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韩非道论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以道论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德、理等基本哲学范畴为其理论元素,结合趋利避害的人性好利论和历史进化观,面对礼崩乐坏之政治现实,提出了法、术、势结合的法治论思想。本文将从政治哲学的视角,以韩非道论为出发点,阐述韩非思想中道、理、德、法等范畴的含义,分析道在其思想中的意义及其展开,进而探求韩非法治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内在缺陷,以期提供一个重新审视韩非哲学乃至政治思想的视角和途径。
     论文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韩非和《韩非子》的相关研究状况。从身世、求学经历以及使秦的外交活动来简介韩非生平;从名称的变迁、篇目的真伪认定、篇目卷数和版本等了解《韩非子》,并就其思想的古今研究现状做了梳理。
     第二章从先秦道家、儒家、稷下黄老之道的发展大背景出发,阐述韩非之道的历史演变。相比较而言,先秦道家之道较重天道,重道的客观普遍性而轻视人的主体性;儒家之道较重人道,重视阐发道的人伦涵义;稷下黄老之道从天道推演人道,援道入法,道法结合,重视道的现实政治功效。这都为韩非的法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从道、德、理、性、情等哲学范畴入手,分析其在韩非哲学思想中的意义。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化为其社会政治秩序中的“必然之道”。“德”是指人的精神,神不淫于外物而安于自身就是“德”。“理”是作为万物之所然的“道”联系万物的中介,是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的条理和规则。“德”与“道”的联系是一种精神的联系,是精神上守道,行动上循道。“德”与“理”的联系同样是一种精神的联系,“德”是为了精神上跟道保持一致而审察物理。人之性好利恶害,在韩非看来,不过是一个基本的、自然的事实。人之情却是治国之法所应排斥和反对的,所以韩非主张以法制情。韩非之“理”与“道”的关系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与普遍规律的关系,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是对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贡献。
     第四章对君、道关系做了辨析。鉴于宗法等级社会的需要,从老子开始,先秦诸子往往不自觉的以道证君,简单的将天道与人君相比附。韩非亦不例外。他从道与万物的一多关系充分论证了君臣之间尊卑贵贱的合理性,认为人类社会“君不同于群臣”的等级秩序,根本依据就在于“道不同于万物”的自然秩序。君主相对于臣民而言,其尊贵地位就类同于“道”相对于“万物”的关系。论文进而分析了韩非政治秩序设计中的明君形象以及君所取舍之臣民。
     第五章重点阐明道、法之结合演进过程。“道”与“法”的关系,在先秦经过了由“道生法”到“因道全法”的发展过程。“道生法”一方面通过“法”使“道”具有了社会性;另一方面也为“法”提供了合理性依据。韩非认为,法必须“因道”而立,只有这样,法才能从道那里得到各种完美的属性。所谓“因道全法”,即得“道”之君,“因人之情”而制法,然后把人民交给“法”去管理,使人民觉得“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关乎己,而不在乎人”对君主无怨恶之心,达到“无为而治”。
     第六章分析和探讨了韩非道论思想的现实观照——法治论。韩非法治论以道为其哲学基础,以人性好利为其出发点,主张君主治国应该抱法、用术、处势;无书简之文,弃伦常之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刑去刑,严刑重罚;君主要集权,独断。其法治论乃一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设计,唯其缺乏仁义教化和权力的合法化说明而备受指责。
     余论部分简要回顾了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发展路径,并对论文之主要内容做了归纳总结。
As 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Legalists of the pre-Qin days,Han fei, for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Tao thoughts, proposed the rule of law's theory with the combining of law, puissance and rein, which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hought of Lao-Tzu's Tao thoughts, took the Tao, De,Li and so on basic philosophy category as its theory element, integrated the human nature of chasing profits and advoid disadvantages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view,faced the collapsesed political realit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starting of Han Fei's Taoism,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of Tao,Li,law and De etc,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and launches of Han fei's Tao thoughts, then seeke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law's theory and internal defects,in order to provide the view and way of serveied the Han fei's philosophy and the political thoughts.
     The paper constitutes by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d Han Fei and "Han Feizi" related research condition. From the life experience, studies the experience as well as causes Qin's diplomatic activities to introduce the Han Fei biography; From the name vicissitude, the table of contents truth recognized that the table of contents volume number and the edition and so on understood "Han Feizi", and did on its thought's ancient and moder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has combed.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pre-Qin Taoism, the Confucianist, the Hang-lao development big background embarks, elaborates Tao of the Han Fei historical evolution.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ay of heaven ,the pre-Qin Taoism says the humanity rarely,the way of heaven objective universality despises person's independent; Despised the way of heaven ,the Confucianist, takes seriously to explain road's human relations implication; Huang-lao deduces the humanity from the way of heaven and explain laws with Tao thoughts.This has laid the rationale for Han Fei's government by law thoughts.
     The third chapter elective analysis significance of the philosophy categories in Han Fei thoughts.including Tao,De, Li, nature and sentiment.Han Fei inherited and develops Lao-Tzu's Tao thoughts and transform the order of nature to inexorable law.De is refers to person's spirit, the spirit settles in oneself is De.Li is takes the myriad things with Tao and things, the reason that is something becomes something's orderliness and the rule.The relation of De and Tao is one kind of energetic relation, is in the spirit holds fast to moral principles, in the motion follows Tao. the relation of De and Li is one kind of energetic relation similarly. Nature of good advantage wicked evil the human, looks like in Han Fei, but is one basic, the natural fact. Sentiment of the human should actually repeled and opposed of the rule of law, The relation of De and Li is the thing special rule and the universal law relations,this materialism's viewpoint should a contribution for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The fourth chapter to different the relations of monarch and Tao.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needing of the clanlaw rank society, starts from Lao-Tzu, pre-Qin thinkers often unconscious prove monarch by the Tao simplely and Han Fei is not also exceptional. He abundant proved the truth of monarch is different with the minister and it lies in Tao is different with the myriad things.The paper then has analyzed the minister and common people for fitting the requirement of Han Fei's setting monarch.
     The fifth chapter key expound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ao and law, the relations Tao and law passed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Tao brings about law to law following Tao. Tao brings about law has possessed the sociality of Tao thoughts.On the other hand the law has also provided the rational basis. Han Fei believed that the law must stand by Tao, only then like this, the law can obtain each kind of perfect attribute from the Tao. Law following Tao means that monarch is builds law and the people complies with the law, as to chieving govern by non-interference.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Han Fei's theory of government by law.The theory takes the Tao as the basis of its entire philosophy of politics,taking the human nature good advantage as its starting point, advocating that the monarch should hold the law, use the rein and reply puissance.Does not have article of the letters, abandons ritual of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s teaches take the law, take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as the teacher; Goes to the punishment by the punishment, the severe punishment heavy fine; puissance centralization, arbitrary. Its government by law discusses is a political order rational design, only it lacks the justice and humanity enlightenment and the authority legalization explanation is subjected to the accusation.
     The rest discussed the briefly way of Tao in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primary coverage has made the induction summary to the paper.
引文
1 张觉:《韩非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7页。
    2 刘小枫、陈少明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9页。
    1 《韩非子》中亦多此种用法。如《扬权》:“公子既众,宗室忧吟。”旧注:“庶子既众,势凌适適(谪)子,故忧吟也。”《八奸》:“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太田方注:《礼记》:‘公庶子生,就侧室。'《左传》注:‘侧室,支子'。公子,母弟以下非嫡者也。”
    2 《韩非子·说林下》:“管仲鲍叔相谓曰:‘……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内储说下》:“荆王欲宦诸公子于四邻。”《外储说右上》:“荆庄王有茅门之法……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皆可证。
    3 按:《魏公子列传》:“魏安僖王二十年……(魏)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故《集解》引徐广语:“《魏公子传》曰:赵惠文王弟。”又,《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僖王异母弟也。”
    4 施觉怀著:《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5 注:王先慎以《纪》、《表》为是:“《史记·秦本记》、《六国表》并以韩非使秦在始皇十四年,《韩世家》属之王安五年。案:秦攻韩,《纪》、《表》未书。始皇十年用兵于赵,十四年定平阳、武城、宜安,而后从事于韩。则非之使秦当在韩王安六年,《纪》、《表》为是。吴师道以非为韩王安五年使秦,据《世家》言之,不知作五年者,史驳文也。”(见王先慎著:《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陈启天则认为,韩非使秦与其被害不在同一年,他说:“《世家》就非使秦之年言,故说韩王安五年,而连带记其见害。《纪》、《表》就非见害之年言,而连带记其使秦,故若为驳文也。《策》吴注说:“始皇十三年上书,次年见杀。”亦依非使秦与见害之年不同而分,极是”。(见陈启天著:《韩非及其政治学》,独立出版社1940年版);钱穆则云:“《韩世家》非使秦在王安五年,《始皇纪》、《年表》皆在十四年,即王安六年。疑非以王安五年十月后至秦,史公据秦纪则在翌年也。”(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513页。
    2 陈千钧:《韩非新传》,《学术世界》第一卷第二期,1935年。
    3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1-1213页。
    4 引文转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页。
    1 高亨:《诸子新笺》,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89页。
    1 周勋初:《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7页。
    2 高亨:《韩非子初见秦篇作于韩非考》,《古史辩》(第四册),上海朴社1933年版,第686-687页。
    3 陈奇猷、张觉:《韩非子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78-79页。
    4 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5 张觉校注:《韩非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6页。
    1 参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8年版,第392页。
    3 《周易·小畜·初九》
    4 《周易·履·九二》
    1 《周易·随·九四》
    2 《周易·复·卦辞》
    3 《诗经·大雅·生民》
    4 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3页。
    1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67-170页。
    2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3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4-385页。
    4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49页。
    5 余英时:《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6 《老子·一章》
    7 《老子·四章》
    1 《老子·七十三章》
    2 《老子·七十七章》
    3 《老子·七十九章》
    4 《老子·八十一章》
    5 《老子·二十五章》
    6 《老子·二十五章》
    7 《天志·上》
    8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9 张松如:《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5页。
    1 《庄子·秋水》
    2 《庄子·田子方》
    3 《庄子·齐物论》
    4 《庄子·逍遥游》
    5 《庄子·大宗师》
    6 《庄子·齐物论》
    7 参见周可真:《哲学与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111页。
    1 周可真:《哲学与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2 《论语·卫灵公》
    3 《中庸》
    4 《孟子·尽心下》
    5 《荀子·儒效》
    1 《荀子·天论》
    2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1页。
    3 周可真:《哲学与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4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皇帝战于阪泉之兆”。《国语·鲁语上》载“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皇帝而祖颛顼,效鲧而宗禹……。”《礼记·祭法》载“有舜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郊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郊武王。”
    1 《淮南子·修务训》
    2 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8-110页。
    1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9页。
    1 《韩非子·八经》
    2 《庄子·庚桑楚》
    3 《荀子·正名》
    4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
    5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6 《老子指归·道生篇》
    7 《孟子章句》
    8 《理惑论》
    9 《南史·张充传》
    10 汤一介:《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页。
    1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15页。
    1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73页。
    1 《荀子·正名》
    2 《老子指归·道生篇》
    3 《论衡·本性》
    4 《原性》
    5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6-127页。
    6 《老子·十二章》
    7 《庄子·天地》
    8 《孟子·告子上》
    9 《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
    1 《荀子·性恶》
    2 《荀子·儒效》
    3 《荀子·性恶》
    4 《韩非子·八经》
    5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1 周可真:《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 《老子·十五章》
    3 《荀子·王制》
    4 《管子·形势解》
    1 《韩非子·忠孝》
    2 《韩非子·奸劫弑臣》
    3 《韩非子·五蠹》
    4 《论语·八佾》
    5 《论语·阳货》
    6 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二《诸子》,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9页。
    1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1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380页。
    2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249页。
    3 梁启超:《先秦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1 参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249页。
    2 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3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11页。
    1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11页。
    2 《老子·三十二章》
    3 《老子·二十五章》
    4 《老子·二十一章》
    5 《老子·四章》
    6 《老子·六十二章》
    7 《老子·三十七章》
    8 《老子·三章》
    9 《老子·二章》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67页。
    2 《庄子·齐物论》
    3 《庄子·齐物论》
    4 《老子·十六章》
    1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2 《论语·尧曰》
    3 《论语·雍也》
    4 《论语·颜渊》
    5 《论语·卫灵公》
    6 《论语·阳货》
    7 《论语·八佾》
    8 《论语·颜渊》
    9 《论语·颜渊》
    1 《韩非子·有度》
    2 《荀子·成相》
    3 《荀子·议兵》
    4 《荀子·王制》
    5 《荀子·正论》
    6 《荀子·君道》
    7 《荀子·君道》
    8 《荀子·性恶》
    9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 高柏园:《韩非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2 《商君书·修权》
    3 《商君书·禁使》
    1 《韩非子·难势》
    2 班固:《汉书·艺文志》
    3 王充:《论衡·非韩》
    4 门无子:《刻韩子迂评序》,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附录,第1231页。
    1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
    2 《老子·二十五章》
    3 《论语·里仁》
    1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2 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1 《慎子·佚文》
    2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3 《韩非子·奸劫弑臣》
    4 《韩非子·大体》
    5 《韩非子·五蠹》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1996年。
    陈鼓应注译:《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高亨:《老子注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清·钱熙柞校:《慎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96年。
    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颜昌峣:《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99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
    周炽成:《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严可均校:《商君书》,《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
    蒋鸿礼:《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96年。
    董石,昕磊编著:《商君书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觉:《韩非子全译》(上,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觉:《韩非子精华译评》,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
    张觉:《韩非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
    陈奇猷、张觉:《韩非子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周勋初:《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乾先、韩建立等编著:《韩非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容肇祖:《韩非的著作考》,载《古史辨》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
    张纯、王晓波:《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
    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张素贞:《国家的秩序——韩非子》,海南出版社,1998年。
    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钟哲:《法家的杰出代表——韩非》,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赵海金:《韩非子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
    封思毅:《韩非子思想散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张素贞:《韩非子思想体系》,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
    吴秀英:《韩非子研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王邦雄:《韩非子哲学》,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徐汉昌:《韩非子释要》,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
    周锺灵:《韩非子的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周锺灵:《韩非子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陈启天:《韩非子参考书辑要》,中华书局,1945年。
    郑良树:《韩非子著述及思想》,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
    王世馆:《韩非子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
    郭沫若、王元化等:《韩非子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
    熊十力:《韩非子评论:与友人论张江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王充:《论衡》,《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年
    缪文远校注:《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2年。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通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徐克谦:《先秦思想文化论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周谷城:《中国政冶史》,中华书局,1982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壮,1993年。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崔向东:《道德与中西法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
    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崔大华:《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许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伟仁辑,陈金全注:《先秦政法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可真:《哲学与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可真:《明清之际新儒学——顾炎武思想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英]边沁:《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
    [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3年。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洪琢:《韩非法治思想及其消极后果》,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杨玲:《齐法家和晋法家吏治思想比较》,载《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纲要——共识视域中政治价值与政治措施的有机融合》,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许青春:《法家义利观探微》,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张觉:《论韩非的人性“自利”观——兼驳对韩非思想的种种误解》,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商原李刚:《道、法人性论之维的现代审视》,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周炽成:《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冯兵:《韩非子的治国思想探微》,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葛荣晋:《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江贻隆:《韩非之礼学》,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张平:《利、威、名:韩非治道论新解——韩非的人性论及治国方略构建》,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兼论韩非的“术治”思想》,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周春生:《“法”与“道”——韩非政治法律思想源流辨析》,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顾世群:《从思想源流看儒、法专制主义之分殊》,载《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秦茂森:《<管子>与韩非人性思想比较》,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王保国:《法家利民学说的政治学评析——以商鞅、韩非思想为中心》,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林存光:《韩非的政治学说述评》,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王爱平:《从韩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蒋重跃:《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载《文史哲》,2004年第4期。
    周炽成:《论韩非子不两立的思维方式》,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周炽成:《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
    周志武:《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政治思想之比较》,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夏云:《试论韩非子的尊君思想》,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徐祥民:《申不害的法治思想及其局限性》,载《文史哲》,2003年第2期。
    李振纲:《人性、霸道及权力意志——韩非子的法哲学论析》,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汤一介:《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张道勤:《试论韩非“生而好利”人性观在其法术理论形成中的作用》,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陆昕:《法家学说衰落探源》,载《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4期。
    赖美琴:《韩非政治哲学的排异性与其思维方式的绝对性》,载《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
    靳平川:《论韩非政治思想的逻辑线索》,载《求实》,2001年第1期。
    武少民:《论韩非的历史观》,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
    周海燕:《试述先秦的“法治”理论》,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年第2期。
    蒋重跃:《韩非对传统观念文化的批判——兼论其政治实用主义本质》,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赵玉洁:《谈韩非对儒家学说的吸收与改造》,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李甦平:《论韩非“法势术”的哲学逻辑结构》,载《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