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产权制度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择宋代的产权结构、财产检校制度与产权文书三个专题作为论述对象,运用产权理论,分析说明产权制度对于激励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相对稳定的作用与影响。
     绪论,界定了有关产权理论与概念,进行学术史回顾,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与创新预期;
     第一章主要说明产权的经济属性,通过分析宋代产权结构的基本内容以及国家法律的相应规定,指出产权结构的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的产权权利束组合,从而影响经济的运行方式;
     第二章通过对宋代产权类型中共有产权的资产——宗族义田义庄、助学砥官义庄与举子义庄、义役田庄的个案分析,论述共有产权的来源及其产权权利束的状况,说明产权的社会属性在宋代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第三章论述宋代户绝法令与孤幼财产检校法令的源流及其在宋代的演变、实施与影响,通过阐述宋代财产检校制度,说明宋代国家在产权权利束中的界定与保护作用;
     第四章阐述宋代民间主要产权文书——户帖、砧基簿与分家关书的源流、内容及其应用,说明产权文书作为国家与资产、产权主体及其权利束的媒介的作用;
     结论认为,产权制度是宋代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具有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福利的提高。宋代的产权结构主要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共有产权,其中私有产权占主导地位。宋代国家通过行使产权权力进行财产检校,来维护产权秩序与经济秩序,从而加强对乡族势力与地方社会的控制。宋代产权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be selected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s, estate inspecting-adjusting institutions(财产检校制度),documents of property rights as the discussing objects,and analyses them to explain that the institu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account for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that besti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ndicate the relative social stabilization in Song China.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parts.
     Introduction demarcates the relative concepts and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nd review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property rights research in Song China,and introduces research means,data and the expecting innovations.
     Chapter 1 mainly explains the economic attribute of property rights. The dissertation deems that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s in Song a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i.e.the private,the state and the common, which kind is regulated by some relevant laws of the government,and says that the reason that the different subjects of the property-rights structure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property-rights bundles affects the running ways of Economy.
     Chapter 2 dissertates the origin and the property-rights entitlement bundles of the common property-rights,such as ownership,possession, management,bargaining,disposition,and shows that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property rights accounts for the prompting in social welfare in Song China by the cases study of the common property-rights,for example,the clan homestead(宗族义田义庄),the prompting-officials-and -teaching-assistance homestead(砺官助学义庄),the bringing-up homestead(举子义庄) and the corvee-assistance homestead(义役田庄).
     Chapter 3 expounds origin,changes,practice and effect of the laws of without-offspring and orphaned-underage in Song,then discusses that estate inspecting- adjusting institutions(财产检校制度) accounts for the state managemen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segmenta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which demarcates and protects the property-rights entitlement bundles.
     Chapter 4 expatiates the sources,cont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civil property-rights documents,e.g.Hutie(户贴),Zhenjibu(砧基簿) and family-division files(分家关书),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media among the state,the estate,the property-rights subjects and the entitlement bundles.
     The last is the Conclusion.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property-rights institu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Song China,which h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ttributes that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social welfare.But there are inevitably some defects in the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in Song China.
引文
[1](美)Richard A.Posner(1972):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Boston and Toronto:Little Brown:p29.
    [2]本文提到的“资产”或者“资源”主要是指在宋代跟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种土地、房舍、园圃、坑冶矿产、河流山川湖泊等自然物质以及能给人们带来各种收益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有价值的东西。
    [3](美)Ronald H.Coase(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4:386-405.
    [4](美)Ronald H.Coase(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No.1,October):1-44.
    [5](美)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美)科斯、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译文集》,页96-113,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3月版。
    [1]下面的解释笔者参考了以下论著的观点:A.M.Honor(?)(1961):Ownership,In A.G.Guest(ed.),Oxford Essays in Jurisprude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apter 5.And F.H.Lawson and Bernard Rudden(1982):The Law of Property,Oxford:Clarendon:p6-8.
    [2](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页37-38,商务印书馆,2004年10第1版第1次印刷.
    [3](秘鲁)Hernando de Soto:《资本的秘密》,于海生译,页122、36-46,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1](美)Gary D.Libecap:《产权的缔约分析》,陈宇东等译,页12,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张家山汉墓二四七号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页179-18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唐]房玄龄等;《晋书》卷26《食货志》,页790-791,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北齐]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页2853-2854,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
    [4]四个朝代皆见[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卷24《食货志》,页671-693,1982年10月版.五个朝代田令的具体论述还可以参考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第一章第五节,页61-75,岳麓书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唐]杜佑:《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页15-16,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6][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卷24《食货志》,页671-693。
    [7][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页75-76,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1版,2005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
    [8][宋]侠名:《宋大诏令集》卷178《定职田诏》,页642-643,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第1版,1997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
    [9][明]宋濂等:《元史》卷96《食货志四·职田数》,页2465-2466,中华书局,1976年版.
    [10][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48《赋役门一·科敷·田格》,页359-360,中国书店,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1][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7《服制门·丧葬·服制式(墓田)》,页444。
    [1]参考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第五章,页261-23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民国73年初版,民国74年修订再版.
    [3]参考陈明光:《论唐五代逃田产权制度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页59-67)、《宋朝逃田产权制度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变迁》(《文史哲》2005年第1期,页48-55):概括性论述参考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页1-70,长春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另参考刘云:《论唐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页41-48)
    [4]《管子校注》卷5《八观第十三》云:“计敌与,量上意,察国本,观民产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新编诸子集成本,页272,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5]《管子校注》卷24《轻重丁第八十三》云:“……贷称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书.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赈贫病,分其故赀,故国中大给……”(页1493).
    [6]《管子校注》卷24《轻重丁第八十三》云:“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出其资财,以予其远近兄弟”(页1490).《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亦云“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韩非著、张觉点校:《韩非子》第六卷《解老第二十》,页125,岳麓书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局4,1997年8月第4次印刷).
    [7]《孟子注疏》卷第1下《梁惠王章句上》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页2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8]《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云“民不敢犯法,则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则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积盛,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页128);另见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云:“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页1425),等等。
    [1][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65-66,页1157-1183,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1版,上海第1次印刷.
    [2][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821-836,页3654-3737,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1985年10月第3次印刷.
    [3][宋]李焘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为《长编》)卷35,太宗淳化五年三月戊辰,页775,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版.
    [4][清]陆心源:《栝苍金石志》卷7《叶武子奏免浮财物力劄付碑》,页53-55,《续修四库全书》第9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长编》卷277“神宗熙宁九年九月是秋”,页6789;“浮财”并参考[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193《书判(江东臬司)·建昌县刘氏诉立嗣事》(四部丛刊初编本,页10上-17下,上海书店,1989年版).另参考邢铁:《宋代家庭研究》,页133-134、158-159,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宋]许月卿:《百官箴》卷6《提举市舶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页70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1](美)道格拉斯·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页20,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2002年3月第5次印刷。
    [1]参考林文勋:《宋代土地制度研究述评》,见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第1版,页374-413;亦可参见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前言,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页7-15.
    [2]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页24-32,长春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魏天安:《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1]胡建华:《宋代城市房地产管理简论》,《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魏华仙:《从<夷坚志>看宋代房产诸形态》,《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2期。
    [1]#12
    [2](日)福泽与九郎:宋代乡曲(乡人)义田庄小考,史学研究六二.
    [3](日)牧野巽;司馬氏書儀の大家族主義と文公家禮,氏著:近世中国宗族研究,御茶之水书房,1980年.
    [4]#12
    [1]漆侠:《宋代货币地租及其发展》,《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宋代的货币地租》,《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宋代地租形态--兼论地价及其地租的关系》,氏著:《求是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1](日)周藤吉之:宋代の典小作制,法制史研究七;余贵林、郝群:《宋代典卖制度散论》,《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付坚强:《我国历史上田宅典权制度流变考》,《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李如钧:《宋代土地交易之研究--以典为中心讨论》,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2]郭东旭:《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日)小林高四郎:宋代地券攷,社会经济史学二の一○;方豪:《金门出土宋墓买地券考释》,《史学集刊》(中国历史学会)3卷,1971年5月,页1-16;李锡厚:《宋代私有田宅的亲邻权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日)周藤吉之:南宋末の公田法[J],东洋学报三五の三·四、三六の一,收入氏著:《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页537-592,东京大学出版会,1954年9月30日初版,1980年9月10日再版.吴旭霞:《论南宋末年的公田法》,《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草野靖:「贾似道公田法の系谱」『论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の诸问题日野开三郎博士颂寿记念』中国书店、1987年。寺地遵:「南宋末期。公田法の背景」『史学研究』(広岛史学研究会)231,2001年.
    [2]葛金芳:《试论“不抑兼并”--北宋土地政策研究之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唐兆梅:《析北宋的“不抑兼并”》,《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马兴东:《宋代“不立田制”问题试析》,《史学月刊》1990年第6期.蔡绍荣:《也析北宋的“不抑兼并”:兼与唐兆梅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3年第12期.
    [3]陶希圣:《《王安石以前田赋不均与田赋改革》,《食货半月刊》1卷1期,1934年12月,页20-22.
    [4]#12
    [5]张景贤:《关于宋代的“限田”政策》,《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6]梁庚尧:《南宋的荒田开垦政策》,《史原》5卷,1974年10月,页55-113;《南宋的圩田政策》,《书目季刊》8卷1期,1974年6月,页3-28.
    [7]杨际平:《唐宋土地制度的承继与变化》,《文史哲》2005年第1期;《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8](日)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の研究》,页543-618,东京大学出版会,1937年3月25日初版,1983年2月10日复刻版.
    [1][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10、11、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4册,页208-210、212-213、216-217,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2][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11,页184-185,方志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从页184倒数第3行“措置出卖”到最后.
    [1]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页3。
    [1]参见杨际平:《麴氏高昌与唐代西州、交州租佃制研究》,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页225-292,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日)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页23-24,東京大学出版社,1965年3月25日发行,1975年9月25日第2刷。
    [1](日)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页14-15.
    [2]《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页43.
    [3]参考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第三章第一节,页157-195.
    [4]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的相关章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拙作:《论唐代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页41-48.
    [2][宋]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第13《版籍门一·田》,页7389上-7390下,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册印刷。
    [1][元]冯福京等撰:《大德昌国州图志》卷2《叙州》,页6073下,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
    [1]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页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58,页5902下,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1997年6月北京第3次印刷.
    [2]《长编》卷269“神宗熙宁八年冬十月辛亥”,页6605-6606;《文献通考》卷12《职役考一·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页132.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孤幼》,吴恕斋:《欺凌孤幼》,页229.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10《人伦门·夫妇》,胡石壁:《妻已改适谋占前夫财物》,页378.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11《人品门·公吏》,蔡久轩:《籍配》,页415.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4《户婚门·争业上》,胡石壁:《随母嫁之子图谋亲子之业》,页124-126.按胡石壁即是胡颖,见《宋史》卷416《胡颖传》(页12478-12479),以本传考之,胡颖应生于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大约卒于度宗咸淳九年(1273)前后,卒官于京湖总领财赋。
    [5][宋]郑瑶、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第2《建德县民产》,页436上-4367上,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
    [1]371《苏氏长基分处遗书》(德祐二年二月吉日,1275年2月27日),转引自杨国桢等:《闽南契约文书综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页105-106,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标题以及分家文书中的年月日时间是原文收录者所推算,这里德祐二年应为1276年.
    [2][宋]洪迈:《夷坚乙志》卷第20《王祖德》,页360,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3][宋]王明清:《挥(?)前录》卷之1,页41-42,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6《户婚门·赎屋》,叶岩峰:《倚当》,页170.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义子》,佚名:《义子包并亲子财物》,页242-243。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差役》,范西堂:《乞用限田免役》,页83-84.
    [2]以上并见窦仪等:《宋刑统》卷13《户婚律·占盗侵夺公私田》,页119。
    [1][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21.
    [2]参见仁井田陞:《唐令拾遗·杂令第三十三》,页852-853,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33年3月30日初版,1964年9月20日复刻版第1刷)1983年1月25日复刻版第2刷。
    [3]《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页233。
    [1]参见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9《公廨类三·诸仓库》,页158.
    [3][宋]张咏:《乖崖集》卷8《昇州重修转运司公署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25册,页620-62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参考靳小龙博士:《宋代转运使与地方控制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8月。
    [1]《长编》卷289“神宗元丰元年五月壬午”,页7075.
    [2]陈明光:《宋朝逃田产权制度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变迁》,《文史哲》2005年第1期,页48-55.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页80.
    [4]《宋史》卷173《食货志上一·农田》,页4191.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页80.
    [6]魏天安:《宋代官田的数量和来源》,《中州学刊》1991年第4期,页119-123.笔者还认为,魏先生把寺观田产也算入官田数恐怕也是不合理的.寺观赐田虽然大部分来源于闲田、逃田等官田,但一旦赐给之后,就成为寺观的财产,所有权已经发生转移,除了寺观户绝田产,统治者一般也不会直接收回,笔者在宋代的史籍中没有发现这种例子.
    [1]《宋会要辑稿·水利田》食货61之68-69,页5907下-5908上。这个总数不正确,应为360448顷86亩,笔者在相关的计算中也是采用这个数据为准.
    [2]《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页60.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六《财赋·绍兴至淳熙东南(?)官产本末》,页794-795.
    [4][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11《版籍类二·官庄田》,页185.
    [5]《宋会要辑稿·水利下》食货8之3,页4936.
    [6][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之14《建康表十》,页1510下.
    [7][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之40《田赋志一·田数》,页1988上-1989上.
    [8]《宋史》卷34《孝宗本纪二》,页640.
    [1][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之41《田赋志二·营租》,页1998。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财赋三·屯田》,页347,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
    [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财赋三·关外营田》,页350.
    [4]《宋史》卷176《食货志上四·屯田》,页4274,并参考《宋史》卷402《安丙传》(页12188-12194),安丙此时为四川宣抚使,有便宜行事之权.
    [5]《续资治通鉴》卷177“理宗景定五年三月辛丑”,页4841。
    [6]《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七·屯田》,页80.
    [7][宋]张淏纂修:《宝庆会稽续志》卷第4《水·(上虞县)堤塘》,页7136.
    [8]《宋史》卷165《职官志五·太府寺》,页3908.
    [9]《宋史》卷163《职官志三·尚书户部》记载.户部左曹户口案设有房地科,“掌诸州楼店务房廊课利,僧道免丁钱及土贡献物”(页3848).由此可以推断,三司理财时期在每州应该也设有店宅务.[宋]史能之《毗陵志》卷第6《官寺二·场务》亦云,常州有州楼店务,“国初始置于京师,又为店宅务,后行之诸郡”(页 71,常州市图书馆校对,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宋]方勺:《泊宅编》卷第10,页57,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2][宋]葛胜仲:《丹阳集》卷1《乞以学书上御府并藏辟(?)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页399-400,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3][宋]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第6《帐前拨发壕寨官舍》,页5998下-5999上.
    [4]《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六《财赋·绍兴至淳熙东南(?)官产本末》,页794-795。
    [1][宋]葛胜仲:《丹阳集》卷1《乞以学书上御府并藏辟(?)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页399-400.
    [2]《宋会要辑稿·赋税杂录》食货70之1,页6371;《宋史》卷174《食货志上二·赋税》(页4202-4203)中大体相同,只是更简略。
    [1]如《宋刑统》基本上是以《唐律疏议》为底本,再加上唐高宗以后至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之间的敕文等(参见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庆元条法事类》中的“律”也主要是沿用唐律原文.
    [2][宋]窦仪等:《宋刑统》卷5《名例律》,页54。
    [3][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3《户婚律》,页119。
    [4][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3《户婚律》,页119。
    [5][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5《厩库律》,页136-137.
    [1][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5《厩库律》,页139。
    [2][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37《库务门·给纳》,页307。
    [3][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页287.
    [4]《宋会要辑稿·矜贷》刑法6之11,页6699。
    [5]《宋会要辑稿·矜贷》刑法6之27,页6707.
    [6]《宋会要辑稿·矜贷》刑法6之43,页6714-6715。
    [1]本文的寺观采用的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寺院、富观以及各种神灵的庙宇。文中以行文方便,如无特别说明,全部简称寺观。
    [2]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9月,收入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页1-5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3][清]董诰:《全唐文》卷3《高祖三·沙汰佛道诏》,页3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收入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 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页141-15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1]#12
    [2]《大正新修大藏经》卷40《一八○五四分律行事抄资持记·释相篇第十四》,页266,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
    [3]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页30,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1934年9月第2卷第9期,收入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页1-5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1][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页582-583.按,校注者指出,文中“林谓”之“谓”字,乌程程氏抄本作“谓”,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与明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抄本为“谞”,但是笔者看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是“谓”.
    [2][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卷17《黄州齐安永兴禅院记》,页642下-643上,宋绍兴十七年黄州刻钞补本,《宋集珍本丛刊》第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3][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第38《寺观类六·道观》,页764-765.
    [4][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第33《寺观类一·僧寺》,页583.
    [5]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页74-77。
    [6]黄敏技:《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页52-60,学生书局(台北),中华民国78年(1989年)版。
    [7][清]王昶:《金石萃编》卷123《正定府龙兴寺铸铜像记》,石刻资料新编(第一辑),页2274-2276,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1982年版.
    [8][清]王昶:《金石萃编》卷146《敕修同州韩城县河渎灵源王庙碑》,石刻资料新编(第一辑),页2704-2706.
    [9]《江苏金石志》卷16《朝旨蠲免天庆观道正司科敷度牒省箚部符使帖》,页9下,江苏通志局,1927年影印本.
    [1]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页78-86.
    [2][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页642下-643上。
    [3][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11,页562-563,《续修四库全书》第9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11,《续修四库全书》第911册,页564-565。
    [1]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页95-106。
    [2]魏天安:《宋代官田的数量和来源》,《中州学刊》1991年第4期,页119-123.
    [3]游彪:《宋代“禁寺、观毋买田”新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收入氏著《宋代寺院经济史稿》,页95-100。朱云鹏:《宋代宫观的田产及其经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唐]李隆基等:《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页74.
    [2]《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之《田令卷第21》,页38.
    [3][唐]杜佑:《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页16.
    [4]《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之《田令卷第21》,页27。前面转抄一条在页36。
    [5][清]董诰等:《全唐文》卷19《睿宗二》,页332.
    [6]《长编》卷102“仁宗天圣二年秋七月庚子”,页2363。
    [7]《长编》卷113“仁宗明道二年八月庚子”,页2632。
    [1][宋]王应麟:《玉海》卷176《食货·田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7册,页542-54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2]《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页57。
    [3]《宋会要辑稿·农田杂》'食货1之31,页4817上。
    [4]《宋史》,页4169.
    [5][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第33《寺观类一·僧寺》-卷第38《寺观类六·道观》,页584-770.
    [1][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51《道释门·约束》,页383。
    [2][宋]余靖:《武溪集》卷7《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9册,页67-68,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3][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45《看定罗源县寺观争田回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页586-587,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1][清]王昶:《金石萃编》卷152《龙寿禅寺复田记》,石刻资料新编(第一辑),页2826-2827。游彪先生把文中的“谂不妄”录为“念不妄”,误。“谂”与“念”的含义截然不同.
    [2]《宋史》卷333《李兑传附从弟李先传》,页10697-10698。
    [3][宋]洪迈:《夷坚志》丁志卷1《许提刑》,页540-541。
    [4][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51《道释门·约束》,页383.
    [5][宋]张孝祥撰、彭国忠点校:《张孝祥诗文集》卷16《乞不施行官员限三年起离僧寺寄居箚子(校书郎赐对日)》,页199-200,黄山书社,2001年12月第1版。
    [1][宋]洪迈:《容斋随笔》卷8《人物以义为名》,页105-10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页55,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3][宋]刘宰:《漫塘集》卷21《希墟张氏义庄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0册,页399-400,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表格2-1中以“四库本”简称其版本与出版单位.
    [4][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附录6《续定义庄规矩》,页1159,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长编》卷4“太祖乾德元年秋七月己未”,页98。
    [1][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1《人伦部·计口给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6册,页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2][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1,页3,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3][清]和珅等奉敕撰:《大清一统志》卷246《抚州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9册,页65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三月初版。
    [1]宋集珍本丛刊第77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按,据《四川通志》卷7上《名宦·直隶泸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9册,页31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所载,孙羲叟为徽州人,与魏了翁所撰墓志铭不同.当考.
    [2][宋]楼钥:《攻媿集》卷76《跋扬州伯父<耕织图>》,页1041,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版.
    [1]另见[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81《大理少卿直宝谟阁杨公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页17,上海书店,1989年版.
    [2]诗云:“张氏避毡裘,邢迁来桂州。买田同族食,作计岂孙谋?公艺君今是,希文古罕俦.荆花再连理,萱草更千秋”(原注:张氏避地,自邢来相此庄,松卿奉母夫人之命为之,夫人高年康强云).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0册,页45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清]赵洪恩等监修、黄之雋等编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页20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2]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合刊)与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制度与族田义庄》(页51)皆著为“龙焴”,但史能之撰《毗陵志》卷17《本朝人物》、尤玘《万柳溪边旧话》(页12,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78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皆记为“尤焴(1190-1274)”,当以后者为是.
    [1][宋]叶茵:《顺适堂吟稿·喜义庄成》云:以义名庄遗后昆,隐然文正典刑存.当知疏远诸亲族,同是高曾下子孙。先世家风传不坠,废祠香烬喜重温.更能培植诗书种,忠孝他年萃一门.([宋]陈起:《江湖小集》卷4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页33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2][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第109《松山赵氏义庄规约》、卷第111《题跋·建德县赈粜本末》(页22)。
    [1]转引自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5-6期合刊,页97-116.
    [2]本文义庄的例子参考了梁庚尧先生《南宋的农村经济》第五章“表十九南宋义庄分布及规模”(页314-319);李文治、江太新先生《中国宗法宗族制度和族田义庄》第二章“表2-1宋代族田表”(页49-53)。不过,梁先生仅列举了41例(其中北宋仅列举了范仲淹一例),李、江二先生列举了61例(其中义庄50例,北宋义庄7例),本文搜集的例子更多.
    [1][宋]胡寅:《斐然集》卷21《成都施氏义田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7册,页576-577。
    [2][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卷第8《郡志八·叙人上·楼郁》,页5079,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
    [3][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8《宋故资政殿大学士王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页415-416.
    [4][宋]楼钥:《攻媿集》卷89《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页1221。
    [5][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1《毕叔兹通判义庄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页266-267。
    [6][宋]陆游:《渭南文集》卷39《孙君墓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3册,页617。
    [1][宋]周必大:《文忠集》卷74《朝奉郎袁州孙使君逢辰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页780.
    [2][宋]陆游:《渭南文集》卷21《东阳陈君义庄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i163册,页471.
    [3][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藁续集》卷十二《莆田方氏义庄规矩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页678-67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4][宋]黄震:《黄氏日抄》卷96《知吉州兼江西提举大监麋公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页1029.
    [5][宋]钱公辅:《义田记》,载《范仲淹全集》附录六,页1169.
    [6][宋]刘攽:《彭城集》卷37《吴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6册,页362.
    [7][宋]韩维:《南阳集》附录鲜于绰《韩维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1册,页775.
    [8]以上并见[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59-1164。
    [1][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66.
    [2][宋]楼钥:《攻媿集》卷六十《范氏复义宅记》,页807.
    [1][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59-1164。
    [2][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59。
    [3][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续补卷第2《书断·义庄规矩》,页797-799。
    [1][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续补卷第2《书断·义庄规矩》,页797-799.
    [2][宋]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3《范府君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4册,页673-67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3][宋]钱公辅:《义田记》,载《范仲淹全集》附录六,页1169。
    [4][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60。
    [1][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59-1164.
    [2][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之《范文正公集》续补卷第2《书断·义庄规矩》,页797-799.
    [3][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59-1164.
    [4]王日根:《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另参考氏著:《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4年版,页57-154)的相关论述.
    [5]参考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之《范文正公集》续补卷第2《义庄规矩》,页797-799.
    [2][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60.“得大比试”即参加省试,也就是贡举;如果一次省试没成功,再次获得参加资格,称为“再贡”.
    [3]范之柔为乾道八年进士,估计生于绍兴后期(约1150年前后),约卒于嘉定九年(1216年)前后,当详考.
    [4][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清献公续定规矩》,页1168.
    [5]宋代科举分为乡试、省试与殿试三级。通过州县乡试获得省试资格的名额即为“得解”;省试是由尚书礼部(贡院)主持,省试的年份称为贡举之年,或者大比之年.参考[韩]裴淑姬:《论宋代科举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页121-127;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1-11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2006年9月第2次印刷.
    [6][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续定义庄规矩》,页1160。
    [1][元]马泽修、袁桷纂:《延祐四明志》卷第14《学校考下》,页6343,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
    [2][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第14《学校考下》引楼钥《义庄记》,页6343下-6344下.
    [3][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第14《学校考下》,页6346下.
    [4]罗濬曾登乾道七年(1171年)解试榜,估计生于高宗绍兴后期(大约1150前后),宝庆年间在庆元府修志,应卒于理宗宝庆前后(约1227前后),当详考。
    [1][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志》卷第3《叙郡下》,页5031上.
    [2][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28《儒学志一》,页1809下-1810下.
    [3]宋代部分参考刘道超:《宋代杀婴弃婴习俗初探》,《河池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页67-71;林汀水:《宋时福建“生子多不举”原因何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页95-97;刘静贞:《宋人生子不育风俗试探--经济性理由的检讨》.《大陆杂志《第八十八卷第四期,1994年,页259-281;刘静贞:《杀子与溺女--宋人生育问题的性别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二十六期,页99-106;臧健:《南宋农村“生子不举”现象之分析》,《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版.
    [4][宋]苏轼:《苏轼文集》卷48《与朱鄂州书》,页1416-1418,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4次印刷.
    [5]《宋会要辑稿·刑法禁约》刑法2之50,页6520.
    [6][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117《风俗》,赵汝愚《申请举子仓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6册,页304-30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7][宋]史浩:《(?)峰真隐漫録》卷3《福州乞置官庄赡养生子之家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页596-598.举子义庄存贮粮食的仓库称为举子仓.
    [8][宋]黄震:《黄氏日抄》卷86《宝善堂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页904.
    [1][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117《风俗》,赵汝愚《申请举子仓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6册,页304-305.
    [2][元]马泽修、袁桷:《延祐四明志》卷第14《学校考下》,页6343。
    [1][宋]马光祖修、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8《儒学志一》,页1809.
    [2][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28《答赵帅论举子仓事(庚戌)·佃户人户欠米未有约束》,页12-13。
    [3][宋]史浩:《鄮峰真隐漫録》卷8《福州乞置官庄赡养生子之家劄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页596-598.
    [4][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28《答赵帅论举子仓事(庚戌)·次月初十日请米不得折支价钱》,页11-12。
    [5][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22《秩官类三》,页361。
    [1]#12
    [2]参考James M.Buchaman and Richard A.Musgrave:《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页1-4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页54-80,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版。
    [3]《文献通考》卷12《职役考一·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页127;《宋史》卷177《食货志上五设法上》,页4295。
    [4]《长编》卷179,仁宗至和二年夏四月辛亥,页4330;《宋史》卷177《食货志上五·役法上》,页4295.
    [1][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6《乡役人》,页1216,宋元方志丛刊第2册.
    [2][宋]蔡襄:《端明集》卷26《启请里正衙前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0册,页55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3]《文献通考》卷12《职役考一·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页129;《宋史》卷177《食货志上五·役法上》,页4298.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职役考二·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页138.
    [5]《长编》卷217“神宗熙宁三年十一月甲午”引《食货志》,页5275;《宋史》卷321《钱公辅传》,页10421.
    [6]《长编》卷222“神宗熙宁四年夏四月戊午”,页5399.
    [7]见《宋史》卷291《李若谷传附孙李复圭传》,页9743.其中李复圭任职两浙转运使时间,据明代张国维撰《吴中水利全书》卷18推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页65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8]《长编》卷218“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页5297-5298.
    [9][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6《县役人》,页1213下,宋元方志丛刊2册。
    [10]《续资治通鉴》卷68“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戊寅”,页1695,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1979年6月上海第4次印刷.
    [11][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6《县役人》,页1213,宋元方志丛刊2册。
    [1]《长编》卷251“神宗熙宁七年三月乙巳”,页6113。
    [2]《长编》卷253“神宗熙宁七年五月辛酉”,页6198.
    [3]《长编》卷260“神宗熙宁八年二月甲申”,页6345。
    [4]《长编》卷262“神宗熙宁八年夏四月癸酉”,页6398.
    [5]《江南通志》卷76《食货志·徭役》转引明人庄元臣编著的《三才考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9册,页22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职役考二·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页139。
    [1]《宋会要辑稿》食货66之22-23,页6218下.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7《处州义役(德兴义役)》,页155。
    [3][宋]刘宰:《漫塘集》卷21《游仙乡二十一都义役庄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0册,页576-577。
    [4]《宋史》卷386《范成大传》,页11867-11868.
    [5][宋]周必大:《文忠集》卷61《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庆元元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页643.
    [6]#12
    [7][宋]吕祖谦:《东莱集》卷11《金华汪君将仕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0册,页99-10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元]金履祥:《仁山文集》卷4《亡兄桐阳仲子与瞻甫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页828-82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2]此时间是根据宋末元初金履祥(1232-1303)所撰《仁山文集》卷4《县学立纯孝公祠子孙奉安祝文》(页821)推算.
    [3]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嘉靖淳安县志》卷14《文翰二》,[宋]胡一之:《义役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11月影印。
    [1][宋]郑瑶,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第1《仓场库务》,页4356下,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
    [2][明]顾清:《(正德)松江府志》卷6《徭役》,页132.
    [3]《宋史》卷413《赵必愿传》,页12407.
    [4][宋]黄震:《黄氏日抄》卷79《义役差役榜》,页815-816。
    [5][宋]吕祖谦:《东莱集》卷11《金华汪君将仕墓志铭》,页99-100.
    [6]《宋会要辑稿》食货66之22,页6218下.
    [7]《光绪黄岩县志》卷6《版籍志·徭役篇》,《赵亥义庄田跋》,页429.
    [8][宋]黄震:《黄氏日抄》卷86《台州黄岩县太平乡义役记》,页906-908。
    [9][明]顾清:《正德松江府志》卷6《徭役》,页123-124。
    [1][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6《县役人》,页1214下-1215上.
    [2][宋]朱熹:《晦庵集》卷18《奏义役利害状》,页16上-17上。
    [3][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12《役》,页1265下-1266下。
    [4][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12《役》,页1266下-1268上。
    [1][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6《乡役人》,页1213下-1217上。
    [1][宋]黄震:《黄氏日抄》卷86《台州黄岩县太平乡义役记》,页906-908,
    [2][宋]刘宰:《漫塘集》卷23《二十三都义庄记》,页605-606。
    [3][宋]黄震:《黄氏日抄》卷79《义役差役榜》,页815-816.
    [1][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6《乡役人》,页1213下-1217上。
    [2]王日跟:《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页109。另参考[韩]田炯权《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义田地主与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李文治和江太新《中国宗法制度与族田义庄》的相关论述.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页25。
    [2](美)科斯(Ronald H.Coase):Fedal Communication Commitee(《联邦通讯委员会》),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2,Oct 1959),pp.1-40,收入氏著:《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校,页25-74,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另见《宋史》卷268《赵镕传》,页9225。
    [1](日)加藤繁:《论宋代检校库》,《史学》(日本)第6卷第3期,1927年9月,收入氏著:《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页681-684,华世出版社(台北),中华民国65年6月初版,民国70年9月新版.后面有关加藤繁先生的财产检校论述都是出自这篇文章,不再另外注明。
    [2]李伟国:《略论宋代的检校库》,载邓广铭等《宋史研究会论文集》(一九八四年年会编刊),页224-229,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后面有关李伟国先生的财产检校论述都是出自这篇文章,不再另外注明。
    [3](美)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古代社会》,页73-74,商务印书馆,1977年8月版。
    [1]《史记》卷68《商君列传》,页2330。
    [2]邢铁:《家产继承史论》,页5,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张家山汉墓二四七号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页175-179.
    [4]张家山汉墓二四七号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页181.
    [5]张家山汉墓二四七号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页182-185.
    [6]参考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见规范继承关系的法律》,《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页26-32;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继承制度初论》,《文史哲》2003年第6期,页73-80.
    [7]两例并见[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836引应劭《风俗通(义)》,页3736-3737.
    [8]《史记》卷59《五宗世家》,页2097.
    [9][东汉]班固:《汉书》卷38《高五王赵幽王友列传》,页1989-1990,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1987年12月第5次印刷。
    [10]《汉书》卷66《蔡义传》,页2899。
    [11]还可以参考《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页877-976)、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页977-1025)、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页1027-1069)、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页1071-1117)。
    [12]《史记》卷85《吕不韦传》,页2505-2509。
    [1]《晋书》卷84《殷仲堪传》,页2195。
    [2]魏收:《魏书》,页2855.
    [3][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页28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4][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16.
    [5]《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页208。
    [6]《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页209。
    [7](日)汇井田陞:《唐令拾遗·丧葬令卷第32》,页835,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33年3月30日初版,1964年9月20日复刻版第1刷)1983年1月25日复刻版第2刷。
    [1][后唐]刘昫:《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页2804-2805,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上海第1次印刷。
    [2][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16。
    [1][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16-117。
    [2][宋]王溥等:《五代会要》卷8《丧葬上》,页101,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版.
    [3][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17。
    [4]《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丧葬令卷第29》附《丧服年月》,页215-217.
    [5]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丧葬令卷第29》附《丧服年月》,页217-220。
    [1][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16。
    [1]《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丧葬令卷第29》,页208.
    [2]佚名:《宋大诏令集》卷200,页740。
    [1][宋]强至:《祠部集》(丛书集成初编本),页528,商务印书馆(上海),1935.
    [2]《宋史》卷331《李中师传》,页10644.
    [3]佚名:《宋大诏令集》卷54《陈执中拜集贤相制》,页275.
    [4]苗书梅:《宋代军资库初探》,《河南大学学报》,1996第6期,页30-35.
    [5][宋]王明清:《挥(?)余话》卷1《祖宗兵制名枢廷备检》,页915,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版。
    [1]《宋会要辑稿》职官27之64,页2968。
    [2]李新:《跨鳌集》卷22《与家中孺提举论优恤户绝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4册,页58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57,页5902。
    [1]《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57,页5902.
    [2]《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57,页5902.
    [3]《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57,页5902。
    [1][宋]窦仪等:《宋刑统》,页116.
    [2]《长编》卷71“真宗大中样符二年五月戊寅”,页1609
    [3]《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57,页5902.
    [4]《长编》卷122“仁宗宝元元年十一月乙未”,页2883.
    [5]《长编》卷296“神宗元丰二年二月甲寅”,7210.
    [6]《长编》卷300“神宗元丰二年冬十月己酉”,页7311-7312。
    [1]《长编》卷300“神宗元丰二年冬十月己酉”,页7312.
    [2]《长编》卷250“神宗熙宁七年二月甲申”,页6097。
    [3]《长编》,页11935。
    [1][宋]王应麟:《玉海》卷6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4册,页73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2]《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2,页5904。
    [3]陈明光:《“调均贫富”与“斟酌贫富”--从孔子的“患不均”到唐代的“均平”思想》,《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收入氏著:《汉唐财政史论》,第212-228页,岳麓书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2《民产杂录》,页5905.
    [2]《宋史》卷125《礼志二十八》,页2935。这条《户令》并无明文可考,不过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之后)也就是元祐九年(1094年四月之前),所以这条法令在此之前应该就制定了,或许应该就是《元丰户令》,或是《元祐户令》.
    [3]《名公书判清明集》,页266-267.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女承分》,范西堂:《处分孤遗田产》,页287-289。
    [1]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页385.
    [2]《范仲淹全集》之《范文正公集》续补卷第2《义庄规矩》,页797-799.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检校》,页228.
    [2]《宋会要辑稿》职官27之64,页2968.其中吴安持在《宋会要》中作“吴安特”,笔者对照《龙川志略》卷7《议修河决》(页40-4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长编》卷223“神宗熙宁四年五月戊子”条(页5418)、《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页2309)皆为“吴安持”,当以“吴安持”为是,本文就此改之,估计是‘宋会要》传抄错误,
    [3]《宋会要辑稿》,页5904。
    [4]《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1-62,页5904。
    [1]《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1-62,页5904。
    [2]《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1-62,页5904。
    [3]参考李金水:《王安石变法新探--以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为主》(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6年.
    [4]《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1-62,页5904。
    [5]《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1-62,页5904。
    [1][宋]慕容彦逢:《搞文堂集》卷10《理会抵当孤幼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3册,页41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2,页5904.之所以限定形势户“借请及作保”,是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孤幼检校财产的法令执行者、监督者.相关论述参考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页128-136;尹敬坊:《关于宋代的形势户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6期,页26-35;刁培俊:《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页91-96.
    [2]《宋会要辑稿·逃移》食货69之52-53,页6355-6356.
    [1]《宋会要辑稿·宗室袭封》帝系7之22,页157.
    [2]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页164-19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宋会要辑稿》,页5907.
    [4]《宋史》,页4180-4181.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户婚门·检校》,页281.
    [1]《宋史》卷162《职官志二》,页3809.
    [2]《宋史》卷162《职官志三》,页3848-2849.
    [3][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卷第五《辨人告户绝事》,页28-29.
    [4][宋]沈括著,侯真平点校:《梦溪笔谈》卷11,页83,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9月版.
    [1][宋]吕陶:《净德集》卷23《朝散大夫致仕陈公墓志铭》,页253-254,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初版.
    [2][宋]毕仲游:《西台集》卷15《丞相仪国韩公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2册,页19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毕仲游:《韩仪公丞相忠彦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0册,页595.
    [3][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二十《曾文肃公布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0册,页809.
    [4][宋]周淙:《乾道临安志》第2卷,页3231,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版.
    [5][宋]敕撰:《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21,王民信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6]《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27.
    [7]《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2,页5904.
    [8]《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60;《宋史》卷167《职官志七》,页3973。
    [1]《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63;《宋史》卷167《职官志七》,页3974.按:《元丰官志》云“掌位二郡政”,今据《宋史》卷167径改.
    [2]《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64:《宋史》卷167《职官志七》,页3975.
    [3]《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69-270;《宋史》卷167《职官志七》,页3976.
    [4]《元丰官志不分卷》,页275-280;《宋史》卷167《职官志七》,页3977-3978。
    [1]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页540,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2]参考屈超立:《论宋代转运司的司法职能》,《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氏著:《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1]《宋会要辑稿·赃罪》刑法3之26,页6590.令文中“送邻州委官”后面疑有缺文。
    [2][宋]张淏纂修:《宝庆会稽续志》卷第2《提举题名》,页7121,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根据《清明集》附录七陈智超先生《宋史研究的珍贵史科》的说明,吴革号恕斋,页682.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吴恕斋:《生前抱养外姓殁后难以摇动》,页201-203.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5“神宗熙宁九年五月辛酉”,页6723.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女承分》,范西堂:《处分孤遗财产》,页287-289.
    [6][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卷第五《辨人告户绝事》,页28-29.
    [7]《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户绝》,叶宪:《夫亡而有养子不得谓之户绝》,页373.
    [8]《宋会要辑稿·宗室袭封》帝系7之22载,《宗子孤幼财产检校令》云:“应检校之家并拘樁本县常平库,西南外宗司令大宗正司行下,两司如有孤幼宗子合检籍者,移文于寓居处本州施行,亦寄常平库,如拘樁之物及续入地利,并须簿历分明,收付月委官点检,具申大宗正司。”
    [1]《宋会要辑稿·宗室袭封》帝系7之22,页157.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孤幼》,胡石壁:《叔父谋吞并幼侄财产》,页285-287。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孤寡》,吴恕斋:《宗族欺孤占产》,页236-237。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孤幼》,页232-233。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户婚门·孤幼》,页285-287.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检校》,佚名:《检校闻通判财产为其侄儿谋夺》,页282-283。
    [4][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卷第五《辨人告户绝事》,页28-29.
    [1]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51《道释门·亡殁类》,页385.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女受分》,吴恕斋:《阿沈高五二争租米》,页238-239.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立继类》,页266-267.
    [1]黄震:《黄氏日抄》卷78《公移一·抚州·乐县尉绝户业助和粜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页803-805。
    [1]《宋刑统》卷12《户婚律》,页113。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检校》,页229-230。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检校》,胡石壁:《侵用已检校财产论如擅支朝廷封樁物法》,页280-282。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检校》,页280。
    [1]《宋会要辑稿·抵当免行所》职官27之65,页2969。
    [2]《宋会要辑稿·抵当免行所》职官27之64,页2968:《长编》卷233“神宗熙宁四年五月戊子”,页5418.
    [3]《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61-62。页5904.
    [4]《宋会要辑稿·戒饬官吏》职官79之36-37,页4227-4228。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检校》,页230-231.
    [6]《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检校》,韩似斋:《房长论侧室父包并物业》,页232-233.
    [7]《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孤幼》,胡石壁:《叔父谋吞并幼侄财产》,页285-287。
    [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1《户口考二》,页113。
    [2]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卷75《刑狱门·侍丁》,页416。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司法拟:《立继有据不为户绝》,页217.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女受分》,吴恕斋:《阿沈高五二争租米》,页238-239。
    [5]《宋大诏令集》卷200《继母杀伤夫前妻子及妇以杀伤凡人论诏》,页740,中华书局,1962<1997>。
    [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页24.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立继类》,李文溪:《利其田产自为尊长欲以亲孙为人后》,页259。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孤寡》,页236。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义子》,佚名:《义子包并亲子财物》,页242-243.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检校》,叶岩峰:《不当检校而求检校》,页228.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8《户婚门·检校》,胡石壁:《侵用已检校财产论如擅支朝廷封樁物法》,页280-282.
    [4]黄震:《黄氏日抄》卷76《申明七·又岁终劾官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页775·
    [5]《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2,页5904.
    [6]《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7,页5907.
    [7]《宋史》卷173《食货志上一·农田》,页4180-4181.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5《户婚门·争业下》,翁浩堂:《受人隐寄财产自辄出卖》,页136。
    [2][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1《田赋考一》,页2771,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3]参考本文《绪论》。
    [4][宋]郑克编撰,刘俊文译注点校:《折狱龟鉴译注》卷6《核奸·166刘沆问邻H,页33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葛金芳:《宋代户帖考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页16-23。下面引用葛先生的观点皆出此文,不再特别注明。
    [1]《宋史》卷174《食货志上二·赋税》,页4215.
    [2][宋]王溥等:《唐会要》卷84《租税下》,页1542,中华书局,1955年第1版,1998年11月北京第4次印刷.
    [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88《邦计部·赋税第二》,页5837,台湾中华书局,1996年2月版;[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44,崔戎《请勒停杂税奏》,页8314-8316.
    [2][宋]王溥等:《唐会要》卷84《租税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7册,页26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参考[唐]李隆基等《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中有关“仓部郎中”职能的论述(页83-84);并参考陈明光师《唐代财政史新编》(页13-1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1999年11月北京第2次印刷)、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中册,页500-5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的相关论述。
    [2][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7下,页159,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2002年4月第19次印刷。
    [3][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23“帖”字条,页671,齐鲁书社,1987年12月第1版,1994年3月第2次印刷。
    [4][唐]刘禹锡:《刘禹锡全集》卷8《记上·郑州刺史东厅壁记》,页5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宋]任广:《书叙指南》卷6《簿书文案牒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0册,页49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6][元]徐元端:《吏学指南》,页35,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册印刷.
    [7][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66《闲居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页796。
    [1][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34《寺观类二·僧寺》,页645.
    [2][宋]佚名:《寿昌乘·镇》,页8410,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
    [3]《宋会要辑稿》食货11之1,页4997:同书食货69之16,页6337:另见《长编》卷4“太祖乾德元年冬十月庚辰”(页106-107).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宋会要》与《长编》的记年略有差异,这是因为从建隆四年十一月开始改年号为“乾德”,当月即为“乾德元年十一月”。
    [4][宋]朱熹:《晦庵集》卷29《乞给由子与纳税户条目》。
    [1][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页359,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卷4《处事》,《续修四库全书》第753册,页1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20,页4811;同书食货63之170,页6071。引文中,食货1之20中为“析(归业)居”,“归业”二字应为衍文;而食货63之170中为“拆居”,“拆”当为“析”之误。引文以前者为本底,相互对校。
    [1]《长编》卷61,真宗景德二年十月庚辰,页1369。
    [2]《宋史》卷300《周湛传》,页9967。
    [3][宋]陈襄:《州县提纲》卷4《关并诡户》,页36,《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32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42,页4900:同书食货70之127,页6434。
    [5]《宋会要辑稿》食货14之47,页5061。
    [6]《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20,页4811;同书食货63之170,页6071。
    [7]《长编》卷237,神宗熙宁五年八月是月,页5783-5784;《宋史》卷174《食货上二·方田》,页4199-4200。
    [1]《宋史》卷174《食货上二·方田》,页4200-4201。
    [2][宋]邵雍:《击壤集》卷二《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原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1册,页1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3][宋]曹彦约:《昌谷集》卷11《箚子·辰州议刀弩手及土军利害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页13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4][元]吴澄:《吴文正集》卷63《题跋·跋金陵吴承信建炎四年户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页61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5][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11《版籍类二·官庄田》,页7881,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版。
    [1]《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33,页4818上。
    [2]《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139,页6440:同书食货35之5,页5410。另见《文献通考》卷19《征榷考六·杂征敛》,页187。
    [3]《宋会要辑稿》食货11之16,页5000;同书食货69之21,页6340。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有一月庚午朔,页1565;《文献通考》卷19《征榷考六·杂征敛》,页187。
    [1][清]稽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卷228《寺观三·嘉兴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5册,页22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以上皆见[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页8314-8316.
    [2]《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8,页587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8,绍兴五年夏四月乙巳,页1464.
    [3]《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33,页4818上。
    [1]《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39-40,页4898下-4899上;同书食货70之125-126,页6433;
    [1][宋]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卷5《典故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页63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献通考》卷201《经籍考二十八·史》,页1684.
    [2][宋]徐元杰:《楳埜集》卷10《记·永丰县仁政楼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页745-74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3][宋]陈耆卿纂:《嘉定赤诚志》卷9《秩官门二·本朝郡守》,页7355,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
    [4][宋]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第13《版籍门一》,页7389上。
    [5][宋]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第2《地里门·城郭》,页7291。
    [6]《文献通考》卷5《田赋考五·历代田赋之制》。页63.
    [7]《宋史》卷88《地理志四·荆湖北路》,页2195.
    [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5,绍兴三十年秋七月庚子,页3108。
    [9]《宋史》卷90《地理志六·广南西路》,页2245。
    [1]《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131,页6436;《文献通考》卷5《田赋考五·历代田赋之制》,页6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绍兴二十年二月庚申”,页2606.
    [2]江苏通志局:《江苏省通志稿·金石志》卷14,《吴县续学田记一》,页5前-8前,江苏通志局,1927年影印本;《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3册,页9781-9782,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出版,1982年第2版。
    [1][宋]杜范:《清献集》卷十六《常熟县版籍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5册,页735-73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6《户婚门·争田业》,韩竹坡:《伪冒交易》,页172.
    [2]以上并见《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4-65,页5905下-5906上。
    [1]《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5-66,页5906.
    [2]《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67,页5907上。
    [3][宋]袁采:《袁氏世范》卷3《治家·田产宜早印契割产》,页61,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7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6《户婚门·争田业》,叶岩峰:《伪批诬赖》,页182.
    [2][宋]楼钥:《攻媿集》卷第85《行状·先兄严州行状》,页1160-1161.
    [3]江苏通志局:《江苏省通志稿·金石志》卷15,《给复学田省箚》,页53前,江苏通志局,1927年影印本;《石刻史料新编)第13册,页9833,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出版,1982年第2版.
    [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6《财赋·220广西盐法》,页785,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 Ⅰ版。
    [1][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82《行实才望》,谈钥《宋故通议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休宁县开田男食邑三百户赠宣奉大夫朱公晞颜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6册,页34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2][宋]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之17《墓志铭·刘子怡墓志铭》,页332-334,中华书局,1961年12月第1版,1983年7月北京第1次印刷.
    [3][宋]薛季宣:《浪语集》卷34《行状·刘进之代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页55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4][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第6《记·分宜县学复田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0册,页44-4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6《户婚门·争田业》,吴恕斋:《王直之朱氏争地》,页185.
    [6][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3《杂著·上丞相贾似道言限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页33-3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7][宋]黄榦:《勉斋集》卷32《判语·曾适张潜争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页359-36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5《户婚门·争业下》,人境《田邻侵界》,页155-157.
    [2][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第193《书判江东桌司·饶州州院申潜彝招桂节夫周氏阿刘诉占产事》.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6《户婚门·争田业》,吴恕斋,《王直之朱氏争地》,页186。
    [4][宋]曹彦约:《昌谷集》卷10《箚子·新知澧州朝辞上殿箚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页118。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建阳丞:《申发干照》,页79.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范西堂:《乞用限田免役》,页83-84.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范西堂:《赡坟田无免役之例》,页85.
    [3]参考陈明光:《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12-13,页4807下-4808上;食货61之77,页5912上。
    [1][宋]朱熹著,尹波、郭齐点校:《朱熹集》别集卷第9《公移·检坐乾道指挥检视早伤》,页5554-5555,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1997年5月第2次印刷。
    [2]《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6,页4882;同书食货61之80,页5913.后者较前者稍详些。
    [1]参考(日)仁井田陞:《唐宋之家族共产与遗嘱法》,《食货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日)中田薰:《唐宋时代の家族共产制》.氏著《法制史论集》,1943年,东京岩波书店.(日)滋贺秀三:《中田家族法の原理》,东京创文社,1951年,中译本由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柯昌基:《宋代的家族公社》,《南充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页60-75;徐杨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第一、二章,页1-103,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王善军:《宋代宗法与宗法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东汉]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页1232.这里所说战国时期魏国“一夫挟五口”,晁错说西汉时期情况时列举的是“农夫五口之家”.
    [3]《后汉书》卷76《循吏传·许荆传》,页2471.
    [4][宋]袁采:《袁氏世范》卷1《睦亲·兄弟贵相爱》,页10,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7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差役》,佚名:《父母服関合用析户》,页75。
    [6]邢铁:《家产继承史论》,页5、12.
    [7][宋]袁采:《袁氏世范》卷3《治家·田产界至宜分明》,页59.
    [8][宋]袁采:《袁氏世范》卷1《睦亲·分析财产贵公当》,页8,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7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2《户婚律·父母在及居丧别籍异财》,页113。
    [2][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2《户婚律·卑幼私用财》,页115-116。
    [1](日)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の研究》,第13章,页544-570。
    [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158《帝王部·诫励第三》,页1915。
    [3]《长编》卷9“太祖开宝元年六月癸亥”,页203。
    [1]《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八月丁亥”,页231。
    [2]《宋大诏令集》卷199《政事五十二·禁约下·禁诱人子弟求析家产及坏坟域诏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戊辰》。
    [3]《宋史》卷456《孝义传·李玭传》,页13398。
    [4]《宋会要辑稿》食货65之1,页6157:《宋史》卷177《食货志上五·役法上》,页4297。
    [5]《长编》卷393“哲宗元祐元年十二月己酉”,9580-9582。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8“绍兴五年夏四月己未”,页1471-1472。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3“绍兴二十有六年六月乙酉”,页2847.
    [8][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H卷99《晓谕兄弟争财产事》,四部丛刊本。
    [9]《宋史》卷408《王霆传》,页12315。
    [1][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2《户婚律·养子》,页113-114.
    [1][宋]窦仪等:《宋刑统》卷12《户婚律·养子》,页116。
    [2]相关研究参考(日)柳田节子:《论南宋时期家产分割中的“女承分”》,载杨一凡总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第3卷《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宋辽西夏元卷》,姚荣涛译,页296-3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日)高桥方郎:《“父母已亡”女儿的继承地位--论南宋时期的所谓女子财产权》,同前,页316-343。
    [1]《宋会要辑稿·刑法禁约》刑法2之1,页6496.
    [2]以上并见《宋会要辑稿·民产杂录》食货61之58,页5902下.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吴恕斋:《生前抱养外姓殁后难以动摇》,页201-203.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叶岩峰:《争立者不可立》,页211。
    [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吴恕斋:《生前抱养外姓殁后难以动摇》,页201-203.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佚名:《仓司拟笔》,页219-222.
    [2]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册,537《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史氾三养侄为嗣文书》,页681-68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7《户婚门·立继》,司法拟:《立继有据不为户绝》,页215-217.
    [4][宋]黄辣:《勉斋集》卷32《判语·曾适张潜争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页359-361.
    [1]如《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有一篇名为《白关难凭》(页87)就提到刘儒宗拿的两本白关,就是说他的分家文书没有到官府盖朱印.
    [2]参考许怀林:《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敦煌资料》第一辑,页405-407,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1版.
    [1]《吴中叶氏族谱》卷64《杂志丙故事·宋世分书》,清宣统辛亥年增修本,转引自(日)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の研究》,页603-604。
    [2]371《苏氏长基分处遗书》(德祐二年二月吉日,1275年2月27日),转引自杨国桢等:《闽南契约文书综 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页105-106,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分家文书的标题是原文收录者所加,年月日时间是原文收录者所推算,这里德祐二年应为1276年。
    [1](日)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の研究》,页611。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范西堂:《乞用限田免役》,页83.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范西堂:《乞用限田免役》,页83.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范西堂:《使州判下王钜状》,页86-87.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3《赋役门·限田》,佚名:《白关难凭》,页87.
    [1]《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5《户婚门·争业下》,人境:《物业垂尽卖人故作交加》,页152-153.
    [2]《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5《户婚门·争业下》,翁浩堂;《僧归俗承分》,页138-139.
    [3]《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5《户婚门·争业下》,翁浩堂:《揩擦关书包占山地》,页159.
    [4]《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9《户婚门·取赎》,签厅:《妄赎同姓亡殁田业》,页319-320.
    [5][宋]黄榦:《勉斋集》卷32《判语·曾适张潜争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页359-361.
    [6]《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5《户婚门·争业下》,佚名:《争山各执是非当参旁证,页161.
    [7]《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6《户婚门·争田业》,吴恕斋:《王直之朱氏争地》,页185-187.
    [8]《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9《户婚门·违法交易》,佚名;《正典既子母通知不得谓之违法》,页299-300。
    [1][宋]袁采:《袁氏世范》卷3《治家·田产宜早印契割产》,页61。
    [1]梁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二辑)》,页311,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2]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等4期,页37-52。
    [1][春秋]管仲著,黎翔凤校注,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战国]韩非著,张觉点校.韩非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0(1997).
    [3][战国]孟轲著,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唐]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唐]长孙无忌等.故唐律疏议: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元泰定四年抄本(微缩胶卷)[M].京都:Kyoto University Library,2002.
    [16][唐]李隆基,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7][唐]杜佑.通典:万有文库十通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8][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唐]刘禹锡.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0][后唐]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1][宋]王溥等.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96.
    [23][宋]王溥等.五代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4][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5][025][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6][宋]窦仪等.宋刑统[M].北京:中国书店,1990.
    [27][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宋绍兴十七年黄州刻钞补本[M].北京:宋集珍本丛刊第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28][宋]张咏.乖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9][宋]余靖.武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0][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1][宋]蔡襄.端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2][宋]刘攽.彭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3][宋]韩维.南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宋]范纯仁.范忠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5][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6][宋]强至.祠部集: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7][宋]李新.跨鳌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8][宋]敕撰.元丰官志不分卷:宋史资料萃编第四辑(王民信)[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39][宋]慕容彦逢.摘文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0][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1][宋]沈括著,侯真平点校.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2][宋]吕陶.净德集: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3][宋]毕仲游.西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4][宋]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1962).
    [45][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6][宋]梁克家撰,陈叔侗校注.三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47][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8][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9][宋]郑瑶,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0][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1][宋]谢深甫等.庆元条法事类[M].北京:中国书店,1990.
    [52][宋]李焘,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4][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9.
    [55][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丛刊第2册.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90.
    [5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8][宋]张淏.宝庆会稽续志[M].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
    [59][宋]史能之,常州市图书馆校对.毗陵志[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60][宋]方勺.泊宅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1][宋]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2][宋]尤玘.万柳溪边旧话: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78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3][宋]陈起.江湖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4][宋]胡寅.斐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5][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6][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7][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8][宋]陆游.渭南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9][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藁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0][宋]黄震.黄氏日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1][宋]史浩.鄮峰真隐漫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2][宋]方万里,罗濬.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3][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9
    [74][宋]孙应时,鲍廉,[元]卢镇.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5][宋]吕祖谦.东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6][宋]程珌.洺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7][宋]王应麟.玉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8][078][宋]周必大.文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9][宋]张孝祥撰,彭国忠点校.张孝祥诗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
    [80][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1][宋]刘宰.漫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2][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3][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4][宋]楼钥.攻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5][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5.
    [86][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7][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8][宋]范成大.骖鸾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11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9][宋]范成大.石湖诗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25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0][宋]郑克.折狱龟鉴译注:刘俊文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1][宋]任广.书叙指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2][宋]佚名.寿昌乘: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3][宋]李元弼.作邑自箴:续修四库全书第75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94][宋]陈襄.州县提纲: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3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5][宋]邵雍.击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6][宋]曹彦约.昌谷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7][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8][宋]周煇撰,刘永翔点校.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9][宋]薛季宣.浪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0][宋]曾巩.曾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1][宋]崔敦礼.宫教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2][宋]黄榦.勉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4][宋]徐元杰.楳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5][宋]陈耆卿.嘉定赤诚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6][宋]杜范.清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7][宋]袁采.袁氏世范: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7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8][宋]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9][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0][宋]董煨.救荒活民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1][元]吴澄.吴文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2][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3][元]徐元端.吏学指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14][元]金履祥.仁山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万有文库十通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16][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7][元]冯福京等.大德昌国州图志: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8][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9][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0][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1][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2][明]顾清等.正德松江府志:正德七年刊本影印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23][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4][清]王夫之.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5][清]全祖望撰,朱铸禹彙集校注.全祖望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6][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万有文库十通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7][清]敕撰.浙江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8][清]和珅等奉敕撰.大清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9][清]敕撰.四川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0][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1][清]敕撰.江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2][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3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4][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36][清]陈钟英.(光绪)黄岩县志[M].台州:清光绪三年刊本.
    [137][宋]刘爚.文庄先生刘文简公文集[M].建阳:清同治九年刻本.
    [138][民国]冯煦等.(民国)金坛县志:民国十年刊本影印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39]张家山汉墓二四七号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40]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1-10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991.
    [141][清]陆心源.栝苍金石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9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2][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M].续修四库全书第9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3][清]王昶.金石萃编[M].石刻资料新编(第一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144]江苏通志局.江苏金石志[M].南京:江苏通志局影印本,1927.
    [14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敦煌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4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7]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课题整理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8]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9]蔡绍荣.也析北宋的“不抑兼并”:兼与唐兆梅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1993,(12).
    [150]曹道安.北宋之方田与手实[N].中央日报,1947-09-24.
    [151]陈伯瀛.中国田制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52]陈登原.中国田赋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53陈国栋,罗彤华.经济脉动: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54]陈明光.“调均贫富”与“斟酌贫富”--从孔子的“患不均”到唐代的“均平”思想[J].历史研究,1999,(2).氏著.汉唐财政史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228.
    [155]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56]陈明光,毛蕾.唐宋以来的牙人与田宅典当买卖[J].中国史研究,2000,(4).
    [157]陈明光.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J].中国史研究,2003,(2).
    [158]陈明光.论唐五代逃田产权制度变迁[J].厦门大学学报,2004,(4):59-67.
    [159]陈明光.宋朝逃田产权制度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变迁[J].文史哲,2005,(1):48-55.
    [160]陈明光.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的制度性缺陷[J].文史哲,2007,(2):61-68.
    [161]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62]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163]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64]程民生.论宋代财政的特点与积贫的假象[J].中国史研究,1984,(3):27-39
    [165]程民生.宋代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J].历史研究,1991,(2):120-132.
    [166]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67]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以经济重心转移为主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8]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69](美)Coase,Ronald H.(科斯):Fed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联邦通讯委员会,),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2,Oct 1959),pp.1-40,氏著.盛洪、陈郁等译校.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5-74.
    [170](美)Coase,Ronald 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4:386-405.
    [171](美)Coase,Ronald 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No.1,October):1-44.
    [172]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J].历史研究,2000,(2):36-50.
    [173]戴建国.宋代的田宅交易投税凭由和官印田宅契书[J].中国史研究,2001,(3):97-111.
    [174](美)Demsetz(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A],(美)科斯,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96-113.
    [175]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176]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7]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178]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J].浙江学刊,2003,(3):99-103.
    [179]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80]刁培俊.由“职”到“役”:两宋乡役负担的演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4,(5):107-112.
    [181]刁培俊.宋代乡役人数变化考述[J].中国史研究,2005,(1):85-94.
    [182]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37-52.
    [183]F.H.Lawson and Bernard Rudden(1982):The Law of Property[M],Oxford: Clarendon.
    [184]方豪.金门出土宋墓买地券考释[J].史学集刊(中国历史学会),1971,3:1-16.
    [185]冯培红.唐五代归义军军资库司初探[J].敦煌学辑刊,1998,(1):31-38.
    [186]付坚强.我国历史上田宅典权制度流变考[J].中国农史,2000,(4).
    [187]高楠.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已婚女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3).
    [188]高楠,王茂华.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在室女为例[J].贵州文史丛刊,2004,(2).
    [189]葛金芳.试论“不抑兼并”--北宋土地政策研究之二[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2).
    [190]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成因简析[J].中州学刊,1988,(3).
    [191]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性质探微[J].学术月刊,1988,(9).
    [192]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作用评议[J].江汉论坛,1989,(7).
    [193]葛金芳.宋代户帖考释[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1).
    [194]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195]龚汝富,姚小建.南宋理财家李椿年与“经界法”的推行[J].烟台师院学报,1998,(3).
    [196]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97]郭东旭.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1997,(3).
    [198]郭丽冰.王之望在潼川府路的经界[J].广州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2).
    [199]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与社会控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00]郭正忠.宋代四川盐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J].社会科学研究,1981,6(11).
    [201]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2]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量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03]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04]韩国磐.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5](秘鲁)Hernando de Soto,于海生译.资本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06]何燕侠.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历史考察[J].大连大学学报,2003,(3).
    [207]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J]/[A].中国经济,1934,2(9).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55,
    [208]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J]/[A].中国史研究,1982,(1).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41-157.
    [209]Honor(?),A.M.(1961):Ownership[A],In A.G.Guest(ed.),Oxford Essays in Jurisprudenc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apter 5.
    [210]胡建华.宋代城市房地产管理简论[J].中国史研究[M].1989,(4).
    [211]胡余暄.宋代的土地整理与均税问题[J].农村经济,1936,3(7).
    [212]华山.南宋统治阶级分割地租的斗争--经界法和公田法[J].山东大学学报,1960,(1).
    [213]黄纯艳.论宋代的私茶法与私茶[J].云南社会科学,2000,(5).
    [214]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15]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力量的探讨[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
    [216]黄宽重.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以弓手为中心的观察[J].历史研究,2004,(1):3-17.
    [217]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
    [218]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M].台北:学生书局,中华民国78年(1989).
    [201]黄毓甲.宋元之佃农制与佃农生活(上,下)[J].说文月刊.1940,2(2,3).
    [219]季敏.宋元佃农制研究[J].中原文化.1934,7-8.
    [220]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1]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2]靳小龙.宋代转运使与地方控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223]#12
    [224]柯昌基.宋代的家族公社[J].南充师院学报,1982,(3):60-75.
    [225]柯昌基.宗法公社管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2):30-44.
    [226]柯昌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27]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28]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29]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30]李华瑞.宋史论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31]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2]李金水.王安石变法新探--以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为主[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33]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0.
    [234]李如钧.宋代土地交易之研究--以典为中心讨论[D].台北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0.
    [235]李锡厚.宋代私有田宅的亲邻权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
    [236]李伟国.略论宋代的检校库[A].邓广铭等.宋史研究会论文集:一九八四年年会编刊[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24-229.
    [237]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与族田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38]李埏.不自小斋文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39]梁庚尧.南宋的荒田开垦政策[J],史原,1974,5:55-113.
    [240]梁庚尧.南宋的圩田政策[J].书目季刊,1974,8(1):3-28.
    [241]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4年.
    [242]梁庚尧.南宋的农家劳力与农业资本[J].台大历史学报,1978,5:83-103.
    [243]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244](美)Libecap,Gary D..产权的缔约分析[M].陈宇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5]林文勋.宋代土地制度研究述评[A].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74-413;
    [246]林文勋.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A].缪坤和等.经济史论丛(一)[C].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5:20-40.
    [247]刘春萍.南宋田宅交易法初探[J].求是学刊,1994,(6).
    [248]刘云.论唐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J].厦门大学学报,2006,(1):41-48.
    [249]刘云.南宋高宗时期财政制度的变迁[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2):100-108.
    [250]刘云生.宋代招标投标制度论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4,(5).
    [251]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52](美)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53]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54]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55]马兴东.宋代“不立田制”问题试析[J].史学月刊,1990,(6).
    [256](美)McKnight,Brian E.(马伯良).WHO GETS IT WHEN YOU GO: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THE ENDING OF HOUSEHOLDS(JUEHU 绝户)IN THE SONG DYNASTY(960-1279C.E.)[A].Koninklijke Brill NV[C].Leiden,2000:314-363.
    [257](美)McKnight,Brian E.(马伯良).Village and bureaucracy in Southern Sung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258]苗书梅.宋代军资库初探[M].河南大学学报[M].1996第6期,页30-35.
    [259]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M].北京:三联书店,1963.
    [260](美)North,D.C.(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61]裴汝诚,许沛藻.宋代买扑制度略论[J].中华文史论丛,1984,(1):23-39.
    [262](美)Posner,Richard A.: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M],Boston and Toronto:Little Brown,1972.
    [263]漆侠.宋代货币地租及其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1979,(1).
    [264]漆侠.宋代的货币地租[A].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二辑[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65]漆侠.宋代地租形态--兼论地价及其地租的关系[A].氏著.求是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66]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
    [267]钱公博.宋代解盐的生产和运销制度[J].大陆杂志,1964,28(5):18-22.
    [268]屈超立.论宋代转运司的司法职能[J].浙江学刊.2003,(4).
    [269]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70]若璋.宋代的屯田[N].东南日报,1948-02-02:东南日报,1984-02-22.
    [271]宋代官箴研读会.宋代社会与法律--《名公书判清明集》讨论[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1.
    [272]宋家钰.唐代的手实、户籍与计帐[J].历史研究,1981,(6):13-28.
    [273]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1-38辑[J].国立编译馆,1958-2006.
    [27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75]汤开建.宋代香港地区的盐业生产及盐的走私[J].暨南学报,1995,(2).
    [276]唐兆梅.析北宋的“不抑兼并”[J].中国史研究,1988,(1).
    [277]陶希圣.王安石以前田赋不均与田赋改革[J].食货半月刊,1934,1(1):20-22.
    [278](冰岛)Thr(?)inn Eggertsson(思拉恩·埃格特森),吴经邦等译.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79]魏天安.宋代户绝条贯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4).
    [280]魏天安.宋代官田的数量和来源[J].中州学刊,1991,(4):119-123.
    [281]魏天安.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J].中国农史,2003,(4).
    [282]汪圣铎.两宋财政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83]王德毅.李椿年与南宋土地经界[J].食货月刊复刊,1972,2(5):20-39.
    [284]王德毅.南宋义役考[A].氏著.宋史研究论集[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3:251-294.
    [285]王棣.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J].历史研究,1999,(04).
    [286]王棣.宋朝乡司在赋税征收体制中的职权与运作[J].中州学刊,1999,(2)
    [287]王棣.论宋朝县乡赋税征收体制中的乡司[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2)
    [288]王棣.宋代乡书手初探[A].张其凡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C].人民出版社,2000.
    [289]王棣.从乡司地位变化看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J].中国史研究,2000,(1):82-93.
    [290]王棣.宋代经济史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91]王国强.试论宋代寺院占田的新方式[J].保山师专学报,1999,18(3):17-19、22.
    [292]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93]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94]王曾瑜.凝意斋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95]王昭贵.四川井盐业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J].盐业史研究,1992,(3).
    [296]乌廷玉.北宋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千步方田法”[J].松辽学刊,1985(1).
    [297]吴晓亮.略论宋代城市的消费[J].思想战线,1999,(5):99-104.
    [298]吴晓亮.试论宋代“全民经商”及经商群体构成变化的历史价值[J].思想战线,2003,(2):79-85.
    [299]邢铁.家产继承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00]邢铁.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01]许怀林.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J].中国史研究,1994,(2).
    [302]杨国宜.南宋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J].史学月刊,1959(9).
    [303]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04]杨国桢等.闽南契约文书综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
    [305]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06]杨际平.唐宋土地制度的承继与变化[J].文史哲,2005,(1).
    [307]杨际平.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2).
    [308]杨际平.麹氏高昌与唐代西州、交州租佃制研究[A].韩国磐.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225-292.
    [309]杨际平.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
    [310]杨康荪.宋代官田包佃述论[J].历史研究,1985,(5).
    [311]姚恩全.宋元时期江南包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6).
    [312]游彪.宋代“禁寺、观毋买田”新解[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129-133.
    [313]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314]余贵林,郝群.宋代典卖制度散论[J].中州学刊,1997,(5).
    [315]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继承制度初论[J].文史哲,2003,(6):73-80.
    [316]曾琼碧.宋代租佃官田的“二地主”[J].中国史研究,1987(2).
    [317]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18]张谷源.宋代乡书手的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319]张建国.宋代的方田法[M].女师专学报,1972,2:341-346.
    [320]张景贤.关于宋代的“限田”政策[J].河北大学学报,1981,(3).
    [321]张维华.试论两宋封建地主经济的几个象征并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1955,2(2):87-108.
    [322]张荫麟.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J].社会经济史集刊,1939,6(1):
    [323]张子铭.宋元的地籍整理[N].中央日报,1948-05-24.
    [324](美)赵冈.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
    [325](美)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26](美)赵冈.永佃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27]郑定,柴荣.两宋土地交易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江海学刊,2002,(6).
    [328]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29]周生春.试论宋代江南水利田的开发和地主所有制特点[J].中国农史,1995(3).
    [330]朱家源.试论宋代品官地主庄田土地占有形式[A].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5.
    [331]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332]朱云鹏.宋代宫观的田产及其经营[M].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1):134-138.
    [333]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J].历史研究,1964,(5-6):97-116.
    [334](日)仁井田陞.唐宋时代の家族共产と遗言法[A],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C].东京:富山房,1933.
    [335]#12
    [336]#12
    [337](日)仁井田陞.中国社会の家父长权力の构造[A].氏著:法社会学四“中国社会の法と伦理”[C].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5.
    [338]#12
    [339](日)仁井田陞.唐宋之家族共产与遗嘱法[J].食货半月刊,1935,1(5).
    [340](日)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の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341](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遗[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342](日)仁井田陞.今崛诚二,姚荣涛译.《金玉新书》与《淳祐新书》考[A].杨一凡.[133]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第3卷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宋辽西夏元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2-160.
    [343](日)天野元之助.中国社会经济史[M].东京:开明书院,1979.
    [344](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63,1973.
    [345](日)福泽与九郎.宋代乡曲(乡人)义田庄小考[J].史学研究六二.
    [346](日)牧野巽.司马氏书仪の大家族主义と文公家礼[A].氏著:近世中国宗族研究[C].御茶之水书房,1980.
    [347]#12
    [348](日)周藤吉之.宋代庄园制の发达,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四[J]/[A].氏著.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C].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195-288,
    [349]#12
    [350]#12
    [351](日)周藤吉之:宋代の典小作制[J].法制史研究七.
    [352](日)周藤吉之.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
    [353](日)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M].东京:东洋文库,1969.
    [354](日)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
    [355](日)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
    [356](日)古川新平.北宋前半期に於けゐ废监租佃の问题(一)(二)[J].史渊四四、四七.
    [357](日)河上光一.北宋代淮南盐的生产构造和收盐机构[J].史学杂志,1964年12月,页39-63.
    [358]#12
    [359](日)宫崎市定.ァジァ史研究[M].京都:同朋舍,1957-1978.
    [360](日)小林高四郎.宋代地券考[J].社会经济史学二の一○.
    [361]#12
    [362](日)柳田节子.「宋代女性の财产榷」[J].『法政史学』 42,1990.
    [363](日)柳田节子.论南宋时期家产分割中的“女承分”[M].杨一凡: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第3卷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宋辽西夏元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6-315.
    [364]#12
    [365]#12
    [366]#12
    [367](日)大泽正昭.「南宋の裁判と女性财产榷」[J].『歴史学研究』717,1998.
    [368](日)佐伯富.王安石の淤田法[J]/[A].东亚经济研究二八の一·二,氏著.中国史研究第一[C].京都:同朋舍,1978:543-579.
    [369](日)荒木敏夫.宋代の方田均税法[J].东洋史研究六の五.
    [370](日)东一夫.方田均税法の实施地域に关すゐ考察[J].东洋史学论集一.
    [371](日)东一夫.北宋仁宗朝の千步方田法について[J].史潮五二.
    [372](日)东一夫.方田均税法の机构について[J].东京学艺大报告五(史学·地理学).
    [373](日)东一夫.方田均税法の性格に关すゐ一考察[J],东洋史学论集三.
    [374](日)曾我部静雄.南宋の土地经界法[J]/[A].文化五の二.氏著:宋代政经史の研究[C].东京:吉川弘文馆,昭和四十九:405-442
    [375](日本)曾我部静雄.宋代政经史の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昭和四十九年(1974).
    [376](日)曾我部静雄.宋代财政史[M].东京:大安出版社,1966.
    [377](日)草野靖.「贾似道公田法の系谱」[A].『论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の诸问题日野開三郎博士颂寿纪念」[C].东京:中国书店,1987.
    [378](日)寺地遵.「南宋末期,公田法の背景」[J].『史学研究』(広岛史学研究会)231,2001.
    [379](日)重松俊章.宋代の均产一揆と其系统[J].史学杂志四二の八.
    [380]#12
    [381](日)大崎富士夫.宋代の義役[A].广岛文理科大学研究室.史学研究纪念论集[C].广岛:广岛文理科大学,1950.
    [382](日)高桥芳郎.“父母已亡”女儿的继承地位--论南宋时期的所谓女子财产权[A].原载东洋史论集编辑委员会.东北大学东洋史论集(第六辑)[C].日本仙台,1995.中译文见川村康.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第三卷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宋辽西夏元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6-343.
    [383](日)中田薰.唐宋时代の家族共产制[A].氏著.法制史论集[C].东京:岩波书店1943.
    [384](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の原理[M].东京:创文社,1981.中译本: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85](日)宋史提要编纂协力委员会.宋代研究文献提要[M].东京:汲古书院,1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