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矛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千百年来,土地和房屋作为公民财产权的体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正因为如此,土地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房屋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征地拆迁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由农村土地征收、城市房屋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何化解征地拆拆矛盾和冲突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本文以政策网络理论为分析视角,认为征地拆迁政策过程中形成了征地拆迁政策网络,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关系形态,实质是征地拆迁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征地拆迁政策过程中的这种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是造成各种征地拆迁矛盾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以征地拆迁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关系为主线,在对征地拆迁政策网络进行制度分析、行为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构建征地拆迁政策网络利益互动系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矛盾的治本之策的结论,以期为我国征地拆迁矛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and building a better society are the common ideal of human society.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o achieve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ty, equity and justice, sincerity and amity, vitality, stability and order, man and nature’s harmony. However, from a sociological sense, any society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nd its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bound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ese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erefore,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doesn’t have no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y its nature, its purpose is to build a co-ordin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trol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y this means, how to coordinate and resolve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have become the key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re differen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undergoing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variou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re continuous deepening.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resource are expanding,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are carrying on in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bring about many social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ising by the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ity housing demolit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social harmon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which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How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Judging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scholars answer the ques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Either of these studies is the study of specific act, or study a simple system, both of them are one-sidedness. However, we should learn how to systematically recognize and consider this issue from the political or administrative point of view. As a new type of governance pattern, western policy network theory links the macro-system study with the micro-act study, and it provides us with new analytical tools an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From a perspective of policy network theory,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olicy network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policy course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n China. As a form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ts substance is the interest game relationship of many subjects, and this complex interest game relationship is the main reason for a variety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contradiction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takes the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contradiction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s the study object, from the analysis perspective of policy network, and takes the interest game relationship in the policy course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as the cl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 of the system - the act - the structure: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per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related concept, and elaborat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writing ideas and research value, and so on. As well as we all know, the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ar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but urbanization in itself does not necessarily bring about social problems, the key lies in how to carry on it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contradiction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and balance the interest relations. The paper takes policy network analysis as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s, trying to make a breakthrough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n the first par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olicy network theory that is the new means of policy process study. Policy network theory h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country and society "dichotomy" and public policy theory since the 1970s, and it concludes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school and governance school. As the new method of country and society’s relation, policy network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ina's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est game relations in the policy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erspective. As a basic human survival stand-by, land link the people at all levels by interest. The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sn’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political issue. In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about land problem, the system as a bridge connecting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means become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direct point of entry to explore the interest game relations of power and righ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analyze the policy network behavior in practice, that is,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policy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Comparing to the people whose land or housing are expropriated, the government is always in a position of strength and show a strong logic of hegemony in the game competi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er determine the power of alienation may exist, and the right to expropriate as a mandatory maximum of land rights in a country, it’s possible to be abu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city business makes the a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ppear a commercial orientation, such as the barbaric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demoliti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people in a weak position whose land or housing is expropriated adopt positive action, such as protest by law, petition activity, and ration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so on. And they may take negative action, such as day-to-day resistance, extreme action, and so on. The results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often lead to an interest lose-lose predicament that the cost increase and the benefits reduce.
     In the fourth par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oc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policy network subject base on the policy network structure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On the one hand, in the policy community constituting of the government, the developer and the people whose land or housing are expropriat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policy-makers and planner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the defenders and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has become the spokesman for the strong group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people seeking profits. The developers are mainl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ordinator of government-related function department,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maximized economic benefits. The people whose land or housing is expropriated are mainly the users of land and the owners of housing.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issue network composed of the mass media, NGO and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mass media are mainly as the advocacy and express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policy, the disseminator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nformation, and so on. The NGO are mainly the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whose land or housing are expropriated, the communicator and mediator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mainly the researcher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theory and the think-tank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policy-making.
     In the fifth part, the paper focuses on building the policy network’s interest interaction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by network governance. As far as the policy network structure is concerned,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policy network structure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of which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subject of policy networks will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governance. As far as the policy network behavior is concern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scientific idea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as a guide, and adopt various policy tools to improve government capacity. As far as the game rul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In the last part, the conclusion sum up the whole paper, and point out that the study and considera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system, policy networks action and the policy 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are to be further deepened
     To sum up,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analysis, behavioral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policy network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the paper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policy network interest interaction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Of cours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t is long-term complex system engineer. However, it is meaningful for us to consider and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including the contradiction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housing demolition.
引文
1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页。
    2于建嵘:《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999论文网,http://www.paper999.com/paper_5yo75m/。
    3参见李丁:《过程背后的“结构”——透过一个征地案例看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2期,第38页。
    1参见何清涟:《难以承受的重负-住房篇》,http://www.china-village.org/ReadNews.asp?NewsID=4682&newsnameID=1,中国乡村网,2006年11月15日。
    2参见徐文营、李益林:《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制度建设北京制定拆迁听证新规定》,http://fgj.yangzhou.gov.cn/News_view.asp?id=4382,扬州房地产信息网,2004年4月9日。
    3参见宋斌文等:《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对策》,《经济前沿》2003年第12期,第47页。
    4刘江涛等著:《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总序第2页。
    1高珮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2-3页。
    2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2页。
    3林广、张鸿雁著:《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204页。
    4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6页。
    1参见陈明著:《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37-155页。
    2参见邱国良、邱新有:《村庄政治视野下的农地制度构建考察——江西省仲村土地调整个案的研究》,《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第37-38页。
    3李留澜著:《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83页。
    4李留澜著:《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91页。
    5参见王国林著:《失地农民调查》,新华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前言第2页。
    1参见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3页。
    2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11页。
    3参见陈传锋等著:《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6页。
    4参见张海波、童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32-134页。
    1张必胜:《<物权法>后城市房屋的拆迁及补偿》,《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8期,第19页。
    2张必胜:《<物权法>后城市房屋的拆迁及补偿》,《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8期,第20页。
    3张曙光:《征地拆迁案的法律经济分析》,《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第15页。
    4张曙光:《征地拆迁案的法律经济分析》,《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第16页。
    5赵红梅:《无需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征地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新模式构想》,《中国土地》2006年第8期,第18页。
    6张德元:《征地问题是什么问题》,《调研世界》2006年第10期,第30页。
    7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76页。
    8参见童中贤:《城市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与权益保障》,《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3期,第17-21页。
    1李明力:《论城镇化过程中征地政策的执行》,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美〕詹姆斯·斯通纳(James F.Stoner)等著:《管理学教程》(第6版),刘学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5页。
    3〔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译丛总序第4页。
    4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页。
    1王春福:《政策网络视阈的政府执行力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4页。
    1布律诺·法尔热特:《法国四十年的土地政策<序>》,江秋明译,农业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序第11页。
    2参见陈婴虹:《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资料通讯》2004年第4期,第13页。
    3张卫华编著:《征地安置补偿纠纷维权必备》,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6页。
    1〔美〕E·R·克鲁斯克等著:《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5页。
    1张静著:《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27页。
    1 Frans A. van Vught, Negative Incentive Steering in a Policy Network, Higher Education, Vol. 14, No. 6. (Dec., 1985), p. 601.
    2 Frans A. van Vught. Negative Incentive Steering in a Policy Network. Higher Education, Vol. 14, No. 6. (Dec., 1985), p. 601.
    
    1 James A. Dunn, Jr.; Anthony Perl. Policy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High Speed Rail Initiatives in France and Germany.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4, No. 3. (Jul. - Dec., 1994), p.312.
    2 Gila Menahem. Policy Paradigms, Policy Networks and Water Policy in Israel.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8, No.
    3. (Sep. - Dec., 1998), p.284. 3 Gila Menahem. Policy Paradigms, Policy Networks and Water Policy in Israel.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8, No. 3. (Sep. - Dec., 1998), p. 285.
    4李允杰、丘昌泰合著:《政策执行与评估》,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民92〕3月初版第1刷,第105页。
    5 Hans Th. A. Bressers; Laurence J. O'toole, Jr. The Selection of Policy Instruments: A Network-Bas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8, No. 3. (Sep. - Dec., 1998), p.218.
    6任勇:《政策网络:流派、类型与价值》,《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第42页。
    7陈庆云、鄞益奋:《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82-83页。
    1参见李允杰、丘昌泰合著:《政策执行与评估》,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民92〕3月初版第1刷,第111-113页。
    2参见James A. Dunn, Jr.; Anthony Perl. Policy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High Speed Rail Initiatives in France and Germany.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4, No. 3. (Jul. - Dec., 1994), pp. 312-313.
    1 Gila Menahem. Policy Paradigms, Policy Networks and Water Policy in Israel.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8, No. 3. (Sep. - Dec., 1998), p.285.
    1转引自胡伟、石凯:《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9页。
    2〔美〕查尔斯·J·福克斯(Charles J.Fox)等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43页。
    
    1〔美〕查尔斯·J·福克斯(Charles J.Fox)等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43-144页。
    1参见李瑞昌:《政策网络: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创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22-24页。
    2林震:《政策网络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第38页。
    3彭勃:《“政策网络”理论与中国基层政治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29页。
    4唐皇凤:《政策网络与政策后果:中国的运用——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利益分配关系变化的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36页。
    1翟学伟著:《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4页。
    1转引自陆学艺等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60页。
    1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234页。
    1参见王春福:《政策网络视阈的政府执行力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60-61页。
    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39页。
    2〔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39页。
    3金太军等著:《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页。
    1金太军等著:《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3丁煌著:《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4页。
    4金太军等著:《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12页。
    5汪凯著:《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9页。
    1钱再见主编:《公共政策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139页。
    2丁煌著:《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5页。
    3《明经世文编》卷二七零。
    1参见丰存斌:《内部性是公共行政改革的瓶颈——兼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页。
    2转引自金太军等著:《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12页。
    3丁煌著:《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2-33页。
    4参见丁煌著:《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4-37页。
    5张静:《地权纠纷与身份不平等》,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32页。
    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35页。
    1李文良等编著:《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35页。
    2转引自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2页。
    3关于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论述,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36-37页。
    4转引自柯小兵、何高潮:《从三层博弈关系看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基于某大学城征地案例的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6月第3期,第17页。
    1参见〔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Bromley, D.W.)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第50-52页。
    2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页。
    3参见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6页。
    1桑玉成等著:《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0页。
    
    
    1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第180页。
    2陈禹东:《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和谐》,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转引自张曙光著:《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83页。
    
    1转引自张曙光著:《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60-161页。
    2转引自张曙光著:《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82页。
    
    1转引自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1页。
    2转引自张汝立著:《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8页。
    3转引自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1页。
    
    1吴新叶著:《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34-135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25页。
    1王克先:《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界定探究》,http://www.wkxl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2007年10月13日。
    1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45页。
    2宿伟伟:《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权力与权利的冲突与保护》,《山东审判》2005年第6期,第87页。
     1陈铭:《我国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利益冲突及调整》,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余家庆:《征地与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规范》,《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71页。
    1参见陆学艺等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3页。
    1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1版,第21页。
    2转引自李培林等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页。
    3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月第1版,第3页。
    1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41页。
    2《诗经·小雅·北山》。
    3参见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45-49页。
    1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6页。
    1李留澜著:《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页。
    1李留澜著:《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83页。
     1〔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154页。
    2参见辛向阳著:《新政府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6页。
    1〔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76页。
    
    
    1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第103页。
    2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第103页。
    3郭济主编:《政府权力运筹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页。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1页。
    2潘顺:《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民权利保护》,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第146页。
    2高鸿钧:《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44页。
    3转引自张曙光著:《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185页。
    4转引自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00页。
    1〔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Bromley, D. W.)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第220页。
    2陈明著:《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24页。
    1转引自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页。
    2转引自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页。
    3转引自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页。
    4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129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27页。
    2《人权宣言》,《雪莱政治论文选》,杨熙龄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4月第1版,第6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23页。
    4张晓燕:《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异化与制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第64页。
    1张晓燕:《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异化与制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第6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334-335页。
    1转引自陈江红:《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机制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李俊夫著:《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83页。
    1赵伟、周佩璇:《转变政府职能公正补偿被征地农民》,《时代金融》2006年第6期,第104页。
    2赵伟、周佩璇:《转变政府职能公正补偿被征地农民》,《时代金融》2006年第6期,第104页。
    3董彪:《“政府经营城市理念”的法律问题思考——以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角色定位为中心》,《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24页。
    1李一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分析与对策》,《中州学刊》2004年3月第2期,第145页。
    1户邑、彭小兵:《城市拆迁管理过程中利益共同体的合谋行为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3期,第75页。
    1参见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56-159页。
    2转引自叶继红、顾桥:《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征用行为的产权和利益博弈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133页。
    3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第31页。
    4蓝宇蕴著:《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第390页。
    1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27页。
    2叶含勇、秦交锋、韩谦:《征地侵权为何屡禁不止(上)》,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4-09/15/content_1985301.htm,新华网,2004年9月15日。
    3转引自冯玉军、李秀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法经济学分析》,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征地与拆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1-12页。
    1海顺:《湖南嘉禾县拆迁事件透视》,《先锋队》2004年6月第11期,第17页。
    1曹志:《拆迁房屋的公权力运作模式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汪凯著:《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131页。
    3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1页。
    1蓝宇蕴著:《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第395页。
    2李培林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第16页。
    1徐富海:“作为农民利益表达方式的结果博弈与乡土秩序——迁县三村土地调整与农民反应的调查与分析”,2002年。
    2方江山著:《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38页。
    3参见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第42-43页。
    1参见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12期,第62-63页。
    2胡联合、胡鞍钢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第176页。
    1参见王海坤:《“失地农民”的出路与现实》,《农村天地》2004年第4期,第5页。
    2〔美〕J.米格代尔(Migdal, J. S.)著:《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9页。
    1汤小俊:《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调查》,《中国土地》2007年第3期,第13页。
    1参见《让“护地组织”成为农村和谐的有机因素》,《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12月第47期,第22页。
    2〔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322页。
    1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5页。
    2参见陈伟、刘永兴:《拆迁中的博弈——对C村拆迁的考察》,《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51-52页。
    3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9页。
    1李丁:《过程背后的“结构”——透过一个征地案例看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2期,第54-55页。
    2〔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3页。
    3〔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3页。
    1参见魏雅华:《拆迁之痛》,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11029/999159.html。
    1参见刘健等:《农村“护地组织”调查:为保卫命根子而战》,《乡镇论坛》2006年12月第24期,第6页。
    1参见:《沂蒙老区人民土地维权纪实》,乌有之乡网,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702/15823.html,2007年2月27日。
    2参见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8月第3期,第101页。
    1参见应星著:《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第319页。
    1翟学伟著:《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302页。
    2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第216页。
    1参见Neil Marshall. Policy Communities, Issue Network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Vol. 30, No. 3. (Oct., 1995), p. 274.
    1桑玉成等著:《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7页。
    1范思凯:《房屋拆迁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0页。
    1施频:《论泉州城市拆迁中政府职能的实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张康之著:《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292页。
    2〔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46页。
    3〔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46页。
    4〔美〕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著:《公共选择》,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第1版,前言第2页。
    5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214页。
    1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8月第3期,第105页。
    2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8月第3期,第105页。
    1张良悦:《地方政府土地征用中的非市场化行为分析》,《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第29页。
    1蒋云根编著:《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63页。
    2参见Neil Marshall. Policy Communities, Issue Network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Vol. 30, No. 3. (Oct., 1995), p. 285.
    1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98页。
    2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00页。
    1〔美〕詹姆斯·斯通纳(James F.Stoner)等著:《管理学教程》(第6版),刘学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69页。
    2参见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386页。
    3参见童星、薛亚利:《社会转型期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0页。
    4转引自沈荣华著:《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91页。
    5陆学艺等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30页。
    1陈明著:《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91页。
    1胡静:《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孙学玉著:《公共行政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55页。
    2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第87页。
    1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28页。
    1刘向民:《美国的征地行为》,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征地与拆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89-90页。
    1俞可平:《引论:治理和善治》,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6页。
    2张静:《个体与权威:如何建立二者的联系?》,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57页。
    1唐士其著:《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第265页。
    2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行政学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二期(1887年6月),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9页。
    1闫大卫:《政府在社会博弈中的角色与作用——一个基于霍布斯、洛克理论的模型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12月第32卷第12期,第103页。
    1桑玉成等著:《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1页。
    1陈宇光:《权力观的当代解读》,《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71页。
    2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行政学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二期(1887年6月),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页。
    1张武扬、焦凤君著:《中国政府法制论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9页。
    2转引自〔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Bromley, D.W.)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第45页。
    1〔美〕罗伯特·保罗·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著:《哲学概论》,郭实渝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201页。
    2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第562页。
    3参见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2页。
    4白志刚:《角落治理与执政能力》,朱明德主编:《北京城区角落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97页。
    1参见唐丽敏:《政府行为外部性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知识经济》2007年第10期,第87-88页。
    2彭向刚主编:《公共关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401页。
    1彭向刚主编:《公共关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57页。
    1〔美〕E·R·克鲁斯克等著:《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0页。
    1.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刘江涛等著:《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高珮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4.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5.林广、张鸿雁著:《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6.陈明著:《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7.李留澜著:《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8.王国林著:《失地农民调查》,新华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9.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0.陈传锋等著:《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1.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12.〔美〕詹姆斯·斯通纳(James F.Stoner)等著:《管理学教程》(第6版),刘学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3.〔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
    14.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16.布律诺·法尔热特:《法国四十年的土地政策<序>》,江秋明译,农业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17.张卫华编著:《征地安置补偿纠纷维权必备》,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8.〔美〕E?R?克鲁斯克等著:《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19.张静著:《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20.李允杰、丘昌泰合著:《政策执行与评估》,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民92〕3月初版第1刷
    21.〔美〕查尔斯?J?福克斯(Charles J.Fox)等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2.翟学伟著:《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3.陆学艺等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5.〔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
    26.金太军等著:《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8.丁煌著:《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9.汪凯著:《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30.钱再见主编:《公共政策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31.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2.李文良等编著:《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3.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34.〔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Bromley, D.W.)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
    35.桑玉成等著:《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36.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37.张曙光著:《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38.张汝立著:《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9.吴新叶著:《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0.〔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41.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2.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1版
    43.李培林等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44.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月第1版
    45.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6.〔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
    47.辛向阳著:《新政府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48.〔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
    49.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50.郭济主编:《政府权力运筹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53.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4.《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5.《雪莱政治论文选》,杨熙龄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4月第1版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58.李俊夫著:《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59.蓝宇蕴著:《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
    60.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征地与拆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61.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2.李培林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
    63.方江山著:《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64.〔美〕J.米格代尔(Migdal, J.S.)著:《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65.〔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66.〔美〕詹姆斯·C.斯科特(Scott, J.C.)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67.应星著:《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68.张康之著:《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69.〔美〕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著:《公共选择》,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第1版
    70.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71.蒋云根编著:《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72.沈荣华著:《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73.孙学玉著:《公共行政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7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5.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76.唐士其著:《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77.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78.张武扬、焦凤君著:《中国政府法制论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9.〔美〕罗伯特·保罗·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著:《哲学概论》,郭实渝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80.朱明德主编:《北京城区角落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81.彭向刚主编:《公共关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82.〔美〕弗兰克·J·古德诺(Frank J.Goodnow)著:《政治与行政》,王元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83.〔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1版
    84.〔美〕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第1版
    85.〔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86.〔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Richard J.Stillman II)编著:《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第七版),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87.〔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著:《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张成福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88.〔美〕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89.〔美〕詹姆斯·W·费斯勒(James W.Fesler)等著:《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陈振明等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90.〔美〕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等著:《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9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著:《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92.〔美〕珍妮特·V·登哈特(Janet V.Denhardt)等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93.〔美〕约翰·罗尔斯(Rawls.J.):《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94.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4版
    95.张康之著:《公共管理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6.谢庆奎著:《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97.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
    98.金太军等著:《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99.卓越主编:《比较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00.谭桔华著:《政府行政成本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01.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102.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03.詹中原主编:《权力游戏规则——国会与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83年3月初版一刷
    10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John Clayton Thomas)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05.〔美〕约翰·W·金登(John W.Kingdon)著:《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06.〔美〕海伦·英格兰姆(Helen Ingram)等编著:《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07.〔美〕威廉·N·邓恩(William N.Dunn)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08.迈克尔·豪利特(Michael Howlett)等著:《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5月第1版
    109.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110.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11.娄成武等主编:《公共政策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12.张亲培主编:《公共政策基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13.林水波、张世贤著:《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80年12月三版一刷
    114.沈立人著:《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15.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16.严新明著:《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17.程同顺等著:《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18.孟星著:《城市土地的政府管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119.谢志岿著:《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20.〔美〕道格·麦克亚当(McAdam, D.)等著:《斗争的动力》,李义中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21.〔美〕汉娜·阿伦特(Arendt, H.)著:《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22.〔印度〕阿马蒂亚·森著:《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第1版
    123.〔加拿大〕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24.〔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著:《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25.〔美〕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12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
    127.〔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
    128.〔美〕哈罗德·W·库恩(Harold W.Kuhn)编著:《博弈论经典》,韩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李丁:《过程背后的“结构”——透过一个征地案例看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2期
    2.宋斌文等:《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对策》,《经济前沿》2003年第12期
    3.邱国良、邱新有:《村庄政治视野下的农地制度构建考察——江西省仲村土地调整个案的研究》,《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4.张海波、童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张必胜:《<物权法>后城市房屋的拆迁及补偿》,《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8期
    6.张曙光:《征地拆迁案的法律经济分析》,《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
    7.赵红梅:《无需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征地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新模式构想》,《中国土地》2006年第8期
    8.张德元:《征地问题是什么问题》,《调研世界》2006年第10期
    9.童中贤:《城市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与权益保障》,《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3期
    10.李明力:《论城镇化过程中征地政策的执行》,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1.王春福:《政策网络视阈的政府执行力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2.陈婴虹:《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资料通讯》2004年第4期
    13.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4.任勇:《政策网络:流派、类型与价值》,《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15.陈庆云、鄞益奋:《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6.胡伟、石凯:《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7.李瑞昌:《政策网络: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创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8.林震:《政策网络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19.彭勃:《“政策网络”理论与中国基层政治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20.唐皇凤:《政策网络与政策后果:中国的运用——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利益分配关系变化的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21.丰存斌:《内部性是公共行政改革的瓶颈——兼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2.柯小兵、何高潮:《从三层博弈关系看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基于某大学城征地案例的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6月第3期
    23.陈禹东:《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和谐》,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4.宿伟伟:《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权力与权利的冲突与保护》,《山东审判》2005年第6期
    25.陈铭:《我国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利益冲突及调整》,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6.余家庆:《征地与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规范》,《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7.潘顺:《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民权利保护——兼论政府在依法治国方略中角色意识的加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8.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29.张晓燕:《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异化与制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
    30.陈江红:《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机制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1.赵伟、周佩璇:《转变政府职能公正补偿被征地农民》,《时代金融》2006年第6期
    32.董彪:《“政府经营城市理念”的法律问题思考——以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角色定位为中心》,《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3.李一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分析与对策》,《中州学刊》2004年3月第2期
    34.户邑、彭小兵:《城市拆迁管理过程中利益共同体的合谋行为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3期
    35.叶继红、顾桥:《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征用行为的产权和利益博弈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36.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37.海顺:《湖南嘉禾县拆迁事件透视》,《先锋队》2004年6月第11期
    38.曹志:《拆迁房屋的公权力运作模式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9.徐富海:“作为农民利益表达方式的结果博弈与乡土秩序——迁县三村土地调整与农民反应的调查与分析”,2002年
    40.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41.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12期
    42.胡联合、胡鞍钢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43.王海坤:《“失地农民”的出路与现实》,《农村天地》2004年第4期
    44.汤小俊:《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调查》,《中国土地》2007年第3期
    45.《让“护地组织”成为农村和谐的有机因素》,《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12月第47期
    46.陈伟、刘永兴:《拆迁中的博弈——对C村拆迁的考察》,《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47.刘健等:《农村“护地组织”调查:为保卫命根子而战》,《乡镇论坛》2006年12月第24期
    48.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8月第3期
    49.范思凯:《房屋拆迁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0.施频:《论泉州城市拆迁中政府职能的实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1.张良悦:《地方政府土地征用中的非市场化行为分析》,《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52.童星、薛亚利:《社会转型期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3.胡静:《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4.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55.闫大卫:《政府在社会博弈中的角色与作用——一个基于霍布斯、洛克理论的模型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56.陈宇光:《权力观的当代解读》,《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7.张建伟、娄成武:《房地产宏观调控之政策网络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
    58.张建伟、娄成武:《政策网络研究——治理的视角》,《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59.朱亚鹏:《中国住房领域的问题与出路:政策网络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期
    60.朱亚鹏:《政策网络分析:发展脉络与理论构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1.鄞益奋:《利益多元抑或利益联盟——政策网络研究的核心辩解》,《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7月第3期
    62.任勇:《政策网络的两种分析途径及其影响》,《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8月第3期
    1. Frans A. van Vught, Negative Incentive Steering in a Policy Network, Higher Education, Vol. 14, No. 6. (Dec., 1985).
    2. James A. Dunn, Jr.; Anthony Perl. Policy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High Speed Rail Initiatives in France and Germany.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4, No. 3. (Jul. - Dec., 1994).
    3. Gila Menahem. Policy Paradigms, Policy Networks and Water Policy in Israel.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8, No. 3. (Sep. - Dec., 1998).
    4. Hans Th. A. Bressers; Laurence J. O'toole, Jr. The Selection of Policy Instruments: A Network-Bas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 18, No. 3. (Sep. - Dec., 1998).
    5. Neil Marshall. Policy Communities, Issue Network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Vol. 30, No. 3. (Oct., 1995).
    6. George A. Gonzalez, The Conservation Policy Network, 1890-1910: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Forestry, Polity, Vol. 31, No. 2. (Winter, 1998).
    7. David Marsh, On Joining Interest Groups: An Empir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Work of Mancur Olson Jr.,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6, No. 3. (Jul., 1976).
    8. Michael M. Atkinson; William D. Coleman, Strong States and Weak States: Sectoral Policy Network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9, No. 1. (Jan., 1989).
    9.éric Montpetit, Public Consultations in Policy Network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Policy in Canada, Canadian Public Policy / Analyse de Politiques, Vol. 29, No. 1. (Mar., 2003).
    10. Wolfgang H. Reinicke, The Other World Wide Web: Global Public Policy Networks, Foreign Policy, No. 117. (Winter, 1999-2000).
    11. Robert Huckfeldt, Reviewed Work(s):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Labor Politics in the U.S., Germany, and Japan. by David Knoke; Franz Urban Pappi; Jeffrey Broadbent; Yutaka Tsujinak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1, No. 4. (Dec., 1997).
    12. Maurice Wright, Reviewed Work(s):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by Bernd Marin; Renate Mayntz,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by David Marsh; R. A. W. Rhod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7, No. 2. (Jun., 1993).
    13. Sandra Burt, Reviewed Work(s):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Martin J. Smith,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Revue canadienne de science politique, Vol. 27, No. 2.(Jun., 1994).
    14. In Practice: The NHS Market in the United Kingdom: Health Policy Network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onsultants' Association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upport Fede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Vol. 16, No. 4. (1995).
    15. Hugh T. Miller, Post-Progress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Lessons from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4, No. 4. (Jul. - Aug., 1994).
    16. Barry Wellman, Network Analysis: Some Basic Principle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1. (1983).
    17. James G. Anderson; Stephen J. Jay, The Diffus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Policy Research,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26, No. 1. (Spring, 1985).
    18. Daniel Maman, The Power Lies in the Structure: Economic Policy Forum Networks in Israel,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48, No. 2. (Jun.,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