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奇龄易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末,满人以关外民族,问鼎中原,开启中国两百多年外族统治的历史。因夷夏之辨,满汉之分,在统治者的眼中,是亟待解决的政治课题。顺治、康熙等皇帝,皆致力于消弭汉人的“正统”观念,积极笼络士人。在大力推动学术的影响之下,间接促使了宋明理学到乾嘉汉学的过渡。置身于社会变革和学风变化的历史环境中,许多学者不同程度地冲出理学营垒,或为本学派补偏救弊,或与心学乃至理学彻底决裂。
     在整个学术思想界不约而同对理学进行清理批判的历史潮流中,毛奇龄逐渐形成自我的易学观和解易方法。本论文拟对毛奇龄的易学,作整体全面性的探究与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推易明而筮法见。毛奇龄认为《周易》本为卜筮之作,然代表《周易》的卜筮法,历经干年后不传,各式解法从生,越加繁殚,而推易法既承文、周、孔的意志,又掌握《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的原则,因此毛奇龄认为推易法得明,周太史古筮法则越明。
     “五易”说。毛奇龄的“五易”,即“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论点,是毛奇龄《仲氏易》中的易学系统,也是毛氏易学系统的重要构架。而“转易”、“对易”、“移易”三易则为毛奇龄自创之法,其中又以“移易”为《仲氏易》一书的骨干。
     “推易”说。毛奇龄以“演易系辞”的路线,深入探究推易法的定义。大体上,推易法虽然强调爻位的“阴阳分聚”、“上下推移”而非“卦变”的概念,且屡次提到,自己的推易说与前儒的卦变说不同。并详析了推易法的“不易卦”、“聚卦”、“半聚卦”、“子母易卦”、“分易卦”等形式。
     毛奇龄易学的解易方法。大体上,毛奇龄解易的手法不外乎三法,一是“以诸经解易”、二是“以史书证易”、三是“以演易系辞解易”。其中“演易系辞”即为毛奇龄为解推易法而整理的十法,因此“演易系辞”也为推易法的一环。由于毛奇龄在易学著作中援引众多资料证易,经典更为重要佐证,因此,毛奇龄在释各卦中,遇有性质或内容相似者,则会援引《尚书》、《诗经》、《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尔雅》以解易,而其中毛奇龄又以《春秋》与“礼经”两部分为重,并以经典间相关资料作为互证之用。
     对邵雍《先天图》的批判。毛奇龄在《仲氏易》中,以八点批判邵雍《先天图》之误,证明邵雍《先天图》并非伏羲画卦之法,并引《系辞》“易有太极”章,强调从太极至两仪、至四象、至八卦的顺序,乃为一种“揲蓍”过程,而非画卦之序,因此邵雍《先天图》乃依“易有太极”一章而画之,非伏羲画卦之法。
     考辨与批驳《河图》、《洛书》。指出《河图》、《洛书》原本书籍之类;陈抟之徒窃取郑玄五行生成数为河图,纬书九宫图为洛书,后人又牵强附会,妄加推演,皆为无稽之谈;黑白点图式乃方外异氏所为,属于丹道一类,不可篡乱经文。那种以图、书为画卦作《易》之本、中国文化源头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考证《太极图》。毛奇龄认为周濂溪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最原初的文献应是东汉《周易参同契》,毛奇龄认为《周易参同契》彭晓注本有《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后来隋唐间道士把这二图结合成为《太极先天之图》,被载入《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再编入《道藏》。毛氏认为陈抟取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的图,改为《太极图》,传给周濂溪。另一方面毛奇龄又提出《太极图》出于佛教禅宗唐代圭峰的《十重图》。总括以上的证据包括:《周易参同契》彭晓注本的图、《道藏》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的图、圭峰的《十重图》和陈抟的图。
During the final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Manchu, the minority, wo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opened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minority's ruling the China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Since "Yi Xia Distinction" and "Man Han Difference", in the eyes of the rulers is the urgent political issue to resolve. Emperor Shunzhi, Kangxi and so on all devoted themselves to eliminate the Han Chinese "orthodox" concepts, and actively win over the literati. Influenced by vigorously promoting academic, Neo-Confucianism was led indirectly to the Qian Jia exegetics. Under the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tudying style change, many scholars, in various degrees, out of Neo-Confucianism camp, or school-based rectify, or Science of Mind as well as a complete break.
     At the time of academic intellectual critique of Neo-Confucianism to clean up the historical trend, MAO Qi-ling created his own theory and method of explaining the Zhouyi. In this thesis, MAO Qi-ling's Yi-ology to learn to be thinking, for an overall comprehensive inquiry and inspection, mainly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study Zhouyi clearly and divination method is available. MAO Qi-ling holds that the Zhouyi originally is a book of divination with the divin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however, various methods of explaining the Zhouyi are complicat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Through studying the Zhouyi can succeed the will of King Wen, Duke Zhou and Confucius and als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the three Yi method recorded in the Zhouyi Rites. So, MAO thinks that when one can study the Zhouyi clearly he can master the ancient divination clearly.
     Five Yi theory. MAO Qi-ling believes that Five Yi consists of Bianyi (change), Jiaoyi (exchange), Zhuanyi (convey), Duiyi (transaction), Yiyi (transfering), all of which compose the Zhouyi system of MAO Qi-ling and are the important framwork of his Yi-ology. Zhuanyi, Duiyi and Yiyi are his creative method, and the Yiyi is the mainstay in his Zhongshiyi.
     Tuiyi theory. MAO Qi-ling in-depth researches on studying the definition of Tuiyi method, with the explaining Zhouyi by "yanyisicih". In general, Tuiyi method is to emphasize the Yao-bit "yin and yang sub-gather", "goes up and down" instead of "Gua change" concept, and has repeatedly mentioned his Tuiyi theory with the former Confucianism Gua change different variable. And MAO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uiyi method to push the "non-Yigua", "poly-Gua", "semi-poly-Gua", "picture-Yi Gua", "sub-Yigua" form.
     MAO's method of explaining the Zhouyi. In general, his method means nothing more than three methods, the first is to explain the Zhouyi by the Classics, the second is to introduce the history events to interpret the Zhouyi, and third is to interpret the Zhouyi by deducing the statements of hexagrams and lines, of which the last one belongs to MAO's unique methods. As MAO introduces the literature to learn the many information proof Zhouyi, classic is even more important evidence, therefore, MAO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xagrams in case of similar nature or content of those, it will invoke the Book of History, Book of Songs, Spring and Autumn Three-chuan, Zhou Rites, Yili, Book of Rites, University, Doctrine of the Mean, Er Ya to explain Zhouyi, of which MAO does use Spring and Autumn and ceremony by the two parts everything else, and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s a cross between the classic card use.
     Criticism on SHAO Yong's Priori Map. MAO criticizes SHAO Yong for his Priori Map, thinks that is not a painting Fu Xi Gua of law, and cited copulative "Yi to have a Taiji," a chapter, stressing From Taiji to the second device, to the four images, to gossip in the order, and it is a "sort out divining stalks Achillea" process, rather than drawing hexagrams of the sequence, so SHAO Yong's Priori Map Corneille "Yi to have Taiji," a chapter on the painting, Non-Fuxi drawing hexagrams of the law.
     Textual Research and refuted the river map, Luo book. MAO points out that the River Map, Luo book like the original books; CHEN Tuan takes the five elements generate the number of ZHENG Xuan river map, Luo Wei Shu Lo Shu Square photo book, Later a far-fetched, make improper deduction are all run nonsense; black and white point's schema is different by the parties themselves belong to a class of Dan Road, can not be usurped arbitrary texts. That in order to map books for the painting Gua as Zhouyi the book, th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s view is untenable.
     Textual research on Taiji map. MAO Qi-ling thinks that ZHOU Lian-xi's Taiji map comes from the Taoist,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most original literature should b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Kinship, MAO holds that Kinship, PENG Xiao note consists of water and fire Kuang profile map and sanwu to the fine map, and later between the Sui and Tang Taoist these two map with a Priori Taiji map was loaded at the top of Big Dong Zhen Yuan Miao by products, and th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Taoist. MAO view that CHEN Tuan takes the top of the Big Dong Zhen Yuan Miao by the goods map, the words Taiji map pass-week Lian Xi. On the other hand, MAO has put forward the Taiji map of Zen Buddhism in the Tang Dynasty Guifeng out of the shi re-map. All in all evidence, including:Kinshi PENG Xiao Note This figure, Taoist in the top of the Big Dong Zhen Yuan Miao by the goods map, GUI Feng's Shi re-map and CHEN Tuan's map.
引文
①《周易·系辞下》卷十。
    ②(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54页。
    ③林庆彰:《朱熹论“易”象与易“理”》,《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册,中央研究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5月,155-156页。
    ①(清) 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清)焦循:《雕菰集》卷六,《读书三十二赞》。
    ③(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六。
    ④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二十五,《西河学案》。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193页。
    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4-145页。
    ⑦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刘师培论学论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①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1月,217页。
    ①徐芹庭:《易学源流》,国立编译馆,1987年版。
    ②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③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①戴君仁:《阎毛古文尚书公案》,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四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③杨效雷:《清儒易学举隅》,香港国际学术文化咨询出版公司,2003年版。
    ④汪学群:《清初易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①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6月。
    ②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周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6月。
    ③陈逢源:《毛西河《四书》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6月。
    ①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婚礼、丧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年6月。
    ②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6月。
    ③张敏容:《毛奇龄《易》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
    ④赖芳晖:《毛奇龄《四书改错》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4月。
    ①吕兆欢:《毛奇龄韵学研究》,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②萧雅俐:《毛奇龄《仲氏易》研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6月。
    ③杨君勤:<《论语稽求篇》读后>,《孔孟月刊》第3卷第4期(1964年4月),19-21页。
    ①陈德述:<试论毛奇龄的反宋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5期,22-26页;《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405-414页。
    ②林庆彰:<毛奇龄、李塨与清初的经书辨伪活动>,《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1992年5月;《清代学术论从》第1辑,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337-352页:《清代经学研究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1-36页。
    ③曾美云:<毛奇龄评朱子《诗》说论衡>,《中国文学研究》第8期,1994年5月,157-196页。
    ①陈德述:<毛奇龄思想初探>,《儒学文化论》,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1月,230-249页。该文后更名为<毛奇龄实学思想初探>,载于《儒学文化新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1月,584-605页。
    ②郑吉雄:<全祖望论“毛奇龄”>,《台大中文学报》,第7期,1995年4月,281-311页。
    ③康义勇:<毛奇龄对朱子《论语集注》的评价>,《第四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1995年11月,《清代学术论丛》第1辑,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319-336页。
    ④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543-560页。该文以<毛奇龄学术研究>为题,收入《清代学术文化史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
    ⑤杜明德:<《毛奇龄婚礼学研究》摘要>,《高雄师大学报》,第10期,1999年4月,187-228页。
    ①金弼洙:<毛奇龄《仲氏易》的推移法研究>,《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1999年6月,282-306页。
    ②陈逢源:<毛奇龄经学论著及其学思历程>,《东吴中文学报》,第6期,2000年5月,105-130页。
    ③陈逢源:<毛奇龄《四书》学中的义理内涵>,《中华学苑》,第55期,2001年2月,97-121页。
    ④陈居渊:<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125-130页。
    ①张寿安:<毛奇龄论“传位法”>,《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241-255页。
    ②张寿安:<毛奇龄论“成妇重于成妻”>,《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410-431页。
    ③郑万耕:<毛奇龄对河图洛书的驳斥>,《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2001年8月,15-21页。
    ④傅璇琮:<毛奇龄合集序>,《书目季刊》第36卷第4期,2003年3月,123-125页。
    ⑤魏千钧:<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研>,《中国文学研究》第18期,2004年6月,197-215页。
    ①侯美珍:<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析论——兼谈“稗官野乘,悉为制义新编”的意涵>,《台大中文学报》,第21期,2004年12月,185-214页。
    ②阎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6期,2005年11月,22-26页。
    ③程二奇:<毛奇龄《推易始末》与清代汉学之复兴>,《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154-156页。
    ④郭或:<清代的易图——毛奇龄《推易始末》中的卦变图>,此文收入《易图讲座》一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219-223页。
    ①胡春丽:<从《四库全书》看毛奇龄>,《理论界》,2009年11月,114-117页。
    ②丁鼎:<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和学术地位>,《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2007年9月,465-475页。
    ①田智忠:<毛奇龄《太极图遗义》考辨>, 《周易研究》,2009年第3期,30-37页。
    ②李申:<毛奇龄论《周氏太极图渊源》>,《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24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
    ②《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
    ①《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①(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序》,《周易折中》,九州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②(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三十八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12页。
    ③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215页。
    ④文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之《周易述义》简介,转引自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易经全译》,巴蜀书社,1999年12月,212-213页。
    ①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216页。
    ②(明)王阳明:《传习录》,凤凰出版社,2001年出版,35页。
    ③(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一,《黎洲先生神道碑文》,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67页。
    ④(清)黄宗羲:《南雷文案》卷四,“七怪”。
    ⑤(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甬上证人书院记”;“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集解》卷七,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第6页。
    ②詹海云:《清初实学思潮》,《第一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1990年,13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第13页。
    ④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卷四,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30页。
    ①杨效雷:《清儒易学举隅》,香港国际学术文化咨询出版公司,2003年版,200页。
    ②(明)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卷十,《答安东守约问八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③(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④(清)黄宗羲:《南雷诗文集》上,《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⑤(清)李颙:《二曲集》卷十四,《周至答问》,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⑥(清)费密著,刘锋晋点校:《弘道书》卷上,《圣人取人定法论》,新都文史第二十辑。
    ⑦(清)惠栋:《九经古义述首》,《松崖文钞》卷一,艺文印书馆,1970年,第4页。
    ①(清)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研经室二集》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505页。
    ②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人”见《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
    ④(清)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十三,《语录》,《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⑤(清)王夫之:《周易内传》卷六上,《系辞下传》第十一章,《船山全书》。
    ①(清)张尔岐:《周易说略》卷八上,《系辞下传》第五章。
    ②(清)钱澄之:《田间易学》卷二,《乾》。
    ③(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清)顾炎武:《日知录集解》卷一,“孔子论易”条,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版。
    ⑤(清)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一,《晋》,《四库全书》本。
    ⑥(清)皮锡瑞著,周子同注译:《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323页。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941-942页。
    ②冯辰、刘调赞:《李塨年谱》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③(清)李颙:《二曲集》卷十四,《盩厔答问》,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④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216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艺文印书馆,1988年出版,第317-318贞。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第81页。
    ③(清)皮锡瑞著,周子同注译:《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363-364页。
    ④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七册,《戴东园的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45页。
    ⑤(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第43页。
    ①按:依据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二)一文又记载:“《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易类一八六部,又术数类占筮四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武作成)著录易类一八六部,又术数类占筮三部,《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易类》(王绍曾)著录七八六部,此三目之易类计一三零六部,易占计七部,为清代易学著述情况之总结。”(《周易研究》,1994年第1期),第40页。
    ②黄沛荣:《易学乾坤》,大安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69页。
    ③孙剑秋:《清代吴派经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12月,第121-122页。
    ④汪学群:《清初易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7页。
    ①《元代经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黄沛荣:《元代易学平议》,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12月,15页。
    ②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217页。
    ①(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周易内传附发例》,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683页。
    ②廖名春:《周易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333页。
    ③据《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转引自廖名春:《周易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346页。
    ④胡适:《颜李派的程廷祚》,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第十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402页。
    ①(清)张尔岐:《周易说略》卷首,《周易说略序》。
    ②(清)钱澄之:《田间易学》卷首,《易学凡例》,黄山书社1998年标点本。
    ③(清)顾炎武:《日知录集解》卷一,“朱子《周易本义》”条,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版。
    ④(清)付以渐、曹本荣:《易经通注》卷首,《易经通注表》,《四库全书》本。
    ①(清)李光地等:《周易折中》卷首,《凡例》,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②(清)李光地:《周易通论》卷一,《易本》,《四库全书》本。
    ③(清)惠栋:《松崖笔记》卷三,《道学传》,《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书店,1994年出版。
    ④(清)惠栋:《易汉学》卷八,“辨太极图”条,《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⑤(清)惠栋:《易汉学》卷八,“辨先天后天”条,《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⑥(清)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卷首,《周易虞氏义序》,《清经解》本。
    ①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北京:中国书店,1997年出版,112页。
    ②(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序言,《黄宗羲全集》第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第759-760页。
    ①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5月,75页。
    ②(清)张惠言:《周易虞氏易》,《清经解》本。
    ①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四)》,《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16页。
    ①毛奇龄:《西河合集·自为墓志铭》,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出版。
    ②毛奇龄:《西河合集·自为墓志铭》,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出版。
    ③《国朝晋献类征》卷一一九,郑方坤撰《小传》。
    ④(清)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一,咸丰八年王藻刻本。
    ①《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儒林列传下一·毛奇龄》,王钟翰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5456页。
    ②《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儒林列传下一·毛奇龄》,王钟翰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5456页。
    ③关于其卒年,有二说,一为康熙五十二年,一为五十五年。据其门人蒋枢于五十九年补辑《西河合集》云:“先生自康熙三十八年以后,越五年而东归草堂,又九年而卒”,当为五十二年。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六章《阎潜邱毛西河》,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226-232页。
    ②《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儒林列传下一·毛奇龄》,王钟翰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5457页。
    ③《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儒林列传下一·毛奇龄》,王钟翰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5457页。
    ④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下,中国书店,1984年出版,第1567页。
    ⑤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258页。
    ①(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十一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183-184页。
    ①(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仲氏易三十卷》,《西河合集》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②(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十一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479页。
    ③(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推易始末》四卷,《西河合集》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①(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十一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549-550页。
    ②(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221页。
    ①(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河图洛书原编》一卷,《西河合集》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②(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十一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519-520页。
    ③(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春秋占筮书》,《西河合集》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①(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184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孔子论易”条,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24页。
    ②(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孔子论易”条,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25页。
    ③(清)毛奇龄:《西河集·辨圣学非道学文》,卷一百二十二,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322页。
    ④(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一零一《自为墓志铭》第一三二一册,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321-322页。
    ①(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五,《周官九拜解》,中华书局,1998年,第126页。
    ①(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首,《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②(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①(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先天图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①(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先天图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①(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卷首,《图书辨惑原序》,《四库全书》本。
    ②(清)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八,《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四库全书》本。
    ③(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条,《四库全书》本。
    ①(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条,《四库全书》本。
    ②(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条,《四库全书》本。
    ③(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条,《四库全书》本。
    ④(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条,《四库全书》本。
    ①(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条,《四库全书》本。
    ②(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太极图说辩”条,《四库全书》本。
    ③(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太极图说辩”条,《四库全书》本。
    ①(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太极图说辩”条,《四库全书》本。
    ②(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太极图说辩”条,《四库全书》本。
    ③(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太极图说辩”条,《四库全书》本。
    ①《新校本汉书》卷八十八,3597贞。
    ②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54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43页,《四库全书》本。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4-25页,《四库全书》本。
    ②(清)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一,1页,《四库全书》本。
    ③(清)毛奇龄:《春秋占答书》卷一,2-3页,《四库全书》本。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08页,《四库全书》本。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25页,《四库全书》本。
    ③《周易正义》卷八,176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30贞,《四库全书》本。
    ①(清)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一,2-3页,《四库全书》本。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5页,《四库全书》本。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53页,《四库全书》本。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89页,《四库全书》本。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89页,《四库全书》本。
    ①(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136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4页,《四库全书》本。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6页,《四库全书》本。
    ②《周易正义·序》,2页。
    ①(宋)程颐:《易程传·序》,1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65,1602-1606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19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1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6页。
    ①张敏容,《毛奇龄《易》学研究》,55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19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6-7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7页。
    ②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5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1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1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8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9-10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10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10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0页,《四库全书》本。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③(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1-3页,《四库全书》本。
    ①内容参见后章“以演易系辞解易”。
    ②(清)毛奇龄:《西河合集、西河经集凡例》,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出版。
    ③(清)李塨:《西河合集总序》,载《西河合集》卷首。
    ①(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136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22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二,285贞。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0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24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1页。
    ③(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4-5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20页。
    ①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九,225页;(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二,10页。
    ②(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二,10页。
    ③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97页。
    ④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三,56页。
    ⑤(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7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8-9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9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19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卷四,44、73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19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9-30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30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30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48页。
    ④(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二,3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七,155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八,407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7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7页。
    ⑤(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二,294页。
    ⑥(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二,298页。
    ⑦(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四,9页。
    ⑧ (宋)朱熹:《易本义·周易本义图》,9-10页。
    ⑨(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四,9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78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30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77、584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78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31页。
    ⑥(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31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31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38页。
    ②(宋)朱熹:《易本义·周易本义图》,9-10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6页。
    ②(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15页。
    ③(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四,6页。
    ①(宋)朱震:《汉上易传·丛说》,378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481卷,13175页。
    ①(清)晏斯盛:《学易初津》下卷,281页。
    ②(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135页。
    ①(清)毛奇龄:《西河合集·经例》,6-9页。
    ②(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卷首》,34。
    ①(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序目》,浙江巡抚采进本。
    ②(清)毛奇龄:《西河合集·与朱鹿田孝廉论(论)、〈孟〉书》,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
    ③(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四书賸言》补一,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
    ④(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四书賸言》补一,《圣门释非录》卷三,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
    ⑤(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复章泰占质经问书》,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
    ⑥(清)阮元:《皇清经解·毛检讨经问》。
    ⑦(清)毛奇龄:《西河合集·〈经义考〉序》,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
    ⑧(清)毛奇龄:《昏礼辨证序目》,《西河合集》,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
    ①(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古文尚书冤词)书》,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出版。
    ②(清)毛奇龄:《西河合集·论语稽求篇》卷八,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4年出版。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4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2页。
    ②(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1-3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695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1页。
    ②(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1页。
    ③《周易正义》卷九,184页。
    ①《周易正义》卷九,185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696页。
    ③《周易正义》卷九,185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696页。
    ⑤《周易正义》卷九,185-186页。
    ⑥(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1-2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九,696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54贞。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四,549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697-705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二,286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91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00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二,286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91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00页。
    ②(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一,265页。
    ①《周易正义》卷九,184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74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75-76页。
    ④陈廖安:《论<.易·坤>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春风煦学集》,17-23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六,133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八,422页。
    ③《周易正义》卷八,175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九,683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8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七,395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68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七,168-169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24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87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三,302-303页。
    ②《周易正义》卷八,175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九,681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一,270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92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92页。
    ⑤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274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②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271页。
    ③所谓“比”,指在一卦的卦体中,其相邻两爻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参见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49页。
    ①所谓“据”,在一卦的卦体中,一般指阳爻立于阴爻之上,则此阳爻对于下面的阴爻称之为“据”。参见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5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89页。
    ③(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3页。
    ④(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3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17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17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一,258页。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②毛奇龄云:“上乘坤土之甘”,故有土气。见(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17页。
    ③<节>卦体大<离>,<离>为火,故有火气。见(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72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06页。
    ⑤甲乙为春为东方,丙r为夏为南方,庚辛为秋为西方,壬癸为冬为北方,参见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206页。
    ⑥(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三,529页。
    ⑦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213贞。
    ①(清)毛奇龄:《推易始末》卷一,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40页。
    ①魏千钧:<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第18期,212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14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94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87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三,317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八,419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28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21-222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四,325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三,306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二,518页。
    ④曾美云:<毛奇龄评朱子诗说论衡>,《中国文学研究》第8期,39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711-712页。
    ②《易韵》:“顾《周易》非尽用韵者,其《彖》、《象》原辞亦偶然及之,惟夫子上、下《象传》并《杂卦传》,则无一不韵。”,(清)毛奇龄:《易韵》卷一,1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711页。
    ④(宋)陈彭年等重修:《宋本广韵》卷二,181页。
    ⑤(宋)陈彭年等重修:《宋本广韵》卷四,341页。
    ⑥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研究》,145页。
    ⑦(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五,345-346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三,535页。
    ②“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周易正义》,卷六,127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595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24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五,352页。
    ②见《周礼·春官宗伯》“以享先妣”一语。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704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五,351页。
    ⑤《周易正义》卷八,185-186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23页。
    ②《周礼正义》卷十八,278-280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23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五,123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九,449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九,449页。
    ②《礼记正义》卷十二,242贞。
    ③《礼记正义》卷四十九,837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604页。
    ⑤《礼记正义》卷五十一,868页。
    ⑥(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80页。
    ⑦《周易正义》卷九,189页。
    ①《论语注疏》卷五,109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二,503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六,376-377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九,221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87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八,187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600页。
    ④《周易正义》卷八,166-168页。
    ①吴怀祺:《易学与史学》,18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603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53页。
    ②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五,126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53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48-253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八,414-415页。
    ①《新校本汉书》卷二十四,1178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54页。
    ③《说卦》:<艮>为山。见《周易正义》卷九,186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二,500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二,500页。
    ①《新校本汉书》卷二十四,1178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一,267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七,617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二,514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608页。
    ⑥(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二,289页。
    ⑦(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604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九,674页。
    ②《新校本汉书》卷二十四,1178页。
    ③《周易正义》卷七,153页。
    ④《周易正义》卷七,155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37页。
    ⑥《新校本汉书》卷二十一,983页。
    ⑦“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前。
    ⑧(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51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94页。
    ②《新校本汉书》卷八十五,3470页。
    ③《新校本汉书》卷八十五,3471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三,544-545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四,564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三,537页。
    ③吴怀祺:《易学与史学》,209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六,601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六,366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七,160-161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七,161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三,524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95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76-577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77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九,431页。
    ①(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二,377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4-6页。
    ②(宋)朱熹,《易本义·周易本义图》,7页。
    ①(宋)朱熹:《易本义·周易本义图》,7、8页。
    ①金弼洙,〈毛奇龄《仲氏易》的推移法研究>,286-288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一,5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54-655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54-655页。
    ①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艺文印书馆,1996年12月,278页。
    ②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艺文印书馆,1996年12月,168页。
    ①廖名春:《周易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215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周易图说》,九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2页。
    ②(宋)朱熹:《周易本义》,《周易图说》,九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2页。
    ①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商务印书馆,1968年,20页。
    ①陈德述:《试论毛奇龄的反宋学思想》,此文收入林庆彰编:《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出版,410页。
    ②(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6页。
    ①(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7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641页。
    ①(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30页。
    ①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文津出版社,1991年,105页。
    ①(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32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八,《系辞下传》,《四库全书》本。
    ②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月,195-196页。
    ①李申:《话说太极图——易图明辨补》,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7月,6页。
    ①(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9页。
    ②(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15页。
    ①此二图亦为胡渭《易图明辨》所收录,见该书卷三,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217页。
    ②(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38页。
    ①(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17贞。
    ①(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卷一,7页。
    ②(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卷一,9页。
    ①李申:《话说太极图》,知识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32页。
    ②余嘉燮:《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①《四库全书》第一○五八册,559-560页、5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②(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2552页。
    ③《四库全书》第一○五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559-560页。
    ④此图载胡渭:《易图明辨》卷三,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67页。胡氏又作有《新定月体纳甲图》,70页。
    ⑤朱子《周易本义》卷首载有邵氏所谓伏羲先天四图和文王后天二图。覆元至正本程氏《易传》卷首也载有 此六图,为朱子所辑录;见《古逸丛书》上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遵义黎氏校刊本,1997年版,106-107页。另,《宋元学案》之《百源学案》亦载此六图。
    ①邵雍说:“先天学,心法也。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也。”(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391页。
    ②(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197页。
    ③(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88、390页。
    ④(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389、391-392页。
    ①(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560-561页。
    ①(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7页。
    ①(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8页。
    ①(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27页。
    ①李申:《话说太极图》,知识出版社,1992年出版,35页。
    ②《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胡广仲书》。
    ①李申:《易图考后记》,《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112页。
    ②林忠军:《象数易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8年出版,第194-195页。
    ①(宋)周敦颐: 《周子通书》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219页。
    ②(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二,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524页。
    ③(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二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315页。
    ①(清)毛奇龄:《西河文集》,书五,187页。
    ②(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425页。
    ①《周敦颐集》附录一,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
    ①《周敦颐集》卷三,《杂著·诗》。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八,《太极图授受考》,《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472页。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五,《启蒙图书》,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首,《易图明辨题词》,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四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285页。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伏羲作易之本不专在图书”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天地之数不得为河图”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五行生成之数非河图并非大衍”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太极两仪四象非图书之所有”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太极两仪四象非图书之所有”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图书不过为易兴先至之祥”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③(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图书不过为易兴先至之祥”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④(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古河图之器”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一,《河图洛书》“论古洛书之文”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五行》“论古五行之序”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③(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五行》“论洪范五行传生成之数”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九宫》“论古九宫之数”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九宫》“论乾凿度太一九宫之数”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③(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六,《先天古易上》“论邵子伏羲八卦次序”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六,《先天古易上》“论邵子伏羲八卦次序”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③(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六,《先天古易上》“论邵子伏羲八卦次序”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六,《先天古易上》“论邵子伏羲八卦方位”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②(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三,《周易参同契》“论炼已进火”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③(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六,《先天古易上》“论邵子伏羲八卦方位”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④(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七,《先天古易下》“论邵子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⑤(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七,《先天古易下》“论邵子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⑥(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八,《后天之学》“论邵子文王八卦方位”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①(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十,《象数流弊》“论邵康节”条,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②许朝阳:《胡渭易图明辨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7月),101页。
    ③(清)李塨:《恕谷后集》卷一,《送黄宗夏南归序》,齐鲁书社,2001影印本。
    ④(清)李塨:《周易传注》卷首,《周易传注原序》,《四库全书》本。
    ①冯辰撰:《李恕谷先生年谱》卷三,戊寅四十条,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②(清)李塨:《周易传注》卷五,《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①(清)李塨:《周易传注》卷五,《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①(清)李塨:《周易传注》卷五,《系辞上传》,《四库全书》本。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六,《经部·易类六》,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①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一,《易本义九图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7年齐鲁书社标点本。
    ②雷鈜:《经笥堂文钞》卷一。
    ③丁寿昌:《读易会通》卷一,中国书店1992年出版。
    ①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文化史论·毛奇龄学术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140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28页。
    ①郑吉雄:<全祖望论“毛奇龄”>,《台大中文学报》,第7期,28页。
    ②(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卷二十七,16页。
    ①(清)晏斯盛:《学易初津》,页282页。
    ②(清)江藩:《国朝经师经义目录》,178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六,153页。
    ④(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七,163页。
    ⑤(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84页。
    ①(清)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七,156页。
    ②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61页。
    ③(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143页。
    ④(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240页。
    ①(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五,584页。
    ②(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91页。
    ③(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四,73、75页。
    ④(清)晏斯盛:《易翼说》,卷十二,482页。
    ⑤(清)晏斯盛:《易翼说》,卷二十二,482页。
    ⑥(清)毛奇龄:《仲氏易》,卷十,233页。
    ①(清)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七,156页。
    1、(清)毛奇龄:《推易始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2、(清)毛奇龄:《仲氏易》,广文书局,1974年9月,《易学丛书续编》本。
    3、(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绩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4、(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四库全书》本。
    5、(清)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广文书局,1974年9月,《易学丛书续编》本
    6、(清)毛奇龄:《易小帖》,《四库全书》本。
    7.(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浙江巡抚采进本。
    8、(清)毛奇龄:《易韵》,商务印书馆,1983年7月,《四库全书》本第242册。
    9、(清)毛奇龄:《经问》,商务印书馆,1983年7月,《四库全书》本第191册。
    10、(清)毛奇龄:《西河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7月,《四库全书》本第1321册。
    11、(清)毛奇龄:《西河合集》,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1984年出版。
    1、(宋)朱熹:《周易本义》,九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
    2、(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4、(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5、(宋)朱震:《汉上易解》,《宋史·朱震传》。
    6、(宋)周敦颐:《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年出版。
    7、(宋)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8、(明)王阳明:《传习录》,凤凰出版社,2001年出版。
    9、(明)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10、(明)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
    11、(明)杨慎:《杨升庵全集》,乾隆本。
    12、(清)皮锡瑞著,周子同注译:《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13、(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14、(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
    15、(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16、(清)李光地:《周易折中》,九州出版社,2003年出版。
    17、(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
    18、(清)黄宗羲:《南雷文案》。
    19、(清)顾炎武:《日知录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
    20、(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21、(清)黄宗羲:《南雷诗文集》上,《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22、(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23、(清)李颙:《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24、(清)费密著,刘锋晋点校:《弘道书》,新都文史第二十辑。
    25、(清)惠栋:《松崖文钞》,艺文印书馆,1970年出版。
    26、(清)阮元:《研经室二集》,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7、(清)惠栋:《松崖笔记》,《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书店,1994年出版。
    28、(清)惠栋:《易汉学》,《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9、(清)张惠言:《周易虞氏义》,《清经解》本。
    30、(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31、(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32、(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周官九拜解》,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33、(清)黄宗炎:《图书辨惑》,《四库全书》本。
    34、(清)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四库全书》本。
    35、(清)黄宗炎:《周易象辞》,《四库全书》本。
    36、(清)阮元:《皇清经解·毛检讨经问》。
    37、(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卷一二,《萧山毛检讨别传》。
    38、(清)邵廷采:《思复堂文集》卷三,《东池董无休先生传》。
    39、(清)胡渭:《易图明辨》,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40、(清)李塨:《周易传注》,《四库全书》本。
    41、(清)李塨:《恕谷后集》,齐鲁书社,2001影印本。
    42、(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43、(清)雷鈜:《经笥堂文钞》卷一。
    44、(清)王懋鈜:《白田草堂存稿》,文海出版社,1968年出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4、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5、刘大钧师:《周易概论·易经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6、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7月。
    7、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8、胡朴安:《周易古史观》,明文书局,1989年2月。
    9、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年7月。
    10、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月。
    11、屈万里:《先秦汉魏易例述评》,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10月。
    12、徐芹庭:《易学源流》,国立编译馆,1987年8月。
    13、徐芹庭:《易图源流》,国立编译馆,1993年4月。
    14、刘瀚平:《宋象数易学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2月。
    15、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1月。
    16、刘瀚平:《周易思想探微》,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17、孔繁诗:《易经说卦暨卦变研究》,晴园印刷事业公司,1997年12月。
    18、王新华:《周易系辞传研究》,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19、李申:《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20、李申:《话说太极图》,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出版。
    21、林文钦:《周易时义研究》,国立编译馆,2002年10月。
    22、吴怀祺:《易学与史学》,大展出版社,2004年12月。
    23、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24、朱伯昆主编:《周易知识通览》,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出版。
    25、汪学群:《清初易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26、张善文:《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27、杨效雷:《清人易学举隅》,香港:香港国际学术文化公司,2003年12月。
    28、张其成:《易学大辞典》,建宏出版社,1996年2月。
    29、戴君仁:《阎毛古文尚书公案》,中华丛书委员会,1963年3月。
    30、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31、林庆彰:《清代经学研究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3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33、吴雁南等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34、姜广辉等撰:《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35、龚鹏程:《晚明思潮》,里仁书局,1994年11月。
    36、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艺文印书馆,1970年10月。
    37、徐世昌:《清儒学案》,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10月。
    38、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人传》,广文书局,1990年4月。
    39、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12月。
    40、郑吉雄:《清儒名著述评》,大安出版社,2001年8月。
    41、黄沛荣:《易学乾坤》,大安出版社,1998年出版。
    42、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
    43、冯辰、刘调赞:《李塨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44、廖名春:《周易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
    45、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北京:中国书店,1997年出版。
    46、陈廷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
    47、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48、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文化史论·毛奇龄学术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年出版。
    49、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3年出版。
    50、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1、林庆彰:<朱熹论“易”象与易“理”>,《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册,中央研究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5月。
    2、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二),《周易研究》,1994年第1期。
    3、孙剑秋:<清代吴派经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12月。
    4、陈德述:<试论毛奇龄的反宋学思想>,此文收入林庆彰编:《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下册,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出版。
    5、李耀仙:<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探索>,此文收入林庆彰编:《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下册,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李镜池:(《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古史辨》三上,1931年11月;《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7、李翊灼:(虞氏易旁通义举例),《文哲月刊》第1卷第2期,1935年11月;《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8、何行之:〈周易古筮考〉,《文化批判》第3卷第1期,1935年12月;《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9、尚秉和:(《左传》、《国语》易象解),《北平晨报》第31、32期,1936年3月;《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10、高亨:(《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周易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11、杨君劢:〈《论语稽求篇》读后〉,《孔孟月刊》第3卷第4期,1964年4月。
    12、孙元昊:〈河图洛书管窥〉,《中华易学》第13卷第1期,1992年3月。
    13、林庆彰:〈毛奇龄、李塨与清初的经书辨伪活动〉,《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1992年5月;《清代学术论丛》第1辑,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清代经学研究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14、林忠军:(论象数《易》学之正说),《齐鲁学刊》1993年第3期;《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6期。
    15、柯资能:〈《周易》卦、爻辞数字通释〉,《中国文化月刊》第174期,1994年4月。
    16、曾美云:〈毛奇龄评朱子《诗》说论衡〉,《中国文学研究》第8期,1994年5月。
    17、于维杰:〈《周易》与占筮〉,《中国国学》第22期,1994年10月。
    18、陈德述:〈毛奇龄思想初探〉,《儒学文化论》,巴蜀书社,1995年1月。
    19、郑吉雄:〈全祖望论“毛奇龄”〉,《台大中文学报》第7期,1995年4月。
    20、潘国森:〈《周易》爻位学说新议〉,《中国文化月刊》第190期,1995年8月。
    21、吕绍纲:〈略说卦变〉,《中国文化月刊》第192期,1995年10月。
    22、康义勇:〈毛奇龄对朱子《论语集注》的评价〉,《第四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1995年11月;《清代学术论丛》第1辑,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23、黄庆萱:〈《周易》位观初探〉,《中华易学》第16卷第12期,1996年2月。
    24、高怀民:〈数往知来谈《易经》哲学〉,《哲学杂志》第16期,1996年4月。
    25、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林庆彰、蒋秋华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6月。
    26、黄沛荣:〈论孔子与《周易》经传〉一,《中华易学》第17卷第5期,1996年7月。
    27、黄沛荣:〈论孔子与《周易》经传〉二,《中华易学》第17卷第6期,1996年8月。
    28、王二羽:〈初析〈河图〉、〈洛书〉之谜〉上,《中华易学》第17卷第10期,1996年12月。
    29、王二羽:〈初析〈河图〉、〈洛书〉之谜〉下,《中华易学》第17卷第11期,1997年1月。
    30、林益胜:〈《周易》六爻爻位研究〉,《空大人文学报》第9期,1997年1月。
    31、黄石声:〈文王作《周易》卦序之探索〉,《殷都学刊》1997年第2期。
    32、杜明德:〈《毛奇龄婚礼学研究》摘要〉,《高雄师大学报》第10期,1999年4月。
    33、金弼洙:〈毛奇龄《仲氏易》的推移法研究〉,《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6月。
    34、林益胜:〈《易经》〈剥〉、〈复〉两卦原始本义析议〉,《空大人文学报》第8期,1999年6月。
    35、黄爱平:〈毛奇龄学术研究〉,《清代学术文化史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36、陈逢源:〈毛奇龄经学论著及其学思历程〉,《东吴中文学报》第6期,2000年5月。
    37、张意文:(《左传》《国语》中的《周易》筮法),《大陆杂志》第101卷第2期,2000年8月。
    38、杨自平:〈《易经》——“升降”、“反对”两种卦变义例的考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
    39、陈逢源:〈毛奇龄《四书》学中的义理内涵),《中华学苑》第55期,2001年2月。
    40、郑万耕:〈毛奇龄对〈河图〉〈洛书〉的驳斥〉,《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41、张寿安:〈毛奇龄论“传位法”〉,《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42、张寿安:〈毛奇龄论“成妇重于成妻”〉,《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43、陈居渊:〈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44、傅璇琮:(《毛奇龄合集》序),《书目季刊》第36卷第4期,2003年3月。
    45、魏千钧:〈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第18期,2004年6月。
    46、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析论〉,《哲学与文化》第31期,2004年10月。
    47、侯美珍:〈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析论兼谈“稗官野乘”的意涵〉,《台大中文学报》第21期,2004年12月。
    48、高龄芬:(王弼《周易注》之主爻论述),《北台国文学报》第2期,2005年6月。
    49、黄新根:〈卦象说初探〉,《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
    50、陈德述:〈毛奇龄实学思想初探〉,《儒学文化新论》,巴蜀书社,2005年10月。
    51、阎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6期,2005
    年11月。
    1、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6月。
    2、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周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6月。
    3、陈逢源:《毛西河《四书》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6月。
    4、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礼、丧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年6月。
    5、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6月。
    6、张敏容:《毛奇龄《易》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
    7、赖芳晖:《毛奇龄《四书改错》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4月。
    8、吕兆欢:《毛奇龄韵学研究》,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9、萧雅俐:《毛奇龄《仲氏易》研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