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本与民主交织下的新中国法治之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回答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法治道路应当怎样选择?对过去六十年法治历程应当怎样看?我们选择和实践的法治道路是否经过论证?而上述问题的答案涉及到民本思想、民主精神、法治理想的辩证解读。
     源起于商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中的精华。其历史进步性根源于其蕴含的重民、利民、裕民、以民为本等元素,历史上曾造就了若干明君贤吏,出现了不少时段的清明盛世,客观上为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提供了价值准则和智力资源。但对民本思想的解读不应脱离特定时代,因其思想基础、法律地位、制度支撑的缺位或错位,更多是停留在开明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层面,思想威力发挥的实践空间有限。
     发端于古希腊的民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精义在于保障自由、平等和人权,其理性催生了西方现当代文明。与民本思想不同,民主精神产生之初就和法律、制度紧密结合,因而极具现实性。民主政治能够实现多数人的统治,却无法体现整体人的统治,少数人利益在民主机制中的缺位,显然与民主精神相悖。
     肇始于西方法治理想的基本精神在于权力控约和权利保障,如同民主精神一样,是西方文明的奇葩。法治价值实现的基础在于存在良法,良法来源于民主;历史证明,有法治无民主的状况不仅理论上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的存在。后者意味着恶法出现的可能。克服这种危险需要完善民主机制,发扬民本理想。
     民本思想、民主价值、法治理想三维互动才能实现善治。民本思想凸显的是官员对人民的关爱,民主思想张扬的是人民对官员的制约;没有民本精神支撑的民主制度很容易异化为多数人的暴政,没有民主制度保障的民本思想则容易演化为官员对人民的恩赐。没有民本精神、民主制度为内核的法治只具有法治外壳,不会得到民众的理解和认同。没有法治保障的民本精神、民主制度,容易滑向人治和专制的深渊。
     六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是在复制西方理论和重走西方道路,而是以西方法治理论为借鉴,寻求法治在中国的生成方式,形成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即呈现出民本与民主交织下的“特别”法治之路。
This paper wants to answer three basic questions which impact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hina' s rule of law: How to choose the road of China' s rule of law, how to think about the course of the past sixty years, and whether the road of the rule of law we chose and practice after is proof? And the answer relates to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the democratic spirit, the rule of law.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Originated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i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and legal thought. Its historical progress rooted in its elements of thinking highly of people, benefiting people, making people rich, people-oriented , etc, historically has brought up a number of enlightened emperor and virtuous officials, created many period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objectively provided standard of value and resources of intelligence for creating Chinese brilliant ancient civilization. But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should not be divorced from a specific era,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r dislocation of its ideological foundation, the legal status and the system's support, mostly at the level of moral ideals of open-minded intellectuals, ideological power of the practice is limited.
     The democratic spirit, which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ce, is the core spirit of Western political and legal culture. Its essence is to protect the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and its rational is the birth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democratic spiri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law and the system when it arose from the beginning, and therefore very realistic. Democracy can achieve majority rule, but not reflect whole person' s rule. It is obviously in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that the minority interests absent from the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The basic spirit,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rule of law, is the control of power and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s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it is the wonderful work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value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existence of good laws which originated from democracy; but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ithout democracy, is not only theoretically possible, but the existence of a reality. The latter means that the bad law may arise. To overcome this danger need to improve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promote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To realize good governance,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democratic values, the rule of law should achieve the ideal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on.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prominent that officials a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while the democratic thought makes widely known that the people constrain officials. The democratic system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is very easy to dissimilate for the tyranny of the majority of people, while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democratic system is easy to evolve for the official gift to the people. Without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the rule of law which takes democratic system as its core has only shell of the rule of law, but will not win the people' 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the rule of law,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the democratic system will face to great risk, and be easy to slide into the abyss of the rule of man and authoritarian.
     For sixty years, instead of copying Western theories and re-take the Western road but taking west theory of the rule of law as background , China' s rule of law has been searching for its own growth pattern to form the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a word, it is showing the "special" road of the rule of law under the intertexture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democracy.
引文
1 余金成:《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年》,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第36页。
    2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 陈胜粦:《民本主义论纲》,载《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94页。
    4《史记·鲁周公世家》
    1《管子·牧民》
    1《道德经·贪损》
    2《道德经·制惑》
    3《墨子·辞过》)
    4《墨子·非乐》
    5《墨子·节用》)
    1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56页。
    2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0页。
    3 康有为:《大同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4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2页。
    5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
    6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页。
    1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页。
    2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页。
    3 《孟子·离娄上》
    4 《根本》,《皇朝(宋)文鉴》卷一百零二
    1 《论语·阳货》
    1 《孟子·离娄上》
    2 《尚书·五子之歌》
    3 王符:《潜夫论·边议》
    1 唐甄:《潜书·明鉴》
    2 梁启超:《新民说·叙论》
    3 《孟子·尽心下》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1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载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6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5页。
    1 杜鸿林:《解析几何(杜鸿林文章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1 参见周迈:《浅谈人文精神的含义》,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83页。
    2 参见胡森森:《“新人文主义”再探讨》,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第46页。
    3 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1 熊晓华:《“人本主义”文化的由来及其现实意义》,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月刊,第69页。
    2 陈军科:《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载《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1月刊,第63页。
    1 陈军科:《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载《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1月刊,第65页。
    2 《论语·述而篇》
    3 《论语·先进篇》
    1 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下),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4期,第8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8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4页。
    1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第二版,第49页。
    2 聂月岩:《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3 《尚书·多方》
    4 《尚书·多方》
    5 聂月岩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9页。
    6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第二版,第44页。
    7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1 参见:聂月岩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1页。
    2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44-45页。
    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1 转引自:聂月岩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3页。
    2 聂月岩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3页。
    3 「美」哈罗德·F·戈斯纳尔、理查德·G·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56页。
    4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630页。
    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1 参见拙文:《论辩论原则改造的理论基础》,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4期,第21页。
    2 参见拙文:《论辩论原则改造的必要性》,载《河北法学》,2003年11月第6期,第79页。
    1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2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页。
    4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6页。
    5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6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87页。
    7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8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3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 9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4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18页。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577页。
    2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784-785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527页。
    4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482页。
    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257页。
    1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71页。
    2 转引自: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126页。
    1 「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6页。
    1 张庆福:《宪政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页。
    1 张庆福:《宪政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2 可参见: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 Joseph M,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Eds.Kohert A.Goldwin and Wi11iam An Scham-bra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0.
    2 参见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第146页。
    3 概念的界定,笔者参考了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146页。还有王学军:《协商民主与公共决策》,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第5-6页。
    4 Joseph M,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Eds.Kobert A.Goldwin and William An Scham-bra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5 Benjam in Barber.Strong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4.
    6Joseph M,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Eds.Kobert A.Goldwin and William An Scham-bra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7Joseph M,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Eds.Kobert A.Goldwin and William An Scham-bra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1Benjam in Barber.Strong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4.
    2参阅:王学军:《协商民主与公共决策》,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第6页。
    1 学术界已有人提出在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意见,参见郭淑清:《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1月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2页注。
    2「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2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168页。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2页。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3页。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1页。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3页
    2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14-15页。
    3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4 《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90页。
    5 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6 参见「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1-252页
    7「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1「英」施普福德:《英国议会的起源》,第131页,转引自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414页。
    2「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4页。转引自:李林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 参见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文集》(3),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04页。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4页。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8页。
    6「法」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罗大冈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8页。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页。
    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长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8页。
    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长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8-139页
    5「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4页。
    6「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1页
    7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 31页。
    8 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9页。
    9「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83页。
    10 转引自高鸿钧:《现代西方法治的冲突与整合》,载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 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209页。
    2 可参阅:J.finnis, Natural and Natural Rights.转引自李林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 「美」艾伦·S·科恩、苏珊·0·怀特:《法制社会化对民主化的效应》,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编译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15卷第2期(1998年5月),仕琦译,第30页。
    4 《商君书·慎法》
    5《商君书·壹言》
    6 于向阳等著:《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 陆德山著:《认识权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24页。
    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6页。
    3 参见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4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5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页。
    6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32页。
    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6页。
    1 转引自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2 「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57页。
    3 转引自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4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1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2 参见: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3 陆德山著:《认识权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 陆德山著:《认识权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第19页。
    5 参见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页.
    6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6页。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9何勤华、任超等著:《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1页。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8页。
    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6页。
    3「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4「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7页。
    5「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6「英]W.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页。
    7[英]W.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9页。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1 「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
    2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99页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8张文显:《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1恩格斯:《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7—3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47-64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9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17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 5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8页
    6《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3页
    7《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8《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41页
    9《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10《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11《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3页。
    1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1《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页。
    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49页
    3《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8页。
    4《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页。
    5《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0页。
    6《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8页。
    7《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8《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427页 。
    9《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6页。
    1「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1 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09页。
    2「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3「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4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5「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6「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7「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8「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1「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2「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3「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4 还可参见谢晖著:《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 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6[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7[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8[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3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1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1页。
    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2 页
    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9页。
    1《礼记·中庸》。
    2《论语·子路》。
    3王希斌、车承瑞:《永嘉先生八面锋》(亦名《治国方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4《论语·为政》。
    5俞荣根:《儒言治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7页。
    1王金来:《民本与民主的概念辩证》,载《社会科学》,2000第4期。
    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30页。转引自应克夏主编:《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
    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4「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第337页,转引自应克夏主编:《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475页。
    5「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第21页,转引自邹永贤等:《现代西方国家学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0 页。
    6「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2「法」克洛德·德尔玛:《欧洲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 参见: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4「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页。
    5「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2页。
    6「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57页。
    7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8「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1 赵喜臣:《宪法学词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2页。
    2 许崇德:《社会主义宪政的不平凡历程》,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5期。
    1 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2 张文显,宋显忠:《法治与法治国家的含义,法治与21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3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1页。
    1 田成有:《中国农村宗族问题与现代法在农村的命运》,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2期。
    2 可参阅许章润:《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4 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载王铭铭等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465页。
    1「德」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2「美」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译者前言,第3页。
    3「美」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译者前言,第4页。
    4 许章润:《法章阑珊,不得不然》,载《读书》,2001年第6期。
    5 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54页。
    1 张怡铂:《“江南第一家”清廉家风代代传》,载《检察日报》2008年11月4日,第8版。
    2 笔者无意于评价性善论和性恶论。有学者认为:“儒家的人性本善论虽然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但它是一种不错的理论假设。因为它相信人民群众与社会的统治者一样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修正、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能力,它相信人类可以凭借普遍的道德觉悟建立一个符合正义的秩序。以人性本善论为理论基础的德治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反对拿人民当敌人来防范、拿人民当奴隶来驱使的。”参见:焦国成:《论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转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7-178页。
    1「美」托克威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64, 11, 265页。
    1 [英]彼得·斯坦等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网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2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4「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1 转引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2)中译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2 夏勇:《法治是什么》,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 谢岳、程竹汝著:《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秩序》,吴玉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5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1「德」韦伯(Mas 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页。
    2「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4「英」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1页。
    1「英」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0-71页。
    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转引自:「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0页。
    4 李步云:《现代法的精神论纲》,载《法学》,1997年第6期。
    5 张友渔:《张友渔文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2页。
    7《宪法词典》编辑组:《宪法词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1页。
    8 参见:肖蔚云:《宪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9 参见许崇德:《社会主义宪政不平凡的历程》,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5期。
    10 张庆福:《宪法学基本理论》(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1 郭道辉:《宪政简论》,载《法学杂志》,1993年第5期。
    2「美」詹姆斯·w·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 可参阅郑贤君:《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载周国均主编:《中国法学文丛·法理宪法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1 本部分发表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第20-23页。原题为《论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立足于1957年前的考察》。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9页。
    3 戴辉礼:《论毛泽东对制定“五四宪法”的主要贡献》,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2期,第15-16页。
    1 《毛泽东思想法学理论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8-35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4页。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4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7页。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7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77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4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5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6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4页。
    4 王宏英:《试论毛泽东法制思想的探索途径》,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第148页
    5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9页。
    6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3-74页。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198页。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8-359页。
    2 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3 蔡定剑:《中国法制建设五十年回顾》,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0期,第6页。
    4 蔡定剑:《中国法制建设五十年回顾》,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0期,第6页。
    5 蔡定剑:《中国法制建设五十年回顾》,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0期,第6页。
    6 郭道辉:《从人治走向法治》,载《百年潮》,1999年第7期。
    1 郭道辉:《从人治走向法治》,载《百年潮》,1999年第7期。
    2 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0第2期,第8页。
    3 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0第2期,第8页
    4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1页。
    5 赵仓壁:《法制建设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8年10月29 日第2版。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页。
    7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1 张庆福:《宪政论从》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2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的激荡》,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第231页。
    3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3页。
    4 王兰垣、余金成、王燕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5 王兰垣、余金成、王燕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6 王兰垣、余金成、王燕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1 张德政:《约翰逊“民权法”的反动本质》,载《人民日报》,1964年12月7日。
    2 耕耘:《毛泽东的“人治”观新义》,载《法学》1993年第12期,第33-34页。
    3 王存刚、王兰垣:《经典与新境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4 耕耘:《毛泽东的“人治”观新义》,载《法学》1993年第12期,第33-34页。
    1 耕耘:《毛泽东的“人治”观新义》,载《法学》1993年第12期,第33-34页。
    2「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1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5 本部分内容发表于《天中学刊》 2007年第3期,第31-34页。原题为《毛泽东1957年后淡化法制作用的客观原因探析》。
    6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49页。
    7 王符:《潜夫论》,转引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10 页。
    8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转引自吴焕新:《论毛泽东民本法制思想的历史轨迹与实践效应》,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第6期,第2页。
    9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1 曾文明:《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9页
    2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3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84页。
    4 李锐:《李锐反“左”文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7 赵仓壁:《法制建设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8年10月29日,第2版。
    1 张晋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2 胡乔木:《中国为什么犯20年“左”的错误》,载《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3期。
    3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38页。
    4 李锐:《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版,第331页。
    1 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0第2期。
    2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38.页。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4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5 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5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3 毛泽东:《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按语,1955年。转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中),第578页。
    4 《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2页。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27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2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8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4《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32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6《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20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63页。
    3新华社:《江泽民等答中外记者问》,载《人民日报》,1989年9月27日第一版。
    4新华社:《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载《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0日第一版。
    5《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6转引自李铁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7《人民日报》评论员:《为建设法制国家而奋斗》,转见刘海年等主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 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544-545页。
    1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载1996年3月19 日《法制日报》。
    2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7《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38页
    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17页。
    5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6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280页。
    7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9 江译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11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 陶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新探》,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2期。
    1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 0 0 3年7月29日,第一版
    2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 0 0 3年7月29日,第一版
    3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 0 0 3年7月29日,第一版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年7月1日,第1版。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页。
    1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0页。
    2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6页。
    3 「日」佃中和夫,T.wurtenberger编著:《现代法治国家》,日本晃洋书房1994年版,转引自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1 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转引自:孙育玮:《“法制”与“法治”概念再解析》,载《求是学刊》,1998年第4期。
    1 参见郭学德:《试论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还可参见何勤华、任超等著:《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2 参见郭学德:《试论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 参见郭学德:《试论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 参见何勤华、任超等著:《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 参见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上),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2 参见胡旭晟:《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与民众一道思考》,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参见张永和:《扩展秩序下的中国法治进程》,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1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
    1 荣长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2 梁治平:《新波斯人的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3 参见公培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4 《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8-99页。
    2 可参阅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 可参阅:[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卢曼:《法社会学》(日译本),日本:岩波书店,1977年版。转自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第1期。
    2 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3 严立贤:《现代化理论述评》,载《社会学研究》,1998第2期,第40页。
    4 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1 苏力:《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载《法学研究》,1998第8期。
    2 刘升平:《中国法制四十年》,载《中外法学》,1989年第4期。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2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3 李步云、王德祥、陈春龙:《论以法治国》,载《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23-26页。
    4 参见:王家福、李步云、刘海年等:《论依法治国》,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 汪习根、朱俊:《法治构造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9期。
    2 梁治平:《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一个内在观察》,中评网“梁治平个人主页”,网址:http://www.china-review.com/execute.asp?
    3 张文显:《走向和谐法治》,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 刘武俊:《论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之路》,载《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
    5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6 黎四奇:《对中国法治理论研究方法的批判与反思——以“乡土社会”为视角的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
    1 参阅「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2 「美」斯蒂·M·格里芬:《美国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载《法学译丛》,1992年第3期。
    3 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1期。
    4 参阅刘军宁《市场经济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
    5 贺卫方:《宪政三章》,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2期。
    6 陈仁涛:《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历程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 郭道辉:《建构我国宪政立法体系策议》,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1 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 廖善康:《我国对权刀监督失控的成因和加强监督之对策》,载《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1期。
    1 江舟:《这个商务局长,让人百感交集》,载《检察日报》2009年1月22日,第5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0页。
    4 《拿破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译者序,第3页。
    1 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过程中的内驱力》,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2 陈治国、徐中起:《也论公民意识》,载《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3期。
    3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
    4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9页。
    2 「英」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3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肯尼思·W·汤普森著:《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M·J·C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理论前沿》,武欣、凌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日〕川岛武宜著:《现代化与法》,申政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F.A.冯·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埃尔斯特、〔挪〕斯莱哥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潘勤、谢鹏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德〕威廉·冯·洪堡著:《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淇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美〕格兰特·吉尔莫著:《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日〕今田高俊著:《社会阶层与政治》,赵华敏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著:《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著:《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 设计政治制度》,周叶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苏〕JI · C·雅维茨著:《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王宏续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化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德〕弗兰茨·奥本海著:《论国家》,沈蕴芳、王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爱尔兰〕J·M·凯利著:《西方法律思想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彼得·斯坦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斯图尔特·R·斯拉姆著:《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约瑟夫·拉兹著:《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余金成著:《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三联书店2005年版。
    荣长海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董四代著:《传统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董四代著:《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选择——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杜鸿林著:《解析几何(杜鸿林文章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杜鸿林著:《方程无解(杜鸿林文章选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李锦坤著:《毛泽东战略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王存刚、王兰垣主编:《经典与新境界——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陈晋著:《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蔡英文著:《主权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董必武著:《董必武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杜力夫等编:《中国法学大论战》,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杜宴林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法理学精粹1978—— 1999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法理学精粹(2004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冯天瑜、谢贵安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编辑组编:《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高道蕴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谷春德著:《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全喜著:《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大元著:《东亚法治的历史与概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何海波编著:《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1978—— 2004)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勤华等著:《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旭盛著:《法学——理想与批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黄之英编:《中国法治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季金华著:《司法权威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季卫东著:《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法与社会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孔庆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陆德山著:《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刘隆亨主编:《我国民主与法制的目标和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三联书店1998年版。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罗耀培著:《民主法治的反思和展望》,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梁治平著:《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锐著:《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龙主编:《人本法律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林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步云著:《走向法治》,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长山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莫纪宏主编:《全球化与宪政》,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毛信庄著:《<资本论>法律思想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聂月岩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钱弘道著:《治道的选择——从德治到法治的必然逻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版。
    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石文龙著:《21世纪中国法制变革论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王云霞著:《东方法律改革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怡著:《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换》,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晓升著:《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肖金明著:《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谢晖著:《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于浩成等编:《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讨论集》,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于向阳等著:《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解君著:《走向法制的缺失言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阎孟伟、〔日〕森秀树主编:《新世纪价值观:中日学者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严存生著:《论法与正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周国均主编:《中国法学文丛·法理宪法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力宇主编:《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力宇著:《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理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余金成:《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年》,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上),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下),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4期版。
    荣长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视角》,载《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荣长海:《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载《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董四代:《现代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前提》,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董四代、贾乾初:《中国早期启蒙中的乌托邦倾向和近代社会主义》,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1期。
    刘景泉、杜鸿林等:《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八十年论述》,载《南开学报》,2001年第2期。
    陈军科:《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载《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1月刊。
    陈仁涛:《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历程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陈治国、徐中起:《也论公民意识》,载《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3期。
    戴辉礼《论毛泽东对制定“五四宪法”的主要贡献》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郭学德:《试论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0第2期。
    郭道辉:《建构我国宪政立法体系策议》,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郭淑清:《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1月刊。
    耕耘:《毛泽东的“人治”观新义》,载《法学》1993年第12期。
    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贺卫方:《宪政三章》,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2期。
    胡旭晟:《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与民众一道思考》,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焦国成:《论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上),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第1期。
    刘升平:《中国法制四十年》,载《中外法学》,1989年第4期。
    黎四奇:《对中国法治理论研究方法的批判与反思——以“乡土社会”为视角的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
    廖善康:《我国对权刀监督失控的成因和加强监督之对策》,载《法制与经济》 2006年第1期。
    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过程中的内驱力》,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苏力:《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载《法学研究》,1998第8期。
    陶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新探》,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2期。
    王金来:《民本与民主的概念辩证》,载《社会科学》2000第4期。
    王宏英:《试论毛泽东法制思想的探索途径》,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汪习根、朱俊:《法治构造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9期。
    许崇德:《社会主义宪政的不平凡历程》,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5期。
    许章润:《法章阑珊,不得不然》,载《读书》,2001年第6期。
    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严立贤:《现代化理论述评》,载《社会学研究》,1998第2期,第40页。
    周迈:《浅谈人文精神的含义》,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张文显:《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1期。
    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张永和:《扩展秩序下的中国法治进程》,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