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對照為中心,論述了楚地戰國簡帛出土、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先秦典籍研究的歷史和現狀。著重探討了出土文獻在古文字考释中的重要性,包含兩個方面:由楚地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而識別楚地文字、由传世文献提供的線索而識別楚地文字。又探討了出土文獻在先秦典籍研究中的重要性,包含三個方面:對讀在探討早期典籍流傳方面的重要性、對讀在探討歷史故事在流傅中變異方面的重要性、對讀在疏解與校正先秦典籍方面的重要性。并在论文最後一章列舉了所有楚地戰國簡帛可與傳世文獻相對照的篇章、段落、文句和短语。
This thesis is focusing on the central task of comparing of Chu bamboo documents and silk in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to study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and classical document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and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ing. In first chapter, above all, we introduced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unearthed since 1900. Secondly,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u characters in the Warring States. Thirdly, we introduced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study on Chu characters. Finally, we cited three examples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hu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Chu characters' interpretations by comparing of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We talked about some methods and the inspection standard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hu characters. Finally, we cited 22 examples and 15 examples to elabo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hu characters by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comparing of Chu bamboo and silk in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n studying classical documents by comparing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Firstly, we introduced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study on distinguishing the false in classical documents. Secondly, focusing on the central task of study Chu bamboo and silk in the Warring States, we made confirmation or supplement to the Pre-Qin documents style summarized by Yu Jiaxi. Thirdly, we discussed the reliability of existing Wuzi and Shenzi according to the Shanghai Museum's bamboo slips The desposition of troops of Cao Mo. Fourthly,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n the course of circulation of classical documents by comparative reading's materials. Fifthly,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n the evolution of Pre-Qin historical story in their course of circulation by comparative reading's materials. Finally, w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n explanation and correction of Pre-Qin documents by comparative reading's materials.
     In the forth chapter, we discussed other comparative reading's materials, such as different views on comparative reading's materials among scholars because they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and the importance in the Pre-Qin intellectual history, academic history, history by comparing of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In this chapter, we discussed 10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last chapter, we enumerated all the examples of texts, paragraphs, sentences and phrases by comparing of Chu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classical documents.
引文
1其中一幅完整的楚帛書發表在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9月;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中華書局,1985年7月;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
    中华书局,1993年8月。
    2舊藏於商承祚手中的其他帛書的十三殘片發表於商志(?):《記商承祚教授藏長沙子彈庫楚國殘帛書》,《文物》1992年第11期,第32-33轉35頁。赛克勒美術館所藏的其他帛書李零有介紹,參看李零:《楚帛書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227-262页。
    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8月;商承祚:《戰國楚竹簡滙编》,齐鲁书社,1995年11月。
    4《長沙仰天湖戰國墓發現大批發現大批竹簡及彩繪木俑、雕刻花板》,《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3期,第53-59页;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長沙仰天湖第25號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第85-94页;商承祚:《戰國楚竹簡滙編》,齊魯書社,1995年11月;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台关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第21-30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11月。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6月;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6月: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3荊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9期,第7-17页有介绍。
    4湖北省荊州地匾博物馆:《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第71-116页有介绍。
    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张光裕、黄锡全、滕壬生主编:《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1月。
    6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4页有简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第301-302页有简介。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5月。
    8荊州地匾博物馆:《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大批战国时期丝织品》,《文物》1982年第10期,第1-8页;湖北省荊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2月,第87-89页。
    9刘彬徽:《常德夕阳坡楚简考释》,《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嶽麓书社,2001年7月,第215-218页
    10荊沙铁路考古队:《江陵秦家咀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第36-43页有介绍。
    1荊沙铁路考古陈:《江陵秦家咀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第36-43页有介绍。
    2荊沙铁路考古陈:《江陵秦家咀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第36-43页有介绍。
    3凡原简自带篇题,於篇题下用波浪线表示,下同。
    4湖北省荊沙铁路考古陈:《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湖北省荊沙铁路考古陈:《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按,此书比《包山楚简》多收入35枚签牌。
    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县文物保镬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第37-47页有介绍;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11页有介绍。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5月。
    7陈松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
    8张绪球:《宜黄公路仙江段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收获》,《江汉考古》1992年第3期,第89-90页有简介。
    1陈振裕:《湖北楚简概述》,《简帛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5页有简介。
    2滕壬生、黄锡全:《江陵砖瓦厂M370楚墓竹简》,《筒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218-221页。
    3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匾博物馆:《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文物》2000年第2期,第257-284页有介绍。
    4荊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又,龙永芳:《湖北荊门发现一枚遗漏的“郭店楚简”》,《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3日第二版)又补充《语丛三》遗简1支。
    5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9页有简介。
    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4濮茅左:《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发现收购过程》,“简帛研究”网,2007年12月4日,http://jianbo. sdu. edu. cn/admin3/2007/pumaozuo002. htm。濮茅左:《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的主要发现》,“简帛研究”网,2007年12月6日,http://jianbo. sdu. edu. cn/admin3/2007/pumaozuo003. htm。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工作陈:《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3期,第31-41页有介绍。
    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湖南能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第4-35页有介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嶽麓书社,2007年1月,第41、179页有介绍。
    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75页。
    8李学勤:《谈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第76页有介绍。
    9《武汉江夏丁家咀发现战国楚墓并出土竹简》,《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第128页有介绍。
    10《武汉江夏丁家咀发现战国楚墓业出土竹简》,《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第128页有介绍。
    11《荊门严仓发掘甲字形大墓及车马坑——为楚文字研究提供新资料》,《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5日第9版有简介。
    1寸木:《“荊州出土古代间牍文字展”在荊州博物馆开展》,2010年3月4日,http://www.bsm.org.cn/show_news.php?id=246;又ee(网名)2010年3月4日“江陵红光砖瓦厂27号墓”的贴子,“简帛论坛”“简帛研读”分论坛,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1959。
    2艅艎(网名)2008年6月28日“朋友收藏的战国楚简”的贴子,“简帛论坛”“简帛研读”分输坛,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1452&page=1。
    1参看孙飞燕:《<容成氏>“思役百官而月青之”试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8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81.
    1参看黄锡全:《“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简帛研究”网,2001年2月26日,http://www. jianbo. org/Wssf/Huangxiquan. htm一文介绍的情况。
    2马承源:《孔子诗论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23-125页。以下字形亦参考了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第2008年8月,第169页。
    3以下字形及考释参看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第2008年8月,第177-178页。
    1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美国达慕思学院郭店楚简<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感想》,《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90-193页。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眉躲文化馆:《吉金铸华章——宝鸡眉县杨家村单氏青铜器窖藏》,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8-127页。
    1冯胜君:《国别篇》,《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251-320页。
    2冯胜君:《国别篇》,《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320-327页。
    3苏建洲:《以古文字的角度讨论<上博楚竹书>文本来源》,《<上博楚竹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233-247页。
    5参看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65-67页。
    6单育辰:《<曹沫之陈>文本集释与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2007年5月,第88-90页。
    1唐蘭:《寿县出土铜器考略》,《国学季刊》第4卷第1期,1934年。
    2蔡季襄:《晚周缯书考证》,石印本,1944年。
    3郭沫若:《关於鄂君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3-7页;于省吾:《“鄂君兽节”考释》,《考古》1963年第8期,第442-447页。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启节考<八篇>》,《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61-70页;又载《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189-202页。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285-296页。
    4李家浩:《关於(?)陵君铜器铭文的几点意见》,《江汉考古》1986年4月,第83-86页。
    5何琳仪:《长沙铜量铭文补释》,《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第97-101页。李零《楚燕客铜量铭文补正》,《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第102-103页。
    6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532-582页。
    7罗福颐:《古玺彙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年8月—1994年12月。
    9汪度正主编、马承源審校:《中国屋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2宋华强:《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家浩,2007年6月。张新俊、张胜波:《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巴蜀书社,2008年8月。
    3刘信芳:《子弹库楚墓出土文献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陈斯鹏:《战国楚帛书甲篇文字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345-346页。
    4刘釗:《包山楚简文字考释》,《东方文化》1998年第1-2期,第47-70页。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6月。白於蓝:《<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廿五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第175-204页。
    5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陈伟,2003年5月。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2007年6月。
    6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9月。
    7汤馀惠、赖炳伟、徐在国、吴良宝:《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8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9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10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11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12刘彬徽、刘长武:《楚系金文彙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13白於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4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2月。
    15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2006年11月。
    2李零:《畏台阴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研究”网,2000年8月8日,http://www.jianbo.org/Wssf/Liling2-01.htm;又载《揖芬集——张政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舍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309-321页。
    3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简整理小组:《一篇浸透著奴隶主思想的反面教材——谈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竹书>,《文物》1976年第6期,第76-79页。
    4刘雨:《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第125页。
    5李家浩:《从曾姬無卹壶铭文谈楚灭曾的年代》,《文史》第三十三辑,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第11-18页。
    6商承祚:《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竹简第一组文章考释》,《战国楚竹简滙编》,齐鲁书社,1995年11月,第157页。
    7连劭名:《<曾姬壶>铭文所见楚地观念中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1996年第1期,第112-113页。
    1黄德宽:《曾姬无卹壶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102-107页。
    1陈伟:《包山楚司法间131-139号考析》,《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第67-71转66页。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28-36页。
    2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105-108页。
    2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list.asp?id=1344;又载《华学》第八辑,2006年8月,紫禁城出版社,第168-170页。
    3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29-30页。
    4育辰按,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5月,第1-5页。
    5李家浩:《南越王墓车馹虎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四》,《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662-671页。李家浩:《说“(?)”字》,《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第488-491页。
    6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舆“思”——兼论卜醉命辞的性质》,《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第393-413页
    1刘节:《寿县所出楚器考释》,《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第112-113、121-125页。
    2李零:《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諡——重读“秦王卑命”钟铭文》《傅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6期,第23-28页。
    3郭沫若:《关於鄂君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3-7页。殷滌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8-11页。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第12页。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年第8期,第442-447页。“陵”字考释的综述可参看洪飏:《对楚地名中“陵”的文字学解释》,《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第125-128页:又,洪飏:《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78-185页。
    4黄盛璋:《楚铭刻中“陵、陲”的考辨及其相关问题》,《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第41-46页。
    1郑刚:《战国文字的“陵”和“李”》,中国古文字学会第七次年会会议论文,後载入郑刚:《楚简道家文献辨证》,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61-75页。
    4黄德宽:《曾姬燕衈壶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2003年6月,第102-107页。
    1刘体智:《善(?)吉金录》,石印本,1934年,卷三第55页。杨树达:《曾姬燕卹壶跋》,《積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95页。饶宗颐:《選堂赋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5年。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文物出版社,1990年4月,第453-454页。崔恒异:《安徽出土金文订补》,黄山书社,1998年11月,第73页。李家浩:《从曾姬无卹壶铭文谈楚灭曾的年代》,《文史》第三十三辑,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第11-18页。刘信芳:《蒿宫、蒿閒与蒿里》,《中国文字》新廿四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13-119页。
    2参看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0页。
    3封《曾姬无卹壶》铭文的褚家考释及新的研究参看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34-298页。
    1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8-111页。
    2白於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捂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澐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640页。
    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86页。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12页。
    4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附释古文字中的“冥”》,《筒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55-59页。
    5参看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一~五)文字编》,“免”条,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646页。
    1何琳仪:《长沙铜量铭文补释》,《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第97-101页。
    2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一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86页。
    3郑刚:《古文字资料所见叠祠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10-116页。
    4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劄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第314-317页。
    1參看魏宜輝:《利用戰國竹簡文字釋讀春秋金文一例》,《史林》2009年第4期,第151-153頁。
    2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頁
    3荊門市博物館:《尊德義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3頁。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第75-77頁。
    4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中國文字》新廿五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第139-147頁;又載氏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06-317页。
    1陳斯鹏:《郭店楚簡研究綜述》,《華學》第五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43页。
    2参看李學勤:《續釋“寻”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第8-11页。
    3“(?)”,陳劍認為即是“杭”字,我們有不同意見,這裹仍按以前說法隸定為“(?)”。
    4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未刊稿。
    5林詳祺:《上博三<周易>“(?)”字與<楚帛書>韻讀》,“簡帛研究”,2004年6月13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18。
    1董珊:《讀新出版的<出土簡帛文字叢考>》,“簡帛研究”網,2004年11月9日,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list.asp?id:1268。
    2荊門市博物館:《唐虞之道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58頁。
    3廖名春:《郭店簡“訇”、上博簡“訇”字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8月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65#_ednrefl。
    4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中國古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13-114頁。廖名春:《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唐虞之道>篇與<尚書>》,《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3-38頁;又,廖名春:《郭店楚簡引<書>論<書>考》,《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499-505頁。第122頁。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98页。
    1張富海:《郭店簡文與古書語句之對照》(草稿),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郭店楚簡研究”项目。
    2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第275-276页。
    3陳偉:《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0页。
    1李强:《<曹沫之陳>劄記》,“簡帛”網站,,2007年3月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34。
    2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3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2日,http://www.j 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1關於簡單性思想的述評,又可參看孫世雄:《論邏輯簡單性思想的歷史發展》,《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会科學版)》1989年第1期,第47-52頁;朱亞宗:《愛因斯坦簡單性思想述評》,《哲學研究》1985年第7期,第33-40页。
    2李零:《文字破譯方法的歷史思考》,《李零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263-272页。
    3濮茅左:《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乙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91-218页。
    2参看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1日,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590
    1李學勤:《漢字——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97-102页。
    2陳偉:《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第7-9页;又,“简帛研究”網,2003年5月31日,http://www.jianbo.org/Zzwk/jblt/Chenwei.htm。
    3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第3-7頁。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释》,《考古》1963年第8期,第442-447页。
    1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26、152、169页。
    2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69页。
    3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简帛研究”網,2003年5月31日,http://www. jianbo. org/Zzwk/2003/wuhanhui/Litianhong. htm。
    4参看王貴元:《上博五劄記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3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57。
    5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一)》,“简帛研究”網,2003年5月31日,http://www. jianbo. org/Zzwk/2003/wuhanhui/yanshixuan. htm。
    1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45、151、154、183、218頁。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55-57頁。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第277-281页。
    2李零:《包山楚簡研究(文書類)》,《王玉哲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第88-107頁;又載氏著《李零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131-147页。
    3裘錫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000年7月,第225页附識。
    1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頁。又,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5页。
    2陳偉:《<語丛>一、三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43-144页;又,陳偉:《<語叢一>零識》,《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09-211页。
    3李天虹:《释楚简文字“(?)”》,《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第85-88页;又,李天虹:《文字考释二篇》,《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22页。
    4李天虹:《文字考释二篇》,《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22页引李家浩说。
    1學勤:《試解郭店簡讀“文”之字》,《孔子·儒學研究文叢(一)》,齊魯書社,2001年6月,第117-120页:又載氏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229-230頁。又可參看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85-88頁。
    2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53-55頁;又,李零:《郭店楚簡中的“敏”字和“文”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389-391页。
    1李零:《战国鳥書箴銘带鈎考释》,《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第59-62页。
    1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9月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99。
    2釋為“達”見商承祚:《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第8-22頁。釋為“逆”見李零:《艮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51-52頁。釋為“(?)”見何琳儀:《長沙楚帛書通釋》,《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第52頁。釋為“徉”見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後記》,《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2期,第69-79页。
    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4页。
    1廖名春:《楚文字考釋三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87-97页;
    2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275-277页;又載氏著《新出简帛與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42-46页。
    1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一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第89-90頁。
    2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第486頁;又,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12頁;又,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45页。
    1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
    2白於蓝:《“(?)”字補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56-459页。
    3白於蓝:《上博簡<曹沫之陳>釋文新编》,“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4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baiyulan001.htm
    4李家浩:《释文与考释》,《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5月,第146-147页。
    1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附釋古文字中的“冥”》,《簡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55-59页;又载氏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47-55页。
    2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一号墓竹简释文舆考释》,《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115页。
    3刘信芳:《楚簡器物釋名上篇》,《中國文字》新廿二期,[台北]印文藝書館,1997年12月,第170页。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二)》,《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1期,第86-96页。
    4陳偉:《包山楚簡中的宛郡》,《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第105-108页。
    1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8-111。
    2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8-111頁。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補釋》,《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簡帛學文教基金會籌備處,2003年5月,第323-335頁;又,“簡帛”網,
    1郭沫若:《(?)伯(?)》,《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二)》(《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14页(原148页)。
    2陳劍:《據郭店簡釋讀金文之一例》,《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4月,第378-396頁;又載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2007年4月,第20-38页。
    3荊門市博物館:《緇衣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34、136页。
    1參看裘錫圭:《釋“求”》,《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59-69页。
    2陳漢平:《釋夲、檮、(?)、禱》,《屠龍絕緒》,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52-56页。
    3蘇建洲:《從古文字材料談“棗”、“棘”的文字構形及相關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廿四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6月,第117-139页。
    4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76-77页。
    1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第17-21頁;又,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553-554页。
    2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21-125页。
    1大西克也:《談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字的讀音和訓釋問題》,《中國出土资料研究》第四號,中國出土資料學會,2000年3月,第70-80頁。
    2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404-407頁
    3饒宗頤:《談鐘律及楚簡“(?)”、“(?)”為“折”字說》,《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175-180頁。
    4侯乃峰:《楚竹書<周易>“陞宗噬膚”滙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10月3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hounaifeng002.htm;又,侯乃峰:《楚竹書<周易>“陞宗噬膚”彙考》,《<周易>文字彙校集釋》,[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第508-518页。
    1周曉陸、路东之、龐睿:《秦代封泥的重大發現——夢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第35-49页。傅嘉儀:《西安北郊新出土封泥選》,《書法報》1997年4月9日第4版。
    2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吴振武,1997年10月,第166-167页。
    3荊門市博物館:《緇衣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31页。
    1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270-274页;又,李零:《讀<讀楚系簡帛文字编>》,《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5页。
    1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50-353页。又可參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94-495页。
    2李零:《讀<讀楚系簡帛文字编>》,《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5页。
    3裘锡圭:《释“厄”》,《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3月,第125-133页。
    1曹璋:《周原甲骨文》,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10月,第146页。
    2参看裘锡圭:《(?)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第13-27頁;又載氏著《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6-77頁,及其文中引陳劍說。
    3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线裝書局,2006年11月,第92-97页。
    1李家浩:《江陵九店五十六號墓竹簡釋文》,《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30頁;又,李家浩;《釋文與考釋》,《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第87頁。
    2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字)新廿七期,[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第51-63頁
    3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编、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编》,中華書局,2009年4月,第284-285(原第22-23)頁。
    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77-179頁。劉桓:《釋甲骨文“(?)、遏”》,《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96-99页。
    1陳佩芬:《(?)衣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91页。
    2馮勝君:《讀上博簡<缁衣>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51-454页。陳偉:《<緇衣>零識》,《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41页。
    3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13页。馮勝君:《讀上博簡<緇衣>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51-454页。
    5何琳儀:《長沙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第97-101頁。李零《楚燕客銅量銘文補正》,《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第102-103页。
    6李家浩:《包山266號簡所記木器研究》,《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22-257页。
    7参看李零:《讀<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55页。
    8曹錦炎:《讀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劄記(二則)》,《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45-346页。
    1濮茅左:《周易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94页。
    3曹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319页。
    1李零:《讀<讀楚系簡帛文字编>》,《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1-142页。
    2颜世铉:《郭店楚簡散論(一)》,《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03页。
    3袁國華:《<望山楚簡>考釋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372-373页。
    4李学勤:《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中國文物報》1992年3月22日;又載氏著《綴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51-155页。
    5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82页。
    1荊门市博物馆:《窮達以時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46页。
    2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一辑,中华书局,1993年9月,第425-448页。
    3董珊:《新蔡楚簡所見的“顓頊”和“雎漳”》,“简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dongshan01.htm。
    1荊门市博物馆:《老子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4页。
    2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5月,第1-5页。
    1黄锡全:《楚币新探》,《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第10-16页
    2黄锡全:《楚銅錢牌“見金”應讀“視金”》,《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第6-7页;又载氏著《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6月,第221-223页。
    3黄锡全:《出土文獻與先秦貨幣研究——以新出楚簡為例》,《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20-121页。
    1荊门市博物馆:《六德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89页。
    2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续考》,《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第75-77页。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中国文字》新廿五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第139-147页。
    1郭沫若:《闐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3-7页;
    2郭沫若:《闐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3-7页
    3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70-274页。
    1引自施谢捷:《魏石经古文彙编》,未刊稿,第29页。
    2朱德熙:《释(?)》,《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1-2页。
    3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232页。
    1王辉在郭店简发表後也把《鄂君启节》的“(?)”释为“就”,参看王辉:《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00年7月,第146-149页。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87页。
    2参看季旭昇:《上博五芻羲(上)》,“简帛”網,2006年2月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
    4湖北省荊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10,第62页。李家浩:《包山楚简中的“枳”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93页。
    5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以與縣有關的资料為中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第538页
    1单育辰:《楚地遣策“宛”字的用法》,“简帛”網,2008年12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2。
    2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以与县有关的资料为中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第529-540页
    3镜宗颐:《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異文探討一例》,《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九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71-175页;又载《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4页。颜世铉:《郭店楚简浅释》,《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1月,第379-396页。刘桓:《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60-68页。
    1张光裕:《君子為禮釋文考釋》,《上海博物储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81-283页。
    2朱德熙、裘锡圭:《戟国文字研究(六种)》,《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73-89页;又载《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31-53页。
    3张富海:《郭店楚简<缁衣>篇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培,2002年6月,第22页。
    4参看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99-202页。
    5范常喜:《<上博七·凡物流行>“令”字小议》,“简帛”網,2009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1。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11页。
    1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508-509页。
    2周凤五:《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说》,《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85-190页。
    3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網,2003年1月8日,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chenjian01. htm。周凤五也有类似的看法,参看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简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houfengwu01.htm#_ftnref19。
    4李绣玲撰写、季旭昇訂改:《<彭祖>译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第255-257页。
    1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筒帛研究”网,2003年1月9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2.htm,又载《上博铭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27-334页。
    2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劄记二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6日,http://www. jianbo. org/admin3/list. asp?id=1168。
    3陈伟武:《荊门左塚楚墓漆梮文字释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7月21日,http://www. guwenzi.com/SrcShow. asp?Src_ID=853。
    1陈剑:《柞伯簋铭补释》,《傅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1期,第50-53页:又载氏著《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1-7页。何琳仪:《随县竹简选释》,《华学》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21-122页。
    2王龙正、姜涛、袁俊僳:《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文物》1998年第9期,第53-58页。
    3王龙正、姜涛、袁俊僳:《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文物》1998年第9期,第53-58页。李学勤:《柞伯簋铭考释》,《文物》1998年第11期,第67-70页。
    1张光裕、滕壬生、黄锡全:《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1月。
    2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516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207页。李守奎:《楚简文字考释三种》,《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6-28页。
    3单育辰:《谈战国文字中的“凫”》,“简帛”纲,2007年5月3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2又载《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1-28页。
    4于省吾:《释(?)、(?)、(?)》,《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99年11月,第374-378页。裘锡圭:《释“凫”》,《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45页。
    5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0-166页。
    6黄怀信:《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868-869页。
    7[隋]虞世南、[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孔氏三十三万卷堂影钞本,1988年12月,第497页。
    1李家浩:《信阳楚简“澮”字及从“(?)”之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04页。
    2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234页。隙秉新:《舒城鼓座铭文初探》,《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第73-74页。殷滌非:《舒城九里墩墓的青铜鼓座》,《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8-30页。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文物研究》第十一辑,黄山书社,1998年10月,第295-297页。
    3许雄志编:《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6页。
    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1
    2刘乐贤:《从出土文献看楚、秦選擇術的異同及影响——兼释楚系选择术中的“危”字》,芝加哥:“中国古文字:理理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05年5月;又,刘乐贤:《楚秦选择术的異同及影响——以出土文献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9-31页。
    1原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第89页,中华书局,1995年。
    2原注:陈伟,《包山楚简初探》第17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原注: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美国达慕思学院郭店楚简<老子>中际学术讨论会感想》,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陈剑:《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2李家浩:《谈包山楚简263号所记的席》,《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4-10页。
    3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5。
    4刘钊:《谈包山楚简中“煮盐於海”的重要史料》,《中国文物报》1992年11月8日第3版。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第83-85页。
    1季旭昇:《说覃盐》,《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第255-262页
    2何琳仪:《<古币文编>校释》,《文物研究》第六辑,黄山书社,1990年10月,第213-217页;又,何琳仪:《古币文编校释》,《古币丛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41-250页。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第350-351页。
    3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盐及相关资料研究——以齐“(?)(徙)盐之玺”为中心》,《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07-113页。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盛字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04年第8期,第56-61页;又,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盐及相关资料研究》,《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131-142页。
    4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30页。
    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53页。葛英会:《戟国齐“徙甿”玺与“爰土易居”》,《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十五、十六期,1991年,第43-46页。
    2董珊:《楚简簿记与楚国量制研究》,将刊於《考古学报》。
    1陈佩芬:《鲍叔牙与隰朋之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87页。
    2何琳仪:《第二批滬简选释》,《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85-93页。
    3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2月28日,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360;又载《简帛研究二○○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30-43页。
    4濮茅左:《季庚子问於孔子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16页。
    1张光裕:《相邦之道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7-238页。
    2李朝远:《姑成家父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41页。
    3李家浩:《包山楚简“蔽”字及其相关之字》,《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第555-578页;又载氏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72-288页。李零:《古文字杂识(二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第759-761页。
    1参看单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9年2月20日,第127-131页。单育辰:《<曹沫之陈>文本集释与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2007年5月,第72-73页。
    2高田忠周:《古籀篇》,第五十二卷第39页,[东京]说文楼,1925年;又收入《金文文献集成》第三十二册,线装书局,2005年7月,第529页。郭沫若:《(?)尹钲》,《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52页(原167页)。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79-280页。
    1李家浩:《信阳楚简中的“柿枳”》,《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第1-10页。
    2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8-111页;又,徐在国:《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劄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82、84页。
    3赵平安:《<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衍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2期,第18-21页。赵平安:《释“(?)”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職官“醓”》,《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第282-285页;又载氏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124-130页。
    4陈剑:《郭店简<穷达以时>、<语丛四>的几处简序调整》,《国际简帛研究通讯》第二卷第五期,2002年6月,第1-6页。
    5陈佩芬:《庄王既成·申公臣靈王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242-243页。葛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庄王既成”篇校读》,《中国出土资料 研究》第十三号,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9年3月,第193-204页。
    1饶宗颐:《随县曾侯乙墓钟磐铭辞研究》,《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35-40页。
    2裘锡圭、李家浩:《谈曾侯乙墓钟磐铭文中的几个字》,《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418-428页。
    3严一萍:《楚缯书新考(中)》,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字》第26册,1968年3月,第3005-3076页。
    1荊门市博物馆:《尊德羲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4页。
    2何琳仪:《郭店竹简选释》,《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59-167页。
    3陈伟:《郭店简书<尊德羲>校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第108-120页。
    1刘国胜:《信阳长台关楚简<遣策>编联二题》,《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第66-70页。
    2沈培:《上博简<缁衣>篇“(?)”字解》,《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第68-74页:又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32-136页。
    3李家浩:《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李家浩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22-257页“补正”。
    4朱德熙:《战国就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24-30页。
    5程鹏万:《(?)半灷量新考》,《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3期,第76-78页。
    6吴振武:《关於新见垣上官鼎铭文的释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5-9页。裘锡圭:《谈谈三年垣上官鼎和宜阳秦铜鍪的铭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277-282页。
    1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504页。
    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986页。汤馀惠、赖炳像、徐在国、吴良宝:《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49-250页。
    3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928页。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99-1100页。
    4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93-894页。
    5施谢捷:《<古玺彙编>释文校订》,《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644-651页。
    6李天虹:《上博(六)劄记两则》,“简帛”纲,2007年7月2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0。
    7程燕:《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纲,2007年7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63;又载《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464页。
    2马承源:《子羔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88-189页。
    3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9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xinfang01.htm;又载《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4-97页。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9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2.htm;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27-334页。
    1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劄》,“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lexian02.htm;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53-357页。
    2字形可参看王恩田:《陶文字典》,齐鲁书社,2007年1月,第78-79页。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8年5月,第101-102页。孙刚:《齐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11页。
    3字形可参看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竟,2008年5月,第238页。孙刚:《齐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217-218页。
    4关於“敀”字考释的众多说法,可参看郝导华、郭俊峰、禚柏红:《齐国陶文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衬》,《齐鲁文化研究》第六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9-28页。
    5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裹所见的廄》,《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第244-249页:又,朱德熙:《战国文字中所见有关廄的资料》,《朱德熙古文字输集》,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157-165页。
    6李学勤已言“战国齐燕陶文常见的‘敀’字,有过多种释读,从新发现的荊门包山、郭店楚简看,恐均未安。”见李学勤:《王恩田<陶文大系>序》,《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90页。
    7李学勤释“敀”为“搏”的意见参看李学勤:《燕齐陶文丛论》,《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1992年10月,第171页。
    1参看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2007年6月,第64-65页。
    2刘信芳:《楚简文字考释五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86页。李家浩:《信阳楚简“乐人之器”研究》,《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1-13页。
    3刘国腾:《曾侯乙墓E61号漆箱害文字研究——附“瑟”考》,《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第691-710页。
    1濮茅左:《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98-199页。
    2参看本文第四章第一节第六小节“郭店《六德》‘为君绝父’的探讨”所述。
    3赵平安:《谈“瑟”的一个变体》,“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48。
    4刘信芳、阚绪杭、周群:《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鎛钟铭文初探》,《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第102-108页。
    1濮茅左:《柬大王泊早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10页。
    2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补议》,“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sipeng002.htm。何有祖:《上博楚竹书(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15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heyouzu001.htm。
    3何琳仪:《新蔡竹简选(上)》,“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7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60。宋华强:《新蔡简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简帛”网,2006年9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25#_ftnref4。周凤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19-135页。
    4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584。
    2唐蘭:《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羲——陕西扶風新出牆盤銘文解释》,《文物》1978年第3期,第19-24转42页。裘锡圭:《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第25-32页。李学勤:《论史牆盤及其意義》,《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第149-157页。陈世辉:《牆盤銘文解說》,《考古》1980年第5期,第433-435页。
    3孟蓬生:《“(?)”读为“应”补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6日,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628。孟蓬生:《“(?)”读为“应”续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10日,http://www. gwz. fudan. edu.cn/SrcShow.asp?Src_ID=644。
    1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8-111页。刘信芳:《郭店简<缁衣>解诂》,《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165-181页。刘桓:《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60-68页。张桂光:《<郭店楚墓竹简>释注续商榷》,《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86-191页。
    2周凤五:《郭店楚简识字札记》,《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1月,第351-362页。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411页。李家浩:《战国竹简<缁衣>中的“逯”》,《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7-24页。
    3参看刘乐贤:《读楚简札记二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2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07。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为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博士後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8月,第250-253页。魏宜辉:《再论郭店简、上博简<缁衣>用为“从”之字》,《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一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67-72页。
    4史杰鹏:《先秦两汉闭口韻词的同源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事,2004年
    5月,第47页
    1宋苹强:《新蔡简与“速”羲近之字及楚简中相关诸字新考》,“简帛”网,2006年7月13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389;又载《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第149-164页。
    1陈剑:《释“琮”及相关诸字》,《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273-316页。
    4李锐:《读<保训>劄记》,"Confucius2000"网,2009年6月17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8。
    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15页。陈伟:《郭店楚简<六德>褚篇零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30页。按,认为此字形从“寅”从“日”最早见於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月,第10页。
    3刘信芳:《郭店竹简文字考释拾遗》,《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第43页。
    4李学勤:《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第30-32页;又载氏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32-233页。
    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24页。
    6周凤五:《郭店竹简文字袖释》,《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导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66-67页。
    7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44页。
    1参看郭沂:《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疏证》,《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281-283页。
    1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在“新出土文献舆古代文明研究”会议闭幕式上的演讲》,《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2页。又可参看李学勤:《封古书的反思》,《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8-33页。
    1关於旧时文献辨偏及古史派运动的历史,可参看王汎森:《古史辨动动的興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刘重来:《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第133-143页。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学苑出版,2003年7月。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8月。
    2梁启超:《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收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收入《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1月。
    3钱穆:《先秦诸子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
    4余嘉锡:《古书通例》,收入余嘉锡:《余嘉锡就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5月。
    5见王国维:《古史新证》,《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後的讲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3页。
    6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月。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黄霎眉:《古今伪收考补正》,齐鲁书社,1980年6月。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
    1这些简帛具体出土情况及公布的书刊可参看单育辰:《一九○○年以来出土简帛一览》,《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81-513页。
    2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19页。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341-349页。李学勤:《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14-218页。
    3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16页。
    1余英时:《<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4月,第139、145-146页。
    1唐籣:《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谥其与汉初儒法门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第17-27页。
    2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第51-56页。李翠勤:《<鶡冠子>与两种帛书》,《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84-96页。又可参看吴光:《<鶡冠子>非伪书考辨》,《浙江学刊》1983年第4期,第36-42页。曹旅宁:《<鶡冠子>述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76-81页。李学勤:《<鬼谷子·符言>篇研究》,《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05-211页。又可参看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3刘建国:《<鬻子>伪书辨正》,《长白学刊》1994年第2期,第8-12页。钟肇鹏:《<鬻子>考》,《国学研究》第二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25-236页。
    4董英哲:《<尹文子>真伪及学派归属考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93-98转126页。周山《<尹文子>非伪析》,《学术月刊》1983年第10期,第33-37页。
    5蓝永蔚:《<司马法>书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第25-35页;又载氏著《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31-147页。郑慧生:《司马法—书及其流传》,《校勘杂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329-376页。
    6高文、何法周:《<吴子>真伪考》,《开封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5期,第105-106页。李硕之、王世金:《吴子的作者和成害》,《吴子浅靓》,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4月,第3-12页。
    1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序》,《古今伪书考补正》,齐鲁书社,1980年6月,第2-3页。古史辨派的大家顾颉刚亦说: “《古今伪书考》只是姚际恒的一册笔记,并不曾有详博的敍述,它的本身在学术上的价值可以就是很低微的。”参看颇颉刚:《<古今伪书考>序》,《古籍考辨装刊》第一集,社学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204页。
    2余嘉锡:《古收通例》,收入余嘉锡:《余嘉锡就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
    3顾史考:《以战国竹收重读<古书通例>》,《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笫425-442页。对古书体例的重新认识,还可参看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8-33页;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22-57页。
    4育辰按,余嘉锡所言的“其故有三”的第三故为“一则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秘者,《七略》不收,《汉书》亦遂不补也。”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故略去。
    5参看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6-49页。
    6参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捂》,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唐明贵:《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第48-50页。
    7参看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
    1参看刘信芳:《帛书<称>之文体及其流变》,《文献》2008年第4期,第10-18页。
    1李硕之、王世金:《吴子的作者和成书》,《吴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4月,第3-12页。
    2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3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齐鲁害社,1980年6月,第178页。
    4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第194页。
    5[清]姚鼐:《读<司马法>、<六韬>》,《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8月,第52页。
    6《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吴子>简介》,《武经七书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5月,第423页。
    7郭沫若:《述吴起》,《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206-207页。
    8《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吴子>简介》,《武经七书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5月,第423页。
    1此處李硕之、王世金已指出,參看李硕之、王世金:《吳子的作者和成書》,《吳子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4月,第8頁
    2孫機認為從考古資料看,秦漢時代已經有馬鞍,參看孫機:《唐代的馬具與馬飾》,《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99-101頁。
    3此處高文、何法周已指出,參看高文、何法周:《<吳子>真偽考》,《開封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年第5期,第105~106頁。
    4參看李零:《吳孫子發微》,中華書局,1997年6月,第31页。
    1参看高文、何法周:《<吴子>真伪考》,《开封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5期,第102~106页。
    1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陈>屯<慎子>佚文》,“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aominchun003.htm。
    2详P M Thompson(谭樸森), The Shen-tzu Fragments(《慎子佚文》),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007页。
    4参看金德健:《<慎子>流传与真伪》,《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2月,第283-285页。
    5参看P M Thompson(谭樸森),The Shen-tzu Fragments(《慎子佚文》)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黄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齊魯書社,1980年6月,第156~159頁。
    2詳細論述可參看郭沫若:《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69-175頁。
    3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门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第25、26、27页。
    1裘锡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道田駢學派作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566-567頁。
    2金德健引東漢應劭《風俗通·姓氏篇》 “慎到為韓大夫,著《慎子》三十篇”,認為應劭所見之“三十篇”與《史記》所言的“十二論”相加正好等於“漢志”之四十二篇,並說, “漢志”所載的“四十二篇”是合“三十篇”本與“十二論”本為一書,而應劭所見的“三十篇”本應具有外篇的性質。可備一說。參看金德健:《司馬遷所見書考》之《<慎子>流傳與真偽》,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2月,第283-285页。
    1钱穆:《先秦诸子击年》,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第235頁。
    2罗根澤:《自序》,《古史辨》第六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9頁。
    3李學勤:《申論<老子>的年代》,《古文獻叢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37-145頁。
    4梁啟超:《論<老子>書作於戰國之末》,《古史辨》第四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07-208頁。顧頡剛:《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古史辨》第四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309-341頁。錢穆:《再論<老子>成書年代》,《古史辨》第六册,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355-368页。
    1胡適:《評論近人考據<老子>成書年代的方法》,《古史辨》第六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63頁。
    2這些文章有:張煦:《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一案判決書》,《古史辨》第四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09-214頁。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册,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25-236頁。黄方剛:《<老子>年代之考證》,《古史辨》第四册,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39-255頁。胡適:《與馮友蘭先生諭<老子>問題書》,《古史辨》第四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81-282頁。馬敘倫:《辨<老子>非戰國後期之作品》,《古史辨》第六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349-354頁。張季善:《對錢穆先生“從文章的體裁和修辭上考察<老子>成書年代”的意見》,《古史辨》第六册,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369-374頁。唐蘭:《<老子>時代新考》,《古史辨》第六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393-413頁。
    3關於郭店《老子》對《老子》戰國晚期說證否的述評还可參看徐洪興:《疑古與信古——從郭店竹簡本<老子>出土回顧本世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第60-66轉73頁。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齊魯書社,2006年1月,第239-244页。
    1参看龐樸:《馬五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古迷——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第63-69頁。龐樸:《思孟五行新考》,《文史》第七輯,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第165-171頁。
    2黄以周輯:《子思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九三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3年。
    3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第28-30頁;又載《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75-80頁;又載《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7-11頁。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人民政協報》1998年6月8日第三版;又載《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3-17頁;又載《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04-107页。
    1姜广楚簡與<子思子>——兼談郭店楚簡的思想史意義》,《哲學研究》1998年第7期,第56-61頁;又載《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81-92頁。
    2楊儒賓:《子思學派試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606-624頁。
    3李景林:《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兼談郭店簡儒家類著作的學派歸屬問題》,《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626-635頁。
    4郭沂:《<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書源流考》,“簡帛研究”網,2001年3月9日,http://www.jianbo.org/Wssf/Guoyi5.htm。
    5王葆珐:《郭店楚簡的時代及其與子思學派的關係》,《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646-649页。
    7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6-74頁。李存山:《“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復議》,“簡帛研究”網,2006年12月1曰,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licunshan001.htm。
    8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8-33页。
    1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第17-24頁。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與學術史——李學勤教授伉儷七十壽慶紀念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95-200頁。
    2對《子思子·累德篇》與《淮南子·繆称》的關係做進一步研究的有:楊樹達:《淮南子證聞》,《淮南子證聞·鹽鐵諭要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92-102頁。劉樂賢:《<性自命出>與<淮南子·繆称>論情》,《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第22-27頁。郭沂:《子思書再探討——兼論大學作於子思》,《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第27-33頁。郭沂:《<淮南子·繆称訓>所見子思<累德篇>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第30-42頁。
    3程克雅:《<子思子>與出土文獻研究證詁》,《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03-330頁。
    4《禮記·樂記》與郭店《性自命出》的比較可參看李學勤:《郭店簡與<樂記>》,《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60-266頁。鄒華:《郭店楚簡與<樂記>》,《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第37-42頁。孫星群:《<樂記>成書于戰國中期的力證——以湖北郭店楚墓竹簡為據》,《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5年第3期,第3-10页。
    1參看陳來:《郭店楚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52-60頁;又,陳來:《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293-314頁。
    2參看陳來:《郭店楚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52-60頁;又,陳來:《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293-314頁。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70-71頁。廖名春:《<緇衣>作者問題新論》,《儒家思孟學派論集》,齊魯書社,2008年12月,第158-170頁。
    3參看龐樸:《馬王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古迷——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第63-69頁。龐樸:《思孟五行新考》,《文史》第七輯,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第165-171頁。
    4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人民政協報》1998年6月8日第三版;又載《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3-17頁;又載《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04-107页。
    1龐樸:《馬王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古迷——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第63-69页。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24-27页。
    1陈來:《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兼論郭店楚簡<五行>篇出土的歷史意義》,“簡帛研究”網,2006年12月1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chenlai003.htm;又載《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第22-29頁;又,陳來:《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4月,第96-109頁。陳來:《帛書<五行>篇說部思想研究——兼論帛書<五行>篇與孟子的思想》,《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3期,第1-43頁。
    2 《孔子詩論》和《毛詩序》的對照參看馬承源:《孔子詩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62-165頁。王廷洽:《<詩論>與<毛詩序>的比較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39-46頁。陳桐生:《<孔于詩論>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12月。
    1有些學者從其中得出了《孔子詩論》為《毛詩序》的祖本或《孔子詩論》與《毛詩序》屬於同一詩說系統的意見,如江林昌:《上博竹簡<詩論>的作者及其與今傳本<毛詩序>的關係》,《文學遗產》2002年第2期,第4-15頁;又,江林昌:《由古文經學的淵源再論<詩論>與<毛詩序>的關係》,《齊魯學刊》2002年第2期,第100-108頁;王小盾、馬銀琴:《從<詩論>與<詩序>關係上看<詩論>的性質與功能》,《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第45-48頁,其言甚誤,反駁意見參看盧盛江、魏靜:《上博楚簡<詩論>獻疑》,《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126-133頁。
    2洪湛侯:《詩經學史》,中华书局,2002年5月,第156-178页。
    鄭振鐸:《讀<毛詩序>》,《古史辨》第三冊,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41-251頁。顧頡剛《<毛詩序>之背景與旨趣》,《古史辨》第三册,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253-254頁。又,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364页。
    3[清]章学诚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32页。
    2程鹏万:《上博三<彭祖>第4简的归属与拼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0年1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57。
    1可参看陈伟:《上博楚竹书<苦成家父>研究》,《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16辑,大邱:“中国古中世史学会”,2006年8月。
    2参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4月,582-584頁。
    3葛亮:《<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2009年1月5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6# ednref4。
    1此小節所述可參看劉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内容重複出現現象的研究——以出土簡帛古籍為中心》,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锡圭,2009年6月,第232-235页。
    1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
    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4陳偉:《<王子木蹠城父>校讀》,“簡帛”網站,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5。
    1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月6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295後所附陳劍2008年4月28曰的發言。原簡見韓自強:《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二號木牘<春秋事語>章題及相關竹簡》,《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74、198-199页。
    1劉和惠:《鄂君啟節新探》,《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第60-65頁。
    2陳偉:《<鄂君啟節>之“鄂”地探討》,《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第88-90頁。
    3陳偉:《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224頁。
    4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15頁。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398-399頁。
    5荊門市博物館:《老子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5頁。劉信芳:《荊門郭店楚簡老子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05頁。趙健偉:《郭店竹簡<老子>校釋》,《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第277頁。
    6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頁;又,“簡帛”網,2005年11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
    1禤健聰:《讀楚簡零識》,“簡帛研究”網,2002年9月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anjianchong01.htm。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劄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76頁。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6頁。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巴蜀書社,2002年11月,第24-27頁。
    2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上)》,“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60;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下)》,“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61;又,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第1-11頁。
    3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_ednref10。
    5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12月,第203頁。
    6黃靈庚、張曉蔚:《楚辭簡帛義證札記》,《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第142-147页。
    湯餘惠:《鄂君啟節》,《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第46頁。
    2[清]于鬯:《香草校書》,中華書局,1984年8月,第932-933頁。
    3這些“逾”字的考釋歷史,可參看陳偉:《<鄂君啟節>——延綿30年的研讀》,“簡帛”網,2009年8月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6。
    4[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35、36、39、40页。
    5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52頁。
    6高明:《楚繒書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第384页。
    1李学勤:《論楚帛書中的天象》,《湖南考古輯刊》第一集,岳麓書社,1982年11月,第68-72頁;又,李學勤:《楚帛書中的天象》,《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37-46頁。不過李學勤在196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是認為“卉”是“草”的,見李學勤:《補論戰國題銘的一些問題》,《文物》1960年第7期,第67-68頁;又載《李學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431-434頁。
    2李學勤:《楚簡<子羔>研究》,《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2-17頁。
    3有關楚地簡帛中“卉”用為“草”的論述,还可參看赵彤:《“卉”是楚方言詞嗎?》,“簡帛”網,2007年6月17日,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581。徐廣才:《考古發現與<楚辭>校讀》,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08年4月,第89-90页。
    1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一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6月,第90页。
    2荊门市博物馆:《尊德羲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5页裘按。
    3陈剑:《据楚简文字说“离骚”》,《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37-139页。
    1引自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138页。
    2荊门市博物馆:《太一生水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26页。又可参看陈伟:《<太一生水>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6页。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3页。
    1冯胜君:《郭店、上博以及今本<缁衣>对比研究》,《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110-114页。
    2引自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70-171页。
    1荊門市博物館:《六德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89-190頁。
    2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附釋古文字中的“冥”》,《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55-59頁;又載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第47-55頁。
    3季旭昇:《從<新蔡葛陵>簡談戰國楚簡“娩”字——兼談<周易>“女子貞不字”》,(2004年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第71-85页。
    2劉信芳:《楚帛書論綱》,《華學》第二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5頁;又,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第35、43頁。
    3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1994年第4期,第67-71轉66頁。
    4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28-36頁。
    5陳偉:《<太一生水>校釋》,《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6页。
    2引自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726页。
    3沈培:《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345-366页
    1王叔珉:《古书虚字新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10月,第107页;又,王叔珉:《古籍虚字广羲》,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416页。
    1原注: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第113頁及第114頁注五,原釋文把“當”釋為“嘗”,從圖版和摹本看,顯然是誤釋。
    2單育辰:《戰國卜筮簡“尚”的意義——兼說先秦典籍中的“尚”》,《中國文字》新三十四期,2009年2月,[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107-126頁。
    3于省吾:《<詩經>中“止”字的辨釋》,《澤螺居詩經新證》,中華書局,2002年,第120-129頁。
    4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10月,第778-779頁。
    5陳燦:《<詩經>中的“止”字》,《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1期,第37-42页。
    1季旭昇:《从战国文字的“(?)”字谈诗经中“之”字误为“止”字的现象》,《中国诗经学会会务通讯》第18期,2000年5月;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3月21日,http://www. guwenzi.com/SrcShow. asp?Src_ID=731。
    1趙平安:《對上古漢語語氣詞“只”的新認識》,北京:“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1年6月;又載《簡帛》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6頁;又載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第267-275頁。
    2楊澤生:《“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柏舟>》,“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2/yangzesheng03.htm;又,楊澤生:《說“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柏舟)》,《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47-50頁。王志平:《<詩論>發微》,《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第60-65頁。何琳儀、房振三:《“也”“只”考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第170-177頁。
    3[清]段玉裁訂:《毛詩故訓傳》,《清經解》卷六○三,上海書店,1988年10月,第四冊第132頁。
    4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10月,第777頁。
    5李銳:《<孔子詩論>簡序調整芻議》,北京:第21次清華簡牘研究班,2002年1月5日;又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192-198頁。
    6楊澤生:《“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柏舟>》,“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2/yangzesheng03.htm;又,楊澤生:《說“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
    風·柏舟>》,《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47-50頁。
    1“也”的歸部有爭論,參看劉洪濤:《上古音“也”字歸部簡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18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0;又載《中國語言學》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20-122頁。
    2“誕”字的研究參看吳世昌:《釋書詩之“誕”》,《燕京學報》第八期,1930年,第1563-1576页
    1劳健:《老子古本考》,影印手稿本,1941年,上卷第40-41頁。
    2張舜徽:《老子疏證》,《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192頁。張松如:《老子說解》,齊魯書社,1987年4月,第211頁。
    3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第49-52頁。
    4魏啟鹏:《楚簡<老子>柬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第62-63頁。劉樂賢:《談簡帛本<老子>的“铦锬”》,《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12月,第269-272页。
    1參看季旭昇:《從楚簡本與傳世本談<禮記·缁衣·苟有車>章的釋讀》,《簡帛》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53-162頁。
    2荊門市博物館:《緇衣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31頁及裘按。林志鹏:《釋楚系簡帛中的“弼”字——兼論車弼之形制及别名》,《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88-103頁。劉曉東:《<郭店楚墓竹簡·緇衣>初探》,《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第115頁。黄麗娟:《郭店楚簡<緇衣>文字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邱德修,2000年5月,第553-554頁。白於藍:《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355-359頁。
    3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第487頁。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77頁。
    4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沈培,2002年6月,第29頁。
    5徐在國:《釋楚簡“(?)”兼及相關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347-351页。
    1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康乐集——曾寭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31页。
    2庞樸:《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5-10页。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
    3陈伟:《<语丛一>零识》,《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15-216页。
    1参看龐樸:《上博藏簡零箋(一)》,“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2/pangpu01.htm;又,龐樸:《上博藏簡零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233-234页。李銳:《“怀爾明德”探析》,《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第126-129页
    1陳劍:《上博簡<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8日,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chenjian03. htm;又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251-255頁。
    2龐樸:《再說“五至三無”》,“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12日,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pangpu03. htm。
    1方旭东:《二重证据法研究思想史之一例——上博简<民之父母>篇论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第60-67页。
    1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58-59頁。育辰按,劉大鈞所引何琳儀、程燕說後來發表在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江漢考古》2005年第4期,第77頁;又.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修訂)》,《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第5頁。
    3參看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第283-284頁。
    4陳松長、鄭曙斌、喻燕姣:《馬王堆簡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250頁。
    5范常喜:《簡帛<周易·央卦>“喪”字補說》,“簡帛”網,2006年3月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5;又載《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第39-42頁。
    2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5月,第1-5页。
    1陈剑:《據戰國竹簡文字校讀古書两則》,《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第371-373頁。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緇衣>對比研究叢札(一)》,《江漢考古》2004年第4期,第83-85頁。
    2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劄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82页。
    1郭永秉:讀書札記<两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2月3日,http://www.gwz. 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84#_edn1。
    2荊門市博物館:《老子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9頁。
    3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頁;又,“簡帛”網,2005年11月2日,http://www.bsm.org. cn/show_article.php?id=27。
    4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第46頁;又,“簡帛”網,2005年11月2日,http://www.bsm.org. cn/show_article.php?id=27。
    5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繫辭>校讀》,《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4月,第826页。李學勤:《帛書<繫辭>略論(下)》,《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1月,第349頁。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91頁。
    6參看裘錫圭:《是“恆先”还是“極先”?》,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北:臺湾大学,2007年11月;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綱,2009年6月2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06。
    1小疋(網名):《據戰國文字“亙、亟相混”現象校讀古籍(二則)》,“簡帛”網,2007年3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33。
    2顏世鉉:《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校讀二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6月29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35。
    3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93頁。陳斯鹃:《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411-412頁。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第468-469頁。
    1陈剑:《据战国竹简文字校读古书两则》,《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舆经典诠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第371-373页。
    1荊門市博物館:《老子釋文注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3页。
    2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簡為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86頁。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第42-45页。
    3季旭昇:《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卞、絕為棄作、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廿四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第131-133頁。龐樸:《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讀書》1998年第9期,第3-7頁;又載《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0-12页。
    4刘信芳:《荊门郭店楚简老子文字考释》,《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03页。
    1池田知久意見引自裘鍚圭:《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關於“絕偽棄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25-30页。
    2裘锡圭:《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关於“絕偽棄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25-30页。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5页。
    4李零:《三德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89页。
    5陈伟:《上博五<三德>初读》,“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1。
    6裘锡圭:《关於<老子>的“绝仁窠羲”和“绝圣”》,《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15页,又,在此文中,他认为“(?)”还是括注成“为”好。
    1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和郭店简中的错别字》,《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页51-53。
    2颇史考:《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7-88页,又载氏著《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6年6月,第205-206页。
    3荊门市博物馆:《尊德羲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5页裘按。
    4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11页,第95页。
    1朱熹:《四害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05页。
    2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99-100页。
    3参看程树德:《论捂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531-533页引《论语稽》。
    4参看王建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五种句读方法》,《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59-60页引顾树森、蒋家俊及作者自己的说法。
    5庞樸:《“使由使知”解》,《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第31-36页。
    6彭忠德:《也说“民可使由之”章》,《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第三版。彭说後又有变化,解释此句为“对於民众,能用(德)引导他们,但不能用(德)使他们知道。”见趟骞、彭忠德:《完整理解<尊德羲>後,再说“民可使由之”章》,《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11期,第83-87页。
    1吴丕:《重申儒家使民思想——关於“民可使由之”章的最新解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第55-63页。
    2盖莉:《关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释读》,《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第113-115页。
    3李锐:《郭店楚墓竹简补释(二)》,《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89-93页。
    4陈来:《儒家系谱之重建与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简儒书与先秦儒学研究》,“简帛研究”网,2004年2月5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lai01.htm。
    5廖名春:《从<论语>研究看古文献学的重要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2-24页。
    6许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辨疑》,《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第74-75转90页。黎业明:《论近现代学者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诠释》,《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第78-83页。
    1廖名春:《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唐虞之道>篇与<尚书>》,《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3-38页。
    2参看颇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588页。
    3李学勤:《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第30-32页;又载氏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鲍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32-233页。
    1对於“壤我二人毋又(?)才言”与今本《尚书》的对读可参看荊门市博物馆:《成之闻之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0页
    2 CityofEmber(网名)“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zz”贴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学术讨论”子论坛,2009年4月13日,http://www.guwenzi.com/ShowPost.asp?PageIndex=1&ThreadID=1187,第122楼(2009年4月21日)子居(网名)的发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75页。
    3参看黄怀信:《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29页。
    4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又“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9-04/13/content_908293.htm。
    1王连龙:《<对《保训》“十疑”>一文的几点释疑》,《光明日报》,2009年5月25日;又,“光明网”,http://www. gmw. cn/01gmrb/2009-05/25/content_925521. htm。
    2孟蓬生:《<保训>释文商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6月23日,http://w 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27。
    3[清]孙诒让:《大戴礼记斠补》,齐鲁书社,1988年1月,第214页。
    1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855-856页。
    2吴从周:《口戕口——从一个学术公案说起》,《文匯报》2009年1月24日第六版;又,“文匯报”网,http://info.news365.com.cn/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38723&searchword=+%C8%D5%C6%DA%3E% 3D%272008%27+AND+%C8%D5%C6%DA%3C%3D%272009%27+AND+%D7%F7%D5%DF%3D%CE%E2 %B4%D3%D6%DC+。
    1刘乐贤:《郭店楚简<六德>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86-387页。
    1彭林:《<六德>柬释》,“简帛研究”,2000年6月4日,http://www.jianbo.org/Wssf/Penglin.htm;又截《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55-156页。
    2彭林:《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简帛”网,2000年11月23日,http://www.jianbo.org/Wssf/Penglin4-01.htm;又载《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第97-102页。
    3李存山:《“为父绝君”并非古代丧服之“通则”》,“简帛研究”网,2002年8月3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chunshan01.htm;又载《经学今诠四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59-171页。李存山:《再说“为父绝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93-98页;又,“简帛研究”网,2005年10月1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33。
    1[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642页。
    1庞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6月,第40-41页。
    2魏启鹏:《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年8月,第11页。
    3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41-142页。丁四新:《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第50-57页。
    5刘信芳:《简帛<五行>慎独及其相关问题》,“简帛研究”网,2001年3月19日,http://www.jianbo.org/Wssf/Liuxinfang4.htm;又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37-40页。
    1张豐乾:《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简帛研究”网,2001年6月3日,http://www.jianbo.org/Wssf/Zhangfengqian.htm。
    2廖名春:《“慎独”本羲新证》,《学术月刊》2004年8月,第48-53页;又载氏著《中国学术史新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73-93页。
    3孙海辉:《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羲》,《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7期,第98-101页。
    4赵海丽、蔡先金:《“慎独”论之诗学渊源》,《管子学刊》2007年第2期,第86-89转111页。
    5李臻颖:《“慎独”源出“则阳”考》,“简帛”网,2010年1月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01。
    6陈琳:《<中庸>“慎独”探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赵建功,2006年5月,第19页。
    1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17页。
    2李家浩、杨泽生:《谈上博竹书<鬼神之明>中的“送(?)公”》, 《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77-185页。
    3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15页。
    4沈培:《试释战国时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简帛”网,2007年7月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0。
    5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07-308页。又可参看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墨子>佚文》,《文物》2006年第7期,第49-50转57页。
    6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21页。
    1浅野裕一:《上博楚简<鬼神之明>舆<墨子>明鬼论》,《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39-142页。
    2李锐:《读上博五劄记》,“简帛研究”网,2006年2月2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lirui001.htm。
    3参看李锐:《读上博五劄记》,“简帛研究”网,2006年2月2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lirui001.htm。李锐:《论上博简<鬼神之明>篇的学派性质——兼说对文献学派属性判定的误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8-33页。徐华:《上博简<鬼神之明>疑为<董子>佚文》,《文献》2008年第2期,第105-109页。
    1收入单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完成日期:2009年2月20日。
    1参看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49-293页。其中《金樱子》一條为笔者所引。
    1陈立:《上博简(二)补释四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541-546页。
    2廖名春:《读上博简<容成氏>劄记(一)》,“简帛研究”网,2002年12月2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aominchun03.htm。苏建洲:《<容成氏>译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第103-182页。
    1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傅就的疑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13-325页。
    2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40页。
    1引自晏昌贵:《上博简<容成氏>九州柬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4月6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yanchanggui01.htm;又,晏昌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503-506页。
    2引自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1-48页。
    3引自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1-48页。
    1引自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1-48页。
    2引自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49-293页。
    3引自苏建洲:《<容成氏>柬释(二)》,“简帛研究”网,2003年3月29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l5.htm。
    4引自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69页。
    5引自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70页。
    6引自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70页。
    7引自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220-236页。
    2如聶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54-172页。
    1具体情况可参看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宁镇疆:《<老子>“早期傅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06-123页、第190-209页。
    2如荊门市博物馆:《缁衣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29页。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7-42页。周桂钿:《郭店楚简<缁衣>校读札记》,《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204-205页。邢文:《楚简<缁衣>与先秦礼学》,《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58-159页等。
    3具体情况可参看张富海:《郭店楚简<缁衣>篇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培,2002年6月,第32-35页、第51-54页。冯胜君:《郭店、上博以及今本<缁衣>封比研究》,《郭店简舆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害局,2007年4月,第63-187页。
    1具体情况可参看庞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6月。
    2具体情况可参看濮茅左:《周易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16-250页。
    1李松儒:《上博七<武王践阼>的抄写特徵及文本构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5月18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89。
    1此对读为以下诸文所发现(下面的注解省去此语):荆门市博物馆:《穷达以时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45页。
    1刘乐贤:《<穷达以时>与<吕氏春秋·慎人>》,《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第89-94页。
    1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http://www. jianbo. org/admin3/list. asp?id=1318。
    1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
    1濮茅左:《(?)公瘧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年月,第160页。
    2单育辰:《估毕随录之四——“上博”简舆傅世文献合勘笔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月22日,http://www. gwz. fudan.edu.cn/SrcShow. asp?Src_ID=304#_ednref3。
    3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纲,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5。
    1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裘锡圭,2009年6月。
    2李学勤:《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文物》1960年第7期,第67-68页;又载氏著《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431-434页。
    1姚治华:《<太一生水>屯太乙九宫占》,“简帛研究”网,2000年5月14日,http://www.jianbo.org/Wssf/Yaozhihual.htm。李二民:《<太一生水>劄记》,《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29-136页。
    2李零:《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319页。刘钊:《读郭店楚简字词劄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84页。
    3白於蓝:《郭店楚简补释》,《江汉考古》2001年第2期,第55-59转54页。
    4陈伟:《<太一生水>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8-29页。
    5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388页。
    6荊门市博物馆:《太一生水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26页。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第184-185页。
    1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二)》,《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第38-41页。
    2荊门市博物馆:《穷达以时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46页。
    3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二)》,《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第38-41页。
    4谢卫平、河井羲树等:《<穷达以时>译注》,《郭店楚简の研究(一)》,[东京]大东文化大学郭店楚简研究班,1999年8月。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二)》,《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第38-41页。
    5谢卫平、河井羲树等:《<穷达以时>译注》,《郭店楚简の研究(一)》,[东京]大东文化大学郭店楚简研究班,1999年8月。陈剑:《郭店简<穷达以时>、<语丛四>的几处简序调整》,《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21页。
    6谢卫平、河井羲树等:《<穷达以时>译注》,《郭店楚简の研究(一)》,[东京]大东文化大学郭店楚简研究班,1999年8月。
    7陈伟:《<穷达以时>零识》,《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48页。
    8庞樸:《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迷——帛书<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月,第63-69页。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25页。
    1李天虹:《郭店楚简与傅世文献互徵七则》,《江汉考古》2000年第3期,第82-85页;又,李天虹:《郭店竹简与傅世文献互徵八则》,“简帛”网,2005年11月24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112。
    2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52页。
    3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又,“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7。
    4王博:《关於<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第30-33页。冯胜君:《读<郭店楚墓竹简>劄记(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11-212页。裘锡圭:《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三则》,《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九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77-184页;又载氏著《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16页。第281-282页。 《大戴礼记·礼察》: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6
    1荊门市博物馆:《唐虞之道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59页。
    2王博:《关於<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第30-33页。李天虹:《郭店楚简与傅世文献互徵七则》,《江汉考古》2000年第3期,第82-85页。
    3刘钊:《读郭店楚简字祠劄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88页;又,刘釗:《读郭店楚简字祠劄记(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00年7月,第237-238页。
    4刘乐贤:《读郭店简儒家文献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第7-9页;又载《新出土文献舆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60页。
    5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又,陈伟:《郭店楚简别释》,“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
    6陈伟:《<穷达以时>零识》,《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76页。
    1打越龙也:《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译注》,《郭店楚简の研究(二)》,[东京]大东文化大学郭店楚简研究班,2000年9月,第120页。刘乐贤:《读郭店简儒家文献札记》,《新出土文献舆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61页。
    2周凤五:《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中国文字》新廿四期,[台北]艺文印害馆,1998年12月,第126-127页;
    3荊门市博物馆:《忠信之道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64页。
    4荊门市博物馆:《成之闻之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69页裘按。
    1刘乐贤:《郭店楚简杂考(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06页。
    2刘乐贤:《郭店楚简杂考(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07-209页。
    3廖名春:《郭店简<六德>、<成之闻之>新劄》,“简帛研究”网,2000年11月28日,http://www. jianbo. org/Wssf/Liaominchun. htm。廖名春:《郭店简<成之闻之>篇校释劄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第1-7页。
    4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54页。
    1荊门市博物馆:《成之闻之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69页。
    2荊门市博物馆:《成之闻之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0页。
    3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舆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54页。
    4渡边大:《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译注》,《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二卷,[东京]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舍,1999年12月。
    5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54页。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
    6荊门市博物錧:《成之固之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0页。
    1刘釗:《读郭店楚简字词劄记(四)》,“简帛研究”网,2002年4月12日,http://www.j ianbo.org/Wssf/2002/liuzhao03.htm;又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第4-6页。
    2陈来:《郭店竹简儒家记说续探》,《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87页。陈伟:《郭店简书<尊德羲>校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第108-120页。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44页。
    3荊门市博物馆:《尊德義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5页裘按。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56-57页。庞樸:《“使由使知”解》,《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第31-36页。
    4李天虹:《郭店楚简与傅世文献互徵七则》,《江汉考古》2000年第3期,第82-85页;又,李天虹:《郭店竹简与傅世文献互徵八则》,“简帛”网,2005年11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2。
    1陈伟:《郭店简书<尊德羲>校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第108-120页。陈伟:《<赏刑>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6页。
    2荊门市博物馆:《尊德羲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5页裘按。
    3陈来:《郭店竹简儒家记说续探》,《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87-88页。
    4陈伟:《<赏刑>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61-162页。
    5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55页。白奚:《郭店儒简与战国黄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42页。
    1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57页。
    2陈来:《郭店竹简儒家记说续探》,《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69页。
    3李学勤:《郭店简与<乐记>》,《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又载氏著《重写学衍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60-266页。
    4荊门市博物馆:《性自命出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82页裘按。
    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39页。
    6刘桓:《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61页。
    1陈来:《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53-54页;又,陈东:《荊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296页。
    2刘桓:《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61页。
    3李学勤:《理欲范畴的始源》,《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38-241页。
    4赵建伟:《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第36页。
    5打越龙也:《郭店楚墓竹简(眚自命出)译注(その一)》,《郭店楚简の研究(四)》,[东京]大东文化大学郭店楚简研究班,2002年10月,第64页。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0页。
    6荊门市博物馆:《性自命出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82页裘按。
    7刘昕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笺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33页。冯胜君:《读<郭店楚墓竹简>劄记(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10-211页。
    8陈来:《荊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11页。
    1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86页。
    2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引彭林说。陈来:《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53-54页;又,陈来:《荊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06-307页、第311-313页。庞樸:《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5-10页。彭林:《<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补释》,《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06-307页、第315-320页。
    3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陈伟:《<性自命出>诸篇编连问题及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96页。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3页。
    4陈来:《荊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11页。
    5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第24页。刘昕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笺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47页。
    1白於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澐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640页。
    2陈来:《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53-54页;又,陈来:《荊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08页。
    3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86页。
    4庞樸:《上博简零笺》,《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241-242页。
    5李天虹:《<性自命出>“(?)”、“(?)”二字补释》,《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53-57页。
    6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05页。
    1郭永秉:《读<六德>、<子羔>、<容成氏>劄记三则》,“简帛”网,2006年5月26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353。
    2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又,“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7。
    3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75-383页
    1刘乐贤:《郭店楚简<六德>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85-386页。刘乐贤:《读郭店简儒家文献札记》,《新出土文献舆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61-262页。
    2刘乐贤:《郭店楚简<六德>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85-386页。刘乐贤:《读郭店简儒家文献札记》,《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61-262页。
    3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舆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3-64页。
    4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6页。白奚:《郭店儒简与战国黄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42页。
    1徐少苹:《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75-383页;又,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8#_ednref4。
    2荊门市博物馆:《六德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89-190页裘按。李学勤:《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羲》,《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7-20页。
    3庞樸:《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5-10页。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又,“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7。
    4陈来:《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10页。
    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20页。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33页。
    2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3-64页。
    3袁国华:《郭店竹简“(?)”(邵)、“其”、“卡”(卞)诸字考释》,《中国文字》新廿五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第167-168页。
    4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75-383页;又,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8#_ednref4。
    1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5-66页。
    2黄人二:《战国郭店竹简<语丛一>“夫生百物人为贵”句释解——兼论郭简之年代》,“简帛”网,2007年2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19。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92页。
    4徐宝贵:《郭店楚简研究三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第22-25页。
    5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5页。庞樸:《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5-10页。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36-537页。
    1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儒道关系》,《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202页。
    2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5页。
    3白奚:《郭店儒简舆战国黄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42页。
    4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43-144页。
    5刘釗:《读郭店楚简字词劄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85页。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55页。
    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52页。
    1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又,“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
    2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68页。
    3刘釗:《读郭店楚简字词劄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82页。
    4陈剑:《据战国竹简文字校读古书两则》,《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第371-373页。
    5张富海:《郭店简文与古书语句之对照》(草稿),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简研究”项目。
    6陈伟:《<唐虞之道>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65-66页。黄锡全:《<唐虞之道>疑难字新探》,《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218页。
    1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庆“礼”的几条简文》,《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45-146页。
    2陈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第67-72页;又,“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7。
    3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69-82页。(?)
    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30页。
    5孔德琴:《楚简释字一则》,“简帛”网,2008年3月18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804。
    6荊门市博物馆:《语丛三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214页裘按。庞樸:《<语丛>臆说》,《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327-330页。
    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80页。
    1荊门市博物馆:《语丛三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218页裘按。
    2荊门市博物馆:《语丛三释文注释》,《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218页裘按。
    3黄人二:《战国郭店竹简<语丛四>注释》,“简帛研究”网,2002年3月17日,http://www.j ianbo.org/Wssf/2002/huangrener05-2.htm。
    4刘釗:《读郭店楚简字词劄记》,《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81页。
    5刘洪涛:《<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简帛”网,2006年5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54;又,刘洪涛:《上博五<弟子问>小考雨则(修订稿)》,“简帛”网,2006年7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75。
    1林素清:《郭店竹简<语丛四>笺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93页。刘釗:《读郭店楚简字词劄记(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第4-6页。
    2陈伟:《郭店简<语丛四>考释(七则)》,《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24页。
    3陈伟:《<语丛四>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41页。
    4张崇礼:《郭店楚简<语丛四>解诂一则》,“简帛”网,2007年4月7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544。
    1饶宗颐:《竹书<诗序>小笺》,《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228-230页。
    2尚学锋:《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38-43页。
    3李学勤:《<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第5-8页;又载氏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47-249页。
    4朱渊清:《从孔子论<甘棠>看孔门<诗>传》,《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118-139页。王志平:《<诗论>笺疏》,《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筒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 月,第218页。姜广辉:《关於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诸问题研究》,《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64-165页。
    1庞樸:《上博藏筒零笺》,《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237-238页。
    2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8日,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chenjian01. htm。
    1马承源:《鲁邦大旱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09页。
    2张光裕:《从政(甲篇、乙篇)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24-225页。
    1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3月6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3.htm。陈伟:《上博简<从政)、<周易>校读》,《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3页。
    3张光裕:《从政(甲篇、乙篇)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30-231页。
    1张光裕:《从政(甲篇、乙篇)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33页。
    2陈佩芬:《昔者君老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45页。
    3张光裕:《从政(甲篇、乙篇)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46页。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3月6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wei03.htm。
    4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49-293页。
    1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 ian001.htm;又,"confucius2000"网,2005年2月13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96。
    2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徐在国,2004年4月,第59页。
    3李承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译注(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昔者君老><容成氏>译注(上)》,[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5年11月,第23-216页。
    4沈培:《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第345-366页;又,“筒帛”网,2005年12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引陈剑说。
    6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又,"confucius2000"网,2005年2月13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96。
    1李承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译注(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昔者君老><容成氏>译注(上)》,[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5年11月,第23-216页。
    2史黛社:《读上博简<容成氏>小记》,“简帛研究”网,2006年3月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73。
    3马承源:《子羔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88-189页。
    4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劄》,“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http://www.j ianbo.org/Wssf/2003/liulexian02.htm;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53-357页。
    5周波:《读<容成氏>、<君子为礼>劄记(二则)》,《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31-341页。
    1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又,"confucius2000"网,2005年2月13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96。
    2王志平:《上博简(二)劄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495-510页。
    3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劄记》,“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4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mengpengsheng01.htm;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472-477页。
    5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劄》,“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lexian02.htm;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53-357页。
    6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劄九则》,“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9月24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10;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79-390页。
    1晏昌贵:《<容成氏>中的“禹政”》,《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58-366页;又,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384-392页。
    2白於蓝:《<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第301-308页;又,白於蓝:《(上博简(二)><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1-94转105页。
    3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劄九则》,“简帛研究”纲,2003年9月24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10;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79-390页。
    4晏昌贵:《<容成氏>中的“禹政”》,《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58-366页;又,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384-392页。
    5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辨“中国南方文明研讨会”会议论文,2003年12月;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7月3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79。
    6王志平:《上博简(二)劄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495-510页。
    1郭永秉:《从<容成氏>33号简看<容成氏>的学派归属》,“简帛”网,2006年11年7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455。
    3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劄》,“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http://ww. jianbo. org/Wssf/2003/liulexian02. htm;又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353-357页。
    1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中国南方文明研讨会”会议论文,2003年12月;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7月31日,http://www. gwz. fudan.edu.cn/SrcShow. asp?Src_ID=479。
    2李朝速:《中弓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68页。
    3李朝速:《中弓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68页。
    4李锐:《<仲弓>续释》,“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4日,http://www. jianbo. org/ADMIN3/HTML/LIRUI003. HTM。
    5李朝速:《中弓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70-271页。
    1何有祖:《上博三<仲弓>小劄》,“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6日,http://www. jianbo.org/admin3/html/heyouzhu03. htm。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92页。
    2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第83-92页。
    3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三册零劄》,《华学》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6-177页。汤志彪:《上博简(三)<彭祖>篇校读琐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第88-90页。
    1孟蓬生:《<彭祖>字羲疏证》,“简帛研究”网,2005年6月21日,http://www. jianbo. 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4. htm。
    2张新俊:《上博简<彭祖>“毋怙富”解》,武汉:“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4”历史分论坛会议输文,2004年10月;又,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振武,2005年4月,第106-113页。
    3李朝速:《内豊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19-224页。
    1李朝速:《内豊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24-226页。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绸,2005年3月10日,http://www. jianbo. org/admin3/2005/weiyihui001.htm。
    2李朝速:《内豊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24-226页。
    3李朝速:《内豊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26-227页。
    4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陈>与<慎子>佚文》,“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aominchun003.htm。
    1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2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4陈佩芬:《(?)建内之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9页。
    5李天虹:《上博五<(?)>、<鲍>篇校读四则》,“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3。
    1李天虹:《上博五<(?)>、<鲍>篇校读四则》,“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3。
    2陈佩芬:《(?)建内之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73页。季旭昇:《上博五芻议(上)》,“简帛”网,2006年2月1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
    3陈剑:《也谈<(?)建内之>简7的所谓“害”字》, “简帛”网,2006年6月1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5。
    4刘乐贤:《“远者不方”补说》,“简帛”网,2006年2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1。
    5赵平安:《“进芋(?)子以驰于倪廷”解》,“简帛”网,2006年3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6。赵平安:《上博藏楚竹书<(?)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9-13页。
    1董珊:《阮校<孟子>与<鲍>简对读》,“简帛”网,2006年4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3。
    2彭浩:《“钱器”小议》,“简帛”网,2006年3月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3。
    3彭浩:《试说“畝纆短,田纆长,百糧箽”》,“简帛”纲,2006年4月2日,http://www.bsm.org. cn/show_article.php?id=312。
    4鲁家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戒)对读劄记》, “简帛”绸,2006年4月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6。
    5周波:《上博五劄记(三则)》,“简帛”网,2006年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
    6侯乃峰:《<鲍叔牙与隰朋之諫> “人之性三”补说》,“简帛”网,2008年4月1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18又载《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97-200页。
    1陈伟:《也说<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霸形>的对读》, “简帛”网,2006年4月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6。
    2鲁家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戒>对读劄记》,“简帛”风,2006年4月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6。
    3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劄(一)》,“简帛”网,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6。
    4张光裕:《君子为礼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54-256页。
    1张光裕:《君子为礼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60页。
    2廖名春:《<上博五·君子为礼>篇校释劄记》,“简帛研究”网,2006年3月6日,http://www.jianbo.org/Wssf/Liangtao3.htm。
    3秦桦林:《楚简<君子为礼>劄记一则》,“简帛”网,2006年2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0#_ftnref8。
    1张光裕:《君子为礼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64页。
    2张光裕:《弟子问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71页。
    35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4张光裕:《弟子问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77页。
    5何有祖:《上博五<弟子问>校读札记》,“简帛”网,2008年4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14#_ftnref2。
    1张光裕:《君子为礼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81-283页。
    2李零:《三德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87页。
    3顾史考:《上博五<三德>篇与诸子对读》,《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09页。
    4晏昌贵:《<三德>四劄》,“简帛”网,2006年3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2。
    5陈剑:《<三德>竹简编联的一处补正》,“简帛”网,2006年4月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1。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对比研究札记(二)——兼输<三德>的竹简编联》,“简帛研究”纲,2006年4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caofeng002.htm;又,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封比研究》,《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第94-100页。
    6曹峰:《<三德>所见“皇后”为“皇帝”考》,《齐鲁学刊》2008年第5期,第41-44页。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对比研究》,《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第94-100页。
    1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就三则》,“简帛”纲,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2又,范常喜:《<上博五·三德>与<吕氏春秋·上农>对校一则》,《文献》2007年第1期,第23-27页。
    2陈伟:《上博五<鬼神之明>篇初读》,“简帛”网,2006年2月1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3。陈伟:《<三德>与<鬼神之明>校读》,《华学》第九、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249页。
    3濮茅左:《(?)公瘧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73页。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一)》,“简帛”网,2007年7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7。
    1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二)》,“简帛”纲,2007年7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8。
    2何有祖:《<慎子曰恭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0。刘洪涛:《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校读》,“简帛”纲,2007年7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1引刘建民说;又,刘洪涛、刘建民:《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校读》,《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7-115。
    3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筒帛”网,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2。陈剑:《读<上博(六)>短札五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3。
    1张光裕:《用曰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292页。
    2张光裕:《用曰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296-297页。
    3李天虹:《上博(六)劄记两则》,“简帛”网,2007年7月2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0。
    4苏建洲:《读<上博六>笔记》,“简帛”网,2007年8月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82。
    5张光裕:《用曰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303页。
    1曹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311-313页。
    2曹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325页。
    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舍:《<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6。
    4范常喜:《<上博七·吴命>“殃”字补议》,“简帛”网,2009年1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5。
    5刘云:《说<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7日,http://www.gwz. 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3後所附水土(网名)2009年1月7日的发言。
    1黄人二:《上博七吴命简五释字一则》,“网易博客”,2009年1月16日,http://humika503.blog.163.com/blog/static/57266552200901603146161/。
    4曹锦炎:《凡物流形(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39-241页。
    1曹锦炎:《凡物流形(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39-241页。
    2曹锦炎:《凡物流形(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45页。
    1 CityofEmber(網名)“‘清華簡’研究初見成果:解讀周文王遗言zz”貼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网“学术讨论”子论坛,2009年4月13日,http://www.guwenzi.com/ShowPost.asp?PageIndex=1&ThreadID=1187,第122楼(2009年4月21日)子居(網名)的發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75页。
    [1]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第25號木槨墓[J].考古學報,1957(2):85-94.
    [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台開發掘一座戰國大墓[J].文物參考資料,1957(9):21-30.
    [4]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3(9):7-17.
    [5]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6]羅福頤.古璽彙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J].考古學報,1982(1):71-116.
    [8]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J].文物,1982(10):1-8.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
    [10]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7-89.
    [1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2]荊沙鐵路考古隊.江陵秦家咀楚墓發掘簡報[J].江漢考古,1988(2):36-43.
    [13]汪慶正,馬承源.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4]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5]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81-182.
    [1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J].文物,1990(10):37-47.
    [17]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8]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9]張緒球.宜黃公路仙江段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收穫[J].江漠考古.1992(3):89-90.
    [20]陳振裕.湖北楚簡概述[J].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5.
    [2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2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4]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编[M].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2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工作五十年[M]//新中國考古五十年.北京:文 物出版社,1999:301-302.
    [27]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8]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区博物馆.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J].文物,2000(2):257-284.
    [2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简[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0]陈松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
    [31]刘彬徽.常德夕阳坡楚简考释[M]//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湖南:嶽麓书社,2001:215-218.
    [32]滕壬生,黄锡全.江陵礴瓦广M370楚墓竹简[M]//简帛研究二○○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221.
    [3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4]龙永芳.湖北荊门发现一枚遗漏的“郭店楚简”[N],中国文物报,2002-05-03(2).
    [3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J].文物,2003(1):4-35.
    [3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3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9]#12
    [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3):31-41.
    [4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2]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M]//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4-11.
    [4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4]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5]濮茅左.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发现收购过程[EB].(2007-12-04)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pumaozu0002.htm.
    [46]濮茅左.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的主要发现[EB].(2007-12-06)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pumaozu0003.htm.
    [4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8]韩自强.阜阳西汉汝陰侯墓二号木牍《春秋事语》章题及相关竹简[M]//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74,198-199.
    [49]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M].长沙:嶽麓书社,2007:41,179.
    [5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眉县文化馆.吉金铸华章——宝鸡眉县杨家 村单氏青铜器窖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8-127.
    [5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J].文物,2009(6):73-75.
    [52]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唐]孔颖達.周易正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唐]孔颖達.尚书正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唐]孔颖達.毛诗正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唐]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唐]贾公彦.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唐]孔颖达.礼记正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唐]孔颖连.春秋左傅正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杨伯峻.春秋左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唐]徐彦.春秋公羊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唐]杨士勳.春秋毅梁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宋]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宋]邢昺.雨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宋]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宋]邢昺.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清]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1][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4][清]黄以周,辑.子思子[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3.
    [25]黄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6]徐元誥.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7]诸祖耿.战国策集注彙考(增补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28]许维遹.韩诗外傅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孔丛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M].《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0][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
    [31]杨朝明,宋立秋.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3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3]黎翔凰.管子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4]王利器.文子疏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5]邓析子·慎子·尹文子·鶡冠子[M].《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6]黄怀信.鶡冠子匯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7]高流水,林恒森.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38]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M].《褚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9]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0]《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41]李硕之,王世金.吴子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42]李零.吴孙子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3]盛冬铃.六韬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44][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5]高亨.商君书注挥[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6]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47]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害社,2002.
    [48]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9]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0]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1][清]苏輿.春秋繁露羲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3]石光瑛.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4][西汉]司焉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5][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6][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7][清]于鬯.香草校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8][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白奚.郭店儒简与战国黄老思想[J].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42.
    [2]白於蓝.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J].殷都学刊,1997(3):44-45.
    [3]白於蓝.释“(?)”、“(?)”[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267-269.
    [4]白於蓝.郭店楚简补释[J].江汉考古,2001(2):55-59,54.
    [5]白於蓝.“季”字补释[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456-459.
    [6]白於蓝.《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文字(新三十一期),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117-134.
    [7]白於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M]//新果集——庆祝林澐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40.
    [8]曹峰.试析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中有关“(?)疋”的几支简[M]//楚地出土资料と中国古代文化.东京:汲古书院,200:291-310
    [9]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对比研究[J].江汉论坛,2006(11):94-100.
    [10]曹建敦.用新出竹书校读传世古籍劄记一则——上博简《内豊》校读《大戴礼记》一则[EB].(2005-03-06)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41.
    [11]陈灿.《诗经》中的“止”字[J].古汉语研究,2004(1):37-42.
    [12]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陈嘉凌.《楚帛书》文字析议[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05-110.
    [14]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墨子》佚文[J].文物,2006(7):49-50.
    [15]陈剑.柞伯簋铭补释[J].傅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1):50-53.
    [16]陈剑.据郭店简释读金文之一例[J].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78-396.
    [17]陈剑.说慎[J].简帛研究二○○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7-214.
    [18]陈剑.郭店简《穷达以时》、《语丛四》的几处简序调整[J].国际简帛研究通讯(第二卷第五期),2002:1-6.
    [19]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EB].(2003-01-08)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20]陈剑.据战国竹简文字校读古书两则[C]//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371-373.
    [21]陈剑.郭店简补释三篇[C]//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121-125.
    [22]陈剑.据楚简文字说“离骚”[M]//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37-139.
    [23]陈剑.上博简《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释[C]//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51-255.
    [24]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C]//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327-334.
    [25]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EB].(2005-02-1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26]陈剑.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EB].(2005-02-15)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27]陈剑.释“琮”及相关诸字[M]//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273-316.
    [28]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J].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72-174.
    [29]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J].简帛研究二○○五,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43.
    [30]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EB].(2006-02-19)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31]陈剑.《三德》竹简编联的一处补正[EB].(2006-04-0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1.
    [32]陈剑.也谈《競建内之》简7的所谓“害”字[EB].(2006-06-1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5.
    [33]陈剑.读《上博(六)》短札五则[EB].(2007-07-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3.
    [34]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EB].(2008-07-3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79.
    [35]陈剑.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J].孔子研究,1998(3):52-60.
    [36]陈剑.郭店竹简儒家记说续探[J].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87-88.
    [37]陈来.儒家系谱之重建与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简儒书与先秦儒学研究[C].郭 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68.
    [38]陈琳.《中庸》“慎独”探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
    [39]陈斯鹏.郭店楚简研究综述[J].华学(第五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43.
    [40]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和“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J].文史,2006(1):5-20.
    [41]陈斯鹏.战国楚系简帛中字形与词相互关系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後研究工作报告,2008:8-10,25-66,68-109.
    [42]陈松长,郑曙斌,喻燕姣.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50.
    [43]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J].北京:中华书局,2004.
    [44]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24.
    [45]陈伟.包山楚司法简131-139号考析[J].江汉考古,1994(4):67-71.
    [46]陈伟.包山楚简初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28-36.
    [47]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J].武汉大学学报,1998(6):105-108.
    [48]陈伟.九店楚日书校读及其相关问题[J].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54-155.
    [49]陈伟.郭店楚简别释[J].江汉考古,1998(4):67-72.
    [50]陈伟.文本复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7-9.
    [51]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43-144.
    [52]陈伟.郭店竹书别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3]陈伟.包山楚司法简131-139号补释[J].简帛研究彙刊(第一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简帛学文教基金会筹借处,2003:323-335.
    [54]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J].中国史研究,2003(3):41-48.
    [55]陈伟.也说《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霸形》的封读[EB].(2006-04-04)http://www. 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6.
    [56]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J].华学(第八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68-170.
    [57]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EB].(2007-07-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5.
    [58]陈伟.《三德》与《鬼神之明》校读[J].华学(第九、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49.
    [59]陈伟.《鄂君启节》——延绵30年的研读[EB].(2009-08-2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6.
    [60]陈伟.读上博楚竹书《武王践阼》、《凡物流形》札记[J].出土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17-21.
    [61]陈伟武.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兼论“慎德”和“悊终”问题[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251-256.
    [62]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三册零劄[J].华学(第七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76-177.
    [63]陈伟武.荊门左塚楚墓漆梮文字释补[EB].(2009-07-21)http://www. guwenzi.com/SrcShow. asp?Src_ID=853.
    [64]程克雅.《子思子》与出土文献研究证诂[J].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03-330.
    [65]程鹏万.(?)半灷量新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7(3):76-78.
    [66]程鹏万.上博三《彭祖》第4简的归属与拼合[EB].(2010-01-17)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1057.
    [67]程燕.读上博六札记[M]//古文字学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464.
    [68]程元敏.诗序新考[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69]大西克也.从语法的角度论楚简中的“囟”字[M]//康乐集——曾寭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310-318.
    [70]邓瑞全,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M].黄山书社,1998.
    [71]董珊.新蔡楚简所见的“颛顼”和“雎漳”[EB].(2003-12-07)http://www. bamboosilk.org/admin3/html/dongshan01. htm.
    [72]董珊.读新出版的《出土简帛文字丛考》[EB].(2004-11-09)http://www. bamboosilk.org/admin3/list. asp?id=1268.
    [73]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EB].(2005-02-20)http://www. jianbo. org/admin3/2005/dongshan001. htm.
    [74]董珊.阮校《孟子》与《鲍》简封读》[EB].(2006-04-02)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313.
    [75]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一)[EB].(2007-07-11)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607.
    [76]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二)[EB].(2007-07-11)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608.
    [77]范常喜:简帛《周易·央卦》“丧”字补说[J].周易研究,2006(4):39-42.
    [78]范常喜.《上博五·三德》与《吕氏春秋·上晨》对校一则[J].文献,2007(1):23-27.
    [79]范常喜.《上博七·凡物流行》“令”字小议[EB].(2009-01-05)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951.
    [80]冯胜君.读《郭店楚墓竹简》劄记(四则)[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211-212.
    [81]冯胜君.读上博简《孔子诗论》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11-13.
    [82]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缁衣》对比研究丛札(一)[J].江汉考古,2004(4):83-85.
    [83]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M].齐鲁书社,2006:239-244.
    [84]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封比研究[M].线装书局,2007.
    [85]冯胜君.从出土文献看抄手在先秦文献传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J].简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11-424.
    [86]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EB]. (2008-12-31)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581.
    [87]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EB]. (2008-12-31)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584.
    [88]高文,何法周.《吴子》真伪考[J].开封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5):105-106.
    [89]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补说[EB].(2009-01-05)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616#_ednref4.
    [90]顾颉刚.《毛诗序》之背景与旨趣[M]//古史辨(第三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53-254.
    [91]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M]//古史辨(第四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09-341.
    [92]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3]顾史考.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7-88.
    [94]顾史考.上博五《三德》篇与诸子对读[J].简帛(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9.
    [95]顾史考.以战国竹书重读《古书通例》[J].简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25-442.
    [96]郭沫若.关於鄂君启节的研究[J].文物参考资料,1958(4):3-7.
    [97]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8]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9]郭沂.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於子思[J].中国哲学史,2003(4):27-33.
    [100]郭沂.《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J].孔子研究,2003(6):30-42.
    [101]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J].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3-325.
    [102]郭永秉.读书札记(两篇)[EB].(2009-02-03)http://www. gwz. fudan.edu. cn/Srcshow. asp?Src_ID=684#_ednl.
    [103]郝导华,郭俊峰,禚柏红.齐国陶文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齐鲁文化研究(第六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19-28.
    [104]郝士宏.初读《上博简(六)》[EB].(2007-07-21)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648.
    [105]何琳仪.《古币文编》校释[J].文物研究(第六辑),合肥:黄山书社,1990:213-217.
    [106]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98:77.
    [107]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J].文物研究(第十一辑),合肥:黄山书社,1998:295-297.
    [108]何琳仪.郭店竹简选释[J].简帛研究二○○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9-167.
    [109]何琳仪.郭店简古文二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5):1-6.
    [110]何琳仪.随县竹简选释[J].华学(第七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11]何琳仪,程燕,房振三.滬简《周易》选释(修订)[J].周易研究,2006(1):3-6.
    [112]何琳仪,房振三.“也”“只”考辨[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0-177.
    [113]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J].江汉考古,2006(1):92.
    [114]何有祖.《慎子曰恭俭》札记[EB].(2007-07-05)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590.
    [115]何有祖.上博五《弟子问》校读札记[EB].(2008-04-05)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814#_ftnref2.
    [116]洪飏.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78-185.
    [117]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6-178.
    [118]侯乃峰.楚竹书《周易》“陞宗噬肤”滙考[EB].(2005-10-30) http://www. jianbo. org/admin3/2005/hounaifeng002. htm.
    [119]侯乃峰.楚竹书《周易》释“溋”之字申说[J].周易研究,2009(1):22-26.
    [120]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释[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
    [121]侯乃峰.《鲍叔牙与隰朋之辣》“人之性三”补说[J].简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97-200.
    [122]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成书年代的方法[M]//古史辨(第六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63.
    [123]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M]//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98-111.
    [124]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续考[J].江汉考古,1999(2):75-77.
    [125]黄德宽,徐在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释文补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6.
    [126]黄德宽.曾姬无卹壶铭文新释[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03:102-107.
    [127]黄人二.战国郭店竹简《语丛一》“夫生百物人为贵”句释解——兼论郭简之年代[EB]. (2007-02-10)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519.
    [128]黄盛璋.楚铭刻中“陵、陲”的考辨及其相关问题[J].安徽史学1984(1):41-46.
    [129]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J].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30.
    [130]黄锡全.楚币新探[J].中国钱币,1994(2):10-16.
    [131]黄锡全.楚铜钱牌“见金”应读“视金”[J].中国钱币,1999(2):6-7.
    [132]黄锡全.读郭店楚简《老子》劄记三则[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58.
    [133]黄锡全.“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EB].(2001-02-26)http://www. jianbo. org/Wssf/Huangxiquan. htm.
    [134]黄锡全.出土文献与先秦货币研究——以新出楚简为例[M]//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20-121.
    [135]黄霎眉.古今伪书考补正[M].济南:齐鲁书社,1980.
    [136]季旭昇.从战国文字的“(?)”字谈诗经中“之”字误为“止”字的现象[J].中国诗经学会会务通讯(第18期),2000.
    [137]季旭异.由上博诗论“小宛”谈楚简中几个特殊的从肙的字[J].第十三届全国暨海峡两岸中国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539-554.
    [138]季旭昇.说覃盐[M]//龙宇纯先生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 司,2002:255-262.
    [139]季旭昇.《上博二》小议(二):《民之父母》“五至”解[EB].(2003-03-19)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jixusheng02. htm.
    [140]季旭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EB].(2005-08-15)http://www. jianbo. org/admin3/2005/jixusheng004. htm.
    [141]季旭昇.从《新蔡葛陵》简谈战国楚简“娩”字——兼谈《周易》“女子贞不字”[M]//2004年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里仁书局,2005:71-85.
    [142]季旭昇.上博五芻羲(上)[EB].(2006-02-18)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195.
    [143]季旭昇.上博五芻议(下)[EB].(2006-02-18)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196.
    [144]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羲[J].哲学研究1998(7):56-61.
    [145]姜广辉.关於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褚问题研究[J].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64-165.
    [146]姜广辉.关於郭店简《老子》三组简文的传本问题[EB].(2005-08-01)http://www. confucius2000. com/admin/list. asp?id=1880.
    [147]江侠庵,编挥.先秦经籍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48]孔仲温.郭店楚简《缁衣》字词补释[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244-245.
    [149]劳健.老子古本考[M].影印手稿本,1941:上卷40-41.
    [150]李承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译注(上)[M]//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昔者君老》《容成氏》泽注(上).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5:23-216.
    [151]李存山.徒郭店楚简看早期儒道关系[J].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02.
    [152]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J].孔子研究,2003(3):8-15.
    [153]李二民.《太一生水》劄记[J].简帛研究二○○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9-136.
    [154]李家浩.从曾姬无卹壶铭文谈楚滅曾的年代[J].文史(第三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11-18.
    [155]李家浩.信阳楚简中的“柿枳”[J].简帛研究(第二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10.
    [156]李家浩.包山楚简“蔽”字及其相关之字[C].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555-578.
    [157]李家浩.南越王墓卓馹虎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四[M]//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662-671.
    [158]李家浩.信阳楚简“乐人之器”研究[J].简帛研究(第三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13.
    [159]李家浩.读《郭店楚墓竹简》琐议[J].郭店楚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44-346.
    [160]李家浩.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徒“昆”之字[J].中国文字(新廿五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139-147.
    [161]李家浩.睡虎地秦简《日书》“楚除”的性质及其他[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四分,1999:883-903.
    [162]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4.
    [163]李家浩.说“(?)”字[J].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88-491.
    [164]李家浩.包山卜筮简218—219号研究[C].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203.
    [165]李家浩,杨泽生.谈上博竹书《鬼神之明》中的“送嵍公”[J].《简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7-185.
    [166]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园楚帛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7]李零.包山楚简研究(文书类)[M]//王玉哲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88-107.
    [168]李零.古文字杂识(两篇)[M]//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270-274.
    [169]李零.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諡——重读“秦王卑命”钟铭文[J].傅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6):23-28.
    [170]李零.古文字杂识(二则)[C].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759-761.
    [171]李零.李零自选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2]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J].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0.
    [17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J].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86.
    [174]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美国达慕思学院郭店楚简《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感想[M]//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0-193.
    [175]李零.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M]//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9-321.
    [176]李守奎.楚简文字考释三种[J].简帛研究(第三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6-28.
    [177]李守奎.楚文字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3-894.
    [178]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646.
    [179]李锐.“怀尔明德”探析[J].中国哲学史,2001(3):126-129.
    [180]李锐.“重文”分析法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7-134.
    [181]李锐.论上博简《鬼神之明》篇的学派性质——兼说对文献学派属性判定的误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8-33.
    [182]李松儒.上博七《武王践阼》的抄写特徵及文本构成[EB].(2009-05-18)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789.
    [183]李天虹.释楚简文字“度”[J].华学(第四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85-88.
    [184]李天虹.郭店楚简与传世文献互徵七则[J].江汉考古,2000(3):82-85.
    [185]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EB].(2003-05-31)http://www. jianbo. org/Zzwk/2003/wuhanhui/Litianhong. htm.
    [186]李天虹.《性自命出》“(?)”、“(?)”二字补释[J].简帛(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3-57.
    [187]李天虹.上博(六)劄记两则[EB].(2007-07-21)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650.
    [188]李学勤.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J].文物,1960(7):67-68.
    [189]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鶡冠子》[J].江汉考古,1983(2):51-56.
    [190]李学勤.燕齐陶文丛论[J].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1992:171.
    [191]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走出疑古时代.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1-19.
    [192]李学勤.古文献丛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93]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M]//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341-349.
    [194]李学勤.荊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J].文物天地,1998(2):28-30.
    [195]李学勤.郭店简与《礼记》[J].中国哲学史,1998(4):29-32.
    [196]李学勤.包山楚简中的土地买卖[M]//缀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151-155.
    [197]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J].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3-17.
    [198]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J].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8-21.
    [199]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M]//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28-33.
    [200]李学勤.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M]//重写学术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14-218.
    [201]李学勤.郭店简与《乐记》[M]//重写学术史.石家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60-266.
    [202]李学勤.《诗论》简的编聊与复原[J].中国哲学史,2002(1):5-8.
    [203]李学勤.汉字——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M]//中国古代文明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7-102.
    [204]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在“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会议闭幕式上的演讲[M]//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2.
    [205]李学勤.楚简《子羔》研究[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2-17.
    [206]李学勤.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M]//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4-237.
    [207]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3.
    [208]李学勤.谈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9(6):76.
    [209]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J].孔子研究,1998(3):69-82.
    [210]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J].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6-74.
    [211]廖名春.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唐虞之道》篇与《尚书》[J].中国史研究,1999(3):33-38.
    [212]廖名春.郭店简《性自命出》篇校释劄记[M]//新出楚简试论.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167.
    [213]廖名春.郭店简《成之闻之》篇校释劄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5):1-7.
    [214]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劄记[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66.
    [215]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J].中国哲学史2004(3):83-92.
    [216]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陈》与《慎子》佚文[EB].(2005-02-12) http://www. jianbo. org/admin3/2005/liaominchun003. htm.
    [217]廖名春.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EB].(2009-08-07)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865#_ednref1.
    [218]连劭名.《曾姬壶》铭文所见楚地观念中的地下世界[J].南方文物,1996(1):112-113.
    [219]林素清.郭店竹简《语丛四》笺释[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93.
    [220]林素清.重编郭店楚简《六德》[C].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香港: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75-76.
    [221]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J].江汉考古,1992(4):83-85.
    [222]刘国胜.曾侯乙墓E61号漆箱书文字研究——附“瑟”考[C].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691-710.
    [223]刘国胜.郭店竹简释字八则[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42-44.
    [224]刘国胜.信阳长台关楚简《遣策》编联二题[J].江汉考古,2001(3):66-70.
    [225]刘国胜.楚丧葬简牘集释[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26]刘洪涛,刘建民.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校读[J].简帛(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7-115.
    [227]刘和惠.鄂君启节新探[J].考古与文物,1982(5):60-65.
    [228]刘桓.释桼[M]//甲骨征史.哈雨演: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8-403.
    [229]刘桓.释甲骨文“(?)、遏”[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96-99.
    [230]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57-165.
    [231]刘乐贤.读郭店楚简劄记三则[J].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61-362.
    [232]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J].中国哲学史,2000(4):22-27.
    [233]刘乐贤.郭店楚简《六德》初探[C].郭店楚简国际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86-387.
    [234]刘乐贤.郭店楚简杂考(五则)[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00:206.
    [235]刘乐贤.《穷达以时》与《吕氏春秋·慎人》[J].华学(第四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89-94.
    [236]刘乐贤.读郭店简儒家文献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5):7-9.
    [237]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劄[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353-357.
    [238]刘乐贤.“速者不方”补说[EB].(2006-02-20)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11.
    [239]刘乐贤.楚秦选择术的異同及影响——以出土文献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6(6):19-31.
    [240]刘波.《楚帛书·甲篇》集释[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4-79.
    [241]刘信芳.楚简文字考释五则[M]//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86.
    [242]刘信芳.楚帛书论网[J].华学(第二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55.
    [243]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M].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9:35.
    [244]刘信芳.帛书《称》之文体及其流变[J].文献,2008(4):10-18.
    [245]刘信芳,阚绪杭,周群.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镈钟铭文初探[J].考古与文物,2009(3):102-108.
    [246]刘釗.谈包山楚简中“煮盐於海”的重要史料[N].中国文物报,1992-11-08(3).
    [247]刘釗.读郭店楚简字词箚记[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76.
    [248]刘釗.利用郭店楚笇字形考释金文一例[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277-281.
    [249]刘釗.释“值”及相关诸字[J].中国文字(新廿八期),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2:123-132.
    [250]刘钊.出土简帛文字丛考[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275-276.
    [251]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77-179.
    [252]梁静.《上博六·景公瘧》重编新释与版本封比[J].中国历史文物,2010(1):70-81.
    [253]梁立勇.郭店简二三字试释[EB].(2003-01-17)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liangliyong01. htm.
    [25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55]梁启超.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56]梁启超.论《老子》书作於战国之末[M]//古史辨(第四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207-208.
    [257]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33.
    [258]鲁家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戒》对读劄记[EB].(2006-04-13)http://www. bsm. org. cn/show article. php?id=326.
    [259]鲁惟一,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60]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4.
    [261]孟蓬生.郭店楚简字词考释[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404-407.
    [262]孟蓬生.郭店楚简字词考释(续)[J].简帛捂言文字研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2:24-27.
    [263]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劄记[EB].(2003-01-14)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mengpengsheng01. htm.
    [264]孟蓬生.释“(?)”[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267-272.
    [265]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J].简帛研究二○○四,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
    [266]孟蓬生.“(?)”读为“应”补证[EB].(2009-01-06)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628.
    [267]孟蓬生.“(?)”读为“应”续证[EB].(2009-01-10)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644.
    [268]孟蓬生.《保训》释文商补[EB].(2009-06-23)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827.
    [269]孟蓬生.《保训》“疾(?)甚”试解[EB].(2009-07-10)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844.
    [270]聶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154-172.
    [271]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4-81.P
    [272]庞樸.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迷——帛书《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J].文物,1977(10):63-69.
    [273]庞樸.思孟五行新考[J].文史(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165-171.
    [274]庞樸.初读郭店楚简[J].历史研究,1998(4):5-10.
    [275]庞樸.上博藏简零笺[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33-234.
    [276]庞樸.再说“五至三无”[EB].(2003-03-12)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pangpu03. htm.
    [277]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777.
    [278]彭林.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J].中国哲学 史,2001(2):97-102.
    [279]彭林.《六德》柬释[J].简帛研究二○○一,南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5-156.
    [280]彭浩.“钱器”小议[EB].(2006-03-01)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53.
    [281]彭浩.试说“畝纆短,田纆长,百糧箽”[EB].(2006-04-02)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312.
    [282]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J].音乐研究,1981(1):17-21.
    [283]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C].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1-5.
    [284]裘锡圭.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執”互讹之例[J].香港:东方文化,1998(1、2号合刊):39-45.
    [285]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J].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9-52.
    [286]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书与“道法家”——兼输《心术上》《白心》为慎道田骈学派作品[M]//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66-567.
    [287]裘锡圭.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於“绝伪弃诈”[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5-30.
    [288]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输《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J].北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00:225.
    [289]裘锡圭.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三则[J].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九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177-184.
    [290]裘锡圭.释“厄”[C].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5-133.
    [291]裘锡圭.由郭店简《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说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C].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43-56.
    [292]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劄记二则[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314-317.
    [293]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孩注意的问题[M]//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6.
    [294]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M]//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46-77.
    [295]裘锡圭.关於《老子》的“绝仁弃羲”和“绝圣”[J].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5.
    [296]裘锡圭.谈谈三年垣上官鼎和宜阳秦铜鍪的铭文[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277-282.
    [297]裘锡圭.再谈古文献以“埶”表“设”[C].“古道照颜色——先秦两汉古籍国际学术研封会”会议论文,香港,2009.
    [298]裘锡圭.是“恒先”还是“极先”?[EB].(2009-06-02)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806.
    [299]钱穆.先秦褚子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00]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M]//古史辨(第六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55-368.
    [30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855-856.
    [302]屈万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303]饶宗颐,曾寭通.楚帛书[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
    [304]饶宗颐,曾寭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05]饶宗颐.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異文探讨一例[M].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九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171-175.
    [306]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5.
    [307]商志(?).记商承祚教授藏长沙子弹库楚国残帛书[J],文物,1992(11):32-33.
    [308]单育辰.一九○○年以来出土简帛一览[J].简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81-513.
    [309]单育辰.《曹沫之陈》文本集释与相关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8-90.
    [310]单育辰.谈战国文字中的“凫”[J].简帛(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28.
    [311]单育辰.楚地遣策“宛”字的用法[EB].(2008-12-27)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912.
    [312]单育辰.佔毕随录之七[EB].(2009-01-01)http://www. guwenzi. com/SrcShow. asp?Src_ID=590.
    [313]单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R].长春:吉林大学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完成日期:2009-02-20:55.
    [314]单育辰.战国卜筮简“尚”的意羲——兼说先秦典籍中的“尚”[J].中国文字(新三十四期),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9:107-126.
    [315]沈培.上博简《缁衣》篇“(?)”字解[J].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8-74.
    [316]沈培.周原甲骨文裹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J].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45-366.
    [317]沈培.上博简《姑成家父》一个编联组位置的调整[EB].(2006-02-22)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19.
    [318]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EB].(2007-07-20)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642.
    [319]施谢捷.《古玺彙编》释文校订[M]//容庚先生百年誔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644-651.
    [320]史杰鹏.先秦两汉闭口韻词的同源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7.
    [321]史党社.读上博简《容成氏》小记[EB].(2006-03-06)http://www. jianbo. org/admin3/list. asp?id=1473.
    [322]宋华强.新蔡简中与“速”羲近之字及楚简中相关诸字新考[J].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6:149-164.
    [323]苏建洲.《容成氏》柬释(二)[EB].(2003-03-29)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sujianzhoul5. htm.
    [324]酥建洲.从古文字材料谈“(?)”、“棘”的文字构形及相关问题[J].中国学术年刊(第廿四期),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3:117-139.
    [325]苏建洲.以古文字的角度讨论《上博楚竹书》文本来源[M]//《上博楚竹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233-247.
    [326]孙飞燕.《容成氏》“思役百官而月青之”试解[EB].(2009-08-27)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881.
    [327]P M Thompson(谭樸森).The Shen-tzu Fragments (慎子佚文)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28]汤馀惠.包山楚简读後记[J].考古与文物,1993(2):71.
    [329]汤馀惠.鄂君启筋[M]//战国铭文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46.
    [330]汤馀惠,赖炳伟,徐在国,吴良宝.战国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9-250.
    [331]唐蘭.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门争的关系[J].考古学报,1975(1):17-27.
    [332]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M]//古史辨(第四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25-236.
    [333]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4.
    [334]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99-1100.
    [335]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纪名物分类匯释[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4-65.
    [336]王博.关於《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J].中国哲学史,1999(2):30-33.
    [337]王锷.《礼记》成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38]王国维.古史新证[M]//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後的讲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3.
    [339]王人聪.西周金文“(?)”一词补释[J].考古与文物,1987(2):49-50.
    [340]王叔珉.古书虚字新义[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107.
    [341]王廷洽.《诗论》与《毛诗序》的比较研究[M]//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39-46.
    [342]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J].学术集林(卷九),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19-131.
    [343]王志平.《诗论》笺疏[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10-232.
    [344]王志平.《诗论》发微[J].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0-65.
    [345]魏宜辉,周言.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232-233.
    [346]魏宜辉.利用战国竹简文字释读春秋金文一例[J].史林,2009(4):151-153.
    [347]吴徒周.口戕口——丛一个学术公案说起[N],文匯报,2009-01-24(6)
    [348]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5-281.
    [349]吴振武.关於新见垣上官鼎铭文的释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5-9.
    [350]萧毅.慈利竹书零释[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330-334.
    [351]邢文.《礼记》的再认识——郭店、上博楚简中与《礼记》有关的文献[M]//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李学勤教授伉俪七十寿庆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201-214.
    [352]興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経籍志详攷[M].东京:汲古书院,1995.
    [353]徐宝贵.郭店楚简研究三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22-25.
    [354]徐华.上博简《鬼神之明》疑为《董子》佚文[J].文献,2008(2):105-109.
    [355]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75-383.
    [356]徐洪興.疑古与信古——从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回顾本世纪关於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0-66.
    [357]徐在国.隸定古文疏证[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166-167.
    [358]徐在国.读《楚系简帛文字编》箚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82,84.
    [359]徐在国.郭店竹简选释[J].简帛研究二○○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3-164.
    [360]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劄记二则[EB].(2004-04-26)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168.
    [361]徐在国.释楚简“(?)”兼及相关字[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347-351.
    [362]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M]//康乐集——曾寭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31.
    [363]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劄(一)[EB].(2006-02-24)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6.
    [364]颜世铉.郭店楚简浅释[M]//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379-396.
    [365]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二)[J].江汉考古,2000(1):38-41.
    [366]颜世铉.郭店楚简《六德》笺释[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2001:469-470,487.
    [367]颜世铉.出土文献与傅世典籍校读二题[EB].(2009-06-29)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35.
    [368]严一萍.楚缯书新考(中)[J].台北:中国文字(第26册),1968:3005-3076.
    [369]晏昌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03-506.
    [370]杨树达.淮南子证闻[M]//淮南子证闻·盐铁论要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2-102.
    [371]杨泽生.说“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评的是《鄘风·柏舟》[M]//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47-50.
    [372]杨朝明.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J].孔子研究,2005(2):17-24.
    [373]姚治苹.《太一生水》与太乙九宫占[EB].(2000-05-14)http://www. jianbo. org/Wssf/Yaozhihual. htm.
    [374]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C].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20-236.
    [37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76]余嘉锡.古书通例[M]//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77]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箚九则[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379-390.
    [378]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76-1477.
    [379]于省吾.《诗经》中“止”字的辨释[M]//泽螺居诗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2:120-129.
    [380]余英时.《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M]//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39,145-146.
    [381]袁国华.《望山楚简》考释三则[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372-373.
    [382]赵海丽,蔡先金.“慎独”论之诗学渊源[J].管子学刊,2007(2):86-89.
    [383]赵建伟.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J].中国哲学史,1999(2):36.
    [384]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J].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88.
    [385]赵平安.释包山楚简中的“(?)”和“(?)”[J].考古,1998(5):80-81.
    [386]赵平安.战国文字的“(?)”与甲骨文“(?)”为一字说[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275-277.
    [387]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附释古文字中的“冥”[J].简帛研究二○○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59.
    [388]趙平安.釋古文字資料中的“(?)”及相關諸字——從郭店楚簡談起[J].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8-85.
    [389]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J].中国文字(新廿七期),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1:51-63.
    [390]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論兩周時代的職官“醯”[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282-285.
    [391]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及相關資料研究——以齊“(?)(徙)鹽之璽”為中心[J].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107-113.
    [392]趙平安.上博藏楚竹書《競建内之》第9至10號簡考辨[J].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13.
    [393]趙平安.對上古漢語語氣詞“只”的新認識[J].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
    [394]趙平安.關於“(?)”的形義來源[J].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7-22.
    [395]趙平安.谈“瑟”的一个变体[EB].(2009-01-12)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648.
    [396]趙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97]趙彤.“卉”是楚方言词吗?[EB].(2007-06-17)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581.
    [398]張崇禮.郭店楚簡《語叢四》解詁一則[EB].(2007-04-07)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544.
    [399]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400]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174,705.
    [401]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M]//廣校雠略·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402]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J].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242.
    [403]张心澂.伪书通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404]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单位论文,2005:106-113.
    [405]鄭剛.古文字資料所見疊詞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6(3):110-116.
    [406]鄭剛.楚簡道家文獻辨證[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61-75.
    [407]郑良树.续伪书通考[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408]鄭振鐸.讀《毛詩序》[M)//古史辨(第三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41-251.
    [409]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一篇浸透著奴隸主思想的反面教材——談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竹书[J].文物,1976(6):76-79.
    [410]周波.上博五劄记(三则)[EB].(2006-02-26)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id=237.
    [411]周波.讀《容成氏》、《君子為禮》劄記(二則)[J].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31-341.
    [412]周波.中山器铭文补释[EB].(2009-09-08)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_ID=899.
    [413]朱鳳翰.再讀殷墟卜辭中的“眾”[C].“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会议论文,台北,2008.
    [414]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解[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52-172.
    [415]周凤五.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J].中国文字(新廿四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126-127.
    [416]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制特徵及分类意羲[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0.
    [417]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EB].(2003-01-10)http://www. jianbo. org/Wssf/2003/zhoufengwu01. htm#_ftnrefl9.
    [418]周鳳五.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說CM]//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85-190.
    [419]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J].考古学报,1972(1):73-89.
    [420]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啟節考(八篇)[M]//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1-70.
    [421]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22]朱淵清.從孔子論《甘棠》看孔門《詩》傳[M]//上博館藏戰國楚竹簡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8-13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