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闿运选批唐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王闿运是晚清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并非谨守汉魏六朝诗歌,亦诗学三唐。他历时五十多年先后三次选录唐诗并两次自费出版《唐诗选》六卷本和十三卷本,并对所选唐诗进行多次批点。从王闿运的选本和批语中不难看出其对唐诗研读和接受的情况:年轻时主盛唐重田园风格;中晚年以后对中唐诗歌有较多反省。其代表诗歌选本《唐诗选》十三卷的选诗标准也非如选家所言“不出八代之外”,而是一种要尽可能展现唐诗风格和流变的选本,在晚清颇为独特。
     王闿运以审美为标准,在对唐诗流变的考察中寓优劣高下之品评,五言古诗多以六朝诗歌为衡量标准,七言歌行则是“唐诗推挹东川,裁抑杜陵”。但这并不足以涵盖王闿运的唐诗学,不同的诗歌体式中,王闿运的评价有很大差别。王闿运还有较为鲜明的诗歌史意识,他通过选本、批语和论文,不仅打通了从汉魏、六朝、唐至宋的诗歌自然发展史,也开辟了一条以艺术审美为标准而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追求诗歌自然美学的诗学途径,在推重变风变雅诗歌精神的晚清尤具个性。
     作为诗坛“旧头领”的王闿运在晚清诗坛成就显赫,地位颇高。王闿运和汉魏六朝诗派的邓辅纶、“唐宋调和派”张之洞及“不名一家”之李慈铭等诗人在疏离宗宋诗风、追求诗歌雅正清丽之风上趋于一致,但在对待杜甫的态度上则有很大差异;王闿运和宗宋诗人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诗学中有相依的成分亦有相离之处,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对韩愈诗歌的接受。王闿运和晚清诗人思想的差异源于审视诗歌的出发点不同,王闿运以审美为标准,而其他诗人多从诗歌教化的功用出发。
     王闿运影响之下的学风多趋于唐诗,尤以宗中晚唐诗为特色。或主孟郊,或宗李商隐,或调和盛唐、中唐,总之是各执一端,使得晚清唐诗学异彩纷呈。只不过因为他们诗歌成就不高,故而影响不大。笔者把他们梳理出来,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王闿运的传承,一方面亦可以更深入了解晚清唐诗学的现状。
Wang KaiYun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chool of Six Dynasties of Han and We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he not only studied the poe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of Han and Wei, but also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ang poetry. He took pains to study on Tang poetry. Over fifty years he had complied thre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as well as commented on them several times. Based on his three anthologies-- the anthology of ten poets’poetries in Tang dynasty ,an anthology of Tang poetry (six volumes) and an anthology of Tang poetry (13volumes) ,we can conclude that Wang KaiYun’s ideas on Tang poetry have changed. At first he focused on poetry of High Tang dynasty. But later he became to emphasize on poetry of Middle Tang dynasty.
     Wang KaiYun discuss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ang poetry in his thesis. Above all, Wang KaiYun built up a developing history of poetry from the six dynasties of Han and Wei to Song dynasty. Furthermore he opened up a new kind of poetics, which focused on the natural beauty of poetry and the merit of poetry was judged by its artistic criterion but not Confucianism.
     We can figure out the special poetics of Wang KaiYun by comparing his poetics with other poems’poetic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uch as what were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poetics between Wang KaiYun and Deng FuLun, Zhang ZhiDong whose poetics were opposed to the school of Song Poetry? How did the poetics of Wang KaiYun was effected by the School of Song poetry? And we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etics of Wang KaiYun and the school of Song poetry? And so on.
     After all, Wang KaiYun,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any poets in late Qing dynasties. And his main poetics is to focus on learning from the Tang poetry of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引文
1转引自美·韦勒克:《革新者们艾兹拉·庞德》,《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五卷,第221页。庞德认为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剔除”,就是拣选才是考察批评家思想(接上页)的最为重要的资料。
    
    1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328页。
    2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328页。
    3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
    
    1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745页。
    2朱洪举:《王闿运诗学思想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54页。
    
    1陶文鹏:《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1页。
    2杜晓勤:《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70页。
    3林思进:《蜀刻湘绮<唐诗选>序》,王闿运《唐诗选》,民国30年(1941)重印光绪丙子蜀本,第1页。
    1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第749页。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王云五主编,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67年12月版,第344页。
    3李肖聃:《湘学略》,《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钱基博、李肖聃著,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12月版,第205页。
    4朱洪举:《引论》,《王闿运诗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1页。
    1金性尧:《王闿运唐诗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19页。“影印本”即《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2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20-22页。
    3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第749页。
    4杨钧:《草堂之灵》,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3月版,第292页。
    5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08页。
    6王闿运:《论歌行运用之妙答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63页。
    1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349页。
    2钱仲联:《梦苕盦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374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30页。
    4参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月版,第34册,第13300-13301页。
    1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327页。
    2郭嵩焘:《谭荔仙四照堂诗集序》,《郭嵩焘诗文集》,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10月版,第71页。
    3瞿铢庵:《杶庐所闻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王云五主编,第1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年版,第17页。
    4汪辟疆:《方湖日记幸存录》,《汪辟疆文集》,第839页。
    5马卫中、刘诚:《从湖湘派的兴衰看王闿运的诗坛地位》,《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第76页。
    1杨钧:《记夸》,《草堂之灵》,第32页。
    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八年四月版,第48页。
    3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第47页。
    4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96页。
    5章太炎:《与人论文书》,《太炎文录初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77册,第420页。
    6汪辟疆:《汪辟疆文集》,第300页。
    1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42页。
    2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326页。
    3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蒋瑞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版,第34页。
    4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33页。
    5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886页。
    6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月版,第409页。
    7夏敬观:《吷庵臆说》,《夏敬观艺文杂志论著》,民国时期,铅印本,第3页。
    8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338页。
    
    1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275页。
    2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第731页。
    
    1陈伯海:《导言——从唐诗学到唐诗学史》,《唐诗学史稿》,第20页。
    2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第205-206页。
    1王顺贵:《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9-140页。
    1 [法]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月版,第32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版,第27页。此书原名是《湘绮府君年谱》,后被王云五编入《新编中国人名年谱集成》第六辑,名为《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344页。
    1蔡人龙:《<唐十家诗选>题识》,《唐十家诗选》,湖南图书馆藏。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7月版,第2824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9月版,2344页。
    4李肖聃:《星庐笔记》,绛希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7月版,第84页。
    5参见朱传誉主编:《王湘绮传记资料》,台北,台湾天一出版社,民国74年版,第100页。
    1吴梅谨:《甓勤斋诗残稿跋》,吴国榛《甓勤斋诗残稿》,丙寅百嘉室刊,民国15年(1926)年。
    2参见龙溥霖辑:《农圃琐谈》,长沙龙氏,清光绪6年,刻本。国图藏本。
    3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30页。
    4王闿运:《天影庵诗存》,《湘绮楼诗文集》,第385页。
    5郭嵩焘:《坚白斋集序》,龙汝霖《坚白斋集》,清光绪年间刻本。
    6龙祖同:《龙公研仙府君行状》,龙璋《甓勤斋诗存文存》,民国铅印本。龙伯坚:《龙璋事略》,见《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第131页:“二十三岁时中了举人,与湘潭王闿运同榜”不过此言有误。王闿运咸丰七年中举人,同时中举的还有龙璋的叔父龙湛林。
    7龙璋:《甓勤斋诗文存》,国图藏本,民国间刻本,第12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3086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3434页。
    3王闿运:《湘绮楼自书圆明园词》,上海震亚图书局,中华民国十年十月初版。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版,此书是影印王氏手批东洲本。
    5参见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19页。
    6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7月版,第402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345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周妪亲家母之妹来,蔡人龙来,所谓‘深山远亲’亦有可乐。”第3373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78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995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78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44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78页。
    3胡昭曦:《四川书院的发展与改制》,《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第53页。
    4参见鲁子健:《丁宝桢在四川的十年》,《文史杂志》,2001年第2期,第46页。
    5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81页。
    6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第81页。
    
    
    1伍肇齡编:《尊经书院课艺二集》,尊经书局藏版,清光绪17年。
    2王闿运编:《尊经书院初集》,四川省城,清光绪10年刻本,卷十。
    3林思进:《蜀刻湘绮<唐诗选>序》,见王闿运《唐诗选》,1941年重刊光绪丙子本。
    4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43页。
    1上海古籍编辑部:《出版说明》,见《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1王宏林:《沈德潜唐诗选本考辩》,《文献》2007年第3期,第68页。此文第68页对《唐诗别裁集》十卷本和重订本进行了数量的比较:“初唐诗所占全书比例由《唐诗别裁集》十卷本的11.6%降至重订本的9.7%,盛唐比例由50%降至42.6%,中唐比例由2604%增至32、7,晚唐比例由11.8%增至16%。”可以很鲜明看出沈德潜晚年对中晚唐诗歌的接受。
    2高棅:《唐诗拾遗序》,《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924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79页。
    2林思进:《蜀刻湘绮<唐诗选>序》,王闿运《唐诗选》,第1页。
    1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18页。
    2杨钧:《草堂之灵》,第203页。
    3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19页。
    4王闿运:《湘绮楼唐七言诗选》,光绪二十六年,刻本,上图藏。
    5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216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0页。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1页。
    3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1页。
    4王闿运:《天影庵诗存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4页。
    5陈衍:《陈衍诗论合集》,第885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1146页,第1157页。
    2王闿运:《忆昔行,与胡吉士论诗,因及翰林文学》,《湘绮楼诗文集》,第1588页。
    3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27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23页。
    2王闿运:《天影庵诗存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5页。
    3王闿运:《壬子七月乐平县作》,《湘绮楼诗文集》,第1168页。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0月版,第44页。
    5夏敬观:《唐诗概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第22页。
    6王闿运:《论狂狷》,《湘绮楼诗文集》,第518页。
    
    1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9页。
    2以上选本参见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12月版,第133页-170页。
    3萧艾:《王湘绮评传》,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12月版,第17页。
    1钱仲联:《论同光体》,《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418页。
    2参见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43页。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2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78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995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文集》,第2125-2126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64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758页。
    1转引自杨钧:《草堂之灵》,第32页。
    2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7月版,第1376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3428页。
    
    1上海古籍编辑部:《出版说明》,见《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2王闿运:《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第20则,《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43页。
    1王闿运:《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第15则,第33页。
    2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97页。
    3林思进:《唐诗选序》,王闿运《唐诗选》,民国30年(1941)重印光绪丙子蜀本,第1页。虽然是序是评价蜀本,但因为蜀本和湘本从整体来说差异并不明显,所以这里用来作为湘本的评语。
    1之所以选择这两种唐诗选本来作比较,首先是因为他们较大的影响力,可以作为唐诗选本的代表,其次是因为王闿运把自己的复古视为是对明七子复古的修正,而高棅及其唐诗选对明七子之复古影响甚大。王闿运选《八代诗选》时借鉴了沈德潜《古诗源》,那么他也极有可能借鉴过《唐诗别裁集》。
    2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75页。
    3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棅《唐诗品汇》的编选体例和他所编选的代表他自己诗学倾向的《唐诗正声》编选体例略有不同,高棅《唐诗正声》的编选体例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沈德潜、管世铭等选诗体例是一致的,他之所以在《唐诗品汇》中把绝句置于律诗之前,可能源于他认为此种诗体历史较远,“五言绝句作自古也,汉魏乐府古辞则有白头吟……”(凡例·第19)“七言绝句始自古乐府。”(凡例·第21)“律体之兴,虽自唐始,盖由梁陈以来骊句之渐也。梁元帝五言八句已近律体。(凡例第26)可以说高棅《唐诗品汇》的编排体例是按照各体出现的时间为顺序,如纪昀在《四库提要》中提及高棅把绝句置于律诗之前的原因:“考《玉台新咏》有古绝句四首,棅以绝句居律前,盖有所考,至排律之名,古所未有,杨仲宏撰唐音,始别为一目,棅祖其说,遂至今沿用。”《四库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二版,第1713页。
    1王闿运:《论诗示黄镠》,《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79页。
    2邵裴子:《唐绝句选》,王云五发行,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版,第4页。
    3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答唐凤廷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218页。
    4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47页。
    
    1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答唐凤廷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218页。
    2高棅:《凡例》,《唐诗品汇》,第42页。
    3高棅:《唐诗品汇》,第10页。
    
    1高棅:《凡例》,《唐诗正声》,清写刻本。
    2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82页。
    3陈衍:《唐诗概说》,《陈衍诗论合集》,第1033页。
    4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版,第535页。
    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第56页。
    6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话》,第527页。
    
    1王闿运:《八代诗评》,夏敬观辑录发表于《同声月刊》,1941年第一卷第六号,第33页。
    2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五号,第31页。
    3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二号,第23页。
    4叶燮:《原诗》,《清诗话》,第569-570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5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77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3页。
    1王闿运:《唐诗选》,1941年重刊尊经书局二年刊本。
    2上海古籍编辑部:《出版说明》,《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页。
    3杨钧:《草堂之灵》,第292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02页。
    1鲁迅:《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37页。
    2邵裴子:《唐绝句选》,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初版,第4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5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09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58页。
    1王学太:《校点后记》,王夫之《唐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235页。
     1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第286页。
    
    1杨钧:《草堂之灵》,第203-204页。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27页。
    1王闿运《八代诗选》中的很多评语也论及唐诗人和唐诗,所以这里也把选评时间列出。
    2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五号,第45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402页。
    4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298页。
    5王闿运:《唐诗选》,成都,尊经书局,光绪12年,第八册,第64页。
    6王闿运:《唐诗选》,第8册,第64页。
    7王闿运:《唐诗选》,第6册,第117页。
    1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19页。
    2高棅:《叙目》,《唐诗品汇》,第4页。
    3高棅:《叙目》,《唐诗品汇》,第5页。
    4金圣叹:《贯华堂批唐才子诗序》,《贯华堂批唐才子诗》,曹方人、周锡山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版,第32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八注释王简按及颜缉祜跋,见《湘绮楼诗文集》,第2375页。
    2杨廷瑞:《八代诗选叙》,王闿运《八代诗选》,大中华国十二年秋订补经济堂。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7月,第2256页。
    4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688页。
    1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810页。
    2王闿运:《黄清惠求诗,甚窘于思,姑取诗笺题句,乃竟成章,不唤我作才子不得也》,见《湘绮楼诗文集》,第1873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211页。
    4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20页。
    5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822页。
    6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147页。
    7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151页。
    8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164页。
    9易扬:《前言》,见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1王简:《湘绮楼诗话序》,见《湘绮楼诗文集》,注释,第2099页。
    2杨廷瑞:《八代诗选序》,王闿运《八代诗选》,大中华民国十二年秋订补经济堂版。
    3鲁迅:《集外集?选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第136页。
    1章学诚:《诗话》,《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版,卷五,第559页。
    2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212页。
    1王夫之:储光羲《采菱词》评语,《唐诗评选》,王学太校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36页。
    2王夫之:储光羲《采菱词》评语,《唐诗评选》,第44页。
    3沈德潜:《感遇诗》评语,《唐诗别裁集》,第10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诗话》,《湘绮楼诗文集》第2328页。
    2王闿运:《八代诗评》,南齐诗歌总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六号,第34页。
    1参见黄世民硕士论文《论王闿运<八代诗选>及其批注》中第四章:《八代诗选》所体现的诗学思想,湖南大学,2007年。
    1王闿运:《八代诗选》,国家图书馆藏本,卷一五言古诗。此书中的一些批语有一些和夏敬观刊刻于《同声月刊》的《八代诗评》一致,有一些和《湘绮楼说诗》中一致,可以知道此书中批语应该是王闿运批点而成。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1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2页。
    3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外篇·摘句论》一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月版。
    1见上海古籍编辑部《出版说明》,《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1王简:《湘绮楼说诗序》,见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成都日新社,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初版1934年八卷共四册,第3页,又见《湘绮楼诗文集》中《湘绮楼说诗》卷一注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9月版,第2099页。
    1颜缉祜:《湘绮楼说诗跋》,见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注释,第2375页。
    2此文不见于陈兆奎于光绪二十三年选录而成、光绪三十二年刊刻的《王志》一书,而见于王闿运晚年弟子王简编纂的《湘绮楼说诗》一书中,据此可以推知是文最早应该写于光绪三十二年之后。
    1参见吴淑钿:《<湘绮楼说诗>的理论体系》,《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284页。
    2李攀龙:《沧溟先生集》,《四库全书》本,卷18,第1页。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429页。
    4王士祯:《师友诗传录》,《清诗话》,第129-130页。
    5王夫之:《畺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第59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18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8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19-2220页。
    4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说诗》,第2377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7页。
    1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04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67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07页。
    1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湘绮楼诗文集》,第532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2页。
    3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08页。
    1王闿运:蔡琰《悲愤诗》评语,《八代诗选》,国图藏本。
    1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1奎案,奎即王闿运学生陈兆奎,是《王志》的整理者。《湘绮楼诗文集》卷二《王志》所载《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则有“奎案”二字,但王闿运发表于《国粹学报》第十八期的《湘绮楼论唐诗》中并没有提及“奎案”二字,而是直接作为王闿运诗学思想刊刻,不管这些话是陈兆奎还是王闿运所言,至少可以说明,这些话王闿运是认同的。所以此文以《湘绮楼诗文集》为据,直接引用陈兆奎之言作为王闿运的诗学思想材料。
    1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08页。
    2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5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7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9页。
    5杨钧:《草堂之灵》,第292页。
    
    1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90页。
    2王闿运:南齐诗歌总评,见《同声月刊》,第一卷第六号,第34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90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99页。
    5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6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17页。
    
    1叶燮:《原诗》,《清诗话》,第599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92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6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33页。
    5王闿运:《论同人诗八绝句》第四首,《湘绮楼诗文集》,第1729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59页。
    
    1《湘绮楼诗文集》第2126页。
    2王闿运:《论诗示黄镠》,《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2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61-2262页。
    
    1施补华:《岘佣说诗》,《清诗话》,第986页。
    2钱泳:《履园谭诗》,《清诗话》,第873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6页。
    4元·杨载:《诗法家数》,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731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61-2262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2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18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3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6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77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07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6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77页。
    5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2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77页。
    1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2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2页。
    4王闿运:《论歌行运用之妙》,《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2页。
    1殷璠:《河岳英灵集》,见《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2月版,第72页。
    2黄景仁:《两当轩集》,李国章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483页。
    3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等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85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2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2页。
    6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1杨钧:《草堂之灵》,第29页。
    2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767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62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2-2163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2页。
    
    1杨钧:《草堂之灵》,第29页。
    2王闿运:《论歌行运用之妙》,《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3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08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017页。
    1王闿运:《论歌行运用之妙》,《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2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989页。
    3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4王闿运:《拟杜子美岁宴行》,《湘绮楼诗文集》,第1651页。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2页。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2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3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18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5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8页。
    6谭延闿:《谭组庵论诗书手札》,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影印本。
    7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460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记载民国三年正月十日:“立春雨,忆杜诗‘好雨知时节’,检杜集,再过不得。亦依韵作一篇。”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1369页。
    2夏敬观:《唐诗概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第49页。
    3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第十四条,第32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诗文集》,第2378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18页。
    2谭延闿:《谭组庵论诗书手札》,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影印本。
    3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349页。
    4钱仲联:《梦苕盦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374页。
    5王闿运:《重悼师芳》,《湘绮楼诗文集》,第1683页。
    1王闿运:《泰安岱祠》,《湘绮楼诗文集》,第1692页
    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8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1682页。
    4转引自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7页。
    5杨钧:《草堂之灵》,第10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19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01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01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19页。
    2王夫之:《畺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第131页。
    3王夫之:《畺斋诗话笺注》,第133页。
    4王夫之:徐渭《边词》第二首评语,见《船山全书·明诗评选》第十六册,岳麓书社,1996年2月版,第1617页。
    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第263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1-2102页。
    7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271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1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1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311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01页。
    5杨钧:《草堂之灵》,第135页。
    6王闿运:《晚步又一村》,《湘绮楼诗文集》,第1748页。
    1钱穆:《中国文学论丛·谈诗》,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0月版,第126页。
    2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74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76-2377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66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76-2377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18页。
    3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见《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3页。
    4王闿运把《诗经》排斥在其诗学范畴之外,是根据“为己”的标准。实际上王闿运非常欣赏《诗经》的艺术成就,他曾对《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从艺术角度进行评点,这些评点完全是从风格角度来进行评点。《年谱》第247页曾载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于舟中讲诗,因及作诗之法,将三百篇中遣词命意略为评出,以示与汉魏六朝消息相通,于经学词章不致两撅。”王闿运学生王简也云:“《诗经》评语虽系先生晚年课孙随笔之批示,然于古今诗文派别,胎息奥义,已抉出靡遗。”见《湘绮楼诗文集》第2375页。王闿运自己也曾云:“五七言虽与《风》、《雅》异体,而蕴籍大同。熟读经什,归于温厚。”周颂喜整理的《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第32页。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见《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3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5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18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6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6页。
    7陈衍:《诗学概要》,《陈衍诗论合集》,第1030页。
    8王闿运:《论诗法答唐凤廷问》,《湘绮楼说诗》,第2328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5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9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1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第70页。
    2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3月版,第3页。
    3沈德潜:《古诗源》,第8页。
    4沈德潜:《古诗源》,第2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18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17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556页。
    3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281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3页。
    5何景明:《大复集》,《四库全书》,第1267册,卷34,第301页上。
    1何景明:《大复集》,第301页。
    2李梦阳:《刻陆谢诗序》,《空同集》,卷50,第8页。
    3樊鹏:《编初唐诗叙》,《明文海》,黄宗羲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月版,卷220,第2219页。
    4胡应麟:《诗薮》,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内编,第31-32页。
    5许学夷:《诗源辩体》,1987年10月版,卷三,第44-45页。
    6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南齐诗歌总评,第一卷第六号,第34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6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20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集》,第2219-2220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10页。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3页。
    2刘勰:《物色》,《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415页。
    3刘勰:《诠赋》,《文心雕龙今译》,第81页。
    4参见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第67页。
    5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3月版,第156页。
    6王夫之:五言近体总评,见《船山全书·古诗评选》,卷六,第830页。
    7王夫之:太宗皇帝《赋得浮桥》评语,见《唐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卷三,第79-80页。
    8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1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第330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29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516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65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34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33页。
    1沈其光:《瓶粟斋诗话》,青浦印行,卷七,第2页。
    1孟棨:《本事诗·高逸》,上?偶霭嫔纾?991年4月版,第17页。
    2李白:《古风》,《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91页。
    3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2791页。
    4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第600页。
    5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03页。
    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2页。
    2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3见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六号,第34页。
    
    1陶文鹏:《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1页。
    2王闿运:《论作诗之法》,《湘绮楼说诗》,第2326页。
    1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2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3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18页。
    5王闿运:《论诗示黄镠》,《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1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4页。
    2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见郭绍虞编《中国近代文论选》,1959年9月版,第337页。
    1王闿运:《笺启》,《湘绮楼诗文集》,第796页。
    2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第1371页。
    3王夫之:《畺斋诗话》,第12则,第10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19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7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61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57页。
    2参见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第56页。
    3杨庄:《湘潭杨庄诗文词录》,民国29年,铅印本,第3页。
    4杨庄:《湘潭杨庄诗文词录》,第7页。
    5杨庄:《湘潭杨庄诗文词录》,第8页。
    6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090页。
    7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179页。
    8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63-2166页。
    1王闿运:《论读书门径》,《湘绮楼诗文集》,第521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3见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4吴淑钿:《<湘绮楼说诗>的理论体系》,《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57页。
    
    1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10页。
    2章炳麟:《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74页。
    3林纾:《文学生活识语》,欧文著《旅行述异》,林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卷上第80页。
     1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湘绮楼诗文集》,第2162页。
    1龙汝霖(1822-1881)字润生,号皞臣,长沙攸县人;李寿蓉(1826-1894)字篁仙,书斋号天影庵,长沙人;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湖南武冈人;邓绎(1831-1897),字保之,又字辛眉。当时和“湘中五子”交往甚密者还有湖口人髙心湄,字伯夔。
    2王闿运:《天影庵诗存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4页。
    1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5页。
    2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第619页。
    3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1年2月版,第551页。
    4《湘雅摭残》,第232-236页。
    5《湘雅摭残》,第236页。
    6《湘雅摭残》,第233-236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41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09页。
    3邓绎:《唐虞篇》,《藻川堂谭艺》,清光绪年间刻本,第4页。
    4邓绎:《日月篇》,《藻川堂谭艺》,第28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6邓绎:《唐虞篇》,《藻川堂谭艺》,第5页。
    7邓绎:《唐虞篇》,《藻川堂谭艺》,第6-7页。
    1参见王闿运《清故高平令龙君之碑》,《湘绮楼诗文集》,第444-445页。
    2王闿运:《天影庵诗存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5页。
    3杨钧:《交际》,《草堂之灵》,第291页。
    4王闿运:《清故高平令龙君之碑》,《湘绮楼诗文集》,第445页。
    5郭嵩焘:《龙皞丞<坚白斋集>序》,《郭嵩焘诗文集》,杨坚点校,岳麓书社,1984年10月,第70—71页。
    1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二月,第551页。
    2王闿运:《天影庵诗存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8页。
    3王闿运:《天影庵诗存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7页。
    4汪辟疆:《王闿运传》,国史馆馆刊,1949年2月,第2卷第一期。
    5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1页。
    6王闿运:《蔡夫人墓志铭》,《湘绮楼诗文集》,第297页。
    7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516页。
    8杨钧:《草堂之灵》,第61页。
    9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64页。
    1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同治九年十月七日。
    2王闿运:《邓郎中墓志铭》,《碑传集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0辑,卷五十一,第2814页。
    3这一点从王闿运晚年入室弟子陈兆奎在《王志序》中所言:“马、郑失于破碎,程、朱病于空疏”得以引证,王闿运对程朱理学是持批判的态度,而邓绎则好程朱之学。
    4王闿运:《论狂狷》,《湘绮楼诗文集》,第518页。
    5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674页。
    6王闿运:《论耐贫》,《湘绮楼诗文集》,第509页。
    1钱仲联:《梦苕盦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张寅彭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64页。
    2郭嵩焘:《谭荔仙四照堂诗集序》,《郭嵩焘诗文集》,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10月版,第71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4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80页。
    5费行简:《邓辅纶传》,《近代名人小传》,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年8月版,第47页。
    6费行简:《邓辅纶传》,《近代名人小传》,第47页。
    1朱克敬:《儒林附记》,《儒林琐记·雨窗消意录》,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7月,第66页。
    2王闿运:《邓弥之墓志铭》,《湘绮楼诗文集》,第426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58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60页。
    5这里主要就王闿运和邓绎作比较,因为邓辅纶没有理论著作留世。而邓绎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邓辅纶,因为邓辅纶革职后,邓绎和邓辅纶一起居家读书,思想想必多有相近之处,比如两人在对待杜甫的态度上就非常一致,且两人诗古文词齐名。
    6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年谱》,第184页。
    7王闿运:《论文法》,《湘绮楼诗文集》,第539页。
    1王闿运:《论有恒》,《湘绮楼诗文集》,第507页。
    2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3邓绎:《藻川堂东游诗序》,《藻川堂诗集选》,清光绪年间刻本。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28页。
    5邓绎:《唐虞篇》,邓绎《藻川堂谭艺》,清光绪刻本。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19页。
    2邓绎:《日月篇》,《藻川堂谭艺》,第31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516页。
    4邓绎:《唐虞篇》,《藻川堂谭艺》,第6页。
    1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8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3夏敬观:《袌碧斋集序》,见陈锐《袌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4许振祎:《邓弥之同年诗集序》,见邓辅纶《白香亭诗集》,东河督署较刊,清光绪18年版。
    5王闿运:《王兵备诗序》,《湘绮楼诗文集》,第96页。
    6朱克敬:《儒林附记》,《儒林琐记·雨窗消意录》,第64页。
    7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58页。
    8王闿运:《题杜像》,《湘绮楼诗文集》,第1763、1764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19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5王闿运:《论诗评陈梅根》,《湘绮楼诗文集》,第363页。
    6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评何劭《赠张华》,《船山全书》,第14册,长沙,岳麓书社,第692页。
    7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评谢惠连《前缓声歌》,《船山全书》,第528页。
    8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评阮籍《咏怀》“步游三衢旁”一诗,《船山全书》,第683页。
    9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67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19-2220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28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17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19-121页。
    5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925页。
    6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1179页。
    7王闿运:《八代诗评》,见眉批陶渊明诗,《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五号,第41页。
    8王夫之:《畺斋诗话》,《清诗话》,第21页。
    1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评《遣兴四首》,第58页。
    2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评《后出塞二首》,第60页。
    3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湘绮楼诗文集》,第532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2页。
    5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见《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4页。
    6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4页。
    7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21页。
    8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22页。
    9邓绎:《藻川堂谭艺·比兴篇》,第6页。
    10邓绎:《藻川堂谭艺·日月篇》,第7页。
    11邓绎:《藻川堂谭艺·日月篇》,第29页。
    1孟子:《孟子》,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76页。
    2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697页。
    3邓绎:《藻川堂谭艺·日月篇》,第7页。
    4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22页。
    5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31页。
    6邓绎:《藻川堂谭艺·日月篇》,第13页。
    7邓绎:《藻川堂谭艺·比兴篇》,第6页。
    8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5页。
    1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23页。
    2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21-22页。
    3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31页。
    4邓绎:《藻川堂谭艺·唐虞篇》,第7页。
    5邓绎:《藻川堂谭艺·比兴篇》,第24页。
    
    1邓绎:《藻川堂谭艺·比兴篇》,第25页。
    2邓绎:《藻川堂谭艺·日月篇》,第5页。
    3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84页。
    4纪晓岚等人撰写《诗归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758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78页。
    2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33页。
    3李肖聃:《星庐笔记》,第9页。
    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273页。
    1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第355页。
    2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34页。
    3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33页。
    4汪辟疆:《近代诗派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287页。
    5易宗夔:《新世说》,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12月版,第38页。
    6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2页。
    7李慈铭:《越缦堂读书简端记》,王利器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321页。
    8李慈铭:《白华绛柎阁诗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第1页。
    1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第275页。
    2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311页。
    3李慈铭:《答陈晓湖书》,《越缦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第191页。
    4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32页。
    1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10页。
    2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8页。
    3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25页。
    4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9页。
    5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9页。
    6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367页。
    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杨家骆编,台北,世界书局,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七月再版,第632页。
    2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633页。
    3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633页。
    4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短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481-482页。
    5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短记》,第480、486页。
    6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短记》,第478页。
    7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短记》,第476页。
    8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短记》,第477页。
    9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02页。
    1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利器纂辑,《越缦堂读书简短记》,第463、465、467、468、478页。
    2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11页。
    3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77页。
    4张之洞:《张文襄公文札·致潘伯寅》,《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第428页。
    5张之洞:《和王壬秋五月一日龙树寺集诗一首》,庞坚点校《张之洞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2页。
    6张之洞:《送王壬秋归湘潭》,《张之洞诗文集》,第55页。
    1张之洞:《张文襄公文札·致潘伯寅》,《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第428页。
    2张之洞:《传鲁堂诗文集序》,《张之洞诗文集》第213页。
    3张之洞:《哀六朝》,《张之洞诗文集》,第78页。
    4张之洞:《连珠诗》,《张之洞诗文集》,第113页。
    5樊增祥:《二家咏古诗序》,《樊樊山诗集》,第1568页。
    6张之洞:《送莫子偲游赵州赴陈刺史钟祥之招》,《张之洞诗文集》,第17页。
    7张之洞:《杜工部祠》,《张之洞诗文集》,第3页。
    8张之洞:《浣花溪》,《张之洞诗文集》,第93页。
    9张之洞:《连珠诗》之一,《张之洞诗文集》,第112页。
    1张之洞:《读史绝句·白居易》,《张之洞诗文集》,第191页。
    2张之洞:《读白乐天以心感人人心归乐府句》,《张之洞诗文集》,第186页。
    3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清光绪34年刻本,卷四,第11页。
    4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批点白居易《白牡丹》,第1350页。
    5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转引自《张之洞诗文集》附录三,第495页。
    6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81年8月版,第545页。
    7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转引自《张之洞诗文集》附录三,第497页。
    1樊易二人曾受到王闿运影响,且诗风和王闿运也较接近,本应放置在王闿运影响下的诗歌接受一章,但因为樊易乃为张之洞、李慈铭之弟子,所以把他们放在张李之下。
    2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295页。
    3钱仲联:《清诗简论》,《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第179页。
    4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278页。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第272页。
    6易佩绅:《尊经书院初集序》,见王闿运编的《尊经书院初集》,又见于易佩绅《函楼文钞》,清光绪20年刻本,卷二,第15页。
    7易佩绅:《函楼文钞》,两文分别写于同治十一年八月和光绪十一年七月,卷四24、45页。
    1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4页。
    2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97页。
    3易顺鼎:《楚颂楼诗集》,光绪5年夏六月,贵阳刻本,第二册,卷四,第19页。
    4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273页。
    5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六,第1页。
    6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附录,第21页。
    7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四,第21页。
    8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六,第3页。
    9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六,第3页。
    10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六,第5页。
    1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六,第11页。
    2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四,第17页。
    3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卷六,第12页。
    4徐世昌编:《晚清簃诗汇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633册,卷170,第53页。
    5李肖聃:《星庐笔记》,第9页。
    6樊增祥:《樊樊山集》,涂晓马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063页。
    7樊增祥:《湘绮先生小住五日将登华而归,赋诗惜别》,《樊樊山诗集》,第1375页。
    8王闿运:《欲和樊诗,韵以‘羁’字开首,遂峙不成句,俄而得焉,立成打油诗五首》,《湘绮楼诗文集》,第1833页。
    9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33页。
    1易宗夔:《新世说》,第38页。
    2李肖聃:《星庐笔记》,第10页。
    3樊增祥:《戏和宋人李元膺十忆诗并序》,《樊樊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5页。
    4樊增祥:《节庵笑余宴起戏以诗答》,《樊樊山诗集》,第2022页。
    5樊增祥:《再和李元膺十忆诗并序》,《樊樊山诗集》,第1465页。
    6樊增祥:《春昼》,《樊樊山诗集》,第624页。
    7樊增祥:《瓶斋即事》,《樊樊山诗集》,第775页。
    8樊增祥:《自叙》,《樊樊山诗集》,第653-656页。
    9樊增祥:《樊樊山诗集》,第1378页。
    1樊增祥:《云中八首和何方伯》,《樊樊山诗集》,第1387页。
    2樊增祥:《广示吏诗意》,《樊樊山诗集》,第1392页。
    3樊增祥:《自述》,《樊樊山诗集》,第1566页。
    4易宗夔:《新世说·》,第38页。
    5樊增祥:《朋好投诗者略第其高下以三品差次之因系以诗》,《樊樊山诗集》,第1771页。
    6樊增祥:《再答湘绮》,《樊樊山诗集》,第1562页。
    7樊增祥:《五十自述》,《樊樊山诗集》,第1562页。
    1熊雨胪,字书年,名少牧,道光乙未京闱举人,官蓝山教谕,辞赋科举为一时之冠,著有《读书延年堂集》。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3页。
    3熊少牧:《读书延年堂试帖诗》,道光辛丑冬试帖诗,同治五年夏,洞泉草堂刊,卷一。
    4孙鼎臣:《读书延年堂诗钞序》,熊少牧《读书延年堂诗钞》,咸丰七年三月,刊于长沙。
    5熊少牧:《读书延年堂诗钞自叙》,《读书延年堂诗钞》,同治五年夏,洞泉草堂刊,卷一。
    6何黄芳评语,见熊少牧:《读书延年堂试帖诗》,卷一。
    1《湘雅摭残》,第211页。
    2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331页。
    3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34页。
    4莫友芝:《郘亭遗诗》,清光绪年间刻本,卷六。
    5王闿运:《寄莫五丈友芝》,《湘绮楼诗文集》,第1380页。
    6王闿运:《莫子偲丈挽诗二十韵》,《湘绮楼诗文集》,第1418页。
    7杨钧:《草堂之灵》,第305页。
    8莫友芝:《郘亭遗诗》,清光绪刻本。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1—34页。
    2 [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杨铁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187页。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10月版,第83页。
    4王闿运:《论文法》,《湘绮楼诗文集》,第540页。
    5王闿运:《曾文正公日记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93页。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12月版,第37页。
    2王闿运:《发祁门杂诗二十二首,寄曾总督国藩,兼呈同行诸君子》,《湘绮楼诗文集》,第1317页。
    3金天羽:《答苏戡先生书》,《天放楼文言》,苏州文新印刷公司,1927年版,第9页。
    4《湘雅摭残》,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6月版,第89页。
    5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5页。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468-469页。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418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83页。
    4何景明:《大复集》,《四库全书》,卷32,第290页下。
    5参见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88页。
    1王闿运:《论文法答张正旸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8页。
    2王闿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9页。
    3参见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第88页。
    4《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41页。
    5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85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10月,第66页。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451页。
    
    
    1海纳川:《冷禅室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86页。
    2杨彝珍:《三十家诗钞序》,《移芝室文集》,清光绪21年刻本,卷二。
    1王闿运:《八代文粹序》,《湘绮楼诗文集》,第98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20页。
    3王闿运:《论诗示黄镠》,《湘绮楼诗文集》,第2273页。
    4王安定:《求阙斋弟子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卷二十一,第1666-1667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91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69页。
    7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989页。
    1王闿运:《邗江王氏族谱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95页。
    2彭玉麟:《改建船山书院片》,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6页。
    3王闿运:《邗江王氏族谱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95页。
    4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第129-130页。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第259页。
    6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钱仲联编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卷一,第6页。其实这个名字“同光体”是不确的,钱仲联在其《论“同光体”》曾有详细的论述,即他们主要活动在光绪以后,同治年间他们还没有进行诗歌唱和。
    1谭延闿:《谭组庵论诗书手札》,上海,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版。
    2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300页。
    3陈正宏:《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第111页。
    4王闿运:《寄沈子培》,《湘绮楼诗文集》,第1851页。
    1沈曾植:《滮湖遗老集序》,金蓉镜《滮湖遗老集》,1928年刻本。又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291-292页。
    2沈曾植:《海日楼丛札》,钱仲联辑,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第44页。
    3沈曾植:《海日楼丛札》,第275页。
    4沈曾植:《海日楼丛札》,第44页。
    5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五号,第43号。
    6沈曾植:《海日楼丛札》,第43页。
    1钱钟书:《石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45-47页。
    2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汪辟疆文集》,第157页。
    3关于王闿运和同光体诗人的关系可以参见胡晓明、赵厚均《王闿运和同光体的诗学取向》,《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73-79页。
    4陈衍:《诗学概要》,《陈衍诗论合集》,第1030页。
    1陈衍:《诗学概要》,《陈衍诗论合集》,第1032页。
    2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页。
    3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0页。
    4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1018页。
    5郑孝胥:《海藏楼诗集》,第264页。
    6郑孝胥:《唐元素属题吴攘之小像》,《海藏楼诗集》,第278页。
    7郑孝胥:《唐元素属题吴攘之小像》,《海藏楼诗集》,第278页。
    8陈衍:《沈乙庵诗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48页。
    9陈衍:《石遗室论诗文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48页。
    10郑孝胥:《答庄吕尘朱大可》,《海藏楼诗集》,第278页。
    1陈衍:《密堂诗钞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64页。
    2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6页。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54页。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14页。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386页。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661页。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159页。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12月版,第25页。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69页。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934页。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50页。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页。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940页。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950页。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09页。
    7曾国藩:《喜筠仙至即题其诗集后》,《曾文正公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37册,卷二[0],第498页。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1205页。
    9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59册,卷八,第228页。
    10曾国藩:《李太白集》,《求阙斋读书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59册,第216页。
    11曾国藩:《李太白集》,《求阙斋读书录》,《续修四库全书》,第218页。
    1郑珍:《巢经巢文集·柴翁说》卷一,中华民国29年贵州省政府印行。郑珍(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晚号柴翁,道光丁酉举人。一生穷愁,是道咸年间宋诗派中唯一大量以农村为创作题材的诗人。他反对盲目模拟古人,反对绮靡诗风。郑孝胥曾用“瘦硬偏工兼淡妙”诗句来评价郑珍诗歌,由此可以看出郑珍的诗歌风格。
    2参见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二)》,《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4期,第76页。
    3郑珍:《跋符读书城南》,《巢经巢文集》卷三,贵州省政府印行,中华民国29年,第第32页。
    4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二)》,《贵州文史丛刊》,第79页。
    5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二)》,《贵州文史丛刊》,第79页。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10月,第809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07页。
    3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续修四库全书》,第559册,卷下,第859页。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咸丰十一年九月,第661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七,第2327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328页。
    7王闿运:《王志》,《湘绮楼诗文集》,第506页。
    8王闿运:《王志》,《湘绮楼诗文集》,第506页。
    1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382页。
    2陈衍:《聆风簃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6页。
    3陈衍:《近代诗钞述评叙》,《陈衍诗论合集》,第875页。
    4钱钟书:《学人之诗》,《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2版,第462页。
    5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版,第4页。
    1马位:《秋窗随笔》,《清诗话》,第830页。
    2郑珍:《巢经巢全集》卷三,中华民国29年贵州省政府印行,第32页。
    3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二)》,《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4期,第77-79页。
    4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二)》,第76页。
    5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79页。
    6翁方纲:《石洲诗话》,《清诗话》,第120页。
    7钱仲联:《翁方纲<诗法论>》,《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9月版,第34页。
    8钱钟书:《谈艺录》,第462页。
    1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五年九月版,第70-71页。
    2陈宝琛:《郑苏戡布政六十寿序》,郑孝胥《海藏楼诗集》,附录,第547页。
    3陈衍:《诗品评议》,《陈衍诗论合集》,第939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28页。
    5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第148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63页。
    7王闿运:《答唐凤廷文论诗法》,《湘绮楼诗文集》,第2329页。
    1王闿运:《论学先立志及入世之方》,《湘绮楼诗文集》,第526页。
    2王闿运:《论士先志》,《湘绮楼诗文集》,第523页。
    3王闿运:《论有恒》,《湘绮楼诗文集》,第506-507页。
    4陈衍:《诗品平议》,《陈衍诗论合集》,第900页。
    5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3页。
    6陈衍:《石遗室论诗文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86-1087页。
    1陈衍:《小草堂诗集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4页。
    2《毛氏序》,郭绍虞编《历代文论选》,1980年11月版,第68页。
    3李瑞明:《变风变雅——陈衍诗学的认同取向》,《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1页。
    4陈衍:《山与楼诗叙》,《陈衍诗论合集》,第1077页。
    5陈衍:《题杜茶屯先生小像》,《陈衍诗论合集》,第1120页。
    6陈衍:《凡例》,《近代诗钞》,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版。
    
    1杨钧:《草堂之灵》,第30页。
    2陈衍:《自镜斋诗集叙》,《陈衍诗论合集》,第2066页。
    3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卷九,第936页。
    4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卷二,第12页。
    1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陈衍诗论合集》,第492页。
    2沈曾植:《滮湖遗老集序》,金蓉镜著《滮湖遗老集》,1928年刻本。
    3转引自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1355页。
    4陈衍:《书海藏楼诗后》,《陈衍诗论合集》,第1082页。
    5陈三立:《苍虬阁诗序》,见沈孝胥《海藏楼诗集》,附录,第546页。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916页。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1332-1333页。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853页。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73页。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540-541页。
    1曾国藩:《送梅伯严归金陵三首》,《曾国藩全集·诗文》,第89页。
    2陈衍:《诗学概论》,《陈衍诗论合集》,第1035页。
    3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7页。
    4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24页。
    5曾国藩:《苏轼上皇帝书》,《鸣原堂论文》,同治12年刻本,卷下,第23页。
    6陈衍:《诗学概论》,《陈衍诗论合集》,第1035页。
    1赵翼:《瓯北诗话》,《清诗话续编》,第1164页。
    2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200页。
    3黄统:《郘亭诗钞序》中引莫友芝言,莫友芝《郘亭诗钞》,同治五年江宁三山客舍修补本。
    4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79页。
    5黄统:《郘亭诗钞序》,莫友芝《郘亭诗钞》。
    6郑知同:《东洲草堂诗钞序》,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同治六年长沙刻本。
    7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82页。
    8陈衍:《石遗室论诗文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47页。
    9李慈铭:《越缦堂诗话》,第34页。
    1叶燮:《原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8页。
    2曾国藩:《湖南文征序》,《曾文正公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37册,卷四,第669页。
    3陈衍:《诗学概要》,《陈衍诗论合集》,第1033页。
    4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1页。
    5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陈衍诗论合集》,第879页。
    6陈衍:《密堂诗钞序》,《陈衍诗论合集》,第1064页。
    1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00页。
    2参见査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书中曾言陈衍的“三元”是“由开元至元佑也即使由杜、韩至苏、黄这一系,他们在艺术手法、题材命意、语言章法上的传承关系都是有迹可寻的。”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13页。
    3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45页。
    4刘增杰、关爱和等著:《中国近代文学思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86年2月版,第89页。
    5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7页。
    1刘增杰、关爱和等著:《中国近代文学思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86年2月版,第88页。
    
    1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327页。
    2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294页。
    3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370页。
    1叶德辉:《八指头陀诗集序》,见释敬安《八指头陀诗文集》,梅季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9月版,第535页。
    2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119页。
    3王闿运:《八指头陀诗集序》,《八指头陀诗文集》,第534页。
    4王闿运:《八指头陀诗集序》,《湘绮楼诗文集》,第534-535页。
    5释敬安:《唐宋诗别说》,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第252页。
    1李梦阳:《缶音序》,《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第477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01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0页。
    4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第34页。
    5谢榛:《四溟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下册,第1149页。
    6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688页。
    1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第217页。
    2杨钧:《草堂之灵》,第32页。
    3李肖聃:《星庐笔记》,第2页。
    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3033页。
    1王闿运:《环天室诗集序》,见曾广钧:《环天室古今体诗类选》,清宣统2年刻本。
    2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第370页。
    3姚鼐:《序目》,《五七言今体诗钞》,扫叶山房,民国年间,石印本,第2页。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108页。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1292页。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第1332-1333页。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92页。
    8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86页。
    1李希圣:《题山谷集》,《雁影斋诗》,《丛书集成续编》,第143册,第499页。
    2冯浩:《发凡》,见李商隐《玉溪生诗集笺注》,冯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822页。
    3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精华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4月版,第420页。
    4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七号,第9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19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7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湘绮楼诗文集》,第533页。
    8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版,第349页。
    9钱仲联:《梦苕盦论集》,第374页。
    10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第545页。
    1杨钧:《草堂之灵》,第292页。
    2王闿运:《环天室诗集序》,见曾广钧:《环天室古今体诗类选》,清宣统2年刻本。
    3杨钧:《草堂之灵》,第60页。
    4杨钧:《草堂之灵》,第60页。
    5杨度:《虎禅师偈并序》,《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711页。
    6汪辟疆:《近代诗人小传稿》,《汪辟疆文集》,第444页。
    1杨庄:《湘潭杨叔姬诗文词录》,诗录,民国29年(1940)年,铅印本,第6页。
    2杨庄:《湘潭杨叔姬诗文词录》,诗录,第6页。
    3杨庄:《湘潭杨叔姬诗文词录》,诗录,第11页。
    4王代懿:《杨叔姬诗文词录序》,《湘潭杨叔姬诗文词录》。
    5杨度:《挽王湘绮师联》,《杨度集》,第615页。
    6杨度:《杨度日记》,北京档案馆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74-75页。
    7杨度:《杨度日记》,第136页。
    1杨度:《杨度日记》,第138页。
    2杨度:《杨度日记》,第139页。
    3夏寿田:《杨叔姬诗文词录序》,《湘潭杨叔姬诗人词录》。
    4转引自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第18页。
    5王闿运:《唐诗选》,成都尊经书局,清光绪2年刻本,第2页。
    6此书可能选评于1930年左右,参见《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762页,注释。
    7杨度:《唐诗选评》,《杨度集》,第763页。
    
    1杨度:《唐诗选评》,《杨度集》,第769页。
    2杨度:《唐诗选评》,《杨度集》,第783页。
    1杨度:《唐诗选评》,《杨度集》,第775页。
    2杨度:《杨度日记》,第161页。
    3杨度:《杨度日记》,第122页。
    4杨度:《杨度日记》,第123页。
    5杨度:《杨度日记》,第65页。
    6杨度:《杨度日记》,第65页。
    7杨钧:《自咏》,《白心草堂诗集》,民国12年,铅印本,第24页。
    8杨钧:《叶郋园先生六十生日走笔成长句,兼呈赵省长炎午、刘旅长仲钦及杜乔生、曾重伯两编修》,《白心草堂诗集》,第68页。
    1杨钧:《梁辟园携眷避难天津并游京师赠诗四十韵》,《白心草堂诗集》,第25页。
    2杨钧:《重卢孟》,《草堂之灵》,第28页。
    3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61页。
    4王闿运:《论作诗之法》,《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5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24页。
    6王闿运:《论歌行运用之妙答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2163页。
    7杨钧:《论歌行》,《草堂之灵》,第29页。
    1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2王闿运:《论作诗之法》,《湘绮楼说诗》,第2325页。
    3杨钧:《白心草堂诗集》,民国12年,铅印本,第10页。
    4杨钧:《戒小家》,《草堂之灵》,第13-14页。
    5杨钧:《草堂之灵》,第292页。
    
    1杨钧:《草堂之灵》,第292页。
    2梁焕奎:《白心草堂诗集题识》,见杨钧《白心草堂诗集》,民国12年,铅印本。
    3杨钧:《春日闲居》,《白心草堂诗集》,第23页。
    1易佩绅:《尊经书院初集序》,王闿运辑《尊经书院初集》。
    2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3杨钧:《记王批》,《草堂之灵》,第203页。
    4杨钧:《记王批》,《草堂之灵》,第203页。
    5佚名輯《尊经阁藏书目录》,清光绪25年刻本,所藏选本目录有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王闿运《八代诗选》、《唐诗选》和《八代文粹》等。
    1伍肇齡輯《尊经书院课艺二集》,清光绪17年刻本,尊经书局藏版。
    2易佩绅:《尊经书院初集序》,王闿运辑《尊经书院初集》。
    3参见杨锐:《杨叔峤先生诗集》,卷上,成都昌福公司刷印。
    4沈宗元:《杨叔峤文集题识》,杨锐《杨叔峤先生诗文集》,成都昌福公司刷印。
    5杨锐:《诗赋》,《杨叔峤文集》,成都昌福公司刷印,第24-25页。
    1高楷:《刘杨合传》,见刘光第《衷圣斋文集》,成都昌福公司刷印。
    2梁启超:《刘光第传》,见刘光第《衷圣斋文集》。
    3刘光第:《一舟》,《衷圣斋诗集》,成都昌福公司刷印,卷下,第1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119页。
    5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第96-97页。
    6陈衍:《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卷一,第6页:“乙酉之春,郑苏戡归自金陵,常借余钟嵘《诗品》,因谓余曰‘盖仿其例,作唐诗品’,后数年旅食上海,闻蜀人宋芸子育仁撰有《唐诗品》,从叶损轩处翻阅之,非吾意中之唐诗品也。又数年戊戌。”由此可知《三唐诗品》创作实践大致是在1885-1898年之间,且最初名为《唐诗品》。
    7《陈衍诗论合集》卷一6“乙酉之春,郑苏戡归自金陵,常借余钟嵘《诗品》,因谓余曰‘盖仿其例,作唐诗品’,后数年旅食上海,闻蜀人宋芸子育仁撰有《唐诗品》,从叶损轩处翻阅之,非吾意中之唐诗品也。又数年戊戌。”由此可知《三唐诗品》创作实践大致是在1885-1898年之间,且最初名为《唐诗品》
    8文成英《近代巴蜀的“变法”散文》渝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6
    
    1宋育仁:《三唐诗品》,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二年,第1页。
    2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页。
    3宋育仁:《三唐诗品》,第6页。
    4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6页。
    1宋育仁:《三唐诗品》,第2页。
    2宋育仁:《三唐诗品》,第2页。
    3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3页。
    4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4页。
    5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4页。
    6宋育仁:《问琴阁文集》,清光绪刻本,第12页。
    7宋育仁:《易比部诗序》,《问琴阁文集》,第12页。
    8宋育仁:《三唐诗品》,第7页。
    9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220页。
    1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8页。
    2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4页。
    3宋育仁:《三唐诗品》,第9页。
    4纪晓岚:《诗品提要》,《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189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28页。
    6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25页。
    7王闿运:《论经学词章人品之异》,《湘绮楼诗文集》,第513页。
    8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26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25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26页。
    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482页。
    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2735页。
    5参见徐溥:《宋育仁与<庚子秋词>》,《文史杂志》,1985年第1期,第41页。
    6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323页。
    7宋育仁:《正本学社讲学类钞》,同文社校印,清光绪31年,第2页。
    8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页。
    1宋育仁:《三唐诗品》,第5页。
    2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卷二十一,第1167页。
    3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1页。
    4吴之英:《宋芸子<问琴阁丛书>序》,《吴之英诗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31页。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第272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2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08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60页。
    
    
    1宋育仁:《三唐诗品》,第5页。
    2宋育仁:《三唐诗品》,第6页。
    3宋育仁:《三唐诗品》,第9页。
    4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3页。
    
    1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1页。
    2宋育仁:《三唐诗品》,第17页。
    1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第321页。
    2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第575页。
    3俞锡爵:《岳游草题词》,夏献云《岳游草》,清光绪12年刻本。
    4夏献云:《清啸阁诗草》,长沙遵德堂,清光绪18年刻本,卷十一。此集中还有两首诗写及王闿运,《和王壬秋孝廉壬午贾祠荐屈元韵》写与四川归来的王闿运的相见;《壬午人日定王台与傅青、余寿彤、王壬秋、杨鹏海、吴云榖、定夫诸君作》中提到王闿运和杨鹏海是“远归二客作豪吟”。
    5王闿运:《岳游草跋》,夏献云:《清啸阁诗草》。
    1夏敬观:《忍古楼词话》,唐圭璋编《词学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月版,第4788-4789页。
    2夏敬观:《袌碧斋集序》,陈锐《袌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3夏敬观:《袌碧斋集序》,《襃碧斋集》,第2页。
    4杨度的《杨度日记》,第65页云:“陈伯弢诗专学湘绮,其言曰:陶诗之清者也,杜诗之任者也,王维诗之和者也,王湘绮诗之圣者也。”王闿运《日记》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廿四日云:“看陈伯弢诗,学我已似矣,但词未妍丽耳。”第2058页。
    
    1夏敬观:《吷庵臆说》(续),《夏敬观艺文杂志论著》,民国时期,铅印本,第3页。
    2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二号,第13-14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273页。
    2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二号,第13页。
    3夏敬观:《为初学说作诗词门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十一号,第2页。
    4夏敬观:《刘融斋诗概诠说》,《同声月刊》,第一卷第十二号,第1页。
    5夏敬观:《吷庵臆说》(续),《艺文杂志论著》,第2页。
    6夏敬观:《刘融斋诗概诠说》,《同声月刊》,第一卷第十二号,第1页。
    1夏敬观:《吷庵臆说》,《艺文杂志论著》,第1页。
    2夏敬观:《吷庵臆说》(续),《艺文杂志论著》,第3页。
    3夏敬观:《吷庵臆说》(续),《艺文杂志论著》,第3页。
    4夏敬观:《吷庵臆说》(续),《艺文杂志论著》,第1页。
    5王闿运:《八代诗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七号,第12页。
    6夏敬观:《吷庵臆说》(续),《艺文杂志论著》,第1页。
    7夏敬观:《吷庵臆说》(续),《艺文杂志论著》,第1页。
    
    1夏敬观:《说杜》,《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七号,第19页。
    2夏敬观:《说李》,《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九号,第2页。
    3夏敬观:《说李》,《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九号,第10页。
    
    1夏敬观:《说杜》,《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七号,第20页。
    2夏敬观:《说元白》,《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四号,第4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第2162页。
    4夏敬观:《唐诗概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八号,第6页。
    
    1夏敬观:《说孟》,《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第8页。
    2夏敬观:《说孟》,《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第9页。
    3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第233页。
    4夏敬观:《说孟》,《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第7页。
    5夏敬观:《说韩》,《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二号,第5页。
    
    1夏敬观:《说韩》,《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二号,第3页。
    2吴淑钿:《从夏敬观<唐诗说>看同光体后期诗人的诗史观》,《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第122页。
    1夏敬观:《唐诗概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第15-16页。
    2夏敬观:《唐诗概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第16页。
    1王闿运:《论时事答陈复心文》,《湘绮楼诗文集》,第492页云:“天下自乱,吾心自治。”
    2王闿运:《论经学词章人品之异》,《湘绮楼诗文集》,第513页。
    3王闿运:《澹香阁诗序》,《湘绮楼诗文集》,第388页。
    4易宗夔:《新世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2年12月版,卷二,第38页。
    5谭嗣同:《致刘凇芙》,《谭嗣同全集》(增订本),蔡尚思、方行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第483页。
    6谭嗣同:《论艺绝句六篇》之一,《谭嗣同全集》,第77页。
    7谭嗣同:《致刘凇芙》,《谭嗣同全集》,第479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126页。
    1王闿运:《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第15则,第33页。
    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1516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165页。
    4王闿运:《湘绮老人论诗册子》,《湘绮楼诗文集》,第2377页。
    1杨钧:《论画中家数》,《草堂之灵》,第92页。
    2 [美]哈罗德·布鲁姆:《再版前言》,《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8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2209页。
    2陈炳良:《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序》,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第5页。
    1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年第3期,第34页。
    2王闿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40页。
    3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27页。
    4王闿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湘绮楼诗文集》,第539页。
    5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诗文集》,第2379页。
    陈衍:《近代诗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陈衍:《宋诗精华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钱仲联:《近代诗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李慈铭等编:《近人诗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清光绪29年版。
    冯惟讷:《古诗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79-1380册。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高棅:《唐诗正声》,清写刻本,上图藏。
    顾有孝:《唐诗英华》,清刻本,上图藏。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湖北官书处,光绪12年刻本,上师大图书馆。
    何绍基:《何选唐诗》,手抄本,上师大图书馆藏。
    金圣叹:《贯华堂批唐才子诗》,曹方人,周锡山标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李攀龙:《唐诗广选》,《四库全书存目补编》,第34册。
    李攀龙:《唐诗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309册。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精华录》,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邵裴子:《唐绝句选》,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初版,国图藏。
    王夫之:《古诗评选》,《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4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王夫之:《唐诗评选》,王学太校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王闿运:《唐诗选》六卷本,成都尊经书局,光绪2年刻本,国图藏本。
    王闿运:《唐诗选》六卷本,成都尊经书局,光绪12年刻本,国图藏本。
    王闿运:《唐诗选》十三卷本,长沙东洲,宣统3年刻本,国图藏本。
    王闿运:《八代诗选》,成都尊经书局,光绪7年刻本,国图藏本,
    王闿运:《唐十家诗选》,手抄本,湘图藏本。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王闿运辑:《尊经书院初集》,四川省城,光绪10年刻本,上图藏本。
    伍肇齢辑:《尊经书院二集》,尊经书局,清光绪17年刻本,上图藏本。
    徐世昌:《晚清簃诗汇》,《续修四库全书》,第1629册-1633册。
    杨士弘:《唐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68册。
    元好问:《唐诗鼓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65册。
    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钟惺、谭元春:《诗归》,《续修四库全书》,第1589册。
    曾国藩:《十八家诗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59册。
    邓辅纶:《白香亭诗集》,东河督署,民国4年重刊,国图藏。
    邓绎:《藻川堂诗集选》,清光绪年间刻本,上图藏。
    髙心夔:《高陶堂遗集》,平湖朱氏经济斋,清光绪8年,国图藏。
    黄景仁:《两当轩集》,李国章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金蓉镜:《滮湖遗老集》,民国17年刻本,上师大图书馆藏。
    金天羽:《天放楼文言》,苏州,文新印刷公司,1927年刻本,上师大图书馆藏。
    金天羽:《天放楼续集文言》,苏州,国学社,1933年刻本,上师大图书馆藏。
    李慈铭:《白华绛柎阁诗甲集至己集初定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
    李慈铭:《越缦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
    李攀龙:《沧溟先生集》,包敬第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李寿蓉:《天影庵诗存》,民国年间铅印本,上图藏。
    李希圣:《雁影斋诗》,民国7年刻本,上图藏。
    刘光第、杨锐:《衷圣斋诗文集》,成都昌福公司刷印,民国3年刻本,上图藏。
    龙汝霖:《坚白斋集》,清光绪年间刻本,上图藏。
    龙璋:《甓勤斋诗文存》,民国年间铅印本。国图藏本。
    莫友芝:《郘亭诗钞》,江宁三山客舍修补本,清同治5年刻本,上图藏。
    莫子偲:《贞定先生遗集》,清咸丰同治年间刻本,上图藏。
    沈曾植:《沈曾植校注》,钱仲联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宋育仁:《问琴阁文》,清光绪年间刊刻,上图藏。
    宋育仁:《哀怨集》,清宣统2年,铅印本,上图藏。
    释敬安:《八指头陀诗文集》,梅季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谭献:《复堂日记》,范旭仑、牟小朋整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王闿运:《湘绮楼自书圆明园词》,上海震亚图书局,中华民国十年十月初版。
    熊少牧:《读书延年堂诗钞》,长沙,清咸丰7年刻本,上图藏。
    熊少牧:《读书延年堂文钞》,洞泉草堂,同治5年刻本,上图藏。
    杨度:《杨度集》,刘晴波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杨度:《杨度日记》,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杨钧:《白心草堂诗集》,民国12年铅印本,上图藏。
    杨锐:《杨叔峤先生文集诗集》,成都昌福公司,民国3年铅印本,上图藏。
    杨彝珍:《移芝室文集》,清光绪21年刻本,上图藏。
    杨庄:《湘潭杨叔姬诗录》,民国29年铅印本,上图藏。
    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易顺鼎:《楚颂楼诗集》,清光绪5年贵阳刻本,上图藏。
    易顺鼎:《琴志楼游山诗集》,琴志楼,清光绪34年刻本,上图藏。
    易顺鼎:《琴志楼游仙诗集》,清光绪34年刻本,上图藏。
    易顺鼎:《湘社集》,光绪17年长沙刻本,上图藏。
    曾广钧:《环天室古今体诗类选》,清宣统2年刻本,上图藏。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张之洞:《张之洞诗文集》,庞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郑孝胥:《海藏楼诗集》,黄坤、杨晓波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郑孝胥:《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版。
    郑珍:《巢经巢全集》,贵州省政府印行,中华民国29年,上图藏。
    郑珍:《巢经巢诗钞》,清咸丰2年刻本,上图藏。
    郑珍:《巢经巢文集诗集》,香山黄氏古愚室,民国14年刻本,上图藏。
    蔡瑜:《唐诗学探索》,台北,里仁书局,民国87年版。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81年版。
    马位:《秋窗随笔》,《清诗话》,丁福保编校,中华书局,1963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衍:《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锐:《袌碧斋集》,民国19年,铅印本。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2版。
    陈伯海等编:《唐诗论评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国球:《唐诗的传承——明代复古诗论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9年版。
    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6年版。
    陈诗:《尊瓠斋诗话》,民国29年铅印本。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8年版。
    程亚林:《近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色号,2000年版。
    邓绎:《藻川堂谭艺》,清光绪年间刻本,上图藏。
    董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年版。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沈曾植:《海日楼丛札》,钱仲联辑,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版。
    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海纳川:《冷禅室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张寅彭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湖南图书馆藏:《湘雅摭残》,曾卓、丁保赤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瞿铢庵:《杶庐所闻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2辑。
    李肖聃:《星庐笔记》,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杨家骆编,台北,世界书局,中国民国64年版。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简端记》,王利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蒋瑞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14年版。
    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3年8月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刘增杰、关爱和等:《中国近代文学思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86年。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刘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版。
    鲁迅:《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骆玉明、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章安琪等译,北京人名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等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民主德国]S·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近代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版。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钱竞、王飚:《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钱谦益:《绛云楼题跋》,潘景郑辑校,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钱钟书:《石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钱基博、李肖腆:《近代湖南学风·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杨铁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施山:《姜露斋诗话》,民国19年铅印本。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1952年油印本。
    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舒芜:《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育仁:《三唐诗品》,古今文艺丛书,上海广益书局,中华民国3年版。
    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孙青春:《明代唐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谭延闿:《谭组庵论诗书手札》上海,中华书局,中华民国26年影印本。
    陶水平:《船山诗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版。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版。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夫之:《薑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中华民国85年版。
    翁方纲:《石洲诗话》,《清诗话》,丁福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夏敬观:《夏敬观艺文杂志论著》,民国铅印本。
    徐一士:《一士类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杨忠羲:《雪桥诗话》,民国3年刻本。
    杨钧:《草堂之灵》,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叶燮等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易宗夔:《新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张伯伟:《禅与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张红:《元代唐诗学》,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1年版。
    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四川省城,清光绪10年刻本。
    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薇:《传统诗学的转型——陈衍人文主义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朱彝尊:《朱垞诗语》,王心湛校勘,上海广益书局,中华民国25年版。
    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査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上篒涛裼∈楣荩?000年版。
    朱孝藏:《疆村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钟嵘:《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沈云龙主编,第63辑。
    陈谊:《夏敬观年谱》,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年版。
    闵尔昌编:《碑传集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0辑。
    王兆镛编:《碑传集三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73辑。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王昶:《湖海诗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版。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萧艾:《王湘绮评传》,长沙,岳麓书社,1977年版。
    喻谦:《湘潭王湘绮先生行述》,民国石印本,湘图藏,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朱传誉编:《王湘绮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冬士(夏敬观):《八代诗评》,《同声月刊》,1940年第一卷第2、3、5、6、7号。
    玄修(夏敬观):《说杜》,《同声月刊》,第一卷第7、8号。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第一卷,第9号。
    冬士:《为初学说作诗词门径》,《同声月刊》,第一卷第11号。
    玄修:《刘融斋诗概诠说》,《同声月刊》,第一卷第12号,1942年第二卷第1、3号。
    玄修:《说王孟韦柳》,《同声月刊》,第二卷第1号。
    玄修:《说韩》,《同声月刊》,第二卷第2号。
    玄修:《说孟》,《同声月刊》,第二卷第3号。
    玄修:《说元白》,《同声月刊》,第二卷第4号。
    玄修:《说李商隐》,《同声月刊》,第二卷第5号。
    玄修:《说韩渥》,《同声月刊》,第二卷第5号。
    玄修:《题唐百家诗选》,《同声月刊》,第二卷第6号。
    玄修:《唐诗概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7、8、9、10、11号。
    马积高:《略论王闿运其人与其诗》,《中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1期。
    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2期。
    翁仲康:《<韩诗>郑子尹批语并跋(二)》,《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4期。
    陆草:《诗论王闿运的“冶情说”及其审美倾向》,《中州学刊》,1985年第3期。
    刘诚:《“消尽锋芒百炼中”——邓辅纶诗歌略论》,《求索》,1986年第2期。
    马卫中、张修龄:《曾广钧与<环天室诗集>》,《求索》,1989年第5期。
    马卫中、刘诚:《从湖湘派的兴衰看王闿运的诗坛地位》,《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的实体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吴淑钿:《<湘绮楼说诗>的理论体系》,《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年第5期。
    吴淑钿:《从夏敬观<唐诗说>看同光体后期诗人的诗史观》,《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李瑞明:《“变风变雅”:陈衍诗学的认同取向》,《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贺国强:《“学问”与“性情”的诗学同构》,《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李赫亚:《王闿运研究述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第2期。
    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年第6期。
    王向清:《承旧与开新——王闿运在近代湖湘学派中的地位》,《湖湘论坛》,2001年第2期。
    黄去非:《湖湘诗派理论试探》,《云梦学刊》,2007年第2期。
    萧晓阳:《湖湘诗派与近代宋诗派之关系》,《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
    王宏林:《沈德潜唐诗选本考辨》,《文献》,2007年第3期。
    陶文鹏:《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5期。
    杜晓勤:《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陈伯海:《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王顺贵:《“宋诗派”的唐诗学理论——兼论晚清诗坛诗风取向的嬗变》,《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王顺贵:《晚清时期几种重要诗话中的唐诗学理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王顺贵:《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关爱和:《同光体诗人的诗学观与创作实践》,《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景献力《王闿运的复古思想与文学自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胡晓明、赵厚均:《王闿运与同光体的诗学取向》,《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2008年第3期。
    赖志凯:《诗学复古与王闿运及汉魏六朝诗派》,暨南大学,2000年。
    欧立军:《王湘绮诗歌本体思想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贺国强:《道咸宋诗派研究》,暨南大学,2003年。
    曹爱群:《王闿运文学复古思想研究》,苏州大学,2003年。
    吕晨:《王闿运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思想》,上海大学,2004年。
    谌兵:《现代进程中的“真古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王闿运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单苹:《失落与升华-----从生命美学角度解读王闿运》,湘潭大学,2006年。
    黄世民:《论王闿运<八代诗选>及其批注》,湖南大学,2007年。
    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南开大学,2005年。
    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苏州大学,2006年。
    肖晓阳:《湖湘诗派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朱洪举:《王湘绮诗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
    侯长生:《同光体派的宋诗学》,复旦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