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治控制、市场竞争与中国地方党报的影响力(1978-200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开风气、“敢为天下先”的党报,为什么总在广东,而不是其他地方?同样是党报,为什么各地党报的影响力差别这么大?不同的“政治控制-市场竞争”的结构组合(自变量),是导致各地党报影响力差异(因变量)的主要原因。“政治控制”用“对财政供养的依赖程度”、“从业人员由地方党委直接任命的比例”、“当地宣传部的限制性规定”、“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通稿的比例”和“批评报道的数量”来操作化。“市场竞争”用“本地报业集团的数量”、“本地出版报纸的数量”、“本地电视频道的数量”、“本地广播电台的数量”和“本地门户网站的数量”来测量。“党报的影响力”用“党报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党报的本地市场占有率”、“报道的媒体转载率”和“受到中央领导的视察、题词和表扬的次数”来测量。在大部分地区,政治控制都强;但在广东,政治自由度高些(与改革开放有关)。在大部分地区,市场竞争都弱;但在广东,市场竞争最激烈(5家报业集团,均为全国最强列)。或者政治控制比广东强,或者市场竞争比广东弱;所以,相比大部分地方党报影响力式微(主要体现为发行量和媒体转载率下降)而言,广东党报的一枝独秀就可以理解了。
     对报纸的政治控制,有三种形式:“权力的代言人”、“媒体即意识形态”和“沉默的螺旋”。政治控制主要有两种途径:以组织和宣传部门为典型的政工系统,覆盖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单位体制。报纸的市场竞争分为异质媒体竞争和同质媒体竞争。异质媒体竞争是与电视、广播、网络等竞争,同质媒体竞争就是同业竞争。竞争的目标,一是读者,二是广告。报业集团的集中程度在提高,越来越多的报纸控制在越来越少的报业集团手中。中国报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从党报完全垄断,到党报行政垄断下的报业竞争。党报的市场化生存有两条路径:一是组建报业集团,二是在报纸之外进行投资和多元化经营。党报的影响力在于,作为党的喉舌,向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公众进行宣传和动员;同时,也通过“读者来信”和写作“内参”的方式,向决策层“献言献策”。
     世界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政治控制逐渐减弱,市场竞争逐渐增强。1978年改革前后的中国党报,大趋势是:政治控制稍稍减弱,市场竞争逐渐增强。党报正面临着意识形态与逐利的角色冲突:既要继续发挥“党的喉舌”的宣传功能,又被推向市场“企业化经营”。从地域上看,广东党报改革的步伐比其他地方大些,影响力更大。从行政层级上看,地市级党报比省级党报的自由度大些,市场化的程度更高些。子报养母报,母报保护子报,是大部分报业集团的共性。广州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只是特例,大部分地方党报仍然主要依赖机关单位公款订阅的状态。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真正市场化,改革是有限度的。
Why party organs of Guangdong are always bellwether in the Chinese local party organs in the media reform since 1978? Why party organs of Guangdong are more influential then other local party organs?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political control - market competition' result in different party organs' influence.The index of political control is: dependent extent on public finance, party committee's personnel patronage, propaganda discipline, transshipment of reports from Xinhua News Agency and People's Daily, and criticism report. The index of market competition is: number of local newspaper chain, newspaper, TV channel, radio station, and news website. The index of party organs' influence is: circulation, market share, reports transshipped by other media, official authorization from leaders.Most Chinese local party organs' influence descends. Guangdong has political privilege and flourishing economics. Compared with other party organs, party organs of Guangdong face a unique circumstance: more free in politics, more competitors in market.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political control over newspapers: 'agent of power', 'medium is ideology', and 'spiral of silenc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olitical control in China: ideology persuasion by Party's personnel and propaganda sector, and units' control which covera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ublic service units. Newspapers have to compete with TV, broadcast and internet for consumers and advertisement. More and more newspapers are controlled by less and less newspaper chain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newspapers is from party organs' monopoly to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ome party organs become the lead of newspaper chains; some other organs invest and operate business besides media industry.Party organs' influence is propaganda, 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 education and criticism. They also propose to the leading-group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newspaper is: less political control and more market competition. Party organs have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profits. Party organs both are Party's propaganda sector in politics and enterprises in market. Party organs of Guangdong always blaze a way in the newspaper reform. Civic party organs have mor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 choice than provincial party organs.In most newspaper chains, party organs keep correct stand, sub-newspapers make profits. Guangzhou Daily and Shenzhen Daily are unique, because most other local party organs still depend on public finance and official subscription. The reform of party organs is determinate restricted and will never total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引文
1 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317页。
    2 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1 赵月枝:“选择性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中国传播政治的转型”,《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年6月号,第9页。
    2 Liu Hong.1998.Profit or Ideology? The Chinese Press between Party and Market.Media,Culture & Society 20(1):32.
    1 董天策、谢影月、刘俊:“在平稳中寻求突破——2004年中国报业竞争回眸”,《新闻实践》,2005年第1期,第17页。
    2 刘源西:“常宁市率先全面完成主要党报发行任务”,《衡阳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1版。
    1 刘国杰:“取消强制征订,有多少党报会饿死”,南方网,2008年12月31日。
    2 黄升民、周艳:《中国报刊媒体产业化经营趋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1 根据程同顺教授(2009年4月15日)的意见,对理论假设和变量的操作化,作了详细的补充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研究思路。
    2 王武录:《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 有关党报发行量比较的操作化,受邓艾教授(2008年5月)的启发。
    1 张欢:“报业狂人黎元江的红与黑”,《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4月21日。
    2 张建星:《传媒的运营时代——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30讲》,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3 软预算约束指一种状态:国有企业即便亏损也能生存下来,因为国家总是不断地、仓促地给予救助。它有五种类型:财政补贴;软税收;软银行信贷:软商业信用;工资拖欠。[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Janos Kornai):《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肖梦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172页。
    1 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3页。
    2 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51页。
    3 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第14页。
    4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8-29、228-229页。
    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周黎安、王珊珊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第28-38页。
    1 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6月号,总第35期。
    2 张裕亮:“大陆报业经营制度改革——制度变迁理论的观点”,《中国大陆研究》(台湾),2002年,第45卷,第6期。
    3 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4[美]迈克尔·埃默里(Michael Emery)、埃德温·埃默里(Edwin Emery)、南希·L.罗伯茨(Nancy L.Roberts):《美国新闻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0页。
    1 何舟:“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第34-35页。
    2[加]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胡正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1[德]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
    1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3页。
    2[英]哈耶克(F.A.Hayek):《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63、105、132页。
    3[德]托马斯·海贝勒:“转型国家的战略集团与国家能力”,刘合光、冯贞柏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第31-33页。
    1 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6页。
    2 王成志:“政治稳定与政治控制”,《探索》,1995年第5期,第69-71页。
    赵连章、姜淑芝:“试论改革中的政治控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第6-11页。
    3 周平:“中国单位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调整”,《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第103页。
    4[美]杜鲁门(D.B.Truman):《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5[美]沃纳·赛佛林(Werner J.Severn)、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
    1[美]约翰·C·梅里尔(John C.Merrill):《世界新闻大观》,杜跃进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6页。
    2[英]詹姆斯·卡伦(J.Curran):《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
    3[英]约翰·基恩(John Keane):《媒体与民主》,郤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1 Chengju Huang.2003.Transitional Media vs.Normative Theories:Schramm,Altschuli,and Chin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ep.):453-459.
    2[美]丹尼斯·K.姆贝(Dennis K.Mumby).《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3[英]利萨·泰勒(Lisa Taylor)、安德鲁·威利斯(Andrew Wills):《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31页。
    4[澳]马尔科姆·沃特斯(Malcolm Waters):《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93-195页。
    5[美]安东尼·奥罗姆(Anthony M.Orum):《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6 “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以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创建为标志。代表人物有阿多诺(Adorno,T.W.)、本雅明(W.Benjiamin)、弗洛姆(E.Fromm)、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等。研究所1933年迁往日内瓦,1935前迁往纽约,1955年在法兰克福重建,但大部分成员留在了美国。
    1 奚洁人:“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论批判及其教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第35页。
    2[德]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41-42页。
    3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05-108页。
    4 Arthur Goodfriend.1971.The Dilemma of Cultural Propaganda:"Let It Be".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98(Nov.):105.
    5[美]韦尔伯·施拉姆(Wilbvr Schramm):《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44-145页。
    6[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Lindblom,Charles Edward):《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5-78页。
    1[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Janos Korani):《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5-53页。
    2 Guoguang Wu.1994.Command Communication:The Politics of Editorial Formulation in the People's Dally.The China Quarterly(137):194.
    3 Davis B.Bobrow.1973.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4):551.
    4 鄞益奋:“政治传播的传播控制分析”,《行政论坛》,2002年1月,总第49期,第65页。
    5[英]丹尼斯·麦奎尔(Dennis McQuail)、[瑞典]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2-94页。
    [美]沃纳·赛佛林(Werner J.Severn)、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97-299页。
    1 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2[丹麦]卡斯滕·弗莱德琉斯(Karsten Fledelius):“视听媒体与历史研究:发展一种新的探索领域”,林宇译,《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第163页。
    3[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Nicholas Abercrombie):《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2-76页。
    1 Rajiv Grover and William R.Dillon.1985.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Testing Hypothesized Hierarchical Market Structures.Marketing Science 4(4):312.
    2[美]罗伯特·G·皮卡德(Robert G.Picard)、杰弗里·H·布罗迪(Jeffrey H.Brody).《美国报纸产业》,周黎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7-48页。
    3 “财经类报纸零售监测研究数据”,《传媒》,2005年第11期,第61页。
    4 王亮:“对报业市场的SCP理论分析”,《新闻界》,2004年第3期,第62页。Claudio Michelini and Michael Pickford.1985.Estimating the Herfindahl Index From Concentration Ratio Dat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0(390):301-305.
    5[美]雪莉·贝尔吉(Shirleg Biagi):《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1-232页。
    1 马修·根茨科(Matthew Gentzkow)、杰西·夏皮罗(Jesse M.Shapiro).“媒体竞争和事实真相”,卢孔标译文,第3-4页。原文载:《经济学展望》(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年春,第22卷,第2期,第133-154页。
    2 沈泽玮:“台走向‘政媒合流'?”,新加坡《联合早报》(www.zaobao.com),2009年2月24日。
    3 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4 Leonard Forman.1980.A Microeconmic Planning Model for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3):119.
    5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72页。
    1 伍尚红:“分众时代报纸经营竞争战略”,《中国报业》,2004年第9期,第46页。
    2 张粉琴、姜圣瑜:“从注意力经济看新一轮报业竞争”,《传媒观察》,2000年第3期,第4页。
    3 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71-73页。
    4[英]利萨·泰勒(Lisa Taylor)、安德鲁·威利斯(Andrew Wills):《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5[美]W.兰斯·班尼特(W.Lance Bennett):《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226页。
    6 吕品:“英国报业转型阵痛”,《南风窗》,2009年第5期,第85页。
    7 曹鹏:“‘注意力经济'何以破产?媒介盈利模式剖析”,《传媒》,2001年第12期,第42-43页。
    1 苏荣才:《对话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2页。
    2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
    3 李良荣、林晖、谢静:《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4 Dwayne Winseck.2008.The State of Media Ownership and Media Markets:Competition or Concentration and Why Should We Care? Sociology Compass 2(Jan.):36.
    5[美]罗伯特·G·皮卡德(Robert G.Picard)、杰弗里·H·布罗迪(Jeffrey H.Brody):《美国报纸产业》, 周黎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4-55页。__.1952.Local Monopoly in the Dally Newspaper Industry.The Yale Law Journal 61(6):948-1009.
    1 James N.Dertouzos and William B.Trautman.1990.Economic Effects of Media Concentration:Estimates from a Model of the Newspaper Firm.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9(1):1-3.
    2 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40-141页。
    1 流芳:“美国报业面临严峻考验”,法国广播公司新闻,2009年1月12日。“美又有4报业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联合早报》,2009年2月25日。Kenneth Li,“《纽约时报》考虑出售资产”,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12月10日。Andrew Edgecliffe-Johnson,“美国报业,垂垂老矣?”,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12月11日。
    2 朱旭峰、苏钰:“西方思想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基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分析框架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第23页。
    3 George Fisk.1959.Media Influence Reconsidered.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3(1):86.
    4 周志懿:“怎样提高报纸的影响力”,《今传媒》,2005年第6期,第39页。
    1 Gina M.Garramone and Charles K.Atkin.198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Specifying the Effect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0(1):76-86.
    2 Patrick D.Hazard and Mary Hazard.1960.The Public Arts:The Media System in America-Ⅰ.The English Journal 49(7):504.
    3 Sanford J.Ungar.1989.Pressing for a Free Press.Foreign Policy(77):133.
    4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根据约瑟夫·普利策的遗产创立于191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办,每年评选出14个类别的新闻奖。1987-1997年,有48家报纸获得过至少一项普利策奖,其中:《纽约时报》18次、《华盛顿邮报》14次、《费城问询报》11次。Brian Logan and Daniel Sutter.2004.Newspaper Quality,Pulitzer Prizes,and Newspaper Circulation.Association of European Journalists 32(2):100-110.
    1 王绍光:“中国公共议程设置的模式”,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9页。
    2 徐昙:“陈立丹:报纸影响力来源于主流读者”,《中国经营报》,2004年6月21日。
    3[美]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4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5 胡玉明:“约·普利策的政治思想及其报纸理论”,《新闻大学》,1986年第12期,第86页。
    6[美]迈克尔·埃默里(Michael Emery)、埃德温·埃默里(Edwin Emery)、南希·L.罗伯茨(Nancy L.Roberts):《美国新闻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4-560页。
    1 “报纸的发行量核查”,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http://www.sinoabc.org/show.aspx?id=115&cid=36
    2 赵小兵、周长才、魏新:《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3 谭军波:“影响报纸发行的因素”,《财经时报》,2001年8月29日,第8版。
    4 James M.Ferguson.1983.Daily Newspaper Advertising Rates,Local Media Cross-Ownership,Newspaper Chains,and Media Competi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636.
    5 James N.Dertouzos and William B.Trautman.1990.Economic Effects of Media Concentration:Estimates from a Model of the Newspaper Finn.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9(1):1.
    6 Rajeev Bhattacharya,Timothy M.Devinney and Madan M.Pillutla.1988.A Formal Model of Trust Based on Outcome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3):462.
    1 Jenny Job.2005.How is trust in government created,www.australianreview.net/journal/v6/n1/job.pdf.
    2 Cheryl Barnes and Derek Gill.2000.Declin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Why Citizens Don't Trust Government.http://www.ssc.govt.nz/display/document.asp?NavID=117&DocID=4549.
    3 Tianjian Shi.2001.Cultur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Comparative Politics 33(4):401-419.
    4[德]克劳斯·奥弗(Claus Offe):“我们怎样才能信任我们的同胞”,[美]马克·沃伦(Mark E.Warren):《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5 Arthur H.Miller,Edie N.Goldenberg and Lutz Erbring.1979.Type-Set Politics:Impact of Newspapers on Public Confidenc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1):80-81.
    6[英]约翰·基恩(John Keane):《媒体与民主》,邵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11-113页。
    7 冉华、王润珏:“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期媒介政治传播功能的调适”,《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政治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第198页。
    1 王彪、赵嘉莹:“‘双因素'理论与报业受众满意度研究”,《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第57页。
    1 John A.Lent.1981.Freedom of Press in East Asia.Human Rights Quarterly 3(4):137.
    2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2页。
    3 穆青:《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85、212页。
    1 陆玉林、沈湘平、徐正初、王红兵:“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第5-8页。
    2 Michel Oksenberg.2001.China's Political System: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China Journal 45:31.
    3 “团结、鼓劲、务实,迈开新步伐,登上新台阶,做出新贡献——丁关根同志在中宣部部务扩大会上的讲话(摘要)”,《四川社科界》,1993年第1期,第54页。
    4 “中共中央宣传部”,http://cpc.people.com.cn/GB/64114/75332/5230610.html
    5[美]唐文方(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锋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6 Jonathan Hassid.2008.Controlling the Chinese Media:An Uncertain Business.Asian Survey XLⅧ(3):423-430.
    7 Susan L.Shirk.2007.China:Fragile Super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94.
    8 Benjamin L.Liebman.2005.Watchdog or Demagogue? The Media in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Columbia Law Review 105(1):41.
    9 Guoguang Wu.1994.Command Communication:The Politics of Editorial Formulation in the People's Daily. The China Quarterly(137):194-195.
    1 人民日报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2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3 黄奇杰:《报刊编辑案例评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附录,第257-268页,“报纸出版管理规定”(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4 烟台日报社史志编纂委员会:《烟台日报社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5 靖鸣:“‘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炎黄春秋》,2008年第7期,第32-38页。
    6 张建星:《新闻的创意时代——新闻操作92条札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22、49页。
    1 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2 Li Xiaoping.1991.The Chinese Television System and Television News.The China Quarterly(126):349.
    3 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4 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5 楚翔南:“党报改革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访《解放日报》原总编辑王维”,《报刊之友》,2003年第5期,第35-36页。
    6 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7 《新闻调查》栏目组:《“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8 何清涟:“中国政府如何控制媒体”,《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3期。
    9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1 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2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34、48、244页。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1、134-137页。
    3 周平:“中国单位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调整”,《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第104页。
    4 张裕亮:“大陆党报从业员依附行为的转变——以人民日报为例”,《中国大陆研究》(台湾),2003年,第46卷,第6期,第129页。
    5 Franklin W.Houn.1958.Chinese Communist Control of the Pres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2(4):440-441.
    6 石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报业集团建设的新阶段”,载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1 Bruce J.Dickson and Maria Rost Rublee.2000.Membership Has Its Privileges: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in Urban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3(1):87-109.
    2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1页。
    1 尹连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王海燕(《南都周刊》首席编辑):“论大陆媒体人利益角逐的常规路径:以广州三大报业集团为主要考察对象”,《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2期。
    2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http://xinwen.cucn.edu.cn/index.htm
    3 http://newepaper.bjd.com.cn/bjrb/html/2009-01/12/content_107133.htm
    4 http://newepaper.bjd.com.cn/bjrb/html/2009-01/19/content_109588.htm
    1 “媒体称官员言论自由所受限制应严于一般公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1/19/content_10681976.htm
    2 “北京日报再论言论自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http://www.stnn.cc/china/200901/t20090120_965708.html
    3 http://www.xxcb.cn/xxcba/html/2009-01/21/content_82128.htm
    4 叶柏毅:“罕见!大陆教授投书官方媒体要求言论自由”,台湾《中国时报》,2009年1月14日,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9+112009011400661,00.html
    5 马丁:“中国大陆言论自由呼声越来越多”,2009年1月14日,法国广播公司,http://www.rfi.fr/actucn/articles/109/article_11539.asp
    6 碧海:“中国深入改革开放的早春天气真的来临了吗?”,加拿大《大中报》,2009年1月30日,http://www.chinesenewsgroup.com/SMPApp/design/article.jsp?cate=6&artId=13845
    7 曹景行:“辛辣时事点评”,2009年1月21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7ba5d0100cchk.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8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9年1月24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141988
    1 长平,曾任《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南都周刊》副总编辑。
    2 http://www.beijingdaily.com.cn/jbsp/200804/t20080411_453275.htm
    3 李海鹏、陈江:“北川:死亡之弧.灾难与人心”,《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51
    1 田树德:《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henxiangmzdbsw/109.shtml
    2[美]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 F.Spulber).《管制与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40-45页。
    3[美]G.J.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212-215页。
    4 夏大慰、史东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5 胡鞍钢、过勇:“从垄断市场到竞争市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2002年第1期,第21页。
    6 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 赵小兵、周长才、魏新:《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2 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第45页。
    3 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53、97-101页。
    4 吴训信、金冠军:《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邓修明:“报业集团投融资策略研究”,《新闻界》,2006年第2期,第18-19页。
    2 吴锋:“中国报业集团10大创新报告”,《传媒》,2006年4月15日,第51页。
    1 温台铭:《报业集团经营管理概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33-34、165-168页。
    2 刘年辉:“中国报业集团多元化拓展的基本路径”,《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第65页。
    3 梁金河:“报业经营转轨时代是否来临——新一轮成本推动型涨价对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的影响与分析”,《传媒》,2008年10月4日,http://finance.sina.com.cn/media/bkcb/20081004/22125355698.shtml
    1 张垒:“报业集团子报管理模式讨论与创新”,《中国报业》,2008年第6期,第43-46页。
    1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2 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序(张骏德撰),第2页。
    3 郭全中:“报业集团区域化发展模式比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报网互动》,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4 杨永欣:“广东可能出现中国第一家上市报业集团”,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0月31日,http://www.zaobao.com/zg/zg081031_509.shtml
    1 蔡铭泽:《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2 黄升民、周艳:《中国报刊媒体产业化经营趋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3 M.Taylor Fravel.2000.Online and on China:Research Sour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The China Quarterly (163):824-825.
    1 贾春国:“党报内参的作用”,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850.html,2006年。
    2 李树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决策机制”,《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第25页。
    3 张友渔:“何谓社论?1932年任教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之讲义”,《新闻与传播研究》,1981年第3期,第52页。
    1 白明:“我国报纸发行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传媒》,2007年第9期,第13页。
    2 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冰点周刊记事》,电子版,第2-3页。(香港泰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出版)
    3 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1 杨静:“六城市报纸影响力研究”,《中华新闻报》,2002年4月2日,第5版。
    2 Xueyi Chen and Tianjian Shi.2001.Media Effects on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Tru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ast Asia 19(3):84-118.
    3 www.wangxiaofeng.net
    4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1页。
    1 孙玮:“日常生活的政治——大陆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新闻大学》,2004年冬,第15页。
    1 林如鹏、毛锦钦:“论广东报业竞争战略的基本特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96页。
    2 朱学东(前《南风窗》总编):“生活在媒体的世界里”,《南风窗》,2007年10月(下),第82页。
    3 李灏(1926-),1985年任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市长,1986年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
    1 赖家彦:“南方报业传媒机关核心能力分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十四辑:报业生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2 左方:“我如何创办南方周末”,http://www.xici.net/b25577/d84456084.htm
    3 洪兵:“报人的最高境界是从容不迫:《南方周末》原主编左方访谈录”,《新闻记者》,2003年第8期,第58-59页。
    刘工昌:“《南方周末》的前世今生”,《二十一世纪》(香港)网络版,2008年12月31日,总第81期。
    4 鄢烈山:“无悔的选择”,《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D25版,“写作”。
    1 张欢:“报业狂人黎元江的红与黑”,《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4月21日,第44页。
    2 洪峰:“从广东电视新闻‘变脸'看与境外媒体的竞争”,《视听界》,2008年第4期,第105-107页。
    3 游梦华:“制度变迁与广东报业发展七阶段”,《经济前沿》,2007年Z1期,第117-121页。
    4 李子彪(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报业的现状与发展”,《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第16-17页。
    5 谢汝章:“自办发行闯新路,广东党报第一家:《湛江日报》自办发行科学决策探析”,《行政管理研究》, 1991年第3期,第17-19页。
    1 游梦华:“制度变迁与广东报业发展七阶段”,《经济前沿》,2007年Z1期,第117-121页。
    2 吴文虎:“广东报业竞争的态势与未来”,《新闻大学》,1999年春,第66页。
    1 庄向阳、李妍:“广东报业集团管理模式探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2期,第12-16页。
    1 林如鹏、支庭荣:“报业集团的策略竞争、资源整合与簇群发展:对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及其生态环境的考察”,《新闻记者》,2000年第12期,第17页。
    2 邵华泽:“一位报业集团领军人的思考和‘真经':读范以锦著《南方报业战略》”,《新闻战线》,2006年第2期,第48-49页。
    1 王春芙:“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辅相成携手前进”,搜狐财经,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2006年8月4日。王春芙时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兼《南方都市报》总编辑。2007年5月16日,广东省委任命王春芙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
    2 张瑛:“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多品牌发展中的战略协同”,《新闻界》,2004年第4期,第45页。
    施爱春:“龙凤战略打造特色媒体军团:访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杨兴锋”,《传媒观察》,2004年第1期,第8-10页。
    3 崔恩卿(《北京娱乐信报》社长)语,新浪网编:《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第48页。
    4 黄小榕:“广东报业格局的变化和党报应对策略”,《中国报业》,2001年第12期,第26页。
    5 吴文娟、陈栋:“‘新派'报纸新闻评论的新气象:2002年南方报纸评论作品调查”,《采写编》,2003年第6期,第11页。
    1 钟玉明:“大神和气,小鬼凶蛮:报刊大战在广东”,《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第39期,第18页。
    2 林如鹏、支庭荣:“报业集团的策略竞争、资源整合与簇群发展:对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及其生态环境的考察”,《新闻记者》,2000年第12期,第17页。
    3 庞春燕:“手机报将成为广东报业新‘财源'”,《传媒》,2006年第9期,第46-47页。
    4 谷虹:“速读时代的报业竞争方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三大运营举措解读”,《中国记者》,2006年第12期,第82页。“广州日报与中国移动共推手机‘富媒体'”,《青年记者》,2008年8月(中),第23页。
    5 宗合:“滚动新闻:广州日报的‘新武器'”,《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上),第49页。
    1 毛玉西:“透视2006广东报业新一轮竞争”,《青年记者》,2006年第9期,第50-52页。
    2 王鼎:“粤传媒: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前景可期”,广发证券研究报告,2007年11月7日,第5-6页。
    1 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18页。
    1 尹连根(南方报业传媒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关于南方日报改扩版的研究”,《新闻界》,2003年第1期,第3页。
    1 麦尚文:“一个板块的竞争方法:以《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板块改革重组为例”,《中国记者》,2006年第7期,第60页。
    2 刘丹、阎锋:“党报进军区域化市场的新探索:《南方日报》新推四大地方周刊解析”,《新闻实践》,2005年第11期,第36页。
    1 蓝芳:“在改革中塑造市场主体: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发展记”,《中国出版》,1999年第5期,第31页。
    万仕同:“突出党报的‘旗舰'地位: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改革的三个支点”,《新闻战线》,1999年第4期,第16-18页。
    2 文璐:“惟有变化是永恒的:广东报业创新之道”,《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第15页。
    3 杨兴锋:“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采写编》,2005年第4期,第9页。
    1 钟广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报业竞争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南方日报集团自办发行的回顾与思考”,《中国报业》,2002年第8期,第8页。
    1 钟广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报业竞争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南方日报集团自办发行的回顾与思考”,《中国报业》,2002年第8期,第9页。
    1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2008年度《南方日报》发行工作的通知”,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通知),穗文[2007]30号,《广州政报》,2007年第24期,第16-17页。
    2 林文辉:“党报发行:从行政推动到影响力营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十辑:发行变革》,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3 方仁:“新型党报,别开洞天: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薛晓峰”,《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第15页。
    1 任琦:“党报能否面向市场赢得市场:看《广州日报》的实践与回答”,《新闻实践》,2008年第4期,第16页。
    2 “为中国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探索新路:访广州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黎元江”,《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第16页。
    3 朱春阳:“《广州日报》两个10年:一份机关报营销理念的演变”,《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10期,第24-25页。
    4 戴玉庆(广州日报社社长):“创新、品牌、战略:在广州日报广爱天下活动上的讲话”,《中国广告》,2007年第3期,第169页。
    5 王放:“销量取决于质量:广州日报发行破百万的启示”,《新闻记者》,1999年第4期,第38-40页。
    1 袁秀丽:“我国党报的危机及应对策略:以《广州日报》为例”,广州: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6页。
    2 黄永湛(原广州日报总编辑):“为多层次读者提供服务:广州日报改版之后”,《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第44-45页。
    朱春阳:“《广州日报》两个10年:一份机关报营销理念的演变”,《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10期,第24-25页。
    1 胡思勇:“伞状竞争结构与广州日报的蓝海战略”,《新闻前哨》,2007年第8期,第42页。
    2 赵东方(《广州日报》总编室要闻版编辑)、胡巧娟(《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编辑):“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广州日报》‘突出办报特色打造强势媒体'综述”,《新闻传播》,2007年第10期,第19页。
    3 刘万超:“《广州日报》的经营成绩缘何高位攀升”,《今传媒》,2008年7月,第46页。
    4 任琦:“党报能否面向市场赢得市场:看《广州日报》的实践与回答”,《新闻实践》,2008年第4期,第16页。
    1 梁建中(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刘年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博士后):“广州旧报:创新型报业集团”,《中国报业》,2006年第5期,第16页。
    1 浦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洗'出来的现代报业”,《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5月28日第22期,第46页。“主动出击,制胜千里:《广州日报》广告处处长巫穗生”,《媒介中国》,2007年3月号,第81页。
    2 梁海燕:“报纸赢家之《广州日报》”,《中国广告》,2003年第1期,第19-20页。
    1 曾春光:“广州日报:内外借智创新制胜”,《青年记者》,2008年2月(上),第20-21页。
    2 “《广州日报》公布采编行为准则”,《新闻导刊》,2008年第2期,第52-54页。
    1 穆扬:“抓住‘特'字做文章:深圳特区报见闻”,《新闻战线》,1984年第2期,第39-40页。
    2 万仕同:“体制创新:为了第二次腾飞——写在深圳特区报创刊20周年之际”,《新闻战线》,2002年第5期,第11-13页。
    1 黄小榕:“以市场为杠杆,推进新闻改革”,《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2期,第50-53页。
    2 《深圳特区报》调研室:“整合版面资源,发展优势品牌:《深圳特区报》改版思路”,《中国记者》,2002年第2期,第56页。
    吴松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深圳特区报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报道的探索”,《新闻战线》,1996年第10期,第16-17页。
    1 李文生:“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圳特区报》‘直通车'专版模式初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第29-31页。
    2 丁柏铨:“论党报的舆论监督:以《深圳特区报》为研究个案”,《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第15页。
    2 黄小榕:“以市场为杠杆,推进新闻改革”,《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2期,第50-53页。
    1 张咏华:“试论新时期党报评论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以《解放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为例”,《新闻记者》,2002年第6期,第14-16页。
    1 金宇:“新华传媒:首家横跨报纸和图书发行的综合媒体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研究报告,2007年6月25日,第32页。
    2 王莹、李雪昆:“财经类报纸激战正酣,2008谁主沉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3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3/11/content_7766602_3.htm
    1 周尚科:“论党报党刊发行:以《解放日报》和《上海支部生活》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27-28页。
    1 徐胜:“传统党报靠什么起飞?天津日报改革解析”,《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第10-13页。
    1 汪伟:“天津:党报订进大学生公寓”,《天津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www.cpc.people.com.cn),2008年1月4日。
    1 徐胜:“传统党报靠什么起飞?天津日报改革解析”,《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第10-13页。
    1 徐胜:“传统党报靠什么起飞?天津日报改革解析”,《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第10-13页。
    __.1952.Local Monopoly in the Daily Newspaper Industry.The Yale Law Journal 61(6):948-1009.
    Alan P.L.Liu.1974.Control of Public Inform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China's Foreign Affairs.Asian Survey 14(10):936-951.
    Alfred McClung Lee.1942.The Basic Newspaper Pattern.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19(Jan.):44-52.
    Anthony Y.H.Fung.1998.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Political Parties,and Media in Transitional Hong Kong.Asian Survey 38(5):474-493.
    Arthur Goodfriend.1971.The Dilemma of Cultural Propaganda:"Let It Be".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98(Nov.):104-112.
    Arthur H.Miller,Edie N.Goldenberg and Lutz Erbring.1979.Type-Set Politics:Impact of Newspapers on Public Confidenc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1):67-84.
    Benjamin I.Page,Robert Y.Shapiro and Glenn R.Dempsey.1987.What Moves Public Opin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1):23-44.
    Brian Logan and Daniel Sutter.2004.Newspaper Quality,Pulitzer Prizes,and Newspaper Circulation.Association of European Journalists 32(2):100-110.
    Bruce J.Dickson and Maria Rost Rublee.2000.Membership Has Its Privileges: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in Urban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3(1):87-112.
    Caroline Tolbert and Karen Mossberger.2003.The Effects of E-Government on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htto://www.digitalgovernment.org/dgrc/dgo2003/cdrom/PAPERS/citsgovt/tolbert.pdf,
    C.Edwin Baker.1998.The Media That Citizens Need.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47(2):317-408.
    Chengju Huang.2003.Transitional Media vs.Normative Theories:Schramm,Altschull,and Chin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ep.):444-459.
    Chengiu Huang,Chris Lawe Davies,and Alan Knight.Beyond Party Propaganda:A Case Study of China's Rising Commercialised Press.http://www.ejournalism.au.com/eiournalist/poropaganda.pdf
    Cheryl Barnes and Derek Gill.2000.Declin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Why Citizens Don't Trust Government.http://www.ssc.govt.nz/display/document.asp?NavID=117&DocID=4549.
    Chin-Chuan Lee,Zhou He and Yu Huang.2007.Party- Market Corporatism,Clientelism,and Media in Shanghai.Press/Politics 12(3):21-42.
    Claudio Michelini and Michael Pickford.1985.Estimating the Herfindahl Index From Concentration Ratio Dat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0(390):301-305.
    David L.Altheide.1984.Media Hegemony:A Failure of Perspective.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8(2): 476-490.
    
    David Miller. 2004. Information Dominance: The Philosophy of Total Propaganda Control. www.coldtype.net
    Davis B. Bobrow. 1973.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4): 551-568.
    Diana C. Mutz and Paul S. Martin. 2001.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cross Lines of Political Difference: The Role of Mass Medi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5(1): 97-114.
    Douglas Guthrie. 1997. Between Markets and Politics: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Reform in Chin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5): 1258-1304.
    Dwayne Winseck. 2008. The State of Media Ownership and Media Markets: Competition or Concentration and Why Should We Care? Sociology Compass 2(Jan.): 34-47.
    Elizabeth Maclver Neiva. 1996. Chain Build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American Newspaper Industry, 1953-1980.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70(1): 1-42.
    Eric Harwit and Duncan Clark. 2001. Shap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 Evolution of Political Control over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Content. Asian Survey 41(3): 377-408.
    Fernando Bermejo. 2007. The economics of attention: Style and substanc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 by Richard A. Lanha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3):606-607.
    Florence Padovani. 2001. Book Reviews: Daniel C. Lynch, After the Propaganda State: Media, Politics, and "Thought Work" in Reformed China. China Information XV (1): 295-296.
    Frank Tan. 1990. The People's Daily: Politics and Popular Will-Journalistic Defiance in China. Pacific Affairs 63(2): 151-169.
    
    Franklin W. Houn. 1958. Chinese Communist Control of the Pres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2(4): 435-448.
    Gabriella Montinola, Yingyi Qian, and Barry R. Weingast. 1995.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8(1): 50-81.
    
    George Fisk. 1959. Media Influence Reconsidered.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3(1): 83-91.
    
    George P. Jan. 1967. Radio Propaganda in Chinese Villages. Asian Survey 7(5): 305-315.
    Gerald B. Sperling. 1999. Book Review: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by Yuezhi Zhao. Pacific Affairs 72(4): 576-578.
    
    GeremieR. Barme. 1999. CCPTM and ADCULT PRC. The China Journal (41): 1-23.
    Gerhard von Glahn. 1966. The Case for Legal Control of "Liberation" Propaganda.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31(3): 553-588.
    Gina M. Garramone and Charles K. Atkin. 1986.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pecifying the Effect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0(1): 76-86.
    Glen Lewis. 1999. Book Review: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by Yuezhi Zhao. The China Journal (42): 174-176.
    Glenn R. Carroll and Michael T. Hannan. Density Depend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of Newspaper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4): 524-541.
    Guoguang Wu.1994.Command Communication:The Politics of Editorial Formulation in the People's Daily.The China Quarterly(137):194-211.
    Ian Weber and Lu Jia.2007.Internet and self-regulation in China:the cultural logic of controlled commodification.Media,Culture & Society 29(5):772-789.
    James E.Sciutto.1996.China's Muffling of the Hong Kong Media.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47(Sep.):131-143.
    James M.Ferguson.1983.Daily Newspaper Advertising Rates,Local Media Cross-Ownership,Newspaper Chains,and Media Competi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635-654.
    James N.Dertouzos and William B.Trautman.1990.Economic Effects of Media Concentration:Estimates from a Model of the Newspaper Firm.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9(1):1-14.
    Jane E.Kirtley.2006.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 a time of terror: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assault on freedom of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Law and Policy(11):479-509.
    Janice L.Caulfield.2006.Local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A Rational Actor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72(2):253-267.
    Jason P.Abbott.2001.Democracy@Interet.Asia? The Challenges to the Emancipatory Potential of the Net:Lessons from China and Malaysia.Third World Quarterly 22(1):99-114.
    Jean J.Gabszewicz and Didier Laussel.2006.Competition in the Media and Advertising Markets.The Manchester School 74(1):1-22.
    Jenny Job.2005.How is trust in government created,www.australianreview.net/journal/v6/n1/job.pdf
    Jian Wang.1999.Book Review:Media,Market,and Democracy in China: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by Yuezhi Zhao.The China Quarterly(158):508-509.
    John A.Lent.1981.Freedom of Press in East Asia.Human Rights Quarterly 3(4):137-149.
    John Lawrence.1982.China Daily News.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8):147-151.
    John Lie.1997.Sociology of Market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3:341-360.
    John P.Burns.1999.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50:National Political Reform.The China Quarterly(159):580-594.
    Jonathan Hassid.2008.Controlling the Chinese Media:An Uncertain Business.Asian Survey XLVIII(3):414-430.
    Joseph Man Chan and Chin-Chuan Lee.1989.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Editorial Stance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Hong Kong.The China Quarterly(117):97-117.
    Junhao Hong.1994.The Resurrection of Advertising in China:Developments,Problems,and Trends.Asian Survey 34(4):326-342.
    Junmin Wang.2006.State-Building as Market-Building in China.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47):209-240
    Kate Wright.1990.The Political Fortunes of Shanghai's 'World Economic Herald'.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23):121-132.
    Katrin Muehlfeld,Padma Rao Sahib and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2007.Compleion or Abandonmen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Evidence from the Newspaper Industry,1981-2000.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20(2): 107-137.
    Keith Roberts.1968.Antitrust Problems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Harvard Law Review 82(2):319-366.
    Kenneth Thompson and Anita Sharma.1998.Moral Regulation and the Mass Media.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9(3):434-455.
    Keunyeong Yi and Yoontaek Sung.What to Read in the Morning? A Niche Analysis of Free Dally Papers and Paid Papers in Kore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9(4):164-174.
    Kevin J.O' Brien and Lianjiang Li.1999.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 31(2):167-186.
    Kevin Latham.2000.Nothing but the Truth:News Media,Power and Hegemony in South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163):633-654.
    Kyu Ho Youm.1986.Press Freedom under Constraints:The Case of South Korea.Asian Survey 26(8):868-882.
    Larry M.Bartels.1993.Messages Received:The Political Impact of Media Exposur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2):267-285.
    Leo Bogart.1968.Changing News Interests and the News Media.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2(4):560-574.
    Leonard Forman.1980.A Microeconmic Planning Model for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3):117-122.
    Li Cheng.2001.China in 2000:A Year of Strategic Rethinking.Asian Survey 41(1):71-90.
    Li Xiaoping.1991.The Chinese Television System and Television News.The China Quarterly(126):340-355.
    Liam Kennedy.2008.Securing vision:photography and US foreign policy.Media,Culture & Society 30(3):279-294.
    Liu Hong.1998.Profit or Ideology? The Chinese Press between Party and Market.Media,Culture & Society 20(1):31-41.
    L.Sophia Wang.1994.The Independent Press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The Case of the Dagong bao in Republican China.Pacific Affairs 67(2):216-241.
    Markus Prior.2005.News vs.Entertainment:How Increasing Media Choice Widens Gaps i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urnout.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9(3):577-592.
    Martin Eide.1997.A new kind of newspaper? Understanding a popularization process.Meida,Culture & Society (19):173-182.
    Michael J.Barker.2008.Democracy or polyarchy? US-funded media developments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post 9/11.Meida,Culture & Society 30(1):109-130.
    Michel Oksenberg.2001.China's Political System: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China Journal (45):21-35.
    M.Jae Moon.2003.Can IT Help Government to Restore Public Trust:Declining Public Trust and Potential Prospects of IT in the Public Sector.http://csdl.computer.org/comp/proceedings/hicss/2003/1874/05/187450134a.pdf.Caroline Tolbert and Karen Mossberger.
    M. Taylor Fravel. 2000. Online and on China: Research Sour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hina Quarterly (163): 821-842.
    Nina Srinivasan Rathbun. 2003. Ruling the Media: The Creation of Independent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olitical Sc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Norbert Schulz and Joachim Weimann. 1989. Competition of Newspapers and the Loc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Public Choice 63: 125-147.
    Oliver Heil and Thomas S. Robertson. 1991. Toward a Theory of Competitive Market Signaling: A Research Agenda.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6): 403-418.
    Patricia Moy, Michael R. McCluskey, Kelley McCoy, and Margaret A. Spratt. 2004. Political Correlates of Local News Media U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ep.): 532-546.
    Patricia Stranahan. 1990. The Last Battle: Mao and the Internationalists' Fight for the Liberation Daily. The China Quarterly (123): 521-537.
    Patrick D. Hazard and Mary Hazard. 1960. The Public Arts: The Media System in America-I. The English Journal 49(7): 503-505.
    Paul Murschetz. 1998. State Support for the Daily Press in Europe: A Critical Appraisal.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3): 291-313.
    Peter Suedfeld. 1992.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Newspaper Editorals. Political Psychology 13(4): 601-611.
    P. K. Kannan and Susan M. Sanchez. 1994.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s: A Subset Selection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40(11): 1484-1499.
    Rajiv Grover and William R. Dillon. 1985.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Testing Hypothesized Hierarchical Market Structures. Marketing Science 4(4): 312-335.
    Randall L. Calvert, Mathew D. McCubbins and Barry R. Weingast. 1989. A Theory of Political Control and Agency Discre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3(3): 588-611.
    Raymond W. K. Lau. 2001. Socio-political Control in Urban China: Changes and Crisi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4): 605-620.
    Roya Akhavan-Majid. 2004. Mass Media Reform in China: Toward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66 (6): 553-565.
    
    Royal H. Ray. 1951. Competition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Journal of Marketing 15(4): 444-456.
    Sanford J. Ungar. 1989. Pressing for a Free Press. Foreign Policy (77): 132-153.
    Sebastian Heilmann. 2008. 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National Policy: the Origins of China's Distinctive Policy Process. The China Journal (59): 1-31.
    Sophia Peterson. 1981. International News Selection by the Elite Press: A Case Study.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5(2): 143-163.
    Stanley Rosen. 1990.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ese Society: Popular Attitude Toward Party Membership and the Party's Image.The Australian Jouranl of Chinese Affairs(24):51-92.
    Steve Keen.1982.News or Propagand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8):153-158.
    Stig Thogersen.2000.Cultural Life and Cultural Control in Rural China:Where is the Party? The China Journal (44):129-141.
    Susan L.Shirk.2007.China:Fragile Super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Tianjian Shi.2001.Cultur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Comparative Politics 33(4):401-419.
    Traci Hong.2007.Information Control in Time of Crisis:The Framing of SARS in China-based Newspapers and Internet Sources.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0(5):696-699.
    T(u|¨)lin Erdem.1996.A Dynamic Analysis of Market Structure Based on Panel Data.Marketing Science 15(4):359-378.
    Vicky Randall.1993.The Media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Third World Quarterly 14(3):625-646.
    Vivenne Shue.1981.China's Local News Media.The China Quarterly(86):322-331.
    Wanning Sun.2000.Book Review:After the Propaganda State:Media,Politics and "Thought Work" in Reformed China by Daniel C.Lynch.The China Journal(44):166-167.
    William A.Gamson,David Croteau,William Hoynes and Theodore Sasson.1992.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373-393.
    William P.Eveland,Jr.and Dhavan V.Shah.2003.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of Individu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on Perceived News Media Bias.Political Psychology 24(1):101-117.
    W.Russell Neuman.1996.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46(Jul.):9-21.
    Xueyi Chen and Tianjian Shi.2001.Media Effects on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Tru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ast Asia 19(3):84-118.
    Ya-Ching Lee.2007.Effects of Market Competition on Taiwan Newspaper Diversity.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20(2):139-156.
    Yiu Ming To and Ray Yep.2008.Global Capital and Media Control:A Case of Joint Venture in China's Media Market before WTO.East Asia(25):167-185.
    Yongnian Zheng.1994.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Are They Compatible in China?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9(2):235-259.
    Yuezhi Zhao.1993.The "End of Ideology" Agai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n the Era of Post-Modern Theory.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8(1):70-85.
    Zhengxu Wang.2005.Before the Emergence of Critical Citize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www.worldvaluessurvey.org/Upload/_Trust%20in%20China.doc.
    Zheng Yongnian.2005.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Evolving Research.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2):240-269.
    Zhou He and Jian-hua Zhu.2002.The Ecology of Online Newspapers:the Case of China.Media Culture & Society 24(1):121-137.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安德斯·汉森(Anders Hansen)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Andrew Edgecliffe-Johnson,“美国报业,垂垂老矣?”,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12月11日。
    [美]安东尼·奥罗姆(Anthony M.Orum):《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保罗·吉格特:“《华尔街日报》怎样组织社论”,人民网,2004年10月28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3/2949215.html
    [美]本·巴格迪坎(Ben H.Bagdikian):《传播媒介的垄断》,林珊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英]布赖恩·卡欣(Brian Kahin)、哈尔·瓦里安(Hal R.Varian):《传媒经济学:数字信息经济学与知识产权》,常玉田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英]布赖恩·麦克奈尔(Brian McNair):《政治传播学引论》,殷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Lindblom,Charles Edward):《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大卫·克罗图(David Croteau)、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 Hoynes):《运营媒体:在商业媒体与公共利益之间》,董关鹏、金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丹尼斯·K.姆贝(Dennis K.Mumby):《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英]丹尼斯·麦奎尔(Dennis McQuail)、[瑞典]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美]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 F.Spulber):《管制与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40-45页。
    [美]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路平、何玮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美]杜鲁门(D.B.Truman):《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菲利普·M.南波利(Philip M.Napoli):《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陈积银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美]G.J.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美]格伦·布鲁姆(Glen M.Broom)、艾伦·森特(Allen H.Center)、斯科特·卡特里普(Scott M.Cutlip):《有效的公共关系》,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德]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德]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英]哈耶克(F.A.Hayek):《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美]J·布赖思(J Blythe):《消费者行为学》,丁亚斌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年。
    [丹麦]卡斯滕·弗莱德琉斯(Karsten Fledelius):“视听媒体与历史研究:发展一种新的探索领域”,林宇译,《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
    [英]科林·斯帕克斯:“报纸的市场结构分析与媒体实践”,《中国报业》,2005年第4期。
    Kenneth Li,“《纽约时报》考虑出售资产”,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12月10日。
    [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Leon Nelson Flint):《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萧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英]利萨·泰勒(Lisa Taylor)、安德鲁·威利斯(Andrew Wills):《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罗伯特·G·皮卡德(Robert G.Picard)、杰弗里·H.布罗迪(Jeffrey H.Brody):《美国报纸产业》,周黎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Kuhn):《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谈峥、于江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吕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英]马丁·沃克(Martin Walker):《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苏潼均、诠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Malcolm Waters):《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德]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美]马克·E.沃伦(Mark E.Warren):《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马修·根茨科(Matthew Gentzkow)、杰西·夏皮罗(Jesse M.Shapiro):“媒体竞争和事实真相”,卢孔标译文,第3-4页。原文载:《经济学展望》(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年春,第22卷,第2期,第133-154页。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Michael Emery,Edwin Emery and Nancy L.Roberts,2004):《美国新闻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Nicholas Abercrombie):《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日]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日]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周黎安、王珊珊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美]唐文方(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锋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谢波峰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德]托马斯·海贝勒:“转型国家的战略集团与国家能力”,刘合光、冯贞柏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第31-33页。
    [美]W.兰斯·班尼特(W.Lance Bennett):《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美]维曼(Wimmer R.D.)、多米尼克(Dominck,J.R.):《大众媒介研究导论》,金兼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韦尔伯·施拉姆(Wilbvr Schramm):《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加]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胡正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沃纳·赛佛林(Werner J.Severn)、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美]雪莉·贝尔吉(Shirleg Biagi):《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雅各布斯(Jacobs)、夏皮罗(Shapdo):“政治传播、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体化研究趋向”,刘伯高、汤天峰、马志清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12期,第20-22页。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Janos Kornai):《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肖梦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Janos Korani):《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美]约翰·C·梅里尔(John C.Merrill):《世界新闻大观》,杜跃进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约翰·赫尔顿(John L.Hulteng):《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刘有源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英]约翰·基恩(John Keane):《媒体与民主》,郤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英]约翰·基恩(John Keane):“民主与传播媒介”,冲礼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2年,第9卷,第3期。
    [英]詹姆斯·卡伦(J.Curran):《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铭泽:《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陈建云:《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
    丁望:《中国大陆新闻界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3年。
    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
    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冯江平:《广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高兴烈:《政府机关报的功能与特色:<深圳商报>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
    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黄奇杰:《报刊编辑案例评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升民、周艳:《中国报刊媒体产业化经营趋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大同:《冰点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冰点周刊记事》,香港泰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良荣、林晖、谢静:《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刘伯贤:《入世背景下的党报运营:一种媒介生态学视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鹏:《竞争时代的报纸策略:趋势与对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刘勇:《媒体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刘勇:《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穆青:《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七、九、十、十四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南方周末》编辑部:《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人民日报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师永刚:《解密凤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苏荣才:《对话美国报业总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王泰玄:《外国著名报纸概略》,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王武录:《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志:《面对<面对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温台铭:《报业集团经营管理概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吴训信、金冠军:《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3-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新闻调查》栏目组:《“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夏大慰、史东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新浪网编:《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
    烟台日报社史志编纂委员会:《烟台日报社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尹良富:《日本报业集团研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张建星:《新闻的创意时代——新闻操作92条札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张建星:《传媒的运营时代——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30讲》,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
    张洁、吴星:《调查<新闻调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张蕾:《注意力经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挺:《百年号外大观》,大连出版社,2007年。
    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赵小兵、周长才、魏新:《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支庭荣、张蕾:《传播学研究方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团结、鼓劲、务实,迈开新步伐,登上新台阶,做出新贡献——丁关根同志在中宣部部务扩大会上的讲话(摘要)”,《四川社科界》,1993年第1期,第54页。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试行)”(2003年12月31日生效),《传媒》,2008年第8期。
    “关于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的实施细则”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4/oress/detail/200308020748.htm,2003年8月2日。
    “报纸的发行量核查”,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http://www.sinoabc.org/show.aspx?id=115&cid=36
    “中国传媒行业分析报告”(2003年4季度),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2004年3月。
    “财经类报纸零售监测研究数据”,《传媒》,2005年第11期。
    “竞争推动了什么——杭州报业市场之格局分析”,《中国记者》,2005年第2期。
    “为中国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探索新路:访广州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黎元江”,《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南方都市报》在深圳报纸零售市场销量下降”,《今传媒》,2008年第1期。
    “天津日报为全市高校建党报报刊亭”,《新闻战线》,2005年第1期。
    “美又有4报业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联合早报》,2009年2月25日。
    市委宣传部为基层党组织和出租车行业赠阅《天津日报》”,《天津日报》,2008年1月7日第1版。
    阿计:“深圳政改‘先锋剧'启幕”,《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4期。
    白明:“我国报纸发行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传媒》,2007年第9期。
    班志远:“中国媒体大地震”,《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2008年5月29日。
    鲍海波、陈晨、孟磊:“党报零售现状及存在问题透视——以西安地区党报零售市场调查为例”,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826.html,2006年。
    北关:“媒体造假该负何责”,《北京日报》,2009年2月8日,第5版,“七日谈”。
    蔡海龙:“在新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调查》被边缘化原因探究”,《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曹轲:“南方日报组织结构变革与创新”,《中国报业》,2003年第3期。
    曹鹏:“‘注意力经济'何以破产?媒介盈利模式剖析”,《传媒》,2001年第12期。
    长平:“版式话语的时代”,FT中文网,2009年3月13日。
    陈兵:“报纸在传媒竞争中的十个变化”,《新闻导刊》,2006年第4期。
    陈东旭、朱春阳:“冲突、扩张与融合:当前台湾报业市场格局与走向”,《中国报业》,2006年第6期。
    陈国权、吴长伟:“寻找中心城市——河北报业竞争之格局观察”,《中国记者》,2005年第5期。
    陈弘君、陈宪宇、王莹:“广东争取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前后:广东省委原副书记王全国访谈录”,《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陈红梅:“上海报业:竞争走向新格局”,《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
    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6月号,总第35期。
    陈力丹、戴莉莉:“党报传统:按新闻价值而不依领导人职务编排版面”,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624440.html,2007年。
    陈巧媚:“《广州日报》封面表情的变化”,《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
    陈社、张廷豹:“提升党报影响力的路径选择”,《传媒观察》,2008年第1期。
    陈怡桦、颜祺昌:“论中国大陆的新闻自由观”,http://203.72.2.115/EJournal/3022020103.pdf
    陈子文:“广东报业进入拐点期的产业组织分析:以四大报业集团为例”,《新闻传播》,2007年第3期。
    程士安:“新媒体时代党报的发展与创新: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席谈”,《新闻大学》,2007年第2期。
    楚文辛:“把握‘事件走势',关注‘民众舆情':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谈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新闻记者》,2003年第7期。
    楚翔南:“党报改革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访《解放日报》原总编辑王维”,《报刊之友》,2003年第5期。
    储南玉:“报业竞争与发行量和广告的关系”,《中国报业》,2008年第1期。
    曹鹏:“组建报业集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新闻三味》,1998年第10期,第20-21页。
    崔耕和:“从‘南风效应'谈党报舆论引导艺术”,《青年记者》,2007年第3-4期合刊。
    [日]村田忠禧: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3期。
    大兵:“《广州日报》的卖点在哪里”,《传媒观察》,2004年第11期。
    大风:“天津日报推出思想政治工作典型”《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戴玉庆:“创新、品牌、战略:在广州日报广爱天下活动上的讲话”,《中国广告》,2007年第3期。
    邓修明:“报业集团投融资策略研究”,《新闻界》,2006年第2期。
    邓应华:“探索创新模式,确保党报发行: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暨党报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报业》,2006年第11期。
    丁柏铨:“论党报的舆论监督:以《深圳特区报》为研究个案”,《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丁淦林、陈巧云:“中国共产党党报史略”,《新闻记者》,2001年第7期。
    丁玲华、唐天啸:“‘短、快、平'——时评版的制胜之道”,《新闻知识》,2007年第6期。
    董清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广州: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董天策、刘薇:“以广州日报为例看党报在厚报时代的版式创新”,中华传媒网,2007年。
    董天策、谢影月、刘俊:“在平稳中寻求突破——2004年中国报业竞争回眸”,《新闻实践》,2005年第1期。
    杜瑞芝:“让子孙后代记住任仲夷这个名字”,《炎黄春秋》,2007年第1期。
    段宇宏:“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凤凰周刊》,2009年3月5日,第7期。
    方仁:“新型党报,别开洞天——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薛晓峰”,《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
    非凡:“《南方日报》改版受青睐”,《新闻传播》,2000年第1期。
    傅国涌:“‘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46d901007ufd.html),《文人的底气》,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付然锋:“《临沂日报》2007年改版‘亮点'探析”,《青年记者》,2007年第6期。
    高白:“解放日报邀上海评论家座谈小平讲话,评论要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保驾护航”,《新闻记者》,1992年第5期。
    龚惠民:“实践‘三贴近'创新走市场——《南京日报》打造现代都市新型党报”,人民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12月17日。
    谷虹:“速读时代的报业竞争方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三大运营举措解读”,《中国记者》,2006 年第12期。
    谷虹、陈雨:“试析《南方日报》改版与广告经营的联动效应”,《新闻界》,2003年第5期。
    顾涧清:“报业集团经营的变局和方略”,《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10期。
    顾巍钟:“城市新闻报道的党报视角”,《传媒观察》,2008年第1期。
    关飞:“多报互动,相得益彰:《香港商报》与《深圳特区报》、《晶报》的广告统一互动经营”,《中国报业》,2003年第2期。
    关山:“南天一柱:编辑《怀念任仲夷》感言”,《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
    郭力:“今日已无《中央日报》”,《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
    郭良文、陶芳芳:“台湾报禁政策对发行与送报之影响:一个时空辨证观点的思考”,《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5期,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65/04.html.
    郭全中:“报业集团区域化发展模式比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报网互动》,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国安:“规范发行秩序,提倡公平竞争:天津24家报纸签订‘自律协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0月25日,第2版。
    韩咏红:“从‘宣传'到‘公关'”,《联合早报》(新加坡),2009年2月20日。
    何清涟:“中国政府如何控制媒体”,《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4年第3期-2005年第2期(连载)。
    何舟:“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洪兵:“报人的最高境界是从容不迫——《南方周末》原主编左方访谈录”,《新闻记者》,2003年第8期。
    洪峰:“从广东电视新闻‘变脸'看与境外媒体的竞争”,《视听界》,2008年第4期。
    虹霓:“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刻”,《上海人大》,2008年第7期。
    侯兵:“创新:不懈的追求——天津日报加大力度改革新闻版”,《新闻战线》,1999年第9期。
    胡鞍钢、过勇:“从垄断市场到竞争市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2002年第1期。
    胡德平:“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上、中、下),《财经》,2008年第9、12、17期。
    胡逢瑛:“中国新闻改革的国家利益取向——从央视对伊拉克战事的直播报导到中国SARS防疫的舆论调控”,《二十一世纪》(香港)网络版,2003年5月号。
    胡思勇:“伞状竞争结构与广州日报的‘蓝海战略'”,《新闻前哨》,2007年第8期。
    胡新:“上海市委宣传部对违规报纸通报批评”,《报刊管理》,2000年第6期,第4页。
    胡玉明:“约·普利策的政治思想及其报纸理论”,《新闻大学》,1986年第12期。
    黄磊、金城:“李灏:改革者,要明白事理,更要奋不顾身”,《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月12日。
    黄立茀:“苏共政治控制衰变探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
    黄甜甜:“美国报业:转型网络能否度过‘寒冬'?”,《南方周末》网,2009年3月20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25845.
    黄熹:“报料新闻:广州报业竞争的一大‘主战场”,《新闻大学》,2004年夏季号。
    黄小榕:“广东报业格局的变化和党报应对策略”,《中国报业》,2001年第12期。
    黄小榕:“以市场为杠杆,推进新闻改革”,《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2期。
    黄永湛:“为多层次读者提供服务:广州日报改版之后”,《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
    霍敏:“它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解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品牌战略”,《新闻传播》,2004年第4期。
    贾安坤:“第一张在全国发行的彩报:解放日报彩色周末版介绍”,《新闻记者》,1992年第4期。
    贾春国:“党报内参的作用”,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850.html,2006年。
    健吾、修平:“努力增强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报业》,2001年第1-2期。
    江海波:“巴音郭楞日报的改革”,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1455/82870/5682217.html,2007年。
    蒋颖:“党报社会新闻视点探析——以《四川日报》为例”,《新闻界》,2007年第6期。
    解放日报党委会、编委会:“解放日报的四十五年”,1994年第5期。
    解放日报总编办公室:“壮大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争创新优势、迎接新世纪:解放日报2000年宣传工作思考”,《新闻实践》,2000年第2期。
    解放日报总编办公室:“面向新世纪的传媒改革举措:浅谈《解放日报》改版”,《新闻实践》,2000年第12期,第7-8页。
    金字:“新华传媒:首家横跨报纸和图书发行的综合媒体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研究报告,2007年6月25日。
    靖鸣:“‘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炎黄春秋》,2008年第7期。
    匡吉:“先走一步的三大举措”,《广东党史》,1998年第6期。
    赖家彦:“南方报业传媒机关核心能力分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十四辑:报业生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
    赖祥蔚:“国共政权控制报纸的政治经济比较”,《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总第73期。
    蓝芳:“在改革中塑造市场主体: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发展记”,《中国出版》,1999年第5期。
    雷仲予:“1992年一次不平凡的随行采访”,《炎黄春秋》,2007年第8期。
    冷梅:“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中宣部召开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暨党报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新闻战线》,2006年第10期。
    冷梅:“深度·宽度·亮度: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经营媒体的创新实践”,《新闻战线》,2006年第5期。
    李波、何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重庆日报》‘重庆在线'版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初探”,《新闻导刊》,2006年第3期。
    李金铨:“中国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1月号。
    李金铨:“政治经济学的悖论:中港台传媒与民主变革的交光互影”,《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12月号。
    李军晓:“先行一步:广东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
    李良荣、张克旭:“新形势下的报业集团与报业竞争”,《新闻实践》,2000年第6期。
    李罗力:“再谈新时期深圳改革开放的定位和方向”,《开放导报》,2008年第1期。
    李树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决策机制”,《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李文生:“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圳特区报》‘直通车'专版模式初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
    李希光、郭晓科:“2004:党报改革观察”,《中国记者》,2005年第1期。
    李筱悠:“2007年报纸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中国报业》,2008年第2期。
    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李扬:“影响力的焦虑:危及报纸公信力的三种倾向”,《传媒观察》,2003年第5期。
    李奕、筱青:“论报业竞争中的市场细分与营销组合”,《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月。
    李志成:“上海三报新年办报新思路——访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总编”,《传媒观察》,1996年第1期。
    李子彪:“广东报业的现状与发展”,《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黎元江:“广州日报:让读者追逐我们的报纸”,《中国记者》,1992年第8期。
    梁桂全:“解放思想,自我超越——六论解放思想”,《南方日报》,2008年2月23日,A04版。
    梁金河:“报业经营转轨时代是否来临——新一轮成本推动型涨价对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的影响与分析”,《传媒》,2008年10月4日,htttp://finance.sina.com.cn/media/bkcb/20081004/22125355698.shtml
    梁建中、刘年辉:“广州日报:创新型报业集团”,《中国报业》,2006年第5期。
    梁海燕:“报纸赢家之《广州日报》”,《中国广告》,2003年第1期。
    梁小建、原小瑛:“探索党报科研教学之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武录谈该校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下)”,《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
    寥秉宜:“上海市大学生报纸媒介接触调查与分析”,《中国广告》,2004年第10期。
    寥绪发:“准整体上市打造文化体制改革旗舰型传媒巨头”,国信证券研究报告,2007年9月6日。
    林功成:“香港报业的市场竞争和资本运作”,《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
    林如鹏:“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论文,2004年。
    林如鹏、毛锦钦:“论广东报业竞争战略的基本特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林如鹏、支庭荣:“报业集团的策略竞争、资源整合与簇群发展:对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及其生态环境的考察”,《新闻记者》,2000年第12期。
    林文辉:“党报发行:从行政推动到影响力营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十辑:发行变革》,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林晰:“直立行走的水:痛悼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大姐”,《南方周末》,2009年2月19日,D23版,副刊。
    林欣静:“是良剂还是毒药?角色暧昧的政论节目”,《台湾光华》,2009年第2期,http://magazine.sina.com.tw/magazine/article/1468-1.html.
    凌燕:“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解读”,《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2年7月号。
    刘丹、阎锋:“党报进军区域化市场的新探索:《南方日报》新推四大地方周刊解析”,《新闻实践》,2005年第11期。
    刘都:“新华传媒:行者无疆”,中银国际研究报告,2007年7月4日。
    刘工昌:“《南方周末》的前世今生”,《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8年12月31日,总第81期。
    刘国杰:“取消强制征订,有多少党报会饿死”,南方网,2008年12月31日。
    刘建明:“党报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者”,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806.html,2006年。
    刘兰珍:“集团化背景下武汉报业市场格局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刘年辉:“中国报业集团多元化拓展的基本路径”,《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刘培伟:“论国家的选择性控制政策对农村基层政权合法性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刘万超:“《广州日报》的经营成绩缘何高位攀升”,《今传媒》,2008年7月。
    刘小清:“《解放日报》的‘政治错误'与恽逸群的厄运”,《炎黄春秋》,2000年第1期。
    刘源西:“常宁市率先全面完成主要党报发行任务”,《衡阳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1版。
    刘赞:“党报能够成功占领市场吗?——探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迅猛发展的背后”,《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1期。
    刘志彪、石奇:“主导性厂商的行为模型与竞争政策”,《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流芳:“美国报业面临严峻考验”,法国广播公司新闻,2009年1月12日。
    卢荻:“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访谈录”,《百年潮》,2008年第7期。
    卢荻:“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二):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访谈录”,《百年潮》,2008年第8期。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构建”,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年10月17日,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3549
    陆玉林、沈湘平、徐正初、王红兵:“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
    吕品:“英国报业转型阵痛”,《南风窗》,2009年第5期。
    吕尚彬:“大陆多元报纸种群图景及其形成”,http://com.cityu.edu.hk/crisis/Paper/Paper 18.pdf
    罗木生、王琢、李美清:“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由来与初期探索”,《广东经济》,1998年8月号。
    骆正林:“报纸发行竞争与低价策略的运用”,《今传媒》,2007年第10期。
    马达:“徐州日报社差异办报错位经营的成功实践”,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664015.html,2006年。
    马学清:“省市两级党报的差异化定位”,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814.html,2006年。
    玛雅:“最大的稳定依靠最大的言论自由: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敏特”,《凤凰周刊》,2009年2月5日,总第317期。
    麦尚文:“一个板块的竞争方法:以《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板块改革重组为例”,《中国记者》,2006年第7期。
    么家俪:“新报亭扮觏津城:天津日报利用业外资金兴办报刊亭纪实”,《传媒》,2002年第3期。
    毛玉西:“透视2006广东报业新一轮竞争”,《青年记者》,2006年第9期。
    毛峥嵘:“重组方案超预期,‘奠基'综合性传媒集团”,光大证券研究报告,2007年4月24日。
    毛峥嵘、苏慧:“起步:综合性媒体服务运营商——粤传媒新股分析报告”,安信证券研究报告,2007年11月13日。
    梅宁华:“中国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报业发展格局的重新思考”,《中国报业》,2007年第1期。
    默少克:“台湾报业解禁前后”,《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6月11日。
    默少克:“政治记者司马文武”,《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6月11日。
    穆扬:“抓住‘特'字做文章:深圳特区报见闻”,《新闻战线》,1984年第2期。
    南方朔:“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变化”,《凤凰周刊》,2008年第16期。
    庞春燕:“手机报将成为广东报业新‘财源'”,《传媒》,2006年第9期。
    彭姣时:“‘高度'铸就品牌:解读《南方日报》改版新理念”,《中国报业》,2003年第1期。
    彭晓芸:“大传媒的时代来临”,《时代周报》,2008年11月18日创刊号。
    浦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洗'出来的现代报业”,《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5月28日第22期。
    浦任:“三心二意'做发行:《广州日报》发行公司总经理张穗华一席谈”,《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5月28日第22期。
    钱钢:“别了,红心”,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08年4月28日。
    钱汉江:“发行:根系发达,报纸:枝繁叶茂——深圳特区报发行量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幅度增加的机会”,《新闻战线》,2000年第9期。
    乔平、赵文华:“有限距离,无限服务:广州日报构建‘全程星级发行服务体系'”,《中国报业》,2006年第8期。
    冉华、王润珏:“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期媒介政治传播功能的调适”,《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政治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任剑涛:“30年改革:广东试验的中国意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任琦:“党报能否面向市场赢得市场——看《广州日报》的实践与回答”,《新闻实践》,2008年第4期。
    邵华泽:“一位报业集团领军人的思考和‘真经':读范以锦著《南方报业战略》”,《新闻战线》,2006年第2期。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申睿、黄梦阮:“网络广告经营:党报盈利模式的结构性转向”,2006年6月20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166887/4509676.html.
    《深圳特区报》调研室:“整合版面资源,发展优势品牌:《深圳特区报》改版思路”,《中国记者》,2002年第2期。
    沈敏特:“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9年1月12日。
    沈泽玮:“台走向‘政媒合流'?”,《联合早报》,2009年2月24日。
    施爱春:“龙凤战略打造特色媒体军团——访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杨兴锋”,《传媒观察》,2004年第1 期。
    施生田:“严守宣传纪律,坚持正确导向”,《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
    师东:“党报分众传播与创新发行的改革路径”,《新闻导刊》,2007年第1期。
    史源:“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树立爱民典型:解放日报肖玉泉典型报道实践理论初探”,《新闻大学》,2002年夏。
    斯通:“‘第二条道路'——广州日报、天津日报、解放日报扩版评述”,《新闻实践》,1988年第7期。
    斯通:“省报的困境”,《新闻实践》,1988年第10期。
    宋超:“围绕主题、突出主线:解放日报近年来组织战役性报道的一点体会”,《新闻战线》,2000年第12期。
    苏维民:“改革开放之初杨尚昆在广东”,《百年潮》,2008年第2期。
    孙宏:“新记大公报对早期编辑权和经营权两者关系的处理”,《新闻实践》,2002年12月1日。
    孙建伟:“政策解读是党报宣传重中之重”,《城市党报研究》,2007年第5期。
    孙玮:“日常生活的政治——大陆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新闻大学》,2004年冬。
    谭军波:“影响报纸发行的因素”,《财经时报》,2001年8月29日,第8版。
    汤莉萍、殷俊:“两强竞争和逆市增长——2005年成都报业经验的启示”,《中国报业》,2006年第7期。
    唐小兵、陈新华、黄蓉芳:“中国第一报业集团崛起南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一”,《当代传播》,2001年第6期。
    唐易水:“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达”,《人民日报》,2008年2月22日,第4版。
    唐小兵、黄蓉芳、陈新华:“叩响市场之门,引领报业风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二”,《当代传播》,2002年第1期。
    陶建杰:“‘皇甫平'事件: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新闻爱好者》,2007年5月(上)。
    万仕同:“主报突围:南方日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省级党报发展之路”,《新闻战线》,2004年10月。
    万仕同:“突出党报的‘旗舰'地位: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改革的三个支点”,《新闻战线》,1999年第4期。
    万仕同:“体制创新:为了第二次腾飞——写在深圳特区报创刊20周年之际”,《新闻战线》,2002年第5期。
    王彪、赵嘉莹:“‘双因素'理论与报业受众满意度研究”,《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
    王冰:“华东九报的新思路”,《青年记者》,2007年第1期。
    王成志:“政治稳定与政治控制”,《探索》,1995年第5期。
    王春芙:“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辅相成携手前进”,搜狐财经,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2006年8月4日。
    王鼎:“粤传媒: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前景可期”,广发证券研究报告,2007年11月7日。
    王放:“销量取决于质量:广州日报发行破百万的启示”,《新闻记者》,1999年第4期。
    王放:“中国式的‘报纸专卖店':广州日报连锁店”,《新闻记者》,1998年第8期。
    王灏:“《南方日报》的改版对提升我国党报核心竞争力的启示”,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2006年。
    王凯捷:“邓小平与天津改革开放”,北方网-天津日报,2006年8月21日。
    王丽花:“《河南日报》新农村报道特色分析”,《青年记者》,2007年第6期。
    王利明、周志懿:“李长春视察天津日报发行站:充分肯定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体制改革经验”,《传媒》,2006年第5期。
    王亮:“对报业市场的SCP理论分析”,《新闻界》,2004年第3期,第62页。
    王敏:“政府与媒体:晚清上海报纸的政治空间”,《史林》,2007年第1期。
    王硕:“特事特办:胡耀邦与经济特区”,《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王维:“我和《解放日报》(一)”,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82/1/class008200008/hwz20892.htm (东方文苑)
    王卫明:“论新时期中共党报的定位与功能”,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王卫明:“当代国外党报概况述评”,《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期。
    王莹、李雪昆:“财经类报纸激战正酣,2008谁主沉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3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3/11/content_7766602_3.htm
    汪伟:“天津:党报订进大学生公寓”,《天津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www.cpc.people.com.cn),2008年1月4日。
    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文璐:“惟有变化是永恒的:广东报业创新之道”,《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文热心:“从《湖南日报》看省级党报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人民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12月17日。
    闻道:“办出深圳特色,为改革开放呐喊:深圳特区报特色浅议”,《当代传播》,1997年第5期。
    吴锋:“中国报业集团10大创新报告”,《传媒》,2006年4月15日。
    吴松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深圳特区报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报道的探索”,《新闻战线》,1996年第10期。
    吴志民:“党报面临的压力和矛盾——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二届(2005)年会分组会上的发言”,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907.html,2006年。
    吴绮敏、孙承斌:“唱响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新华网,2008年6月21日。
    吴卫群:“报纸广告份额微降”,《解放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9版。
    吴文虎:“广东报业竞争的态势与未来”,《新闻大学》,1999年春。
    吴文娟、陈栋:“‘新派'报纸新闻评论的新气象:2002年南方报纸评论作品调查”,《采写编》,2003年第6期。
    伍尚红:“分众时代报纸经营竞争战略”,《中国报业》,2004年第9期。
    武志勇、朱继超:“长三角报业市场竞争样态考察”,《中国报业》,2006年第2期。
    奚洁人:“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论批判及其教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夏榆:“中国意识形态开放史”,《凤凰周刊》,2008年4月25日。
    谢汝章:“自办发行闯新路,广东党报第一家:《湛江日报》自办发行科学决策探析”,《行政管理研究》,1991年第3期。
    幸培瑜、万智炯:“空间在哪里——福建报业变局之格局观察”,《中国记者》,2005年第4期。
    幸培瑜、文璐:“竞争刚刚开始——天津报业竞争之格局观察”,《中国记者》,2004年第9期。
    熊焕业、张冉:“地市级党报发展中的困难原因及对策”,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995.html,2006年。
    熊能:“突破在1979:记解放日报‘文革'后率先刊登商品广告”,《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上)。
    徐昙:“陈立丹:报纸影响力来源于主流读者”,《中国经营报》,2004年6月21日。
    徐萍:“网络发行:推开中国报业的下一道门”,《中国报业》,2008年第7期。
    徐胜:“传统党报靠什么起飞?天津日报改革解析”,《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
    徐向明:“开掘党报报网互动的叠加优势”,《城市党报研究》,2007年第5期。
    许明达:“今年我们向邮局道‘再见':1998年《深圳特区报》自办发行纪实”,《经济与信息》,1998年第1期。
    许耀文:“粤传媒:老牌报业集团重装上阵”,银河证券研究报告,2007年。
    许耀文:“新华传媒: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集团”,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2007年4月24日。
    鄢烈山:“无悔的选择”,《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D25版,“写作”。
    颜世贵、龚永泉:“北京:公款订阅首先确保人民日报,江苏:制止报刊发行中的无序竞争”,《人民日报》,2000年8月31日,第4版。
    杨春兰、查国伟:“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党报与市场的巧妙对接”,《传媒》,2007年第8期。
    杨静:“六城市报纸影响力研究”,《中华新闻报》,2002年4月2日,第5版。
    杨守文:“党报编辑的技能与创新”,《新闻导刊》,2007年第4期。
    杨树宏:“刷新党报思路模式”,《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月28日,第3版。
    杨兴锋:“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采写编》,2005年第4期。
    杨兴锋:“以全新思路抓好主流新闻:《南方日报》改版的最大特色”,《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杨绪伟:“上海文新集团与南方报业集团媒体发展策略之比较”,《今传媒》,2007年第12期。
    杨永欣:“广东可能出现中国第一家上市报业集团”,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0月31日,http:www.zaobao.com/zg/zg081031_509.shtml
    姚林:“中国财经类报纸的竞争态势”,http://www.a.com.cn/cn/mtyj/mtdcyj/200203/0305yj03.htm
    姚林:“中国财经类报纸发展趋势报告发布”,《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会,2004年12月21日,http://business.sohu.com/20041221/n223586227.shtml.
    叶丽菲:“精耕细作,操劳不息:记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景仁”,《新闻战线》,1994年第1期。
    鄞益奋:“政治传播的传播控制分析”,《行政论坛》,2002年1月,总第49期。
    尹连根:“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关于南方日报改扩版的研究”,《新闻界》,2003年第1期。
    尹连根:“绩效考评在报纸采编中的调控功能:以南方日报为研究个案”,《新闻界》,2003年第4期。
    尹连根:“解析南方日报采编系列分配机制改革”,《传媒观察》,2003年第3期。
    尹连根、王海燕:“论大陆媒体人利益角逐的常规路径:以广州三大报业集团为主要考察对象”,《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2期。
    游梦华:“制度变迁与广东报业发展七阶段”,《经济前沿》,2007年Z1期。
    喻国明、张洪忠、靳一:“报纸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基于中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报告”,《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7期。
    喻季欣:“论广东报业品牌的文化嬗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余焕椿:“真理标准讨论中的新闻交锋”,《南方周末》,2008年5月15日,D27版。
    原卿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深圳特区报是怎样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的”,《新闻战线》,1998年第11期。
    袁秀丽:“我国党报的危机及应对策略:以《广州日报》为例”,广州: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2007年。
    曾春光:“广州日报:内外借智创新制胜”,《青年记者》,2008年2月(上)。
    曾伟:“《深圳特区报》量化管理使用现状研究”,兰州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2007年。
    詹新惠:“党报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到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975.html,2006年。
    詹新慧:“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分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4期。
    张粉琴、姜圣瑜:“从注意力经济看新一轮报业竞争”,《传媒观察》,2000年第3期。
    张汉青:“改革开放:习仲勋带领广东先走一步”,《炎黄春秋》,1997年第4期。
    张欢:“报业狂人黎元江的红与黑”,《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4月21日。
    张金钰:“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品牌营销战略研究”,天津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隽:“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无偿划拨授让23.46%股权,解放日报集团控股新华传媒”,《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25日第1版。
    张昆:“中国报业的基本格局及前瞻”,《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
    张垒:“报业集团子报管理模式讨论与创新”,《中国报业》,2008年第6期。
    张松平:“《东方风来满眼春》写作前后:访《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深圳特区报通讯》,1998年第5期。
    张笑秋:“新世纪《南方日报》新闻策划研究”,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张信春:“重庆日报打造党报核心竞争力”,《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
    张耀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告中心的五大职能”,《中国报业》,2003年第3期。
    张瑛:“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多品牌发展中的战略协同”,《新闻界》,2004年第4期。
    张咏华:“试论新时期党报评论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以《解放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为例”,《新闻记者》,2002年第6期。
    张友渔:“何谓社论?1932年任教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之讲义”,《新闻与传播研究》,1981年第3期。
    张裕亮:“大陆报业经营制度改革——制度变迁理论的观点”,《中国大陆研究》,2002年,第45卷,第6期。
    张裕亮:“大陆报业集团组织行为一代理理论的观点,http://www.beiwang.com/bbs/showtopic-1783.aspx
    张裕亮:“大陆党报从业员依附行为的转变——以人民日报为例”,《中国大陆研究》(台湾),2003年,第46卷,第6期。
    张裕亮:“党政会议新闻的市民消费表述——人民日报与京华时报对‘两会'新闻的报道异同”,《中国大陆研究》,2005年,第48卷,第2期。
    张裕亮:“中共对台报道的政策主导表述——开放来台驻点前后人民日报对台报道的异同”,《中国大陆研究》,2006年,第49卷,第2期。
    张子让:“努力增强头条的个性:兼评解放日报与文汇报95年头条”,《新闻大学》,1996年春。
    赵东方、胡巧娟:“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广州日报》‘突出办报特色打造强势媒体'综述”,《新闻传播》,2007年第10期。
    赵凯:“党报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办好解放日报的几点思考”,《新闻记者》,2000年第3期。
    赵连章、姜淑芝:“试论改革中的政治控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赵勋、韩隽:“传媒竞争中的‘三四律'及对报业竞争格局的影响”,《编辑之友》,2006年第6期。
    赵月枝:“选择性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中国传播政治的转型”,《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年6月号。
    赵月枝、罗伯特A.汉凯特(Robert A.Hackett):“媒体全球化与民主化:悖论、矛盾与问题”,学术中国(http://www.xschina.org/index.php),学术周刊,06年7月A,“观察与思考”,2006年7月7日。
    甄言:“言论自由的社会责任”,《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9年1月19日。
    郑世杰、张树德:“《广州日报》要闻版改革观察”,《青年记者》,2006年第6期。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四届(2007)年会部分与会人士发言综述”,《中华新闻报》,2008年1月16日,D02版。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类报纸的第一个三十年”,2007年5月30日,http://data.stock.hexun.com/2251587.shtml.
    钟广明:“报业竞争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自办发行的回顾与思考”,《中国报业》,2002年第8期。
    钟坚:“周瑞金:痛苦的清醒者”,《凤凰周刊》,2008年5月15日。
    钟岷源:“良剂,还是毒药?——台湾政论节目的‘疗伤'功能”,《南风窗》,2009年第6期。
    钟玉明:“大神和气,小鬼凶蛮:报刊大战在广东”,《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第39期。
    钟原:“党报和都市报报道语体风格差异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周建明:“快捷、朴实、犀利、透辟:简论张季鸾撰写的《大公报》社论特色”,《新闻与写作》,1999年第6期。
    周黎安、李宏斌、陈烨:“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清华大学《经济学报》,2005年第1卷第1辑。
    周瑞金:“上海皇甫平文章发表前后——癸未羊年答《新民周刊》记者问”,《炎黄春秋》,2003年第9期。
    周瑞金:“皇甫平'文章引发一场思想交锋”,《财经》,2008年9月29日,第20期。
    周平:“中国单位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调整”,《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周尚科:“论党报党刊发行:以《解放日报》和《上海支部生活》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
    周思明:“报业集团如何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兼论深圳报业集团经营方略”,《中国出版》,2003年第7期。
    周玮:“‘两会'的政治传播与政治认同:以《人民日报》2003-2007年报道为例”,《东南传播》,2008年第5期。
    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周业安:“制度演化理论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周志懿:“怎样提高报纸的影响力”,《今传媒》,2005年第6期。
    朱春阳:“《广州日报》两个10年:一份机关报营销理念的演变”,《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10期。
    朱东升:“若干数据分析——《人民日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研究之一”,人民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12月20日。
    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
    朱继超:“从两大报业集团发行博弈看上海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
    朱涛:“《第一财经日报》发行体系再造”,《新闻记者》,2007年第4期。
    朱夏炎:“新形势下党报的困境与出路”,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879.html,2006年。
    朱旭峰、苏钰:“西方思想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基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分析框架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
    朱学东:“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解读《南风窗》20年”,《南风窗》,2005年4月(下)。
    朱学东:“生活在媒体的世界里”,《南风窗》,2007年10月(下)。
    庄向阳、李妍:“广东报业集团管理模式探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2期。
    宗合:“滚动新闻:广州日报的‘新武器'”,《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上)。
    邹密、王成刚、张学峰:“试论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宣传的有效影响力”,《新闻导刊》,2007年第1期。
    左方:“我如何创办南方周末”,http:www.xici.net/b25577/d8445608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