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此前,公立高校能否贷款、怎么贷款、贷款性质如何界定、贷款如何审批管理、贷款保证如何落实、高校贷款风险解决办法等都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定,从法律角度看,是一种自发的制度安排。2000多亿的贷款,虽然极大地支持了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改善了办学条件,也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但是,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和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因此出现了公立高校普遍贷款、盲目贷款,甚至部分高校不计承受能力巨额贷款、不计资金成本滥用贷款,致使出现大面积有问题贷款,其风险之严重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此,论文将“揭示问题、化解风险、制度创新”作为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是从“基础理论”到“制度分析”,再到“制度完善”和“实证分析”。
     论文立足构建公立高校新的银行贷款法律制度,以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实践活动和自发制度安排以及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背景。这种制度的自发性表现在:从高校看,一方面国家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出台了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又拿不出钱来支持高校的发展;一方面,高校急需扩大规模落实扩招政策,另一方面资金紧张,捉襟见肘。从银行当时情况看,一方面资金充裕,负债不能转化为资产难以实现利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盲目放贷不如“惜贷”。这几对矛盾促使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的自发安排。
     论文研究以此为背景,首先从研究公立高校法律地位、公立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出发,到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现行法律政策的梳理;从商业银行现代贷款制度理论、政策性银行开发金融制度理论,到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的特性分析,对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次,研究国外公立高校筹资模式和制度规定,虽然国外有高校募捐优惠政策、发行教育债券的法律许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法律支撑等,但是迄今为止尚很少看到任何国家有允许公立高校从银行贷款的政策规定和法律制度,因此,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公立高校具有银行贷款的特殊性,是公立高校融资发展的一个特例,也是中国国情的体现。对此研究,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对教育经济与管理、院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三,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与公立高校的金融合作现状及对公立高校贷款的风险预测、还款能力分析、担保形式论证等,对高校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项目融资贷款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和评价。其四,系统且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存在的制度问题,即短期贷款长期使用引发的借新还旧制度问题,高校不正当自主权行使引发的过度贷款问题,高校贷款保证引发的收费权质押制度问题,高校贷款风险和收益的非相关性引发的贷款管理制度问题。为化解有问题贷款和构建新制度奠定了基础。其五,在研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论证了化解公立高校贷款风险的可行性方案,即“偿还一块、置换一块、转化一块、保留一块”;从法律层面论证了公立高校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合法性、可行性;从建立长效制度出发,初步构建了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和商业银行贷款为辅的制度、高校银行贷款审批管理制度、高校银行贷款担保制度等。
Since 1999, banking loan in council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new-born thing in the current campus with the recruit students expansion. Before that, many correlative problems have no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regulation, such as whether the council university can ask for a bank loan, how to loan, how to define the loan, how to examine and approve the loan, how to guarantee the loan fulfillment and how to solve the risk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loan. This is a spontaneous arrangement of the system with the angle in the law. Although the sum of the loan has provided more than 200 billion yuan to fulfill the national recruit students expansion poli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onditions and make up the lack of national devotion, due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and regulated legal system, some universities sometimes appear the blindness loan, even some substantive loans over their capacity and the abuse of the banking loan, which bring about a lot of iffy loan and its serious risk arose the social attention. Therefore, the thesis study at the aim of opening out problems, resolve risks and innovate the system. The research method is from the basic theory,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nd system perfection.
     The thesis is to build up the new-style banking loan legal system in council universities with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the practicing activities and spontaneous arrangem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The sponta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is that, for the state, on one hand, the state comes on a‘educational economy’policy of the recruit students expansion in order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consump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 national finance can not affor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universities, on one hand, they need to expand the campus and other equipments to fulfill the recruit students expansion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lack of money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For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anks, on one hand, liabilities cannot translate into assets and be difficult to get profit; on the other h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re in bad condition and the banks do not want to continue to provide a loan to them. The above contradictions make the spontaneous arrangement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system.
     The thesis firstly studies the theory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uncil university and the state. Secondly, it research on the fundraising mode and the system regul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in China has it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n example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financing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undoubtedly has higher value on theory. It is the abund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heory of academy management. Thirdly, it comes to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the commercial banks, the policy banks and the item financing loan system with some real cases. Fourthly, the thesis analysis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system deeply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e of resolving the iffy loan and the new system.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brings about the feasibility scheme of resolving the risk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and proves the valid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uncil university policy banking loan system on law. The thesis finally table a proposal to set up the council university moderate loan system, the policy banking loan system with the supple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ing loan,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council university banking loan risk guarantee.
引文
3申建文“高校潜在问题与对策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22陈立涂士银“银校合作项目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6月。
    23陆毅“关于高校贷款办学的几点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9期。
    24黄祥林“.高等学校举债的行为分析与风险防范“.《教育与经济》,2003,(4)。
    25陈煜“银校合作与高校适度负债办学“《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
    26王洪亮“对银校合作热的冷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27黄福众“高校利用银行资金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
    28李昌凰“贷款融资在高等教育融资体制中的地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9张海兰田园“我国高校贷款规模控制模型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4年第6期。
    30刘卫民,郭志丹“高校贷款的管理与核算探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12月。
    31陈太红.高校法律地位探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2(2)
    32申素平.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
    33刘冬梅.试论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J].教育评论,1998(1)
    34郭志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权的司法制约问题[J],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6
    35薛波.元照英美法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88
    36邹瑜,顾明.法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040
    37转引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1、257
    38申素平.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
    39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6、163
    40董保城《教育法与学术自由》.台湾月旦出版社,1997,第147,167页
    41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94.页
    42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高家伟译.《行政法学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82页.。
    
    43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44徐科雷.从社会法的视角看经济法的独立性[J].前沿,2003(10)
    45宋大涵.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6、332
    4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4
    47刘隆享主编《中国银行法讲座》,改革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0页
    48陈祥健孟旭《借贷款合同的基本原理与风险防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斑,第2页。
    49张培田主编《银行贷款法律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50毛玉光著《借款合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
    51史尚宽著《债法总论》1978年版,第13页。
    52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53毛玉光著《借款合同》,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0页。
    54周楠编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17页。
    55李志敏《中国古代民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56李国光主编《担保法新释新解与适用》,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57徐武生著《担保法理论与实践》,1999年版,第56页。
    58陈祥建孟旭《借贷合同的基本原理与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79页。
    
    59刘廷焕徐孟洲《中国金融法律制度》,82-83页,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60 See jean-Jaques,Burgard,La Banque en France,Dalloz,1988,p.180
    61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27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62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372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3邱华炳主编《政策性银行与金融创新研究》25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6《日本协力银行法》第47条。
    67郭卫文文忠桥“论现代经济条件下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新动向”,《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68白钦先郭翠荣主编《各国金融制度比较》254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9卿淑群主编《政策性银行学》105页,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0申建文“高校贷款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71申建文“高校贷款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72钶昕《漫步美国大学——美国大学今昔纵横谈(续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75李守信.“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启示录”.《中国高等教育》,2001,256(18):23
    76胡鞍钢《.加快发展加速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7戴罗仙“高等教育发展的金融支持与创新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6月。
    79刘春华“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制度成因问题的探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3月。
    84韩宗礼“关于建立教育财政机制的思考“《教育与经济》2001,(1).
    85丁小浩“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与成本补偿“,《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88王洪亮“对银校合作热的冷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3期。
    89杨欢王春年刘同起“浅议河北省高校贷款管理现状及对策”,《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
    90刘春华“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制度成因问题的探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1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事业财会》2005年第4期。
    94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载司法部法制宣传司编:《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纪实》,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95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96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1、172页。
    97参见白钦先、曲昭光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98参见《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其他条款的规定。
    99徐孟洲主编:《中国金融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刘廷焕、徐孟洲:《中国金融法律制度》,中信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102 [英]J.M.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徐锍楠译,323-32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3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炳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8。
    104庄俊鸿主编《政策性银行概论》,5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05 [美]乔纳.A.胡克思<银行家经济学》,丁军译,391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06陈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2-148。
    107刘士堂《我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1998(5)。
    108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128.
    
    112侯铁建“高校贷款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第6期。
    113见河南省社科院的《领导参阅》2005年第69期。
    114姚世斌李羽“高校融资渠道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4月。
    
    115张雪珍“BOT投资方式的运作特点及其利弊分析”《.宏观经济管理》,1996(8)。
    116于家福,靳佳玲,陈莉“从BOT到TOT: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的可行之路”《理论学刊》,1999(2).
    117王立国“利用TOT模式引进外资的思考”《.中国投资》,2000(1)。
    118黄佩飞徐建平邹健“引进BOT融资方式发展新制独立学院”,《改革与战略》2005年1期。
    121周渊“我国高等院校融姿渠道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22 [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2页。
    123纪宝成:“高举改革旗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21期。
    124“美国大学发行债券搞建设”《.世界教育信息》,1997,(9).
    126陈谷.厉以宁“十论国是”《.中国经营报》,2001-03-21.
    127蒋鸣和.“九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0,(4)。
    
    128姚木云高校融资发展刍议《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9年4期。
    129赵沁平“走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路子”《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15)。
    130郝远“高校科技产业融资问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
    131陆毅“关于高校贷款办学的几点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5卷第19期。
    132张海兰田园“我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模型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4年第6期。
    133王忠国“组建教育银行正当其时”《黑龙江金融》2002年第12期。
    
    134刘崇献“用外汇储备设立中国教育银行”《观点》2006年1-2期。
    135《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0月09日。
    136《人民日报》2000年03月09日第5版。
    
    137徐孟洲主编《银行法教程》,6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138张德荣主编《金融法律实务》,5-7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40参见《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法》第1条。
    141段京东《中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2李国光主编《担保法新释新解与适用》,3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43沈达明编著《法国/德国担保法》,15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46张明霞“高教贷款担保基金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年11月。
    148参见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委员会编:《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
    
    151张希胜章仁彪“以人为本建设新时代中国大学城”,《教学研究》2004年1月。
    152胡志伟,魏欣.“大学城遍地开花令人忧”.《经济论坛》,2004,(7).
    [1]孙树茜.外国银行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4
    [2]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3]董宝奎.比较金融制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
    [4]王承绪.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5]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6]王兴富等.现代大学管理原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
    [7]魏贻痛.民办高等教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 11
    [8]秦宛顺.教育投资决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2
    [10]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11
    [11]张志文.私立、民办学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4. 12
    [12]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5
    [13]刘廷焕徐孟洲.中国金融法律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6
    [14]刘隆亨.银行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15]强力主编.金融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16]张书主编.新加坡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
    [17]檀景顺主编.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初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6
    [18]陈永民.日本私立学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9
    [19]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11
    [20]陆泽峰.中国金融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21]李开国.民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2]董保城.教育法与学术自由[M].台湾:台湾月旦出版社, 1997
    [23]麦金农RI.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25]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6]赵丽芬.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7]孙文基.财政与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8]秦惠民.走入教育法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9]张铁民.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
    [30]王庆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5
    [31]厉以宁主编.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5
    [32]金镝.经济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7
    [33]顾功耘.金融市场运行与法律监管[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
    [34]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5]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6]卿淑群主编.政策性银行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7]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38]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39]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0]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
    [4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2
    [42]杨智翰.中国民办大学20.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4
    [43]林丽群.投资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7
    [44]张馨.公共财政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8
    [45]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
    [46]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47]曲恒昌.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8]北京市教科所.民办学校产权归属与学校权益问题研究[M]. 2000
    [49]王唯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0]李荣融.外国投融资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51]周升业.现代金融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5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3]吴贻兴.教育产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
    [54]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55]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56]陈国良主编.教育筹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57]赵冬青等编著.教育与金融保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58]程介明等.民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59]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3
    [60]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8
    [61]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
    [62]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
    [63]陈昌柏.非盈利机构管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0. 9
    [64]陈宝瑜.民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
    [65]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9
    [66]张会军.教育产业化实用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0. 10
    [67]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68]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69]郑微等.中国金融走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70]丁孜山主编.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71]李昌麒主编.中国经济法制的反思与前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72]庄俊明主编.政策性银行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73]邵金荣.中国民办教育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4]胡卫.聚焦民办教育立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75]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76]李仁真主编.欧盟银行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77]杨再平.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78]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79]王丽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9
    [80]徐孟洲主编.银行法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10
    [81]吴志攀.金融法的“四色定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9
    [1] (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M].张文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74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3] (日)细谷俊夫著.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
    [4] (印)拉贾·罗伊·辛格著.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马燕生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5]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12
    [6]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7] (美)哈罗答·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M].郝国华,金慰祖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
    [8]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2
    [9]雷蒙德·W·戈尔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郝金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10] (美)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M].朱志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1]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2] (美)林捷瑞斯等著.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
    [13]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12
    [14] (美)A·M·夏普等著.社会问题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5] (英)托尼·布什著.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主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6] (日)青木昌言著.日本主银行体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17]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18] (德)J·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9
    [19]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0]瑞吉娜·E·赫次林婕等著.非盈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1
    [21] (美)乔纳·A·胡可斯著.银行家经济学[M].丁军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22]奥利弗·E·威联森著.治理机制[M].王健,方世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3] (美)维尔伯特·O·帕斯康著.发展中金融市场的银行监管与监督[M].张碧群等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1
    [24]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蒋凯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5]杰克逊·西蒙斯编.金融监管[M].吴志攀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1]胡延品.教育需求的膨胀与我国教育投资的短缺[J].教育研究, 1990. 9
    [2]李怀义.引进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3. 3
    [3]李仕明.产权理论与国有产权制度改革[J].经济研究, 1995. 2
    [4]张新平.关于教育行政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 1995. 3
    [5]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 1995. 4
    [6]黄明.内源融资与金融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 1995. 5
    [7]沈天鹰.产出效率置换假说与经济货币化[J].南开经济研究, 1996. 3
    [8] (美)D·B约翰斯通.适用于中国高等教育有关学费、学杂费及学生财政资助的一些原则[J].外国教育资料, 1996. 3
    [9]荣兆梓.论国有产权的内在矛盾[J].经济研究, 1996. 9
    [10]王东桦.中国民办教育与国外私立教育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8. 3
    [11]张玉国.简论90年代日本的行政机构改革[J].东北亚论坛, 1998. 3
    [12]袁管生,刘京生.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形成及探讨[J].经济管理研究, 1998. 4
    [13]邓国秀.政策性银行运作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J].财政理论与实践, 1999. 1
    [14]张模超,李锋.略谈高等学校的投资环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
    [15]张继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经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研究, 1999. 3
    [16]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4
    [17]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10
    [18]吴志振.美国发展教育产业给我们的启示[J].成才, 1999. 12
    [19]袁振国,周军.教育代价与教育决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
    [20]武毅英,邬大光.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00. 1
    [21]刘运枫.教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教育与经济, 2000. 1
    [22]杨丽娟.关于教育产权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00. 1
    [23]盛军峰.民办教育——教育产业化的重要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24]李建成. 21世纪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 2000. 1
    [25]刘莉莉.民办高教发展的模式与道路[J].民办教育, 2000. 1
    [26]王春.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0. 1
    [27]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启示[J].政治学研究, 2000. 2
    [28]马尔科姆·斯基尔贝克,海伦·康奈尔.高等教育的管理与资金筹措[J].教育嘹望(中文版), 2000. 2
    [29]叶之红.发展教育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其政策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2
    [30]孙林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教育与经济, 2000. 2
    [31]夏普祥.高校扩招:一个需要研究的经济学问题[J].教育与经济, 2000. 2
    [32]赵利.教育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2000. 2
    [33]李哉平,张丰.论教育股份制的运行及其机制[J].教育与经济, 2000. 2
    [34]郑则壮.利用资本市场激活教育产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
    [35]徐玉斌.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浅析[J].教育与经济, 2000. 2
    [36]申培轩.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37]胡宝珍.现代私立学校的经济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0. 3
    [38]王冲.我国高等教育适度产业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3
    [39]曹现强.近十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走向[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40]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00. 4
    [41]黄福涛.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的现状与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42]赵中建.教育可以盈利吗[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5
    [43]李守福.日本国立大学将不再姓国[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5
    [44]冯增俊.国外教育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5
    [45]邬大光,柯佑祥.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0. 6
    [46]王岚.关于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6
    [47]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
    [48]陈杰.试论我国教育产业融资面临的挑战[J].中国冶金教育, 2001. 1
    [49]刘艺.高校被诉引起的行政法思考[J].现代法学, 2001. 1
    [50]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
    [51]柯森.关于“大学城”:概念规划与概念设计[J].高教探索, 2001. 1
    [52]孙志军,李祥云.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53]余潇枫,贾亚君.论国家主权的当代发展与理性选择[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2
    [54]余汪顺.对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再认识[J].金融时报, 2001. 2
    [55]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教育研究, 2001. 3
    [56]徐冬青.产权视野下学校性质制度及其治理[J].教育参考, 2001. 3
    [57]王寰安.我国高校的委托一代理人问题及管理体制创新[J].江苏高教, 2001. 6
    [58]刘可可.关于教育投资问题的探析[J].教育参考, 2001. 7
    [59]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8
    [60]赵俊和.内外源融资与经济增长[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1. 8
    [61]顾美玲.对民办教育立法中校产归属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1. 9
    [62]罗建文.我国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及防范刍议[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 9
    [63]阎广芬.近代商人捐助教育事业的动因[J].教育研究, 2001. 10
    [64]程建伟张建利.资本市场与政策性银行的运作[J].经济师, 2001. 12
    [65]王雪峰.论高等教育的项目融资[J].南京农业大学(社科版), 2002. 2
    [66]姚杰仁等.关于高校筹资渠道和筹资均衡点的分析[J].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2. 3
    [67]张万朋.试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产业融资面临的挑战[J].高教探索, 2002. 4
    [68]马松波.论不良贷款的法律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 5
    [69]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法学评论, 2002. 6
    [70]李君.德日韩政策性银行的运作[J].财政金融, 2002. 6
    [71]王义兴.依法拓展和延伸高校融资渠道[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6
    [72]刘波.浅析政策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J].金融论坛, 2002. 7
    [73]程斯辉.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 2002. 9
    [74]常宝成.试论高等教育产业融资应对挑战的新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0
    [75]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1
    [76]张亚珍等.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及国际比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3. 1
    [77]李淑珍.产业化下高校的投融资行为中的问题和对策[J].广东审计, 2003. 2
    [78]钱红.增强非财政性投融资能力: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J].云南经济大学学报, 2003. 2
    [79]李东平,叶先宝.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探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3. 3
    [80]潘运军,张健.大学自治与个体权利救济[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81]武毅英.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性[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4
    [82]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4
    [83]戴罗仙.高等教育发展的金融支持与创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5
    [84]王鹤,万俊毅.论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的多元化途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85]肖龙阶.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融资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6
    [86]冯树兰.高校负债办学的风险防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3. 9
    [87]葛周芳.积极引入民间资本[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3. 11
    [88]马殿平施宙.高等教育储备金——高校融资方式新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89]邬大光.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J].教育研究, 2003. 12
    [90]张万鹏,王千红.高等教育产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1
    [91]刘瑞波.试论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的基本方式[J].教育科学, 2004. 1
    [92]林莉.试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股票市场联姻面临的困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4. 2
    [93]陈晓红,曹晖.高等教育融资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2
    [94]武毅英.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互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95]姚世斌刘羽.高校融资渠道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4
    [96]朱家位.拓展和延伸高等教育融资渠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4
    [97]王明立.政策性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 2004. 4
    [98]胡赤弟.大学制度演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 2004. 4
    [99]温松岩.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4
    [100]孙天华.大学财政的赤字取向[J].中州学刊, 2004. 4
    [101]万玲莉.私立高等教育多渠道融资与多样化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5
    [102]曹光龙,邵波.中国民间资本的介入[J].教学研究, 2004. 7
    [103]绉艳.高等学校负债融资及其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8
    [104]马芳,彭迪云.对发展高等教育运用金融工具融资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05. 1
    [105]唐兴华,宋兰容.对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政策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 2005. 1
    [106]庞振超.论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新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社科版), 2005. 1
    [107]黄新建陈楠.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途径初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08]张万鹏王千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契合高等教育产业融资需要[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
    [109]谈香如.高等院校融资问题分析[J].事业会计, 2005. 2
    [110]冉晓东.制约我国高校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111]杨开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现状和改革措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 3
    [112]胡赤弟.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对接[J].宁波大学学报, 2005. 3
    [113]马宁,张月乔.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05. 6
    [114]华文英.拓宽融资渠道发展高等教育[J].经济师, 2005. 6
    [115]周渊.我国高等院校融资渠道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7
    [116]刘海啸等.项目融资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5. 8
    [117]范开菊,张宏军.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性及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9
    [118]刘斌等.高校融资的财务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 2005. 9
    [119]蒋晓鹏.拓宽和发展高校融资渠道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 2005. 9
    [1]萧灼基.应创办教育银行[N].北京晚报, 1999. 6. 23
    [2]李翔,何连弟.各大银行抢占教育信贷桥头堡[N].文汇报, 1999. 6. 24
    [3]刘万永.民办学校:夹缝中突围[N].中国青年报, 2001. 6. 26
    [4]陈谷.厉以宁十论国是[N].中国经营报, 2001. 3. 23
    [5]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Z](上)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Z].高等教育部档案, 1956.永久卷, 65
    [7]申素平.中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
    [8]台冰.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9]申素平.中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
    [10]柯佑祥.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11]段京东.中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 2001
    [12]大学城的“学问”新圈地运动调查(一)[J]. http: //sports. anhuinnews. com/ ahnews/areicle/20031204/20031200507611_2. html,访问时间: 2006. 5. 23
    [13]“大学城”筑巢引凤教育产业与房地产业孰虚孰实[J]. http: //tj. soufun. com/ 2003-11-11/212934. htm,访问时间: 2006. 5. 23
    [14] (专家访谈)过度权利的隐患(三)[J]. http: //tech. anhuinews. com/ahnews. com/ ahnews/article/20031204/20031200507627-1. html,访问时间: 2006. 5. 25
    [15]大学城你要走的路还很长(四)[J]. http: //business. sohu. com/2003/12/18/ 20/article217092022. shtml,访问时间: 2006. 5. 26
    [16]大学城是又一轮圈地风:开发区之花样翻版(五) [J]. http: //house. qianlong. com// 33//2004/07/14/1440@2161537. htm,访问时间: 2006. 5. 26
    [17]大学城热中的利益冲突与对策(六) [J]. http: //finance. sina. com. cn/g/20040510/ 1559752690. shtml访问时间: 2006. 6. 1
    [1] Elchanan Cohn. The Eoonomics of Education. Lexington:D.C.Heath and Company , 1972
    [2] Nathaniel H. Karol etl. Manag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 , Inc , 1980
    [3] Raymond Penaud. Les Institution Financieres Francaises. Paris , 1982
    [4] Henri Koch. Histoire de la Banque de Fance et de la Monnaie. Pairs : Bordas , 1983
    [5] Andre Queslin. Histoire Des Credit Agrigole. Paris : Economica , 1984
    [6] Johnstone , Bruce. 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 1986
    [7] Jean-Pierre Mattout. Droit Bancaire International. Paris : La Revue Banque , 1987
    [8] Joseph Murphy etl. Pathways to Privatization in Education. London : Ablex , 1988
    [9] Estelle James & Genjamin.Public Policy and Priuate Education in Japan. Londo: Macmillan , 1988
    [10] Pierce, James. The Future of Bank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 Rochet, J.C.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the Behavior of Commercial Bank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2
    [12] Geriant Johnes.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 Inc. , 1993
    [13] Mortlock, G. Banking Supervision: placing a new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bank directors. Reserve Bank Bulletin , 1996
    [14] Duffie, D. , Pan, J. An overview of value at risk. Journal of Derivatives, 1997
    [15] Basel Committee. The 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 [R]. 1997
    [16] Prowse, S. Property, Contro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Banca Nationale del Lavoro , Quarterly Review , Special issue , 1997.3
    [17] Sheikh, A. and Vishny, R.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7
    [18] John Sperling & Robert W Tucker.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New Brunswick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1997;
    [19] Simon Marginson. Market in Education. Melbourne : Allen & Unwin , 1997
    [20] Hubert Bonin. La Crese Bancaire Francaise et Mondiale. Presses Univesitaire de Fance ,1997
    [21] Jamie P. Merisotis. Who Benefit from Higher Education ?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 , 1998 , BOSTON
    [22] Basel Committee. Enhancing Bank Transparency [R].1998
    [23] Acemoglu, D. , and Verdier, T. Property Rights, Corrup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Economic Journal, 1998
    [24] Greenspan, Alan. The Role of Capital in Optimal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Conference on Capital Regu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1998
    [25] Park, S. and Peristiani , S. Market Discipline by Thrift Depositor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 1998
    [26] Akiyoshi Yonezawa. Further Privtion in Japanese Ho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 Fall1998 , Boston College
    [27] Pilip. G. Altbach , eds. Private Prometheu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Greenwood Publishing Co , 1999:
    [28] Calomiris, C. Building an Incentive-compatible Safety Net. Journal of Banking an Finance, 1999
    [29] Calomiris, C. Building an Incentive-compatible Safety Net. Journal of Banking an Finance, 1999
    [30] Whidbee, D.A.and Wohar,M. ,“Derivative Activitie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999
    [31] Pilip.G.Altbach , eds. Priuate Prometheus : Priu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Deu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Greenwood Publishing Co , 1999
    [32] U.S.DENCE. Digest of Edcation, 1999
    [33] Vives, X. Banking Supervis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GEPR/European Summer Institute Conference, 1999.9
    [34] Cowling, K. and Tomlinson, P. R. The Japanese Crisis-A Case of Stategic Failure. Ecnomic Journal, 2000
    [35] Hawkesby, C. Cent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the question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CCBS series“Financial Stability and Central Bank: Selected Issues for Financial Safety Nets and Market Discipline”, London: Bank of England, 2000
    [36] John, K. , Saunders, A. and Senber, L.W. A Theor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0
    [37] Morgan, D.P. Rating Banks: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an Opaque Industry. Federal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 2000.4
    [38] Klingebiel , Daniela. The use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in the resolution of banking crisis——cross-country experiences. Word Bank Working Paper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 2001
    [39] LiuGuangm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MCs and banks in NPL disposi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State Council , Beijing , 2001
    [40] Altman, E. I. and Saunders, A.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the BIS proposal on capital adequacy and rating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2001.1
    [41] Kashyap, Anil, Raghuram Rajan and Jeremy stiein. Banks as Providers of Liquidity: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Lending and Deposit-Taking.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