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是客观存在的,经常指导着民族自治地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活动,并在这些领域起着重要作用的刑事政策。民族刑事政策是民族刑事法律的灵魂与核心,民族刑事法律是民族刑事政策的条文化与定型化,因此,民族刑事政策对于民族地区刑事变通立法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两少一宽”是我国当前典型的民族刑事政策,对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两少一宽”的研究是不够的,应当拓宽对民族刑事政策的研究领域为其系统化的理论构建而努力。民族刑事政策是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刑事法律领域的体现。尽管民族刑事政策从性质上讲,属于党的政策、刑事政策的范畴,但民族刑事政策不能仅仅把它作为党的政策或者刑事政策来研究。民族刑事政策有着自己独特的蕴涵,有着客观现实基础和充分的理论支撑,有着广泛的值得研究的领域。对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丰富民族法学、刑事政策学理论;从现实意义上讲,为民族刑事变通立法提供理论支持,指导民族地区的法律实践,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权,维护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国家稳定统一。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学属于民族法学和刑事政策学的交叉学科,对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研究需要综合利用民族法学和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规范和实证分析方法、田野调查方法、历史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刑事政策、民族刑事政策的概念入手,探讨我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重点论述民族刑事政策的结构,分别对应然(应该存在)与实然(已经实际存在的)民族刑事立法、司法、执行、社会政策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分析民族刑事政策的各种价值。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主要研究民族刑事政策制定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制定主体、制定民族刑事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民族刑事政策制定程序等内容。系统论述“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最后是本篇论文的建设性构想,论述了民族刑事政策体系构建的可能性和具体内容。
     本文由导论、结语和7章内容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探讨以“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为题的原因、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选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界对民族刑事政策缺乏系统研究,只对“两少一宽”研究较多;简述了研究思路,以民族法学和刑事政策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民族法学和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中国民族刑事政策概念的界定”。对民族刑事政策概念的认识和界定属于民族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只有对比中外有关刑事政策的不同观点,在刑事政策理论基础之上,才可能正确地分析论证民族刑事政策的概念。在民族刑事政策概念的基础之上,分析论证了民族刑事政策的特征、性质,民族刑事政策存在的客观现实和政策基础,分析了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与刑事法的关系。在我国,民族刑事政策确实长期存在,学界还没有界定过民族刑事政策的概念。民族刑事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基于控制、预防民族地区犯罪为目的,在民族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等领域所制定、执行的策略、方针、措施的总称。民族刑事政策的内容不单是指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惩治民族地区的犯罪,它还应该包括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以及如何对待犯罪被害人,如保障其权利、尊重其宗教信仰和习俗等。
     第二章“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刑事犯罪的民族刑事政策,是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原则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西周时期提出的处理民族间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民族刑事政策。以其为主线,论述了我国古代民族刑事政策的沿革。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的“从宽”、“少捕”、“少杀”等民族刑事政策,以及在刑事立法和实践确立了少数民族公民适用刑法从宽的特殊刑事责任原则。简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刑事政策的形成过程,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先后施行的刑事政策的沿革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刑事政策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对新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三章“关于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结构”。从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作用的领域不同,论证民族刑事政策应分为民族刑事立法政策、民族刑事司法政策、民族刑事执行政策和民族刑事社会政策四大类,从而基本确定了民族刑事政策的范围。从应然和实然两个方面,论述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的刑事政策,以及在民族地区立法、司法实践中,在刑事立法、司法、刑事执行、刑事社会政策中,已经有的民族刑事政策,应该有的民族刑事政策,如死刑的执行政策、死刑犯的丧葬政策等。
     第四章“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民族刑事政策的价值,是研究民族刑事政策中真理的含量,是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度量。对于中国民族刑事政策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人权价值、秩序价值、正义价值、效益价值,从理论上看,人权价值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首要的价值;正义是民族刑事政策之最高价值;效益是民族刑事政策之评价尺度;秩序价值是民族刑事政策之直接需求。
     第五章“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论证民族刑事政策制定时应遵循法治原则、科学原则、照顾民族特点等三项基本原则,剖析了影响刑事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强调了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影响。阐明了刑事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一般包括民族刑事政策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抉择和合法化等几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
     第六章“‘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两少一宽”需要进行重点论述,其基本涵义是: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贯彻此民族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我国一贯的民族政策,达到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照顾到其风俗习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这一重要的刑事政策的提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提出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民族刑事政策。论述“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重要意义、价值以及法律化问题(必要性、途径等)。
     第七章“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体系构建”,体系的构建需要民族理论、民族法学、民族社会学、犯罪学等学科的宏观理论支持。该体系应该包括:强调民族刑事立法政策的重要性,因地制宜进行民族刑事立法的刑事政策,“两少一宽”民族刑事司法政策,民族刑事司法、执行中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政策等。
     结语部分是就本文上述各部分一个纲要式的总结,表述了文章的主要观点,民族刑事政策的研究是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课题,笔者对民族刑事政策的研究、探讨仅仅带有导论性质,很多重要内容不能一一顾及。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which does exist objectively,often directs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the criminal judicature and the criminal execution in the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s of China and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ove fields.Becau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s the soul and core of ethnic criminal law,on the other hand,ethnic criminal law contains specific clauses and patterns derived from ethnic criminal policy,therefore,ethnic criminal policy is a direct instruction for accommodation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in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s.At present,"Less Arrest or Death Penalty and More Leniency" is the typical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n China,but the research on ethnic criminal policy shouldn't be limited in the scope of "Less Arrest or Death Penalty and More Leniency",instead,we should extend our scope of research to the formulation of a systematic theory on ethnic criminal policy.Ethnic criminal policy embodies the minority ethnic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law. Although ethnic criminal policy belongs to a policy of CCP in nature,it can't merely be studied as a policy of CCP.It has its distinctive implication,which is supported by adequat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ses and is worthy of extensive research.From the theoretical sense,the research on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can enrich the content of science of ethnic law and science of criminal policy;from the realistic sense,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in the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s,effectively protect the human fights of ethnic minorities,and safeguard the national unity,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China.
     Science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belongs to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science of ethnic law and science of criminal policy.The study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s in need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utilized synthetically science of ethnic law and science of criminal policy.This paper adopts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analysis,methods of field work,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etc.In this paper,the general idea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policy and ethnic criminal policy,exploring the criminal policy of our national history,emphasizing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criminal policy,discussing separately the idealistic(should exist) rights and actual(which was the actual existence) fights of the national criminal legislation,the judiciary,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olicy and analyzing the national criminal policy values based on the above.The making of ethnic criminal policy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legal principles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s,consider the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the factors concerning the formul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minority policy-making procedures,and other criminal elements.The paper also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Less Arrest or Death Penalty and More Leniency." The last part of this thesis is the constructive concept of criminal policy,which expounds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building 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system.
     This paper,apart from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asons why choose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as the title;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ethnic criminal policy which i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Less Arrest of Death Penalty and More Leniency" instead of a study from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n academic world.This part outlin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cience of ethnic law and science of criminal policy.At las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opinion and concludes the innov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the thesis.The foundation of 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its definition precisely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n criminal polici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criminal policies.Afterwards,the features and characters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groundwork,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and criminal law are dissected.In China,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but the concept of ethnic criminal policy has not been defined in academic world yet.It refers to the general name for the strategies,guidelines and measure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area of ethnic criminal legislation,judicature and execution with the aim of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the crimes in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CP.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s not only limited in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control and punish the crimes in minority areas,it should also include how to deal with minority suspects and offenders and how to treat the victims of the crime,such as respect for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ChapterⅡi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n ancient China,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was a series of measures tak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ng to the established customs,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ethnic groups,which was an important ethnic criminal policy put forwarded to handle the national relation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and this is the axi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RC,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are more leniency,less arrest and less death penalty gradually formed,and penal leniency was applicable to minority citizens.In this part,a brief sketch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s presented.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mplemented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Sichuan Province, a clear development context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ChapterⅢi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omains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it can be demonstrated from four categories,which are ethnic criminal legislation,ethnic criminal judiciary,ethnic criminal execution and ethnic criminal community.The criminal policy which applies to minority offenders is particularly dissertated from the idealistic(should exist) aspect and actual(which was the actual existence) aspect,which should or has already existed in the above four categories,such as the execution of death penalty and the funeral of convicts on the death row etc.
     ChapterⅣis "The Value Analysis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ethnic criminal policy,the value of ethnic criminal policy can be measured.As to it,the value of human rights, social order,justice and benefit are of vital importance.In the theoretical sense,the primary value is human rights;the most valuable one is justice; benefit is the criterion of evaluation;and social order is the direct demand of ethnic criminal policy.
     ChapterⅤis" The Formulation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science,and the consideration the features of ethnic groups.This part analyzes the factors which can affect the formulation of criminal policy,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minority customary law and clarifies its general procedure,which covers several interconnected and differentiated phases:defining policy. problems,establishing targets,designing proposals and legalizing the chosen ones.
     ChapterⅥis" Th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of' Less Arrest or Death Penalty and More Leniency'" The policy is elaborated in details,that is, the minority offenders should and will be granted with more mercy when their penalty is measured.This is the consistent minority policy of our country,which aims at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consolidating the stabil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granting as much special favor as possible to ethnic minorities.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for the policy after finding out how it gradually developed as it is now.Also,the importance,value and legalization of the policy are the concerns of this chapter.
     ChapterⅦi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art needs macroscopical theoretical support from national theory,science of ethnic law,national sociology and criminology,etc.The contents of the system includes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criminal legislation policy,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the policy of Less Arrest or Death Penalty and More Leniency,ethnic criminal judiciary,the policy of respecting minority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in law-implementation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 is a summary of all the parts above,which expresses the main opinion of the thesis.The research on Chinese ethnic criminal policy is a subject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Here my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ethnic criminal policy are merely basic and introductory one,therefore,some important contents are not possibl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引文
1有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刑事科学领域,刑事政策学正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参见邢冰:《刑事政策基本概念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理论学习》,2007年第10期。
    2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吴大华:《民族法律文化散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6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1994年版。
    7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8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卢建平著:《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11张智勇、夏勇:《少数民族地区非法拘禁案件调查报告》,载《现代法学》,1989年第1期。第67-69页。
    12张坚:《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地区”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载《法学》,1989年第4期,第25-26页。
    13陈光国:《藏族习惯法与藏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载《现代法学》,1989年第5期,第69-72页。
    14钱应学、星月·布松:《关于青海藏族公民强奸妇女罪的探讨》,载《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110-114页。
    15罗季常、胡启忠:《我国刑法对少数民族的适用问题初探》,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101-105页。
    16王勇:《论定罪的协调统一原则》,载《法学杂志》,1990年第1期,第16-17页。
    17张济民、张竹萍、孙明轩:《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必须实行“两少一宽”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83-89页。
    18张锡盛:《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载《比较法研究》,1991第3期,第20-28页。
    19 云保华、安南:《关于正确执行两少一宽政策的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2年第3期,第49-51页。
    20田成有:《关于民族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思考》,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1期,第30-32页。
    21赵廷光《量刑原原则新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第31-42页。
    22陈兴良教授:《刑罚存在论》,载《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4期,第34-39页。
    23赵小锁:《论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规定》,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8期,第24-27页。
    24 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121-123页。
    25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第17-29页。
    26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评估》,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第68-79页。
    27韩美秀、王楠高:《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立法探究》,《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第90-94页。
    28 夏黎阳:《论少数民族公民刑事犯罪案件中刑法及“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5-29页。
    29梁华仁、石玉春:《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第31-35页。
    30吴占英:《论我国刑法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补充权》,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3期,第110-113页。
    31华热、多杰:《用现行法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几点思考》,载《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2-117页。
    32竹怀军:《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或者补充的几个基本关系》,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50-52页。
    33 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立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2期,第1-5页。
    34 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11页。
    35 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载《人权》,2005年第5期,第34-47页。
    36 刘士国:《刑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探究》,载《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第85-87页。
    37 方也媛:《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刑法适用》,载《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第1期,第53-56页。
    38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基于法律人类学视角》,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3期,第16-24页。
    39刘文强、梁正瀚:《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刑事法律冲突探析》,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7-69页。
    40齐晓伶、王飞:《浅议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基于法律经济和实用的分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第13-18页。
    41 康耀坤:《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适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39-42页。
    42 谢望原、季理华:《宽严相济视野中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完善——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视角》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91-97页。
    43杜邈、徐雨衡:《宽严相济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中的运用》,载《政法论坛》,2008年1期,第124-130页。
    44张建军:《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犯罪现状为视角》,载《犯罪研究》,2008年第3期,第7-13页。
    45 王亚妮:《西藏刑事法律变通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46沈艳萍:《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区习惯法研究》,兰州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第46-48页。
    47 季卫东、齐海滨:《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第177-178页。
    48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主编:《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49费孝通著:《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50徐中起:《民族法研究的理论意义》,载《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第55-58页。
    51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第4-8页。
    5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
    53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54费尔巴哈被学术界誉为“近代刑事学之父”,同时也被学术界誉为“刑事政策之父”。
    55(法)米海伊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译序,第1页。
    56转引自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57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4页。
    58转引自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第3页。
    59(法)马克·安赛尔著,卢建平译:《新刑法理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89年版,第12页。
    60转引自张甘妹:《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页。
    61(法)马克·安塞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大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0年版,第12页。
    62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三民书局 1978年版,第6页。
    63(日)森本益之等著、戴波等译:《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页。
    64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1978年版,第6页。
    65(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3页。
    66(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4页。
    67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1页。
    68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
    69 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年版,第186页。
    70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
    71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
    72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73转引自谢瑞智:《犯罪与刑事政策》,台北文笙书局 1978年版,第119页。
    74参见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文笙书局 1978年版,第4页。
    75转引自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22-23页。
    76 严励:《刑事政策思想与我国的司法实践》,载《面对我国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游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77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5页。
    78甘雨沛、何鹏主编:《外国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74页。
    79王学沛:《刑事政策学刍议》,载《法学季刊》,1987年第4期,第7-11页。
    80高铭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67页。
    81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5页。
    8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68页。
    83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余叔通主编:《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578页。
    84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第2-3页。
    85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7页、第155页。
    86周振想:《论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论,第102-107页。
    87梁根林:《解读刑事政策》,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17页。
    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88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
    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89张远煌:《论刑事政策的概念》,载赵秉志主编:《刑事政策的专题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0页。
    90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页。
    91严励:《刑事政策的概念分析》,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68-75页。
    92万国海:《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7博士学位论文,第42页。
    93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94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95(台)林纪东著:《刑事政策学》,正中书局 1969年第4版。
    96(台)张甘妹:《刑事政策》,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79年版,第2-3页。
    97(台)谢瑞智著:《刑事政策原论》,台北 1978年版,第7页。
    98林山田:《刑事政策之概念及其最新趋势》,载《刑事法论丛》(一),台湾兴丰印刷厂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34-336页。
    99严励:《刑事政策的概念分析》,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68-75页。
    100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 1998年,第135页。
    101万国海:《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7博士学位论文,第37页。
    10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页。
    103曲新久教授认为:刑事政策以有效地将犯罪控制在可以为国家、社会所容忍的范围之内,而不以消灭犯罪为目的,刑事政策并不认为犯罪可以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被彻底消灭,“消灭犯罪”是一个过高的不能为经验所验证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从而容易使刑事政策实践出现严重的偏差。犯罪学以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为其展开的逻辑起点,现在已是共识。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以及不可被消灭,但可以被防止也应当是刑事政策的逻辑起点。参见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页。
    104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11月7日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全党都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是对当前搞好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105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76页。
    106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载《人权》,2005年第5期,第34-47页。
    107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109有学者用“中国古代的类刑事政策”来称呼古代的刑事政策。参见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10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3页。
    111 《吕氏春秋·古乐》。
    112 《礼记·王制》。
    113吴大华:《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犯罪控制的研究》,载《云南法学》,1999年第3期,第54-60页。
    114 《礼记·王制》。
    115 《汉书·陈宠传》。
    116 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第4页。
    117 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第23页。
    118 《后汉书·巴郡南蛮传》。
    119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第4-8页。
    120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0页。
    121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第141-142页。
    122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123田莉姝:《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85-89页。
    124《光绪会典事例》卷63。
    125田莉姝:《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85-89页。
    126《乾隆会典则例》卷80,《理藩院、理刑清吏司》。
    127 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128 《清史稿·刑法制》。
    129 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130 《大清会典》卷68。
    131 《理藩院则例》卷首。
    132 《元典章·刑部十一·强窃盗》。
    133 《元史·刑法志》。
    134同上。
    135同上。
    136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
    137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139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的实践与反思》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1-65页。
    140吴大华:《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论》,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第22-25页。
    143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审判篇》第二章第二节政策与法律部分。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363
    144罗瑞卿1956年9月19日报告:《我国肃反斗争的主要情况和若干经验》,载《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人民出版社 1980年1月第1版,第473页。
    145 马克昌:《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421页。
    146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出版,第351-384页。
    147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第258页。
    148本节较多地参考了《凉山州志》的部分资料。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部分。http://szb.lsz.gov.cn/zz.aspx?startid=23271&endid=23363&imgid=11。
    149现在的凉山州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昌地区和原凉山州合并而成。故本节内容涉及原西昌地区和原凉山州两个地方。
    150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审判篇》第二章第一节政策与法律部分。http://szb.lsz.gov.on/read.aspx?id=23363。
    151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审判篇》第二章第一节制度与程序部分。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361。
    152 同上。
    155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公安篇》第一章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镇反运动。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366。
    156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公安篇》第二章第一节专项打志。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369。
    157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检察篇》第六章第二节调查研究。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346。
    158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审判篇》第二章第一节制度与程序部分。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361。
    159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吉林大学,2008博士学位论文,第47页。
    160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173页。
    161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第4-8页。
    162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 2002年版,第65页。
    166李学斌:《论党的刑事政策与我国刑法的关系》,载《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第78-82页。
    167同上。
    168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
    171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载《人权》,2005年第5期,第34-47页。
    178李健、邵栋豪:《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刑事立法权的追问、批判与重构——兼与竹怀军先生商榷》,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第25-27页。
    179竹怀军:《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几个基本关系》,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第50-52页。
    180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 2002年版,第57页。
    181赵秉志教授称之为“对少数民族公民适用从宽的刑事责任原则”,参见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182 当然“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也包含有民族刑事立法政策的内容,如“少杀”政策,也应当是刑事立法政策之一。
    186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的实践与反思》,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1-65页。
    187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第1-4页。
    188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189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190刘革强、龙兴盛:《“轻刑化”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检察日报》,2006年9月28日。
    191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192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第1-4页。
    193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 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1页。
    194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第1-4页。
    195杨怀武:《刑事政策: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价值选择》http://60.31.197.14/jwzt/jcwz/274.shtml
    196同上。
    197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419页。
    204参见文山州中级人民法院内部的规章《刑事案件死刑执行规则》第7条。
    205侯国云、侯艳:《论死刑执行方法的改革》,载《云南法学》,1999年第2期。第21-26页。
    209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第1-4页。
    210西藏自治区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有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民族节日众多,他们不仅过藏族传统的藏历新年、雪顿节,还要过汉族的春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节日放假1至7天不等。参见谭敏、德基措:《西藏法制报》http://www.tibetinfor.com.cn/zt/zt2002003618142956.htm.
    211参见1998年《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新进展》白皮书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的政治权利》部分。
    212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第1-4页。
    213同上。
    217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5页。
    218转引自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第3页。
    219周光权:《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16-20页。
    220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3页。
    221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75页。
    222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 2002年版,第52-53页。
    223王牧:《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83页、第391页。
    224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8页。
    225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2页。
    226周光权:《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16-20页。
    227周光权:《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16-20页。
    228周光权:《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16-20页。
    229张群、张松:《中国少数民族的“赔命价”习惯法及其启示》,载《法律史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http://www.fatianxia.cn/paper/31757/
    230参见张济民主编:《诸说求真——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231《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载《西藏日报》,2002年8月2日。
    232“帕措”系藏语。“帕”意为父亲;“措”意为集团或群体。帕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延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父系制宗族群体。
    233衣家奇:《“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11页。
    234衣家奇:《“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11页。
    235[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页。
    236邹敏:《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调适——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为例》,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79-83页。
    237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9页。
    238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29-37页。
    2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页。
    2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39页。
    241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
    242[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第920页。转引自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29-37页。
    243孙国华:《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82页。转引自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29-37页。
    244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理论》,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1页。
    24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3页。
    246严励:《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3年第5期,112-123。
    247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29-37页。
    248吕文江、刘军:《论刑事政策的价值》,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96-102页。
    249候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4博士学位论文,第88页。
    250张训:《论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四川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251武玉红:《刑事政策概念辨析》,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第48页。
    25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5页。
    253龙久顺:《“宽严相济”视野下对少数民族“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的反思》,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9-23页。
    25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25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252。
    256吕文江、刘军:《论刑事政策的价值》,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57梁华仁、石玉春:《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31-35页。
    258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203页。
    259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 2002年版,第230页。
    260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18页。
    261我国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62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19页。
    263少数民族在国际公约中存在很多不同称谓,如“种族”、“土著和部落人民”、“少数人”、“土著人民”等。
    264中国于1981年12月29日交存加人书,1982年1月28日公约对中国生效。
    265中国于1983年4月18日,无保留地提交加入书,同年5月18日公约对中国生效。
    269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17页。
    270 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271 拙文:《民族法学与法律人类学若干问题比较》,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40-43页。
    272 吴大华:《新中国民族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吴大华主编:《民族法学讲座》,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79页。
    273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7页。
    274 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实施的范围包括分布在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县城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国“兴边富民行动”实际投入资金已达150亿元,兴建兴边富民项目数万个,2100多万人受益。
    275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20页。
    276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277 参见《凉山州志》。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3118
    278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20页。
    27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80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28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第19页。
    28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第12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83 赵龙庚:《从世界民族分裂主义看车臣危机》,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2期。
    28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新华社,2002年1月21日。
    285 赵龙庚:《从世界民族分裂主义看车臣危机》,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2期。
    286 赵龙庚:《从世界民族分裂主义看车臣危机》,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2期。
    287 甘雨沛、何鹏主编:《外国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288 储槐植教授认为刑事政策可以定义为国家和社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诸多处遇手段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目的的方略。储槐植:《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载《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梁根林教授把刑事政策的主体界定为“国家和社会整体”,梁根林:“解读刑事政策”,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89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3页。
    290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22-134页。
    295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25页。
    296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第25页。
    297 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298 华热、多杰:《用现行法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几点思考》,载《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2-117页。
    299 沈艳萍:《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区习惯法研究》,兰州大学,2007硕士论文,第46-48页。
    300 邹敏:《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调适——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为例》,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79-84页。
    301 张智勇、夏勇:《少数民族地区非法拘禁案件调查报告》,载《现代法学》,1989年第1期,第67-69页。
    302 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303 罗季常、胡启忠:《我国刑法对少数民族的适用问题初探》,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101-105页。
    304 张锡盛:《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载《比较法研究》,1991第3期,第20-28页。
    305 梁华仁、石玉春:《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第31-35页。
    306 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
    307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评估》,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第68-79页。
    308 赵小锁:《论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规定》,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8期,第24-27页。
    309 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页。
    310 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311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1页。
    312 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348-351页。转引自吴大华:《论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理念、政策与制度》,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61-165页。
    313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3页。
    314 吴大华:《论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理念、政策与制度》,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61-165页。
    315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7页。
    316 夏黎阳:《论少数民族公民刑事犯罪案件中刑法及“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5-29页。
    317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3页。
    318 参见秦德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历史考察》http://www.law-lib.com。
    319 张小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时代精神》,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第135-140页。
    320 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351页。转引自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1页。
    321 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322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7页。
    323 季理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实践与完善初探》,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页。
    324 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3页。
    325 王亚妮:《西藏刑事法律变通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326 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121-123页。
    327 罗季常、胡启忠:《我国刑法对少数民族的适用问题初探》,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101-105页。
    328 《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329 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330 龙久顺:《“宽严相济”视野下对少数民族“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的反思》,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9-23页。
    331 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351页。转引自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1页。
    332 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333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8页。
    334 韩美秀、王楠高:《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立法探究》,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第90-94页。
    335 吴大华:《论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理念、政策与制度》,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61-165页。
    336 张坚:《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地区”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载《法学》,1989年第4期,第25-26页。
    337 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121-123页。
    338 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第65-72页。
    339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5页。
    340 张坚:《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地区”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载《法学》,1989年第4期,第25-26页。
    341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5页。
    342 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基于法律人类学视角》,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3期,第16-24页。
    343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页。
    344 夏黎阳:《论少数民族公民刑事犯罪案件中刑法及“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5-29页。
    345 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346 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载《人权》,2005年第5期,第34-47页。
    347 雷堂:《论国家刑事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3页。
    348 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页。
    349 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0页。
    350 《长沙公审新疆维族特大黑社会团伙案》,载《长沙晚报》,2008年11月22日。
    351 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264页。
    352 康耀坤:《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适用》,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39-42。
    353 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页。
    354 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358 陈潭:《浅论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载《行政与法》,2001年第1期,第53-55页。
    359 彭谦:《关于民族政策法律化问题》,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第4期,第29-35页。
    360 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载《人权》,2005年第5期,第34-47页。
    361 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121-123。
    362 龙久顺:《“宽严相济”视野下对少数民族“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的反思》,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9-23页。
    363 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载《人权》,2005年第5期,第34-47页。
    364 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365 翟长玺:《论我国刑事政策的体系及其价值取向》,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366 何秉松、王桂萍:《刑事政策学体系探索》,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第3-11页。
    367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368 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369 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4页。
    370 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371 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72 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373 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第4-8页。
    374 安军:《试论宽严相济背景下我国刑事政策体系的构建——以基本刑事政策为视角》,载《中国商界》,2008年第4期,第160-161页。
    375 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1]马克昌.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肖扬.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3]吴大华.民族法律文化散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高铭碹、王作富.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费孝通文集,第8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6]何秉松.刑事政策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7](法)米海伊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杨春洗.刑事政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
    [10](法)马克·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9.
    [11]张甘妹.刑事政策.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
    [12]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三民书局,1978.
    [13](日)森本益之等.刑事政策学(戴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4](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5]谢望原、卢建平等.中国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谢瑞智.犯罪与刑事政策.台北:台北文笙书局,1978.
    [17]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8]郑传坤.公共政策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9]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0]徐中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21]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2]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等.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3]杨春洗.刑事政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4]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
    [25]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6]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7]王牧.犯罪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8]张济民.诸说求真——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30]孙国华.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1]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5]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6]张穹、阮齐林.毛泽东法律思想初探.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
    [37]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38]苏钦.中国民族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39]吴宗金.中国民族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0]张冠梓.论法的成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游伟.上海刑事法学者主体演讲—理念与实践—面向我国刑事司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2]张晓辉.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43]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4]陈云生.宪法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5]李鸣.中国近代民族自治法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6]张文山等.自治权理论与自治条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7]杨侯第.中国民族法制讲话.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8]杨侯第、吴仕民.民族法制教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49]戴小明等.民族法制问题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0]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51]史筠.民族法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2]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3]吴宗金.中国民族立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54]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56]方慧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8]张锡盛、金黎燕等.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的实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59]刘远.刑事政策哲学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邢冰.刑事政策基本概念若干争议问题研究.理论学习,2007,10.
    [2]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中国法学,1988,5.
    [3]张智勇、夏勇.少数民族地区非法拘禁案件调查报告.现代法学,1989,1
    [4]张坚.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地区“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法学,1989,4.
    [5]陈光国.臧族习惯法与藏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法学,1989,5.
    [6]钱应学、星月·布松.关于青海藏族公民强奸妇女罪的探讨.青海社会科学,1989,6.
    [7]罗季常、胡启忠.我国刑法对少数民族的适用问题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2期.
    [8]王勇.论定罪的协调统一原则.法学杂志,1990,1.
    [9]张济民、张竹萍、孙明轩.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必须实行“两少一宽”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10]张锡盛.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比较法研究,1991,3.
    [11]云保华、安南.关于正确执行两少一宽政策的探讨.中国刑事法杂志,1992,3.
    [12]田成有.关于民族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思考.现代法学,1995,1.
    [13]赵廷光.量刑原则新探.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4.
    [14]陈兴良教授.刑罚存在论.政治与法律,1995,4.
    [15]赵小锁.论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规定.人民司法,2000,8.
    [16]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现代法学,2001,1.
    [17]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金陵法律评论,2001,2.
    [18]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评估.政法论坛,2002,4.
    [19]韩美秀、王楠高.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或补充立法探究.法学评论,2001,5.
    [20]夏黎阳.论少数民族公民刑事犯罪案件中刑法及“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
    [21]梁华仁、石玉春.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政法论坛,2001,2.
    [22]吴占英.论我国刑法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补充权.河北法学,2004,3.
    [23]华热、多杰.用现行法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几点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04,3.
    [24]竹怀军.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或者补充的几个基本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04,5.
    [25]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立法控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2.
    [26]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7]吴大华.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人权,2005,5.
    [28]吴大华.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犯罪控制的研究.云南法学,1999,3.
    [29]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见:谢望原、张小虎,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0]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的实践与反思.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期.
    [31]吴大华.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论.青海民族研究,2005,2.
    [32]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1.
    [33]吴大华.论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理念、政策与制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4]刘士国.刑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探究.理论学刊,2005,4.
    [35]方也媛.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刑法适用.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6]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基于法律人类学视角.犯罪研究,2006,3.
    [37]刘文强、梁正瀚.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刑事法律冲突探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
    [38]齐晓伶、王飞.浅议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基于法律经济和实用的分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2.
    [39]康耀坤.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适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0]谢望原、季理华.宽严相济视野中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完善——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视角.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1.
    [41]杜邈、徐雨衡.宽严相济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中的运用.政法论坛,2008,1.
    [42]张建军.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犯罪现状为视角.犯罪研究,2008,3.
    [43]徐中起.民族法研究的理论意义.思想战线,1994,4.
    [44]季卫东、齐海滨.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中国社会科学,1987,1.
    [45]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
    [46]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见: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8.
    [47]严励.刑事政策思想与我国的司法实践.见:游伟,面对我国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8]王学沛.刑事政策学刍议.法学季刊,1987,4.
    [49]周振想.论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1.
    [50]梁根林.解读刑事政策.见: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1]远煌.论刑事政策的概念.见:赵秉志,刑事政策的专题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2]严励.刑事政策的概念分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3.
    [53]林山田.刑事政策之概念及其最新趋势.见:刑事法论丛(一).台湾兴丰印刷厂有限公司,1997年.
    [54]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见:刑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5]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2.
    [56]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法学研究,1996,5.
    [57]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民族研究,1992,1.
    [58]田莉姝.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4.
    [59]李学斌.论党的刑事政策与我国刑法的关系.河北学刊,2002,1.
    [60]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3.
    [61]王培英.关于刑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变通权的规定问题.民族论坛,2000,4.
    [62]李健、邵栋豪.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刑事立法权的追问、批判与重构——兼与竹怀军先生商榷.法学杂志,2005,5.
    [63]竹怀军.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几个基本关系.法学杂志,2005,2.
    [64]赵秉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中国法学,1988,5.
    [65]刘革强、龙兴盛.“轻刑化”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检察日报,2006年09月28日.
    [66]侯国云、侯艳.论死刑执行方法的改革.云南法学,1999,2.
    [67]周光权.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1.
    [68]衣家奇.“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3.
    [69]邹敏.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调适——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为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70]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法学评论,2004,3.
    [71]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哲学研究,1993,9.
    [72]严励.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3,5.
    [73]吕文江、刘军.论刑事政策的价值.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1.
    [74]武玉红.刑事政策概念辨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
    [75]龙久顺.“宽严相济”视野下对少数民族“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的反思.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5.
    [76]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金陵法律评论,2001秋季卷.
    [7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见: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4.
    [78]赵龙庚.从世界民族分裂主义看车臣危机.东欧中亚研究,2002,2.
    [7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新华社,2002年01月21日.
    [80]储槐植.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见:刑事一体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1]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1.
    [82]张小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时代精神.江海学刊,2007,1.
    [83]季理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实践与完善初探.见:谢望原、张小虎,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84]长沙公审新疆维族特大黑社会团伙案.长沙晚报.2008年11月22日.
    [85]陈潭.浅论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行政与法,2001,1.
    [86]彭谦.关于民族政策法律化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4.
    [87]何秉松、王桂萍.刑事政策学体系探索.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5.
    [88]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上海大学学报,2004,4.
    [89]安军.试论宽严相济背景下我国刑事政策体系的构建——以基本刑事政策为视角.中国商界,2008,4.
    [90]南杰.隆英强、孟繁智.藏族习惯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考——从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赔血价”谈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91]罗瑞卿.我国肃反斗争的主要情况和若干经验.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王亚妮.西藏刑事法律变通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2]沈艳萍.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区习惯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3]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
    [4]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5]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
    [6]万国海.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
    [7]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8]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9]张训.论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
    [10]雷堂.论国家刑事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11]翟长玺.论我国刑事政策的体系及其价值取向:[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
    [1]吕氏春秋·古乐
    [2]礼记·王制
    [3]汉书·陈宠传
    [4]后汉书·巴郡南蛮传
    [5]光绪会典事例.卷63
    [6]乾隆会典则例.卷80.理藩院、理刑清吏司
    [7]清史稿·刑法制
    [8]大清会典.68
    [9]理藩院则例.卷首
    [10]元典章·刑部十一·强窃盗
    [11]元史·刑法志
    [1]1960年10月,西藏工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镇反工作的指示.
    [2]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
    [3]国务院.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新进展.白皮书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的政治权利.1998年.
    [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等关于对监所罪犯假释工作的规定(2007修改).2007年7月1日施行.
    [5]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西藏日报,2002年8月2日.
    [1]#12
    [2](日)藤木哲也.刑事政策讲义.青林书院.1987.
    [3](美) Robert Eyestone,The Threads of Public Policy:A Study in Policy Leadership、Indianapolis:Bobbs-Merril 1971、
    [4](英) Andrew Rutherford Ed、,Criminal Policy Making,Published 1997 b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5](英) Andrew Rutherford,Transforming Criminal Policy,Published 1996by Waterside Press.
    [6][英]Crime and Criminal Policy in Europe,Edited by Roger Hood,First published in 1989 by University of Oxford;The Changing Face of Crime and Criminal Policy in Europe,Edited by Roger Hood and Nestor E Courakis.
    [7]《日本的犯罪与刑事政策》。Minoru Shikita,Shinichi Tsuchiya,Crime and Criminal Policy in Japan,Springer-Verlag New York,Inc、1992.
    [8](英)安德鲁、卢瑟福编:《刑事政策的制定》。Criminal Policy Making,Edited by Andrew Rutherford(Faculty of Law,University of Southamption),Published b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7.
    [9][英]罗吉尔、胡德:《欧洲的犯罪与刑事政策》。Roger Hood,Crime and Criminal Policy in Europe,First published in 1989 by University of Oxfor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