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春秋战国时期室内空间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时54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据了近十分之一时间,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哲学和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建筑营造的高峰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室内空间形态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作用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超越与突破,具体表现为:第一,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礼制空间体系进入发展与成熟期,由此形成的“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空间格局与中轴对称、“择中而居”的布局理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与室内空间营造理念的文化内核。第二,作为空间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堂”与“室”的关联与互补阐释了人们处理空间功能矛盾的思维理念:开敞空间“堂”完成开放与交流的功能目标,而封闭的“室”空间主要承担起居与睡卧等私密功能,关联与互补使春秋战国时期室内空间形态丰富而又细致。第三,技术的发展使大部分房屋建筑从半穴居逐渐过渡至地面建筑,而少部分王室贵族建筑物更发展至高台建筑形式;房间平面形状逐渐由早期的不规则形、随意形、圆形及椭圆形演变至春秋战国时期较规矩的方形或长方形;人们追求室内空间最大化以适应在室内举行的各种功能活动;室内陈设由前代偶发及零散式的摆置开始向着系统化进步,并逐渐形成与礼仪仪式功能相辅相成的、较严谨的陈设体系,开始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审美精神层面的需求。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墨子》中记载:“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段短文中的“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是对建筑与室内空间营造活动中追求务实精神进而达到心性向礼、平和快乐审美境界的真实写照。
     建立在务实技术基础之上,讲求“民生为本”的社会理想,合於“以谐万民”的礼制规范是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室内空间形态的三个重要基础。而“宫室有度、文质彬彬”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室内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Lasting for 549 years,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states Period takes one tenth of the time in 5000 year Chinese history,This period is not only the most active development period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ese history,but also the peak era of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times,there are some breakthrough interior space form development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states Period,resulted from multiple influential factor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re are three specific achievements.First,ritual space sequence which formed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had developed into a matured phase,and "Hall in the front and Room in the back","Court at front and Chamber at rear","Axial symmetry layout" and "Living in the middle part" had become the culture core and the philosophy of interior layou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econd,the idea of dealing with the associated and supplementary relations of Hall and Room which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space had shown case the constructor's ability to resolve the space functional contradiction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s an open space,Hall serves as the space for public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Room,on the other hand,aims to provide a closed space for living,sleeping and private activities.The associated and sup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Hall and Room result in the numerous and delicate space form.Third,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nables most architecture to evolve from a half cave to a ground building.And a few architectures for royal families had even been built on the stage.The horizontal shape of the building had changed from irregular shape、arbitrary shape、round or ellipse shape in early period to well-mannered square or rectangle shap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states Period.People sought for the maximum use of the interior space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various functional activities.Interior furnishing had progress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important and rigorous system had combined the ritual ceremony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various aesthetic needs in interior space.
     There is an old saying in Mozi published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Seeking a full meal may lead to seeking warm clothing which may in turn lead to seeking a fabulous and safe mansion,all in all may ultimate in seeking pure pleasures." The last two sentences in this passage is a vivid reflection of people seeking for the practical spirit during th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terior decoration,which could realize the aesthetic goal of ritual oriented and peaceful joy.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bases of interior space for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states Period:the practical technology,people-oriented social ideal and etiquette norms.Emphasizing on the Ritual and Culture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interior space for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states Period
引文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2]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4月。
    [3]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1]《道经·十一章》。
    [1]毕沅:《释名疏证·序》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廿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2][法]米歇尔·损柯《知识考古学》谢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1][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页。
    [2]《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1]《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礼记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姜涛 著:《管子新注》,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9页。
    [1]《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0页。
    [2]《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3]《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页。
    [1][英]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382页。
    [2]《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3]《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1]《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页。
    [1]《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5页。
    [2]司马迁:《史记》,黄立平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88页。
    [1]《战国策·齐策》。
    [1]陶复:《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文物》,1976年第11期,第31-40页。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术构建筑》,载《考古》,1962年第1期,第1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周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
    [2]《墨子·法仪》。
    [3]《庄子·马蹄》。
    [4]《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5]姜涛:《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12页。
    [6]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1]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载《文物》,1976年第11期,第14页。
    [2]《孟子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8页。
    [1]杨鸿勋:《论石楔及石扁铲》,载《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58-70页。
    [2]姜涛:《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74页。
    [3]《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60页。
    [1]孙机:《我国古代的平木工具》,载《文物》,1987年第10期,第71页。
    [2]《春秋穀梁传译注》,承载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1]《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0页。
    [2]《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3]《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7页。
    [1]韩非:《韩非子校注》,张觉 校注,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96页。
    [2]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3]河南省信田地区文管会等:《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
    [4]赵青云:《固始侯古堆发掘一座大型陪葬坑》,《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3期。
    [5]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白狮子地1号和2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6]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艘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8]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1]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36页。
    [2]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618页。
    [1]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1]姜涛 著:《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9页。
    [1]《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1]《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2]《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3]《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1]《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2]《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90页。
    [3]《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1]《尚书译注》,李民、王健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姜涛:《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00页。
    [1]《管子》:“轩辕有明堂之议”《事物纪原》据此称:“堂之名,肇自黄帝也”
    [2]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孟子译注》,会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
    [1]《仪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2]《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3]《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页。
    [4]《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
    [5]《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6]《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东汉孙炎注《尔雅》曰:“屋漏者,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
    [3]东汉键为舍人《尔雅》之注。东汉李巡注同书亦称“东北者阳气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宦”。
    [4]《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5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1]《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1页。
    [2]《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3页。
    [1]《礼译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2]《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页。
    [3]《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4]《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1]《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306页。
    [1]《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431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4]《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1]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518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3]孔丘:《论语 外二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1]《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2]《仪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3]《仪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4]《礼记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5]《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孟子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2]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618页。
    [1]《孟子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2]《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上版,第207页。
    [3]《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4]《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上版,第220页。
    [5]《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6]《释名汇校》,任继昉 编,济南:齐鲁书社,2006上版,第212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下册,程俊英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1]《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页。
    [2]《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页。
    [3]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436页。
    [1]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3]《周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4]《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1]杨鸿勋:《战国时期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原问题的初步探讨》,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04页
    [2]《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3]《长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页。
    [1]《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杨堃:《灶神考》,《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2]《仪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3]《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4]《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1]《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上版,第309页。
    [1]《墨子》,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页。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1]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1]《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1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137页。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12期,第619页。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第17-25页。
    [2]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载《文物》,1976年第11期,第10页。
    [3]《诗经译注(图文本)》下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研究》第1辑,1980年版。
    [3]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风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第32页。
    [4]《孟子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5]《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1]郭德维 著:《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2]李文杰:《大溪文化房屋的建筑形式和工程做法》,《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4期。
    [3]《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505页。
    [4]左丘明 等著:《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1]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105页。
    [2]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436页。
    [3]《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4]《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10册,1955年12月,第76-78页。
    [1]《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93页。
    [2]孔丘 著:《论语 外二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3]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598页。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
    [2]杨泓:《战国绘画初探》,《文物》,1989年第10期。
    [3]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第24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下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2]孔丘:《论语 外二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3]《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1]《论文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1]柣:音Zhì门限,门槛。谓门之下设横木以为内外之限;阈:音yù。
    [2]枨:音chéng,设于门两边的木柱,以防车过直接撞击门。
    [3]楣:门框上的横梁。按:传统木门梁上有二圆槽,方便安插门枢,故云楔。
    [4]枢:门上下凸出的转轴;隈:音wēi。
    [1]落时:传统建筑中撑持门枢之木。落:或曰络也(?)连缀;戺:音shì。
    [2]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3]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李家台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3月。
    [4]湖北省博物馆、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考古》,1977年1月。
    [1]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0页。
    [1]《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2]《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3]司马迁:《史记》,刘兴林、聂耀华、毛茅 点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83页。
    [4]安金槐 主编:《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1]傅熹年:《战国铜器上建筑图像研究》,《建筑史研究论文集》,第131、134,138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3]《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2]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3]《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63页。
    [1]《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8页。
    [2]《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79页。
    [3]《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7页。
    [4]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40页。
    [1]《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页。
    [2]《周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502页。
    [3]《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4]《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5]《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1]左后明 等著:《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2]《诗经译注(图文本)》下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1]《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2]《仪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3]《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44页。
    [4]《传左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14页。
    [1]《孟子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6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周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1]《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1页。
    [2]《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3]《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李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3]《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4]《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1]张光直:《考古学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2]刘世山:《神秘瑰丽: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1]《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80页。
    [2]《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3]《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2页。
    [4]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93页。
    [5]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第229页。
    [1]《论语译注》,金良年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46页。
    [1]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3页。
    [2]《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1]《古事杂谈》,第246-247页。
    [2]孙机:《中国圣火》,第6页。许进雄:《古事杂谈》,第246页。
    [1]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43页。
    [2]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75页。
    [1]《礼记译注》上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1]陈维翟 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2]《韩非子校注》,张觉 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650页。
    [3]《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6页。
    [1]《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21页。
    [2]《长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17页。
    [3]《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906页。
    [4]《周礼译注》,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5]《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6]《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2]《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3]司马迁:《史记》,黄立平 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60页。
    [4]《释名汇校》,任继昉 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30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1]《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页。
    [2]《长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页。
    [1]《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2]《诗经译注(图文本)》上册,程俊英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1]《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2]《墨子》,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3]《礼记译注》下册,杨天宇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6页。
    [1]《左传译注》下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5页。
    [1]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2]《左传译注》上册,李梦生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1]孔丘:《论语 外二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图文本)》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李梦生撰:《左传译注》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杨天宇撰:《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金良年撰:《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承载撰:《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王维堤、唐书文撰:《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司马迁:《史记》,黄立平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版。
    李小龙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
    姜涛著:《管子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2月版。
    任继昉纂:《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版。
    韩非著:《韩非子校注》,张觉校注,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5月版。
    陈戍国著:《中国礼制史(先秦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董占军著:《艺术文献学论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高丰著:《中国设计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孔丘著:《论语 外二种(春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李安宅著:《<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李德喜、郭德维著,高介华主编:《中国墓葬建筑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李允鉌编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1月版。
    吕文郁著:《春秋战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版。
    廖群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英]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英]李约瑟著,李彦译:《中国古代科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次。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主编:《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版。
    张良皋著:《匠学七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4月版。
    左丘明等著:《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春秋)》,长沙: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杨鸿勋著:《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1版1次。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6印染织绣(上)》,本卷主编黄能馥,文物出版社,1985年1版1次。
    许进雄著:《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1版1次。
    万全文著:《长江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版1次。
    许嘉璐著:《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006年10月第7次。
    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2007年8月第八次印刷。
    杨鸿勋主编:《中国古代居住图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次。
    王琥主编:《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首卷)》,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2007年7月第3次印刷。
    陈祖怀著:《列国争雄——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1版,20005年7月6次。
    陈祖怀著:《春秋巨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的中国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005年7月第6次。
    郭德维著:《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次。
    许虹、范大鹏主编:《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中国最近20年32次考古新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次。
    李宗山著:《中国家具史图说》,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1次。
    张光明著:《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
    程国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精选(先秦—五代)》,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版1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次。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著:《长沙楚墓(上)》,2000年1月1版1次。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1版1次。
    徐思民著:《中国工艺美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2007年1月4次。
    顾音海著:《中国历代家居》,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1版1次。
    傅亚庶著:《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2版1次。
    总主编:龚书铎,本卷主编: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次。
    徐杰令编著:《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次。
    徐飚著:《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次。
    陈振中著:《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1版1次。
    吕文郁著:《春秋战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第1版1次。
    王海燕著:《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1次。
    顾希佳著:《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次。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文物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1次。
    余胜利:《中国色彩观论析》,《艺术教育》。
    沈福煦:《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表述》,《同济大学学报(人文·会科学版)》,1997年11月,第8卷第2期。
    郑光复:《中国古代建筑哲学》,《华中建筑》1993年11月。
    刘定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华中建筑》,1989年4月。
    王岳新:《中国传统门饰艺术研究》。
    范伟:《<墨子>中的造物设计意识》,《艺术与设计》。
    魏雪琰:《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门”文化》。
    罗西章:《珍贵的西周壁画》,《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11日,第002版。
    程建军:《先秦坫、左右阶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王晓帆:《青铜器与早期中国建筑》,《建筑考古》,2004年3月。
    王从礼:《楚国木工工业初探》。(没有找到)
    马未都:《门窗的演变》,《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4日,第008版。
    李德喜:《楚南郢松30号台基殿堂复原初探》,《华中建筑》,2000年版。
    吴晓:《楚风竹韵——楚文化鼎盛期的竹器工艺》,《美术大观》,2008年05月。
    王戈:《先秦青铜酒具与礼仪》,《紫禁城》,第125期。
    如如:《先秦建筑防火技术》,《消防月刊》,2002年第7期。
    张吟午:《先秦家具的陈设与使用——汉字及刻纹中所见》,《江汉考古》,2001年第2期。
    蒋文孝:《试论秦都宫殿建筑装饰及特点》。
    李作勇摘:《美专家出语惊人——三星堆青铜器使用了焊接术》,《质量与标准》,电焊机,2001年11月31月,第39页。
    万俐:《论先秦诸子文物造型的科学思想》,(南京博物院,南京210016)。
    康武刚:《古代罗马和中国先秦时期的洗浴礼仪之比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张笑楠:《古建筑室内环境数字化复原及其应用》,《家具与宣内装饰》,2007年02月。
    戴良燕:《夏商西周宫殿建筑文化研究》。
    乔迅翔:《“原状”释义》。
    杨春芳:《中国传统具和人体工程学的关系》。
    寸悟:《中国美学思想发生研究——西周审美思想论纲》,《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28卷第3期。
    陈晓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尚青”观念》,《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双月刊,2008年5月出版。
    李现红:《赵国的饮食习俗》。
    方遒:《战国的铜房屋模型》。
    马佳:《原始建筑可能性研究》。
    杨健吾:《先秦时期中国民间的色彩民俗》,《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卢醒秋:《透过门窗看传统居住建筑的精神世界》。
    巫鸿:《“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文物》,2006年第6期。
    李安民:《楚文化的礼与等级研究》,《楚文化研究》。
    刘彬徽:《楚国彩绘木雕屏小考》。
    刘金柱、田丽娟:《坐姿变化与中国人身心的解放——以宋人笔记为核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0卷(总第124期)。
    苗霞:《中国古代铺首衔环浅析》,《殷都学刊》,2006年第3期。
    杨梅:《中国传统家具造型演变与社会文化内涵探析》,《艺术与设计》。
    祝建华、汤池:《曾侯墓漆画初探》。(没有找到)
    焦培民:《先秦人口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郑永乐:《先秦、两汉乐舞交流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1月。
    李栋:《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技术初步研究》。
    王全太:《几项古代建筑史实及其他》,《建筑史研究》。
    周学鹰:《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秦亮泰:《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文物世界》,2006年6月。
    王全太:《从<考工记>谈先秦时期的建筑测量》。
    陈文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没有找到)
    石增礼:《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与分类》。
    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陈曦:《先秦至秦汉家居设计文化观念之演变》。
    杨锋:《<左传>中所见的礼初探》。
    杨鸿勋:《论古文字的形和义》。
    赵吴成:《平木用“刨”新发现》。
    杨权喜:《江汉地区出土的东周生产工具》。
    卢兆荫:《略论两汉魏晋的帷帐》。
    陈振裕:《楚国的竹编织物》。
    山东省博物馆、长清县文化馆:《山东长清岗辛战国墓》。
    刘信芳:《曾侯乙墓衣箱礼俗试探》。
    徐昭峰、朱磊:《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初步研究》,《文物》,2007年第9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9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第5239号大墓发掘简报》。
    襄樊市考古队:《襄樊市彭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
    陈绍棣:《东周秦国人殉、人牲与社会风貌》。
    [日]佐原康夫撰:《春秋战国时代的城郭》,赵丛苍摘译。
    曹春平:《东周铜器上的建筑图像考释》。
    曹春平:《东周画像铜器上的礼仪性建筑》。
    杨亚长:《试论洛南县发现的东周遗存》。
    李仲立:《东周礼乐文化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
    孙宗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镇规划学说与实践》。
    陈祖建:《中国传统居室文化的成因》。
    李自智:《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
    侯强:《春秋战国城邑建筑违制散考》。
    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
    王长启:《春秋战国时期玉杂佩及特点》。
    陈闯:《中国古代室内装饰的哲学观》。
    詹和平:《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室内设计史研究综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月。
    叶万松、余扶危:《东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型工艺试探》。
    宋镇豪:《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于善才、朱德君:《襄阳、宜城几处东周遗址的调查》。
    杜廼松:《东周青铜器研究》。
    曹春平:《东周青铜器上所表现的园林形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馆:《孝感大家园东周遗址发掘简报》。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
    石永士:《河北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先秦房屋建筑遗存》,《文物春秋》,1995年第4期,总第30期第6页。
    晏昌贵、梅莉:《楚秦<日书>所见的居住习俗》,《民俗研究》,2002年第2期。
    魏道明:《从简犊资料看秦的家庭结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总第96期)。
    赵浴沛:《睡虎地秦墓简犊所见秦社会婚姻家庭诸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潘耀国:《被翻红浪——床上用品古今谈》,《纺织装饰科技》,2004年第4期(总第71期)。
    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月。
    李会娥:《先秦时期北方食品科技变迁研究》。
    张实:《先秦时期的纺织》。
    朱志娟:《青铜文化考——解析青铜造型艺术及其演变》。
    梅珍生:《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5期,2005年09月。
    麻国钧:《供盏仪式考略》,《赛社与乐户论集》。
    周芳:《先秦食举乐考探》。
    王珊珊:《先秦时期的艺术文物与中国的礼》。
    胡新生:《试论春秋时期贵族婚礼中的“三月庙见”仪式》,《东岳论丛》,2000年7月第21卷第4期。
    魏丽丽《中国高台建筑——河北邯郸赵丛台考释》。
    束有春:《先秦建筑文化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总第12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