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梁玉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朝乾嘉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考据学的逐渐盛行,考据名家辈出。他们不仅用考据的方法研究主导学问经学,而且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史学、子学甚至是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中。特别是史为考据,成就卓著。在褚多的治史名家中,梁玉绳以选题独特、研究专精见长。
     乾嘉史学的领导人物钱大听、王鸣盛、赵翼皆以通史考证为主,而梁玉绳选择以专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史记志疑》是对《史记》的全面深入考查,《人表考》是对《汉书·古今人表》的详细考证,《吕子校补》是对毕沅校刻《吕氏春秋》的订正和补充。各部著作在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的细致性方面,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史记志疑》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史记》研究的传统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无论从品质上还是数量上都达到一流层次的高度。《志疑》对《史记》通例的阐发,对《史记》史实的订正和文字的校勘等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使他成为清代《史记》研究领域成就最大的一位学者。《人表考》可以说是撰写《志疑》的一个副产品,《志疑》广泛采用了《汉书》中的材料,而《汉书》的《古今人表》一卷,也成为考证《史记》中人物的必备依据。在运用《古今人表》的时候,梁氏意识到可以对《人表》作一个全面的补充研究,因此,在《志疑》完成之后,他就开始了《人表考》的写作。前人对《汉书》有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人表》的涉及却不多,更没有一部像《人表考》这样全面细致的考证之作。梁氏以还原《人表》原貌为己任,补充了《人表》因传写而脱漏的人物,并作出考证。对《人表》的排序和内容之误作了大量考证和纠改,并将《人表》本身的失误和在流传过程中的譌误区分开来,一一进行考证说明。《吕子校补》是梁氏参加毕沅校刻《吕氏春秋》的产物,在完善《吕氏春秋》之文、高诱注文和毕沅校本方面贡献颇多。另外,梁氏对古代典制和金石学也有所研究,《元号略》是对历代年号的考证研究之作,收录的年号比较齐全丰富。《志铭广例》针对卢见曾汇编的《金石三例》而作,对元潘昂霄的《金石例》、明王行的《墓铭翠例》、清黄宗羲的《金石要例》多所指正,并自己归纳出褚多金石义例。《瞥记》是读书劄记,体现了梁氏治学的广泛性。《蜕稿》是诗文集,亦多考辨之作。梁玉绳一生治学勤奋,笔耕不辍,著述丰富,成为乾嘉考据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论文分为七章,共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大方面是关于梁玉绳的家世、生平和交游。梁氏家族是乾隆朝高门大户,这主要得益于梁玉绳的祖父梁诗正,梁诗正是乾隆朝大学士,位高权重,名望远播,由他带来了整个家族的荣耀。诗正子同书,是梁玉绳的伯父兼嗣父,乃有名的书法家,德行操守为时人称赏。梁家还有不少的才子、才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梁玉绳既受到家族成员政治成就的激励,又在立身行事和治学等方面深受影响,对他个人成长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交游方面,由于长辈的交往及个人的好恶倾向,他所结交之人也多是名儒学者,杭世骏、陈兆伦、钱大昕、翟灏等人,既作为长者给他以指导,也作为益友与之切磋学问,而孙志祖、诸蔼堂等人更是互相助益的知交好友,这些友人对他的治学影响深远。第二个大方面是总结梁玉绳的学术特点和治学方法,在取证广泛、考证严密、长久专于一事等方面,既具有乾嘉考据学的总体特色,又反映出他个人所独有的特点。这些特色和方法都体现在他的各部著作中。第三个大方面是对他各部著作的群细解析。《史记志疑》与《人表考》作为他的代表作,各成一章,其他各部著作按照性质相类的原则,组合成章。最后对梁玉绳的学术作出基本定位:以专精见长,以先秦两汉为重点研究时段的一位优秀的史学考据家。
     梁玉绳在他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考据方法和治学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他作出一个全面的研究。
QianJia age in Qi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period.With the prevalence of textology criticism, many scholars turned up.They used methods of textual reserching not only confucian classics,but also in history, pre-qin xue,even literature,especially in history.Liang Yusheng wan an unique scholar who researching history.
     Qian Daxin,Wang Mingsheng and ZhaoYi were most famous historians in QianJia age, they researched many historical books,but Liang Yusheng researched one book. Shi Ji Zhi Yi was a book studying Shi Ji, Ren Biao Kao was a book studying Gu Jin Ren Biao,Lv Zi Jiao Bu was a book studying Lv Shi Chun Qiu rectified by Bi Yuan.Every books were inclusive and intensive. Shi Ji Zhi Yi inherited the heritages and results of Shi Ji researching,and achieved a high degree of class in terms of quality or quantity. The paper summarized Shi Ji Zhi Yi's statements about Shi Ji's rules, exhumed Liang Yusheng's contribution in revising the history events and amendments. Ren Biao Kao could be said a by-product of writing Zhi Yi. Zhi Yi using extensively Han Shu in the materials. Ren Biao becomed a textual on studying the essential characters in Shi Ji. In the use of Gu Jin Ren Biao, Liang realized he could carry on a full complement of research in Ren Biao,therefore, after completing Zhi Yi, he began a Ren Biao Kao writing. Predecessors of Han Shu had been a lot of research work, but Ren Biao involving not more than, nor as a Ren Biao Kao such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making. Liang was committed to restore the Ren Biao's original face,he completed the missing mass of the people in Ren Biao during the spreading process,and made textual research. He made a lot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corrective changes about Ren Biao's sort and content, and distinguished Ren Biao own mistakes and circulating in the process of errors. Lv Zi Jiao Bu was a product by attending to amend Lv Shi Chun Qiu organized by Bi Yuan.The book had contribute to a lot in perfecting Lv Shi Chun Qiu,Gao You's notes and Bi Yuan's. In addition, Liang had done research in ancient institutions and epigraphy.Yuan Hao Lue was an ancient era name of textual research for a collection of more complete rich era name. Zhi Ming Guang Li had been compiled for Lu Jianzeng's Jin Shi San Li, and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Pan Angxiao's Jin Shi Li, Wang Xing's Mu Ming Jv Li, and Huang Zongxi's Jin Shi Yao Li,Liang had summarized a lot of generalized routines.Pie Ji was a study notes, reflecting the breadth of Liang'sresearch. Tui Gao was a poems and essays collection with much textual research. Liang Yusheng was diligent, he had wrote a lot of books,which made him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Qian Jia Textual Criticism.
     The paper wa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a total of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first major aspect of Liang Yusheng's family, life, and his friends. Liang's family was a high Qianlong big door, mainly thanks to Liang Shizheng, the grandfather of Liang Yusheng. Liang Shizheng was the Qianlong scholar, high position, fame far and wide, who brought the whole family's honor. Liang Tongshu, son of Liang Shizheng, was the uncle and heir father of Liang Yusheng, a famous calligrapher, who was espected by people for the virtues. And there were many wits, talented women. In such a family environment, Liang Yusheng was encourged not only by family member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but also to act in the code of conduct and scholarship deeply influenced,which was essential to his personal choice in rowth path.In the outing, since the older exchanges and personal likes and dislikes tendency to make the people of his mostly famous scholars, Hang Shijun, Chen Zhaolun, Qian Daxin, Zhai Hao, and others, both as to his elders to guide, but also as good friends studying, while Sun Zhizu, Zhu Ai-tang, who wer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helpful friends, these friends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his scholarship. The second major aspect was a summary of Liang Yusheng'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larship methods in a wide range of evidence, textual tight, long post on the matter in such areas as textual criticism Qianjia only has the overall special color, but also reflected hi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se features and methods were embodied in his ministries writings. The third major aspect of his department works detailed analysis. Shi Ji Zhi Yi and Ren Biao Kao as his masterpiece, all into one chapter, other ministries, work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of similar principles, combined each. Finally concluded that, for Liang Yusheng to make a basic position:the specialization reflexes to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focus on periods of a historian.
     Liang Yusheng in his research had yielded fruitful results, examination of his methods and scholarship,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are still importa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him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引文
①《汉学师承记》卷三,清江藩纂,清光绪十五年刻《玲珑山馆丛书》本。
    ①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十一《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据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影印。
    ②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十一《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
    ③陈寅恪《寒柳堂集·论再生缘》,1980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71页。
    ①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一《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
    ②见陈兆伦《紫竹山房集》前“年谱”,清嘉庆刻本。
    ③《御选唐宋诗醇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四四八册。
    ④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二年陆贞一刻本影印。
    ⑤梁玉绳《蜕稿》卷一《刻文庄公遗迹数种诗以纪之,用东坡石鼓歌韻》,清嘉度五年刻《清白士集》本。
    ⑥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三《翰林学士梁公传》云:“尝得元贯酸斋书‘山舟’二大字,遂以自号,亚颜其斋,学者咸称为山舟先生。后自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因称不翁,晚年又号新吾长翁。”《续修 四库全书》据上海图书馆藏清道光刻《三影阁丛书》本影印。
    ①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频罗庵主》云:“释氏呼木瓜曰‘频罗’,吾家堂前有一株,盖前代树也。山舟学士因自号频罗庵主。”《续修四库全书》据道光十七年汪氏振绮堂刻本影印。
    ②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三《翰林学士梁公传》。
    ③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八《挽姚姬传先生》,《续修四库全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四年德清许氏家刻本影印。
    ④王昶《春融堂集》卷四二《梁山舟八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二年塾南书社刻本影印。
    ⑤王昶《湖海诗传》卷十四《蒲褐山房诗话》,《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嘉度八年三泖渔庄刻本影印。
    ⑥梁玉绳《蜕稿》卷四《赠陈雲杓序》。
    ⑦王昶《春融堂集》卷四二《梁山舟八十言序》。
    ⑧王昶《春融堂集》卷四二《梁山舟八十言序》。
    ⑨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一一《为从孙祖恩写论书册》。
    ⑩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一,《续修四库全书》据民国十八年退耕堂刻本影印。
    ①梁绍壬《雨般秋雨庵随笔》卷八《频罗庵诗》。
    ②梁玉绳《蜕稿》卷三《癸丑小寒后九日五十初度自述》。
    ③梁玉绳《蜕稿》卷三《癸亥六十生朝口占》。
    ④梁玉绳《蜕稿》卷三《题殳湘芷丈花隖读书图》稻:“吾翁恶酣饮,作诗戒酒友。予性不能止,往往遭诃詬。”
    ⑤张雲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三《翰林学士梁公传》。
    ⑥梁履绳《左通补释》,《续修四库全书》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请道光九年汪氏振绮堂刻光绪元年补修本影印。
    ⑦梁玉绳《蜕稿》卷三《癸丑小寒后九日五十初度自述》。
    ⑧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二《八月九日忆犹子辈应试闱中》。
    ①《频罗庵遗集》中,有不少诗从题目即可见敦书曾经参与的文人活动:《人日同耦堂、沖泉弟分韻得二萧》、《乙亥三月三日同谢东君金圃、施耦堂、陈宝所、沖泉弟城东修禊访冯相国万柳堂故址用少陵<丽人行>首句分韻得三字》、《八月二十九日同金圃、耦堂、宝所、沖泉弟食蟹,各赋近体七律一首》。又《瞥记》卷六录乾隆五十一年翁方纲为梁敦书作祭文中称:“惟公伯仲出自相门,绿野堂荫,紫藤花繁,一家词笔,奕叶蝉联。”
    ②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一:“沖泉弟改任黔阳,同人各赋秋柳五律赠行,余亦继作。盖古人兄弟之义等于友朋而又重惜其行役,其何能已于言。”
    ③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卷三《常州太守梁冲泉表兄》云:“回首天南真万里,夜郎城外听边笳”。
    ④梁玉绳《蜕稿》卷二《自枫泾至石门》。
    ①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二《梁孝廉小傅》。
    ②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十《梁孝廉处素小传》,《续修四库全书》据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影印。
    ③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二《梁孝廉小传》。
    ④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据民国十七年刘氏求恕斋刻《求恕斋丛书》本影印。
    ⑤梁履绳《左通补释》自序。
    ⑥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二《梁孝廉小传》。
    ⑦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二《梁孝廉小传》。
    ⑧如《秋夜寄处素》、《偕处素风篁岭听泉》、《风栗和处素》、《癸巳春分日雪用东坡癸丑春分后雪诗韻仝处素作》诸诗。
    ①梁玉绳《蜕稿》卷四。
    ②段玉裁《经韻楼集》卷七《与梁曜北论戴赵二家水经注》云:“丙午、丁未间,卢召弓先生为予言:‘梁氏曜北、处素昆仲校刊赵氏《水经注》,参取东原氏书为之。’仆今追忆此言,意足下昆仲校刊时一切仍旧,独经注互譌之处不从戴,则多不可通……足下昆仲之意则善矣,但足下亦不宜深没其文默默而已也。”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云:“张石舟、魏默深则谓赵书未刊以前,先收入《四库全书》,今刊本与《四库》本无二,明非梁氏勦戴改作,实为戴在四库馆先睹预竊之明证。但据段茂堂说,戴未入四库馆以前,曾以所著示纪晓岚、钱竹汀、姚姬传及茂堂,皆录有副本。似此,则戴非勦赵又甚明。”2006年8月团结出版社排印本,第279—280页。
    ④潘衍桐辑《两浙輶轩续录》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光绪十七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
    ⑤江远孙《清尊集》卷十六,道光十九年振绮堂刻本。
    ⑥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乾隆朝卷)》,1989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6666页。
    ⑦周庆雲《历代两浙词人小传·梁德绳传》稻:“伉俪唱和,如秦嘉之于徐淑。”民国十一年周氏梦坡室刻本。
    ①陈文述《西泠闺咏》称“大妇为足成之”。按《古典戏曲丛考·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辩:“此书后十二回自叙之词,显为妇女口吻。而自第七十二回又为德绳之语,乃作于宗彦下世以后至道光十四年之前。此显然与宗彦无涉也。意者续作草创之初宗彦或参与其事,或曾润饰一二,然执笔与否固非重要也。陈文述记述简略,遂以为十二回全为许梁夫妇合撰。不知续作之执笔者为德绳,亦不知自第七十二回以下乃撰于宗彦去世以后也。”
    ②梁绍壬《雨般秋雨庵随笔》卷三《病诗輓联》载宗彦殁前三日自撰輓联云:“月白风清其有意,斗量车载己无名”,绍壬称其“是能了然于去来者也”。
    ③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八《挽梁山舟学士》。
    ④汪远孙《清尊集》卷七。
    ①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五《梁孝廉<澹足轩遗诗>序》。
    ②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卷四:“秋尽气悲,索居如蛰,适当炊断之际,嘅然赋诗二章,兼呈梁氏昆季”。
    ③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卷五《题高蕲至表弟诗草兼与论诗》。
    ④《蜕稿》张云璈跋。
    ①《补疑年录》作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卒于宣宗道光十六年,年四十三威。此从《清史列传》。
    ②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四《汪甥间樵(初)招欲小塘口占七首》之第七首。
    ③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四《汪甥间樵(初)招欲小塘口占七首》之第七首。
    ①张雲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五《女士汪小(?)<自然好学斋诗>序》。
    ②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七五。
    ③郑沄修,邵晋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九四《文苑》,乾隆四十四年修四十九年刻。
    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七五。
    ⑤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问宅诗》注。
    ⑥《[乾隆]杭州府志》卷九四《文苑》。
    ⑦王昶《湖海诗传》卷十五《蒲褐山房诗话》。
    ①袁枚《随园诗话》,《袁枚全集》本,王英志主编,1993年9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325页。
    ②阮元《两浙蝤轩录》卷二十七引程晋芳《木雁斋诗序》,清嘉庆六年刻本。
    ③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九《从妹汪安人传》。
    ④张云璈《简松草文集》卷七《榕阴听鹤图记》: “随少司空自黔而京师,复自京而江南而南楚而东粤而楚北而又京师,数十年中,水陆数万余里。”
    ⑤张雲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七《榕阴听鹤图记》。
    ⑥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七《榕阴听鹤图记》。
    ⑦张雲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七《榕阴听鹤图记》。
    ⑧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卷一二《题梁蛾子空山独往图》。
    ①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二一《与梁曜北玉绳书甲辰》。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张仲雅丈诗集序》。
    ①《清白士集》,清嘉庆五年刻本。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张仲雅丈诗集序》。
    ①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四,清光绪六年刻本。
    ②梁玉绳《蜕稿》卷一《送陈句山太仆还朝》:“谊属通门大父行”。又陈兆伦《紫竹山房诗文集》首附“年谱”末有“年家子梁同书填讳”。
    ③梁玉绳《蜕稿》卷一《送陈句山太仆还朝》。
    ④梁玉绳《蜕稿》卷二《輓陈太仆》。
    ①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九。
    ②翟灏《通俗编》,《续修四库全书》据清乾隆十六年翟氏无不宜斋刻本影印。
    ③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九《翟晴江先生传》。
    ①卢文弨《抱经堂文集》。
    ②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二一《与梁曜北玉绳书甲辰》云:“向见示《汉书人表考》内有未详所出者二十三人,今就所知者言之:逢于何……司马笃……晋阳罕……燕子千”。
    ③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三。
    ①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频罗庵輓寿联》。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寄弟处素书》。
    ①阮元《孙颐谷侍御史传》,见《清代碑传全集》,1987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00页。
    ②孙星衍《江南道监察御史孙君志祖传》,见《清代碑传全集》,1987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00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1976年7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第13204页。
    ④《清白士集》,清嘉庆五年刻本。
    ⑤孙志祖《家语疏证》,《续修四库全书》据天津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影印。
    ①梁玉绳《蜕稿》卷三。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
    ③《元号略补遗》诸蔼堂序。
    ④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一一《悔葊文钞序》。
    ⑤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八。
    ⑥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一一《悔葊文钞序》。
    ⑦严元照《娱亲雅言》自序,《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湖城义塾刻《湖州丛书》本影印。
    ①严元照《柯家山馆遗诗》卷五《翰林侍讲学士挽词》,《续修四库全书》披清光绪陆心源刻《湖州丛书》本影印。
    ②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三《文学崔君家传》。
    ③梁玉绳《蜕稿》卷三《輓奚铁生》“最是陇头寒食节,可堪腹痛过孟泉(余家湖庄有蒙泉,君寓居于此,故称蒙泉外史)”。
    ④梁玉绳《蜕稿》卷三《简奚铁生》:“乞写茅堂百叶红,十年诺责竟成空。瓣香此后将谁属,老铁于今莫与仝。花月常筵胡欲出,衿袍相隔恨何穷。平生一笑鬃眉似,我在知君尚未终(余貌与君似,人每误呼)。”
    ⑤梁玉绳《蜕稿》卷三《简奚铁生》。
    ①梁玉绳《蜕稿》卷四《孙文樵小传》。
    ②钱穆《中国近三年学术史》,1997年8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第168页。
    ③梁玉绳《蜕稿》卷四。
    ④梁玉绳《蜕稿》卷四《与景太守李门书》。
    ①赵翼《瓯北集》卷二十四《书怀》,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515页。
    ②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六,《嘉定钱大昕全集》本,1997年12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410页。
    ③《蜕稿》许宗彦跋。
    ④张雲璈《简松草堂诗集》卷四《题梁諫菴<不暇懒斋诗集>并序》。
    ⑤梁玉绳《蜕稿》卷三《得王栗臣孝廉札奉寄》。
    ⑥梁玉绳《蜕稿》卷三。
    ⑦《蜕稿》许宗彦跋。
    ①山阴人,字璘如,自号韞斋。方朴山门人。老于诸生。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记严先生<玉麦诗>后》。
    ③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五《梁孝廉<澹足轩遗诗>序》。
    ④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六《梁春堘诗序》称:“谏庵已高瞻远瞩,矫然出君,夬庵又张三军而助之势,余则如追骑駸駸,仅能不失距步。当时居然以梁张并称,不虞之誉,几同并驾而驱,其实止如骖之靳耳。”
    ⑤梁玉绳《蜕稿》卷四《不暇嬾斋记》:“杜诗有‘兴来不暇嬾’之句,余取以名斋。客有问其义,余曰:世人不嬾有不嬾之才,世人之嬾又有嬾之福。吾然其才,不能不嬾。既无其福,又何敢嬾。且观于古今所未到者多矣。名嬾而实不暇嬾也。”
    ⑥《庭立记闻》卷一。
    ⑦梁玉绳《蜕稿》卷二《忆昔行赠方大令曼陀》:“忆昔牵衣大父旁,每逢客至问何方。当时雅会犹能记,刻烛飞牋坐满堂。骚壇狎主多豪士,王杨卢骆衙官耳。”
    ⑧梁玉绳《蜕稿》卷一《新屋》:“朴素存古风,天然谢丹漆,图书排左右,不仅容两膝。”
    ⑨《清白士集》梁玉绳自序。
    ①梁玉绳《蜕稿》卷四《寄弟处素书》。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寄弟处素书》。
    ③梁玉绳《蜕稿》卷三《癸丑小寒后九日五十初度自述》。
    ④《蜕稿》翟灏跋。
    ⑤《蜕稿》汪中跋。
    ⑥《蜕稿》许宗彦跋。
    ⑦《蜕稿》陈寿祺跋。
    ⑧1981年中华书局本《史记志疑》“点校说明”称:“我们根据他自编的《清白士集》中《史记志疑》标点。”此语不确。《志疑》先刊单行,并非《清白士集》中的一种。梁氏在嘉庆五年《清白士集》刻成时作“自记”云:“乾隆癸卯,余年五八,著《史记志疑》成,迄今十有七威矣。年与时驰,意与岁去。续刊拙集合六种,为二十八卷。”孙志祖为《清白士集》所作序云:“所撰经史褚种及诗文若干篇,都为一集。别撰《史记志疑》三十六卷,以先单刻行世,不列入也。”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云:“《史记志疑》三十六卷,以先刻行世,不列入也。”钱泰吉《甘泉乡人稿·跋史记志疑》云:“《清白士集》版尚完好,此书则已断烂,久乏印本。”又《曝书亭杂记》云:“《清白士集》二十八卷,别有《史记志疑》三十六卷。”《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史记志疑》三十六卷,梁氏刊本。梁又有《汉书·人表考》九卷,在《清白士集》中”。可见,《清白士集》并不包括《史记志疑》。
    ①梁玉绳《蜕稿》卷四《重刻岳忠武王集序》。
    ①江藩《汉学师承记》阮元序。
    ①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见《揅经室续集》卷二,清道光三年文选楼刻本。
    ①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九《答问六》,《嘉定钱大昕全集》本,第116页。
    ②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五《答王西庄书》,《嘉定袋大昕全集》本,第603—604页。
    ③傅斯年《<史记志疑>三十六卷》,见《傅斯年全集》第一卷,2003年9月湖南教育出版社排印本,第120页。
    ④傅斯年《<史记志疑>三十六卷》,见《傅斯年全集》第一卷,2003年9月湖南教育出版社排印本,第122页。
    ①《娱亲雅言》钱大昕序。
    ①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三》:“梁氏曜北《人表考》曰未详。念孙案:《潜夫论·慎微》篇曰:‘楚庄出陈应,爵命管苏,故能中兴,疆霸褚侯。’则应为楚庄王臣,故列于五参、申公子培之间。”1985年3月中国书店排印本,第13页。
    ②按李清照《打马图经序》有云:“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打马,是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因棋子称为“马”而得名。可知,依经马是打马的一种。
    ①陈垣《校勘学释例》卷六《校例》,1959年5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第131页。
    ①孙蜀丞曰:“行字无义。‘行’乃‘术’之壞字。术亦道也。《一切经音义》十九引《仓颉篇》曰:‘术,邑中道也’。《初学记》引‘行’正作‘术’。”许维遹曰:“‘行’非譌字,行亦道也,见《尔雅·释宫》。《书钞》四十九引‘援’上‘举’上并有‘敢’字。陈其猷曰:作‘术’者,乃后人不知‘行’即为道路字而改之也。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1984年4月学林出版社排印本。第890页。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2005年1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96年3月东方出版社排印本,第44页。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①《史记志疑》梁玉绳自序。
    ②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1962年6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第2737—2738页。
    ①《史记志疑》钱大昕序。
    ②《庭立记闻》卷一。
    ③该点校本的某些标点和文字稍有疏失处,笔者曾撰有小文《<史记志疑>点校举疑》,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①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2724—2725页。
    ②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1982年1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第3223页。
    ③见《廿二史劄记》卷一“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一条。
    ①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孝武本纪》,《嘉定钱大昕全集》,第1 3页。
    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3321—3322页。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第6—7页。
    ②《史记志疑·今上本纪》。
    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第7页。
    ①陈垣《史讳举例》序,1998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复卢学士论讳书》。
    ③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2004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5页。
    ④陈垣《史讳举例》卷八,第96—97页。
    ①《逸周书》,见《二十五别史》,2000年齐鲁书社排印本,第68页。
    ①卷五《太史公自序》。
    ①《清白士集》,清嘉度五年刻本。
    ②王念孙《读书杂志》二《史记序》,第1页。
    ③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六《跋史记志疑》,《续修四库全书》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影印。
    ④《傅斯年全集》第一卷,第120页。
    ⑤陈直《史记新证》,1979年4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排印本,自序第2页。
    ⑥曾宪辉《林纾》,1993年8月福建教育出版社排印本,第178页。
    ①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2000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第207页。
    ②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208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1996年齐鲁书社影印本,24册第99页。
    ①梁玉绳《蜕稿》卷四《寄弟处素书》。
    ②唐刘引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题目》,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第59页。
    ③唐刘引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表历》,第34页。
    ①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表历》,第34页。
    ②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品藻》,第25页。
    ③《人表考》梁玉绳自序。
    ①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卷九,清光绪元年淮南书局刻本。
    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第13345页。
    ①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五,1965年6月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00页。
    ②夏燮《校汉书八表序》,见《史记汉书褚表订补十种》,1982年7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③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表历》,第34页。
    ④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历代名家评<史记>》,1986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排印本,第138—139页。
    ⑤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227页
    ⑥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1130页。
    ①清章学诚撰,吕思勉评《文史通义》卷七《<亳州志·人物表>例议》,2008年1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排印本,第267页。
    ②清章学诚撰,吕思勉评《文史通义》卷七《<亳州志·人物表>例议》,第269页。
    ①《元号略》梁玉绳自序。
    ②《元号略补遗》诸蔼堂序。
    ③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1130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0册第704页。
    ①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二)》,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②今以清咸丰七年刻本为底本,以1981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陈铁民点校本为参考。
    ③二书案语同者用阴影标出,以见袭用之迹。
    ④齐废帝萧昭业年号乃隆昌,非永昌,梁章钜误。
    ①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1980年6月中华书局排印,第303页。
    ①按:《知不足斋丛书》中没有《袖海编》。而《昭代丛书》戊集续编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皆收录。
    ②《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第13205页。
    ①山阴人,字璘如,自号韞斋。方朴山门人。老于褚生。
    ②梁玉绳《蜕稿》卷四《记严先生<玉麦诗>后》。
    ③《蜕稿》梁玉绳自序。
    ④《庭立记闻》卷一。
    ⑤《蜕稿》景江锦跋云:“梁子曰‘是吾之委蜕己矣,诗学之烬丧而澜纵久矣。家有敝帚而享之千金焉。’乃梁子之自视欿然若是。蝉之蜕也,振修緌;蛇之蜕也,化文雉;神龙之蜕也,中空而坚,精莹夺目,扣之如玉石。梁子虽蜕名乎,吾藕虑夫逃名而名我追也。”
    ⑥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九七。
    ⑦同仁市、苗王坡,都是贵州境内之地,播州是贵州遵义的古称。
    ①张云璈《简松草堂文集》卷二《梁孝廉<澹足轩遗诗>序》。
    ②《蜕稿》跋。
    1、《史记》,汉司马迁撰,1982年1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2、《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劄记》,清张文虎撰,1977年8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3、《望雲寄庐读史记臆说》,清杨琪光撰,《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清光绪十年刻本。
    4、《史记探源》,崔适著,198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5、《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日本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1986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6、《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张元济著,1997年12月商务印书馆写印本。
    7、《校史随笔》,张元济撰,199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8、《史记新证》,陈直著,1979年4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9、《史记管窥》,程金造著,1985年3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0、《史记订补》,李笠撰,《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民国十三年瑞安李氏刻本。
    11、《史记研究》,张大可著,198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2、《历代名家评<史记>》,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1986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13、《汉书》,汉班固撰,1962年6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14、《史记汉书褚表订补十种》,清梁玉绳等撰,1982年7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15、《汉书补注》,清王先谦撰,1983年9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16、《汉书新证》,陈直撰,1959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7、《汉书古今人表疏证》,王利器、王贞珉著,1988年8月齐鲁书社排印本。
    18、《吕氏春秋》,戟国吕不韦著,1992年上海书店排印本。
    19、《吕氏春秋》,汉高诱注,1986年7月上海书店排印本。
    20、《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著,1985年5月中国书店排印本。
    21、《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1984年4月学林出版社排印本。
    22、《今文尚书考证》,清皮锡瑞撰,1998年1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23、《韩诗外传集释》,汉韩婴撰,许维通校释,1980年6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24、《白虎通疏证》,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光绪元年淮南书局刻本。
    25、《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1980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影印本。
    26、《家语疏证》,清孙志祖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刻本。
    27、《左通补释》,清梁履绳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九年汪氏振绮堂刻光绪元年补修本。
    28、《后汉书》,刘宋范晔撰,1965年5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29、《三国志》,晋陈寿撰,1959年1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30、《三国志集解》,卢弼撰,1982年12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31、《宋书》,梁沈约撰,1974年10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32、《魏书》,北齐魏收撰,1974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33、《隋书》,唐魏征等撰,1982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34、《清史稿》,赵尔巽等撰,1976年7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35、《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1956年6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36、《路史》,宋罗泌纂,民国二十五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37、《绎史》,清马骕纂,王利器整理,2002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38、《清代职官年表》,钱实甫编,198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39、《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1988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著,1975年7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41、《褚史然疑》,清杭世骏撰,民国十七年北京文化学社铅印本。
    42、《历代正史研究文献丛刊·二十二史考论》,清杭世骏、牛运震等撰,2005年3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43、《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诸史拾遗》,清钱大昕撰,2004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44、《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2005年1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
    45、《廿二史劄记校正》,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1984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吕思勉评,2008年1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排印本。
    47、《汉学师承记》,清江藩纂,清光绪十五年刻《玲珑山馆丛书》本。
    48、《国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著,1991年5月岳麓书社排印本。
    49、《雁代两浙词人小传》,清周庆雲纂,民国十一年周氏梦坡室刻本。
    50、《清代碑传全集》,清钱仪吉等撰,1987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51、《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1987年1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52、《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傅》,支伟成著,1986年3月岳麓书社排印本。
    53、《中国史学家传》,张舜徽主编,198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54、《中国史学家评传》,隙清泉、苏双碧主编,1985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55、《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张爱芳辑,2005年北京图害馆出版社排印本。
    56、《文献家通考》,郑伟章著,1999年6月中苹害局排印本。
    57、《钱大听》,方诗铭、周殿杰著,1986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58、《林纾》,曾宪辉著,1993年8月福建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59、《中国方志丛害·华中地方》,民国十一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60、《二十五别史》,2000年齐鲁害社排印本。
    6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八辑,沈雲龙主编,1983年文海出版社印行。
    62、《中国史学史》,金毓黼著,2000年12月河北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63、《中国文化史》,张维青、高毅清著,2002年2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64、《杨宽古史论文选集》,杨宽著,2003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6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等撰,1965年6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66、《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1996年齐鲁书社影印本。
    67、《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杨中主编,2000年7月安徽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68、《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柯愈春著,2002年2月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69、《校史随笔》,张元济撰,张树年、张人凤导读,199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70、《史讳学例》,陈垣撰,1998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
    71、《校勘学释例》,陈垣撰著,1959年5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72、《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著,2003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73、《王欣夫说文献学》,王欣夫撰,2000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74、《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严灵峰编著,1993年4月中华书局影印本。
    75、《文献学概要》,杜泽逊撰,2002年4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76、《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罗炳良著,2007年2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排印本。
    77、《容斋随笔》,宋洪迈撰,2007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78、《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编,冷方南、王齐南校点,1986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79、《万厝野获编》,明沈德符撰,1959年2月中华书局铅印本。
    80、《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著,陈文和、孙显军校点,2000年5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81、《陔余丛考》,清赵翼撰,1963年1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82、《通俗编》,清翟灏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无不宜斋刻本。
    83、《读书杂志》,清王念孙著,1985年3月中国书店排印本。
    84、《拜经日记》,清臧庸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二十四年武进臧氏拜经堂刻本。
    85、《郑堂读书记》,清周中孚撰,1959年1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86、《郑堂劄记》,清周中孚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赵氏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本。
    87、《娱亲雅言》,清严元照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湖城义羲塾刻《湖州丛书》本。
    88、《浪跻三谈》,清梁章钜撰,清咸丰七年刻本。
    89、《浪跻三谈》,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1981年9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90、《两般秋雨盦随笔》,清梁绍壬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七年汪氏振绮堂刻本。
    91、《蕉廊脞录》,清吴庆坻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十七年刘氏求恕斋刻《求恕斋丛书》本。
    92、《烟屿楼读书志》,清徐时栋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93、《郎潜纪闻二笔》,清陈康祺撰,清光绪六年刻本。
    94、《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著,2000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
    95、《国学演讲录》,章太炎撰,1924年6月上海梁溪图书馆铅印本。
    96、《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1985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97、《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撰,1996年3月东方出版社排印本。
    98、《中国近三年学术史》,梁启超撰,2006年8月团结出版社排印本。
    99、《中国近三年学术史》,钱穆撰,1997年8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100、《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1983年8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101、《清人笔记条辨》,张舜徽著,200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102、《清初学术思辨录》,陈祖武著,199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排印本。
    103、《清代学术探研录》,王俊义著,200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排印本。
    104、《道古堂文集》、《道古堂诗集》,清杭世骏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
    105、《紫竹山房文集》,清陈兆偷傅,《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清嘉庆刻本。
    106、《鲒埼亭集》,清全祖望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九年史梦蛟刻本。
    107、《袁枚全集》,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编,1993年9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08、《抱经堂文集》,清卢文弨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109、《群书拾补》,清卢文弨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抱经堂丛书》本。
    110、《频罗庵遗集》,清梁同书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二十二年陆贞一刻本。
    111、《春融堂集》,清王昶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二年塾南书社刻本。
    112、《瓯北集》,清赵翼撰,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13、《潜研堂集》,清钱大昕撰,1989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14、《嘉定钱大昕全集》,清钱大昕撰,1997年12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15、《经韻楼集》,清段玉裁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十九年刻本。
    116、《简松草堂文集》、《简松草堂诗集》,清张雲璈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刻《三影阁丛书》本。
    117、《孙渊如先生全集》,清孙星衍撰,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清嘉庆刻本。
    118、《鉴止水斋集》,清许宗彦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二十四年德清许氏家刻本。
    119、《颐道堂文钞》,清陈文述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120《甘泉乡人稿》,清钱泰吉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影印。
    121、《柯家山馆遗诗》,清严元照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陆心源刻《湖州丛书》本。
    122、《清尊集》,清汪速孙辑,道光十九年振绮堂刻本。
    123、《借闲生诗》、《借闲生词》,清汪远孙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二十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刻本。
    124、《揅经室集》,清阮元著,清道光三年文选楼刻本。
    125、《两浙輶轩录》,清阮元辑,清嘉庆六年刻本。
    126、《两浙輶轩续录》,清潘衍桐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七年浙江书局刻本。
    127、《青学斋集》,清汪之昌撰,民国二十年刻本。
    128、《傅斯年全集》,傅斯年撰,2003年9月湖南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129、《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130、《寒柳堂集》,陈寅恪著,1980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31、《戏曲小说丛考》,叶德均著,1979年5月中华书局排印本。
    132、《湖海诗传》,清王昶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八年三泖渔庄刻本。
    133、《湖海文传》,清王昶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七年经训堂刻本。
    134、《晚晴簃诗汇》,清徐世昌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十八年退耕堂刻本。
    135、《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1989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俞樟华《论乾嘉学派考证<史记>的成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
    2、戴逸《乾嘉史学大师钱大昕》,《文史哲》1997年第3期。
    3、魏宗禹《明清时期褚子学研究简论》,《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4、陈其泰《钱大昕治史特色略论》,《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5、张晶萍《论乾嘉考据学的经史关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6、罗炳良《略论乾嘉史家的考史方法》,《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
    7、张晶萍《乾嘉学者的学术交流》,《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8、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9、王记录、王青芝《评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0、罗军凤《从杜注的遭遇看乾嘉汉学的学术规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
    11、雷平《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2、程嫩生《戴震治《诗》中的考据方法与乾嘉考据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3、伏涛 《从<赵翼诗编年全集>看乾嘉士风与诗风》,《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