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重构与变迁——近代云南城市发展研究(1856~1945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云南城市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变迁过程,本文力图借助交通演变来分析云南这一历程。云南交通最大的特点是陆路运输起主导作用,主要城市分布于陆路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上。城市分布受自然条件影响,基本分布于地势相对低平的坝区。加上社会政治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构建了早期云南城市格局。1856年的回民起义打破了这一格局,云南原有城市体系遭到破坏且暂时难以恢复。与此同时,西方势力渗入云南,逐渐对云南城市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云南城市开始了近代演变过程。通过全文分析,可发现外部推力对云南影响较大,云南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文章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做简要说明,进而论述云南经济区域划分,并对早期不同区域的开发情况及城市的形成、发展情况作了简单追溯。
     其次,分析了回族起义对云南城市的影响。有正负两面,一方面,在回族起义期间,大理政权的中心滇西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严重。起义结束后云南城市体系遭到破坏,多数城市都趋于衰落。
     第三,论述了西方势力在云南城市体系遭到破坏后侵入云南及其对云南城市造成的影响。这一时期,云南开埠通商,英法势力通过控制商道在云南展开竞争。在双方势力的拉锯过程中,云南城市开始其转变。
     第四,论述滇越铁路通车对云南城市的影响。铁路通车对昆明影响最大,昆明因此成为全省的经济中心。云南其它城市或多或少的受到交通变化的影响,也开始了城市变迁的历程。
     第五,论述抗战时期省会内迁导致人口、工厂、教育机构等迁入云南各大城市,这给云南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云南城市出现了短暂繁荣。
     第六,探讨云南城市发展特点及存在的困难。从自然环境、交通网络,社会政治与经济等因素入手。几方面因素交互影响,型塑了云南城市发展的若干基本特征,也造成了云南城市发展的困境。
Yunnan owns a special nature environment which influenced the cities in different ways. This thesis tried to analyze Yunnan cities by the help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because the transportation of Yunnan is rather special. In Yunnan only the landway can be used as carrying route and cities were seated at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routes. It appears that a large numbers of cities concentrate in the middle part of Yunnan which serried many large basins in early times. Yunnan cities kept such developing pattern for a long time till 1856 in which Muslim Revolution of Du wenxiu taken place. The war destroyed almost all cities of Yunnan. After the revolution, Yunnan cities could not back to their former prosperity, which means the city structure was destroyed. At the same time Western countries invade Yunnan, whose influence gradually spread from south east to the middle. A large number of cities changed with it, so that city system of Yunnan was reconstructed. In the end such conclusion can be got that the outside forces infect Yunnan greatly. This thesis includes six parts.
     First, describe the nature environment of Yunnan and cut Yunnan into different economic regions at which distributed all cities of Yunnan. When, introduce the region explore and cities development of Yunnan.
     Seco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Muslim Revolution. In one side some cities raised under the rules of Dali Regime, in another side the war destroyed the city system. Many cities fell after the Muslim Revolution.
     Third, analyze western influence in Yunnan. The trade roads were changed and the city system was reconstructed at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Fourth,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Dianyue railway to Yunnan cities, especially to Kunming. When the railway was built, Kunming turned into economic center of Yunnan.
     Fifth,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relocation to Yunnan cities which give Yunnan a developing opportunity. The cities of Yunnan showed their Prosperity.
     Sixth, analyze the developing peculiarity and predicament of Yunnan cities form nature, transportation, social, politic and economic aspect.
引文
[1](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6: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施坚雅、麦克编·埃尔文编:《两个世界间的城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4年。
    [3](美)威廉姆:《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斯特兰德:《人力车的北京:二十年代的市民与政治》,加利弗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年。
    [5]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关满屯:《天津商界:一个中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年。
    [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3]罗澎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4]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第66页.
    [6]王玲:《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7]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8]沈毅著:《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9]常宗虎著:《南通现代化:1895-193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何一民主编:《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郝良真.孙继民著:《邯郸近代城市史》,测绘出版社,1992年。
    [12]程子良,李清银主编:《开封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1]刘景玉,智喜君主编:《鞍山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2]《宝鸡城市史》编纂组编:《宝鸡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3]王仁远,陈然,曾凡英编著:《自贡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4]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茅家琦:《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7]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0世纪华北城市近代化》,《城市史研究》(第24辑特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2]张利民著:《华北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3]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4]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朱庆葆:《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清末民初安庆城市近代化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6]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8]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9]藏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1]虞晓波:《比较与审视:“南通模式”与“无锡模式”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1]万灵:《常州的近代化道路:江南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个案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5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4]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5]庞玉洁:《开埠通商与近代天津城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6]谢本书、李江主编:《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何明、卿前峰:《昆明城市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2]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曹小曙、朱竑:《历史时期昆明市城区拓展及结构演变研究》,《热带地理》,2000年,第3期。
    [4]马长寿:《马长寿民族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汪宁生:《汪宁生论著萃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6]方国瑜:《方国瑜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7]李昆生:《大理城史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李昆生:《南诏史话》,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无参考文献内容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2]巴顿:《城市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884年.
    [3]李铁映:《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4]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5](日)山鹿城次著,朱德泽译:《城市地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06页.
    [1]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页.
    [2](美)C.E.布莱克著,段小光译:《现代化的动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1]据《清德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五、卷四百六十一、卷四十三,卷五百八十六载。光绪十四年,领:十四府,三直隶州、五直隶厅.于顺宁府府属之猛朗坝地置镇边直隶厅.于顺宁府属之猛朗坝地置镇边直隶厅。光绪二十年,仍领:十四府,三直隶州、五直隶厅。镇边直隶厅析顺宁府属猛连宣抚司来属。光绪二十六年,广南-富州土州改土归流,置富州厅,仍属府.开化府析安平厅治于旧马白关地.光绪三十四年,永昌府-镇康土州改土归流,设委员。领:二厅、二县、一土府、一土州、三安抚司、五宣抚司、二长官司、一委员。昭通府升府。升昭通府属镇雄州为直隶州。同时,永善县之傅官村置靖江县来属。领:厅二:大关、鲁甸;县三:恩安、永善、靖江。永北直隶厅于华荣庄地置华坪县来属.领县一:华坪;土府一:永宁;上州一:蒗蕖.
    [2]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76页.
    [1](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2页.
    [2]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1]藏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第5页.
    [2]戴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第5页.
    [3]张肖梅:《云南经济》,南京: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A1页。
    [4]方铁主编:《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页。
    [5]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编:《云南省概况》,内部刊物,1949年,第1页。
    [1]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第5页.
    [2]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第5页。
    [1]云南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云南经济资料》,第1册,内部刊物,1950年,第1页·
    [2]《张其均先生文集》(第2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第894页.
    [1](南朝·宋)范哗,(西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龙首关在最北部,又称上关,为古代要塞,从北面河谷进攻大理的敌人必须先攻克这一关口。龙尾关又称下关,它不仅是古代重要军事要塞,还是从南面和西面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同时下关控制着东西走向通往缅甸的古代驿道以及南北走向连接西藏东部和滇西南茶叶产地的重要通道。
    [1]云南高原的表层覆盖着大量的石灰层,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是以石灰岩为主要成分的红土。
    [2]三岛: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四洲:青莎鼻洲、大鹳淜洲、鸳鸯洲、马濂洲;五湖: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莲花曲、大鹳曲、潘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鹤翥曲.
    [3]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1页。
    [4]云南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云南经济资料》(第1册,内部刊物),1950年,第1页。
    [5]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编:《云南省概况》(内部刊物),1949年,第1页。
    [1]陈永森:《云南省志·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4-240页.
    [2]方铁主编:《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之交通》,1940年油印本,第4页.
    [1]参见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云南省主要坝子概况一览表》.
    [2](德)威廉·克勒脱纳著,林超民译:《民国19年云南地理考察报告》(第2篇),克勒脱纳,国立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报告集刊(第1卷),广州:国立中山大学,1931,第42页。
    [3]参见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云南省主要坝子概况一览表》。
    [1]参见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云南省主要坝子概况一览表》.
    [2]芒市安抚司、遮放宣副府司、勐板土千总、勐卯安抚司、干崖宣府司、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潞江安抚司、盏达副宣抚司。
    [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604-605页。
    [4]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93-594页.
    [5]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94-595页.
    [1]参见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云南省主要坝子概况一览表》.
    [2]西双版纳为当地封建领主管辖。经济是南亚型领主经济,它是建立在农村公社份地配额制基础之上的,即村社公有个人占有土地.宣慰使是土地的最高领有者,是世袭继承的最高领主.按照血统、政治地位和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社会上形成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第一等级为宣慰使及其子女;第二等级为宣慰使的亲属贵族、第三等级为大臣、官员;第四等级为官员的后代,由于历史久远很多降居为百姓的地位;第五等级是最早居住的百姓,很多降为农奴;第六等级为奴隶.西双版纳的傣族封建领主经济一直保持到1956年。
    [3]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4]金沙江自巧家蒙姑入境,穿越5个县、至水富出境;牛栏江自东向西行,流过巧家、鲁甸间.
    [1]参见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云南省主要坝子概况一览表》.
    [2]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607-608页.
    [1]参见李和忠:《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征求意见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云南省主要坝子概况一览表》。
    [2]方铁主编:《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陈永森:《云南省志·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4-240页.
    [4]腊玛古猿化石、元谋人化石的发现。就已经证明了云南自远古就有人居住.1956-1957年在开远小龙潭发现1400万年前的古猿牙齿化石;1975-1980年在禄丰石灰坝发现800万年前的数十枚古猿牙齿,科学家鉴定为腊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1965年在元谋县上那蚌发现170万年前猿人牙齿化石,比北京猿人和陕西的蓝田猿人为早;其间又先后发现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用火的痕迹等,说明云南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1]相应的,云南形成了滇文化--(?)文化--南诏大理文化--汉文化4种既有内在渊源关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文化类型.
    [2]《云南汪宁生: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1]庄踽入滇来被视为云南古代史上的头等大事而素有“西南外徼,庄踽首通”之说.史籍中最早记载此事者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延至后世,《汉书·西南夷列传》、《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及《华阳国志·南中志》等均有记载,《史记》记载庄踽建立了滇国,但是司马迁对其“王滇”的年代记述有误,因而古今学者对这段历史产生疑问,提出不同看法,争论点主要围绕庄踽的身份以及对入滇时间、线路和是否“王滇”而进行,经过学术界多年的讨论,入滇一事当为信史,而1958年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考古发掘了“滇王之印”以及滇国国王及其臣属、贵族们的基地,确认了滇国的存在,因而本文采用马曜《云南简史》中的说法.
    [2](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唐)樊绰,向达校注:《蛮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5]现出土的大批青铜文物,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青铜器上的各种图案,证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并与中原和江南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1]自秦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开道、设郡、置吏一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的城镇首先都是作为郡县制度之下政权建设的中心出现的.
    [2]尤中主编:《云南民族史》(上册),昆明: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印,1980年,第53-61页。
    [3](南朝·宋)范晔,(西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南中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5]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2]公元三世纪初,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史称“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
    [3](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南中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5]夷化了的汉族移民统治者.
    [6]《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记载:南中为古地区名.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西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
    [7]将原西南夷四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分为南中七郡,即建宁、牂牁、朱提、兴古、越巂、云南、永昌郡.又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郡为兴古郡.
    [1]《蛮书》载:“署南宁州都督府,领十六州,治味县之石城.”《唐书》载:“曩归王为南宁都督,居石城。”
    [2](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南中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1]“西(?)白蛮”是山两汉以来徙居云南的早期汉族移民,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秦汉“滇”,的直系后裔滇中、滇东“白蛮”逐渐融合后形成.西(?)白蛮文化是云南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二大高峰,代表着自东晋初年以来到唐中叶南诏兴起之初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一般认为,西曩文化是以当时的南中首府和上层统治集团(?)氏家族的故里滇东味县为中心,而以分别出土于几原曲靖县南的东晋《(?)宝子碑》和陆良县境的刘宋《(?)龙颜碑》为集中代表。
    [4]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①洱海地区秦汉时,主要居民是“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昆明族,汉晋以后,随着王朝势力的步
    步深入.中原先进文化及演池、滇东先进技术的不断传入,使其逐渐得到了发展。到了唐初,洱海周围
    形成了6个大的部落集团,即蒙舍诏(今巍山)、蒙巂诏(今漾濞),越析诏(今宾川)、浪穹诏(今洱
    源)、施浪诏(今天洱源青索)、邓赕诏(今邓川),其中蒙舍诏住于南部,被称之为“南诏”.
    
    [2]洱海地区主要分布着今大理市、洱源、、鹤庆剑川、巍山、祥云、弥渡、宾川、漾濞、永平和云龙等县。这些市、县的治所就是今天不同等级的城市.今天的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
    [3](后晋)沈昫:《旧唐书·南蛮》,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唐)樊绰,向达校注:《蛮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十睑是:云南睑(治今云南省详云县云南驿);白崖睑,亦称勃弄睑(治今云南省弥渡县红岩);品澹睑(治今云南省详云县);邓川睑(治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蒙舍睑(治今云南省巍山县);大厘睑,亦称史睑(治今云南省大理县喜州);苴芋睑,亦称阳睑(治今云南省大理县);蒙秦睑(治今漾濞):矣和睑(今洱海东北);赵州睑(治今云南省下关市风仪)。
    [2]六节度是:弄栋(治今云南省姚安县),永昌(治今云南省保山县),银生(治今云南省景东县),剑川(治今云南省剑川县),拓东(治今云南省昆明市),丽水(在今伊洛瓦底上游两岸)。二都督是:会川(治今四川省会理县),通海(治今云南省通海县)。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8,云南6,中华书局,2005年,载“永昌城今府治,旧系土城.唐天宝中,南诏皮罗阁所筑.西倚大保山麓,段氏因之.至元间,复修筑.”
    [4]据樊绰著《云南志》卷4,载:“贞元十年,南诏异牟寻领兵攻破吐蕃铁桥节度城,获裳人数千户,即移于云南东北诸川。今铁桥城为南蛮所据,差大将军为城使”
    [5]银生城处于今天的思茅地区,盛产茶,樊《云南志》卷7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茶马贸易一个重要据点.
    [6]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1]元代,驿传统称为“站赤”。站赤的主要功能在于军事调度和通报边情,同时也利于增进全国各个部分的联系。
    [2]吴慧编:《中国商业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68-369页.
    [1]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卷57,交通考2),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1]对于蜀布为何物说法有多种。《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大宛列传》中都提到张骞出使大夏时见蜀布及筇竹杖。有的研究者认为蜀布为木绵织品、有的认为是丝织品、有的认为是麻纺织品等。无论其为何物,这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已经有从四川通大夏的道路。
    [2]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3]博南是公元1世纪开始沿用的县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县。这条山道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前后下令开凿的,当时称为博南山道.古道向西跨过澜沧江,便进入保山地区.保山是古时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这一代丝路通过的主要地区,所以又被称为永昌道.
    [4]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27页.
    [5]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6]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页.
    [7]云南省交通厅云南公路史志编写委员会云南公路史编写组:《云南公路史》(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3页。
    [8]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8页。
    [1]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2]参考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3-25页.云南省交通厅云南公路史志编写委员会云南公路史编写组:《云南公路史》(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5页.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3]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4]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147页。
    [1]陆韧:《高原通途--云南民族交通》,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2]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51-73页.
    [3]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80页.
    [4]五代时,大理政权兴起于云南,到宋立国的时候,统治者无暇顾及西南,加上当时宋人普遍认为唐之所以灭亡,主要是由于南诏对唐王朝侵扰,继而才有了黄巢起义,《新唐书·南诏传赞》就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因而对大理政权在政治上采取消极排斥政策。据《云南备边录》记载太祖赵匡胤取蜀地图,亲以玉斧划大渡河曰“自此以外,朕不取”这就是“宋挥玉斧”的故事,从此以后,军旅烽火平息,使节往返也不行于此道,这条古道地位下降。但是北宋前期还是通过这条道路通商及朝贡,道路通畅,到了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才开始在政治上采取不接触的的政策,仅允许以大渡河为界互市茶马.
    [1]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5-118页。
    [2]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147页.
    [1]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26页。
    [2]西汉在今屏边县境置进桑关,挖浚红河水道,红河航运应早于此.东汉建武16年,交趾地区起义,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讨伐,马援利用红河运输辎重兵资,走了一条从滇池到到交趾有一条水陆兼行的大道,后称马援故道。据《水经·叶榆河注》说:“叶榆水又东经贲古县北,东与盘江合。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盘町山,东经梁木郡北,贲古县南.……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冷道出贲古击益州.”又说:“进桑县,群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援言从糜冷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据考证,叶榆水为今元江,下游称为红河,粱水为今之南盘江,贲古在今云南个旧,进桑关在今河口县.西随在今建水县,糜冷在今越南永富省富寿地区.据此,汉代滇越之间的交通路线是从滇中地区南下今云南个旧、经建水、经河口、沿红河水道南下,至今越南永富省富寿地区,再到交州,是一条水陆相接的通道,史称“马援故道”,有学者又称之为“滇越糜冷道”或“滇越进桑道”,系指同一通道.
    [3]陆韧:《高原通途--云南民族交通》,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39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0页.
    [1](明)李元阳:《云南通志》。
    [2](明)李元阳:《云南通志》.
    [3]吴光范:《昆明古今地名考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4-65页。
    [1](明)戴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2](明)景泰:《云南图经志》。
    [3](明)李元阳:《云南通志》。
    [4](明)戴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1]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2]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6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白族自治州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的“巂、昆明”部族就是大理州境内的最早人类。以后各代文献都有记载,如两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的“夷”,隋唐时期文献中的“乌蛮”、“白蛮”等,这些古人类是现今大理州境内彝、白族的先民。境内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和白族,两汉至清的文献称彝族为“昆明”、“乌蛮”、“罗罗”。白族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称“滇僰”、“叟”“西(?)”、“民家”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白族。
    [3]白族由秦汉以来的僰人发展演化而来。元朝时期,中庆路辖境内的居民,除了新迁入的部分蒙古、回、汉族之外,在土著民族中,白族绝大部分住在平坝区,元代的白族主要分布在从叙州(今宜宾)往南转西直到永昌、腾冲一带,但明代由于汉族人口大量进人云南,其中民屯户的绝大部分散居在白族和坝区的彝族之中,到明后期.白族的主要聚居区被压缩到滇西的大理一带,其余的白族散居于各府、州、县境内的平坝中.那些与汉族长期杂居的白族,风俗习惯逐渐汉化.甚至有些人自称“民家”(汉族别称).白族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在各少数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习俗,居民普遍信奉佛教.
    [4]彝族:历史上对彝族的称谓很多,大理时期称“乌蛮”,元朝叫“罗罗”,明代又有“麋察、黑(?)、白(?)、罗舞蛮、普特”等称呼.明代,彝族主要分布于东川、乌蒙、镇雄(以上三府明初划归四川)及今曲靖东北、昆明、楚雄、大理、永昌一带.由于大量汉族人口的迁人,明中叶后,云南中部、北部的一部分彝族向滇南、演东南(如广南、开化)迁移,到清代,滇南的彝族人口较之明代增加数倍。清代彝族除少部分与汉族共居于坝区外,大部分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等高寒地带。
    [1]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2]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3]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4]公元621年,唐朝政权派巂州治中吉弘伟到洱海地区招抚“昆明部落”。贞观年间,唐朝政府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公元七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落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彼此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
    [5]唐南诏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在允诺那设置了戒州都督府,今大理地区分属戒州都督府之宗州、匡州、曾州.(?)德元年(公元664年),唐朝于弄川置姚州都督府,辖13州,大理地区分属和往州、舍利州、野公州、眉邓州、登备州、洛诺州。
    [1]夷语山坡为和,所以把这座山城称为“大和”后又称“太和”.
    [2]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2-113页。
    [3]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4]尽管南诏时期都城城址在太和城、大厘城和羊苴咩城三城中略有变动,但是它们都在洱海西岸中部,位置相距不远,通常被看成是大理古都的不同组成部分.
    [5]公元829年,南诏从成都“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这数万人中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能工巧匠占大多数,南诏后期手工业及建筑业迅速发展起来,这批俘虏起了决定性作用.
    [6]吴慧编:《中国商业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08-110页.
    [7]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大”字是限制词,和“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的“大”字同义.
    [1]据《资治通鉴》载:“(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酋龙立,国号“大礼”,由此可见,唐代早在南诏时期己用“大礼”一词指代国号。“南诏世隆自称大礼国,后段思平称大理国,名号沿袭,惟用字不同,认为大理即大礼旧名者,是也.”由此可知,“大理”源于“大礼”一词,其作为地名或行政区划名最早出现在大理国时期,这里“大理”一词所指代的意思就是重在政治改革,积极推行礼治,大治大理,以达到强国富民安邦的目的。“大理”一词作为地名或行政区划名时,其辖区大大扩展,辖有今云南省全部、四川省西南部及贵州省西部等地.
    [2]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德宗甲子兴元元年,牟寻迁居史城,改号大理国.”但此书成书较晚,史料多不确切。又《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直啡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得名可能与此有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得名缘于段思平进攻杨干贞的军队时,一个“披缨浣纱妇”对段思平的授意。
    [3]吴晓亮:《大理史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1-129页。
    [1]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第59页.
    [2]后护城壕多被邻田侵占,角楼被废.
    [3]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1916年铅印本,第104-142页。
    [4]吴哓亮:《大理史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133页。
    [5]中国史学会主编:《回民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4页。
    [2]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4页。
    [1]咸丰四年(1855年)回、汉为争夺楚雄府南安州石羊银厂控制权,发生冲突,官方挑拨,武力冲突导致上百名回民被害。咸丰六年(1856年)4月,因石羊银厂案余波,官绅勾结,清朝云南地方当局和地主武装团练相勾结,密令全省各府厅州县“聚团杀回,须横直剿灭八百里”,接着就在省城昆明制造了屠回惨案,2万回民被杀害。自此以后,全省上行下效,在各地掀起了一连串的屠回惨案。在大理,地方当局表面上提倡所谓的“汉回互保”,暗地里却在筹划屠回阴谋,鹤丽镇标千总张正泰为首的地主武装团练,公开申明灭回,鹤庆“合义堂”聚众,屠杀了鹤庆、丽江、剑川等地的滇西北回民以后,又继续南下,准各血洗大理城及其郊区的回族,大理地区的紧张局势更加激化,回汉冲突进一步升级。杜文秀于蒙化(今巍山县)率众起义,起义军在蒙化、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等地回民起义者的大力支援下,攻克滇西重镇大理城。
    [2]大理政权实行大元帅的政治体制,帅府是一个作战的指挥部,总统兵马大元帅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帅府设主政、将军、都督、参军、参谋,大司六科,处理各自分管的日常事务.
    [3]马诚:《杜文秀传》,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1]杜文秀实行以将军、都督、参军为主体的职官制度。后来又增设大将军,大都督,大参军等职。1862年后,增设了大司一职,从而确立了以大司为主的完整的职官体制.大司是仿效西周的官职称谓,是仅次于元帅的重要武职官员,可以统属文武,各大司统带兵多少不等,平均约三四千人.大司不设于帅府,而是镇守各地,流动性很大,这是杜文秀的首创.攻打昆明的十八大司指除了扬威大都督蔡廷栋以外的大司戎马国春、大司衡杨荣、大司藩安文义、大司平马兴堂、大司寇李芳园、大司政刘诚、大司隶刘纲、大司令马清、大司勋米映山、大司(?)马旭、大司徒马德才、大司卫姚得胜、大司疆段成功、大司征马德仲、大司藩李文学、大司农刘应贵、大司定马德善、大司骑马国玺.
    [2]光绪《云南通志·戎志》,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汇编,1984年,第306页.
    [3]杜文秀起义起于1856年,1872年清军攻占大理,起义失败,1874年清军攻占腾冲地区,起义彻底被镇压,如以此作为起义最后失败的标志,则为18年。
    [1]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与现状》,载《研究集刊》(内部刊物),第1期,昆明: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1983年.
    [2]荆德新:《云南回族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58-459页。
    [1]中国史学会主编:《回民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清政府挑起回汉械斗后,省内外商人裹足不前,使大理政权初期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杜文秀的派人到四川一些地区,向原来常到滇西做生意的商人做说服解释工作,说明滇西安定,希望他们继续到演西贸易,并保证他们的人货安全.在大理政权创立初期,清军曾对其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封闭入川商道,切断大理和四川的传统商务往来.面对这种局面,杜文秀为了确保通往缅甸的商道畅通无阻,先后派军的打通了北达四川、南到缅甸的商路,以军事行动肃清路障。杜文秀还派出兵力,驻防云南至四川、西藏商道的镇、码头、关隘等处,对大队马帮还派兵护送,确保来往商旅的安全。派人整修通道,将不便于马帮驮运的小道加固拓宽。同时,杜文秀陆续为各地商人前来大理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优待商旅,税收从简,帮助成交。对帮助运输武器的商旅,除免征赋税外,还给予奖励.通令各地军队要保护商人的货场,并在楚雄、永北、腾冲、云州等与外区、外省和缅甸有联系交往的地方设立机构,对输入滇西的货物按其数量、价值进行登记,如果在大理政权控制区域内遗失,则回军不惟负责追究匪赃,而且负责赔偿商人一部分损失.
    [3]石磺是缅甸居家的必备之物。能做为墙体材料和各种油漆涂墙.缅甸、印度酷热潮湿,蚊蝇多,而石磺特有杀虫、防菌作用,大受欢迎.大理矿山以赵州(今大理风仪)的石磺最为著名,有近4000工人采石。
    [4]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凤仪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8页。
    [1]杨兆钧:《云南回族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1]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150页
    [2]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5页.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5页.
    [2]王福明:《近代云南区域市场研究》,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430页。
    [3]李硅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32页.
    [4]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
    [5]杨兆钧:《云南回族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5页.
    [2]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与现状》,载《研究集刊》(内部刊物),第1期,昆明: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1983年.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页
    [4]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与现状》。载《研究集刊》(内部刊物)。第1期,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1983年。
    [5]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68-87页。
    [6]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6页。
    [1]这些盐井分别是:盐兴井,在广通县境.永济井,在广通县境。黑井,盐兴县境。琅井,盐兴县境。草溪井,在广通县境内。阿陋井,在广通县境内。白井,在镇南州境内。石膏井,在普洱府境内.猛也井,在普洱府境内.
    [2](法)罗舍著、李耀商译:《云南回民革命见闻秘记》,载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3]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卷130,军制考4)。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4]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449页.
    [5]岑毓英等在云南创办经营的云南机器局,为洋务运动在云南产物,由政府推动的,设立在云南昆明钱局街宝云钱局内.从西方引进的生产方式和机器设备及技艺。设有沙模厂、打磨厂、笔码厂、外铁厂、内铁厂、木厂、枪厂等七个车间。它所生产的枪、炮、弹药等几乎全用于装备清军,虽对镇压19世纪中后期的杜文秀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局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曾也用于抗击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法战争中,该局所制火炮曾参与对敌作战,战后增造毛瑟枪。
    [1]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3]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3]谢彬著:《云南游记》,中华书局,1924年,第101页。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82-384页.
    [1]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2]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235,实业传),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1]施次鲁:《福春恒的兴起发展及其没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与现状》,载《研究集刊》(内部刊物),第1期,昆明: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1983年。
    [1]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0页。
    [2]杨克成:《永昌祥简史》,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46页。
    [4]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46页.
    [5]苏豹君口述、常泽鸿整理:《抗战时期下关金融市场中的“跑换”》,《大理市文史资料》,第5辑,云南大理市委文史资科委员汇编,1949年.
    [6]清朝末年。白族喜州帮的一些大商号代替各州县官府将库银或课银解往省城昆明.把库银、课款押解到省会昆明需10多天的路程,且道路艰险,对官府而言是件苦差。自下关成为商号云集的商业中心以后,各大商号代解库银、课款便成为商号和官府两方面都有利的事情。对官府而言省去了不少麻烦,而且如果是大商号代办,则安全有保证;对商号而言则可以利用这笔钱多购多销.无形中增加了流动经营资本.
    [1]杨克成:《永昌祥简史》,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089页。
    [3]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089页.
    [4]杨克成:《永昌祥简史》,《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吴哓亮:《大理史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32-133页。
    [2]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1916年铅印本,第180页.
    [2]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1916年铅印本.第180页.
    [4]此后,知府范环章把府署土地盗卖给法国天主教士罗尼,罗尼把其设为教堂,历任知府办公都要寄驻试院,最后移驻到了道署。
    [5]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1916年铅印本,第181页。
    [6]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1916年铅印本,第180页.
    [7]到了1914年提督撤,改为陆军步兵旅司令部。
    [1]吴哓亮:《大理史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32-133页.
    [2]《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卷47.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52页。
    [3]起义军相信呈报丁口清册以后就可以避免清军屠城.遂按敌人的要求在三日内缴出武器并呈报了丁口清册,不了屠城计划依然进行。12月初9日,杨荣、蔡廷栋、马仲山、马国玺、马荣曩等13名大理政权的军政要人被命前往岑毓英行辕(驻南门外五里桥)谢恩。到后,立即被伏兵全部处决.接着,清军开始了大屠杀行动.
    [4](法)罗舍著、李耀商译:《云南回民革命见闻秘记》,载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84页。
    [5](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1](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3]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3]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建设部),1916年铅印本.
    [4]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建设部),1916年铅印本.
    [5]《滇垣十四年大祸记》,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84页.
    [6]光绪《云南通志·武备志》,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38页.
    [7]岑毓英:《裁革夫马筹款支销以苏民困摺》,《岑襄勤公奏稿》卷18,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9页。
    [1]Decennial Revorts,1892-1901年,Szemao,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4-493.
    [2]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2-677.
    [3]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2-681.
    [4]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2-686。
    [1]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从18世纪末期起,法国天主教势力早已侵入越南,提出在交趾支那建立一个法殖民地。以便消弱英国的势力.1862年6月强迫越南订立《西贡条约》,吞并了越南南圻.1863年,法国侵入柬埔寨并强迫签订《武东条约》,柬埔寨成为越南的保护国,于是法殖民者以越南为据点。开始了其侵略云南的计划.
    [3]英国通过1825年和1852年发动第二次侵缅战争,占领了缅甸,希望以缅甸、印度为基地,瓜分东南亚.鲸吞中国,并计划开辟印度、缅甸到云南的交通线,把包括云南在内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自己的殖民势力范围.
    [3]《岑襄勤公奏稿》卷8,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汇编,1984年,第312页。
    [1]绍楯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6页。
    [2]原为回族义军势力较大的有两支,一支为杜文秀领导,活动于滇西;另外一支为马如龙领导.马如龙投降清军,任昆明总兵。
    [1]绍楯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4页.
    [2]1867年英属印度派遣了由斯来顿上尉(E.B.SLadan)率领的一个代表团来到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八莫·从缅甸进入腾越,并试图进入大理.1869年古柏上印度政府外交部的《中国到印度之游记》一书,书中明确提出开通八莫到大理的商路。诱使中国政府允许开重庆为自由商埠,进而使重庆为中国西部商业中心:另一方面打通从巴塘到西藏的道路,加强印度与西藏的联系.英国皇家地理学家哈莱德提出了《关于联络印度遥罗与中国之铁道勘察报告》.提出了沟通中印铁路的详细计划.1874年初·英国决定派遣一支由柏郎上校为首的近200人的大规模的综合探路队从缅甸前往云南,开拓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商业路线.
    [3]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6-87页.
    [4]根据《新篆云南通志》(卷165,外交考2),中法条约关于云南部分的规定有“所有滇省边界与缅甸地方来往通商一节,应如何明订章程……殆英国所派专员赴滇后,即选派妥干人员会同妥为商定”,于是开始了中英缅甸的交涉。
    [1]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4-474.
    [2]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a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第154-474。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44页。
    [2]Decennial p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第154-474。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邮电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页。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撰:《云南省志·铁道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2]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一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3年.
    [3]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6页。
    [4]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6页.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6-127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海关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3]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一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141页。
    [4]何玉菲:《昆明开埠和滇越铁路对云南的影响》,《云南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1]根据1894年与英国签订的《续议滇界商务条款》:凡货物经以上所开之路运入中国者,完税照海关税则减十分之三,若货由中国经此路运出,完税照海关税则减十分之四.也就是说洋货进口税可打7折,土货出口税可打6折.
    [2]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4-472.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海关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
    [1]云南矿藏开发的确切记载始于元代矿课的置设,但当时时的矿业开发仅是一种小规模生产,明代云南铜矿产量居全国首位,其它金、银、铁、锡等矿也得到一定开采.而云南矿业在社会产业结构形态上发生重大变更始自清代,康熙年间铸币原料日见短缺,云南铜矿被定为京局鼓铸用铜的主要来源。遂开启了云南矿业发展的新阶段,锡、铅、锌等矿遍布全省。
    [2]马曜:《云南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883年,第155页.
    [3]锡矿早在17世纪,尤其是西方工业化起步以后,就已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英国锡产量的增加虽然无法与煤炭产量的增加相比,但在17世纪以后,这种增长仍然是显著的。如1638年为120万镑。到1687年已达327万镑,发展速度为273%,这时,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从英国进口锡,可见锡矿资源对西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2]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142页.
    [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第99页
    [4]张轶群《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
    [5]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1]《蒙自进出口贸易》,《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4页。
    [1]Decennial Reports,1912-1921年,Szemao,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5-743。
    [2]根据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Szemao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154-493到154-494。
    [1]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89页。云南有八十一驿站,相邻几省的如四川驿六十五、广西驿十九、贵州驿二十三,因而相对来说云南驿站最多.
    [2]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之交通》。1940年油印本,第4页,记载滇省分为三迤,“以昆明为中心,东曰迤东,南曰迤南,西曰迤西”.迤南跨热带,雨多,分布了大量热带植物:迤东为高原大陆性气候,雨少比较干燥;迤西气候温和;按自然条件来看也正好可以把云南划分为三块.也就是说云南“地理按三迤划分,虽然没有明确界限,亦未尝无可取之处.”.
    [3]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之交通》,1940年油印本,第4-5页
    [4]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之交通》,1940年油印本,第4-5页
    [1]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13页。
    [2]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之交通》,1940年油印本,第60-61
    [1]王福明:《近代云南区域市场研究》,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376页.
    [2]该道为旧时由东川、寻甸两处运京铜之要道,走叙泸水道即为旧时由东川、寻甸两处运京铜之要道:还可取道宜宾结长江与岷江,沿江而行可达重庆、成都等地。随滇铜减产而衰落,但仍有少量贸易往来.
    [3]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一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3年.
    [1]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Men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54-452.
    [2]杨枫:《建水县私营商业发展简史》,载《红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89年,第75页.
    [3]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第106页.
    [4]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8-79页.
    [5]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2),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1]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1),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9年。
    [2]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第149页.
    [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第149页.
    [4]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1),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9年。
    [5]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1),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9年.
    [6]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3年。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吴模信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456页。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570页.
    [3]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6页。
    [1]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2]东亚同文书院第15期须生调查:第回调查报告书,第三卷云南省,载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里初探-一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3。第111页.
    [3]东亚同文书院第15期须生调查:第回调查报告书,第三卷云南省,载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里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3,第111页.
    [4]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8页。
    [5]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1]根据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Szemo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154-493到154-494。
    [2]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第148页.
    [1]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2]云南日报出版社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1-182页。
    [3]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1]《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38页。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09页.
    [3]《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汇编。1984年。第339页。
    [4]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1]《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汇编,1984年,333页.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汇编,1984年,第339页.
    [3]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2页。
    [1]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2页.
    [2]日本外务省通商局编:《云南概况》,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35页.
    [3](清)戴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4]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5]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4-45页.
    [6]日本外务省通商局编:《云南概况》,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35页。
    [1]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4-45页。
    [2]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8-50页。
    [3]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4]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5-46页
    [5]日本外务省通商局编:《云南概况》,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35页.
    [6](清)戴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1]回乱前。珠宝玉器多而价贱,在这一市场中,玉器铺仅有23间,还有些腾越商人携带珠宝来昆明,可是没有资本开店,于是在这段街道上摆摊售卖.
    [2]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3]日本外务省通商局编:《云南概况》,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35页.
    [4](清)藏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5]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6]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7]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几个不同之处为:经过河口、蒙自等商埠输入昆明的,或者从昆明输出的货物,除了普通关税以外还得交纳厘金或子口税.外国人在省城内外没有永租土地之权.旅游者按照条约规定,需要携带清国地方官发行的或者加印的护照.
    [1](清)藏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2]汪弊:《昆明城市规划的演变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1993年。
    [3](清)戴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4]罗养儒:《云南掌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页。
    [1]《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第5卷,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96页.
    [2]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科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第141页。
    [3]《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第5卷,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96页。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第5卷,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396页.
    [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1]《袁世凯奏议》(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8-275页.
    [2]《袁世凯奏议》(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8-275页.
    [3]陈子量:《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第143页。
    [1]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卷235,实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第7卷,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84-186页。
    [3]日本外务通商局编:《云南事情》。载《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89-190页.
    [1]鸦片是明末清初时由缅甸和越南流入云南的,由于云南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宜种植,所产鸦片优于他省,膏质特佳,因而种植日广,在鸦片战争前违禁种植己初具规模。咸丰、同治年间。为了筹措镇压回民起义的军费,对云南鸦片抽收“土药厘金”等于承认了其种植的合法性.自此以后,鸦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6),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汇编,1984年,第49页.
    [3]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78页.
    [4]《云南杂志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98页.
    [5]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第143页.
    [6]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1]张肖梅;《云南经济》,南京: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第64页。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89页.
    [1]岑毓英等在云南创办经营的云南机器局,为洋务运动在云南产物,由政府推动的,设立在云南昆明钱局街宝云钱局内。从西方引进的生产方式和机器设备及技艺,设有沙模厂、打磨厂、笔码厂、外铁厂、内铁厂、木厂、枪厂等七个车间.它所生产的枪、炮、弹药等几乎全用于装备清军,虽对镇压19世纪中后期的杜文秀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局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曾也用于抗击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法战争中,该局所制火炮曾参与对敌作战,战后增造毛瑟枪.
    [2]丘志强:《军事工业与云南地方的近代化》,云南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1年,第34页。
    [3]《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35-137页.
    [4](英))H.R.戴维斯:《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5]丘志强:《军事工业与云南地方的近代化》,云南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1年,第17,18页。
    [6]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7]《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35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2]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4]1908年提出建立商办电灯公司,可是该计划直到滇越铁路通车后才得以实现。
    [5]这主要是因为矿业在云南早期工业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地处西南内陆,地处西南高海拔地区,本身并无出海口岸,自然资源明显不同于东部沿海,这主要表现在云南矿藏资源上。有金、银、铜、铁、铅、锡、锌、煤、大理石、雌黄、辰砂、盐等种种矿藏,还有琥珀、翡翠等宝石矿.矿产资源丰富,是西方帝国主义者掠夺原料的产地。
    [6]Decennial Reports,1889-1891年.Meagtsz,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官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52-674.
    [7]云南最早的民间信用组织是当铺,它出现在清朝初期,当时为官营.清雍正七年(1729),文山县出现两家军办当铺,取息弥补地方军费开支。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政府决定各省民间开设典当,云南私营当开始出现。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金融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89页。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金融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4页.
    [2]在交通较为方便、商业比较发达的州县如大理、蒙自、文山等地也有小钱庄从事白银兑换.
    [3]牌坊锭的雏形始见于光绪初年,至光绪十年左右,其形状、成色、重量己基本统一,仅铸造的数量和店铺不断增加.
    [1]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财政部决定取消大清银行,并设立大清银行清理处,清理帐目.大清银行云南分行也随之取消,改设清理处,民国8年(1919年),大清银行云南分行清理外的业务宣告结束。
    [1](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82页。
    [2]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3]法国通过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我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暂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
    [4]这条铁路因为起源与法属殖民地越南的海防,经老街边中越边界,进人云南,自河口北伸到昆明,故称滇越铁路,现河口至昆明段已改称昆河铁路。滇越铁路从越南海防到老街,称“越段”,从我国云南省河口至昆明,称“滇段”,先筑成越段,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铁路之一。滇越铁路轨距为1米,全长855公里,其中越段长389公里,滇段长465公里,全线建筑费用近1.59亿法郎,比我国轨距1.6米的铁路建筑费高约1倍。铁路工程浩大,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法国对中国筑路工人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奴役、压迫。仅在滇段修筑过程中,除役使云南各族人民外,还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后7年间,总数不下二三十万,而被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万人.这是清末铁路中路工最为艰巨者,平均造价最高的铁路。《泰晤士报》曾称“滇越铁路是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齐名的三大奇迹”。
    [5]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3页。
    [1]云南日报理论部编:《云南百年》,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4-27页.
    [2]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撰.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54页
    [4]陈征平:《滇越铁路与云南早期工业化的起步》,《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东方汇理银行1875年初在法国巴黎创立,为法国工商信贷银行、巴黎荷兰银行、巴黎贴现银行等诸大银行的联合组织,在世界金融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该行1898年在上海开设分行,从此开始了长逾百年的中国业务.是代表法国参加袁世凯“善后大借款”的五国银行团成员之一,在华曾设立分行七处。
    [6]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170页。
    [1]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90页。
    [2]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89-95页.
    [3]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0页。
    [4]《云南杂志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676-681页.
    [1]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175页.
    [2]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173页.
    [1]陈人龙:《云南财政厅实习日记》,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91456-91457页。
    [2]李开义、殷晓俊:《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云南》,昆明: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9-263页。
    [1]蒙自县志编篡委员会:《蒙自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3页.
    [3]《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3页.
    [4]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近代经济史文集》,昆明: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1988年,第184页.
    [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4年,第2期,第259-249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87年,第37页。
    [1]蒙自县志编篡委员会:《蒙自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75-576页。
    [1]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中华书局.1937年,第92-93页.
    [2]Decennial Reports,1902-1911年,Szemao,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156-785.
    [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4]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昆明: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1943年.
    [5]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36-338页。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32页.
    [2]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3]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32页。
    [4]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7-1-4770。
    [5]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7-1-4770。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7-38页。
    [2]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1]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新篆云南通志》(144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年。
    [2]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36页.
    [1]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7-1-4770.
    [2]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9页.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29页.
    [2]赵汉清:《烟害》,《新喜洲》,1936年,(1)2-3.
    [3]张培爵修,周宗麟篆:《大理县志稿》,1916年铅印本,第394-350页.
    [4]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7-5-947。
    [5]云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77-5-948
    [1]大理白族自治州档案馆、大理市工商业联合会合编:《下关商会档案史料选编》,下关:大理州文化局,2001年,第1页。
    [2]马维勇:《清末、民国时期下关大理的商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大理市文史研究委员会:《大理市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90年.第49-53页.
    [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4页。
    [4]马维勇:《清末、民国时期下关大理的商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大理市文史研究委员会:《大理市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90年,49-53页。
    [1]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085页。
    [2]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085页。
    [3]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7-1-4770。
    [4]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7-1-4770。
    [5](德)威廉·克勒脱纳著,林超译:《民国19年云南地理考察报告》第2篇),克勒脱纳编:《国立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报告集刊》(第1卷),广州: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第43页。
    [6]根据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记载:“大理自唐洵清恒多烈震,至微弱之震,则每年夏秋恒发生一二次。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午后三时,城内微震,至八九时续震数次,势颇烈,人民多逃往空地避难.十六日午前四时复弱震,六时又震一次,势较强,墙壁间有崩裂者。嗣后震十余次,然均历两三秒即停止。下午四时后震动加重,至九时三次。九时三十分,城乡各地同时烈震,历十秒.继复忽震忽止,此一夜间约数十次。震时如万鼓齐鸣,自北而南,未几墙崩屋覆,泥瓦乱飞,灰尘迷空,星斗莫辨,满城皆然。”其后“地震仍时发时息,自十六日至四月二日约震百余次,三日午后五时至七时又复强震三次,十二日午后一时一次,十四日午后二时一次,二十九日午后二时一次,五月一日午前五时一次,八日午后六时一次,九月午后一时一次,十一日午后一时三次,十二日午前一时一次,十四日午后二时一次,二十四日午后十时一次,二十五日午前三时一次,二十六日午后十时一次,二十九日午前十一时一次,六月十一日午前九时一次,二十七日午前二时一次,七月二十日午后四时一次,二十二日午前二时一次,八月五日午前一时二次、八时一次,十一日午后二时一次,二十一日午前十时一次,九月十八日午后二时一次,三十日午前八时一次,十月二日午前七时二次、午后三时二次、八时三次,三日午前二时三次、午后三时三次,十三日午后五时一次,至十一月间,余震仍不时发生。中间以三月十六日午后九时三十分之震度为最烈,是日午前六时及四月三日午后四时、十月二日午后八时之震度为最强.其余各次为微弱。其发动方向多自北而南,或自西北而东南,或由南而北、再由北而南.”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9页记载:1923年,在大理乡镇下推行闾邻制。大理县下辖4个区,22个乡、10镇、575闾、2653邻。第一区:辖甬前、普齐、驿西、府西、苍前、南关、北关、榆西8镇。第二区:辖周波、仁义、兴新、小阁、寺和、城珂、庆朝7乡及史城镇.第三区:辖银鹤、林石、北崇、作阳、鸡邑、阳波、凤岑、龙才8乡。第四区:辖生龙、妙末、大昆、呈米、太和、洱滨、军卫7乡及玉龙镇.
    [2]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3]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4]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5]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31-332页。
    [6]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1]童振藻:《云南地震考》,1926年,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2]云南通志馆:《云南省各县赈灾资料》,民国抄本,载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3](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一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4](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一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1]蒙自县志编篡委员会:《蒙自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75-576页。
    [2]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撰:《新篆云南通志》(卷143,商业考),昆明:云南通志馆编撰。
    [3]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页.
    [1]1913年左右,改为“云南下关商务委员会”.1941年左右,又改为“云南风议下关商务委员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2]《云南省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148页.
    [3]云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77-1-4770。
    [1]云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77-1-4770。
    [1]云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77-5-947。
    [1]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1页.
    [1]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2]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3]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6页。
    [1]陈人龙:《云南财政厅实习日记》,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91456-91457页.
    [2]狄温:《法人经营云南记》,载《东方杂志),第10期,第41页。
    [1]《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89-190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
    [3]根据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第837至838页译。
    [4]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页.
    [5]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页.
    [6]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页.
    [1]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页。
    [2]董孟雄《云南近代地方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5-306页。
    [3]谢本书,李江编:《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4]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1-152页.
    [1]根据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第841-842页译。
    [1]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第839-841页译.
    [2]《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9年,第167-168页.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12卷),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451页.
    [5]《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12卷),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433页。
    [6]《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12卷).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433页.
    [7]李海文:《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1]《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12卷),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452-455页。
    [1]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55-156页.
    [3]《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0),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64-265页。
    [4]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A第49页。
    [5]根据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第39页译。
    [1]根据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1988年,第39-43页译.
    [2]外务省通商局:《云南事情》,第73页。
    [1]根据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1917年。1988年,第39-43页译.
    [2]《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46页.
    [1]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14页.
    [2]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15页。
    [3]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48页。
    [1]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科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48-150页.
    [2]李珪:《从商办云南耀龙电灯公司的历史看旧中国民族资本的软弱》,《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3]杨承景原稿、杨树春整理:《我国最早修建的水电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1993年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35页。
    [1]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15章,第1页。
    [2]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页.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4-107页.
    [1]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4页。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5页。
    [1]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7页.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2),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74页。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5页。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2),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75页.
    [5]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页。
    [6]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15章,第64页。
    [7]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15章,第64-67页。
    [8]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14页.
    [1]《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2),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92页。
    [2]《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2),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93页.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8页.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2),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267-271页.
    [5]张肖梅:《云南经济》,第15章,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78页。
    [6]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07页。
    [7]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页.
    [8]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页。
    [1]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上册),1992年,第30页。
    [2]民国二年(1913年)10月东方汇理银行利用其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时组成的“五国银行团”成员的地位,借口代蒙自滇越铁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东京(越南河内)分行收汇款项,并办理该公司法籍员工和法商的存、放、汇兑业务,向云南地方政府提出在蒙自设立东方汇理银行蒙自分行的要求.当时因《中法条约》把蒙自划归为约开商埠,因而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法国的要求.
    [3]东方汇理银行借口承汇滇越铁路公司和海关税款等所获的云南纸币,富滇银行蒙自分行不能随时兑现,要求改由富滇银行总行直接兑现,富滇银行被迫同意其将云南纸币的兑现业务改在省城昆明办理.“及至民国八年八月间,该银行突在广聚街(今金碧路)三十四五号门前悬挂办事处招牌”,以该行行员广东人陈锦堂为主任,专办云南纸币兑现事项.
    [4]东方汇理银行东京(今越南河内)分行先后委派法国人毕喜(Brichie)、梅呢耶(Malieg)任该办事处主任,开展一切业务,尽管此时该办事处表面上仍归蒙自分行管辖,但实际上许多行政事项和业务。不通过蒙自分行而直接听从东京分行指挥.该行为个旧锡业的发展和滇越铁路的修建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支持,推动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
    [1]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170页.
    [2]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204页.
    [3]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204页.
    [1]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第173页。
    [2]云南省金融研究所:《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云南分行历史资料汇编》,1880年,第35页.
    [3]金据周保鸾《中华银行史》的记述,富滇银行曾三次更订章程,资本由100万增至300万元(民国3年),又增至500万元(民国6年)富滇银行上报财政部和对外宣传时均称资本金为300万元.但事实是:1912年2月9日富行成立时,由财政司拨给银币8万元,纸币33.55万元.财政司存取纸币和银元在该年7月底以前都记在“基本金”项下,记有银元50.5834万元,纸币70.0459万元,由此可见,富滇银行只有资本金50万余元.
    [4]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1]云南的货币以银两、大小银元为主,云南当局为统一币制,于民国元年(1912)通令以银币为本位.公私收付一律改两为元.富滇银行成立起,政府即发行纸币。发行纸币票面分为“壹百圆”、“伍拾圆”、“拾圆”、“伍圆”、“壹圆”5种.最初纸币发行额为60万元。至1914年.增发至310万元,因能继续兑现.信用尚能巩固.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云南宣布独立,组成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将印有“云南”字样的未发行的中国银行的兑换券20万元,加盖护国军印章后随军发行.曾在滇、黔、桂流通.
    [2]银行专营存放汇兑业务,放款以当地冲要房屋抵押;信用放款,必须有殷实绅商担保,放款以下月为限,放款利息按市情斟酌决定;有定期存款和不定期存款,随存随取;设有分支机构的地方均可通汇.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金融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4]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上册),1992年,第84页。
    [1]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上册),1992年,第120页.
    [2]民国3年(1914年)徐绍祯、王揖唐、冯麟霖3人于北京创办殖边银行总行.民国4年(1915年)7月,解寿山、罗佩金、何干臣、徐梦麟等在昆明组建了殖边银行云南分行.解寿山任行长,张维铺为副行长.随后又在蒙自、个旧成立分行.在下关、安顺、贵阳、上海、香港等地特约商号代办汇兑业务.16年(1927年)龙云出任省务委员会主席,其部属提出改组殖边银行.但大多数股东不同意.经董事会决定,于民国17年(1928年)对外宣布停业。
    [3]民国7年(1918年)个碧铁路银行由原个碧铁路公司附设银号改组而成.其业务是调剂铁路工程款,经营存、放款及汇兑.民国17年(1928年)云南省政府以个碧铁路银行“擅自滥发货币,紊乱金融”为由,勒令清理结束。
    [1]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16页.
    [2]由于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执行的《修正市组织法》的规定:人口二十万人以上,其所收营业税、牌照税、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入二分之一以上者为设市必要条件.而此时之昆明市“人口近一十六万有奇,其营业税、牌照税、土地税等尚未举办。”故不符合规定,民国政府内政部未予批准。直到1934年,才“因市政日繁.深感区域偏小,不敷设备”为由,将昆明县附近的27个村划入市的管辖,使全市的人口超过20万,营业税、牌照税、土地税每年收入达到了72.65万元.经统计.始知昆明市有面积19.25平方公里、人口207,000人。终于在1935年得到了民国政府内政部的批准,自此才真正设立.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5页。
    [4]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363页.
    [1]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388页.
    [2]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454页.
    [1]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454页。
    [2]陈人龙:《云南财政厅实习日记》,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91237-91238页.
    [3]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8-139页.
    [4]会泽楼整座楼由雄伟壮观的主楼及95级青石台阶组成.台阶两侧是烧制砖体组成的空心围栏.主楼正面由四根希腊多立克式圆柱支撑一个平台,大楼整体为二层建筑,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楼高23.3米,长78米.造形采用法式建筑风格.阳台用水泥预制板及铸铁围栏建成。地板用拼花瓷砖组成。整体建筑由砖石建成,并大量采用石料.此外,建筑物还有四根对称的排水管.建成至今依然完好无损,足见其规划设计、选用建材、施工水平的精细与高超.
    [1]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455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301页。
    [1]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301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302-303页.
    [1]黄丽生、葛墨盒编著:《昆明导游》,昆明:光华印书馆,1944年,第77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303页.
    [3]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4]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304。
    [1]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0-81页.
    [2]《民国二十四年度昆明市市政统计》.
    [3]《民国二十四年度昆明市市政统计》.
    [4]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1]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5页。
    [2]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0-73页。
    [3]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4页。
    [4]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6页。
    [1]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6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6页.
    [3]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4页.
    [4]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第289页。
    [1]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2]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7页。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7页。
    [4]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7页。
    [5]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0-391页.
    [1]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8页.
    [2]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1页。
    [3]张维翰修、童振藻撰:《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288页。
    [4]万揆一:《昆明吉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6-149页。
    [5]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0-153页.
    [1]第一次是东晋南渡,第二次是两宋之际。第三次是明清之际。
    [1]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年。
    [2]《近代四川人口》,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第107页。
    [3]胡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第66页。
    [4]冯祖贻:《抗战期间内迁人口对西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省中国近代史学会、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出版。内迁云南省的人口数,有一个可供参考的说法,据龙云回忆:蒋军驻滇部队有数十万,美军及技术人员约二万多人,总计涌来的军民不下百余万人.因此人口量比较大.内迁人口一般不包括军队,所以将云、贵两省内迁人口估计在一百万左右。龙云的回忆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63页.
    [5]云南省档案史料:《近代云南人口史料》,云南省档案馆藏,1987年,第5页.
    [6]云南省档案史料:《近代云南人口史料》,云南省档案馆藏,1987年,第70页.
    [7]李世平:《四川人口》,成都,四川大学,1987.第111-120页。
    [8]《市统计局资料》,转引自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表格.
    [9]《昆明难民侨民遣送经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二一(2),322.转引自张根福:《抗战时期人口流迁状况研究》,《中国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1]《云南难民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二一,2109。转引自张根福:《抗战时期人口流迁状况研究》,《中国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2]范麟章:《抗日战争时期迁滇的武昌华中大学纪事》,载《抗战时期内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3]钱昌照:《资源委员会及其在云南的活动》,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页.
    [1]钱昌照:《资源委员会及其在云南的活动》,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页.
    [2]《抗战时期内迁昆明的中央机器厂》,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0页
    [3]《抗战时期内迁昆明的中央机器厂》,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4页
    [1]《抗战时期内迁昆明的中央机器厂》,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5-86页
    [2]《抗战前后的中央电工器材厂》,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1-94页
    [3]《抗战前后的中央电工器材厂》,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1]昆明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31-32页.
    [2]沉长泰:《内迁建筑业与昆明城市建设的变化》,载《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206页。
    [3]云南军志办公室:《中美合办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及迁演建立垒允厂始末》,载《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4]彭泽溢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62年,第247页。
    [1]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54页.
    [2]季啸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1]许纪霖:《另一种启蒙》,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2]《国立西南大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1]资料来源: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R3页。
    [2]昆关段由昆明赴下关,开车的日期为:每月上旬,三号、六号、九号,每次开客车一辆。中旬,十二号,十五号,十八号每次开客车一辆。下旬主号,二十四号,二十七号,三十号,每次开客车一辆.由下关开赴昆明之日期为:每月上旬一号,四号,七号,十号,每次开客车一辆.中旬,十三号,十六号。十九号每次开客车一辆。下旬,二十二号,二十五号,二十八号,每次开客车一辆.
    [3]关保段由下关至保山,班车每次开一辆其日期为:每月上旬二六十号。中旬十四、十八号,下旬二十二、二十六、三十号。保山至下关之开车时间不一定,通常每旬亦为二三次,在开行之前一日公布.
    [4]欲乘昆保问路局客车的人,须在事前登记,付定金十元,并在前一日购票.始得按期乘搭。倘若不依手续而临时购票,每当名额满了就能乘车,每辆车能容纳乘客二十八人车价为:昆明至下关有坐位者每客五十元,无坐位者四十元,通常情况下有免费每个旅客可以携带行旅二十公斤,孩童半票,免费行李为十公斤超过免费重量者收费如下,不及五公斤者照五公斤算,自用器物为行李、礼品商货都为包裹.
    [5]《滇西驿云报告》.云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55-1-271.
    [6]单号每客一元五角(自备卧具)至五元,(单人房)此外并有客栈多家,惟多不如招待所之整洁清静,又各腰站如禄丰,一平浪,瓦窑,等处亦有小客栈,设备多简陋,至饮食店则各食宿站皆有。招待所内亦设有食堂,通常每一客饭需国币二元至三元.
    [7]《滇西驿云报告》,云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55-1-271。
    [1]云南省交通厅云南公路史志编写委员会云南公路史编写组:《云南公路史》(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23页。
    [1]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昆明市概况》(内部资科),1949年,第61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昆明市概况》(内部资料),1949年,第61页.
    [3]郭垣:《云南经济问题》,重庆:中正书局,1940年,第112页。
    [4]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6页。
    [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5页.
    [6]郭垣:《云南经济问题》.重庆:中正书局,1940年,第152页.
    [1]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6页.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46页.
    [1]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46页。
    [2]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54-158页.
    [3]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54-158页.
    [4]陈子量著:《云南商会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2年8月,第154-158页.
    [1]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风仪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5页.
    [2]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6页.
    [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4]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5](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1](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一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2]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4]1949年前夕,三大商帮中的一些大商号纷纷将大部分流动资本物资转移国外,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多,通货恶性膨胀,人心惶惶,市场一片混乱,大理商业衰退。
    [5]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6]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6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1]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38页。
    [1]杨聪:《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
    [2]杨聪:《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6页。
    [4]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9页。
    [5]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白族调查资料之一),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38-42页。
    [6](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一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1]黄丽生、葛墨盒编著:《昆明导游》,昆明:光华印书馆,1944年,第123-126页。
    [2]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091页。
    [3]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909页。
    [4]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之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志》,第35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6]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之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志》,第35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页。
    [9]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之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志》,第35页。
    [10]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之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志》,第36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之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白族自治州金融志》,第36-42页整理。
    [1]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08-709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昆明市概况》(内部资料),1949年,第62页。
    [1]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388页.
    [2]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 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388页。
    [1]从1938年开始,昆明就一直遭到日机轰炸,因此不可能很好的实施城市建设计划。到了1941年中旬,“飞虎队”进驻昆明,才逐步驱逐了日寇对昆明的轰炸威胁,昆明才初步安定.
    [2]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A49页.
    [1]《内迁建筑业与昆明城市建设的变化》,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7页
    [2]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6-178页。
    [3]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7-138页。
    [4]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1]《到西南去·昆明的素描》,民众书店,1939年,第33页。
    [2]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476页。
    [3]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477,49478页。
    [4]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477,49478页.
    [5]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国66年,第49509页。
    [1]沈长泰供稿,方玲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昆明的城市建设》,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盘龙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盘龙文史资料》,第5辑,1911年。
    [2]根据黄丽生、葛墨盒编著:《昆明导游》,昆明:光华印书馆,1944年。第8l页.记载:金碧路鸡鸣桥至小西门一带有马车。马车费每客仅需20元,马车式样不一,有的像盒子,有的像木箱,有的像纱橱,有的仿旅行车,所以有人谓之一匹马力的statin wagon。车中设有座位,可容五、六人到十余人不等。马车夫多是唱歌能手。
    [3]黄丽生、葛墨盒编著:《昆明导游》,昆明:光华印书馆,1944年,第81页。
    [4]《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卷12),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4年第193-194页。
    [1]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1]云南省交通厅云南公路交通史志编写委员会编:《云南公路史》,成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91页。
    [1]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8-90页。
    [2]孙代兴、吴宝璋编:《云南抗日战争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3]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二册),1943年,第261页。
    [1]孙代兴、吴宝璋编:《云南抗日战争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2]孙代兴、吴宝璋编:《云南抗日战争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3]孙代兴、吴宝璋编:《云南抗日战争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4]《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1838-1949),云南师大学报校庆增刊,1988年,第107页。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2]《近代云南人口史料》,昆明:云南档案馆,1987年,第120页。
    [1](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29页。
    [2]由昆明到蒙自、蛮耗,经过海防到香港。
    [1]根据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Szemao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154-493到154-494。
    [2]具体为由昆明达四川会理的滇中北面的川滇通道;以及由昆明经曲靖到贵州或四川的路线。
    [3]根据《新篆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2)记载,从昆明乘火车到达海防港,再搭乘海轮至香港,仅需6至7天。而通车前,仅从昆明至海防就需32天.考其途程为,海防至河内,汽船运1天,河内经老街至蛮耗,航运19天,蛮耗经蒙自至昆明,牲口运12天,共计32天.
    [4]若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工厂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就是他认为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1]虞和平:《中国近代城市史》,载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学年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193页。
    [1]蒙自县志编篡委员会:《蒙自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75-576页。
    [1]张肖梅:《云南经济》,南京: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8-9页
    [2](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2页。
    [3]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分为中心、半边缘、边缘,其理论是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制的,对近代中国不可能直接适用,但是参照沃勒斯坦的分析方法把中国分为中心、半边缘、边缘来探讨中国区域之间的差别是行之有效的。
    [4][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1][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2]在云南开埠通商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滇南经广西可以到达当时对外贸易中心广州,云南通过广西与华南贸易圈产生交集。从滇东昭通可达川南;由大理经西藏可达川西北,两条路线最终都可到达汉口,云南又与华中贸易圈交集。
    [3]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起义,脱离清朝。这次起义后世被称为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先后有唐继尧、龙云(1928年-1945年)等统治云南。1913年以后,唐继尧积极介入全国的政治纠纷,展开了对周边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的扩展政策。
    [1]宋德功等:《第二十二兵工厂抗战迁滇记实》,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第321页。
    [3]沉长泰:《内迁建筑业与昆明城市建设的变化》,载《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205页。
    [4]沉长泰:《内迁建筑业与昆明城市建设的变化》,载《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206页。
    [1]根据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与家庭形态调查》(内部印刷),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1975年,第124页,记载:,抗战时在云南沧源就有“流落到南腊的一些汉商,从事贩运鸦片等活动”。
    [2]另外,喜洲商人原善经商,抗战的特殊环境,并未停滞其贸易的脚步。他们与一些地方头人、寺庙等均有联系,利用马帮来沟通相对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联系。
    [3]王声跃:《云南地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第376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87年,第37页。
    [2]《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1](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O].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南朝·宋)范晔,(西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O].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后晋)沈晌.旧唐书·南蛮[O].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南中志[O].成都:巴蜀书社,1984.
    [5](唐)樊绰,向达校注.蛮书[O].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唐)樊绰.云南志[Z].
    [7](明)杨慎著,(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Z].
    [8](明)李元阳.云南通志[Z].
    [9](明)景泰.云南图经志[Z].
    [10](明)李元阳.云南通志[Z].
    [11](明)李元阳.大理府志[Z].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
    [1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0].中华书局.2005.
    [13](清)阮元等修,王嵩、李诚等篆.云南通志,道光十六年刊本.
    [14](清)戴炯孙.昆明县志(道光).清光绪三十年重刻本.
    [15](清)王文韶等修、唐炯等纂.续云南通志稿(光绪).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6](民国)云南省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1911-1930)[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7](民国)张维翰,童振藻.昆明市志[Z].1924年铅印本.
    [18](民国)张培爵,周宗麟.大理县志稿[Z].1916年铅印本.
    [19](民国)周宗麟.大理县乡土志[Z].1936年铅印本.
    [20](民国)龙云,卢汉修,周钟岳.新篆云南通志[Z].昆明:云南通志馆编纂,1944.
    [21](民国)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云南省(第3卷)[Z],1917.
    [22](民国)郭垣.云南省之自然富源[M].重庆:中正书局,1940.
    [23](民国)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M].昆明: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1943.
    [24](民国)郭垣.云南经济问题[M].重庆:中正书局,1940.
    [25](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M].中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
    [26](民国)龙云等.云南行政纪实[M].1943.
    [27](民国)黄丽生,葛墨盒.昆明导游[M].昆明:光华印书馆,1944.
    [28](民国)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29](民国)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钟崇敏.云南之贸易(油印稿)[M].1939.
    [30](民国)云南近代资源调查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云南之交通[M].1940年油印本.
    [31](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M].新云南丛书社,1946.
    [32](民国)云南省公署枢要处第四课.云南对外贸易近况[M].1926.
    [33](民国)谢彬.云南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1924.
    [34](民国)候鸿鉴.西南漫游记[M].英租界四马路作者书社,1935年.
    [35](民国)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M].北京:中华书局,1937.
    [36](民国)到西南去·昆明的素描[M].民众书店,1939.
    [37](民国)罗养儒.云南掌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38](民国)云南杂志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9](民国)外务省通商局.云南事情[Z].1911.
    [40](民国)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R].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1](民国)史国衡.昆明劳工[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
    [42](民国)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内部资料)[Z].1984.
    [43](民国)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44]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云南省概况(内部刊物)[Z].1949.
    [45]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昆明市概况(内部资料)[Z].1949.
    [46]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商业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7]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金融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8]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交通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0]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铁道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海关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外事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邮电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4]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国土资源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55]蒙自县志编篡委员会.蒙自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5.
    [56]昆明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昆明水利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97.
    [57]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大理市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58]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9]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大理市文化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60]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交通志[Z].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61]云南省烟草大理市公司.大理市烟草志[Z].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62]大理市喜洲镇志办公室.喜洲镇志(征求意见稿)[Z].2000.
    [63]杨宪典.喜洲志(内部资料).大理白族自治洲南诏史研究学会,1988.
    [63]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风仪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5]云南省下关茶厂志编撰委员会.云南省下关茶厂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6]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云南大理周城志稿编写组.云南大理周城志稿[Z].1985.
    [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1辑.1962.
    [6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2辑.1963
    [6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9辑.1982.
    [7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42辑.1993.
    [7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41辑.1997.
    [7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2辑.1982.
    [7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13辑.1989.
    [7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10辑.1987.
    [7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20辑.1993.
    [7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盘龙区文史资料委员[Z]第5辑.1991
    [7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大理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大理市文史资料[Z]第3辑.1990.
    [7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大理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大理市文史资料[Z]第5辑.1994.
    [79]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80]云南红河州文史资料委员会.红河州文史资料选辑[Z]第10辑.1989
    [81]昆明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昆明[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82]李开义,殷晓俊.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云南[M].昆明:云南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2.
    [83](英)戴维斯著,李安泰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了江的锁链[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84](法)亨利·奥尔良著,龙云译.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5](澳)C·P·费茨杰罗德著,刘晓峰,汪晖译.五华楼--对大理民家族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6]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
    [87]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民国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档案卷宗
    [88]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社会处档案卷宗
    [89]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秘书处档案卷宗
    [90]滇西驿云报告[Z].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55-1-271.
    [91]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8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7.
    [92]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盐业档案[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93]云南省档案史料:近代云南人口史料[Z].云南省档案馆藏,1987.
    [94]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1890-1949)[Z].1990.
    [95]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Z].1992.
    [96]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1期,1983.
    [97]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2期,1983.
    [98]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17期,1987.
    [99]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18期,1987.
    [100]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30期,1990.
    [101]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32期,1991.
    [102]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第34期,1991.
    [103]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年,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Z].南京:京华出版社.
    [104]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Z].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
    [105]Decennial Reports,1902-19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Z].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
    [106]Decennial Reports,1912-19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 史料[Z].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
    [107]Decennial Reports,1922-19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Z].南京:京华出版社,2001.
    [108](民国)陈人龙.云南财政厅实习日记.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1977.
    [109](民国)王盘.昆明市房屋问题.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出版,1977.
    [110](民国)民国二十四年度昆明市市政统计.
    [111](民国)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中国分省新图.上海:申报馆,1939
    [11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
    [113]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与家庭形态调查(内部印刷)[R].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1975.
    [114]云南省金融研究所.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云南分行历史资料汇编[Z].1880.
    [115]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Z].
    [116]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17]云南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云南经济资料(内部刊物)[Z].1950.
    [118]李春龙.云南史料选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19]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1-13卷)[Z].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2001.
    [120]林超民等.中国西南文献丛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121]绍楯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Z].第3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22]谢晓钟.云南游记[M].民国56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23]向尚,钟天石等.西南旅行杂写[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24]大理白族自治州档案馆,大理市工商业联合会.下关商会档案史料选编[Z].下关:大理州文化局,2001.
    [125]中国社科院.云南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R],昆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研究所,1963.
    [12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R].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27]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R].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28]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R].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29]李海文.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R].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30]荆德新.云南回族起义史料[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3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2]云南省交通厅云南公路交通史志编写委员会.云南公路史[Z].成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33]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西南的高等院校[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委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业[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7]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1838-1949)[Z].云南师大学报校庆增刊,1988.
    [138]昆明市统计局.昆明市社会发展统计(1949-1989)[R].1990.
    [139]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0]云南明国日报(1930-1931).
    [141]新滇报(1935).
    [142]云南日报(1935).
    [143]顾毓秀.抗战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N].时事日报第19卷第5期.1938.10.
    [144]西南边疆(1-18期)[J].亚洲民族考古丛刊[J].台北:南天书局,1987.
    [145]吴乾就.云南回族的历史与现状[J].研究集刊(内部刊物)[C].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1983,(1).
    [146]弗朗西斯L·k·许(许娘光).在祖先的庇荫下--中国的血缘、性格和社会变迁[J].大理文化,1988,(3)-1991,(3).
    [147](德)威廉·克勒脱纳著,林超民译.民国19年云南地理考察报告(第2篇)(R),克勒脱纳.国立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报告集刊(第1卷)[J].广州:国立中山大学,1931.
    [148]西南是建国的田园[J].旅行杂志,1938,2卷11号.
    [149]西南纪行[J].旅行杂志,民国27年,12卷14号.
    [150]陈志良.西南旅行记[J].旅行杂志,1943,(8).
    [151]狄温.法人经营云南记[J].东方杂志,第10期.
    [152]赵汉清.烟害[J].新喜洲,1936,(1).
    [153]何玉菲.昆明开埠和滇越铁路对云南的影响[J].云南文史丛刊,1993,(4).
    [154]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J].1984,(2).
    [155]沈清基.关于城市发展理论的思考--兼论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1995,(4).
    [156]陈征平.滇越铁路与云南早期工业化的起步[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5).
    [157]曹小曙,朱竑.历史时期昆明市城区拓展及结构演变研究[J].热带地理,2000,(3).
    [158]张轶群.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4).
    [159]童绍玉、陈永森、王学良.云南坝子的成因与特征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
    [160]王福明.近代云南区域市场研究[A].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61]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里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2003.
    [162]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63]方铁.西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64]刘树生,尹俊,赵廷光.当代云南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65]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3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66]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1980.
    [167]马曜.云南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883.
    [168]白寿彝.中国交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69]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170]杨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史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71]董孟雄.云南近代地方经济史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72]蓝勇.南方丝绸之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173]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74]张云钢等.云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175]杨兆钧.云南回族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176]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177]杨聪.大理经济发展史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178]厦光南.中印缅道交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79]陆韧.云南公路运输史[M].昆明:云南交通出版社,1995.
    [180]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81]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M].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3.
    [182]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83]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84]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85]胡阳全.云南马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86]陆韧.高原通途--云南民族交通[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87]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88]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89]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90]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91]吴光范.昆明古今地名考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92]昆明日报.老昆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93]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94]李缵绪.白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95]杜昆.喜洲忆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96]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197]周文敏.穿越神灵的村庄[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98]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9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00](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吴模信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01](美)施坚雅,叶光庭等.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2]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03]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0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5]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06]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07]戴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M].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
    [208]陇派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09]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10]张其均.张其均先生文集[C].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8.
    [211]汪宁生.汪宁生论著萃编[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12]马长寿.马长寿民族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13]方国瑜.方国瑜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214]李昆生.大理城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15]汪宁生.云南考古[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16]李昆生.南诏史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17]吴晓亮.大理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18]云南日报理论部.云南百年[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219]当代中国城市--昆明[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
    [220]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221]何明,卿前峰.昆明城市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222]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23]谢本书.昆明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24]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25]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26]古梅.现代中国及其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1936.
    [227]吴家莹.中华民国教育政策发展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228]季啸风.中国高等学校变迁[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229]孙代兴,吴宝璋.云南抗日战争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230]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31]许纪霖.另一种启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232]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