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肖像画与肖像画学著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肖像画,是在人物画科呈衰微态势背景中异军突起。以往学界研究多关注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曾鲸波臣派的出现及艺术成就,但十八世纪的中国肖像画坛更具丰富性与活力。此时肖像画发展呈现多元风格,是与画家群所服务社会阶层密切关联的。
     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服务。按照帝王个人喜好,严格执行创作任务的中外宫廷画家通力合作,使此际宫廷肖像画呈现中西合壁的绘画风格。十八世纪文人仕宦阶层肖像画继续由波臣派写真风格引领;肖像画家与文人雅士交善往来,为其服务,在肖像创作中积极以文人审美趣韵为意旨,造就此类作品的整体风尚。服务于庶民百姓阶层的民间肖像画师,由于现实功用的大量需求,画作商品化倾向日益鲜明;虽不乏佳品,但整体而言,此领域肖像画制作模型化因素较强而创作性偏弱。
     中国传统肖像绘画历史悠久,作品存世量也颇丰,关于它的资料记载却零散简略。肖像画制作技术性含量较高,传统肖像画者累世积淀下来的技艺经验和心得口诀,常被视为行业宝典,家传或师徒秘授,多不肯轻易示人。至清,机缘条件会聚,传统肖像画学著述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得以较为集中的出现。它们是蒋骥《传神秘要》,丁皋《传真心领》,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肖像画界因诸种元素的涌动和影响,呈现蓬勃的生命力。
     本文从十八世纪中国皇家宫廷、文人仕宦、民间百姓三个阶层肖像绘画风格分析入手,通过肖像画作品与肖像画学论述相互印证,进行图像与文本,图像与图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释读分析。
     肖像画学著述是对中国肖像画历史的传统理论总结,也是当时肖像画状况的反映。绘画是技艺,但亦是观察方式,思维方法。中国传统肖像绘画自成体系,此体系具有完备认知世界与人生的理念、表现手法等。肖像画学著述的出现为研究传统肖像绘画提供一条从图像观看进入思想解读的途径。本文欲回溯中国传统肖像绘画的认知方式,进入到传统肖像画者内心,从其所言察其所思所想,由一个被忽略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肖像绘画的独特审美与价值。
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was extraordinarily well-developed among the background of decadence figure-and-genre painting.Comparing with the research which was focusing on the appearance and achievement made by Zeng Jing "Bochen school" during 17th century,which is between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Chinese portrait painting in 18 Century had shown its great diversity and activity.The Chinses portrait painting in this time had multivariant style on develop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tratum portraitists served.
     In eighteen century,the western missionary painters serviced for internal emperor.According to the emperor's favour,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ers did their best for works so that the royal portrait paintings had the special style blending the Chinses-style and western-style paintings in eighteen century.The portrait painting style in official scholars was still leaded by "Bochen school" in eighteen century.The advanced professional portraitures hav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scholars at that time and serviced for them as well.They are in according with scholar's aesthetics in portrait painting creation,so result in the integral style of these kinds of works.The paintings of portrait painters who work for common peoples have become commercial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Although there are some good works,most of the more make for works model copy rather than works cre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has lots of works that have been kept until today but data records was few and briefly.The portrait painting has more technique on it and the traditional portraitists' technique experience was treated as secrets valuable books which just taught to own families or prentices.In the Qing dynasty,appeared good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 for portrait painting,the books about traditional portraitures were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in eighteen century of China.They are Jiang Ji《Chuan Shen Mi Yao》,DingGao《Chuan Zhen Xin Ling》and ShenZongJian 《JieZhouXueHueBian》.
     All in all,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 in eighteen century is full of vitality under various reasons influenced.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 of royal empire,official scholar and common people in 18 Century,through works of portraitists and theory of portraiture writings, analyzing deeply among images and writings,images and images,writings and writings.
     The writings of portraiture are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summary on portrait painting history,but also describing the portrait painting status at that time.The painting is not only art but also method of observation and way of thin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 has their own system which including a complete theories about understanding world,idea for life and technical expression etc.The writings of portraiture are a way which leads people from vision to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or traditional painting research.Reviewing the cognize mod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entering the traditional painters' mind and looking into what they think by what they said,to research Chinese traditional portrait painting special taste and value from an ignored point of view.
引文
2(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七篇下,页340。
    3(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寅集上,一六,页292。
    4(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寅集上,一六,页292。
    5(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子集中,二四,页114。
    6(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子集中,二四,页114。
    7(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八篇上,页377。
    8 参见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下篇《敦煌邈真赞校录》。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9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页1620。
    10(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酉集下,二九,页1267。
    11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页84。
    12(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八篇上,页384。
    13(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午集中,三六,页804。
    14 《素问·宝命全形论》,见徐芹庭编著:《细说黄帝内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页611。
    15 “容见于外”之“容”,守山阁本作“形”。见李崇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28-29。
    16(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午集中,三六,页804。
    17(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八篇上,页384。
    18 《说文解字》面世后,屡经传写,颇多讹误。至唐代又为李阳冰窜改,多失其真。宋初徐鉉奉诏校定,其弟徐鍇在先又作《说文解字繫传》,许慎原书面貌渐明,世称大徐本和小徐本。
    19(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午集下,一六,页842。
    20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823。
    21(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午集下,一六,页842。
    22 郭因《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3。
    23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页455。
    24 《辞源》修订本[一至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页1944。
    25(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十篇上,页485。
    26(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巳集中,一三,页677。
    27 李、刘二位先生认为:“在佛学中,‘照'指的是心的一种神妙无方的直觉认知的能力,它是和人的精神分不开的。慧远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念佛三昧诗集序》,《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三)。僧肇说:‘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般若无知论》,《全晋文》卷一百六十四)。‘三明 镜于内,神光照于外'(《涅槃无名论》,《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五)。”见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页455。
    28(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寅集下,二六,页364。
    29(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七篇上,页304。
    30(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寅集下,二六,页364。
    31(清)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寅集下,二六,页364。
    32 蔡申之:《中国画之传神术》,载何怀硕主编《近代中国美术论集》第五册(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6年),页107。 见《明清肖像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年)导言。
    37 《明人肖像画》(南京博物院供稿),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38 《明清人物肖像画选》(南京博物院供稿),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39 庄天明 主编《明清肖像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40 石谷风 主编《徽州容像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
    41 《中国民间肖像画》台北:汉声杂志社,63·64期合订本,1994年。
    42 《明清官像画图录》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1998年。
    43 关善明 编著《中国写真画》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44 杨伯达:《万树园赐宴图考析》,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4期,页3-21。《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页3-26。《乾隆射箭油画挂屏述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1期,页26-38。《清代康、雍、乾院画艺术》,载《中国美术五千年》(联合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卷绘画编(上)页527-563。《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年4期,页70-77。
    45 聂崇正:《帝后肖像画琐谈》,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1期,页64、90。《郎世宁的人物肖像画》,载《紫禁城》 1988年2期,页22-23,26-27。《中西艺术交流中的郎世宁》,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72-79。《从康熙肖像画等谈起》,载《紫禁城》 1988年5期,页46。《清代宫廷绘画和画家》,载《清代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4月),页1-24。《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载《美术研究》 1995年1期,页27-32。《谈清代<紫光阁功臣像>》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93-106。《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年1期,页82-85。《纽约观紫光阁功臣像记》,载《收藏家》 2002年2期,页24-26。
    46 聂崇正 主编《清代宫廷绘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47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27-71。
    48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39-58。
    49 见刘道广:《曾鲸肖像画技法分析》,载《美术研究》1984年2期,页56-59。
    50 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6-215。
    51 薛永年、薛锋:《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52 罗世平、廖旸:《古代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53 郑岩:《中国表情—文物所见中国人的风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54 华人德主编《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5 华人德:《明清肖像画略论》,载《艺术家》(台北:艺术家杂志,1993年),218期,页236-245。
    56 秦嶺云:《民间画工史料》,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57 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58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59 黄苗子:《艺林一枝》,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60 余辉:《十七、八世纪的市民肖像画》,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3期,页38-41。
    61 “从中国美术家协会不久前展出的明清肖像画作品看,中国古代肖像画的传统是相当优秀的。”史怡公:《漫谈中国肖像画传统》,载《美术》1959年8月,页18。
    62 “明清官像画展”:台北中正艺廊(中正纪念堂内),1998年9月5日-10月25日。“就本次展出选件而言,因现存作品数量及品类众多,故得以在五、六百件作品之中,精选约一百五十件左右之各类型官绅肖像画图像。”刘天课:《神韵天工—关于‘明清官像画大展'》,载《明清官像画图录》(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1998年),页20。
    63 广东省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人物肖像画精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80件明清肖像画精品。这是首次南京博物院在院外展出院藏明清肖像作品,时间为 2005年9月7日-10月23日。
    64 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的“明清人物画”展览于2008年1月18日-2月24日在该馆书画厅举行。展品集中了该馆所藏明清著名画家戴进、吴伟、文征明、唐寅、华岩、任伯年、居廉等八十余人的80余件作品。主要包括风俗画、钟馗画、仕女画、肖像画和历史人物画。
    65 澳门艺术博物馆联同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合办的“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特展”,展出由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藏明、清两朝人物画、肖像画精品共一百二十件套。两文博机 构各占一半。时间为2008年9月26日-11月30日。
    66 “清代雍正皇帝行乐图特展”66: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2008年12月12日-2009年3月12日。此次展览是该类题材绘画的首次展览,共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77件。
    6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五十四,页2468。
    70 “毛延寿,杜陵人。陈敞,安陵人。刘白,新丰人。龙宽,洛阳人。阳望,下杜人。樊育,长安人。已上六人并永光建昭中画手,时元帝后宫既多,使图其状,每披图召见,诸宫人竞赂画工钱帛,独王嫱貌丽意不苟求,工人遂为丑状,及匈奴求汉美女,上按图召昭君行,帝见昭君貌第一,甚悔之。而籍已定,乃穷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毛延寿画人老少美恶皆得其真,陈敞、刘白、龙宽并工牛马,但人物不及延寿,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页241上。
    71 单国强先生指出中国肖像画历史之分期:上古至西汉为其滥觞时期,六朝至唐宋为其成熟时期,元明清为其独立时期。参见单国强:《肖像画历史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2期,页59-72。
    7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页260上。
    7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页267-268。
    7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
    75 杨伯达:《万树园赐宴图》,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4期,页7-8。
    76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23上。
    77 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法兰西人,自幼在里昂学画,后留学罗马。乾隆三年(1738年)到中国,入内廷作画。他擅长油画肖像和走兽。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北京。
    78 艾启蒙(Ignatius Sickeltart,1708—1780年),波西米亚(今属捷克斯洛伐克)人,乾隆十年(1745)来华,同年进入宫廷供职。他擅长画人物、走兽、风景、翎毛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北京。
    79 安德义(Joannes Damascenus Salusti,?—1781年),意大利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进入宫廷供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离开宫廷继续从事传教工作。1781年卒于北京。
    80 潘廷章(Joseph Panzi,1733—约1812年),意大利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来华,次年到达北京并进入宫廷供职,曾为弘历画过油画肖像,他在宫中供职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期。擅长肖像,由蒋友仁推荐供奉内廷。“有关潘廷章的汉名,有的书或文章将其写成潘廷璋,但是根据他在作品中的署款,应当是潘廷章,这是因为欧洲传教士起的汉名,而不是音译,所以同音字章与璋不能相互替代。”见聂崇正:《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载《美术研究》,1995年1期,页29。
    81 贺清泰(Louis de Poirot,1735—1814年),法兰西人,留学于意大利,并加入耶稣会。乾隆三十五年(1770)来到中国,约于次年进入宫廷供职。他擅长画山水、人物及走兽,并精通满、汉文。嘉庆十六年(1811),因年老多病,贺清泰向皇帝请求准许回国,但因病情加重,未能成行,三年后在北京去世。
    82 康熙五十四年(1715)七月,意大利画家郎宁石、外科大夫罗怀忠抵达中国。广东巡抚杨琳折奏:“七月十九日有香山澳本澳商人,从小西洋贸易船回澳门,搭载西洋人郎宁石、罗怀忠二名,奴才于八月初六日传至广州。据郎宁石称,系画工,年二十七岁;罗怀忠称,系外科大夫,年三十六岁。俱于旧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大西洋搭船,八月初十到小西洋,今年四月十一日在小西洋搭船,七月十九日到香山澳。因天气暑热,在船日久,请假休息,并制作衣服,往北京天朝效力等语。”此折上达后,奉康熙硃批:“知道了。西洋人着速催进京来!”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页37。
    83 “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初十日,西洋人戴进贤病故,奉旨:著赏银二百两、上用缎五匹”。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页55。
    84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页79。
    85 见方豪藏郎世宁墓碑拓片中拉丁译文。载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37。
    86(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年),[著者前言]页11。
    87(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译者前言]页4。
    88(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3。
    89(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3。
    90(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4。
    91(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4。
    92(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6。
    93(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9。
    94(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译者前言]页9。
    95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46。
    96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47。
    97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39。
    98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38。
    99 “或云因南堂葡萄牙耶稣会士有郎世宁等数人。故北堂法国耶稣会士乃邀致诚来华,以相竞争。”见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42。
    100 “致诚所长为人像画及故事画,乾隆帝则强令其作山水花鸟与楼台亭阁之类;帝又不喜油画,命其学习中国水墨画;而宫中其他画师,亦妄加指摘。致诚希能有助于其他传教士,仍加以容忍。但某日,由于宦者及其他画师之挑剔,并不准其用西法,乃愤曰:‘我不服!'此事几酿大祸,幸世宁及时加以劝慰,并嘱其强颜欢笑,为主任辱;又自愿助其完成帝所谕令之工作。”见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40。
    101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42。
    102[明]顾起元 撰;张惠荣 校点《客座赘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卷六“利玛窦”,页217。
    125 “乾隆乙亥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见录[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8上。
    126 乾隆御笔题跋,见录王耀庭主编《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7年),页182。
    127 “七月二十日传旨着郎世宁画爱玉史(即阿玉锡)油画脸像一幅”。见杨伯达:《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17。
    128 七月二十九日“传旨命郎世宁画《爱玉史得胜营盘图》大画一幅,再将爱玉史脸像画跑马扎枪式手卷(按即《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一卷。”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3。
    129[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8下。
    130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5。
    131[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8。
    132 见录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载《美术研究》 1959年1期,页53。
    133[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四册,页716。
    13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0上。
    135 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卷 绢本 设色 纵45.8厘米 横48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6[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见聂崇正先生转录于《谈清代<紫光阁功臣像>》,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93。
    137[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0上。
    138[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0上。
    139 “六月十三日,命金廷标画功臣像手卷”。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7。
    140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9。
    141[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见聂崇正先生转录于《谈清代<紫光阁功臣像>》,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95。
    142 聂崇正:《谈清代<紫光阁功臣像>》,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102。
    143 王钧初:《中国美术的演变》(北平:文心书业社,1934年),第16章,页104。
    144[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654上。
    145 “徐扬,号云亭,吴县人,献画称旨入画院供奉内廷,钦赐举人,官内阁中书。”见[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657下。
    146 见[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5。
    147 《皇朝文献通考》卷五,见录于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和画家》,载《清代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页5。
    148[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2下。
    149 《消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十六册,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2。
    150[清]张庚:《国朝画征续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55上。
    151 “自康熙至乾隆朝,当国家全盛,文学侍从诸臣,每以艺事上邀宸眷,大学士蒋廷锡及子溥,董邦达及子诰,尚书钱维城,侍郎邹一桂,与鹏翀为尤著。……邦达山水源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墨法得力于董其昌,自王原祁后推为大家,久直内廷,进御之作,大幅寻丈,小册寸许,不下数百。”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十六册,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0。
    152[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3下。
    153 “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十七日,接得员外郎安泰等押帖一件,内开四月初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如意馆行走七品官金廷标病故,其柩著杭州织造西宁家人,便差带回原籍,将伊父母之柩查明,一并埋葬。钦此。”见录于王耀庭:《乾隆的宫廷画师金廷标》,载《故宫文物月刊》 1993年10月刊,页46。
    15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1上。
    155 王耀庭:《乾隆的宫廷画师金廷标》,载《故宫文物月刊》 1993年10月刊,页44。
    156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4。
    157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7。
    158 见录于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和画家》,载《清代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页9。
    159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8。
    160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页70。
    161[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1上。
    162[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7下。
    163 见录于王耀庭:《乾隆的宫廷画师金廷标》,载《故宫文物月刊》 1993年10月刊,页46。
    164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十六册,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2-13913。
    165 见[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7上。
    166 见[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三,《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661上。
    167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十九日,命郎世宁、张为邦画皇太后御容。”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8。
    168 聂崇正:《帝后肖像画琐谈》,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0年1期,页90。
    169 “华冠,字吉崖,无锡人,传真妙手,山水树石亦工。尝为質府宾客,官四川司马,仁宗在潘邸识其人,召写御容,赏賚甚厚。”[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十一下,页301。
    170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8。
    171 乾隆元年(1736)九月,“胡世杰传旨:著海望拟赏西洋人郎世宁,画画人戴正、张为邦、丁观鹏、王幼学。钦此。谨拟得赏郎世宁上用缎二匹,貂皮二张:郎世宁徒弟四人,每人官用缎一匹。”《各作成活计清档》,见录于聂崇正:《清宫廷画家张震、张为邦、张廷彦》,载《宫廷艺术的光辉一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143。
    172 “黄增,字方川,号筠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山水及写真。乾隆戊子被召入直画院,敬写六旬御容赏给八品顶带,壬辰告养归。”见[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7上。
    173 “陆燦,字星山,娄东人,……乾隆四十五年奉诏恭写御容称旨极加奖赏,明年西域班禅额尔德尼来朝复奉诏写其容”。见[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三,《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六六四下。“陆燦,号星三,长洲人,工人物花卉,长于写真。乾隆庚子,奉旨召写御容。”见[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十一下,页300。
    174 “缪炳泰,字象宾,江苏江阴人。初以国子监生召绘御容。南巡,应召试,赐举人,授中书,官至兵部郎中。乾隆五十年以后御容,皆出所绘。又命绘紫光阁功臣像,人人逼肖,写真之最工者。”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十六册,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3。
    175 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清代雍正皇帝行乐图特展”,2008年12月12日—2009年3月12日。
    176 “时宪科五官正,从六品,满、蒙各二人,汉军一人。…时宪科掌推天行之度,验岁差以均气节,制时宪书…推算日月交食、七政相距、冲退留伏、交宫同度,汉五官正司之”。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一百十五,志九十,职官二,页3323-3324。
    177[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3下。
    178[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3下。
    179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转载于《新美术》(1987年4期),页15。
    180 郭味蕖 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页331。此图由北京市文物组藏。
    181 《传承与守望—翁同和家藏书画珍品展》,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2008年12月10日—2009年2月1日。
    182 薛永年、薛锋:《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页14。
    183 王翬(1632—1717年),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其祖上五代均擅绘画。王翬的启蒙老师张珂,专仿元代黄公望的画法,王翬年轻石亦多临摹黄氏之作。稍长拜王鉴、王时敏为师,画艺精进,于清初独步江南,名闻海内。是清初画坛之正统派“四王”之一,威望极高。康熙三十年(1691),六十岁的王翬被聘至北京主绘《康熙南巡图》十二巨卷(王翬等《康熙南巡图》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 横1555至2612.5厘米不等 故宫博物院藏),历时六年完成。王翬终年八十六岁,葬在家乡的虞山脚下。
    184 聂崇正:《焦秉贞、冷枚及其作品》,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52。
    185 郭味蕖 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页294。
    186 郭味蕖 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页302。
    187[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3下。
    188[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5上。
    189[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5上。
    190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24上。
    191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十六册,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1。
    192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48、 56、62、67。
    193 丢·哈尔德Du Halde《中华帝国全志》,见录[英]M.苏立文 著,陈瑞林 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56。
    194[英]M.苏立文 著,陈瑞林 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57。
    195 乔万尼·盖拉尔迪尼(Giovanni Gherardini Relation du Voyagefaita 1a Chine)与加拉帝尼应该是同一人,只是中文音译写法有别。
    196 见录于王耀庭:《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画》,载《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7年),页14。
    197[英]M.苏立文 著,陈瑞林 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66。
    198 《谈清宫皇帝后妃油画半身像》,载聂崇正:《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196。
    199 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二十八日,郎世宁奉命继续带教学画徒弟。……将画油画乌林人佛延、柏唐阿全保、富拉他、三达里等四人,留在养心殿当差;班达里沙、八十、孙威风、王玠、葛曙、永泰六人仍归在郎世宁处学画;查什巴、傅弘、王文志等三人革退。”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41。
    200 清代宫廷称西洋画中焦点透视法为“线法”;欧洲的焦点透视画被称为“线法画”。“线法”一词是由画稿中各种景物对象引向焦点的密集细线而引伸命名的,以取代“视学”之词。线法最适合用于楼阁、街衢等题材的工笔界画,所以宫内线法画多是着色的工笔界画。
    201 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初五日“传旨着郎世宁徒弟班达里沙、王幼学、戴恒、汤振基各画绢画一张”;雍正十年(1732)四月“郎世宁徒弟班达里沙、王幼学、戴正、戴越、张为邦、丁观鹏等六人为端阳节合画《午端图》绢画一张”;乾隆九年(1744)“四月初三日传旨:如意馆画画人张为邦之子张廷彦,著伊内廷学习行走,每月赏给银三两,钦此”;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初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着再将包衣下秀气些小孩子挑六个跟随郎世宁等学画油画,赏给柏唐阿行走,钦此。当日又传旨,王幼学的兄弟王儒学。亦赏柏唐阿学画油画”。分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页44、45、52、60。
    202 乾隆六年(1741)清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森、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吴桂、余稚、程志道、张为邦等四人二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六两,公费银三两;戴洪、卢湛、吴棫、戴正、徐焘等五人三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四两,公费银三两,钦此。”见录于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和画家》,载《清代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页9
    203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十六册,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3。
    20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6上。
    205[清]佚名:《读画辑略》,见录于聂崇正:《清宫廷画家张震、张为邦、张廷彦》,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141。
    206 参见聂崇正:《清宫廷画家张震、张为邦、张廷彦》,载《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页141-145。
    207[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216 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载《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232-237。
    217 见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2期,页65。
    218 “方琮字黄山,张宗苍弟子,工山水。”见[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55下。
    219 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年4期,页70。
    220[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7下。
    221 “合笔画是由几个画家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或一组绘画。这种作法可能滥觞于民间画师集体从事壁画的创作活动,之后在画院这个特殊环境里得到相应的继承和发展。院画和笔始见于五代南唐,经两宋而盛行于清代画院”。见杨伯达:《万树园赐宴图》,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2年4期,页18。
    222[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一册,页747下。
    223 见录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载《美术研究》 1959年1期,页53。
    224[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四册,页716.
    225 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载《美术研究》 1959年1期,页53。
    226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39。
    227 见录于王耀庭:《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画》,载《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7年),页15。
    228 “自序”,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47。
    229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25上。
    230 对于曾鲸的生卒年,周积寅先生根据清人黄宗羲《南雷集五·吾梅集卷第二·题张子游卷》所记:“庚申邂逅子游,言其师(曾鲸)卒于丁亥,年八十四。”推定曾鲸应当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见周积寅编著《曾鲸的肖像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页14。
    231[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7上。
    232[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曾鲸”条,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689-690。
    233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254。
    234 “……耶稣会印度省派利玛窦到澳门,当1582年8月7日利玛窦踏上葡萄牙的这一城市那一刻起,他就投入中文的学习之中。”1582年的确是明万历十年,但此时,利玛窦刚抵达澳门,开始学习中文。之后“利玛窦在肇庆渡过了六年的时光”,1589年8月,利玛窦搬到了韶州。几年之后“利玛窦离开了韶州,向北京迸发。他想,及时北京去不成,也要在南京站住脚。…1592年5月31日,利玛窦到了南京,…6月17日,…利玛窦离开了南京”,之后他一直在南昌活动,直到1598年“利玛窦在耐心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终于踏上了去一睹龙颜的路程。利玛窦在前往京城的水路途中经过南京。…利玛窦因为南京城的紧张气氛没能上岸住下,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进城拜访众多的朋友。”“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们于1598年9月7日到了北京。”“他说:‘在这里,传播福音的日子还没有到来。'1598年11月初,利玛窦一行四人离开北京,返回南方。”中途因为一些情况,利玛窦让随行的人员留在山东临清,自己先行从陆路返回南京,“1599年2月6日”,“这是利玛窦第三次从南京城门下走过”。“利玛窦在南京的几个月里,经常有知名的学者来找他。”直到“1600年初,…利玛窦再次做进京的准备。”此后直到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他一生总共三次到过南京,其中以第三次停留的时间最久。见(美) 邓恩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 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12-90。
    235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24-25。
    236 见刘道广:《曾鲸肖像画技法分析》,载《美术研究》 1984年2期,页56-59。
    237[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52上。
    238 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而江左也叫“江东”。长江从九江到南京段之间为西南、东北走向,斜流穿过安徽境内,古代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所在的江段,习惯上以此段长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称自此以下的南岸地区为江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左。
    239 虽然郑先生对于写真流派的分法上基本正确可取,但是他将曾鲸、焦秉贞、莽鹄立等人概略承西法影响之说,笔者以为三人情况有别,具体的看法会在文中陈述。见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295-296。
    240 俞剑华先生基本沿用郑氏观点,且明确指出“兼用描写渲染之曾鲸派。”见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1998年影印),页212-213。
    241 韩昂:《图绘宝鉴》,载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册,页144-145。
    242[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12(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405上。
    243 周萍萍:《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在江南的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5。
    244 刘道广:《曾鲸肖像画技法分析》,载《美术研究》 1984年2期,页59。
    245[清]陈烺:《读画辑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卷四,页107。
    246[清]徐沁:《明画录》,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12(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20。
    247[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0。
    248 “郭无疆巩,闽之莆田人,移家会城。无疆作画具有天资,山水翎毛皆工,尤移写生名。为予作小照,携归江南,见者皆匿笑不禁。咸曰:得无疆波臣可以死矣。”[清]王樑:《读画录》,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660下。
    249 《图绘宝鉴续纂》作“刘祥开”,“刘祥开,字瑞生,汀州人,善写小像得曾波臣之传。”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卷十三,页660下。
    250 万历三十年(1602) 谢彬生;其卒年不确知,康熙十九年(1680),谢彬为乐圃作《青崖泼墨图》册,时年七十九岁。参见郭味蕖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页188,283。
    251[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0。
    252 项圣谟(1597—1658年),“秀水项圣谟,子京孙也,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善画,初学文衡山后扩于宋而取韵于元,其花草松竹木石尤精妙。”见[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26下。
    253[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C年),第十册,页437上。
    254 《传承与守望—翁同和家藏书画珍品展》,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2008年12月10日—2009年2月1日。
    255 《图绘宝鉴续纂》:“戴苍,字葭湄,武林人。善写照得谢文侯三昧。”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卷十三,页662下。
    256[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7上。
    257 “慎靖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自署紫琼道人。乾隆二十三年五月,薨,予谥。”《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二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页9084-9085。
    269 《在亭丛稿》,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卷十三,页664下。
    270 《书画辑略》,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卷十三,页664下。
    271 乾隆五十年陆锡熊为《松江邦彦图》册所作题识,见录于施阑:《徐璋和他的<松江邦彦图>》,载《美术研究》 1988年3期,页70。
    272 《松江邦彦图》题识,见录于施阑:《徐璋和他的<松江邦彦图>》,载《美术研究》 1988年3期,页70。
    273 聂崇正:《徐璋的人物肖像画》,载《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130。
    274[清]黄宗羲《南雷文定三集·赠黄子期序》,见[日]近藤秀实:《曾鲸与黄檗画像》,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年5期,页79。
    275[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5下。
    276 咸丰《兴化县志·文艺附录》“禹之鼎传”。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7。
    277 《清稗类钞·禹之鼎画山水人物》,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7。
    278 《图绘宝鉴续纂》,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卷十三,页662上。
    279 “汪懋麟,字季用,…康熙六年进士,授内阁中书,举鸿博,持服不与试。服闋,复用徐乾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为纂修官。懋麟绩学有干才。…有《百尺梧桐阁集》”。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页13351-13352。
    280[清]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集》卷三《徐键庵画像记》,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7。
    281 《溉堂续集》卷五(甲寅)之《题三子联句图》:“徐原一翰林,与姜西溟文学,集饮汪季用舍人爱园,原一之门高生亦与焉,适善画者禹生在席,因命作是图,季用为记,属余题诗其后。”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7。
    282 “《百尺梧桐阁集》卷十四(丙辰)载:《子静兄子画像,列景与余<三好图>略相类,请题,走笔疾书,兼呈子静》(诗略)。”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7。
    283 笔者按:子静即乔莱。乔莱(1642—1694),字子静,石林,江苏宝应人。“父可聘,明末为御史,有声。莱,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乞养归。十八年(1679),试鸿博,授编修,与修明史。…莱著《易俟》,杂采宋、元诸家《易》说,推求人事,参以古今治乱得失,盖诚斋易传之支流。诗文有《应制》、《直庐》、《使粤集》、《归田》诸集”。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页13350-13351。乔莱三子:乔崇让(致能)、乔崇烈(无功)、乔崇修(介夫)。但其子应不止此数,因崇让并非长子。此《乔元之三好图》像主是否为汪懋麟所指乔莱儿子之一,待考。但禹之鼎一生为乔氏父子绘像多幅,为乔莱绘《乔莱濯足图》、《书画娱情图》、《平芜独立图》,此三图现均藏于南京博物院;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禹之鼎过宝应吊唁乔莱,感乔崇烈居父丧哀,禹之鼎为其画《饲乌图》;1698年为刚过三十而立之年乔崇修绘《念堂溪边独立图》卷。
    284 郭味蕖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页284。
    285[消]张庚:《国朝画征录》,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5下。
    286 “序班,从九品,汉四人:…序班掌百官班次”。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一百十五,志九十,职官二,页3318。
    287 “汪楫,字舟次,江都人,原籍休宁,性伉直,意气伟然。始以岁贡生署赣榆训导。应鸿博,授检讨,入史馆。言于总裁,先仿宋李燾《长编》,彙集诏谕、奏议、邸报之属,由是史材皆备。二十一年,充册封琉球正使,宣布威德。濒行,不受例餽,国人建却金亭志之。归撰《使琉球录》,载礼仪暨山川景物。…”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页13351。
    288 咸丰《兴化县志·禹之鼎传》,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8。
    289 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页13351。
    290[清]吴暻:《西斋集》卷二《广陵禹生王会图歌》序,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9。
    291 《江都县续志》卷六,见录许忠陵:《必逢佳士亦写真—禹之鼎的画风》,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2期,页92。
    292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一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2008年4月21日—6月9日。
    293 “此禹之鼎为曲沃裴繂度作。旧有款,厂估不知繂度号香山,以为恽香山乃明人,不应禹之鼎绘
    297 张彬:《禹之鼎的名士肖像》,载《收藏家》 2002年3期,页17。
    29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0。
    299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25上。
    300[清]张庚:《国朝画征续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52上。
    301 李放《八旗画录》:“莽鹄立,字树本,号卓然,伊尔根觉罗氏,蒙古正蓝(一作镶红)旗人,雍正元年由理藩院笔帖式擢御史。恭绘圣祖御容,改隶满洲镶黄旗。官至甘肃巡抚,正蓝旗满洲 都统,谥勤敏。”见录聂崇正:《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载《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120。
    302 根据画面上两处署款分别为:“果亲王御照,都统兼理藩院侍郎莽鹄立谨写”,“蒋廷锡谨补景”。雍正六年(1728)允礼被晋封为“果亲王”:蒋廷锡卒于雍正十年(1732),因而这两个时间点为此画创作的上下时限。见聂崇正:《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载《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123。
    303[清]张庚:《国朝画征续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52上。
    304[清]张庚:《国朝画征续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59上。
    305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一号[中国美术号上],1930年,页27上。
    306 参见陈兆复:《中国画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2。
    307[明]顾起元撰 张惠荣校点《客座赘语》(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卷六,页217。
    308 “利玛窦者西洋欧罗巴国人也。面皙,虬鬚,深目而睛黄如猫,通中国语,来南京居正阳门西营中。自言其国以崇奉天主为道。天主者,制匠天地万物者也。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帧,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帧上,脸之凹凸处,生视
    32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十二,页280。
    322[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十二,页281。
    327[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十二,页280。
    32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十二,页280。
    329[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3。
    330[清]张庚:《国朝画征续录》,《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57下。
    331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五百四,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14。
    332 《冬心自题写真题记》,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3册,页51-56。
    333 《冬心自题写真题记》,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3册,页51。
    334 《冬心自题写真题记》,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3册,页52。
    335[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4。
    336[清]李斗:《扬州画肪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三,页64。
    340 《王巳山文集》,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650上。
    341[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46上。
    342[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62下。
    343 本幅有元焕枢题名“雋堂居士像”,巴氏曾孙达生、嗣生敬志:“先曾大父与也园先生为同年
    345 1929年郑午昌先生提出中国传统肖像画派别之三分说,“自是而后,我国写真者,遂分三派:有自描者,纯为古法:有兼用描写渲染者,仍为不失古法;有渲染皴擦,必分凹凸者,则纯为西法也。三派之中,白描者少;余二者则并盛。”见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296。1937年俞剑华先生亦沿袭此划分。参见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1998年影印),页212-213。
    346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324。
    347 《中国美术史》清代卷(下),总主编:王朝闻;卷主编:薛永年、蔡星仪。(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第七章,页301-302。
    348 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272,349。
    349 雍正四年(1726),钦授蒋衡六安州英山县教谕,蒋氏力辞不赴;雍正十二年(1734)谕旨又令其赴任,蒋骥以老病为由求免。见《金坛掌故》(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页253。
    350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五百三,列传二百九十,艺术二,页13888。
    351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页534。
    352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页534。
    353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页534。
    354 蒋骥:《读画纪闻》,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317-322。
    355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322。
    356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322。
    360[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6。
    361 主要是根据《传真心领》所载丁皋叔父丁值晞所作序言及丁皋自序。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41-50。
    362 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5-33。
    363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根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7。
    365[清]钱泳:《履园画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十一下,页308。
    366[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47下。
    367[清]汪鋆:《扬州画苑录》(扬州:陈恒和书林,民国20年(1931),刻本线装),卷三,十三。
    36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7。
    369 铁保(1752-1824年),字治亭,号梅庵,一号铁卿,原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1)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礼部尚书。清代著名书法家。亦喜画梅。此画面上部有铁保自题一则。末识:“庚午三月余客轮台于行笥中捡得小照一幅,戏题二截句。铁生卿。”“庚午”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铁保时年58岁。《清史稿》录:“铁保,字治亭,栋鄂氏,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一号铁卿,先世姓觉罗,称为赵宋之裔,后改今氏。父诚泰,泰宁镇总兵,世为将家。铁保折节读书,年二十一,成乾隆三十七年(1771)进士,授吏部主事,袭恩骑尉世职。……嘉庆十年,擢两江总督,……十四年,运河屡坏隄,荷花塘決口合而复溃,鐫级留任。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至是事觉,诏斥铁保偏听固执,河工日坏,吏治日弛,釀成重狱,褫职,遣戍乌鲁木齐。逾年,给三等侍卫,充叶尔羌办事大臣。……道光初,以疾乞休,赐三品卿衔。四年,卒。铁保慷慨论事,高宗谓其有大臣风。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见,倨傲,意为爱憎,屡以措施失当被黜。然优于文学,词翰并美。两典礼闱及山东、顺天乡试,皆得人。留心文献,为《八旗通志》总裁。多得开国以来满洲、蒙古、汉军遗集,先成《白山诗介》五十卷,复增辑改编,得一百三十四卷,进御,仁宗制序,赐名《熙朝雅颂集》。自著曰《怀清斋集》”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三百五十三,列传一百四十,页11280-11282。
    370[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32。
    371[清]刘诰等修,徐锡麟纂《丹阳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十六册一函),清光绪十一年本(1885)},册八,卷二十三“方技”,页12。
    372[清]刘诰等修,徐锡麟纂《丹阳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十六册一函),清光绪十一年本(1885)},册十六,卷三十五,“书籍”,页26。
    373[清]刘诰等修,徐锡麟纂《丹阳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十六册一函),清光绪十一年本(1885)},册八,卷二十三“方技”,页12。
    374 德宝2009年迎春拍卖会(古籍专场),时间:2009年1月11日,拍品号290:“《芥子园画传》四集”,开本纵25.3厘米,横16厘米。
    375[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56上。
    376 “自序”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页5。
    377 史怡公:《沈宗骞传略》,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页3-4。
    378[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56上。
    379 1769年“沈宗骞(芥舟)作山水图”(《游艺社灵光社》);1771年“作洛神图”(《清朝书画录》),1773年“作山水册十二页”(《墨缘堂沈芥舟山水册》):1774年:“作除夕故事册八页”(《鼎臠週 刊》);1778年“作桐荫理琴图”(《清朝书画录》),1782年“作山居读书图”(《中国名画集》);1784“仿王孟端山水图”(《域外所藏中国名画集》):1786年“作谢家池馆图”(《国画苑》四);1817年“作竹树小亭图”(《墨巢秘笈藏影》一集)。见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页381、383、386、387、391、395、397、399、438。
    380[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56上。
    381 《读画随笔》,见录朱铸禹 编《中国历代画家人名大辞典》(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元明清]页460。
    382[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56上。
    383[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十一下,页302。
    384[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十一下,页302。
    385 “丹旭,字子苕,号晓镂,浙江乌程人。工写真,如镜取影,无不曲肖,所作士女,娟秀有神,景物布置皆潇洒,近世无出其右者。”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 五百四,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页13903。
    386 黄涌泉:《费丹旭》(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页4。
    387[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56上。
    388 “自序”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页5。
    389[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册,页956上。
    390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根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391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页554。
    392 “取神”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5。
    393[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7上。
    394 丁值晞:《叙》,载[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42-43。
    395 卢见曾:《传真心领序》,载[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3-5。
    396 “约形”,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9。
    397[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十一下,页301。
    398[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曾鲸”条,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二册,页689-690。
    399[清]黄宗羲《南雷集五·吾悔集卷第二·题张子游卷》,见录[日]近藤秀实:《曾鲸与黄檗画像》,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年5期,页81。
    400 “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为杨、左同志,以劾魏阉死诏狱,事具明史。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薄,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又殴应元,拔其须归祭尊素神主前;又追杀牢卒叶咨、颜文仲,盖尊素绝命于二卒手也。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辩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辩岂足信?'对于薄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狱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归,益肆力于学。…”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百八十,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页13102-13103。
    401[清]黄宗羲《南雷文定三集·赠黄子期序》,见[日]近藤秀实:《曾鲸与黄檗画像》,载《故宫 博物院院刊》 2000年5期,页79。
    402[清]黄宗羲《南雷集五·吾悔集卷第二·题张子游卷》,见录[日]近藤秀实:《曾鲸与黄檗画像》,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年5期,页81。
    403 杨新:《肖像画与相术》,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年6期,页94。
    404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405 刘道一:《中国肖像画漫谈》,载《中国民间肖像画》(台北:汉声杂志社,1994年),汉声杂志63、64合辑,页65-66。
    406[清]高桐轩:《墨余琐录》,部分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9。
    407 清舒绍言等《武林新年杂咏代图》:“岁终悬祖宗遗像,新年晨夕设拱,至落鐙而罢。…俗称祖先遗像为神子,今谓之神姿”。见录《辞源》修订本[一至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页2270。
    408 王达弗:《从“卖太公”谈起—民间肖像画的理论和发展》,载于《中国民间肖像画》(汉声杂志63、64合辑,台北:汉声杂志社,1994年),页120。
    409 “朽子”(关中叫做木柯子),其制作:三伏天气,把细柳条折下,截成等长的段,细成小把,用粗草纸包紧,放进熄过火的灶灰当中,它就会慢慢燃烧起来。等冒烟停止时,取出柳条把子,用干沙土掩埋起来即成。用朽子起稿时,一手拿朽子,一手拿着布帕,边画边改。参见秦嶺云:《民间画工史料》(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页44-45。
    410 “夫画若写字,然有先后之次,意在笔先,象居心后,看缣素长短大小…将柳炭朽大山以为主,次朽小山奔赴于左右以为客”。见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442。
    411 “用生纸写生,必将纸贴于板上,竖在顺手,令其对光上坐,自己凝心静气,以朽炭于竹纸上,任其大小,从浑元起。”见“纸画法”,[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25。
    412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502-503。
    413 “康熙丙寅、丁卯间,朝鲜、安南、琉球、贺兰、西洋、土鲁番、暹罗、喇嘛、阿罗斯、喀尔凯凡十国,其国王李琮等各遣使入贡,故事大鸿胪引使臣见朝毕,赐宴礼部,时东海公官礼部侍郎。公之客广陵禹生之鼎,善人物。公陪宴日,辄命生囊笔以随,生从旁端视,叠小方纸,粗写大概,退而图之绢素。凡其衣冠剑履,毛发神骨之属,无不毕肖,图成,公取汲冢周书王会篇之义,命曰《王会图》”。参见[清]吴暻:《西斋集》卷二《广陵禹生王会图歌》序,见录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页209。
    414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513-514。
    415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卷九。
    416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页265。
    417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页265。
    418 “卷首语”,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3。
    419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502。
    420[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用笔层次”,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5。
    421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503。
    422 见[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一),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三编子部(五六)。
    423[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卷五,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页160。
    424 “活法”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37。
    425 见[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二),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三编子部(五六)。
    426 “传神最大者令彼隔几而坐,可远三四尺许,若小照可远五六尺许,愈小宜愈远。画部位或可近,画眼珠必宜远。凡人相对而坐,近在一、二尺,则相视不用目力,无力则无神,若远至丈许,或至数丈,人愈远相视愈有力,有力则有神。”见[清]蒋骥:《传神秘要》之“传神以远取神法”,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99。
    427 “方隅有定,却宜向北之房,消息最真,只在微阴之候。”见“择室论”,[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05。
    428 见“择室论”,[消]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05。
    429 华人德:《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概述》,载《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5。
    430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503。
    431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页506。
    432[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二,页47。
    433 高桐轩(1835—1906),名荫章,以字行。是一位生活在天津杨柳青颇有声望的肖像画和年画画师。他将自己多年见闻和积累的“画诀”、“画法”等抄录整理,并经过他的儿子高翰臣加以补充修订,题作《墨余琐录》留传下来。参见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1-6。
    434 《墨余琐录》之“写照法”,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9。
    435 《墨余琐录》之“写照法”,见录王树村 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9。
    436 《墨余琐录》之“追容法”,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8。
    437 黄苗子:《从传神小稿说起》,载《中国美术》(总第九期,1984年),页63。
    438 石谷风:《序》,载石谷风主编《徽州容像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
    439 王达弗:《从‘卖太公'谈起—民间肖像画的理论和发展》,载《中国民间肖像画》63·64期合订本(台北:汉声杂志社,1994年),页119。
    440[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五,“粉本”条,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二册,页497上。
    441 《墨余琐录》之“追容法”,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8。
    442 《墨余琐录》之“写照法”,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50。
    443 “誉像法”,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21。
    444 《墨余琐录》之“绘影法”,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9。
    445 《墨余琐录》之“揭帛法”,见录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48。
    446 参见关善明 编著《中国写真画》(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页118。
    447 丁思铭:《写照提纲》,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39。
    448[清]王樑:《读画录》,见录[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660下。
    449[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十册,页430。
    450 参见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451 参见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页9-16。
    452 “水陆画”就是画佛救六道四生的故事,多供道释作“水陆道场”时悬挂。
    453 《传神技法》,载黄苗子:《艺林一枝》(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页356。
    454 参见余辉:《十七、八世纪市民肖像画》,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3期,页39。
    455 参见吴雨窗:《中国肖像画》,载《美术》1957年7月,页16。
    456 陈兆复:《中国画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66-67。
    457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前言页2。
    458[清]蒋骥:《传神秘要》,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5。
    459[清]蒋骥:《传神秘要》,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6-507。
    470 “传真心领小引”,[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55-56。
    471 “起稿先圈说”,[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2。
    472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519-520。
    473 见[消]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3。
    474 “起稿先圈说”,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2-63。
    475 鼻子“其印堂发迹处曰山根,尽处曰准头”,故为“鼻准”。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73。
    476 “部位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57。
    477 “部位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58。
    478[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三编子部(五六)。
    479 见录《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页746。
    480 小川阳一先生认为“肖像画技法是依据着人相术,王思善(王绎)的这个主张,被1800年左右的肖像画家丁皋的《写真秘诀》详细继承下来”。见[日]小川阳一著,李勤璞译,陈志侠校《明清肖像与相术的关系》,载《美苑》2002年3期,页64。
    481[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一),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三编子部(五六)。
    482[?]陆位崇编《新刊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神相编》(李光明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483 “起稿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1-62。
    484 语见[南朝宋]王微:《叙画》,载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页9。
    485[清]唐岱:《绘事发微》,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册,页263。
    486 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73-175。
    487 “心法歌”,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7。
    488 “鼻准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73。
    489 “约形”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8。
    490 “用墨”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48。
    491 “约形”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8。
    492 “约形”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8-9。
    493 “约形”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8。
    494 “相势”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33.
    495 广州十三行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前,中国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介,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因而广东地区,外销画家多作油画作品,油画肖像风尚也颇为流行。目前所知,最早一位以作油画肖像著称的中国人,约1770至1806年间,在广州自设画馆,为欧美商人,船长画过不少玻璃画和油画肖像,虽然此画师的中国名字至今不能确定,西方人称他Spoilum。其作品欧美公私收藏已知有十数件之多。实际上,18世纪后期,由外销玻璃画转而兼作油画肖像和商埠风景画的除Spoilun,现知至少有三位这样的画师:齐呱(Chiqua)、蒲呱(Puqua)、钱呱(Chitqua)。虽然这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但是可见西洋绘画的理念与影响,已经不仅限于宫廷范围,渐扩展于民间。参见陈瑞林:《16世纪至20世纪西方美术对于中国美术影响的历史回顾—M·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译后》,载[英]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353-355。
    496 “断决”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23。
    497 “用笔”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4。
    498 “用墨”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7。
    499 “今之传神家,全赖以脂赭之色添而成之,纵得几分相肖,必至俗气熏人,难以向迩。”见“用笔”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4。
    500 “用墨”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7。
    501 “用笔”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4。
    502 “用墨”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年),正文页17。
    503 “用墨”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20。
    504[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笼墨”,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3。
    505[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用全面颜色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2。
    506[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笼墨”,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3。
    507[清]汪鋆:《扬州画苑录》刻本线装,扬州:陈恒和书林,民国20年(1931)。
    508 第一章中曾谈到郎世宁在内廷的油画传播之远逊于线法画,杨伯达先生提及其原因。“从档案记载可知,雍、乾二帝并不接受西方油画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对其‘闪光'(亦称‘高光')和浓重的黑彩颇为反感”。杨先生将“闪光”等同于“高光”解释。但蒋骥之“闪光”绝非“高光”之义简单。
    509[清]蒋骥:《传神秘要》之“闪光”,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 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2。
    510[清]蒋骥:《传神秘要》之“气色”,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2。
    511[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笼墨”,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3。
    512 “阴阳虚实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9-70。
    513 “染法分门”,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99。
    514 丁以诚:《退学轩问答八则》,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68-169。
    515[清]范玑:《过云庐论画人物》,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44。
    516 见[元]刘因:《静修先生集》“田景延写真诗序”,载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页214。
    517[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点睛取神法”,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0。
    518[清]蒋骥:《传神秘要》之“传神以远取神法”,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99。
    519 “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见[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一),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三编子部(五六)。
    520[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点睛取神法”,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0。
    521[宋]陈造:《江湖长翁集》“论写神”,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71。
    522 “近代俗工,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万无一得,此又何足怪哉l”见[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二),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三编子部(五六)。
    523[宋]苏轼:《传神记》,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54。
    524 丁以诚:《退学轩问答八则》,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67-168.
    525 “眼光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83。
    526[清]蒋骥:《传神秘要》之“传神以远取神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99。
    52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页245下。
    528[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点睛取神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99。
    529[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眼珠上下分寸”,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0-501。
    530[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神情”,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1。
    531[清]蒋骥:《传神秘要》之“取笑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1。
    532[消]蒋骥:《传神秘要》之“取笑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1。
    533[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笑容部位不同”,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1。
    534[清]蒋骥:《传神秘要》之“笑容部位不同”,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1。
    535[清]蒋骥:《传神秘要》之“取笑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501。
    536 “传神总论”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
    537 “取神”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5。
    538 “取神”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5。
    539 “取神”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5。
    540 “传神总论”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2。
    541 丁以诚:《退学轩问答八则》,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69-170。
    542 “起稿先圈说”,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62。
    543 “用笔”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13。
    544[清]蒋骥:《传神秘要》之“传神以远取神法”,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99。
    545 《尚书·洪范》释:“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中将五行理解成五种物质,五行理论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546[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15。
    547[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1。
    548[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1。
    549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刘昞注:五物,天地之常气。五德,人物之常行)”。见[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2。
    550[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4。
    551[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8。
    552 校笺(一):容,守山阁本作‘形'。[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8-29。
    553[魏]刘邵撰[凉]刘昞注,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卷上,九徵第一,正文页29。
    554[汉]王充撰,陈蒲清点校《论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二版),卷三,骨相篇,正文页31。
    555[汉]王充撰,陈蒲清点校《论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二版),卷二,无形篇,正文页17。
    556 “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载《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见徐芹庭编著《细说黄帝内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页464。
    557 《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见徐芹庭编著《细说黄帝内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页465-467。
    558[五代宋初]陈抟:《龟鉴》,载刘联群编《陈抟传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268。
    559[五代宋初]陈抟:《龟鉴》,载刘联群编《陈抟传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268。
    560[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卷下,容止第十四,页337。
    561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页1375-1376。
    562[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卷下,容止第十四,页333。
    563 “曾国藩”,见《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二,页11917。
    564[清]曾国藩撰,梁天平解注《冰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正文页1。
    565[清]曾国藩撰,梁天平解注《冰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正文页214。
    566[清]曾国藩撰,梁天平解注《冰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正文页106。
    567[清]丁思铭《写照提纲》,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35。
    568 依次为:“天庭论”、“鼻准论”、“两颧论(附腮颐论)”、“地阁论”、“眼光论”、“海口论”、“耳论”、“眉论”、“鬚论(鬟法)”。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71-96。
    569 “鼻准论”,见[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73。
    570 《写真古诀》,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87。
    571 “五配三匀解:山根约一眼之位,两鱼尾约两眼之位,共成五,谓之五配。两颐约两口之位,共成三,谓之三匀”。见《写真古诀》,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页488。
    572 “分别”篇,见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正文页26。
    573 杨新:《肖像画与相术》,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6期,页97。
    [汉]王充 撰,陈蒲清 点校《论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二版。
    [汉]许慎 撰,[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魏]刘邵 撰[凉]刘昞 注,李崇智 校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册。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四十九。
    [元]王绎:《写像秘诀》,载[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见《四库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56册。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册。
    [明]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校点《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陆位崇 编《新刊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神相编》李光明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0册。
    [清]冯金伯:《国朝画识》,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0册。
    [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1册。
    [清]蒋宝龄:《墨林今话》,载《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2册。
    [清]年希尧:《视学》,载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67,子部,艺术类。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影印本,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册。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册。
    [清]徐沁:《明画录》,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册。
    [清]唐岱:《绘事发微》,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册。
    [清]金农:《冬心自题写真题记》,载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3册。
    [清]张玉书等 编撰《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清]陈烺:《读画辑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清]蒋骥:《传神秘要》,载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清]丁皋:《传真心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清]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佚名:《赵氏家法笔记》,载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四册。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清]汪鋆:《扬州画苑录》刻本线装,扬州:陈恒和书林,民国20年(1931)。
    [清]刘诰 等修,徐锡麟 纂《丹阳县志》,清光绪十一年本(1885)。
    [清]曾国藩 撰,梁天平 解注《冰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赵尔巽 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1930年。
    蒋锡曾:《中国画之解剖》,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1930年。
    王益论:《从“传神写照”谈起》,载《美术》1957年2月。
    吴雨窗:《中国肖像画》,载《美术》1957年7月。
    史怡公:《略谈传统的写真》,载《美术》1957年7月。
    史怡公:《谈“写真”》,载《美术研究》1957年4期。
    史怡公:《漫谈中国肖像画传统》,载《美术》1959年8月。
    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载《美术研究》1959年1期。
    程十发:《漫谈中国肖像画》,载《美术》1959年6月。
    刘曦林:《写真、传神、写心—肖像艺术散论》,载《美术研究》1979年第4期。
    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朵云》第3集,1982年5月。
    (英)苏立文著;朱伯雄译《中国与欧洲的美术1600—1800>>,载《美术译丛》1982年2、3期
    黄苗子:《从传神小稿说起》,载《中国美术》1984年1期,总第九期。
    刘道广:《曾鲸的肖像画技法分析》,载《美术研究》1984年2期。
    许忠陵:《略谈禹之鼎的画风》,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3期。
    许忠陵:《必逢佳士亦写真—禹之鼎的画风》,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2期。
    于施阑:《徐璋和他的<松江邦彦图>》,载《美术研究》1988年3期。
    鞠德源,田建一,丁琼:《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
    单国强:《试论古代肖像画性质》,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4期。
    单国强:《肖像画类型刍议》,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2期。
    单国强:《肖像画历史概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2期。
    杨新:《曾鲸和明代肖像画》,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
    杨新:《肖像画与相术》,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6期。
    杨伯达:《万树园赐宴图考析》,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4期。
    杨伯达:《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
    杨伯达:《乾隆射箭油画挂屏述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1期。
    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李国安:《明末肖像画制作的两个社会性特征》,载《艺术学》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第6期。
    聂崇正:《郎世宁的人物肖像画》,载《紫禁城》,1988年2期。
    聂崇正:《中西艺术交流中的郎世宁》,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2期。
    聂崇正:《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载《美术研究》1995年1期。
    聂崇正:《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1期。
    聂崇正:《纽约观紫光阁功臣像记》,载《收藏家》2002年2期。
    华人德:《明清肖像画略论》,载《艺术家》,台北:艺术家杂志,1993年,218期。
    王耀庭:《乾隆的宫廷画师金廷标》,载《故宫文物月刊》1993年10月刊。
    刘道一:《中国肖像画漫谈》,载《中国民间肖像画》汉声杂志63、64合辑,台北:汉声杂志社,1994年。
    王达弗:《从‘卖太公'谈起—民间肖像画的理论和发展》,载《中国民间肖像画》63·64期合订本,台北:汉声杂志社,1994年。
    (法)德罗绘:《肖像画》,载《法国汉学》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英) 苏立文著;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载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日) 近藤秀实:《曾鲸与黄檗画像》,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5期。
    余辉:《十七、八世纪的市民肖像画》,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3期。
    张彬:《禹之鼎的名士肖像》,载《收藏家》2002年3期。
    (日) 小川阳一著,李勤璞 译,陈志侠校《明清肖像与相术的关系》,载《美苑》2002年3期。
    马季戈:《曾鲸与“波臣派”的形成》,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4期。
    (法) 毕雪梅:《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3期。
    朱万章:《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一):肖像画》,载《文物天地》2008年3期。
    王钧初:《中国美术的演变》,北平:文心书业社,1934年。
    秦嶺云:《民间画工史料》,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黄涌泉:《费丹旭》,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陈兆复:《中国画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周积寅 编著《曾鲸的肖像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郭因:《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味蕖 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根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薛永年、薛锋:《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薛永年、蔡星仪 主编《中国美术史》清代卷,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姜伯勤、项楚、荣新江 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蔡申之:《中国画之传神术》,载何怀硕主编《近代中国美术论集》第五册,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6年。
    聂崇正:《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台北:东大艺术公司,1996年。
    聂崇正:《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英) M.苏立文 著,陈瑞林 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李泽厚、刘纲纪 著《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李崇智:《‘人物志'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陈鼓应 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黄苗子:《艺林一枝》,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刘联群 编《陈抟传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铸禹 编《中国历代画家人名大辞典》,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
    (美) 邓恩 著:余三乐、石蓉 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金维诺 著《中国美术史论集》,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德) 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俞剑华 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徐芹庭 编著《细说黄帝内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周萍萍:《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在江南的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南京博物院:《明人肖像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南京博物院:《明清人物肖像画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绘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4月。
    《中国民间肖像画》台北:汉声杂志社,63·64期合订本,1994年。
    《明清官像画图录》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1998年。
    林树中 总主编,聂危谷 卷主编《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七、八卷,清(上、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聂崇正 主编《清代宫廷绘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单国强 著《中国美术图典·肖像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石谷风 主编《徽州容像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
    庄天明 主编《明清肖像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关善明 编著《中国写真画》,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华人德 主编《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杨新 主编《明清肖像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王耀庭 主编《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