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县是中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区域性枢纽,是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行政区域单位。县级政府是国家结构中一个特殊的行政层级。本文县级政府取其狭义概念,是指县一级的国家行政机关。
     公共产品及其供给问题是县级政府有效运行和管理的关键问题。本文所使用的公共产品概念,指主要由社会公共组织出于满足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而通过集体决定并提供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是指经由一定主体组织,得以形成公共产品并通过一定机制体制将公共产品配置给受益群体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狭义的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专指县级政府作为主体单独生产和分配公共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指在县级政府主导下,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私人等协同联动供给公共产品的系统过程。本文“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所指为其广义。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从以私人供给为主的供给制度到单一政府供给制度的演变。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共产品的单一政府供给制度。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已形成了以政府供给为主、私人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为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集合。
     外国经验给予中国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包括:应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持力度;注重加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及其成果的转化,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组织,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协会的作用;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重视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关注农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表达;政府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目前中国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公共产品单元供给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不完善。其制度性原因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决策制度对公共产品消费者需求的忽视;资金筹措制度中的旧体制遗留;生产与管理制度的低效率;资金使用制度的规范性缺失。中国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难题主要是:公共财政资源的短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单一,公用经费难以筹措;基层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公共产品偏好的非理性。错误的政绩观是中国县级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思想障碍。
     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实现对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模式,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公平与效率并重、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局部性相关照、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等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目标模式。
     中国县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目标模式的实现路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发展;健全完善供给主体结构;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促进县级政府的制度供给。
Counties are the basic regional power establishment in China's rural areas, are the regional hub of the r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fe, are important link connecting with Chinese local state institutions and are the basic unit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 maintaining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County government is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level in the stat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county government is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organs at the county level.
     Public goods and its supply is the key problem to operate and manage effectively for county government. The concept of public goods used by this paper is mainly for public organizations out of meeting the public demand and public interest through the collective decision and provides goods and services, to a certain range, in the non-exclusive and non-competitive nature of consumer.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a dynamic process to meet the common needs of society by certain organizations form the public goods, and through some mechanism allocate the public goods to benefited community groups. The narrowly-defined public goods' supply of county government is the special process that county government product and distribute public goods alone as the main subject. The broadly-defined public goods' supply of county government is the system linkage process that the government, market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private supply public goods collaboratively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county government. In this paper, " county-level governm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referring to its broad sense.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before reforming and opening,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systems have come through changes from supply mainly by the private to the single supply by government. In the people's commune period, the basic feature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is the singl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by government. The existing rura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has created a collective system which is mainly suppli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private and the third sector as the supplements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he Revelation o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t the county level government in China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ed: to increase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o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which protect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 protect the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ts resul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support the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play the role of the community-oriented organizations and associations; to bring the farmers gradually into the scope of social securi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 concern the expression of the demand of the peasants' public goods; to mobilize multiple subjects participate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by government.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China's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t the county level are: the amount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s insufficient;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s unbalanced; the patter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unit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s still imperfect. The reasons for the system are: the ignorance of the demand of public goods consumer from the top-down decision-making system by government; the carry-over of the old system in fund raising system; the inefficient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 deficient normative in the use of funds syste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county-level government public goods supply are: the public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shortage; the subject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s single and the public funds are financing difficul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mass in grassroots unit is tensional and the preferences for public goods of the peasants are irrational. The incorrect political achievement concept is ideological obstacles to the effective public goods supply of the China's county government.
     I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model of county governmental public goods' supply, we must gradually construct the target model that is the collaborative linkage between government leading and multiple subjects, basing on the principle of insisting on people-oriented, laying equal stress o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combin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correlating the entirety and locality and unifying the stage and continuity. We can overcome the questions existed in the county governmental public goods' supply in the past and achieve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ublic goods' supply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target model of supply.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Chinese county-level government target mode of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we mus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guiding b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erfect the supply of the main structure; deepen reform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further the county governmental supply system.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3页。
    ②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③关于Public Goods,中文有几种译法,如公共产品、公共物品、公共品、公共财货等,这此概念尽管表述不同,但内涵是相同的;与之对应,Private Goods也有私人产品、私人物品、私人品、私人财货等多种译法,但它们的内涵是相同的。由于在文献中使用“公共产品”较为多见,故本文使用之。
    ④项继权等:《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①刘德厚:《当代中国县政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6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①迟福林:《我国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抓力》,《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4日。
    ②陈云:《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①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25页。
    ① W.Ver Eecke,Public Goods:An ideal concept,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1999(28),pp.139—156.
    ①理查德·R·巴尼特基:《偏好表露与共用品》,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152—161页。
    ①吴建南:《政府绩效测量研究:体系框架与阶段进展》,《公共部门绩效学术研究会交流论文》,厦门,2004年。
    ① Halachmi.Arie,Government Reforms and Public Productivity:Do We Have All the Answers? Work Study,vol.46,no.7(1997),pp.233-245.
    ② Halachmi,Arie,Community Disaster: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Midwest,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12,no.4(1978),pp.71-279.
    ③ Paul B.K,Relief Assistance to 1998 Flood Victims: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NGOs,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1.169,no.1(2003),pp.75-89.
    ④ Ken S.Cavalluzzo,Competition,Fee-for-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Evidence on the Federal Reserv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vol.21,no.4-5 (2002),pp.315-356.
    ①郭泽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①张宇燕、李增刚:《全球公共物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高培勇等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16-337页。
    ①这里将只具备公共产品特征之一的产品称为非纯公共产品,并且不区分非纯公共产品、混介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等,而是将这几个概念等同对待。
    ②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③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3年第1期。
    ④孙潭镇、朱钢:《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⑤樊纲:《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我国乡镇“非规范收入”若干个案的研究与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①项继权:《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②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10期。
    ③陈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
    ①刘义强:《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③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与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①金晓伟:《构建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①Samuelson,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pp.387-389.
    ①卢洪友:《公共品调节机制研究》,《财经论丛》,2002年第4期,第20页。
    ②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J.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0页。
    ①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高国希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①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①梁小民:《经济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第424页。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第61页。
    ①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15-240页。
    ②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401页。
    ①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7期。
    ②《教育经费占GN D比重连续三年下降》,第一财经日报,2006-01-26。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2、4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75、303、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2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2、4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75、303、33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695、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75、303、3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124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47页。
    ⑤《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272、390页。
    ①《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272、390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3页。
    ③《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④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编:《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96页。
    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页,第7-8页。
    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页,第7-8页。
    ②《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356页。
    ③《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40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5、285页。
    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2页。
    ①黑格尔:《18世纪——19世纪初期的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4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82页。
    ①《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
    ②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第152、65页。
    ①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57页。
    ②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③秦晖:《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学者社区〉秦晖个人主页。
    ①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1期。
    ②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第27—29页、第107—115页、第43—47页。
    ①黄天华:《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3—414页。
    ②黄天华:《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2—441页。
    ③参见Naughton,Barry,Implications of the State Monopoly Over Industry and This Relaxation,Modern China,vol.18,no.1,(1992).
    ①崔玉、马凤芝:《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待》,《研究报告专刊》,2002年4月15日。
    ②郭瑞萍:《人民公社缘起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③参见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6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1954年我国农家收支调查报告》,统计出版社,1957年,第18页。
    ①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①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②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③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①《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研究》,www.univillage.org/view/a249.htm,2003-5-14。
    ①林万龙:《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中国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①Mancur Olson,Logico of Collective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②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
    ③《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研究》,www.univillage.org/view/a249.htm,2003-05-14。
    ①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57页。
    ②Harvey S.Rosen,1995,Public Finance,Mc Graw-Hill,Ine,p.78-79.
    ①Harvev S.Rosen,Public Finance,Mc Graw-Hill,2003.
    ②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第27—29页、第107—115页、第43—47页。
    ③《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研究》,www.univillage.org/view/a249.htm,2003-05-14。
    ①胡宝珠、杜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陈小梅:《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改革》,《南方农村》,2004年第2期。
    ①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②徐秋慧:《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
    ①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8—41页。
    ②赵凌云:《中国经济通史第十卷》(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①《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研究》,www.univillage.org/view/a249.him,2003-05-14。
    ②黎炳盛:《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刘鸿渊:《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求实》,2004年第2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06。
    ③樊平:《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http://news.qq.co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2003、2004、2005、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①《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任重道远—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2月27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4、2005、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④卫生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2001—2005)[EB/01],http://www.moh.gov.cn/12.htm,2006—04—25.
    ①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中国财政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财政年鉴20052,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年。
    ③财政部:2006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48—57页。
    ①苏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4期。
    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①据卫生部2002年统计公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①孔祥智,李圣军等:《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及供给主体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孔祥智,李圣军等:《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及供给主体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③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论》,厦门:厦门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84页。
    ①太江:《防治公务接待腐败》,《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185期。
    ②徐辉、李丹:《我国每年公款消费近9000亿元的说法不实[EB/01]》,http://www.people.com.cn/,2006-04-19.
    ①参见勒伯斯坦:《效率配置和X效率》,《美国经济评论》,1966年8月。
    ②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①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①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①金人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年第6期。
    ①袁金辉:《农业税免征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新东方》,2006年第5期。
    ②魏婷婷,陈安来:《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6期。
    ③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①王俊霞,闫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8月29 日。
    ①姚轶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创新》,《理论导刊》,2005年第7期。
    ②《公共需求扩张与公共供给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需求扩张与公共供给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05年第4期。
    ①刘江宏:《地方政府政绩观扭曲的制度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高继宏、朱金鹤、崔登峰:《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其机制创新》,《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
    ②刘志扬:《美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方式与启示》,《农业经济》,2003年第8期。
    ①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①张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商业时代》,2007年第36期。
    ②林振平:《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欧盟的经验——德国、英国考察报告》,http://report.drc.gov.cn,2004-03-18。
    ③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④李先德:《法国的农业公共支持政策》,《世上界农业》,2003年第12期。
    ①程惠香、柯瑞清:《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第4期。
    ②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①张存彦、刘宇鹏:《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农业经济》,2003年第1期。
    ②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日本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http://www.cafte.gov.cn.2003-06-06.
    ③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3—264页。
    ①侯石安:《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57-59页。
    ①陈柏槐、戴雄武主编:《世界农业发展大趋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②张保民:《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当代韩国》,1994年第1期。
    ①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模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②黄立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欧阳晓光:《国外农村科技中介体系概况》,《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第7期。
    ②张倩红:《以色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举措和经验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③向元钧:《印度农业科技进步浅析》,《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
    ①吉亮:《印度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及其经验》,《Global Report》,2004年第8期。
    ①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第6期。
    ①萧克之:《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古今农业》,1996年第3期。
    ①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②覃爱玲:《起草组成员解读一号文件农民可直接得到实惠》,http://finance.qianolong.com,2004-02-11.
    ①高树兰:《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难的财政因素分析及对策》,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4-03-09.
    ①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①黎炳盛:《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
    ②孟庆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28页。
    ①参见刘伟章:《转轨期县级政府制度供给困境与路径选择》,《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
    1.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编:《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人民出版社,2000年。
    2.陈柏槐、戴雄武主编:《世界农业发展大趋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陈万灵:《农村社区变迁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实证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5.《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8.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9.常士訚主编:《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高培勇等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3.《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
    14.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
    15.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侯石安:《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7.黄天华:《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下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6.梁小民:《经济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
    2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林万龙:《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9.刘德厚:《当代中国县政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3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1.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2.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中国公共权力理生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
    3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34.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的应用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
    35.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人民出版社,2005年。
    36.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37.马德普等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五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41. 《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66年。
    42.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5.沈亚平、王骚主编:《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沈亚平,吴春华编著:《公共行政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
    48.孙晓春:《政治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49.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0.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1.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52.王乐夫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5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王圣诵:《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人民出版社,2006年。
    55.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共同编写:《中国卫生年鉴》(2001年中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56.吴春华:《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57.吴春华主编:《行政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58.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9.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60.谢庆奎:《政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1.谢庆奎:《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中信出版社,2003年。
    62.《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63.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70年代以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64.徐大同:《文踪史迹:徐大同八秩文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65.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
    66.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67.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68.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9.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0.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71.杨龙主编:《中国政府近期主要问题的政治分析》,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72.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73.俞可平主编:《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3—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4.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
    75.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
    76.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7.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8.赵凌云:《中国经济通史第十卷》(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
    8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8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
    83.中华人民共利国国家统计局编:《1954年我国农家收支调查报告》,统计出版社,1957年。
    84.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8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86.中国财政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财政年鉴2005》,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年。
    87.朱钢、贾康等著:《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
    8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89.陈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
    90.陈小梅:《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改革》,《南方农村》2004年第2期。
    91.程惠香、柯瑞清:《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第4期。
    92.樊纲:《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我国乡镇“非规范收入”若干个案的研究与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93.高继宏、朱金鹤等:《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其机制创新》,《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
    94.高建、乔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5.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96.公共需求扩张与公共供给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需求扩张与公共供给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05年第4期。
    97.郭瑞萍:《人民公社缘起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8.郭泽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99.何乘材:《农村公共产品、农民国民待遇与农业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100.胡宝珠、杜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1.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第6期。
    102.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103.黄立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4.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10期。
    105.吉亮:《印度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及其经验》,《GlobalReport》2004年第8期。
    106.金晓伟:《构建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
    107.孔祥智、李圣军等:《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及供给主体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08.雷原:《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6期。
    109.李先德:《法国的农业公共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3年第12期。
    110.黎炳盛:《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11.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112.刘鸿渊:《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求实》2004年第2期。
    113.刘义强:《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14.刘志扬:《美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方式与启示》,《农业经济》2003年第8期。
    115.荣敬本等:《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4期。
    116.卢洪友:《公共品调节机制研究》,《财经论丛》2002年第4期。
    117.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118.欧阳晓光:《国外农村科技中介体系概况》,《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第7期。
    119.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模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20.苏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4期。
    121.孙潭镇、朱钢:《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122.太江:《防治公务接待腐败》,《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185期。
    123.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124.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3年第1期。
    125.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7期。
    126.魏婷婷,陈安来:《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6期。
    127.吴春华:《现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8.吴建南:《政府绩效测量研究:体系框架与阶段进展》,见《公共部门绩效学术研究会交流论文》,厦门,2004,年。
    129.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
    130.项继权等:《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31.向元钧:《印度农业科技进步浅析》,《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
    132.萧克之:《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古今农业》1996年第3期。
    133.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134.熊巍:《使财富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增值税制度》,《财经研究》2003年第3期。
    135.徐秋慧:《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
    136.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论》,厦门大学,2005年。
    137.杨龙:《政府“失灵”及其克服的途径》,《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138.姚轶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创新》,《理论导刊》2005年第7期。
    139.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140.袁金辉:《农业税免征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新东方》2006年第5期。
    141.张保民:《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当代韩国》1994年第1期。
    142.张存彦、刘宇鹏:《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农业经济》2003年第1期。
    143.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144.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
    145.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146.张倩红:《以色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举措和经验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147.张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商业时代》2007年第36期。
    148.赵丙奇:《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49.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1期。
    150.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5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5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15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2006年。
    154.[德]黑格尔:《18世纪——19世纪初期的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
    155.《列宁选集》(1—8),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61.[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162.[美]J·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163.[美]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64.[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5.[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高国希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66.[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7.[英]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168.Halachmi.Arie,Government Reforms and Public Productivity:Do We Have All the Answers?,Work Study,vol.46,no.7 (1997) .
    169.Halachmi.Arie,Community Disaster: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Midwest,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12,no.4 (1978) .
    170.Harvev S.Rosen,Public Finance,Mc Graw-Hill,2003.
    171.Joseph E.Stiglitz,On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In Joseph E.Stiglitz etal (eds.)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Oxford:Basic Blackweel,1989.
    172.Ken S.Cavalluzzo,Competition,Fee-for-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Evidence on the Federal Reserv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vol.21,no.4-5 (2002) .
    173.Oates,W.E.,Fiscal Federal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wanovic,1972.
    174.Mancur Olson,Logico of Collective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175.Naughton,Barry,Implications of the State Monopoly Over Industry and This Relaxation,Modern China,vol.18,no.1,(1992) .
    176.Paul B.K.,Relief Assistance to 1998 Flood Victims: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NGOs,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1.169,no.1 (2003) .
    177.Samuelson,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
    178.W.Ver Eecke,Public Goods:An ideal concept,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1999 (28) .
    179.迟福林:《我国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抓力》,《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4日。
    180.崔玉、马凤芝:《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待》,《研究报告专刊》2002年4月15日。
    181.王俊霞,闫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8月29日。
    182.杨龙:《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showNews.html?id=4FE9D03133A039364595D5A047D6D96C.
    183.《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研究》,www univillage.org/view/a249.htm,2003-05-14.
    184。高树兰:《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难的财政因素分析及对策》,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4-03-09.
    185.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日本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http://www.carte.gov.cn,2003-06-06.
    186.林振平:《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欧盟的经验——德国、英国考察报告》,http://report.drc.gov.cn.2004-03-18.
    187.《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farms,2004-02-03.
    188.覃爱玲:《起草组成员解读一号文件农民可直接得到实惠》,http://finance.qianolong.com,2004-02-11.
    189.徐辉、李丹:《我国每年公款消费近9000亿元的说法不实[EB/01]》,http://www.people.com.cn/,2006-04-19.
    190.《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2001—2005)》[EB/01],http://www.moh.gov.cn/12.htm,2006-04-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