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运用民族学理论和历史学的解释与分析、政治学的政策分析、比较与综合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角度进行研究:以历史阶段的演进嬗变为纵线,按照中华民国从成立、发展到灭亡的过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系统地论述了民国政府实行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比较研究,评述了其利弊得失及历史作用;有选择地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作者对民国政府民族政策的观点和看法,总结出一些能为当今所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研究包括绪论及十一章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学界对民国政府民族政策的研究概况、存在问题,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等;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清末民初的民族问题与边疆危机,以及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些论争;第二章主要探讨孙中山民族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进行了历史总结。第三章内容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民族政策;第四章为北洋军阀政府的民族政策。第五章至第十章为南京国民政府政府的民族政策,分专题进行探讨。第五章主要探讨了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政治管理机构与制度;第七章主要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治政策;第八章主要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及西北开发:第九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第十一章是本文研究的一个总结,主要总结了民国政府民族政策的特点等。
     总的来说,本文探讨和揭示了民国政府实行民族政策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边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民族政策体系中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具体政策之间及政策各层面之间的互动规律,从中归纳出为我们当今所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This paper intends to do research from perspectives of macroscopical and microcosmic,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an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pplying ethnology theories and historical hermeneutic and analysis method, policy analysis method of politics, and comparison with synthesize study methods etc.;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China Republic's establishment, this research impersonally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various ethnic policies of the Republic Government period, with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stages as the vertical line, development and the perdition, and following th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principle; This article observes,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se policies, and reviews their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historical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select past studies, it expatiates standpoints on Republic Government and ethnic policies from author's point of view, and summarize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which are of great value nowadays.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the exordium and eleven chapters. Among them, the exordium part primarily introduces research survey, existing problems on Republic Government and ethnic policies which have been discussed by the academe, and the meaning, contents, method, data etc. of this research;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the ethnic problem and border area crisis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some contestations concerning ethnic problems; Chapter 2 mostly probes into and historically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n Yat-sen's national ideolog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ethnic policies of Nank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Chapter 4 elaborates ethnic policies under the reign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The content of Chapter 5 to Chapter 10 is about ethnic policies of Nanking government, which are discussed by topics; Chapter 5 mainly deals with Chiang Kai-shek's National Ideology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thnical policies during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eriod; Chapter 6 primari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national minorities during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eriod; Chapter 7 mostly demonstrates the ethnic minority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hapter 8 primarily points out the minority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northwest development policy of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hapter 9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 cultural policies of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hapter 10 presents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religion policies;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summary of this study which sums up characteristics of Republic Government's ethnic policies, and their success and failure, influence and lessons, and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Nationalism", "Chinese 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ublic Period.
     In the general, this article makes a discuss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different ethnic policies applied by Republic Government to find how various policies affect the stabilization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stability of boarder land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onal rules of the ethnic policy system and its various aspects inside diversified concret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from which conclude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which have an important value for modern society.
引文
[1]参见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2]《英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69页。
    [3]参见《广辞苑》,日本岩波书店1978年版,转引自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
    [4]参见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5]兰安洁:《政策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6]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7]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第36-40页。
    [1]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杨建新:《各民族共创中华》。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3]杨建新:《中田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有隽、馀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徐杰舜、韦日科:《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1999年09月第1版.
    [1]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孙宏年:《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3]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杜2002年版。
    [4]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出版社1996年版。
    [7]吴楚克:《中国边疆敢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9]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进先生:《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
    [12]毛里和子:《中国的周边--民族问题与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版。
    [13]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4]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
    [16]《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7]《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8]《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9]《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20]《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21]《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22]《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2]《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第1期。
    [4]《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5]《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7]《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8]《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
    [9]《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0]《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1 《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2 《渤海学刊》,1997年第4期。
    13 《文史哲》,1998年第6期。
    14 《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
    15 《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6 《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
    17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8 《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9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1 《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2 《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23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24 《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5 《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
    26 《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7 《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8 《学术论坛》,2003年第1期。
    [1]《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
    [2]《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4]《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5]《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6]《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7]《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8]《绥化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9]《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0]《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2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13 《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14 《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
    15 《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6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7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8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
    19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0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3]《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4]《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
    [6]《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7]《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8]《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9]《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1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11]《西藏研究》,2001年第4期.
    [1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13]《中国藏学》,2003年第1、3期.
    [14]《中国藏学》,2000年第4期.
    [15]《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16]《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17]《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8]《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19]《民田档案》,2003年第1期.
    [20]《学海》,2004年第1期.
    [21]《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1期。
    [22]《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4]《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8]《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1]《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
    [12]《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3]《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
    [14]《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1]分本院规则、蒙藏规则、优待条例;职员类:会计类:文书资料类等;
    [2]分政策建议、治边大吏建制、蒙古地方制度、选举、疆理、比丁、词讼、教育等:
    [3]分蒙古问题(库伦独立、外蒙古自治时期、外蒙古取消自治时期、中俄蒙会议时期、外蒙古人民革命时期)、西藏问题、新蒙边务问题、游历、治安兵备、台站驿递等:
    [4]分蒙回袭封、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外蒙古与科属、青海霍硕特、新疆各属、西北蒙回哈土司、铸发印信、王公俸银、奖惩等;
    [5]分喇嘛管理、驻京呼图克图、各地喇嘛、西藏驻京堪布、第九世班禅来京、寺庙管理、宗教活动等;
    [6]分仪制规则、宴赉、恤祭、年班、经班、觐见等.
    [7]另有绥境蒙政会驻京办事处、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驻平办事处、西藏驻康办事处、班禅驻京办事处等机构档案共123卷.
    [8]分法规、组织、会议、报告、建议、考察、教育、外交、文书、事务、逃亡等;
    [9]人事类分为法规、会议、考绩、考试、奖励、训练、交接、任免、铨叙、动态等;
    [10]会计类分法规、人事、经常费、旅费、招待费、文教费、宗教费、补助费、一般经费等:
    [11]调查类分统计、调查、(蒙事、藏事)、资料(蒙事、藏事)、情报(反共、日寇在内蒙古活动、内蒙古自治、内蒙古人民自治、蒙古人民共和国、驻旗协赞专员联络情报)等:
    [1]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2]贻谷:《蒙垦奏议》(自刻本)。
    [1]而沙俄正是利用这种不清和反抗情绪,鼓动哲布尊丹巴等人搞“独立”.
    [2]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列宁全集(第17卷)》,第457页.
    [3]列宁:《中华民国的巨大胜利》,《列宁全集(第19卷)》,第9页.
    [4]沙俄趁机利用他们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鼓动他们脱离清政府,投靠沙俄.
    [1]《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第2辑,第19卷,上册,第177页。
    [2]参见杨建新:《各民族共创中华-蒙族的贡献》(东北内蒙卷下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1]滨田纯一、柏原孝久:《蒙古地志》上卷,大正8年富山房发行,第1544页.
    [2]参见高劳:《外蒙古宣布独立》,《东方杂志》第9卷,第2号。
    [3]《外蒙近世史》,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44页.
    [1]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2]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7页。
    [3]余素:《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173页。
    [1]主要内容为:内地各省人民,刻已推翻君王,建立新国。嗣是以往,凡汉递致西藏之公文玫令,概勿遵从,身着兰色服者,即新国派来之官吏,尔等不得供应,惟乌拉仍当照旧供给。汉兵既不能保护我藏民,其将以何方法巩固一己之地位。苟其地居有汉人,固当驱除净尽,即其地未居汉人,亦必严为防守,总期西藏全境汉人绝迹,是为至要。参见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248页.
    [2]参见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4页。
    [4]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双方秘密交易,即英国支持并迫使中国中央政府同意西藏“独立”,并将原属青、川、滇等省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西藏。同时要求把门隅、珞瑜和下察隅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割让给英属印度作为报酬.麦克马洪还商了一张所谓的“印藏边界线”,把达旺等中国领土划入了英属印度境内。这就是所谓的丑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5]它不仅包括西藏全境,而且包括新疆、四川、云南、甘肃部分藏区:企图剥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外交权,要求中央政府不得过问印藏通商章程,而由英藏直接修改.
    [6]参见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1]沙俄侵略中田西北边疆史编写组:《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361页.
    [2]主要有:增设领事,延长贸易免税特权,扩大俄国商民在蒙古及新疆各地自由居住和盖房特权等.
    [3]沙俄曾表示,如果清政府对其所提六项要求给予满意的答复,可以商改《伊犁条约》中的有关通商条款.
    [4]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370页。
    [5]杨增新:《电呈新疆回队用命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第12页.
    [1]杨增新:《函致阿山道尹对于科蒙应以和平交涉文》,《补过斋文牍》三编卷3,第16页。
    [2]杨增新:《训令张团长键与帕亲王论布尔根河划界文》,《补过斋文牍》戊集4,第2页。
    [3]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1]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79页.
    [2]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2]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6页.
    [4]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1896年8月19日)》,《梁启超文集》,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1]理由就是:交通的不便,没有交流的共同体,还依然存在酋长之制的有“今之蒙古也,回疆也,…….”
    [2]参见[日]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3]蔡元培:《释仇满》,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78-679页.
    [4]《释仇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78页.
    [5]康有为:《答南北关洲诸华商论中国可立宪不可革命书》.
    [6]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可立宪不可革命书》.
    [7]康有为:《辩革命书》,《新民丛报》第16期,1902年9月16日。
    [8]《辩革命书》,《新民丛报》第16期。
    [9]章炳麟:《驳康有为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753页.
    [1]汪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期,1905年10月.
    [2]杨建新:《中目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期。
    [4]汪精卫又把民族同化的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势力相当的多个民族同化为一个新的民族;二是诸弱小民族被占人口优势的民族征服而被征服民族同化:三是人口占劣势的民族做为征服民族对人口占优势的诸民族的同化;四是占人口劣势的征服民族被占人口优势的被征服民族所吸收同化.”参见《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为中心》,第61-62页.
    [5]《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期.
    [1]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期,1906年3月出版.
    [2]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期,1906年4月出版.
    [3]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论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第5册,第67-89页.
    [4]《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第100页.
    [5][美]费正清:《日本与中国1911年革命》,载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史(第11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39-374页。
    [6][美]R.A.Scalapino、G.T.Yu:《近代中国与它的革命进程:对传统秩序的反复挑战,1850-1920》,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7]《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第100页。
    [1]章炳舅:《驳康有为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763页.
    [2]章炳麟:《<《革命军>序》,《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50页
    [3]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3-504页.
    [4]参见康有为著,谢遐龄编选:《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页,第422-423页.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23页.
    [1]慷有为:《官制原理篇》,《新民丛报》第36期,1903年8月。
    [2]张继:《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苏报》1903年6月10、11日。
    [3]《释仇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78页。
    [4]余一:《民族主义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486页.
    [5]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页.
    [6]章炳麟:《正仇满论》,《国民报》第4期,1901年8月10日。
    [7]章太炎:《正仇满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97页.
    [8]邹容:《革命军》,《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75页.
    [9]邹容:《革命军》,《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63页.
    [10]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第49页。
    [1]章炳麟:《赠大将军邹君墓表》,《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6页。
    [2]陈天华:《绝命书》,《民报》第2期,1905年11月.
    [3]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5期,1906年2月。
    [4]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期,1906年3月。
    [5]梁启超:《开明专制论》.
    [6]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期,1906年3月。
    [1]章炳麟:《讨满洲檄》,《民报》增刊“天讨”,1907年4月。这篇檄文是以军政府的名义发布的。
    [2]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民报》第1期,1905年10月.
    [3]康有为《辩革命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12页。
    [1]康有为《辩革命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13页。
    [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4-325页.也可参见,《民报》第10期,1906年12月。
    [3]《社会通诠商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第656页。
    [4]《正仇涡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51页。
    [1]《社会通诠商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第657页.
    [2]《中华革命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卷,第443页。
    [3]梁启超:《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笫92期,1907年5月出版.
    [4]《清廷关于解释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上谕》,孙曜:《中华民国史料》,《自武昌起义至参议院闭会》,上海文明书局1925年版,第9页。
    [1]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11月13日第一版.
    [2]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3页.孙中山在文中提到,“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而绝对不是好侵略的种族,……如果中国人能够自主,他们即会证明是最爱好和平的民族。”这里的民族是广义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页。
    [4]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8-660页。
    [5]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2页。
    [6]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2页。
    [1]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2页.
    [2]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2页.
    [3]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4]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第13页.
    [5]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2-593页.
    [1]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第310页。
    [2]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3页。
    [3]参见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63页.
    [4]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90页.
    [1]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1页。
    [2]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1页。
    [3]孙中山:《中国存亡问题》,《孙中山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页。
    [4]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87页。
    [5]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0页。
    [6]《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0页。
    [7]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编:《国父年谱(上册)》,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6年编,第72页。
    [8]孙中山:《与斯韦顿汉等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5页。
    [1]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7页.
    [2]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2页.
    [3]《中国同盟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4页.同盟会总章原由黄兴、陈天华等八人起草,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是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讨论修改通过.
    [4]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4-325页.
    [5]孙中山:《在槟榔屿对侨胞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4页。
    [6]孙中山:《在旧金山蝉戏院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441页.
    [7]《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4页.
    [8]《中国同盟会盟书及联系暗号》,《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76-277页。
    [1]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页。
    [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8页。
    [3]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54页。
    [4]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52页。
    [5]《驳保皇报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4页。
    [6]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页。
    [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页。
    [8]朱浤源:《孙中山对内民族主义的转折与困惑》,《满族文化》第15期,1991年6月,第6页。
    [9]朱浤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与不变》,《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第440页。
    [10]朱浤源:《孙中山对内民族主义的转折与困惑》,《满族文化》,第5页。
    11 朱浤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与不变》,刘青峰主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0页。
    12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49-250页。
    [1]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55页。
    [2]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页。
    [3]孙中山:《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1页。
    [4]孙中山:《致何宗莲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60页。
    [5]孙中山:《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05页.
    [6]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17页。
    [7]孙中山:《在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0页。
    [1]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8页。
    [2]孙中山:《在北京八旗生计会等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50页.
    [3]孙中山:《张家口各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51页.
    [4]孙中山:《在北京回教俱乐部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77页.
    [5]学界对于“五族共和”的提法,有不同看法.贾湖亭认为是孙中山先生所首创;杨策、彭武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思想,主张“国内各民族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体”;盂德声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思想,就是“多族群、多民族的大中华民族主义?;李国祁认为“五族共和”,予少数民族平等地位,使原为激情的种族论的民族主义,走上理性的文化观的民族主义;封恒认为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是将狭隘的民族思想,扩大为“统一”的民族平等思想;吕芳上认为“五族共和”是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过渡时期”,并非最重要的部份;朱浤源认为孙文的民族思想,由驱满、排满,到五族共和与中华民族.“转变十分之大,不但前后相当不同,互相矛盾,甚至能公开抨击自己以前的说法”;陈建樾认为中国建立成为主权国家时,国内不能承认还有异族,若有异族,就不叫团结,也就没有爱国主义,更不能对抗帝国主义.是以孙中山先生从“驱逐鞑虏”,变成“五族共和”,此乃顺应革命情势,而有论述策略上的转变;林恩显则认为孙中山先生根本未言明“五族共和”一词.日本学者片冈一忠则认为,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的背景里,就有武昌起义后在上海召开南北和议的动向.而且认为五族共和是主张“优待满蒙回藏”的清朝提出的.还有另一位日本学者村田雄二郎认为作为民族统合标语的“五族共和”论.并不是孙文等革命派在民国元年时提起的,也不是在辛亥年南北讲和会上由北方代表初次提出的构想,而是在1907年的阶段,立宪君主主义者杨度以“五族合一”论的形式提出来的.参见贾湖亭:《论我国半世纪以来之边疆政策》,《边疆论文集(第一册)》,台北国防研究院1964年,第675页;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盂德声:《中国民族主义之理论与实际(下册)》,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李国祁:《激情与理性: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演进的省思--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田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第13页;封恒:《国父民族思想探源(二)》,《艺术学报》第53期,1997年5月,第316页: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第130页;朱浤源:《孙中山对内民族主义的转折与困惑》.《满族文化》第15期,1991年6月,第6页.朱浤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与不变》,刘青峰主编:《民族主义与中田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444页;陈建樾:《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命运》,《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舨.第114页;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72页.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26页.
    [6]梁启超说,“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杨度说.中国之在今日世界,汉满蒙回藏之土地,不可失其一部,汉满蒙回藏之人民,不可失去其一种,……人民既不可 变,则国民之汉满蒙回藏五族,但可合五为一,……至于合五为一.则此后中国,亦为至要之政。”参见《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页;王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2]李庆芳:《中国国会议》,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25-126页。
    [3]马先彦:《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97页。
    [4]马先彦:《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第96页。
    [5]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页。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20页。1912年3月11日由孙中山签署公布。
    [7]郭孝成:《蒙古独立记》,《辛亥革命(第七册)》,第209页。
    [8]《两盟会议始末记》,第41-45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7页。
    [2]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94页。
    [3]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3-475页。
    [4]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页.
    [5]《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6]《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7]《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下)》,第526页。
    [8]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0页。
    [9]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3页。
    [10]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8页。
    [11]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01页。
    [1]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02-603页.
    [2]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16页。
    [3]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49页.
    [4]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87页。
    [5]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94页。
    [1]《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2]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3页。
    [3]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Basic Books,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US.1973.238-240.
    [4]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187页。
    [1]就像孙中山所说的,并不是以单一的“中华民族”来统合国家,而是以“汉满蒙回藏”诸族协同的“五族共和”为标语的.孙中山在此期间,应求举行过多次的演说,用一些谈话的形式来发表过自己的主张.但是.只有在蒙藏回各族和八旗代表前时,他才触及到五族共和.从一些事实上可以看到,孙中山本身是从民国初年开始就对五族共和持有异议态度的.实际上,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经说过,革命是针对“逆胡”、“满清”的,是汉族的“光复”、是“黄汉民族”、“中华民族”之权利回复等,仍然重复着他从前的“民族主义”主张.另外,他还在提倡“五族一家”和“五族平等”的同时,对同盟会会员们却再三提到过“种族同化”之汉人的民族主义主张。参见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23页.
    [2]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94页.
    [3]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3。
    [1]长期生活在一定稳定的地域,有相近的经济方式,相近的文化观念的人类共同体,在与另一类共同体的交往特别是冲突中,产生共同体内的认同感,这个共同体便发展成“民族”.民族并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民族交往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整个中国历史,从民族学角度来看,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多民族的联系不断得到发展,一体性不断得到加强.清末民初,西方列强阴谋瓜分中国,中国边疆四处告警,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外部世界的力量现实的存在着,中国各民族正是在这种外部世界威胁面前急剧而清醒认识了共同利益不可分割形成了民族认同感.
    [2]参见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217页。
    [3]《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3页.
    [4]孙中山:《建国大纲》,《孙中山选集(下)》,第590页.
    [1]夷狄之与华夏,所生异地,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行蔑不异焉。
    [2]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0页.
    [3]孙中山:《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7页。
    [4]《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96页.
    [5]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8页.
    [6]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0页.
    [1]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72页。
    [2]孙中山:《在槟榔屿对侨胞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第42页.
    [3]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8-439页.
    [1]孙中山:《致贡桑诺尔布等蒙古各王公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8页.
    [2]孙中山:《在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0页.
    [3]孙中山:《在北京广济庙与旗人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69页.
    [4]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9页.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6页.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7页。
    [7]《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下)》,第526页。
    [8]《建国大纲》,《孙中山选集(下)》,第569页。
    [1]孙中山:《令财政部将拨助拓殖协会经费编入预算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97页.
    [2]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4页。
    [3]《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3页.
    [4]孙中山:《在广东省署宴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31-432页.
    [5]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独立的地位,丧失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则就将从属于其它民族,也就没有独立与平等可言;如果只强调民族自身的独立地位,排斥其它民族,也将导致民族的固步自封,对于民族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保持民族的独立地位与民族文化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与其它民族平等相处的一个重要基础与立场。受发扬民族文化,还应在保持民族独立地位与原有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吸收世界民族文化而加以发扬光大。
    [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0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7页.
    [3]孙中山:《复高翼圣韦亚杰函》,《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66页.
    [4]孙中山:《在北京回教俱进会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第65页.
    [5]孙中山:《令教育部准佛教会立案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77页.
    [6]孙中山:《在北京回教俱进会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第66页.
    [7]孙中山:《在广州耶稣教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61页。
    [8]孙中山:《在北京广济庙与旗人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69页。
    [9]孙中山:《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05页。
    [10]《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3页。
    [1]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4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87页。
    [3]孙中山:《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都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94页。
    [4]《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3页.
    [5]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4页.
    [6]《香港兴中会章程》,《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页。
    [7]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宣言的旨趣》,《孙中山选集(下)》,第533页。
    [8]孙中山:《遗嘱》,《孙中山选集(下)》,第921页。
    [1]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9页。
    [2]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0页.
    [3]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60页.
    [4]孙中山:《讨袁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3页.
    [1]孙中山:《在北京回教俱乐部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77页.
    [2]参见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035页.
    [1]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店1984版,第11页。
    吕一燃:《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页.
    [2]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8页。
    [1]孙中山:《农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6页.
    [2]孙中山:《致蔡锷函》,《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29页.
    [3]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49页。
    [4]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发展》,《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34页.
    [5]孙中山:《在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84页。
    [6]孙中山:《在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83页.
    [7]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52页。
    [8]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62页。
    [1]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91页。
    [2]其三条路线,南路:起点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中路:起点于扬子江口,由江苏而安徽。而河南,而陕西、甘肃,超新疆而迄于伊犁.北路:起点于秦皇岛,绕辽东,折入于蒙古,直穿外蒙古。以达于乌梁海。”见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384.
    [3]即:西北、扩张西北、西南、中央、东北、东南和高原铁路系统.
    [4]其中主要的10条路线为,东方大港至新疆塔城线、东方大港至库伦线、东方大港至乌里雅苏台线、西安大同线、西安宁夏线、西安汉口线、西安重庆线、兰州重庆线、北方大港哈密线、北方大港西安线.
    [5]其中以拉萨为起点的铁路有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车里(今景洪)等八条;以成都为起点的铁路有三条;以叙府(今四川宜宾)为起点的有两条;以兰州为起点的有一条.
    [6]分别至黑龙江的漠河,蒙古国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哈克图、乌里雅苏台,中国的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今伊宁)、喀什噶尔(今喀什)、于阗等.
    [7]分别至重庆、成都(各两条)、云南大理腾越(今腾冲)、思茅、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及越南、缅甸边界.
    [8]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65页.
    [9]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16页.
    [1]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94页。
    [2]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65页。
    [3]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65页。
    [1]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64页.
    [2]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64页.
    [3]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37页.
    [4]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79页.
    [5]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61页.
    [6]孙中山:《建圈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83页.据记载:1918年,中国西北就向外国输出羊毛为48724560磅,1919年为42357600磅。其中新疆约占出口的1/3,甘肃为2/3.羊皮:新疆出口60万张。甘肃出口30万张。蒙古出口50万张.参见邓绍辉《孙中山开发新疆的宏伟计划》,《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第58页.
    [7]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56页。
    [1]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56页.
    [2]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84页.
    [3]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92页。
    [4]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92页.
    [5]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91-392页。
    [6]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93页。
    [7]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发展》,《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33-134页.
    [8]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398页.
    [1]如西南铁路系统:广州云南大理腾越线,将与缅甸铁路相连;广州思茅线至镇南关与越南境内的法国铁路相连.西北铁路系统.将为欧亚铁路系统之主干,而中、欧两陆人口之中心,因以联结。由太平洋前往欧洲者,以经此路线为最近;而由伊犁发出之支线,将与未来之印度、欧洲线路联络,成一连锁.
    [2]民国日报,1921年1月11日.
    [3]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64号).
    [4]《令财政部将拨助拓殖协会经费编入预算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97页.
    [5]《咨参议院请议决协助拓殖协会经费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02页.
    [1]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49页。
    [1]《建田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7页。
    [2]《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3]《致何宗莲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60页。
    [4]《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05页。
    [5]《关于各族团结一心防俄侵蒙致喀尔沁亲王等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5页。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6页。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7页。
    [2]《临时大总统公布参议院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24页.
    [3]李佩:《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91页。
    [4]《金峙生等组织回族联合会请求立案呈及内务部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5页。
    [5]《关于金峙生等组织回族联合会请求立案呈的批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6页。
    [1]《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6页。
    [3]《临时大总统关于各族团结一心防俄侵蒙致喀尔沁亲王等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6页。
    [4]《唐彦保等为强国筹边防杜外人致驻京蒙古王公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6页。
    [5]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元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30页。
    [6]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元年)》,第274页。
    [7]《阿穆尔灵圭呼吁速任定国务员成立统一政府致孙中山等电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21页。
    [1]《令财政部将拨助拓殖协会经费编入预算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96页。
    [2]《令财政部将拨助拓殖协会经费编入预算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97页。
    [3]《财政部拟订兴农农业殖边等银行则例咨交参议院议决星稿及临时大总统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25-426页。
    [1]《令内务部核办干崖土司行政兴革及品级章服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79页.
    [2]《教育部关于中华民国大同会创设蒙回藏师范学校请拨开费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79页。
    [3]《教育部关于中华民国大同会创设蒙回藏师范学校请拨开费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79页。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06-107页。
    [5]《令教育部准佛教会立案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77页
    [6]《关于金峙生等组织回族联合会请求立案呈的批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6页。
    [7]《关于金峙生等组织回族联合会请求立案呈的批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7页。
    [1]《大总统复美以美会高翼圣、韦亚杰论中国自立耶稣教会函》,《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66页。
    [2]《令教育部准佛教会立案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77页。
    [3]《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4]张宪文:《南京临时政府评析》,《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第59页.
    [5]《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中国大事记”。
    [6]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一)(1911-191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7]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一)(1911-1919)》,第99页。
    [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6页。
    [3]《临时大总统告海陆军将士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3页
    [4]《临时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页。
    [1]《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中国大事记”。
    [2]《国务会议审议蒙藏事务局官制及其理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 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并依据蒙藏事务局与他局情形不同,蒙藏地方应设特别法规,关于此项法规之审议起草,故设参事四人;蒙藏地方宗教、风俗迥殊内地,每年年班等项礼节事宜,应有专职,故设礼官四人,因言语文字不同,故设译员四人;蒙藏地域辽阔,规划伊始,调查研究,事不可省,故规定附设蒙藏研究会,以便著手,并得酌设顾问,以收集思广益之效。
    [1]《国务会议审议蒙藏事务局官制及其理由之蒙藏事务局官制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8页。
    [2]《蒙藏事务局官制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8-39页。
    [3]转引自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24页。
    [1]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2]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1页,但史筠先生所说的时间为1914年5月17日。根据《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记载,时间为5月4日。
    [3]关于蒙藏院隶属问题,史筠先生考证认为是其直隶于国务院。但并不是很肯定自己的说话,引用了一说“直隶子国务院”,见方范九:《蒙古概况与内蒙古自治运动》(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此处据南京档案馆蒙藏委员会档案:《中央边政机构及蒙古盟旗组织之沿革概况》,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一日。
    [4]《东方杂志》第11卷,第1号,“中国大事记”。
    [1]即东四盟:哲里木盟十旗、卓所图盟五旗、昭乌达盟十一旗、锡林郭勒盟十旗;西二盟:乌兰察布盟六旗、伊克昭盟七旗.这六盟四十九旗,清朝统称为“内扎萨克”,即内蒙古政区。
    [2]指黑龙江境内的伊克明安厄鲁特旗、昭乌达盟境内的锡呼图库伦喇嘛旗。
    [3]即:镶黄旗察哈尔、正黄旗察哈尔、镶红旗察哈尔、正红旗察哈尔、镶白旗察哈尔、正白旗察哈尔、镶蓝旗察哈尔、正蓝旗察哈尔。
    [4]清朝所设的归化城、萨拉齐、清水河、丰镇、兴和、凉城、陶林、托克托、和林格尔、武川、五原、东胜十二厅;后来把这十二厅改为十二县,属绥远道管辖。
    [5]包括卓盟五旗、昭盟十一旗,以及在昭盟境内又不属该盟管辖的锡呼图库伦喇嘛旗。
    [1]《东方杂志》第11卷,第2号,“中国大事记”。
    [2]又称阿拉善额鲁特旗。
    [3]朝时还有青海蒙古,分为两个盟,即青海左翼盟,辖十三旗,青海右翼旗,辖十六旗。这两个盟在清朝都属西宁办事大臣统辖。
    [4]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5]清代派有驻藏大臣和帮办大臣各一人及其所属官署人员,分驻前藏的拉萨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分别管理前、后藏政教事宜。
    [6]《县官制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87页。
    [7]《临时大总统关于暂行划一地方官制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115页。
    [8]据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书所述,直至1923年,西南各省还有土司488个,其中四川146个,广西46个,川边146个,贵州81个。
    [1]这个《蒙古待遇条例》是民国元年8月19日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令公布。见《法令全书》,中华民国元年印铸局刊行,第1期。
    [2]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中国大事记”。
    [3]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6号,“中国大事记”。
    [4]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6号,“中国大事记”。
    [1]王得胜:《北洋军阀对蒙政策几个问题的初析》,《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2]《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
    [3]白拉都格其:《袁世凯治蒙政策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册)》,第216页。
    [1]来往电文如下:“癸丑年(民国二年,1913)番三月二十五日,陆委员兴祺专人至招.蒙大总统加封“致忠阐化”名号,谨在扎什伦布寺内恭设香案,敬叩祗领跪谢。致忠阐化班祥额尔德尼谨呈。印度陆兴祺兴密转扎什伦布致忠阐化班禅额尔德尼:现接陆兴祺转呈谢电,具征输忱民国,尊重中央,殊深嘉慰。务望振兴黄教,抚辑所属僧俗,保持藏地和平,以副倚望。嗣后如有呈报事件,印交陆兴祺转寄,藉期接洽,并问住锡安好。大总统养印。”
    [2]谒见喇嘛是:默尔根诺门罕扎萨克喇嘛阿江赞桑布;达赖委派驻京代表罗布桑·东珠尔达喇嘛阿旺根敦;参议院议员札希土噶;众议院议员一喜托美:西藏特派翻译江曲达结.见《东方杂志》第10卷第2号,“中国大事记”。
    [3]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13年1月9日。
    [4]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第10章“附则”第65条规定:中华民国元年2月12日所宣布之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条件、清皇族待遇条件、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永不变更其效力。其与待遇条件有关系之蒙古待遇条件,仍继续保有其效力;非依法律,不得变更之。
    [1]《临时政府公报》52号,1912.3.30。
    [2]《五大民族共和联合会章程及实行细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二)》,第926页。
    [3]《黎光熏等组织五大民族生计会呈请备案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二)》,第776页。
    [4]《蒙藏事务局为喀喇沁旗成立五族联合会请立案函及内务部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二)》,第768页。
    [5]《蒙藏事务局为喀喇沁旗成立五族联合会请立案函及内务部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二)》,第768页。
    [6]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1]《政府公报》,1912.8.
    [2]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224页。
    [3]《临时政府公报》,1912.3.30.
    [4]《政府公报》,1912.6。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二》,第776页。
    [1]《东方杂志》第13卷,第1号《法令》。
    [2]至1928年,仅绥远地区共开垦清丈荒地198492顷。放垦蒙荒使军阀、地主成为巨富,而蒙古人民的草场,土地大量丧失。“垦地日广,牧场益狭……蒙官之权力渐失,蒙民之生计日蹙。”这是当时垦荒移民的真实写照。见马福祥:《蒙藏状况》,第13页。《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页。
    [3]《临时公报》,1912.4.14,第1页。
    [4]《北京地区报刊注册统计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文化》,第331页。
    [5]《教育部核准注册之文化学术团体一览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文化》,第617页。
    [1]《教育部官制修正草案理由》,《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22页。
    [2]《刑法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248页。
    [3]王天玺:《民族法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4]1912年8月16日上海《民立报》。
    [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8册,第555页。
    [2]其中有关民族问题的条文主要有:“中华民国之领土,依从前帝国所有之疆域。”“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所宣布之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条件,清皇帝待遇条件,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永不变更其效力。”其与待遇条件有关系之蒙古待遇条件,仍继续保有其效力;非依法律,不得变更之
    [1]《政府公报》,1920年2月27日,第1450号。
    [1]蒙疆经略使,又作蒙古经略使。蒙疆经略使于民国十一年(1922)5月10日裁撤。
    [2]《政府公报》,1921年5月31日,第1893号。
    [3]《修正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567页。
    [4]《修正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570页。
    [5]《修正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570页。
    [6]《修正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571页。
    [7]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7页。
    [1]《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347页。
    [2]《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359页。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政治(一)》,第367页。
    [4]1924年10月31日,颜蕙卿辞国务总理职,曹锟下令改组内阁,特任黄乳兼代国务院总理。11月2日,曹锟辞总统职,黄乳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务。
    [5]1912年2月12日,民国政府曾宣布《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条件》和《清皇帝待遇条件》。
    [1]1924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京成立,段棋瑞为“临时总执政”。
    [2]《政府公报》,1920年8月16日,第1816号。
    [1]《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第424页。
    [1]朱锦屏:《西藏六十年大事记》。
    [2]《张广建致北洋政府电》,1920年7月。见《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
    [1]梁漱溟:《对东省事件之感言》,《大公报》,1931年10月7日。
    [2]蒋介石:《建国运动》,《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3册)》,1987年5月,第6页。
    [3]蒋介石:《为学办事与做人的基本要道》(1935年2月1日),转引白易君左《总裁思想体系之研究》。
    [4]贺麟:《知难行易说与力行哲学》,青年书店1943年版。
    [5]贺麟:《知难行易说与力行哲学》,青年书店1943年版。
    [1]蒋介石:《建国运动》,《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3册)》,1987年5月,第5页。
    [2]蒋介石:《革命哲学的重要》,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91页。
    [3]贺麟:《知难行易说与力行哲学》。
    [1]转引自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193-195页。
    [2]转引自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188页。
    [1]张期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期)》,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063页。
    [2]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200页。
    [3]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1]张期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期)》,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第665页。
    [2]刘红:《蒋介石大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第1721页。
    [3]蒋介石:《军队教育要旨》(1934年9月10日),《蒋总统集》,台北1950年版。
    [4]蒋介石:《革命哲学的重要》(1932年5月),《蒋总统集》。
    [5]蒋介石:《推进县政与政治建设》(1936年3月13日),《蒋总统集》。蒋介石的这些主张,可以说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一些具体说法。在论及民族主义时,孙中山曾强调“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
    [6]蒋介石:《抗日三周年纪念告全党同志书》,转引自秦孝仪编:《蒋总统对国父思想之实践笃行与融会贯通》,台湾荣民印刷厂1965年印。
    [7]《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演说》,载《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8]“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虽然有悖于儒家的理想,却合于儒家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集体主义的行为准则。因此,儒家伦理思想被解释为民族主义的依据。
    [1]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单行本。
    [2]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单行本。
    [3]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
    [4]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1]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中国青年》(季刊)创刊号。
    [2]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5页。
    [1]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8页。
    [2]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7页。
    [3]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97页。
    [4]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3册)》,1987,第4页。
    [5]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3册)》,1987,第2页。
    [6]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3册)》,1987,第17页。
    [7]《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下)》,第526页。
    [1]《关于党报决议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
    [2]《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24页。
    [1]《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56页。
    [2]《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84页。
    [1]《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36-137页。
    [2]《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第137页。
    [3]《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第137页。
    [4]《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第137-138页。
    [5]《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69页。
    [6]《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69页。
    [7]《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74页。
    [1]《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26页。
    [2]《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35-336页。
    [3]《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65页。
    [4]《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94页。
    [5]《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487页。
    [6]《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487-488页。
    [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75-288页。
    [2]《中国园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09页。
    [3]《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09页。
    [4]《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08页。
    [5]《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08-409页。
    [1]《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22-423页。
    [2]《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政治(一),第456页。
    [3]《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77页。
    [1]《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583页。
    [2]《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607页。
    [1]《吴鼎昌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总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746页。
    [2]《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838页。
    [3]《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813页。
    [4]《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829页。
    [5]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
    [1]周昆田:《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第54-55页。
    [2]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
    [1]《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1-22页。
    [2]参见杨策 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1999年09月版,第306页。
    [3]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1]刘寿林、万仁云:《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
    [2]括号内为任职时间
    [1]《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1-2页.
    [2]《修正蒙藏委员会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2-4页。
    [3]《蒙藏委员会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四)》,第1-3页。
    [4]《蒙藏委员会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四)》,第5-7页。
    [5]《蒙藏委员会组织法》,《民国藏事资料汇编(第1册)》,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252页.
    [6]四次所指的是:1931年12月公布的《修正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院设各部分掌行政之职权。关于特定之行政事宜,得设委员会掌理之。”参见:《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36页。
    [7]第一次公布的是:蒙藏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之后公布的都是直属行政院。
    [1]《蒙藏委员会办事细则》,《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454-455页。
    [1]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3页。
    [2]《蒙藏委员会施政纲领》,载《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673-678页。
    [3]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革新蒙藏旧行政制度;二是改组各盟公署、旗扎萨克府及土司。
    [4]包括五项内容:一是废除奴隶制度;二是规定王公待遇;三是设立人民参政机关;四是训练蒙藏自治行政佐治人才;五是实施全民政治。
    [5]包括四项内容:一是设立警察机构:二是整顿团防;三是剿办土匪;四是设立卫生机关。
    [6]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整理外交档案;二是调查外人之活动情况。
    [7]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整理地方税收:二是废除苛捐杂税;三是创办蒙藏实业银行。
    [8]括五项内容:一是整理台站;二是修筑公路;三是修筑铁路;四是增设邮局;五是增设有线无线电台。
    [9]包括六项内容:一是规定留学内地及出洋学生的优待办法;二是编译各种蒙藏书籍和宣传品;三是创办各级学校及职业学校;四是实行普及平民教育;五是厉行识字运动;六是改善礼俗。
    [10]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规定司法机关之系统;二是养成司法人才。
    11 包括四项内容:一是调查耕地牧地;二是改良牧畜;三是奖励合作实业;四是开发矿产。
    12 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保护喇嘛庙产:二是优待宗教首领。
    13 转引自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165页。
    [1]《蒙藏委员会台站管理局暂行条例》,《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695-696页。
    [1]《蒙藏委员会派驻各处专员条例》,《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687页。
    [2]《蒙藏委员会派驻蒙藏各地办事处组织规则》,《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687页。
    [1]参见《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319-320页。
    [2]《蒙藏新疆回部来京展觐人员招待规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五)》,第4页。
    [3]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6页。
    [2]《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85页。
    [3]《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37页。
    [4]《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813页。
    [5]《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69页。
    [1]《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84页。
    [2]《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94页。
    [3]《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488页
    [4]《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一)》,第423页。
    [5]南京国民政府在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改行省县政制的过程中,有一个特例,就是在海南岛设立琼崖特别区。1932年5月27日,国民政府西南政务会修正公布了《琼崖特别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国民政府划琼崖金属为琼崖特别区,设特别区长官,简任,直隶于国民政府。
    [1]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页。
    [1]《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487页。
    [2]《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69、274页。
    [3]《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486页。
    [4]《班禅为贺国民革命成功并请扶持藏民等时致谭延闿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357页。
    [1]《班禅驻京办公处成立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358页。
    [2]《班禅驻京办公处成立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358页。
    [3]《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6页。
    [4]《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6页。
    [5]刘曼卿:《康藏轺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18-119页。
    [6]王贵、喜饶尼玛、唐加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7]王贵、喜饶尼玛、唐加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1]《国民政府赠授班禅额尔德尼护国宣化广慧大师名号》,《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367页。
    [2]《行政院为告已特派班禅为西陲宣化使致蒙藏委员会训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政治(五)》,第373页。
    [3]《西藏驻京代表为转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蒙藏委员会代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177页。
    [4]《石青阳致西藏司伦噶厦唁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178页。
    [5]《国民政府为追赐达赖封号等事给行政院指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178页。
    [6]《国民政治特派黄慕松为致祭专使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五)》,第184页。
    [7]参见《达赖追悼会筹备处为报告第一次会议决议案事致文官处代电》、《国民党中执委政治会议秘书处为核准南京追悼会经费等事致文官处函》、《行政院为议定达赖追悼会地点日期筹备处简章等事致国民政府呈》、《追悼会筹备处为追荐班次秩序并分别派员参加事致国民政府文官处函》等,《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189-203页。
    [8]《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33页。
    [1]《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34页。
    [2]《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34页。
    [3]《蒙藏委员会为筹划班禅回藏办法路线暨经费概算事致行政院院长折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00-408页。
    [4]《西陲宣化使公署为告九世班禅圆寂致蒙藏委员会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四)》,第215页。
    [5]《国民政府追赠班禅封号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四)》,第223页。
    [6]《热振关于吴忠信安抵拉萨并谢接奉派状致林森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政治(四)》,第487页。
    [1]参见王贵、喜饶尼玛、唐加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这个代表团以仔本夏格巴为团长,于1948年7月到达美国,后又到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等。
    [2]参见陈锡璋:《西藏从政纪略》,《文史资料选辑(第79辑)》,第144页。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2年编印。
    [3]《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0页。
    [4]《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一)》,第274页。
    [1]《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5页。
    [2]《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5页。
    [3]《蒙古盟部旗组织法施行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8页。
    [4]《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5页。
    [5]《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5-48页。
    [6]《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6页。
    [7]《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5-46页。
    [8]《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6页。
    [9]《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7页。
    [10]《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7页。
    [1]《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7-48页。
    [2]《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7页。
    [3]《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47页。
    [4]《德王为组织内蒙古自治政府实行自治致中央执行委员会通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 一编 政治(五)》,第108-110页。
    [1]《行政院为奉令派黄绍竑赵丕廉巡视内蒙古各盟旗致察哈尔等省府及机关的训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67页。
    [2]其内容主要有:一、在蒙古适宜地点设-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直隶于行政院,并受中央主管机关之指导,总理各盟旗政务。其委员长、委员以用蒙古人员为原则,经费由中央发给,中央另派大员驻在该委员会所在地指导之,并就近调解盟旗省县之争议;二、各盟公署改称为盟政府,旗公署改称为旗政府,其组织不变更;三、察哈尔部改称为盟,以昭一律,其系统组织照旧。四、各盟旗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五、各盟旗现有牧地,停止放垦,以后从改良牧畜并兴办附带工业方面发展地方经济;六、盟旗原有租税及蒙民原有私租。一律予以保障。七、省县及盟旗地方所征之各项地方税收,须劈给盟旗若干成,以为各项建设费,其劈税办法另定之;八、盟旗地方以后不再增设县治或设治局等。参见《行政院为解决蒙古自治问题办法原则八项致蒙藏委员会训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75-76页。
    [3]《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73-74页。
    [4]《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暂行条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74-75页。
    [5]青海蒙古左右翼两盟也申请、并经国民政府批准,归属于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
    [6]德穆楚克栋鲁普、阿拉坦鄂齐尔、巴宝多尔济、那彦图、杨桑、恩克巴图、白云梯、克兴额、吴鹤龄、卓特巴扎普、贡楚克拉什、达理札雅、图布升巴雅尔、荣祥、尼玛鄂特索尔、伊德钦、郭尔卓尔札布、托克托胡、潘第恭察布、那木洛勒色楞、阿育勃乌贵等均为委员。1934年5月2日,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全体委员24人通电就职。
    [1]《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73-74页。
    [2]《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暂行条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74-75页。
    [3]《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暂行条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74-75页。
    [4]同时,蒙政会的实权又逐步变成由秘书长德穆楚克栋鲁普所独揽。1935年冬天,日本侵略军迅速向察北和张北等地推进,德穆楚克栋鲁普却加紧了同日本的勾结,百灵庙几乎进驻了日本的特务机关。蒙政会所属官兵中的一批爱国之士也与德穆楚克栋鲁普之流的投日卖国勾当势不两立,委员会内部矛盾激化。
    [1]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中苏关系史料》,新华书店1950年发行,第40页。
    [3]参见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第115页。
    [4]司马图强:《列强分裂中国纪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
    [1]《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第84页。
    [2]《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84页。
    [3]《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临时全体会议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293页。
    [4]《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36页。
    [5]《开发西北计划大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91页。
    [6]寿昌:《西北建设的前提一铁道政策》,建国月刊,1936年,第14卷,第2期。
    [7]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第2期。
    [1]《〈开发西北〉创刊词》,《开发西北》,1934年,第2页。
    [2]马鹤天:《开发西北与中国之前途》,《西北问题季刊》第1期,第3页。.
    [3]向金磐:《西北资源的调查,《建国月刊》第14卷,第2期。
    [4]周宪文:《东北与西北》,《新中华》,1933年,第1卷,第11期。
    [5]振镛:《开发西北之我见》,《开发西北》,1934第4期。
    [1]杨钟健:《关于西北问题的我见》,《西北评论》,1935年7月,第2卷第6期,第412页。
    [2]马鹤天:《建设青海与开发西北》,《新青海》,1935年1月,第3卷第1期,第9页。
    [3]傅作霖:《宁夏省考察记》,正中书局,1935年,第119页。
    [4]李庆麟:《屯垦青海与开发西北》,《新青海》,第10期,1933年10月,第165页。
    [5]李庆麟:《屯垦青海与开发西北》,《新青海》,第10期,1933年10月,第168页。
    [6]黄慕松:《西北文物展览会与开发西北》,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188页。
    [7]居正:《东北沦陷中之西北边陲问题》,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69页。
    [8]李如汉《开发西北问题》,《新中华》,1934年,第2卷,第14期。
    [1]王聪之:《开发西北与革命》,《西北》,1929年第1期。
    [2]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3]《<西北研究>创刊词》,《西北研究》,创刊号,1931年11月,第1-2页。
    [4]《新疆问题之认识》,《大公报》,1934年7月6日。
    [5]马鹤天:《开发西北与中国之前途》,《西北问题季刊》,1935年,第1卷,第3期,第17-18页。
    [6]《<西北研究>创刊词》,《西北研究》,创刊号,1931年11月,第1-2页。
    [7]《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38页。
    [1]戴季陶:《开发西北工作之起点》,《西北》,新亚细亚学会,1932年,第35页。
    [2]曾养甫:《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后重要问题》,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24页。
    [3]何应钦、于右任:《发行公债救济陕灾案》,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3页。
    [4]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5]《屯垦青海议》,《新青海》,1933年8月,第8期,第1页。
    [6]《应尽先注意西北建设》,《大公报》,1933年08月1日。
    [7]赵连登:《开发西北与中国前途》,《西北》,1929年第1期。
    [8]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158页。
    [9]周宪文:《东北与西北》,《新中华》,1933年,第1卷,第11期。
    [10]宋子文:《建设西北》,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98页。
    [1]宋子文:《西北建设问题》,《中央周报》,1934年5月14日。
    [2]蒋介石:《推行新运动与建设西》,《开发西北月刊》,1934年第5期。
    [3]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4]《由中央与地方建设机关合资开发黄洮泾渭汾洛颍等河水利以救济西北民食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164页。
    [5]《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26页。
    [6]《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35页。
    [7]《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65页。
    [1]汪精卫:《在洛举行国难会议的意义》,罗家伦:《革命文献(第36辑)》,第1749页。
    [2]《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36页。
    [3]《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91页。
    [4]《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91页。
    [5]《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36页。
    [6]《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487页。
    [7]《发展西北农业的刍议》,《西北》,1930年第12期。
    [1]《开发西北记者评论》,《开发西北》,1934年第5期。
    [2]景园:《危机遍伏的青海》,《新中华》第1卷,第11期。
    [3]赵镜元:《新疆事变及其善后》,《新中华》第1卷,第10期。
    [4]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5]《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488页。
    [6]槐三:《开发西北的检讨》,《拓荒》,第2期,第3页。
    [7]王少明:《西北资源调查及其开发》,《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6期。
    [8]王少明:《西北资源调查及其开发》,《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6期。
    [9]安汉:《垦殖西北计划》,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9辑)》,第449页。
    [1]宋子文:《西北建设问题》,《中央周报》,1934年5月14日。
    [2]戴季陶:《开发西北工作之起点》,《西北》,新亚细亚学会,1932年,第38页。
    [3]王超凡等:《拟请组织健全机关集中人力财力积极开发西北以裕民生而固国本案》,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9辑)》,第73页。
    [4]张继:《西北饥荒与交通》,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52页。
    [5]《开发西北舆论选登》,《开发西北》,1934年第6期。
    [6]《大公报社评》,《大公报》,1931年12月18日。
    [7]《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336页。
    [8]杜一波:《陇海铁路之现阶段》,《大公报》,1935年4月16日。
    [1]《战前陇海铁路及连云港码头建设》,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9辑)》,第176-179页。
    [2]《益世报》,1934年03月14日。
    [3]景园:《危机遍伏的青海》,《新中华》第1卷,第11期。
    [4]赵愚如:《新西北经济建设中的农业与水利》,《新西北》,1929年第1期。
    [5]《一年来之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各项建设事业实施简要概况》,《开发西北》,1935年第1、2期。
    [6]《大公报社评一经济委员会今日大会》,《大公报》,1934年3月6日。
    [7]《中国国民党三届三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64页。
    [1]王少明:《西北资源调查及其开发》,《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6期。
    [2]虞振镛:《开发西北之我见》,《开发西北》,1934第4期。
    [3]《创刊词》,《西北研究》,1931年10月第1期。
    [4]王少明:《西北资源调查及其开发》,《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6期。
    [5]王成组:《国难声中之殖边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
    [6]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7]参见王成组:《国难声中之殖边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
    [8]邵元冲:《西北建设问题》,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8辑)》,第158-159页。
    [9]《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137页。
    [10]经天禄:《西北的重要》,《西北》,1929年第1期。
    [1]郑福源:《普及西康教育之我见》,《边事研究》,1934年第1期。
    [2]马霄石:《西北开发之先决问题》,青海印刷局,1936年再版,“自序”,第2页。
    [3]庄泽宣:《西北视察记》,宣侠父:《西北远征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232页。
    [4]《西北实施田民教育之商榷》,《西北问题季刊》,1934年第1期。
    [5]《发展西北农业的刍议》,《西北》,1930年第12期。
    [6]赵镜元:《新疆事变及其善后》,《新中华》,1933年第10期。
    [7]景园:《危机遍伏的青海》,《新中华》,1933年第11期。
    [1]陈样麟:《研究边事的基本问题》,《边事研究》,1934年,第1期。
    [2]金鉴:《开发西北的“人”与“财”问题》,《边疆半月刊》,第1卷,第4期。
    [3]光宇:《西北文化促进会与时局》,《西北》,1929年,第2期。
    [4]庞善守:《开发西北声中之后套水利》,《西北》,1929年第1期。
    [5]伊克昭盟地区到1930年被开垦的土地达381万多亩,1942年国民政府又批准放垦土地500万多亩,驻伊克昭盟的国民党军依此推行武装护垦,大肆抢夺土地,甚至成吉思汗陵地都被开垦,又向该旗人民征收30种苛捐杂税等等。
    [1]《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38页。
    [2]《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37页。
    [3]《民国治藏行政法规》,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113页。
    [4]《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30页。
    [5]《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32页。
    [6]《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32页。
    [1]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2]《教育部修正各司分科规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一)》,第60-61页。
    [1]《修正教育部组织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一)》,第64-65页。
    [2]《教育部订定边叠教育实施原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31页。
    [1]《教育部实施蒙藏教育计划》,《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20-821页。
    [2]《教育部实施蒙藏教育计划》,《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20-829页。
    [1]《教育部实施蒙藏教育计划》,《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20-829页。
    [2]《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教育(二)》,第831页。
    [3]《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84页。
    [1]《中国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137-138页。
    [2]宋思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25页。
    [3]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编,第一章,1948年。
    [4]李廷贵、范荣春:《民族问题学说史略》,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155-156页。
    [5]李廷贵、范荣春:《民族问题学说史略》,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155-156页。
    [6]本书编委会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4页。
    [7]白润生:《中国新闻通史纲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1]《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第830页。
    [2]《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336页。
    [3]《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二)》,第487-488页。
    [4]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5]例如,甘肃省在兰州乡村师范学校附设蒙藏回师资训练班,并设蒙藏回小学55所;青海省在西宁设蒙藏简易师范一所,中学两,蒙藏回小学143所;宁夏省在省立师范学校设蒙旗师范2班,蒙回小学14所;绥远省在土默特旗设中学1所,蒙旗小学29所:察哈尔在省立师范学校设蒙族师范班1班,蒙旗小学13所;新疆省在省立迪化师范学校附设蒙回师范学班5班,阿克苏简易师范1所,蒙回小学1412所;云南省设省立民族简易师范3所,民族小学35所;西藏拉萨市立小学1所等。
    [6]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9页。
    [7]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页。
    [1]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2]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3]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4]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5]《教育部公布待遇蒙藏学生章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教育(二)》,第816-817页。
    [1]《民国治藏行政法规》,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113页。
    [2]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第一章,第21页。
    [1]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华民国救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33页。
    [2]郭寄峤:《民国以来中央对蒙藏的施政》,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第52-85页。转引自张有隽、徐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杜1992年版,第178页。
    [3]张有隽、徐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1]《管理喇嘛寺庙条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13页。
    [2]《修正喇嘛登记办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26-29页。
    [3]特别规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不适用本办法之规定,由蒙藏委员会于其转世时专案办理。”
    [4]世呼图克图、转世诺们汗、呼图克图、诺们汗、班第达、堪布、绰尔济、呼弼勒罕等。
    [5]扎萨克达喇嘛、扎萨克副达喇嘛、扎萨克喇嘛、达喇嘛、虚衔达喇嘛、副达喇嘛、苏拉喇嘛、商卓特巴;、都纲、僧纲、憎正、得不奇、其格斯贵及其他职任喇嘛等。
    [6]格陆、班第、学艺班第、台吉愿允喇嘛者、官私各庙职衔或职任喇嘛之随带徒弟、齐巴罕察及其他普通喇嘛等。
    [7]凡违反喇嘛戒律,或是法院判处徒刑的.“由蒙藏委员会撤销其登记证”;未经合法登记的职衔喇嘛,“不得享受职衔喇嘛权利”,未经合法登记的其他喇嘛,“经查出时勒令还俗”;“各庙喇嘛徒众除登记有名者外,不得增设”。违反此项规定的,“处其领袖喇嘛以6个月之停职处分,并予该管官署以失察处分;“各庙对于外来游方或游食喇嘛,须查明曾否经过合法之登记,凡不能缴验登记证者,不准容留”,违反此项规定的“其领袖喇嘛及执事喇嘛均记大过一次,井由该管官署将游方或游食之喇嘛驱逐出境”;“冒用他人登记证者,或诈称职衔、职任喇嘛资格者,经查出或被人告发后,撤销其登记证,勒令还俗,并按其情节依法治罪。”
    [8]《边疆宗教领袖来京展觐办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政治(五)》,第26-29页。
    [1]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303页。
    [2]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页。
    [1]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1]参见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2]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3]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4]参见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1]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9-790页;
    [1]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190页。
    [2]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1]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吴蔼宸.新疆记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蒋君章.新疆经营论.正中书局.1937年版.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天津大公报馆,1937年版。
    杜重远.盛世才与新疆.生活书店,1938年版。
    马鸿逵.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宁夏省府秘书处.1942年编印。
    曹树勋。边疆教育新论。正中书局,1945年印行.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第1编 甘边拉卜楞、第2编 青边玉树.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甘青闻见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
    张 枬,王忍之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共3卷).三联书店,1960、1977年版.
    黄慕松.新疆概述。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编著.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
    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年版.
    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冯玉样。我的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1-8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建新,马曼丽。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马鸿逵。马少云回忆录.香港文艺书屋,1984年版。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 堃.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上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分册)。1986年编印.
    西藏社科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6年08月.芈一之.青海民族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高 奇.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宁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青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青海四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宁夏军区政治部。红旗漫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政协甘肃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北近代工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调查。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甘肃省民委,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 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王保林。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阿拉坦。论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阿拉坦等.论民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高庆达等编.中华民国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松林,王树荫.民国历届总统.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9、20、21、2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江应梁.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杨建新,马曼丽.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章伯锋,李宗一.北洋军阀(1912-1928)。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杨建新,马曼丽。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于建文主编。西北地名。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法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吕一燃。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西北历史研究(1989年号)。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佟柱臣.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巴蜀书社.1991年版.
    卢明辉.中俄边境贸易的起源与沿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张振德,赵喜民.西北革命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1947-1987。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吴万善,张玉峰。西北近代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阮西湖.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朱宗震。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袁继成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秦 生.红军长征在西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吴万善.西北近代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天路等.中国穆斯林人口.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任美愕。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瑞典)斯文赫定著。 徐十周等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行 龙.人口问题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徐 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白振声,(日)鲤渊信一。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况浩林.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马通等.回族近现代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郑佩权。简明近代中国经济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徐杰舜,韦日科。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曾景忠。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郑 汕。西藏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帮会要录.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王远大。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三联书店,1993年版。
    刘 锷,何 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吴忠礼等.西北五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杨天石.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苏北海,黄建华。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清朝至民国).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蔡志纯等。蒙古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初 旭等主编。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晨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朱解琳.甘宁青教育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朱培民.新疆革命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高 屹。蒋介石与西北四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丁国勇.宁夏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松茂.回族与伊斯兰教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姜 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静如.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章开源等。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袁 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胡国兴。甘肃宗教。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篡委员会。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厉 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默利尔·亨斯博格.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郝时远.阮西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
    西尔枭。西北大屠杀.金城出版社.1994年版.
    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朱金元,陈祖恩.民国十将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周锡银,郎维伟编.民族政策教育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程舒伟,雷 庆.蒋介石的人际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博泉,程妮娜。中国地方史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南文渊.伊斯兰救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 宗教.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教育·体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 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吕一燃.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何虎生,汪大海编著.民国十大军阀.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95年版。
    宁 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布 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苗普生.伯克制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郑 汕.中国边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厉 声,安尼瓦尔·阿布里米提.历史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邢玉林主编。中国边疆研究通报.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资源.中国近现代少数民族革命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 劲。甘宁青民国人物.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杜继文.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杨魁孚.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
    拓和提.维吾尔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周伟洲.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出版社,1995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洲 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 中篇(1980-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近代).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清凌。甘肃经济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吕思勉.民国学术经典文库;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金 涛,孙运来.世界民族关系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阿克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克陶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萨本仁 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段军元.阿图什市志.新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孙穗芳.我的祖父孙中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徐万邦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共5册,39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何俊良编。民国时期重大事件纪实(共6卷).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声震。壮族通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戴 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 民国初年。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党东颉.塔城地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马大正,刘 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萧君和.中华统一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消凌。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何炼成.历史与希望--西北经济开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兴华。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作声.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年版。
    许让神父著.费孝通,王同惠译。甘肃土人的婚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田雪原等.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版。
    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姜崇仑。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篡委员会.新疆三区革命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崔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马大正。刘逖。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元铮总主编.中华民国实录(共5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霍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霍城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尚明轩。民国之父--孙中山。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荷兰)许里和,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志超等著。民国军阀史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广 宇.东方巨人孙中山(上、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廷光.云南跨境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申友良.中国北方民族及其政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洛 书等主编。民国秘史(上、中、下册).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何 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全七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建新.各民族共创中华.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昌 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田海林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晓 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玉贵。西北马家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杨 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方志文献汇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1917-1949)。济南出版社,1999年版.
    高士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 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崔永红等.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慧生,陈 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 戎.周 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钱 刚,耿国庆.20世纪中国重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启辰,杨 华.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世明.新疆现代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延琪,潘志平。泛突厥主义文化透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 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 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刘伟等.固原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庄鸿铸。吴福环。近现代新疆与中亚经济关系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董庆煊,穆 渊.新疆近二百年的货币与金融.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徐 霞.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贤佑.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全二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俞辛焞.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周 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3册).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陈育宁。民族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曼丽.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丁明俊。马福祥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谢 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万里.西行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林鹏侠.西北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徐炳昶.西游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希武.宁海纪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裴景福.河海昆仑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宜侠父.西北远征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闫庆生,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阙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李海生,谭 力.边疆危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上、下册).齐鲁书社,2002
    滕 星,王 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丹 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厉 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 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潘志平.中亚的民族关系 历史现状与前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三联书店,2003
    陈谦平.中华民国史新论 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罗开云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红民.中华民国史新论 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卷。三联书店,2003年版.
    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周积明,郭 莹等.震荡与冲突 中国早期現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王 蓓.孙中山政治心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梁公卿.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青 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汪 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三联书店,2004年版。
    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张羽新。民国藏事史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世界 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康 民.冯玉祥与西北诸马结盟始末.西北史地,1994(1).
    邱久荣.试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1)。
    高永久.二十一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民族社会发展展望.西北史地,1994(1)。
    黄承敏.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1)。
    刘喜唐.青海建省述评.西北史地.1994(1).
    范向东.民国时期西藏第三大高僧--伦珠尊珠.西藏民俗,1994(1).
    范向东.民国时期的西藏第二大高僧--喜饶嘉错大师.西藏民俗,1994(2).
    高士荣.试析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2).
    范向东.民国时期西藏第三大高僧之--帕邦喀活佛.西藏民俗,1994(3).
    沈社荣.国民政府与“开发西北”。固原师专学报,1994(3).
    马文华.民国时期新疆初等教育史略。丝路学刊,1994(3)。
    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3).
    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4).
    忒莫勒.民国元年昭乌达盟扎鲁特左旗事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4).
    韩 昱.孙中山对民族精神的反思和重构.史学月刊,1994(4).
    壬 之.民国时期西藏拉萨的传统节日活动。民国春秋,1994(4)。
    高 屹。蒋介石政府与“西北四马”.战略与管理,1994(4).
    葛向勇.试论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中国地方志。1994(4).
    李宗值.近代西北开发特点述论。开发研究,1994(5)。
    聂好春.试论民国初年中英西藏交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石 硕。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中国藏学,1995(1).
    刘喜唐.鉴论民国初年马麒在青海的经济革新。青海社会科学,1995(1).
    唐上意.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5(1).
    王力平.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误区.暨南学报(哲社版),1995(1).
    罗树杰.桂系军阀民族政策简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喜饶尼玛.民国时期的西藏地位刍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钱伯泉.民国初年新疆外交机构的设置及经费。新疆地方志,1995(2).
    筱 洲。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和认定记略。中国藏学,1995(3).
    高敦富。论原西北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分化.消华大学学报(社学社会科学版),1995(3).
    馨 庵.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和坐床考实.中国藏学,1995(3)。
    王 劲,苏培新.试论西北诸马军阀的几个特点.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聂治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积极目标试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4)。
    吴 珍.新疆在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兵团党校论坛,1995(4).
    李红杰.也谈民族政策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4).
    闫丽娟.江 波.民族政策的核心及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西北史地,1995(4).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民国档案,1995(4).
    沈社荣。抗战时期的西北建设问题.固原师专学报,1995(4).
    吴福环。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5)。
    江家福.民族政策研究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民族,1995(9).
    刘景华.抗战时期的西北诸马。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
    荣 宁.略论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
    汪炳明.关于民国初年表示归顺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政权的内蒙古盟旗、王公。蒙古学信息.1996(1).
    杨 荣.民国时期甘肃民族教育述略.西北史地,1996(1).
    寇俊敏.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1).
    寇俊敏.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2)。
    邓 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2).
    马永山.清代至民国初年内蒙古东三盟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关系。前沿,1996(3).
    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3).
    刘付靖。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与民族宗教事务.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3).
    李永伦.论孙中山的民族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研究,1996(4).
    袁 林。甘宁青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4).
    欧朝贵.中华民国赐给西藏地方的封印.西藏研究,1996(4)。
    王 劲,黄 明。北洋军阀统治甘宁青历史概述.西北史地,1996(4).
    王东平.民国游记中的杨增新.实事求是,1996(4).
    黄顺力.孙中山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周庆智.关于我国古代民族政策研究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战线,1996(5)。
    邓 辉。从“民族同化”到“民族平等、自决”--论孙中山晚年的民族统一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5).
    陈金龙。孙中山与民族精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马振宇.马鸿逵逃高大陆.纵横,1996(10).
    范汉杰.美国特使魏德迈的西北之行.纵横,1996(10)。
    郑晓云。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与民族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7(1)。
    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中国藏学,1997(1)。
    陈金龙.论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民族研究,1997(]).
    祝启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真谛。云南社会科学.1997(1)。
    吴福环,李慧荣.孙中山与中国边疆现代化.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刘 平.清至民国时期政府行为在成就新疆双语中的作用.西域研究,1997(2).
    房建昌.简述民国年间有关中国边疆的机构与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2)。
    吴传清.论孙中山关于开发西北经济的战略思想.广西大学学报,1997(2)。
    石志新.简论孙中山对国内民族问题认识的演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3).
    赵 珍。民国西宁道尹黎丹.西北史地,1997(3).
    赵晓燕。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地方实力派。甘肃社会科学,1997(3).
    李润喜。试论蒙古族的抗日斗争.内蒙古电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钟桂明。试论北洋军阀政府的民族政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夏 骏.试论民族政镶与民族法律的关系及其适应。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4)。
    都 淦。孙中山民族平等思想与祖国大陆之民族区域自治.社会科学研究,1997(4).
    王铁志。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的新特点.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4)。
    彭 谦.关于民族政策法律化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7(4).
    张振铎.吴 英。略论孙中山的新民族主义.渤海学刊,1997(4).
    王影聪,易红兵,李伦邓.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造.福建学刊,1997(4).
    张根福。试论近代移民对巩固中国边疆的作用.史学月刊.1997(5)。
    李建辉.略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5).
    郭 弘.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述评.甘肃社会科学,1997(6).
    王维远.“西藏独立”问题是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6).
    洪 涛.杨增新对哈萨克族的安抚与牵制.民族研究,1998(]).
    余方子.评江泽民对孙中山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1).
    盂 樊。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种族理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陶季邑.论孙中山的民族团结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明月.浩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国共两党的民族政策实质之对比.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
    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2)。
    (日)二木博史.“大蒙古国”临时政府之成立。蒙古学信息,1998(2)。
    (日)二木博史。“大蒙古国”临时政府之成立(续).蒙古学信息,1998(3).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史学月刊,1998(3).
    陈金龙,余 翔.从地方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孙中山与毛泽东自治观之比较。贵州民族研究,1998(3)。陈金龙。孙中山与毛泽东民族团结观之比较。广西民族研究,1998(3).
    冯海燕.张治中在40年代对新疆国际环境的认识及其亲苏政策。武汉大学学报,1998(3).
    温起秀.中国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喜饶尼玛.论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理嬗变。中国藏学,1998(3).
    红 波.民族政策简论.广西民族研究,1998(3)。
    周传斌.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八.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3).
    陈谦平。英国阻挠九世班禅返回西藏的动因初探。民国档案,1998(4).
    沈社荣,郭迎春.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再认识.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黄兴涛.论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中州学刊,1998(5).
    林家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世界和平.文史哲,1998(6).
    卢纪雨。雅尔塔会议与外蒙古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王晓华。徐树铮与外蒙撤治.民国春秋,1998(6).
    刘付靖.孙中山先生与民族宗教工作.民族工作,1998(7).
    唐上意。辛亥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
    王 平。试评江泽民对孙中山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胡 岩.中华民国时期中英之间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1)。
    张丰清,王鹏程.论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1).
    孔德生.国民政府经略西藏的经过.文史精华,1999(1).
    韩知寒.“边疆”的含义.读书,1999(2)。
    王伏平.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回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图门其其格,恩 和.蒙古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西北民族研究,1999(2).
    尹全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先民”.史学月刊,1999(2).
    王伏平.八十年代以来的西北地区回族研究。回族研究.1999(2).
    罗树杰,徐杰舜执笔。世纪之交中国民族政策调整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2).
    温起秀.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对比。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肖 红.浅析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律的关系.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2).
    廖雅琴.孙中山和毛泽东关于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思想的比较研究。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魏中海。孙中山开发大西北经济的战略构想及启示.理论研究,1999(2).
    沈社荣。30年代国民政府的西北战略意识.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苏发祥.民国时期藏区教育概述.民族教育研究,1999(3).
    曹国芳.朱佐山.论三、四十年代苏联政府对新疆政策的演变。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朱 宇。论孙中山的宗教观.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何耀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云南社会科学,1999(4).
    杨昌儒.民族政策与民族政策系统浅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东·华尔丹.马占鳌及其军事谋略。回族研究。1999(4)。
    黄建华.蒋介石与新疆三区革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4).
    赫广义.全球民族分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政策之反观.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4)。
    郭世佑。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别论。清史研究,1999(4).
    孙才顺.外蒙古独立过程述评.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4)。
    黄建华.吴忠信与蒋介石在新疆问题上的分歧。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苏发祥。论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社会与经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王铁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6).
    郑宝恒.民国时期宁夏省行政区划变迁述略.宁夏党校学报,1999(6).
    钱灵犀.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跨世纪的民族问题.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年特刊。
    陈祟凯.民国历届政府反对分裂、维护对西藏主权的斗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
    周庆生。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的民族语言政策.民族语文,2000(1)。
    曹承明。构建新世纪民族政策.民族论坛,2000(1),
    何 群.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远景.西北民族研究,2000(1)。
    喜饶尼玛.民国时期西藏驻京总代表贡觉仲尼评述.中国藏学。2000(1)。
    丁万录.民国时期的西海固回族社会状况.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1)。
    何志明.“五族共和”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王铁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政策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0(2).
    初 祥.浅议苏联对北方小民族政策的失误,西伯利亚研究,2000(2).
    陈少娟,张作荣。试论宁夏新式回民教育.回族研究,2000(2)。
    柴 静,白友涛.论民国时期回族社团的特点.回族研究,2000(2).
    霍维洮.西北回族军阀论略(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丁明俊。论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沖突。回族研究,2000(2).
    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湖北大学学报,2000(2).
    冯夏根。试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社会作用.安徽史学.2000(3)。
    郑振东.民国年间英国在新疆非法发展侨民事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3).
    李忠良。论孙中山西部开发战略思想.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石亚洲。关于建立民族政策学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2000(3)。
    张羽新.民国治藏要略。中国藏学,2000(4).
    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4).
    皮明勇。九世班禅返藏受阻与国民政府的治藏策略.近代史研究。2000(4).
    宋炳刚.孙中山先生的西部大开发构想与实现.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0(4)。
    郭世佑。蒋金晖。五十年来大陆学者关于辛亥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0(4).
    周 泓.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制度。民族教育研究,2000(4).
    李忠良.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的理论探析.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5).
    王戈柳。世界诸国开发边疆和落后地区的经验及分析.民族研究,2000(5)。
    宋增伟.邓小平关于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何志虎.试论孙中山放弃“驱除鞑虏”口号.昌潍师专学报,2000(6).
    蒋耀春,陈学胜.孙中山开发西部的构想.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6).
    张艳芳.民国前期移民政策刍议。文史哲,2000(6)。
    金 海.1931-1945年间的日本与蒙古喇嘛教。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6)。
    郝树声.从历史角度看甘肃在西北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开发研究,2000(6)。
    杨作山.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政策刍议。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王希隆.面向21世纪的中国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
    马大正。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
    何 群。论民族认同性与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成功调整.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葛 飞。国难声中的西北开发.中州学刊,2001(1)。
    郝时远。边疆史地研究与民族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
    耿宝云.孙中山开发西部的设想及其历史启示.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1(1).
    蔡鸿源,徐晓虹.孙中山开拓中国大西北思想述略.江海学刊.2001(1).
    闫天灵。试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定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
    徐永志.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述略.民族教育研究,2001(2).
    刘 军.清末民国时期的藏传佛教与蒙古族人口.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2001(2)。
    李克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周 泓.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行。西北民族研究,2001(2).
    崔 巍.国民政府对九世班禅后事的处理。民国档案。2001(2).
    成晓军。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述论。益阳师专学报,2001(2)。
    黄泽南.略论20世纪中国二次西部开发。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
    刘亚玲.孙中山关于移民开发边疆的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1(2)。
    牛海桢.民族政策学初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3)。
    曹国芳。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的兴起。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章金波.试述抗战时期国人的西北开发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葛 飞.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潮。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康 鸿.论孙中山西部开发的思想。唐都学刊,2001(3).
    吴映萍.孙中山开发西北战略思想刍议.广东社会科学,2001(4).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特点。新疆地方志,2001(4).
    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中的藏族参政员与国民政府治藏政策.西藏研究,2001(4)。
    王启龙,邓小咏.1949年以前藏区教育研究述评。西藏大学学报,2001(4)。
    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曹 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述论.人文杂志,2001(4).
    王红岩。浅论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中的资源委员会。人文杂志,2001(4)。
    吴福环,苗 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司 俊。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01(5).
    霍维洮.西北回族军阀论略(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刘琳琳,王立艳。民国治藏法律研究简述.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
    王 劲。孙中山先生与20世纪中国西北的社会变革.兰州大学学报,2001(5).
    谢 华。张治中和平解决新疆问题评说。益阳师专学报,2001(5).
    贾晓慧.评抗战前的西北开发.历史教学,2001(5).
    冯祖贻.论孙中山后期的民族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1(6)。
    何高娃.论民族政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6).
    张建忠。孙中山开发我国西部的经济思想.团结,2001(6)。
    张宝海,徐 峰.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宗教法规评析.山东社会科学,2001(6).
    许宪隆。对军阀体制下甘宁青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再审视(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王力平.试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从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爆发.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6)。
    张春生。抗战前国民政府西北公路建设述论.历史教学,2001(9).
    许宪隆.对军阀体制下甘宁青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再审视(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
    周健雄.孙中山的西部开发思想。长沙大学学报,2002(1)。
    滕成达.越南革新以来的民族政策与实践.世界民族,2002(1).
    高艳萍。略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1)。
    梁 伟.西藏各民族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贡献.西藏大学学报.2002(1).
    寇俊敏.2001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邓亦武。1912-1916年北京政府的民族政策.绥化师专学报,2002(1)。
    李 根.羁縻制与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1).
    黄建华。国民政府从盛世才手中谋取新疆的两次策划及失败的原因探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1).
    马大正.关于边疆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马廷中.民国时期贵州的边地教育.贵州民族研究,2002(1).
    吐 娜.清代塔尔巴哈台额鲁特蒙古十苏木的戍守和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蔡乐苏,曾 静。弹性的符号--航战时期中共言说中的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沈社荣.浅析1928-1930年西北大旱灾的特点及影响。固原师专学报,2002(1).
    王业兴.民国时期宗教管理的法制化取向.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
    田庆锋。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与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2).
    许宪隆,韦 甜.论辛亥革命前后西北诸马军阀的角色转换。民族研究,2002(2).
    韩同友.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探析.长白学刊,2002(2).
    李育民。论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史学月刊,2002(2).
    邓小咏.1949年前国内藏学研究文献回顾.中国藏学,2002(2)。
    方立军.试论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2).
    刘世华.试论第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东北师大学报,2002(3)。
    欧阳云梓.1942-1943年国民政府的新疆战略述评。中州学刊,2002(3)。
    卢亚东。20世纪初中俄关于呼伦贝尔交涉概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3).
    李芬林。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与西北经济通讯。档案,2002(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关蒋介石注意西北开发及改进党政等事项的公函.民国档案.2002(3).
    刘国武。袁世凯政府对藏政策初探.安徽史学.2002(3).
    祁美琴。民国时期的新疆学校教育概述.民族教育研究.2002(3).
    孙 林.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西藏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改革性质的社会学分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赵永春.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3).
    邓正兵。地方主义与国民党政府中央权威论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孙 林.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西藏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改革性质的社会学分析(续).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刘国武.论吴忠信使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黄建华。论国民党政府新疆政策的特点及成因.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4).
    程静贤.伪蒙古军初探.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4)。
    乌力吉套格套。辛亥革命时期阿穆尔灵圭的政治活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4).
    胡卫清。简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运动.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4)。
    罗 吉.孙中山西部开发战略构想初探.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5).
    李国忠。民国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述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张用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政策取向。 四川大学学报,2002(5).
    刘 进.抗战前开发西北思潮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2(5).
    周 泓.民国新疆交通概综.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5).
    吴丽华,邢田雅。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及国民政府的安置措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许卫平.略论民国时期方志体例门类的变革创新。中国地方志,2002(6)。
    白拉都格其.袁世凯治蒙政策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张福记。20世纪30年代的内蒙古行政建制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6).
    杨建国。“三个代表”与民族政策。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6).
    周 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6).
    陈文聪.孙中山和邓小平西部开发思想之比较.湖北社会科学,2002(8).
    金伯雄.马步芳,从“青海王”到“流氓大使”.炎黄春秋,2002(8)。
    马大正.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科学中国人,2002(9)。
    何伟华。对当代中国民族政策评估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孙镇子.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综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S1).
    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民国档案,2003(1).
    郑 峰。评杨增新治新时期的民族政策.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1)。
    王 川。清代及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崇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
    张天政.国民政府时期近人关于宁夏开发经济因素思考之刍议.宁夏社会科学,2003(1).
    蒋超群.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西北开发中的垦殖业.青海社会科学,2003(1)。
    李冬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纲领及政策的若干探讨.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孙宏年.2002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
    刘国武.论黄慕松使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上)。中国藏学,2003(1).
    沈社荣.蒋介石的西北战略观.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赵 珍。近代西北开发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反差评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王 林,颜春杰。孙中山开发西部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学术论坛,2003(1)。
    张胜男.孙中山与中国西部开发.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华国梁,戴 峰.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
    何龙群.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学术论坛,2003(2).
    周 泓.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理论与民国新疆社会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3(2).
    刘 进。在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威之间--邵力子主政甘肃透析。西北师大学报,2003(2)。
    薛小荣。冯玉样西北开发思想刍议.安徽史学,2003(2).
    庆格勒图。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逐步实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2).
    布 仁。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的历史与现状简述.内蒙古统计,2003(2).
    胡 岩.南京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历史考察.民国档案,2003(2)。
    崔 巍。南京临时政府与中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南京社会科学,2003(2).
    杜党军,杜维玺.民国时期新疆归化军的形成及历史影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2).
    张明爱.蔡勤禹.民国时期政府救灾制度论析。东方论坛,2003(2)。
    关 凯.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上).西北民族研究,2003(2).
    李 芳,杨红伟.顾颉刚与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
    徐晓光.清末民国蒙藏地区法制建设的得与失。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2)。
    陈祟凯.英人贝尔与达赖“新政”之关系考析--兼论达赖“新政”的性质.西藏大学学报.2003(2)。
    李建国.抗战时期的西北开发与民众意识的近代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李云峰 曹 敏.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3)。
    牛继清.实地考察与顾颉刚的学术研究.史学史研究,2003(3).
    尚季芳。试论国民政府时期开发西北的思想主张.青海民族研究.2003(3)。
    尚季芳.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3).
    王荣华.国民政府要员与“西北开发”热潮的兴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石亚洲。金炳镐。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中华民族政策。贵州民族研究,2003(3).
    杨丽萍.1927-1937年知识分子开发西北的主张.青海社会科学,2003(3)。
    刘晓原。“蒙古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历史研究,2003(3)。
    王荣华.抗战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
    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下)。中国藏学。2003(3).
    尚明轩.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学术月刊,2003(4).
    赵 夏.马鹤天先生对边疆考察和研究的贡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4).
    王伏平,勉琳娜.西北回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回族研究,2003(4).
    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4).
    刘继华。民国时期西北盟旗制度变迁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王献军.民国时期西藏政教合一制受到的沖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4)。
    李近新.20世纪上半期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的宗教政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王旭辉,何志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浅释.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沈社荣。试论抗战前国民党对西北民族发源地的关注.宁夏大学学报,2003(5).
    宗玉梅.20世纪30年代报刊媒介与西北开发.史学月刊,2003(5)。
    牛士敏.简论孙中山的西部开发战略构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白京兰.民国后期“西部开发”中新疆农业开发思想评述。新疆社科论坛,2003(6).
    吴楚克。建设当代中国边疆政泊学应有的理论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6).
    陈红梅。马仲英事变发展方向逆转原因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李小蓉.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2).
    杨贻兰。孙中山的民族思想研究.学术论坛,2004(1)。
    彭南生.孙中山实现中西部现代化的蓝图及启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孙宏年.蒙藏事务局与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论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
    张丰清.论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和特点.学海,2004(1).
    谭 刚。论抗战前的“移民开发西北”思潮.青海社会科学,2004(1).
    王荣华.抗战前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动机的转变。固原师专学报,2004(1).
    沈社荣。近代中国人的西北国防战略观.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子 文。2003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
    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1)。
    张喜顺,羊守森。民国时期灾荒探析.贵州文史丛刊,2004(1).
    袁 澍.民国新疆归化军探析.西域研究,2004(1)。
    答振益.民国时期回族农业经济概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陈祟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政议政活动述略--再驳“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刘敬忠。苏俄占领外蒙古及对华外交活动.史学月刊。2004(2).
    李玉伟.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2).
    李清凌。1980年以来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2)。
    李君甫,邹德秀。民国的西北开发及其教训.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刘远柱.民国初年张謇与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及实践比较。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2).
    茶洪旺。试论我国古代与民国时期的西部开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陈晓峰.对1928年陕甘在还及救济的考察.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扎 洛。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拉木登珠1938-1939年间滞留西宁问题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陈 理。抗战时期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闫丽娟.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述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刘国武。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及接管措施。史学月刊,2004(3).
    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宁夏社会科学,2004(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