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洋风姑苏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史上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以后的中国学者基本沿用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并非“姑苏版”兴盛期的代表,也不具有典型性,而是一种特殊形态。这批具有特定功用的“洋风姑苏版”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Gu Su Prints' another name was Su Zhou Prints,It's one kind of Printmaking work which was printed in Su Zhou District in Ming &Qing Dynasty.It was reached another development peak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rintmaking Art after the Wu Lin Prints and Jin Ling Prints.The Gu Su woodcut prints w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painting art in the Qianlong &Yongzheng period,it runed perspective and line graphic in the image,and it described the grand space by the delicately way,most of these work were collected in Japan now.Japanese scholars have done the research about these Gu Su prints in the 1930s.They considered these series was the typical form of the Gu Su prints,it w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sperous period,Chinese scholars had the same standpoint.In my opinion,these series of prints which can be called western influenced Gu Su prints was not the typical form of the Gu Su prints, and it was not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sperous period.It was a particular form. These western influenced Gu Su prints were the overseas sales work which mainly sold for Japanese market.
引文
2(日)小野忠重《支那版画丛考》,日本双林社刊,昭和十九年(1944年),页75-87。
    3(日)樋口 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32-39。
    4(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页50。
    5(日)青木茂 小林光宏监修《中国洋风画展——从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捅图本》图录,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95年。
    6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页215。
    7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页11、12。
    8 刘汝醴《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页19。
    9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年,页190、191。
    10 张朋川《<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及研究》,《东南文化》2003年第12期,页54-57。
    10 莫小也《乾隆年间姑苏版所见西画之影响》,《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页215。
    12 邱澎生《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效应》(1991年10月草稿)其文修改后发表于《九州学刊》5卷2期。
    13 叶万忠《苏州历史上的刻书和藏书》,谢国桢等编《古籍论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411。
    14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页8。
    15 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页175。
    16 周密《西法东渐的清代苏州“姑苏版”版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7 原文是作为《支那古版画图录》的序文出现的,本文所引用的中文《中国版画史概观》由傅芸予翻译载《中国版画研究》第4辑,日中艺术研究会,2002年。
    18(日)成濑不二雄《试论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
    19(日)青木茂 小林光宏监修《中国洋风画展——从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插图本》图录,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95年,页376。
    21 黑田源次对“西洋笔法”的特征归纳为三点:“第一即为远近视法之适用。本图录所收诸图,大都托远近观视之效於物体之大小而扩张之。第二为阴影法,国朝院画录云:‘海西法善於绘影,刻析分寸以量度,阴阳向被背,就影之所著,即设色分浓淡明暗焉。'诸图之着阴影,或赖于设色之浓淡,或赖细线,——就中尤多用细线者,此盖因木版画非以细线描之莫能之故,然当又受西洋铜版画之影响,此又本於当时之实际情形而然,盖当时舶载来自西洋之绘画,似以便於搬运之铜版画为主故也。此在日本情状亦然。第三所受西洋画之又一影响,乃使用西洋颜料,但其事不甚显明。”(日)黑田源次《中国版画史概观》《中国版画研究》第4辑,日中艺术研究会,2002年。
    22(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页50-56,中文版转引自《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23 刘汝醴《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页21。
    24 美人童子题材的姑苏版,大多数由于缺少具体的景物做背景,因此很难体现透视方法。尽管这类作品并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但是经过分析“洋风姑苏版”之后,对于这些非典型类型作品的功用和产生的大致时间,我们也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25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页11。
    26 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页117。
    27 《苏州版画——清代的市井艺术》,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1986年。
    28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古籍出版社 香港嘉宾出版社,1991年。
    29 张朋川《<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及研究》,《东南文化》,2003年,第12期,页54-57。原文“厘米”应为“毫米”,属笔误或印刷问题。
    30 张朋川《<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及研究》,《东南文化》,2003年,第12期,页54-57。
    31 参阅图035公元1783年姑苏城图与现在苏州地图的对应关系,能看到金门与阊门相距甚近。
    32 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页275。转引自邱澎生《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编《文史哲学报》第43期,1995年12月。
    33 李晓丹 王其亨 吴葱《西方透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装饰》2006年5月,总第157期,页28-30。关于“维尼奥拉透视偏见”,原注为:Kitao TK.Prejudice in Perspective:a Study of Vignola's Perspective Trearise:The Art Bulletin,1962,44(3),第173-194页。
    34 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页117。
    35(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2,页60上。“自阊门至枫桥,将十里,南北两岸,居民栉比,而南岸
    37 清乾隆十八年《长洲县志》卷三,页2,《中国地方志集志 江苏府县志辑13乾隆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志 江苏府县志辑10同治苏州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8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对于“瓮城”的解释“瓮城: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对“月城”的解释:“月城:城外用于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
    43 “《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云: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西一十九里有连昌宫。显庆三年置。”转引自陈寅恪《读连昌宫词质疑》,《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3年。
    44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嘉宾出版社,1991年,页131。
    45(日)青木茂 小林光宏监修《中国洋风画展——从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插图本》图录,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95年,页391。
    46(日)青木茂 小林光宏监修《中国洋风画展——从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插图本》图录,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95年,页387。
    49(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中文版转引自《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50(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中文版转引自《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51(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华书局,1985年。
    52 远近法、勾股法与线法画都是当时对于西方透视学的称谓,即焦点透视。在我们现在的使用习惯中,传统的方法都在透视前冠以“散点”二字以示区别,单独的“透视”二字一般是指西方科学的表达方法,本文也不例外。
    53 石炯《构图与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新美术》2005年,第一期,页43-52。
    54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页6。
    55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页12。
    56(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中文版转引自《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58 凯普菲尔Engelbert K(a|¨)mpfer(1651-1716),国内有的翻译为甘弗或卡姆培夫尔,此处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线上繁体中文版。由于他参加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历,以及藏品在大英博物馆的缘故,因此有时被误认为荷兰人或英国人。
    59 Robert Laurence Binyon(1869-1943) Nationality:English.Poet,Playwright,Translator & Critic.Keeper of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 1893-1933.
    60 A Note on Colour-Printing in China and Japan by Laurence Binyo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Vol.11,No.49(Apr.,1907),p.31-32(article consists of 2 pages) Published by: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Ltd.
    71 关于这29张作品的画面题字,请参阅前文注释。
    72(清)徐允希《苏州致命事略》,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无出版年,页71-79。
    73 吴旻 韩琦《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16。
    74 乾隆十九年五月二十四日(1754年6月13日)《两江总督鄂容安等奏报审拟西洋人张若瑟等传教案并请饬令水路要道防范西洋人潜入内地折》之附件《抄录张若瑟等人供词》中丁亮先的供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页294。
    7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年,页230-232。参见宾静《论禁教时期华籍教徒辅助外籍教士传教的方式及特点——以乾隆十九年江苏张若瑟教案为例》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165页。
    76 张秀民 韩琦《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414。关于丁亮先的文献,见于巴黎外方传教士会档案馆藏《江苏巡抚安宁详报会审西洋人王安多尼等事》(乾隆十三年,1748)。
    77(清)张庚《国朝画徵续录》乾隆四年版。
    78(清)张庚《国朝画徵续录》乾隆四年版。
    79 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297。
    80 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298。
    81 Heinrich Rumpel著 川合昭三译《西洋木版画》,美术出版社,1974年,东京。
    82(日)黑田源次《中国版画史概观》,《中国版画研究》第4辑,日中艺术研究会,2002年。
    83 一版多色就是利用同一块印版印制不同颜色。但要求这几个不同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间隔,以免印刷时颜色相互干扰。一版多色能起到省工省料的目的。因此分析“洋风姑苏版”的分版多少,不能以相距甚远的颜色浓淡作为判断依据。
    84 汉斯·伯格曼(Hans Burgkmair)1473-1531,德国油画家和木版画家。一般认为汉斯·伯格曼于1508年发明了“明暗套色木刻”(Chiaroscuro woodcut)。六年后威尼斯人乌果·达·卡皮率先在意大利使用该方法,并声称是自己的发明。
    85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页20。
    86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页28。
    87 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期,页41-52。
    88 邱澎生《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效应》(1991年10月草稿)其文修改后发表于《九州学刊》5卷2期。
    余积墨去除,在凸面形成薄厚均匀的颜色层。圆棕刷上色时自然形成的刷痕,又能使印出的色块具有
    透气的美感。
    
    91 印刷耙子是将几层棕片捆扎在长方形木块上,是用来在纸背擦印的工具。
    92 冯鹏生《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2。
    99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100(法)裴化行著,萧浚华译《天主教16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276-277。
    101(明)徐光启《跋二十五言》,《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中华书局,1963年,页87。
    102 “人们争相拉拢我们,有的刻印我们的作品,有的重刻我们的书籍,有的撰述欧洲风土人情的书,有的在著作中引用我们的意见。至于《世界地图》每年都有出版,或单独印刷,或附在讨论地理的书籍中。”利玛窦《1608年利氏致罗马总会长阿桂委瓦(Rudolfo Acquiviva)神父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年,页369。
    103 “利玛窦记载道,来到广州附近的肇庆参观传教团的中国人,被传教士带来的有关宇宙起源与建筑学方面的图书所吸引,这些书向人们展示了西方的王国、乡村以及欧洲美丽的城市等等”(英)苏立文著 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4 转引自(英)苏立文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51。
    105(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 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页498。
    106 汤开建《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9月第23卷第5期,页123-131。
    107(法)费赖之著 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毕方济》,中华书局,1995年,页146-148。
    108(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中华书局,1991,第154页。
    109(清)姜绍书《无声史诗》卷七,《西域画》,1646年刊印,画史丛书本。
    110 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111(英)苏立文《东西方艺术的汇合》,见朱伯雄译文,《美术译丛》1982年第2期。
    112 关于《宝像图》的研究可参阅:P.Pelllot:La Peinture et Le Gravure Européennes en Chine au Temp de Mathieu Ricci(Tóbung Pao,1922);陈援庵《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1927年出版: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二十七卷一号,1930年出版;(美)乔纳森·斯彭斯(史景迁)著 王改华译《利玛窦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13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页100-102。汤开建《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9月第23卷第5期,页123-131。
    117(英)苏立文著 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8(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中华书局,1995年,页73。
    119 “由于艾儒略的工作,中国人第一次不仅能够读到以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的耶稣的话语,而且能够看到有关耶稣的主要生平事迹的图画”。(意)柯毅霖著 王志成 思竹 汪建达译《晚明基督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248-250。
    120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八卷,崇祯八年(1635)至十年(1637)之间初刻于福州,附有木刻版画,亦名《出像经解》。”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135。
    121(日)青木茂 小林光宏监修《中国洋风画展——从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插图本》图录,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95年。
    1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页43。
    123 “崇祯八年,艾司铎儒略,传教中邦,撰主像经解,仿拿君原本,画五十六像,为时人所推许,无何,不胫而走,架上已空。”(法)方殿华《像记》载《道原精萃》,上海慈母堂聚珍版,1888年。
    124(意)柯毅霖著 王志成 思竹 汪建达译《晚明基督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248-250。
    125 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转引自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页100-102。
    126(法)费赖之著 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毕方济》,中华书局,1995年,页145。
    127(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98。
    134(比)高华士(NO(e|¨)l Golvers)著,赵殿红译《常熟耶稣会士鲁日满》,鲁汶大学,1999年,页262、263。(译文为未刊稿)转引自汤开建《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9月第23卷第5期,页126。
    135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页86-88。
    136(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44。
    137(英)苏立文著 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38(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53-54。
    139(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63。
    140 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国绘画史》附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
    141 西教士孟由义为吴历立墓碑,上题:“公讳历,圣名西满,常熟人。康熙二十一年入耶稣会,二十七年登铎德,行教上海。病卒圣玛第亚瞻礼日,寿八十七。”另见章文钦《吴渔山绘画和天学》澳门《文化杂志》第47期(2003年夏季)。
    142(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
    143(英)苏立文著 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44(法)荣振华著 耿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页242。
    145 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期,页41-52。
    146 邓实 缪荃孙编《古学汇刊》,上海国粹学报社 1912-1914年。
    147 参阅(意)马国贤著 李天刚译《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58、63。
    148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页199-200。
    149 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期,页41-52。
    150 聂崇正《“线法画”小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三期。
    151 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期,页41-52。
    152 《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一,《准噶尔所进大宛马名之曰如意骢命郎世宁为图而系之诗》。
    153 《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四,《龙马歌题郞世宁所画》。
    15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5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55(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5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56(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5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57 江滢河《乾隆御制诗中的西画观》,《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六期,页55-60。
    158 杨伯达《清代康、雍、乾院画艺术》,引自杨伯达《清代院画》,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页79。
    159 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160 杨伯达《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见杨伯达《清代院画》,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页138。
    162 江滢河《乾隆御制诗中的西画观》,《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六期,页55-60。
    163 聂崇正《郞世宁》,台北锦绣出版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164(清)沈寓《治苏》,《清经世文编》卷23。
    165(清)姜顺蛟修《吴县志》卷二三,《物产》,乾隆年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166 张国标《徽派版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163-165。
    167 周心慧《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考略》,《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2001年。
    168 陈学文《论明清江南流动图书市场》,《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169 周心慧《明代版刻述略》,《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2001年。
    170(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页5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71 周心慧 王致军:《徽派、武林、苏州版画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页24。
    172(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173(日)黑田源次《中国版画史概观》《中国版画研究》第4辑,日中艺术研究会,2002年。
    174(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1987年,页26-31。
    175 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12。
    176 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张蔷编《郑振铎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页12。
    177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78(清)顾禄《清嘉录》卷12“年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9(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1“城内新年节景”、“春牛图”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0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年,页53。
    181 《詹东图玄览编》之《跋汪芝黄庭赠陈玉叔廷尉》,《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年,页56。
    182(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6,“三月二十四日”,《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页1212。
    183(清)钱泳《履同丛话》卷11,“画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298。
    184(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4,“闰十一月十日”,《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页1185。
    185(明)王士性《广志绎》卷2,《两都》,中华书局,1997年,页33。
    186(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四库全书》子部第1041册,页440。
    187(明)袁宏道《瓶花斋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页554。
    188 “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成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纹。凡金银、琉璃、绮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广东匠役,亦以巧驰名,是以有‘广东匠、苏州样'之谚。”(清)纳兰常安《受宜堂宦游笔记》卷18,转引自谢国帧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227-228。
    189 张长虹《晚明徽商与苏州艺术市场关系研究》,《新美术》,2005年第三期,页25-35。
    190 潘元石《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拓展》《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14-29。此文另名为《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影响》,《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特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1983年,页44-55。
    191 潘元石《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拓展》《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第14-29页。此文另名为《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影响》,《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特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1983年,第44-55页。
    192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页92。
    193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94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369-372。
    195 顾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吴县人,生卒年月不详。他著述宏丰,尤为人们推重的是《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
    196 吴旻 韩琦《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19。
    197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198(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送吴令湄阳传君入觐序》,(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199(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载《治世余闻 继世纪闻 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页83。
    200(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载《治世余闻 继世纪闻 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页79。
    201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历史探测》,载王家范著《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页253、254。
    202(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家出版社1996年,页37。
    203(日)樋口 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32-39。
    204 黄爱华《论明代市民文人》,《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05 乾隆《长洲县志》卷十一,《风俗》。
    206(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郭某始创戏园于苏州”条。
    207 乾隆《长洲县志》卷十一,《风俗》。
    208(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影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09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页196。
    210 周昭京《潮州会馆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页8。
    211(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演戏》。
    212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江海学刊》2002年,第一期,页126-133。
    213《清世宗实录》卷67雍正6年条。转引自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214(明)李绍文《云间杂识》卷2《西僧》,上海黄氏家藏旧本,上海瑞华印务局印,1935年。
    215 陈凯歌《清代苏州的钟表制造》,《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216(比)高华士(N(O|¨)el Golvers)著,赵殿红译《耶稣会士鲁日满账本研究》第6章《传教的物质情况》注 178,鲁汶大学,1999年。该译本收入《清史编译丛刊》(待刊)。转引自汤开建 黄春艳《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3期。
    217(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11《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157。
    218(清)叶梦珠《阅世编》卷7《食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9 “西洋绘事好结撰,欣赏须当具只眼。独开生面析毫芒,要以尺寸深筹算。峥嵘台榭望玲珑,木石参差分界限。高下方圆总不淆,阴阳向背亦善变。睥睨何异剥蕉心,层层入胜逾宽展。衣衫蕴藉器精良,位置都宜非苟简。岂惟万态穷自然,还俾虚影随形显。从众且分买棹钱,长绡短幅颇拣选。归悬素壁生光辉,仿佛此身游宛转。无劳运甓数花须,侧目凝神求汗漫。”转引自范景中《纸尾草(二)》,《新美术》1999年4期。
    220(清)李斗《扬州画肪录》十八卷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中华书局,北京,1960。李斗,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乾隆年间。诸生。著有《永报堂集》,内含《奇酸记传奇》和《岁星记传奇》两种戏曲作品。他撰写《扬州画舫录》,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六十年,历时三十年。书中根据目见耳闻,李斗详细地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等情况。除了戏曲史料之外,《扬州画肪录》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
    221(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11《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157。
    222 阿英《闲话西湖景——“洋片”发展史略》,载《阿英全集》第八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页679。
    223(英)苏立文著,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24 赵岩《明清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画东渐的反应》,《设计艺术》,2005年,第三期。
    225(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转引自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山东美术出版 社,1997年,页5-6。
    226(日)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卷一,年中行事,中华书局,2006年,页55。
    227 王树村《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1《民间年画》中关于《西域楼阁图》的解说。
    228 转引自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页217。
    229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天津杨柳青出版社,1991年,页82、83。
    230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天津杨柳青出版社,1991年,页83。
    231 “Spence(史景迁)北大讲演录 廖世奇 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45-47。
    232(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104。
    233 Martyn Gregery,Hong Kong and theChina trade,London,1997,P.36.转引自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年,页128-129。
    234 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年,页128-129。
    235 薄松年《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早期苏州年画》,《中华文化画报》2000年第五期,页14-25。
    236 同上
    237 同上。
    238 《苏联藏中国民间年画珍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页10。
    239 收藏于德国科隆博物馆(Museen der Stadt K(o|¨)ln)的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吴兴闵齐伋主持刊印的。闵齐伋,字寓五。由他主持刊印的《西厢记》,因此又称为“寓五本”。
    240 郭廷以《中国近现代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页37、38。
    241 转引自章益国《‘亚洲论述':历史与价值》,盛邦和 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页63。
    242 葛兆光《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5年8月号)。
    243 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序一,中华书局,2006年。
    244 孙歌《门本“汉学”的临界点——日本汉学引发的思考》,《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15-246。
    245(日)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序二,中华书局,2006年。
    246(日)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序三,中华书局,2006年。
    247 刘小珊《活跃在中日交通史上的使者——明清时代的唐通事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8月,页167-172。
    248(日)大庭 脩著 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第五、六、七章。
    249(日)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99-100。
    250 此根据刘小珊《活跃在中日交通史上的使者——明清时代的唐通事研究》一文中《唐通事官职一览表》,《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8月,页167-172。
    251 德川吉宗订书的两份书信都收录于《松云公林家往复书简》见(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253-254。
    252(日)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111。
    253(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49-51。
    254 冯佐哲《乍浦港与清代中日贸易、文化交流》,《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
    255(日)大庭 脩著 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页110。
    256 “在江户府的长崎奉行石川土佐守政乡,受命向在长崎的日下部丹波守博贞发出通知,其文曰:因将军喜好《定例成案》、《大清会典》等书,故在按将军预购要求舶来此书之情况下,按规定付给银两。《大清会典》为珍,贵之外域重宝,故应明告唐人再舶来此类书籍。1722年(享保七年)12月,九号船施翼亭接受了舶来现行马医之书的预约,于九年十月携来《元亨疗马集》一书。享保八年,二号船李亦贤也接受了同样的要求,于十年二月由六号船朱允光代为载来。施氏和李氏由此得到褒奖银三枚。褒奖的实行,无疑会更大地刺激庸船头为满足将军之需而更有效地舶来御用之书。”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87。
    257 中国商人通过满足将军要求而得到信牌的例子有:1728年无信牌入港的郑大威船,因载有两头1723年将军预购的大象而得到了褒奖信牌。参阅大庭 脩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页21、23。
    258(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259 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一五八,志第一三三,中华书局,1977年。
    260 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141-142。
    261 武安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观察》,《南开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四期,页1-10。
    262(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15。
    269 #12
    270 《长崎市立博物馆资料图录》iv,工艺编Ⅱ,长崎市立博物馆,1995年3月20日发行,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书。“龟山烧”是12世纪末至14世纪日本冈山县玉岛市八岛龟山一带制造的无釉陶器,长崎的“龟山烧”带有模仿中国陶瓷的痕迹。参见王振忠《<唐土门簿>与<海洋来往活套>——佚存日本的苏州徽商资料及相关问题研究(续)》一文。
    271 徐邦庆《近世中日文化交流探微——以<存诚长崎笔谈>为中心》,载《华冈外语学报复刊号》,1994年5月。
    272 王振忠《<唐土门簿>与<海洋来往活套>——佚存日本的苏州徽商资料及相关问题研究(续)》,《江淮论坛》,1999年第三期,页102-111。
    273(日)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序一,中华书局,2006年。
    274 杨泓《“屏风周昉画纤腰”——漫话唐代六曲画屏》,《文物天地》,1990年,第2期。
    275 陈霞《唐代的屏风——兼论吐鲁番出土的屏风画》,《西域研究》,2002年第二期,页86-93。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227。
    276 尤建设 吴佩军《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的朱印船贸易》,《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四期。
    277(日)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18-25。
    278(清)金安清《东倭考》,载《倭寇事略》,上海书店1982年,页208。
    279(日)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28-29。
    280(日)山脇悌二郞《长崎の唐人贸易》,东京吉川弘文馆,1964,页245。
    281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页253、254。
    282(日)大庭 脩著 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页61、628。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83 转引自刘德有 马兴国主编《中日文化交流事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444。
    284 冯佐哲《乍浦港与清代中日贸易、文化交流》,《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4月)。
    285 刘晓路《重写日本美术史论在中国日本画的史外史价值》,《美术史论》1994年4期。
    286(日)大田南畝著 浜田一郎编集《大田南畝全集》第十九卷《书简·藏书目录·识语》,岩波书店,1989年。
    287 徐尧辉《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台湾中华书局,1984年,页7、66。
    288(日)木宫泰彦《口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页697。
    289 陈玉龙《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335。
    290(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页704、705。
    291 周积寅(日)近藤秀实《沈铨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页108。
    292 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2223-2230。
    293(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商务印书馆,1992年,页345。
    294 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也就是北京现在的长椿街。
    295 “1408年(庆永十五年)象初次舶来日本,由驶抵若狭国的南蛮船载入。同年6月22日,抵达若狭国的南蛮船又赠给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持黑象1头、山马1只、孔雀两对、鸥鹅两对。以后义持赴朝鲜求《大藏经》时,将黑象赠给朝鲜,这也是第一次向朝鲜出口象。其次是1574年(天正二年)7月,明船向博多赠送了象和虎;次年又在丰后的臼柞浦将1头象和虎、孔雀一起赠送给大友义镇;1602年(庆长二年)德川家康收下了来自交趾的1头象及虎和孔雀;因此享保时的象应属第六次舶来。第七次是1813年(文化十年)6月28日,当时荷兰船载来象准备献给将军,但因老中认为于时节无用而被拒绝。”(日)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123。
    296(日)大庭 脩《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115。
    297(日)大庭 脩著《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徐世虹译,中华书局,1997年,页120。
    298(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244。
    299 《唐通事会所目录》刊本四,页89。转引自(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379。
    300(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379。
    301(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467。
    302(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348。
    303(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32。
    304(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52。
    305(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50。
    306(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53。
    307(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64。
    308(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70。
    309(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74。
    310(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75。
    311(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76。
    312(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84。
    313(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86。
    314(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页187。
    315(日)小野忠重《支那版画丛考》,日本双林社刊,昭和十九年(1944年),页75-87。
    316 潘元石《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拓展》,《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14-29。此文另名为《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影响》,《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特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1983年,页44-55。
    317(日)樋口 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32-39。
    318(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页50-56。中文版转引自《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319(日)樋口 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32-39。
    320 潘力《浮世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页178。
    231(日)成濑不二雄《关于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页50-56,中文版转引自《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26-31。
    322(日)佐藤守弘《江戸泥絵:近世日本に於けゐ都市空間への視線》,哥伦比亚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1996年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论文。
    323 刘汝醴 罗尗子《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页10。
    324 戚印平《图式与趣味.日本绘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页219。
    325(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页127-128。转引自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页34-35。
    326 刘建平《浮世绘的启示》,《日本原刻浮世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页2。
    327(日)樋口 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32-39。
    328(日)黑田源次《中国版画史概观》,《中国版画研究》第4辑,日中艺术研究会,2002年。
    329(日)樋口 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页32-39。
    330 同上。
    331 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332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页12-13、25-26。
    333 吴旻 韩琦:《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34。
    334 吴旻 韩琦:《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30。
    335 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578。
    336(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南怀仁》,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页795。
    33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页422。
    33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页453。
    33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册,页475。
    340 黄爱平《从清代档案看雍正乾隆时期福建地区的传教与禁教》,黄爱平 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341 段本洛 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页145。
    342(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11《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157。
    343 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页100-102。
    344 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页73。
    345(英)苏立文著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页8。
    346(英)苏立文著 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47(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页13。
    348 张少君《西洋画法的导入与日本早期洋画家的实践——明治时期日本美术“西化”的一个侧面》,《新美术》,2005年,第四期,页35-37。
    (明)郑若曾《江南经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91年。
    (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清)唐仲冕编,上海广义书局,1929年。
    (明)《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中华书局,1963年。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97年。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四库全书》子部第1041册。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袁宏道《瓶花斋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
    (明)张瀚《治世余闻 继世纪闻 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家出版社1996年。
    (明)李绍文《云间杂识》,上海瑞华印务局印,1935年。
    (清)姜绍书《无声史诗》,1646年刊印,画史丛书本。
    (清)纳兰常安《受宜堂宦游笔记》,清乾隆十一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清)顾震涛撰,甘兰经等校点《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华书局,1985年。
    (清)徐允希《苏州致命事略》,上海土山湾印书馆。
    (清)张庚《国朝画徵续录》乾隆四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
    (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5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清)沈寓《治苏》,《清经世文编》卷23。
    (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影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清)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
    (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金安清《东倭考》,载《倭寇事略》,上海书店1982年。
    (清)姜顺蛟修《吴县志》,乾隆年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于琨修《康熙常州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日)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清俗纪闻》,中华书局,2006年。
    《中国地方志集志 江苏府县志辑13 乾隆长洲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地方志集志 江苏府县志辑10 同治苏州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谢国帧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年。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邓实 缪荃孙编《古学汇刊》,上海国粹学报社 1912-1914年。
    吴旻 韩琦《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澳门基金会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年。
    刘德有 马兴国主编《中日文化交流事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法)裴化行著,萧浚华译《天主教16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6年。
    (意)利玛窦著 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年。
    (英)苏立文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 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法)费赖之著 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
    (美)乔纳森·斯彭斯(史景迁)著 王改华译《利玛窦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美)乔纳森·斯彭斯(史景迁)北大讲演录 廖世奇 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意)柯毅霖著 王志成 思竹 汪建达译《晚明基督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法)荣振华著 耿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
    (意)马国贤著 李天刚译《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日)大庭 脩著 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
    (日)大庭 脩著 戚印平等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商务印书馆,1992年。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年。
    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庞薰琹《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
    张秀民 韩琦《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冯鹏生《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河北献县天主堂印行,1931年。
    周萍萍《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在江南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袁宝林《比较美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杨伯达《清代院画》,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聂崇正《郎世宁》,台北锦绣出版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张国标《徽派版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2001年。
    张蔷编《郑振铎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周昭京《潮州会馆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天津杨柳青出版社,1991年。
    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年。
    郭廷以《中国近现代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冯佐哲《清代政治与中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
    徐尧辉《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台湾中华书局,1984年。
    周积寅(日)近藤秀实《沈铨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
    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潘力《浮世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刘汝醴 罗尗子《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戚印平《图式与趣味·日本绘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
    黄爱平 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段本洛 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陈玉龙《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日)黑田源次著 傅芸子译《中国版画史概观》,《中国版画研究》第4辑,日中艺术研究会,2002年。
    (日)樋口弘《苏州版画》,《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
    (英)苏立文著 莫小也译《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英)苏立文《东西方艺术的汇合》,见朱伯雄译文,《美术译丛》1982年第2期。
    (法)方殿华《像记》载《道原精萃》,上海慈母堂聚珍版,1888年。
    张朋川《<苏州金阊图>的联接复原及研究》,《东南文化》2003年第12期。
    莫小也《乾隆年间姑苏版所见西画之影响》,《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邱澎生《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效应》(1991年10月草稿)其文修改后发表于《九州学刊》5卷2期。
    邱澎生《由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关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编《文史哲学报》第43期,1995年。
    叶万忠《苏州历史上的刻书和藏书》,谢国桢等编《古籍论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周密《西法东渐的清代苏州“姑苏版”版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李晓丹 王其亨 吴葱《西方透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装饰》2006年5月,总第157期。
    陈寅恪《读连昌宫词质疑》,《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3年。
    石炯《构图与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新美术》2005年,第一期。
    薄松年《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早期苏州年画》,《中华文化画报》2000年第五期。
    范景中《套印本和闵刻本及其<会真图>》,《新美术》2005年第四期。
    宾静《论禁教时期华籍教徒辅助外籍教士传教的方式及特点——以乾隆十九年江苏张若瑟教案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期。
    汤开建《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9月第23卷第5期。
    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戎克《万历、乾隆期间西方美术的输入》,《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肖清和《张星曜与<天儒同异考>——清初中国天主教徒的群体交往及其身份辨识》,《天主教研究论集》,2007年第四辑。
    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国绘画史》附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
    章文钦《吴渔山绘画和天学》澳门《文化杂志》第47期(2003年夏季)。
    聂崇正《“线法画”小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三期。
    江滢河《乾隆御制诗中的西画观》,《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六期。
    陈学文《论明清江南流动图书市场》,《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张长虹《晚明徽商与苏州艺术市场关系研究》,《新美术》,2005年第三期。
    潘元石《苏州年画的景况及其拓展》《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黄爱华《论明代市民文人》,《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江海学刊》2002年,第一期。
    陈凯歌《清代苏州的钟表制造》,《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汤开建 黄春艳《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03期。
    范景中《纸尾草(二)》,《新美术》1999年4期。
    阿英《闲话西湖景——“洋片”发展史略》,载《阿英全集》第八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赵岩《明清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画东渐的反应》,《设计艺术》,2005年,第三期。
    章益国《‘亚洲论述':历史与价值》,盛邦和 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
    葛兆光《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5年8月号)。
    孙歌《日本“汉学”的临界点——日本汉学引发的思考》,《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小珊《活跃在中日交通史上的使者——明清时代的唐通事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8月。
    冯佐哲《乍浦港与清代中日贸易、文化交流》,《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
    武安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观察》,《南开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四期。
    葛继勇《从“唐船持渡书”去看德川吉宗德实学思想》,载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编《中日关系史研究》2001年第2期。
    王振忠《<唐土门簿>与<海洋来往活套>——佚存日本的苏州徽商资料及相关问题研究(续)》,《江淮论坛》,1999年第三期。
    徐邦庆《近世中日文化交流探微——以<存诚长崎笔谈>为中心》,载《华冈外语学报复刊号》,1994年5月。
    杨泓《“屏风周昉画纤腰”——漫话唐代六曲画屏》,《文物天地》,1990年,第2期。
    陈霞《唐代的屏风——兼论吐鲁番出土的屏风画》,《西域研究》,2002年第二期。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
    尤建设 吴佩军《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的朱印船贸易》,《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四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刘晓路《重写日本美术史论在中国日本画的史外史价值》,《美术史论》1994年4期。
    刘建平《浮世绘的启示》,《日本原刻浮世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张少君《西洋画法的导入与日本早期洋画家的实践——明治时期日本美术“西化”的一个侧面》,《新美术》,2005年,第四期。
    (日)小野忠重《支那版画丛考》,日本双林社刊,昭和十九年(1944年)。
    (日)成濑不二雄《试论苏州版画》,《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88年。
    (日)大田南畝著 浜田一郎编集《大田南畝全集》第十九卷《书简·藏书目录·识语》,岩波书店,1989年。
    (日)永積洋子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创文社,1987年。
    (日)佐藤守弘《江戶泥絵:近世日本に於けゐ都市空間への視線》,哥伦比亚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1996年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论文。
    A Note on Colour-Printing in China and Japan by Laurence Binyo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Vol.11,No.49(Apr.,1907),p.31-32(article consists of 2 pages) Published by: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Ltd.
    A catalogue of Japanese & Chinese woodcuts preserved in the sub-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by Laurence Binyon.London,British Museum,1916,First edition.605 Pages,illustrated throughout with colour and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Includes an appendix which identifies and transliterates artists signatures.
    A Catalogue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Woodcuts Preserved in the Sub-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 by Laurence Binyo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Vol.31,No.175(Oct.,1917),p.159-161 Published by: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Ltd.
    Chinese Paintings and Ceramics of the Ch' ing Period in the British Museum by A.Bulling The Burlington Magazine,Vol.94,No.591(Jun.,1952),p.168-171 Published by: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Ltd.
    Marius B.Jansen Reviewed work(s):The Furthest Goal:Engelbert Kaempfer' s Encounter with Tokugawa Japan by Beatrice M.Bodart-Bailey;Derek Massarella Monumenta Nipponica,Vol.51,No.4(Winter,1996),p.483-485 Published by:Sophia University.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1《民间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苏联藏中国民间年画珍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特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1983年。
    《日本浮世绘木刻》,李平凡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郑振铎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桃花坞木刻年画》,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
    《苏州版画——清代的市井艺术》,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1986年。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古籍出版社 香港嘉宾出版社,1991年。
    《苏州传统版画台湾收藏展》,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1987年。
    《日本原刻浮世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日)青木茂 小林光宏监修《中国洋风画展——从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插图本》图录,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编,1995年。
    周心慧 王致军:《徽派、武林、苏州版画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
    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Chine:l'Empire du trait by Nathalie Monnet[Paris]: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c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