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学的社会实地调查资料及政治学的政策分析法,系统论述了清朝在回疆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政策措施的渊源、背景、内容、特色、功能、演变、结果、得失及其影响;如政策制定的过程及其理念,不同时期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意义,朝廷和地方官员对回疆事件的决策、观点及其影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及其后果等等;动静并重,正反兼顾,力图全面、客观地把握有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的整体脉络,真实地反映其发展演变历程,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全文共包括导论及八章内容。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以及学术界对清代回疆治理政策的基本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了清朝统一新疆前对回疆地区的经营;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清朝与回疆地区的接触较少,清朝的治理政策主要通过建立互动关系并以控制哈密、争夺吐鲁番的形式实现。第二章、第三章论述了新疆统一至新疆建省时期清朝的回疆治理政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回疆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之后,开始在回疆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全面治理;同治三年(1864年),回疆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清朝在当地的统治被冲垮,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窃据回疆部分地区十三年;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收复新疆,设置行省;这一期间,回疆整体上处在军府制度统治之下,清朝的在这一地区的政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及地域色彩。第四章论述了新疆建省后清朝回疆的新治理政策;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并逐步开始内地化,清朝回疆治理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推行郡县制度,实施新政;此时,清朝政府在回疆实施的各项政策开始与全国保持一致,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这加速了新疆的近代化进程。第五至第八章以专题形式分别论述了清政府在回疆地区的边防、经济、教育、宗教政策,探讨了各项政策实施的背景、过程及其特点和得失,以期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有益启示。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origin, background, details, features, functions, evolution, result, gain and loss, and influence of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at were taken by rulers of Qing dynasty on Huijiang's politics, economics, military affairs, religion, and culture; for instance, the course and logos in policy-making,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cy adjust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decision and viewpoints of the court and local officials plus the effects brought about, and the errors in carrying out policies together with their consequences etc., which are unfolded under the foundation of detailed data possession, full utilization and absorption of rel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ield survey in ethnology with policy analysis in politics. The paper elaborates both statically and dynamically,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attempting to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grasp the policies on Huijiang in Qing dynasty, truly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its policies, and, accordingly, make an impersonal evaluation of them.
     This paper totally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eight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gives a description of reasons in choosing this topic, research scop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Huijiang's ruling policies in Qing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relates the administration in Huijiang before Qing's unification of Xinjiang; due to some historical reasons in this period, not much did Qing dynasty contact with the Huijiang district, and its governance was realiz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e control of Hami and the capture of Turpan. Chapter two and three reveal the controlling policies in Huijiang from the unification of Xinjia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Xinjiang province. In Qianlong twenty-four years i.e. in 1,759, Qing government put down the rebellion of Burhan al-Din and Khwaja Jinan, who once governed the south of Tianshan Mountain, from then on, rulers began to obtain stable domination in this area and set up a seri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Huijiang so a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In Tongzhi three years, i.e. in 1,864, Huijiang peasant uprising broke out, Qing's rule in the local was overthrown, and a military officer of Kokand State in Central Asia called Yaqub Beg occupied the Huijiang Area for thirteen years. Until in Guangxu ten years, i.e. in 1,884, did the Qing government recover Xinjiang, and reset the province there; during this period, Huijiang was under the command of military system on the whole and policies in this area featured strong color of nationality and region. Chapter four deals with the new policies adopted by Qing dynasty in Huijiang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Xinjiang province in Guangxu ten years, i.e. in 1,884. Afterwards, Xinjiang province gradually stepped into inland, moreover, great adjustments were made in Qing's ruling policies on Huijiang, for example, carrying out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Deal. At that time, all new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Qing government in Huijiang started to keep consistent with that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and gradually approach internationalization, which,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Xinjiang. Chapter five to eight describe respectively in subject Qing's policy of frontier defense, economics, education, and religion in Huijiang district, and make some exploration on these policies'implementation concerning background, cause, characteristics, gain and loss, with an expectation to draw a lesson and get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rom the following above.
引文
1. 《大清历朝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 温达:《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5. 《饮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四库全书》影印本。
    6. 乾隆二十九年敕撰:《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武英殿刊行本。
    7.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
    9.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
    10.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1.杨书霖:《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12.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3.常钧:《敦煌杂钞》,禹贡学会,1937年。
    14.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编,1990年。
    15.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16.锤方:《哈密志》,禹贡学会钞本,1937年。
    17.常钧:《敦煌随笔》,禹贡学会,1937年。
    18.乾隆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9.龚柴:《天山南北路考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0.和宁:《回疆通志》,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21.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22.松筠:《西陲总统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23.椿园七十一:《新疆舆图风土考》,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24.曹振镛《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2007年。
    25.傅恒:《钦定皇舆西域图导》,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26.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万有文库本。
    27.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2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回疆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
    29.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同、光、宣朝),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30.张云侠:《康藏大事纪年》,重庆出版社,1986年。
    31.阮明道:《西域地理图说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32.和瑛:《三州辑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33.印鸾章:《清鉴纲目》,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34.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5.朱逢甲:《西域设行省议》,王锡棋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36.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37.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8.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9.龙盛运:《湘军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40.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41.王树楠:《新疆图志》,东方学会据志局本铅印,1923年。
    4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43.奕诉:《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44.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
    45.西清:《黑龙江外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46.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47.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
    48.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全国图书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49.吴蔼宸:《历史西域诗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50.佚名:《回疆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51.[美]林乐知:《喀什噶尔略论》,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二帙。
    52.阙名:《回部政俗论》,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二帙。
    53. 《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 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戴逸:《简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 杨学琛:《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5.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6.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7.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8.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9. 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1.金宜久:《伊斯兰教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3.陈启天:《中国近代教育史》,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14.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钟兴麟:《新疆建省述评》,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中国军事辞典编纂组:《中国军事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18.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19.苏北海、黄建华:《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新疆历史教材编写组:《新疆地方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钟广生:《新疆志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22.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3.刘正寅、魏良弢著:《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4.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 《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中国伊斯兰教史》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7.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 《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29.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30.潘志平:《中亚浩罕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1.新疆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编:《新疆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2.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33. (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34.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35.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7.陈殷宜:《清朝政府的伊斯兰教政策之研究》,台中:哈姆雷特文化行销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38.苗普生:《伯克制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39.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年。
    40.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5年。
    42.赵云田:《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43.马汝珩、马大止:《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4.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45.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6.王戎笙:《清代的边疆开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7.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
    48.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王尔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年)》,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50.张有隽、徐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南宁:广州教育出版社,1992年。
    51.杜经国:《左宗棠与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52.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长沙:岳簏书社,1984年。
    53.邹礼洪:《清代新疆开发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54.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55.罗运治:《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台北:里仁书局,1983年。
    56.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57.蒋君章:《新疆经营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年。
    58.许崇灏:《新疆志略》,南京:正中书局,1944年。
    59.李环:《新疆研究》,重庆:安重印书局,1944年。
    60.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1.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
    62.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册,台北:兰溪出版社,1980年。
    63.柯宗等:《穿越帕米尔高原: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64. 《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十二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6年。
    65. 《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十五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7年。
    1. [俄]A.H.库罗帕特金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喀什噶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 [俄]尼·维·鲍弋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3.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著、新疆民族研究所译:《准噶尔概况》和《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民族研究所1975年汉译本。
    4. [日]佐口透著、凌颂纯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5. [日]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6. [英]罗伯特·沙敖著、王欣等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英]包罗杰著、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
    8. [美]马十:《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汉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9. [清]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钟美珠译《和卓传》,载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编译《民族史译文集》(第八辑),1980年。
    10.佚名著、罗万瀛译《阿古柏入侵新疆纪略》,载新疆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编《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八辑),1981年。
    1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 王希隆:《新疆统一之前维吾尔人与清朝之互动关系及清朝之政策》,《中国民族学集刊》2008年第1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 张羽新:《清代前期吐鲁番维吾尔族移居瓜州始末记》,《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3.王欣、蔡宇安:《新疆和卓之乱与清朝的治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4. 聂红萍、王希隆:《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5. 王东平:《理藩院徕远清吏司设置年代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3、4期。
    6. 甘桂琴:《清代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始置时间考》,《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3期。
    7.丁实存:《伊犁将军设置之起因与其职权》,《边政公论》1944年3卷8期。
    8. 张羽新:《清代前期新疆历史地位的提高与清政府的筹边措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2期。
    9. 王东平:《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的研究与注释》,《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2期。
    10.王希隆:《论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民族研究》1997年3期。
    11.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的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6期。
    12.谢志宁:《1815年新疆孜牙敦事件真相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2期。
    13.苗普生:《“伊萨克事件”始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3期。
    14.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期。
    15.纪大椿:《新疆建省余事述议》,《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1期。
    16.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新疆大学学报》1995
    年4期。
    17.[日]佐口透著,朱风译:《清朝统治下的吐鲁番》,《民族译丛》1987年4期。
    18.齐清顺:《那彦成的南疆之行和清朝统治新疆政策的调整》,《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5期。
    19.王希隆:《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0.林恩显:《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垦务之研究》,《政治大学学报》1971年24期。
    21.万诚毅、黄志蓉:《南疆维吾尔族教育源流论》,《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22.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西域研究》2002年2期。
    23.何向红:《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24.苗普生:《关于清朝政府对新疆伊斯兰教政策中的几个问题》,《新疆历史研究》1987年1期。
    25.王希隆:《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6.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1期。
    27.夏米曲丁·哈吉:《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经院教育》,《文史知识》1995年10期。
    28.陈慧生:《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前后的伊斯兰教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6期。
    29.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发展史(16—18世纪)》,《西北史地》1999年1期。
    30.马汝珩:《略论新疆和卓家族势力的兴衰(上)》,《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2期。
    31.潘向明:《清代和卓家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编《清史研究集》(七),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32.潘志平:《论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清在天山南路推行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1986年6期。
    33.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1997年1期。
    34.管守新:《刘锦棠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的重大措施》,《西域研究》1995年4期。
    35.纪大椿:《论晚清新疆以建省为中心的改革》,《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1期。
    36.苗普生:《废除伯克制度与新疆建省》,《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4期。
    37.齐清顺:《清代新疆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胜利——纪念新疆建省110周年》,《西域研究》1994年2期。
    38.赵云田、成崇德:《清朝理藩院对南疆地区的管辖》,《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39.世博:《道光的平叛战争及善后措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6年3期。
    40.历声:《那彦成新疆善后制外浅析》,《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3期。
    41.谢志宁:《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回疆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4期。
    42.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的研究》,《清史研究》1991年2期。
    43.罗远道:《乾隆时期对新疆的开发》,《中国历史文物》1992年1期。
    44.吴福环:《从洋务运动到“新政”——新疆近代化的开端》,《西域研究》1992年4期。
    45.李行力:《清朝统一新疆后推行的各项政策》,《西北史地》1998年4期。
    46.王称:《试论雍正朝对西域的经营》,《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2期。
    47.赵云田:《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1期。
    48.苗普生:《关于伯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西北历史研究》1987年2期。
    49.王东平:《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5年1期。
    50.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1期)
    51.甘桂琴:《清代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原因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2期。
    52.王东平:《清代回疆的司法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4期。
    53.王欣:《<回疆则例>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3期。
    54.王和平:《谈左宗棠督办新疆的民族政策》,《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3期。
    55.黄建华:《论清朝对哈密吐鲁番回部的民族政策》,《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4期。
    56.罗庆四:《试论乾隆对回部的政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4期。
    57.潘向民:《略论清政府在南疆地区的宗教政策》,《西北史地》1988年2期。
    58.陈国光:《清政府对新疆伊斯兰教的政策》,《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1期。
    59.梁海峡:《浅析清朝对回疆阿訇的管理政策》,《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3期。
    60.朱亚非、李瑶:《从张格尔叛乱看清朝边疆防御之得失》,《西域研究》2006年1期。
    61.谢志宁:《1815年新疆孜牙墩事件真相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2期。
    62.赵玉梅:《从清代满文档案看“乌什事件”始末》,《历史档案》2001年4期。
    63.左红卫、孟楠:《从“斌静案”看清代驻疆官员与新疆的稳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64.聂红萍:《嘉庆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65.华立:《道光年间天山南路兵屯的演变》,《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2期。
    66.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1期。
    67.苗普生:《清代维吾尔族人口考述》,《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1期。
    68.陈国光:《清代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2期。
    69.曹建英:《论左宗棠、刘锦棠在新疆的民族政策》,《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6期。
    70.高永久:《论刘锦堂与新疆建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期。
    71.华立:《论林则徐与南疆屯垦》,《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5期。
    72.王力、王希隆:《关于霍集斯的几个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3期。
    73.冯锡时:《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年代考》,《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3期。
    ①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4期。
    ①边疆政教制度研究会编纂:《清代边政通考》,载傅传贤序语,蒙藏委员会发行,1934年版。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序。
    ①本部分内容介绍主要摘自苗普生:《伯克制度研究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2期。
    ①季羡林序,载阿里·阿克巴尔:《中国纪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3页。
    ①本章内容借鉴王希隆先生:《新疆统一之前维吾尔人与清朝之互动关系及清朝之政策》,《中国民族学集刊》第一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71-85页
    《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载《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4-99页;
    《阿克苏尔坦考——兼论清代吐鲁番察合台后裔的活动》,同上,100-104页;
    《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同上,214-220页;
    《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响》,同上,221-231页;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同上,249-252页。
    ②钟广生:《新疆志稿》卷1,第1页。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卷14,《尽心章句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35页。
    ④杨书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0,《遵旨统筹全局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①张廷玉:《明史》卷332,《西域列传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625页。
    ②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③《清世祖实录》卷15,顺治二年四月丁卯。
    ④《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顺治十二年。
    ⑤《清世祖实录》卷18,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
    ①乾隆二十九年敕撰:《大清一统志》卷355,《叶尔钦》条载:“叶尔钦(亦曰回回国,在吐鲁番西南二千余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武英殿刊行本。
    ②《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五月辛酉。
    ③《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五月壬午。
    ④《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五月甲子。
    ⑤《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丁未。
    ⑥《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顺治十三年。
    ①《清圣祖实录》卷98,康熙二十年十月癸卯。
    ②王琼:《晋溪本兵敷奏》卷7,《为夷情事》。转引自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7页。
    ③《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第6页。
    ④[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15,《回部要略一》,顺治六年。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⑤《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顺治六年。
    ⑥参见王希隆:《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顺治十二年。
    ⑧《清圣祖实录》卷98,康熙二十年十月庚寅;卷126,康熙二十五年五月癸卯。
    ⑨[清]魏源:《圣武记》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97页,载“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各城各有元裔汗酋表贡”;《清世祖实录》卷28,顺治四年正月壬戌条载“哈密卫畏兀国都督帖木儿卜喇”等遣使请贡。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35页。
    ②《叶尔羌汗国史纲》,第174页。
    ③《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顺治十二年。
    ④《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丁未。
    ⑤见《清圣祖实录》卷98,康熙二十年十月庚寅:卷126,康熙二十五年五月癸卯;卷128,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午。
    转引自《民族史译文集》(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1980年,第72页
    (刘正寅,魏良弢著:《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①刘正寅、魏良弢著:《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②[清]温达:《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8,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8,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
    ④《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8,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
    ⑤《清圣祖实录》卷176,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丙辰。
    ⑥参见王希隆:《新疆统一之前维吾尔人与清朝之互动关系及清朝之政策》,《中国民族学集刊》2008年第1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第76页。
    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08,《哈密回部总传》,康熙十八年。
    ②《清圣祖实录》卷156,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丁未朔。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3,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己酉。
    ④《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3,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己酉。
    ⑤《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08,《哈密回部总传》,康熙三十二年。
    ⑥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西陲纪略·哈密》,甘肃酒泉博物馆,1984年。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9,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丙辰。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34,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乙未。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6,康熙三十六年十月癸亥。
    ④乾隆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录勋清吏司上·设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⑤康熙朝《大清会典》,《录勋清吏司·爵级》,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09,《扎萨克一等达尔汉额贝都拉列传》,康熙三十六年。
    ②《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08,《哈密回部总传》,康熙三十六年。
    ③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卷39,《职官十七》。
    ④嘉庆朝《大清会典》,《徕远清吏司·回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389页。
    ⑤《皇朝藩部要略》卷15,《回部要略一》,康熙三十七年。
    ⑥参见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1997年1期。
    ⑦《皇朝藩部要略》卷15,《回部要略一》,康熙五十四年。
    ⑧《清高宗实录》卷206,乾隆八年十二月壬戌。
    ①常钧:《敦煌杂钞》卷上,《哈密》,禹贡学会,1937年。
    ②参见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1997年1期。
    ③《清圣祖实录》卷263,康熙五十四年四月甲申。
    ④《清圣祖实录》卷265,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乙亥。
    ⑤《清世宗实录》卷4,雍正元年二月戊寅。
    ⑥《清世宗实录》卷115,雍正十年二月壬辰。
    ⑦《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6,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乙酉。
    ⑧《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三十六年二月癸巳。
    ⑨[清]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编,1990年。
    ⑩《清圣祖实录》卷263,康熙五十四年四月甲申。《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08,《哈密回部总传》, 雍正四年。《清世宗实录》卷115,雍正十年二月丁酉。《清世宗实录》卷157,雍正十三年六月丙子。
    ①《清世宗实录》卷4,雍正元年二月戊寅。
    ②《清世宗实录》卷24,雍正二年九月丙寅。
    ③《清世宗实录》卷157,雍正十三年六月丙子。
    ④《清高宗实录》卷9,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丙戌。
    ⑤《清高宗实录》卷106,乾隆四年十二月辛巳。
    ⑥《清高宗实录》卷165,乾隆七年四月戊申。
    ⑦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521,《哈密·城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⑧《清高宗实录》卷15,乾隆元年三月辛亥。
    ⑨锺方:《哈密志》卷13,《舆地志十一·哈密城池》,禹贡学会钞本,1937年。
    ⑩《哈密志》卷13,《舆地志十一·哈密城池》。
    ①《哈密志》卷5,《舆地志三·卡隘》;卷40,《武备志十四·哈密十三处军台马匹》;卷41,《武备志十五·哈密营塘九处马匹》。
    ②《哈密志》卷5,《舆地志三·卡隘》。
    ③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521,《哈密·台站》
    ④《哈密志》卷40,《武备志十四·哈密十三处军台马匹》。
    ⑤《哈密志》卷41,《武备志十五·哈密营塘九处马匹》。
    ⑥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521,《哈密·营塘》
    ⑦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禹贡学会,1937年。载吐鲁番维吾尔人“分住十七城,服属于准噶尔,岁有纳输”。
    ①《清圣祖实录》卷264,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甲戌。
    ②《清圣祖实录》卷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庚午。
    ③《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康熙五十九年。
    ④《清圣祖实录》卷288,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
    ⑤《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1,《札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列传》,康熙五十九年。
    ⑥《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康熙六十年。
    ⑦《清圣祖实录》卷293,康熙六十年七月丙申。
    ⑧《清圣祖实录》卷294,康熙六十年九月庚子。
    ⑨《清圣祖实录》卷296,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庚子。
    ⑩《圣武记》卷3,第146页。
    11《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0,《遵旨统筹全局折》。
    12《清圣祖实录》卷264,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甲戌。
    ①《清圣祖实录》卷259,康熙六十年十二月癸未。
    ②《清圣祖实录》卷296,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庚子。
    ③《清世宗实录》卷13,雍正元年十一月丁亥。
    ④《清世宗实录》卷32,雍正三年五月己未。
    ⑤《清世宗实录》卷103,雍正九年二月癸丑。
    ⑥军机处录副奏折:《岳钟琪等奏报准部情况》。转引自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书,1990年。第44页。
    ⑦《清世宗实录》卷107,雍正九年六月辛亥。
    ⑧《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丙子。
    ⑨《清世宗实录》卷37,雍正四年六月己丑;《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雍正四年。
    ⑩《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雍正九年。
    ①《清世宗实录》卷124,雍正十年八月戊辰。
    ②《清世宗实录》卷125,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
    ③《清世宗实录》卷134,雍正十一年八月戊辰。张羽新先生认为到达瓜州的实际人口是2389户、8125口(包括由伊犁逃出的一户、三口,以及扎萨克辅国公额敏和卓一户、九口)。张羽新:《清代前期吐鲁番维吾尔族移居瓜州始末记》,《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④《重修肃州新志》安西第二册《瓜州事宜》。此处为乾隆初年户口数。
    ⑤《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户口田赋》。
    ⑥参见王希隆:《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⑦《重修肃州新志》安西第二册,瓜州事宜。
    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
    ①《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
    ②《重修肃州新志》安西第二册,瓜州事宜。
    ③《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
    ④参见王希隆:《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4期。
    ⑤《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
    ⑥《清高宗实录》卷357,乾隆十五年正月。
    ⑦《清世宗实录》卷125,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
    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
    ⑨《清朝通典》卷39,《职官十七》。
    ⑩嘉庆朝《大清会典》,《徕远清吏司·回众》。载乾隆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388页。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1505卷。转引自苏北海、黄建华:《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1506卷。自《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第182页。
    ③《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第218页。
    ④龚柴:《天山南北路考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圣武记》卷4,第149页。
    ②《圣武记》卷4,第156页。
    ③阿奇木,南疆官职,乃一城之最高长官。
    ④即大小和卓木。父阿哈玛特,为阿帕克第三子,准噶尔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诱执之,囚禁于阿巴噶斯,恨死。乾隆二十年(1755),大军至伊犁,获释。乾隆二十一年(1756),布拉呢敦、霍集占据喀什噶尔、叶尔羌叛,史称大小和卓。
    ①《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0,乾隆二十年四月丁卯。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4,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
    ③《圣武记》卷4,第162页。
    ④《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
    ⑤参见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1期。
    ⑥《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0,乾隆二十年四月丁卯。
    ⑦《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1,乾隆二十年五月壬午。
    ⑧原因是黑山派的北上进攻。
    ⑨《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4,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
    ⑩《<和卓传>导言评介》(汉译本),转引自《民族史译文集》(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1980年,第112—113页。
    11《<和卓传>摘要》(汉译本),第114页。
    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年。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14,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
    ③即布拉呢敦与霍集占,父阿哈玛特,白山派和卓,准噶尔时囚禁阿巴噶斯,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伊梨时获释,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旗反清,史称大小和卓。
    ④《<和卓传>摘要》(汉译本),第108页。
    ⑤阿睦尔撒纳投顺之初,就有总统“四部”的野心,因此,他急需借助清朝力量消灭曾与准噶尔为敌的黑山派,为实现其野心打下基础。
    ⑥《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46页。
    ①《圣武记》卷4,第162页。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4,乾隆二十一年正月甲午。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5,乾隆二十一年二月甲子。
    ④《圣武记》卷4,第162页。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7,乾隆二十一年四月癸丑。
    ⑥《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52页。
    ⑦《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7,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丙寅。
    ⑧《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3,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①《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1,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庚午。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2,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丙午。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2,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丙午。
    ④《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3,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3,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⑥《清高宗实录》卷539,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丁未,载“谕军机大臣等:……。此次进兵,专为剿灭厄鲁特贼众,其回部事宜,俟荡平伊犁之后,原可从容办理。……。纵回人妄逞鸱张,俟平定厄鲁特后再行办理,亦有何难。”
    ⑦《清高宗实录》卷553,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载“至布拉呢敦,颇图安静。其属下人等,亦系一时被胁,非其本心。今大兵进剿,惟正霍集占之罪,若布拉呢敦能将霍集占缚献,亦宥罪加恩。”
    ⑧《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55—259页。
    ⑨《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9,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丁未。
    ①[英]包罗杰著、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9页。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三年。
    ③[清]和宁纂《回疆通志》卷1,<御制回疆三十韵诗>,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云:“‘乌什阿克苏,飞密白水譬’,乌什状,汉语云峰峦飞腾耸峻也,其地三面据山,西面因山为城,亦回疆一大城也,……,介阿克苏、喀什噶尔之间,为回部适中之地,土饶水足,险阻可恃”。
    ④《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三年。
    ⑤《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三年。
    ⑥《清高宗实录》卷578,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己丑。
    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四年。
    ②《清高宗实录》卷590,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已卯。
    ③《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四年。
    ④赵尔巽:《清史稿》卷318,<阿桂·子阿迪斯、阿必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6页。
    ⑤《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五年。
    ⑥《清高宗实录》卷524,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⑦《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3,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⑧《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8,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庚寅。
    ①《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
    ②《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三年。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4,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癸卯。
    ④《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庚戌。
    ⑤《清高宗实录》卷590,乾隆二十四年六月辛卯。
    ⑥《清高宗实录》卷591,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癸卯。
    ⑦《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4,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癸卯。
    ⑧《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1,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
    ①《清高宗实录》卷494,乾隆二十年八月甲辰。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1,乾隆二十三年三月辛卯。具体情况是:霍集斯为和田伯克,其长子漠咱帕尔为乌什伯克;阿卜都伯克(霍集斯哥哥)为叶尔羌伯克,其子阿布萨塔尔为阿克苏伯克。
    ③《清高宗实录》卷571,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庚戌。
    ④《清高宗实录》卷5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⑤《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已亥。
    ⑥《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
    ⑦《清高宗实录》卷598,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丁亥。
    ⑧《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壬寅。
    ①《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已亥。
    ②《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丁亥。
    ③《清高宗实录》卷606,乾隆二十五年二月戊子。
    ④《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五年。
    ⑤《清史稿》卷211,《藩部世表三》,第8761页。
    ⑥[日]佐口透著,凌颂纯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9—90页。
    ⑦《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89页。
    ⑧《清高宗实录》卷5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①1680年,白山派和卓阿帕克引导准噶尔大军攻占喀什噶尔、叶尔羌,南疆从此纳入准噶尔政权统治之下。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清军擒获准噶尔珲台吉达瓦齐,天山北路平定。南疆人民已经被准噶尔贵族奴役了长约75年。
    ②《清高宗实录》卷1067,乾隆四十三年九月甲寅,载:“从前厄鲁特时,每年派哈喇罕一人,和卓一人,将各城人户口赋役造册。”《清高宗实录》卷1070,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癸巳,载:“从前各城回众,于厄鲁特时,派喀喇罕前往驻扎,受其种种苦累。”
    ③《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0—171页;《<和卓传>摘要》(汉译本),第100页。载:“阿帕克答应每年向加尔梅克人交纳十万腾格的贡金。于是由阿帕克确立下来的这一恶劣惯例一直延续至今。”
    ④《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庚寅。
    ①《圣武记》卷4,第169页。
    ②《圣武记》卷4,第162页。
    ③《维吾尔族简史》,第169页。
    ④《西域闻见录》卷6,《西陲纪事本末·布拉敦霍集占叛亡纪略》。
    ⑤[清]松筠:《西陲总统事略》卷1,《初定回疆纪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⑥[清]椿园七十一:《新疆舆图风土考》卷3,《西陲纪事本末·布拉呢敦霍吉占叛亡纪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⑦王欣、蔡宇安:《新疆和卓之乱与清朝的治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⑧《圣武记》卷4,第188页。
    ⑨沙敖:《和卓史》,第49—50页。转引《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54页。
    ⑩魏源著《勘定回疆记》。
    11《回疆通志》卷12,《纪略》。
    ①参见聂红萍、王希隆:《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②《回疆通志》,卷12,《纪略》。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2,乾隆二十三年三月癸卯。
    ④《<和卓传>摘要》(汉译本),第120页。
    ⑤《<和卓传>摘要》(汉译本),第120页。
    ⑥《<和卓传>摘要》(汉译本),第121页。
    ①转引《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4页。
    ②《新疆舆图风土考》卷3,《西陲纪事本末·布拉呢敦霍吉占叛亡纪略》。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1,乾隆二十二年四月辛未。
    ④《清高宗实录》卷592,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己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7,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辛丑。
    ⑥此处根据《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5,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⑦《清高宗实录》卷574,乾隆二十三年八月戊子。
    ①《皇朝藩部要略》序。
    ②参见新疆历史教材编写组:《新疆地方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6-181页。
    ①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82,《职官考六》,万有文库本。
    ②王东平:《理藩院徕远清吏司设置年代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3、4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回疆则例·原奏》,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第3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649,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丙辰。
    ①《回疆则例·原奏》,第6页。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82,《职官考六》。
    ③《清朝通典》卷26,《职官四》。
    ④乾隆朝《大清会典》,《徕远清吏司》。载乾隆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286-294页。
    赵云田:《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53页。
    ①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570,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③《清高宗实录》卷610,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乙丑。
    ④《清高宗实录》卷612,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丙子。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
    ⑥甘桂琴:《清代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始置时间考》,《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3期。
    ⑦据《圣武记》卷4,第160页载
    ⑧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30-333页;《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第5-48页;
    丁实存:《伊犁将军设置之起因与其职权》,《边政公论》1944年3卷8 期;张羽新:《清代前期新疆历史地位的提高与清政府的筹边措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2期。
    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0,《遵旨统筹全局折》。
    ②《清圣祖实录》卷185,康熙三十六年九月丁未。
    ③《清高宗实录》卷477,乾隆十九年十一月甲午。
    ④《清高宗实录》卷548,乾隆二十二年十月辛酉。
    ⑤“乾隆帝‘众建以分其势’的统治原则及据此原则制订的‘善后事宜’诸制并不适合于新疆的状况。”参见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1期。
    ⑥《清高宗实录》卷548,乾隆二十二年十月辛酉。
    ⑦《清高宗实录》卷538,乾隆二十二年五月癸卯。
    ⑧张云侠:《康藏大事纪年》,《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重庆出版社,1986年。第158页。
    ⑨《圣武记》卷4,第155页。
    ①《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第47页。
    ②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22页。
    ①《回疆则例》卷2,第10页。
    ②《回疆则例》卷3,第3页。
    ③罗运治:《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台北:里仁书局,1983年。第167页。
    ④《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前言第2页。
    ①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7、67页。
    ②苗普生:《伯克制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③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第282页。
    ④《伯克制度》,第1、5页。
    ⑤《清朝文献通考》卷88,《职官考十二》。
    ⑥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卷70,《职官略七》,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第7165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570,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①《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丙午。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9,乾隆二十五年十月戊子。
    ③《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甲戌。
    ④《清高宗实录》卷1418,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癸酉。
    ⑤《清高宗实录》卷1068,乾隆四十三年十月戊午。
    ①《西域图志》卷30,《官制二》。第24页下。
    ②《清高宗实录》卷592,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已未。
    ③《西域图志》卷30,《官制二》。第24页下。
    ④《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乙亥。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三月戊寅。
    ⑥《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3,乾隆二十六年八月戊寅。
    ①《伯克制度》,第6-14页。
    ②《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第128-148页。
    ③《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27-138页。
    ④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第308-310。
    ①[清]佚名:《回疆志》卷4,《回人官制》,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西域图志》卷30,《官制二》。第24页下。
    ②《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21,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壬申。
    ③《回疆则例》卷2,第3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570,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②《清高宗实录》卷5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③《伯克制度》,第31页。
    ④《回疆则例》卷2。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6,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丙子。
    ⑥《清高宗实录》卷1110,乾隆四十五年七月已丑。
    ①《清宣宗实录》卷138,道光八年七月辛丑。
    ②《清宣宗实录》卷138,道光八年七月辛丑。
    ③《清高宗实录》卷669,乾隆二十七年八月戊午。
    ①《清宣宗实录》卷138,道光八年七月辛丑。
    ②《清高宗实录》卷746,乾隆三十年十月甲寅。
    ③《伯克制度》,第43-44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601,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癸酉。
    ⑤阮明道:《西域地理图说注》卷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第37页。
    ⑥《清高宗实录》卷649,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癸丑。
    ①《西域图志》卷30,《官制二》。第25页。
    ②《西域图志》卷30,《官制二》。第25页。
    ③[清]曹振镛等编:《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18,道光六年八月丁巳。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①《阿古柏伯克传》,第33、44页。
    ②《圣武记》卷4,第179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731,乾隆三十年闰二月癸亥。
    ④《清高宗实录》卷736,乾隆三十年五月丁亥。
    ①《满文寄信档》,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三月。转引自赵玉梅:《从清代满文档案看“乌什事件”始末》,《历史档案》2001年4期。另见《清高宗实录》卷730,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丁巳、闰二月已未。
    ②《西域闻见录》卷6,《乌什叛乱纪略》。
    ③《圣武记》卷4,第179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731,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丁卯。
    ⑤《西域闻见录》卷6,《乌什叛乱纪略》。
    ⑥《清高宗实录》卷731,乾隆三十年闰二月癸亥。
    ⑦《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百十六,传第一百。
    ⑧《西域图志》卷48,《杂录二》。
    ⑨《清高宗实录》卷588,乾隆二十四年六月辛酉。
    ①《回疆通志》卷12,《纪略》。
    ②《西域闻见录》卷6,《乌什叛乱纪略》。
    ③《清高宗实录》卷739,乾隆三十年六月甲子。
    ④《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⑤《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⑥《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7页。
    ⑦《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
    ⑧潘志平:《中亚浩罕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07,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癸酉;卷715,乾隆二十九年七月丙寅。
    ②《清高宗实录》卷732,乾隆三十年三月乙酉。
    ③《清高宗实录》卷730,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已未。
    ④《清高宗实录》卷721,乾隆二十九年十月乙未。
    ⑤《清高宗实录》卷741,乾隆三十年七月戊戌。
    ⑥《回疆通志》卷12,《纪略》。
    ⑦《清高宗实录》卷733,乾隆三十年三月壬辰。
    ⑧《阿古柏伯克传》,第42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30,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丁巳。
    ②《清高宗实录》卷730,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乙卯。
    ③《清高宗实录》卷733,乾隆三十年三月壬寅。
    ④《清高宗实录》卷733,乾隆三十年三月壬辰。
    ⑤《圣武记》卷4,第179页。
    ⑥《清高宗实录》卷733,乾隆三十年三月壬寅。
    ①《清高宗实录》卷732,乾隆三十年三月乙酉;卷734,乾隆三十年四月壬子;卷735,乾隆三十年四月戊辰。
    ②《清高宗实录》卷737,乾隆三十年五月癸卯。
    ③《清高宗实录》卷741,乾隆三十年七月辛酉。
    ④《清高宗实录》卷741,乾隆三十年七月壬寅。
    ①《清高宗实录》卷746,乾隆三十年十月甲寅。
    ②《圣武记》卷4,第179-180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792,乾隆三十二年八月丙子。
    ④中国军事辞典编纂组:《中国军事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642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32,乾隆三十年三月乙酉:卷734,乾隆三十年四月壬子;卷735,乾隆三十年四月戊辰。
    ②《清高宗实录》卷748,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壬申。
    ③《清高宗实录》卷760,乾隆三十一年五月癸酉。
    ④《圣武记》卷4,第180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747,乾隆三十年十月己未。
    ⑥《清高宗实录》卷761,乾隆三十一年五月戊子。
    ⑦《清高宗实录》卷768,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丙子。
    ⑧《清高宗实录》卷770,乾隆三十一年十月辛丑。
    ①《清高宗实录》卷736,乾隆三十年五月丁亥:卷737,乾隆三十年五月甲辰。
    ②《清高宗实录》卷745,乾隆三十年九月辛卯;卷746,乾隆三十年十月甲辰。
    ③《清高宗实录》卷1071,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癸卯。
    ④《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1,《札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列传》,乾隆四十二年。
    ⑤《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1,《札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列传》,乾隆四十二年。
    ⑥《清高宗实录》卷1076,乾隆四十四年正月戊辰。
    ①参见王希隆:《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4期。
    ②《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丙子。
    ③《清世宗实录》卷37,雍正四年六月已丑;《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0,《吐鲁番回部总传》,雍正四年。
    ④《清世宗实录》卷125,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
    ⑤《清高宗实录》卷519,乾隆二十一年八月戊午。
    ①《清高宗实录》卷1073,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甲申。
    ②《清高宗实录》卷1076,乾隆四十四年正月甲子。
    ③《清高宗实录》卷1076,乾隆四十四年正月甲子。
    ④和瑛:《三州辑略》卷2,《官制门·吐鲁番回部》。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⑤《清高宗实录》卷1071,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癸卯。
    ⑥《清高宗实录》卷1076,乾隆四十四年正月甲子。
    (《清高宗实录》卷1085,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己卯)
    ①《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0,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甲寅。
    ②我们暂且认为之后屡次扰乱南疆的萨木萨克为真正的萨木萨克。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1,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丙寅。
    ④《清高宗实录》卷653,乾隆二十七年一月已未。
    ⑤《清高宗实录》卷677,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癸丑。
    ①《清高宗实录》卷15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己亥。
    ②《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癸酉。
    ③《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壬戌。
    ④《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0,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甲寅。
    ①《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2,乾隆二十六年六月戊寅。
    ②《清高宗实录》卷819,乾隆三十三年九月辛亥。
    ③《西域闻见录》卷3,《外藩列传上·巴达克山》。
    ④《清高宗实录》卷835,乾隆三十四年五月癸卯。
    ⑤《清高宗实录》卷835,乾隆三十四年五月癸卯。
    ⑥《清高宗实录》卷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①《中亚浩罕与清代新疆》,第60—61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1200,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已亥。
    ③《清高宗实录》卷1202,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丙辰。
    ①《清高宗实录》卷1203,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壬申。
    ②《清高宗实录》卷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③《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4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1351,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壬寅。
    ⑤《清高宗实录》卷1394,乾隆五十七年正月丙子。
    ①《清高宗实录》卷1307,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乙卯。
    ②《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22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1420,乾隆五十八年正月甲辰。
    ④《清高宗实录》卷1404,乾隆五十七年五月辛亥。
    ⑤《清高宗实录》卷1374,乾隆五十六年三月甲申。
    ⑥《清仁宗实录》卷21,嘉庆二年八月丁未。
    ⑦《清仁宗实录》卷21,嘉庆二年八月癸亥。
    ①《清仁宗实录》卷21,嘉庆二年八月丁未。
    ②《清仁宗实录》卷21,嘉庆二年八月癸亥。
    ③《清仁宗实录》卷24,嘉庆二年十一月庚辰。
    ④《清仁宗实录》卷24,嘉庆二年十一月庚辰。
    ⑤《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7页。
    ⑥《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
    ⑦《中亚浩罕与清代新疆》,第64页。
    ①《清仁宗实录》卷31,嘉庆三年六月癸巳。
    ②《清仁宗实录》卷33,嘉庆三年八月已酉。
    ③《清仁宗实录》卷33,嘉庆三年八月已酉。
    ④《清仁宗实录》卷44,嘉庆四年五月戊辰。布噶尔即布哈拉。
    ①《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63,道光八年五月壬子。
    ②《清仁宗实录》卷53,嘉庆四年十月戊戌。
    ③《清仁宗实录》卷169,嘉庆十一年十月辛丑。
    ④《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首纪略。
    ①戴逸:《简明清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
    ②《回疆则例·原奏》,第6页。
    ③《回疆则例·原奏》,第1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1413,乾隆五十七年九月辛酉。
    ⑤王东平:《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的研究与注释》,《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2期。
    ①《回疆则例·原奏》,第13页。
    ②《回疆则例·原奏》,第20页。
    ③《回疆则例·原奏》,第13页。
    ①《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18,道光六年八月丁巳。
    ②《清宣宗实录》卷111,道光六年十二月辛酉。《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36,道光六年十二月辛酉。
    ③《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第86—87页;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02—103页;聂红萍:《嘉庆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①《清仁宗实录》卷247,嘉庆十六年八月已未。
    ②《清仁宗实录》卷284,嘉庆十九年二月丙午。
    ③《清仁宗实录》卷284,嘉庆十九年二月戊戌。
    ④《清仁宗实录》卷285,嘉庆十九年二月丙辰。
    ①《清仁宗实录》卷286,嘉庆十九年闰二月甲戌。
    ②《清仁宗实录》卷284,嘉庆十九年二月戊戌。
    ③《清仁宗实录》卷286,嘉庆十九年闰二月甲戌。
    ④《清仁宗实录》卷319,嘉庆二十一年六月。上谕曰:“新疆重任,以守成为本,切勿存见长讨好之念。”
    ⑤参见《清宣宗实录》卷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甲子;卷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辛丑;卷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壬寅。
    ⑥《清宣宗实录》卷12,道光元年正月丁巳。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8,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41页,载:“黑帽、白帽至今自分党类,竟有远处回庄,彼此不准入庄,亦不往来结亲,自相猜疑,相沿已久。”
    ②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的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6期。
    ③谢志宁:《1815年新疆孜牙敦事件真相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2期。
    ④《清仁宗实录》卷312,嘉庆二十年十一月戊申。
    ⑤《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3,第1-2页。
    ⑥《清宣宗实录》卷92,道光五年十二月乙丑。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3,第2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90,道光五年十月庚辰。
    ③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的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6期。
    ④《圣武记》卷4,第182页。
    ⑤《圣武记》卷4,第183页。
    ⑥印鸾章编:《清鉴纲目》卷9,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538页。
    ⑦《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36,道光六年十二月辛酉。
    ⑧《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543页。
    ①《清宣宗实录》卷150,道光九年正月丁未。
    ②《圣武记》卷4,第183页。
    ③《清宣宗实录》卷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甲子。
    ④《清宣宗实录》卷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壬寅。
    ⑤《清宣宗实录》卷111,道光六年十二月辛酉。《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36,道光六年十二月辛酉。
    ⑥《清宣宗实录》卷108,道光六年十月癸酉。
    ⑦《清宣宗实录》卷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辛丑。
    ⑧《清宣宗实录》卷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壬寅。
    ⑨《清宣宗实录》卷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辛丑。
    ⑩《清宣宗实录》卷10,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壬辰。
    11《清宣宗实录》卷13,道光元年二月已酉。
    ①《圣武记》卷4,第189页。
    ②苗普生:《“伊萨克事件”始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3期。
    ③《清宣宗实录》卷103,道光六年八月乙丑。
    ④故宫档案:《军机处录副奏折》,玉麟、布彦泰:《请慎重办理伊萨克勾结安集延入侵事折》,道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80,第90页。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22、19页。
    ②《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23-43页。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35页。
    ②《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4,第12页。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4,第13-15、33-36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138,道光八年七月辛丑。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4,第15-16页。
    ②齐清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649,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癸丑。
    ①布鲁特、爱乌罕、博罗尔、浩罕、安集延、巴达克山诸藩属国皆于清朝统一新疆后遣使进贡。其中布鲁特、浩罕、安集延与清朝关系比较密切
    ②《圣武记》卷4,第172页。《新疆图志》卷16,《藩部一》,第2页,
    ③《圣武记》卷4,第173页,载“设二品至七品头目,由将军、大臣奏放。岁进马受赏,减其商税,遣使巡其部落,同内地焉”。
    ④《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页。
    ⑤《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3,第3页。
    ⑥《圣武记》卷4,第182页。
    ⑦《清宣宗实录》卷90,道光五年十月庚辰。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80,第3页。
    ②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的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6期。
    ③《清宣宗实录》卷151,道光九年二月乙丑。
    ④《清高宗实录》卷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⑤《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⑥“据清官方统计,自1759至1809年浩罕遣使喀什噶尔23次,而1810年至1820年间遣使达27次。”《中亚浩罕与清代新疆》,第84页。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3页。
    ②《阿古柏伯克传》,第12页。
    ③《西域闻见录》卷3,《外藩列传上》。
    ④《清高宗实录》卷1307,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乙卯。
    ⑤《清高宗实录》卷1420,乾隆五十八年正月甲辰。
    ⑥《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22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1374,乾隆五十六年三月甲申。
    ⑧《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
    ⑨《中亚浩罕与清代新疆》,第64页。
    ①《阿古柏伯克传》,第51-52页。
    ②《清仁宗实录》卷284,嘉庆十九年二月丙午。
    ③《阿古柏伯克传》,第52页。
    ④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9页。
    ①《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二》,《那彦成等请贸易亭子控驭外夷通商折》。转引自《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第107页。
    ②《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9,第25页。
    ③《圣武记》卷4,第190页。
    ④《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9,第34页。
    ⑤《清宣宗实录》卷153,道光九年三月庚子;卷154,道光九年三月乙卯。
    ⑥《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80,第39页。
    ⑦《阿古柏伯克传》,第46页。
    ①《清宣宗实录》卷135,道光八年四月辛卯。
    ②《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5页。
    ③《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9,第43页。
    ④《清宣宗实录》卷135,道光八年四月辛卯。
    ⑤《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80,第84、82页。
    ⑥《清宣宗实录》卷154,道光九年三月乙卯。
    ⑦《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3、6页。
    ①《清仁宗圣训》卷15,台北:文海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155,道光九年四月乙亥。
    ③《清德宗实录》卷78,光绪四年九月丙子。
    ①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6-111页
    ②朱逢甲:《西域设行省议》,王锡棋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19页,
    魏源:《圣武记》卷4,第158页,提出“追天时,顺人事,列亭障,置郡县”。
    ③沈传经:《论新疆建省》,载《新疆历史论文续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99页。
    ④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40页。
    (《左文襄公全集·诗集》,第1-2页)
    ⑤《左宗棠全集·奏稿七》,第528-530页。
    ①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3,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398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399-403页,第409-416页。
    ③钟兴麟:《新疆建省述评》,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7-162页。
    ④杨学琛:《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⑤福格:《听雨丛谈》卷3,《八旗直省督抚大臣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⑥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书长白文端公相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0页。
    ⑦龙盛运:《湘军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2页。
    ①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期。
    ③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丙集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720页。
    ④王树楠:《新疆图志》卷106,《奏议十六》。东方学会据志局本铅印,1923年。第13页。
    ⑤见《新疆图志》卷27,《国朝职官表题名一·置省以前》。第1-15页。
    ①《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17页,第1页。
    ②《龚自珍全集》,第106-111页
    ③朱逢甲:《西域设行省议》,王锡棋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19页。
    ④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七》,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528-530页。
    ⑤[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汉译本,第二册,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63页。
    ①《听雨丛谈》卷3,《八旗直省督抚大臣考》。
    ②《清德宗实录》卷113,光绪六年五月戊辰。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1376-1382页。
    ④《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399-403页,第409-416页。
    ⑤《左宗棠全集·书信三》,第386页。
    ⑥《左宗棠全集·奏稿七》,第529页。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12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353页。
    ③《刘襄勤公奏稿》卷12,第1565页。
    ④奕訢等撰:《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320,光绪十五年三月一日。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⑤《清德宗实录》卷265,光绪十五年正月丙子。
    ①《清德宗实录》卷290,光绪十六年十月乙卯。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16,第2021-2027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总2621页。
    ④《清宣统政纪》卷51,宣统三年三月丙辰。
    ⑤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册,台北:兰溪出版社,1980年。第31页。
    ⑥《清德宗实录》卷548,第10页。
    纪大椿:《新疆建省余事述议》,《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1期。
    ①《清宣统政纪》卷51,宣统三年三月丙辰。
    ②《新疆图志》卷106,《奏议十六》。第13页。
    ③《新疆图志》卷106,《奏议十六》。第14页。
    ④《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总2621页
    ⑤《补过斋文牍》丙集上,第720页。
    ①《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18,道光六年八月丁巳。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244页。
    ③《圣武记》卷4,第182页。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398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243-1244页。
    ③《左宗棠全集·书信三》,第386页。
    ④《左宗棠全集·奏稿七》,第529页。
    ⑤《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352页。
    ①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4,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40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245页。
    ③《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5页。
    ④《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245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78,光绪四年九月丙子。
    ⑥《清德宗实录》卷149,光绪八年七月丁未。
    ⑦《刘襄勤公奏稿》卷5,第585页。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5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246页。
    ③《刘襄勤公奏稿》卷5,第586页。
    ④《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7-408页。
    ⑤《刘襄勤公奏稿》卷10,第1247页。
    ⑥《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320,光绪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⑦《河海昆仑录》卷4,第39页。(《清高宗实录》卷1073,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甲申)
    ①《新疆图志》卷17,《藩部二》,第8页。
    ②《河海昆仑录》卷4,第40页。
    ③《河海昆仑录》卷4,第40页。
    ④《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总第1556页。
    ⑤《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前言第2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113,光绪六年五月戊辰。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399页。
    ③《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399-401页。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0-403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5,第585-586页。
    ③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5页。
    ④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新疆大学学报》1995年4期。
    ①《新疆图志》卷25,《职官四》。第5页。
    ②《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17页,第1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总第2051页。
    ①沈传经:《论新疆建省》,载《新疆历史论文续集》。第413页。
    ②齐清顺:《新疆建省及其历史意义》,西域史论丛编辑组编:《西域史论丛》第1辑,第224-242页。
    ③《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4页。
    ④《新疆图志》卷48,《礼俗》。第8页。
    ⑤[日]佐口透著,朱风译:《清朝统治下的吐鲁番》,《民族译丛》1987年4期。
    ①《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总2621页
    ②《补过斋文牍》丙集上,第720页。
    ①《新疆志稿》卷1,《新疆建置志序》。
    ②《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0,《遵旨统筹全局折》。
    ①《圣武记》卷4,第159-160页。
    ②《圣武记》卷4,第158页。
    ③《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6,第51页。
    ④《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194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570,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⑥《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177-179页。
    ①《圣武记》卷4,第159-160页。
    ②《新疆志稿》卷1,第6-7页。
    ③《新疆志稿》卷1,第7页。
    ④《中国经营西域史》,第369页。
    ⑤《新疆志稿》卷1,第7页。
    ⑥《新疆志稿》卷3,第69-70页。
    ⑦西清:《黑龙江外记》卷2,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①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松筠:《钦定新疆识略》卷11,《边卫》,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③《新疆志稿》卷3,第93页。
    ④李寰:《新疆研究》,重庆:安庆印书局,1944年。第71-73页。
    ⑤《新疆志稿》卷3,第69-70页。
    ①《西陲总统事略》卷3,《南北两路卡伦总叙》、《南北两路军台总目》。回疆地区军台卡伦设置情况如下:军台87处、卡伦74处(《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有73处,其中记载哈密卡伦18处:但据《哈密志》记载哈密卡伦有19处,与《西陲总统事略》相吻合;故回疆卡伦总数应为74处。)
    ②《清史稿》卷137,《兵八》。
    ③《钦定新疆识略》卷5,《官制兵额》。
    ④《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第361页。
    ①《回疆则例》卷8,第8页。
    ①《哈密志》卷13,《舆地志十一·哈密城池》。
    ②《圣武记》卷4,第167页。
    ③《圣武记》卷4,第196页。
    ④《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1页。
    ①《阿古柏伯克传》,第47页。
    ②《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317页。
    ③《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
    ①《清圣祖实录》卷264,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甲戌。
    ②《清圣祖实录》卷259,康熙六十年十二月癸未。
    ③《清圣祖实录》卷296,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庚子。
    ④《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三十六年二月癸巳。
    ⑤《圣武记》卷4,第190页。
    ⑥《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2页。
    ⑦《圣武记》卷4,第190页。
    ①《圣武记》卷4,第190页。
    ②《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第239页。
    ③据有关资料统计,乾隆统一新疆之初,回疆维吾尔人口约25万;道光十一年(1831),约65万;宣统年间,约150万(《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第268-269页)
    ④《清宣宗实录》卷402,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已酉。
    ⑤《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第286页。
    ⑥《清宣宗实录》卷197,道光十一年九月戊寅。
    ①《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第227页。
    ②《圣武记》卷4,第159-160页。
    ③《清德宗实录》卷113,光绪六年五月戊辰。
    ④《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1页。
    ⑤《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4页。
    ⑥《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1-5页。
    ⑦《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2-3页,载新疆兵、遣、旗、回、户屯赋税征收办法如下:兵屯之制:
    ①《回疆则例》卷3,第3页。
    ②《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第167页。
    ③据《西域闻见录》卷7,《回疆风土记》载:“回地当准噶尔横肆之时,闻于秋成之后,辄遣人向回城征收赋税。……所种米谷菽麦,眼同收刈,先与平分,而后用十分取一之法重征粮税。”③
    ④《清高宗实录》卷560,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庚申。
    ⑤《清高宗实录》卷582,乾隆二十四年三月戊子。
    ⑥《圣武记》卷4,第182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丁酉。
    ①《西域闻见录》卷7,《回疆风土记》。
    ②《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第156页
    ①《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1-5页。
    ②林恩显:《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垦务之研究》,《政治大学学报》1971年24期。
    ③《新疆图志》卷30,《赋税一》,第1-5页。
    ④《明史》卷332,《西域列传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625页。
    ⑤《清世祖实录》卷30,顺治四年正月壬戌。
    ①《清世祖实录》卷15,顺治二年四月丁卯。
    ②《清世祖实录》卷18,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
    ③乾隆二十九年敕撰:《大清一统志》卷355,《叶尔钦》条载:“叶尔钦(亦曰回回国,在吐鲁番西南二千余里)……”。
    ④《清高宗实录》卷656,乾隆二十七年三月甲午。
    ⑤《圣武记》卷4,第167-168页载:“普尔钱者,形椭首铳,中无方孔,一当内地钱十。回俗,每五十钱谓之一腾格,一腾格曰合银一两。”
    ①《新疆图志》卷31,《赋税二》,第1-页。
    ②《西域闻见录》卷2,《新疆纪略下》
    ③《清高宗实录》卷746,乾隆三十年十月甲寅。
    ④《圣武记》卷4,第190页。
    ①《圣武记》卷4,第190页。
    ②《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3页。
    ③《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3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1464,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乙酉。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3—14页。
    ②《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1-3、6页。
    ①《阿古柏伯克传》,第47-48页。
    ①《西域图志》卷38,《学校一》。第2-3页。
    ②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34页。
    ③万诚毅、黄志蓉:《南疆维吾尔族教育源流论》,《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④《新疆教育史稿》。第42页。
    ⑤《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4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99,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戊申。
    ②《清高宗实录》卷1382,乾隆五十六年七月甲戌。
    ③《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8,第32页。
    ④《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2、5页。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6页。
    ②《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6页。
    ③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第349-350、380页。
    ④《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4页。
    ⑤《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6页。
    ⑥《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4页。
    ⑦《左宗棠年谱》,第380页。
    ⑧《中国经营西域史》,第405页。
    ⑨《左宗棠年谱》,第380页。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7页。
    ②林竞述:《新疆纪略·教育》,第30页。转引自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一部第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5)。第306页。
    ③《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4-5页。
    ④《河海昆仑录》卷4,第48-49页。
    ①《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6页。
    ②《清德宗实录》卷563,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庚寅。
    ③《清德宗实录》卷552,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戊申。
    ④《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6页。
    ⑤陈启天:《中国近代教育史》,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第22页。
    ⑥《清德宗实录》卷588,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壬辰。
    ⑦《新疆图志》卷39,《学校二·学堂》。第1-12页。
    ⑧阿不都·塔里甫:《维吾尔教育史概况》(手稿)。
    ①《清朝续文献通考》(二)卷2、卷104。
    ②《中国经营西域史》,第407-410。
    ③《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学宫、学官、学额》,第8-11页。
    ①《新疆图志》卷39,《学校二·学堂》,第1-12页。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西域研究》2002年2期。
    ①《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2、5页。
    ②何向红:《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③万诚毅、黄志蓉:《南疆维吾尔族教育源流论》,《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④[英]罗伯特·沙敖著、王欣等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①万诚毅、黄志蓉:《南疆维吾尔族教育源流论》,《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②[俄]A.H.库罗帕特金:《喀仁噶尔》(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38-39页。
    ③《中国经营西域史》,第642页。
    ④吴蔼宸:《历史西域诗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6页。
    ①《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2、5页。
    ②何向红:《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③夏米西丁·哈吉:《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经院教育》,《文史知识》1995年10期。
    ④《清德宗实录》卷113,光绪六年五月戊辰。
    ⑤夏米西丁·哈吉:《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经院教育》,《文史知识》1995年10期。
    ①《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4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1351,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壬寅。
    ①《清高宗实录》卷1394,乾隆五十七年正月丙子。
    ②如乾隆年间,回人雅呼和卓等“交通萨木萨克,私为科敛钱物,其中又复牟利大半,分肥入己。”(《清高宗实录》卷1351,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壬寅)似此例子举不胜举。
    ③《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3,道光元年三月已巳。
    ④《清宣宗实录》卷59,道光三年九月辛卯。
    ⑤《清宣宗实录》卷70,道光四年七月庚辰。
    ⑥《清宣宗实录》卷82,道光五年五月丁酉。
    ①“新教”,即哲合林耶门宦教派的俗称,乾隆年间由教主马明心创传。
    ②《清高宗实录》卷1208,乾隆四十九年六月甲申。
    ③《清高宗实录》卷1217,乾隆四十九年十月辛丑。
    ④《清高宗实录》卷1410,乾隆五十七年八月辛巳。
    ①《回疆则例》卷8,第14页。
    ②陈慧生:《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前后的伊斯兰教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6期。
    ③谓暗中使歪念头或指暗中诅人的咒语。
    ④《新疆识略》卷3,《南路舆图》。
    ⑤金宜久:《伊斯兰教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555页。
    ⑥《西域闻见录》卷1,《新疆纪略上》。
    ⑦《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37页。
    ⑧《西域地理图说注》卷2,第38页。
    ①《伯克制度》,第23页。
    ②《回疆志》卷2,《回教》。
    ③椿园七十一:《新疆舆图风土考》卷4,《回疆风土记·风俗》,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990年。
    ④《清高宗实录》卷615,乾隆二十五年六月辛丑。
    ⑤《新疆舆图风土考》卷4,《回疆风土记·风俗》。
    ①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45页。
    ②《清仁宗实录》卷24,嘉庆二年十一月庚辰。
    ③《清宣宗实录》卷151,道光九年二月乙丑。
    ④《回疆则例》卷8,第5页。
    ⑤《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7,第37-38页。
    ⑥《刘襄勤公奏稿》卷3,第406页。
    ①《西域地理图说注》卷2,第38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648,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丁未。
    ①《清高宗实录》卷612,乾隆二十五年五月戊午。
    ②《清高宗实录》卷628,乾隆二十六年正月癸丑。
    ③祁韵士:《西陲要略》卷4,《回俗纪闻》。载张羽新:《清朝治理新疆方略汇编(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④《回疆则例》卷6,第18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646,乾隆二十六年十月癸酉。
    ⑥《清高宗实录》卷1413,乾隆五十七年九月辛酉。
    ⑦《清穆宗实录》卷25,同治元年四月辛未。清朝的这一规定,因各种原因并未得到完全执行。
    ①《清高宗实录》卷617,乾隆二十五年七月戊午。
    ②《清高宗实录》卷15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己亥。
    ③《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癸酉。
    ④《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壬戌。
    ⑤《清高宗实录》卷614,乾隆二十五年六月癸酉。
    ⑥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流派,认为不需要复杂宗教仪式和僧侣,提倡禁欲。
    ①《清德宗实录》卷164,光绪九年六月辛酉。
    ②《清德宗实录》卷185,光绪十年闰五月乙巳。
    ③《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第2、5页。
    ④何向红:《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⑤万诚毅、黄志蓉:《南疆维吾尔族教育源流论》,《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⑥《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第293页。
    ⑦万诚毅、黄志蓉:《南疆维吾尔族教育源流论》,《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①《清高宗实录》卷5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②《清史稿》卷318,<阿桂·子阿迪斯、阿必达列传>,第10746页。
    ③《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五年。
    ④《清高宗实录》卷494,乾隆二十年八月甲辰。
    ⑤《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1,乾隆二十三年三月辛卯。具体情况是:霍集斯为和田伯克,其长子漠咱帕尔为乌什伯克;阿卜都伯克(霍集斯哥哥)为叶尔羌伯克,其子阿布萨塔尔为阿克苏伯克。
    ⑥《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已亥。
    ⑦《清高宗实录》卷599,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
    ⑧《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116,<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乾隆二十五年。
    ⑨《清史稿》卷211,《藩部世表三》,第8761页。
    ①穆罕默德第24世孙。(《西域图志》卷48,杂录二,《回部世系》。)一说是穆罕默德第20世孙。(《<和卓传>导言评介》(汉译本),转引自《民族史译文集》(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1980年,第72页。)
    ②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发展史(16—18世纪)》,《西北史地》1999年1期。
    ①《喀什噶尔》(中译本),第93页。
    ②《<和卓传>导言评介》(汉译本),转引自《民族史译文集》(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1980年,第72—75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19页。
    ④安瓦尔·巴依图尔:《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统一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打印本,1980年。第148—149页。转引自马汝珩:《略论新疆和卓家族势力的兴衰(上)》,《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2期。
    ⑤[美]林乐知:《喀什噶尔略论》,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二帙。
    ⑥阙名:《回部政俗论》,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二帙。
    ⑦《清圣祖实录》卷182,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辛巳。
    ①马汝珩:《略论新疆和卓家族势力的兴衰(上)》,《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2期。
    ②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发展史(16—18世纪)》,《西北史地》1999年l期。
    ③《大霍加传》(汉译本),转引自《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十二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6年。第8页。
    转引自《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十五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1987年。第24页。)本文从《大霍加传》
    ④《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155页。
    ⑤《阿古柏伯克传》,第31页。蒙塔古和卡普莱特是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维罗纳城中两个世代为仇的家族。
    ⑥《大霍加传》(汉译本),转引自《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十二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 所,1986年,第6—7页。
    ①在今中亚,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
    (参见《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06页)
    ②《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529页。
    ③《圣武记》卷4,第193页。
    ④《叶尔羌守城纪略》,第29—30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戊戌。
    ②《清高宗实录》卷617,乾隆二十五年七月戊午。
    ③《清高宗实录》卷620,乾隆二十五年九月癸卯。
    ④《清高宗实录》卷632,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甲寅。
    ⑤《清高宗实录》卷633,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乙卯。
    ⑥《阿古柏伯克传》,第9页。
    ⑦《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16,道光六年七月戊申。
    ⑧《叶尔羌守城纪略》,第5、11页。
    ①《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13,道光六年七月甲午。
    ②《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522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570,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④《清宣宗实录》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
    ⑤《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9,第52页。
    ⑥《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8,第22页。
    ⑦《圣武记》卷4,第188页。
    ①《清宣宗实录》卷101,道光六年七月丙申。
    ②《清宣宗实录》卷177,道光十年十月乙未。
    ③《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9,第43页。
    ④《清宣宗实录》卷114,道光七年二月壬申。
    ⑤《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73,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
    ⑥《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73,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
    ⑦《清宣宗实录》卷151,道光九年二月乙丑。
    ⑧《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8,第22页。
    ⑨《清宣宗实录》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
    ⑩《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8,第22页。
    11《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73,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
    ①转引自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102,道光六年八月丁巳。
    ③《清宣宗实录》卷181,道光十年十二月丙申。
    ④《清宣宗实录》卷448,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乙卯。
    ⑤《清宣宗实录》卷421,道光二十五年九月丙子。
    ⑥《清宣宗实录》卷104,道光六年八月癸酉。
    ⑦《清宣宗实录》卷179,道光十年十一月庚申。
    ⑧《清宣宗实录》卷180,道光十年十一月甲戌。
    ⑨《清宣宗实录》卷180,道光十年十一月癸未。
    ⑩《清宣宗实录》卷181,道光十年十二月丙申。
    ①《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卷78,第26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448,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乙亥。
    ③“布拉呢敦除了有珠赉哈、巴特玛、额尔克扬等三个正妻之外,还有爱兰、托和齐、鄂和拉等三个离了婚的妻子。他很可能还有生了萨木萨克的另外一个妻子。”参见《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1页。
    ④《清宣宗实录》卷123,道光七年八月癸未。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