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代钞关制度和浒墅、北新两个具体钞关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的史料考实基础上,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厘清其制度的具体内容,把握其制度内核,同时兼以探讨其与明代财政和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以期能从一个侧面解析明代社会的财政和商品经济结构,加深对中国历史上榷关制度与经济体系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为我国当前推进的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历史性的思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并简要地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资料、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是从明代商税的制度内容、钞关的制度本源、明初设置钞关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因等方面考察明代创制钞关制度的历史背景。文章认为明政府之所以创行钞关制度,有着广泛的历史背景,其既是明政府对传统商税内容的一种扩展,又是对历代榷关制度的一种承继,亦和明初社会经济、水陆交通的发展及迁都北京等客观条件的具备密不可分,同时又先后贯有明政府为了疏通钞法、加强对长距离行商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满足皇室贵族消费等主观动机和目的。
     第三章主要是对明代钞关建置的整体发展脉络和浒墅、北新二钞关的具体建置沿革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考证和梳理。文章认为明代钞关制度从其创制到最后完善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不同钞关的具体兴革不一。其整体建置沿革主要经历了宣德四年(1429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的两次大规模创建以及正统年间和成化元年(1465)、四年(1468年)的三次大规模兴革,到明中期以后,钞关的整体建置已基本稳定,但亦有个别钞关的增建和裁废,至万历中后期时,其还经历了一段制度外的建置过程。终明一世,明政府共前后建置过十五个钞关,至明亡时则止存有十一个,其中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九江、苏州、杭州以及崇文门宣课分司等八大钞关为其核心和主体。
     第四章主要是对明代钞关的整体差官制度及浒墅、北新二钞关的具体差官方式进行了全面地探讨和考述,并分析了其中频繁变更的原因。文章认为明代钞关的差官制度同其建置一样,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以完全建立的,而是伴随着其建置的变革,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变更,经历了一个从创制到确立再到逐步完善的长期变迁过程。终明一世,明政府在制度内先后共尝试、施行了派遣钞关御史和户部官共同监收、由“收粮官兼管”或“原设官员收受”、单独由户部差官监收、由地方官选委佐贰官监收和由南京户部差官监收等五种不同的具体差官方式,直至弘治六年(1493年)时才最终确立了因关而异,由户部、南京户部和地方官府三者分别差官监收船料钞的差官制度模式,其中八大主体钞关主要由南、北两户部进行差官。在确立这种因关而异的差官制度之后,明政府又先后对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在万历中后期时,还一度出现了由税监衔命坐镇钞关监榷这种制度外的差官方式。
     第五章主要是全面总结明代钞关制度在明代财政和社会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对明代钞关制度内容中所蕴含着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简要地概括并加以思考,并简要地谈谈进一步深化、拓展明代钞关制度研究的几个思路。
     本文既有整体认识,又有个案分析,即从宏观进行把握,又从微观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历时性与共时性,制度规定与实际操作,理论阐释与史料佐证等标准相统一的双重要求,力求能较为全面、系统地阐明明代钞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所起的社会作用和明代商品经济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Resting upon consider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research,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Chaoguan system in Ming dynasty by primarily focusing on two specific customs:Xushu Guan and Beixin Guan.It aims to illustrate the core principles of Chaoguan system through clarifying its contents both from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perspectives,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oguan and the financial and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Ming dynasty.Hopefully,it would add a lateral perspective not onl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utuality between the customs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system,but also to our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
     Chapter one,as an introduction,describes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nd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es,as well as brings forward the materials,theories,methodologies and approaches implemen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two sketches the business taxation,the institutional predecessors,the objective condition and the subjective motiv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oguan system in Ming dynasty.This part argues that Ming government's institution of Chaoguan system originated in a broad historical context:it was both a sort of exte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tax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customs systems in previous ages:it was deeply emangled with vast objective factors,like the capital-moving to Beij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early Ming era:meanwhile it was also involved a series of subjective motivations by Ming government,like circulating the paper money, controlling the long-distance trades,increasing the state revenue,as well as meeting the royal luxury consumption.
     Chapter three demonst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oguan system in Ming dynasty,dependent on two case studies:Xushu Guan and Beixin Guan.This part argues that it had been a very long history from the initiation to the consummation of Chaoguan system,with its ups and down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laces.As a state institution,it had been basically founded in the middle Ming period through twic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s in the 4~(th) year of Xuande period(1429),the 1~(st) year of Jingtai period(1450) and thrice extensive reforms respectively during Zhengtong period,the 1~(st) year of Chenghua period(1465),and the 4~(th) year of Chenghua period(1468).Since then,the System had been no big change except one or two establishment and abolition.From the late Wanli period,there had been a process of non-i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of customs.During the entire Ming dynasty, Ming government had founded fifteen customs institutions,only eleven of them remaining to the end of its domination and eight of them—Hexiwu,Lingqing, Huai'an Yangzhou,Jiujiang,Suzhou(Xushu),Hangzhou(Beixin) and Chongwenmen as its skeleton frame.
     Chapter four explores the errand system in state institution and its implement in Xushu and Beixin,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its frequent modification.This part argu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rrand system,similar with Chaoguan system,went through a long,step-by-step process.Ming government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five practice modes:sending imperial censors working together with officials of Revenue; supervising by grain-taxation officials or special officials;supervising solely by officials from Ministry of Revenue;supervising by the magistrate delegates; supervising by the errands from Nanking Ministry of Revenue.In in the 6~(th) year of Hongzhi period(1493),the government finally decided to act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and adopt the mode in which the Ministry of Revenue,Nanking Ministry of Revenue and the magistrate respectively sent errands to supervise the taxation and the eight main customs were charged by errands from the Peiking and Nanking Ministry of Revenue.Since then,there had been several improvements. During Mid and Late Wanli period,government sent eunuchs as tax-collectors to supervise the taxation of customs which this is a non-institutional errand implement.
     Chapter five gives a comprehensive illustration of the objects,rate,regulations, and amount of the tax from Chaoguan,as well as its distribution and usage.This part argues that the tax objects went though a changing process,from the paper money taxation,to the paralleled paper and coin taxation,then the proportional taxation of silver,and finally to the alternate coin taxation and silver taxation.The rate, regulations and amount of taxation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and had been little variation in the Early and Mid Ming;however,all of them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large-scale changes,like the rapid increase of regulations and amount in the Late Ming.The taxation were distributed as the salarie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oldiers,boundary military payment,disaster relief fund,water conservancy funds, royal reward,construction funds of palaces and royal tombs and so on.Th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was that one half belong the state spending and the other to the royalty.The taxation from Chaogua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scal revenue,with its amount on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land tax and salt tax and its largest increment tax as the most flexible type of taxes.
     Chapter six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role and influence in the fiscal revenue, economy,and society of Ming dynasty played and exerted by the Chaoguan system. Meanwhile,it reflects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state institution and then gives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several possible methodologi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Chaoguan system in Ming dynasty.
     Overall.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dialectical methods:it concerns the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and case studies,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 and its operation:it utilizes the macroscopic analysis and the microscopic demonstration,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ing and material supporting.It aims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Chaoguan system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Chaoguan system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society,commodity economy in Ming dynasty.
引文
[1]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见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8-78页。
    [2]参见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船钞商税》:[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船钞商税》;[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2]详见[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六,《本纪第六·武帝纪·初榷酒酤注》。
    [3]详见[东汉]《说文解字》卷六上,《木部》。
    [4]参见[日]加藤繁,吴杰译:《关于榷的意义》,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40-145页。
    [5]详见[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本纪》,天辅七年二月乙酉。
    [6]祈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7]按,有学者将明清时期的榷关等同于前述的钞关(详见黑广菊:《明清时期的榷(钞)关研究概述》,《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这显然是错误的,钞关只是明清榷关制度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而非其全部。
    [8]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9]详见[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三十九,《本纪三十九·顺帝二》,(后)至元三年二月丙子;[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元》。
    [1]详见[明]席书纂:《漕船志》卷四,《料额》。
    [2]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四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5103页。
    [3]参见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2727页。
    [4]详见《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宣德四年六月壬寅:[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陈鹤撰:《明纪》卷十二,《宣宗纪》,宣德四年六月庚子;[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二十,《纪二十·宣宗章皇帝》;[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乾隆官修《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食货略·杂税·明》;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5]详见[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陈鹤撰:《明纪》卷十二,《宣宗纪》,宣德四年六月庚子;[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二十,《纪二十·宣宗章皇帝》;[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八,宣德四年六月;[清]傅恒撰:《通鉴辑览》卷一百零三,《明·宣宗皇帝》;[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乾隆官修《续通典》卷十五,《食货典·杂税·明》;乾隆官修《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食货略·杂税·明》;乾隆官修《续文献遁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6]详见[明]梁材撰:《题钞关禁革事宜》,见[明]黄训辑:《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户部·课程》;[明]梁材撰:《钞关禁革事宜疏》,见[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三十八,《财用一》;[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六册,《食货志十八》,淳熙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5115页。 成果也因此得不到介绍,在本文的学术史回顾中,力图将其明代的部分补述完整。
    [1]其分别为:顾勋华:《中国商业史》,民国稿本,藏北京图书馆;郑行巽:《中国商业史》,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陈灿:《中国商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2]按,指本文所界定的中义概念的商税。
    [3]按,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裁并常关于海关,标志着历经五百余年的明清榷关制度走向了历史的终点。
    [4]李浚源、任迺文等编:《中国商业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余鑫炎:《中国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罗吉义:《中国商业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5]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
    [1]上、下二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2]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
    [6]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7]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
    [8]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
    [1]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杨涛:《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4][日]鳖宫谷英夫:《近世中国赋役改革》,[日]《历史评论》第1卷第2、3号,1946年。
    [5][日]清水泰次:《中国近世社会经济史》,东京:西野书店,1950年。
    [6][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的统治结构——明清赋役制度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会,1980年。
    [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4]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5]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按,其认为终明一代钞关共建置了30多个(详见第1520页),这一论述严重有误,笔者通过详尽的资料考述,认为其前后只共建有过十五个,且非都同时建有,同一时期最多的为十二个(详见后文论述)。
    [1]共三卷,台北: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1929年、1932年。
    [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4-663页。
    [4]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39页。
    [5]《淮北煤炭师范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3期合刊。
    [6]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
    [7]《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8]硕士学位论文·历史学,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
    [9]见张中政主编:《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87页。
    [10]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11 《华中建筑》,2006年第11期。
    12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13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期。按,该文作者以林崴之名发表。
    15 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38-793页。
    [1]魏林:《明代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38-746页。
    [2]邹逸麟:《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3]李龙潜:《略论明代钞关制度(提要)》,见张中政主编:《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87页;《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5-27页。
    [4]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19页。
    [5]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17-19页。
    [1]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姜晓萍:《明代商税的征收与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任晓兰:《论明代商税征收及其法律控制》,《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2期。
    [3][美]Fan I-chun,Long-Dia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zhe Ming-chiing Period 1400~148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1993.转引自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17页。
    [4]姚梅琳:《明代的九江钞关》,见《江西社会经济史论丛》,1987年5月。
    [5]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27页。
    [6][日]佐久间重男:《明代商税和财政的关系》,[日]《史学杂志》第65卷第1、2号,1956年;[日]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见陈怀仁主编:《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81-83页。
    [1]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上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73-175页。
    [2]魏林:《明代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46-747页。
    [3]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7页。
    [4]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25页。
    [1]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刘捷:《明代钞关建筑初探》,《华中建筑》,2006年第11期。
    [3]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27-30页。
    [4][美]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00-302页。
    [5][日]佐久间重男:《明代商税和财政的关系》,[日]《史学杂志》第65卷第1、2号,1956年;[日]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见陈怀仁主编:《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87-88页。
    [6]祁美琴著:《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105页。
    [7]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上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75页。
    [1]魏林:《明代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50-751页。
    [2]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7-28、31页;《明代钞关与明代经济》,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5-656页。
    [1]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8-29页。
    [2][美]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00、304-305页。
    [3]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日]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见陈怀仁主编:《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83、86页。
    [1]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32-67页。
    [2]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上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75页。
    [3]魏林:《明代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51-758页。
    [1]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58-768页。
    [2]林崴(即魏林):《明代钞关税收的变化与商品流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期: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69-776页。
    [3]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发述评——明代商税研宄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32-40页。
    [1]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8-31、35-38页;《明代钞关与明代经济》,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6-659、661-662页。
    [2]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3]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见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396-398页。
    [4][日]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见陈怀仁主编:《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83-87页。
    [1][美]黄仁宁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02-306页。
    [2]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73-96页。
    [3][台]范毅军:《走私、贪污、关税制度与明清国内货物流通税的征收——明清时代关税资料性质的检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2年。
    [4][台]林美玲著:《晚明辽饷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9-84页。
    [1]林崴(即魏林):《明代钞关税收的变化与商品流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期: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69-780页。
    [2]魏林:《明代钞关制度对商人资本发展的阻碍作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1]年第1期:《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80-790页。
    [2]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35页:《明代钞关与明代经济》,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纠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9-660页。
    [3]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137-145页。
    [1]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见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396-398页。
    [2]姜晓萍:《明代商税的征收与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任晓兰:《论明代商税征收及其法律控制》,《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2期。
    [4]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午第1期。
    [5][台]范毅军:《走私、贪污、关税制度与明清国内货物流通税的征收——明清时代关税资料性质的检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2年。
    [6]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1]万依:《供宫廷及税关染指的“崇文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2期。
    [2][日]桥小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见陈怀仁主编:《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台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81-90页。
    [3]何本方:《淮安榷关简论》,《淮北煤炭师范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3期合刊。
    [1]王元林:《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黑广菊:《明清时期临清钞关及其功能》,《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姚梅琳:《明代的九江钞关》,见《江西社会经济史论丛》,1987年5月:《九江关史略》,《中国海关》,1997年第1期。
    [5]王先明:《早期江西的水路收税机构——九江钞关漫话》,《江西财税与会计》,1997年第3期。
    [6]魏丽霞:《浅议赣关》,《南方文物》,2001年第4期。
    [1]刘捷:《明代钞关建筑初探》,《华中建筑》,2006年第11期。
    [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1本。
    [2]参见傅斯年著,雷颐点校:《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1本。
    [1]参见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8页。
    [1][英]约翰,R,希克斯(John,R,Hicks)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页。
    [2]参见陈支平著:《历史学的困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见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1][英]杰弗里,巴勒克手讧夫(Geoffrey,Barraclough)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2]参见[美]施坚雅(G,William,Skinner)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见[美]施坚雅(G,william,Skinner)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42-297页。
    [1]唐力行著:《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代序》,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页。
    [3]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
    [1]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2]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3]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宄》2001年第3期。
    [1][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1、104页。
    [2]参见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2页。
    [3]参见[英]罗德里克·弗拉德(Roderick Floud)著,王小宽等译:《计量史学方法导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4]参见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5][法]J,马尔祖斯基(J,Marczewski)著:《计量历史学导论》,第190-191、190页,转引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
    [1]参见[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ough)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4-224页。
    [2]崔述著:《考信录》,转引自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午第1期。
    [3]傅斯年著,雷颐点校:《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1]按,其乃美国学者王国斌(R,Bin Wong)之语,是指“现在的某种特定情况(或决定)对未来的可能性所产生的影响”,或“指过去的经济会影响到后来发展的可能范围”(参见[美]王国斌(R,Bin Wong)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9页注②)。
    [2][美]王国斌(R,Bin Wong)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1]详见[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商税》;[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八十七,《纪八十七·庄烈皇帝》,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三十八,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
    [2]参见[台]萧一山著:《清代通史》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10页。
    [3][台]萧一山著:《清代通史》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8页。按,对于牙税是否属于商税的内容,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其不属于商税,而乃杂税杂收之一(参见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522页)。
    [4]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下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12页。
    [5]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一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657页。
    [6][明]刘惟谦撰:《大明律》卷十,《户律七·市廛·私充牙行埠头》;[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四,《刑部六·律例五·户律二·市廛·私充牙行埠头》;[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市籴考·市·皇明·权量》;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五,《市籴考一·均输市易和买·明》。
    [1]参见党诚恩编著:《中国商业史话》,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第83页。
    [1]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下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12页。
    [9]按,有学者认为牙税同当税一道都是创设于清代(详见[台]陈秀夔编著:《中国财政史》,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602)。此观点乃谬,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其早在明初就有征收了。
    [10]《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午。 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商税·收税》;[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商税·收税》;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事例》;[明]胡我琨撰:《钱通》卷一,《正朔一统》;[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杂课》;[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房地契税》。
    [1]详见[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七十,《志四十四·职官志下·税课司》;[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志四·税课司》;[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牙契·明》;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六十,《职官考·转运使司·明·税课司》。
    [2]详见[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房地契税》。
    [3]详见[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房地契税》。
    [4]参见黄天华著:《中国税收制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89-590页:孙翊刚、陈光炎主编:《中国赋税史》,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第331页。
    [5]参见孙翊刚著:《中国财政问题源流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3、179、186页。
    [6]详见[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四十六,《山西二·征榷·元》。
    [1]按,学界亦有将这种铺行之役归入为商税内容的(参见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24-525页)。笔者以为,从内容和性质上来说,这种铺行之役都与商税无关,应是属于杂敛的一种。
    [2]参见李龙潜:《明代税课司、局和商税的征收——明代商税研究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鱼课非商税辩论》,《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见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笫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403-404页。
    [3]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396页。
    [4]参见李尼潜:《明代税课司、局和高税的征收——明代商税研宄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明]李曼撰:《工部分司题名记》,见[明]沈朝宣纂修:嘉靖《仁和县志》卷十四,《纪文·皇明》。
    [2][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建书》。
    [3]参见[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会治职官表三·国朝抚按两关·两关·南关工部分司》。
    [4]殷岩星主编:《浒墅关志·大事记·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91页。按,笔者遍查各文献的记载,只见有苏州竹木抽分场设于明初的记载,未见有其确切的时间,不知其“洪武四年”从何而来,不过大致时间不会有错,兹姑且引用之。
    [5]详见[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浒墅关》;[明]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卷十,《税赋·抽分》;[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课税贡役附·抽分》;[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桩修,习嶲纂: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一,《田赋四·榷税·浒墅关》;[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隆《长洲县志》卷十三,《赋税·榷税·浒墅关》;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九,《舆地考·田赋六·赋税·关榷》;[明]张裕纂修,陈大成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6]详见[明]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卷十,《税贼·抽分》。
    [7][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建书》、《宦书》。
    [8][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建书》。
    [1]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2]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估书》。
    [3]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河船书》。
    [4]详见[明]刘洪谟纂:万历《芜关榷志》卷下。
    [5]详见[明]刘洪谟纂:万历《芜关榷志》卷上,《履历考》;[清]谈迁撰:《国榷》卷九十三,崇祯七年五月丙戌。
    [6]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诸司职掌》。
    [7]详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8]详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1][明]杨成撰:《厘正起运板木疏》,见[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六十一,《杨庄简公奏疏·疏》。
    [2]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额书》。
    [3]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估书》。
    [4]按,《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二十年和二十一年南新关所抽分税银达23,000余两和2万余两(详见《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六,成化二十年九月乙酉:《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三,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己丑),和《两浙南关榷事书》所载出入达三倍多,不知何故,有待于后考,兹为统一起见,暂用后者所载之数。
    [5]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额书》。
    [6]详见《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三,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己丑。
    [7]详见[明]刘洪漠纂:万历《芜关榷志》卷上,《履历考》。按,有学者据《明经世文编》中杨成所撰之《厘正起运板木疏》所载的龙江、芜湖二厂解入取运、司礼、御用三内监之板木抽分银数推定芜湖关岁征至多为20,000两(详见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但从《芜关榷志》的记载来看,这一推定明显有误。
    [1][明]贺凤山撰:《冬官纪事》,见[明]陈继入辑:《宝颜堂秘籍》普集之三十七,转引自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 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
    [2]详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椎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3]详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4]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5]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6]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7]详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1]详见[明]杨成撰:《厘正起运板木疏》,见[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六十一,《杨庄简公奏疏·疏》。
    [2]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建书》、《例书》、《额书》、《估书》。
    [3]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例书》。
    [4]详见[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额书》。
    [5][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诸司职掌》;[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四,《工部二十四·抽分》;[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皇明》。
    [6]按,有学者将明代的京城九门税认为是钞关税的一种,其一开始就属于钞关税性质,到成化年间时开始商税化,至弘治元年(1488年)以后又成为城关税性质(详见孙文学、王伟主编:《中国关税史》,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第88页),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有误,因为终明一代,在钞关系统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九门钞关,其自始至终都属于一种独立的过税征税方式。
    [7]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卷十 一,《京师志十一·关榷·前代关榷考》。
    [1]参见[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
    [2]参见[明]马麟撰:《续纂淮关统志》卷二,《建置·常盈仓》。
    [3]详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三,《杂课·沿革事例》;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杂粮四税》;[明]马麟撰:《续纂淮关统志》卷二,《建置·常盈仓》;[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4]详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三,《杂课·沿革事例》;[明]方万山撰:《万历十一年三月上乞恤民通商疏》,见[明]朱吾弼、李云鹤等辑:《皇明留台奏议》卷十四,《矿税类》;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5]详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三,《杂课·沿革事例》;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6]详见[明]马麟撰:《续纂淮关统志》卷二,《建置·常盈仓》;[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杂粮四税》;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7]详见[明]马麟撰:《续纂淮关统志》卷二,《建置·常盈仓》;[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七,《江南十五·淮关志·商税·杂粮四税》
    [1]《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二,万历四十四年二月壬寅。
    [2]详见[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云南司》卷十七,《崇侦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具题复淮仓监督运舡行粮催解不前疏》。
    [3][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十,《户科给事中官应震题为辽兵结局无期辽饷支销易尽谨博稽群策特请宸裁仰祈圣明下部酌覆以济危辽事疏》。
    [4]详见《明神宗实录》卷八十二,万历六年十二月己亥:[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三,《杂课·沿革事例》。
    [5]详见《明神宗实录》卷八十二,万历六年十二月己亥。
    [6][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三,《杂课·沿革事例》。
    [7]详见[明]马麟撰:《续纂淮关统志》卷十《经费·解发款目》。
    [8][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十,《户科给事中官应震题为辽兵结局无期辽饷支销易尽谨博稽群策特请宸裁仰祈圣明下部酌覆以济危辽事疏》。
    [9]详见[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十,《户科给事中官应震题为辽兵结局无期辽饷支销易尽谨博稽群策特请宸裁仰祈圣明下部酌覆以济危辽事疏》。
    [1]参见[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九十八,《职官考·诸提领所》
    [1]参见[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七,《志三十七·百官志三·宣徽院·抽分场提领所》;[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九十四,《职官考·宣徽院·元》;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考六·宣徽院·元》;[清]魏源撰:《元史新编》卷八十四,《志七之四·百官四·宫禁营缮供御之官·宣徽院·抽分场提领所》;柯劭忞撰:《新元史》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百官志四·宣徽院·抽分场提领所》。
    [2]乾隆官修《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职官略·金元官制上·元·宣徽院》。
    [3][元]俞希鲁撰:至顺《镇江志》卷六,《赋税·商课》。
    [4][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浒墅关》。
    [5][明]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卷十,《税赋·抽分》。
    [6][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课税贡役附·抽分》。
    [1][清]陈常夏、孙瑕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2][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3][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4][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三十九,《本纪三十九·顺帝二》,(后)至元三年二月丙子;[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元》;九十八,《职官考·诸提举·元》;[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元纪二十五·顺帝》;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征商·关市·元》;[清]邵远平撰:《元史类编》卷十,《天王八》;[清]魏源撰:《元史新编》卷十四,《本纪十二·顺帝》,(后)至元三年二月丙子:[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一《元纪十九·顺帝》,(后)至元三年二月丙子;[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三十四,《政术部十三·关市征一·元》。
    [5][清]汪辉祖撰,汪继培补:《元史本证》卷三十二,《证遗九·百官志八·附录》。
    [6][清]姚至驷撰:《元明事类钞》卷六,《政术门一·赋役·科船》。
    [1][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元》。
    [2]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征商·关市·元》;
    [3][清]汪辉祖撰,汪继培补:《元史本证》卷三十二,《证遗九·百官志八·附录》。
    [4]按,有学者认为,明代钞关税收的滥觞应追溯到宋代的过税(见李龙潜:《明代钞天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5页),但笔者以为无论足从内容上,还是在征收方式上,宋代的过税与明代的钞关税都差异甚大,而与元代的抽分和船料钞十分接近,故认为明代的钞关源于元代的“抽分场”,而钞关税征收的方式则源于兀代的“船科”。
    [1]《明太祖实录》卷十一,壬寅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
    [2][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一,壬寅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
    [3][清]谈迁撰:《国榷》卷一,壬寅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
    [4][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本纪一·太祖一》,元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
    [5][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前编卷二,《前纪二·太祖二》,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清]毕沅编纂:《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元纪二十八·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十月辛卯。
    [1]《明太祖实录》卷十四,甲辰(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丁卯。
    [2][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一,甲辰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正月丁卯。
    [3][清]谈迁撰:《国榷》卷二,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丁卯。
    [4][清]毕沅编纂:《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丁卯:[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一,《无纪二十九·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正月丁卯。
    [5]《明太祖实录》卷十四,甲辰(元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己西。
    [6][清]谈迁撰:《国榷》卷二,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己酉。
    [7][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前编卷三,《前纪三·太祖二》,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己酉;[清]毕沅编纂:《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己酉:[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二,《元纪三十·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己酉。
    [8][清]陈鹤撰:《明纪》卷二,《太租纪二》,元至正二十四年三月乙丑。
    [9][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商税》。
    [1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11[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五,《志五十一·职官志四·税课司》;[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一。
    [2][明]沈朝宣纂修:嘉靖《仁和县志》卷四,《风土·税粮·课程》。
    [3][明]李旻撰:《工部分司题名记》,见[明]沈朝宣纂修:嘉靖《仁和县志》卷十四,《纪文·皇明》。
    [1][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建书》。
    [2][明]刘伯缙修,陈普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会治职官表三·国朝抚按两关·两关·南关工部分司》。
    [3][明]倪元璐辑:《国赋纪略·竹木》。
    [4]殷岩星主编:《浒墅关志·大事记·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91页。按,该志认为苏州竹木抽分场始于是年,乃误,前文已述,其创设于元代(后)至元三年(1337年)。又按,关于明代苏州竹木抽分场的具体建置时间,在有关明代文献的记载中,都之言国初,末见有洪武四年之确切时间的记载,该著不知其从何考知,不过大致时间不会有错,兹姑且引用之。
    [5][清]赵宏恩修:乾降《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浒墅关》。
    [6][明]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卷十《税赋·抽分》。
    [1][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课税贡役附‘抽分》。
    [2][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嶲纂: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一,《田赋四·榷税·浒墅关》;[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隆《长洲县志》卷十三,《赋税·榷税·浒墅关》;[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九,《舆地考·田赋六·赋税·关榷》。
    [3][明]张裕纂修,陈大成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4][清]陈常夏、孙骊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5][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6][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宦书》。
    [7][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建书》。
    [1]参见祁美琴著:《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参见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7页: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41页。
    [3]参见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1]参见何本方:《明代钞关与明代经济》,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9页;《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2]参见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3]《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洪武元年正月庚子。
    [4]按,关于明代具体的水陆驿路、驿站,在明代许多商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如官修之《寰宇通衢》、黄汴所撰之《一统路程图记》(又名《天下水陆路程》)、程春宇所撰之《士商类要》(均见杨正泰撰:《明代驿站考》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余象斗所撰之《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见[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三~五卷,东京:汲占书院,2000年)、儋漪子所辑之《天下路程图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在今人的部分论著亦有相关的论述,详见王毓铨、刘重日、张显清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859-868页;赵德馨主编,吴量恺等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七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7-583页;杨正泰著:《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参见刘广生著:《中国古代邮驿史》,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1999年,第291-294页。
    [1]参见郑学檬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19、127-128页。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八十七,《志六十一·河渠志二·漕河上》;[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五,《志六十一·河渠志三·运河上》。
    [3]详见[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九,《川渎六·漕河》。
    [4]《明人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五,永乐二十一年正月庚寅。
    [5]《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五,永乐二十一年正月庚寅。
    [6]《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宣德四年正月乙丑:[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1]参见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页。
    [2][美]Fan l-chun,Long-Diatance Trade andMarket Integration in zhe Ming-chiing Period 1400-148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1993,转引自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17页。
    [3]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45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九,《志五十五·食货志三·漕运》;[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漕运上·明》。
    [2]参见李淑兰著:《北京史稿》,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92页。
    [1]详见《明宣宗实录》卷四十八,宣德三年六月癸卯:[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钱钞》;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考四·明·钞》;[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钞》。
    [2]《明仁宗实录》卷三上,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癸卯;[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八,成化二十二年十月癸卯。
    [3]《明仁宗实录》卷三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辛酉;[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八,成化二十二年十月辛酉;[明]余继登辑:《典故纪闻》卷八。
    [4]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考四·明·钞》;[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钞》。其具体内容详见《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宣德元年十月乙亥。
    [5]参见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丰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40页。
    [6]参见《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三,永乐二年七月庚寅;[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六,成化二年十月乙丑:[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一,《志二十·食货志一·钞法》。
    [7]《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五,永乐五年三月甲申。
    [8]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四,《户部十九·金科·库藏三·钞法·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一,《户部十八·库藏二·钞法》;[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十八,《钱币考·皇明钞法》。
    [9][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二三十四,《户部十九·金科·库藏三·钞法·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一,《户部十八·库藏二·钞法》;[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十八,《钱币考·皇明钞法》;[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七,《国用补二·钞法》。
    [1]参见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19页。
    [2]参见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410页注⑧。
    [3][清]宁云鹏撰:《浒墅关志序》,见[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孙鼐续纂:[乾隆]《增续浒墅关志》卷首。
    [4]参见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5]参见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见中国明史学会编:《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6-27页。
    [6]参见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1]详见[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六,《国用考·皇明》;
    [2]详见[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六,《国用考·皇明·钞关·差官》;[明]王鏊撰:《论食货》,见[明]黄训编:《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二,《户部·禄俸》;[明]万表辑:《里明经济文录》卷六,《户部上》;[明]陈其愫辑:《皇明经济文集》卷三,《财计一》;[明]王鉴撰:《震泽长语》卷上,《食货》;[明]张萱撰:《两园闻见录》卷三十四,《外编·户部三·积贮·前言·王鏊》;[明]李默撰:《孤树裒谈》卷五,《英宗上之上·正统纪元》;卷十,《武宗下·附录》;[明]章潢撰:《图书编》卷八十八,《户部财用出入揭帖》;[清]法式善撰:《陶庐杂录》卷五。
    [3]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4]参见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5][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志七十四·食货志六·仓库》;[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九,《志五十五·食货志三·仓库》;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国用考一·历代国用·明》;[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四十二,《邦计考·历代邦计·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六,《食货四·库藏》。
    [6][明]吕毖撰:《明宫史》卷二,《内府职掌·司钥库》。
    [7][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志七十四·食货志六·仓库》;[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九。《志五十五·食货志三·仓厍》;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国用考一·历代国用·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六,《食货四·库臧》;[清]倪模撰:《古今钱略》卷三十一,《古钱附录·明》。
    [8][明]吕毖撰:《明宫史》卷二,《内府职掌·广惠库》;[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七十,《志四十四·职官志下·宦官》;[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四,《志五十·职官志三·宦官》;乾隆官修《续通典》卷三十一,《职宫典·内侍省·内府局·明·广惠库》;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考六·内侍省·明》;[清]于敏中撰:《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二,《皇城四》;[清]高士奇撰:《金鏊退食笔记》卷下:[清]缪荃孙撰:《艺风学文集》卷二,《明故宫考》。
    [9]参见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10]《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正统四年四月己丑。
    [1][清]陈鹤撰:《明纪》卷十二,《宣宗纪》,宣德四年六月庚子。
    [2][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二十,《纪二十·宣宗章皇帝》。
    [3][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八,直德四年六月。
    [4][清]傅恒撰:《通鉴辑览》卷一百零三,《明·宣宗皇帝》。
    [5][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1][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七十五,《方域五·关津》。
    [2]按,《六典通考》此处记载明代钞关创置于永乐中,乃误。
    [3][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
    [4]乾隆官修《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食货略·杂税·明》。
    [5]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考四·明·钞》。
    [6][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7][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关税》。
    [8][明]朱国祯辑:《涌幢小品》卷二,《钞税》。
    [9][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钞》。
    [1][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八,《江南十六·扬州府·赋役书》。
    [2][清]顾炎武撰:《天下都国利病书》卷八十,《江西二·九江府》。
    [3][清]谈迁撰:《国榷》卷二十一,宣德四年八月。按,《国榷》此处记载初设钞关为八月,乃误,应为六月。
    [4][清]顺九锡辑:《经济类考约编》卷下,《征榷考》;[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三十四,《政术部十三·关市征一·明》。
    [5][清]吴翌凤撰:《镫窗丛录》卷五。
    [6][清]翟灏撰:《钞字考》,见[清]王鎏撰:《钱币刍言》。
    [7]按,此处所载宣德三年(1428年)当为停造新钞之年,设立钞关乃是次年之事。
    [8][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七,《钱法·明》。
    [9]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七十九册,《财务·中央地方财务分合之趋势·历代概述·协代征税概况·明·天市税》。
    [10][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11 按,有学者认为明代的钞关建置于正统四年(1439年J时(参见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上海:上海帅范大学,2006年,第19页),其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是年仅有罢革徐州、济宁二钞关的举措,而没有建置任何钞关。
    12 按,笔者以为,在明代前期,明政府共有两次创建钞关之举,分别为宣德四年、景泰元年(1450年),分别建置丁七个和四个钞关,明代的绝大部分钞关都在这两次创建过程中得以建置:到明中后期时,则又于成化八年(1471年)、十三年(1477午)、弘治元年(1488年)和崇祯三年(1630年)时分别建置了正阳、广济、崇文门宣课分司(仅改属其关榷性质)芜湖等四个钞关(详见后文论述)。
    [1]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2][清]姚至驷撰:《元明事类钞》卷十,《官品门三·榷关·钞关》。
    [3][清]赵宏恩修:乾降《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淮安关》。
    [4][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天税·扬州关》。
    [5]按,有学者认为在宣德四年创制钞关制度时,明政府仅在大运河上设置了四个船料税关(参见[美]黄仁字著,阿风等泽:《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00页),不知其据何而论,显然有误。
    [6][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钞法》。
    [1][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
    [2][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4]《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二,正统六年八月丁丑。
    [5][明]徐溥等纂,李尔阳等校正:正德《大日月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刖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6][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 考七·明二》;[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赞志·关杭·明》。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4][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5][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二十三,《纪二十三·英宗睿皇帝前纪》;[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十:[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
    [6]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7][清]谈迁撰:《国榷》卷二十五,正统六年八月丁丑。
    [8][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三十四,《政术部十三·关市征一·明》。
    [9][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1][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收钞规则》。
    [2][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叨·钞关·纳钞事例》。
    [3][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币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舆》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1]《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七,《景泰附录》卷五十五,景泰五年正月己未。
    [2]《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六十,《景泰附录》卷七十八,景泰六年十一月乙未。
    [3][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4]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5][清]谈迁撰:《国榷》卷三十一,景泰六年十一月乙未。
    [1]《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五,成化二年十月己亥:[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十四,成化二年十月;[明]徐学聚撰:《国朝典汇》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
    [3]按,此处所载之“松”字,据上引正德《大明会典》所载,其应为“杭”字,因为松江府在明、清两代都从未置有过钞关。笔者以为,此系万历《重修大明会典》的刊误,而成书更晚的《续文献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明书》等文献,因其所载内容很多是凶袭其而成,故对此处内容亦跟着误载。
    [4][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5][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6][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7]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8][清]谈迁撰:《国榷》卷三十四,成化二年十月。
    [9]按,由于各种文献对明代钞关的建置有着不同,甚至是相左的记载,导致学界对浒墅、北新、九江、金沙洲这四个钞关的具体建置时间也存在分歧:有认为其是建置于宣德四年(1429年)明政府创制钞关制度之初的(参见祁美琴著:《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59、78页: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第29页):有认为其是于景泰元年(1450年)增设的(参见[日]佐久间重男:《明代的商税制发》,《社会经济史学》,第13卷第3号,1943年:[日]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
    [1]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一,成化元年九月癸亥。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稗·事例·船料钞》;[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3][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4][明]徐学聚撰:《国朝典汇》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5][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6][清]除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7][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1]《明宪宗实录》卷二十六。成化二年二月辛丑。
    [2]学界亦有部分学者持有这一观点,参见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749页注②。
    [1]《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五,成化二年十月己亥。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3][明]劳堪撰:《宪章类编》卷十九,《户部·各处钞关》。
    [4][明]徐学聚撰:《瑚朝典汇》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5][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十四,成化二年十月。
    [6][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良货五·船料》。
    [7][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8]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9][清]谈迁撰:《幽榷》卷三十四,成化二年十月。
    [1]《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三,成化三年六月庚子。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3][清]谈迁撰:《国榷》卷三十五,成化三年六月庚子。按,其所载的“始榷”乃误,应是“复榷”。
    [4]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芙·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3][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4][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三十二,《纪三十二·宪宗纯皇帝》,成化七年二月。按,此处所载丰要是针对成化七年复设而言的,故末提及已经得以复置的湖广金沙洲钞关,下引《通鉴纲日三编》亦同。
    [5][清]张廷五撰:《通鉴纲目三编》卷十四,成化七年二月。
    [6]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7][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8][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9][清]陈梦甫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10]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一·征商·关市·明》。
    [1]《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八,成化七年二月壬子:[明]劳堪撰:《宪章类编》卷十九,《户部·各处钞关》;[明]涂山辑:《明政统宗》卷十四,《宪宗纯皇帝》。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卷十五,成化七年二月。
    [4][明]黄光异撰:《昭代典则》卷十八,《宪宗纯皇帝》。
    [5][清]谈迁撰:《国榷》卷三十六,成化七年二月壬子。
    [6][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7][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三十二,《纪三十二·宪宗纯皇帝》,成化七年二月。
    [8][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十四,成化七年二月。
    [9]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0][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1]《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七,弘治十三年十月戊申。
    [2][清]谈迁撰:《国榷》卷四十四,弘治十三年十月戊申。
    [1]《明武宗实录》卷八,弘治十八年十二月甲戌。
    [2]参见[明]马卿撰:《查复钞关预处供给高墙疏·复正阳关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六十九,《漕抚奏议》(一)。按,明时寿州隶属于凤阳府,文献中常有“风阳府正阳钞关”和“寿州正阳钞关”两种不刚称谓,其所指乃同。
    [1]按,正阳钞关的这次复设,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创设(参见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上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74页:[台]陈秀夔编著:《中国财政史》,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484页:孙文学、王伟主编:《中国关税史》,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第85页),笔者通过详尽的史实考证,认为其创设于成化八年(1472年)时(详见前文的论述),嘉靖四年时只是因元年罢革后的再次复设。
    [2]《明世宗实录》卷四十八,嘉靖四年二月甲午。
    [3][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四,《杂税部汇考八·明三》。
    [4][明]徐学聚撰:《国朝典汇》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5][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6][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四,《杂税部汇考七·明三》。
    [7]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8][明]朱国祯辑:《涌幢小品》卷二,《钞税》。
    [9][清]谈迁撰:《国榷》卷五十三,嘉靖四年二月甲午。
    [1]《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嘉靖十三年四月甲寅。
    [1][明]马卿撰:《查复钞关预处供给高墙疏·复正阳关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六十九,《漕抚奏议》(一)。按,此处所引之文中并未直接言明正阳钞关第二次复设的时间,但其所载内容与上引《明实录》之文相近,且明载在嘉靖八年的三年之后,即在嘉靖十一年之后(1532年),故其复设明间应于上引《明实录》所载一致。
    [2][清]谈迁撰:《国榷》卷五十六,嘉靖十三午四月甲寅。
    [3]《明宪宗实录》卷一百零四,成化八年五月甲辰。
    [1][清]陈常豆、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倒·明》。按,其所指的四府指足苏州府及其周边的常州、松江、镇江三府。
    [2][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课》。
    [1]《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九,万历二十八年七月戊申。
    [2][明]李乐撰:《见闻杂记》卷六,《百四十八》。
    [3][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4]参见《明神宗实录》卷四百零九,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庚寅;卷四百十九,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丙申。
    [5]参见《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十八,万历三十四年二月丙午;卷五百七十,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壬辰。
    [6]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乙未;卷四百十九,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丁酉。
    [7]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五,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壬戌。
    [8]《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三,万历四十四年三月戊子。
    [9]《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九十六,万历四十八年七月戊戌。
    [10]《明光宗实录》卷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丁酉。
    11 《明光宗实录》卷二,泰昌元年七月戊戌。
    [1][清]傅维鳞撰:《明书》卷五十五,《志五·纶涣志·神宗遗诏》。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十一,《本纪二十一·神宗本纪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申。
    [3][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商税》。
    [4][清]陈鹤撰:《明纪》卷四十八,《神宗纪十》,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申。
    [5][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七十六,《纪七十六·神宗显皇帝》,万历四十八年秋七月;[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三十一,万历四十八年秋七月。
    [6][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
    [7]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8][清]谈迁撰:《国榷》卷八十三,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申。
    [9]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七十九册,《财务·中央地方财务分合之趋势·历代概述·历代征税概况·明·关市税》。
    [10][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11[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1]《明熹宗实求》卷十四,天启元年九月丁印。
    [2]《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四,天启五年十月甲申。
    [1][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商税》;[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
    [2]乾隆官修《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食货略·杂税·明》。
    [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征商·关市·明》。
    [1]《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三十四,崇祯三年五月辛丑。
    [2]《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五十三,崇祯四年闰十一月丙寅。
    [1][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新饷司》卷九,《崇祯三年五月十六日题复芜关榷税疏》。
    [2][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新饷司》卷十五,《崇祯三年十一月初八日题复芜关增设榷税司宜疏》。
    [3][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忠五·商税》;[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商税》;[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八十七,《纪八十七·庄烈皇帝》,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三十八,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
    [5][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三百五十八,《列传二百零九·郑三俊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二·郑三俊传》。
    [6][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芜湖关》。
    [1]按,这种制度内的“一地两关”现象,在明代许多地方都有存在,如杭州府,在成化七年创置南新关工部抽分厂之后,其地就存存了户部北新关和工部南新关两个榷关。
    [2][清]谈迁撰:《国榷》卷九十三,崇祯七年五月丙戌。
    [3][明]刈洪谟纂:万历《芜关榷志》卷上,《履历考》。
    [4]按,清代明后,伞面继承了明代的钞关制度和竹木抽分制度,但将户部所辖的钞关和工部所辖的竹木抽分厂统称为户关和工关。也就是说,清代的户关就是明代的钞关,清代的工关就是明代的竹木抽分厂。
    [5]按,台学者认为,至明亡时,全国只共有十座钞关(参见魏林:《明代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祁美琴著:《清代榷关制度研宄》,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其原因是未将崇文门这一特殊性质的钞关计入在内。
    [1]详见[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三十九,《本纪三十九·顺帝二》·(后)至元三年二月内子;[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元》。
    [2]殷岩星主编:《浒墅关志·大事记·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91页。
    [1][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浒墅关》。
    [2][明]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卷十,《税赋·抽分》。
    [3][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课税贞役附·抽分》。
    [4][清]宁云鹏等修,沈世奕等纂:康熙《苏州府志》卷二十五,《田赋三·榷税·元》。
    [5][清]觉罗雅尔哈葺、傅椿修,习嶲纂:乾降《苏州腑志》卷十一,《田贼四·榨税·浒墅关》;[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隆《长洲县志》卷十三,《赋税·榷税·浒墅关》;[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九,《舆地考·田赋六·赋税·关榷》。
    [6][消]宁云鹏等修,沈世奕等纂:康熙《苏州府志》卷五,《官署·户部分刊》;清]祝圣培等修,蔡方炳、归圣脉纂:康熙《长洲县志》卷十四,《官署·户部分司》。
    [7][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嶲纂: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三,《公署一·户部分司》;[明]张德夫、皇市汸纂修:隆庆《长洲县志》卷五,《县治·官署·公并·户部分司》;[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降《长洲县志》卷四,《官署·户部分司》。
    [8][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二十一,《公署三·浒墅芙署》;[清]争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二,《公署二·浒墅关署》。
    [1]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二十九下,《舆地考·公署二·浒墅关署》。
    [2][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3][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4][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5][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1][清]夏燮编纂:《明通鉴》卷三十二,《纪三十二·宪宗纯皇帝》,成化七年二月。
    [2][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卷十四,成化七年二月。
    [3][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芙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4][明]刘烨然撰:《浒墅镇钞关部使题名记》,见[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十六,《文艺》。
    [5]殷岩星主编:《浒墅关志》第一卷《建置人口·建置·沿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6]殷岩星主编:《浒墅关志·大事记·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92页。
    [7][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浒墅关》。
    [8][明]林世远修,王黎纂: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课税·抽分》。
    [9][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嶲纂:乾降《苏州府志》卷十一,《田赋四·榷税·浒墅关》;[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降《长洲县志》卷十三,《赋税·榷税·浒墅关》。
    [1][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九,《舆地考·田赋六·赋税·关榷》。
    [2][明]张德夫、皇甫汸纂修:隆庆《长洲县志》卷五,《县治·官署·公署·户部分司》。
    [3][清]宁云鹏等修,沈世奕等纂:康熙《苏州府志》卷五,《官署·户部分司》。
    [4][清]祝圣培等修,蔡方炳、归圣脉纂:康熙《长洲县志》卷十四,《官署·户部分司》。
    [5][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嶲纂: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三,《公署一·户部分司》;[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隆《长洲县志》卷四,《官署·户部分司》。
    [6][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二十一,《公署三·浒墅关署》;[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二,《公署二·浒墅关署》。
    [7]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二十九下,《舆地考·公署二·浒墅关署》。
    [8]亦有个别学者认为浒墅钞关的设立早在洪武初年就已启动,到景泰元年时只是正式出台罢了(参见殷岩星:《漫谈浒墅关的关官》,《苏州杂志》,1999年第3期),这显然是误将本文前述的明初朱元璋在浒墅设立竹木抽分场当作钞关来看待了,而且其亦没有说明具体的文献依据,故本文不予采信。
    [1][明]张裕纂修,陈大成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2][明]张裕纂修,陈大成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六,《宦迹》。
    [3][明]诸寿贤撰:《司董公去思碑记》,见[明]王之都纂辑:万历《浒墅关志》卷二,《碑记》。
    [4][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5][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6][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十八,《市镇·许市》;[明]张德夫、皇甫汸纂修:隆庆《长洲县志》卷十二,《市镇·许市》。
    [1][清]祝圣培等修,蔡方炳、归圣脉纂:康熙《长洲县志》卷八,《市镇·浒市》。
    [2][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樯修,习嶲纂: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九,《市镇·浒墅》;[清]李光诈等修,顾诒禄等纂:乾隆《长洲县志》卷二,《疆域·市镇·浒墅》。
    [3][明]张裕撰:《浒墅关志序》,见[明]张裕纂修,陈大成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首。
    [4][清]宁云鹏等修,沈世奕等纂:康熙《苏州府志》卷二十五,《田赋三·榷税·明》。
    [5]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六,《表·职官表五·附录》;佚名纂修:民国《续吴县志稿·职官表·榷使》。
    [1]按,由于其事实的证伪并不是本文论述的中心,加之直接相关史料的匮乏,笔者在此处不予以展开具体的论证,待今后进一步发掘史料后,在它文中进行论证和修订。
    [2]《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一,成化元年九月癸亥。
    [3][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1][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2][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3]《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三,成化三年六月庚子。
    [4][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5]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6][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7][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1][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2][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3][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4]《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八,成化七年二月壬子:[明]劳堪撰:《宪章类编》卷十九,《户部·各处钞关》;[明]涂山辑:《明政统宗》卷十四,《宪宗纯皇帝》。
    [5][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1][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2][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3][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4][明]张袼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1][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二《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2][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3][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4][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1]按,存个别文献中认为早在南宋时杭州就有北新关的建置,“淳祜九年秋,予始居行都北新关税,田君穆骚人也”([宋]黄震撰:《东发志·提斡赵宗英墓》,转引自[清]谈迁撰:《枣林杂俎》和集,《众赘·北新关税》)。但据笔者所猎,此处所载仅为孤证,笔者未能发现其它所证资料,故本文不予采信。
    [2]参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商税·税课司局》)。
    [3][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一,《建置》。
    [4][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一,《建置》。
    [5]参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商税·税课司局》。
    [6]按,明末清初人谈迁认为明代北新关税创建成化时,“今杭州城北新关税税虽始成化时”([清]谈迁撰:《枣林杂俎》和集,《众赘·北新关税》),但笔者亦没有发现其它佐证资料,根据本文所引的其它资料,估计其将成化年间北新关被罢革后的复设当作创建了。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一,《建置》;[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一,《建置》。
    [2][明]谢崑撰:《重修北新关记》,见[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设关·北新关》。
    [3][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设关》;[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设关》。
    [4]徐蔚葳等主编:《杭州海关志·大事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页。
    [5]徐蔚葳等主编:《杭州海关志》第一章,《机构沿革·常关·北新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6][清]丁丙撰:《北郭诗帐》卷上。
    [7]参见[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二,《宦迹·嘉靖》;[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九,《宦迹·明嘉靖》。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2][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3][明]胡宗宪、薛应旂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卷十三,《建置志第二之一·南京户部分司》。
    [4][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公署上·北新关户部分司》。
    [5]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六十六册,《行政·政制及沿革·历代制度概述·明》。
    [1][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会治职官表三·国朝抚按两关·北关南京户部分司》;[清]马如龙修,顺岱、杨鼐等纂:康熙《杭州府志》卷十八,《会治各宪中·北关南京户部分司》。
    [2][明]刘伯绪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三十七,《公署上·南京户部分司》。
    [3][清]马如龙修,顾岱、杨鼐等纂:康熙《杭州府志》卷十七,《公署·户部分司》。
    [4][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十二,《公署·北新关户部分司署》。
    [5][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十八,《公署一·北新关户部分司》。
    [6][清]邵齐然、汪沉等纂修,郑沄、邰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司椎》;[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关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司榷》。
    [7][明]田列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三,《北山分脉城外胜迹·官署》。
    [8][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卷一。
    [1][清]魏标撰:《湖墅杂诗》卷下。
    [2]《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一,成化元年九月癸亥。
    [3][明]徐漙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2][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呈明·钞关·差官》;[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3][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1]按,此处《会典》是指万历《重修大明会典》,而非正德《大明会典》。
    [2][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3]《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三,成化三年六月庚子。
    [4][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5]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遗》。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3][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椎考一·征商·关市·明》。
    [4][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5][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一,《建置》;[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一,《建置》。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2][明]胡宗宪、薛应旂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卷十三,《建置志第二之一·南京户部分司》。
    [3][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公署上·北新关户部分司》。
    [4][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设关·北新关》。
    [5][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十七,《职官七·明·北关户部分司》;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六十六册,《行政·政制及沿革·历代制度概⑤述·明》。
    [6][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7][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会治职官表三·国朝抚按两关·北关南京户部分司》;[清]马如龙修,顾岱、杨鼐等纂:康熙《杭州府志》卷十八,《会治各宪中·北关南京户部分司》。
    [8][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三十七,《公署上·南京户部分司》。
    [9][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十二,《公署·北新关户部分司署》;[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十八,《公署一·北新关户部分司》。
    [10][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设关》;[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设关》。
    11[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司榷》;[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司榷》。
    12[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三,《北山分脉城外胜迹·官署》。
    13[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卷一。
    14[清]魏标撰:《湖墅杂诗》卷下。
    [1]《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八,成化七年二月壬子:[明]劳堪撰:《宪章类编》卷十九,《户部·各处钞关》;[明]涂山辑:《明政统宗》卷十四,《宪宗纯皇帝》。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船料钞》;[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清]谈迁撰:《国榷》卷三十六,成化七年二月壬子。
    [4][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5]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6][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一,《建置》;[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一,《建置》。
    [7][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8][明]胡宗宪、薛应旂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卷十三,《建置志第二之一·南京户部分司》。
    [9][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公署上·北新关户部分司》。
    [10][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设关·北新关》。
    [1][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十七,《职官七·明·北关户部分司》;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六十六册,《行政·政制及沿革·历代制度概述·明》。
    [2][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3][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会治职官表三·国朝抚按两关·北关南京户部分司》;[清]马如龙修,顾岱、杨鼐等纂:康熙《杭州府志》卷十八,《会治各宪中·北关南京户部分司》。
    [4][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三十七,《公署上·南京户部分司》。
    [5][清]马如龙修,顾岱、杨鼐等纂: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七,《事纪下》。
    [6][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十二,《公署·北新关户部分司署》;[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十八,《公署一·北新关户部分司》。
    [7][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设关》;[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设关》。
    [8][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法、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司榷》;[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司榷》。
    [9][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三,《北山分脉城外胜迹·官署》。
    [10][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卷一。
    11[清]魏标撰:《湖墅杂诗》卷下。 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畲梦鲤辑:《大明会典抄略》卷三,《户部·十三职掌·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三十四,《政术部十三·关市征一·明》。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明]徐学聚撰:《国朝典汇》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明]朱国祯辑:《涌幢小品》卷二,《钞税》;[清]彭宁求撰:《历代关市征税记》。
    [3][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钞法·钞关收钞例》。
    [4][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钞法·钞关收钞例》。
    [5][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6][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8][清]万斯同撰:《明史》卷六十九,《志四十三·职官志上·都察院·巡漕巡关》;[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职官志二·都察院》。
    [9][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
    [10]按,《六典通考》此处记载明代钞关创置于永乐中,乃误。
    [1][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九十,《市政考·杂征·津渡船税·明》。
    [2][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3][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八,《江南十六·扬州府·赋役书》。
    [4]按,此处应为宣德四年之误,故更之。
    [5][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四十一,《山东七·临清州·职官》。
    [6][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公署上·北新关户部分司》;卷一百十七,《职官七·明·北关户部分州》。
    [7][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8][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扬州关》。
    [9][明]蒋光彦撰:《重建杭州北新钞关题名记》,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
    [10]按,有学者认为明代钞关在官员的管理上,前期主要是由地方管理,后期则是实行户部直接委官管理(参见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沦文·历史学,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22页),从本文的论证来看,其说不仅过于笼统,而且是错误的,因为明代钞天自一开始设立之后,就是由中央派遣户部和都察院官员前往监收船料钞的,尽管在其后曾数度改为由各钞关所在地方选委佐贰官监收船料钞,但从明代钞关的整体笠官制度米看,其足以户部差官为主的,不存在前期由地方管理,后期由户部管理的问题,只是到弘治六年之后,由户部委官监收船料钞的差官方式在制度上得到了正式的确立而已。
    1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有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商税·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商税·差官》。
    1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1][明]蒋光彦撰:《重建杭州北新钞关题名记》,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
    [3][明]申时行、赵有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拱:《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明]徐学聚撰:《国朝典汇》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明]朱国祯辑:《涌幢小品》卷二,《钞税》。
    [3][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钞法·钞关收钞例》。
    [4][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5]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6][清]彭宁求撰:《历代关市征税记》。
    [7][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8][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9]按,在道光《浒墅关志》中曾有“(正统)六年。罢监收船料钞官”的记载(详见[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也就是说,明政府于是年时中止了钞关的差官制度,但在笔者所阅的其它文献中,却未见有类似的记载,其仅是一个孤证,而且其内容与其它记载也不相符,故本文不予采信。
    [1]《明英宗实录》卷八十六,正统六年闰十一月戊辰。
    [2]《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正统十二年二月壬子。
    [3][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
    [4][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三十四,《政术部十三·关市征一·明》。
    [5][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俐》。
    [6][清]谈迁撰:《国榷》卷二十六,正统十二年二月壬子。
    [7][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8][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9][清]万斯同擐:《明史》卷六十九,《志四十三·职官志上·都察院·巡漕巡关》;[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职官志二·都祭院》。
    [10]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清]彭宁求撰:《历代关市征税记》。
    [2][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卷一百三十四,《政术部十三·关市征一·明》。
    [3]《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七,《景泰附录》卷五十五,景泰五午正月己末。
    [4][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5][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会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4][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江西二·九江府》。
    [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钞法·钞关收钞例》。按,该史料尽管主要记载的是成化三年(1467年)之事,但其内容反映的是自景泰六年以后由地方委官监收钞关船料钞的情况。
    [4][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5]乾降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6][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钞法·各处钞关收钞及山东、山西、北直隶纸札要行解京》。
    [4]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5][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1]按,此处所载成化八年乃误,应为九年,下同。
    [2][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3][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六,《宦迹》、《年表》。
    [4][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八,《榷部·明》。
    [5][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六,《榷使·明》。
    [1]《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十,成化八年十一月辛亥。
    [2]参见[明]马卿撰:《查复钞关预处供给高墙疏·复正阳关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六十九,《漕抚奏议》(一)。按,文献中常有“凤阳府正阳钞关”和“寿州正阳钞关”西种不同称谓,由于明代寿州隶属于凤阳府,故其所指实同。
    [3][明]余象斗撰:《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商税》。
    [4]《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三,成化十三年十二月丙申。
    [1]详见[明]沈榜撰:《宛署杂记》卷十二,《契税》。
    [1][明]史玄(弱翁)撰:《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页。
    [2]参见[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卷二,《关税亏减疏》;亦见[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十一,《赵司农奏议》;[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3]《明孝宗实录》卷六十八,弘治五年十月丙辰。
    [1]《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七,弘治十三年十月戊申。
    [2][清]谈迁撰:《国榷》卷四十四,弘治十三年十月戊申。
    [3]《明孝宗实录》卷十一,弘治元年二月辛丑。
    [4][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钞法·各处钞关收钞及山东、山西、北直隶纸札要行解京》。
    [1]《明穆宗实录》卷三十三,隆庆三年六月乙酉;《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卷二,《理财》,隆庆三年六月乙酉。按,在明人徐学聚所撰之《国朝典汇》中亦有记载,但具体文字稍有省略(详见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2][明]郑大经撰:《酌议任官事宜以裨国计疏》,见[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四十,《财用三》;[明]贾三近辑:《皇明两朝疏抄》卷十五,《财计类》;[明]张卤辑:《皇明嘉隆疏抄》卷十五。
    [3][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4][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5][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
    [2][清]阎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乾隆官修《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食货略·杂税·明》。
    [3][清]淡迁撰:《国榷》卷六十六,隆庆三年六月乙酉。
    [4][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江西二·九江府》。
    [5][明]王之都纂辑:万历《浒墅关志》卷一,《部堂札付·万历三十一年七月 日户部为清滥役厘榷蠹以裕国课事札》。
    [1][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江西二·九江府》。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3][明]王之都纂辑:万历《浒墅关志》卷一,《部堂札付·万历三十一年七月 日户部为清滥役厘榷蠹以裕国课事札》;[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九,《员役·明》。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3][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4][明]王之都纂辑:万历《浒墅关志》卷一,《部堂札付·万历三十一年七月 日户部为清滥役厘榷蠹以裕国课事札》。
    [5]参见[明]王之都纂辑:万历《浒墅关志》卷一,《部堂札付·万历三十一年七月 日户部为清滥役厘榷蠹以裕国课事札》;[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九,《员役·明》。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蒋光彦撰:《重建杭州北新钞关题名记》,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商税》;[清]间镇珩撰:《六典通考》卷八十九,《市政考·市征·明》。
    [2][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3][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畲梦鲤辑:《大明会典抄略》卷三,《户部·十三职掌·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十四,《杂税部汇考八·明三》。
    [4][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2]详见[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二,《命遣》。按,这种精微批文实际上是一种由皇帝颁给各钞关主事的通行证或派遣证一类的证明,其一直沿用至清代,在现存的清宫档案中就有有关这种精微批文的奏折(参见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见《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8页注②)。
    [1]《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万历二十六年十月丙寅。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三百五十八,《列传二百零九·郑三俊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二·郑三俊传》。
    [3]《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九,万历二十八年七月戊申。
    [4][明]李乐撰:《见闻杂记》卷六,《百四十八》。
    [5][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6]参见《明神宗实录》卷四百零九,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庚寅:卷四百十九,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丙申。
    [7]参见《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十八,万历三十四年二月丙午:卷五百七十,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壬辰。
    [8]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乙未;卷四百十九,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丁酉。
    [9]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五,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壬戌。
    [10]《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三,万历四十四年三月戊子。
    [1][清]谈迁传:《国榷》卷九十七,崇祯十四午九月甲戌。
    [2][清]孙承泽撰:《天府广记》卷十三,《户部·钞关·保举榷差》;《山书》卷十四,《保举榷差》。
    [1][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课税贞役附·抽分》。
    [2][明]张德夫、皇甫沈纂修:隆庆《长洲县志》卷五,《县治附官署·公署·户部分司》。
    [3][清]祝圣培等修,蔡方炳、归圣脉纂:康熙《长洲县志》卷十四,《官署·户部分司》。
    [4][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桩修,习嶲纂:乾降《苏州府忠》卷十一,《田赋四·榷税·浒墅关》。
    [5]曹允源、争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卷六,《表·职官表五·附录·明》;佚名纂修:民国《续吴县志稿·职官表·榷使·明》。
    [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4]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5][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6]按,此处所载之成化六年有误,根据其它各文献的记载,浒墅钞关实行的这种由地方选委佐贰官监收船料钞的差官方式一直持续到成化七年,而不是六年。
    [7][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六,《宦迹》。
    [8][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六,《年表》。
    [9][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八,《榷部·明》。
    [10][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六,《榷使·明》。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3][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4][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5]按,此处所载成化八年应为九年,乃误。
    [6][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7][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六,《宦迹》、《年表》。
    [8][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八,《榷部·明》。
    [9][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六,《榷使·明》。
    [1]《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四,弘治六年四月庚戌。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
    [3][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4][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5][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6][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1][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2][明]张德夫、皇甫汸纂修:隆庆《长洲县志》卷五,《县治附官署·公署·户部分司》。
    [3][清]祝圣培等修,蔡方炳、归圣脉纂:康熙《长洲县志》卷十四,《官署·户部分司》。
    [4][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5][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1][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六,《宦迹》、《年表》;[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八,《榷部·明》;[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六,《榷使·明》。
    [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1][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2][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八,《榷部·明》;
    [3][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
    [4][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六,《榷使·明》。
    [5][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1][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九,《员役·明》。
    [2][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3][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4][明]高凌汉撰:《钞关政录序》,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序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序》。
    [5][清]末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6]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七十九册,《财务·中央地方财务分合之趋势·历代概述·历代征税概况·明·关市税》。
    [7][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九,《员役·明》。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穆宗实录》卷三十三,隆庆三年六月乙酉:《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卷二,《理财》,隆庆三年六月乙酉。按,在明人徐学聚所撰之《国朝典汇》中亦有记载,但具体文字稍有省略(详见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3][明]郑大经撰:《酌议任官事宜以裨国计疏》,见[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四十,《财用三》;[明]贾三近辑:《皇明两朝疏抄》卷十五,《财计类》;[明]张卤辑:《皇明嘉隆疏抄》卷十五。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3][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江西二·九江府》。
    [1][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2][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3][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四,《榷税则例·明》。
    [4][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1][清]谈迁传:《国榷》卷九十七,崇祯十四年九月甲戌。
    [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3][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4][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5]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6][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4][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5][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6][明]胡宗宪、薛应旗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卷十三,《建置志二之一·南京户部分司》:[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公署上·北新关户部分司》;卷一百十七,《职官七·明·北关户部分司》;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六十六册,《行政·政制及沿革·历代制度概述·明》:[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法、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十二,《公署·北新关户部分司署》: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司榷》:[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十八,《公署一·北新关户部分司》;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司榷》;[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三,《北山分脉城外胜迹·官署》;[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卷一:[清]魏标撰:《湖墅杂诗》卷下。
    [7][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1][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
    [2][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3][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4][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5][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6][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7]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司榷·北关监督》。
    [2][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七十九,《食货志·关税·明》。
    [3]《明孝宗实录》卷十一,弘治元年二月辛丑。
    [1]《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四.弘治六年来月庚戌。
    [2][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商税》。
    [3][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4][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5][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1][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一,《建置》;[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三,《浙江一·北新关·建置》。
    [3][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4][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二,《宦迹》。
    [5][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6][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九,《宦迹》。
    [7][明]何塘撰:《北新关题名记》(亦称《杭州北新关题名记》),见[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十六,《赠章·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亦见[明]黄训编:《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户部·课程》;[明]万表辑:《皇明经济文录》卷六,《户部上》:[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卷四十,《户部九·关税·前言·何塘》。
    [8][明]蒋光彦撰:《重建杭州北新钞关题名记》,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明]胡宗宪、薛应旗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卷十三,《建置志二之一·南京户部分司》。
    [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3][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
    [4][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税课》。
    [5]详见[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二,《宦迹》:[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九,《宦迹》;[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十七,《职官七·明·北关户部分司》;[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会治职官表三·国朝抚按两关·北关南京户部分司》:[清]马如龙修,顾岱、杨鼐等纂:康熙《杭州府志》卷十八,《会治各宪中·北关南京户部分司》。
    [1][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二,《命遣》。
    [2][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1]《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嘉靖七年六月壬寅。
    [2][明]梁材撰:《题钞关禁革事宜》,见[明]黄训辑:《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户部·课程》:[明]梁材撰:《钞关禁革事宜疏》,见[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三十八.《财用一》:[明]梁材撰:《钞关禁革题例》,见[明]万表辑:《皇明经济文录》卷六,《户部上》;[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三,《禁令》:[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户部一·钞关》;《天府广记》卷十三,《户部·钞关》。
    [3]《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三,嘉靖九年五月乙卯。
    [4][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二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
    [5][明]梁村撰:《题钞关禁革事宜》,见[明]黄训辑:《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户部·课程》:[明]梁材撰:《钞关禁革事宜疏》,见[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三十八,《财用一》:[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三,《禁令》。
    [6][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九.《员役·明》。
    [7][清]傅维鳞纂:《明书》卷八十三,《志二十·食货志三·商税》。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高凌汉撰:《钞关政录序》,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序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序》。
    [3][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卷二十五,《食货补四》。
    [4]余绍宋主修,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第七十九册,《财务·中央地方财务分合之趋势·历代概述·历代征税概况·明·关市税》。
    [5][清]陈常夏、孙佩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九,《员役·明》。
    [1][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2][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六,《课额》:[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三,《浙江一·北新关·课额》。
    [1][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修: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六.《榷税·税额·北关旧额》:[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郑沄、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卷四十九,《赋税五·关榷·税额·北关旧额》:[清]陈璚修,王棻纂,屈映光续修,陆懋勋续纂,齐耀珊、陈文騄等重修,吴清坻等重纂:光绪《杭州府志》卷六十四,《赋税七·关榷·税额·北关旧额》。
    [2]《明穆宗实录》卷三十三,隆庆三年六月乙酉:《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卷二,《理财》,隆庆三年六月乙酉。按,在明人徐学聚所撰之《国朝典汇》中亦有记载,但具体文字稍有省略(详见卷一百九十九,《工部十四·抽分税课》)。
    [3][明]郑大经撰:《酌议任官事宜以裨国计疏》,见[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四十,《财用三》:[明]贾三近辑:《皇明两朝疏抄》卷十五,《财计类》:[叫]张卤辑:《皇明嘉隆疏抄》卷十五。
    [4][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1][清]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十·关榷》:[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关榷》。
    [2][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江西二·九江府》。
    [3][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4][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七,《责委》。
    [1]参见[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二,《宦迹》;[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九,《官迹·明》。
    [1]《明宣宗实求》卷五十七,宣德四年八月壬辰。
    [2][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3][清]宁云鹏撰:《浒墅关志序》,见[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孙鼐续纂:[乾隆]《增续浒墅关志》卷首。
    [1][明]劳堪撰:《宪章类编》卷十九,《户部·各处钞关》;[明]徐复祚撰:《花当阁丛谈》卷,《钞关》:[明]陈全之撰:《蓬窗日录》卷一.《浙江》:[明]涂山辑:《明政统宗》卷十四,《宪宗纯皇帝》。
    [2][明]朱葵撰:《北新关行署碑记》.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
    [3][明]李鼎撰:《李长卿集》卷十九,《借箸篇》。
    [4][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卷序。
    [1]详见[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课程·事例》:[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商税·收税》;[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征榷考·杂征中·课钞事例》:[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
    [2]《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五,永乐二十一年正月庚寅。
    [3]参见许檀:《明清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明]徐光启撰:《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蛋桑广类·木棉》。
    [1]《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七,正统四年七月丁巳: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一·征商·关市·明》。
    [2][明]张裕纂修,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
    [3]详见[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卷三《建置》:[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建置沿革》:卷四,《榷税则例·明》。
    [1]详见《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三十四,崇祯三年五月辛丑:[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三百五十八,《列传二百零九·郑三俊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二·郑三俊传》。
    [2]《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三十四,崇祯三年五月辛丑:[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新饷司》卷九,《崇祯三年五月十六日题复芜关榷税疏》。
    [3][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新饷司》卷九,《崇祯三年五月十六日题复芜关榷税疏》。
    [4][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新饷司》卷十五,《崇祯三年十一月初八日题复芜关增设榷税司宜疏》。
    [5]详见[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设关差官》;[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钞关·差官》;[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七,《食货五·船料》;[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零四,《志七十八·食货志十·课税》。
    [1][明]蒋光彦擐:《重建杭州北新钞关题名记》,见[明]王宫臻撰:崇祯《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类》;[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卷十五,《文词·记》。
    [1]详见《明孝宗实录》卷十一,弘治元年二月辛丑:[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商税·收税》:[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征榷考·征商·皇明·商税·收税》:[明]戴金编次:《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钱法·各钞关税课司局钱钞折银则例》:[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二百二十三,《杂税部汇考七·明二:》。按,有学者据《明史》的记载,认为明代钞关的征税客体自成化八年(1472年)复收银后,就成为定制(详见[台]林美玲著:《晚明辽饷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9页),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其真正成为定制是要到明后期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之后。
    [2]详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卷四十二,《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志五十七·食货志五·钱钞》:[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五十五,《食货三·钞法》:[清]倪模撰:《古今钱略》卷二十七,《楮币源流·明宝钞》。
    [3]参见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4]参见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见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第761-762页。
    [1][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2][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宗实录》二百七十四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3][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仁宗实录》十五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4][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5][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6][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7][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8][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9][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0][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穆宗实录》七十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1][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2][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光宗实录》八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3][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熹宗实录》八十七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4][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崇祯实录》十七卷[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5]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崇祯长编》六十六卷[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16][清]佚名撰:《痛史本崇祯长编》二卷[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
    [17]《大明孝宗敬皇帝宝训》[Z]三卷,明刻本。
    [18]《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Z]二卷,明刻本。
    [19]《大明武宗毅皇帝宝训》[Z]二卷,明刻本。
    [20][东汉]班固撰:《汉书》一百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1][元]脱脱等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目录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2][明]宋濂等撰:《元史》二百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三百三十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4]赵尔巽、柯劭态等撰:《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5]柯劭态撰:《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6][明]刘惟谦撰:《大明律》三十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7][明]李善长撰:《大明令》一卷[Z],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28][明]朱元璋撰:《御制大诰续编》一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9][明]佚名编:《诸司职掌》十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0][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五十卷[Z],东京:古典研究会,1966年。
    [31][明]佚名辑:《国朝典章》不分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2][明]徐学聚撰:《国朝典汇》二百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3][明]黄光昇撰:《昭代典则》二十八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4][明]劳堪撰:《宪章类编》四十二卷[Z],《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35][明]薛应旗撰:《宪章录》四十七卷[Z],明万历二年陆光宅刻本。
    [36][明]堵胤锡撰:《榷政纪略》四卷奏疏一卷莅政八箴一卷[Z],《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 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37][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Z],《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38][明]刘斯洁撰:《太仓考》十卷[Z],明万历八年王大用、张衍等刻本。
    [39][明]徐溥等纂,李东阳等校正:正德《大明会典》一百八十卷[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0][明]申时行、赵用贤等纂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Z],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41][明]佘梦鲤辑:《大明会典抄略》十三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2]官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Z],清乾隆二十一九年武英殿刻本。
    [43]官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Z],清乾隆内府刻本。
    [44][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三百六十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5][明]施沛撰:《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不分卷[Z],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47][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八十卷[Z],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8][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9][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Z],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
    [50][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1][清]朱奇龄撰:《续文献通考补》四十八卷[Z],清抄本。
    [52][清]乾隆官修:《续通典》一百五十卷[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3][清]乾隆官修:《续通志》六百四十一卷[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4][清]阎镇珩辑:《六典通考》二百卷[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0年。
    [55][清]毕沅编纂:《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56][明]毕自严撰:《度支奏议》一百十九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清]陈鹤撰:《明纪》六十卷[M],清同治十年江苏官书局刻本。
    [58][明]陈建辑:《皇明通纪集要》六十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9][明]邓元锡撰:《皇明书》四十五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0][明]范钦编:《嘉靖事例》不分卷[Z],《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61][明]范守已撰:《皇明肃皇外史》四十六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62][清]傅维鳞撰:《明书》一百七十一卷目录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3][清]傅恒撰:《通鉴辑览》一百二十卷[M],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64][明]高汝栻辑:《皇明法传录嘉隆纪》六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65][明]胡我琨撰:《钱通》三十二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6][清]黄本骥撰:《历代职官表》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7][明]贾三近辑:《皇明两朝疏抄》二十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8][明]姜清撰:《姜氏秘史》一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9][明]焦竑撰:《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0][明]雷礼撰:《皇明大政纪》二十五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71][明]雷礼辑:《国朝列卿纪》一百六十五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72][清]李庚乾辑:《佐杂谱》二卷[M],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73][清]李世熊撰:《钱神志》七卷[M],《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74][清]倪模撰:《古今钱略》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M],《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75][明]倪元璐辑:《国赋纪略》一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76][清]彭宁求撰:《历代关市征税记》不分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7][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首四卷目录二卷[M],清光绪六年江苏官书局刻本。
    [78][明]丘浚撰:《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首一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9][清]邵远平撰:《元史类编》四十二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明]沈岱撰,[清]黄向曦辑:《吴江水考增辑》五卷附编二卷[Z],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81][明]沈国元编:《皇明从信录》四十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2][明]孙旬辑:《皇明疏抄》七十卷[Z],《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83][清]谈迁撰:《国榷》一百四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4][明]唐鹤征撰:《皇明辅世编》六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5][明]涂山辑:《明政统宗》三十卷[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86][清]万斯同撰:《明史》四百十六卷目录三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7][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88][清]王鎏撰:《钱币刍言》 一卷续刻一卷再续一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9][清]汪辉祖撰,汪继培补:《元史本证》五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90][明]汪少泉辑,孙维城等重辑:《皇明奏疏类抄》六十一卷[Z],《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91][清]魏源撰:《元史新编》九十五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2][明]吴亮辑:《万历疏抄》五十卷[Z],《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93][明]席书编纂:《漕船志》八卷[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
    [94][清]夏燮编纂:《明通鉴》一百卷首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95][清]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M],清光绪浙江官书局刻本。
    [96][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十五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97][清]佚名撰:《明季烈臣传》不分卷[Z],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
    [98][明]章潢撰:《图书编》一百二十七卷[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99][明]张国维撰:《吴中水利全书》二十八卷[Z],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
    [100][明]张瀚撰:《皇明疏议辑略》三十七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 书社,1997年。
    [101][明]张卤辑:《皇明嘉隆疏抄》二十二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2][明]张内蕴、周大韶撰:《三吴水考》五卷[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103][清]张廷玉撰:《通鉴纲目三编》二十卷[M],清光绪二十九年善成堂刻本。
    [104][清]张英撰:《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目录四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05][明]郑真撰:《荥阳外史集》一百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6][明]朱吾弼、李云鹤等辑:《皇明留台奏议》二十卷[Z],《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7][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八卷首一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08][明]程开祜辑:《筹辽硕划》四十六卷[Z],《丛书集成续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
    [109][明]陈全之撰:《蓬窗日录》八卷[M],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110][清]丁丙撰:《北郭诗帐》二卷[M],清光绪九年嘉惠堂丁氏刻本。
    [111][清]法式善撰:《陶庐杂录》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12][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四卷[M],清光绪二十二年石印本。
    [113][清]高士奇撰:《金鳌退食笔记》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14][清]顾公燮撰:《消夏闲记摘抄》三卷[M],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15][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M],清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刻本。
    [116][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7][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18][明]何孟春撰:《何文简疏议》十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19][清]黄叔璥撰:《南台旧闻》十六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0][清]黄六鸿撰:《福惠全书》三十二卷[M],《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0年。
    [121][明]焦竑撰:《焦氏澹园集》四十九卷[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122]焦竑撰:《玉堂丛语》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23][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三十卷[M],《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24][明]李鼎撰:《李长卿集》二十八卷[M],明万历四十年李嗣宗刻本。
    [125][明]李乐撰:《见闻杂记》九卷续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26][明]李默撰:《孤树裒谈》十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7][明]林希元撰:《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十八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128][明]刘若愚撰:《酌中志》二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29][清]缪荃孙撰:《艺风堂文集》七卷外编一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130][明]吕毖撰:《明宫史》五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1][明]倪岳撰:《青溪漫稿》二十四卷补遗一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2]潘季驯撰:《河防一览》十四卷[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133][明]潘游龙辑:《康济谱》二十五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4][明]沈榜撰:《宛署杂记》二十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5][明]申时行撰:《赐闲堂集》四十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136][明]史玄(弱翁)撰:《旧京遗事》一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
    [137][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138][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七十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139][清]孙承泽撰:《天府广记》四十四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0][清]孙承泽撰:《山书》十八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141][清]谈迁撰:《北游录》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2][清]谈迁撰:《枣林杂俎》六集十八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43][明]唐枢撰:《政问录》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五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4][明]田汝成辑撰:《两湖游览志》二十四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5][明]王鏊撰:《震泽长语》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46][明]王樵撰:《方麓集》十六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7][清]魏标撰:《湖墅杂诗》二卷[M],清光绪九年嘉惠堂丁氏刻本。
    [148][明]温纯撰:《温恭毅集》三十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9][清]吴翌凤撰:《镫窗丛录》五卷补遗一卷[M],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50][明]谢肇涮撰:《五杂俎》十六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51][明]徐复祚撰:《花当阁丛谈》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52][明]徐光启撰:《农政全书》四十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53][清]徐乾学撰:《儋园文集》三十六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4][明]严从简撰:《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55][清]姚至骃撰:《元明事类钞》四十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6][明]余继登辑:《典故纪闻》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57][清]于敏中撰:《日下旧闻考》一百十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8][清]查继佐撰:《罪惟录》九十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9][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一百七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0][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十四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1][明]郑晓撰:《吾学编》六十九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62][清]张岱撰:《石匮书》二百二十一卷[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3][明]周用撰:《周恭肃公集》十六卷附录一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164][明]朱国祯辑:《涌幢小品》三十二卷[M],《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5][明]程春宇撰,杨正泰点校:《士商类要》四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6][清]鹤和堂辑:《示我周行天下路程》(又名《周行备览》)六卷[Z],清乾隆三年翠隐山房刻本。
    [167][明]黄汴撰,杨正泰点校:《一统路程图记》(又名《天下水陆路程》)八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8]杨正泰点校:官修《寰宇通衢》不分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9][明]李晋德撰,杨正泰校注:《客商一览醒迷》不分卷[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0][清]涉世老人撰:《营生集》(又名《营谋小集》)不分卷[Z],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
    [171][清]王秉元撰:《生意世事初阶》不分卷[Z],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
    [172][清]吴中孚撰:《商贾便览》不分卷[Z],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
    [173][明]余象斗撰:《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四十三卷[Z],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
    [174][清]憺漪子选辑,杨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图引》二卷[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5][明]张瀚撰:《松窗梦语》八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76][清]憺漪子撰:《士商要览》不分卷[Z],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
    [177][明]闻人诠修、陈沂纂:嘉靖《南畿志》六十四卷[Z],《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178][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二百卷[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79][明]胡宗宪、薛应旂等纂修:嘉靖《浙江通志》七十二卷[Z],《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180][清]李卫等修,沈翼机、傅王露等纂:雍正《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卷首三卷[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81]浙江省通志馆修,余绍宋、孙延钊等纂:民国《重修浙江通志初稿》不分卷[Z],民国浙江省通志馆稿本。
    [182][元]俞希鲁撰:至顺《镇江志》二十二卷[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83][明]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五十卷[Z],明洪武二十年刻本。
    [184][明]林世远修,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六十卷[Z],明正德元年刻嘉靖续修本。
    [185][清]宁云鹏等修,沈世奕等纂:康熙《苏州府志》八十二卷首一卷[Z],清康熙三十年刻本。
    [186][清]觉罗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嶲等纂:乾隆《苏州府志》八十卷首一卷[Z],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187][清]钱思元辑,钱士琦续辑:嘉庆《吴门补乘》十卷首一卷[Z],清嘉庆八年纂二十五年补辑道光二年吴门钱氏刻本。
    [188][清]宋如林、罗琦修,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一百五十卷首十卷[Z],清道光四年刻本。
    [189][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一百五十卷首三卷附序图一卷[Z],清光绪九年江苏官书局刻本。
    [190][明]陈让等修,夏时正等纂:成化《杭州府志》六十三卷[Z],民国影抄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191][明]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一百卷[Z],《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192][明]佚名撰:《杭州府志胜》□□卷[Z],明刻本。
    [193][清]马如龙修,顾岱、杨鼐等纂,李铎、汪燝续修:康熙《杭州府志》四十卷图一卷[Z],清康熙三十三年李铎杭州府署增刻本。
    [194][清]邵齐然、汪沆等纂修,清郑法、邵晋涵等续纂修:乾隆《续修杭州府志》一百十卷首六卷[Z],清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府署刻本。
    [195][清]陈璚、王棻纂修,屈映光、陆懋勋续纂修,齐耀珊、陈文騄、吴清坻等重纂修,光绪《杭州府志》(又名民国《杭州府志》)一百七十八卷首八卷附校勘记十六卷[Z],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196]干人俊纂:民国《杭州新志稿》三十八卷首一卷[Z],1963年誊抄民国三十七年稿本。
    [197][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8][明]殷之洛修,朱梅等纂:万历《福宁州志》十七卷[Z],《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199][明]张德夫、皇甫汸纂修,陈其弟点校:隆庆《长洲县志》十四卷[Z],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200][清]祝圣培修,蔡方炳、归圣脉纂:康熙《长洲县志》二十二卷[Z],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201][清]李光祚修,顾诒禄等纂:乾隆癸酉《长洲县志》三十四卷首一卷[Z],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202][清]许治修,顾诒禄等纂:乾隆丙戍《长洲县志》三十四卷首一卷[Z],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203][明]苏祐、杨循吉纂修,陈其弟点校:嘉靖《吴邑志》十六卷[Z],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204][明]曹自守撰:《吴邑志图说》一卷[Z],明嘉靖八年刻本。
    [205]曹允源、李根源等纂修:民国《吴县志》八十卷[Z],1933年苏州文新公司铅印本。
    [206]佚名纂:民国《续吴县志稿》不分卷[Z],《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207][明]沈朝宣纂修:嘉靖《仁和县志》十四卷[Z],清光绪十九年钱塘丁氏校刻本。
    [208][清]赵世安修,顾豹文、劭远平纂:康熙《仁和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Z],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209][明]聂心汤修,虞淳熙纂:万历《钱塘县志》十纪[Z],清光绪十九年钱塘丁氏校刻本。
    [210][清]魏源修,裘琏等纂:康熙《钱塘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Z],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211][明]陆泓撰:《钱塘纪略》不分卷[Z],清抄本。
    [212][明]文章修,张文海等纂:嘉靖《增城县志》十九卷[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213][明]张裕纂辑,陈大咸校正:嘉靖《浒墅关志》十八卷[Z],明嘉靖十六年自刻本。
    [214][明]王之都纂修:万历《浒墅关续志》四卷[Z],清抄孤本。
    [215][清]陈常夏、孙珮纂修:康熙《浒墅关志》二十卷[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6年。
    [216][清]陈常夏、孙珮纂修,清孙鼐续纂:乾隆《增续浒墅关志》二十卷[Z],清康熙刻乾隆间孙鼐增续重刻本。
    [217][清]凌寿祺纂修:道光《浒墅关志》十八卷[Z],民国抄本。
    [218]殷岩星主编:《浒墅关志》十六卷[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19][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十六卷[Z],明崇祯九年刻本。
    [220][明]王宫臻纂修:崇祯《北新关志丛抄》不分卷[Z],民国节抄本。
    [221][清]许梦闳纂修:雍正《北新关志》十六卷首一卷附船式图一卷[Z],清抄本。
    [222][明]杨时乔撰:《两浙南关榷事书》不分卷[Z],《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23]徐蔚葳等主编:《杭州海关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4][明]刘洪谟纂,王廷元点校:万历《芜关榷志》二卷[Z],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225][明]马麟撰:《续纂淮关统志》十四卷首一卷[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
    [226][清]伊龄阿、吴霦等纂修:乾隆《淮关统志》十四卷[z],清乾隆四十三年淮关刻本。
    [227][明]陈九德辑:《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Z],《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28][明]陈其愫辑:《皇明经济文集》二十三卷[Z],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229][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五百八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30]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231][清]顾九锡辑:《经济类考约编》二卷[Z],《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32]郭厚安编:《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33]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4][明]黄训辑:《皇明名臣经济录》五十三卷[Z],明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刻本。
    [235]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Z],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年。
    [236]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组编印:《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碑刻选辑》(初稿)[Z],油印本,1979年。
    [237]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Z],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
    [238]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浙江上海卷》[Z],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
    [239]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40]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41]彭泽益选编:《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242]瞿宣颖纂辑:《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下)[Z],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243]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244]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245]孙翊刚、李渭清编:《中国财政史参考资料》[Z],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
    [246]孙翊刚、王复华编:《中国工商税收史资料选编》第七辑(清代前期部分)[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47][明]万表辑:《皇明经济文录》四十一卷[Z],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248]王国平、苏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Z],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9]王奕编:《中国工商税收史资料选编》第六辑(明代部分)[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50]巫宝三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明清部分)[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51]吴兆莘著、洪文金补订:《中国财政金融表》(上)[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
    [252]吴兆莘著、洪文金补订:《中国财政金融表》(中)[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253]吴兆莘、洪文金遗稿,刘聚星、林宝清续编:《中国财政金融表》(下)[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254]谢国祯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下)[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5][清]徐珂选录:《清稗类钞》不分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56][清]薛熙辑:《明文在》一百卷[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57]杨廷尉、袁中丕、朱俊主编:《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一辑(清代)[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258][台]杨志濂、希逸氏纂:《中国财政史辑要》[Z],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0年。
    [259]郑仲兵、孟繁华、周士元主编:《中国古代赋税史料辑要·纪事篇》(上、下)[Z],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
    [260]郑仲兵、孟繁华、周士元主编:《中国古代赋税史料辑要·言论篇》(上、下)[Z],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
    [261]朱偰编:《中国运河史料选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6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著,张广勇、张宇宏译:《当代史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26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4][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5]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66]蔡渭洲著:《中国海关简史》[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267]陈灿编著,王孝通增订:《中国商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268]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69]陈述主编:《杭州运河历史研究》[M],《杭州运河丛书》,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270]陈述主编:《杭州运河文献》(上、下)[M],《杭州运河丛书》,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271][台]陈秀夔著:《中国财政制度史》[M],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
    [272][台]陈秀夔编著:《中国财政史》[M],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
    [273]陈支平著:《历史学的困惑》[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74]《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275][日]川胜守著:《中国封建国家的统治结构——明清赋役制度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会,1980年。
    [276]党诚恩编著:《中国商业史话》[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277]戴一峰著:《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278]樊树志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279][英]罗德里克·弗拉德(Roderick Floud)著,王小宽等译:《计量史学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280]傅斯年著,雷颐点校:《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1]傅斯年著:《傅斯年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2]顾勋华著:《中国商业史》[M],民国稿本。
    [283]谷志杰著:《关税概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
    [284][台]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上、下)[M],台北:联经出版社,2005年。
    [285]湖北财经学院商业经济系商业经济教研室编:《中国商业史》[M],铅印本,1984年。
    [286][美]黄仁宇著,阿风等泽:《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87]黄天华编著:《中国财政史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8]黄天华著:《中国税收制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9]姜守鹏著:《明清社会经济结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90]柯育彦编著:《中国古代商业简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1]李宏为编著:《汉英明清历史档案词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
    [292]李浚源、任乃文等编:《中国商业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
    [293]李俊源、王相钦、庞蕴生主编:《中国商业史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
    [294]李龙潜著:《明清经济史》[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95]李淑兰著:《北京史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296]林金水、邹萍编:《中国古代官制泽名简明手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297][台]林美玲著:《晚明辽饷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8]林燊禄辑:《明辞释义辑录——<明经世文编>》[M],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1年。
    [299]刘秉麟著:《中国财政小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0]刘广生著:《中国古代邮驿史》[M],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1999年。
    [301]罗吉义编:《中国商业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02]吕景琳、郭松义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03][美]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页。
    [304]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305]彭雨新著:《清代关税制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306]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C],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307]祁美琴著:《清代榷关制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8]秦佩珩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309][日]清水泰次著:《中国近世社会经济史》[M],东京:西野书店,1950年。
    [310][日]山根幸夫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11][美]施坚雅(G.William.Skinner)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12][美]施坚雅(G.William.Skinner)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C], 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13]孙文学、王伟主编:《中国关税史》[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314]孙翊刚著:《中国财政问题源流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15]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16]孙翊刚主编:《简明中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317]孙翊刚、陈光炎主编:《中国赋税史》[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
    [318]唐力行著:《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9]唐文基著:《明代赋役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20]田昌五、漆侠总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21]田培栋著:《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322][美]王国斌(R.Bin Wong)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323][台]王坤一著:《中国营业税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324]王雷鸣编注:《历代食货志注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
    [325]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326]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7]王毓铨、刘重日、张显清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上、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328]王者著:《中国古代财政史》[M],北京:北京财贸学院(内部发行),1981年。
    [329]吴承明著:《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30]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1]吴慧著:《中国历代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332]吴慧著:《中国商业政策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333]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
    [334]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上、下)[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335][英]约翰.R.希克斯(John.R.Hicks)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336][台]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37]严军、胡心爱选编:《杭州运河古诗词选评》[M],《杭州运河丛书》,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338]杨涛著:《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9]杨正泰著:《明代驿站考》[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40]余鑫炎编著:《中国商业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341]张海英著:《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2]赵大川编著:《京杭大运河图说》[M],《杭州运河丛书》,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343]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4]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345]郑行巽编著:《中国商业史》[M],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
    [346]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347]郑学檬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34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349]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国财政简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
    [350]周伯棣编著:《中国财政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51]周育民著:《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2]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国经济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53]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354][日]鳖宫谷英夫:《近世中国赋役改革》[J],[日]《历史评论》第1卷第2、3号,1946年。
    [355]蔡渭洲:《我国历代关税述略》(一)[J],《中国海关》1995年第10期。
    [356]蔡渭洲:《我国历代关税述略》(二)[J],《中国海关》1995年第11期。
    [357]蔡渭洲、谢咸铠:《我国海关的起源——我国古代海关史话之一》[J],《国际贸易》1983年第12期。
    [358]蔡渭洲、谢咸铠:《我国古代的落地关——海关史话之二》[J],《国际贸易》1984年第1期。
    [359]曹钦白:《洪武型财政的历史剖面——介绍美籍华人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J],《税收与社会》2002年第4期。
    [360]岑大利:《论明清时期的官员经商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361]晁中辰:《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J],《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
    [362]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1期。
    [363]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1本。
    [364]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A],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365]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关的设置》[J],《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66]邓亦兵:《清代前期的中央关与地方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67]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J],《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368]邸永君:《<清代榷关制度研究>读后》[J],《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69][台]范毅军:《走私、贪污、关税制度与明清国内货物流通税的征收—明清时代关税资料性质的检讨》[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2年。
    [370][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A],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37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1本。
    [372]何本方:《明代钞关与明代经济》[A],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373]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A],《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74]何本方:《清代户部诸关初探》[J],《南开学报》1984年第3期。
    [375]何本方:《淮安榷关简论》[J],《淮北煤炭师范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3期合刊。
    [376]何本方:《清代的榷关与内务府》[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2期。
    [377]何本方:《明代宫中财政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378]何本方:《清代商税制度刍议》[J],《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
    [379]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
    [380]黑广菊:《明清时期的榷(钞)关研究概述》[J],《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381]黑广菊:《明清时期临清钞关及其功能》[J],《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82][日]加藤繁著,吴杰译:《关于榷的意义》[A],《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383]蒋荣:《“浒墅关”读音考》[J],《中国地名》2004年第1期。
    [384]姜晓萍:《明代商税的征收与管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85]姜晓萍:《明中后期对商税官的监察和管理》[J],《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386]姜晓萍:《明清时期商业伦理的构成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387]姜晓萍:《<士商类要>与明代商业社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388]井扬:《明清临清运河钞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历史学,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
    [389]孔宝康:《我国海关的起源》[J],《国际商务研究》1985年第6期。
    [390][台]赖惠敏:《清乾隆朝的税关与皇室财政》[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
    [391]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92]李伯重:《“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93]李龙潜:《略论明代钞关制度(提要)》[A],张中正主编:《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394]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A],《明史研究》第4辑[C],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395]李龙潜:《明代税课司、局和商税的征收——明代商税研究之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96]李龙潜:《鱼课非商税辩》[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97]梁方仲:《明代“两税”税目》[A],《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98]廖声丰:《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1期。
    [399]廖声丰:《明清时期的钞关(榷关)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400]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D],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01]林枫:《万历商业税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学,厦门:厦门大学,1999年。
    [402]林枫:《万历税监税使原因再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403]刘捷:《明代钞关建筑初探》[J],《华中建筑》2006年第11期。
    [404]龙登高:《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405][日]桥本英一:《明代钞关制度初探——以天津关为例》[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406]任晓兰:《论明代商税征收及其法律控制》[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2期。
    [407][日]苏更生:《明初的商政与商税》[J],[日]《史绎》第9卷第12号,1975年。
    [408]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J],《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09]田冰、张宝红:《明代商人地位之变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410]田培栋:《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原因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11]万依:《供宫廷及税关染指的“崇文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2期。
    [412]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
    [413]王天奖:《常关》[J],《史学月刊》1960年第4期。
    [414]王先明:《早期江西的水路收税机构——九江钞关漫话》[J],《江西财税与会计》1997年第3期。
    [415]王兴亚:《明代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16]王元林:《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17]魏丽霞:《浅议赣关》[J],《南方文物》2001年第4期。
    [418]魏林:《明代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419]魏林:《明代钞关制度对商人资本发展的阻碍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420]魏林(林葳):《明代钞关税收的变化与商品流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期。
    [421]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A],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C],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422]韦庆远:《明中叶从抑商到恤商、惠商的政策转变》[A],《明清史续析》[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23]韦庆远:《嘉靖时期商业的兴衰》[A],《明清史续析》[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24]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A],《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25]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426]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27]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J],《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428]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J],《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429]许檀:《明清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30]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431]颜锡均:《我国古代的关税——海关知识讲座第一讲》[J],《国际贸易》1990年第1期。
    [432]姚梅琳:《明代的九江钞关》[A],《江西社会经济史论丛》[C],1987年5月。
    [433]姚梅琳:《九江关史略》[J],《中国海关》1997年第1期。
    [434]殷岩星:《漫谈浒墅关的关官》[J],《苏州杂志》1999年第3期。
    [435]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436]赵克生:《黄仁宇和“大历史”观——兼谈<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3期。
    [437]周熊:《论我国海关的起源和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38]邹逸麟:《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J],《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39][日]佐久间重男:《明代的商税制度》[J],[日]《社会经济史学》,第13卷第3号,1943年。
    [440]#12
    [441][日]佐久间重男:《明代商税和财政的关系》[J],[日]《史学杂志》第65卷第1、2号;195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