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1早在1947年,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就提出电影比其它艺术门类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通过对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的详细解析,能够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集体欲望。因为电影首先是一种社会化产品,其次电影必须使观众达到想象中的满足。电影发展的历史其实始终在讲述一个主题:民族心态。
     好莱坞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工业规模生产、传播意识形态的工业体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发表的报告书指出,截止到20世纪末,排在美国出口第一位的是娱乐业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梦工厂”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生产商,美国电影作为畅销商品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意识形态工具。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被并称为19、20世纪的三大政治思潮。而保守主义是对自由主义传统的保守,作为对自由主义的制约力量与其相伴共生。与其他政治思潮相比,保守主义没有一个具有永恒的、实质性的价值目标,其指称千变万化难以总括。但总体而言,其政治理念(political ideology)可以总结如下:珍视传统的稳定性,珍视社会的自然秩序及人的道德规范。它是一种关于政府和社会应如何良性运作,一个好的社会又应如何塑造的信仰和价值观。2保守主义强调秩序和稳定,倾向于维持现状,反对大幅度和激进的变化。原因在于保守主义解释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性不完善、不稳定并且脆弱。人性的缺陷必须用稳定的政治制度来弥补。
     美国的国内政治是两党政治,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其背后的指引理念分别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美国当代保守主义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之后(思想运动、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其分支新保守主义掌握了美国的政治话语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内政,进而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
     如今保守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美国政治的边缘地带走入中心,与自由主义分庭抗礼。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守主义是美国理念、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看清美国的性格、美国的动作,研究保守主义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对美国保守主义的研究是随着对保守主义的总体关注而一同推进的,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学术厚度。320世纪90年代,对保守主义的研究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一度成为显学,对美国保守主义的研究也有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已有相关译著,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著书撰文推动对美国保守主义的介绍与研究工作。不同的学科在各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保守主义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探讨,如哲学保守主义、社会学保守主义、经济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国际政治学科的研究偏重的是后两者。国内国际政治学界对美国保守主义的研究看似很多,但大都是将保守主义的理念同外交政策相联系,偏重于将片断的史实和诠释——其中有很多是读者已经很熟悉的——重新加以组装。本文的研究试图结合社会学、比较文化和政治学三个学科的理论方法,以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批评等多种方法对美国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美国民族心态中的保守主义元素进行分析。在此,作者并非要否定以往研究的成果和重要性,相反,本文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解读保守主义的运作过程和作用方式,这恰恰是对以往成果的侧面证明。
     本文将选取美国主流影片,(历年奥斯卡奖获奖影片和卖座影片)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是如何通过电影加以表现和传播,美国主流电影是怎样执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对内部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构建,对外表现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软实力,和扩散其影响、构建其形象;观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愚弄、带着满足感、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这种结果——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影片中的自由主义不属于本文的主体讨论内容,只以映衬内容出现。
     美国主流电影(奥斯卡获奖片及当年最卖座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复合的意识形态,这种复合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复合体,就像中国太极图的阴阳鱼,互相映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还是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色彩,这与美国影片的制片人体系和奥斯卡评委的构成密不可分。
     作为大众文化的领军艺术形式,拥有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声像——的电影无疑是政治文化的利器,由它所传达的信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是文化旗帜的一个飘扬的角,文化也是意识形态传播最重要的媒介、是最柔软、最长久和最有效的方式,美国的政治理念和策略只是站在美国文化这个无形巨人阴影中的孩子,它由这个巨人牵引和指导,如果要研究美国而不流于皮毛就不能只看到站在前面的孩子,还要看到站在他身后的巨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政治策略中千变万化而不变的东西,还可以不跟随其亦步亦趋,而是从巨人的动作看孩子的动作,从中看到超前的东西。
     对于保守主义在美国社会和美国的外交所起到的强大的作用,国际政治的传统话语可以述说,电影研究的话语也可以述说,两条路径是平行的。而我努力做的就是做一个U型将这两条路径连接起来。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和美国社会中的保守主义既是镜像关系,又是深层关系,这种镜像是一种变形的镜像。电影中的保守主义是经过涂抹的、高于现实的、隐含于电影之中的。国际政治话语可以论证,电影话语也可以论证。我的论证是双向的论证,最终走向同一个汇合点。
     本文选取能够充分表现保守主义精神内涵的美国主流(关于主流的定义下文有专门介绍)电影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从而解释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如何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表达,无声地达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效,成功夺取到市民社会的领导权。在对电影文本进行的解析的过程中,本文通过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一切口,围绕美国电影所展现出来的阶级、种族、性别的差别深入理解当代美国的社会文化,从更广阔的角度通过美国文化工业的排头兵——好莱坞电影深入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
     本文从美国主流电影中选取《魔戒》、《撞车》、《人性的污点》、《通缉令》等重要影片作为主要分析文本,再以若干部影片进行辅助分析。这些影片或者是奥斯卡最佳影片,或者是卖座商业大片,《魔戒》和《撞车》为二者之重合。因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高票房大片,分别兼顾了精英和大众的倾向,而二者兼具则最有效地反映了占美国社会主流的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其余文本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有的遵循上述标准,也有的从一般电影中寻找保守主义元素,以兼顾论证的全面性。
     本文第一章概述了保守主义的内涵及文化渊源,美国保守主义的传统与历史经验及在美国的发展脉络,并阐释了美国保守主义与美国电影的内在有机联系。为了对保守主义与美国电影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明晰的说明,第二章对美国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进行了适当说明,并对保守主义与美国电影、自由主义与美国电影的镜像关系进行了比较。第二章的第二部分选取对应的美国电影文本,对美国主流电影中的保守主义的主要叙事模式进行了概括说明,为下面的文本细致说明进行了应有的铺垫。
     文章的第三、第四章进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分别选用美国电影《撞车》和《魔戒》等影片对带有鲜明的保守主义色彩的种族主义、父权秩序及帝国情结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也选用《断背山》、《人性的污点》、《米尔克》、《通缉令》、《间接伤害》等其它美国电影进行辅助分析。
     第五章对全文做出总结,从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的关系述及软实力与文化领导权,从文化的角度,战略的高度,研究当代的保守主义对美国政治、价值观所有可能产生的潜在的、持久的、有效的影响,从而为我们进行政治、文化博弈,制定对美大政方针,提供参考依据。
"The films of one country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is nation more directly than any other kinds of media arts." Siegfried Kracauer, a German film theorist, pointed out as early as 1947. A detailed analysis of films as popular culture could give us an insight into this nation'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motives and desires for two reasons: first of all, a film is one kind of socialized product; secondly, it must make the audience get satisfaction of their imagination. In fact, the history of film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talking about a theme: the national mentality.
     Hollywood is the first industrial system which produces and disseminates ideologies on an industrial-scale in human history.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pointed out in a report published in 1999 that US’s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i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have been ranked first in US’s exports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Dream Factory" , Hollywood , has become the largest U.S. exporter. The US’s motion picture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best-selling products, are also the best ideological tool.
     Conservatism and liberalism and socialism have been referred to as three trends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19th to 20th centuries. Keeping conservative to liberalist traditions and as constraint strength on liberalism, the conservatism produced in symbiotic relations with liberalism. Compared with other political ideas, conservatism does not have a constant, substantive value objective, and it’s difficult to sum up its ever-changing allegations. Overall, however, its political ideolog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o treasure the stability of tradition, cherish the natural order of society and people's moral standards. It is beliefs and values on how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operate healthily and how a good society should be shaped. Conservatism emphasizes order and stability, and tends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while opposes drastic and radical change. The reason lies in the original sin with which Conservatism interprets Christian, and it holds that human nature is imperfect, unstable and fragile. Defects in human nature must be made up for by a stable political system.
     US domestic politics is a two-party one in which the Democrats and the Republicans take turns in power with the guidelines of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respectively. Having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US’s conservatism (ideological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its branch, neo- conservatism , mastered the right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had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internal affairs and then on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after Conservatism developed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t has moved from the fringes of American politics into the center of it, and has rivaled the liberalism. Conservatism thoughts are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S’s ideal and spirit. If we hop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and the a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conservatism.
     Research on US’s conservat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develops with the overall concern about it and has accumulated considerable academic insights. The study of conservatism in China (include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became profound learning during the 1990s, and have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orks on US’s conservatism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scholars wrote books and articles to promote its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es.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their respective specific language environment had gone into the conservatism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philosophical, sociolog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mphasizes the latter two.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pheres appear to have much study on US’s conservatism, but most of them associate the idea of conservatism with foreign policy, and focus on regrouping the segments of facts and interpretation, many of which are already very familiar to the reader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lements of conservatism of the national mentality that are showed in the films by combining theoretical methods of three disciplines: sociology, comparative culture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by using a number of ways of psychoanalysis, ideological criticism etc.
     Here, the author is not to negate the resul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ntra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operation process and pattern of conservatism from another angle. This is precisely to prove the researches of the past from the sides.
     Based on the analyzing of American mainstream films (the Oscars and blockbuster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reveal how the conservatism—its political ideas and values—was manifested and disseminated via films, how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films play the role of ideology. Domestically they construct the social ideologies. Internationally they convey the soft power of the U.S., spreading its influence and building its image. Induced by these films, the audience accepts the conservatism without any reluctance. Liberalism conveyed by these films is also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only to set off the main topic.
     The ideology manifested by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films (the Oscars and blockbusters) is a compound of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just like the symbol of Tai chi, in which the two parts are indispensable, setting off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Still those films convey a strong color of conservatism due to the producers and the judging panel of the Oscars.
     As the leading form of mass culture and using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world -- video, the film is doubtlessly a sharp weapon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can achieve maximum effects with little effort in conveying information. Politics are one corner of the flying cultural flag. Culture,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 to disseminate ideologies, can be one of the most gentle, enduring, and effective form. American political ideas and strategies are just kid in the giant shadow of the invisible American culture. The kid is led and directed by the giant. To study America in depth one should not only see the kid but also see the giant behind him.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find the unchanging things among the changing political strategies. Rather than just following the political strategies, you can judge the kid in light of the giant, and find something that is in advance.
     Two ways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critical role that conservatism plays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diplomacy, and they are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rspective and the film study perspective. Both paths are parallel. W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do is to connect the parallel paths with a structure of“U”.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servatisms in American film and that in American society is one of the deep, distorted reflections. Conservatism in American films is decorated, implied, and above the reality. In this paper, using both paths to explain the conservatism, the author finally comes to conjoining point.
     While analyzing American fil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ervative ideology,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profoundly via class, ethnic and gender differences conveyed by the films. In other words,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American culture in a broad perspective, that is, the Hollywood films, the leading American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mainstream films such as“The Lord of the Rings”,“Crash”,“The Human Stain”, and“Wanted”, as well as other films. These films are either the Oscar best pictures or the blockbusters, or both. The Oscar best pictures and blockbusters respectively imply the tendencies of the elite and the common people. Films that are both the Oscar best pictures and blockbusters best reflect the mainstream conservative ideology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zing of mainstream films, other analyses are in certain random with some abiding by the above criterion, some finding the conservative elements in common films. By doing so, the author can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rgument.
     The connotation, cultural origins of Conservatism, and the tradi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Conservatism, with its development phase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Chapter 1. Meanwhile,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Conservatism and American film have been given an explanation in this chapter. In view of giving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nservatism and American film, the content of Chapter 2 has been unfolded for an appropriat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American Conservatism and liberal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ervatism and American film, liberalism and the screen-image relation of American film have been finished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pter 2, selected from those corresponding American film texts, has explained the main narrative pattern of American film, and foreshadowed the complete explanation of the next text.
     A meticulous text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hapter 3 and 4. In the two chapters, the conservatism racialism and patriarchal order and imperial feelings as displayed in those American films such as“Crash”, and“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the other American films, for example,“the Brokeback Mountain”,“The Human Stain”,“Milk”,“Wanted”,“Collateral Damage”etc, have been selected as some auxiliary analysis.
     The Chapter 5 i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of the whole thesis. This section has discussed its content from the relations of American film and Conservatism to the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leadership, and has studied all the contemporary conservatism's potential, lasting and effective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politics and values through the culture and strategy. Consequently the reference foundation would be got when we play game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make foreign policy related the USA.
引文
4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5同上。
    6刘杉:《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国外政治科学》,2009年第2期。
    7[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0页。
    8杨义:《中国叙事学及其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4/17, http://www.guoxue.com/ws/html/zuixinfabu/20031104/1847.html
    9[美]弗里德里克·杰姆逊著:《政治无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10同上,第11页。
    1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转引自刘立行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版,第42页。
    12好莱坞从广义讲,泛指整个美国电影工业;从狭义上讲,指好莱坞传统的八大电影公司。文中采用好莱坞的广义概念。
    1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转引自刘立行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版,第42页。
    12好莱坞从广义讲,泛指整个美国电影工业;从狭义上讲,指好莱坞传统的八大电影公司。文中采用好莱坞的广义概念。
    15陈旭光,苏涛:《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
    16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2页。
    17对保守主义的整体研究和梳理参见朱德米著:《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8 [美]S·弗-刘易斯著,刘北成译:《心理分析:电影与电视》,《世界电影》,1996年1月。
    19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20 http://www.ciadvertising.org/student_account/spring_01/adv391k/aromay/future/l.html
    21 Hebert McClosky & John Zaller, The American Etho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
    22 [英]休·塞西尔著:《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版,第3页。
    23刘军宁著:《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从哈耶克到中国》,《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
    24 [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3页。
    25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26 [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3页。
    27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7月,第132-136页。
    28[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2页。
    29 Rodney W. Kilcup Burke’s Historicism Joumal of modem History. 1977(4), p394-410.
    30 [英]休·塞西尔著:《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页。
    
    31易承志,朱晓鸣:《保守主义探源:对象、实质与启示》,《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32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35于歌著:《美国的本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36资中筠著:《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页。
    37王晓德:《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史学集刊》,1998年第2期。
    38 [美]马克思·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0页。
    39 [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中译本,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7年版,第3页。
    40 [美]奥尔森著:《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4页。
    41松尾文夫著:《拿枪的民主主义》,转引自于歌著:《美国的本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74页。
    42黄枝连:《美国203年》(上、下),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11月,第469页。
    43朱德米著:《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4页。
    44 Samuel P. Huntington,“Conservatism as an ideolog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I, No. 2, (1957. 6), pp.454-473.
    45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46麦迪逊语, [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40页。
    47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48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49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D 98 Multimedia Edition:“Conservatism”, 1998.
    50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2页。
    
    52张兹暑,宋秋娥:《美国两党制历史分期问题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0年第1期。
    53张兹暑著:《美国两党制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198页。
    54张兹暑,宋秋娥:《美国两党制历史分期问题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0年第1期;张兹暑著:《美国两党制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339页。
    55 Collier’s Encyclopedia (Volume7), New York: Macmillan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1979), pp.204-208.
    56 ibid.
    57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58同上,第52页。
    59435名众议院共和党候选人有330人在《与美利坚契约》上签名;契约的10项立法计划在民意中的支持率都高于60%。引自张立平:《论当代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4期。
    60同上。
    61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66页。
    62张帆:《鸽派背后的鹰派——谁在主导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世界知识》2008年第17期。
    63侯波:《美国政府的“新三架马车”》,《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5期。
    64侯波:《美国政府的“新三架马车”》,《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5期。
    65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王缉思,序言,第2
    66 Bernard Susser:《意识形态:一个概念的历史》黄岭峻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7同上。
    68 See Giovanni Sartori,“Politics, Ideology and Belief Syste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3, 1969, p.398.
    69季广茂著:《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71 See 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 1991, p. 1.
    72 See 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 1991, p. 28-30.
    73 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08.
    74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7-228页。
    75 [美]查尔斯?F?阿尔特曼:《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戴锦华译,何小正校,选自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第534页。
    76李奕明:第十六章《意识形态批评与电影》前言,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第682页。
    77[法]阿尔都塞著:《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1页。
    78胡克,姚晓濛:《电影:潜藏着意识形态的神话》,选自胡克,张卫,胡智峰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79郝大铮:《电影意识形态散论》,选自选自胡克,张卫,胡智峰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1页。
    84李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3页。
    85伍晓明著:《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载《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86郝大铮著:《电影意识形态散论》,选自胡克、张卫、胡智峰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1页。
    87 [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著,刘满贵、宋金品、尤舒、杨隽译:《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12页。
    88 http://q.yesky.com/group/quick/3_7991996_2.html
    89[美]路易斯?贾内梯著,胡尧之等译:《认识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
    90详细分析见戴锦华著:“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载《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91 [美]理查德?科利斯《阿甘眼中的世界》,《时代》周刊,1994年8月1日,第54页。转引自[美]J?海兰?旺著,吕奇莹译:《<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载《世界电影》,2001年第6期。
    92 [美]J?海兰?旺著,吕奇莹译:《<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世界电影》,2001年第6期。
    93同上
    94转引自严敏:《奥斯卡奖八十年》http://www.news365.com.cn/jy/200802/t20080224_1768536.htm
    95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3页。
    97严敏:《奥斯卡奖八十年》http://www.news365.com.cn/jy/200802/t20080224_1768536.htm
    
    98安小兰:《奥斯卡风云几度主流价值观依旧》http://jjckb.xinhuanet.com/gd/2007-03/16/content_40587.htm
    99“意象”是中西方美学本体论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它是主客观(意与象或情与景)统一的、充满审美意蕴
    100[法]伏尔泰著:《伏尔泰小说选》,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1页。
    101[美]麦隆·马格尼特著:《梦想与梦魇——60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4年版,内容提要。
    105 [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导言。
    106 [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3页。
    107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108贾磊磊著:《影像的传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109 [法]居伊·索尔曼著:《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10《1968,滚烫的影像志》,《看电影》2008年第4期,第87页。
    111Rebecca.E. Klatch, A feneration divided: the new left, the new right, and the 1960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1.
    11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政治无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114转引自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115参见沈旭辉著:《国际政治梦工厂:从电影看国际政治》,香港:上书局2007年版,第229-232页。
    116 [美]麦隆·马格尼特著:《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北京: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17同上,第11页。
    118同上,第29页。
    119沈旭辉著:《国际政治梦工厂:从电影看国际政治》,香港:上书局2007年版,第231页。
    120同上。
    121 [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导言。
    122 [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5-186页。
    
    125陈晓云:《美国电影: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神话》,《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
    126李晓岗: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反恐战争,《太平洋学报》2004年9月。
    127侯军著:《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序一,郑洞天著,第2页。
    128[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37页。
    129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页。
    130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比较分析详见李晓岗: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反恐战争,《太平洋学报》2004年9月。
    131 MaryG.Dietz,“Patriotism,”inTerenceBall,JamesFarrandRussellL.Hanson,eds.,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p.67.
    132See Seymour Martin Lipset, American Exceptionism: Doubled-edged Sword,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996.
    133Frederick Edwards,“The Religious Character of American Patriotism,”The Humanist Magazine, November/December 1982, p.22.
    134转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13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136李晓岗:《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反恐战争》,《太平洋学报》2004年9月。
    137 See Tony Smith and Lars Jarkko, National Pride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April 2001.
    138 CyberKnight:《做神难——漫画英雄分析报告》,《看电影》,2008年8月,第35页。
    139王宜文:《好莱坞与黑人电影》,《世界知识》,1997年,第4期。
    140 [美]埃里克·方纳著:《美国自由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0页。
    141转引自[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著:《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宋金品、尤舒、杨隽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1页。
    142 [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美国人:开拓历程》,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城出版,1987年版,第3页。
    143 [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著,阎振江等译:《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144 [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著:《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宋金品、尤舒、杨隽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7页。
    145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0-41页。
    146李月:《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3月。
    147 See Tom W. Smith,“Liberal and Conservative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World War Two,”http://www.icpsr.umich.edu/GSS99/reports/s-report/soc29.htm.
    148赵梅:《“选择权”与“生命权”——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149[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67页。
    150指电影元素的一种特定组构范式,它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美]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第108页。
    151美国电影中关于超级英雄的分析参见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艺术评论》,2004年11月。周小玲:《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6月。
    
    152徐娴:《拿什么拯救你,宝贝——评<百万宝贝>》,《电影》,2005年第6期。
    153 CyberKnight:《做神难——漫画英雄的分析报告》,《环球银幕》2008年第8期。
    
    154 Propp,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8.p21.
    155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157李晓岗: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反恐战争,《太平洋学报》2004年9月。
    158李广仓著:《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8页。
    159[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04页。
    160《西部神话》,《电影世界——影迷》,2007年6月,第1页。
    16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遥远的目光》,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162将自己所处的社会集团视为优越并理应享有特权并以此评价其他社会集团。
    163[法]马尔塞·埃纳夫:《列维-斯特劳斯传》,转引自《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前言,米歇尔·伊扎尔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6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65张立平:《奥巴马的政治海啸》,《世界知识》,2008年第22期。
    166汪翔:《2009年美国总统攻坚战》,《畅销书摘》2008年12期。
    167牛冲:《<撞车>的背后》,《电影文学》2008年第20期。
    168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170刘绍贤:《欧美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171 Conner, Paul. Benjamin Franklin and His New American Order. [M]. New York. 1965.69-79.
    172郭九林,马威:《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分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
    173 Schlesinger, Arthur Jr. 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 1986.15.
    174郭九林,马威:《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分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
    175邓蜀生:《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几点思考》,《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第35页。
    176随新民:《美国种族关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
    177[法]居伊·索尔曼著:《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78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2-43页。
    179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180乔纳森:《奥巴马的肤色与美国大选》http://www.booker.com.cn/GB/69360/8087012.html
    181[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页。
    182汪翔:《2009年美国总统攻坚战》,《畅销书摘》2008年12期。
    183任东来:《如今在美国究竟谁歧视谁?——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1978)》,http://hi.baidu.com/ellery_sun/blog/item/a35ac652fc50960a0df3e341.html
    185任东来:《如今在美国究竟谁歧视谁?——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1978)》,http://hi.baidu.com/ellery_sun/blog/item/a35ac652fc50960a0df3e341.html
    186同上
    188[法]弗朗兹·法农著:《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189[法]居伊·索尔曼著:《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190[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91转引自郗雪蓉,张殷龙:《无意识的种族主义——从美国的种族关系史和法理的角度剖析<最蓝的眼睛>
    192[美]迈克尔·穆尔著:《愚蠢的白人》,周遵友,张允,李稚阳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5-36页。
    195http://www.verycd.com/topics/19125/
    196http://bbs.the3the3.com/thread-28922-1-1.html
    200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名片,电影围绕一个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的谋杀案,当事人、旁观者每个人都有一段叙述,但每段叙述都不同,相互之间也无从印证真伪。
    20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7页。
    202姬虹:《9·11后四年间:阿裔美国人可安好?》,《世界知识》,2005年第18期。
    206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207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208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和自然规律后就不再感受世事,任由自然规律来支配世界。
    209[法]居伊·索尔曼著:《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210[法]居伊·索尔曼著:《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211伍莉萍:《对影片<断背山>意义的几点探讨》,《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
    212朱美虹:《断背山》提名容易得奖难,http://www.jfdaily.com
    213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剧情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歌曲四项大奖;第11届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第59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美国导演工会年度最佳导演奖;美国spirit精神奖(2006年度)最佳导演奖等。
    214 1969年,美国警察又一次搜查了纽约城的石墙酒吧。这次事件使同性恋者认为只有他们是性自由的牺牲者,这次搜查引发了两天的骚乱,这成了同性恋解放与权利运动的萌芽。“石墙事件”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这次事件中,第一次有同性恋者拒绝警方的逮捕。在这次爆发之前酝酿的同性恋反抗力量不再隐藏起来了,这次事件后又很多的组织建立起来。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相似的组织在全球包括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继建立。因“石墙事件”发生在6月,6月被全球同性恋者视为同性恋自豪日庆典的一个月份。
    215程巍著:《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16[法]《电影手册》编辑部著:《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选自克里斯汀·麦茨等著,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17刘昕亭:《断背山在哪里?——意识形态批评视野中的<断背山>》电影文学,2007年1月下。
    218随新民:《美国种族关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
    219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第187-188页;转引自[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02页。
    220[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07,132页。
    221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222 Jill Laurence,”Experts: Voter Turnout Could Be‘Unprecedented’,”USA Today, November 4, 2008.
    223 T·K·奥门:《种族、族群和阶级:对三者交互关系的分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年,第1期。
    224“Don’t talk me that”(少废话)是黑人的讲话方式,“Don’t talk to me about that”(别说这种话)是白人的讲话方式。
    225 Ernest Gellner :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P.121.
    22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126页。
    228Anthony D. Smith:“The Ethnic Sources of Nationalism,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8
    229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欧洲》,1996年,第6期。
    230T·K·奥门:《种族、族群和阶级:对三者交互关系的分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年,第1期。
    231同上。
    232http://news.hexun.com/2008-02-13/103595653.html
    233Conne Cass,“Exit Poll: Obama Wins Women, Blacks, Hispanics,”A P dispatch, November 5, 2008.
    23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第101页。
    237[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等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3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第255页。
    239转引自杨宁:《<指环王>与“中土”神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3月。
    240Schmidt, Alvin J. The Menace of Multiculturalism: Trojan Horsein America [M].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7.15.
    241转引自张国庆:《奥巴马Vs麦凯恩——谁将创造历史》,《世界知识画报》2008年11月。
    242朱世达著:《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43转引自朱世达:《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美国研究》,2008年第4期。
    244“奥巴马现象”,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7227423.html.
    245 Garry Wills,“Two Speeches on Race,”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y 1, 2008, pp. 4-5.
    246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247乔纳森:《奥巴马的肤色与美国大选》http://www.booker.com.cn/GB/69360/8087012.html
    248[英]伊恩·普莱尔著:《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经雷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17页。
    249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3页。
    2501967年,德堡的《奇观社会》问世,这一理论描述了一个用形象、商品和戏剧性事件组织起来的媒体和消费社会。
    251陈红梅:《意识形态话语与奇观呈现——从<泰坦尼克号>到<红河谷>》,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7月。
    25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1页。
    253盖·德堡:《奇观社会》第18节,转引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页。
    254朱靖江:《<魔戒>:海市蜃楼般的乡愁》,《新闻周刊》,2004年9月。
    255弗莱:《批评的解剖》,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政治无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256弗莱:《批评的解剖》,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政治无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257参见[俄]奥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内依主编:《简明美学辞典》,1982年,知识出版社。
    258美国电影有许多类型:叙事片(史诗、人物、事件、荒诞、哲理)战争片、西部片、科幻片、伦理片、警匪片、悬念片、恐怖/惊悚片、喜剧片、动作片、歌舞和卡通片。但现在的电影已经很难由某种单一的形式独立构成,现实中我们常看到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并存于一部影片中:警匪、悬念和恐怖片,如《沉默的羔羊》;警匪与动作片,如《生死时速》、《血溅13号警署》;科幻、恐怖与动作片,如《异形》、《星河舰队》;歌舞与喜剧片,如《出水芙蓉》科幻、动作、史诗叙事,如《魔戒》等等。
    259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艺术评论》,2004年11月。
    260本段在写作过程中整理发表,见《电影的力量——电影与人文关怀》,《学习时报》,2009年3月15日。
    261C S Lewis认为《魔戒》是不带讽喻色彩的神话;Orville Prescott认为《魔戒》是失败的魔幻传奇;《泰晤士文学增刊》认为它是歌颂勇气的散文史诗(prose epic)。See Jane Chance.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Mythology of Power [M].New York: Pal grave Macmillan, 2003, 14.
    262罗晓燕:《论<魔戒>中的神话及文化底蕴》,《电影文学》,2007年第12期。
    263见李英:《<魔戒>:盎格鲁·撒克逊神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64赵佃民,李秀才:《神话、史诗与历史意识》《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65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266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转引自刘立行:《电影理论与批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版,第42页。
    267朱其:《帝国的复活:好莱坞科幻战争中的帝国意识——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
    268钟文范:《战后初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第23页。
    269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270王联合:《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4期,第38页。
    271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272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77页。
    273约翰逊总统1965年在霍华德大学演讲,http://fxylib.znufe.edu.cn/new/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2
    274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275 Irving Kristol,“What is a Neo-Conservative?”Newsweek, January 19, 1976, p.87.
    
    276王连合:《施特劳斯与美国新保守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277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278Charles Krauthammer,“The Bush Doctrines”, Weekly Standard, June 4, 2001.
    279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280同上,第107页。
    282[美]迈克尔·H·亨特著,褚律元译:《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28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36页。
    284Louis Brandeis, address, Faneuil Hall, Boston, July 4, 1915, in Solomon Goldman, ed., The Words of Justice Brandeis(New York: Henry Schuman, 1953), p.29.
    285李英:《<魔戒>:盎格鲁·撒克逊神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86同上。
    287李玉花:《魔戒》回归与超越,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288汤定九:《托尔金<魔戒>的文化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289何平著:《欧洲文化与国际关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90 A·Kroeber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vol.47,no.1,1952,181.
    291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292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293 Krauthammer,“The Lonely Supper Power,”The New Republic, July 29, 1991, pp.23-27.
    294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251页。
    295[美]兹比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6张西明著:《新美利坚帝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页。
    297郭长刚:《美国:复活“罗马帝国”》,《理论参考》,2003年第2期。
    298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第15页。
    299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代序,第3页。
    
    300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代序,第8-9页。
    301悉尼·胡克著:《历史中的英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8页。
    302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代序,第10页。
    303同上,303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第10页。
    30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政治无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305[美]列奥?施特劳斯著:《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6页。
    306[美]列奥?施特劳斯著:《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
    134页。注:普罗斯比罗是主人,卡利班是其仆人,均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人物。转引自姜奇平:《新罗马的死魂灵――谈新保守主义与帝国盛衰之道》,《互联网周刊》,2003年第3期。http://www.blogchina.com/authorEdit/articleCommentAll.php?id=6592
    307[加]莎蒂亚·B·德鲁里著,刘华等译,刘擎译校:《列奥·施特劳斯与美国右派》,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9页。
    308张睿壮:《保守主义的渊源及其在美国的演进》,《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1期。
    309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界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学科卷。
    310本部分内容在写作过程中集结成《美国电影中的政治无意识——解析<通缉令中>的天定命运》发表于《电影文学》,2009年2月下。
    312[美]布拉福德·泊金斯著:《共和制帝国的创建》,收录于孔华润编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82。
    313[美]埃里克·方纳著:《美国自由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22-123页。
    314同上,第86页。
    315姜琳著:《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316同上,第33页。
    318彭文民,封永平:《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学说的解读》,《求索》,2007年第8期。
    3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7b218101009i8b.html
    320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321“9·11”事件后,为了防止类似的恐怖袭击的发生,美国政府以保障国土安全和反恐为名颁布了《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即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修改了《外国情报监视法》(The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即FLSA)。
    322[加]莎蒂亚·B·德鲁里著,刘华等译,刘擎译校:《列奥·施特劳斯与美国右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323朱其:《帝国的复活:好莱坞科幻战争中的帝国意识——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Ⅲ>,《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
    325罗纳德·里根:“关于接受美国共和党总统提名的评论”,1984年8月23日,见《说出我的想法》,第204页。转引自[美]斯蒂芬·普林斯:《冷战思维下的好莱坞电影》,载[法]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著,吴琼编:《凝视的快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326钱乘旦主编:《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327Norman Podhoretz, How to Win World WarⅣ, Commentary, February 2002, pp.19.
    328Victor Davis Hanson, The Longest War, American Heritage, Feb/march 2002, pp.36-48.
    329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界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学科卷。
    330沈旭辉著:《国际政治梦工厂:从电影看国际政治》,香港:上书局2007年版,第23页。
    331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杰等译:《美学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6-27页。
    332欧阳洁著:《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333李银河著:《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334[意]鲁伊基·肇嘉著:《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335同上,第154-155页。
    338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339[美]玛丽安·多恩:《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收录于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53页。
    340[英]休·索海姆著:《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艾晓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6页。
    341[英]休·索海姆著:《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艾晓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342Laura Mulvey 1989 a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14-26.
    343转引自[英]休·索海姆著:《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艾晓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344 Laura Mulvey 1989 a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16.
    345 ibid.p.19.
    347 [英]吉尔·内姆斯:《女性和电影》,李二仕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48杨远婴著:《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序言》,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页。
    349车文博著:《意识与无意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0页。
    350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心理的获得不仅存在,而且范围广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说,认定心理过程全都在无意识的系统掌控之中。无意识大多起源于认定自然需要和本能冲动,即“力比多”。所谓“力比多”,就“性力”,是人的本能的驱动力,这些通常是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总是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它总处于受压抑的状态中。
    351车文博著:《意识与无意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0页。
    352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始意向(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记忆痕迹,他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伤过程的凝结。”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世代相传,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种族的集体的共同记忆,深藏在人们心底。它是先天生物基础与后天反应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类似本能的精神现象。类似本能是因为它确与生物本能相关,带有预定的属于先天的性质,具有“集体”的特点;它不是本能,是因为它是在一种生物本能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精神现象。
    353胡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354[德]恩格斯著:《致梅林的一封信》,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4页。
    355李广仓著:《论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批评理论》,《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356同上。
    363[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364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年第6期。
    365参见《戒指的文化史》,浜本隆志著,转引自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年第6期。
    366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年第6期。
    367参见《大母神—原型分析》,埃利希?诺伊曼著。转引自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年第6期。
    368 [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等译:《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369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44页。
    372参见《女巫—撒旦的情人》,米歇尔?萨曼著;《女巫与巫术》,玛格丽特?默里著;《人类酷刑史》,布莱恩?因斯著;《魔鬼的历史》,罗贝尔?穆尚布莱著;《魔法的故事》,德?帕克、朱?帕克著。转引自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年第6期。
    373[英]休·索海姆著:《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艾晓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374[英]托尔金著:《魔戒:王者无敌》,汤定九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375[英]托尔金著:《魔戒:王者无敌》,汤定九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376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377参见[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韦清琦译:《珀涅罗珀记》,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378戴锦华著:《电影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379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年第6期。
    380一名叫罗德尼·金的失业黑人因超速驾驶被四名白人警察拦截,并野蛮殴打,后引起强烈反响。出人意料的是四名警察最终被裁定无罪。审讯结果公布的当晚,洛杉矶中南黑人和西班牙裔聚居区发生了纵火、抢劫等严重暴乱行为,暴乱持续到第二天。布什下令海军陆战队维持秩序。这是自1965年瓦茨暴乱以来最为严重的异常种族暴乱。
    381精明能干的高收入职业单身女性,未婚生子,独立抚养。
    382[美]J?海兰?旺著,吕奇莹译:《<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载《世界电影》,2001年第6期。
    383[法]居伊·索尔曼著:《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84[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385马继明:《论好莱坞类型影片的拯救意识》,《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
    386章慧霞:《魔幻重现——哈利与指环王》,《电影》,2002年第6期。
    387邓嘉宛:《魔戒与托尔金的中土世界》,载《联合副刊》,2004年1月6日。
    388李英:《<魔戒>:盎格鲁?撒克逊神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389[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11页。
    390同上,第9页。
    391旧约全书,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94年版,第15页。
    392[英]埃德蒙?伯克著,何兆武等译:《法国革命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15页。
    393Cited in Herbert McColsky &John Zaller, The American Etho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95.
    394陈刚:《罪感与救赎——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及其嬗变》,《江海学刊》1995年6月。
    
    395陈刚:《罪感与救赎——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及其嬗变》,《江海学刊》1995年6月。
    396[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版,第25页。
    397[英]托尔金著:《魔戒2?双塔奇兵》,姚锦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年,第248页。
    398[英]托尔金著,姚锦榕译:《魔戒3?王者无敌》,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年,第244页。
    399[英]埃德蒙?伯克著,何兆武等译:《法国革命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5页。
    400[苏]巴赫金著:《巴赫金全集》,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359页。
    401高路:《从当代魔幻电影看东西方文化传输的逆差》,《电影文学》,2009年第1期。
    403[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404[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406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407 Propp,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8.p21.
    408李广仓著:《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与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409李广仓著:《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与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410[英]托尔金著,郭少波等译:《魔戒·再版前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11[英]托尔金著,郭少波等译:《魔戒·再版前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12李英:《<魔戒>:盎格鲁?撒克逊神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413陈韵琳:《魔戒作品的信仰内涵》,.
    
    414李为祎:《幻构人类心灵之镜——<魔戒>的文化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415李玉花:《魔戒》回归与超越,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416李艳霞:《尊重不完善——谈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人性观》,《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12期。
    418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像的能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19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0页。
    420 [俄]谢·卡拉—穆尔扎著,徐昌翰等译:《论意识操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421同上,第42页。
    422 [俄]谢·卡拉—穆尔扎著,徐昌翰等译:《论意识操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423 [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6页。
    424 [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425转引自张宇燕,高程:《精英主导、集团政治与美国行为》,《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6期。
    426 [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427转引自张宇燕,高程:《精英主导、集团政治与美国行为》,《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6期。
    428张宇燕,高程:《精英主导、集团政治与美国行为》,《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6期。
    429 [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430 [美]威廉·富布莱特著:《帝国的代价》,吴永和,袁明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431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英文版前言。
    432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2页。
    433俞可平著:《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434[英]大卫?普特南著,李欣、盛希、李曼江、周南译:《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版,第33页。
    435[美]Tim Bywater and Thomas Sobchack著,李显立译:《电影批评面面观》,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84页。
    436 [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437 Craig Owens: Beyond Recognition:Representation,Power and Culture,ed.Scot Bryson, Barbara Kruger, Lynne Tillman and Jane Weinstock, (Berkeley:UCP,1992),pp.260.
    438苏耕欣:《意识形态的诱惑——评里查逊与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国外文学》,2002年第4期。
    439 [英]大卫·普特南著,李欣、盛希、李曼江、周南译:《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第182页。
    440同上,第178页。
    441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1/12/21/000223953.shtml
    442本部分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发表于《好莱坞与软权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7月。
    443同上
    444 Tim O’sullivan, J. Hartley, D. Saunders, M. Montagomery, J. Fiske,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rdge, 1994, p.134.
    445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年8月,第1版。第235页。
    446转引自王凤才著:《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447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选自葛兰西著:《狱中札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期。
    448李佩环著:《西方文化霸权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449 Joseph S. Nye :“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 New York Time, January 3, 2000.
    450参见[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著,刘满贵等译:《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引言。
    451[美]约翰·耶马著:《世界的美国化》转引自刘国超:《试论政府在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中的作用》,中国文化市场网http://www.ccm.gov.cn/ccmdprp/show.php?m=20&k=24&ID=416
    452克里·西格雷夫:《美国电影在海外:好莱坞对世界电影银幕的统治》转引自[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著,刘满贵、宋金品、尤舒、杨隽译:《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6页。
    453 Ben J. Wattenberg: Neo-Manifest Destinarianism; America’s Purpose, p. 110.
    454 ibid.
    455好莱坞六七十年代著名影星。
    456 [美]托比·米勒著,蔡如一译:《好莱坞与世界》,载《电影艺术》,2003年第3期。
    457刘伟胜著:《文化霸权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458 See Peter Graham: The New Wave Lodon. Secker and Warburg 1968 p.142-143.
    459 [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460马克思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1)刘立行著.《电影理论与批评》[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版.
    (2)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李奕明:第十六章《意识形态批评与电影》前言,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胡克,张卫,胡智峰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
    (5)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朱德米.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7)姜琳.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黄枝连.美国203年(上、下)[C].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9)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C].上海:三联书店,2000.
    (10)于歌.美国的本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1)崔永禄,孙毅兵.美国总统演讲集萃[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薛涌.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的政治走向[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周黎明.莎乐美的七层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5)李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6)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余万里著.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18)胡克,姚晓濛.电影:潜藏着意识形态的神话[A].胡克,张卫,胡智峰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郝大铮.电影意识形态散论[A].胡克、张卫、胡智峰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20)戴锦华.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A].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徐志祥.《影视艺术论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2)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3)胡克,游飞.美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4)朱维芳.英语电影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5)高鑫.影视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6)叶莉.英语电影电视剧欣赏[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7)刘建飞.政治文化与21世纪中美日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8)王缉思总主编,牛军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C].新世界出版社,2007.
    (29)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0)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1)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33)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4)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
    (35)沈旭辉.国际政治梦工厂:从电影看国际政治[M].香港:上书局2007.
    (36)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8)刘绍贤.欧美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9)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0)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1)何平.欧洲文化与国际关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2)张西明.新美利坚帝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3)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4)陈平原著.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45)钱乘旦.美国的新保守主义[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6)欧阳洁.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47)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8)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9)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0)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2)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3)鲁小鹏.文化·镜像·诗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4)郝建.硬作狂欢[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55)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2)[美]弗?杰姆逊.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英]休·塞西尔.保守主义[M].杜汝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4)[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第80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法]埃里克?洛朗.布什的秘密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8)[美]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刚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9)[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M].赵一凡译,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7年版.
    (10)[美]奥尔森著.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埃里克?方纳,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2)[美]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C].上海:三联书店,1987.
    (13)[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C].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7.
    (14)[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法]阿尔都塞,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6)[英]大卫?普特南,李欣、盛希、李曼江、周南译.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
    (17)[加拿大]马修?弗雷泽,刘满贵、宋金品、尤舒、杨隽译.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8)[美]路易斯?贾内梯,胡尧之等译.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9)[美]迈克尔?穆尔,周遵友等译.愚蠢的白人[M].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0)[法]伏尔泰,傅雷译.伏尔泰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1)[美]麦隆?马格尼特.梦想与梦魇——60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4.
    (22)[法]居伊?索尔曼著,王新连译.美国制造——在文明与现实之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3)[英]特伦斯?霍克斯,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4)[法]托克维尔,高牧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5)[美]塞缪尔?亨廷顿,程克雄译.我们是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26)[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7)[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阎振江等译.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8)[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遥远的目光[M].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9)[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2)[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潘嘉玢、刘瑞祥译,朱树飏校.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3)[英]伊恩?普莱尔,经雷译.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俄]奥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内依主编:《简明美学辞典》,1982年,知识出版社.
    (35)[美]迈克尔?H?亨特著,褚律元译.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6)[美]兹比涅夫?布热津斯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7)[美]列奥?施特劳斯,彭刚译.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8)[加]莎蒂亚?B?德鲁里,刘华等译,刘擎译校.列奥?施特劳斯与美国右派[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
    (39)[美]孔华润,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0)[法]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 德勒兹等著,吴琼编.凝视的快感[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1)[英]特里·伊格尔顿,王杰等译.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2)[意]鲁伊基·肇嘉,张敏等译,申荷永校.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3)[英]休·索海姆,艾晓明等译.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4)[德]恩格斯.致梅林的一封信[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39),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5)[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英]托尔金,汤定九译.魔戒:王者无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7)[古罗马]奥古斯丁,周士良译.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8)[英]埃德蒙·伯克,何兆武等译.法国革命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9)旧约全书,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4.
    (50)[英]托尔金,姚锦榕译.魔戒2 双塔奇兵[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
    (51)[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C].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52)[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53)[意]维柯,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4)[俄]谢·卡拉—穆尔扎,徐昌翰等译.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5)[法]古斯塔夫·勒旁,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6)[美]威廉·富布莱特,吴永和,袁明华译.帝国的代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57)[美]托比·米勒,蔡如一译.好莱坞与世界[J].电影艺术,2003.
    (58)[美]威廉·亨利,胡利平译.为精英主义辩护[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59)[美]迪克斯坦(Dikcstein,M.),方晓光译.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60)[美]J.海兰·旺著,吕奇莹译.<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J].世界电影,2001.
    (61)[美]玛丽安·多恩.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A].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6.
    (62)[英]吉尔·内姆斯,李二仕译.女性和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1.
    (63)Bernard Susser,黄岭峻译.意识形态:一个概念的历史[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64)[美]查尔斯·F·阿尔特曼,戴锦华译,何小正校.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A].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
    (65)[美]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M].甄春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66)[美]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高祖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等.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68)[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 等.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
    (69)[美]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M].陈德民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0)[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1)[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 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3)[西]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5)[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6)[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7)[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8)[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兹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9)[美]威廉·内斯特.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M].姚远,汪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0)[法]梅尔基奥尔·博奈,周行译.镜像的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1)[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上海: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
    (82)[美]尼克拉斯·卢曼著,瞿铁鹏译.权力[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83)[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4)[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5)[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86)[英]阿诺尔·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87)[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M].新华出版社,1997.
    (88)罗伯特·杰维斯,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9)[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0)[英]卡莱尔,张志民、段忠桥译.论英雄和英雄崇拜[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91)[美]米尔斯,周晓虹译.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2)(美)艾本斯坦·J.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3)[美]哈尔珀[英]克拉克,邵崇忠等译.美国为什么单干?:美国新保守主义派与全球秩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
    (94) [美]萨克文·伯科维奇,孙宏主译.剑桥美国文学史[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5)[美]本尼迪克?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1)郝雨凡.“9 11”事件与美国保守主义[J].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
    (2)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3)刘杉.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J].国外政治科学,2009年第2期.
    (4)陈旭光,苏涛.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J].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
    (5)刘军宁.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从哈耶克到中国[J].开放时代,1998.4.
    (6)易承志,朱晓鸣.保守主义探源:对象、实质与启示[J].东南学术,2006,4.
    (7)郝雨凡.“9 11”事件与美国保守主义[J].美国研究,2002,2.
    (8)王晓德.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J].史学集刊,1998,2.
    (9)张兹暑,宋秋娥.美国两党制历史分期问题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0,1.
    (10)张立平.论当代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J].太平洋学报,2002,4.
    (11)张帆.鸽派背后的鹰派——谁在主导奥巴马的外交政策[J].世界知识,2008, 17.
    (12)侯波.美国政府的“新三架马车”[J].南方人物周刊,2008, 35.
    (13)伍晓明.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J].文学评论,1988,2.
    (14)1968,滚烫的影像志[J].看电影,2008,4.
    (15)陈晓云.美国电影: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神话[J].当代电影,1998,2.
    (16)李晓岗.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反恐战争[J].太平洋学报,2004,9.
    (17)CyberKnight.做神难——漫画英雄分析报告[J].看电影,2008,8.
    (18)王宜文.好莱坞与黑人电影[J].世界知识,1997,4.
    (19)李月.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J].柳州师专学报,1999,3.
    (20)赵梅.“选择权”与“生命权”——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J].美国研究,1997,4.
    (21)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J].艺术评论,2004,11.
    (22)周小玲.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6.
    (23)徐娴.拿什么拯救你,宝贝——评<百万宝贝>[J].电影,2005,6.
    (24)张立平.奥巴马的政治海啸[J].世界知识,2008,22.
    (25)汪翔.2009年美国总统攻坚战[J].畅销书摘,2008,12.
    (26)牛冲.<撞车>的背后[J].电影文学,2008,20.
    (27)郭九林,马威.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2.
    (28)邓蜀生.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几点思考[J].世界历史,1998,1.
    (29)随新民.美国种族关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4.
    (30)转引自郗雪蓉,张殷龙.无意识的种族主义——从美国的种族关系史和法理的角度剖析<最蓝的眼睛>的主题[J].世纪桥,2008,4期.
    (31)刘象愚.法农与后殖民主义[J].外国文学,1999,1.
    (32)姬虹.9 11后四年间:阿裔美国人可安好?[J].世界知识,2005,18.
    (33)伍莉萍.对影片<断背山>意义的几点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4.
    (34)刘昕亭.断背山在哪里?——意识形态批评视野中的<断背山>[J].电影文学,2007,1.
    (35)T·K·奥门.种族、族群和阶级:对三者交互关系的分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1.
    (36)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J].欧洲,1996,6.
    (37)郝时远.民族认同危机还是民族主义宣示?——亨廷顿<我们是谁>一书中的族际政治理论困境[J].世界民族,2005,3.
    (38)杨宁.<指环王>与“中土”神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
    (39)张国庆.奥巴马Vs麦凯恩——谁将创造历史[J].世界知识画报,2008,11.
    (40)朱世达.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J].美国研究,2008,4.
    (41)陈红梅.意识形态话语与奇观呈现——从<泰坦尼克号>到<红河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42)朱靖江.<魔戒>:海市蜃楼般的乡愁[J].新闻周刊,2004,9.
    (43)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J].艺术评论,2004,11.
    (44)罗晓燕.论《魔戒》中的神话及文化底蕴[J].电影文学,2007,12.
    (45)李英.《魔戒》:盎格鲁 撒克逊神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6)赵佃民,李秀才.神话、史诗与历史意识[J].济宁师专学报,2000,4.
    (47)朱其.帝国的复活:好莱坞科幻战争中的帝国意识——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Ⅲ>,[J].艺术评论,2004,4.
    (48)钟文范.战后初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J].美国研究,1996,1.
    (49)王联合.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3,4.
    (50)王连合.施特劳斯与美国新保守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8.
    (51)李玉花.《魔戒》:回归与超越[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
    (52)郭长刚.美国:复活“罗马帝国”[J].理论参考,2003,2.
    (53)张睿壮.保守主义的渊源及其在美国的演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2, 11.
    (54)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界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 国际关系学科卷.
    (55)彭文民,封永平.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学说的解读[J].求索,2007,8.
    (56)胡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7)雷鸥.魔戒与权杖——现代神话的幕后真相[J].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6 ,6.
    (58)马继明.论好莱坞类型影片的拯救意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
    (59)章慧霞.魔幻重现——哈利与指环王[J].电影,2002,6.
    (60)陈刚.罪感与救赎——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及其嬗变[J].江海学刊,1995,6.
    (61)高路.从当代魔幻电影看东西方文化传输的逆差[J].电影文学,2009,1.
    (62)李为 .幻构人类心灵之镜——<魔戒>的文化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3.
    (63)李艳霞.尊重不完善——谈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人性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0,12.
    (64)张宇燕,高程.精英主导、集团政治与美国行为[J].国际经济评论,2007,6.
    (65)李佩环.西方文化霸权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J].天府新论,2006,1.
    (66)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67)苏耕欣.意识形态的诱惑——评里查逊与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J].国外文学,2002,4.
    (68)邓嘉宛.魔戒与托尔金的中土世界[N].联合副刊,2004年1月6日.
    (69)黄慧.博物馆里的历史再现——对影片<博物馆惊魂夜>的意识形态分析[J].电影评介,2008,21.
    (70)徐海娜.电影的力量——电影与人文关怀[N].学习时报,2009年3月15日.
    (71)徐海娜.美国电影中的政治无意识——解析<通缉令中>的天定命运[J].电影文学,2009,4.
    (72)徐海娜.好莱坞与软权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7.
    (73)陈亚明.电影《撞车》的后殖民阅读[J].电影文学,2008,20.
    (1)Jean-Michael Valantin.Hollywood, the Pentagon and Washington : the movi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from World War II to the present day . London: Anthem, 2005.
    (2)Ronnie D. Lipschutz.Cold War fantasies: film, fiction, and foreign polic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c2001.
    (3)Carl Boggs and Tom Pollard.The Hollywood war machine : U.S. militarism and popular culture ,Boulder, CO : Paradigm Pub., c2007.
    (4)Gilbert Adair,Hollywood's Vietnam.London : Heinemann Press, 1989. Peter C. Rollins and John E. O'Connor.Hollywood's White House: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in film and history.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3.
    (5)Sardar, Z. & Davies, M.W. American Dream, Global Nightmare. UK: Icon Books Ltd,2004.
    (6)Herbert. Schiller,Transnational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Y: Ables, 1979.
    (7)Tomlinson, J.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Printer Publishers, 1991.
    (8)Sardar, Z. & Davies, M. W. American Dream, Global Nightmare. UK: Icon Books Ltd,2004.
    (9)Bacevich, A. J. American Empire: The real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U.S. Diplomacy. US: Hard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0)Hebert McClosky & John Zaller, The American Etho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1)Rodney W. Kilcup Burke’s Historicism Joumal of modem History. 1977 (4).
    (12)Samuel P. Huntington,“Conservatism as an ideolog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I, No. 2, (1957. 6).
    (13)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D 98 Multimedia Edition:“Conservatism”, 1998.
    (14)Collier’s Encyclopedia (Volume7), New York: Macmillan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1979).
    (15)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 1991. 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6)Rebecca.E. Klatch, A feneration divided: the new left, the new right, and the 1960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7)David Shambaugh,Beautiful imperialist : 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1990,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8)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Seymour Martin Lipset, American Exceptionism: Doubled-edged Sword,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996.
    (20)Frederick Edwards,“The Religious Character of American Patriotism,”The Humanist Magazine, November/December 1982.
    (21)Tony Smith and Lars Jarkko, National Pride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April 2001.
    (22) Propp,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Press, 1988.
    (23) Paul Conner, Benjamin Franklin and His New American Order. New York. 1965.
    (24) Grahanm T. A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25) Schlesinger, Arthur Jr. 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 1986. ( 26 ) Jonathan D.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1999.
    (27) Jill Laurence,“Experts: Voter Turnout Could Be‘Unprecedented’,”USA Today, November 4, 2008.
    (28)Scott Ian, American politics in Hollywood fil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2000.
    (29) Darryl Pinckney,“Dreams from Obama,”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rch 6, 2008.
    (30)Anthony D. Smith:“The Ethnic Sources of Nationalism,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1)Conne Cass,“Exit Poll: Obama Wins Women, Blacks, Hispanics,”A P dispatch, November 5, 2008.
    (32)Schmidt,Alvin J.The Menace of Multiculturalism:Trojan Horsein America [M].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7.
    (33)Garry Wills,“Two Speeches on Race,”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y 1, 2008.
    (34) Charles Krauthammer,“The Bush Doctrines”,Weekly Standard, June 4, 2001.
    (35) Louis Brandeis,address,Faneuil Hall,Boston, July 4, 1915, in Solomon Goldman, ed., The Words of Justice Brandeis(New York: Henry Schuman, 1953.
    (36) A Kroeber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Ethnology, vol.47, no.1, 1952
    (37) Krauthammer,“The Lonely Supper Power,”The New Republic,July 29, 1991.
    (38) Norman Podhoretz, How to Win World WarⅣ, Commentary, February 2002.
    (39)Victor Davis Hanson,The Longest War, American Heritage,Feb/march 2002.
    (40)Laura Mulvey 1989 a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41)Joseph S. Nye :“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 New York Time, January 3, 2000.
    (42)Michael Ryan and Douglas Kellner.Camerapolitica :the politics and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Holly wood film,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1988.
    (1)杨义.中国叙事学及其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4/17, http://www.guoxue.com/ws/html/zuixinfabu/20031104/1847.html
    (2)美国网站占有量数据: http://www.ciadvertising.org/student_account/spring_01/adv391k/aromay/future/l.html
    (3)周黎明.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报告文字稿, http://news.qq.com/a/20080325/000995.htm
    (4)严敏.奥斯卡奖八十年,2008-02-24 http://www.news365.com.cn/jy/200802/t20080224_1768536.htm
    (5)阿甘正传票房: http://jjckb.xinhuanet.com/gd/2007-03/16/content_40587.htm
    (6)安小兰.奥斯卡风云几度,主流价值观依旧,2007-03-16 ,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gd/2007-03/16/content_40587.htm
    (7)See Tom W. Smith,“Liberal and Conservative Trends in the UnitedStates since World War Two,”http://www.icpsr.umich.edu/GSS99/reports/s-report/soc29.htm
    (8)乔纳森:《奥巴马的肤色与美国大选》, http://www.booker.com.cn/GB/69360/8087012.html
    (9)任东来:《如今在美国究竟谁歧视谁?——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1978)》http://hi.baidu.com/ellery_sun/blog/item/a35ac652fc50960a0df3e341.html
    (10)http://www.verycd.com/topics/19125/
    (11)http://bbs.the3the3.com/thread-28922-1-1.html
    (12)朱美虹:《断背山》提名容易得奖难,http://www.jfdaily.com
    (13)http://news.hexun.com/2008-02-13/103595653.html
    (14)“奥巴马现象”,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7227423.html.
    (15)http://fxylib.znufe.edu.cn/new/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2
    (16)姜奇平.新罗马的死魂灵――谈新保守主义与帝国盛衰之道,互联网周刊, http://www.blogchina.com/authorEdit/articleCommentAll.php?id=6592
    (17)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
    (18)附带损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7b218101009i8b.html
    (19)陈韵琳:《魔戒作品的信仰内涵》, .
    (20)布什为好了为拟定七大主题,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1/12/21/000223953.shtml
    (21)刘国超:《试论政府在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中的作用》,中国文化市场网http://www.ccm.gov.cn/ccmdprp/show.php?m=20&k=24&ID=416
    (22)100部最具自由主义色彩的影片, http://www.celepolitics.com
    (23)Tom W. Smith,“Liberal and Conservative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World War Two,”http://www.icpsr.umich.edu/GSS99/reports/s-report/soc29.htm.
    (24)IMDB电影资料库http://www.imdb.cn/
    (25)中国网络影院http://www.netfilm.cn/
    (26)Greatest Movies http://www.filmsite.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