①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通远桥记》,第7页。
    ②张守:《毘陵集》卷6《论守御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7册,第734页。
    ③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5《祖饯三山赵茂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6册,第941页。
    ④姚士粦:《枫窗小牍序》,袁褧:《枫窗小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8页。
    ⑤周南:《山房集》卷4《四塞论》下,第1169册,第44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51《代书寄尹十一兄杨十六王三》,第727页。
    ①郑刚中:《北山集》卷13《西征道里记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8册,第142页。
    ①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第1553页。
    ②王安石著,秦克等标点:《王安石全集》卷47《书任村马铺》,第393~394页。
    ③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55《与杨元素十七首》,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54页。
    ④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5《任廷平归京》,第308页。
    ⑤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子骏洛中书事》,第1104册,第579页。
    ⑥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访姚辅周郎中月陂西园》,第1册,第59页。
    ⑦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51《张判官》,第716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5《和伯常自郢州见寄》,第2册,第493页。
    ②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0《春色》,第2册,第128页。
    ③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治平丁未仲秋游伊洛二川……弹琴》,第1册,第61页。
    ④宋祁:《景文集》卷13《过洛阳有作》,第1088册,第109页。
    ⑤张舜民:《画墁集》卷1《晓辞洛水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7册,第4页。
    ⑥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3《和和之南斋画壁歌》,第668页。
    ⑦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通远桥记》,第6页。
    ⑧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上,第4480页。
    ⑨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1《上范德孺侍郎》,第192页。
    ⑩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0《冬日杂书六首》6,第365页。11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苏舜钦集》卷5《寄王几道同年》,第61页。12李復:《潏水集》卷13《自寿安之长水》,第1121册,第125页。13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轩辕道》,第17页。14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8《送侯寺丞知巩县》,第441页。
    
    ①强至:《祠部集》卷2《早行渑池道中》,第1091册,第14页。
    ②刘攽:《彭城集》卷10《雨中过汜水关入巩县》,第1096册,第92页。
    ③华镇:《云溪居士集》卷13《缑氏道中口占》,第1119册,第407页。
    ④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0《冬日自福昌之渑池》,第163页。
    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风俗记第三》,第1101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6《送陈经秀才序》,第962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1,第117页。
    ①谢绛:《记神清洞游嵩山寄梅殿丞书》,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4,第2716页。
    ②韩琦撰,李志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12《渑池道中》,第451页。
    ③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7《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第121页。
    ④吕颐浩:《忠穆集》卷7《行次渑池道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1册,第328页。
    ⑤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3《和和之南斋画壁歌》,第668页。
    ⑥邵雍:《伊川击壤集》卷2《春游五首》5,第1册,第20页。
    ⑦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宋代门址》,第18页。
    ⑧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3《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7页。
    ⑨姜特立:《梅山续稿》卷6《和司马倅喜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0册,第49页。
    ⑩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5《焦生见亡妻》,第197页。11王珪:《华阳集》卷34《次韵王子飞跋石曼卿洛中题壁》,第1093册,第209页。12邵雍:《伊川击壤集》卷9,復圭:《行至龙门先寄尧夫先生》,第2册,第120页。
    ①徐积:《节孝集》卷4《答范君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1册,第809页。
    ②黄庶:《伐檀集》卷上《洛阳道中》,第1092册,第777页。
    ③范祖禹:《范太史集》卷1《大雪入洛阳》,第1100册,第92页。
    ④文彦博:《潞公文集》卷5《送秘书刘监归嵩阳隐居》,第1100册,第61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38,第7492页。
    ⑥王邨:《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和预测》,气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6,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甲子,第10522页。
    ⑧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26《唐纪》42,德宗建中元年七月辛巳,第728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94《河渠志》4,第2336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313《文彦博传》,第10264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4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313《文彦博传》,第10264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4页。
    ⑥文彦博:《潞公文集》卷25《奏西京漕河事》,第1100册,第728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6,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甲子,第10522页。
    ①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次韵留守相公以罗门新渠并成喜而成咏》,第1100册,第630页。
    ②韩维:《南阳集》卷3《王家渡》,第1101册,第535页。
    ③晁说之:《景迂生集》卷7《过洛阳赠亲旧》,第1118册,第144页。
    ④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6《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第202页。
    ⑤徐积:《节孝集》卷3《感秋和张文潜》,第1101册,第801页。
    ⑥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导伊水记》,第8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2,仁宗庆历三年秋七月丙辰,第3398页。
    ⑧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卷23《论京师军储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8,哲宗元祐七年十一月癸卯,第11396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3之3,第7531页。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卷46《河南》,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940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第六》,第172页。
    ②魏兴涛等:《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第77页。
    ③王钦若:《册府元龟》卷64,《发号令》3,第213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173《食货志》上,第4160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17页。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东斋记》,第935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71《职官》11,第4108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己未,第255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丁亥,第442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482《北汉刘氏世家》,第13939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1,第2117页。
    ⑦(清)张楷:《洛宁县志》卷8《贡赋志》,康熙六十年刊本,第1页。
    ⑧张全明、王玉德:《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⑨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2《送王察推缜之邓州》,第625页。
    ⑩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卷3《和尚稻》),第127页。11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5《席君从于洛城……继成五章》,第2册,第512页。12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8,第92页。13李復:《潏水集》卷13《自寿安之长水》,第1121册,第125页。14韩维:《南阳集》卷15《之石窟寺马上作》,第1101册,第535页。15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0《寄西京张法曹》,第15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94《河渠志》4,第2336页。
    ②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游洛川初出厚载门》,第1册,第34页。
    ③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福昌秋日效张文昌二首》,第222页。
    ④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0《缑氏县又行次作》,第154页。
    ⑤夏竦:《文庄集》卷24《大中祥符颂》,第1087册,第254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丙辰,第5737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元祐元年正月丁巳,第8736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21之4,第7126页。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辛卯,第3172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己丑,第1644页。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丁卯,第8294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2《送伊阙王大夫歌》,第1册,第82页。
    ②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8,第4810页。
    ③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4《嵩阳道中》,第14页。
    ④(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第821页。
    ⑤陈与义撰,金德厚、吴书荫点校:《陈与义集》卷9《归洛道中》,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38页。
    ⑥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4《北原》,第244页。
    ⑦晁说之:《景迂生集》卷7《三川直罗之间作》,第1118册,第131页。
    ⑧(金)元好问撰,常振国点校:《续夷坚志》卷3《猪善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页。
    ⑨王得臣:《麈史》卷下《乖廖》,第1376页。
    ⑩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卷24《送演胜远序》,四部丛刊本,第7册,第7页。11李復:《潏水集》卷6《游归仁园记》,第1121册,第61页。12邵博撰,刘德权等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25,第198页。13郭祥正:《青山集》卷1《思嵩送刘推官赴幕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6册,第577页。
    ①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官舍岁暮感怀书事五首》,第417页。
    ②宋祁:《景文集》卷29《论复监地》,第1088册,第253页。
    ③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导伊水记》,第8页。
    ④马纯:《陶朱新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7册,第205页。
    ⑤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秋风三首》,第229页。
    ⑥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福昌杂咏》,第416页。
    ⑦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寄蔡彦规兼谢恵酥梨》,第414页。
    ⑧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50《伐木记》,第771页。
    ①范纯仁:《范忠宣奏议》卷上《条列陕西利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750~751页。
    ②马纯:《陶朱新录》,第1047册,第205页。
    ③宋祁:《景文集》卷29《论复监地》,第1088册,第253页。
    ④范纯仁:《范忠宣奏议》卷上《条列陕西利害》,第1104册,第750~751页。
    ⑤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感春二首》,第230页。
    ⑥沈括著、胡静道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24《杂志》1,第745页。
    ⑦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官舍岁暮感怀书事五首》,第417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36,第5554页。
    ⑨李復:《潏水集》卷15《和进樱桃……分赐》,第1121册,第141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13,第5779页。
    ①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秋怀三十六首》26,第1册,第42页。
    ②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寄蔡彦规兼谢恵酥梨三首》,第413页。
    ③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2《饮食果子》,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4页。
    ④文彦博:《潞公文集》卷6《问石楠遣使赴西洛因书问》,第1100册,第627页。
    ⑤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4《北原》,第244页。
    ⑥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0《春色》,第2册,第148页。
    ⑦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0《春日登石阁》,第2册,第74页。
    ⑧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卷3,第126页。
    ⑨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第1100册,第641页。
    ⑩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2《送王察推缜之邓州》,第625页。11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第1100册,第641页。12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第1100册,第641页。13韩维:《南阳集》卷3《谢元道惠桂树子》,第1101册,第529页。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风俗记》3,第1101页。
    ②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近以洛花寄宪斋阁蒙赐诗五绝褒借辄成五篇以答来贶》,第1100册,第639页。
    ③施宿:《会稽志》卷17《牡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6册,第374页。
    ④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2《洛中花工》,第63页。
    ⑤赵孟坚:《彝斋文编》卷1《九三月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1册,第314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花释名第二》,第1099页。
    ⑦周氏:《洛阳牡丹记》,(元)陶宗仪撰:《说郛》卷104上,第882册,第59页。
    ⑧(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15《<刘氏菊谱>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91页。
    ⑨赵彦卫撰,付根清点校:《云麓漫抄》卷4《今有蜡梅》,第66页。
    ⑩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3《和君贶宴张氏梅台》,第2册,第397页。11许纶:《渉斋集》卷2《再次转庵用梗字韵赋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4册,第418页。12高濂:《遵生八笺》卷16《石竹花二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1册,第781页。。
    ①周紫芝:《渔家傲》,唐圭璋等:《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册,第1143页。
    ②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1册,第781页。
    ③蔡勘:《定斋集》卷18《重九日陪诸公游花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7册,第747页。
    ④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游花市示之珎》,第1100册,第653页。
    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花释名第二》,第1099页。
    ⑥李新:《跨鳌集》卷11《次赵继公得未开牡丹之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4册,第487页。
    ⑦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风俗记第三》,第1101页。
    ⑧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戕竹记》,第936页。
    ⑨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45《仁宗皇帝挽词》,第1375页。
    ①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子骏洛中书事》,第1104册,第579页。
    ②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23《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第1226页。
    ③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北原》,第244页。
    ④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官舍岁暮感怀书事五首》,第417页。
    ⑤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8《蕲竹》,第103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8之7、8,7444页。
    ⑦华镇:《云溪居士集》卷28《新安县威显灵沛公受命庙记》,第1119册,第602页。
    ⑧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4《和子骏洛中书事》,第2册,第467页。
    ⑨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过永济桥二首》,第1册,第19页。
    ⑩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福昌秋日效张文昌》,第34页。11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7《送王太祝豫知伊阙》,第1册,第507页。
    ①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府》,第44页。
    ②文同撰,胡问涛等校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卷26《都官员外郎钱君墓志铭》,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855页。
    ③释智愚:《颂古一百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35册,第35915页
    ④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4《试笔》,第3册,第51页。
    ⑤骆文尉:《重修中岳庙记》,郑州市图书馆文献编辑委员会:《嵩岳志》卷7,嵩岳文献丛刊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4之3,第7715页。
    ⑦陆游:《陆游集》卷30《自咏》,第812页。
    ⑧吴潜:《西河》,唐圭璋等:《全宋词》,第4册,第3518页。
    ⑨周行已:《浮沚集》卷9《再和子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3册,第690页。
    
    ①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1《白山茶赋并序》,第2册,第40页。
    ②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游花市示之珎》,第1110册,第635页。
    ③(清)厉鹗:《宋诗纪事》卷30,王山:《答盈盈长歌》,第761页。
    ④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5《天津闻乐吟》,第3册,第68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186《食货志》下8,第4541页。
    ⑥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168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1,真宗景德二年八月已丑,第1358页。
    ②孟王寿:《宋故安定胡和叔(琮)墓记》《碑帖石刻检索》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rubbing,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图书馆网路资料库本。
    ③佚名:《宋故赵公(和)墓志铭并序》,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第775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189《兵志》3,第4665~467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河南洛阳唐宫路北唐宋遗迹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2期,第50页。
    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人民路北宋砖瓦窑址》,第41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189《兵志》3,第466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河南洛阳唐宫路北唐宋遗迹发掘简报》,第237页:“一件瓷碗外壁无釉处墨书‘汜水’二字。”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37,宣和二年十月三日,翰林学士赵野奏:“窃详犯罪应编配之人……昨大观元年,因白波辇运司等处申请,将诸路合配千里以上及本路、邻路合配邻州五百里罪人并配西京白波窑务及汜水辇运司广济重役。”
    ⑦赵青云、王典章:《河南省新安县古瓷窑遗址调查》,《文物》1974年第12期,第74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1,第117页:“司马温公既居洛时,往夏县展墓,省其兄郎中公,为其群从乡人说书讲学。或乘兴游荆华诸山以归,多游寿安山,买屋甆窑畔,为休息之地。”
    ①叶万松等:《洛阳东周至唐宋时期的陶窑概论》,第37页。
    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人民路北宋砖瓦窑址》,第85页。
    ③张亚武、顾立林:《河南洛阳发现宋元瓷窑遗址群》,http://www.jfdaily.com2004-6-16。
    ④周航、李红:《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宋代瓷器》,第129页。
    ⑤王存:《元丰九域志》卷首《西京》,第4页。
    ①惠民、马全:《宜阳发现宋瓷窑作坊遗址》,《河南日报》1985年7月1日,第1版。
    ②傅永魁:《河南巩县唐三彩窑遗址》,《景德镇陶瓷》1984年第S1期,第126页。
    ③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2《谢黄师是惠碧瓷枕》,第20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175《食货志》3,第4231页。
    ⑤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缙绅旧闻记》卷4《洛阳染工见冤鬼》,第189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月乙巳,第1709页。
    ①马纯:《陶朱新录》卷6,第1047册,第201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5,第178页。
    ③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17《世宗纪》4,第1560页。
    ④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四京》,第5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33之7,第5377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33之16,第5382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4《太宗本纪》1,第68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3,神宗熙宁八年闰四月戊午,第6453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180《食货志》下2,第4383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3,神宗熙宁八年闰四月戊午,第6453页。1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33之3,第5375页。12赵青云:《河南渑池县发现宋代铸铁钱遗址》,《考古》1960年第6期,第15页。13 (明)胡谧:《成化河南总志》卷1《山川·窑岭》,民国廿二年影抄明成化二十二年刻本。
    
    ①(元)陆友:《墨史》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34册,第665页。
    ②(元)陆友:《墨史》卷中,第834册,第664页。
    ③苏易简:《文房四谱》卷5《二之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3册,第53页。
    ④(元)陆友:《墨史》卷上,第834册,第69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宋代衙署庭院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6期,第3页。
    ⑥耿相新:《河南私人刻书业述考》,《河南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2期,第24页。
    ⑦陶榖撰,孔一校点:《清异录》卷下《绿牙五色梳》,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①杜绾:《云林石谱》卷中《洛河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4册,第596页。
    ②杜绾:《云林石谱》卷中《洛河石》,第844册,第596页。
    ③马子严:《最高楼》,唐圭璋等:《全宋词》,第3册,第2667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13,第6643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189《兵志》3,第4659、4678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189《兵志》3,第4679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9之49,第1088页。
    ⑧韩思永:《宋永泰陵采石记》,(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30页。
    ⑨佚名:《宋二陵采石之碑》,(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31页。
    ⑩佚名:《宋宣仁圣烈皇后山陵采石之记》,(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26页。11偃师县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县志·宋采石场遗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版,第684页。
    ①陈小伟:《富弼墓葬被发现》,《洛阳晚报》2008年6月5日,第4版。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月乙巳,第1709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7,哲宗元丰八年六月甲戍,第8531页。
    ④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宋代门址》,《文物》1992年第3期,第18页。
    ⑤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99《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第334页。
    ⑥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神林谷二首》,第1册,第232页。
    ⑦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伊川独游》,第8~9页。
    ⑧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3《谏西征疏》,第4册,第84页。
    ①(明)宋濓:《浦阳人物记》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2册,第7页。
    ②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卷7,第178页。
    ①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江子我作牛酥行》,第335页。
    ②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三座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文物》1983年第8期,第13页。
    ③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36《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公墓志铭》,第1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丁卯,第3442页。
    ⑤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卷13《宋故同州观察使李公神道碑》,第307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5,真宗景德四年三月庚申,第1449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6,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戊申,第1744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九月己丑,第1894页。
    ⑨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37页。
    ⑩《中国洛阳·自然地理》,www.ly.gov.cn,2008-9-5。
    ①(清)黄士俊等:《河南通志》卷17《水利》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5册,第478页。
    ②佚名:《京口耆旧传》卷6,第177页。
    ③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4《宋故右中奉大夫直秘阁致仕朱公墓志铭》,第1135册,第350页。
    ④(清)黄士俊等:《河南通志》卷17《水利》上,第535册,第479页。
    ⑤(清)黄士俊等:《河南通志》卷17《水利》上,第535册,第478页。
    ⑥(清)张楷:《洛宁县志》卷1《风俗志》,张论:《风俗利弊论》,第1页。
    ⑦(清)景纶修,谢增纂:《密县志》卷5《疆域志》,嘉庆廿二年刻本,第25页。
    ⑧(民国)乔荣筠:《偃师风土志略·地势》,成文出版社民国廿二年版,第12页。
    ⑨(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32《河南府部汇考》6,第44页。
    ⑩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7《送王太祝豫知伊阙》,第1册,第507页。11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望女几雪》,第13页。12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72~173页。13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次韵留守相公玉汝以某赴东庄特赐佳萹》,第1100册,第636页。14宋祁:《景文集》卷29《论复监地》,第1088册,第253页。15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秋风三首》2,第229页。16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和登封裴寺丞翰见寄》,第1册,第58页。17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东斋记》,第935页。18王玉德、张全明等:《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第423页。
    
    ①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5《叙雨有序》,第56页。
    ②刘敞:《公是集》卷15《送杨十七秘丞知瀛州》,第1095册,第527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3《和公廙喜雪》,第2册,第395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7,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八月己卯,第2003~2004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4,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己亥,第10263页。
    ⑥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1《一亩》,第93页。
    ⑦张镃:《仕学规范》卷18《苏耆为陕西转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5册,第98页。
    ⑧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和晁应之悯农》,第1115册108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3,第32页。
    ①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6《不愿吟》,第3册,第80页。
    ②薛居正:《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第842页。
    ③王曾撰,张剑光等整理:《王文正公笔录》,全宋笔记本,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编第3册,第264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3之22,第2248页。
    ⑤晁补之:《鸡肋集》卷62《资政殿大学士李公行状》,第1118册,第928页。
    ⑥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黄河》,第21页。
    ⑦范纯仁:《范忠宣奏议》卷上《条列陕西利害》,第1104册,第750~751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15之20,第7569页。
    
    ①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8《朝议大夫致仕程公墓志铭》,第1100册,第42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3,神宗元丰六年二月丁卯,第8023页。
    ③杨仲良撰,李之亮点校:《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8《方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9页。
    ④王君玉:《国老谈苑》卷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乙卯,第3442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264《薛居正传》,第9110页。
    ①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中华书局1975版,第4794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7《唐纪》73,僖宗光启三年六月壬戌,第8359页。
    ③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第925页。
    ④苏辙:《苏辙集·栾城集》卷23《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第397页。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东斋记》,第935页。
    ②陆游:《陆游集》卷47《新凉书怀》,第1168页。
    ③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5《和晁应之悯农》,第252页。
    ④文同撰,胡问涛等校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卷26《都官员外郎钱君墓志铭》,第855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9,仁宗康定元年十二月乙巳,第3068页。
    ⑥晁说之:《景迂生集》卷5《积善堂》,第1118册,第103页。
    ⑦胡仔纂,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4《唐子西》,第261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第453页。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雍熙三年七月壬午,第620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4《太宗本纪》1,第62页。11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11《论财》,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21页。12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5《侯咏墓志铭》,第2册,第7页。13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5《故夫人黄氏墓志铭》,第2册,第6~7页。14 (元)脱脱:《宋史》卷441《李建中传》,第1305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336《司马光传》,第10766~10767页。
    ②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30《自熙宁至靖康人物》,第313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11,第7388页。
    ④李攸:《宋朝事实》卷8《玉牒》,第129页。
    ⑤苏洵撰,曾枣庄、金成礼点校:《嘉祐集笺注》卷5《衡论·兵制》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9之55,第1091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13《英宗本纪》,第255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仁宗天圣九年十一月己卯,第2570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2,神宗熙宁八年四月戊辰,第6398页。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14之15,第5045页。
    ④强至:《祠部集》卷34《李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1册,第385页。
    ⑤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4《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第1104册,第688页。
    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7《国用考》5,第260页。
    ①陈鸿彝:《中国治安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太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已巳,第89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仁宗宝元二年四月乙丑,第2902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神宗熙宁四年三月辛丑,第538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正月辛丑,第1984页。
    ③陈经:《王公墓志铭并序》,《碑帖石刻检索》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rubbing,200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网路资料库本。
    ④(元)脱脱:《宋史》卷333《单煦传》,第10714页。
    ⑤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7《太常博士张君墓志铭》,第863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30《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第454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6,仁宗景祐二年五月甲午,第2732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仁宗庆历元年五月庚午,第3153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统考》卷63《职官志》17,第574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7,第3961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01,仁宗天圣元年十一月戊戌,第2341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真宗天禧五年五月戊寅,第2246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192《兵志》6,第4768页。
    ⑥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卷14《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忠献范公墓志铭》,第351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2之10,第7893页。
    ②高承撰,金圆等校点:《事物纪原》卷10《军伍名额部》51《奉先》,第524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5之7,第958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6之40,第1339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3,真宗景德三年五月丁亥,第1401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280《王荣传》,第9500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6,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癸丑,第6257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4,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戊戌,第7173页。
    ⑨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7《乞罢将官状》,第4册,第166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哲宗元祐元年正月辛亥,第8724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0,神宗元丰二年十月壬戌,第7316页。
    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18《广节指挥》,第793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5,哲宗元丰八年四月庚寅,第8500页。
    ④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8页。
    ⑤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19《甘蔗洲巡检》,第7938页。
    ⑥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卷9《上执政书》,第217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礼》:37之34,第1336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兵》6之15,第686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483《陈洪进传》附《文显传》,第9362页。
    ④王珪:《华阳集》卷49《高继勋神道碑铭》,第1093册,第367页。
    ⑤佚名:《大齐故赠通侍大夫徐州观察使知河南军府事兼西京留守河南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兼管内劝农使孟公墓志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694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274《翟守素传》,第9362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463《彦钧列传》,第13539页。
    ⑧王禹偁:《小畜集》卷28《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第1086册,第278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308《李继宣传》,第10146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308《张佶传》,第10151页。11 (元)脱脱:《宋史》卷466《卫绍钦传》,第13625页。12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6《桑怿传》,第970页。1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38,第1338页。14 (元)脱脱:《宋史》卷308《李继宣传》,第10147页。15王珪:《华阳集》卷49《高继勋神道碑铭》,第1093册,第367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己亥,第42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仁宗天圣元年十月癸亥,第2339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309《常延信传》,第10146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太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已巳,第10151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刑法》2之141、142,第6566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31,第1335页。
    ⑦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4《宋故右中奉大夫直秘阁致仕朱公墓志铭》,第1135册,第350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321《孙长卿传》,第10641页。
    ⑨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7《太常博士张君墓志铭》,第863页。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三月乙亥,第1717页。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神宗元丰三年三月丁亥,第7369页。12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2,欧阳发:《先公事迹》,第2630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四月辛丑,第1984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3,神宗熙宁三年七月乙卯,第5188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15,第558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辛卯,第3459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0,哲宗元祐二年五月丁巳,第9747页。
    ⑥文彦博:《潞公文集》卷30《奏勤恤民隐事》,第1100册,第751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8,哲宗元祐二年四月戊戍,第9710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5,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庚申,第9747页。
    ③陈次升:《谠论集》卷3《上徽宗奏论永安县强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0册,第751页。
    ④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8《永叔内翰见索谢公游嵩书感叹希深师鲁子聪几道皆为异物独公与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第1018页。
    ⑤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8《朝议大夫致仕程公墓志铭》,第1100册,第428页。
    ⑥胡寅撰,容肇祖点校:《斐然集》卷20《悼亡别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0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7,第66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八月己亥,第23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74《翟守素传》,第9363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463《王继勋传》,第13542页。
    ⑤史载后周世宗皇帝之生父柴守礼:“颇恣横,尝杀人于市,有司以闻,世宗不问。时王溥、王晏、王彦超、韩令坤等,同时将相,皆有父在洛阳,与守礼朝夕往来,惟意所为。洛阳人多畏避之,号‘十阿父’。”
    ⑥(元)富大用:《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15《亷无厚蓄》,第929册,第320页。
    ⑦刘随:《上仁宗乞逐去妖人张恵真》,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卷98,第1058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2,真宗天禧二年五月乙巳,第2118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62《五行志》1,第135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333《单煦传》,第10714页。
    ②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3《耿谏议传》,第11~12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太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已巳,第890页。
    ④范公偁撰,孔凡礼点?骸豆ヂ肌し稄m学究诗》,第328页。
    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30《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第454页。
    ⑥朱彧撰,李伟国点?骸镀贾蘅商浮肪?3《张升遇贼道》,第155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37之31,第1335页。
    ①陈次升:《谠论集》卷3《上徽宗奏论永安县强盗》,第427册,第355页。
    ②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52《尚书员外郎赠刑部尚书李公神道碑》,第1802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真宗天禧五年五月戊寅,第2246页。
    ④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6《桑怿传》,第970页。
    ⑤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卷57《太常博士张君墓志铭》,第863页。
    ⑥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4《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第1104册,第689页。
    ⑦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52《任青传》,第798页。
    ①张耒《张耒集》卷15《八盗》,第254~255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5,仁宗庆历三年十二月庚申,第3519页。
    ③陈次升:《谠论集》卷3《上徽宗奏论永安县强盗》,第427册,第355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55《向拱传》,第8910页。
    ⑤陈经:《王公墓志铭并序》,《碑帖石刻检索》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rubbing。
    ⑥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6《伫瞻堂记》,第5册,第208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8,英宗治平三年四月辛丑,第5051页。
    ①王得臣:《麈史》卷中《贤德》,第1332页。
    ②王禹偁:《小畜集》卷29《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第6册,第2页。
    ③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49《与梅圣俞四十六通》,第2447页。
    ④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9《与尹师鲁第一书》,第999页。
    ⑤郑獬:《郧溪集》卷4《郎官可赤县令制》,第1097册,第150页。
    ⑥(清)胡文炳:《折狱龟鉴》卷2《释冤》(下)23《向敏中诘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9册,第877页。
    ⑦佚名:《锦绣万花谷·前集》卷14《王元规十竒》,第924册,第171页。
    ⑧陈次升:《谠论集》卷3《上徽宗奏论永安县强盗》,第427册,第355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371《王伦传》,第11522页。
    ⑩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43《慎微篇》第688~689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5,第4804页。
    ②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5《和晁应之悯农》,第252页。
    ③余靖:《上仁宗论御盗之策莫先安民》,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卷144《盗贼》,1634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3,仁宗庆历四年十一月壬午,第3721页。
    ⑤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7《乞罢将官状》,第4册,第166页。
    
    ①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50《上吕相公一首》,第1445页。
    ②(清)顾炎武:《肇域志·河南》2,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87册,第277页。
    ③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49《代南京留守谢减降德音表》,第852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16,第6629页。
    ⑤周表臣:《上神宗论灾异不必肆赦》,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卷100《赦宥》,第1076页。
    ①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15《司马君实独乐园》,第733页。
    ②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卷11《刍荛论·学校》,第139页。.
    ③(元)吴澄:《吴文正集》卷41《十贤祠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7册,第436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105《礼志》8,第2547页。
    ⑤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4《巩县孔子庙记》,第1册,第12页。
    ⑥苗书梅等,王云海校:《宋会要辑稿·崇儒》,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①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谢公堂记》,第10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295《谢绛传》,第9847页。
    ③郑獬:《郧溪集》卷25《通州雨夜寄孙中叔》,第1097册,第336页。
    ④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赠外兄吴之才》,第1册,第351页。
    ①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11《论财》,第272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9《徽宗纪》1,第357页。
    ③潘自牧:《记纂渊海》卷34《睦宗院·宗教》,第930册,第751页。
    ④李攸:《宋朝事实》卷8《玉牒》,第129页。
    ⑤孔平仲:《清江三孔集》卷27《诗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5册,第507页。
    ⑥赵必像:《覆瓿集》卷1《挽邓南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7册,第282页。
    ⑦郭印:《云溪集》卷3《李文山书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19页。
    ⑧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47《故河南尹墓志铭》,第1502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433《邵伯温传》,第12851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441《李建中传》,第1305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264《沈伦传》,第9112页。
    ②朱熹:《伊洛渊源录》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8册,第426页。
    ③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附录》,第601页。
    ④朱熹:《伊洛渊源录》卷5《康节先生》,第448册,第451页。
    ⑤罗愿:《罗鄂州小集》卷4《爱莲堂上梁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2册,第497页。
    ⑥张显运:《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3页。
    ⑦(清)汤斌:《汤子遗书》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2册,第499页。
    ⑧王应麟:《玉海》卷167《宫室》,第3075页。
    ⑨(元)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7,第332页。
    ⑩李廌:《济南集》卷2《嵩阳书院诗》,第1115册,第728页。
    ①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伊川先生文八》卷12,第652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7,第62页。
    ③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卷下,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第248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64《沈伦传》,第9112页。
    ⑤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7册,第97页。
    ⑥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庚寅,第5372页。
    ⑧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0《送楚建中颍州法曹》,第163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306《张去华传》,第10107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427《程颐传》,第12723页。
    ①刘攽:《彭城集》卷16《将至洛中先寄宋次道诸幕府》,第1096册,第156页。
    ②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4《和子瞻监试举人》,第78页。
    ③熊禾:《勿轩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8册,第804页。
    ④张琰:《洛阳名园记原序》,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0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1,仁宗至和二年九月庚戌,第4381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东斋记》,第935页。
    ⑦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元和姓纂后》,第850册,第356页。
    ⑧费衮撰,金圆校点:《梁谿漫志》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⑨陈振孙撰,顾美华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⑩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859,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0册,第42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287《赵安仁传》,第9659页。
    ②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36《司农少卿致仕王君墓志铭》,第14页。
    ③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63,第504页。
    ④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上《送汪内相移镇宣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9册,第558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295《尹洙传》,第9838页。
    ⑥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47《故卫尉卿致仕高公墓志铭》,第1089册,第511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427《程颢传》,第12716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22《瑾习疏》,第3册,第163页。
    ①文彦博:《潞公文集》卷6《前朔宪孔嗣宗……聊资解颐》,第1100册,第622页。
    ②(元)吴澄:《吴文正集》卷41《十贤祠堂记》,第1197册,第436页。
    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24《宰相侍立》,第294页。
    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8《富文忠》3,第87页。
    ⑤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卷1,第14页。
    ⑥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3《卢亿》,第144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9,第94页。
    ⑧王得臣:《麈史》卷中《治家》,第1337页。
    ⑨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8《大理寺丞张君墓志铭》,第1100册,第421页。
    ⑩《张文定公齐贤传》,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2,第450册,第681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336《司马康传》,第10770页。
    ②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3《范府君墓志铭》,第1104册,第673页。
    ③赵鼎:《忠正德文集》卷10《家训笔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8册,第765页。
    ④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2,第17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0页。
    ⑥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4《魏国王夫人墓志铭》,第238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79~180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78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81《吕端传》,第9517页。
    ④綦崇礼:《北海集》卷37《兵筹类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762页。
    ⑤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玉壶清话》卷3,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⑥(清)龚崧林:《重修洛阳县志》卷24《纪事》下,第65页。
    ⑦王暐:《道山清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7册,第647页。
    ⑧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51《书画技艺·投壶格》,第670页。
    ⑨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7《上门下侍郎司马温公书》,第92页。
    ①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第595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456《常真传》,第1340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263《石熙载传》,第9103页。
    ④王偁:《东都事略》卷32《张齐贤》,第382册,第221页。
    ⑤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9《长乐郡君尹氏墓志铭》,第1100册,第431页。
    ⑥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4《田孺人墓志铭》,第241页。
    ⑦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4《中散大夫王公墓志铭》,第1104册,第693页。
    ⑧王禹偁:《小畜集》卷28《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第6册,第13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255《康延泽传》,第8927页。
    ①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15,第169页。
    ②(元)佚名:《氏族大全》卷9《当代文宗》,第957册,第27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6之6,第3416页。
    ④(元)张光祖撰,徐敏霞等点校:《言行龟鉴》卷1《学问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⑤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观棋长吟》,第1册,第56页。
    ⑥王巩:《甲申杂记》,第2册,第89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195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5《和景仁缑氏别后见寄》,第1册,第299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200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0页。
    ④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75页。
    ⑤刘挚撰,裴汝诚等点校:《忠肃集》卷19《上洛都文太尉二首》,第429页。
    ⑥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16,《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3,第324页。
    ⑦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7《酬同年徐正夫司户时欲卜筑嵩洛间》,第285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9,仁宗皇祐二年闰十一月戊午,第4067页。
    ⑨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9《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第168页。
    ⑩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文潞公归洛赏花》,第1104页,第581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5《洛阳耆英会序》,第5册,第160页。
    ②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文太师真率会》,第1104册,第578页。
    ③文彦博:《潞公文集》卷6《前朔宪孔嗣宗……聊资解颐》,第1100册,第622页。
    ④(明)王鏊:《东邱会老记》,《王文恪公集》卷16,明三槐堂刻清印本,第10页。
    ⑤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5《洛阳耆英会序》,第5册,第160页。
    ⑥(清)魏襄修,陆继铬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24《风土记》,第1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7,第186页。
    ⑧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寿安县晚望》,第1册,第65页。
    ⑨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龙门石楼看伊川》,第1册,第66页。
    ⑩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1《和王胜之游普明院》,第10页。
    ①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乙编《野服》,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②程珦:《游寿安山示二子熙颢》,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5册,第3467页。
    ③宋庠:《元宪集》卷9《次韵和呉侍郎自号乐城居士》,第1087册,第464页。
    ④王珪:《华阳集》卷46《送太子少保致仕李柬之归西京诗序奉圣旨撰》,第1093册,第341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265《张齐贤传》,第9158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306《乐黄目传》附《乐史传》,第10112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八月己亥,第231页。
    ⑧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7《司马君实端明独乐园》,第127页。
    ⑨范祖禹:《范太史集》卷40《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第1100册,第447页。
    ⑩宋庠:《元宪集》卷15《和参政丁侍郎洛下新置小园寄留台张郎中》,第1087册,第513页。11王铚撰,诚刚点校:《默记》卷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12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3《判西京国子监宋公墓志铭》,第217页。13杨亿:《武夷新集》卷1《次韵和席衢州忆洛阳春游十四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6册,第360页。14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56《双桂楼》,第793页。15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4《小车六言吟》,第3册,第56页。16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4《小车吟》,第3册,第59页。
    ①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79册,第23页。
    ②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6《独乐园记》,第5册,第206页。
    ③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游洛川初出厚载门》,第1册,第34页。
    ④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2《喜雨三首呈景仁侍郎兼献大尹宣徽》,第2册,第381页。
    ⑤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24《洛阳李氏园池诗记》,第412页。
    ⑥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游花市示之珎慕容》,第1100册,第635页。
    ⑦朱敦儒:《柳梢青》,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2册,第1113页。
    ⑧陈起:《江湖后集》卷9《刘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7册,第825页。
    ⑨王以宁:《临江仙》,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2册,第1382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441《李建中传》,第13056页。11宋庠:《元宪集》卷9《次韵和吴侍郎自号乐城居士》,第1087册,第464页。12曾巩:《隆平集》卷8《参知政事》,第371册,第86页。13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4《呈张子贱》,第2册,第462页。14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3《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福宫诸官赴王尹赏菊之会》,第2册,第377~378页。
    ①晁说之:《景迂生集》卷7《送邢子强还洛》,第1118册,第139页。
    ②韩维:《南阳集》卷6《送王二广渊签书洛中》,第1101册,第557页。
    ③(清)魏襄修,陆继铬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卷24《风土记》,第2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274《史珪传》,第9357页。
    ⑤《张文定公齐贤传》,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2,第450册,第681页。
    ⑥孟王寿:《宋故安定胡和叔(琮)墓记》《碑帖石刻检索》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rubbing。
    ⑦杨杰:《无为集》卷6《汝直松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9册,第708页。
    ⑧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99《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第334页。
    ①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5《席君从于洛城种金橘今秋始结六实……继成五章》,第2册,第512页。
    ②陆游:《陆游集》卷23《杂题》2,中华书局1976年11月版,第662页。
    ③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7《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第121页。
    ④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7《饮饯王巩》,第134页。
    ⑤王铚撰,诚刚点校:《默记》卷下,第44页。
    ⑥吴垧:《五总志》,笔记小说大观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7册,第218页。
    ⑦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律诗》,第1100册,第629页。
    ⑧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4《王砺寺丞河南知录》,第148页。
    ⑨张炎:《庆春宫》,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5册,第4383页。
    ⑩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江子我作牛酥行》,第335页。11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4《和郑文昌雨中看花之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1册,第25页。12惠洪撰,李保民校点:《冷斋夜话》卷10《禅师知羊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2页。13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99《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第334页。
    ①李昉等:《太平御览》卷936《鳞介部》8,第4160页。
    ②范纯仁:《范忠宣集》卷4《和文潞公归洛赏花》,第1104册,第581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3《看花四绝句》,第2册,第400页。
    ④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12《食笋十韵》,第5册,第7页。
    ⑤晁说之:《景迂生集》卷7《过洛阳赠亲旧》,第1118册,第144页。
    ⑥邵雍:《伊川击壤集》卷20《首尾吟一百三十五首》65,第4册,第149页。
    ⑦朱敦儒:《朝中措》,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2册,第1095页。
    ⑧(明)周泗修,康绍第纂:《嘉靖巩县志》,明嘉靖三十四年本。
    ⑨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9《送交代杨应之判官归洛》,第323页。
    ⑩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8《老儿诗》,第497页。11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4《和郑文昌雨中看花之作》,第1141册,第25页。12范祖禹:《范太史集》卷1《大雪入洛阳》,第1100册,第92页。
    ①陈与义撰,金德厚、吴书荫点校:《陈与义集》卷30《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第494页。
    ②陆游:《陆游集》卷23《杂题》4,第662页。
    ③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6《送刘易归洛》,第256页。
    ④张炎:《庆春宫》,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5册,第4383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3,第23页。
    ⑥彭乘:《墨客挥犀》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7册,第701页。
    ⑦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9《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第458页。
    ⑧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卷7,第178页。
    ⑨王明清:《玉照新志》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8册,第634页。
    ⑩陆游:《陆游集》卷23《杂题》4,第662页。11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2《喜才元过洛小诗招饮》,第2册,第326页。1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20之5,第5135页。13 (元)脱脱:《宋史》卷185《食货志》下7,第4515页。
    ①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9《次韵张耒见寄》,第100页。
    ②范公偁撰,孔凡礼点?骸豆ヂ肌し稄m学究诗》,第328页。
    ③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3《感春六首》,第230页。
    ④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99《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第334页。
    ⑤韩驹:《陵阳集》卷1《答蔡伯世食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6页
    ⑥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15《和晁应之悯农》,第252页。
    ⑦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寄谢三城太守韩子华舍人》,第1册,第9页。
    ⑧朱敦儒:《朝中措》,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2059页。
    ⑨朱胜非:《绀珠集》卷8《炼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2册,第435页。
    ⑩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肪?2,第17页。11刘敞:《公是集》卷18《昨日风赠王舒》,第1095册,第547页。
    ①朱瑞熙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0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0页。
    ③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乙编《野服》,第146页。
    ④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湘山野录》卷上,第38页。
    ⑤朱熹编:《二程外书》卷12《传闻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9册,第343页。
    ⑥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9《送交代杨应之判官归洛》,第323页。
    ⑦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48页。
    ⑧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50页。
    ⑨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风俗记第三》,第1101页。
    ⑩张炎:《庆春宫》,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5册,第4383页。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9,仁宗天圣八年九月丙子,第2544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88页。
    ②沈括撰,胡静道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1,第61页。
    ③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2,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2页。
    ④高承撰,金圆等点校:《事物纪源》卷3,第139页。
    ⑤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刘氏园》,第587册,第243页。
    ⑥沈括著、胡静道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24《杂志》,第750页。
    ⑦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7册,第541页。
    ⑧王得臣:《麈史》卷下《谐谑》,第1373页。
    ⑨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6页。
    ⑩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6《吾庐吟》,第3册,第82页。11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卷1《烧金方术不可授人》,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12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3《福昌杂咏》,第416页。
    ①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4《至日有感二首》,第426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太祖本纪》1,第2页。
    ③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5页。
    ④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4《花庵诗寄邵尧夫》,第1册,第228页。
    ⑤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2页。
    ⑥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2页。
    ⑦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3页。
    ⑧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5页。
    ⑨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第587册,第244页。
    ⑩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0《雨后独行洛北》,第152页。
    ①(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0页。
    ②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5《花释名第二》,第1099页。
    ③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4页。
    ④邵博撰,刘德权等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24《刘氏园》,第186页。
    ⑤强至:《祠部集》卷34《李公行状》,第1091册,第385页。
    ⑥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9,《东坡罢扬州万花会》,第239页。
    ⑦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7,第186页。
    ⑧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7,第186页。
    ⑨邵博撰,刘德权等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25《吕文穆园》,第202页。
    ⑩陈著:《本堂集》卷11《次韵洛阳秦庆父贽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5册,第56页。11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第1552~1553页。12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48页。
    ①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卷4,第47页。
    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安县梁庄北宋壁画墓》,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50~554页。
    ③宫大中:《洛都美术史迹》,第594页。
    ④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第1553页。
    ⑤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9《长乐郡君尹氏墓志铭》,第1100册,第431页。
    
    ①朱熹编:《二程外书》卷10《大全集拾遗》,第698册,第325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200页。
    ③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5《焦生见亡妻》,第196~197页。
    ④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193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193页。
    ①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8《老儿诗》,第497页。
    ②朱光庭:《上哲宗乞详议五礼以教民》,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卷96,第1033页。
    ③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第18页。
    ④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4,第181页。
    ⑤朱瑞熙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170~173页。
    ⑥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8,《丧仪》4,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6页。
    ⑦王偁:《东都事略》卷14《世家》2,第382册,108页。
    ⑧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54页。
    ⑨徐婵菲:《洛阳宋代墓葬壁画略论》,第13页。
    ⑩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2,第17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202页。
    ②刘庆柱:《洛阳夏商周与唐宋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页。
    ③窦仪等:《宋刑统》卷18《盗贼律·残害死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7页。
    ④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11页。
    ⑤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39页。
    ⑥毕仲游:《请理会河东土俗埋葬札子》,杨士琦:《历代名臣奏议》卷116《风俗》,第436册,第297页。
    ⑦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伊川先生文五》卷10,第623页。
    ⑧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卷5《焦生见亡妻》,第197页。
    ⑨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四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5页。
    ⑩刘敞:《公是集》卷51《王开府行状》,第1095册,第857页。11王铚撰,诚刚点校:《默记》卷中,第33页。12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余话》卷1,第208页。
    ①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1《定陵兆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②许翰:《襄陵文集》卷12《登仕郎守少府监孙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3册,第591页。
    ③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7《张尧夫寺丞改葬挽词三首》,第952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八月已卯,第230页。
    ⑤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10,第147页。
    ⑥张炎:《庆春宫》,唐圭璋等编:《全宋词》,第5册,第4383页。
    ⑦姚勉:《雪坡集》卷20《赠彭花翁牡丹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4册,第142页。
    ⑧周必大:《文忠集》卷43《壬戌冬至胡季亨伯信仲威叔贤相过洛花一朵正开置酒赏之王南剑偶遣矮人献笑坐中以开闭长短为戏因成四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册,第467页。
    ⑨朱瑞熙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267页。
    ⑩周笃文:《略论新发现的四首宋代散曲》,第12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60之1,第1683页。
    ②庞元英:《文昌杂录》卷1,第4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十月庚辰,第503页。
    ④吕居仁:《轩渠录》,陶宗仪撰:《说郛》卷34(上),第877册,第784页。
    ⑤邵雍:《伊川击壤集》卷2《春游五首》4,第1册,第19页。
    ⑥陈起:《江湖小集》卷35《寒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7册,第277页。
    ⑦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3《和君贶清明与上巳日泛舟洛川十韵》,第2册,第401页。
    ⑧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卷25《清明卧病有感》,第455页。
    ⑨祓禊节又叫上巳节,古代每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到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如此能够祓除疾病和不祥。阳春三月又是冰河解冰,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人们常把祓禊祭祀与踏青活动结合起来。
    ⑩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上册)卷4《王砺寺丞河南知录》,第148页。11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4《和刘伯寿陪潞公褉饮》,第2册,第441页。
    ①文彦博:《潞公文集》卷7《端午日招诸公于弊园为角黍之会独要尧夫不至因成小诗奉呈用资一笑》,第1100册,第629页。
    ②邵雍:《伊川击壤集》卷3《秋怀三十六首》9,第1册,第39页。
    ③陆游:《陆游集》卷30《自咏》,第812页。
    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51《投壶格》,第670页。
    ⑤吴垧:《五总志》,第7册,第218页。
    ⑥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8,第203页。
    ⑦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4《才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页。
    ⑧胡仔纂,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4《东坡七》,第300页。
    ⑨邵雍:《伊川击壤集》卷5《后园即事三首》2,第1册,第56页。
    ⑩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5692号北宋墓》,《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第6页。11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第539页。12晁补之:《鸡肋集》卷20《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1,第1118册,第542页。13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56《种世衡》,第734页。
    ①(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56《嵩山部汇考》2,第9页。
    ②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6《独乐园记》,第5册,第205页。
    ③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9《和王安之小园五题》,第4册,第132页。
    ④邵雍:《伊川击壤集》卷19《药轩》,第4册,第132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10,第5777页。
    ⑥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7,第188页。
    ⑦范祖禹:《太史集》卷36《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第1100册,第394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己酉,第409页。
    ①张师正撰,白化文等点校:《括异志》卷6《静长官》,第68页。
    ②(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74《诸苔部汇考》,第7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461《赵自化传》,第13509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441《李建中传》,第13056页。
    ⑤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36《司农少卿致仕王君墓志铭》,第13页。
    ⑥范祖禹:《范太史集》卷40《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第1100册,第447页。
    ⑦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48《张氏静居院》,第4011页。
    ⑧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第1537页。
    ⑨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33《汴说》,第1131页。
    ①元怀:《拊掌录》,(元)陶宗仪撰:《说郛》卷34(下),第877册,第786页。
    ②王铚撰,诚刚点校:《默记》卷中,第32页。
    ③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卷戊,第65页。
    ④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卷19《送交代杨应之判官归洛》,第323页。
    ⑤魏了翁:《鹤山集》卷9《元夕卜油溪故事》,第1172册,第143页。
    ⑥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卷庚,第98页。
    ⑦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游龙门自潜溪过宝应精舍》,第4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卷1,第1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太祖乾德四年四月丁巳,第169页。
    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祖宗圣训》,第6页。
    ④曾慥编:《类说》卷19《读金刚经》,第873册,第337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4《太宗本纪》,第62页。
    ⑥王禹偁:《小畜集》卷20《右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第4册,第8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2之10,第7893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0,仁宗天圣元年四月丙辰,第2321页。
    ⑨李攸:《宋朝事实》卷3《御制》,第47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9,第7878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5,神宗熙宁八年六月丙午,第6487页。
    ③许翰:《襄陵文集》卷4《论释氏札子》,第1123册,第531页。
    ④(清)永瑢等:《四库提要总目》卷145《法藏碎金录提要》,第1227页。
    ⑤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6《韩公墓志铭并序》,第3册,第9页。
    ⑥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第924页。
    ⑦张宗立:《大宋国洛京河南府缑氏镇太尉乡□贾屯修汤王庙碑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113页。
    ⑧李洵:《宋西京巩县大力山十方净土寺主持宝月大师碑铭并序》,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第392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250《石守信传》,第8811页。
    ②谢绛:《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7页。
    ③吉观国:《西京永安县金星观道院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第686页。
    ④安道卿:《重修仙鹤观实录》,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18页。
    ⑤(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第28页;又第156页:“宫苑有玄武神,京邑人人崇祀已久,灵异之迹,著于传闻。臣已葺皇城北门,欲移像于彼。从之。”
    ⑥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前言》,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5页。
    ⑦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69《赠书心经后赠绍鉴》,第5册,第251页。
    ⑧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前言》,第5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5,真宗景德四年二月己卯,第1445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9,第7878页。
    ③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24《论寺额札子》,第3册,第210页。
    ①佚名:《宋敕赐寿圣禅院额碑》,(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卷28《金石录》下,第21~2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仁宗宝元二年四月乙丑,第2902页。
    ①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续湘山野录》,第81页。
    ②(明)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卷13《宋六更》,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1页。
    ③(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55《典礼·飞蝉》,第977册,第168页。
    ④(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52《神仙部列传》29,《刘希岳传》,第20页。
    ⑤郑獬:《郧溪集》卷15《福源观大殿记》,第1097册,第253页。
    ①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9《赠许道人》,第145页。
    ②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第925页。
    ③王珪:《华阳集》卷46《左街大相国寺释迦佛灵牙序》,第1093册,第343页。
    ④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64《明因大师塔记》,第931页。
    ⑤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28《宋西京天宫寺义庄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09页。
    ⑥王禹偁:《小畜集》卷20《右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第4册,第8页。
    ⑦韩维:《南阳集》卷29《善觉寺住持赐紫宝师塔铭》,第1101册,第741页。
    ⑧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5《戏呈尧夫》,第2册,第488页。
    ①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9《长乐郡君尹氏墓志铭》,第1100册,第432页。
    ②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15《戏呈尧夫》,第2册,第488页。
    ③张乃翥:《洛阳存古阁藏石与北宋民间佛教信仰》,第31页。
    ④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卷9《政和神霄玉清万寿宫》,第115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1,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庚戌,第1853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42之5,第1410页。
    ⑦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卷6《酒色僧》,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9页。
    ①佚名:《宋故西京左街天庆禅院主持达大师塔记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第598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6,第197页。
    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42《李集贤》,第547页。
    ④释恵洪:《林间录》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2册,第811页。
    ⑤王铚撰,诚刚点校:《默记》卷中,第32页。
    ⑥苏过著,舒大刚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卷4,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⑦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72页。
    ①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9《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第459页。
    ②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3,第812册,第532。
    ③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44《题王荆公书后》,第9册,第1页。
    ①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0页。
    ②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20,第225页。
    ③邵雍:《伊川击壤集》卷6《同府尹李给事游上清宫》,第1册,第79页。
    ④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下,第4515页。
    ⑤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卷10,第104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18之2,第733页。
    ②夏竦:《文庄集》卷34《洛中春旱祷龙门无畏塔得雨》,第1087册,第321页。
    ③华镇:《云溪居士集》卷28《新安县威显灵霈公受命庙记》,第1119册,第602页。
    ④江休复:《嘉祐杂志》,第1036册,第566页。
    ⑤文同撰,胡问涛等校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卷26《都官员外郎钱君墓志铭》,第855页。
    1.吴涛:《北宋时期的洛阳》,《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第2期。
    2.周宝珠:《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3.程民生:《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 (日)木田知生:《北宋时期的洛阳和士大夫》,《东洋史研究》第38卷第1号。
    5.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6.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和宋诗新貌的孕育》,《中华文史论丛》1991年12月第48辑。
    7.周扬波:《洛阳耆英会与北宋中期政局》,《洛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8.侯小宝:《文彦波与洛阳耆宿诗会论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马东瑶:《司马光与熙丰时期的洛阳诗坛》,《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10.陈光崇:《司马光与<游洛录>》,《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1.(马来西亚)陈湘琳:《记忆的场景:洛阳在欧阳修文学中的象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黎小瑶:《欧阳修成长于钱惟演手下的思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13.张英俊:《北宋西京地区景观资源旅游活动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法)乔治·梅泰里:《洛阳园林:城市文化的精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5.谢翠维:《北宋洛阳的园林》,《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第1期。
    16.汪菊渊:《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园林历史与园林艺术》1985年第3期。
    17.李浩:《<洛阳名园记>与唐宋园史研究》,《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
    18.汤忠皓:《牡丹花考》,《中国园林》1989年第2期。
    19.王世瑞:《洛阳牡丹栽培史的初步研究》,《中国园林》1990年第3期。
    20.冯秋季、管成学:《论宋代园艺古籍》,《文物》2007年第4期。
    21.杨焕新:《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中原文物》1994年4期。
    22.萧默:《五凤楼名实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
    2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人民路北宋砖瓦窑址》,《文物》2007年第4期。
    24.赵振华、商春芳:《洛阳邵雍遗迹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5.霍宏伟、刘连香:《洛阳云溪观遗址出土碑铭考述》,《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26.王曾惠、贺培材:《程颢程颐洛阳史迹调查》,《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
    27.刘连香:《北宋邵雍书篆祖士衡墓志考》,《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
    28.杨伯达:《古代艺术的瑰宝——巩县宋陵雕刻》,《河南文物通讯》1980年第3期。
    29.刘庆柱:《洛阳夏商周与唐宋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0.张乃翥:《洛阳存古阁藏石与北宋民间佛教信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1.赵荣珦:《洛阳上清宫考略》,《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
    32.潘富恩、劲燕:《论洛学对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复旦学报》1998年第8期。
    33.刘洪生:《范仲淹卜葬万安山探隐》,《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4.易晴:《试析河南北宋砖雕壁画墓八角形墓室形制来源及其象征意义》,《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
    35.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中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关于11世纪80年代理学历史与思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36.马华民:《北宋汴洛都城文化浅析》,《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37.刘方:《独乐精神与诗意栖居》,《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8.马东瑶、马学林:《论北宋熙丰时期洛阳诗人的诗学观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9.周笃文:《略论新发现的四首宋代散曲》,《中国韵文学刊》第2-3期。
    40.徐婵菲:《洛阳宋代墓葬壁画略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1.郭画晓:《洛阳宋代瓷枕赏析》,《文物世界》2008年第2期。
    42.郭珂:《洛阳古代美术巡礼》,《东方艺术》2004年第S1期。
    43.张启涣:《略论汴洛语音的历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
    44.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5692号北宋墓》,《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45.周宝珠:《略述河南在北宋时的历史地位》,《河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46.周航、李红:《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宋代瓷器》,《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
    47.叶万松、余扶危:《洛阳东周至唐宋时期的陶窑概论》,《景德镇陶瓷》1984年第S1期。
    48.宁欣:《唐初至宋中期城市修建扩建述略》,《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9. (日)久保和田男:《五代宋初的洛阳和国都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期。
    50.李久昌:《古代洛阳所置陪都及其时间考》,《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1.洪本健:《两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与北宋大臣的致仕卒葬》,《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2.豫乔:《正确看待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地位》,《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53.魏兴涛等:《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54.林校生:《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之分布流转》,《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5.刘连香:《张全义与五代洛阳城》,《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北宋西京洛阳监护城壕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1期。
    5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宋代门址》,《文物》1992年第3期。
    58.洛阳博物馆:《洛阳发现唐城厚载门》,《考古》1960年第5期。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
    60.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河南洛阳隋唐城宣仁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1期。
    62.管维良:《我国古代陪都建置纪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河南洛阳唐宫路北唐宋遗迹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2期。
    64.刘振亚、刘璞玉:《方志中的河南果树资源初探》,《古今农业》1993年第2期。
    65.赵青云、王典章:《河南省新安县古瓷窑遗址调查》,《文物》1974年第14期。
    66.司全胜:《古代文学中的洛阳形象综述》,《文教资料》2007年5月号中旬刊。
    67.张亚武、顾立林:《河南洛阳发现宋元瓷窑遗址群》,http://www.jfdaily.com2004-6-16。
    68.张其凡:《五代都城的变迁》,《暨南学报》1985年第4期。
    69.叶喆民:《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文物》1964年第8期。
    7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鹤壁集瓷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8期。
    71.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汝窑遗址调查》,《文物》1964年第8期。
    72.吴涛:《唐安史之乱至五代时期的洛阳》,《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73.惠民、马全:《宜阳发现宋瓷窑作坊遗址》,《河南日报》1985年7月1日第1版。
    74.傅永魁:《河南巩县唐三彩窑遗址》,《景德镇陶瓷》1984年第S1期。
    75.赵青云:《河南渑池县发现宋代铸铁钱遗址》,《考古》1960年第6期。
    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宋代衙署庭院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6期。
    77.耿相新:《河南私人刻书业述考》,《河南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2期。
    78.陈小伟:《富弼墓葬被发现》,《洛阳晚报》2008年6月5日第4版。
    79.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三座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文物》1983年第8期。
    80.张显运:《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1.项阳:《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相通性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2.史念海:《中国古都该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83.赵建梅:《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洛阳闲适文人群形成的原因》,《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4.董延寿:《论洛阳古代墓葬的特点》,《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
    85.黄以柱:《河洛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简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86.林立平:《六至十世纪中国都城东渐的经济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87.贾玉英等:《北宋开封府管理制度研究》,《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1.朱瑞熙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7月版。
    3.官性根:《宋代成都府政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王玉德、张全明等:《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陈智勇:《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中华书局,2008年版。
    8.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
    9.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石训等主编:《中国宋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李春堂:《坊墙倒塌以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93年版。
    14.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中华书局,2005年版。
    15.贾海涛:《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16.(日)平田茂树等:《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美)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张显运:《宋代畜牧业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24.李振刚等:《洛阳通史》,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5.苗春德:《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2000年版。
    27.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周宝珠等:《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0.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吴廷燮撰,张忱石点校:《北宋经抚年表南宋经抚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版。
    32.邓广铭等:《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33.祝丰年等:《宋代官吏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34.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程有为等编:《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38.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人资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0.诸葛忆兵:《宋词说宋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41.朱士光主编:《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武舟:《中国妓女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43.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冯志弘:《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45.丁海斌等:《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8.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徐金星等主编:《河洛文化通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51.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52.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杨曾文:《宋元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苏小华:《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5.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6.徐光烈等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57.韩茂丽:《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8.洛阳史志编委会:《洛阳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9.偃师县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版。
    60.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1.新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新安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版。
    62.唐圭璋等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63.苗书梅等,王云海校:《宋会要辑稿·崇儒》,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地方志辑佚》,中华书局,2004年版。
    67.李国钧等:《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9.赵振华主编:《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
    70.河南教育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河南教育通史》,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71.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72.渑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渑池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73.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74.黎承贤主编:《洛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75郑州市图书馆文献编辑委员会:《嵩岳文献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6.王邨:《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和预测》,气象出版社,1992年版。
    77.勾利军:《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西汉)司马迁:《史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2.(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3.(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唐)颜真卿:《颜鲁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6.(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
    7.(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宋)华镇:《云溪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李廌:《济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5.(宋)王偁:《东都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宋)黄公度:《知稼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18.(宋)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四部丛刊本。
    19.(宋)孙逢吉:《职官分纪》,中华书局,1988年版。
    20.(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宋)晁公遡:《嵩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刘敞:《公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宋)晁说之:《景迂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25.(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26.(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27.(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8.(宋)范纯仁:《范忠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宋)王溥:《五代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30.(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31.(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32.(宋)邵伯温撰,李剑雄等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33.(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34.(宋)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版。
    35.(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6.(宋)魏野:《东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宋)晁补之:《鸡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39.(宋)文彦博:《潞公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宋)韩维:《南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42.(宋)刘攽:《彭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宋)叶梦得:《岩下放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宋)邵博撰,刘德权等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45.(宋)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苏舜钦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
    46.(宋)王迈:《臞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48.(宋)高承撰,金圆等点校:《事物纪源》,中华书局,1989年版,
    49.(宋)宋庠:《元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宋)佚名:《锦绣万花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宋)曾慥编:《类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宋)魏齐贤、叶棻同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宋)王得臣:《麈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5.(宋)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9年版。
    56.(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四部丛刊本。
    57.(宋)韩琦撰,李之亮等编年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
    58.(宋)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59.(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宋)马永卿编、(明)王崇庆解:《元城语录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宋)尹焞:《和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宋)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搢绅旧闻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64.(宋)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65.(宋)朱熹:《晦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宋)苏颂著,王同策点校:《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67.(宋)李復:《潏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9.(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年版。
    71.(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续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影印本。
    72.(宋)王楙撰,諧鞯刃5悖骸兑翱痛允椤罚虾9偶霭嫔纾?991年版。
    73.(宋)刘挚撰,裴汝诚点校:《忠肃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74.(宋)强至:《祠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宋)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本。
    76.(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宋)周应合撰,王晓波等点校:《景定建康志》,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79.(宋)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0.(宋)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81.(宋)赵善璙:《自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2.(宋)毕仲游撰,陈斌等校点:《西台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3.(宋)王安石著,秦克等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4.(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
    85.(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宋)佚名:《宣和书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7.(宋)曾巩:《隆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9.(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90.(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91.(宋)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2.(宋)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碲蹦甭肌罚谢榫郑?981年版。
    93.(宋)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94.(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95.(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96.(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7.(宋)汪藻撰,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
    99.(宋)陈与义撰,金德厚、吴书荫点校:《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0.(宋)朱熹:《论语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宋)王洋:《东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2.(宋)王安中:《初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3.(宋)李攸:《宋朝事实》,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104.(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5.(宋)章如愚编:《群书考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6.(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7.(宋)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8.(宋)赵汝鐩:《野谷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9.(宋)沈作喆:《寓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0.(宋)汪藻:《浮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1.(宋)赵鼎:《忠正德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2.(宋)佚名:《京口耆旧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3.(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4.(宋)司马光撰,邓广铭等点校:《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5.(宋)龙衮:《江南野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7.(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8.(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119.(宋)田锡:《咸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0.(宋)钱若水撰,燕永成点校:《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1.(宋)夏竦:《文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2.(宋)余靖:《武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3.(宋)郑獬:《郧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4.(宋)吕陶:《净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5.(宋)冯山:《安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6.(宋)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27.(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等蠾ⅲ骸队叩毓慵恰罚拇ù笱С霭嫔纾?003年版。
    128.(宋)王巩:《甲申杂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129.(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等校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0.(宋)潘自牧:《记纂渊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1.(宋)方勺撰,许沛藻等点校:《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2.(宋)赵彦卫撰,付根清点校:《云麓漫抄》,中华书局,1996年版。
    133.(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4.(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135.(宋)《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
    136.(宋)朱彧撰,李伟国点?骸镀贾蘅商浮罚谢榫郑?007年版。
    137.(宋)沈括:《长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8.(宋)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9.(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0.(宋)罗璧:《识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1.(宋)魏了翁:《鹤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2.(宋)王珪:《华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3.(宋)赵汝愚编,邓广铭等点校:《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44.(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骸豆ヂ肌罚谢榫郑?002年版。
    145.(宋)宗泽撰,本社标点:《宗泽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46.(宋)熊克:《中兴小纪》,丛书集成初编本。
    147.(宋)程大昌:《考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8.(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49.(宋)张师正撰,白化文等点校:《括异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
    150.(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51.(宋)吕祖谦编:《宋文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2.(宋)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3.(宋)郭祥正:《青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4.(宋)马纯:《陶朱新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5.(宋)沈括著、胡静道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1959年版。
    156.(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7.(宋)施宿:《会稽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8.(宋)赵孟坚:《彝斋文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9.(宋)刘蒙:《刘氏菊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0.(宋)陈襄:《古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1.(宋)许纶:《渉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2.(宋)释恵洪:《林间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3.(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4.(宋)蔡勘:《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5.(宋)李新:《跨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6.(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
    167.(宋)文同撰,胡问涛等校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9年版。
    168.(宋)陆游:《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169.(宋)周行已:《浮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0.(宋)苏易简:《文房四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1.(宋)陶榖撰,孔一校点:《清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72.(宋)杜绾:《云林石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3.(宋)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4.(宋)张镃:《仕学规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5.(宋)王曾撰,张剑光等整理:《王文正公笔录》,全宋笔记本,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176.(宋)杨仲良撰,李之亮点校:《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7.(宋)王君玉:《国老谈苑》,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8.(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版。
    17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64年版。
    180.(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1.(宋)龚鼎臣:《东原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2.(宋)张守:《毘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3.(宋)程公许:《沧洲尘缶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4.(宋)袁褧撰,尚成校点:《枫窗小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85.(宋)郑刚中:《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6.(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
    187.(宋)吕颐浩:《忠穆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8.(宋)姜特立:《梅山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9.(宋)徐积:《节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0.(宋)黄庶:《伐檀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1.(宋)陈次升:《谠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2.(宋)胡寅撰,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193.(宋)江休复:《嘉祐杂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4.(宋)苏过著,舒大刚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版。
    195.(宋)孔平仲:《清江三孔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6.(宋)赵必像:《覆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7.(宋)郭印:《云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宋)李石:《方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9.(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0.(宋)罗愿:《罗鄂州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1.(宋)江休复:《醴泉笔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2.(宋)刘延世:《孙公谈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3.(宋)熊禾:《勿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4.(宋)费衮撰,金圆校点:《梁谿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05.(宋)陈振孙撰,顾美华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6.(宋)黄裳:《演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7.(宋)赵鼎:《忠正德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8.(宋)綦崇礼:《北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9.(宋)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
    210.(宋)王暐:《道山清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1.(宋)张世南:《游宦纪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2.(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213.(宋)杨亿:《武夷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4.(宋)朱弁:《风月堂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5.(宋)陈起:《江湖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6.(宋)杨杰:《无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7.(宋)吴迥:《五总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218.(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9.(宋)惠洪撰,李保民校点:《冷斋夜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20.(宋)苏洵撰,曾枣庄、金成礼点校:《嘉祐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21.(宋)彭乘:《墨客挥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2.(宋)王明清:《玉照新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3.(宋)韩驹:《陵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4.(宋)朱胜非:《绀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5.(宋)朱熹编:《二程外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6.(宋)程颐、程颢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227.(宋)张舜民:《画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8.(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229.(宋)高晦叟:《珍席放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0.(宋)陈著:《本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1.(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丛书集成初编本。
    232.(宋)窦仪等:《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3.(宋)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34.(宋)胡仔纂,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35.(宋)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6.(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7.(宋)许翰:《襄陵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8.(宋)姚勉:《雪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9.(宋)朱长文:《墨池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0.(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1.(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232.(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3.(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234.(宋)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5.(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中华书局,1966年版。
    236.(金)元好问撰,常振国点校:《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
    237.(元)陆友:《墨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8.(元)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240.(元)陶宗仪:《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1.(元)佚名:《氏族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2.(元)富大用编:《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3.(元)张光祖撰,徐敏霞等点校:《言行龟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4.(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45.(元)吴澄:《吴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6. (明)高濂:《遵生八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7.(明)王鏊:《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8.(明)魏聿修:《弘治偃师县志》,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明抄本。
    249.(明)邹守愚修:《河南通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刻,隆庆、万历增本。
    250.(明)胡谧:《成化河南总志》,民国二十二年影抄明成化二十二年刻本。
    251.(明)钱榖:《吴都文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2.(明)王鏊:《王文恪公集》,明三槐堂刻清印本。
    253.(明)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254.(明)冯惟讷:《古诗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5.(明)周泗修,康绍第纂:《嘉靖巩县志》,民国二十四年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刻。
    256.(明)宋濓:《浦阳人物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8.(明)杨士竒等:《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9.(明)陈耀文《天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0.(清)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261.(清)徐松辑,陈智超整理:《宋会要补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版。
    262.(清)龚崧林等:《重修洛阳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
    263.(清)魏襄修,陆继格纂:《嘉庆河南洛阳县志》,嘉庆十八年刊本。
    264.(清)永瑢等:《四库提要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26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266.(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267.(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268.(清)顾炎武著,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9.(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70.(清)《钦定历代职官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1.(清)厉鹗:《南宋院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2.(清)汤毓倬等:《偃师县志》,民国廿八年补刻乾隆本。
    273.(清)秦惠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4.(清)陈廷敬:《午亭文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5.(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76.(清)彭元瑞辑:《宋四六话》,续修四库全书本。
    277.(清)张楷:《洛宁县志》,康熙六十年刊本。
    278.(清)顾炎武:《肇域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279.(清)黄士俊等:《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0.(清)景纶修,谢增纂:《密县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281.(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
    282.(清)武亿撰,高敏等校点:《授堂金石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83.(清)汤斌:《汤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4.(清)贾汉复修,沈荃纂:《河南通志》,顺治十七年刻本。
    285.(清)高廷璋等:《河阴县志》,民国十三年版。
    286.(清)杨金祥、张道超纂修:《重修伊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
    287.(清)康基渊修:《嵩县志》,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288.(清)程汴玲等:《宜阳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版。
    289.(清)陆继萼修,洪亮吉纂:《咸丰登封县志》,咸丰五年刻本。
    290.(清)李述武、张紫岘修:《巩县志》,民国据清乾陵五十四年刻本铅印。
    291.(清)王国璋修、刘莲青纂:《巩县志》,民国二十六年本。
    292.(清)胡文炳:《折狱龟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3.(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4.(民国)田金祺修、赵东阶等纂:《重修汜水县志》,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
    295.(民国)河南通志馆编:《河南艺文志稿》,民国日伪时期铅印本。
    296.(民国)乔荣筠:《偃师县风土志略》,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