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逻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中有句名言:“如果我在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上工作效率很高,那是再愚蠢不过了”。政府的做事效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政府做‘正确'的事情?”这个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的问题,实则却是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最大难题之一。政府的行为失范更是成为了社会的公害。如果说某一个地方的政府或政府的某一次行为的失范是偶然的话,那么,地方政府行为普遍性的失范,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必然性。因此,探究“政府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适性的政府角色和职能的模式,同时也没有哪一个政府的角色和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当代中国县政府,除了具有政府的一般性特征之外,在社会转型期,其角色和职能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客观地看,当代中国县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既不是像政府和官员自己宣传的那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像社会上许多人的情绪化的断言那样:“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都是利己的”。一方面,共和国30年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县政府及其官员功不可没;另一方面,由于县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失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的“应然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比较研究,在科学评价县政府现实行为的基础上,挖掘导致县政府行为失范的成因,进而探求校正和规范县政府行为的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从总体上说明研究“县政府行为逻辑”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分别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凸显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与此同时,对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简要说明了笔者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两章。笔者运用“一般到特殊”的规范研究方法,首先考察分析了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行为的一般逻辑;进而对当代中国县政府的角色进行具体分析,在准确定位当代中国县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基础上,阐发了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的“应然逻辑”。第二章重点阐明研究的出发点是“需要”,“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欲望”的客观必然性与资源、生产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对政府及其官员的巨大的“生存压力”,加上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决定了政府及其官员的“自利倾向”,这是本文的理论前提。第三章通过把当代中国县政府置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科学地定位“基层人民政府”的角色和职能,阐发了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的“应然逻辑”。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两章。笔者采用实证的方法,第四章通过对笔者在L县的调研材料的分析,对当代中国县政府的现实行为进行深入解剖,进而解释了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的现实逻辑及其成因;在第五章,笔者运用“制度——利益——权力”分析方法,通过对“应然逻辑”和“实然逻辑”的比较分析,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失范的表现、危害及成因。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此部分乃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即基于对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笔者对政府改革、校正和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in Osborne and Gaebler's“reform government”:“If it is foolish to do a job which I should not have to do on a very high efficiency.”However,The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s work is important,but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the government how to do‘right' thing.It may seem a very simple question,but in reality it is alway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of mankind. Moreover,the lack of government conduct models has become public nuisance.If we say that the lack of conduct models lies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or a government's acts accidentally,we can not but admit its inevitability of existence when the lack of conduct models lies in the universal local government's acts.Therefore,exploring“the decisive factor in the government's acts”has always been the hot issue of political science,economics,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study.
     A universal model of the government's roles and functions does not exist in the world,but also any single model of the government's roles and functions will be changed.Excep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ment,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society.Objectively speaking,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 and its officials,the Government and officials are neither as their own propaganda,as in“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nor as some people's emotional assertions:“The Government and its officials are all self-serving acts.”On one hand,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chievements are attributes to the county government and officials;On the other hand,, the harm caused to society is obviou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 and its officials' conduct models.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ought to be logical”and“practical logic”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s conducts,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reasons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gulate the county government's act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 acts.The article includes:
     The first part includes the Chapter I.Mainly from the theory meaning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research studies on“the act logic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after the relevant sor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At the same time,the core concept of the research is preliminarily defined;the author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sic ideas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the ChapterⅡandⅢ.The author uses“the general to the special”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analyzed the impact factors of government's acts explaining the general logic of the government's acts from theory;then carried out a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roles of
     Chinese country governments,“ought to be logical”of Chinese country government acts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s' roles and functions.TheⅡchapter's starting point is“the need”.The conflict between objective necessity of“the need”and“the desire to meet the need”and the limited productivity of resources formed the enormous“Survive pressure”of the government and its officials.Together with the“profit”nature of market economy,the Government and its officials " tend to self-serving.This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is article. ChapterⅢdescribes the acts of“ought to be logical”through scientific position 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s' roles and functions as“the grass-roots level people's government”under the market place.
     The third part includes the ChapterⅣandⅤ.In theⅣchapter the author uses the empirical methods.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he county L,the author explains the logic and the causes of the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s' behavior.In theⅤchapters,the author uses“system-benefits-power”analysis method to discuss the performance,the causes and the harms 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 due to the lack of conduct models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ought to be logical”and“Is the logic of”.
     The fourth part includes the ChapterⅥ.This section is the end-result of this research.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of the government's reforms,the government's actions norms.
引文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2][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3][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美]哈罗德·D 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4]扶松茂.责任政府与政府改革[J].学术论坛,2002(1)。
    [5]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J].人民论坛,2006(3)(A)。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三种观点的澄清[J].人民论坛,2006(3)(A)。
    [2]燕继荣.治政与政府职能转变[J].今日中国论坛,2006(6)。
    [3]陈剩勇、何锦峰.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5(6);徐邦友.浙江经验:服务型政府建设25年[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4]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孙涛、刘颖.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角色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6(1)。
    [5]沈亚平、郭琦.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到“社会取向型政府”[J].生产力研究,2006(10)。
    [6]孙学王.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孙学玉.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连玉明.学习型政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高岩.学习型政府组织:政府生态理论的价值厘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3]杨朝聚.理性与现实的冲突: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6:39(4)。
    [4]杨宏山.研究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愿景[J].学习与探索,2006(2);从学习型政府走向研究型政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4)。
    [5]张其春、郗永勤.知识型政府的组织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4)。
    [6]刘泽伦、刘小云.迈向回应型政府——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范式转换的路径[J].江淮论坛,2006(5)。
    [1]王成兰、刘富春、郭春甫、陈渝.回应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J].探索,2005(5)。
    [2]罗自刚.全球化时代政府改革的动力机制与目标模式[J].学术界,2002(5)。
    [3]曹海军、文长春.“统合主义”政府: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J].理论探讨,2006(4)。
    [4]胡税根、郦仲华.我国政府组织创新:意义、目标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6(5)。
    [5]杨宏山、海峡.中国政府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6(10)。
    [6]刘博逸.基于市场化与公共性平衡的政府创新[J].求索,2006(7)。
    [7]孙学玉、周义程.我国政府改革战略模式述略[J].唯实,2004(6)。
    [1]7—S 模型是系统思维方法研究的一个著名模型。该模型统摄七个要素,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nlcture)、体制(System)、风格(Style)、人员(Staff)、技术(Skill)和共同理念(价值取向)(Shared Value)。模型主张,一个组织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形式,而是由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战略、结构和体制是组织成功的“硬件要素”,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是组织成功的“软件要素”。只有统摄这七个要素的“硬件”和“软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才能使组织系统释放出最佳的功能,产生最优的绩效。
    [2]张立荣.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探析——以麦肯锡7—S 系统思维模型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3]张尚仁.中国政府改革目标的三层次定位[J].学术研究,2005(5)。
    [4]曹荣庆.论我国未来政府的制度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5]薄贵利.论新世纪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纷争[M].费昭辉、徐济旺、易定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4—47页
    [2]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5—41.
    [1]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6.
    [2]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7。117页。
    [1]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2-217.
    [2]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3)。
    [3]张进铭.发展中国家政府缺陷和政府改革观点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7(3)。
    [1]龙朝双、田芳.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演变及政府改革方向[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田应奎.政府改革亟需解决的四个深层次难题[J].学习月刊,2004(9)。
    [3]张尚仁.政府改革论纲[J].学术研张进铭、陶然.加人 WTO 后我国的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究,2003(9)。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J].管理世界,2001(4)。
    [5]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6]杨建平.从决策体制人手推进政府改革[J].政治学研究,2000(4)。
    [1]戚攻.政府改革与社会制约[J].学术论坛,2004(5)。
    [2]贾晋京、王勇兵.政府治理转型25年[J].中国改革,2004(2)。
    [3]毛寿龙.政府改革:组织、职能与政治逻辑[J].商务周刊,2003年4月15日。
    [4]张尚仁.我国政府改革的特性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参见田应奎.政府改革亟需解决的四个深层次难题[J].学习月刊,2004(9)。
    [1]大岳秀夫.政策过程[J].傅禄永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2:101.
    [1][美]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J].殿敏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5):37-40.该文原载:美国政治饥学评论.1984(3),总第78卷。
    [2]大岳秀夫.政策过程[J].傅禄永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2:101.
    [3]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1]张文范.中国省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56.
    [2]张文范.中国省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639.
    [3]陈旭麓.宋教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471.
    [4]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J].战略与管理,1998(4)
    [1](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M].第150、162、850页.转引自(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M].第150、162、850页.转引自(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M].第150、162、850页.转引自(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尔雅·释名》。
    [2]《广韵》。
    [3]《说文》。
    [4]《康熙程乡县志》卷二。
    [5]《万历滕县志》卷三。
    [1]以上均是各史的《地理志》所载数字。
    [2]《职官志》。
    [3]《光绪会典》卷四。
    [4]《清史稿·职官志三》。
    [5]《乾隆长子县志》。
    [6]《古今图书集成》卷230。
    [1]《嘉靖通许县志》。
    [2]《嘉靖昌乐县志》。
    [3]《嘉靖巩县志》。
    [4]《嘉靖沈丘县志》卷四。
    [5]《古今图书集成》卷332。
    [6]《古今图书集成》卷237。
    [1]Friedrich.Carl J.Curtis,Michel..Barner.Benjamin R Totalitarian In Perspectives:Three Views.New York:Praeger.1969.参见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垦的中近乏适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2]Lieberthal K.G,Lampton.D.M.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3]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4)。
    [4]参见[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7-73。
    [1]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参见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4)。
    [3]参见[美]D.H 帕金斯等.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前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34-36。
    [4]Jean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Berkc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李南雄.法团主义与中国改革[J].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1年10月号。
    [5]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1][美]托尼·塞奇.中国地方政府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2]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J].战略与管理.2001(6)。
    [3]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6)。
    [4]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5.
    [5][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4.
    [1]Andrew G 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101:263 -301.
    [2]Jean tjl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ChinaQuarterly 1995,144:1332-1349.
    [3]Jean 0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l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1992,45(1):100-101.
    [4]Jean 0i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Jean C Oi,(e ds),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 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 a lifo r n ia Press 1999.
    [5][美]托尼·塞奇.中国地方政府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1]见周雪光.两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J].社会学研究.1999(4)。
    [2]Wank,David L.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Ouanxi and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7:820-838.
    [3]参见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92-293。
    [4][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6。
    [5][美]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载 R.科斯、A·阿尔钦、D·诺思旱.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每人民出版社1994:22。
    [1]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5)。
    [2]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2(2)。
    [3]李军杰、钟君.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心中国工业经济.2004(4)。
    [4]周振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4(7)。
    [5]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J].政治学研究.2000(2)。
    [6]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2002(3)。
    [1]Edin,Maria.Market Forces and Communist Power:Loc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weden: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Uppsala University.2000:142.
    [2]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
    [3]参见荣敬本、高新军、何增科、杨雪冬.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4)。
    [1]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J].江海学刊2002(2)。
    [2]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唐兴霖.政府行为与农村发国—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政府行考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0(1);王乐夫主编.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王乐夫、唐兴霖.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1997(4).
    [3]赵根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和中央地方关系的发毳趋势[J].王浦劬、徐湘林主编.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2]裴敏欣.公权化是否会增加腐败?[J].中国国情分析报告2002(47)。
    [3][美]两蒙·范、格罗斯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激励和腐败[J].载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C].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9-163。
    [4]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J].社会学研究.2002(1).
    [1]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2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
    [1]最先提出有限理性的西蒙,其阐发的著名的“三要件说”并未抓住有限理性的本质
    [1]参见刘军宁.保守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2-93.
    [1]参见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4-19。
    [1]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55。
    [2]刘瑞.政府管理经济行为分析[M].新华出版社.1998:72-82。
    [1]参阅[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参阅[美]罗伯持·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计.1991.
    [1][美]大卫·N 海曼著.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M].章彤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9.
    [2]杨灿明,李景友.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1.
    [1]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89.
    [1][英]休谟.人性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
    [2]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354.
    [3]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8.
    [4]根据希腊神话,古代弗里加王戈尔地雅斯系一绳结,能解此结者可为亚细亚王,尔后喻为“难题”。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51-252.
    [1]邝鸿主编.现代市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70-75.
    [1][美]M.布坎南著,乎新桥、莫扶民译.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联书店,1989:4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 z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2]郑永廷,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3]阎新丽.浅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J].邓小平理论,2003,(7).
    [4]赵豫林.试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邓小平理论,2003,(8).
    [1]张志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2]李庚香.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J].长白学刊,2003,(1).
    [3]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J].学术月刊,2002,(11).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
    [1]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1991;Douglass C.North:Structurc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W.W.Norton and Company,Inc‘New York,1981.
    [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毛寿龙等.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84。
    [1]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J].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6-228.
    [2]转引自乔弗瑞·M·霍奇逊。西方制度经济学发展概况简述[M].
    [3]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J].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6-228.
    [4]Walton H Hamilton:Institution。Eduin RA Seligman and Alvin Johnson(ed.s)Encyclopaedia ofen Socia Sciences,No 8,1932,pp 84-89。
    [5]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J].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6-228.
    [6][美]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6.
    [7][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I7-18,43.
    [8][日]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第1、7章;比较制度分析:起因和一些初步的结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12).
    [1]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3、142.
    [2]辛鸣.制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1.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48.
    [2]详见梅奥、马斯洛等的著作
    [1]“教化”一词在《十三经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中共出现125次。
    [2](东汉)许慎撰,臧竟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2:205.
    [3](东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2:537-538。
    [1]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09。
    [3]格兰·特尔博恩.政权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政权[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29。
    [1]参见程社明.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陈锦华.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用[J].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国际研讨会文集[C]迟福林等主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3]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1.
    [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4.
    [3]很多学者称之为戴慕珍
    [4]Oi,Jean,1986,“commercial cadres”,Problem of communism,septocto.
    [1]Oi,Jean C.,1990,“the Fate of the coHective after the commune”,in Deporah Davi3 & Ezra r Vogeled.,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G of Tiananmen:The 1m Fact of Reform.Harvard university Pre36.
    [2]Oi,Jesn c.,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of Local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45.
    [3]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6)。
    [4]参见第四章的县级机构设置,以及在这种设置中与企业关联密切部门的职能,如不同时期设置的县委工业办公室(1982年前)、县经济委员会(1982年)、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县经济协作办公室(1988年)、县计划与经济委员会(1995年)、县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等。
    [1]Wank David L.1996.
    [1]维克多·尼、丽贝卡·马惨斯.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市场过渡与社会转型[J].国外社会学1998(5/6)。
    [2]Wickdor N.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Theores and Sociey 24:30-54.
    [3]安德鲁·沃尔德.作为工业厂商的地方政府:对中国过渡经济的组织分析[J].国外社会学.1996:(5-6).周雪光认为,在研究中国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学者提出的地方法团主义(10calc。IPoratism)理论模式,所针对的恰恰是改革中权商结合这一新型的制度形式。(参见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4)).
    [1]转引自李炸.厂商政府和它的市场[D].博士论文,1999年。
    [1]参见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M],香港: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17-36.
    [2]《宋史》,卷160。
    [3]《金史》卷55。
    [4]《明太祖实录》,卷37
    [5](明)谢肇制:《五杂俎》卷14。
    [1](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15。
    [2]黄六鸿:《福惠全书》卷21。
    [3]《嘉靖太平县志》卷4。
    [4](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卷4。
    [1](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卷2。
    [2](清)徐栋:慈牧令书》卷1。
    [3]《海瑞集》,下编,《赠黄村赵先生升靖安大尹序》。
    [4]《史记·周纪》。
    [5](明)叶春及:《惠安政书》卷4。
    [6]徐栋:《牧令书》卷5。
    [7]叶春及:《石洞集》卷2。
    [1](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96。
    [2](明)叶子奇:《草木子》卷4。
    [3]《嘉靖郾城县志》卷2。
    [4](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
    [5]《海瑞集》上编,第248页。
    [6](明)陈龙正:《几亭全书》卷23。
    [7](明)陈龙正:《几亭全书》卷21。
    [1](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97。
    [2]《海瑞集》,上编,第158页。
    [3]陈龙正:《几亭全书》卷23。
    [4]笔者认为,“文革”动乱初期,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反有理”、“革命光荣”的斗争哲学和“将革命进行到底”、“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扭曲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加上“凡是当权派就是‘走资派'”荒唐的政治逻辑盛行,实践中盛行造反夺权、砸乱公检法等破坏性极大的群众性政治运动,使得当时各级政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取而代之的“革委会”基本是由“造反派”组成,其职责和任务就是搞政治斗争。到后来尤其是“林彪事件”之后,各地的“县革委会”虽然仍然把阶级斗争作为中心工作,但实际上承担了大部分原县政府的职权和职责。所以,这一时期的县政府(县革委会)和“文革”前的县政府没有太大的差别。
    [1]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3.
    [1]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67。
    [2]揭爱花.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M].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
    [3]李猛、周飞舟.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
    [1]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59.
    [1]参见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53。
    [2]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J].探索.1993(1)。
    [3]揭爱花.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M].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
    [1]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2。
    [2]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3。
    [4]董志锋.论社会变迁—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变迁理论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5](法)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16。
    [6](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1]郭保平、余兴安主编.政府研究概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65.
    [1]唐兴霖,金太军.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J].中山大学学报.2000()1:123-29。
    [2]肖梦.构筑市场经济基础,踏上现代化之旅—专访吴敬琏教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1):12-17。
    [3]钱颖一.市场经济体制“基础设施”的建立与中央政府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2):15-16。
    [4]“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J].管理世界.2001(4):3-17。
    [5]许红兵.试论入世后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科学定位[J].前沿.2003(5):55-59。
    [6]陈东棋,王冬梅.政府职能转换与政府体制创新[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15-20。
    [7]毛寿龙.制度创新与政府功能[J].浙江学刊.1995(5).12-14。
    [1]朱华友.市场经济呼唤高效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7(4).26-32。
    [2]林毅夫.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潮.2001(3).10-11。
    [3]李宝元.转型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转换[J].财经问题研究.2001(1):25-28。
    [1]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04):54-60。
    [2]张晓蒂:李风华.技术创新、政府干预与竞争优势[J].世界经济.2001(1).44-49。
    [3]许庆明.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浙江学刊.1999(5).30-32。
    [4]朱如华.对转轨时期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思考[M]经济问题探索.1999(1).54-55。
    [1]杨鹏.关于土地承包制下的中国小农问题和基层政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1(1).118-120。
    [1]参见俞可平,民主与陀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2002(3)。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3-26。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工人日报,2005-03-1(54)。
    [3]张金鉴.行政学典范[M].台北:台“湾中国行政学会”,1992:103-10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3-26。
    [5]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礼会的战略意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 scenter/2005-02/21/content_2599762.htm.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1)。
    [1]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 scenter/2005-02/21/content_2599762.htm.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工人日报,2005-03-1(54).
    [3]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2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29/content_1337109_2.htm.
    [1]许文惠、齐明山、张成福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5.
    [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8.
    [3]金太军.政府职能疏理和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1.
    [4]许文惠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2:40.
    [5]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6.
    [6]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6.
    [7]参见胡鞍钢、王绍光编.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7-19.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1.
    [2]张丽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理论的定位、依据与重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5).
    [3]萨谬尔逊.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87.
    [4]参见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3).
    [1][法]卢梭.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7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9.
    [1]OECD Government of the Future June 2001.
    [2]Deleon Linda,Denhard T Robert B The Poiitical Theory of Reinven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March/April 2000,Vol.60,No 2.2000.
    [3]Lowety,David Answering the Public Choice Challenge:A Neoprogressive Research Agenda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J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Vol.12.No 1 1999.
    [1]洛克.政府论[M],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23.
    [2]转引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3.
    [1]罗素.权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9.
    [2]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7.
    [3]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38.
    [4]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8.
    [1]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04-305。
    [2]数据的出处.中国统计摘要(1991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1993年)[R].北京:中国改革出版社等1996-2001年的《中国法律年鉴》。
    [3]指贵州省的六盘水特区等,与作为经济区的深圳市等不是一个概念。
    [4]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1993年)[C].北京:中国改革出版社。1993:568。
    [1]实际上,有的职能局虽名义上改为事业单位或公司,但仍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能,成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导致以政代企的问题没有有效解决。
    [2]这是《L 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中的部分内容,见 L 县人民政府文件,L 政【2003】17号。
    [1]刘春.“新时期政治观念的变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1):29-31.
    [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新华文摘.2004(9).
    [1]中共 L 县委 L 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7年元月11日.
    [1]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对海南经济特区(1998-2002)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290-291.
    [1]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对海南经济特区(1998-2002)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
    [2]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对海南经济特区(1998-2002)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0-291.
    [3]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对海南经济特区(1998—2002)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
    [1]周平.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J].思想战线.2002(2).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09.
    [3][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5-36.
    [4]道格拉斯·诺思1995年3月9日在北京的演讲[R].参见《经济学消息报》1995-4-8.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蓍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7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2.
    [4]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 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6。
    [5]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8.
    [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的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
    [1]李会明.非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90.
    [1]朱广忠.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J].理论探讨,2000(2):76-82.
    [1]Frank Loewenberg& Ralph Dolgoff.Ethical Decision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F.E.Peacock,1988:44.
    [2]Frdeerci G.Rema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11.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70.
    [1][美]丹尼斯 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
    [1]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的范畴.道德与文明,199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1.
    [1]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07.
    [2]参见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和行为选择[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102.
    [3]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81页.
    [1]侯少文.邓小平的政治观[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117.
    [2]参见贺善侃、黄德良.现代行政决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49-50.
    [3]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J].参见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 2836/11617/1047246.html.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23.
    [2][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46.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0。
    [1]周志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政府观念[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3.
    [2]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视野,1999(1):38.
    [3]李国友,政府自身特殊利益问题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1999(5):55.
    [4]H Gerth,C Wright Mills,“Bureaucracy”,in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OxfordUniversity Press,1946:12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27.
    [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
    [2]李景鹏 关于行政权力的自律与他律[J].新视野,2002(1):36.
    [1]吕凤华.标本兼治官本位[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49-51.
    [2]金维克.官本位,行为的表现危害及根治的塞本思路[J].理论探讨.1995(5):44-47.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47.
    [1]Stoker,G.(Ed.)(1999).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New York:St.Martin's Press.p53.
    [2]斯蒂芬·贝利.县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M].左昌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4.
    [3]斯蒂芬·贝利.县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M].左昌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4.
    [4]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
    [2]参见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三章。
    [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序言第7页。
    [2]参见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成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07。
    [3]就是周黎安所讲的“行政逐级发包”机制。
    [4]这就是常说的“政治动员型”体制。
    [1]杨雪冬.当代中国县政府的激励机制简论[J].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 innovations org.
    [1]杨雪冬.当代中国县政府的激励机制简论[J].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 innovations org.
    [2]倪星、余凯.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J].政治学研究.2004(3).
    [1]刘汉屏、刘锡田.县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J].改革.2003(6).
    [1]刘亚平.对县政府间竞争的理念反思[J].人文杂志.2006(2).
    [2]周业安.县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3]周业安.县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95.
    [1]Harold D.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p.78
    [2]Ibid.,p.240.
    [3](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7-18.
    [4]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13.
    [5](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
    [6]谢庆奎.政治释义——关于政治涵义的再讨论[J].新视野.2001(4):41.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09.
    [1]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324.
    [2]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324.
    [3]周凯.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J].http://www2.bjfu.edu.cn/aa/dianzixw/readnews.asp?News ID=3472.2004-6-7.
    [1]王瀚林.论政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2-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71.
    [2]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74-275.
    [3]崔士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2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4-1-13.
    [4]温家宝.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4-2-21.
    [5]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R].人民网:hppt://www.people.com.cn.2009-1-4.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2]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77-178.
    [3]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67.
    [1]列宁.怎么办?[M].列宁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2]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R].重庆市教育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资料简编[M].2005(19):114页.
    [1]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以德治国”课题组.关键在于治理“官德”[J].求是.2003(9):41.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69.
    [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58.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3.
    [1]参见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2.
    [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
    [1]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8.
    [2][德]卡尔·马克思和费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C]//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38.
    [3][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2.
    [1][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4.
    [1][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4版)[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2.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07.
    [1]孙启贵.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9.
    [1]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89.
    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商务印书馆.1999.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斯蒂芬·贝利.县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M].左昌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8.[美]戴维·赫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0.[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1.[美]丹尼斯 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
    12.[美]萨谬尔逊.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3.[法]卢梭.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14.[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5.[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8.
    17.格兰·特尔博恩.政权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政权[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9.[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2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1.[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2.[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3.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5.[美]罗伯持·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计1991.
    26.[美]大卫·N 海曼著.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M].章彤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7.[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8.[法]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罗素.权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1.[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32.[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3.[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4.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5.[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36.[美]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37.[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8.[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9.[美]哈罗德·D 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0.[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1.[美]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纷争[M].费昭辉、徐济旺、易定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2.[美]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3.Lieberthal K.G,Lampton.D.M.Bureaueracy.Politie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44.[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7-73.
    45.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46.[美]D.H 帕金斯等.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前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34-36.
    47.[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4.
    48.Andrew G 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
    49.Jean 0i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Jean C Oi,(e ds),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 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ia Press 1999.
    49.[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1.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书馆.2003.
    52.芮国强.政府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制度逻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3.郭彦森.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5.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6.涂晓芳.政府利益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7.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8.古能洪.政治博弈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59.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0.洪远鹏、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1.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2.何显明.信用政府逻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3.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4.刘志伟.论政治人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5.阙忠东.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7.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5.
    68.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9.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0.孙学王.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1.连玉明.学习型政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2.载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C].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3.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4.刘军宁.保守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5.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6.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77.刘瑞.政府管理经济行为分析[M].新华出版社.1998:72-82
    78.杨灿明,李景友.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0.邝鸿主编.现代市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1.毛寿龙等.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82.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3.辛鸣.制度论[M].人民出版社.2005.
    84.谢庆奎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85.辛向阳.红墙决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深层起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86.杨百揆编.现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研究[M].西安:春秋出版社.1988.
    87.吴大英等编.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88.张文范.中国省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89.陈旭麓.宋教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0.程社明.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1.李炸.厂商政府和它的市场[D].博士论文,1999年.
    9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3.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94.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5.郭保平、余兴安主编.政府研究概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96.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97.俞可平,民主与陀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8.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99.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00.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对海南经济特区(1998-2002)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290-291.
    10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2.参见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3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4.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成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05.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0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7.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08.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09.许文惠、齐明山、张成福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0.金太军.政府职能疏理和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1.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2.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3.王瀚林.论政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2-3.
    1.朱如华.对转轨时期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1999(1).54-55.
    2.张立荣.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探析——以麦肯锡7—S 系统思维模型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3.[美]西蒙·范、格罗斯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激励和腐败[J].
    4.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5.扶松茂.责任政府与政府改革[J].学术论坛,2002(1).
    6.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J].人民论坛,2006(3)(A).
    7.刘熙瑞.服务型政府三种观点的澄清[J].人民论坛,2006(3)(A).
    8.燕继荣.治政与政府职能转变[J].今日中国论坛,2006(6).
    9.陈剩勇、何锦峰.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10.徐邦友.浙江经验:服务型政府建设25年[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11.朱光磊、孙涛.“规制一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12.孙涛、刘颖.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角色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6(1).
    13.沈亚平、郭琦.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到“社会取向型政府”[J].生产力研究,2006(10).
    14.[美]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载 R·科斯、A·阿尔钦、D·诺思旱.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每人民出版社1994:22.
    15.高岩.学习型政府组织:政府生态理论的价值厘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16.杨朝聚.理性与现实的冲突: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6:39(4).
    17.杨宏山.研究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愿景[J].学习与探索,2006(2).
    18.张其春、郗永勤.知识型政府的组织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4).
    19.刘泽伦、刘小云.迈向回应型政府——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范式转换的路径[J].江淮论坛,2006(5).
    20.王成兰、刘富春、郭春甫、陈渝.回应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J].探索,2005(5).
    21.罗自刚.全球化时代政府改革的动力机制与目标模式[J].学术界,2002(5).
    22.曹海军、文长春.“统合主义”政府: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J].理论探讨,2006(4).
    23.胡税根、郦仲华.我国政府组织创新:意义、目标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6(5).
    24.杨宏山、海峡.中国政府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6(10).
    25.刘博逸.基于市场化与公共性平衡的政府创新[J].求索,2006(7).
    26.孙学玉、周义程.我国政府改革战略模式述略[J].唯实,2004(6).
    27.揭爱花.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
    28.张尚仁.中国政府改革目标的三层次定位[J].学术研究,2005(5).
    29.曹荣庆.论我国未来政府的制度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30.薄贵利.论新世纪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
    31.张丽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理论的定位、依据与重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5).
    32.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3).
    33.张进铭.发展中国家政府缺陷和政府改革观点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7(3).
    34.龙朝双、田芳.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演变及政府改革方向[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5.田应奎.政府改革亟需解决的四个深层次难题[J].学习月刊,2004(9).
    36.张尚仁.政府改革论纲[J].学术研究,2003(9).
    37.张进铭、陶然.加人 WTO 后我国的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
    3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J].管理世界,2001(4).
    39.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40.杨建平.从决策体制人手推进政府改革[J].政治学研究,2000(4).
    41.戚攻.政府改革与社会制约[J].学术论坛,2004(5).
    42.贾晋京、王勇兵.政府治理转型25年[J].中国改革,2004(2).
    43.毛寿龙.政府改革:组织、职能与政治逻辑[J].商务周刊,2003年4月15日.
    44.田应奎.政府改革亟需解决的四个深层次难题[J].学习月刊,2004(9).
    45.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J].战略与管理,1998(4)
    46.Friedrich,Carl J.Curtis,Michel..Barner.Benjamin Rrotalitarian In Perspectives:Three V iews.New York:Praeger.1969.参见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垦的中近乏适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47.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4).
    48.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4).
    49.Jean Oi Rural China F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李南雄.法团主义与中国改革[J].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1年10月号.
    50.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51.[美]托尼·塞奇.中国地方政府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52.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J].战略与管理.2001(6).
    53.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6).
    54.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5).
    55.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2(2).
    56.[美]托尼·塞奇.中国地方政府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57.李军杰、钟君.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心中国工业经济.2004(4).
    58.周振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4(7).
    59.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J].政治学研究.2000(2).
    60.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2002(3).
    6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
    62.荣敬本、高新军、何增科、杨雪冬.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4).
    63.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J].江海学刊2002(2).
    64.唐兴霖.政府行为与农村发展——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政府行考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0(1);
    65.赵根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和中央地方关系的发毳趋势[J].王浦劬、徐湘林主编.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66.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67.裴敏欣.公权化是否会增加腐败?[J].中国国情分析报告2002(47).
    68.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J].社会学研究.2002(1).
    69.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70.郑永廷,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71.张志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72.李庚香.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J].长白学刊,2003,(1).
    73.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J].学术月刊,2002,(11).
    74.陈锦华.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用[J].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国际研讨会文集[C]迟福林等主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75.李猛、周飞舟.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
    76.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J].探索.1993(1).
    77.董志锋.论社会变迁—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变迁理论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 报.2003(6).
    78.肖梦.构筑市场经济基础,踏上现代化之旅—专访吴敬琏教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1):12-17.
    79.钱颖一.市场经济体制“基础设施”的建立与中央政府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2):15-16.
    80.“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J].管理世界.2001(4):3-17.
    81.许红兵.试论入世后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科学定位[J].前沿.2003(5).
    82.陈东棋,王冬梅.政府职能转换与政府体制创新[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15-20.
    83.林毅夫.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潮.2001(3).
    84.李宝元.转型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转换[J].财经问题研究.2001(1).
    85.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04).
    86.张晓蒂:李风华.技术创新、政府干预与竞争优势[J].世界经济.2001(1).44-49.
    87.许庆明.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浙江学刊.1999(5).
    88.杨鹏.关于土地承包制下的中国小农问题和基层政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1(1).
    89.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3).
    90.刘春.“新时期政治观念的变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1).
    91.道格拉斯·诺思1995年3月9日在北京的演讲[R].参见《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4月8日报道.
    92.李景鹏 关于行政权力的自律与他律[J].新视野,2002(1):36.
    93.吕凤华.标本兼治官本位[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49-51.
    94.金维克.官本位,行为的表现危害及根治的塞本思路[J].理论探讨.1995(5):44-47.
    95.杨雪冬.当代中国县政府的激励机制简论[J].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 innovations org.
    96.倪星、余凯.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J].政治学研究.2004(3).
    97.刘汉屏、刘锡田.县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J].改革.2003(6).
    98.周业安.县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99.谢庆奎.政治释义——关于政治涵义的再讨论[J].新视野.2001(4).
    100.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以德治国”课题组.关键在于治理“官德”[J].求是.2003(9):41.
    10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102.孙启贵.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03.王乐夫主编.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