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编钟研究由来已久,从先秦时期绵延至今。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时期编钟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随着研究的深入,编钟研究由点及线,由线而面,成果迭出。然而,尽管已经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对编钟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编钟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事项,进一步深入探讨需要新的视角,因此,笔者选取了大型组合编钟这一切入点,翼能有所洞见。
     大型组合编钟是编钟的一种形式,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对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辉煌和衰落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很多,尤以“礼”“乐”为甚,因而包含了丰富的乐律、乐悬制度乃至礼乐文化等方面信息。对大型组合编钟来说,编列的组合是形式,音列的组合是内容,本质则是礼乐制度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大型组合编钟的演进历程为经,以青铜乐钟的编列和音列为纬,以乐悬制度为背景,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爬梳理析,对大型组合编钟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对编列的分析,理清青铜乐钟由单件使用至编列诞生,编列由小及大、由大而组合,组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轨迹,并理清不同类型青铜乐钟编列的不同演进线索。
     音列分析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梳理乐钟由单音使用至音列出现以及音列由简单而复杂直至十二声齐备的过程,揭示不同青铜乐钟的音列演进的错位现象,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组合的研究是本文的切入点。不同编列的组合、不同类型乐钟的组合、不同音列的组合是大型组合编钟的重要特征。在编列、音列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型组合编钟中不同类型组合方式的探讨着墨甚多,揭示大型组合编钟成长的轨迹。
     在探讨大型组合编钟成长轨迹的基础上,本文阐释了各种形态变化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大型组合编钟成长过程中,编列、音列、组合的相对稳定期往往与礼乐制度的稳定期相对应,编列、音列、组合的骤变往往是礼乐制度演变的表征,也是“礼”“乐”关系的平衡被打破的表现,在礼乐制度演变轨迹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通过对编列、音列、组合骤变的探讨,树立起礼乐制度演变的标杆,分析先秦礼乐制度兴衰的轨迹,揭示“礼”、“乐”在大型组合编钟兴衰中的作用。
The research of chime-bells have a long time,far from pre-Qin period.With thehistorical conditions diversed,the research appeared different styles in differentperiod.As the study go-ahead,from a point to a line,then the line to the plane,theachievement went abundant.But we still have not hanve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about chime-bells in despite of these research result.As a result,chime-bells becomea culture feature which is neither strange nor familiar.In order to have a farther anddeeper exploration,we must select a new visual angle,so I chose the cut-in point ofLarge combined chime-bells,which may help.
     As a kind of chime-bells,the formation of large combined chime-bells had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there're many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gestation,naissance,growth,maturation,resplendence and break up of large combinedchime-bells directly.Among these factors,Li and Yue is very important.It includedabundant information of music temperament,the chimes‘suspended music’and ritualmusical culture.For Large combined chime-bells,the group combination is the formand the combination of tone series is the content.The essence behind the change ofthe form and content i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and Yue.Thus,thisarticle tak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s the longitude,take the group and tone seriesas the latitude,take the chimes‘suspended music’as the background,to make anintegrative study of the Large combined chime-bells under a mass of complicatedphenome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group of chime-bells,we can beat out theproceeding track of the bronze bells,from single to group,from small to large,fromlarge to combination,and from the simple combination to complex combination.Thisarticle also analyze the different evolution clue in different kind bronze bells.
     Tone series analysis is also a central part of this thesis.It analyzed the process ofthe bronze bells,from single tone to the appearance of tone series,from small toneseries to big,and at last twelve intonations all ready.We find the tone series amongdifferent bronze bells is out of sync,and this article also goes deep into the discussionabout the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The combination research is the incision point of this thesis.The combination ofdifferent groups,different kind bells and different tone series is the significantcharacter of Large-moduler combined chime-bells.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groupand tone series,this article paid big space to the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combining mode by different types' bells.It uncovered the growing track of the Large combinedchime-bell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growing track of the Large combined chime-bells,this article elucidated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reflected by vary modalities.In theshaping process of Large combined chime-bells,the relatively stabilization of thegroup,the tone series and the combination is always corresponding with thestabilization of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The breaking change of the group,the toneseries and the combination is always the token of the evolution of system of rites andmusic.It also manifested that the balance between Li and Yue had been broken.Thisis a mile-stone in the proceeding track of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By discussing onthe breaking change of the group,the tone series and the combination,this article builtup the pole beacon of the evolution of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analyzed the ebb andflow track of the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in pre-Qin,and unclosed the contributionof Li and Yue i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hime-bells.
引文
①[清]王孙念.世本[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12): 78.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明堂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91.
    ③许维遹集释.释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42.
    ④李润英陈焕良译注.山海经[M].长沙:乐麓书社,2006: 386.
    ⑤[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259.
    ⑥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32—933
    ⑦脱脱等撰.宋史·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937.
    ①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86.
    ②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187.
    ①注:王子初在《中国音乐考古学》第192页中首次提出“大型编钟”这一概念,随后,在《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一文中提出“大型组合编钟”这一概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00.
    ①许维遹集释.释吕氏春秋集释[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41.
    ②许维遹集释.释吕氏春秋集释[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42.
    ③同上
    ④许维遹集释.释吕氏春秋集释[M].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23.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明堂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91.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41.
    ③[唐]房玄龄注.管子·五行(四十一)[M]//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243.
    ④[宋]金屡祥.通鉴前篇[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 (332): 10.
    ⑤李润英陈焕良译注.山海经[M].长沙:乐麓书社,2006: 386.
    ⑥[汉]宋衷注.世本[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01): 47.
    ⑦[梁]萧绮辑编.拾遗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42): 313.
    ⑧[汉]宋衷注.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
    ⑨[清]王孙念.世本[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12): 78.
    ⑩[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48): 654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78): 85.
    ①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07.
    ②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95.
    ③戴侗.六书故[M]卷二十九,李氏刊本,1784.
    ①唐兰.古乐器小记[J].燕京学报:1933(14): 59.
    ②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37.
    ③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鞀”[C]//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 196
    ④戴念祖.中国的钟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C]//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4.
    ⑤李纯一.试释用、庸、甬并试论钟名之演变[J].考古:1964 (6): 310.
    ⑥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 107.
    ①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9.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二)[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85.
    ②郭沫若.释支干[C]//郭末若全集·考古篇(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82: 155-340.
    ③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1.
    ④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二)[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95.
    ①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07.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三)[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354.
    ③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08.
    ①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豊”“鞀”[C]//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 196
    ②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 107.
    ③注:《集成释文》第一卷第7页释之为“钟”“用”二字的合文,《金文编》未收该字。
    ④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5.
    ⑤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03.
    ⑥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三)[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684.
    ①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92.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三)[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324.
    ③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9.
    ①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M].三联书店,1999: 64.
    ②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燕京学报.1936(20): 485-576.
    ③魏启鹏等.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M],成都出版社,1992: 95-98.
    ④同2
    ⑤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35.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卷三).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95.
    ①段泽兴.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27.
    ②注:表中a-d分别代表内内蒙古清水河县岔河口出土4件陶铃:a: 1998QCT4238H86、 b: 1997QCT0717G2 14、 c: 1997QCT0717G2: 15、 d: 1997QCH20: 1。e-j分别代表山西襄汾陶寺出土6件陶铃:e: H340:51、 f: IV06、 g: T403: 4C: 48、 h: J301: 4、 i: T393: 4B: 3、 j: H419: 5。
    ③周昌富 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117.
    ④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4.
    ⑤同上
    ⑥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5.
    ⑦段泽兴.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27.
    ⑧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6.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2001: 297-300.
    ⑩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8.
    ①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J]//考古.1980 (3)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禹县瓦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3 (3)
    ②②②②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90.
    ①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5.
    ①许宏.华夏第一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C]//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6: 64.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297-300.
    ③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8.
    ④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9.
    ⑤同上
    ⑥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6.
    ⑦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67.
    ⑧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5.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2.
    ①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2.
    ①郭宝均.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5.
    ②高至喜.论商周铜镈[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长沙:岳麓书社,1986: 38.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90.
    ③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90.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1.
    ①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292.
    ②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1): 39-93.
    ①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7.
    ②于弢.中国古钟史话[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12-114.
    ③陈荃有.中国青铜乐钟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3-14.
    ①黑格尔.美学[M](卷3上册).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40.
    ②闻一多.神话与诗·谈鱼[C]//闻一多全集(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 65.
    ③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8.
    ④南京博物院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 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40.
    ⑤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8.
    ①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7.
    ②高田忠周.古籀篇//金文诂林[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4: 5817.
    ③加藤常贤.殷商子姓考//中国古代文化研究[M].二松学舍大学出版社部,1980: 456-487
    ④孙诒让.契文举例[M].卷上,齐鲁书社点校本,1993: 30.
    ⑤孙诒让.契文举例[M].卷上,齐鲁书社点校本,1993: 28.
    ⑥孙诒让.契文举例[M].卷上,齐鲁书社点校本,1993: 26.
    ①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
    ②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M].卷上,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 36.
    ③张光直.商名试释[C]//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85.
    ④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遗迹[C].历史论丛第一辑:1964: 131-159.
    ⑤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J].历史研究:1984 (1): 61-77.
    ⑥李健武.浅谈契“封于商”和“契居蕃”[J],中原文物:1986 (3): 71-74.
    ⑦徐葆.释商——也谈商族族称的由来[C]//河洛文明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65-276
    ⑧郑慧生.殷商名称的由来[J].历史教学:1981 (7): 26.
    ⑨孙明.先商文化与商丘的起源[J].中原文物:1994 (3): 25-28.
    ②许进雄.中国占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358.
    ③姜亮夫.殷商辨名//古史学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42.
    ④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M].中华书局,1985: 15.
    ⑤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7: 269.
    ⑥唐健垣.甲骨文中所见商钟//亚洲音乐——以中国印度为主题[C].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1997:239-244.
    ①陈邦福.十干形谊笺.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骨林》[M].中华书局,1996: 2499.
    ②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考释[M].卷一,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4: 13.
    ③吾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骨林》[M].中华书局,1996: 2499.
    ④郭沫若.释支干[C]//郭沫若全集(考古卷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82: 155-340.
    ⑤詹鄞鑫.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中国语文[J].1983 (5): 25.
    ①唐健垣.甲骨文中所见商钟//亚洲音乐——以中国印度为主题[c].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1997: 243.
    ①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34.
    ②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7.
    ③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5.
    ④方建军.地下音乐文本的解读[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31.
    ⑤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16.
    ①杜鹃.编磬源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2008: 21-22.
    ②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5.
    ①郭宝均,中国青铜时代[M].三联书店,1963: 2.
    ②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长沙:岳麓书社,1999: 19.
    ①徐长青.江西永修发现商代青铜铙[J].南方文物:2002 (2): 1-2.
    ②咸博.湖北省阳新县出土两件青铜铙[J].文物:1981 (1): 25.
    ③宁乡县文管所李乔生.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大铜铙//文物[J].1997 (12): 28.
    ④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长沙:岳麓出版社,1999: 15.
    ①长沙市博物馆、宁乡县文管所.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商代编铜铙[J].文物:1997 (12): 16-28.
    ②周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鼓、铙及其他[M]//古乐新韵——中国古代青铜乐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4.
    ③陈荃有.宁乡老粮仓出土铜编铙质疑[J].文物:2001 (8): 45.
    ④长沙市博物馆、宁乡县文管所.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商代编铜铙[J].文物:1997 (12): 16-28.
    ①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0): 1-23.
    ②高至喜.论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两件青铜乐器[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54-55.
    ①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 19.
    ②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音乐学博士论文,2005: 60.
    ①李纯一.中国上占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20-121.
    ②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音乐学博士论文,2005: 60-61.
    ③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音乐学博士论文,2005: 58.
    ①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9.
    ②钱玄等注.礼记·表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729.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D].中华书局,1975: 108.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D].中华书局,1975: 121.
    ⑤方建军.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与音列[C]//地下音乐文本的读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3
    ⑥孔义龙.两周青铜乐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2005: 70-72.
    ⑦吴钊、刘东生.中国音乐史[C].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8.
    ①郭宝均.商周铜器群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4.
    ①杨宝成、刘森森.商周方鼎初论[J].考古:1991: 6.
    ②王恩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启[J].中原文物:2002 (4): 41-45.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08.
    ④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25.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21-126.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5、29.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3.
    ②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 1-18.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大象出版社,1996: 37-50.
    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3.
    ④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2.
    ⑤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4.
    ⑥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1.
    ①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7):37.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47.
    ①呼林贵、薛东星.耀县丁家沟出土西周窖藏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6 (4): 5.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83-85.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8.
    ②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8.
    ①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 (1):4-28.王恩田.晋侯苏钟与周宣王东征伐鲁——兼说周、晋纪年[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8日.王占奎晋侯苏编钟年代初探[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2日.
    ②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
    ③王子初.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82.
    ④王子初.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J]//文物.1998 (5): 23-30.
    ⑤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
    ①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 (3): 1-18.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7-50.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7-50.
    ①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37-38.
    ②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 (2): 37-38.
    ③刘绪.晋侯邦父与楚公逆编钟[C]//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社,2002: 56.
    ④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2002: 56.
    ①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大象出版社,2000: 357.
    ②刘兴.东南地区青铜器分区[J].考古与文物:1985 (5): 92.
    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5.韧松等.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J].文物:1975 (10): 68-69.韧松等.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J].文物:1977 (8):27.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71-72.
    ①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77.
    ①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9: 128.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西周青铜乐器//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M].岳麓书社,1999: 29.高至喜.论湖南出土的西周铜器[J]//江汉考古.1984 (3): 59.
    ②殷玮璋、曹淑琴.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C]//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61.
    ③朱文玮、吕其昌.先秦乐钟之研究[M].台北南天书局,1994: 51-66.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9.
    ②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6.
    ③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80.
    ④注:甬钟出土时满覆绿锈,测音之前,经除锈处理。
    ⑤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大象出版社,1996: 37-50.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1-18.
    ⑥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大象出版社,1996: 37-50.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大象出版社,1996: 47.
    ②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79.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7-50.
    ②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7):37.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7.
    ③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J].中国音乐学:2007(1): 6-37.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大象出版社,1996: 37-50.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 1-18.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8.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1.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6.
    ④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晋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43.
    ⑤刘向.战国策(卷三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05.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01.
    ②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第3版。
    ③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91-92.
    ④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 (2): 37-38.
    ①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M].哈佛燕京出版社,1941: 486.
    ②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3.
    ③马承源.商周青铜双音钟[J].考古学报:1981 (1): 131.
    ④方建军.西周早期甬钟及甬钟起源探讨[J].考古与文物:1992 (1): 33-39.
    ⑤方建军.西周早期甬钟及甬钟起源探讨[C]//地下音乐文本的解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71-172.
    ⑥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9: 23.
    ⑦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45.
    ⑧殷玮璋、曹淑琴.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文物与考古论集[C].文物出版社,1986: 261-270.殷玮璋、曹淑琴.早期甬钟的区、系、型研究[C]//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231-254.
    ⑨彭适凡.赣江流域出土商周铜铙和甬钟该述[J].南方文物:1998 (1): 55.
    ⑩高西省.西周早期甬钟比较研究[J].文博:1995 (1): 17.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45.
    ②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86.
    ③陈荃有.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J].交响:2000 (4): 20.
    ④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M].台北南天书局,1995: 156.
    ⑤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年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81
    ⑥陈荃有.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J].交响: 2000 (4): 20.
    ⑦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 186.
    ⑧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年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81.
    ①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9: 23.
    ②王子初.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M]//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82.
    ①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第3版。
    ②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91-92.
    ③王子初.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J].文物:1998 (5) 23-30.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4.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63.
    ②郭宝均.商周铜器群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4.
    ③王晖.商周文化的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27.
    ④王晖.商周文化的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30.
    ⑤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21.
    ①王子初.周乐戒商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8 (4): 6-26.
    ②王子初.周乐戒商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8 (4): 6-26.
    ③[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9): 1542.
    ④[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3): 1757.
    ⑤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2)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6.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9): 1541.
    ⑦汪煊.乐经律吕通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 27.
    ⑧李光地.古乐经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20): 40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43): 1775.
    ②王先谦注: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2).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06.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43): 1775.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43): 1776.
    ⑤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3(43): 1541.
    ⑥王先谦注: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2).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06.
    ⑦王光祈撰(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下册)[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84.
    ⑧黄翔鹏.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C]//溯流探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4.
    ⑨王子初.周乐戒商考[J].中国历史与文物:2008 (4): 6-26.
    ⑩冯洁轩.论郑卫之音[J].音乐研究:1984(1): 70-71.
    ①任飞.论“商”声与“商”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音乐学硕士论文,2008: 47.
    ②黄翔鹏.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C]//溯流探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8.
    ③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 119.
    ④方建军.西周早期甬钟及甬钟起源的探讨[C]//地下音乐文本的解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71.
    ⑤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音乐学博士论文,2005: 78-79.
    ⑥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音乐学博士论文,2005: 78-79.
    ⑦任飞.论“商”声与“商”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音乐学硕士论文,2008: 47.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52-52.
    ②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8.
    ③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8.
    ④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对这组甬钟的断代为春秋早期,经笔者对同墓出土纽钟的分析,认为其年代为西周末。,具体分析见本章“虢仲纽钟的音乐学断代”。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文物出版社,1999: 225.
    ①赵化成.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2008 (12): 12.
    ②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J].1995:37-38.
    ③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 (2): 37-38.
    ④刘绪.晋侯邦父与楚公逆编钟[C]//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 56.
    ⑤李学勤:《补论子范编钟》,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第3版。张光远:《春秋晋国子范和钟的排次》,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8月6日第3版。裘锡圭:《关于子范编钟的排次及其他问题》,载《中国文物报》10月8日第3版。朱启新:《关于子范编钟的讨论》,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31日第3版。
    ⑥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7):22.
    ①王子初.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J].文物:1998 (5): 23-30.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 (1): 4-28.王恩田.晋侯苏钟与周宣王东征伐鲁——兼说周、晋纪年[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8日.王占奎晋侯苏编钟年代初探[N]//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2日.
    ②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大象出版社,1996: 60、 63、 65.1987 (2).怀君.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的初步认识[J].考古与文物:2003 (3): 35-38.
    ③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M].台北南天书局,1994: 116.
    ④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2): 88.
    ⑤王子初.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J].文物:1998 (5): 29.
    ⑥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53.
    ⑦杨宽.西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69-371.
    ⑥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大象出版社,1996: 37-50.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1-18.
    ①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音乐学博士论文,2005: 16-17.
    ②王清雷.西周乐悬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28.
    ①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9-90.
    ①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4.
    ②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97.
    ③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7.
    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戏图录考释[M].(1958年重印本):177-178.
    ②[日]滨田耕作.陈氏旧藏十钟[C]//泉屋清赏别集.1992.(转引自王世民.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中国考古学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06-102.
    ③王世民.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C]//中国考古学研究(2).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3.
    ④李幼平.西周楚钟音乐学研究(之一)——周原出土楚公(?)钟音响实验简报与相关问题初析[C]//2002年楚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编钟测音由李幼平采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测定——笔者注。)
    ⑤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论文。2008: 142.
    ①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1-43.黄崇文.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天津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03.
    ②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94.
    ①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1 (1):8.
    ①注:刘启益认为缺1钟——《伯宽父盨铭与厉王在位年数》,《文物》1979年11期。曹发展、陈国英认为原焘当为六件以上——《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王世民认为缺四钟——《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载《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986年第5版109页。
    ②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94.
    ③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博士论文,2005.
    ④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M].大象出版社,2001: 62.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文物出版社,1988: 427.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9.
    ⑤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7.
    ①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80.
    ②同上
    ①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7.(注:二分规律: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8件套编钟的前四钟与后四钟之间形体上有一个明显的落差,这就是所谓的二分规律。参看裘锡圭:《也谈子犯编钟》,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8月总第149期,第108页。
    ②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M].大象出版社,1996: 39.
    ③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7.
    ④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9.
    ①卢连成等.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J].文物:1978 (11): 1-6.
    ②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96.
    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6.
    ④蒋定穗.试论陕西出土的西周钟[J].考古与文物:1984 (5): 97.
    ⑤陈双新.两周青铜乐钟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95.
    ①王世民.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C]// 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986: 112.
    ②方建军.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J].音乐艺术:2007 (1): 48.
    ③赵化成.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 (11): 12.
    ①卢连成等.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J].文物:1978 (11): 1-6.
    ②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04.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60-67, 101.
    ②刘怀君.眉县杨家村西周窖藏青铜器的初步认识[J].文物与考古:2003 (3): 35-38
    ③严福昌、肖宗弟.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8.
    ④王子初.礼乐重器镈的发掘与研究[C]//残钟录.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10.
    ⑤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C].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62-263.
    ⑥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12.
    ⑦唐兰.关于大克钟[C]出土文献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21.
    ①王子初.中国青铜乐中的音乐学断代[J].中国音乐学:2007 (1) 6-21.
    ①随县博物馆.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J].文物:1980(1): 34-41.
    ②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28.
    ①方建军.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J].音乐艺术:2007 (1): 48.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94.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2005: 82-82.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52.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2008: 90.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M](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514.
    ②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大象出版社,1996: 93.
    ③孙敏.中原出土先秦青铜乐器论略[J].音乐研究:2005 (2): 32-38.
    ①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3.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郑州[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53.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63.
    ③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64.
    ①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6.
    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60.
    ②卢连成等.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J].文物:1978(11): 1-6.
    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2.
    ④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53.
    ①冯卓慧.商周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08: 60.
    ②同上
    ③冯卓慧.商周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08: 60.
    ④冯卓慧.商周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08: 51.
    ⑤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90.
    ①冯卓慧.商周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7.
    ①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42.
    ②陈荃有.中国青铜乐钟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5.
    ①裘锡圭.也谈子犯编钟[J].故宫文物月刊:1995 (149): 108.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8.
    ①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7) :22.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36.
    ②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21.
    ①杨坚点校.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M].长沙:岳麓书社,1988: 31.
    ②杨坚点校.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M].长沙:岳麓书社,1988: 76.
    ③张光远.春秋晋国子范和钟的排次[N]//中国文物报.1995年8月6日第3版.裘锡圭.关于子范编钟的排次及其他问题[N].中国文物报:1995年10月8日第3版。朱启新.关于子范编钟的讨论[N]//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31日第3版.
    ①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3、 128.
    ①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50-51.
    ②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 (9): 18-30.
    ③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96.
    ④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9.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 (9):1-10.罗勋章.刘家店子春秋墓锁考[J]/.文物:1984 (9): 11-13.
    ①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J].中国音乐学:2007 (1): 6-31.王子初.河南叶县出土编钟印象[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待刊.
    ②冯卓慧.商周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0.
    ③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00.
    ①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2008: 96.
    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常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 (9): 18.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0.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16.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51.
    ③黄翔鹏.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C].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98.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18.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53.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18.山东省博物馆、临沂地区文物组.莒县文化馆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J].考古学报:1978 (3): 322-328.
    ③周富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39.
    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常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 (9): 18.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0.
    ③平定山市文物管理局、叶县文化馆.河南叶县旧县丝毫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 (9): 33-34.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14.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日版.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14.
    ③同上
    ④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14.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8.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8.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40.
    ①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56-957.
    ②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56-957.
    ③同上
    ④同上
    ②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90-991.
    ①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56.
    ②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61.
    ③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75.
    ④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79.
    ⑤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67、 970、 975、 979、 983.
    ①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日版.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4.
    ①同上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7.
    ③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59、 960、 966、 970、 975、 979、 983、 987、 991.
    ④注:(1) (2) (3) (4) (5) (6) (7)原文皆为“变宫”,为统一称谓,笔者改为“徵角”。
    ①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993.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00.
    ③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4.
    ④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9.
    ①[清]阮元校刻.论语·阳货篇[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25.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但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文物出版社,1991:104.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但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4.赵世刚.淅川楚墓王孙诰钟的分析[J].江汉考古:1986 (3): 50.
    ③郑祖襄.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王孙诰编钟乐律学分析[J].音乐艺术:2005 (2): 50.
    ④邵晓洁.楚钟研究[M].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75、 113.
    ⑤郑祖襄.河南渐川下寺2号楚墓王孙诰编钟乐律学分析[J].音乐艺术:2005 (2): 50.
    ①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 (1 ): 16-36.文彬徽.随州擂鼓墩2号墓青铜器初论[J].文物:1985(1): 37-39.
    ②许定慧等.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及其音率测试[J].黄钟:1988 (4): 11-12.
    ①南京省博物院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 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 社,2007: 342.
    ②注:发掘报告中名为“丁宁”、“振铎”、“悬铃”,王子初认为当分别称为“环首钲”、“铎”、“越系圆钟”, 观点尚未正式发表于文章。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72.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57.
    ③茂县羌族博物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四川茂县牟托一号墓石灌及陪葬坑清理简报[J].文物:1994 (3): 4-52.
    ④南京省博物院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 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7: 342.
    ⑤茂县羌族博物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四川茂县牟托一号墓石灌及陪葬坑清理简报[J].文物:1994 (3) 4-52.
    ①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77.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66.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J].考古:2003 (7): 25.
    ③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7.
    ④南京省博物院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 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7: 2.
    ⑤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66.
    ⑥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29.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45、 321.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102.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3.
    ②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3.
    ③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5届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1.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245、 321.
    ②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317.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J].文物:1986 (6): 1—19.
    ②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00-201.
    ③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7.
    ④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109.
    ⑤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72.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28.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55.
    ③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360.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172.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52-53.
    ③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6.
    ④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M].科学出版社,2001: 70.
    ⑤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0.
    ⑥常文征.洛阳出土一组铜编钟[N]河南日报.1989年5月27日版。
    ①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发掘见报[J].文物:1981 (1): 1.
    ②山东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J].文物:1992 (1): 14.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文物出版社,1994: 72-74.
    ②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59、 359.
    ③注:发掘报告称复钮镈。
    ④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66.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54.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0.
    ③王子初.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出土编镈的乐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1 (1): 13-22.原思训等:碳14年代测定报告(九)[J].文物:1994 (4): 90.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2.
    ②郑祖襄.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王孙诰编钟的乐律学分析[J].音乐艺术:2005 (2): 51.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2.
    ①同上
    ②注:由于镈加入下层,出现了2件大型甬钟的异动,镈所在位置的1件移至下层1组第3件的位置,原下层1组的第1件撤出,下层1组的第2、 3件同时外移,音列分析时,还原各钟位置。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Ⅹ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7.
    ①黄翔鹏.曾侯乙钟磐铭文乐学体系初探[C]//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93.
    ②黄翔鹏.释“楚商”——从曾侯乙钟的调式管窥楚文化问题[C]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83.
    ①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84.
    ①注:表中对原来的排序进行了调整,即将3、 4号的位置互换。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0.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90.
    ②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发掘[J].文物:1981: (1): 1.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大象出版社,2004: 47-61.
    ③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20.
    ①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Ⅹ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21.
    ②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J].考古:1965 (3): 105-115.
    ③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94.
    ①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69、 363 .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108.
    ③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3.
    ①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102.
    ②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3.
    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信阳战国楚墓出土乐器初步调查记[C]//文物与参考资料.1958 (1):16.
    ④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86.
    ①齐国城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4-26.
    ②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5届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1.
    ③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 (5):61.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J].文物:北京:1974 (12): 62.严福昌、孝宗弟.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6.
    ④严福昌,孝宗弟.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51.
    ①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发掘见报[J].文物:1981 (1):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49.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4.
    ③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05.
    ①注:发掘报告中称该编镈为复钮镈。
    ②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316.
    ③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08.
    ①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360.
    ②王子初.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出土编镈的乐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1 (1): 13-22.
    ①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86.
    ②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83.
    ③注:测音时,除2号镈外,余镈均尚未作除锈处理。
    ④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论文,2008: 89.
    ①荆州博物馆.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70.
    ②注:编钟调试并不十分精细,正鼓音的推测可能存在偏差,侧鼓音的偏差可能更多,这里仅采用正鼓音。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45、 321.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7: 342.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45、 321.
    ①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校点.国语·周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2.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6: 1536.
    ②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校点.战国策·卷三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05
    ③罗西章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0(4)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6: 1536.
    ⑤转引自郑祖襄文《古律探源录》
    ⑥徐仲舒.甲骨文字典[D].成都:四川成都出版社,2003: 835.
    ⑦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0.
    计硕民选注.春秋公羊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C].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汉]韦昭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汉]宋衷注.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晋]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清]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C].北京:中华书局,198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宋]沈括.梦溪笔谈:附续笔谈、补笔谈.影印本.[M]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宋]吕大临.考古图[M]//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赵九成.续考古图[M]//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吕大临.考古图释文[M]//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王厚之.钟鼎款识[M]//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王俅.啸堂集古录[M]//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李润英、陈焕良注释.山海经[M].长沙:岳鹿书社,2006.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陈平.关陇文化与蠃秦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陈荃有.中国青铜乐钟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陈戌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崔宪.探律集[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戴念祖.中国物理学大系·声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范毓周.殷墟文化与商代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范毓周、汪遵国.东南文化与吴越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方建军.地下音乐文本的解读[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高广仁、绍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高崇文、安田喜宪主编.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郭大顺、张星德.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韩宝强.音的历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M].文物出版社,2003.
    郝本性、陶正刚.中原文化与三晋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河南省考古学会、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楚文化觅踪[C].郑州:中州古
    籍出版社,1986.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胡厚宣、胡振宇.殷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河南省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论文集[C].郑州:中州书画社,1993.
    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黄翔鹏.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C].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黄翔鹏.乐问[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孔义龙.西周编钟音列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刘彬徽.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Lothar von Falkenhausen.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缪天瑞.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4.
    钱穆.秦汉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钱穆.古史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2004.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饶宗颐、曾宪通.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1.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图录[G].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5.
    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史昌友.灿烂的殷商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王国维.观堂集林[C].北京:中华书局,1959.
    王国维.古史新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王辉.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王美凤、周苏平.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王文清.江淮文化与徐舒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王子初.残钟录[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王子初.音乐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许智范、肖明华.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杨宽.战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杨匡民、李幼平.荆楚歌乐舞[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M].北京:音乐出版社(原出版者:上海万叶书店),1995.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张光直.商文明[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光直.考古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M].北京:三联书店,1999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9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上海:三联书店,1999.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张正明.楚文化志[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赵殿增.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郑杰祥.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上海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一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4.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天津、陕西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G].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M].台北:南天书局,1994.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J].考古,1995(2).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7):37.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4-28.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五)[J].考古学报,1956 (3).
    崔宪.曾侯乙钟铭“龢”字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4 (4) .
    曹淑琴、殷玮璋.早期甬钟的区、系、类型研究[C].//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陈荃有.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J].交响:2000 (4).
    戴念祖.中国的钟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C].//黄盛璋主编.亚洲文明论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戴念祖.中国的编钟及其在科技史上的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 (1).
    戴念祖.中国编钟的过去和现在的研究[J].中国科技史料,1984 (1).
    方建军.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J].音乐艺术:2007 (1).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J].考古与文物,1981 (2-4) .
    高西省.西周早期甬钟比较研究[J].文博:1995 (1).
    高西省.商周时代南北甬钟之关系及南北文化交流之检讨[J].东南文化,1991 (5).
    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C]//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9.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西周青铜乐器//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M].岳麓书社,1999.
    高至喜.论湖南出土的西周铜器[J]//江汉考古.1984 (3):.
    韩宝强.音乐家的音准感——与律学有关的听觉心理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2 (3).
    黄翔鹏.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J].民族民间音乐,1986 (3).
    黄翔鹏.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续)[J].民族民间音乐,1986 (4).
    黄翔鹏.中国传统音调的数理逻辑关系[J].中国音乐学,1986 (2).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墓[J].考古学报,1982 (1).
    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J].文物,1980 (10).
    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J].考古,2003 (7).
    呼林贵、薛东星.耀县丁家沟出土西周窖藏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6 (4).
    黄钟(国际编钟会议论文专号)[J].1988 (4).
    黄钟(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20周年论文专栏)[J].1998 (3).
    湖南省博物馆、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临澧九里楚墓发掘报告[J].湖南考古辑刊:3.长沙:岳麓书社,1986.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几件铜器[J].文物,1966 (2).
    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黔阳芙蓉楼管理所.黔阳县黔城战国墓发掘简报[J].湖南考古辑刊:5.长沙:岳麓书社,198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文物出版社,1999:22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渐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叶县文化馆.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J].华夏考古,1988 (3).
    河南省考古所、淮阳县文物保障所.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报告[J].文物,1984(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局、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J].文物,2002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李乔生.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大铜铙[J].文物,1997 (12).
    蒋定穗.试论陕西出土的编钟[J].考古与文物,1984 (5).
    蒋定穗.中国古代编钟论纲[J].中国音乐,1995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罗西章.陕西周原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1999 (4).
    李纯一.曾侯乙编钟的编次与乐悬[J].音乐研究,1985 (2) .
    李纯一.关于殷钟的研究[J].考古学报,1957 (3).
    李纯一.关于歌钟、行钟及蔡侯钟[J].文物,1973 (7) .
    李零.楚公逆鎛[J].江汉考古,1986(2).
    李零.再谈楚公钟[J].江汉考古,1986 (3).
    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 (2).
    李学勤.试论楚公逆编钟[J].文物:1995 (2).
    刘绪.晋侯邦父与楚公逆编钟[C]//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社,2002.
    李幼平.论楚乐的分期与演进[J].江汉考古,1991 (1).
    罗泰.论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乐器[J].南方文物,1991 (3) .
    卢连成等.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J].文物:1978 (11).
    刘怀君.眉县杨家村西周窖藏青铜器的初步认识[J].文物与考古:2003 (3).
    马承源.商周青铜双音钟[J].考古学报,1981 (1).
    彭适凡.赣江流域出土商周铜铙和甬钟该述[J].南方文物:1998 (1).
    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叶县文化局.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9).
    彭适凡.赣江流域出土商周铜铙和甬钟概述[J]。南方文物,1998 (1).
    秦序.音乐考古测音研究的误区——铜鼓“双音”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J].中国音乐学,1995 (1).韧松等.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J].文物:1975 (10).
    韧松等.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J].文物:1977 (8).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 (9).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
    孙敏.中原出土先秦青铜乐器论略[J].音乐研究:2005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 (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太原晋国赵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 1-18.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 (3).
    唐兰古乐器小记[J].燕京学报:14, 1933.
    王世民.最近十多年来编钟的发现与研究[J].黄钟,1999 (3).
    王世民.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C]//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986:.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J].中国音乐学:2007(1).
    王子初.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的考察与研究//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王子初.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出土编鎛的乐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1 (1).
    王子初.晋侯苏编钟的音乐学研究[J].文物,1998 (5).
    王子初.音乐测音研究中的主观因素分析[J].音乐研究,1992 (3).
    夏鼐.沈括与考古学[J].考古学报,1974 (2).
    杨荫浏.信阳出土春秋编钟的音律[J].音乐研究,1959 (1).
    杨荫浏.关于春秋编钟的音律问题[J].音乐研究,1960 (1).
    杨荫浏.三律考[J].音乐研究, 1982 (1).
    殷玮璋、曹淑琴.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C]//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殷玮璋、曹淑琴.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文物与考古论集[C].文物出版社,1986.
    殷玮璋、曹淑琴.早期甬钟的区、系、型研究[C]//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殷玮璋、曹淑琴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C]//文物出版社编辑部.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赵世刚.淅川楚墓王孙诰钟的分析[J].江汉考古.1986(3).
    张亚初.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鎛的年代[J].江汉考古.1984(4).
    张正明、刘玉堂.从楚人尚钟看钟氏的由来[J].江汉论坛,1985 (6).
    郑祖襄.两套新郑出土编钟的乐律学分析[J].中国音乐学,2006 (2).
    郑祖襄.河南浙川下寺2号楚墓王孙诰编钟乐律学分析[J].音乐艺术,2005 (2).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调查组.信阳战国楚墓出土乐器初步调查记[J].文物参考资料,1958(1).
    赵化成.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2008 (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