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历史。河南在中国区域人口史和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使这一地区的历史人口与土地问题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古代人口最为稠密、土地开发最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唐宋以后,河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渐衰退,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人口调查统计制度,深刻影响着明代以降河南人口数据的性质。明初到近代,河南的人口调查和登记制度,从户帖制到黄册、里甲制,从人丁编审到厉行保甲,从警察制再到保甲制,不断地在民政行为和财政行为之间变换,人口统计的对象也从全体人口到部分人口再到全体人口。只有明太祖、乾隆至道光等少数时期的历史人口数据较为可靠。1953年,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举行,河南人口有了准确的数字统计。
     明初以降的近六个世纪,除了明末清初的短暂下降,河南的人口持续增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和崇祯三年(1630年),人口数量分别为278万和1150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达到1986万,1935年3457万人。至1953年人口普查,河南的人口增长到4421万。明初至1953年河南人口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倾斜的“N”字型曲线。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河南人口的性别、职业、城乡结构中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明初河南土地大量荒芜,经过多年的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万历时期的土地清丈数据表明,晚明河南的耕地面积超过1亿亩。明末清初战争的破坏,使大量耕地再次抛荒,经过康熙一朝的垦荒,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到8703万亩,至乾隆中期,荒地基本开垦完毕,耕地面积在1.11亿亩左右。民国后期频繁的战争使河南耕地面积从1935年的1.14亿亩下降到1946年的9800多万亩。明初以降河南土地利用状态表现为从“荒”(非耕地)到“熟”(耕地)和从“熟”到“荒”两个相反的过程。
     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使明初以降河南的人地比率不断下降,人均耕地面积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14.6亩下降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10.0亩,再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6.2亩,进而至1953年的2.9亩。人地关系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不断转化。相应地,明代以降河南的农业生产技术、种植结构、粮食产量、土地关系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诸要素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In a sense,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land.Henan is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economy,whichmakes the studies of the changes of its population over time and the relevant issues ofland meaningful both within and beyond the academy.
     Situated in China proper,Henan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and firstexplored and developed regions in ancient time. Since the Tang-Song Period,Henanhas declined not only economically,but also politically and culturally.
     The attributes of the populations in Henan since the Ming Dynasty are largelydefined by how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From the early Ming to theRepublican Era,the approach of census and registration constantly changed to meetthe needs of civil and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s. Sometimes the whole region wascovered,sometimes not. In that sense,only a few statistical data such as thosecollected in the reigns of Ming Taizu,Qianlong,Jiaqing and Daoguang can behistorically reliable. The first modem census in Henan was launched in 1953 which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accurate statistics of its population.
     Since the Early Ming Period,the population in Henan has kept growing for sixcenturies,except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In the year 1391,the populationwas 2,782,670,and 11,498,942 in 1630. The year 1776 saw a population of19,858,053,while the year 1935,34,573,236.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conducted in1953,the population reached 44,214,594. Hence,the graph of the population inHenan from the Early Ming to the year 1953 is an“N”curve. The proportions of sex,profession,and city planning went through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along with the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vase deserted land had been turned into agrarian land due to the years longreclamation since the early Ming. In the reign of Wanli,the cadastration demonstrateda considerate vast agrarian land up to over 100 million Mu. A good deal of it wasdeserted again due to the devastating war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In thereign of Kangxi,it was reclaimed up to 87 million Mu. And almost all the desertedland was exploited in reign of Qianlong,yielding about 111 million Mu of agrarianland in total. The continual war in the Late Republican Era resulted in the shrinkageof the agrarian land from 114 million Mu in 1935 to 98 million Mu or so in 1946. Tosum up,the degree of the agrarian exploiture in Henan swung between the twoextremes of under-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and agrarian land resulted in a decline of the averageacreage per person,from 14.6 Mu in 1391 to 10.0 Mu in 1600,again from 6.2 Mu in1767 to 2.9 Mu in 1953. The t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was never relieved for good. This partly led to some evident changes of the elementsconsidering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hips such as agrarian technology,thevariety of planting,the output of the grain,ownership and tenancy.
引文
①[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②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序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③参见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④[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⑤王志刚等:《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李根蟠先生访谈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①对人口史的学科地位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按照人口史的母体学科—人口学的学科地
    位,界定人口史的学科地位(学术界对人口学学科地位的不同看法,参见刘铮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
    会学》“人口学”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页)。按照这个标准,学者们又有两种不
    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人口学是社会学或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因而人口史也是经济史或社会史的组成部
    分。在美国,人口学被多数人口学家视为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人口史多被认为是社会史的组
    成部分。在欧洲、日本和苏联等国,多数学者把人口学更多地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因而人口史更多地是
    与经济史密切相联。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学研究机构都设于经济学系或经济学院之下,人口
    史作为经济史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另一种意见认为人口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人口史也是一门
    独立的学科。二是按照人口史本身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来界定其学科地位。如葛剑雄就指出,在讨论人
    口史(population history)与社会史(social history)、经济史(history ofeconomy)的关系时,不必拘泥于其母体
    学科之间的现实关系,而应该着眼于它们自身的联系,因此他认为人口史尽管与社会史、经济史关系密切,
    但既不是社会史的一部分,与经济史之间也不是主从关系,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第一卷《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5页)。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学理上的争端,单从目
    前的研究实践来看,人口史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与经济史、社会史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
    ②1996年,袁祖亮和袁延胜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对20世纪
    中国古代人口史的研究的总体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参见袁祖亮、延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③《食货》1935年第3卷第2期。
    ④《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⑤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7年第43期。
    ⑥《人文科学学报》1943年第2卷第1期。
    ①《东方杂志》第23卷第2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
    ③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北京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
    ④Ho Ping-ti,Studyon thePopulation ofChina,1368-1953.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该书的中译本2000
    年第二次修订出版,更名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0年版。
    ⑤Dwight P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 969.中文版
    《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①)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②上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正文相关章节和余论中有较多的引述和详细的评论。
    ③全汉昇、王业键:《清代人口的变动》,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
    ④千里、大同:《塞纳河畔两史家8法国当代著名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贾永吉与魏丕信及其研究成果简介》,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⑤[美]施坚雅:《19世纪四川的人口—从未加核准的数据得出的教训》,载《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
    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⑥)James Lee & Wang Feng,One Quarter of Humanity:Malthusian Mythology and Chinese Realities,Harvard
    ulniversityPress,1999.中译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①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2年版。
    ②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与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①樊树志:《中国人口史研究的新高度—评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
    ②王守稼、缪振鹏:《明代户口流失原因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③王其榘:《明初人口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王育民:《明代户口新探》,《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葛剑雄:《明初全国户口数并非“丁”数—与王其榘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4期;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田培栋:《明代人口变动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栾成显:《明初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④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李广廉:《对明代户口的一些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期。
    ②陈桦:《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③马小鹤:《清代前期人口数字勘误》,《复旦学报》1980年第1期;周源和:《清代人口统计析疑》,《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郭松义:《清初人口统计中的一些问题》,《清史研究集》第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慧《清代人口计量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④潘喆、陈桦:《论清代的人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⑤陈锋:《也谈清初的人丁统计问题》,《平准学刊》第五辑,光明日报社1989年版。
    ⑥王晓林、吴吉远:《清代保甲制度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
    ⑦王云俊:《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⑧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⑩迟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 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2 牛健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安介生:《明代山西藩府的人口增长与数量统计》,《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③张爱民:《近代安徽人口的变迁》,《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④王家忠:《明代海南人口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2期。
    ⑤李令福:《明代山东省人口发展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⑥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经济评论》1994年第2期。
    ⑦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李玉文:《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李竞能主编:《天津人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
    ⑧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⑨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⑩李永芳、周楠:《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1 苏新留:《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以明代河南为中心》,《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12 王天奖:《近代河南人口估测》,《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3 彭勇:《试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中州学刊》2003年第1期。
    14 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郑发展:《民国 时期河南人口统计调查述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冉绵惠:《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赣鄂皖豫四省的前期推行》,《天府新论》2005年第3期。
    ①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齐鲁书社1988年版)等工具书进行的统计。
    ③据《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王志刚:《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李根蟠先生访谈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①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页,
    ②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③张建成:《经济史的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台湾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
    ③《河南省地方文史资料丛编之一》,1981年版。
    ④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总论》,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①参见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12页。
    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河南一》。
    ①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以上叙述参考了程有为主编《河南通史》(第一卷)的有关内容,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④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⑤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⑥《诗经·周颂·噫嘻》。
    ⑦《诗经·周颂·载芟》。
    ①《史记》卷9,《高祖本纪》。
    ②《汉书》卷89《黄霸传》。
    ③《后汉书》卷49,《王符传》。
    ④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①《明史》卷2《太祖本纪二》。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河南一》,
    ③《明通鉴·纪一》卷1。
    ④《皇明诏令·初定南北京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明史》卷75《职官志四》。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④《明宣宗实录》卷63,宣德五年二月癸巳。
    ⑤《明史》卷76《职官志》。
    ①《明史》卷90《兵志二》。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梁方仲:《〈明史·贪货志〉第一卷笺证》,《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①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②也有学者认为黄册制度是与户帖制度并行的,前者是由后者类编而成,前者十年全国一造,后者每年由地方有司核实更改(见梁方仲《明代的户帖》,《人文科学学报》1943年第二卷第1期,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但检读明代史籍,除了梁氏所举万历《福宁府志》和《武进县志》外,未见有关于黄册制度与户帖制度并行的记录,作为有明一代的重要赋役制度的黄册制度,如果其编制是以户帖为基础,那么史籍没有理由不予记载。相反,史籍记载黄册编造的依据是政府发给民户的“清册供单”,而非户帖。因此梁方仲所举福宁府和武进县的情况,或许在个别地方存在,但也许不能视为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
    ③傅维鳞:《明书》卷68《赋役志》。
    ①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25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203,洪武二十三年八月甲戌。
    ③关于里一级黄册的数量与内容,学术界颇有争议。梁方仲认为每里各造册两份,一份上缴州县,一份存留本里以供考查;州县汇总各里黄册数据,另造两份类册,一份上缴于府,一份存留;同样,府另造两册,其一上缴于布政司,布政司同样另造上缴于户部,而户部则根据各省数据另造,进呈皇帝“御览”。照他的说法,每一级政府只有直接下一级的黄册,最后存于南京后湖的只有各布政司所造的黄册,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而他举出的例证,康熙《无锡县志》的记载“每图民册,解京、解府、解县,并县存草册,共四本”却不支持他的说法(见梁方仲《〈明史·贪货志〉第一卷笺证》,《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又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栾成显认为里级黄册有三种:一是进呈册,又称正册,即大造黄册时每里所造上缴户部的黄册正本。二是存留册,为存留于司府州县的副本。三是草册,为大造时各里最初攒造的黄册草稿(见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
    ①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1958年第3期。
    ②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75页。
    ③正德《汝州志》卷1《沿革》;卷3《户口》。
    ④嘉靖《太康县志》卷4《户口田赋》。
    ⑤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⑥梁方仲:《明代的黄册》,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⑦张民服:《试论明代的人口管理》,《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①《明史》卷77《食货志》。
    ②民国《确山县志》卷7《职官》。
    ③嘉靖《海宁县志》卷2《田赋志·徭役》。
    ①梁方仲:《明代的黄册》,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民国丛书》第4编第23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5版影印,第175页。
    ③丘濬:《大学衍义补》卷31《制图用·傅算之籍》。
    ④万历《大明会典》卷20《户部七·黄册》。
    ①[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140,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卷214,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
    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④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⑤[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页。
    ⑥栾成显:《明代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⑦嘉靖《鄢陵县志》卷3《田赋志·户口》。
    ⑧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户口》。
    ①[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②栾成显:《明代黄册登载事项考略》,《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嘉靖《商城县志》卷3《图籍志》。
    ④嘉靖《真阳县志》卷6《田赋志》。
    ⑤嘉靖《光山县志》卷4《田赋志》。
    ①《明宣宗实录》卷69,宣德五年八月乙未。
    ②丘濬:《大学衍义补》卷31《制图用·傅算之籍》。
    ③谈迁:《海昌外志·食货志·户口》。
    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18《户口登记之异》。
    ⑤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录万历《福州府志》。
    ⑥嘉靖《夏邑县志》卷2《田赋》。
    ⑦嘉靖《固始县志》卷4《户口田亩》。
    ⑧[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页。
    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录万历《福州府志》。
    ⑩《皇明条法事类纂》下卷《禁约江西大户逼迫放纵佃仆为盗,其窝盗三名以上充军例》。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20《户部七·赋役》。
    ②茅元仪:《野航史话》卷1。
    ③朱健:《古今治平略》卷1《国朝田赋》。
    ④《明宣宗实录》卷72,宣德五年十一月。
    ⑤《明史》卷187《何鉴传》。
    ⑥《明史》卷77《食货志》。
    ⑦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①[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64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页。
    ②如《清世祖实录》卷87:户部奏言“故明旧例,各直省人丁,或三年或五年查明造册,谓之编审”。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
    ①陈桦:《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②聂红琴:《清代前期的户籍和赋役》,《史林》2001年第1期。
    ③盛百二:《编审论》,《清经世文编》卷30《户政五》。
    ①黄六鸿:《论编审》,《清经世文编》卷30《户政五》。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
    ④顺治《阌乡县志》卷1《疆域·里甲》。
    ⑤顺治《邓州志》卷10《赋役志·里甲》。
    ⑥民国《淮阳县志》卷1《舆地》。
    ⑦民国《林县志》卷1《地理上》。
    ①光绪《南阳县志》卷5《田赋》。
    ②聂红琴:《清代前期的户籍和赋役》,《史林》2001年第1期。
    ①《清经世文编》卷30《户政五》。
    ②民国《汜水县志》卷4《赋役志·户口》。
    ①《清圣祖实录》卷249,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②康熙朝《东华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乙亥。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
    ④康熙朝《东华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乙亥。
    ⑤《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
    ①《大清会典则例》卷33《户部·户口下》。
    ②《大清会典则例》卷33《户部·户口下》。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
    ④傅恒:《钦奉恩诏事》,《乾隆朝户科题本·田赋地丁户籍类》,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初十日。
    ⑤参见陈桦:《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①《清史稿》卷120《食货志一》。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23《职役考三》。
    ③《清高宗实录》卷133,乾隆五年十二月丙辰。
    ④《大清会典则例》卷33《户部·户口下》。
    ①《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5《户口考一》。
    ②乾隆《嵩县志》卷11《里保》。
    ③光绪《浚县志》卷3《方域·保甲》。
    ④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
    ①乾隆《唐县志》卷3《赋役志·户口》。
    ②乾隆《洛阳县志》卷2《地理》,卷4《田赋》。
    ③陈桦:《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④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35版,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3册,第225页,
    ①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②乾隆《续河南通志》卷30《户口一》。
    ③《皇朝政典类纂》卷20《户役一》。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历年《汇造各省民数谷数清册》卷首。转引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⑤《皇朝政典类纂》卷20《户役一》。
    ①以上关于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清政府完善保甲制度的叙述参考了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3页的内容。
    ②朱云锦:《豫乘识小录·户口说》,《清经世文编》卷30《户政五》。
    ③[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02页。
    ①《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5《户口考一》。
    ②[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一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4页。
    ③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④民国续印咸丰《郏县志》卷5《政典志》。
    ⑤民国《西华县志》卷5《民政志·保甲》。
    ①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8《民政·保甲》。
    ②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③宣统《项城县志》卷14《丽藻志》。
    ④民国《正阳县志》卷1《地理志》,卷2《政治志》。
    ①《清德宗实录》卷505,光绪二十八年九月。
    ②民国《新安县志》卷6《民政·警卫》。
    ③民国《淮阳县志》卷4《民政》。
    ④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民国丛书》第4编第23册,影印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附录第548~549页。
    ⑤《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第四册,台湾考正出版社1962年版。
    ⑥《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第四册,台湾考正出版社1962年版。并参见杨子慧、张庆五:《中国历代的人口与户籍》,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107页。
    ①[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8、91页。
    ②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兼评米红等人论文及其它有关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③民国《正阳县志》卷2《政治志·民政》。
    ①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②民国内政部《内政年鉴》第六章《户籍行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02页。
    ③公安部户政管理局编:《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137页,167~172页。
    ①《河南选举总监督致筹备国会事务局电》,民国《政府公报》,民国元年十二月初五日,第280号,上海书店影印版。
    ②《国民政府内政部档案·县组织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宗号:12(6)—9478。
    ③民国《鄢陵县志》卷11《自治志》。
    ④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⑤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5页。
    ①民国《通许县新志》卷3《田赋志·户口》
    ②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户口》。
    ③《县治户口编查规则》,公安部户政管理局编:《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172页。
    ④民国《新安县志》卷6《民政·保甲》;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6《民政·保甲》。
    ⑤民国《河南新志》卷14《职官》。
    ⑥民国《河南新志》卷14《职官》。
    ①民国政府内政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宗号12—0253。
    ①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②[美]德怀特·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
    ③陈达:《现代中国人口》(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④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讲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93页。
    ⑤民国《鄢陵县志》卷10《政治志·户口》。
    ⑥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8《民政·保甲》。
    ⑦民国《太康县志》卷2《舆地志》。
    ①民国内政部编:《内政调查统计表》,第16期,1934年12月。
    ①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②《河南日报》,1953年9月19日,第3版。
    ①苑斌、宋毅、禹治中:《郑州市人口调查与选民登记的做法》,《河南日报》,1953年9月3日。
    ②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
    ③[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9页。
    ④《我省正阳等二十多县展开普选试办工作》,《河南日报》,1953年9月26日。
    ①《元史》卷40《顺帝本纪》。
    ②《元史》卷50、51《五行志》。
    ③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转引自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176,洪武十八年十一月乙亥。
    ⑤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转引自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⑥宋端仪:《立斋闲录》卷1《处士高巍上时事》。
    ⑦嘉庆《洧川县志》卷4《职官志·宦绩》。
    ⑧屈可伸:《重新大觉寺记》,康熙《延津县志》卷9。
    ⑨万历《获嘉县志》卷5《官师志·熊邦基传》。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10《开垦荒地》。
    ②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78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164,洪武十年六月戊寅。
    ④叶伯巨:《万言书略》,《昭代经济言》卷1,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⑤《明太祖实录》卷48,洪武元年十二月辛卯。
    ⑥《明太祖实录》卷208,洪武二十四年四月癸亥。
    ⑦《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庚戌。
    ⑧《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未。
    ⑨《明太祖实录》卷67,洪武四年八月癸巳。
    ①《明太祖实录》卷140,洪武十四年十二月。
    ②《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
    ③参见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66页。
    ④《明史》卷55《礼志》。
    ⑤《明史》卷2《太祖本纪》。
    ⑥万历《大明会典》卷22《户部七》。
    ⑦《明太祖实录卷225,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己巳。
    ⑧夏燮:《明通鉴》卷5。
    ①《明史》卷74《职官志》。
    ②《明史》卷2《太祖本纪》。
    ③《大明律》卷4《户律》。
    ④《明太祖实录》卷209,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已未。
    ⑤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6~432页。
    ⑥上蔡、新蔡:《明太祖实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戊午;商水:《明太祖实录》卷67,洪武四年七月己巳;汝阳:《明太祖实录》卷67,洪武四年七月戊辰。
    ⑦确山:《明太祖实录》卷134,洪武十三年正月庚戊;镇平、胙城、柘城、考城:《明太祖实录》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庚戌。
    ⑧《明太祖实录》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庚戌。
    ①嘉靖《河南通志》卷9《户口》。
    ②《明太祖实录》卷140,洪武十四年十二月。
    ③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①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28页。
    ②栾成显:《明初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③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中引用了成化《河南总志》记载数字(见该书第51页,表2—12),并在括号中注明了据分县数据累加后与该书中分府数据的差额,本表所引成化《河南总志》数据,照录曹氏统计的差额。由于合计差额不大,并不影响分析,在本文的讨论中仍使用原数字。
    ④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①《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二月丁未。
    ②《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未。
    ③《明宣宗实录》卷42,宣德三年闰四月甲辰。
    ④《明宣宗实录》卷68,宣德五年七月癸卯。
    ⑤《明宣宗实录》卷14,宣德元年二月辛未。
    ⑥《明宣宗实录》卷11,洪熙元年十一月辛丑。
    ⑦《明宣宗实录》卷72,宣德五年十一月甲寅。
    ①《明史》卷77《食货志一·户口》。
    ②《明太宗实录》卷18,永乐元年三月乙未。
    ③《明史》卷76《职官志五》。
    ④《明史》卷90《兵志二》。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②如2006年出版的《河南通史》第三卷的作者就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同一书中各府县人口统计出现了误差;二是资料来源不同或地方向中央政府上报户口时出现误差”。见《河南通史》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
    ③《明史》卷72《职官志一》。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2页。
    ②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③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244页。
    ①曹树基计算的河南各府总面积为164989平方公里,见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②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
    ①顺治《阌乡县志》卷2《田赋·户口》。
    ②嘉靖《鄢陵县志》卷3《赋役志》。
    ③嘉靖《兰阳县志》卷2《田赋志》。
    ①正德《汝州志》卷1《沿革》。
    ②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
    ③嘉靖《邓州志》卷10《赋役志》。
    ④正德《汝州志》卷1《沿革》。
    ⑤嘉靖《商城县志》卷1《邦土志》。
    ⑥乾隆《信阳州志》卷1《天文志·沿革》。
    ⑦嘉靖《沈丘县志》卷1《地理类》
    ⑧万历《开封府志》卷3《沿革》
    ⑨何瑭:《柏斋集》卷1《民财空耗之弊议》。
    ①王守稼、缪振鹏:《明代户口流失原因初探》,《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②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③[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04~308页。
    ④[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08~310页。
    ⑤ Kang Chao,Man andLand in Chinese History,An Economic Analysis,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37.
    ⑥[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⑦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7~458页。
    ⑧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242页。
    ⑨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六章。
    ⑩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44页。
    11 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南都司所辖的卫所数量较洪武和永乐时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如归德卫改属中军都督府直接管理,汝宁卫改为千所并改归中军都督府等(见《明史》卷90《兵志二》),这些卫所的军籍人口也不再归河南都司管辖,使军籍人口减少;第二,卫所建置发生了变化,每一单位的军人数量减少较洪武和永乐时期减少,即每卫5600人的标准建置不再维持,从而使卫所军户的总人口下降;第三,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使得军籍人口大幅度下降。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①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一章。
    ②郑廉:《豫变纪略》卷3。
    ③光绪《灵宝县志》卷8《口祥》。
    ④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卷15《上福藩启》。
    ⑤《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488《汝州部纪事》。
    ⑥康熙《阳武县志》卷8《灾祥》。
    ⑦康熙《荥阳县志》卷1《地理》。
    ⑧顺治《商水县志》卷8《纪事》。
    ⑨乾隆《偃师县志》卷12《祥异》。
    ⑩顺治《阌乡县志》卷1《祥异》。
    11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1页。
    ①民国《太康县志》卷3《政务志》。
    ②郑廉:《豫变纪略》卷5。
    ③郑廉:《豫变纪略》卷5。
    ④郑廉:《豫变纪略》卷4。
    ⑤郑廉:《豫变纪略》卷4。
    ⑥顺治《禹州志》卷末《灾祥》。
    ⑦民国《长葛县志》卷3《政务志》。
    ⑧佚名:《如梦录·序》。
    ⑨周在浚:《大梁守城记》。
    ⑩康熙《洧川县志》卷7《灾祥》。
    11 康熙《阳武县志》卷8《灾祥志》。
    12 康熙《项城县志》卷8《祥异》。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②李光涛编:《明清史料》,第五本,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5年,第442页。
    ①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奏议》卷4。
    ②顺治《密县志》卷2《建置志》。
    ③民国《获嘉县志》卷8《氏族·户口》。
    ④康熙《卢氏县志》卷4《艺义》。
    ⑤康熙《新蔡县志》卷8《艺文》。
    ⑥顺治《邓州志》卷10《赋役志》。
    ⑦康熙《内乡县志》卷1《舆地·乡保》。
    ⑧民国《汜水县志》卷4《赋役志·户口》。
    ①《清圣祖实录》卷256,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丙子。
    ②《清圣祖实录》卷259,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丙子。
    ③康熙《鹿邑县志》卷3《田赋志·丁户》。
    ①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5页。
    ①《照录五月九日谈任之先生济源来信》,《申报》第1917号,1878年7月25日,第3页。转引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8页。
    ②民国《新安县志》卷3《财赋·户口》。
    ③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8~687页。
    ④民国《林县志》卷16《大事表》。
    ⑤民国《重修滑县志》卷20《大事记第十五·祥异》。
    ⑥民国《续武陟县志》卷2《沿革表》。
    ⑦光绪《陕州直隶州志》卷1《舆地·祥异》。
    ⑧民国《灵宝县志》卷1《灾祥》。
    ⑨民国《洛宁县志》卷1《天文·祥异》。
    ⑩光绪《宜阳县志》卷2《天文·祥异》。
    ①民国《新安县志》卷3《财赋·户口》。
    ②民国《通许县新志》卷1《舆地志·祥异》。
    ③民国《淮阳县志》卷8《杂志》。
    ④“修正民国元年内务部汇造宣统年间民政部调查户口统计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2~9页。
    ⑤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兼评米红等人论文及其它有关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①侯杨方:《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②民国内政部《内政年鉴》第6章《户籍行政》,第402页。
    ③实业部编《中国经济年鉴》第3章《人口》,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④民国内政部《内政年鉴》第6章《户籍行政》,第402页。
    ①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①范传良、郑克明:《安阳县光复前后经济概况》,《河南农工银行月刊》第1卷第2期,1946年2月
    ②貊琦主编:《中国人口·河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6页。
    ③1946年《河南统计年鉴》。
    ①貊琦主编:《中国人口·河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①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17页。
    ②[美]威廉·彼得逊:《人口学基础》,兰州大学人口研究室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③与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的情况类似,该志卷2《河南三司》记载的河南户口总数为:户541766,口4809791;男3094608,女1715183,与分府累加数同样存在一定差异。
    ①嘉靖《尉氏县志》卷1《风土类·户口》。
    ②嘉靖《永城县志》卷3《食货·户口》。
    ③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户口》。
    ④嘉靖《太康县志》卷4《食货·户口》。
    ⑤嘉靖《涉县志》卷1《食货志·户口》。
    ⑥嘉靖《太康县志》卷4《食货·户口》。
    ⑦嘉靖《光山县志》卷4《田赋志·户口》。
    ①“修正民国元年内务部汇造宣统年间民政部调查户口统计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2~9页。
    ①《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1936年)。
    ①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②《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
    ③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④章潢:《图书编》卷92《保甲乡约、社仓、社学总序·乡法》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②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页。
    ③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后湖志》卷10《事例七》。
    ①吴晗:《明代的军兵》,《读史劄记》,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92页。
    ②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4页。
    ③顾诚:《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④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⑤彭勇:《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中州学刊》2003年第1期。
    ①《明太祖实录》卷63,洪武四年闰三月。
    ②[日]谷口规矩雄:《明代徭役制度史研究》,同朋舍1998年版,第26~31页。
    ①另外,作为“四民”之一的商人,在明初并无专籍,而隶于民、军、匠、灶等籍。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队伍的扩大,政府为了在城市征派税役和管理市场,在商业集中之地实行铺商注籍制度,让商铺在营业居住地注册登记。万历十三年以后,为了使两淮、两浙等大盐商子弟在其营业地获得学额和科举考试的资格而商立了“商籍”,但其意义也基本上仅限于学额与科举。参见许敏:《明代商人户籍问题初探》,《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②《明太祖实录》卷177,洪武十九年四月壬寅。
    ③嘉靖《通许县志》卷上《食货·民业》。
    ④王夫之:《噩梦》,《船山全书》第12册,岳麓书社1995年版。
    ⑤姚旅:《露书》卷9。
    ⑥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三。
    ⑦王叔英:《资治策疏》,《昭代经济言》卷1。
    ①光绪《大清会典》卷17《户部》。
    ②包世臣:《安吴四种·中衢一勺》卷7下《说储上篇后序》。
    ③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④陈铮:《清代前期河南农业生产述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
    ①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2,乾隆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②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2,乾隆二年五月十八日。
    ③陈连营:《清代河南农村手工业状况》,《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④民国二十三年《淮阳县志》卷2《舆地下·风土志》。
    ⑤陈连营:《客商与清代河南农村经济》,《中州学刊》1994年第2期。
    ⑥光绪《鹿邑县志》卷9《风俗物产》。
    ⑦光绪《光山县志》卷13《风俗》。
    ⑧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卷5《实业录》。
    ⑨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6页。
    ①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94页。
    ②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③宣统三年《户籍法》,公安部户政管理局编:《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④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法律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4页。
    ①苏全有、陈建国主编:《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②全省111个县中,缺永城、睢县、安阳、滑县、内黄、淇县、新乡、济源、武陟、许昌、方城、泌阳、邓县、新野、遂平、正阳、上蔡、商城、息县、嵩县、孟律、伊阳和洛宁县23个县职业结构资料。
    ①民国《太康县志》卷3《政务志》。
    ②民国《灵宝县志》卷2《人民·主要职业》。
    ①《河南省公署二十九年统计年刊·序》(1940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25页。
    ③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①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②康熙《开封府志》卷34《艺文四》。
    ③顺治《祥符县志》卷6《艺苑》。
    ④顺治《祥符县志》卷2《建置·城池》。
    ⑤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2《武昌府》。
    ⑥光绪十八年《杭州城图·附图》说明。
    ⑦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4页。
    ⑧乾隆《杭州府志》卷44《户口》。
    ⑨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
    ①乾隆《洛阳县志》卷2《地理·城池》。
    ②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341页。
    ③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页。
    ④成一农:《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载《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83页。
    ①顺治《祥符县志》卷2《里甲》。
    ②顺治《祥符县志》卷2《街巷》。
    ③佚名:《如梦录·关厢纪》。
    ④傅衣凌:《明代开封城市性质的解剖》,《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7~205页。
    ⑤周在浚:《大梁守城记》。
    ⑥傅泽洪:《行水金鉴》卷45《河水》。
    ⑦ 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73,pp.218.
    ①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44页。
    ②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0~741页。
    ③邓玉娜:《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④民国《重修滑县志》卷5《城市第三》。
    ⑤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光绪三十年户口表》。
    ①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
    ②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乾隆《商水县志》卷1《舆地志》。
    ④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⑤根据民国《重修滑县志》卷5《民政志第四》中的逐村逐街户口调查表统计而得。
    ⑥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中华民国十七年户口统计表》。
    ⑦民国《孟县志》卷4《财赋·户口》。
    ①民国《淮阳县志》附《本城户口统计表》、卷1《舆地上·户籍》。
    ①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264页。
    ②《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未。
    ③《明史》卷77《食货志》。
    ④苏新留将外省流入河南者称为“客流民”,在本省内部流动的称为“土流民”,见苏新留:《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⑤曹树基对这一数据比洪武二十四年的河南人口少了44万感到迷惑不解,原因在于他错误地把这一数据当成了永乐元年河南的全部人口。参见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页。
    ①《明宣宗实录》卷42,宣德三年闰四月甲辰。
    ②龙文彬:《明会要》卷51《民政二·恤流民》。
    ③龙文彬:《明会要》卷51《民政二·恤流民》。
    ④《明英宗实录》卷63,正统五年正月甲子。
    ⑤龙文彬:《明会要》卷51《民政二·恤流民》。
    ⑥龙文彬:《明会要》卷51《民政二·恤流民》。
    ①《明英宗实录》卷247,景泰五年十一月辛酉。
    ②《明英宗实录》卷247,景泰五年十一月辛酉。
    ③《明宪宗实录》卷160,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乙丑。
    ④《明宪宗实录》卷197,成化十五年十一月戊戌。
    ⑤叶盛:《提督军务疏》,《明经世文编》卷59。
    ⑥《明英宗实录》卷27,正统二年二月己丑。
    ⑦秦佩衍:《明代经济史论丛初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⑧《明英宗实录》卷126,正统十年二月癸卯。
    ①苏新留:《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②《明宣宗实录》卷42,宣德三年闰四月甲辰。
    ③《明宣宗实录》卷72,宣德五年十一月甲寅。
    ④《明英宗实录》卷154,正统十二年五月壬子。
    ⑤《明英宗实录》卷346,天顺六年十一月甲寅。
    ⑥《明史》卷178《项忠传》。
    ⑦樊树志:《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⑧有关清代河南移民的内容,主要参见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187页。
    ①《商城县地名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商城县地名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③新修《西峡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9页。
    ④乾隆《宜阳县志》卷2《赋役》。
    ⑤新修《鄢陵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8页。
    ⑥新修《鲁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⑦新修《镇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⑧新修《鹿邑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①新修《鲁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②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③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2~183页。
    ④光绪《广德州志》卷末《补正》。转引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⑤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9页。
    ①光绪《嘉兴县志》卷11《田赋下·土客交涉》。转引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页。
    ②光绪《嘉兴县志》卷11《田赋下·土客交涉》。转引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页。
    ③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6页。
    ④田志和:《清代东北流民》,《东北史研究》第1辑。
    ⑤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重庆版,第119页。
    ⑥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⑦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9页。
    ⑧《农情报告》第4卷第7期,1936年7月,第177~179页。
    ①[美]赵冈:《简论鱼鳞图册》,《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②陆世仪:《论鱼鳞图册》,《皇朝经世文编》卷29《户政四·赋役一》。
    ③郑大郁:《经国雄略》卷1《赋役考》。
    ④《明史》卷77《食货志》。
    ①[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180,洪武二十年二月戊子。
    ③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土地法、取引法》,东京1960年版,第295~299页;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4~75页;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栾成显:《明洪武鱼鳞图册考实》,《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④[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55页。
    ①黄佐:《南廱志》卷1。
    ②[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34页。
    ③民国《郾城县记》卷12《职官下》。
    ④张德崇:《清丈田亩中文》,民国《商水县志》卷12《丽藻志》。
    ⑤[美]赵冈:《简论鱼鳞图册》,《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⑥[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①嘉靖《邓州志》卷10《赋役志》。
    ②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8页。
    ③[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④王庆云:《石渠余记》卷3《记赋册粮票》。
    ⑤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9页。
    ①《明史》卷78《食货志二》。
    ②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2页。
    ③陆世仪:《论鱼鳞图册》,《皇朝经世文编》卷29《户政四·赋役一》。
    ④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7页。
    ⑤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⑥参见张海瀛《明代山西万历清丈与地亩、税粮总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清史稿》卷4《本纪四》。
    ②《清史稿》卷121《食货二》。
    ③《清世祖实录》卷八八,顺治十二年正月壬子。
    ④贾汉复:顺治《河南通志·序》。
    ⑤贾汉复:顺治《河南通志·序》。
    ⑥《清世祖实录》卷12,顺治元年十二月庚申。
    ①《清世祖实录》卷25,顺治三年四月壬寅。
    ②《清世祖实录》卷83,顺治十一年四月丙寅。
    ③《清世祖实录》卷92,顺治十二年七月癸卯。
    ④《清史稿》卷121《食货二》。
    ⑤周绍泉、林甘泉、童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⑥王国键:《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标本——安徽省休宁县档案馆藏鱼鳞图册等历史档案》,《档案》2001年第4期。
    ⑦道光《婺源县志》卷11《食货》。
    ①同治《祁门县志》卷13《食货志·田土》。
    ②《清史稿》卷244《王命岳传》。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1《田赋一》。
    ④雍正《河南通志》卷1《圣制》。
    ⑤周绍泉、林甘泉、童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⑥王国键:《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标本——安徽省休宁县档案馆藏鱼鳞图册等历史档案》,《档案》2001年第4期。
    ⑦参见万红:《明代与清初全国耕地数的历史比较》,《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①[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5页。
    ②学术界关于明初土地数字性质的论争,将会本章第二节详细评述。
    ①道光《尉氏县志》卷6《赋役志》。
    ②道光《鄢陵县志》卷8《政典制·田赋》。
    ③民国《西华县续志》卷6《财政·丁地》。
    ④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1《地理志·土田志》。
    ⑤康熙《开封府志》卷14《田赋》。
    ⑥光绪《鹿邑县志》卷6《民赋考·田赋》。
    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者及其论著主要有梁方仲《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中的相关内容,以及潘喆、唐世儒《获鹿县编审册研究》、史志宏《前代清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傅辉《亩制差异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等。
    ①[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②[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③傅辉:《亩制差异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④[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5页。
    ⑤[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①宋端仪:《立斋闲录》卷1《处士高巍上时事》。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10《开垦荒地》。
    ③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转引自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④桂彦良:《上太平治要十二疏》,《明经世文编》卷7。
    ⑤《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丁酉。
    ⑥《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丁酉。
    ⑦《明史》卷77《食货志》。
    ⑧《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甲午。
    ⑨《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⑩《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
    ①《明太祖实录》卷61,洪武四年月辛未。
    ②《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己卯。
    ③萍浪生:《梦言》卷2。
    ④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4《种树》。
    ⑤《明太祖实录》卷48,洪武元年十二月辛卯。
    ⑥《明太祖实录》卷256,洪武三十一年正月丁丑。
    ⑦乾隆《仪封县志》卷8《循吏》。
    ⑧顺治《河南通志》卷22《名宦》。
    ①《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未。
    ②成化《河南总志》卷2《河南三司》。
    ③佚名:《诸司职掌·户部·民科·户口》。
    ④霍韬:《霍文敏公文集》卷3《修书疏》。
    ①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
    ②剪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③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7页,乙表36。
    ④马雪芹:《对明初全国田土数字的再认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⑤傅辉:《明代土地数据登记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河南数据为例》,《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①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1页。
    ②见王兴亚:《明初耕地面积辨正》,《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1页。
    ③林金树、张德信:《关于明代田土管理系统问题》,《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④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7~9页。
    ①马雪芹:《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积数字考实》,《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②万历《大明会典》卷20《黄册》。
    ③谈迁:《海昌外志·食货志·户口》。
    ④#12
    ⑤实际上应为乾隆三十二年。傅辉误将乾隆《续河南通志》记载的乾隆三十二年纳税耕地数额当成了“乾隆三十五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重建”。事实上,乾隆《续河南通志》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五月, 根据没有所谓“乾隆三十五年”的纳税耕地数字。
    ①面积数据采用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的测量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6页,表7—1。
    ①[日]藤井宏:《明代田土统计に关する—考察》,《东洋学报》第30卷第3、4号,第31卷第1号。
    ①傅辉:《明代土地数据登记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河南数据为例》,《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②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7页,乙表36。
    ③《明太祖实录》卷214,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
    ①王兴亚:《明初耕地面积辨正》,《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②《明史》卷77《食货志》。
    ①《明孝宗实录》卷34,弘治三年正月辛酉。
    ②民国《郑县志》卷16《艺文》。
    ③乾隆《新野县志》卷9《艺文》。
    ④康熙《汝阳县志》卷4《田亩》。
    ①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卷1下《游太华山日记》。
    ②《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47《南阳府部汇考三》。
    ③道光《泌阳县志》卷12《艺文》。
    ④马雪芹:《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⑤顾炎武:《日知录》卷10《开垦土地》。
    ⑥嘉靖《许州志》卷3《田赋志》。
    ⑦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
    ⑧嘉靖《郾城县志》卷4《田赋》。
    ⑨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
    ⑩吕坤:《实政录》卷2《小民生计》。
    ①民国《续荥阳县志》卷4《食货志·地亩·科别》。
    ②王士性:《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
    ③嘉靖《光山县志》卷4《田赋志》。
    ④《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145。
    ⑤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9。
    ⑥[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①嘉靖《裕州志》卷3《田赋志》。
    ②康熙《新郑县志》卷1《田赋·田土》。
    ③民国《密县志》卷11《财赋·地丁》。乾隆《武安县志》卷9《赋役·地亩》。
    ④民国《孟县志》卷四《财赋·地亩》。
    ⑤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
    ⑥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河南》。
    ⑦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1《地理志·土田志》。
    ①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8页。
    ②[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明代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0页。
    ③傅辉:《河南土地数据初步研究——以1368—1953年数据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0卷第1辑;《亩制差异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明代土地登记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数据为中心》,《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④[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6页。
    ⑤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
    ⑥顺治《新郑县志》卷2《田赋志·土田》。
    ①嘉靖《兰阳县志》卷2《田赋志》。
    ②嘉靖《郾城县志》卷4《田赋》。
    ③马雪芹:《明代河南土地丈量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①嘉靖《邓州志》卷10《赋役志》。
    ②嘉靖《尉氏县志》卷1《风土类·田土》。
    ①李画:《本县财用登耗议》,民国《林县志》卷5《财政》。
    ②《续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
    ③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初的耕地面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①马雪芹:《明代河南土地丈量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②民国《重修滑县志》卷8《艺文》。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河南》。
    ④民国《确山县志》卷24《文徵下》。
    ⑤民国《陕县志》卷24《掌故》。
    ⑥民国《商水县志》卷8《田赋志》。
    ⑦《明神宗实录》卷123,万历四十年四月癸己。
    ⑧《明神宗实录》卷123,万历四十年四月癸己。
    ⑨民国《林县志》卷5《财政》。
    ①乾隆《仪封县志》卷8《循吏》。
    ②《明神宗实录》卷128,万历十年九月戊午。
    ①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2《政务志》。
    ①如马雪芹就持这种看法,见氏著《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66页。
    ②之所以与行政系统的土地比,是因为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顺治《河南通志》所载的土地数是 不包含军卫系统的土地的。
    ①明代官方史籍中记载的土地数字是政府掌握的起科土地数,地方志中除了记载起科土地数字外,还记载了不起科的土地数。当然,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永不起科”的废止,明前期的不起科地数量大为减少,多数转化为了起科地。因此,明代中期以后官方记录的起科土地数,也可以近似地看作全部土地数。
    ②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奏议》卷4。
    ③《清世祖实录》卷11,顺治元年十一月癸卯。
    ④乾隆《裕州志》卷1《物产》。
    ⑤康熙《商城县志》卷4《户口志》。
    ①康熙《荥阳县志》卷3《田赋》。
    ②陈铮:《清代清期河南农业生产述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
    ③《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0~71页。
    ④顺治《河南通志》卷12《田赋志》。
    ⑤《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⑥顺治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户部尚书英古代题本,《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
    ⑦《清世祖实录》卷43,顺治六年四月壬子。
    ⑧《清朝通志》卷81《食货略一》。
    ⑨《清世祖实录》卷9,顺治十四年四月壬午。
    ①《清世祖实录》卷121,顺治十五年十月三十日。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1《田赋一》。
    ③《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湖北(四)》,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
    ④康熙《大清会典·户部·田土一·开垦》。
    ⑤《清世祖实录》卷43,顺治六年四月壬子。
    ⑥《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⑦《清朝通典》卷1《食货·田制》。
    ①《清圣祖实录》卷29,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②咸丰《安顺府志》卷36。
    ③康熙《大清会典》卷24《户部八·赋役一》。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4《田赋四》。
    ⑤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66。
    ⑥《清史列传》卷8《朱之锡》。
    ⑦乾隆《卫辉府志·田赋门》。
    ⑧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6,顺治元年七月辛丑。
    ②《清史稿》卷5《世祖本纪二》。
    ③《清史稿》卷6《圣祖本纪一》。
    ④乾隆《许州志》卷4《官师·宦迹》。
    ⑤康熙《封丘县志·职官·县令》
    ⑥《大清会典事例》卷141。
    ⑦民国《灵宝县志》卷8《艺文》。
    ⑧《清朝文献通考》卷3《田赋四》。
    ⑨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垦荒条例》。
    ⑩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41《户部·田赋·开垦》。
    ①《清世祖实录》卷11,顺治元年十一月癸卯。
    ②《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顺治十三年二月初四河南巡抚亢得时上疏。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十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10《田赋考》。
    ④《碑传集》卷4《范文程碑铭》。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7页。
    ⑤康熙《大清会典》,《户部·田土一·开垦》。
    ⑥道光《太康县志》卷2《田赋》。
    ⑦《清世祖实录》卷78,顺治十年十月己卯。
    ⑧《户部抄档:地丁题本—直隶(三)》,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直隶总督李荫祖题。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①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②《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三)》,顺治十年十月十七日河南巡抚吴景道奏报开封等付开垦无主荒地地方官应准与纪录事本。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③《清世祖实录》卷78,顺治十年十月己卯。
    ④《清世祖实录》卷2,顺治十五年九月乙卯。
    ⑤《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0~71页。
    ①顺治《河南通志》卷12《田赋》。
    ①康熙《开封府志》卷14《田赋》。
    ②乾隆《杞县志》卷7《田赋志》。
    ③民国《汜水县志》卷3《职官·名宦》。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1《田赋一》。
    ⑤《清圣祖实录》卷6,康熙元年三月甲午。
    ①康熙《汝阳县志》卷4《田亩》。
    ②民国《西平县志》卷11《赋役上》。
    ③乾隆《新野县志》卷6《田赋》。
    ④乾隆《确山县志》卷2《赋税》。
    ⑤《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83《汝州赋役考》。
    ⑥乾隆《登封县志》卷16《田赋》。
    ⑦乾隆《洛阳县志》卷2《田赋》。
    ⑧乾隆《嵩县志》卷19《田赋》。
    ⑨民国《林县志》卷5《田赋》。
    ⑩民国《孟县志》卷4《财赋》。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21《田赋》。
    ②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12《南阳府三·名宦》。
    ③乾隆《裕州志》卷3《田亩》。
    ④《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12条,转引自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93页。
    ⑤民国《郑县志》卷2《舆地志》。
    ⑥民国《续荥阳县志》卷4《食货志·田亩》。
    ①《户部抄档:地丁题本—山西(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大学士朱轼上奏。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160页。
    ②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章。
    ③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2《恭奏豫省民俗情形事》。
    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64《户部·田赋·免科田地》。
    ②乾隆《沈丘县志》卷1《风俗》。
    ③乾隆《孟县志》卷4《田赋物产附》。
    ④乾隆《光山县志》卷1《风俗》;卷12《户口》。
    ⑤《清高宗实录》卷978,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戊子。
    ⑥张建民:《明清农业垦殖论略》,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4期。
    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64《户部·田赋·免科田地》。
    ②《清高宗实录》卷68,乾隆三年五月庚申。
    ③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66《户部·田赋·开垦一》。
    ④《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日河南巡抚亢得时奏。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第71页。
    ⑤《碑传集》卷8《朱之弼墓志铭》。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⑥《户部抄档:地丁题本—山西(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大学士朱轼上奏。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①乾隆《续河南通志》卷28《田赋·河南府》。
    ②乾隆《续河南通志》卷27《田赋·怀庆府》。
    ③《户部抄档:地丁题本—河南(四)》,乾隆五十九年八月二十日户部尚书金简题。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④《东华录》,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壬午。
    ⑤《东华录》,康熙五十年正月戊辰。
    ⑥《户部抄档:地丁题本—山西(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大学士朱轼向新嗣位的乾隆皇帝上疏。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0页。
    ②民国《陕县志》卷13《实业·农林》。
    ③范傅良、郑克明:《安阳光复前后经济概况》,《河南农工银行月刊》1936年第1卷第2期。
    ④国民党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重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48页。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09页。
    ⑤苑声:《我国垦荒事业的失败原因》,《中国经济》,第5卷第5期,1937年5月,第1~2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4~915页。
    ⑥[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影印版,第201页。
    ⑦苑声:《我国垦荒事业的失败原因》,《中国经济》,第5卷第5期,1937年5月,第1~2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4~915页。
    ⑧支应抡:《一年来之河南农村经济》,《河南农讯》1948年第二卷第一、二期。
    ⑨祝平:《民元来我国之土地问题》,《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载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年版,第363~365页。
    ①《民国二十二年行政院令·督垦原则》,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2~913页。
    ②苑声:《我国垦荒事业的失败原因》,《中国经济》,第5卷第5期,1937年5月,第1~2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4~915页。
    ③民国《陕县志》卷13《实业·农林》。
    ④苑声:《我国垦荒事业的失败原因》,《中国经济》,第5卷第5期,1937年5月,第1~2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4~915页。
    ①[日]长野朗:《中国土地制度研究》(陆璞译),新生命书局1933年版,第216页。
    ①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处:《河南省政府年刊·法规》,1933年,第98~112页。
    ①民国《陕县志》卷7《财政·土地陈报》。
    ②河南省参议会秘书处:《河南省参议会首届第二次大会汇刊》,提议案原文,第120页,提字第58号:《河南办理土地陈报错误丛生负担过重请重新举办以昭公正案》。转引自郑起东:《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③支应抡:《一年来之河南农村经济》,《河南农讯》1948年第二卷第一、二期。
    ①民国《河南新志》卷5《实业·农业》,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1988年版,第223页。
    ②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处:《河南省政府年刊·行政计划》,1933年,第3页。
    ③民国十年农商部《农商统计·全国田圃面积统计表》。
    ④《河南省政府年刊·调查》,1933年,第7~17页。
    ①民国《河南新志》卷5《实业·农业》,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1988年版,第223~224页。
    ②民国《河南新志》卷6《田赋》,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1988年版,第304页。
    ③民国二十五年《河南省政府年刊·财政·行政计划》,第156页。
    ①范传良、郑克明:《安阳县光复前后经济概况》,《河南农工银行月刊》第1卷第2期,1946年2月。
    ①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
    ②参见陈铮:《清代前期河南农业生产述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王天奖:《从单产看近代河南的农业生产》,《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
    ③马氏关于明清河南农作种植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古今农业》1999年第1期;《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分布》,《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明清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⑤新修《河南省志·农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68页。
    ①杨慎《渡黄河》、沈荃《登广武山》、方咸亨《汜水东郊口号》,皆见民国《汜水县志》卷12《艺文下》。
    ②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③正德《新乡县志》卷2《土产》;嘉靖《长垣县志》卷2《土产》;嘉靖《内黄县志》卷2《物产》。
    ④嘉靖《兰阳县志》卷2《田赋志》。
    ⑤弘治《偃师县志》卷5《土产》。
    ⑥嘉靖《鲁山县志》卷2《田赋志·物产》。
    ⑦嘉靖《鄢陵县志》卷3《土产》。
    ⑧《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2册《物产》,民国三十一年校注本。
    ⑨嘉靖《邓州志》卷20《赋役志·物产》。
    ⑩嘉靖《固始县志》卷4《民物志》。
    11 成化《河南总志》卷2《河南三司》。
    ①吴慧:《中国历代亩产量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②清高宗《御制诗集》2集卷33《河南巡抚陈宏谋奏报得雨》。
    ③清高宗《御制诗集》4集卷43《河南巡抚徐绩奏报得雨》。
    ④清高宗《御制诗集》2集卷18《河南麦收志慰》。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钦奉上谕事·题采买米麦运苏日期》。
    ②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乙表77《嘉庆二十五年各省府州厅户口、田地及额征田赋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乾隆《太康县志》卷3《物产》。
    ④民国《禹县志》卷7《物产志》。
    ⑤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⑥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⑦民国《重修汝南县志》卷13《农业》。
    ⑧新修《河南省志·农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①道光《辉县志》卷7《渠田》。
    ②民国《获嘉县志》卷1《地质》。
    ③万历《汝州志》卷2《食货》。
    ④嘉靖《真阳县志》卷1《风俗·土产》。
    ⑤嘉靖《固始县志》卷4《田亩》。
    ⑥万历《罗山县志》卷1《土产》。
    ⑦乾隆《罗山县志》卷1《物产》。
    ①乾隆《汲县志》卷6《食货》。
    ②嘉靖《尉氏县志》卷1《风土类·物产》;民国《阳武县志》卷1《物产》;民国《林县志》卷10《风俗·生计》;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物产、地土、畜牧表图说》。
    ③嘉靖《鄢陵县志》卷3《田赋志·土产》;嘉靖《尉氏县志》卷1《风土类·物产》;道光《禹州志》卷9《土产》;康熙《襄城县志》卷1《土产》;康熙《长垣县志》卷2《方物》。
    ④严如煜:《三省边防各览》卷11《策略》。
    ⑤参见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1年版;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5辑,齐鲁书社1985年版;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①顺治《封丘县志》卷3《土产》;《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396《归德府物产考》,卷421《怀庆府物产考》,卷485《汝州府物产考》,卷435《河南府物产考》。
    ②乾隆《嵩县志》卷15《食货》。
    ③乾隆《太康县志》卷3《物产》;乾隆《扶沟县志》卷6《物产志》。
    ④光绪《鹿邑县志》卷9《物产》;民国《考城县志》卷7《物产》;乾隆《仪封县志》卷2《物产》;民国《许昌县志》卷1《土产》;民国《汜水县志》卷7物产。
    ⑤民国《方城县志》卷5《物产·植物》;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⑥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5《树艺·蜀秫》。
    ⑦伊钦恒:《群芳谱诠释》卷1《谷谱》,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⑧《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河南各府《物产考》。
    ⑨乾隆《武安县志》卷11《物产》。
    ⑩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11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①乾隆《汝州续志》卷1《舆地志·物产》。
    ②《清高宗实录》卷1240,乾隆五十年十月壬午。
    ③陆耀:《甘薯录》。
    ④民国《太康县志》卷2《舆地·物产》;民国《淮阳县志》卷1《舆地·物产》;民国《禹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考城县志》卷7《物产》;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2编《物产》;民国《续新乡县志》卷2《风俗·物产》;光绪《光州志》卷4《物产志》。
    ①《明史》卷78《食货志二》。
    ②《明史》卷138《杨恩义传》。
    ③《明太祖实录》卷243,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壬辰。
    ④光绪《扶沟县志》卷6《赋役志》;康熙《内乡县志》卷4《食货志》;嘉靖《巩县志》卷3《农桑》;嘉靖《登封新志》卷1《土贡》;嘉靖《郑州志》卷3《田赋》;正德《中牟县志》卷2《农桑》;嘉靖《荥阳县志》卷3上《贡赋》;正德《汝州志》卷8《艺文志》。皆转引自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页。
    ⑤成化《河南总志》卷2《河南三司》。
    ⑥丘溶:《大学衍义补》卷22。
    ⑦钟化民:《钟忠惠公赈豫纪略·救荒图说·劝课纺绩》,见俞森:《荒政丛书》卷5。
    ⑧康熙《延津县志》卷6《物产》引正德志。
    ⑨嘉靖《兰阳县志》卷2《田赋志·木棉歌》。
    ⑩嘉靖《光山县志》卷1《风俗志·风土》。
    ①叶廷琯:《鸥坡渔话》卷4《吴梅村木棉吟》。
    ②《雍正朝圣训》卷25,第1页。
    ③尹会一:《健余先生抚豫条教》卷1。
    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412《卫辉府物产考》。
    ⑤民国《汜水县志》卷7《实业志·桑蚕》。
    ⑥道光《太康县志》卷3《风俗》。
    ⑦乾隆《西华县志》卷1《方舆志》。
    ⑧乾隆《巩县志》卷7《物产志》。
    ⑨民国《陕县志》卷13《物产》。
    ⑩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9《物产》。
    11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167《南阳府》。
    12 正德《汝州志》卷3《物产》;嘉靖《鲁山县志》卷2《田赋志·物产》;嘉靖《许州志》卷3《田赋志·土产》;弘治《偃师县志》卷2《土产》;成化《内乡县志》卷2《农桑》。
    ①《农桑辑要》卷2《论麻·木棉》。
    ②《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412《卫辉府物产考》。
    ③民国《林县志》卷10《风俗·生计》。
    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379《开封府物产考》,卷396《归德府物产考》,卷485《汝州物产考》。
    ⑤民国《新安县志》卷7《物产》。
    ⑥康熙《新郑县志》卷1《物产》。
    ⑦民国《许昌县志》卷1《方舆·土产》
    ⑧民国《正阳县志》卷2《实业·农业》。
    ⑨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⑩民国《重修滑县志》卷10《物产》。
    11 民国《续新乡县志》卷2《物产》。
    12 民国《通许县新志》卷12《物产》。
    13 民国《太康县志》卷2《舆地·物产》。
    14 民国《阳武县志》卷1《物产》。
    15 民国《西华县志》卷10《农产》;民国《许昌县志》卷6《农业》。
    ①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9《物产》。
    ②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2《物产》。
    ③嘉靖《鄢陵县志》卷3《田赋志·土产》
    ④《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2册《物产》,民国三十一年校注本。
    ⑤乾隆《陈州府志》卷11《物产》。
    ⑥光绪《鹿邑县志》卷9《物产》。
    ⑦乾隆《杞县志》卷8《物产》。
    ⑧康熙《孟津县志》卷4《贡赋》;乾隆《嵩县志》卷15《食货·物产》。
    ⑨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⑩陶卫宁:《论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及其路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11 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影响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13 乾隆《杞县志》卷8《物产》。
    14 吴熊光:《伊江笔录》上编。
    15 民国《禹县志》卷7《物产志》。
    16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第443页。
    ①《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2《实业五·农务考》
    ②[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00、206、221页。
    ③[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①参阅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锤锻第十·锄鎛鎈锥》。
    ②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66页。
    ③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6《水利》。
    ⑤乾隆《济源县志》卷6《土宜》。
    ⑥刘光蕡:《〈修齐直指〉评》,《区种十种》第80页。转引自陈树平:《明清时期的井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⑦徐士芬:《漱芳阁集》卷1。
    ⑧王徵:《新制诸器图说·引水之器》,见谢国桢:《明代经济社会史料选编》(校勘本)(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②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6页
    ③嘉庆《孟津县志》卷4《物产》。
    ④嘉庆《密县志》卷7《风土》。
    ⑤道光《扶沟县志》卷7《风土》。
    ⑥道光《舞阳县志》卷6《风土》。
    ⑦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木棉》。
    ⑧乾隆《汲县志》卷6《食货》。
    ⑨民国《禹县志》卷7《物产》。
    ①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第一》。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木棉》。
    ③张履祥:《补农书》下卷。
    ④张研:《清代农业技术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述评》,《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⑤民国《太康县志》卷2《舆地志》。
    ⑥马一龙:《农说》。
    ⑦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68~69页。
    ⑧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6《树艺·谷部下》。
    ⑨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5《树艺·谷部上》。
    ①[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02页。
    ②道光《太康县志》卷3《物产》。
    ③乾隆《汲县志》卷6《种植》。
    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燔石》。
    ⑤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⑥[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①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②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③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
    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7《农事·营治下》。
    ⑤张履祥:《补农书》上卷《沈氏农书·运田地法》。
    ⑥徐光启:《农政全书》卷6《农事·营治上》。
    ①《明太祖实录》卷6,戊戌年二月乙亥。
    ②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29~130页。
    ③《明史》卷83《河渠一》。
    ④刘天和:《问水集》。
    ⑤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40~141页。
    ⑥阮葵尘:《茶余客话》卷1。
    ①《清史稿》卷276《朱之锡传》。
    ②《清史稿》卷126《河渠志》。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恭贺河清大瑞等事》。
    ④《清史稿》卷383《栗毓美传》。
    ⑤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⑥道光《河内县志》卷13《水利志》。
    ⑦崔铣:《沁州水田记》,《明经世文编》卷153《崔文敏公洹词》。
    ⑧白钺:《汝州仁义渠记》,《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86《汝州部艺文一》。
    ①《明史》卷281《陈幼学传》。
    ②康熙《西平县志》卷1《沟渠》。
    ③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④嘉庆《汝宁府志》卷5《水利》。
    ⑤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⑥胡宝瑔:《开豫省田沟路沟疏》,《清朝经世文编》卷106《工政十二》。
    ⑦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4页。
    ①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6《水利》。
    ②民国《林县志》卷10《风俗·生计》所引咸丰《林县志》。
    ③陈树平:《明清时期的井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0《河南》。
    ⑤郭云升:《救荒简易书》卷3《救荒耕凿》。
    ⑥陈树平:《明清时期的井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⑦参见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47页。
    ⑧王心敬:《丰川续集》卷8《井利说》。
    ⑨陈树平:《明清时期的井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①道光《河内县志》,《广济利丰两河断案碑》,参见左慧元编:《黄河金石录》,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
    ②乾隆《鲁山县志》卷15《河渠》。
    ③《清高宗实录》卷127,乾隆五年九月。
    ④[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页。
    ①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2期。
    ②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③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④许涤新等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⑤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第二十三章第十一节、第十九章第十二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
    ⑥黄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799页。
    ①史志宏:《清代前期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②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卷2,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版。
    ③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④[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⑤[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①嘉靖《彰德府志》卷3《田赋志》。
    ②嘉靖《彰德府志》卷2《地理志》。
    ③何瑭:《均粮私议》,《明经世文编》卷144。
    ④何塘:《何文定公全集》卷8《均摇私论》;《明经世文编》卷114《均粮私议》。
    ⑤郑涵:《吕坤年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⑥崇祯《汤阴县志》卷6《田赋·地亩》。
    ⑦嘉庆《安阳县志》卷7《田赋志》。
    ⑧民国《林县志》卷5《财政·田赋·度量衡》。
    ⑨纪诫:《均粮疏》,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2《河南》3。
    ⑩王汉:《灾伤图序》,郑廉《豫变纪略》卷3。
    11 王玉铉:《止临德二仓本色揭贴》,顺治《怀庆府志》卷13《艺文》。
    ①吴慧:《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②史志宏:《清前期的代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③吴慧认为这些用粮的比例在十分之三左右,见吴慧:《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④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24《记工食》。
    ⑤史志宏:《清前期的代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⑥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页。
    ⑦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乡村粮食安全水平估测》,《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①同治《中牟县志》卷9《艺文》。
    ②顺治《新郑县志》卷2《田赋》。
    ③顺治《胙城县志》卷1《地理》。
    ④嘉庆《孟津县志》卷10《艺文·王铎:奏请免粮札子》。
    ⑤《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9辑623页
    ⑥包世臣:《安吴四种》卷7《说储》上。
    ⑦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2《河南疏一确查抚恤事宜疏》。
    ⑧乾隆《怀庆府志》卷31《杂著》页35,俞森:《种树论》。
    ①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卷5《学校》。
    ②光绪《淇县舆地图说》卷上《土宜》。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4《均粮私论》。
    ④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⑤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8《民政志》。
    ⑥李葆醇:《李葆醇先生文集》。
    ⑦乾隆《嵩县志》卷6《星野》。
    ⑧乾隆《嵩县志》卷6《星野》。
    ⑨嘉庆《洧川县志》卷3《籍赋志》。
    ⑩康熙《兰阳县志》卷10《土产》:乾隆《仪封县志》卷10《人物志》。
    11 民国《重修临颍县志》卷4《风土》。
    12 嘉庆《密县志》卷7《风土》。
    13 嘉庆《孟津县志》卷4《物产》。
    ①道光《扶沟县志》卷7《风土》。
    ②道光《舞阳县志》卷6《风土》。
    ③乾隆《汲县志》卷6《食货》。
    ④民国《禹县志》卷7《物产》。
    ⑤道光《宝丰县志》卷15《艺文·郭毅:麦秋》。
    ⑥乾隆《嵩县志》卷15《食货》。
    ⑦郭松义:《明清时期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⑧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⑨严如煜:《三省边防各览》卷11《策略》。
    ⑩陆耀:《甘薯录》。
    11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187页。
    ①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②参见傅辉:《亩制差异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③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④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188页。
    ⑤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⑥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⑦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239页。
    ⑧[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①主要粮食品种容量与重量的换算比例为:稻:每市石重130市斤,豆:每市石重140市斤,小麦:每市石重145市斤,高粱:每市石重142市斤,粟:每市石重135市斤。平均按每市石重134市斤。见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版,第173页。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4。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页。
    ②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3《敬陈农桑四事疏》。
    ③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3《敬陈农桑四事疏》。
    ④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2页。
    ①中央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第19页。
    ②王天奖:《从单产看近代河南的农业生产》,《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
    ③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④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①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②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③赵俪生:《论明代土地赋役问题症结之所在》,《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④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
    ⑤《明史》卷77《食货志一》。
    ⑥马雪芹:《明代河南王庄农业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1996年第4期。
    ⑦汪介人:《中州杂俎》卷1。
    ①嘉靖《河南通志》卷16《学校》。
    ②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113页。
    ③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110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⑤《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己卯。
    ⑥参阅张显清:《明代土地“投献”简论》,载《张显清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⑦王邦直:《陈愚衷以恤民穷以降圣治事》,《明经世文编》卷251。
    ①参阅王毓铨:《户役田述略》,《明史研究》第1辑,黄山书社1991年版;《明朝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②参见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第112页。
    ③正德《大明会典》卷19《户部四》。
    ④《明宣宗实录》卷57,宣德四年八月丙戌。
    ①《明史》卷77《食货志一》。
    ②《明史》卷256《毕自严传》。
    ③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④郑廉:《豫变纪略》卷3,崇祯十三年八月。
    ⑤吕坤:《实政录》卷2《小民生计》。
    ①郑庆平:《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其发展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②《明史》卷77《食货志》。
    ③顾炎武《日知录》卷4《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④孙毓棠、张寄谦:《清代垦田与丁口的记录》,《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期。
    ⑤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41《户部·田赋·开垦》。
    ⑥《清世祖实录》卷11,顺治元年十一月癸卯。
    ⑦《清世祖实录》卷78,顺治十年十月己卯。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
    ②参见吕景琳、郭松义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四卷,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602~603页。
    ③民国《鄢陵县志》卷5《物产·风俗》。
    ④《户部抄档:地丁题本一河南(四)》,转引自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28,康熙八年三月辛丑。
    ⑥雍正《河南通志》卷21《田赋上》。
    ⑦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①顺治《临颍县志》卷3《赋役》。
    ②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3。
    ⑨郑廉:《豫变纪略》卷6。
    ④曹家驹:《说梦》卷1。
    ⑤《皇清奏议》卷13,乾隆十三年杨锡绂奏。
    ⑥钱维城:《养民论》,《皇朝经世文编》卷11。
    ⑦乾隆《鹿邑县志》卷1《方舆略》。
    ⑧《清高宗实录》卷540,乾隆二十二年六月。
    ⑨《河南财政说明书》第4页。
    ⑩刘睛:《片刻余闲录》卷1。
    11 孙葆田:《校经室全集》卷5《赵君墓表》。
    ①孙珩:《归田文稿》卷6《复同寅议赎地书》。
    ②《户部钞档》,乾隆五年四月胡定奏。
    ③《清高宗实录》卷1255,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壬申。
    ④《清高宗实录》卷1257,乾隆五十一年六月庚寅。
    ⑤光绪《长治县志》卷6《人物志》。
    ⑥乾隆《孟县志》卷4《田赋志》。
    ⑦徐浩:《清代华北农村人口和土地状况的考察》,《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⑧雅尔图:《雅公心政录》卷2《奏疏》,乾隆五年五月。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刑科题本》,嘉庆八年闰二月三日管理刑部事务董诰等题。
    ②乾隆《光州志》卷13《书院志》,卷31《恤政志》。
    ③乾隆《汲县志》卷6《艺文》。
    ④光绪《鹿邑县志》卷9《艺文》,引《佩弦斋杂记》。
    ⑤乾隆《唐县志》卷9《艺文》。
    ⑥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页。
    ⑦《湖南省例成案·工律·河防》卷1《禁止召佃不许田主索取进庄规礼》。
    ⑧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①乾隆《光山县志》卷8《风俗》。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197《刑考三》。
    ③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8页。
    ④乾隆《汲县志》卷6《食货》。
    ⑤杨炳堃:《杨中议公自订年谱》卷2,光绪十一年刊本,第67页。
    ⑥乾隆《林县志》卷5《风土·集场记》。
    ⑦《大清例律》卷28《刑律》。
    ⑧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①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地权分配》,《中州学刊》1993年第5期。
    ②王全营:《民国中期的地权分配与农业经营—以中原地区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③民国内政部:《内政统计调查表》第11期,1934年7月。
    ④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⑤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第3卷第1期,1941年7月。
    ⑥《晨报》1922年6月19日。
    ⑦《自由报》1912年8月16日。
    ①参见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地权分配》,《中州学刊》1993年第5期。
    ②民国内政部:《内政统计调查表》第11期,1934年7月。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地》,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页。
    ④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人口统计》,第2卷第8期《农林统计》。
    ⑤樊树志:《中国土地土地关系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2页。
    ①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地权分配》,《中州学刊》1993年第5期。
    ②《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项城》,《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期,第125页。
    ③《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太康》,《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5期,第115页。
    ④白眉初:《河南省志》卷4。
    ⑤《河南民国日报》1932年1月16日。
    ⑥《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鹿邑》,《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4期,第137页。
    ⑦民国《杞县采访稿》(稿本),转引自王天奖、程有为主编:《河南通史》(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⑧晓音编:《彭雪枫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⑨中央档案馆藏:《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内部资料,1985年,第136页。
    ⑩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3页。
    11 新修《光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12 新修《罗山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
    ①《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淅川》,《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第110页。
    ②《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汝南》,《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8期,第68页。
    ③《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伊川》,《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第119页。
    ④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8页。
    ⑤冯紫岗:《河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4号,1934年。
    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⑦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①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滑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
    ②《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沁阳》,《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期,第100页。
    ③《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汤阴》,《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期,第110页。
    ④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⑤《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密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4期,第126页。
    ⑥《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郾城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8期,第86页。
    ⑦《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长葛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2、3期合刊。
    ⑧《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洧川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2、3期合刊。
    ⑨《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舞阳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第83页。
    ⑩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页。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0~32页。
    ②《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固始》,《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第131页。
    ③《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固始》,《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第131页。
    ④《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信阳》,《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8期,第75页。
    ⑤《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汤阴》,《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期,第110页。
    ⑥《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睢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9、10期合刊,第120页。
    ①《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固始》,《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第131页。
    ②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6~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89页。
    ③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载《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②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③参见李孔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讨论述评》,《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
    ④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史学理论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陈平:《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困、闭关自守的病根》,《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
    ⑥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⑦王承仁、吴剑杰:《中国近代八十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⑧李伯重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中国经济史学存在着一种“争气”心态下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见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
    ①[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02、242页。
    ①张素秋、吕宝海:《当代经济新术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②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p.306,312.
    ③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Chapter 17,Quantitative growth,Qualitative standstill.
    ④ Robert Dernberg,The Role of the Foreigner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1840~1949,in K.H.Perkins ed.,China's Modern Econoln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Anthong M.Tang,China's Agricultural Leg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28,1979;Kang Chao,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An Economic Analysi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①参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1992年版;《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其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② Ra-mon Myers,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p.292~295;Loren Brandt,Commerc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1870~193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p.178~ 180;David Faure,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1870~193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p.202~211.
    ③[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吴承明、侯方:《评外国学者对旧中国经济不发达原因的分析》,《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⑤马克尧:《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⑥千里:《过密型增长理论—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李伯重:《“最低生活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①无为:《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8期。
    ② Karl Polanyi,Conrad M Arensberg,Harry W Pearsen.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Free Press,1957.
    ③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王星光:《传统农业的概念、对象和作用》,《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③[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④[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①胡世宁:《为定籍册以均赋役疏》,《明经世文编》卷134。
    ②刘斌:《复仇疏》,《明经世文编》卷23。
    ③嘉庆《密县志》卷11《风土志》。
    ④雅尔图:《雅公心政录》卷2《奏疏》,乾隆五年五月。
    ⑤光绪《鹿邑县志》卷9《风俗志》。
    ⑥《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商丘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9、10期合刊。
    ⑦《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开封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2、3期合刊。
    ⑧《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滑县》,《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
    ⑨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①[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81、82页。
    ②[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25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97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影印本。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
    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乾隆、道光朝《朱批奏折》。
    《皇明诏令》,《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正德《大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申时行等编:万历《大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万有文库本。
    佚名:《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影印本,1985年版。
    蒋良骐:《东华录》,《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9年版。
    乾隆《大清一统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中华书局1986影印本。
    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刊本。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
    昆冈等纂:《大清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1976年版。
    托津等纂:《大清会典事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文海出版社影印,1972年版。
    《皇朝政典类纂》,《近代史料丛刊续辑》本,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年版。
    《皇清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乾隆官修《清朝通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
    三泰等纂:乾隆《大清例律》,《四库全书》本。
    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影印本,1962年版。
    贺长龄辑:《清朝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文海出版社影印,1972年版。
    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傅维鳞:《明书》,《丛书集成新编》本。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版。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版。
    包世臣:《安吴四种》,《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本,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宋应星:《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译注本,2003年版。
    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
    谈迁:《海昌外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部第212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
    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宋端仪:《立斋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赵惟贤、万文彩等《后湖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7年版。
    章潢:《图书编》,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版。
    丘溶:《大学衍义补》,京华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
    汪介人:《中州杂俎》,广陵书社2003年版。
    陈世元辑:《金薯传习录》,农业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版。
    吕坤:《实政录》,齐鲁书社1995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岳麓书社1994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之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三编·史部》,上海书店1935年版。
    叶伯巨:《万言书略》,《昭代经济言》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何瑭:《柏斋集》,《四库全书》本。
    刘辰:《国初事迹》,中国书店1959年版。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郑廉:《豫变纪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点校本。
    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佚名:《如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校注本。
    周在浚:《大梁守城记》,《中国野史集成》本,巴蜀书社2000年版。
    姚旅:《露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庆云:《石渠余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郑大郁:《经国雄略》,明末刊本。
    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版。
    伊钦恒:《群芳谱诠释》,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张履祥:《补农书》,江苏书局1900年版。
    元司农司:《农桑辑要》,中华书局1985年版。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刘天和:《问水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6年版。
    阮葵尘:《茶余客话》,广陵书社1995年版。
    田文镜:《抚豫、总制宣化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版。
    尹会一:《尹少宰奏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
    尹会一:《健余先生抚豫条教》,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校注本。
    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曹家驹:《说梦》,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徐士芬:《漱芳阁集》,咸丰二年刻本。
    孙珩:《归田文稿》,清光绪元年重刊本。
    雅尔图:《雅公心政录》,清乾隆刊本。
    朱健:《古今治平略》,明崇祯刻本。
    茅元仪:《野航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
    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陆耀:《甘薯录》,《丛书集成续编》本。
    马一龙辑:《农说》,中华书局1985年版。
    成化《河南总志》,明成化二十二年刊本。
    嘉靖《河南通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
    顺治《河南通志》,明顺治十七年刊本。
    康熙《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雍正《河南通志》,清雍正十三年刊本。
    乾隆《续河南通志》,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民国《河南新志》,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本,1988年版。
    白眉初:《河南省志》,泰州市新华书店古籍部1984年传抄本。
    新修《河南省志·农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民国《郑县志》,民国二十年重印刊本。
    嘉靖《荥阳县志》,明抄本。
    康熙《荥阳县志》,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民国《续荥阳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民国《汜水县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顺治《密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刊本。
    嘉庆《密县志》,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民国《密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顺治《新郑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影印清顺治十六年刊本,中国书店1992年版。
    康熙《新郑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影印康熙三十二年刊本,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登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嘉靖《巩县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乾隆《巩县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民国《巩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正德《中牟县志》,明正德十年刊本(胶卷)。
    同治《中牟县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万历《开封府志》,明万历十三年刊本。
    康熙《开封府志》,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
    顺治《祥符县志》,清顺治十八年刊本。
    乾隆《杞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嘉靖《通许县志》,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通许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嘉庆《洧川县志》,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嘉靖《尉氏县志》,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道光《尉氏县志》,清道光十一年刊本。
    嘉靖《兰阳县志》,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 年影印版。
    康熙《兰阳县志》,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
    乾隆《仪封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民国《考城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乾隆《河南府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
    乾隆《洛阳县志》,清乾隆十年刊本。
    弘治《偃师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影印版。
    乾隆《偃师县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乾隆《宜阳县志》,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光绪《宜阳县志》,清光绪七年刊本。
    民国《新安县志》,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康熙《孟津县志》,清康熙四十八年增修顺治十六年刊本。
    嘉庆《孟津县志》,清嘉庆二十年刊本。
    乾隆《嵩县志》,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民国《洛宁县志》,民国六年铅印本。
    光绪《陕州直隶州志》,清光绪十八年刊本。
    民国《陕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光绪《灵宝县志》,清光绪二年刊本。
    民国《灵宝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顺治《阌乡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刊本。
    民国《新修阌乡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正德《汝州志》,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万历《汝州志》,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方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民国续印咸丰《郏县志》,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道光《宝丰县志》,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嘉靖《鲁山县志》,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乾隆《鲁山县志》,清乾隆八年刊本。
    新修《鲁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1994年版。
    嘉靖《许州志》,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乾隆《许州志》,清乾隆十年刊本。
    民国《许昌县志》,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顺治《临颍县志》,清顺治十七年刊本。
    民国《重修临颍县志》,民国五年铅印本。
    嘉靖《襄城县志》,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康熙《襄城县志》,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
    康熙续修《长葛县志》,清康熙三十年刊本。
    民国《长葛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嘉靖《鄢陵县志》,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顺治《鄢陵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刊本。
    道光《鄢陵县志》,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民国《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新修《鄢陵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嘉靖《钧州志》,明嘉靖二十三年抄本。
    顺治《禹州志》,清顺治十八年增补顺治八年刊本。
    道光《禹州志》,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民国《禹县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嘉靖《郾城县志》,明嘉靖三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民国《郾城县记》,民国元年修,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道光《舞阳县志》,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同治《叶县志》,清同治十年刊本。
    嘉庆《汝宁府志》,清嘉庆元年刊本。
    康熙《汝阳县志》,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民国《重修汝南县志》,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嘉靖《真阳县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嘉庆《正阳县志》,清嘉庆元年刊本。
    民国《正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康熙《新蔡县志》,清康熙三十年增刊顺治十六年本。
    康熙《西平县志》,清康熙三十一年续康熙九年刊本。
    民国《西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乾隆《确山县志》,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民国《确山县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道光《泌阳县志》,清道光八年刊本。
    乾隆《光州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
    光绪《光州志》,清光绪十三年刊本。
    乾隆《信阳州志》,清乾隆十四年刊本。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万历《罗山县志》,明万历十一年刊本。
    乾隆《罗山县志》,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新修《罗山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嘉靖《光山县志》,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乾隆《光山县志》,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
    光绪《光山县志》,增刊乾隆五十一年本。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新修《光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嘉靖《固始县志》,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嘉靖《商城县志》,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康熙《商城县志》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商城县地名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光绪《南阳县志》,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物产、地土、畜牧表图说》,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
    乾隆《唐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新修《镇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新修《西峡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嘉靖《邓州志》,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顺治《邓州志》,清顺治十六年刊本。
    乾隆《邓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国家图书馆分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5册,线装书局2002年版。
    乾隆《新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成化《内乡县志》,明成化二十一年刊本。
    康熙《内乡县志》,清康熙五十一年增补三十二年刊本。
    嘉靖《裕州志》,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
    乾隆《裕州志》,清乾隆五年增刊康熙五十五年本。
    民国《方城县志》,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嘉靖《彰德府志》,明万历间重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版。
    乾隆《彰德府志》,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嘉靖《涉县志》,明抄本。
    嘉庆《安阳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崇祯《汤阴县志》,明崇祯十年刊本。
    乾隆《林县志》,清乾隆十七年刊本。
    民国《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嘉靖《内黄县志》,明嘉靖六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光绪《溶县志》,清光绪十三年刊本。
    民国《重修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嘉靖《长垣县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增补二十年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康熙《长垣县志》,清康熙三十九年增补万历三十一年刊本。
    乾隆《卫辉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
    顺治《怀庆府志》,清顺治十七年刊本。
    乾隆《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乾隆《汲县志》,清乾隆二十年精刊本。
    正德《新乡县志》,正德元年抄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民国《续新乡县志》,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万历《获嘉县志》,明万历三十年刊本。
    民国《获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道光《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刊本。
    万历《温县志》,明万历五年刊本。
    乾隆《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道光《武陟县志》,清道光九年刊本。
    民国《续武陟县志》,民国二十年马集文斋刊本。
    乾隆《孟县志》,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民国《孟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万历《原武县志》,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
    康熙《阳武县志》,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民国《阳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道光《辉县志》,清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顺治《胙城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刊本。
    康熙《延津县志》,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
    顺治《封丘县志》,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
    乾隆《陈州府志》,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民国《淮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顺治《商水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刊本。
    乾隆《商水县志》,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民国《商水县志》,民国七年刊本。
    民国《西华县志》,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宣统《项城县志》,清宣传三年石印本。
    嘉靖《沈丘县志》,明嘉靖九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乾隆《沈丘县志》,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嘉靖《太康县志》,明嘉靖三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乾隆《太康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道光《太康县志》,清道光八年刊本。
    民国《太康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道光《扶沟县志》,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光绪《扶沟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大程书院刊本。
    康熙《鹿邑县志》,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
    乾隆《鹿邑县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本。
    光绪《鹿邑县志》,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新修《鹿邑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嘉靖《归德志》,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嘉靖《夏邑县志》,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版。
    民国《夏邑县志》,民国九年石印本。
    嘉靖《永城县志》,明嘉靖二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道光《婺源县志》,清道光六年刻本。
    同治《祁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嘉靖《海宁县志》,清光绪二十四年重刻本。
    万历《福州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中国书店1992年版。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光绪十八年《杭州城图·附图》。
    乾隆《杭州府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咸丰《安顺府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乾隆《武安县志》,清乾隆四年刻本。
    光绪《长治县志》,民国十二年刊本。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谢国桢:《明代经济社会史料选编》(校勘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郭厚安辑:《明实录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9年版。
    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史录类纂·经济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陈振汉主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公安部户政管理局编:《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民国十年农商部《农商统计·全国田圃面积统计表》。
    民国内政部《内政年鉴》,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民国《政府公报》,上海书店影印版。
    内政部主计处编《统计月报》(农业专号)1932年第1、2期合刊。
    内政部编《内政统计调查表》,1934年第8期、第11期。
    实业部编《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处:《河南省政府年刊》,1933年。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民国二十五年河南省政府年刊》,1936年。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1~12期,第2卷第1~6期,《河南省各县社会调查》。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人口统计》,第2卷第8期《农林统计》。
    [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影印版。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冯紫岗:《河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4号,1934年。
    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第3卷第1期,1941年7月。
    中央档案馆藏:《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内部资料,1985年。
    安介生:《明代山西藩府的人口增长与数量统计》,《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Anthong M.Tang,China's Agricultural Leg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28,1979.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乡村粮食安全水平估测》,《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2000年版;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成一农:《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载《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迟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重庆版。
    陈达:《现代中国人口》(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锋:《也谈清初的人丁统计问题》,《平准学刊》第五辑,光明日报社1989年版。
    陈桦:《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陈连营:《清代河南农村手工业状况》,《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陈连营:《客商与清代河南农村经济》,《中州学刊》1994年第2期;
    陈铮:《清代前期河南农业生产述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
    陈平:《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困、闭关自守的病根》,《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陈树平:《明清时期的井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陈学文:《明初户帖制度的建立和户帖格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David Faure,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1870-1937.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邓玉娜:《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樊树志:《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樊树志:《中国土地土地关系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史学理论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尔康:《论朱元璋农民政权的“给民户由”》,《历史研究》1978年第10期。
    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上)、(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方行:《再论清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
    傅辉:《河南土地数据初步研究—以1368至1953年数据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0卷第1辑,2005年1月;
    傅辉:《亩制差异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傅辉:《明代土地登记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数据为中心》,《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傅辉:《晚清南阳县土地利用分析》,《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傅衣凌:《明代开封城市性质的解剖》,载《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载《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版。
    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1958年第3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葛剑雄:《明初全国户口数并非“丁”数—与王其榘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 年第4期;
    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73.
    顾诚:《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顾健娣:《太平天国运动对河南社会的冲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日]谷口规矩雄:《明代徭役制度史研究》,同朋舍1998年版。
    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郭松义:《清初人口统计中的一些问题》,《清史研究集》第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5辑,齐鲁书社1985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美]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其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黄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兼评米红等人论文及其它有关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侯杨方:《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James Lee & Wang Feng,One Quarter of Humanity:Malthusian Mythology and Chinese Realities,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9.中译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江立华:《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西北人口》2002年第1期。
    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卷2,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版。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K.H.Perkins ed.,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Karl Polanyi,Conrad M Arensberg,Harry W Pearsen.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Free Press,1957.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伯重:《“人均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中国农史》1996年1期;
    李伯重:《“最低生活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千里:《过密型增长理论—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千里、大同:《塞纳河畔两史家—法国当代著名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贾永吉与魏丕信及其研究成果简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2003年版;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25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
    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李根蟠:《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诸问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根蟠:《精耕细作、天人关系与农业现代化》,《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
    李根蟠:《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制约》,《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
    李广廉:《对明代户口的一些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期。
    李孔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讨论述评》,《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
    李令福:《明代山东省人口发展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与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梁方仲:《〈明史·贪货志〉第一卷笺证》,《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梁方仲:《明代的户帖》,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方仲:《明代的黄册》,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2年。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栾成显:《明初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栾成显:《明代黄册分登载事项考略》,《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栾成显:《明洪武鱼鳞图册考实》,《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9年第8卷第1期。
    吕景琳、郭松义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四卷,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Mark Elvin, 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A 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马克尧:《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马小鹤:《清代前期人口数字勘误》,《复旦学报》1980年第1期;
    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兴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马雪芹:《明代河南土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马雪芹:《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积数字考实》,《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马雪芹:《明代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
    马雪芹:《清代河南农业生产中的人地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马雪芹:《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古今农业》1999年第1期;
    马雪芹:《对明初全国田土数字的再认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马雪芹:《明代河南土地丈量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马雪芹:《明清河南桑麻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0年第3期;
    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貊琦主编:《中国人口·河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聂红琴:《清代前期的户籍和赋役》,《史林》2001年第1期。
    牛健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潘喆、陈桦:《论清代的人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彭勇:《试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中州学刊》2003年第1期。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秦佩衍:《明代经济史论丛初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日]清水泰次:《明代田地面积就,》,《史学杂志第32编第7号》,1921年;《明代田土总额就》,《社会经济史学》第11卷第11、12号,1942年;《明代田土统计税粮关系》,《史潮》第12号第1卷,1942年。
    全汉昇、王业键:《清代人口的变动》,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
    Ra-mon Myers,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Loren Brandt,Commerc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1870-193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日]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土地法、取引法》,东京1960年版;
    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Robert Dernberg,The Role of the Foreigner in China's EconomicDevelopment,1840~1949,in
    [日]森正夫:《明清时代土地制度》,载岩波讲座《世界历史》第12卷,岩波书店1971年版。
    [美]施坚雅:《19世纪四川的人口—从未加核准的数据得出的教训》,载《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影响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苏全有、陈建国主编:《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苏新留:《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以明代河南为中心》,《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孙毓棠、张寄谦:《清代垦田与丁口的记录》,《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期。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总论》,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田培栋:《明代人口变动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田志和:《清代东北流民》,《东北史研究》第1辑。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陶卫宁:《论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及其路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日]藤井宏:《明代田土统计关一考察》,《东洋学报》第30卷第3、4号,第31卷第1号。
    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万红:《明代与清初全国耕地数的历史比较》,《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王国键:《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标本——安徽省休宁县档案馆藏鱼鳞图册等历史档案》,《档案》2001年第4期。
    王家忠:《明代海南人口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2期。
    王其榘:《明初人口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
    王全营:《民国中期的地权分配与农业经营—以中原地区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王瑞平:《明代人口数字之谜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王守稼、缪振鹏:《明代户口流失原因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王天奖、程有为主编:《河南通史》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天奖:《近代河南人口估测》,《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王天奖:《从单产看近代河南的农业生产》,《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地权分配》,《中州学刊》1993年第5期。
    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晓林、吴吉远:《清代保甲制度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
    王星光:《传统农业的概念、对象和作用》,《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王兴亚:《明代人口统计中的女口》,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王兴亚:《明初耕地面积辨正》,《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明代河南棉织业述略》,《河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
    王兴亚:王兴亚、马怀云:《明清河南庙会研究》,《天中学刊》1995年第1期、第2期;
    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王有业:《论明初自耕农的大量存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1年版。
    王毓铨:《户役田述略》,《明史研究》第1辑,黄山书社1991年版;
    王育民:《明代户口新探》,《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跃生:《十八世纪初期中国的人丁数量与人口数量变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6期。
    王云俊:《民国保甲制度兴趣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
    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35版,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3册,
    [美]威廉·彼得逊:《人口学基础》,兰州大学人口研究室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吴承明、侯方:《评外国学者对旧中国经济不发达原因的分析》,《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吴晗:《明代的军兵》,《读史劄记》,三联书店1956年版;
    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民出版社1985年版。
    吴慧:《清代人口计量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吴慧:《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晓音编:《彭雪枫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许涤新等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徐浩:《清代华北农村人口和土地状况的考察》,《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许敏:《明代商人户籍问题初探》,《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许敏:《试论清代前期铺商户籍问题—兼论清代“商籍”》,《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许檀:《明清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等。
    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2期。
    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讲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法律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杨子慧、张庆五:《中国历代的人口与户籍》,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尹申平:《陕西新石器古代居民对环境的选择》,《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袁祖亮、延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张海瀛《明代山西万历清丈与地亩、税粮总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张建民:《明清农业垦殖论略》,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4期。
    张民服:《试论明代的人口管理》,《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张民服:《明前期中原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张民服:《明代中后期中原商品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等。
    张显清:《明代土地“投献”简论》,载《张显清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张岩:《对清代前中期人口发展的再认识》,《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
    张研:《清代农业技术与土地资源配置研究述评》,《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载氏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章有义、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郑云波:《清代中期的人口发展》,《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
    郑发展:《民国时期河南人口统计调查述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郑起东:《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郑庆平:《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其发展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郑守来、黄泽岭主编《大槐树寻根》,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
    周源和:《清代人口统计析疑》,《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美]赵冈:《简论鱼鳞图册》,《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Kang Chao,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An Economic Analysis,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朱德新:《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南保甲制度的建立》,《史学月刊》1995年第1期;
    朱德新:《三十年代的河南统治者与保甲行政人员》,《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赵俪生:《论明代土地赋役问题症结之所在》,《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周绍泉、林甘泉、童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年1997年版,第285页。
    周荣:《对清前期耕地面积的结合考察和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