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电影市场对好莱坞打开了大门,美国电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在人才、内容、景观、民俗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资源进行了全面开发,中国故事、中国影星、中国风光等进入美国电影。那么,美国电影如何使用中国资源?塑造中国形象?在当今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传统相比是否有所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当今美国电影对中国资源的开发使用以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
     研究显示,当今美国电影虽然热衷于开发中国资源,但在以中国风情、中国元素招徕观众的同时其所传达的并非中国文化内涵,而是西方价值观念。中国虽然为美国电影提供了相关材料及资源,但对如何在好莱坞银幕上表达自己却是无语的。形象塑造方面,传统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带有强烈的东方主义色彩:傅满洲(对应女性形象为“龙女”)、陈查理(对应女性形象为莲花)、神秘古老的东方、苦难的土地、待拯救的世界这些“定型化形象”在美国电影里被不断复制与演绎,形成并强化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及优越感。当今美国电影对此也未有多少改善,在“功夫”的外表下,中国仍然是美国电影里遥远的他者,是承续了傅满洲、陈查理等形象基因的神秘古老的东方、“非常”英雄、功夫坏蛋等“定型化形象”。这些“定型化形象”甚至进入中美合拍电影与中国电影之中,直接影响中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亦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美国电影以巨大的影响力将中国“定型化形象”传播至全球范围,中国电影却处于失语状态,这不利于中国银幕形象的塑造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改善。改善银幕上的中国形象,中美合拍片是一条可能的途径,但这一责任终将由中国电影自身来担当,中国电影应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塑造传播积极正面的中国银幕形象,为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国家软实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subjects,resources and images of China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Several topics are included.
     Firstly,use of China resources in American film.Chinese stories,film stars and sceneries are widely used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for Hollywood's business interest.However they only represent the value of west world even if it's the face of China factors that are shown,
     Secondly,the images of China i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are discussed.There are some stereotypes of China such as Fu Manchu,Daughter of the Dragon, Charlie Chan,Mrs.Butterfly,the Ancient Kingdom and the World to Be Saved are repeated again and again.Even in form of Kongfu,with the box office purpose,there are still those stereotypes of China repeated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In fact,it won't be easy to change these stereotypes by consideration of box office and ideology.
     Thirdly,The mystery ancient Orient,abnormality heroes,kongfu bad guys are the main images of China in joint Chinese-American film.They simply copy the stereotypes of China in "pure" American film.Chinese people understand these images in different way.Also these images of China are shown even in film by Chinese and falls in the situation of self-oriental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overseas box office.
     The image of a country represents the softpower.Hollywood stereotypes of China have been spreading all over the world by American films for a long time,whereas Chinese film was absent.Chinese film should go to international film market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China.
引文
1 周观武.略论美国辱华影片的衰退和消歇.[J].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5(4):46-49
    2 李渝风.他者的形象: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1980—1999).[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
    3 张英进.种族、性别与政治冲突的体现——论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M]//卢燕,李亦中.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5-66.
    4 方艺玲.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5.
    5 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武汉: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1):36-39.
    6 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黎煜.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J].北京:电影艺术,2009,(1):131-137.
    8 孙萌.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J].武汉:世界文学评论,2007,(2):286-288.
    9 张荣翼,镇涛.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6,(1):12-19.
    10 吴卫华,镇涛.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形书写——好莱坞电影的黄白性恋模式.[J].长春:文艺争鸣,2007,(11):139-144.
    11 姜智芹.爱情禁忌与拯救神话: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男人与中国女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37-42
    12 周宁.双重他者:《落花》的中国想象.[J].戏剧,2002,(3):130-138.
    13 梁晴.看那面纱下的中国——比较毛姆的同名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形象.[J].电影评介,2008(16):21-22.
    14 姚斌.电影《大地》与中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4):78-81.
    15 转引自李亦中.竞争性合作:“入世”后中美电影业交互态势分析.[M]//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7-28.
    16 CNN主持人攻击中国原话[OL].(2008-4-16)http://news.sina.com.cn/c/2008-04-16/225115369870.shtml.
    17 引自:《功夫熊猫》为何不是“中国造”[N],《南方都市报》2008-6-29(A03).
    18 疯狂钻石.《功夫熊猫》简评:果真是献给中国的情书[OL],(2008-6-8)http://www.mtime.com/my/wzcjojo/blog/1212505/.
    19 赵柯.《功夫熊猫》:把“一陀肉”变成“龙武士”的传奇[OL],(2008-6-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754b101009qal.html?tj=1
    20 美国移民团体谴责CNN辱华言论要求道歉[OL],(2008-4-13)http://news.qq.com/a/20080413/001610.htm..
    21 导演专访:《功夫熊猫》是写给中国的情书[OL],(2008-5-26)http://ent.sina.com.cn/m/c/2008-05-26/03002037034.shtml
    22 比较明显的例子如美国企业肯德基在中国引进了油条、粥、鸡肉卷等中式品种,其宣传也强调“为中国而改变”。
    23 对他者“他者化”的内涵,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讨论美国电影里中国形象的本质特征时有更为详尽的解释。
    24 对““定型化形象””的内涵,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讨论美国电影里中国形象的话语方式时有更为详尽的解释。
    25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33.
    26 引自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2007-12-7(010).
    27 马旭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策的思考IN].学习时报,,2007-8-13(010).
    28 马旭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策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7-8-13(010).
    29 相关数据据2009-4-15,14:55搜索结果。
    30 如第一节研究现状概述中所提到,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在2007、2008年开始增多,与国内对中国形象这一问题的关注时间相同。
    31 据万萍.进口分帐影片十年票房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5):49.
    32 转引自万萍.进口分帐影片十年票房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5):49.
    33 据萧知纬,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J].当代电影,2005(6):66.
    34 据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M].//张凤铸,胡智峰,黄式宪.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2.
    35 据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M].//张凤铸,胡智峰,黄式宪.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2.
    36 有关远东贸易与经济的几点感想(Far Eastern Trade and Economic Notes).《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1921年9月12日,转引自萧知纬,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J].当代电影,2005,(6):67.
    37 汪朝光.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J].美国研究,1998,(2):136.
    38 仇华飞.美国电影在中国[J].档案与史学,1997,(2):67.
    39 据仇华飞.美国电影在中国[J].档案与史学,1997,(2):68.
    40 据萧志伟,尹鸿.美国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官方调查报告与好莱坞全球化战略[J].《电影艺术,2002,(1):120。
    41 剑云.关税自主与中国影片[M],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6.转引自汪朝光.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J].美国研究,1998(2):118.
    42 刘康.抗战胜利后美国电影在广州的泛滥[M],《广州文史资料》第20辑;转引自汪朝光.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J].美国研究,1998(2):118.
    43 据萧知纬,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J],当代电影,2005,(6):69。
    44 刘康.抗战胜利后美国电影在广州的泛滥[M],《广州文史资料》第20辑,第181页:《西片商加重压力 国片发展受压力》,《铁报》1947年6月15日;转引自汪朝光.战后上海美国电影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607—608.
    45 据汪朝光.战后上海美国电影市场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611.
    46 萧知纬,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J].当代电影,2005,(6):70.
    47 萧知纬,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J].当代电影,2005,(6):70.
    48 据(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15.
    49 据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M].//张凤铸,胡智峰,黄式宪.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8.
    50 相关数据据(美)斯坦利·罗森在《狼逼门前:1994—2000年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上)》[J]中提供的“美国大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数据统计而来,原文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1期,p46.
    51 据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40.
    52 转引自(美)斯坦利·罗森.狼逼门前:1994—2000年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1):44.
    53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40.
    54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40.
    44 尹鸿,萧志伟.美国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官方调查报告与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J].电影艺术,2002,(1):120.
    56 WTO中美双边协议摘要[OL].中国法制网,(2003-5-2)http://www.sinolaw.net.cn/zhuanti/WTO/wtoxy/522003121744.htm.
    57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41.
    58 永华影城正式开业,时代华纳首次入股内地影院[OL].新浪网,(2003-7-14)http://tech.sina.com.cn/me/2003-07-14/0707208889.shtml.该报道同时援引欧克斯的话说:“华纳此前在香港投资的影院中已经拥有75%以上股份。中国内地政府的一些官员最近曾表示,可以考虑让外资在这类合资企业中占多数股权。所以在下一个项目中,我们打算向北京外经贸委、北京广电总局提出占到51%股份。”
    59 深国投牵手华纳兄弟 签订合作框架协议[OL].联商网,(2005-1-31)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ticle_News.aspx?ArticleId=47293
    60 据.与中国电影共发展2005华纳兄弟“回顾与展望”[OL].(2005-12-26)http://ent.tom.com/1002/1011/20051226-167895.html
    61 华纳宣布开拓中国市场计划 拟在京建数码电影院[OL].网易商业频道,(2005-12-24)http://biz.163.com/05/1224/05/25NE71OS00021EU3.html
    62 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开拓中国西部电影市场[OL].新华网四川频道,(2006-1-20)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6-01/20/content_6093656.htm.
    63 据.与中国电影共发展2005华纳兄弟“回顾与展望”[OL].(2005-12-26)http://ent.tom.com/1002/1011/20051226-167895.html
    64 每年新建6家影院 华纳公司兄弟狂揽“中国票房”[OL].(2006-1-12)http://ent.tom.com/1002/1011/2006112-170444.html
    65 据.与中国电影共发展2005华纳兄弟“回顾与展望”[OL].(2005-12-26)http;//ent.tom.com/1002/1011/20051226-167895.html
    66 华纳兄弟稳拿205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OL].腾讯网,(2006-1-9)http://finance.qq.com/a/20060109/000377.htm
    67 华纳在华的影院投资在2006年底戛然而止。2006年11月7日,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影院市场。在《媒体声明书》中,该公司表示撤资的原因是“由于政策的重大变化”。一般媒体认为华纳所说的政策变化是指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于2005年末颁布《关于文化领域引入外资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废止了2003年9月颁布的《外商投资电 影院暂行规定》中允许的在7个试点城市中外商投资比例可占到75%的规定,各新建影院均被要求“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这无疑对野心勃勃开拓中国影院市场的华纳泼了一瓢冷水,并最终促使其作出了撤资的决定。但也有人指出,华纳所说的政策变化早在2005年底已颁布,华纳2006年底的撤资决定其实与之关系不大。真正的原因是在华纳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使其在华的影院经营并不象所想象的那么顺利,与中方合作伙伴间也有不少摩擦。事实上,在2005年底,华纳就已终止了与大连万达集团的影院合作,华纳万达影院早已更名万达影院。但不管原因如何,华纳确实终止了在中国的影院投资。不仅筹建中的影城项目叫停,而且已在运营中的6家华纳影院也分别由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等中国企业接手。2007年7月30日,随着“广州华纳金逸国际影城”正式更名为“广州金逸国际影城”,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完成了其在中国大陆所有影院的交接,正式退出了中国影院市场。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华纳放弃了中国电影市场呢?在《媒体声明书》中,该公司强调“虽然他们非常遗憾地停止了在中国影院市场的投资,但是华纳兄弟在华的其他业务(包括中文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家庭娱乐、消费品等)不会受到影响。”并且,该公司也没有完全否定重回中国影院市场的可能,《媒体声明书》中说:“华纳兄弟相信中国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华纳兄弟的其他分支企业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希望能够早日重回中国市场,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提供日臻完美的消费者影院体验。”“华纳”退出中国影院市场[OL].新浪网,(2006-11-8)http://news.sina.com.cn/s/2006-11-08/022810439475s.shtml)
    68 进入好莱坞发展的华人电影人身份复杂,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港台,有的来自东南亚地区,有的已经移民美国,有的仍然保留原有国籍,还有的是华人移民第二代,出生在美国,本文为论述方便,除需要特别区分之处,均以“华人”称呼。
    69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65.
    70 陈虎.一个成都少年的好莱坞生活[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4,19.
    71 留学少年解航签约好莱坞 派拉蒙200万美金买剧本[OL].(2005-1-24)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79196&cid=186990。
    72 2001年美国NBC电视台曾以《西游记》为题材拍摄电视《猴王》,讲述了一个美国式的拯救世界的故事。2006年曾有报道说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拟拍《西游记》,将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时上映,后未果。
    73 中美合拍电影面面观:“混血”电影在中国[OL].中国电影网,(2008-4-18) http://www.chinafilm.com
    74 1998年6月7日,动画片《花木兰》风靡美国[OL].网易历史,(2006-6-7)http://news.163.com/06/0607/09/ZJONJT2U00011EBF.html
    75 也有报道指是3.129亿美元。此处据[OL].新浪网(2003-8-25)http://news.sina.com.cn/w/2003-08-25/0236626008s.shtml 这一纪录直到10年之后才被《海底总动员》所打破,该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是3.4亿美元,全球票房为8.64亿美元。
    76 张振益.迪斯尼动画长片制作流程[OL].网易商业频道,(2005-12-2)http://biz.163.com/05/1202/17/2400KGB500021GLA.html
    77 引自卫景宜.西方语境中的中国故事——论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广州:暨南大学,2001:38.
    78 汤亭亭对此不无意见,她认为这是美国人对《女勇士》的误读,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东方式幻想”。据.汤亭亭拒绝美国评论家的“文化误读”[OL].凤凰网读书,(2008-9-17)http://book.ifeng.com/special/tangtts/list/200809/0917_4671_789428.shtml.
    79 曾有消息说汤亭亭曾因迪斯尼窃取了其花木兰的创意而想与之打官司,也可看出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之密切。
    80 张振益.迪斯尼动画长片的前制作[OL].(2007-4-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e6410401000bss.html.
    81 张振益.迪斯尼动画长片的前制作[OL].(2007-4-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e6410401000bss.html.
    82 引自任晶.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D],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2.
    83 朱肖莉.为动画插上翅膀——电脑动画发展史[OL].(2004-10-12)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sj/media/other/0410/470839_1.html.
    84 清徐治民《木兰祠》,[雍正]《完县志》,卷十第二十六至二十八页,引自刘秀丽.关于木兰故事的流传——社会性别视角和文化史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33.
    85 腾讯网友评论.[OL].(2008-10-22)http://datalib.ent.qq.com/movie/881/
    86 《花木兰》设计师张振益:中国动漫需要张艺谋.[OL].网易娱乐频道,(2005-6-3)http://ent.163.com/ent/editor/movie/050603/050603_419513.html.
    87 该县于2005-11月被文化部认可为花木兰故里.
    88 “孝烈将军”名字中的“孝”是表彰木兰替父从军,“烈”则是因为在侯有造的碑文记 录及其他一些版本中,还加上了木兰后来被皇帝逼婚,不从而死的情节。本文讨论的木兰故事仅涉及替父从军部分,对于其被彰扬的“烈”不予讨论。
    89 参见陈宪章,王景中.花木兰·十一场豫剧[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90 张振益.迪斯尼动画长片制作流程[OL].网易商业频道http://biz.163.com/05/1202/17/2400KGB500021GLA.html
    91 JANET MASLIN.A Warrior,She Takes on Huns and Stereotypes.[OL].(1998-6-19)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_r=1&res=9CooE3D91E3DF93AA25755Co A96E95826o&oref=slogin
    92 JANET MASLIN.A Warrior,She Takes on Huns and Stereotypes..[OL].纽约时报,(1998-6-19),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_r=1&res=9CooE3D91E3DF93AA25755C oA96E95826o&oref=slogin
    93.[OL].[2008-11-4]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
    94 ROGER EBERT.Mulan.[OL].Chicago Sun-Times,(1998-6-19)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19980619/REVIEWS/806190302/1023
    95 Cheryl DeWolfe.Mulan.[OL].[2008-11-4]http://www.apolloguide.com/mov_fullrev.asp?CID=549&Specific=5014
    96.[OL].[2008-11-4]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
    97.[OL].[2008-11-4]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
    98.[OL].[2008-11-4]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page=2&critic=columns&sortby=date&name_order =asc&view=#contentReviews.
    99 Jeffrey M.Anderson.China Girl.[OL].[2008-11-4]http://www.combustiblecelluloid.com/digitalwatch/mulan.shtml
    100 Cheryl DeWolfe.Mulan.[OL].[2008-11-4]http://www.apolloguide.com/mov_fullrev.asp?CID=549&Specific=5014
    101 Betty Jo Tucker.Heroines Revisited.[OL].[2008-11-4]http://www.reeltalkreviews.com/browse/viewitem.asp?type=review&id=1051
    102 Peter Stack.Disney Gives Animated 'Mulan' a Deft Human Touch.[N/OL].San Francisco Chronicle,1998-6-19[2008-11-4]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1998/06/19/DD25331.DTL
    103.[OL].[2008.11-4]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page=2&critic=columns&sortby=date&name_order =asc&view=#contentReviews.
    104 据相关新闻报道:《花木兰》开拍在即 章子怡出演花木兰成定局.[OL].奥一娱乐频道,(2007-9-5)http://ent.oeeee.com/a/20070905/267187.html;华映要拍《花木兰》.[N/OL].半岛都市报,2006-6-2[2008-11-4]http://bddsb.dzwww.com/wyxw/t20060602_1548025.htm
    105 据 唐季礼启动《花木兰》.[N/OL].新京报,2006-6-6[2008-11-4]http://ent.thebeijingnews.com/0606/2006/06-06/018@024249.htm
    106 据.北大星光集团与虞城签约 商丘将作为电影《花木兰》主要外景地之一.[OL].商丘报业网,(2006-8-7) http://www.sqrb.com.cn/gb/misc/2006-08/07/content_595032.htm
    107 本文即将完成之时,由马楚成执导、赵薇、陈坤主演的《花木兰》正在拍摄,中国观众不久便可在银幕上看到该片了。
    108 《木兰诗篇》唤起彭丽媛歌剧情.[OL].新浪网,(2006-12-18)http://news.sina.com.cn/c/cul/2006-12-18/071410798465s.shtml
    109 《木兰诗篇》唱响“音乐之都”.[OL].中国经济网,(2008-9-1)http://www.ce.cn/xwzx/gnsz/gnleft/mttt/200809/01/t20080901_16680853.shtml
    110 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5):62.
    111.[OL].[2008-11-6]http://tieba.baidu.com/f?kz=196985283
    112.[OL].[2008-11-6]http://tieba.baidu.com/f?kz=196985283
    113[OL].2008-11-6]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ilmtv&idArticle=118972
    114.[OL].[2008-11-6]http://www.mtime.com/movie/10838.
    115 本节李小龙生平事迹除单独说明外,均据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16 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84。
    117 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94。
    118 转引自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93。
    119 华纳曾认为“功夫”这一名称太过中国化,考虑以“武士”代之,后来又改回“功夫”。
    120 转引自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08。
    121 引自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27页。
    122 温特杜尔早在1969年便曾为李小龙在电视剧中的表现所吸引,想为他筹划一部中国式 的动作片,后来该计划被华纳高层否定。
    123 李小龙还留下了未完成的半部影片《死亡游戏》。
    124 据成龙在自传中回顾,《炮弹飞车》在亚洲的宣传是“成龙、许冠英联袂主演,伯特·雷诺友情客串”,而在美国的宣传是“伯特·雷诺主演,成龙、许冠英友情客串”。
    125 据罗卡.危机与转机:香港电影的跨界发展[M].//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630.
    126 王海洲,邹文怀.从“邵氏”至“嘉禾”[M].//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401-402.
    127 廖小东.李连杰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01.
    128 据廖小东.李连杰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26.
    129 廖小东.李连杰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02.
    130 JANET MASLIN.Bones Crunch? Jokes Fly? Must Be Gibson and Glover[N/OL].The New York Times,July10,1998-7-10[2008-12-14]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_r=2&res=9E0DE1DE1631F933A25754C0A96E958260&scp=1&sq=Lethal%20Weapon%204&st=cse
    131 以上观众留言引自[OL].http://efilmcritic.com/review.php?movie=30&reviewer=1,所引留言时间均为1998年,亦即影片推出之时的观众反映。
    132 时至今日,观众仍然将李连杰的演出看作该片最大的亮点。Imdb评论说:“Jet Li是真正抢走了整个表演的人。”[OL].[2008-12-14]http://www.imdb.com/title/tt0122151/
    133 具体数据据[OL].[2008-12-14]http://en.wikipedia.org/wiki/Romeo_Must_Die
    134 廖小东.李连杰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44.
    135 林沛理.李连杰与华人演员进军好莱坞之路[N].南方都市报,2008-7-20(A06).
    136 华人演员在好莱坞所演出的角色与好莱坞对华人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对于李连杰在好莱坞塑造的角色形象,本文在美国电影的中国形象塑造一章还将有详细论述。
    137 林沛理.李连杰与华人演员进军好莱坞之路[N].南方都市报,2008-7-20(A06).
    138 据.影片《尖峰时刻3》幕后制作[OL].新浪网,(2007-5-8)http://ent.sina.com.cn/m/2007-05-08/19351545608.html.
    139 成龙的片酬是1500万美金和15%的票房分账,不过加上影片在中国的发行权,成龙的收入并不比塔克少。
    140 《迈阿密风云》隆重登场,观众眼里只有巩俐[OL].[2008-5-8] http://ent.sina.com.cn/m/f/2006-11-03/17101312822.html
    141 对于美国电影里的华人形象,详见《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一章。
    142 张国荣批评好莱坞电影华人角色常有辱华成分[OL].[2008-6-19]http://ent.sina.com.cn/s/h/35214.html.
    143 章子怡:在好莱坞只能演穷人和妓女![OL].[2008-6-12]http://news.rednet.cn/c/2006/11/27/1041946_1.htm.
    144 廖小东.李连杰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p194。
    145[N].南方都市报,2009-1-5(B10).
    146 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位大陆著名导演的声望,他们在21世纪初所执导的几部商业大片已成为舆论焦点,部部令人关注,堪称“名片”,但这里“名片”一词仅其指知名度,并不涉及对这些影片的艺术评价。
    147 李连杰.我换过张艺谋的演员,拍过程小东的桌子[N].南方都市报,2007-12-19(B06).
    148(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5.
    149(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7.
    150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5.
    151 廖炳惠.关键词200[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77-178.
    15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325.
    153 方维规.比较文学形象学:译者按[J].中国比较文学,2007,(3):153.
    154(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2.
    155(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7.
    156(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6.
    157(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7. 书馆,2005,261-262,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159(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1.
    160 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
    161 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
    162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414.
    163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190.
    164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190.
    165(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3.
    166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415.
    167 影片字幕。
    168 影片字幕。
    169 影片字幕。
    170 影片字幕。
    171(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3.
    172 引自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416。
    173 引自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l,415-416。
    174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414。
    175 曾有论者指出黄人的床象是祭坛。参见张英进.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6)[2004-6-30]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4028g.htm.
    176[OL][2008-2-20]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114016/The-Toll-of-the-Sea/overview
    177 引自.孙萌.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J].武汉:世界文学评论,2007,(2):287.
    178 张英进.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6)[2004-6-30]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4028g.htm.
    179 周宁.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形象[J].戏剧,2002,(3):132.
    180 另一部描绘中国乌托邦形象的是《消失的地平线》(1937),影片据同名小说改编,描绘了著名的香格里拉,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181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J].东南学术,2005,(1):102.
    182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7.
    183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J].东南学术,2005,(1),P103.
    184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3.
    185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J].东南学术,2005,(1),P103.
    186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7.
    187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7.
    188 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
    189 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5.
    190(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4.
    191 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
    192(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03.
    193(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p103.
    194(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7.
    195(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5.
    196(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张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68.
    197(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6.
    198 参见周宁.“义和团”与“傅满洲博士”:20世纪初西方的“黄祸”恐慌[J].书屋,2003(4):4-12.
    199(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7.
    200(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1.
    201 转引自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
    202(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张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47.
    203(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M].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215.
    204(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1.
    205(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5.
    206(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5.
    207(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06.
    208 转引自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
    209(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7.
    210(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9.
    211(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04.
    212(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
    213(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04.
    214(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6.
    215 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2-213.
    216 有趣的是,主演陈查理的华纳·奥兰德同时也是傅满洲的扮演者,在1929至1931年间出演了三部傅满洲电影。
    217 引自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8.
    218 引自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8.
    219(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8.
    220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f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4-186.
    221 张敬珏.男人与男人之间:重建华裔美国男性气质.引自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08.
    222 引自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5.
    223 Somini Sengupta.Charlie Chan,Retooled for the 90's[N/OL],New York Times,1997-1-5.
    224(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3.
    225(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1.
    226(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4.
    227(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5.
    228 据(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2.
    229(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I.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5.
    230 引自(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6.
    231(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3.
    232(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3.
    233(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5.
    234(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5.
    235(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6.
    236(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62.
    237(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M].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184.
    238(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56.
    239 张英进.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6)(2004-6-30)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4028g.htm.
    240 赛珍珠.大地[M].王逢振,马传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2.
    241 赛珍珠.大地[M].王逢振,马传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9.
    242(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张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36.
    243 令人困惑的是,E.A·罗斯明显注意到艰苦生活环境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如在婴儿的成活率方面,他注意到西方国家为70%,中国为20%,中国与西方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他却凭想象说——如果把西方生存下来的那70%的婴儿放在中国艰苦的环境中,可能只有20%的身体素质较好的婴儿能够忍受这种艰苦的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余的50%则会因环境的恶劣而夭折。——并因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比西方人强。类似的主观臆 断还有很多,包括:中国妇女在肮脏环境下分娩不会导致产褥热等疾病,而如此差的条件会将一个白人产妇置于死地;难产不会对中国妇女的健康及性生活发生影响,即使死婴两三天后才能被取出,产妇也仅有轻微的发烧,且很快就能康复;刚到中国的外国人被蚊叮后,被叮处很快就肿胀起来,而在中国人身上则不会发生这种现象;人们饮用被污染的运河水,却不会染上痢疾;中国人很少染上伤寒病;在中国,天花只是一阵轻微的疾病;中国人能够忍受异常疼痛的外科手术,而白种人如果不使用麻醉药是不能做手术的,中国很多手术就是在不使用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参见(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张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35-36。
    244 张英进.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6)(2004-6-30)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4028g.htm.
    245 为反对美国的排华浪潮,1905年上海和广东的商业行会展开了对美国商品和商号的抵制运动。
    246 相关材料据(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16-117,139-141.
    247(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18.
    248(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19.
    249[OL].[2009-2-18]http://onfilm.chicagoreader.com/movies/capsules/23580_BULLETPROOF_MONK.
    250[OL].[2009-2-18]http://www.threemoviebuffs.com/review.php?movieID=bulletproofmonk.
    251[OL].[2009-2-18]http://www.timeout.com/film/reviews/68595/bulletproof_monk.html.
    252 成龙,杰夫·杨.我是谁:成龙自述[M].陆航,陆承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26.
    253[OL].[2009-2-18]http://www.screenit.com/movies/1998/rush_hour.html
    254[OL].[2009-2-18]http://www.joblo.com/reviews.php?mode=joblo_movies&id=585
    255 林沛理.李连杰与华人演员进军好莱坞之路[N].南方都市报,2008-7-20,(A06).
    256[OL].[2009-2-20]http://www.imdb.com/Reviews/167/16732.
    257[OL].[2009-2-20]http://www.jet-li.cn/Jetli/article_show.asp?id=742.
    258[OL].[2009-2-20]http://www.jet-li.cn/Jetli/article_show.asp?id=742.
    259[OL].[2009-2-20]http://www.jet-li.cn/Jetli/article_show.asp?id=742.
    260 林沛理.李连杰与华人演员进军好莱坞之路[N].南方都市报,2008-7-20,(A06).
    261 林沛理.功夫之王:好莱坞的中国想象[N].南方都市报,2008-5-11,(A05).
    262 蓝爱国.启示与借鉴:好莱坞的意识形态策略[J].艺术广角,2008(1):7.
    263 合拍片的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中方为主导,有以美方为主导,本文主要探讨面向全球市场的合拍片,有些影片,如《大腕》、《宝葫芦的秘密》等虽是中美合拍影片,但几乎完全面向中国市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64 《功夫之王》是合拍片,由美国电影制作公司Lionsgate和RelativityMedia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共同投资拍摄,投资总额为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亿元,这在好莱坞算是中型投资,但创下了华语影史投资之最。
    265 《功夫之王》首映观众问卷调查问卷[N].南方都市报,2008-4-25(B09).
    266[OL].[2009-3-1]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forbidden_kingdom/?page=5&critic=columns&sortby=date &name_order=asc&view=#contentReviews
    267[OL].[2009-3-1]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forbidden_kingdom/?page=5&critic=columns&sortby=date &name_order=asc&view=#contentReviews
    268 《功夫之王》系列访谈之编剧约翰-福斯科[OL].[2008-03-31]http://www.sina.com.cn.
    269 林沛理.功夫之王:好莱坞的中国想象[N].南方都市报,2008-5-11(A05).
    270(法)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3.
    271 何克在抗战期间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曾先后到延安、晋西北、晋东南等地,采访过朱德、聂荣臻等中共领导人,并写作有《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当时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发起了一个从事安排难民、生产军需和民用品、筹集资金转送延安等活动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支援中国的抗战。史沫特莱将何克推荐给了艾黎,此后何克便再也没有离开中国。1942年,工合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一所培黎工艺学校,何克担任培黎校长。1944年学校迁移,何克带着很多孩子经过漫漫征途,最后到达了甘肃山丹。1945年夏,何克因破伤风去世,死时年仅30岁,临终前他写下“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虽然片中所讲的黄石据当年被何克收养的孤儿聂广淳老人回忆应为双石,但人物与史实大体是真实的。
    272[OL].(2008-4-27) http://www.mtime.com/my/139313/blog/1105990/.
    273 红袖添饭.《功夫之王》:眉毛胡子一把抓[OL].(2008-4-20)http://www.mtime,com/my/623283/blog/1088814/.
    274 摄影指导鲍德熹:拍《功夫之王》是做文化交流[OL].(2008-4-1)http://ent.sina.com.cn/m/2008-04-01/08131969590.shtml.
    275 小飞.《功夫之王》:不必看功夫的好电影[OL].(2008-4-15)http://ent.sina.com/cn/r/i/2008-04-15/15131988075.shtml.
    276 《功夫之王》系列访谈之编剧约翰.福斯科[OL].[2008-03-31]http://www.sina.com.cn.
    277 花袭人.只许咱们崇洋,不许人家媚中?[OL].(2008-4-29)http://www.mtime.com/my/197182/blog/1112734/.
    278 萤火虫.《功夫之王》:确是诚恳用心之作[OL].(2008-4-15)http://ent.sina.com.cn/r/i/2008-04-15/15171988088.shtml.
    279 小飞.《功夫之王》:不必看功夫的好电影[OL].(2008-4-15)http://ent.sina.com.cn/r/i/2008-04-15/15131988075.shtml.
    280 该片由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投资。
    281 罗燕在一次访谈中坦陈:“我之所以选择赛珍珠的小说,是因为她是跨越中美两种文化最好的女作家。”[OL].(2001-4-17)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1-04/17/content_71623.htm.
    282 罗燕—打造好莱坞制片梦[OL].(2001-4-29)http://news.sina.com.en/c/243504.html.
    283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跻身好莱坞主流[OL].(2001-2-26)http://ent.sina.com.cn/m/c/34262.html.
    284 这也是本文选择“中国式大片”进行讨论的原因。
    285 鲜为人知的故事:“英雄”是这样诞生的[OL].新华网,(2002-12-1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13/content_658679.htm
    286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M].//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80.
    287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M].//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88.
    288 奥斯卡评委卢燕:前所未有的东方魅力传奇[OL].(2005-12-21)http://ent.sina.com.cn/.
    289 绚烂之极,不甘于平淡[OL].(2005-12-19)http://www.mtime.com/my/103667/blog/174088/.
    290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M].//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91.
    291 试比较《英雄》与《木乃伊3》,便能发现其中展现的强大秦军队列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连李连杰在两部影片中的装扮都很相象。
    292 孙慰川.论全球化时代华产跨国大片的发展策略[J].中州学刊,2007(2),237.
    293 合拍电影 中国元素逐渐清晰[OL].[2009-03-05]http://www.cflac.org.cn
    294 慢半拍.太阳帝国:斯氏伪童话[OL].(2007-4-22)http://www.mtime.com/my/talentet/blog/314870/#.
    295[OL].(2008-4-10) http://www.mtime.com/my/talentet/blog/314870/#.
    296 详见第四章,第126,131页。
    297 中美合拍电影面面观:“混血”电影在中国[OL].中国电影网(2005-04-18)http://www.chinafilm.com.
    298 张纯如,196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华裔移民家庭,祖父张铁君原籍南京。1989年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1991年,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是《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该书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1994年12月,还在写钱学森传的张纯如参加了一个纪念南京暴行死难者的会议,会议组织者在大厅里展放着海报大小的南京暴行的照片:“完全黑白的图片:被砍下的人头,被刺刀剖开的肚肠,赤裸裸的妇女在强暴者的逼迫下摆出淫荡的姿态,她们脸上扭曲的痛苦和耻辱的表情令人刻骨难忘。”她感到有责任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告知世界,因为“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对死亡的残忍的不敬,这样人类社会过程的倒退,将只会缩成历史的一个脚注。除非有人迫使这个世界去记住它,否则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中的一个无害的小错,也许会,又也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张纯如的努力取得了成果,她的书引起西方世界的震惊,她本人在1998年被美国华裔妇女协会授予“年度优秀妇女奖”,许多大学和组织颁给她各种荣誉证书;美国《读者文摘》还将她作为封面人物。与此同时,她也受到了许多压力。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被发现在旧金山自杀身亡,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有人认为她的自杀是因为受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也有人认为是因为长期接触有关日军的各种残忍血腥史料令她对人类愤怒绝望而产生了抑郁症。但无论如何,她以自己的努力引起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她留下的遗言 说:“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299 引自《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她用生命照亮人类的历史[OL].(2008-3-1)http://blog.2100cn.com/html/60/n-125060.html.
    300 引自 评影片《张纯如》:放出人格光芒 体察人间冷暖[OL],(2007-11-9)http://ent.sina.com.cn/r/m/2007-11-09/00171784548.shtml.
    301:引自《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她用生命照亮人类的历史[OL].(2008-3-1)http://blog.2100cn.com/html/60/n-125060.html.
    302[OL].(2009-4-2) http://www.rapeofnanking.info/.
    303 《太阳帝国》虽是合拍片,但其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都是西方人,中方为该片提供了1万名群众演员和21天拍摄时间,这也是1949年后好莱坞第一次在大陆大规模取景。
    304 孟华.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M].//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5.
    305 林沛理.功夫之王:好莱坞的中国想象[N].南方都市报,2008-5-11,(A05).
    306 沈晓虹曾经提到:《奇妙的年岁》制片人曾请他观看片中有关华人的部分,询问片中是否有对华人不敬的地方,如有他会重拍。沈晓虹.好莱坞近年来的“中国热”[J].当代电影,2000,(1):99.
    307(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I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62.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
    4.(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美)陶乐赛·琼斯.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M].邢祖文,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6.(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宋伟杰.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9.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M].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12.(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张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13.(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14.(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朱涛,倪静,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15.(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M].唐军,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16.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17.(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8.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卢燕,李亦中.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1..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2.张凤铸,胡智峰,黄式宪.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M].北京: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2005.
    23.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4.孟建,李亦中,(德)Stefan Friedrich.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5.唐丽君.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6.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9.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0.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五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春亭.李小龙大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廖小东.李连杰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成龙,杰夫·杨.我是谁:成龙自述[M].陆航,陆承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陈虎.一个成都少年的好莱坞生活[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4.
    6.赛珍珠.大地[M].王逢振,马传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李一鸣.银幕谎言: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的华人形象.[J].大众电影,1997,(7):16-19.
    2.周观武.略论美国辱华影片的衰退和消歇.[J].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5(4):46-49.
    3.黎煜.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J].北京:电影艺术,2009,(1):131-137.
    4.孙萌.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J].武汉:世界文学评论,2007,(2):286-288.
    5.张荣翼,镇涛.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6,(1):12-19.
    6.吴卫华,镇涛.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形书写——好莱坞电影的黄白性恋模式.[J].长春:文艺争鸣,2007,(11):139-144.
    7.姜智芹.爱情禁忌与拯救神话: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男人与中国女人.[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8(6):37-42.
    8.周宁.双重他者:《落花》的中国想象.[J].戏剧,2002,(3):130-138.
    9.梁晴.看那面纱下的中国——比较毛姆的同名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形象.[J].电影评介,2008(16):21-22.
    10.姚斌.电影《大地》与中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4):78-81.
    1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36-49.
    12.尹鸿,萧志伟.美国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官方调查报告与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J].电影艺术,2002,(1):119-121,103.
    13.萧知纬,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J].当代电影,2005,(6):65-73.
    14.汪朝光.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J].美国研究,1998(2):113-139.
    15.仇华飞.美国电影在中国[J].档案与史学,1997,(2):67-71.
    16.汪朝光.战后上海美国电影市场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605-625.
    17.万萍.进口分帐影片十年票房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5):49-60.
    18.(美)斯坦利·罗森.狼逼门前:1994—2000年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1):44-51.
    19.(美)斯坦利·罗森.狼逼门前:1994—2000年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2):21-26.
    20.林沛理.李连杰与华人演员进军好莱坞之路[N].南方都市报,2008-7-20(A06).
    21.林沛理.功夫之王:好莱坞的中国想象[N].南方都市报,2008-5-11(A05).
    22.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11-18.
    23.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J].东南学术,2005,(1):101-108.
    24.沈晓虹.好莱坞近年来的“中国热”[J].当代电影,2000,(1):97-99.
    25.刘宇清.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J].电影艺术,2006,(5).
    26.戴德刚.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华语大片现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4).
    27.侯庚洋.电影中的国家文化传播[J].中国报道,2006,(9).
    28.余莉.2005华语大片现象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4).
    29.马旭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策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7-8-13(010).
    30.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2007-12-7(010).
    31.孙慰川.论全球化时代华产跨国大片的发展策略[J].中州学刊,2007(2),240.236-240.
    1.李渝风.他者的形象: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1980—1999).[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
    2.方艺玲.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卫景宜.西方语境中的中国故事——论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广州:暨南大学,2001.
    4.任晶.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D],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
    5.刘秀丽.关于木兰故事的流传——社会性别视角和文化史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1.张英进.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6)[2004-6-30]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4028g.htm
    2.导演专访:《功夫熊猫》是写给中国的情书[OL],(2008-5-26)http://ent.sina.com.cn/m/c/2008-05-26/03002037034.shtml
    3.张振益.迪斯尼动画长片制作流程[OL].网易商业频道,(2005-12-2)http://biz.163.com/05/1202/17/2400KGB500021GLA.html.
    4.张振益.迪斯尼动画长片的前制作[OL].(2007-4-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e6410401000bss.html.
    5.1998年6月7日,动画片《花木兰》风靡美国[OL].网易历史,(2006-6-7)http://news.163.com/06/0607/09/2J0NJT2U00011EBF.html.
    6.JANET MASLIN.A Warrior,She Takes on Huns and Stereotypes..[OL].纽约时报,(1998-6-19),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_r=1&res=9C00E3D91E3DF93AA25755C0A96E 958260&oref=slogin.
    7.[OL].[2005-11-4]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
    8.JANET MASLIN.Bones Crunch? Jokes Fly? Must Be Gibson and Glover[N/OL].The New York Times,July 10,1998-7-10[2008-12-14]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_r=2&res=9EODE1DE1631F933A25754C0A96E958260&scp=1&sq=Lethal%20Weapon%204&st=cse
    9.Somini Sengupta.Charlie Chan,Retooled for the 90's[N/OL],The New York Times,1997-1-5.
    10.[OL].[2009-3-1]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forbidden_kingdom/?page=5&critic=columns&sortby=dat e&name_order=asc&view=#contentReviews
    11.摄影指导鲍德熹:拍《功夫之王》是做文化交流[OL].(2008-4-1)http://ent.sina.com.cn/m/2008-04-01/08131969590.shtml
    12.合拍电影 中国元素逐渐清晰[OL].[2009-03-05].http://www.cflac.org.cn
    13.中美合拍电影面面观:“混血”电影在中国[OL].中国电影网(2008-04-18)http://www.chinafilm.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