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的一个重大事件。白银货币化引发了传统国家制度和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变迁。近年来,在西方反“欧洲中心论”语境的外部冲击和中国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共同作用下,中西学者关于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共识:从明代中后期起,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世界市场雏现。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既然如此,何以落后于中国的西方世界却在这场世界角逐中胜出,中国却从此一再丧失发展机遇,留下了诸多历史遗憾!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和货币经济史的中外学者,往往把白银数量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与程度直接挂钩等同。不可否认,白银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变迁。但是,研究者在探讨白银货币化的作用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传统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使得这些判断认识有所偏差或估计过高。我们要认识、理解和评价明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变迁,必须把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重大事件放在整个明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予以考察。唯有系统理清白银货币化发展的线索与过程,充分考察白银与其它货币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国家与社会环境下白银流通的实际情况,才能深刻认识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白银货币化这一重大事件作出适当的、客观的评价。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为研究对象,试图初步系统探讨上述问题。
     根据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全面的介绍明代的货币制度与政策,包括货币形态、货币政策及货币发行和管理等方面。其中笔者修正了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与看法,提出了一些新问题的讨论,适当地检讨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
     第二部分讨论明代前期法定货币——大明宝钞体系瓦解的情况。首先探讨了大明宝钞发行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考察明代宝钞的贬值情况,明代国家为挽救宝钞而采取的诸种措施及其影响利弊。最后论述了崇祯行钞计划的始末。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国家赋役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问题:一,与史学界强调的白银货币化宋代说、明代说有所不同,笔者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认为白银货币化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宋代是白银货币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第二阶段和完成时期。二,针对学界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白银货币化引起明代赋役制度变迁的认识,这一部分简要叙述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演变过程,发现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财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三,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明代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旨在全面认识白银货币化对国家制度变迁的影响,提示我们在研究中不可忽视中国传统国家的制度运作环境。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明代制钱的实际流通情况,明代制钱流通具有六个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万历三十九年留都地区的私铸问题作为个案,探讨了明代私铸问题。
     第五部分,讨论白银货币化时代的明代社会经济问题,着重于讨论白银货币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负面表现与影响。首先检讨了中外学术界关于明代白银存量估算的情况,白银货币化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白银窖藏、套利和伪银流通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白银资本的功能发挥。然而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重视还很不够,甚至没有得到重视。
     第六部分,选取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闽、广地区,考察明代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探讨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货币流通多元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上述三个区域的考察,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的差异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在推行实施过程无法达到整齐划一。
     终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以现代眼光对明代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的情况作了审视与反思,同时就白银资本的部分观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看法。
Silver Monetiz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s a significant ev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It brings out changes in many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state system and society.In recent years,b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exterior influences of the context of anti-Eurocentric in the west and the internal log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Chinese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come to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n which 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net had establish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is period is not only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ancient society's turning to the modern society,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Silver Monetization 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n the world history.
     Why the west world,which got behind China,won the worldwide competition,but China continually lost the developing chances thence and produced much pity in history,then? So many researchers,engaging in the study of the Ming-Qing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and monetary economic history,often directly equate the amount of silver with the state and the levels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hard to deny that in a way Silver Monetization has brought the vari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ate system and society.But,when the researchers exploring the role that Silver Monetization played,some of their judgments are deviated or overestimated for neglecting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ystem and society.In order to know,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state and social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we should observe Silver Monetization by putting the event into the developing sequence of the whole state and society.Only when the development clue and process are systematically cleared up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silver with other monetary form and the actual use of silver in the environment of state and society are sufficient investigated,we can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meaning of Silver Monetization.On this basis, we may appropriately and objectively valuate this important event.For these reasons,we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monetary and currency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ry to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se problems given above in this disser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existed problems,the paper includes six parts:
     In chapter one,we mainly discuss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mpletely introduce monetary system and policy during Ming dynasty,including monetary forms,monetary policy,currency issue and management. Furthermore,we appropriately analyze monetary system and policy by revising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views and discussing some new problems.
     In chapter two we present a discussion about the demonetization of Daming Baochao Monetary System——the legal tender in the first period of Ming dynasty.Firstly,we make research on the currency depreciation and measures taken to overcome the crisis of Daming Baochao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on the basis of examination of what motive and aim behind the sovereign's issuing Daming Baochao.Lastly,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whole plan to issue notes during Chongzhen,Ming Dynasty.
     In chapter three there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lver Monetiz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taxation and corvee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Ming dynasty.We in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 on three problems:firstly,differing with the theory of Silver Monetization during Song and Ming Dynasty that historical field respectively emphasizes,we put this problem into the whol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y,so that we give view of Silver Monetization:it is a historical event which lasts lengthy period of time.The author think Song Dynasty is the first stage of Silver Monetization,Ming Dynasty the second and the completion phase.Secondly,aiming at the view of that Silver Monetization is a bottom-up and top-down processing,which brings out the changes of taxation and corvee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we narrated the evolution and found that it first began from the field in taxation and corvee of the government,in which process state finance ever played an important guide role;Thirdly,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negative aspect of tax in silver during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ilver Monetization on the changes of state system,which reminds us not to ignore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tate system in related research.
     In chapter four we describe the actual circulation of official coppers during Ming Dynasty.Official coppers' circulation denotes five characters.Based on this,we choose the problem of illegitimate in Nanzhili in the year of Wanli Sanshijiu nian(1611)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illegitimate coppers during Ming Dynasty.
     In chapter five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the period of Silver Monetization,putting emphasis on the negative aspect and impacts of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At first, we analyz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estimating of the stock of silver during Ming dynasty and the effects of Silver Monetization on the social economy.While Silver Monetiz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it also brings out some noticeable phenomena,for instance,the hoard of silver,arbitrage and illegitimate coppers currency,which greatly affect silver to perform its functions. But researchers placed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those problem,even few pay an attention to in previous studies.
     In chapter six discuss the regional character of money currenc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nity of system and polices of monetary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regional money,focusing on the regions of Jiangnan,West and South in China or Min and Guang.We founds there are distances between objective and actuality based on the preceding study,because of the custom,geographical features or historic discrepancy.
     Final part,we inspect and examine the system of Ming Dynasty monetary in modern sight.In the other hand,this paper raises some different points and advances on silver-capital.
引文
1 王玉祥《试论明中、后期的私铸与物价》,《中国钱币》2001年第3期。
    1 《明太祖实录》卷八九,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2[明]祝允明《野记》,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
    3[清]傅维鳞《明书》卷八一《食货志一·钞法》,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4[明]李梦阳等《正德明会典》卷三四《户部十九·钞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癸酉。
    6 孙仲汇《古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7页。
    7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81-182页。
    8 王风青《我国最大与最小的纸币》,朱卓鹏等编着《钱币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03页。
    9[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钞法”
    10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洪武十三年四月.
    1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中华书局1999年。
    1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洪武二十二年四月戊申”:《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明]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三一《钞法》。
    2 《明太袒实录》卷二五七,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丁丑。
    3[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四《户部八·钞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4[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国初讳用元字》,中华书局1997年。
    5[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二“史八”,中华书局1997年。
    6 如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637页)、周祥《话说大中通宝》(载朱卓鹏等编着《钱币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817页)等论着皆持如是看法。
    7[明]俞本《明兴野记》卷上,载陈学霖《史林漫识》附录(三),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第412页。
    1 陈学霖《俞本<纪事录>与元末史料》,陈学霖《史林漫识》第209-216页。
    2[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三十三《钱法》。
    3[明]李梦阳等《正德明会典》卷三四《户部十九·钱法》。
    1[明]刘辰《国初事迹》,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
    2[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丛书。
    3[明]黄道周《博物典》卷十四《钱币·本朝钱》,续修四库全书,第12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 《明太祖实录》卷九,至正二十一年二月己亥。
    5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6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壬戌。
    7[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三《户部七·钱法》。
    1[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2 《明太祖实录》卷三一,洪武元年三月辛未。
    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37页。
    4 周祥《话说大中通宝》,朱卓鹏等编著《钱币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5 肖清《中国古代货币》,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8页。
    6 《明太祖实录》卷六一,洪武四年二月丁卯。
    7[明]朱元璋着、张德信点校《洪武御制全书·宝训》卷四《理财》。
    1[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三《户部七·钱法》。
    2 田斋《洪武通宝纪重钱》朱卓鹏等编著《钱币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8页。
    3 关于永乐年间铸钱时间,明代官方文献说法不一。《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年七月铸永乐通宝,万历《大明会典》载永乐六年铸永乐通宝。根据永乐通宝现存实物来看,就有永乐六年所铸小平钱。肖清认为永乐六年的小平钱数量不多,可能是初制样钱.参见肖清《中国古代货币》第339页。而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则认为:永乐六年可能是京师首先开铸,其后的永乐九年才由四布政司照样铸造。根据现存的永乐六年钱大多为小平样钱来判断,可能是接近实际的情况的。见氏著第640页。
    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十八《钱币考》三,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762册。
    5 关于建文朝是否铸钱。是明代货币史中的一个悬案。明清一些钱币学文献有着录建文朝钱式者,如明末清初松江张宗懿《钱志新编》卷十六曰:“建文钱,《钱述》曰:建文通宝小平钱.汪中书予坚有之。陶宰曰:建文钱朱砚山有之。”并附录建文小平钱式。然而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则认为建文朝可能未铸钱。原因有二,一当时国家着意于推行宝钞,铸钱无益;二即使建文钱被永乐销毁,也不可能销毁的这幺干净.见氏著640页。
    6[明]黄道周《博物典》卷十四《钱币·本朝钱》。
    7[明]李梦阳《正德明会典》卷三四《户部十九·钱法》。
    8[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十八《钱币考》三。
    9[清]《甘肃通志》卷十八《钱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明]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一《户部十八·钱法》,台北新文丰有限公司出版1976年。
    11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第90-91页。
    1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第92-95页。
    2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第392页。
    3 王裕巽《明代金银钱综述》,《中国钱币》2002年第2期。也有学者认为万历银钱是参与市场流通的(高桂云《万历银钱刍议》,载《中国钱币》1991年第4期)。
    1[明]李宝蒙《五金一金考》,《湖北文征》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卷三十《金银以两计》,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14页。
    3[明]戴冠《濯缨亭笔记》卷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
    4[明]施显卿《奇闻类记》卷三《南台儒者获飞银》,《中华野史》(明朝卷),山东泰山出版社2000年。
    5[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一《元宝》,中华书局1997年。
    6[明]王锜《寓圃杂记》卷七《玉润厚德》,中华书局1997年。
    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五《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华书局2002年。
    1[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八回《泰山庙于冰打女鬼 八里铺侠客赶书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4页。
    2[明]刘若愚《明宫史》卷二《银作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3[明]黄瑜《双槐岁钞》卷七《金钱银豆》,中华书局1999年。
    4 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第348-349页。
    1 赵轶峰根据明代主币流通的实际历史将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洪武七年以前的铜钱时期;二、洪武八年至宣德十年的纸钞时期:三、正统元年至嘉靖初二十年代为银钱钞三币并用时期;四、十六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银两时期。参见氏着《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一文,载《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2 《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3[明]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三一《钞法》。
    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十四《户部八·钞法》。
    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6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2[明]李梦阳等《正德明会典》卷三四《户部十九·钱法》。
    3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4[明]李梦阳等《正德明会典》卷三四《户部十九·钱法》。
    5[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钱法》。
    6[明]陈仁锡撰《皇明世法录》卷三十三《钱法》,又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7 《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又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8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洪武九年七月甲子。
    9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洪武十三年五月己亥。
    1[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2[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钞法》。
    3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十一月丁亥。
    4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史下),第779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己未。
    6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己未。
    7 明清之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钱法志》作“库给钞三万锭为钞本”,根据史料先后原则,以《明太祖实录》为准,且《明太祖实录》一再记载为二万锭。
    8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六,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己卯。
    9[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钱法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10[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钞法》。
    11 《明太宗实录》卷九三,永乐七年六月甲辰。
    1[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百一附《库贮》。
    2 《明史》卷八《仁宗纪》。
    3[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钞法》。
    4 《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5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第102页。
    6[明]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一《户部十八·钞法》。
    7 王毓铨主编《明朝经济史》(下),第835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2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己未。
    3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子。
    1 屠燕治《谈洪武年间的铜钱窖藏》,载《中国钱币》1988年第1期。
    2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一,洪武三十年三月甲子。
    3[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4 《明太宗实录》卷二七,永乐二年正月戊午。
    5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6[明]黄景昉《国史唯疑》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7 《明太宗实录》卷二一二,永乐十七年四月壬寅。
    8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9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10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1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一《户部十八·钞法》。
    2[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钱法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钱法》。
    4[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5[明]黄景昉《国史唯疑》卷二,第41页。
    1 正德《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五《刑部十·钱法》
    2[明]刘惟谦等编、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钱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
    3[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十《赋役》。
    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十三《户部七·钱法》。
    5 关于明代矿业政策的研究论着,有梁方仲《明代矿业政策》、黄启臣《明万历年间矿业政策的论争》(载《史学集刊》1988年第3期)、刘利平《略论明代的金银矿业政策》(载《肇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等。
    6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矿冶》。
    1 吕思勉《论学集林》“行钞奇谈,伪钞奇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79页。
    2[明]李默《孤树裒谈》卷一,续修四库全书1170子部杂家类。
    3 正德《明会典》卷一二八《刑部三·漏用钞印》。
    4[明]刘惟谦等纂、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三《漏用钞印》,法律出版社1999年。
    5[明]解缙《解学士文集》卷一《献太平十策》,陈子龙《明经世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
    6[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钞法》。
    7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零,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壬寅。
    1[明]刘惟谦等纂、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二十四《伪造宝钞》。
    2 正德《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五《刑部十·钞法》。
    3[明]朱元璋《大诰》“伪钞第四十八”,《全明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辽沈书社1985年。
    1[明]郭棐《粤大记》卷十《道同传》,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
    2[明]朱睦(?)《革除逸史》卷一《琏铜陵典史》,《中华野史》(明朝卷),山东泰山出版社2000年。
    3 吕思勉《吕着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4[明]刘惟谦等纂、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二十四“私铸铜钱”。
    5 正德《明会典》卷三十四《户部十九·钱法》。
    6 《明太祖实录》卷五九,洪武三年十二月甲子。
    1[明]黄道周《博物典》卷十四《钱币·本朝钞法》.
    2 《大明律》卷二十四《私铸铜钱》条云:“若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为徒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又《大明律》卷七《起解金银足色》条云:“凡收受诸色课程,变卖物货,起解金银,须要足色。如成色不及分数,提调官吏、人匠,各笞四十,着落均赔还官。”
    3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九,正统十一年三月癸未。
    4[英]凯恩斯《货币论》(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页。
    5[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4-45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九三,洪武七年九月辛未。
    2 《明太祖实录》卷九四,洪武七年十月癸酉。
    3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二,洪武十三年秋七月辛丑。
    4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洪武十九年九月己未。
    5[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十三《户部》,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6[明]申时行等 万历《大明会典》卷二《吏部一·户部》。
    7[明]申时行等 万历《大明会典》卷七《吏部六·吏员》。
    8 《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壬申。
    9[清]夏燮《明通鉴》卷六,洪武十一年正月。
    10 《明太宗实录》卷九一,永乐七年闰四月丁卯。
    1[明]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吏部二·南京官》。
    2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零,洪武十七年三月。
    3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五,洪武二十四年五月。
    4[明]申时行等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一《户部十九·钞法》。
    5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下),第771页。又案:弘治末正德初,郑纪在《东园文集》卷四《奏革制外滥支官粮疏》中提到南京宝钞提举司纸匠人数为281人。
    6[明]朱元璋《御制大诰续编》,《全明文》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 孙兵《明洪武朝宝钞的印造与支出探微》,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2 《明宣宗实录》卷四四,“宣德三年六月己酉”。
    1[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二十二《宝源局》。
    2[明]申时行等 万历《大明会典》卷二《吏部一·工部》。
    3[明]申时行等 万历《大明会典》卷七《吏部六·吏员》。
    4[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二十二《宝源局》。
    5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五,洪武六年冬十月癸巳。
    6[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钱法》。
    7[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8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九,洪武二十六年七月丙午。
    9[明]申时行等 万历《大明会典》卷四《吏部三·外官》。
    10[明]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钱法》。
    11 正德《明会典》卷三十四《户部十九·钱法》。
    12 清修《江南通志》卷八十二《食贷志·钱法》。
    1[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二十二《宝源局》。
    2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3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4[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钱法》。
    5[清]顾炎武着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钱面》,岳麓书社1996年。
    6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八,洪武八年三月壬申。
    7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1[明]李东阳等修、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户部十七·内府库》。
    2 《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三》。
    3[明]李东阳等修、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十四《户部一·十三司职掌》。
    4 《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五,正统元年十二月丙戌。
    5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一,洪武八年九月甲子。
    6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永乐元年十月丙午。
    7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六,永乐五年四月乙未,法司奏有盗内库财物者,上曰内库所贮皆天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而下人敢盗之,须按如律。
    8[明]李东阳等修、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二十一《户部八·仓瘐一》。
    9 《明史》卷七十九《食货志三·仓库》。
    1[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五十五《钱钞》,中华书局1998年。
    2[明]周弘祖《盐策论》,湖北文征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庚辰。
    4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
    1 《明英宗实录》卷一六六,正统十三年五月庚寅。
    2 《明宪宗实录》卷十九,成化元年七月丁巳。
    3 《明宪宗实录》卷二七,成化二年三月辛亥。
    4 《明宪宗实录》卷九七,成化七年十月丁丑。
    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7 《明宣宗实录》卷八八,宣德七年三月庚申。
    8 《明宪宗实录》卷一六一,成化十三年正月丁未。
    9 《明宪宗实录》卷一六一,成化十三年正月壬戌。
    1[明]邹缉《三殿灾请修时政疏》,清御修《御选明臣奏议》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唐文基《论明代的宝钞政策》,载《福建论坛》2000年第1期,第44页。
    1[英]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2页。
    2[美]米尔顿·弗雷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第19页。
    3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洪武十四年十二月。
    4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六,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
    5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
    1[瑞典]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著者自序”,第20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
    3[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41页。
    4[瑞典]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绪言”,第2页。
    5[英]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页。
    6[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第42页。
    1 《明太宗实录》卷十九,永乐元年四月丙寅。
    2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七,永乐二年正月戊午。
    3 《明太宗实录》卷二一二,永乐十七年四月壬寅。
    4 《明太宗实录》卷一一五,“永乐九年四月壬寅”载:守聚宝门千户奏有民入城,检其行李,得金镯及银数锭,于法不应。上问刑部尚书刘观:“此在何法?”对曰:“法不得以银交易。百姓不得用金首饰。”上曰:“禁民交易服用,何尝禁其藏蓄?”命悉还之。
    5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三,永乐二年八月庚寅。
    6[明]李梦阳等《明会典》卷二十七《户部》十二,“官民户口盐钞·事例”。
    7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三,永乐二年八月戊子。
    8 《明太宗实录》卷一七八,永乐十四年七月甲寅。
    9[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钱法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1 《明仁宗实录》卷六上,洪熙元年春正月庚寅。
    2[明]尹直《大理卿虞公言行录》,载徐紘《明名臣琬琰录》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马文升《巡抚事宜疏》,《御选明臣奏议》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周叙《石溪集》卷一《奉少傅东里杨先生第二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部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 《明宣宗实录》卷十九,宣德元年七月癸巳。
    3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四,宣德三年六月癸卯。
    4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八,宣德三年十一月乙丑。
    5 明宣宗多次示谕认为商贾阻滞钞法,以致钞法不通。如宣德三年三月丙戌,宣宗谕行在户部曰:“……商贩之徒,阻滞钞法(《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九)。”又宣德六年三月丁卯,宣宗谕行在户部臣时又言“商贩 阻滞钞法”(《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七)。
    1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九,宣德四年十一月庚戌。
    2 《明宣宗实录》卷十五,宣德元年三月丁巳。
    3 《明宣宗实录》卷六,洪熙元年闰七月甲寅。
    4 《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九,宣德三年三月丙戌。
    5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宣德元年十月乙亥。
    1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宣德四年正月乙丑。
    2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宣德四年六月庚子。
    1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宣德四年六月壬寅。
    2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七,宣德四年八月壬辰,监察御史李笴言:“今北京文武官及军民园圃、店舍、舟车俱令纳钞,人皆以钞为重。在外浙江、江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都司及属卫,并直隶卫所武官与各处镇守内外官多占田地耕种栽植蔬果,动千百亩,俱无粮税,请令按察司巡按御史勘实,每田一亩岁纳钞三十贯,蔬地每一亩、果树每十株岁纳钞五十贯,隐匿及倚势不报者治罪,其地入官,则在外之钞亦流通矣。命行在户部议。《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二,宣德五年正月丙寅,南京户部左侍郎郝鹏言:今钞法阻滞,乞令应天府人民凡鬻卖及织造布帛,并停塌物货之家,每月纳门摊钞五百贯,庶钞得流通。从之。《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六,宣德六年二月辛酉,…先是,以御史耿定言临清等处官民之家多有塌坊、店舍停商货,宜依在京例收钞。
    3 例如《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八,宣德六年四月壬寅,宁国大长公主遣人奏:近因钞法不通,蔬地每亩征钞三百贯,已蒙减半,请悉蠲之。上谕行在户部臣曰:国家行事,不可有疏戚之分,今蔬地钞俱减半,若公主园全免,何以示公,其仍旧。待钞流通,无问官员军民园地俱免。《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三,宣德六年九月庚午,行在户部言:宛平县民以果园地施崇国寺,请蠲其税。上曰民地衣食之资,乃以施僧,又求免税,甚无谓,令亟以还民。
    4[明]李东阳等纂、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钞四·钞关》。
    5[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钞法》。
    6[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三《商税》。
    1[明]李东阳等纂、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钞四·钞关》。
    2[明]李东阳等修、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十四《户部一·十三司职掌》,“贵州清吏司”。
    3[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钞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4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四,宣德三年六月己酉。
    5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四,宣德三年六月庚戌。
    1 《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五,宣德五年四月甲戌。
    2 《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六,宣德六年二月庚申。
    3 《明宣宗实录》卷七,洪熙元年七月丁丑。
    4 《明宣宗实录》卷十八,宣德元年六月壬午。
    5 《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七,宣德三年二月辛未。
    6 《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七,宣德五年六月乙丑,福建长汀县学教谕陈敬宗言:“伏睹户部颁降榜文,不许阻滞钞法,至今钞未通行,臣切思米布诸物,俱产民间,而福建诸郡户口盐钞折收粮米,钞皆不用,以臣所见宜有变通,如汀洲府所积粮可有一百余年之用,汀洲卫所积有十余年之用,而每岁又收盐粮蓄积愈多,天下府州卫所大概相同,宜令在外有司军卫扣算仓粮有十年以上者,盐粮尽令折钞,岁征秋粮亦折钞三分,如此则钞可通,粮不陈腐。”上是其言。《明宣宗实录》卷九十,宣德七年五月壬申,命忻州食盐米皆折钞。初,本州户口食盐米钞兼征,累年负欠计米二万八千余石,州地皆斥卤,兼近岁早。知州吴兴以为言,故命折钞。
    7 《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二,宣德九年九月丁丑。
    1 《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五,宣德九年十二月癸卯。
    2 《明宣宗宝训》卷二,宣德九年十二月癸亥,台湾史语所1962年校勘本。
    3[明]杨士奇《东里别集》卷一《勅谕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正官因灾修政》,中华书局2002年。
    4 《明宪宗实录》卷二三,成化元年十一月壬子。
    5 《明宪宗实录》卷一一九,成化九年八月甲寅。
    6[美]黄仁宇《明代的财政管理》,[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129页。
    7[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国事类·盐钞》,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3页。
    8[明]李默《孤树裒谈》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170,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六,宣德四年七月乙卯。
    2 《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六,宣德六年二月辛酉。
    3 《明宣宗实录》卷九十,宣德七年五月戊午。
    4 《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宣德四年十二月戊寅。
    5 《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七,宣德六年三月丁卯。
    6 例如,《明宣宗实录》卷八十八,宣德七年三月庚申,朔,敕谕行在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一、各处税课,先因商贾阻滞钞法,加倍罚纳。今钞法颇通,除正额外,倍罚之数,以十分为率减其三分,塌房减五分,南北二京不在此例。俟钞法流通,再行定拟。《明宣宗实录》卷一百三,宣德八年六月乙酉,上谕行在户部曰:今内外钞法颇通,所收舟车等项课钞,除旧额与先次减免外,其余增加之数,以三分为率悉减一分。《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八,宣德九年二月乙卯,上谕行在户部臣曰:宣德七年二月以前所欠盐粮、门摊课钞,悉皆停征。《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三,宣德九年十月丁卯,敕巡抚侍郎吴政等曰:比闻各处亢旱,兵民饥窘,朕心恻然,恒用不宁。今以宽恤事宜条示,尔等其钦承无怠。一、府州县凡收税课及车船、门摊、地亩、果木,一应课钞除正额外,因钞法加增者,以十分为率俱免四分。
    7 《明宣宗实录》卷九十。宣德七年五月辛未,顺天府通州奏:“民间市肆,旧取勘店房,每一间月纳钞五百贯,近有诏:塌坊纳诏减五分,南北二京不在此例。通州亦在外州县,乞依减纳事例。”从之。
    1 《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五,正统三年八月戊午。
    2 《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五,正统三年八月辛酉。
    3 《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七,正统三年十月丁巳。
    4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正统八年七月壬午。
    5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正统十二年二月癸巳。
    6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正统十二年三月丁亥。
    7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正统十二年三月乙酉。
    8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景泰四年六月丁未。
    9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正统十二年二月癸巳。
    1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正统十二年二月乙巳。
    2 《明英宗实录》卷二四三,景泰五年七月戊辰。
    3 《明英宗实录》卷二四四,景泰五年八月乙酉。
    4 《明英宗实录》卷二四四,景泰五年八月乙酉。
    5[明]李东阳等修、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
    6[明]李东阳等修、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五《户部二十二·课程四·钞关》。
    7 《明宪宗实录》卷三五,成化二年十月己亥。
    1 《明宪宗实录》卷一七三,成化十三年十二月丙申。
    2[明]唐胄《淮安户部分司题名记》,[明]黄训《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钞法”。
    1[明]焦竑《淡园集》卷五《国计议》,中华书局1999年。
    2[明]孙原贞《军民利病疏》,[明]黄训《名臣经济录》卷四。
    3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六,万历三十年九月丙子。
    1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2 《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八,宣德五年七月甲子,安庆府知府杨希孟言:民间食盐钞初贮本府官库,后送纳南京,未免靡费,已有逋负,今运赴北京,路远费多,是以连年亏欠。今年盐钞乞仍收本府官库支用为便。
    3 《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一,宣德五年十月己巳,行在户部奏:各处诸色课程钞,除云南、四川、贵州存留本处,其直隶府州、两广、福建俱解赴京。京师钞所从出,而天下所收者又归于京.物重钞轻,沮滞不行。况两广、福建距京万里,起运甚艰,今后惟附近京师御史所收者送纳内府,其余于所在官司收贮,凡内外大小文武官折俸钞及买办物料价值量所收多寡分派,就彼放支,庶钞法流通,官民两便。
    4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景泰二年十月丙子。
    5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宣德四年六月癸未。
    6 《明英宗实录》卷十二,宣德十年十二月戊午。
    7 清修《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四》。
    8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二,洪武十三年六月戊寅。
    9[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三十五《商税》。
    1[明]马文升《巡抚事宜疏》,《御选明臣奏议》卷十。
    2 钦定《续通志》卷一五四《食货略》。
    3[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钞》,岳麓书社1996年。
    4[明]祝允明《前闻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
    1 《崇祯长编》卷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2 《明史》卷二五一《蒋德璟传》。
    3[清]王鎏《钱钞议》第一曾引云:“按明户部侍郎倪元璐尝欲行钞,其时省臣条陈有十便:一曰造之本省,二曰行之途广,三曰赍之也轻,四曰藏之也简,五曰无成色之好丑,六曰无秤兑之轻重,七曰革银匠之贱偷,八曰杜盗贼之窥伺,九曰钱不用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行而银不行,其银尽可实内帑。”
    4[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三《何玄子先生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中华书局1999年。
    6 案:何楷建议一造一百、三百、五百小钞的想法受金元钞法制度启发。《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三载:“印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等,谓之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谓之小钞。”
    7[明]倪元璐《倪文贞奏疏》卷九《胪陈生节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倪元璐《倪文贞奏疏》卷十《钞法难于遽行事》。
    1[明]倪元璐《倪文贞奏疏》卷十一《钞法窒碍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三十六《材木门》,“取桑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倪元璐《倪文贞奏疏》卷十一《请撤桑穰中官疏》。
    4[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中华书局1997年。
    5[清]陈炽《庸书·钞法》,《陈炽集》第87-88页,中华书局1997年。
    1[美]米尔顿·弗雷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第15页。
    2[清]佚名《崇祯长编》卷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德]马克斯·韦伯着、洪天福译《儒教与道教》第一章《城市、诸侯与神明》,第5页,注3。
    4 李埏《<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序》,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5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载纪宗安主编《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笔者这一划分,与王文成强调宋代白银货币化以及万明强调明代白银货币化各执一词的观点有所不同。笔者更原愿意将白银货币化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内来观察,从而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两次白银货币化。
    1[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中华书局2006年。
    2 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21页。
    4[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第552页.
    5[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1980年。
    1[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555页。
    2[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556页。
    3[唐]魏征等《隋书·食货志》。
    4 瞿兑之《养私堂随笔》,“唐代兑换业”,辽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
    5[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第562,586页。
    6[德]马克斯·韦伯着、洪天福译《儒教与道教》第一章《城市、诸侯与神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7[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第568页。
    8 详参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一书有关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论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7年。
    2[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三。
    3[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第507页。
    4[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三
    1 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8页。
    2[民国]柯绍愍《新元史》卷七十四《食货志》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3[清]赵翼着、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元代专用交钞》,中华书局2001年第2版。
    1[英]约翰·罗《论货币与贸易》,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页。
    2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0-201页。
    3[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十七《钞法》。
    4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原因的探讨,可参阅董郁奎《试论明代的白银及其流通》(载《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张卫华《浅析银两在明代得以盛行的原因》(载《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2期)、东北师范大学王欢2006年硕士生毕业论文《明代白银货币的过程与动因考察》等。
    5 张卫华《浅析银两在明代得以盛行的原因》,载《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2期。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6页。
    1[美]米尔顿·弗雷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的片段》。
    2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问题,万明有一系列的研究论作。其中关于货币化问题,有《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载《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二文作了专门研究研究,生动翔实的描述了白银货币化的过程,辨析澄清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解。万明认为白银货币化是长期的动态过程,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她对白银货币化的时间段的把握还不够长.仅将这一过程放在明代历史中来认识。笔者认为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来把握和认识应当更合理。而且,万明先生关于“货币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比较狭隘。万氏仅认为白银货币化才是货币化,其它形态的货币货币化都被排除在外。显然,这一认识有所偏差。
    3[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二九《户部》十六,“征收”。
    4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
    5[清]夏燮《明通鉴》卷八,洪武十七年十二月。
    6[清]夏燮《明通鉴》卷九,洪武二十年十二月。
    7[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卷三十《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8 《明太宗实录》卷十八,永乐元年三月甲午。
    1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八,宣德四年九月壬子。
    2 《明太宗实录》卷一二四,永乐十年正月乙酉。
    3 《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五,永乐十一年十一月辛丑。
    4 《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宣德四年六月癸未。
    5 《太祖实录》卷一六九,洪武十七年十二月壬子。
    6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五,永乐元年十一月癸未。
    7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六,永乐元年十二月乙酉。
    8 《明宣宗实录》卷二,洪熙元年六月辛酉。
    9 《明宣宗实录》卷四,洪熙元年七月戊子。
    10 《明英宗实录》卷十,宣德十年十月庚申。
    1 《明太宗实录》卷一四六,永乐十一年十二月庚申。
    2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一,宣德三年四月丁已,定折收税粮例。时,行在户部奏:今年天下税粮俱免三分,其该征七分。夏税麦并额征丝绵……等物运纳京师仓库。其折收例:绵布每匹准小麦一石二斗,苎布每匹准七斗,细丝每斤准一石二斗,大麦二石准亦一石,绵花五斤准一石,其米豆、红花子皆抵斗,红花依各处时值折收,丝绵二十两折绢一匹。
    3 案:大明宝钞,是当时国家的法定货币,因此赋税折钞也就是货币化。这与万明所理解的赋税折银才是货币化存在明显差异。
    4 《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四,宣德五年十二月辛丑。
    5 《明宣宗实录》卷十五,宣德元年三月庚戍,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姚震奏:“山东诸府州县永乐二十一年夏税小麦前奉命折钞,已征在官。今行在户部复令折钞还民,仍追小麦,缘诸处连年薄收,民食尚艰,宜仍准钞为便。”上从其言,谓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曰“令出惟行,不准反前令,折钞复改征麦何以取信于民。”
    6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八,洪武十九年五月己未。
    7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洪武十九年四月己亥。
    8 赖家度《明代土地占有关系和赋役制度的演变》,载李光璧主编《明清史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洪武三年九月辛卯.
    2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五,洪武六年九月庚子。
    3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八,洪武七年四月甲辰。
    4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洪武九年三月乙丑。
    5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洪武三年十二月癸酉,殿中侍御史唐铎言:“福建户口食盐每引收银十两,或钱一万二千,民艰于办纳,请自今以土产物代输为便。”从之。《明太祖实录》这段文字说明,福建户口食盐纳银中引实行得相当早。
    6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五,洪武七年十二月辛丑,秦府右相文原吉言:“平阳、解州二处盐法,平阳每盐一引价米二石五斗,解州三石。商人多以平阳价平,故以钱银赴平阳中纳。”《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洪武八年正月甲戌,广西行省言:“所辖海北、白石四盐场,并广州东海十一场,岁各办盐一万七千余引,运赴北流、梧州二仓,其余募商中纳银米者,宜定其价。今拟桂林府纳银四两五钱,米三石三斗;……”从之。
    7[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十一《银》,岳麓书社1996年。
    8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洪武十九年三月己巳。
    1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五,洪武三十年九月癸未。
    2[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十《赋役》,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3 《明宣宗实录》卷八十,宣德六年六月甲辰。
    4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三,宣德三年五月戊午。
    5 《明英宗实录》卷十五,正统元年三月丙子。
    6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
    7 《明英宗实录》卷十五,正统元年三月戊子。
    8 《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三,正统元年十月戊寅。
    1[明]刘若愚《明宫史》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2[明]鹿继善《认真草》卷一,从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3 《明神宗实录》卷二一四,万历十七年八月丙子。
    4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
    6 详细论证参见傅衣凌《徽州契约文书中所见明代通货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和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论述。
    7[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明史》卷一八五《李敏传》。
    2[明]李承勋《会议事件》,湖北文征第1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明孝宗实录》卷四七,弘治四年春正月乙未。
    4 《明孝宗实录》卷七六,弘治六年闰五月戊戌。
    5 《明孝宗实录》卷七七,弘治六年六月辛卯。
    6 《明孝宗实录》卷九三,弘治七年冬十月丁卯。
    7[清]戴名世著,王树民等编校《尤庵集》,第121条,中华书局2002年版。
    8[明]储瓘《马政利病疏》,[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99年。
    9[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二,成化七年二月、三月,岳麓书社1997年。
    1[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二,成化八年二月。
    2[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二,成化八年九月。
    3[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二,成化十年十二月。
    4[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三,成化十一年二月。
    5[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三,成化十二年七月。
    6[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四载: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取太仓银三分之一入内库;十八年十月,取太仓银四十万入内库。
    7[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六,弘治元年十月。
    8 《明孝宗实录》卷七四,弘治六年四月。
    9[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八,弘治十一年十月甲戌。
    10[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一《买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11[明]韩文《为缺乏银两库藏空虚等事疏》。《明经世文编》卷八五。
    12[明]韩文《会计天下钱财疏》,《御选明臣奏议》卷十。
    13[明]王琼《双溪杂记》,《王琼集》,山西人民出版社社1991年,第29页。
    1[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嘉靖元年九月戊申。
    2[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二,嘉靖四年七月丁亥。
    3[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二,嘉靖四年八月戊子。
    4[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五,嘉靖十一年九月丁巳。
    5[荚]牟复礼,[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第4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美]牟复礼,[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第470页。案:原文作1540年,为行文统一性,改为年号纪年。
    1[清]夏燮《明通鉴》卷六十,嘉靖三十年十二月。
    2[美]牟复礼,[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第471页。
    3[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八,嘉靖二十一年正月戊子。
    4[清]夏燮《明通鉴》卷六十,嘉靖三十年十二月。
    5[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九,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己亥。
    6[日]岩见宏《均徭役、九等法和均徭事例》,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7 关于徭役折银过程最详细论证,可参阅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相关部分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8[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一五七《兵部·皂隶》。
    9[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八,《仁宣之治》,中华书局1977年,第430页。
    10[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61页。
    1 傅农凌《徽州契约文书中所见明代通货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2 《明世宗实录》卷一○五,嘉靖八年九月丙申。
    3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载《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制度改革》,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5、6期。
    1[明]胡我琨《钱通》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银》,岳麓书社1996年。
    3[清]魏崧《壹是纪始》卷十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4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以及与赋税制度变迁的具体论证过程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参见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载《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部分万明所撰白银货币化问题的研究、《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制度改革》(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5、6期)等一系列的研究与论述。
    5 万明先生认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是自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展开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有商榷余地。就明代白银化的实际展开过程,容俟来日将作重新检讨。
    1 《明史》卷一八一《谢迁传》。
    2 《明太宗实录》卷一一一,永乐八年十二月己未。
    3 《明仁宗实录》卷三上,永乐二十二年冬十月癸丑。
    4 《明宣宗实录》卷七三,宣德五年十二月丙戌。
    5[明]韩浚等《嘉定县志》卷七《田赋考》下,刘兆佑主编“中国史学丛书第三编”,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6[明]陈继儒等《(崇祯)松江府志》卷三十二《吕光洵传》,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二十二《复吕沃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0齐鲁书社1997年。
    2 《江南通志》卷一一四《官宦》“方廉传”载:方廉,字以清,新城人,嘉靖三十二年知松江府。又《(崇祯)松江府志》卷三十二《方廉传》载:方廉,号双江。嘉靖癸丑,以精膳郎中出守松江。
    3[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二十二《与方双江郡侯》。
    4[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二十三《复方双江》。
    1[明]王锡爵《永折漕粮碑记》,韩浚等《嘉定县志》卷二十一《文集》。
    2[清]倪会鼎撰,李尚英点校《倪元璐年谱》卷二,中华书局1994年,第32页。
    3[明]许赞《陈言六事疏》,《明经世文编》一三五《许文简公奏疏》。
    1[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二十三《复黎汉门》。
    2[明]黄克缵《数马集》卷三十四《柬赵南渚司农》,四库全书禁毁丛刊 集180。
    3[明]申时行《纶扉简牍》卷三《答蹇兵备》,四库全书禁毁丛刊,集161册。
    4[明]胡我琨《钱通》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刘志伟《<梁方仲文集>导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6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中华书局1997年。
    7 《明穆宗实录》卷四,“隆庆元年二月丁酉”,台北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8[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卷三十《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13页。
    9[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八《户部四·宝泉局》,广陵书社1990年。
    1 相关研究参见刘重日《金花银、轻责与金花耔粒》(刘重日《濒阳集》,第215-219页,黄山书社2003年)、高王凌《关于明代的田赋改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鲍彦邦《明代漕粮折色的派征方式》(《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分别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6期)以及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三章《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由万明执笔)。
    2 赵轶峰《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载《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3 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后记》,《梁方仲文集》,第65-66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五《吕宋·物产》载:“银钱,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突唇;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小者九分,名黄料厘,俱自佛郎机携来。”梁方仲就这类西班牙银元成色提出质疑。而且根据西方货币史可知,欧洲的金银铸币也不是以足量金或银铸成,而是以合金铸成,但人们习惯上认可以足量货币使用。
    5 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制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42页。
    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0页。
    7[英]凯恩斯《货币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页。
    1 《古今图书集成》卷一四七《赋役部·总论十》,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明宪宗实录》卷九十三,“成化七年七月己卯”。
    3[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十二《赋币》,中华书局1997年。
    4[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四“国是”,中华书局2006年。
    5[明]姜准《岐海琐谈》卷一“十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6 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梁方仲文集》,第111页。
    7[清]顾炎武《钱粮论》上,《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1 清修《续通典》卷十三《食货·钱币下》,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
    2[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续修四库全书史76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
    4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
    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6[清]傅维鳞《明书》卷八十一《食货志一》,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7 《明史》卷五十七《食货志》五《钱钞》。
    8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9 不著人《钦明大狱录》卷下,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15册。案:事实上,《钦明大狱录》是嘉靖年间张璁等在嘉靖帝授意下编着而成,关于其中详情可参阅张宪文、张卫中所着《张璁年谱》第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卷七,“嘉靖六年二月十三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58。
    2 《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钱钞》。
    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四部丛刊本。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
    5 比如,西班牙传教士克路士在《中国志》中这样叙述道:“中国没有金银钱币,只有铜钱。金银是按重量计算。……如我所说,中国没有金银钱币,只通过金银的重量,每件东西都按重量买卖,因此人人在家里都有秤和秤砣,那都是非常完备的。他们有寻常的秤砣,从十克朗到一克朗,从十坦格尔到一坦格尔(一坦格尔是九便士。又引者注:相对于中国当时的7点5两)。……一般是按重量计算的银子,不量钱,所以如上所说每人都有自己的秤.这是因为每人都想方设法去骗别人,总带着一副秤砣和秤及碎银到市场去买东西。秤是一根小象牙杆,一端用绳子挂着秤砣,另一端挂着一个小秤盘,秤砣的绳沿杆移动,那上面标 出一个康德林到十个的重量,或从一个马斯到十个马斯,这种秤是供零买之用,至于大宗购买,他们有很古怪而且精致的大秤,配备全套法码。”[西]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2000年,第90-91页。
    1[明]朱元璋《大诰三编》“库官收金第三十五”,《全明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库官之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4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库官之职”。
    4[明]刘惟谦等,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十《私造斛斗秤尺》,法律出版社1999年。明初,市民以小秤交易,大理寺认为此等行为当以违制律论。《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八,“永乐二年二月戊寅”:大理寺臣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上问工部臣曰:“小秤之禁已禁明否。”对曰:“文移诸司矣。”曰:“榜谕于市否。”对曰:“未。”上曰:“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民知令则不犯令。不从则加刑,不令而刑之不仁。”其 释之。
    1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嘉靖八年六月癸巳。
    2[明]周孔教《宜从民便以昭节爱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百五十一《周中丞奏疏》。
    3[明]朱国寿《考成录略》清集《完钱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61册。
    4[明]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卷一《条陈太仓银库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81册。
    5 《明神宗实录》卷二三四,万历十九年闰三月丁丑。
    6[明]张国维《抚吴疏草》卷二《回法马疏》,四库禁毁书丛刊,史39册。
    7[明]朱国寿《考成录略》仁集《陈兴革》。
    1[明]郭子章《蠙衣黔草》卷二十一《泰和令公濮侯去思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56册。
    2[明]袁黄《宝坻政书》卷四《赋役书·申道报抚台减粮公移》,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4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库官之职》。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
    5[明]刘惟谦等,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七《户律·起解金银足色》。
    6[明]郭子章《蠙衣黔草》卷七《与本省诸公祖论官运》。
    7[清]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伪银》,岳麓书社1996年。
    8 崇祯《嘉善县志》卷十《物产》,日本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9 崇祯《嘉善县志》卷十《物产》。
    10 《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九,正统十一年三月癸未。
    11[明]陈良谟《见闻纪训》下,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
    1[明]佚名纂《新纂四六合律制语》卷上《起解金银足色》,郭成伟、田涛点校《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七《与谢凤皋父母》,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4册。
    3[明]朱国寿《考成录略》仁集《陈兴革》。
    4 同上。
    5[明]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卷十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3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6[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一《捉获假印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6册。
    7[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卷十四《警世录》,四库禁毁书从刊,集107册。
    1[明]叶盛《经画边储疏》,[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六十《叶文庄公奏疏》,中华书局1962年。
    2 正统初,东南地区部分税粮折收白银后,国家仅是简单规定折收上来的白银倾煎成锭即可,并未作明确具体的规定。《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三,“正统元年十月辛巳”条载:“上命行在户部会官详议合遣堂上官一员往南京专理军官俸给,同南京户部委官并监察御史会算清切依时价籴卖物货,运赴北京户部,仍差给事中、监察御史依原籴之数给散,或照副都御史周铨等所言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两广、福建起运税粮,每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煎销成锭,委官赍送赴京,依原收价直放支,候丰收粮贱之时,民有愿于南京纳本色者,听从其便。官员仍于南京关支。上曰:明年俸给粮如前议遣官浙江等处折收银解京,可支一年即给散,然此皆一时权宜,不为常例。”
    3[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百一《仓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4[明]陈儒《芹山集》卷二十七《藩司事宜》,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5[明]吕坤《实政录》卷四《敛解边饷》。
    6[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一《元宝》,中华书局1997年。另明代张应俞《杜骗新书》,“冒州接着漂白鏪”,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
    1[明]张应俞《杜骗新书》,“膏药贴眼抢元宝”。
    2[明]江盈科《谐史》,“一三九”,《江盈科集》,岳麓书社1997年。
    3[明]郭正域《袁通议公小传》,湖北文征第三册。
    4[明]姚士麟《见只编》卷中,泰山出版社2000年。
    5[明]朱国寿《考成录略》清集《完钱粮》。
    6[清]王弘撰《山志》二集卷二《加耗》,中华书局1999年。
    1[明]顾炎武《钱粮论》下,《顾炎武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2[明]姚莹《寸阴丛录》卷三《赋税加耗》,黄山书社1991年。
    3[明]马从聘《兰台奏疏》卷一《查参解官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4[明]吕坤《实政录》卷四《敛解边饷》。
    5[明]吴还初《郭青螺六省听讼新民公案》卷一《富户重骗私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 《明世宗实录》卷一六三,“嘉靖十三年五月辛卯”。
    1[明]黄克纉《数马集》卷二《禁诬赖以杜奸计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80册。
    2[明]马从聘《兰台奏疏》卷一《查参解官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3[明]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卷一《条陈太仓银库疏》。
    4[明]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卷一《条陈太仓银库疏》。
    5[明]赵时春《赵浚谷文集·处州银冶志序》,转引自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9页。
    6[明]钱天锡《郡倅汪公建仓记》,《湖北文征》第四册。
    7 《明世宗实录》卷一一三,“嘉靖九年五月乙卯”。
    8[明]梁材《题钞关禁革事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弘光)《州乘资》卷一《徭役》,转自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第123页。
    1[清]任源祥《赋役论》下。
    2[清]顾炎武《钱粮论》下。
    3 同上。
    4[明]冯梦龙《钱法议》,《冯梦龙诗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
    5[清]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58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1页。
    2 当代西方国家经济学界总结了自古典时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攸士第、萨伊、瓦格纳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财政原则,逐渐形成推崇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两大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每个人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最重要的或首要的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可以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税务行政等不同角度来界定。
    3[明]贺逢圣《答奉天学台征耗羡议》,湖北文征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明]顾炎武《钱粮论》下,《顾亭林诗文集》。
    5[明]朱国寿《考成录略》仁集《陈兴革》。
    1 关于明代赋税征收过程中的诸多情境和弊端,明清之际松江人叶梦珠《阅世编》卷六《徭役》有翔实的记载。
    2[明]贺逢圣《答奉天学台征耗羡议》,湖北文征第四册。
    3[清]王弘撰《山志》二集卷二《加耗》。
    4 参见明末清初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任源祥、唐甄等人对货币与财政赋税制度的论述。
    5[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第385页。
    1[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粮征本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4页。
    2[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粮征本色》。
    3[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粮征本色》。
    1[清]任源祥《赋役论》下。
    1 案:天顺以后,白银虽然作为流通货币逐渐成为趋势,但是明代文献却无“银法”的记载与讨论,此现象亦是明代货币史上有趣之事。
    2 案:严格说来,大中通宝非以年号纪元钱。
    3[清]抱阳生编著,任道斌点校《甲申朝事小纪》卷十《补铸父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 杨联升《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第605页,《洪业杨联升卷》,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33册。
    3[明]章潢《图书编》卷八十《钱法》,文圆阁四库全书本。
    4[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六。
    5[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二十。
    6[明]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钱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一书,中华书局2004年,第92-95页。
    2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第241页。
    3 王裕巽《明代钱法变迁考》,载《文史哲》1996年第1期。
    4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
    5 清修《续文献通考》卷十一《钱币考·明钱》。
    6 《明成祖实录》卷九六,永乐十三年四月庚申。
    1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铸钱》。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癸丑。
    3[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五五,《食货三·钱法》。
    4 《明太祖实录》卷二0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戊辰。
    5[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二十二《宝源局》。
    6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铸钱》。
    7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铸钱》。
    8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七,永乐二年十二月,是岁会计:铜二千五百三十三斤;《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二,永乐四年十二,是岁会计:铜二千五百四十九斤;《明太宗实录》卷二四四,永乐十九年十二月,是岁会计:铜二千一百二十八斤。《明宣宗实录》卷九十七,宣德七年十二月,是岁会计:铜二千一百三十二斤。
    1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七,洪武七年正月庚午。
    2 《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一,洪武二十年夏四月丁酉。
    3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癸丑。
    4 《明熹宗实录》卷五七,天启五年三月壬申。
    5 《崇祯长编》卷四九,崇祯四年八月壬寅朔。
    6[清]谈迁《枣林杂俎》和集《括铜》,中华书局2006年。
    7 《明世宗实录》卷四二一,嘉靖三十四四月戊寅。
    8[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中华书局1997年。
    1[清]陈梦雷等纂《古今图书集成》卷三百五十《钱钞部汇考》六,中华书局影印本。另外《大明会典》卷一九四《钱法》、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十八《皇明钱法》等亦载。
    2 案:《明太祖实录》卷一0一,“洪武八年十二己巳”条载:洪武八年内外铸钱数万九千九百八十四万九千八百三十二文。
    3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一《钱法》。
    4 王裕巽《明代钱法变迁考》,《文史哲》1996年第1期。
    5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六,弘治十六年二月丙辰。
    6 《明孝宗实录》卷二二四,弘治十八年十二月
    7 《明神宗实录》卷四七,万历四年二月乙酉。
    8 《明神宗实录》卷二五四,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壬戌。
    1 叶世昌、潘连贵《嘉靖年间没有补铸钱》,载《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
    2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第241页。
    3[明]葛昕《集玉山房稿》卷一《请广鼓铸以佐大工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一《钱法》。
    5 清修《续文献通考》卷十一《钱币五·明钱》。
    6 《明世宗实录》卷一九二,嘉靖十五年九月甲子。
    7 《明太祖实录》卷三二,洪武元年秋七月辛末。
    8[明]李东阳《盐法对录》,[明]黄训编《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三。
    9 《明世宗实录》卷四二一,嘉靖三十四四月戊寅。
    10[明]何良俊《与王槐野先生书》,[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一百八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 清修《钦定钱录》卷十三载:熹宗天启通宝钱二品,小者制如泰昌钱,大者背文穿上有“十”字,旁曰“一两”。
    2[清]抱阳生编著《甲申朝事小纪》卷十《禁御秘闻》“天启有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3 清修《续文献通考》卷七《钱币考》。
    4[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十二《议广铸制钱》,岳麓书社2005年。
    5 《明熹宗实录》卷五七,天启五年三月壬申。
    6[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八《宝钞局》.
    7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六,弘治十六年二月。
    8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七,弘治十六年三月丙辰。
    1 《明神宗实录》卷六六,万历五年闰八月。
    2[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七《宝源局》。
    3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一,“万历三十三年七月”。
    4[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事部四》,上海书店2002年。
    5[明]游日升《臆见汇考》卷四《纪画·钱法》,转自武新立编着《明清稀见史籍叙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8页。
    6[明]潘季驯《潘司空奏议》卷五《条议钱法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钱》。
    2[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挑拣并伪造铜钱枷号例》,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本。
    3[明]刘健《刘文靖公奏疏》卷二《灾异论新政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五十三。
    4[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中华书局1997年。
    5 各类货币通史中所述明代私铸论述不在论列范围,据笔者所知,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有王裕巽《明代“私铸”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试论明中、后期的私铸与物价》(《中国钱币》2001年第3期)和张诗波《明代“私铸钱”与国家的应对措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等。这些研 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甚至错误,例如张诗波《明代“私铸钱”与国家的应对措施》“明代铜钱铸造数量统计表”云:洪武通宝总数为18941.48万文。这个数据的错误是显然的。因为这一数据是根据洪武二十六年官方规定各布政司铸局应铸钱数,不代表实际铸造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忽视了洪武元年、五年、七年、八年四个年份的洪武通宝铸钱数,其中洪武五年、七年、八年铸钱数分别为22240.19万文、19980.98万文、19984.98万文,均超过18941.48万文。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冶铸·钱》,岳麓书社2002年。
    2 《续通典》卷十三《食货志·钱币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案:《续通典》将此禁令系于洪武元年三月鼓铸洪武通宝钱之时,但是笔者稽核《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洪武元年三月辛未”,未载钱禁之语。然《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洪武三年十二月甲子”载:“又有潭州民艾立五等以私铸钱,亦当论死。上亦命免其死,杖,发宝源局充工。”由此可见,此前确曾有过禁令,且应相当严厉。
    3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洪武六年十一月丙午。
    4 《明史》卷九十三《刑法志》一,亦可参阅怀校锋点校《大明律》序言。
    5[明]刘惟谦等《大明律》卷二十四《私铸铜钱》,法律出版社1999年。
    6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洪武六年十一月丙午。
    1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癸丑。
    2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条载:“诏造大明宝钞。时中书省及在外各行省皆置局以鼓铸铜钱。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鼓铸,甚劳。”又洪武二十年,工部侍郎秦逵屡次上奏宝源局铸钱乏铜,呈请收取天下郡县民间废铜,以资鼓铸(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一,洪武二十年夏四月丁酉)。
    3 《明英宗实录》卷二六八,景泰七年七月甲申。
    4[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禁约私铸铜钱例》,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本。
    1[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禁约私铸铜钱例》。
    2[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私铸铜钱枷号充军》。
    3[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通行禁约私铸铜钱若为从及知情买使者俱枷号充军例》。
    4[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通行禁约私铸铜钱若为从及知情买使者俱枷号 充军例》。
    1 《明宪宗实录》卷一八一,成化十四年八月丁未。
    2[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十一《钱币考》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明]黄训辑《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三《盐法召对录》。
    4[明]陆深《河汾燕闲录》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三《视草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三《答钱法谕》,四库全书存目丛刊,集79册。
    7 《明穆宗实录》卷四,隆庆元年二月丁酉。
    8 《万历起居注》第一册,万历五年十一月九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9[清]陈鼎《东林列传》卷末下《附熹宗原本本纪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钱法》。
    2 清修《浙江通志》卷八十七《钱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一《钱法》,广陵书社2007年。又案:《大明会典》记载弘治十八年下诏铸造弘治通宝的时间误,当为弘治十六年。
    4 清修《江南通志》卷八十二《食货志·钱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清修《浙江通志》卷八十七《钱法》。
    6[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铸钱》,中华书局1997年。
    7[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铸钱》。
    1[清]谈迁《枣林杂俎》智集《钱炉》,中华书局2006年。
    2 《明神宗实录》卷四九三,万历四十年三月壬子,御史张五典上言,中曰:“留都重地,私铸盛行。”
    3 万历三十九年、四十年前后,顾起元在京任翰林院编修,晚年寓居留都,其所着《客座赘语》卷三“铸钱”、“金陵古今铸钱”等条皆未提及此事。
    4[明]胡我琨《钱通》卷二,引王万祚之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这一点,由下文所引丁宾奏折、叶向高与丁宾等来往书信以及叶向高晚年回忆可以知道。
    1[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二《留都钱法大坏疏》,四库禁毁书从刊集44。
    1[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八《与叶台山阁下》。
    2 笔者查阅多部目录书,未获孙氏文集,故而孙氏回信与否不得而知。
    1[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八《与孙立亭太宰》。
    2 傅宗皋、张邦俊二人关于留都私铸事件及开铸一事的奏疏,收在明人胡我琨《钱通》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笔者仔细查阅过,史继偕似无文集存留。但是史继偕关于留都私铸与开铸之事,曾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点由叶向高的书信可以判断。
    3[明]胡我琨《钱通》卷二,引张邦俊奏疏。
    4[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二《留都钱法大坏疏》。案:万历三十九年时,明神宗已旷政多年,朝政主要由阁臣朱庚、李廷机、叶向高等主持日常事务。因此,这一圣旨多反映叶向高、李廷机等阁臣的意见。
    5 案:周孔教曾在留都任官多年,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巡抚应天等府地方事。遗憾的是,周孔教是否复函不得而知。笔者曾检查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其中载周氏有《周中丞疏稿》、《救荒事宜》、《周怀鲁先生集》和《抚吴公移》等著作,目前可见到《周中丞疏稿》和《救荒事宜》二书,收在续修四库全书481册史部。不知《周怀鲁先生集》是否收有周氏函牍。
    1[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卷八《与周怀鲁应抚》。
    2[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九《答丁敬宇》,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25册。
    3[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九《答陆纳言》。
    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铸钱》。
    2[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九《答史莲岳》。
    3[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十九《答史莲岳》又。
    1[明]叶向高《遽编》卷四,“万历三十九十月”,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20册,巴蜀书社2000年。
    1[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疏·户部》卷五。续修四库全书史470册。
    2[明]沈长卿《沈氏日旦》卷二,“崇祯元年夏”,续修四库全书,1131册,子部杂家类。
    3[明]袁继咸《六柳堂遗集》卷上《日录》,四库全书禁毁书丛刊,集116册。
    4[明]姚士麟《见只编》卷上载:“壬午(万历十年),浙中兵民两变。余偶寓杭,皆得身见之,亦此生中之不幸也。初,闻军门奏减罗木营兵饷一分,更令以钱八文准月饷一分。顾民间钱价低下.一分至钱二十。于是营军汹汹。且数日,而军门巡道了不知也。一日,余步望海楼下,忽传兵乱,缚军门去矣。时街肆仓惶,市门敛闭。……又言劫诸有司写责卷,要吓开门,不开则明日攻城矣。于时,家户惊怖,儿女悲号,以为人人不自保也。”万历十年,杭州兵变导火线虽是军门剋扣军饷,但因为私铸引起钱价低下是一个重要的隐性原因。
    5[明]杨士聪《玉堂荟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7年。
    6 案:王玉祥《明代“私钱”述论》一文主要从贩卖私钱获有利可图和私钱受到当时人欢迎两个方面对私钱泛滥进行了分析,却未能从国家层面讨论私铸问题。
    1[清]夏燮《明通鉴》卷五十三.“嘉靖六年十二月甲辰”,中华书局1980年。
    2 叶世昌、潘连贵《嘉靖年间没有补铸钱》,《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
    1[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三《请停止宝源局铸钱》四库全书存目丛刊,集79册。
    2[明]陆深《河汾燕闲录》下。
    3[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六《珍宝门·捶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清修《江南通志》卷八十二《食货志·钱法》。
    5[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疏·户部》卷五。
    1[清]谈迁《枣林杂俎》和集《钱币》。
    2[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钱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明]陆深《河汾燕闲录》下。
    4[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疏·户部》卷五。
    5 明代前期,国家财政收入中铜的比重非常小。一般多在二三千斤左右,例如《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二,永乐四年会计,铜二千五百四十九斤;《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四,宣德五年会计,铜二千二百九十九斤;《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五,宣德九年会计,铜铜一千九百八十九斤;等等。由此可见明代国家每年财政获铜之少,铸成制钱也不过是三四千贯而已。此后,国家财政中铜收入日趋减少,诸多年份年终会计时均无铜这一项。
    6[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十二《议广铸制钱》,岳麓书社2005年。
    7[明]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云南》,中华书局2006年。
    8[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疏·户部》卷五。
    9[明]胡我琨《钱通》卷二引王万祚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十二《议广铸制钱》。
    1[明]胡我琨《钱通》卷二引王万祚奏疏。
    2[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四十四《召对纪事》,“戊寅七月初四日”。
    3[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十二《议广铸制钱》。
    4 《明熹宗实录》卷三九,“天启三年十月丁丑”。
    5[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十二《议广铸制钱》。
    6[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四十四《召对纪事》,“戊寅七月初四日”。
    7[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钱法》。
    8[清]谈迁《枣林杂俎》和集《钱币》。
    9[明]冯梦龙《钱法议》,冯梦龙《冯梦龙诗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
    10[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冶铸》第八,“钱”。
    1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钱法》。
    1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洪武六年十一月丙午。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癸丑。
    3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条载:“诏造大明宝钞。时中书省及在外各行省皆置局以鼓铸铜钱,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鼓铸,甚劳。”又洪武二十年,工部侍郎秦逵屡次上奏宝源局铸钱乏铜,呈请收取天下郡县民间废铜,以资鼓铸(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一,洪武二十年夏四月丁酉)。
    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二十六《召对》,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5[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三《视草余录》。
    6[清]夏燮《明通鉴》卷六十,“嘉靖三十三年三月戊申”。
    7 《明神宗实录》卷二七二,“万历二十二年四月”。
    1[清]夏燮《明通鉴》卷六十,“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甲辰”。
    2[清]夏燮《明通鉴》卷六十,“嘉靖三十三年三月戊申”。
    3[清]谈迁《枣林杂俎》和集《钱币》。
    4[明]杨嗣昌《杨嗣昌集》卷四十四《召对纪事》,“戊寅七月初四日”。
    5[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六《珍宝门·禁天启钱》。
    6 《明穆宗实录》卷四,“隆庆元年二月丁酉”。
    1 《明穆宗实录》卷四四,隆庆四年四月癸丑。
    2[明]沈长卿《沈氏日旦》卷二。
    3[明]郑纪《东园文集》卷三《疏通钱法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杨士聪《玉堂荟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7年。
    1[明]董谷《碧里杂存》,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
    2 王玉祥《明代“私钱”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99页。
    3[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洛克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4[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私铸铜钱·挑拣并伪造铜钱枷号例》。
    5[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三《视草余录》。
    6[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一·叙寇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案:《筹海图编》实际作者为郑若曾。
    7[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钱法》。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五金》,第十四“银”,第305-306页。
    2 《明英宗实录》卷二九0,“天顺二年四月壬戌”。
    3[明]谈迁《枣林杂俎》智集《浙江银冶》。
    4 傅镜冰《明清两代外银输入中国考》,载《中行月刊》1933年第3期。
    5 梁方仲《明代银课考》,收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125页,中华书局1989年。
    6 同上,第126页。
    7 同上,第91,124页。
    1 梁方仲《明代的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收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177-178页。
    2 王业键《全汉升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载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序,第5页,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
    3 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收入《中国经济史研究》(二),第126页,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年。
    4 同上,第136页。
    5 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收入《中国经济史研究》(二),第137页。
    6 全汉升《明季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收入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从》,第426,432页。
    7 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从》第445-446、449页。
    1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载《中国钱币》1995年3期。
    2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
    3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载《中国钱币》1998年3期。
    4 同上。
    5[美]贡·弗兰克《白银资本》,第21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6[台]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载《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1 梁方仲《明代银课考》,《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97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洪武元年三月。
    3[明]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卷八。
    4 梁方仲《明代银课考》,《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124、104页。
    5 详见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一文。
    1 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中国经济史研究》二,第137页。
    2[美]贡·弗兰克《白银资本》,第192页。
    3[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一《方舆崖略》,中华书局2006年。
    1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1 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2 案:梁方仲指出当时西班牙的1比索约合中国库平银七钱二分。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收入》第174页。
    3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第268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
    1 侯外庐《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想的特点》,中国人民人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91页。
    2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3页。
    1 在傅衣凌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集中讨论白银和社会商品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著,详见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7年)等中的内容。
    2 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3-228页。
    3 李伯重关于江南地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可参阅氏着《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发展与制约》(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多视角的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以及《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等,另可参阅吴承明《<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序》对李伯重相关研究的评价,此文另刊于《中国学术》2001年第五辑。
    4[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
    5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杭州府部·风俗考”。
    1[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二二《军民之家服饰不许违禁例》。
    2[明]王鏊等《姑苏志》卷一四《土产》。
    3 正德《江宁县志》卷三《铺行》。
    4 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风俗》,天一阁明代方志续编选刊。
    5 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6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四《风土记》。
    7 嘉靖《常熟县志》卷四《食货志》。
    8 万历《嘉定县志》卷六《物产》。
    9[明]张应俞《江湖奇闻杜骗新书》,“脱剥骗·先寄银而后拐逃”。
    10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11 嘉靖《吴县志》卷一四《货物》。
    12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万历二十九年三月。
    1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万历二十九年三月。
    2 《濮川所闻记》卷四引李培《翔云观观碑记》。
    3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0页。
    4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
    5[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四。
    6[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四《吴长公墓志铭》,黄山书社2005年。
    7[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二九《许长公传》。
    8[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三二《程长公传》。
    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0页。
    2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第45页。
    3[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一四,“事部二”。
    4[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一四,“事部二”。
    5 万历《歙县志》卷十。
    6[清]顾炎武《肇域志·徽州》。
    7[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
    8[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
    9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1[明]谭纶《谭襄敏奏议》卷七《建久安长治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靳学颜《讲求财用疏》,黄宗羲《明文海》卷五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清]戴名世《戴名世遗文集·尤庵集》,王树民等编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1条。
    4 一些经济学家将明代中期以降,中国国内白银供应不足与海外白银输入之间视作因果关系,然而这种理解与认识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如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一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载《经济学季刊》2005年1月)一文中作者即使如是看待此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设若如此,如何解释海外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的“银荒”现象。显然,将此二者直接因果对接经不起拷问。结合明代货币流通的事实,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海外白银的流入与银荒二者差不多是平行关系,甚至海外白银流入更居于先位。
    5 据笔者所见,关于明代社会窖藏现象的研究仅岳麓《明代的窖藏》札记一文,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明]徐应秋《玉芝堂谈丛》卷三《权贵籍没财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史》卷三0七《佞幸·纪纲传》。
    3[明]徐应秋《玉芝堂谈丛》卷三《权贵籍没财贿》,其文曰:(纪)纲前后使腹心干为,诏下诸司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释诏夺官船二十艘、牛车四百辆,加载私第。又喝持大贾黄金三百五十两、白金二千两、钞四十五万贯、帛千五百疋;又挟诈交趾使黄金八十两、金盆一、异宝二十枚;计夺民人倪贵茅舍、飞宅十七所,计直三千余两;匿县官与民地八所,直二千余万:从籍故晋王干没黄金五百两、金盆一宝钏二、金鞍辔二:又从籍故吴王,没真珠龙袍、红靼玉带,其所用金装八、宝环八……吴中故大豪沈万三子文度,因籍没蒲伏进黄金百两、白金千两、龙文被一床、龙角一株、奇宝十具、异色绮四十疋。
    4 《明史》卷三0七《佞幸·纪纲传》。
    5[明]黄瑜《双槐岁钞》卷六《旌忠祠》,中华书局1999年。
    6[明]何良俊《四友斋丛抄》卷三四《正俗一》,中华书局1997年。
    1[明]佚名《天水冰山录》。
    2[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严嵩”.
    3[明]周玄暐《泾林续记》,《中华野史》(明朝卷)本。
    4[明]周玄暐《泾林续记》。
    1[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三十一,“惩诫”,中华书局2006年。
    2[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
    3[明]黄景昉《国史唯疑》卷十,“万历”,上海书店2002年,第191页。
    4[明]郑晓《今言》卷四,“三百三十二”条,中华书局1997年。
    5[明]佚名《天山冰水录》附录,“籍没张居正数”。
    6[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三十一,“惩诫”。
    1 关于崇祯末捐饷一事,各家史书记载不一。钱氏此处记作崇祯十六年三月初,而明末赵士锦则记作崇祯十七年二月。赵士锦《甲申纪事》云:“(甲申)二月中旬,下捐饷之令,以三万为上等,久无应者。”
    2[清]钱[]《甲申传信录》卷一《睿谟留憾》,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3[明]赵士锦《甲申纪事》,中华书局1959年,第6页。
    4[明]赵士锦《甲申纪事》,第6页。其余引文见《甲申传信录》。
    5[清]钱[]《甲申传信录》卷四《跖餔遗脔》。案:钱氏原书卷一云万两,卷四却云二千,征之他书万两为确,如明人赵士锦《甲申纪事》载一万。
    1[清]钱[]《甲申传信录》卷四《跖餔遗脔》。
    2[明]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1[明]杨士聪《甲申核真略》。
    2[明]赵士锦《甲申纪事》,第17页。
    3[明]杨士聪《甲申核真略》,第34页。
    4[明]朱长柞《玉镜新谭》卷八《遣戍》,中华书局1997年。
    1[清]彭孙贻《流寇志》卷十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2[清]彭孙贻《流寇志》卷十一。
    3[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廿五癸丑拷夹百官》,中华书局1984年,第478页.
    4[明]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5 《崇祯长编》卷二,崇祯十七年正月丙午。
    6[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下·弘光”,中华书局1999年。
    7[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三十六《锢金》。
    1[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三,上海书店1982年。
    2[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二。
    3[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
    4[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二。
    5[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七《政术门·京债》。
    6[明]何瑭《何瑭集》卷一《民财空虚之弊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7[明]张璁《张璁集》卷三《禁革贪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8 《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一,嘉靖六年十月辛未。按:张宪文等《张璁年谱》云《实录》此语源自张璁《禁革贪风》疏奏.然本奏疏并无此段文字。
    9[明]张璁《张璁集》卷三《论馆选巡抚兵备守令》。
    10[明]黄景昉《国史唯疑》卷十“万历”。
    1[清]戴名世著 王树民等编校《尤庵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1条。
    2[明]熊廷弼《告夷齐二先生诗序》,湖北文征第四册。
    3[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四《承筐是将》。
    4[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一。
    5[清]佚名《崇祯长编》卷一,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丁酉。
    6[明]熊开元《控辞简命疏》,湖北文征第四册。
    7 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载《史林》2005年12期。
    1[明]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一《败絮藏金》,松江地方志办公室编印,1997年,第153页。
    2[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事部四”。
    3[明]周玄暐《泾林续记》。
    4[明]陈良谟《见闻纪训》,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
    5[明]陈良谟《见闻纪训》。
    6[明]江盈科《雪涛阁集》卷十四《财为祟》,《江盈科集》,下册,岳麓书社1997年。
    7[清]董含《三冈识略》补遗卷九《窖藏无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五,“事部三”。
    9[明]余象斗《皇明诸司公案》卷五《争占类·齐大巡判易财产》。
    10[明]吴民初《郭青螺六省听讼新民公案》卷四《兄弟争产讦告》。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2[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五《桂员外途穷忏悔》。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
    4[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
    1[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9页。
    2 胡代光、厉以宁主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0页。
    3[英]约翰·M·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269页。
    4[清]林溥《扬州西山小志》,“农事”,广陵书社2005年,第31页。
    1[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指窖止贪》,中华书局1997年。
    2 唐力行《商人与近世社会》,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第21页。
    3 唐力行《商人与近世社会》,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第53-54页。
    1[明]江盈科《谐史》,第“二十五”条,江盈科《江盈科集》。
    2[明]万恭《钱谷议》,[清]黄宗羲《明文海》卷八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2页。
    2[明]万恭《钱谷议》,[清]黄宗羲《明文海》卷八十七。
    3[明]温纯《温恭毅集》卷二《恳乞天恩俯赐议处漕粮以苏运务以拯民困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明太宗实录》卷一六三,“永乐十三年四月庚寅”条云:“交址布政司言:本境官盐乞定例召商,许以金银铜钱中纳。于是户部定议:金一两给盐三十引,银一两、铜钱二千五百文各给盐三引。从之。”据此可知金银比价为1:10。
    2[清]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黄金》。
    3[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二十。
    4[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黄金》。
    5[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28页、29页。
    6 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1[明]戴金编编《皇明条法类纂》卷五《赃物估钞则例》。
    1 《明宪宗实录》卷二一○,成化十六年十二月甲子。
    2[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卷三《视草余录》。
    3[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一·叙寇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5[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钱法志》。
    6 《嘉靖事例》载:“嘉靖三年四月内,题奉圣旨:洪武、永乐、宣德、弘治等铸钱,并历代铜钱相兼行使、但旧铸好的,每七十文折好银一钱。有私铸假钱及伪造低的,重治不饶。”
    7[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钱法志》载:万历四年,准……本朝洪武以下钱与历代旧钱,各十二文抵银一分。这表明本朝制钱降格至私钱的价格水平。
    1[清]李王逋《蚓庵琐语》,古今说部丛书本。
    2[明]佚名《启祯纪闻录》卷七。
    3[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崇祯末年钱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4[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托马斯·曼”,第3页。
    1[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第77页。
    2[明]俞本《明兴野记》卷下,陈学霖《史林漫识》第456页。
    3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三,永乐元年九月癸巳。
    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九十四《户部八·钞法》,又《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四》。
    5 《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考》。
    6[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编》卷十三《户部类·禁止势要卖盐钞例》。
    1[清]夏燮《明通鉴》卷三十四,成化十九年九月。
    2 《明宪宗实录》卷二五一,成化二十一年正月乙亥。
    3 《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四》。
    4[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编》卷十三《户部类·各钞关税课司钱钞折银则例》。
    5 《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四》。
    6 《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四》。
    7[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卷六,弘治五年诏令,续修四库全书458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8 《明孝宗实录》卷一四六,弘治十二年正月戊寅。
    1[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卷七,弘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日诏令。
    2[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卷一《劾朱宁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卷一《劾朱宁疏》。
    4 《续文献通考》卷十《钱币四》,又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五《敢谏》,中华书局2006年。
    1[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卷八,嘉靖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令。
    2[明]黄景昉《国史唯疑》卷十,第296页。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4[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四十八,“浙江二·崇德县”。
    1[明]吴还初《郭青螺六省听讼新民公案》卷一《吴旺磊算打死人命》。
    2[英]约翰·罗《论货币与贸易》,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页。
    3 据笔者所见,关于明代白银的成色和流通领域中伪银使用情况的研究,目前相关研究有王玉祥《明代货币造假防治的教训》(载《发展》1997年第12期)中对伪银行用情况有关论述,韩大成《关于明代高利贷资本的几个问题》(收入氏著《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一书,第127-167页)一文中对高利贷商人利用白银成色发放高利贷牟利情况有所论述,陈江《明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一书在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相时,有一定篇幅论及伪银流通情况。综合目前这些研究情况,均未对白银成色和伪银的流通问题作出专题性讨论。
    1[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页。
    2[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第19页。
    3[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三《慕容彦超传》,中华书局1980年。
    4[明]刘惟谦等修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二十四《刑律·私铸铜钱》。
    5 《皇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钱币考》一。
    6 《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正统二年十月庚午。
    1 《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九,正统十一年三月癸未。
    2[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伪银》。
    3[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编》卷十四《户部类·赈济饥民作弊问发充军为民例》。
    4[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编》卷四十二《伪造假银及知情行使之人各枷号一个月满口发落例》。
    5[明]曹昭著,舒敏、王佐增补《格古要论》卷六,“银子名色”,续修四库全书1185册,子部杂家类。。
    1[明]张应俞《江湖奇闻杜骗新书》卷二《假银类·冒州接着漂白鏪》,第73-76页。
    2[明]崇祯《嘉善县志》卷十一《物产》。
    3[明]祝允明《祝子志怪录》卷四《天谴陈常》,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本,泰山出版社2000年。
    4[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下,《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明]梦觉道人、西湖浪子《幻影》第六回,“冰心还独抱 恶计枉教施”。
    6[明]冯梦龙《折桂枝》卷九《谑部·银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7[明]黄暐《篷窗类记》卷四《果报纪》,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
    1[明]黄盛曾《吴风录》,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
    2[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闻》卷三《炉火之伪》,续修四库全书1167册,予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明]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二《道人镕铜为金》,松江地方办公室编印1997年。
    4[明]周晖《金陵琐记》卷四《金丝金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 崇祯《嘉善县志》卷十六《方伎》,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6[明]戴冠《濯缨亭笔记》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170册,子部杂家类。
    7[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卷六《魏文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5册。
    8[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四《相鉴》,中华书局1997年。
    1[明]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97年。
    2[明]姜南《抱璞简记》,“铁胎银”,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
    3[明]张应俞《江湖奇闻 杜骗新书》卷一《换银骗·成锭假银换真银》。
    4[明]张应俞《江湖奇闻 杜骗新书》卷二《假银类·冒州接着漂白鏪》。
    5[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二《买卖机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6[清]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二《姚宏任》,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1 例如,清朝咸丰年间署名号寄泉的作者在《蜨阶外史·听银》记载大兴人邵公,家世业贾,持朱提一封,向耳边摇之,掷案上,即可判别白银若干,成色若何。案:《蜨阶外史》,大达图书供应社刊行,1934年。
    2[明]陈良谟《见闻纪训》卷下。
    3[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 顾提控掾居郎署”,中华书局2001年。
    4 清修《陕西通志》卷六十二《人物·孝义·梁小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中华书局1999年。
    6[明]李绍文《云间杂识》卷六,转引自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第138页。笔者按:李绍文《云间杂识》有二卷本、八卷本之别,常见者为二卷本,此书笔者收有。八卷本,为罕见本,不易得。韩大成《初探》一书所据为八卷本,笔者不得而见。
    7[明]冯梦龙《醒世恒肓》第二十一卷,“张淑儿巧智脱杨生”。
    1[明]姚舜牧《来恩堂集》卷十五《论世事》。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嘉定县志·风俗”。
    3 万历《安邑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4 按:《老乞大谚解》一书是朝鲜语言学家崔世珍根据汉语的发展变化结合明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为成书于元末时期的《老乞大》一书所作的谚解和重新编写,书成后取名《翻译老乞大》,又名《老乞大谚解》,分上下两部分,刊于1507-1517。
    5[朝鲜]崔世珍《老乞大谚解》上,收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83页。
    6[朝鲜]崔世珍《老乞大谚解》下,第97页。
    7[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风俗》,上海松江县华亭印刷厂印刷1997年,第42页。
    1[明]殷聘尹《外冈志》卷一《俗蠹·窃盗》,第16页,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年。
    2[明]林希元《荒政丛言》“三便”,收李文海、夏明芳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十二《禁抑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66册。
    4[明]姚舜牧《来恩堂集》卷十三《计家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07。
    5[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锦帆集·尺牍》,“毛太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清]张履样《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言行见闻录》一,中华书局2005年。
    7[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尽心下》。
    8[明]姚舜牧《来恩堂集》卷十五《论世事》。
    9[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伪银》。
    1 《明史·韩文传》,又见李默《孤树裒谈》卷十。
    2[明]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卷十一。
    3[明]海瑞《备忘集》卷五。
    4[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一《捉获假印疏》。
    5[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陆五汉硬留合色鞋”。
    6[明]朱国寿《考成录略》仁集《陈兴革》。
    7[明]姚舜牧《来恩堂集》卷十五《论事篇》。
    8 《明神宗实录》卷五十七,万历四年十二月壬午。
    9[明]陆深《春风堂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二十五“俳谐”。
    1[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下。
    2[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闻》卷八《雷击伪银父子》。
    3[明]朱元弼《犹及编》记载有一则上天示警于假银使用者的故事,其日:丁酉五月,余寓嘉兴东塔寺。雷震,余与僧觉省,元同槛而坐,沙弥过焉,觉指沙弥谓余曰:“伊家盖亲闻雷偈者。”余问之,附近新行镇人也。其兄好用假银。一日,从镇买秧而还,轻雷将而于路矣。田夫共指以谓曰:“此必市以假银者。”其兄遂闻雷而惧也。
    1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3页。
    2 相关论著论述可参阅,沈学民《江南考说》,80年代初的手刻油印稿;周振鹤《释江南》,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冯贤亮《明清江南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页。新近冯贤亮《明清江南研究的几个面向》一文对江南的概念予以辨正,参阅《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1 参阅黄仁宇《明代的漕运》一书若干章节有关明代漕运河道保护、管理的叙述,新星出版社2005年。
    2[美]迈克二·马默《人间天堂:苏州的崛起,1127—1550》,收[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一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可参见黄仁宇《明代的漕运》一书的描述,另外明代笔记史料中,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转运兑运长运”、“运船”等条多有记载。
    1[明]王祎《王忠文集》卷十五《泉贷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太祖实录》卷二0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戊辰。
    3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
    1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一,洪武三十年三月甲子。
    2 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曾重申禁止金银交易政策。
    3 关于周忱在江南地区实行赋税改革的研究甚多,不一一列举,可以参见《明史·周忱传》与台湾学者郁维明《明代周忱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改革》一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4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
    5[朝鲜]崔溥著、葛振家评注《漂海录》卷二,线装书局2002年,第99页。
    6[朝鲜]崔溥著、葛振家评注《漂海录》卷二,第107页。
    1[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一《方舆崖略》,中华书局2006年。
    2[明]穆文熙《赠宪使旸谷王公备兵三吴序》,载明王叔杲著、张宪文校注《王叔杲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3[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一·叙寇源》。
    4[明]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十三《时钱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收《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2页。
    2 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第243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建文三年休宁胡云保等卖田赤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0页。
    2 同上书,“建文三年休宁胡学卖田赤契”、“建文三年休宁胡社卖田赤契”,分别见于第20-21、21页。
    3 同上书,“永乐二年休宁胡得等卖田赤契”,第23-24页。
    4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第241、242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正统二年冯子永等卖田赤契”,第32页。
    1 例如,永乐十一年休宁谢思政水田五百据时价买得七百五十贯、永乐十一年祁门吴余得内田二亩卖价钞一百二十贯整、永乐二十一年洪伯骥水田九分卖价宝钞一百八十贯文、洪熙元年洪伯骥水田三分卖钞一百贯整,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第24、25页。
    2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正统三年休宁朱以成卖田赤契”,第33页。
    3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天顺六年李付同卖田白契”,第39页。
    4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第250页。
    5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6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弘治四年陈宇安等卖田白契”,第41页。
    1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弘治十四年休宁李莹然卖田赤契”,第44页。
    2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正德五年姚奇瑞卖田赤契”,第59页。
    3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天启七年仇时化卖田赤契”,第112页。
    4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崇祯六年张阿吕等卖田赤契”,第119页。
    5 目前学界,关于西南地区货币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云南地区的贝币,如方国瑜、秦佩珩等皆有专文讨论:然于贵、川两省货币使用流通情况较少,多是在地区经济通史以一定篇幅介绍,但阙如的地方在在。
    6 明初洪武年间在贵州地区广置卫所的过程和历史作用,可参阅李振纲、史继忠等编著《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第二章第一节“明初贵州的卫所屯田制与开发生产”,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41页。
    1[明]郭子章《黔记》卷七《疆域》,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2[明]郭子章《黔记》卷六十《西南夷总论》。
    3 《明史》卷四十三《地理志》四。
    4 《明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七。
    5 《明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七。
    6 关于播州地区杨氏二支争夺宣慰使之职而长期争乱的情况,可参见拙文《成化年间播州杨氏动乱问题探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文中曾以简短的文字提及贵州、四川二布政司争夺疆界而引起不和,但并未详细展开。
    7[明]王耒贤、许一德等《万历贵州通志》卷一《省会志》,日本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8 嘉靖《贵州通志》卷四《财赋》。
    9[清]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三上《疆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明]王耒贤等万历《贵州通志》卷一《省会志》。
    1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八,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己巳。
    2 万历《营山县志》卷三《食货志·子口钞》,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3[清]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十五下《钱法》。
    4[清]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十五下《钱法》。
    5[清]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十五下《钱法》。
    6[清]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十五下《钱法》。
    1 李振纲、史继忠等编著《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第31、41页。
    2 李振纲、史继忠等编著《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第199页。
    3[清]谈迁《枣林杂俎》中集《荒银》,中华书局2006年。
    4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七,弘治十六年三月丙辰。
    5[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二《奏疏集略》。案:何氏奏疏收入文集时多无标题,此疏于20世30年代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初编时曾予以录入,取名《勘处播州事情疏》。又案:丛书集成本所据为四库全书本,文中将“茴银”作“苗银”。根据川、贵地方文献记载可知为“茴”字之误笔。
    6[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二《奏疏集略》。
    1 嘉靖《贵州通志》卷四《徭役》。
    2[明]宋应星《天公开物》卷下《五金》第十四“银”。
    3[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二《奏疏集略》。
    4[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二《奏疏集略》。
    5 此种情况,除何乔新勘处奏疏中有所反映外,明代中后期大量的奏折中对此都有反映,如嘉靖年间担任湖广总督节制三边的张岳在《小山类稿》中涉及湖广、贵州地方的奏折中多次提到当地土司土官土民劫夺往来商贾的情况。
    1[明]郑仲夔《隽区》卷八《荒隽》,《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
    3 万历《贵州通志》卷四《都匀府·风俗》。
    4[明]谢肇淛《滇略》卷三《产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谢肇淛《滇略》卷三《产略》。
    6[清]倪蜕著、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卷八,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7[明]谢肇淛《滇略》卷七《事略》。
    8[明]赵用贤《松石斋集》卷三十《上王相公》,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41。
    9[明]查铎《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一《采买金两免作年例》,南京图书馆藏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1[明]逯立中《两垣奏议》,“论拔淹滞停例金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五金》,第十四“银”,第305-306页。
    3[明]谢肇淛《滇略》卷三《产略》。
    4[明]李元等《云南通志》卷六《赋役》,民国二十年龙氏排印本。
    5[明]谢肇淛《滇略》卷十《杂略》。
    6[明]谢肇淛《滇略》卷三《产略》。
    1[清]倪蜕著、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卷八。
    2 杨国彦主编《云南货币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页。
    3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况》,中华书局1984年,第349页。
    4[清]倪蜕著、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卷八。
    5[清]倪蜕著、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卷八。
    1[明]茅维《皇明策衡》卷十六《滇法钱法》,四库禁毁书从刊集152。
    1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一,天启五年七月丁未。又:天启五年五月滇中鼓铸具体情况,详见天启刘文征等纂《滇志》卷二十三《艺文志》“条议钱法疏”和“条答钱法疏”。
    2[清]倪蜕著 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卷八。
    3 杨国彦主编《云南货币史》将云南货币发展是分为从春秋晚期至明末清初主要使用贝币、清代主要是金属铸币两个时期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页。
    4 杨国彦主编《云南货币史》,第7页。
    5[明]张志淳《南园漫录》卷三《贝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事部四”。
    2[明]谢肇淛《滇略》卷四《俗略》。
    3[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乙未。
    5 《明太宗实录》卷十九,永乐元年四月丙寅。
    6 《明宪宗实录》卷二二二,成化十七年二月癸亥。
    7[清]倪蜕著 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卷八。
    8 正德《云南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1[明]李元等《云南通志》卷十七《灾祥》。
    2[明]李元等《云南通志》卷六《赋役》。
    3 正德《云南志》卷二《云南府·风俗》。
    4[明]李元等《云南通志》卷一《地理志·全省土风·市肆》;[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云南》,中华书局2006年;[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三十《西南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5[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云南》。
    6[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三十《西南夷》。
    7[明]郑仲夔《隽区》卷五《地隽》,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8[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二》。
    9[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二》。
    1[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
    2[明]李元等《云南通志》卷一《地理志·附论》。
    3[明]李元等《云南通志》卷一《地理志·附论》
    4 万历《云南通志》卷一《全省风土》。
    5 这一看法,承程念祺先生与笔者的讨论、提示。
    6[明]张志淳《南园漫录》卷三《贝原》。
    7 正德《云南志》卷九《姚安军民府·风俗》。
    8 正德《云南志》卷十《武定军民府·南甸县风俗》。
    9 正德《云南志》卷十二《者乐甸长官司·风俗》。
    1[明]谢肇淛《滇略》卷四《俗略》。
    2 杨国彦主编《云南货币史》,第9页。
    3 杨国彦主编《云南货币史》,第7页。
    4 《明太宗实录》卷一一六,永乐九年六月。
    5[明]佚名《条答钱法疏》,[明]刘文征《滇志》卷二十三《艺文志·疏类》,第594页。
    6 李锦彰《货币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页。
    1 例如林仁川《明末清初的海上私人贸易》一书讨论白银对闽广地区社会经济影响情况的时候,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展开的;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亦认为闽广地区普遍流通白银。
    2[明]何乔远《闽书》卷一《分野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3[明]何乔远《闽书》卷二《方域志·闽江》,第42页。
    4[明]何乔远《闽书》卷一《分野志》,第12页。
    1[明]苏民望、肖时中纂万历《永安县志》卷三《建置志·疆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2 陈佳源主编《福建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3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四卷 明清),第15-16页。
    4 《明史》卷四十五《地理六·广东》。
    5 吴郁文编著《广东经济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21页。
    1[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六十二《福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明]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卷二十《食货》,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四卷 明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明]王起宗《东西洋考·序》,[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2000年。
    2[明]萧基《东西洋考·小引》,[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2000年。
    3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永乐三年九月甲午”:上以海外诸番朝贡之使益多,命于福建、浙江、广东市舶提举司各设以馆之。福建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东曰怀远,各置驿丞一员。
    4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四卷 明清),第8页。
    1[清]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十一《粤中物》,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3[清]王澐《漫游纪略》卷一《闽游》,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册),牛建强等校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1[明]朱淛《天马山房遗稿》卷四《莆中钱法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陈鸿、陈邦贤《清初莆变小纪》,《清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年。
    3[清]陈鸿、陈邦贤《熙朝莆靖小纪》,《清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年。
    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案:原文中有两处错误:“圣元”当为“圣宋”,“熙丰”当为“熙宁”。
    2[明]朱淛《天马山房遗稿》卷四《莆中钱法志》。
    3[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八《风俗志》。
    4[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
    5[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二《倭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卷一《倭奴》,中华书局1983年。
    7[明]张应俞《杜骗新书》,“诈匠修换钱桌厨”。
    1[清]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页。
    2[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卷三,“气习、土物”,干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50号。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古钱》,第407页。
    1 清修《广东通志》卷二十五《钱法》。
    2[清]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十一《粤中物》。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古钱》。
    4[清]陈舜系《乱离见闻录》卷上,《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江苏人民1983年。
    5[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
    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
    7[明]何乔远《名山藏·钱法记》。
    1 清修《广东通志》卷二十五《钱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银》,中华书局1997年,第406页。
    3[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志外夷》,中华书局1997年,第91页。
    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银》,第406页。
    5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可以参阅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第十章之第一节《白银的大量内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第五章《余论》部分之四“白银输入与货币、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及黄启臣先生的相关论文,如《明代广州的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等。
    6[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2、140、141页。
    7[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2页。
    1[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水饷》、《饷税考·陆饷》。
    2[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2页。
    3[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3、134页。
    4[明]萧基《东西洋考·小引》。
    5[明]周起元《东西洋考·序》。
    6[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5、136页。
    7[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6页。
    8[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第136-140页。
    1[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2[明]王起宗《东西洋考·序》、[明]萧基《东西洋考·小引》。
    3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四,万历三十年七月癸未。
    4[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八《风俗志》。
    5 陈支平《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官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银》,第406页。
    7[明末清初]海外散人《榕城纪闻》,《清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年。
    1[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三十《西南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716页。
    2 《明英宗实录》卷一二,宣德十年二月戊午。
    1 《明宣宗实录》卷六,洪熙元年闰七月甲寅。
    2 刘定之此十篇时论策,名曰《十科策略》,十科分别是经、书、子、史、吏、户、礼、兵、刑、工,其中讨论货币问题的是《户科·历朝钱法楮法得失》和《工科·钱钞法制异同》两篇。
    3[明]刘定之《刘文安公策略》卷六《户科·历朝钱法楮法得失》,四库禁毁书丛刊,集34。
    4[明]刘定之《刘文安公策略》卷六《户科·历朝钱法楮法得失》。
    5[明]刘定之《刘文安公策略》卷六《户科·历朝钱法楮法得失》。
    1[明]刘定之《刘文安公策略》卷六《户科·历朝钱法楮法得失》。
    2[明]刘定之《刘文安公策略》卷十《工科·钱钞法制异同》。
    3[明]刘定之《刘文安公策略》卷六《户科·历朝钱法楮法得失》。
    4 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第170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
    1 《明英宗实录》卷十五,正统元年三月戊子。
    2[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铜楮之币上》、卷二十七《铜楮之币下》;[明]万表《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丘浚《铜楮之币》一、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 可以参阅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欣士敏编著《金泉沙龙——历代名家货币思想述论》(中华书局2005年)所论明代货币思想理论丘浚部分的文字。上述货币思想史著在论述丘浚货币思想史分歧冲突甚多,比如丘浚关于货币起源、三币体系、行钞态度等问题。
    4[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铜楮之币下》;[明]万表《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丘浚《铜楮之币二》。
    1[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铜楮之币上》;[明]万表《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丘浚《铜楮之币一》。
    2[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铜楮之币下》;[明]万表《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丘浚《铜楮之币二》。
    3[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铜楮之币下》;[明]万表《皇明名臣经济录》卷二十四,丘浚《铜楮之币二》。
    1 例如,康海《铸钱议(《明经世文编》卷140)》、何良俊《与王槐野先生书》(《明经世文编》卷204)、萧端蒙《铸钱议》(《明经世文编》卷286)、徐阶《请停止宝源局铸钱》《答钱法谕》(《世经堂集》卷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第79册)等均对当时的钱法疏通建策建议。
    2[明]谭纶《谭襄敏奏议》卷七《建久安长治疏 隆庆三年七月七日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上),第566页。
    4[明]靳学颜《讲求财用疏》,黄宗羲《明文海》卷五十四。
    1[明]靳学颜《讲求财用疏》,黄宗羲《明文海》卷五十四。
    2[明]靳学颜《讲求财用疏》,黄宗羲《明文海》卷五十四。
    3[明]黄宗羲《明夷待方录·财计一》。
    4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收录有讨论明代货币的三篇文字,分别是《钱粮论》(上、下)《钱法论》,中华书局1983年。
    5[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唐太宗》,中华书局1980年。关于用银有害于民时,他说:“银之为物也,固不若铜、铁为械界之必需,而上类黄金,下通铅、锡,亡足贵者,尊之以为钱、布、粟、帛之母,而持其轻重之权,盖出于一时之制,上下竞奔走以趋之,殆于愚天下之人而蛊之也。故其物愈多,而天下愈贫也。采之自上,而禁下之采,则上积其盈,以笼致耕夫红女之丝粟,而财亟聚于上,民日贫馁而不自知。”又说:“钱较粟帛而赍之轻矣,藏之约矣。银较钱而更轻更约矣。吏之贪墨者,暮夜之投,归装之载,珠宝非易致之物,则银其最便也。”
    6[清]王夫之《噩梦》云:“法之最颠倒者,农所可取者粟,而条编使输金银。……粟可博金钱,官不移丰以就欠,而责之易金钱以偿官,其不交困,得乎?”
    7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唐太宗》。
    1[清]唐甄《潜书》下篇上《更币》,中华书局1963年。唐氏谓:“古者言富,唯在五谷,至于市易,则有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其后以金三品,亦重在钱。后乃专以钱,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但为器用,不为币。自明以来,乃专以银。至于今,银日益少,不充世用。有千金之产者尝旬月不见铢两,谷贱不得贩,肉贱不得衣食,布帛贱不得衣,鬻谷肉布帛者亦卒不得衣食,银少故也。当今之世,无人不穷,非穷于财,穷于银也。于是枫桥之市,粟麦壅积;南濠之市,百货不行;良贾失业,不得旋归,万金之家,不五七年而为窴人者,予既数见之矣。夫财之害在聚。银者,易聚之物也。范为圜定,旋丝白灿,人所贪爱。囊之,瘗之,为物甚约,一库之藏,以钱则百库,虽尽四海而不见溢也。……一骡所负,以钱则百骡,虽累万而人不觉也。盖银易聚,如水归壑。哀今之人,尚可恃此以为命乎!救今之民,当废银而用钱。以谷为本,以钱辅之,所以通其市易也。今虽用钱,不过以易鱼肉果蔬之物。米石以上,布帛匹以上,则必以银;涓涓细流,奚补于世!……”
    2[清]王夫之《宋论》卷四,中华书局2003年。
    3 叶世昌《论大明宝钞》,载《平准学刊》1988年第二辑,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8年。
    1 这一制度的细节性问题容易被忽视,即使是讨论明代宝钞制度设计缺陷的赵善轩、李新华《重评“大明宝钞”》一文也忽视了这一点。
    2 清代王鎏、王荫茂、陈炽等人均就纸钞的使用、流通问题从制度层面作过较为论述。例如王鎏《与包慎伯明府论钞币书》云:“按从来钞法难行易败者,全在制造不精,易于霉烂,及倒换加费之弊耳,并不关取之不尽也。且钞虽取之不尽,而国家制钞,但求足用而止,自可为之限量。国家欲行钞,但使钱粮、关税、一切杂税俱准收钞,则百姓未有不深信者。百姓以银行钞,但使明加二分之利,未有不趋之若鹜矣。且国家之行钞,与富家之出钱票亦异。国家有权势以行之,而富家无权势,故钱票有亏空而行钞无亏空也。百姓信国家之行钞必万倍于信富家之钱票矣。”
    3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4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1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58页。
    2 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第66页。
    3[英]凯恩斯《货币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3页。
    4[英]凯恩斯《货币论》上,第14页。
    5 这里主要据法国学者让·里瓦尔《货币史》简要叙述一下西方世界铸币史,以明中西铸币道路差异。西方世界,大约自公元前1530年左右,赫梯人横扫巴比伦后就开采矿藏铸造银币。这些银币根据轻重不同有希克勒、斯达代尔、米纳和达朗(笔者案:1希克勒相当于8.41克白银,1斯达代尔相当于2希克勒,1米纳相当于60希克勒,1达朗相当于3600希克勒)等称呼;赫梯人还直接用盖有表明重量与成色印记的银锭用于商业交易。西方货币在公元前6世纪的发生了一次重大改革。公元BC687—BC650年之间一种古老的卵形钱币在吕底亚被铸造使用,这是一种黄金与白银混合铸币。随之许多希腊城邦都铸造钱币,克雷伊斯国王创立了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包括一个银斯达代尔(重10.89克)和一个金斯达代尔(8.17克),一个金斯达代尔可以兑换10枚银斯达代尔,黄金与白银这两种金属货币之间的兑换比值基本固定在13∶1左右。波斯人战胜克雷伊斯后铸币印有国王大流士头像的金币,名曰德利克,重8.41克。这种金币具有极高的信誉度,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交往中的国际货币。这种铸币制度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内传遍地中 海周围所有地区。雅典梭伦改革时,重新铸造银币。按照标准规格,每块重425克的米纳切铸成100枚德拉马,每一德拉马平均重4.25克。雅典的银铸币铸造严格,驰名各地,重量保持不变,含银量一般达98.5%,不低于96.6%。雅典银币在希腊各城邦极受欢迎.希腊的其它城邦亦如雅典铸币银币,多数是一德拉马重4.25克,少数也有重6.06克者。在众多城邦中只有斯巴达例外,全部钱币用铁铸成,这与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与民族习惯有关。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进行货币改革,统一了希腊货币与东方货币。罗马人早期使用最多的钱币是一种铜锭,重327克。罗马人收服意大利南部以后,开始铸造金银币,希望统一货币。公元3世纪中叶,罗马境内铸造银德尼安和金奥莱玉斯。奥古斯都大帝时期,规定一奥莱玉斯重7.8克,而一德尼安为3.9克,则此时金银比价是1∶12.5。尼禄皇帝在位时,以财政困难为借口,同时降低金币和银币的含量与成色。在随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罗马金银币处于贬值中,这严重影响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商业发展。781年,查理大帝决定停止使用一切旧币,铸造一种成色上好、重量精确的新银币。这种新铸币只能以白银铸造,因为当时法兰克人拥有的唯一产量相当可观的贵金属就是白银。基本单位为德尼安,一斤白银重490克,切铸成240枚德尼安,约2.04克/枚。同时以金币苏为参照货币,一个苏相当于12德尼安。这一银币锻铸法则很快推广至整个西欧地区。9世纪传入英国,直到1971年米制建立。与此同时,欧洲地区约于6世纪绝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停止了小额铜币的铸造使用。15世纪以前,除13世纪的匈牙利外,西欧再未铸造过铜币(M.M.波斯坦、科尔曼、彼得·马赛厄斯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56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世纪末,在欧洲与地中海地区,有四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其中三种是金币,分别是比尚斯贝桑、阿拉伯蒂纳尔和西班牙马拉微蒂斯;一种是银币英国爱斯达尔林。15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世界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入欧洲。非洲和新大陆黄金的大量开采,又出现了多种金币。1620年代以后,中欧地区和新大陆地区的白银产量也不断增加,著名的西班牙银元成为国际贸易通用货币。参见氏著《货币史》第6-7、11-20、21、23页。
    1[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页。
    2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2002年,第18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0页。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四部丛刊本。
    1 案:一坦格尔,1544年相当于7.5中国的两。
    2 案:一康德林,来自马来西亚语,相当于1/100中国的两。
    3[西]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2000年,第90-91页。
    4[明]王祎《王忠文集》卷十五《泉货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英]亚当·斯密《国富论》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第21页。
    6[西]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第91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第21页。
    2 例如,清初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十一《粤中物》载:“番有吕宋者,在闽海之南,产银,其行银如中国行钱。……于吕宋运银至广州,多用砒倾硬锭。”一份葡萄牙文献记载道:“葡萄牙人携来中国出售的货物如下:最畅销,最大量,利润最高,最保险的是八雷阿尔银元。在中国价值5个多托斯滕。他们并非只喜欢这种银子,什么银子都要。分成小块,然后按照他们的方式花用,对此前有所述(Arie Pos e Rui Manuel Loureiro,Itinerario,viagem ou navegacao para as indias Orientals ou portuguesas,Lisboa,Comissao Nacional para as Comemoraacoes dos Descobrimentos Portugueses,1997,pp.132-134,转引自汤开建《委黎多<报效始末疏>笺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58页。
    4 各国中央银行的具体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管理人民币流通;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监督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经理国库;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等等(参见黄达主编《银行货币学》,第141页)。
    5[明]谭希思《皇明大政记》卷五十一,“嘉靖十八年二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乾隆武英殿刻本。
    6[明]陶望龄《歇庵集》卷十《广西梧州府知府丁公暨配张安人行状》。
    1[明]朱睦(?)《皇朝中州人物志》卷十四《马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续集》,第188、276等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
    2 根据黄冕堂编著《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一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看,中国的金银比价变动情况:秦汉时期大约是1∶3或1∶5,五代初是1∶15,宋元时期是1∶6—1∶14之间,多数时期接近1∶10;明代是1∶4—1∶13之间,多数时期是1∶7.5上下:清代是1∶10—1∶15。从这个比价变化情况来看,金银比价大致是平稳趋大,并无发生突然的剧烈扩大情况。又以粮食价格来看,宋代石米钱价在正常价格在600—1200文之间居多,元代600—1000文之间,明代500—700文,清代前期也是多在500—800之间。因此,所谓的“价格革命”在明清,至少可以说在明朝结束以前是从未发生过的。
    《明太祖实录》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下同)
    《明太宗实录》
    《明仁宗实录》
    《明宣宗实录》
    《明英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
    《世宗实录》
    《明孝宗实录》
    《明武宗实录》
    《明穆宗实录》
    《崇祯实录》
    《崇祯长编》
    正德《明会典》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万历《明会典》 广陵书局2006年
    [明]王圻《续文献统考》续修四库全书761史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钦定续通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续文献通考》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皇朝文献通考》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续通典》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黄训《名臣经济录》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明]万表《皇明名臣经济录》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 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御选明臣奏议》 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 中华书局1997年
    [清]夏燮《明通鉴》 中华书局1980年
    [清]谈迁《国榷》 中华书局2005年
    [唐]魏征等《隋书》 中华书局199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郭成伟、田涛点校《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明]王祎《王忠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郑纪《东园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夏良胜《东洲初稿》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余继登《淡然轩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葛昕《集玉山房稿》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潘季驯《潘司空奏议》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鼎《东林列传》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胡宗宪《筹海图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章潢《图书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淛《天马山房遗稿》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刘宗周《刘蕺山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温纯《温恭毅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倪元璐《倪文贞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孟春《何文简疏议》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徐紘《明名臣琬琰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士奇《东里别集》 中华书局2002年
    [明]倪元璐《倪文贞奏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逯立中《两垣奏议》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明]朱睦(木挈)《皇朝中州人物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陶望龄《歇庵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乔远《闽书》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编》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藏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 中华书局1962年
    [明]章懋《章枫山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乔新《椒邱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孙懋《孙毅庵奏议》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罗洪先《念庵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廷和《杨石斋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袁宏道著 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林希元《荒政丛言》 李文海、夏明芳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王樵《方麓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海瑞《备忘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黄道周《博物典汇》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246
    [明]姜淮《岐海琐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明]贝琼《清江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胡我琨《钱通》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广陵书社1990年
    [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 中国史学丛书影印崇祯刻本
    [明]俞本《明兴野记》 陈学霖《史林漫识》附录三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岳麓书社2002年
    [明]何乔远《名山藏》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明]凌义渠《奏牍》 续修四库全书 史493册
    [明]朱燮元《少师朱襄毅公督蜀疏草》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491
    [明]吴亮辑《万历疏钞》 北京大学1993年
    [明]董其昌《神庙留中疏·户部》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470
    《嘉靖事例》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明]江盈科《江盈科集》 岳麓书社1997年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刘惟谦《大明律》怀效锋点校 法律出版社1999年
    [明]舒化等辑《问刑条例》 法律出版社1999年
    [明]陈子龙《陈忠裕公全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明]申时行《纶扉简牍》 四库全书禁毁书丛刊 集161
    [明]毕自严《饷抚疏草》 四库禁毁书丛刊 史部75册
    [明]周叙《石溪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102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明]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13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明]刘定之《刘文安公文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34
    [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46
    [明]丁宾《丁清惠公遗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44
    [明]姚舜牧《来恩堂草》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107
    [明]叶向高《苍霞续草》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125
    [明]茅维《皇明策衡》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151
    [明]赵用贤《松石斋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41
    [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109
    [明]张鼐《宝日堂集二》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77
    [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66
    [明]左懋第《左萝山房文钞》 四库全书未收辑刊
    [明]左懋第《左忠贞公剩稿》 四库全书未收辑刊
    [明]张国维《抚吴疏草》(不分卷)四库全书禁毁丛书史部39
    [明]孔贞运《皇明诏制》 续修四库全书 史部458
    [明]黄克缵《数马集》清刻本 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80
    [明]赵志皋《赵文懿公文集》 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80册
    [明]陈际泰《已吾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1977年
    [明]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 四库禁毁丛刊 集部81
    [明]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79册
    [明]叶向高《遽编》中国野史集成续编20 巴蜀书社 2000年
    [明]张璁《钦明大狱录》 四库未收书辑刊 1辑15册
    [明]董应举《崇相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02
    [明]王元翰《王谏议全集》 四库未收书辑刊5辑25册
    [明]陶汝鼐《荣木堂合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85
    [明]徐阶《世经堂集》 四库全书存目 集79
    [明]郭子章《蠙衣黔草》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56
    [明]朱元璋著、张德信点校《洪武御制全书》黄山书社1991年
    [明]袁继咸《六柳堂遗集》 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116
    [明]吕坤《实政录》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48册 史部
    [明]袁黄《宝坻政书》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48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明]朱国寿《考成录略》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60
    [明]张燮《东西洋考》 中华书局2004年
    [明]杨嗣昌《杨嗣昌集》 岳麓书社2005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元龙《格致镜源》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傅维鳞《明书》 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部丛刊本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华书局1980年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 中华书局1984年
    [清]唐甄《潜书》 中华书局1984年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中华书局1985年
    [清]孙静庵《明遗民录》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查继佐《罪惟录》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倪蜕著、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清]黄宗羲《明文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陈炽《陈炽集》 中华书局1997年
    [清]戴名世、王树民等编校《尤庵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清]魏崧《壹是纪始》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 中华书局2003年
    [清]任源祥《赋役议》转自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明清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明]李元等纂《云南通志》 民国二十年龙氏排印本
    [明]谢肇浙《滇略》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刘文征《滇志》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明]殷聘尹《外冈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明]黄盛曾《吴风录》 广陵书社2004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常明等纂《四川通志》1986年影印嘉庆年间本
    [清]林溥《扬州西山小志》广陵书社2005年
    万历《营山县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嘉靖《贵州通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成化《重修毗陵志》 刘兆佑主编 中国史学丛书三编45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嘉靖《隆庆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上海书店
    嘉靖《常熟县志》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26
    成化《湖州府志》 日本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崇祯《乌程县志》 日本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崇祯《嘉兴县志》 日本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嘉靖《宁国府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编丛刊
    万历《嘉定县志》中国史学丛书第三编 刘兆佑主编 台湾学生书局 民国76年
    嘉靖《昆山县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嘉靖《吴江县志》 中国史学丛书三编50
    嘉靖《浦江县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编丛刊
    清修《江南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修《江西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修《浙江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修《陕西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修《四川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修《甘肃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刘基《郁离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中华书局1983年
    [明]刘辰《国初事迹》 中华书局1991年
    [明]都穆《都公谈纂》 明代笔记小说 上海古籍2005年
    [明]姜南《抱璞简记》 泰山出版社2000年
    [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75
    [明]沈长卿《沈氏日旦》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31
    [明]陈颀《闲中古今》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22
    [明]周复俊《泾林杂记》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24
    [明]周玄(日韋)《泾林续记》 中华野史(明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
    [明]朱元弼《犹及编》 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1939年
    [明]佚名《天水冰山录》 上海书店1982年
    [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陈良谟《见闻纪训》 商务印书馆1937年
    [明]文秉《烈皇小识》 上海书店1982年
    [明]黄瑜《双槐岁钞》 中华书局1999年
    [明]谢肇浙《五杂组》 上海书店2002年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文艺出版社1998年
    [明]郎瑛《七修类稿》 上海书店2002年
    [明]杨士聪《玉堂荟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明]杨士聪《甲申核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赵士锦《甲申纪事》 中华书局1959年
    [明]郑仲夔《隽区》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明]李中馥《原李耳载》 中华书局1997年
    [明]姚士麟《见只编》 万有文库 丛书集成初编
    [明]黄景昉《国史唯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刘若愚《明宫史》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明]郑晓《今言》 中华书局1997年
    [明]李清《三垣笔记》 中华书局1999年
    [明]周晖《金陵琐事剩录》 《中华野史》(明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
    [明]叶权《贤博编》 中华书局1997年
    [明]王临亨《粤剑编》 中华书局1997年
    [明]周晖《金陵琐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董谷《碧里杂存》 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1936年
    [明]冯梦龙《折桂枝》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陈洪谟《继世纪闻》 中华书局1997年
    [明]张瀚《松窗梦语》 中华书局1997年
    [明]王锜《寓圃杂记》 中华书局1997年
    [明]于慎行《谷山笔尘》 中华书局1997年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上海松江县华亭印刷厂印刷1997
    [明]李绍文《云间杂识》上海松江县华亭印刷厂印刷1997
    [明]陆容《菽园杂记》 中华书局1997年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陆深《河汾燕闲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陆深《春风堂随笔》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张志淳《南园漫录》 泰山出版社2000年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 泰山出版社2000年
    [明]张怡《玉光剑气集》 中华书局2006年
    [明]王士性著 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中华书局2002年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中华书局2002年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中华书局2002年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中华书局2002年
    [明清]海外散人《榕城纪闻》 《清史资料》第1辑 中华书局1980年
    [清]陈鸿 陈邦贤《清初莆变小乘》 《清史资料》第1辑 中华书局1980年
    [清]陈鸿 陈邦贤《熙朝莆靖小纪》 《清史资料》第1辑 中华书局1980年
    [清]叶梦珠《阅世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陈舜系《乱离见闻录》 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抱阳生编著 任道斌点校《甲申朝事小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清]范端昂《粤中见闻》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清]姚莹《寸阴丛录》 黄山书社1991年
    [清]顾炎武《日知录》 岳麓书社1996年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中华书局1997年
    [清]梁章巨《浪迹丛谈》 中华书局1997年
    [清]谈迁《北游录》 中华书局1999年
    [清]董含《三冈识略》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辽宁教育2004年
    [清]谈迁《枣林杂俎》 中华书局2006年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 三联书店1957年
    胡代光、厉以宁主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 商务印书馆1982年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况》 中华书局1984年
    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 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吕思勉《论学集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郁维明《明代周忱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改革》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傅筑夫《中国经济论丛续集》 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朱卓鹏等编著《钱币漫话》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2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肖清《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谭文熙《中国物价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 商务印书馆1996年
    李振纲、史继忠等编著《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孙仲汇《古钱》 上海古籍1997年
    瞿兑之《养私堂随笔》 辽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罗美娟、吴萍主编《货币金融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张家骧《中国货币思想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岱孙 高法支主编《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商务印书馆1998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昭明、马利清《古代货币》 中国书店1999年版
    吴郁文编著《广东经济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 中华书局2004年
    李锦彰《货币的力量》 商务印书馆2004年
    梁方仲《梁方仲文集》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牛建强等校勘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史》 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明清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黄冕堂编著《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 齐鲁书社2008年
    傅镜冰《明清两代外银输入中国考》 中行月刊1933年第3期
    吴晗《记大明通行宝钞》,《读史札记》 三联书店1957年
    叶世昌、潘连贵《嘉靖年间没有补铸钱》 《中国钱币》 1986年第2期
    屠燕治《谈洪武年间的铜钱窖藏》 《中国钱币》1988年第1期
    蔡予新《明崇祯末年的行钞计划》 《中国钱币》1988年第1期
    乔晓金《明代钞币初探》 《中国钱币》1983年第2期
    叶世昌《中国古代的纸币管理思想》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2期
    李若愚《从明代的契约看明代的币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4期
    陈支平《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刘如仲《明弘治敕谕与云南的银矿》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张铠《晚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 《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
    高桂云《万历银钱刍议》 《中国钱币》 1991年第4期
    李宪章《明清北京宝源局宝泉局及钱作旧址考》《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 《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王裕巽《明代钱法变迁史》 《文史哲》1996年第1期
    刘翠溶《财富的基础: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1700年》载《新史学》1998年9月 第九卷第三期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中国钱币》1998年3期
    梁方仲《明代银课考》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
    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 《中国经济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年
    梅新育《略论明代对外贸易与银本位、货币财政制度》《学术研究》1999年2期
    王裕巽《试论明中后期的私钱与物价》 《中国钱币》2001年第3期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王裕巽《明代金银钱分类综论》 《中国钱币》2003年第4期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万明《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5月18日
    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史林》2005年第1期
    张诗波《明代“私铸钱”与国家的应对措施》 《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
    [英]C·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2000年
    [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 商务印书馆1986年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商务印书馆1991年
    [英]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 商务印书馆1996年
    [英]约翰·罗《论货币与贸易》 商务印书馆1997年
    [法]布罗代尔著 顾良 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三联书店1996年
    [朝鲜]崔溥著、葛振家评注《漂海录》 线装书局2002年
    [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 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三联书店2002年
    [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2年
    [德]马克斯·韦伯著 洪天福译《儒教与道教》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安格斯·麦迪森著 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M.M.波斯坦、科尔曼、彼得·马赛厄斯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美]弗兰克著 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朝鲜]崔世珍《老乞大谚解》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1册,中华书局2005年
    [美]米尔顿·弗雷德曼著 安佳译《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美]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新星出版社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