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大国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旨在对战前日本的“大国化”实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战后以来的日本国家发展道路选择过程,对现今日本正在为之努力的“大国化”做出客观评述。作为战后日本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论文在序章结合近代日本开国后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战前日本的“大国化”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认为开国后的近代日本明确树立起了一个“大国化”的国家发展目标,它所实践的也是一条“大国化”国家发展道路,而且其“大国”实践表现出了实现方式上的军事侵略性、扩张目标的亚洲指向性和国际上的大国竞争性三点显著特征。
     作为战后日本国家发展的基点与起点,论文在第一章对战后民主化改革、以及日本摆脱被占领状态并获得“独立”的过程进行了评述。以和平宪法的颁布为标志,战后民主化改革为战后日本确定了和平发展的基调,但美国主导的战后改革保留了天皇的象征性地位,未能彻底抛弃天皇制,加之美国转变对日政策,令日本在未对战争责任做出深刻反省、战前军国主义遗留尚未得到彻底清算的情况下便获得独立,致使战后日本的国家发展深受战前侵略历史的影响。
     战后初期长期执掌政权的吉田茂依据当时国内外客观形势,以其现实主义思想为基础,为日本确立了一条“重经济、轻军备”的保守“本流”路线。以鸠山一郎、岸信介为代表的极具民族主义倾向的保守“旁流”势力登台后,纠正过于亲美、偏重经济的吉田政权的做法,转“经济中心主义”为“政治中心主义”,战后日本在50年代中后期又奉行了一段保守“旁流”路线,将完善独立体制、重建军备作为了政策重点。由于保守“旁流”政权的“政治中心主义”做法带有否定战后民主化改革成果、复活战前“军国主义”意味,战后崛起的反战和平民主力量联合发起了大规模“安保斗争”,又将日本拉回到“经济中心主义”的“本流”路线上来。其后,保守“本流”政权长期贯彻战后宪法所确定的和平主义发展基调,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并以此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论文的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评述。
     经济“大国化”的过程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使因战败而一度失去的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一味追随美国,只顾埋头发展经济的做法也使日本人被冠上了“经济动物”的不雅称号。两方面相结合,在保守“本流”路线“富国”目标得以实现后,使得主张对战后政治进行“总决算”,弘扬日本优秀民族文化,使日本成为“国际国家”的“新保守主义”路线登场并为80年代以来的保守系日本政府所奉行。“新保守主义”路线是保守“本流”路线与保守“旁流”路线的合流与进一步发展,其实质是综合推进日本“大国化”、尤其是政治“大国化”的国家发展道路选择。冷战结束以来,在这一路线下,日本的“大国化”进程得到不断推进,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已经将以“专守防卫”为名装备起来的自卫队派到了海外各地。本论文在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四章的第一节对对这一过程做出了评述。
     另外,论文还在这第三章第三节对制衡“新保守主义”路线“大国化”国家发展目标指向的因素做了简单介绍;在第四章第二、三节对“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小泽一郎和安倍晋三提出的“普通国家”论与“美丽国家”政策思想进行了重点评述,认为它们正是“新保守主义”者意欲推动日本“大国化”而抛售出来的“大国化”的国家观。
     论文第五章摘取与日本军事“大国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为重点论述对象,主要通过日美安保同盟关系、日本普通民众以和平宪法为武器进行的“和平诉讼”和战后以来保守系日本政府在军事方面以“解释改宪”等方式不断突破宪法第九条束缚这三个专题事例,对推动、制约日本“大国化”的因素进行了不甚全面的介绍。作为现今日本“大国化”的推动与制约因素,美国可以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奉行“新保守主义”路线的保守系政党把持的日本政府则明显扮演着积极推动的角色;而在民众层次上,以“和平诉讼”中的那些普通日本人为代表,拥护和平宪法的反战和平民主力量虽没有了社会党的支持,却依然对日本政府的“大国化”努力形成制约,可以说是保障现今日本不再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最为关键的力量。
     论文在终章结合战后日本国家发展的道路选择及其推进过程,对比战前日本的“大国”实践,对“新保守主义”路线下的日本“大国化”的特征、前景做出了概括与关注,认为日本的“大国化”存在着坚持和平主义与奔向“新国家主义”两个方向。由于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加之东亚各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尚未彻底解决的历史问题,所以,对日本的“大国化”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和谐的东亚国际秩序的构建不无现实意义。
Based on the review of Japan’s prewar“great nationalization”practice and combined the selecting process of its developing route, this paper comments objectively on Japan’s present“great nationalization”.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Japan’s postwar development,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describes Japan’s developmental path’s choice, then it briefly reviews Japan’s prewar practice of“great nationalization”. This paper shows that, after founding Japan, modern Japan explicitly sets up a developmental aim of“great nationalization”, and it also carries on a developmental route of“great nationalization”. Moreover, the“great nation”practice can show Japan’s military aggressiveness in its implementary way, Asian directive property in its expansive goal, and its competitiveness among international great nations.
     As the basic and starting point of Japan’s postwar national development, chapter one comments the postwar democratized reform,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Japan’s independent obtainment by getting rid of being an occupied nation. Japan takes the promulgation of peace constitution as the symbol, and the postwar democratized reform has determined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al way for postwar Japan. However, US’s leading postwar reform has retained the emperor as Japan's symbolic status, so Japan can’t abandon the emperor system thoroughly. In addition, US transformed its policy towards Japan which makes Japan become independent without making profound introspection on the war’s responsibility or making thorough settlement of prewar militarism, which causes Japan’s postwar national development being influenced too much by its aggressive history.
     During the postwar beginning period, Shigeru Yoshida, who has been in charge of Japan’s political right for a long time,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takes realism as the foundation, and he has established a conservative way called“the mother current”which highlights“heavy economy, light armament”. The conservative“side flows”power, which is full of nationalistic tendency and is represented by Ichirou Hatoyama and Nobusuke Gishi, goes upon the stage to correct Yoshida regime's ways of too pro-American and too much emphasis on economy, and it turns the emphasis from“the economic centralism”to“the political centralism”. In the late 50s, postwar Japan carries on the“side flows”policy for a period, which puts emphasis on the completion of independent system and reconstruction of armament.“The political centralism”of the“side flows”political power has the meaning of denying the postwar democratized achievement and reactivating prewar“militarism”, therefore the postwar rising anti-war and peaceful democratic power jointly initiates“the security struggle”massively, which also pulls Japan back to“the economic centralism”. After that, the conservative“mother current”political power implements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al policy, which rises Japan rapidly into an economic giant, and improved its own international position. Chapter Two and the first part of Chapter Three comment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great nationaliz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economic giant status help the Japanese restore their national self-esteem after the war’s defeat. At the same time, Japan’s way of constant following the US and only developing its economy has gained it an inelegant nickname“economic animal”. After achieving the goal of“richening nation”by keeping“mother current”route, Japan combines the two aspects together, and makes a“new conservatism”route of making Japan“the international nation”, and it becomes the main route for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since 80s, which asserts carrying out postwar political“general accounts”and carrying forward Japan’s fine national culture.“The new conservatism”route is the combin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ve“mother current”and“side flows”routes, and its essence is to advocate Japan’s“great nationalization”comprehensivel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al path’s choice of political“great nationaliz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Japan’s“great nationalization”develops very quickly under this route, especially military, which has sent militia to overseas under the name of“specially defend defense”. The second part of Chapter Three and the first part of Chapter Four comment this process.
     Moreover, in the third part of Chapter Three,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introduces“the new conservatism”route and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the great nationaliza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s of Chapter Four mainly comment the policies of Itchiro Ozawa’s“normal country”and Shinzo Abe’s“beautiful country”, and point out that they are the national views of“the new conservatism”and they want to push forward Japan’s“the great nationalization”.
     Chapter Five selects the related material of military“great nationalization”as the main commentary object, and introduces the incomplete factors that affect“the great nationalization”by analyzing three subjective examples: Japanese and US Security Union, the Japanese ordinary people’s“peace lawsuit”by peaceful constitution, and postwar conservative government’s“changing the constitution by explanation”in the military aspect to break through the ninth constitution. As the Japan’s promotion and restriction of“the great nationalization”, US can be looked as a coin of two sid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learly plays a positive role for“the new conservatism”; but in the ordinary people’s point of view, especially people in the“peaceful lawsuit”, they advocate the peaceful constitution of anti-war and peace without the support from social party, which is a restriction of“great nationalization”.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key force to avoid Japan going on the“militarism”route.
     The last chapter links the choice of developmental route with its promotional process, comparing with Japan’s prewar“great nation”practice, it summarizes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 and foreground of Japan’s“great nationalization”under“the new conservatism”route, and it points out that Japan’s“the great nationalization”has two directions, one is holding the mission of peace, the other is working on“new nationalism”. Because of the unstable factors in the eastern Asian’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and the unsettled historical problems existing between eastern Asian and Japan, paying fully attention to Japan’s“great nationalization”has a realistic meaning to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Asian international order.
引文
①在本论文的前稿完成不久的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黄大慧博士的《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一书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这是一本直接以“大国化”为题来论述日本的少见的专题性著述。然而,该书没有涉及战前日本的“大国化”实践,而且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整体上接近于对战后日本“大国化”诸表现进行论述的汇集,在内容上与本论文交叉之处较多。
    ①[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第526页。
    ②[美]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60-162页。
    ②[日]冈部达味:《国际社会中的中国》,日本:《外交论坛》,1997年秋季增刊;[日]冈部达味:《中日关系的过去与未来——超越未来》,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18页。
    ③[日]田中彰:《小国主义――重新解读日本近代》,东京:岩波书店,1999年,第3页。
    ④转引于:[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推荐序二第6页。
    ⑤赵阶琦、周季华主编:《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厦门:鹭江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①贝拉在其《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一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②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13页。
    ①[日]林屋辰三郎等遍:《资料大系:日本历史(第6巻:幕末?维新)》,大阪:大阪书籍,1980年,第353页。
    ①[日]田中彰:《小国主义――重新解读日本近代》,东京:岩波书店,1999年,第20页。
    ②[日]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的研究》,东京:宗高书房,1976年,第161-162页。
    ③[日]《木户孝允日记》,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明治5年2月18日条。
    ④[日]久米邦武:《美欧回览实记(第三卷)》,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第329页。
    ①[日]芳贺彻:《明治维新与日本人》,东京:讲谈社,1980年,第241页。
    ②[日]三宅雪岭:《同时代史(第一卷)》,东京:岩波书店,1949年,第340页。
    ③杨栋梁:《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杨栋梁:《日本后发型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页。
    ④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91页。
    ⑤[日]小西四郎等:《明治国家的权力和思想》,东京:吉川弘文馆,1979年,第79页。
    ①[日]大久保利谦:《近代史史料》,东京:吉川弘文馆,1973年,第l17页。
    ②武寅:《论日本近代民主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2002(2),第184页。
    ③[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0页。
    ④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①[日]尾佐竹猛:《日本宪政史大纲(上)》,东京:宗高书房,1978年,第347页。
    ④[日]池田敬正等:《日本历史(15):明治维新》,东京:学生社,1977年,第232页。
    ⑤[日]芳贺彻:《明治维新与日本人》,东京:讲谈社,1980年,第226页。
    ⑥转引于杨栋梁:《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杨栋梁:《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页。
    ①[日]后藤靖等:《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东京:有斐阁,1979年,第61页;转引于武寅:《论日本近代民主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2002(2),第185页。
    ②武寅:《论日本近代民主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2002(2),第185页。
    ③[美]赖肖尔:《日本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89页。
    ④如上对《明治宪法》条文的中译文引用部分,参考了《日本政治现代化》(杨孝臣,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中的附录文。
    ①[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53页。
    ①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①[日]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东京:原书房,昭和41年,第119页。
    ②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①[日]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东京:原书房,昭和41年,第203页。
    ②[日]鹤见俊辅等:《日本百年3:以强国为目标》,东京:筑摩书房,1963年,第135页表。
    ③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④[日]福泽谕吉:《日清战争乃文明野蛮之战》,《时事新报》,1894年7月29日,《福泽谕吉全集(第14卷》,东京:岩波书店,昭和35年,第492页。
    ①[日]古川万太郎:《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东京:东京书籍,1991年,第256页。
    ①另外,此时中国的福建省和亚欧大陆东段的北部的库页岛均已成为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②[日]猪濑直树:《昭和16年夏的战败——总体战研究所“模拟内阁”的日美战必败预测》,东京:文艺春秋社,1986年,第193页。
    
    ①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②[日]大久保利谦:《体系日本史丛书3——政治史Ⅲ》,东京:山川出版社,1982年,第397页。
    
    ①[日]古川万太郎:《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东京:东京书籍,1991年,第458页。
    ②朱宗玉:《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①[日]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外交文书(下)》,东京:原书房,1965年,第334页。
    ②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的1941年夏,成立不久的“总体战研究所”已经做出了日美之战日本必败的预测,并向当时的东条英机首相做了汇报,但日本还是偷袭了珍珠港。——详细参见:[日]猪濑直树:《昭和16年夏的战败》,文艺春秋社,1986年,第186—195页。
    ①[日]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外交文书(下)》,东京:原书房,1969年,第426页。
    ②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46页。
    ③[日]家永三郎:《太平洋战争》,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第202-205页。
    ①转引于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22页。
    ①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第64页,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①[日]猪口孝:《国际政治的看法——9.11后的日本外交》,东京:筑摩书房,2005年,第117-118页。
    ①[日]《朝日新闻》,1994年10月26日朝刊;转引于:[日]猪口孝:《国际政治的看法——9.11后的日本外交》,东京:筑摩书房,2005年,第118页。
    ②[日]樋口阳一:《超越“普通国家”的宪法与连“普通国家”都放弃的改宪论》,京都:鸭川出版,1995年,第52页。同上,第51页。
    
    ①[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54页。
    ②[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8页。
    ①[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8页。
    ②1945年10月15日,日本陆海两军的统帅机关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废止;11月17日,日本以敕令的形式废止了规定全民皆兵的兵役法及其施行法令;11月30日,陆军省、海军省也被废除,随后的12月1日,日本新设了第一复员省、第二复员省,前者负责陆军、后者负责海军的军人复员业务及遗留业务整理等工作。
    ③[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60页。
    ④[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16页。
    ①[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16、17页。
    ②何天义:《东京审判的反思》,《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苏志良、荣维木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赔偿问题》(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5页。
    
    ①[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81页。
    ②[日]大久保利谦:《体系日本史丛书3——政治史3》,东京:山川出版社,1982年,第487页。
    ③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 -1972)》,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33-35页。
    ①[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82页。
    ②[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19页。
    ③[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82页。
    ④[日]末川博:《战后二十年史料——法律》第3卷,东京:日本评论社,1971年;转引于: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06页。
    ①[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84页。
    ②[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20页。
    ③同上,第21页。
    ④[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82页。
    ⑤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⑥[日]信夫清三郎:《战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东京:劲草书屋,1972年,第275页。
    ⑦[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102页。
    ①[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277—278页附录。本节有关战后宪法的译文参照了《日本政治现代化》(杨孝臣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的附录。
    ①[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102页。
    ②[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23页。
    ③[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97页。
    ④[日]樋口阳一:《超越“普通国家”的宪法与连“普通国家”都放弃的改宪论》,京都:鸭川出版,1995年,第45-46页。
    ①[日]东京大学战后改革研究会:《战后改革——农地改革(第6卷)》,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第17页。
    ②邹有恒:《论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①[日]有泽广巳:《战后20年史料:经济(第2卷)》,东京:日本评论社,1970年,127页。
    ②[日]井上清、深谷进:《日本农民运动史》,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201页。
    ③[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④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6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②其中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规定有:日本军队完全解除武装,严惩战犯;将来之日本政治必须以尊重基本人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以及责任政治四项为原则;将来之日本政府的树立必须遵从日本国民自由表达之意志;至达成以上之目的止,日本置于联合国的占领之下。——[日]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144-145页。
    ①截至1945年12月的死亡人数,其中广岛14万人、长崎7万人。——[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73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25页。
    ①曹序等:《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①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②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②[日]都留重人:《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①[日]都留重人:《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9-70页。
    ②[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1——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114页。其中第四项为:“安全保障:为维持日本区域内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日本继续提供设施,美国及可能的他国继续派遣提供军队,相互合作承担责任,直至联合国做出承担有效责任的能够提供满足与安全保障的替代决定”。
    ③[日]田中伸尚:《宪法第9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11页。
    ④徐思伟:《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⑤[日]宫泽喜一:《东京—华盛顿会谈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30页。
    ①[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97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三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114页。
    ③[日]加濑俊一:《吉田茂的遗言》,东京:东京读卖新闻社,1967年,第78页。
    ④徐思伟:《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①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②[日]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37页。
    ③[日]大久保利谦:《体系日本史丛书3——政治史Ⅲ》,东京:山川出版社,1982年,第495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181页。
    ②[日]鹿岛和平研究所:《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478-484页。
    ③徐思伟:《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①[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15页。
    ②[日]都留重人:《MSA与日本》,《世界》第92卷,1953年。徐思伟:《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①徐思伟:《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90-194页。
    ②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同意下,自1951年5月至旧金山和约生效的1952年4月,曾协助或为战前军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210,282名各界被整肃人员,有201,507人被解除了整肃,其中包括全部的特高警察和思想检察官,他们中的多数因其作为反共活动家的能力和经验而复归公职,旧军人也集体加入并成为了警察预备队的干部。——[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16页。
    ①东京审判前后,占领当局释放了岸信介、儿玉士誉夫等几十名甲级战犯嫌疑人;日本政府自1955年起,开始在美国的默认下释放战犯,至1958年4月,除在狱中死亡的小矶国昭、东乡茂德、白鸟敏夫三人外,其余在押战犯全部获释。这些人大多加入到保守政党行列,很多后来成为政界或其他各界的显赫人物。——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②1946年2月,除对重伤病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外,占领当局废除了所有旧军人的“恩给”制度。但日本政府在1952年的国家预算中列入战死者遗族和战伤者的“年金”预算,随后,日本国会于1952年3月通过了《战殁者遗族及战伤者援助法》。这以后,日本政府又相继恢复、制定了《军人恩给法》、《未归还者留守家族等援助法》等法律,复活了“恩给”制度。——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7页。这种“恩给”制度对旧军人及其遗属等给予国家补贴,其复活从侧面说明日本政府承认他们是为国家而付出牺牲并加以了肯定。在这种制度下,人们的战争责任意识很难形成。
    ①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第37页。
    ③[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4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1-2页。
    ①[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1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10-11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30页。
    ③[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162页。
    ⑤[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15页。
    
    ①[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20页。
    ②转引于: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①[日]法政大学《法学志林》:第77卷第4号,第79卷第2、3、4号;转引于: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2004年,第99页。
    ②[日]袖井林二郎编:《世界史中的日本占领——法政大学第8次学术研讨会》,东京:日本评论社,1985年,第136页。
    ①[日]第90届帝国议会众议院议事录第6号,1946年6月26日,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3页。
    ②[日]田中伸尚:《宪法第9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第13页。
    ③因远东委员会做出了“以国民的自由意志”对宪法进行再讨论的决定,出现了在作为主权者的国民方面自主讨论宪法的情况。就在吉田做出该答辩前,以宪法学者为中心的“公法研究会”在《法律时报》(1949年4月1日号)上发表了“宪法修改意见”,几乎同时,东京大学宪法研究会也发表了“宪法修改诸问题”的修宪方案。它们比战后宪法更加民主、和平,“即使从现在来看,在内容上也随处可见令人吃惊的提法”。吉田在修改宪法上的消极态度也很可能是受到了这些宪法修改方案的发表的影响。——[日]田中伸尚:《宪法第9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第12—13页。
    ⑤1982年9月20日公开的外务省外交文书。[日]《每日新闻》,1982年9月20日, [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158页。
    
    ①[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95-996页。
    ②[日]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128-129页。
    
    ①[日]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221页。
    ②[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17页。
    ③[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90页。
    ①[日]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182页。
    ③[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86-87页。
    ④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90页。
    ①[日]都留重人:《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
    ②[日]吉田裕:《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06-107页。
    ④[日]国政问题调查会编:《日本政治——近代政党史》,东京:国政问题调查会,1988年,第285-290页。
    ①[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三章。
    ①[日]猪木正道:《吉田茂的执政生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②[日]朝尾直弘等:《岩波讲座日本历史(22)》,东京:岩波书店,1977年,第154页。
    ①[日]《社会党》编辑部:《日本社会党30年(第1卷)》,东京:日本社会党中央本部机关报局,1975年,第39页。
    ②[日]高畠通敏编:《系列日本政治——社会党》,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第11-12页。
    ①[日]中村政则等:《战后日本——占领与战后改革(第2卷)》,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第86页。
    ②[日]《社会党》编辑部:《日本社会党30年(第1卷)》,东京:日本社会党中央本部机关报局,1975年,第39页。
    ③[日]高畠通敏编:《系列日本政治——社会党》,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第20页。
    ④[日]大河内一男:《战后20年史料——劳动(第4卷)》,东京:日本评论社,1971年,第158页。
    
    ①李莹:《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2007年,148页。
    ②[日]筱藤光行、福田丰:《日本社会党》,东京:劳动大学,1973年,第457页下表。
    ③[日]佐藤诚三郎等:《自民党政权》,东京:中央公论社,1986年,第280页。
    
    ①[日]田尻育三等:《岸信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7页。
    ②[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124-125页。
    ③[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95页。
    ④[日]田尻育三等:《岸信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4—145页。
    ⑤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⑥[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14页。
    ①[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126页。
    ②[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97页。
    ③同上,第201页。
    ④此修改案目标是要将《警职法》的重点从对个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的保护变成为对公共安全与秩序的维持,为此,将执行职务时的警察权限进行了扩大、强化。
    ⑤[日]岸信介等:《岸信介回想》,东京:文艺春秋社,1981年,第196页。转引于: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⑥[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06页。
    ⑦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①[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08页。
    ②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③[日]水口宏三:《安保斗争史——一种运动论的总括》,东京:财团法人社会新报,1969年,第13页。
    ④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4、130页。
    ②[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20页。
    ③[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56页。
    ④同上,第1069页。
    ⑤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①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③[日]水口宏三:《安保斗争史——一种运动论的总括》,东京:财团法人社会新报,1969年,第17页。
    ①[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Ⅲ)》,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13页。
    ①[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②[日]中村隆英:《日本经济——其成长与构造(第3版)》,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第135页。
    ③[日]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440页。
    
    ①[日]小岛恒久:《日本经济的过程》,东京:河出书房新社,昭和48年.第221页。
    ②[日]日本经济企划厅:《现代日本经济的展开》,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76年,第80页。
    ③[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69页。
    ①[日]日本经济企划厅编:《战后日本经济史》,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57年,第320页。
    ②[日]中村隆英:《日本经济——其成长与构造(第3版)》,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第194页。
    ③金重远主编:《战后世界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④[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⑤[日]神岛二郎:《现代日本的政治构造》,北京:法律文化社,1985年,第31页。
    ①[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167页。
    ②[日]大内兵卫、有泽广巳等:《图说日本经济(第五版)》,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第2、3页。
    ①宋绍英:《日本崛起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2页。
    ①[日]宫崎勇、本庄真,《日本经济图说(第三版)》,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18页。
    ②[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4页。
    ③[日]宫崎勇、本庄真:《日本经济图说(第三版)》,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21页。
    ②宋绍英:《日本崛起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3页。
    ③[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6页。
    ④[日]都留重人:《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
    ①宋绍英:《日本崛起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2-243页。
    ②[日]小宫隆太郎:《现代日本经济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320页。
    ①[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0-233页。
    ②[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Ⅲ)》,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35页。
    ①[日]小宫隆太郎:《现代日本经济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304页。
    ②[日]石川真澄、广濑道贞:《自民党——长期支配的构造》,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54页。
    ③[日]中村隆英:《日本经济——其成长与构造(第3版)》,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第194页。
    ①杨孝臣:《日本政治现代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1页。
    ②[日]吉田裕:《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酒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③[日]《每日新闻》,1970年11月26日。
    ①杨孝臣:《日本政治现代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3页。
    ②[美]赖肖尔:《对日本近代的新看法》(讲谈社、1965年),《日本的过去和现在》(时事通信社、1967年),《日本:国家的步伐》(时事通信社、1971年),《日本人》(文艺春秋社、1979年)。
    ③[日]猪口孝:《国际政治的看法——9.11后的日本外交》,东京:筑摩书房,2005年,第120-121页。
    
    ①[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7页。
    ②[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13-114页。
    ③宋绍英:《日本崛起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20页。
    ①[日]NHK广播文化研究所:《现代日本人的意识构造(第五版)》,东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2000年,第115页。
    ②六七十年代中道政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朝野伯仲”等现象的出现都与此不无关系。
    ③[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Ⅲ)》,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360页。
    ①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③[日]石川真澄、广濑道贞:《自民党——长期支配的构造》,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第54-55页。
    ①例如社会党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当选人数,1963年为144席、1967年为141席,1969年一下跌破百席,仅获得90席,此后1972年为118席、1976年124席、1979年107席、1980年107席、1983年113席、1986年又跌至86席。——[日]高畠通敏编:《系列日本政治:社会党——能否从万年在野党脱身》,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第31页。
    ②[日]石川真澄、广濑道贞:《系列日本政治:自民党——长期支配的构造》,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第51页。
    ④转引于杨孝臣:《日本政治现代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3页。
    ①[日]岩见隆夫等:《新总理中曾根康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73、95页。
    ②[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333—334页。
    ①[日]岩见隆夫等:《新总理中曾根康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96、78页。
    ②[日]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理念与政策》,东京: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第170页。
    ③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在该书中,孙政博士从中曾根思想所具有的“新国家主义”性质这一角度,对中曾根思想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与其不同的是,本文侧重中曾根思想的“新保守主义”性格,而将他“新国家主义”的一面作为“新保守主义”内含的一个重要特征。
    ④[日]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⑤[日]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资料篇》,东京: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第391页。
    ①[日]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理念与政策》,东京: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第667-668页。其中第(3)项因与本文所论内容无关而未引。
    ②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
    ③同上,第247页。
    ④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46页。
    ②[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Ⅲ)》,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76页。
    ③[日]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资料篇》,东京: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第354页。
    ④[日]五百旗头真主编,《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0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①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②[日]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①转引于:文国彦:《战后日本右翼运动》,北京:时事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②[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Ⅲ)》,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93页。
    ③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3-236页。
    
    ①[日]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7-8页。
    ②[日]渡边治:《日本向何处去》,东京:教育史料出版会,1998年,第13页。
    ①该报告是以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为首的17位跟界专家、学者组成的名为“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历时5年、经过19次讨论后于1986年4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是“国际协调发展论”的实践构想。报告明确提出日本要经历一个对经济政策进行历史性转换的时期,认为日本经济的当务之急是采取调整结构这一划时代性的措施,进行一场将经济结构转变为国际协调型的变革。报告反映了日本经济当时面临的形势,开出的处方在基本方面反映当时日本经济面临的任务,因而为中曾根政府所接受,被称为中曾根政府经济政策的体系。——宋绍英:《日本崛起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01-302页。
    ②[美]约翰.内森:《无约束的日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①[日]鲹坂真:《“新京都学派”的日本文化论》,《文化评论》,1986年5月号。
    ②[日]猪口孝:《国际政治的看法》,东京:筑摩书房,2005年,第38页。
    ③[日]《前卫》,1985年12月号,第41页。
    ④[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334页。
    ⑤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①[日]岩见隆夫等:《新总理中曾根康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94页。
    ①[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80页。
    ②[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72页附表11。
    ③[日]石川真澄:《资料战后日本政治史》,东京:岩波书店,1984年,第151页。
    
    ①[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09页。
    ②[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33页。
    ③[新加坡]李炯才:《神话与现实》,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219-220页。
    ①[日]NHK广播文化研究所:《现代日本人的意识构造(第五版)》,东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2000年,第164页。
    ②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③[日]NHK广播文化研究所:《现代日本人的意识构造(第五版)》,东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2000年,第110页。
    ①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①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548页。
    ①方连庆、刘金质、王柄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65页。
    ②[日]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东京:讲谈社,1993年,第34-37页。
    ①[日]北村公彦等编:《现代日本政党史录5:五五年体制以后的政党政治》,东京:第一法规会社,2004年,第57页。
    ②李阁楠:《战后日本社会党的变迁》,《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第1期。
    ①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②[日]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东京:讲谈社,1993年,第124页。
    ①[日]《每日新闻》,2004年5月3日。
    ①韩旭东:《2006日本军费又要涨》,《环球军事》,2005(10)。
    
    ①[美]约翰.内森:《无约束的日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②步平:《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
    ①[日]《朝日新闻》,2000年5月16日。
    ①[日]中曾根康弘《国际国家日本的路标》,1986年6月29日NHK播放,——[日]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资料篇》,东京: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第405页。
    ②[英]赖因哈德.德里弗特:《愿望与现实——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历程》,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④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77-278页。
    ①孙伶伶:《日本走向何方》,北京:《人民日报》,2004年2月20日。
    ③以上关于小泉的介绍参考了肖世泽的《首相官邸的新主人——小泉纯一郎》(《日本学刊》2001年第4期)一文。
    ④分别据:《朝日新闻》网,2001年4月28日;《每日新闻》(朝刊)2001年4月30日;《读卖新闻》网,2001年5月27日;《产经新闻》网,2001年5月28日。
    
    ①[日]大下英治:《小泉纯一郎VS抵抗势力》,东京:德间文库,2002年,第313页。
    ②[日]《每日新闻》,2003年4月01日。
    ③吴寄南主编:《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93-201页。
    ①[日]《每日新闻》,2001年8月1日,东京朝刊。
    ②[日]《每日新闻》,2001年4月25日,朝刊。
    ③[日]《每日新闻》,2001年4月28日,朝刊。
    ④[日]《新任法务大臣认为有必要修改宪法》,共同社网,2003年9月23日。http://china.kyodo.co.jp/2003/ sekai/20030923 - 79.html。
    ①[日]《小泉表示最早2009年向国会提出修宪案》,共同社网,2004年1月15日。http://china.kyodo.co.jp/2004/ sekai/20040115 - 168.html。
    ②[日]《小泉就修宪表明认可行使集团性自卫权》,共同社网,2004年6月28日。http://china.kyodo.co.jp/2004/ seiji/20040628 - 54.html。
    ③金熙德主编:《21世纪的中日关系》,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④[日]《每日新闻》,2001年4月25日,朝刊。
    ①[日]高桥哲哉:《靖国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36页。
    ③[日]本泽二郎:《小泉纯一郎面面观》,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④武心波:《“小泉现象”的政治解析——东方权威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折冲》,《日本学刊》,2002年第1期。
    ①[日]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东京:讲谈社,1994年,第106页。
    ①[日]中曾根康弘:《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①[日]百地章:《宪法修改为何还未实现》,[日]秦郁彦:《昭和史的20个争点:日本人的常识》,东京:文艺春秋社,2006年,第224页。
    ①[日]石桥湛山:《大日本主义的幻象》,[日]松尾尊允:《石桥湛山评论集》,东京:岩波书店,1984年,第129页。
    ②[日]武村正义:《小小而闪光的国家:日本》,东京:光文社,1994年,第163页。
    ①李建民:《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①[日]《每日新闻》网:《自民党:参议院选举总括委员会:“偏离了国民的视线”》,2007年8月2日。
    ①该书日文名为:《美しい国へ:自信と誇りのもてる日本へ》(文艺春秋社),第一版刊行时间为2006年7月10日。
    ②日本首相官邸网:http://www.kantei.go.jp/。
    ③“‘创造美丽国家’工程”公式网站:http://www.kantei.go.jp/be-nippon。
    ①2006年9月29日第165次国会安倍首相的施政演说,日本首相官邸网:http://www.kantei.go.jp/jp/abespeech/index.html。
    ②2007年1月26日第166次国会安倍首相的施政演说,日本首相官邸网:http://www.kantei.go.jp/jp/abespeech/index.html。
    ③“‘创造美丽国家’工程”公式网站:http://www.kantei.go.jp/be-nippon。
    ④2006年9月29日第165次国会安倍首相的施政演说,日本首相官邸网:http://www.kantei.go.jp/jp/abespeech/index.html。
    ①2007年1月26日第166次国会安倍首相的施政演说,日本首相官邸网:http://www.kantei.go.jp/jp/abespeech/index.html。
    ①日本首相官邸公式网:http://www.kantei.go.jp/。
    ①[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16页。
    ③[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38页。
    ①[日]石田丸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Ⅲ——发展的日美关系》,东京:三省堂,1985年,第12页。
    ②[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47页。
    ①[日]五百旗头真:《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②[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62页。
    ③[日]五百旗头真:《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④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3-236页。
    ⑥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①[日]渡边治:《宪法改正意欲何为》,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22页。
    ①[日]船桥洋一:《同盟漂流》,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59页。
    ④[日]都留重人:《日美安保解消的道路》,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第94页。
    ①[日]船桥洋一:《同盟漂流》,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76、286页。
    ②[日]都留重人:《日美安保解消的道路》,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第95页。
    ④[新加坡]卓南生:《私论——安保的姿态》,[日]《朝日新闻》,1996年5月17日晚刊。
    ⑤[日]都留重人:《日美安保解消的道路》,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第48页。
    ①[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日本》,[日]《每日新闻》,1995年12月4日社论。
    ②[日]都留重人:《日美安保解消的道路》,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第120页。
    ③[美]基辛格:《基辛格回忆录》,东京:日本小学馆,1980年,第1072页。
    ④[美]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第一部)》,东京:日本小学馆,1978年,第336页。
    ⑤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224、225页。
    ⑥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①[日]渡边治:《宪法修改意欲何为》,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20页。
    ①“咖啡俱乐部”是一些联合国会员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对应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的“四国联盟”而建立的一个非正式的讨论磋商机制。它由意大利和巴基斯坦发起,其核心成员包括韩国、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等十几个国家,由于该机制是开放的,经常参加讨论的国家约有40个。参加该机制的国家对安理会改革的要求各有不同,大致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只赞成增加非常任理事国,不赞成增加任何常任理事国;一部分是不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但反对某一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就是要求安理会改革不能人为设立时限,并且应通过协商一致,达成共识来解决,即不赞成强制性投票。所以,在2005年4月11日举行的会议上,它们把“咖啡俱乐部”改名为“团结求共识”运动。该机制的发起国声称,他们并不完全是为了反对“四国联盟”而建立的,而是为了表达更多的不同意见,提出更多的选择,从而使安理会的改革效果更好。但显而易见,该机制所提出的主张对“四国联盟”的“争常”目标起了极大的牵制作用。——新华网,2005年4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4/20/content_2854527.htm
    ②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6-197页。
    ③《美国众议院通过有关“慰安妇”问题议案》,新华网,2007年07月31日。
    ①本节关于各事件经过等的叙述参考了《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日]田中伸尚著,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一书。
    ②[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二章第二、三节,第36-42页。
    ①[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65-267页。
    ①[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三章第二、三节,第57-70页。
    ①[日]渡边治:《日本的大国化意欲何为》,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5页。
    ②[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五章第二节,第118-121页。
    ①[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六章第二节,第147-152页。
    ①[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序章,第2-8页。
    ①[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序章第8页、正文第226页。
    ②[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286、285页。
    ③[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第70页。
    ①[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230页。
    ①[日]第90届帝国议会众议院议事录第6号,1946年6月26日;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3页。
    ②[日]第90届帝国议会众议院议事录第8号,1946年6月28日,[日]小林直树:《宪法第九条》,岩波书店,1993年,第45页。
    ③[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附录第4页。
    ④[日]第7届国会众议院会议录第15号,1950年1月28日;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3页。
    ①[日]第10届国会众议院外务委员会议事录第6号,1951年2月21日,大桥武夫法务总裁,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3页。
    ②[日] [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5页。
    ③[日]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90页。
    ①[日]第21届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议事录第2号,1954年12月22日,大村清一防卫厅长官,转引于:[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附录第4页。
    ②[日]第21届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议事录第1、11号,1954年12月21日,林修三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4、15页。
    ③[日]第24届国会众议院内阁委员会议事录第25号,1956年3月20日,林修三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同上,第13页。
    ④[日]第38届国会众议院内阁委员会议事录第24号,1961年4月13日,林修三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同上,第15页。
    ⑤[日]第70届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议事录第5号,1972年11月13日,吉田国一郎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同上,第15页。
    ⑥[日]对众议院议员森清所提的关于宪法第9条解释之质问的答辩书,内阁众质93第11号,1980年12月5日,转引于:同上,第14页。
    ①这期间(60、70年代)正值自民党重点奉行“轻军备、重经济”的“本流”路线时期。
    ②[日]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Ⅲ)》,东京:新评论社,1986年,第294-296页。
    ③[日]第19届国会参议院会议录第57号,1954年6月2日,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21页。
    ④[日]第19届国会众议院外务委员会议录第57号,1954年6月3日,下田武三外务省条约局长,转引于:同上,第21页。
    ①《新日美安保条约》第三条,转引于:[日]都留重人:《日美安保解消之路》,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资料2第192页。
    ②[日]对众议院议员稻叶诚一提出的“宪法、国际法与集体自卫权”的相关质问的答辩书,内阁众质94第32号,1981年5月29日,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21页。
    ③[日]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理念与政策》,东京: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第286页。
    ④[日]坂元一哉,《21世纪的日美同盟及集体自卫权》,《环》,2002年冬季号,第237页,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21页。
    ①[日]村田晃嗣:《反美派的危机外交意识》,《诸君》,2004(12),第62页。
    ②[日]对稻叶诚一议员提出自卫队海外派遣、日美安保条约等质问的政府答辩,1980年10月28日,转引于:[日]清水隆雄:《系列宪法论点7:自卫队的海外派遣》,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5年,第12页。
    ③[日]第119届国会众议院联合国和平合作等特别委员会议录第4号,1990年10月26日,外务大臣中山太郎,转引于:同上,第12-13页。
    ①[日]第123届国会参议院联合国和平合作等特别委员会议事录第3号,1992年4月28日,工藤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日]清水隆雄:《系列宪法论点7:自卫队的海外派遣》,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5年,第13页。
    ②[日]第24届国会参议院内阁委员会议事录第11号,1956年3月6日,船田中防卫厅长;第61届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录第9号,1969年3月10日,高辻正巳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6页。
    ①[日]第61届国会参议院内阁委员会会议录第28号,1969年7月10日,真田秀夫内阁法制局第一部长,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8页。
    ②[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资料第5页。
    ③[日]对众议院议员松本善明提出的有关安保条约与防卫问题等质问的答辩书,内阁众质61第2号,1969年4月8日,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8页。
    ④[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第63页。
    ①[日]第84届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录第8号,1978年3月11日,真田秀夫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第18页。
    ②[日]第84届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录,1978年3月11日,真田秀夫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日]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资料第5页。
    ③[日]第142届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录第21号,1998年6月17日,大森政辅内阁法制局长官,转引于:[日]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第18页。
    [1]《福泽谕吉全集》(第14卷),岩波书店,1960年。
    [2]林屋辰三郎等编,《资料大系:日本历史(第6巻:幕末维新)》,大阪书籍,1980年。
    [3]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史料[5]—现代》,岩波书店,1997年。
    [4]久米邦武,《美欧回览实记》第一、三卷,岩波节店,1978年。
    [5]大久保利谦,《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馆,1973年。
    [6]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昭和41年。
    [7]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外交文书(下)》,原书房,1965年。
    [8]鹿岛和平研究所,《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原书房,1983年。
    [9]有泽广巳等,《战后20年史料:经济(第2卷)》,日本评论社,1970年。
    [10]大河内一男,《战后20年史料:劳动(第4卷)》,日本评论社,1971年。
    [11]石川真澄,《资料:战后日本政治史》,岩波书店,1984年。
    [12]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资料篇》,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
    [13]NHK广播文化研究所,《现代日本人的意识构造(五)》,日本广播出版协会,2000年。
    [14]松尾尊允,《石桥湛山评论集》,岩波书店,1984年。
    [15]清水隆雄,《系列宪法论点7:自卫队的海外派遣》,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5年。
    [16]山田邦夫,《系列宪法论点12:自卫权的论点》,国会图书馆调查及立法考查局,2006年。
    [17]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讲谈社,1994年。
    [18]武村正义,《小而闪光的国家:日本》,光文社,1994年。
    [19]安倍晋三,《美丽国家:拥有自信与骄傲的日本》,文艺春秋社,2006年。
    [20]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团研究》,宗高书房,1976年。
    [21]大久保利谦,《体系日本史丛书3--政治史Ⅲ》,山川出版社,1982年。
    [22]朝尾直弘等,《岩波讲座:日本历史(22)》,岩波书店,1977年。
    [22]池田敬正等,《日本历史(15):明治维新》,学生社,1977年。
    [24]鹤见俊辅等,《记录现代史:日本百年3——以强国为目标》,筑摩书房,1963年。
    [25]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Ⅰ--美国支配下的日本》,三省堂,1983年。
    [26]石田丸人,《战后日本外交史Ⅲ——发展的日美关系》,三省堂,1985年。
    [27]三宅雪岭,《同时代史(第一卷)》,岩波书店,1949年。
    [28]信夫清三郎,《战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劲草书屋,1972年。
    [29]古川万太郎:《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东京书籍,1991年。
    [30]小西四郎、远山茂树,《明治国家的权力和思想》,吉川弘文馆,1979年。
    [31]袖井林二郎,《世界史中的日本占领:法政大学第8次研讨会》,日本评论社,1985年。
    [32]尾佐竹猛,《日本宪政史大纲》,宗高书房,1978年。
    [33]家永三郎,《太平洋战争》,岩波书店,1968年。
    [34]猪濑直树,《昭和16年夏的战败——总体战研究所“模拟内阁”的日美战必败预测》,文艺春秋社,1986年。
    [35]小川和久,《假想敌国日本——美国的对日战略转换》,讲谈社,1989年。
    [36]加濑俊一,《吉田茂的遗言》,东京读卖新闻社,1967年。
    [37]富森睿儿,《战后保守党史》,岩波书店,2006年。
    [38]白鸟令编,《(新版)日本内阁(Ⅱ、Ⅲ)》,新评论社,1986年。
    [39]中村政则等,《战后日本:占领与战后改革(第2卷)》,岩波书店,1995年。
    [40]东京大学战后改革研究会,《战后改革:农地改革(6)》,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
    [41]北村公彦,《现代日本政党史录5:五五年体制后的政党政治》,第一法规会社,2004年。
    [42]国政问题调查会编,《日本政治:近代政党史》,国政问题调查会,1988年。
    [43]《社会党》编辑部,《日本社会党30年(第一卷)》,社会党中央本部机关报局,1975年。
    [44]筱藤光行、福田丰,《日本社会党》,劳动大学,1973年。
    [45]高畠通敏编,《系列日本政治:社会党——能否从万年在野党脱身》,岩波书店,1989年。
    [46]世界和平研究所,《中曾根内阁史:理念与政策》,世界和平研究所,1995年。
    [47]水口宏三,《安保斗争史》,财团法人社会新报,1969年。
    [48]都留重人,《日美安保解消之路》,岩波书店,1996年。
    [49]石川真澄、广濑道贞,《自民党——长期支配的构造》,岩波书店,1989年。
    [50]大内兵卫、有泽广巳等,《图说日本经济(第五版)》岩波书店,1971年。
    [51]宫崎勇、本庄真,《日本经济图说(第三版)》,岩波书店,2001年。
    [52]小宫隆太郎,《现代日本经济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53]秦郁彦,《昭和史的20个争点:日本人的常识》,文艺春秋社,2006年。
    [54]日本经济企划厅编,《现代日本经济的展开》,大藏省印刷局,1976年。
    [55]日本经济企划厅编,《战后日本经济史》,大藏省印刷局,1957年。
    [56]神岛二郎,《现代日本政治构造》,法律文化社,1985年。
    [57]田中彰,《小国主义――重新解读日本近代》,岩波书店,1999年。
    [58]小岛恒久,《日本经济的过程》,河出书房新社,昭和48年。
    [59]中村隆英,《日本经济:其成长与构造(第3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60]佐藤诚三郎等,《自民党政权》,中央公论社,1986年。
    [61]芳贺彻,《明治维新与日本人》,讲谈社,1980年。
    [62]田中伸尚,《靖国诉讼——战死者的记忆为谁所有》,岩波书店,2007年。
    [63]田中伸尚,《宪法第九条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5年。
    [64]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岩波书店,2004年。
    [65]小林直树,《宪法第九条》,岩波书店,1993年。
    [66]大下英治,《小泉纯一郎VS抵抗势力》,德间文库,2002年。
    [67]猪口孝,《国际政治的看法——9.11后的日本外交》,筑摩书房,2005年。
    [68]船桥洋一,《同盟漂流》,岩波书店,1997年,
    [69]渡边治,《日本向何处去》,教育史料出版会,1998年。
    [70]渡边治,《日本的大国化意欲何为》,岩波书店,1997年。
    [71]渡边治,《宪法修改意欲何为》,岩波书店,2001年。
    [72]冈部达味,《中日关系的过去与未来——超越未来》,岩波书店,2006年。
    [1]曹序、郭学洁等主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方连庆、刘金质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金重远主编,《战后世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6]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7]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
    [8]杨栋梁,《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9]杨孝臣,《日本政治现代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伊文成、马家俊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王振锁,《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14]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15]宋绍英,《日本崛起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16]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7]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杨宁一,《日本法西斯夺取政权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
    [10]金熙德主编,《21世纪的中日关系》,重庆出版社,2007年。
    [21]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
    [22]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23]李建民,《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文国彦,《战后日本右翼运动》,时事出版社,1991年。
    [26]徐思伟,《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27]赵阶琦、周季华主编,《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鹭江出版社,1995年。
    [28]朱宗玉,《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29]吴寄南,《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时事出版社,2003年,
    [30]吴寄南,《21世纪“日本丸”的掌舵人——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时事出版社,2002年。
    [31]李寒梅等,《21世纪日本的国家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2]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彭曦等,《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的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34]王希亮,《战后日本政界战争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5]苏志良、荣维木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赔偿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年。
    [36]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7]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8]王新生,《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9]陈健,《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40]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41][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42][美]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美国与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兵力态势》,新华出版社,2001年。
    [4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新华出版社,2005年。
    [44][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山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5][美]米尔顿.埃茨拉蒂,《变——日本变局将如何改变世界均势》,新华出版社,2003年。
    [46][美]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新华出版社,2002年。
    [47][美]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48][美]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49][美]约翰.内森,《无约束的日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1][英]赖因哈德.德里弗特:《愿望与现实——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历程》,东方出版社,2002年。
    [52][新加坡]李炯才,《神话与现实》,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53][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战后日本综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4][新加坡]卓南生,《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政(全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55][日]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一、二、三、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56][日]井上清,《日本的军国主义(一)》,商务印书馆,1985年。
    [57][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58][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1981年。
    [59][日]都留重人,《日本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60][日]吉田裕,《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新华出版社,2000年。
    [61][日]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三联书店,1963年。
    [62][日]高桥哲哉,《靖国问题》,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
    [63][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同一性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年。
    [64][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65][日]本泽二郎,《小泉纯一郎面面观》,学苑出版社,2002年。
    [66][日]山本一太,《如果我是日本首相——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宣言》,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67][日]田尻育三等,《岸信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68][日]岩见隆夫等,《新总理中曾根康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69][日]猪木正道,《吉田茂的执政生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70][日]宫泽喜一,《东京—华盛顿会谈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
    [71][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二、三、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
    [72][日]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73][日]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74][日]中曾根康弘,《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
    [75][日]中曾根康弘,《政治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8年。
    [76][日]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新华出版社,1999年。
    [77][日]五百旗头真主编,《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78][日]森松俊夫,《日军大本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
    [1]日本国会图书馆公式网:http://www.kokkai.go.jp/
    [2]日本国会议事录查询系统:http://kokkai.ndl.go.jp/
    [3]日本首相官邸公式网:http://www.kantei.go.jp/
    [4]日本自民党公式网:http://www.jimim.jp/
    [5]读卖新闻网:http://www.yomiuri.go.jp/
    [6]朝日新闻网:http://www.asahi.co.jp/
    [7]每日新闻网:http://www.mainichi.co.jp/
    [8]共同通信社网:http:// www.kyodo.co.jp/
    [9]新华网:http:// www..xinhua.com/
    [1]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2004年。
    [2]李莹,《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2007年。
    [1]邹有恒,《论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武寅,《论日本近代民主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步平,《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
    [4]高增杰,《日本: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日本学刊》,2000年第1期。
    [5]杨栋梁,《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
    [6]李阁楠,《战后日本社会党的变迁》,《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第1期。
    [7]孙伶伶,《日本走向何方》,《人民日报》,2004年2月20日第7版。
    [8]韩旭东,《2006日本军费又要涨》,《环球军事》,2005年10月号。
    [9]肖世泽,《首相官邸的新主人--小泉纯一郎》,《日本学刊》,2001年第4期。
    [10]武心波,《“小泉现象”的政治解析》,《日本学刊》,2002年第1期。
    [11]何天义,《东京审判的反思》,《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
    [12][日]鲹坂真,《“新京都学派”的日本文化论》,《文化评论》,1986年5月号。
    [13][日]村田晃嗣,《反美派的危机外交意识》,《诸君》,2004年12月号。
    [14][日]《前卫》,1985年12月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