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问题。
     基本思路是:探索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基本内容如下:
     中央银行再贷款、不良再贷款概念界定。我国的中央银行再贷款实务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为解决不良再贷款问题,本论文对中央银行再贷款、不良再贷款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有关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目前有关不良贷款的理论多数是以商业银行贷款为研究对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理论也是实证分析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的理论工具。
     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数额。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数额比较大,有2万多亿。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1.7万亿不良资产还有可能剥离出来由中央银行承担。因此,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数额有增加的趋势。
     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的危害性。中央银行再贷款对我国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保持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央银行再贷款也带来了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财政风险、道德风险以及其他危害。
     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产生的原因。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产生的表层原因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信用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其深层原因是产权制度及监管制度不完善。
     解决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的对策,一是对现有的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进行处置,二是防止产生新的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中央银行现有的不良再贷款应该用财政收入来弥补,在现有财政收支紧张以及再贷款回收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国家应该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其主要渠道和途径是国有企业上缴红利。对中央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应该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并且引进外资资产管理公司。防止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产生的措施是围绕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加强银行监管来进行。具体讲就是继续对经济主体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严密的内控制度,在外部建立包括透明度在内的各项外部监督制度。
The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on the problem of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PBC,central bank of china) and intents to find out what causes PBC's non-performing re-loans and what effective measure we can adop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dissertation carries out the studies from the content as follows:
     The difinition of non-performing re-loans and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central bank.In fact,re-loans of PBC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and as to solve the problem,the dissertation has to redifine non-performing re-loans and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central bank.
     The basic theory of non- performing loans.At present,the theory of non- performing loans is based on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and which is a positivist approach to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central bank.
     Amount of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PBC.There exist huge non-performing re-loans with the amount above 2,000 billions.Native banking institutions,with 1,700 billions non- performing assets,have been not generally adopt market principle,which,to some extent,may tum into the PBC's loans.Therefore,the amount of non-performing of PBC trends to enlarge.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PBC will do a lot of harm.On one hand, the PBC's re-loan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ast 30 years upon Chines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control of finacial risk afer finaicial cisis in Asia.On the other hand,the re-loans of PBC lurked with plenty of inflation risk,finance risk and even morality risk.
     Causes of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PBC.It suggests reasonable that PBC's non-performing re-loans are related to non-performing re-loan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credit re-loans and the re-loans used for financial stability,and,in fcat,the key reason is due to deformity of the system to supervise or administrate and ownership.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wo approaches that we could adop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BC's non-performing re-loans,one is to make endeavors to deal with current non-performing re-loans,and the other is to avoid producing the new ones.As to the former approach,the existing PBC's non-performing re-loans may be compensated by the fiscal revenues.With the dificulty to reclaim re-loans and low fiscal revenues,it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enlarge fiscal revenues resources with mainly collect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ofits.We should set up special native and oversea assets managermengt corporations to deal with current non-performing re-loans.As to the latter approach,the measures of avoiding the new PBC's non-performing re-loan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wnership reform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supervising or administrating national assets.Specificly,that is,to further and widen the market-dominated economic system reform,interiorly,to establish strict supervisory mechanis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ommercial banks and,exteriorly,to build up all kinds of supervisory systems such as transparency.
引文
1 参见戴相龙主编:《中国货币政策报告(199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1 John Dalton and Claudia Dziobek,Central Bank Losses and Experiences inSelected Countries,(?) 200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P/05/72,April 2005.
    1 曾康霖:“央行不良资产何去何从”,《银行家》,2005年10月,第17页。
    1 参见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财经》,2005年第15期。
    2 戴相龙、黄达主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第145页。
    3 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第四条。贷款分为两类:一类为年度性贷款(即原来的计划内贷款),以发行货币、财政性存款和存款准备金为资金来源,用于解决专业银行因经济合理增长引起的信贷资金不足。另一类为短期贷款,包括日拆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再贴现,以专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用于专业银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4 戴相龙、黄达主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第145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产的银行业余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四) 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1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第358页。
    2 易纲、海闻主编:《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3次印刷,第273页。
    1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第2版,第358页。。
    2 易纲易纲、海闻主编:《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3次印刷,第273页。
    3 袁江:“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及转型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7月。
    4 吴思孝:“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创新的思考”,《南方金融》,2005年第9期。
    1 万士荣:“我国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的理论探讨”,《市场论坛》2005年第12期。
    2 谢振华、朱忠贤:“中央银行再贷款管理探讨”,《金融与经济》,1990年第7期。
    3 罗玉来、马斌:“论中央银行再贷款存在的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4 贾信江、章莳安:“关于完善中央银行再贷款运行机制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5 李纯杰:“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6 韦熙、李玓虹:“论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货款的成因、防范和处置”,《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下半月刊。
    1 袁江:“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及转型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7月。
    2 邹节庆、吕跃平:“改革中央银行再贷款管理方法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3 人行大庆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信社票据置换后基层央行工作重点研究”,《黑龙江金融》,2005年第12期。
    4 吴思孝:“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创新的思考”,《南方金融》,2005年第9期。
    5 李纯杰:“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1 韦熙、李玓虹:“论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货款的成因、防范和处置”,《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下半月刊。
    2 陶士贵:“中央银行再贷款:泛化反稳定性与道德风险”,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7月。
    3
    1 参见 Carl Johan Lindgen,Gillian Garcia,and Matthew I.Saal:Bank Soundnes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IMF,p.57.
    1(?)《中国金融年鉴》(2004年)第354页。
    2 参见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财经》,2005年第15期。引用于宁研究成果的文献有:汤凌霄,“我国经济转型期隐性最后贷款人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陈野华、卓贤,“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3 《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中国金融监管”,第12页,“四家国有独资银行通过4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
    1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中国金融监管”第9页。
    1 参见“四大资产公司简介”。转引自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Sdzcgsmlzx.htm
    1 该书对上述数据的来源说明是“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 参见黄纯忠:“农信社盈利不属实,经营仍然亏损?”《中国信息报》,中国金融网转载,2005年5月13日。
    2 引自人行大庆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信社票据置换后基层央行工作重点研究”,《黑龙江金融》,2005年第12期。
    1 引自荣刚、潘淑娟、杨晓蓉、徐绍文,“新一轮改制中的利益博弈均衡分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1。
    2 即2005年。
    3 引自于宁:“细节央行再贷款”,《财经》2005年7月25日。
    4 2001年二月十五日川办发(2001)9号
    5 引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再贷款还本付息工作的通知”,《四川政报》2001年第;7期。
    1 引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年报”,转引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1 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2 引自“2006年金融市场运行报告”.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 引自“2007年金融市场运行报告”,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 引自新华网,转引白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70929/17144030343.shtml
    5 《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中国金融监管”10页。
    6 汇金公司先以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建行,后以150亿美元注资工行。
    7 引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在:“2004·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的演讲,原载《金融吋报》,2004年5月20日。转引自《中国金融年鉴》(2006年)第225页。另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中国金融监管”,第10页,到2000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收购和承接不良资产共计13932亿元”;第12页,“四家国有独资银行通过4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四大金融管理公司剥离和收购不良贷款的范围:(1) 国有商业银行在1995年底以前发放、到1998年底以前形成的逾期1年以上的呆滞贷款;(2) 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9月末的账面呆账:(3) 国有商业银行1995年以后发放的、经国务院批准的需要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贷款:(4) 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
    8 《中国金融年鉴》(2002)“中国金融监管”第12页。
    1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规定,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 “一逾两呆”是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逾期超过一年期限仍未归还的贷款,呆账贷款则指不能收回的贷款。“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 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损失四类。
    1 参见http://financc.sina.com.cn/g/20070212/14080214170.shtml
    2 引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网站。http://www.adbc.com.cn/2006report/daohl.htm
    3 资料来源:“农发行业务经营情况大盘点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粮油市场报》2007年1月24日,转引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网站。
    4 引自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2003年)的数据。
    5 参见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09页。
    1 参见2002年3月23日《明报》,转引自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09页。
    2 参见200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转引自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艺--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09页。
    3 转引自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09页。
    1 贷币化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它可以用广义货币M2占GNP(或GDP)的比值(M2/GNP或M2/GDP)来表示。易纲认为中国经济货币化完成的时间是1985年(《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谢平认为是1992年(《中国金融制度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麦金农认为是1991年(《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张杰认为是1988年(《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世界银行认为是1994年(World Bank,〈China Reform of state-owed Enterprises〉June 21,1996。
    1 新华网快讯: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雪灾等多重因素影响,拉动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今年2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8.7%,创十几年来月度新高。引自金融界网站。http://finance.jrj.com.cn/2008.03.11
    2 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2008年01月16日 20:22:19
    1 参见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33页。
    1 参见(美)彼得·纽曼、(美)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 编,胡坚等译:《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二卷)》,“隐藏活动,道德风险与合同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第295页。
    2 周小川((2004)指出,全国性非银行机构市场退出与地方性信用社风险处置几乎都落实为公众负担,政府隐性金融安全网的道德风险倾向比较高。我国当前主要以行政性关闭为主,导致政府承担所有债务。政府对居民储蓄本息实行百分之一百的保护,损害了市场纪津对于金融机构风险行为的约束,也产生了存款人的 道德风险。转引自郭建伟:“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角度的研究”,复旦大学的博士论文,2006年6月,第271页。
    1 参见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10页。
    1 参见http://wiki.mbalib.com/wiki/“债转股”。
    2 1965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处理1961年以前农村四项欠款的通知》,其中规定“农村社队欠国家的1961年以前的四项欠款(指赊销款、预付款、预购款和农业贷款),截至目前(1965年3日)尚未归还的部分,一律豁免,不再偿还。农村个人的欠款,如偿还困难,可酌情减免一部分,但不要让贪污分子和不好的干部钻空子”。1971年4月5日财政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豁免1961年以前贷款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说,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报告,批准豁免的农业贷款总数为50亿元。其中:银行的贷款43亿元,信用社的贷款7亿元:贷给社队的41亿元,贷给社员个人的9亿元。豁免的旧农贷,由国家银行农货资金中核销49亿元,由信用社在公积金中核销1亿元。1974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对1961年以前农业贷款豁免工作截至1973年年底结束。参见人民银行网站“大事记”。http://www.pbc.gov.cn/
    1 参见杨帆:“权力资本化”,《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危机与反危机--权力资本化与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引自乌有之乡网站.http://www.wyzxsx.com/
    2 引自徐晓松:《国有企业法律治理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第2页。
    1 参见张鹏飞:“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及防范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7月,第18-19页。
    2 参见胡鞍钢:“腐败与社会不公--中国90年代后半期腐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与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胡鞍钢将中国的腐败类型划分为四种.寻租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是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政府未能控制和管理,其产值和收入未能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税收流失性腐败、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腐败。
    3 参见牛智敬:“国研中心调查报告称60%以上MBO不存在资产流失”,《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4月24日,转引自http://www.mof.gov.cn/news/20060424
    1 参见[日]竹内宏著,彭晋璋译:《日本金融败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日]吉田和男著,范作申译:《金融大海啸--日本经济的重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第1版。
    1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关于信贷若干情况的检查和调查”,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管理司,第278页。
    2 引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北京国际金融论坛” 上的演讲,原载于2004年5月20日《金融时报》。转引自《中国金融年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224页。
    3 引自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载于《比较》第十六辑,吴敬琏主编,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页。
    1 中国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财政年鉴》(1998年),中国财政杂志社,1998年12月出版。
    2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表。
    1 引自王立生:“对乡镇企业积欠利息和亏损‘包袱'的处理意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7年第5期,转引自知网。
    2 引自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计财处,“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情况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8年第6朋,转引自中国知网。
    3 参见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计财处,“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情况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8年第6期,转引自中国知网。
    4 引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的演讲,原载于2004年5月20日《金融吋报》。转引自《中国金融年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224页。
    1 引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的演讲,原载于2004年5月20日《金融时报》,转引自《中国金融年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224页。
    2 摘自《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马经,“企业为什么逃废债?”第731页。
    3 国办发〔2001〕27号。
    1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3年),“专项贷款”篇第37页。
    2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2年),“专项贷款”篇第53页。
    3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第37页。
    4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第29页。
    5 在《中国金融年鉴》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里,1994-1999年,货币当局即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分别为728.3、680.1、685.7、171.0、103.8、101.5亿元。
    6 引自《中国金融年鉴》(1993年),“专项贷款”篇第37页。
    1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3年),“扶贫专项贷款”,第42页。
    1 “双保”是指质保、环保。
    1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7年),“信贷政策”篇,第33页。
    1 以后经常被称为“国十条”。
    2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信贷政策”篇,第29页。
    1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第31页。
    1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9年),“信贷政策”篇,第65页。
    1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2年),第296页。
    2 还款能力差的原因有:非经营性项目也安排了“拨改贷”;十年的“拨改贷”投资,国家主要投向了社会效益比较好的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国民经济亟待发展的行业和部门,而受价格影响,企业还款能力较弱,有些项目还款期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些项目则根本无力偿还贷款;“拼盘”项目多、影响“拨改贷”回收,即建设项目的投资是多元化的,有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债券投资、利用外资,企业还款时对于国家和银行的资金采取后还的态度;项目投产后达不到设计的生产能力,据调查,华东某省“七五”期间投产的92个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0%的项目不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其中15%的项目生产能力只发挥10%,其他省市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种情况。摘自《中国金融年鉴》(1992年),第296页。
    3 参见国发〔1995〕20号,1995年7月12日。这次转为国家资本金的“拨改贷”资金是指:经国务院批准,从1979年至1988年由财政(包括中央和地方)拨款改为贷款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将企业“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的试点范围是:(1)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每个城市推荐2个企业;(2) 参加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3) 国务院确定的试点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及其全资和控股的子企业。
    1 原来财政拨给工业、交通、商业等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约为一千二百亿元。参见《人民银行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报告》。
    2 根据国务院关于信贷实行差别利率的原则,今后对粮食、中药材、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民族手工艺品、小商品生产和知青集体企业,继续实行优惠利率;对采购农副产品贷款和商业一、二级批发企业经营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贷款,以及民政福利工厂和老苏区县办工业贷款,适当降低利率;对于国家经济政策限制发展的企业.对于同先进的大工业争原料、争能源的小企业和落后企业、要适当提高贷款利率。参见《人民银行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报告》。
    3 实行利改税以后,企业的财力将逐步增加,企业发展生产、扩大流通所需的流动资金,应当用自已积累的资金补充一部分。地方和部门用自筹资金新建工厂,在安排基建投资的同时,要安排一定自有流动资金。这样做,有利于控制自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企业积累了一些自有流动资金,可以具有一定的承担风险和处理意外损失的能力,对搞好经营是有利的。根据目前企业的利润分配办法,对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可区别情况采取不同办法:新建、扩建企业投产需要的流动资金,原则上哪一级安排基建投资的,由哪一级负责解决;关于基建竣工移交生产必须安排的机器设备的备品备件和工具模具所需流动资金,由基建投资中解决。在当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预算投资新建、扩建的企业,正式投产需要的流动资金,可以暂由银行贷款解决。地方、部门和企业用自筹资金建设的企业,必须自筹30%的自有流动资金,银行才给予贷款。合资联营企业按国家计委等单位(82)计基字878号文件规定,由合资联营各方按合资比例筹集和补充铺底的流动资金。按照集体企业办法征税的小型企业和实行固定比例征税的供销社、饮食服务等企业,留用的利润较多,其生产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应当按照集体企业的办法,自己补充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实行利润包干和承包的企业,从增长利润中留用的利润,较利改税的企业要多一些,应当在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中拿出10%-30%,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实行利改税的企业,应在留给企业支配的资金上,规定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金。考虑到现在留给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是原来的利润留成水平,企业按规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有困难的,可由当地财政、银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暂不补充或者少补充一些。留用利润增加较多的企业,仍应按规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对于按照国家规定应当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企业,如果有条件补充而不补充的,银行可采取加收利息等经济措施进行督促。参见《人民银行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报告》。
    4 在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前,企业要进行清仓利库和落实资金,井分别情况进行处理:一九八0年以前入库需要削价报废处理的机电产品和钢材,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抓紧处理;一九八0年以前其他遗留问题的资金损失,经清查核实并报经批准后,在国拨自有流动资金中核销;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以后入库的积压物资和积压商品,因报废、削价、改制而发生的损失,按照国务院国发[1982]146号文件的规定,从企业当年损益或有关资金中解决,不再冲销企业国拨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也不要长期挂帐。參见《人民银行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报告》。
    5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1年)“信贷资金财政化日益严重”,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信贷处,第514页。
    1 这种潜在性亏损和损失是指流动资产帐多实少或名有实无。
    1 “三家抬”是指建立企业工资预留帐户,继续实行地方财政贴息,企业主管部门调剂一部分资金,银行发放一部分工资性贷款的“三家抬”办法。这个办法成为银行支持困难企业职工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的重要依据,减少了以往由于缺乏标准而被迫发放大量没有还款保障的工资性贷款,维护了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同时也为解困工作做出了银行方面力所能及的贡献。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第31页。
    1 转引自http://bbs.people.com.cn/
    1 下面内容摘自谢平,“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货币监督与金融改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出版,第192-195页。
    1 这种情况在企业中也存在,“官本位”的企业家们不求企业的战略发展,但求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能够迎合政府对他们的考核,以便由今天的厂长变为明天的市长。这是企业亏损的又一深层次原因。
    1 参见John Dalton and Claudia Dziobek,Central Bank Losses and Experiences inSelected Countries,(?) 200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P/05/72,April 2005.
    2 南平人民银行周松柏、赖建华、宋斌:“略谈当前中央银行再贷款几个问题”,《福建金触》,1992年第11期,第8页。
    3 引自谢振华、朱忠贤,“中央银行再贷款管理探讨”,《金融与经济》1990年第7期,第26页。
    4 参见李纯杰,“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第51页。
    5 罗玉来、马斌,“论中央银行再贷款存在的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第144页。
    1 韦熙、李玓虹在2006年提到信用再贷款是中国央行形成不良再贷款的主要原因。参见韦熙、李玓虹,“论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货款的成因、防范和处置”,《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下半月刊。
    1 参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人民银行大事记”。
    2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5年)“再贴现业务”,第34页。
    3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1995年)“再贴现业务”,第34页。
    1 参见《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第9页。
    2 参见彭琼琳:“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AMC模式”,湖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6月,第13页。
    1 如“阿根廷曾被誉为拉丁美洲的粮仓,有丰富的能源、农业自然资源,向世界各国出口大量谷物、牛肉,但是,自从2001年陷入金融危机以来,阿根廷经济却呈现急剧恶化态势,出现了遍及全国的贫困、饥饿现象。由于货币贬值、银行瘫痪和存款冻结,爆发了波及全国的社会动荡骚乱,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几十人在警察镇压骚乱中丧生,社会经济困境导致了政局动荡不已,仅仅一个月内就连续更换了五位总统。从2001年12月,阿根廷的食品消费减少19%,2002年1月又减少了12%,阿根廷总统被迫宣布进入食品紧急状态。据阿根廷官方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从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大约150万阿根廷人加入到贫困大军,贫困人口上升到占其人口总数的42.6%。2002年下半年,尽管阿根廷政局动荡稍有缓和,但随着企业破产和失业大军猛增,失业率急剧上升到人口的四分之一,社会贫困人口仍继续迅速攀升,截至2002年10月,社会贫困人口比重已上升至57%,而且这种趋势还正在继续延续下去,预计2003年社会贫困率将突破60%。”引自杨斌:“从全球视角考察新自由主义的危害”,转引自http://blog.icxo.com 2004-10-19 22:38:11.717
    1 参见美国曼瑟·奧尔森著,苏长和、嵇飞译:《权利与繁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80-81页。
    2 “霍布斯曾就独裁专制政体这一特定情形,雄辩地论证了这个观点”。引自美国曼瑟·奥尔森著,苏长和、嵇飞译:《权利与繁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81-82页。
    1 2004年全国国有的法人中位数有107万个。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综合卷,第51页。
    2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第3页。
    1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45页。
    2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46页。
    3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47页。
    4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48页。
    5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48页。
    1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29页。
    2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29页。
    3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会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30页。
    4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30页。
    5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31页。
    6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33页。
    7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34页。
    1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66页。
    2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66页。
    3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68页。
    4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69页。
    5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70页。
    6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70页。
    1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71页。
    2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72页。
    3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73页。
    4 参见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74页。
    1 John Dalton and Claudia Dziobek,Central Bank Losses and Experiences inSelected Countries,(?) 200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P/05/72,April 2005.
    1 参见国家统计局网2006年统计数据。
    1 引自《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国企分红天经地义”2007年第22期。
    2 引自高路易、高伟彦、张春霖:“国企分红:分多少?分给谁?”《中国投资》,2006年第4期。在公司的股利分配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提出,由于股利支付可以经常使公司处于资本市场的监督之下,迫使管理者尽可能考虑投资者利益,从而降低代理成本,这部份代理成本的降低甚至超过因股利支付而增加的资本成本、税收成本、交易成本。
    1 引自邓聿文:“国企告別不缴红利时代”,《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3期。
    2 引自吴海民:“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理由、原则与制度设计”,《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8期。
    3 科技三项费用包括:指国家预算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财政部分的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
    4 2006的数据来源于齐中熙、肖敏:“2005年中国国有企业利润突破9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中新网,2006年2月24日。
    5 2007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网,“财政部:2006年中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一万亿”,2007年2月1日。
    1 引自齐中熙、肖敏,“2005年中国国有企业利润突破9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中新网,2006年2月24日。http://news.china.com
    2 引自中国新闻网,“财政部:2006年中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一万亿”,2007年2月1日。
    3 引自新华网,“2007年国企实现利润1.6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08年1月24日,转引自http://www.sasac.gov.cn
    1 参见周小川:“防止商业银行在改革后继续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的若干议题”,《中国金融》2004年第13期。
    1 引自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载于《比较》第16辑,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3页。
    2 参见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载于《比较》第16辑,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3页。
    1 引自左大培:《不许再卖--揭穿企业‘改制'的神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391页。
    2 郎咸平在“关于上市公司风险的讲话”中提到,1997年李东生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放权经营协议,MBO 成功后李东生的身价将达到12亿元。参见“郎咸平关于上市公司风险的讲话”。
    1 参见沈立人:“企业改革的误招:把亏损、微利企业以低价售给原经营者”.《内部文稿》,1998年第3期。
    2 参见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求是》,2007年第5期。
    1 参见蔡志刚:《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312-313页。
    1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1 2006年《公司法》规定,副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由总经理提名。
    2 我国在1993年通过的公司法和2005年10月通过的公司法中都没有关于股东之间公司契约的规定,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也没有关于股东之间契约的规定。
    3 参见张书芬、张震西:“公司法的重大缺失--公司契约”,《经济法争鸣》,符启林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
    4 参见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70页。
    1 引自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63-164页。
    1 参见邵道生:“‘把手'必须受到监督--要创造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原载《服务导报》,引自中国江苏网2004年1月31日。http://www.jschina.com.cn
    1 “退出”是指对公共机构的垄断地位,公众没有选择的权利。
    2 引自斯蒂格利茨,“信息与政府--论自由、知情权与公开讨论:透明度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五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第449页。
    3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即“国际透明组织”,简称TI,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国际性的民间组织。“透明国际”于1993年由德国人彼得·艾根创办,总部设在德国柏林,以推动全球反腐败运动为己任,今天已成为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目前已在120个国家成立了分会。它的研究结果经常被其他权威国际机构反复引用。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93282.htm
    4 参见 Price Waterhouse & Coopers.The Opacity Index.Downloaded from www.opacityindex.com,2001
    1 参见李宁:“余融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分析”,《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6期。
    2 引自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第270-271页。
    3 参见陈利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与模糊”,《世界经济》,2005年第2期。
    1 参见贾德奎:“货币政策透明度: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文献解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年9月25日。
    2 引自斯蒂格利茨:“信息与政府--论自由、知情权与公开讨论:透明度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五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第460页。
    1 参见姜兆军:“公务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月,第5页。
    2 参见喻志耀、韩圣:“财产申报法:防止以权谋私的根本举措”,《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0期。
    1 参见朱中原:“官员财产申报制度20年难产”,《中国改革》,2007年第12期。
    2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纪委等相关网站。转引自朱中原:“官员财产申报制度20年难产”,《中国改革》,2007年第12期。
    1 1995年秋,韩国国会议员朴其东向执政党揭发卢泰愚使用假名存有秘密资金。他不仅揭发了卢泰愚在1993年下台以前曾将4000亿韩元(约合5亿美元)分别以其他人名字存入银行,而且提供了其中一笔借用人的名字和账号、数额等证据。同年10月20日,韩国政府命令检察机关查处此事,21日韩国大检查厅传讯了银行界有关涉嫌人员,并会同韩国金融监督院进行查帐,众人虽承认违反了金融实名制,但却一口咬定这(?)一位知名人士在1993年实行金融实名制之前存入的,后未及时更改而已。10月23日,检察官在某涉案支行查找票据时,意外地发现了卢泰愚提款的签名。随后,检察机关加大了侦察力度,很快便查明了卢泰愚拥有秘密资金4600亿韩,资金来源于原5个企业集团的感谢费、国家大型工程承包酬谢金及新设事业特惠酬谢费等。如果不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卢泰愚的腐败案是不会暴露出来的。参见闻斋,“韩国借助金融实名制反腐败”,《党建》2004年第6期。
    2 参见李相文,“金融实名制”,《当代韩国》,1994年第1期。
    1 参见阎维杰:“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金融》2007年第3期。
    2 引自金融界网站。http://bank.jrj.com.cn/news/2008-01-05/
    1 参见阎维杰:“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金融》2007年第3期。
    2 《企业破产法》关于金融机构破产的规定: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井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第一百三十四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以该金融机构为被告或者被执行人的民事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3 2007年10月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删除了第十九章的企业破产清算程序。2008年4月1日后的企业破产清算案件只需要适用《企业破产法》,不再适用《民事诉讼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该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接管和机构重组依照有关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九条: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予以撤销。
    (?)《商业银行法》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接管的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被接管的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第六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接管终止:(一) 接管决定规定的期限届满或者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决定的接管延期届满;(二) 接管期限届满前,该商业银行已恢复正常经营能力;(三) 接管期限届满前,该商业银行被合并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第七十条 商业银行因吊销经营许可证被撇销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及时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清偿计划及时偿还存款本金和利息等债务。第七十一条 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商业银行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商业银行破产清算吋,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
    1 参见胡怀邦,“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迫在眉睫”,《中国金融家》,2006年第4期。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在2005年4月就提出信用档案具有防腐功能的观点。参见“任兴洲:信用档案防腐功能不可小视”,信用中国网站http://www.ccn86.com
    2 参见“商务部副部长: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要主抓三大机制”,人民日报2004年11月4日。转引自http://www.beelink.com/20041104/1716428.shtml
    1 参见Bensen,B.L.and Baden,J,198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vernmental Corruption:The Logic of Underground Government',Journal of Legal Studies,XIV(2)June,319-410.
    2 如中共中央党校的张文在2002年就撰文提出重典惩治腐败的观点。参见张文:“提高腐败成本,重典治腐惩贪”,《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195页。
    4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5 引自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61页。
    1 参见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2第1版,第160-169页。
    2 根据香港廉政公署防止贪污处处长陈志新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21世纪中国反腐败战略”研讨会上提供的材料,2001年4月。参见过勇:“经济转轨、制度与腐败--中国转轨期腐败蔓延原因的理论解释”,《反腐败研究》(杨夏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第六集,2007年1月,第83页。
    1 “2000年两组受惩处的党政干部数据:据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尉健行所作的报告,2000年1至11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经查结的案件中涉及县(处)级干部4146人,地(厅)级干部331人,省(部)级以上干部(不含军人)21人。而据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报告,2000年全国法院依法判处贪污、贿赂等犯罪分子中县(处)级公务人员350人,地(厅)级公务人员52人,省(部)级以上公务人员3人。从上述两级数据的对照可看出,党对干部的处理是纪律处分的多,真正绳之以法的少,以纪代法现象较为严重。”引自张文:“提高腐败成本,重典治腐惩贪”,《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 以上数据参见张文:“提高腐败成本,重典治腐惩贪”,《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 参见新华网,“京城商业贿赂第一案侦查历时近一年”,2006年8月4日。http://news.tom.com
    1.《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一),法律出版社,2002年。
    4.徐杰主编,《经济法概论》(修订第四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徐晓松:《国有企业法律治理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6.谢平、陆磊著:《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
    7.谢平:“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货币监督与金融改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
    8.黄嵩:《金融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解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2月。
    9.汤小青:《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信贷理论与信贷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7月。
    10.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综合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5月。
    1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第二产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5月。
    12.戴相龙:《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3.刘伟、高明华:《转型期的国有企业重组》,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14.耿明斋、李燕燕:《国有资本生存边界与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15.中国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财政年鉴》(1998年),中国财政杂志社,1998年12月。
    16.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谢平:《中国金融制度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9 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0月。
    20.胡冰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肖钢、刘澎湃:《金融决策与思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22.《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6年。
    23.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
    24.付一书主编:《中央银行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5.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6.过勇:“经济转轨、制度与腐败--中国转轨期腐败蔓延原因的理论解释”,《反腐败研究》(杨夏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第六集,2007年1月。
    27.左大培:《不许再卖--揭穿企业‘改制'的神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8.蔡志刚:《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9.张书芬、张震西:“公司法的重大缺失--公司契约”,《经济法争鸣》,符启林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
    30.辛念军:《经济增长中的金融效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金融“低”效率悖论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31.戴相龙、黄达主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10月。
    32.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33.易纲、海闻主编:《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3次印刷。
    34.陈燕:《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5.法律社:《新编金融法小全书》,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2006年9月第2次印刷。
    36.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7.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1年3月第4次印刷。
    2.美国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刘风良、吴汉洪翻译:《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3.美国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刘风良、吴汉洪翻译:《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4.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5.阿塞·刘易斯:《发展计划》,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6.[日]竹内宏著,彭晋璋译:《日本金融败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7.[日]吉田和男著,范作申译:《金融大海啸--日本经济的重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第1版。
    8.曼瑟·奧尔森著,苏长和、嵇飞译:《权利与繁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
    9.斯蒂格利茨:“信息与政府--论自由、知情权与公开讨论:透明度在公众尘活中的作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五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
    1.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求是》,2007年第5期。
    2.杨帆:“权力资本化”,《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3.李曙光:“国有资产立法需明确六大问题”,《中国改革》,2008年第1期。
    4.符启林:“经济法学的基础功能及对中国二元结构的调整”,《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
    5.时建中:“上市公司风险处置中行政干预的界限--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七条第二款及第九十二条”,《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1期。
    6.刘少军:“会计诚信浅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第12期。
    7.薛克鹏:“国家干预的法律分析”,《法学家》,2005年第2期。
    8.周小川在“2004·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的演讲,《金融时报》,2004年5月20日。
    9.沈爱华:“中央银行管家汇达登场,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变数开始”,《商务周刊》杂志,2005年8月20日。
    10.李利明:“建行香港上市盘点,国家累计投入超过4600亿元”,《经济观察报》,2005年10月23日。
    11.曾康霖:“中央银行不良资产何去何从”,《银行家》,2005年第10期。
    12.牛智敬:“国研中心调查报告称60%以上MBO不存在资产流失”,《第一财经闩报》,2006年4月24日。
    13.肖文发(江西省人民银行):“再贷款功能:偏差与矫正”,《上海金融》,1990年第10期。
    14.谢振华、朱忠贤:“中央银行再贷款管理探讨”,《金融与经济》,1990年第7期。
    15.李成:“中央银行再贴现与再贷款之比较”,《陕西金融》,1997年第5期,总第248期。
    16.邹节庆、吕跃平:“改革中央银行再贷款管理方法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7.贾信江、章莳安:“关于完善中央银行再贷款运行机制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8.郭世邦:“论中央银行再贷款的集中管理”,《金融研究》,1995年第8期。
    19.聂小明、魏频:“人民银行再贷款运作的缺陷与完善之构想”,《武汉金融高等专料学校学报》,1994年第1期。
    20.吴思孝;“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创新的思考”,《南方金融》,2005年第9期。
    21.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服务型'中央银行的职能定位与创新选择”,《武汉金融》,2007年第8期。
    22.周松柏、赖建华、宋斌:“略谈当前中央银行再贷款几个问题”,《福建金触》,1992年11期。
    23.李纯杰:“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24.罗玉来、马斌:“论中央银行再贷款存在的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5.韦熙、李玓虹:“论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货款的成因、防范和处置”,《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下半月刊。
    26.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载于《比较》第十六辑,吴敬琏主编,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7.于宁:“细解中央银行再贷款”,《财经》2005年第15期。
    28.王立生:“对乡镇企业积欠利息和亏损‘包袱'的处理意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7年第5期。
    29.梁德:“乡镇企业隐性亏损不容忽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7年第1期。
    30.陶旭、孙兰琴:“乡镇企业改制中的不规范行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江苏农村全融》,1998年第5期。
    31.张阳升:《当前中青年领导干部腐败的特征及其原因》,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1期。
    32.胡鞍钢:“腐败与社会不公--中国90年代后半期腐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与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3.李荣融、金碚、剧锦文、李萌:“国资委欲造‘完美'MBO”,《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16期。
    34.周小川:“防止商业银行在改革后继续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的若干议题”,《中国金融》,2004年第13期。
    35.周小川:“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道德风险”,《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
    36.谢平、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37.胡怀邦:“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迫在眉睫”,《中国金融家》,2006年第4期。
    38.阎维杰:“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金融》,2007年第3期。
    39.贾德奎:“货币政策透明度: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文献解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年9月25日。
    40.沈立人:“企业改革的误招:把亏损、微利企业以低价售给原经营者”,《内部文稿》,1998年第3期。
    41.贾壮:“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证券时报》,2007年10月11日。
    42.李宁:“金融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分析”,《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6期。
    43.喻志耀、韩圣:“财产申报法:防止以权谋私的根本举措”,《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0期。
    43.朱中原:“官员财产申报制度20年难产”,《中国改革》,2007年第12期。
    44.闻斋:“韩国借助金融实名制反腐败”,《党建》,2004年第6期。
    45.李相文:“金融实名制”,《当代韩国》,1994年第1期。
    46.高路易、高伟彦、张春霖:“国企分红:分多少?分给谁?”《中国投资》,2006年第4期。
    47.《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国企分红天经地义”,2007年第22期。
    48.邓聿文:“国企告别不缴红利时代”,《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3期。
    49.吴海民:“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理由、原则与制度设计”,《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8期。
    50.孔善广:“追问万亿国企利润”,《新青年·权衡》,2006年第10期(数字版)。
    51.易宪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必须转型”,《资本市场》,2005年第9期。
    52.王自力:“存款保险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银行家》,2007年第3期。
    53.人行大庆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信社票据置换后基层中央银行工作重点研究”,《黑龙江金融》,2005年第12期。
    54.黄纯忠:“农信社盈利不属实,经营仍然亏损?”《中国信息报》,2005年5月13日。
    55.荣刚、潘淑娟、杨晓蓉、徐绍文:“新一轮改制中的利益博弈均衡分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11期。
    56.闵一宗:“金融不良资产:人祸甚于天灾”,《检查风云》,2001年第9期。
    57.张文:“提高腐败成本,重典治腐惩贪”,《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8.万士荣:“我国中央银行不良再贷款的理论探讨”,《市场论坛》,2005年第12期。
    59.陈利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与模糊”,《世界经济》,2005年第2期
    60.邵道尘:“‘一把手'必须受到监督--要创造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原载《服务导报》,引自中国江苏网2004年1月13日。
    61.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稳定的政府成本与社会效益:滨州案例”,《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72.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稳定的政府成本与社会效益:滨州案例”,《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1.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05年6月2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中国审计报》,2005年6月29日。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2006年年报。
    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6年、2007年金融市场运行报告。
    4.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管理司,“关于信贷若干情况的检查和调查”,《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
    5.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计财处,“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情况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8年第6期。
    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有关情况的报告”,《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
    7.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东北三省企业逃废债情况的调查”,《中国金融年鉴》(2003)。
    1.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视角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2.姜兆军:“公务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月。
    3.郭建伟:“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角度的研究”,复旦大学的博士论文,2006年6月。
    4.吉松涛:“铸币税、货币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
    5.朱乾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6.彭琼琳:“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AMC模式”,湖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6月。
    7.张鹏飞:“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及防范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7月。
    8.马巧珍:“中国金融高管腐败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国家统计局网站
    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新华网
    5.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网站
    6.金时网
    7 乌有之乡网站
    9.中国税务网“遗产税专题”
    10.信用中国网站
    1.John Dalton and Claudia Dziobek,Central Bank Losses and Experiences inSelected Countries,(?) 2005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P/05/72,April 2005.
    2.Carl Johan Lindgen,Gillian Garcia,and Matthew I.Saal:Bank Soundness and MacroeconomicPolicy,IMF,p.57.
    3.Price Waterhouse & Coopers.The Opacity Index.Downloaded from www.opacityindex.com,2001
    4.Bensen,B· L·and Baden,J,198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vernmental Corruption:The Logic of Underground Govemment',Journal of Legal Studies,XIV(2)June,319-410.
    5.World Bank,〈China Reform of state-owed Enterprises〉June 21,1996
    1 摘自《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马经,“企业为什么逃废债?”第731页。
    2 原文章中有表格序号,为避免与笔者论文中的表格序号相混,所以按照笔者论文中的表格序号进行排序,表19、20、21的情况与表18相同。
    1 国办发〔2001〕27号。
    2 摘自《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关于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有关情况的报告”,第750页。
    1 摘自《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王玉玲、张星,第712页。
    1 摘自陶旭、孙兰琴,“乡镇企业改制中的不规范行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江苏农村金融》,1998年第5期,第17页。
    1 摘自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05年6月2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转引自《中国审计报》2005年6月29日。
    1 引自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求是》,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