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满族萨满教一直是萨满教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清代更是满族萨满教特殊而重要的发展时期。不过以往研究多以民族学和人类学角度占据主流,历史学角度的研究则凤毛麟角,人们更多地关注当代残存的活态萨满教,目前尚没有对清代满族萨满教的体系化研究。本文立足于历史学的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满族萨满教在清代的演变,总结演变规律,分析萨满教对满族群体乃至清代社会的影响,全面揭示清代满族萨满教的真实面貌,相信这一探索无论在萨满教还是清史领域都将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
     本文共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为满族萨满教的原始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目的在于分析清代满族萨满教的历史背景。在原始形态方面,以“宗教四要素”理论为指导,从信仰观念、情感体验、宗教活动、信仰组织和神职人员四个方面解构了满族萨满教的原始形态,同时也为满族萨满教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后文研究确定可供比较的基础。在历史演变方面,根据恩格斯的宗教发展理论,将萨满教分作氏族——部落和民族——国家两个阶段,逐一考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以及入关前的女真——满洲等各时期的萨满教及其演变特点,并总结了历史演变的规律,为后文的研究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第二章为清代宫廷的萨满教。这是以往研究比较丰富的部分,不过本文力图广泛搜求史料,进一步挖掘深层内涵。在梳理宫廷萨满教的形成过程时,注意分析萨满教的规范与时政形势的关系。在宫廷萨满教的内容方面,以要素解析的方法,对宫廷萨满教的信仰范围、萨满、神灵、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和神辞逐一分析特点,兼与原始形态及民间萨满教进行比较,揭示了宫廷萨满教的规范化与传统化并行,以及衰落的本质。最后,探讨萨满教对宫廷生活的影响,分别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三方面进行阐释,体现了萨满教在宫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为清代满族民间的萨满教。这是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本文的难点所在。为了透视本质,本文舍弃了对现象的泛泛描述,直接切入民间萨满教的形态分化和地区分化两大问题,深入解析分化的原因,继而总结出清代萨满教走向衰落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清代满族的变迁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揭示出萨满教的衰落是满族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本章仍另立一节探讨萨满教与清代满族民间生活的关系,一方面分析萨满教在清代满族民间持久延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阐释了萨满教在满族民众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为满族萨满教与清代社会。研究至此,本文试图跳出民族的界限,在更开阔的空间中考察萨满教的影响力。当然其间的关系应是千丝万缕的,本文选择了萨满教与清代满族的民族认同、萨满教与清代宗教、萨满教与东北民间信仰三对关系加以讨论,其中有萨满教主动施加影响,也有萨满教被动接受影响,呈现出萨满教与清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丰富了对满族萨满教在清代社会的影响与地位的整体认知和评估。
Manchu shamanism ha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area of Shamonology. And it's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a more special and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 Shamanism. Howev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always focuses on the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while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very few. More attention is paid only to the remaining states of Shamanism. There's still not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Manchu shamanism of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comprehensively,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ill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Manchu shamanism of the Qing dynasty, making a conclusion of its evolutionary law. Furthermore, it also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shamanism upon the Manchu groups,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ety of Qing dynasty. Though these, a real situation of the Manchu shamanism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ill be vividly pictured. I assume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have some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 both for the area of Shamon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original situation of Manchu shamanism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which aim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anchu shamanism of the Qing dynasty.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Four Elements in Religion", the original states of Manchu shamanism were de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concep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clergy. As well,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Manchu shamanism wa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mparative basis for later study.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Engels's theo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anchu shamanism was studied b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s clan-tribal and national-state. And every period was analyzed one by one, such as Su Shen, Yi Lou. Wu Ji. Mo He, Nv Zhen, and the Nv Zhen-Manchuria during pre-entry. Finally,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was concluded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later research.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shamanism in Qing court. Although this orientation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more materials had been searched in this article into get a deeper implication. When cleaning out the forming process of Qing court shamanism,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manism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n the content of shamanism, it analyzed the scope, shaman, the gods, the activities, the rites and the prayer words in Qing court shamanism. At the same time, after comparing to the original form and civil form, it revealed that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traditional had paralleled in court shamanism, and the shamanism had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decline.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Shamanism upon court life has been discussed from political life, economic life and cultural life, from which the significant position of Shamanism in the court life has been obviously demonstrated.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Manchu civil Shamanism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is subject is a very weak part in the past research, and also a difficult point li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perspective the nature of civil Shamanism, we give up the works of describing the phenomena, but analyze directly the two major problems which ar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very form and every district. Also the reason has been analyzed. Then the trend of decline has been revealed. And we explored the root causes to decline and found that it'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has been explored that shamanism had made upon the Manchu civil life in this se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reason has been studied why shamanism last so long in Manchu group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shamanism in the Manchu people's economic life and culture life has been interpreted.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shamanism and society of the Qing dynasty. Research on this point,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break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hamanism in a more open space. The relationship involving is surely intricate, and this article chose three relations- Shamanism with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Manchus during Qing dynasty, shamanism with other religions and shamanism with folk beliefs in Northeast. Among them, shamanism had not onl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nfluence, but also been affected by others. From the discuss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ll be shown, which will enrich the whol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and situation of Manchu Shamanism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引文
[1]转引自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第11页。
    [2]转引自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第11页。
    [3]《大间知笃三著作集》第6卷,第125页。转引自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4]埃利亚德:《萨满教——古老昏迷方术》(日文版),第6页。转引自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第8页。
    [5]参见郑天星《国外萨满教研究慨况》,《世界宗教资料》1983年第3朗,第7-8页。
    [1]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1]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424页。
    [2]张桥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104页。
    [1]富育光、郭淑云两位先生在其《萨满文化论》(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中,分别从宇宙观、灵魂观、气运观、神祗原道观四个方面构建了萨满教的信仰观念。另据吕大吉先生《宗教学通论新编》,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为灵魂观、神灵观、神性观三个方面。本文兼采两种意见,选择灵魂观、神灵观(包括神性观)、宇宙观作为满族萨满教信仰观念的基本要素。
    [2]参见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18页。
    [3]参见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6-17页。
    [4]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2页。
    [1]凌纯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国历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102-103页。
    [2]赵展译、罗丽达校:《尼山萨满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16页。
    [4]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48-49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5-196页。
    [2]傅英仁:《满族种活故事》,第86-87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31-38页。
    [4]宋和平:《满族野祭神本初探》,《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33页。
    [5]宋和平:《满族野祭神本初探》,《民方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33页。
    [6]毓兰、馨若氏编辑,李思乐、张玉春、王彩云校点:《龙城旧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71页。
    [7]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8]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敦女神》,第21-48页。
    [1]傅英仁:《满族神活故事》,第47-53页。
    [2]傅英仁:《满族神活故事》,第10-17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122-132页。
    [4]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28页。
    [5]乌丙安等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页。
    [6]富育光:《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富育光:《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第12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第18-19页。
    [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第19页。
    [4]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第22页。
    [5]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第28页。
    [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261页。
    [7]富育光:《萨满论》,第180-181页。1980年春与杨世昌萨满在莽卡乡政府座谈记录笔记摘录。1981年至1984年,又有过多次防谈,淡“出影儿”的话,是1982年讲的。
    [1]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288-291页。
    [3]富育光:《萨满论》,第75页。
    [4]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第104页。
    [5]富育光:《萨满论》,第180-181页。
    [1]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32页,穆烨骏《恰克拉人的民俗调查资料》。
    [2]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37-538页,傅英仁满族调查资料。
    [3]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第253页。
    [1]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17页,富育光调查资料。
    [2]富育光:《萨满教与神活》,第116页。
    [3]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25页。
    [4]参见吕大吉主编:《中国再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04-505页。
    [5]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03-504页。
    [6]富育光:《萨满论》,第248页。
    [7]参见吕大吉主编:《中国再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20页。
    [1]参见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18页。
    [2]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298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31页。
    [4]富育光:《萨满论》,第113页。
    [5]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84页。
    [6]参见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23页。
    [7]富育光:《萨满教与种话》,第84页。
    [1]赵展译、罗丽达校:《尼山萨满传》,116-117页。
    [2]富育光:《萨满论》,第333页。
    [3]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第248页。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71-72页。
    [1]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17页,富育光调查资科。
    [2]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3][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8年,第44页。
    [4]魏毓兰、馨若氏编辑,李思乐、张玉春、王彩云校点:《龙城旧闻》,第70-71页。
    [5]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09页。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48页。
    [2]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49页。
    [3]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49页。
    [4]《金史》卷65,中华书局本,第1540页。
    [5]《重译<满文老档>》卷3,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8年,第20页。
    [6]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49页。
    [1]富育光:《萨满论》,第111页。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349页。
    [1]参见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41页。
    [2]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17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24页。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67页。
    [5]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27页。
    [1]《满洲实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页、第15页、第16页、第18页、第20页。
    [2]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1]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66-67页。
    [2]参见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18页。《萨满论》,第43-44页。
    [3]参见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30页。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02页。
    [5]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17页。
    [6]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03页。
    [1]富育光:《萨满论》,第71页。
    [2]富育光:《萨满论》,第72页。
    [3]富育光:《萨满论》,第73页。
    [4]富育光:《萨满论》,第43-44页。
    [5]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1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第277-278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55-156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89-90页。
    [1]富育光:《萨满论》,第116页。
    [2]富育光:《萨满论》,第248页。
    [3]富育光:《萨满论》,第205-206页。
    [4]恩各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敦》,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33页。
    [1]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473-474页。
    [2]程妮娜:《东北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3]郝思德:《试论黑龙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新石器时代》,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1970页。
    [4]郝思德:《试论黑尼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新石器时代》,第1970-1971页。
    [5]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新石器时代》,第2125-2138页。
    [6]黑龙江省文物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考古》1981年第6期,第481-191页。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新石器时代》,第2125-2138页。
    [2]黑龙江省文物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茑歌岭遗址》,《考古》1981年第6期,第483页。
    [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新石器时代》,第2115页。
    [4]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81页。
    [1]《晋书》卷97,第2534-2535页。
    [2]《后汉书》卷85,第2812页。
    [3]《后汉书》卷85,第2812页。
    [4]《后汉书》卷85,第2812页。
    [5]《三国志》卷30,第847-848页。
    [6]《三国志》卷30,第847页。
    [7]《晋书》卷97,第2534页。
    [8]《后汉书》卷85,第2812页。
    [9]《晋书》卷97,第2534-2535页。
    [10]《晋书》卷97,第2534-2535页。
    11 《晋书》卷97,第2534-2535页。
    12 《晋书》卷97,第2534-2535页。
    13 《后汉书》卷85,第2812页。
    14 《三国志》卷30,第848页。
    15 《三国志》卷30,第848页。
    [1]《魏书》卷100,第2219页。
    [2]《北史》卷94,第3124页。
    [3]《北史》卷94,第3124页。
    [4]《北史》卷94,第3124页。
    [5]《北史》卷94,第3124页。
    [6]《北史》卷94,第3124页。
    [1]《北史》卷94,第3126页。
    [2]《旧唐书》卷199下,第5360页。
    [3]《新唐书》卷215,第6183页。
    [1]《新唐书》卷215,第6183页。
    [2]王培新:《靺鞨——女真系铜带饰及相关问题》,《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第28页。
    [3]《册府元龟》卷971,朝贡四。第11405页。
    [4][俄]沙夫库诺夫:《渤海国及其在滨海边区的文化遗存》第4章,《民族史译文集》第13期。
    [5]《魏书》卷100,第11405页。
    [6]王承礼:《敦化六顶山渤海墓清理发掘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1]参见王培新:《靺鞨——女真系铜带饰及相关问题》,《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第27-28页。
    [2]李延铁、孙秀仁、干志耿:《黑龙江古代农业文化概论》,《黑龙江省文博学会成立纪念文集》,转引自孙进己、张璇如、蒋秀松、干志耿、庄严:《女真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06页。
    [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4][苏]B·E·麦德维杰夫:《阿穆尔河下游女真文化的一些发现》,《黑龙江文物坐刊》,1984年第2期,第110-111页。
    [1]孙秀仁、干志耿:《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辑。
    [2][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第18页。
    [3]《金史》卷65,第1541页。
    [4]《金史》卷65,第1540页。
    [5]《金史》卷35,第826页。
    [6]《金史》卷29,第722页。
    [7][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卷12,《熙宗孝成皇帝》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9页。
    [8]孙进己等:《女真史》,第102、104页。
    [9]《金史》卷47,第1046页。
    [1][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第43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51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的萨满教变迁》,《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4期,第56页。
    [1]《大清会典(雍正朝)》卷9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148页。
    [2][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第44页。
    [3]《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7页。
    [4]《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2页。
    [5]《清太宗实录稿本》,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第13页。
    [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盛京刑部原档》,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第86页。
    [7]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盛京刑部原档》,第187-188页。
    [8]《重译<满文老档>》卷3,第20页。
    [9]《大清会媳<雍正朝>》卷163,第10551页。
    [1]《清太宗实录稿本》,第13-14页。
    [2]《盛京刑部原档》,第167-168页。
    [1]《满文老档》,第1514页。
    [2]《满文老档》,第1521页。
    [1]《大清会典(康熙朝)》卷6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355-3358页。
    [2]索宁安:《满洲四礼集》,载《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596页。
    [3]季永海,刘景宪:《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8,第1页。
    [4]《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1,第679页。
    [5]《清史稿》卷85,第2559页。
    [6]《满文老档》,第1521页。
    [7]《满文老档》,第1521页。
    [8]《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3,第3939-3940页。
    [1]《大清会典(康熙朝)》卷65,第3356页。
    [2]《大清会典(雍正朝)》卷92,第6145页。
    [3]参见《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中华书局1986年,第86-87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近代中国史料坐刊三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834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3,第6907页。
    [2]参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4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4,第6926-6927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4,第6926页。
    [5]参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38-6844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50页。
    [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71页。
    [8]《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50-6851页。
    [9]《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4,第6927页。
    [10]《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5页。
    1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5页。
    [1]鄂尔泰、张廷玉等编修:《国朝富史》卷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50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辽海丛书本,第3097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35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4,第6929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7页。
    [2]《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8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11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3页。
    [2]《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3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4,第6927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4,第6927-6928页。
    [5]《清史稿》卷114,第3265页。
    [6]《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3-3104页。
    [7]《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4页。
    [8]《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67页。
    [9]《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68页。
    [1]鄂尔泰纂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2,第181页。
    [2]鄂尔泰:《西林觉罗氏祭祀书》,载《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44)》,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黄强、色音:《萨满教图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95-204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47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47页。
    [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盛京刑部原档》,第85页。
    [7]参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4页。
    [8]参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4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86页。
    [2]《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4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4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4页。
    [5]《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4页。
    [6]参见《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8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8页。
    [2]《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8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8页。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80-81页。
    [5]《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坤宁宫月祭仪注》载:“恭请穆哩罕神,自西按序安奉架上。”可知穆哩罕神是挂在架上的,但已不见实物。
    [6]朱家(?):《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载《故宫博物院刊》1960年总第2期,第137页。“在供夕祭神位绘花黑漆抽屉桌中原有画像一轴,当即是“‘画像神'。内容为七个盛装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飞鹊二只,下有清代服装的供养人二人。”
    [7]朱家(?):《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载《故宫博物院刊》1960年总第2期,第137页。”可以断定原存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的两个绸制偶像就是蒙古神。”
    [1]刘厚生:《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第211页。
    [2]姜相顺:《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第56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82页。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81页。
    [5]姜相顺:《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第56-57页。刘厚生《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第211页。
    [6]刘厚生:《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第211页。
    [7]刘厚生:《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第211-212页。
    [8]刘厚生:《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第212页。
    [9]参见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79页。
    [1]索宁安:《满洲四礼集》,第595页。
    [2]参见杜家骥:《清初天花对行政的影响及清王朝的相应措施》,《求是学刊》2004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134-141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2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3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7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55页。
    [2]《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7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7页。
    [4]《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2页。
    [5]《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2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11页。
    [2]《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三,第3131页。
    [3]满语神辞部分摘自瀛生:《满语杂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853-854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二,第3110页。
    [1]庆桂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卷2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4页。
    [2]《满文老档》,第1696-1698页。
    [1][日]石桥丑雄:《北平的萨满教》.外务省文化事业部,1934年,第134-135页。
    [2]章乃炜:《清宫述闻》卷4,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87页。
    [3]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0-161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5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5,第6966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第3104页。
    [1]《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档案选编·皇庄》(下),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6页。
    [2]《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档案选编·皇庄》(下),第47-48,97-98,121-122页。
    [3]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7页。
    [4]《军机处杂件》杂67,“顺康两朝大婚礼节成案单”,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转自刘潞:《坤宁宫为清帝洞房原因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3期,第73页。
    [5]《大婚典礼红档》卷23,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转自刘潞:《坤宁宫为清帝洞房原因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3期,第76页。
    [1]《大婚典礼红档》卷23,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转自刘潞:《坤宁宫为清帝洞房原因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3期,第74-75页。
    [1]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页。
    [1]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8-249页。
    [2]黑龙江省宁安市关氏家族藏:《吉林、宁古塔等处郭宸瓜尔佳氏旗族佛满洲祭祀学萨玛程序规则》.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第5页。
    [3]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五福祭神》篇。麟庆本姓为”完颜”。
    [4]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4)》,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第4-7页。
    [2]傅波、张德玉:《满族家谱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06页。
    [3]载吉林省吉林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讷音关氏谱书》,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4]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第13页。
    [5]黑龙江省宁安市关氏家族藏:《吉林、宁古塔等处郭宸瓜尔佳氏旗族佛满洲祭祀学萨玛程序规则》,第11页。
    [6]载辽宁省盖州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氏宗谱书》,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1]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年,第63-64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34页。
    [3]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64-65页。
    [4]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67页。
    [5]富育光:《萨满论》,第93-94页。
    [1]富育光:《萨满论》,第65-66页。
    [2]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68-69页。
    [3]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70页。
    [4]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第47页。
    [5]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41-48页。
    [6]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第20-40页。
    [7]富育光:《萨满论》,第88页。
    [8]富育光:《萨满论》,第87-88页。
    [1]杨宾:《柳边纪略》卷1,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20页。
    [2]杨宾:《柳边纪略》卷4.载《龙江三纪》.第109页。
    [3]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1]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68页。
    [2]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32页。
    [3]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64页。
    [4]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64页。
    [5]方式济:《龙沙纪略》风俗卷,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尼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2-213页。
    [6]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70页。
    [1]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43-46页。
    [2]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23-26页。
    [3]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第59页。
    [4]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第66页。
    [5]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23页。
    [6]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第229-304页。
    [7]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88页。
    [8]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91-93页。
    [1]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85页。
    [2]参见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96-97页。
    [3]《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7页。
    [4]《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7页。
    [1]索宁安:《满洲四礼集》,第595-596页。
    [2]载辽宁省盖州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氏宗谱书》。
    [3]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4]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201页。
    [5]辽宁省岫岩县关姓家族藏:《正白旗满洲关氏家谱》,藏于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1]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第5页。
    [1]王钟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9年,第135页。
    [2]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15页。
    [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93页。
    [4]魏源:《圣武记·武事馀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9页)载:“畿辅驻防二十有五,兵八千七百五十有八。东三省各城驻防,四十有四,兵三万五千三百六十。新疆驻防八.兵万五千一百四十。各省驻防二十,兵四万五千五百四十。”
    [1]任桂淳:《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10页。
    [2]方拱乾:《绝域纪略》,载《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1-112页。
    [3]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173页。
    [4]参见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第21页、第32页。
    [5]富育光:《萨满论》,第93-94页。
    [6]杨宾:《柳边纪略》卷4,载《龙江三纪》,第109-110页。
    [7]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166页。
    [1]赵展先生在《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42-371页。)一书中,论述“满族的民间祭祀”时,将满族聚居区分为四种类型:一、驻防群体(对应于各省驻防)。二、留守与驻防相结合群体(对应于盛京地区),三、屯垦群体(对应于双城、阿城、拉林等地),四、留守群体(对应于吉林、黑龙江地区)。如若按照满族群体性质理解,则仅有驻防、屯垦、留守三类。笔者认为,就东北地区而言,清中期迁京旗屯垦的政策是失败的,迁来之人数很少,且多逃散,实留当地的仍然以驻防和留守东北的满族为主,故而本文将东北地区的满族群体仅分为留守和驻防两类,应更适合实际情况。
    [2]明海:《黑龙江库雅喇氏家谱》,载《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6)》,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75-576页。
    [3]吉林省吉林市佟姓家族藏:《佟赵全书》,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4]富育光:《萨满论》,第99-100页。
    [5]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201-202页。
    [6]载吉林省吉林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讷音关氏谱书》,谱序。
    [1]富察奎:《辽阳富察氏族谱》,载《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65-666页。
    [2]任桂淳:《清朝八旗驻防兴哀史》,第10页。
    [3]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0-64页。
    [4]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第8页。
    [1]《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2]此书未标注成书时间,但可据有关资料推算。鄂尔泰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卒于乾降十年(1745),享年68岁,另,其在序言中称:“今屈指追忆,愚年逾六旬。”因此,成书时间在乾隆二年(1737)至十年间。此时,乾降帝尚未下旨制定《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距顺治元年(1644)入关.刚近百年。
    [3]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第3页。
    [4]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
    [5]索宁安:《满洲四礼集》。
    [6]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五福祭神》。
    [7]震钧:《天咫偶闻》卷2,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25页。
    [1]索宁安:《满洲四礼集》,第599页。
    [2]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3,第60-64页。
    [3]姚元之(1773-1852),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
    [4]《清史稿》卷85,第2571页。
    [5]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五福祭神》。
    [6]魏源:《圣武记·武事馀记》,第469页。
    [1]定宜序:《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25页。
    [2]希元、祥亨撰.马协弟、陆玉华点校:《荆州驻防八旗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0页。
    [3]希元、祥亨撰.马协弟、陆玉华点校:《荆州驻防八旗志》,第95页。
    [4]参见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8页。
    [5]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第128页。
    [6]长善等撰,马协弟、陆玉华点校:《驻粤八旗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5-66页。
    [7]参见汪宗猷:《广州满族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60-163页。
    [8]《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4页。
    [1]希元、祥亨撰,马协弟、陆玉华点校:《荆州驻防八旗志》,第95页。
    [2]汪宗猷:《广州满族简史》,第163页。
    [3]《满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65页。
    [4]《满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66页。
    [5]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第136页。
    [6]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第134页。
    [7]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第135页。
    [1]汪宗猷:《广州满族简史》,第163页。
    [2]张大昌:《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21,马协弟主编:《杭州绥远京口福州八旗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9页。
    [3]汪宗猷:《广东满族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
    [1]明海:《黑龙江库雅喇氏家谱》,第590页。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15页。
    [2]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五福祭神》。
    [3]昭梿:《啸亭续录》卷4,载《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6页。
    [4]黑龙江省宁安市关氏家族藏:《吉林、宁古塔等处郭宸瓜尔佳氏旗族佛满洲祭祀学萨玛程序规则》,第11页。
    [5]载吉林省吉林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讷音关氏谱书》。
    [6]赵展、赵尔劲:《满族祭祖与萨满教形似而质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刘明新:《满族祭祖与萨满教的关系研究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此两篇文章即认为,萨满教是满族的一种祭祖活动,是此种观点的代表。
    [1]参见李林:《满族宗谱研究》,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第25-55页。
    [1]李林:《满族宗谱研究》,第46页。
    [2]吉林省吉林市佟姓家族藏:《佟赵全书》,第114-115页。
    [3]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18页。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24页。
    [2]杨宾:《柳边纪略》,载《龙江三纪》,第84页。
    [3]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第56页。
    [4]《满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74页。
    [5]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第41页。
    [1]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43-44页。本文引用时调整了顺序。
    [2]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138页。
    [1]黑龙江省宁安市关氏家族藏:《吉林、宁古塔等处郭宸瓜尔佳氏旗族佛满洲祭祀学萨玛程序规则》,第5-6页。
    [2]富察奎编:《辽阳富察氏族谱》,载《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5)》,第688-689页。
    [3]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166页。
    [4]吴桭臣:《宁古塔纪略》,第252页。
    [5]明海:《黑龙江库雅喇氏家谱》,第587页。
    [6]索宁安:《满洲四礼集》,第603页。
    [1]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165页。
    [2]明海:《黑龙江库雅喇氏家谱》,第575页。
    [3]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第136页。
    [4]辻雄二、色音编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5][俄]史禄国著,高丙中译:《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6页。
    [6]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08页。
    [1]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61页。
    [2]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79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134页。
    [4]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134页。
    [1]参见姚大力,孙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1]刘厚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第67-71页。
    [2]《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第31页。
    [3]明海:《黑龙江库雅喇氏家谱》,第575页。
    [4][俄]史禄国著,高丙中译:《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第171页。
    [5]戴康生:《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6]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第115页。
    [1]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第16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80页。
    [3]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496页。
    [4]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第75页。
    [5]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第3页。
    [6]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199页。
    [1]杨宾:《柳边纪略》卷4,较《龙江三纪》,第109页。
    [2]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3,第60页。
    [3]Lewis A.Coser.“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in On Collective Memory.ed.& trans.by Lewis A.Cose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转引自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145页。
    [5]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第525页。
    [6]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第72页。
    [1][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2][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第50页。
    [3]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宄》,第74页。
    [4]富察奎:《辽阳富察氏族谱》,载《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5)》.第705页。
    [5]辽宁省岫岩县关姓家族藏:《正白旗满洲关氏家谱》。
    [6]庆桂等编:《国朝宫史续编》卷26.第207-214页。
    [1]《柯娇燕的满族认同研究》,《清史译从(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2]牟钟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世界宗教研究》1990,(1).
    [1]孙溶:《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页。
    [2]孙溶:《钦定皇朝文献通考》,第367页。
    [3]《满文老档》,第1561页。
    [4]《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3,第3939-3940页。
    [5]《满文老档》,第1696-1698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92,第6850页。
    [1]方拱乾:《绝域纪略》,载《黑龙江述略(外六种)》,第112页。
    [2]希元、祥亨撰,马协弟、陆玉华点校:《荆州驻防八旗志》,第87-88页。
    [3]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4,第160-161页。
    [4]孙溶:《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99,第216-219页。
    [5]《圣清龙兴世代族谱》,载《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3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4-45页。
    [1]《圣清龙兴世代族谱》,第50页。
    [2][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第43页。
    [3]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第93页。
    [4]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第94页。
    [1]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7,第189页。
    [2]章乃炜:《清宫述闻》卷6,第403页。
    [3]章乃炜:《清宫述闻》卷6,第414页。
    [4]章乃炜:《清宫述闻》卷6,第415页。
    [5]章乃炜:《清宫述闻》卷6,第415-416页。
    [6]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7,第189页。
    [1]牟钟践、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版)》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84页。
    [2]萨英额:《吉林外纪 吉林志略》,《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85-93页。
    [3]载吉林省吉林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讷音关氏谱书》。
    [1]傅波、张德玉:《满族家谱选》,第136页。
    [2]章乃炜:《清宫述闻》卷4.第289页。
    [3]章乃炜:《清宫述闻》卷4,第289-290页。
    [1]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417页。
    [2]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313页。
    [3]程迅:《满族陈汉军烧香礼俗与唐王征东》,《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9-246。作者在民间口碑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搜求朝野史乘的记载,印证了口碑资料的真实性,提出汉军旗香“产生于唐王征东之后,兴起于古之辽阳一带,以后流传于其他地区。”
    [4]万福麟、张伯英:《黑龙江志稿》卷6,黑水丛书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8页。
    [5]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6]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175页。
    [1]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第17-18页。
    [2]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3]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第35页。
    [4]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3月,第29卷第2期,第16-17页。“地仙信仰”是一个新近出现于学术研究中的概念,用以概括胡黄白柳等动物崇拜,由于以往对此种民间信仰并没有一个统括的称呼,容易引起内容及概念的界定不清。刘正爱先生根据东北地区的从业人员将胡黄白柳等统称为“地仙”,因以此专业称呼来统括这一信仰,有理有据,且具有实用性。故本文亦采用这一称呼,以便于论述。
    [1]“出马”,民间俗称,意为开始从事此类职业。
    [2]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3月,第29卷第2期,第16-17页。
    [3]黄强、色音:《萨满教图说》,第205-243页。
    [4]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第162页。
    [5]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426,427页。
    [6]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427页。
    [1]方式济:《龙沙纪略》,载《龙江三纪》,第212页。
    [2]摘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312页。
    [3]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3月,第29卷第2期,第17页。
    [4]参见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第38-39页。仪式符号大致可以划分为:语言形式的符号、物件形式的符号、行为形式的符号、声音形式的符号。
    [5]徐珂:《清稗类钞》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560页。
    [1]《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奏折,第3097页。
    [1]李凤琪等著:《青州旗城》,第136页。
    [1]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5]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宋)宇文懋昭,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满文老档[G].北京:中华书局,1990.
    [22](清)阿桂.满洲源流考[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23](清)蒋良骐.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清)阿桂,于敏中,等.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M].辽海丛书本.
    [25](清)嵇璜.钦定皇朝文献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清)允裪.钦定大清会典[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清)张廷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清)来保.钦定大清通礼[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清)允禄.皇朝礼器图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清)阿桂,等.钦定盛京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清)崑冈.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33](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34](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35]钦定宫中现行则例[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36]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M].辽海丛书[G].沈阳:辽沈书社,1985.
    [37](清)纪昀.钦定八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38](清)鄂尔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
    [39](清)希元,祥亨纂,马协弟主编.荆州驻防八旗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0](清)长善等纂,马协弟主编.驻粤八旗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1]马协弟主编.杭州绥远京口福州八旗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4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盛京刑部原档[G].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43]李林译.满文老档[G].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9.
    [44]李林译.清太宗实录稿本[G].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8.
    [45]王锺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G].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9.
    [46]李林译.汉译满文旧档[G].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9.
    [47]季永海,刘景宪译编.崇德三满文档案译编[G].沈阳:辽沈书社,1988.
    [48]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档案选编·皇庄[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
    [49](宋)洪皓.松漠纪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0](朝)李民寏.建州闻见录[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8.
    [51](朝)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9.
    [52][日]石井本.鞑靼漂流记[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1979.
    [53](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5](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6](清)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57](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8](清)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9](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0](清)方拱乾.绝域纪略[M].黑龙江述略(外六种)[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1](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M].龙江三纪[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2](清)杨宾.柳边纪略[M].龙江三纪[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3](清)方式济.龙沙纪略[M].龙江三纪[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4](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65](清)王士禛.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6](清)索宁安.满洲四礼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9)[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67](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M].辽海丛书[G].沈阳:辽沈书社,1985.
    [68](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9](清)长顺等.吉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0](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1](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
    [72](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吉林志略[M].长白丛书[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3]徐世昌等.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74]万福麟,张伯英.黑龙江志稿[M].黑水丛书本[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5]吉林地志鸡林旧闻录吉林乡土志[M].长白丛书[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6]魏毓兰,馨若氏编辑,李思乐,张玉春,王彩云校点.龙城旧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7]章乃炜.清宫述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78]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79]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80]李林.满族宗谱研究[M].沈阳:辽沈书社,1992.
    [81]傅波,张德玉.满族家谱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2]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83]圣清龙兴世代族谱[M].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33)[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4](清)鄂尔泰.满洲西林觉罗氏祭祀书[M].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4)[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5]富察奎编.辽阳富察氏族谱[M].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5)[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6]明海编.黑龙江库雅喇氏家谱(1925)[M].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46)[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7]黑龙江省宁安市关氏家族藏.吉林,宁古塔等处郭宸瓜尔佳氏旗族佛满洲祭祀学萨玛程序规则[G].现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88]辽宁省盖州市关姓家族.瓜尔佳氏宗谱书[G].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89]辽宁省岫岩县关姓家族藏.正白旗满洲关氏家谱[G].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90]吉林省吉林市关姓家族藏.瓜尔佳讷音关氏谱书[G].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91]吉林省吉林市佟姓家族藏.佟赵全书[G].现藏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
    [9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93]莫东寅.满族史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4]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5]赵展.尼山萨满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6]赵展.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97]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C].第1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98]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C].第2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99]王国兴整理.萨满神歌[M].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铁岭市卷编委会出版,1988.
    [100]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1989.
    [10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0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0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104]富育光.萨满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05]富育光,郭淑云.萨满文化论[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5.
    [106]石光伟,刘厚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07]刘厚生.清代宫廷萨满祭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08]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09]姜相顺,佟悦,王俊.辽滨塔满族家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
    [110]姜相顺.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111]庄吉发.萨满信仰的历史考察[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
    [112]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
    [113]刘桂腾.满族萨满乐器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14]纳喇二喜传写,永志坚编译.萨满神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115]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16]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117]宋和平.尼山萨满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18]满都尔图等编.民族文化习俗及萨满教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119]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0]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1]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2]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3]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0.
    [124]孟慧英.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25]孟惠英.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126]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7]郭淑云,王宏刚.活着的萨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28]郭淑云.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129]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30]郭淑云主编.萨满文化研究(第一辑)[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131]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32]黄强,色音.萨满教图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33]白庚胜,郎樱主编.萨满文化解读[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34]迪木拉提·奥玛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35][波]尼斡拉兹.西伯利亚各民族之萨满教[M].金启孮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油印本,1978.
    [136][土]阿·伊南.萨满教今昔[M].姚国民,曾宪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油印本,1979.
    [137][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38][日]大间知笃三等.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C].辻雄二,色音编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39][日]大山彦一.萨满教与满洲的家族制度[M].建国大学研究院刊行,1941.
    [140][日]泷泽俊亮.满洲的街村信仰[M].满洲事情案内所刊行,1940.
    [141][日]满洲事情案内所编.满洲的习俗[M].满洲事情案内所报告,1940.
    [142][日]永尾龙造.满洲支那的习俗[M].满铁社员会丛书第28辑,满铁社员会发行,1938.
    [143][日]赤松智诚,秋叶隆.满蒙的民族和宗教[M].大阪屋号书店,1941.
    [144][日]赤松智诚.满洲旗人的家祭[M].民族学研究第2卷第4号.
    [145][日]石桥丑雄.北平的萨满教[M].外务省文化事业部,1934.
    [146]Mirea Eliade,Shamanism—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147]V.Dioszegi and M.Hoppal,Shamanism in Siberia,Budapest,1978.
    [148]Anna-Leena Siikala,The Rite Technique of The Siberian Shaman,Helsinki,1987.
    [149]Michael Harner,The Way of The Shaman,San Francisco,1990.
    [150]Stephen Potter Udry,Muttering Mystics: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Manchu Shamanism in the Qing Dynasty,Washington,2000.
    [151]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2]《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宁省编辑委员会.满族社会历史调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153]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154]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55]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56]乌丙安等.满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57]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鄂温克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58]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59]达斡尔族社会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160]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61]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62]富育光.七彩神火[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63]满族三老人故事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164]张其卓.满族在岫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165]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166]孙进己,张璇如,蒋秀松,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67]姜相顺,佟悦.盛京皇宫[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168]金启孮.北京郊区的满族[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
    [169]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M].北京: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2.
    [170]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71]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72]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173]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74]万依,王树卿,刘潞.清代宫廷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175]汪宗猷.广州满族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176]汪宗猷.广东满族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177]李燕光.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
    [178]王宏刚,富育光.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179]黄任远.赫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180]东北民俗资料荟萃[M].长白丛书[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81]宁古塔满族谈往录[M].政协牡丹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内部本,1992.
    [182](韩)任桂淳.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3.
    [183]宋德宣.满族哲学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84]孙进己.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新石器时代[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185]金启孮.北京城区的满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186]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87]李凤琪等.青州旗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188]抚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抚顺满族民俗[C].扰顺市政协内部资料,1999.
    [189]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190]冯尔康.清人社会生活[M].沈阳出版社,2002.
    [191]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192]李德山.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93]九台市政协文教委编.九台文史资料(第六辑)[C].九台市政协内部资料,2004.
    [194]张晓琼,何晓芳主编.满族:辽宁新宾县腰站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95]爱新觉罗·瀛生.满语杂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96]爱新觉罗·瀛生.老北京与满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97]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98]清史译丛(第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9]鲍明.满族文化模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00]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修订版)[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01]戴逸.简明清史(全二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2]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03][俄]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M].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04][俄]P·马克.黑龙江旅行记[M].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05][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06][俄]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高丙中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207][苏]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滨海遥远的过去[M].莫润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8][苏]Е·И·杰列维扬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M].林树山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09]武剑西译.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10]恩格斯.反杜林论[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1]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12]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A].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1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4]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9.
    [215]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216]蔡家麒.论原始宗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217]宋兆麟.巫与巫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218]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19]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220]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21]马西沙,韩丙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22]张桥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223]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224]史宗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25]陈麟书,袁亚愚主编.宗教社会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26]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27]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8]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29][英]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M].陈观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30][英]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31][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M].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3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33][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34][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5][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6][英]詹·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237][美]M·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38][美]M·哈里斯.文化的起源[M].黄晴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39][美]C·恩伯.文化的变异[M].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40][瑞士]C.G.荣格.人及其象征[M].史济才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4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张云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4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张登泰,张恩富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243][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4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245]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4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47]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8]朱家(?).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J].故宫博物院刊,1960,(2).
    [249]刘建国.关于萨满教的几个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1981,(2).
    [250]郑天星.国外萨满教研究概况[J].世界宗教资料,1983,(3).
    [251][法]米·埃利亚德.国外大百科全书萨满教词条选:大英百科全书1974第15版萨满教[J].世界宗教资料,1983,(3).
    [252][美]伊丽莎白·植根.国外大百科全书萨满教词条选:美国百科全书1978版萨满教[J].世界宗教资料,1983,(3).
    [253][苏]斯·伊·凡因什捷因.国外大百科全书萨满教辞条选:苏联大百科全书1978第3版萨满教[J].世界宗教资料,1983,(3).
    [254][匈]V·迪欧塞吉.国外大百科全书萨满教辞条选:不列颠百科全书1980版萨满教[J].世界宗教资料,1983,(3).
    [255]李鹏增译.国外大百科全书萨满教辞条选:苏联大百科全书1957第2版萨满教[J].世界宗教资料,1983,(3).
    [256][苏]B·E·麦德维杰夫.阿穆尔河下游女真文化的一些发现[J].孙秀仁译. 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2).
    [257]傅朗云.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萨满教[J].黑龙江史志,1985,(3).
    [258]富育光,于又燕.满族萨满教女神神话初析[J].社会科学战线,1985,(4).
    [259]满都夫.论蒙古萨满教的性质与世界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5).
    [260]朱子方.辽代的萨满教[J].社会科学辑刊,1986,(6).
    [261]乌力斯·韦戎.达斡尔族的萨满教[J].黑龙江民族研究论文集,1987,(1).
    [262]傅英仁,王宏刚.满族萨满教演变初探[J].黑龙江民族研究论文集,1987,(1).
    [263]阿拉坦巴根.蒙古萨满教‘腾格里'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2).
    [264]富育光.萨满教天穹观念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3).
    [265]孟慧英.满族的萨满教[J].世界宗教研究,1987,(4).
    [266]孟慧英.论《尼山萨满》的历史性质[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5).
    [267]色音.试论蒙古族萨满教[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5).
    [268]富育光.满族萨满教星祭俗考[J].北方民族,1988,(1).
    [269]蔡志纯.试述满族,蒙古族中的萨满教变革[J].满族研究,1988,(2).
    [270]周昌元.清入关前满族的萨满教及其社会影响[J].松辽学刊,1988,(3).
    [271]富育光等.金代女真族的萨满教[J].黑河学刊,1988,(3).
    [272]程迅.蒙古萨满教与唐王征东[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4).
    [273]富育光,孟慧英.满族的萨满教变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4).
    [274]季永海,赵志忠.萨满教与满族民间文学[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1).
    [275]杜家骥.从清代的宫中祭祀和堂子祭祀看萨满教[J].满族研究,1990,(1).
    [276]富育光,卉卉.满族的萨满[J].黑河学刊,1990,(2).
    [277]王宏刚.关于萨满教问题的探讨[J].北方民族,1991,(1).
    [278]薛虹.满族萨满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J].北方民族,1992,(1).
    [279]陶立墦.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J].西北民族研究,1992,(1).
    [280]色音.东亚萨满巫俗之平行比较[J].西北民族研究,1992,(1).
    [281]色音.萨满的法服与法器[J].北方民族,1992,(1).
    [282]色音.萨满教的观念体系及其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4).
    [283]郭淑云.满洲祭神祭天典礼[J].社会科学战线,1992,(5).
    [284]刘厚生.满族的萨满教是典型的民族宗教[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1).
    [285]阎崇.清代宫廷与萨满文化[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2).
    [286]张晓光.关于萨满教研究的几点探讨[J].北方民族,1993,(2).
    [287]刘厚生.东北亚——萨满教的摇篮[J].满语研究,1994,(1).
    [288]张树卿.满族入关前后的萨满教[J].满族研究,1994,(1).
    [289]关英.漫话满族祭天享鹊习俗[J].北方文物,1994,(1).
    [290]赵维和.满族萨满祭祀词随意性问题浅析[J].北方民族,1994,(2).
    [291]季永海.《尼山萨满》的版本及其价值[J].民族文学研究,1994,(2).
    [292]色音.萨满教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1994,(3).
    [293]宋和平.满族野祭神本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1994,(3).
    [294]姜相顺.幽冥的清宫萨满祭祀神灵[J].民族研究,1994,(4).
    [295]宋抵.萨满跳神治病机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4).
    [296]庞玉田.《尼山萨满》嬗变趋势漫议[J].龙江社会科学,1994,(5).
    [297]刘厚生.关于萨满教的界定,起源与传播[J].世界宗教研究,1995,(1).
    [298]宋德胤.满族萨满教的特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1).
    [299]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内容浅析[J].满族研究,1995,(2).
    [300]宋和平.萨满神歌满文浅析[J].满语研究,1995,(2).
    [301]齐经轩.从萨满教世界观看萨满的社会角色及其昏迷术[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2).
    [302]白洪希.清宫堂子祭探赜[J].满族研究,1995,(3).
    [303]孟惠英.满族萨满神歌的结构[J].民族文学研究,1996,(2).
    [304][匈]米哈伊·霍珀尔著.萨满教的起源与西伯利亚的岩画[J].户晓辉译.西域研究,1996,(2).
    [305]白洪希.清宫堂子祭祀研究[J].民族研究,1996,(4).
    [306]姚凤,林树山.俄罗斯对黑龙江下游通古斯满语民族萨满教的研究[J].北方民族,1996,(4).
    [307]王培新.靺鞨——女真系铜带饰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1997,(1).
    [308]刘厚生.满族萨满教神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J].民族研究,1997,(6).
    [309]宋和平.《尼山萨满》与满族灵魂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
    [310]赛音塔娜.试论满族始祖女神[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1).
    [311]庄吉发.《尼山萨满》与满族民间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1998,(1).
    [312]汪丽珍.满族萨满文化中的萨满与鹰[J].民族文学研究,1998,(1).
    [313]宋和平.满族萨满跳神的表演艺术[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2).
    [314]宋和平.《尼山萨满》传说中人物论析[J].民族文学研究,1998,(2).
    [315]杨久盛.满族萨满神歌考略[J].乐府新声,1998,(2).
    [316]冯恩学.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J].北方文物,1998,(2).
    [317]孟惠英.萨满教的石崇拜[J].民族艺术,1998,(2).
    [318]乔天碧.《尼山萨满传》中的满族信仰民俗[J].满族研究,1998,(3).
    [319]宋和平.《尼山萨满》语言艺术论析[J].民族文学研究,1999,(1).
    [320]孟惠英.萨满教的二元神论[J].满族研究,1999,(2).
    [321]李秀莲.女真萨满教源流探微[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2).
    [322]色音.论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教哲学的滥觞——关于一种民间思想的哲学人类学探讨[J].宗教学研究,1999,(3).
    [323]色音.阿尔泰语系民族萨满教神话探微[J].民族文学研究,1999,(3).
    [324]孟惠英.萨满教的灵魂观念[J].青海社会科学,1999,(4).
    [325]色音.论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历史变容[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4).
    [326]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氏族生活[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1).
    [327]色音.论萨满教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宫廷祭祀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328]刘明新.满族祭祖与萨满教的关系研究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329]色音.试析萨满癫狂术的心理生理机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3).
    [330]王华.“萨满调”的艺术结构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3).
    [331]何溥滢.满族三种萨满辨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4).
    [332]孟惠英.萨满教的认识论基础[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
    [333]赵展.论清代满族四种社会群体的形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1).
    [334]郭孟秀.吉林满族萨满祭祀考察调研报告[J].满语研究,2001,(2).
    [335]郭淑云.萨满教灵魂观及其哲学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2001,(3).
    [336]刘明新.满族的民间祭祀管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4).
    [337]裴立扬.萨满教是北方民族古神话的重要载体[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4).
    [338][日]寿田正本.阿穆尔河下游阿伊努血统的乌尔齐人的萨满皮腰带[J].焦芳梅,于学斌译.北方文物,2001,(4).
    [339]吉日嘎拉.萨满教的观念世界及其演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5).
    [340]郭淑云.满族面具的功能与特征[J].民族研究,2001,(6).
    [341]孟惠英.考古与萨满教[J].北方文物,2002,(1).
    [342]杨海鹏译.《早期中世纪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民族》一书的英文提要[J].北方文物,2001,(2).
    [343]色音.萨满教神秘数字的符号人类学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1).
    [344]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占卜习俗[J].西域研究,2001,(2).
    [345]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人生仪礼[J].青海民族研究,2001,(2).
    [346]色音.论复合形态的萨满教[J].世界宗教研究,2001,(3).
    [347]郭淑云.萨满教宇宙观及其哲学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348]傅连仲.坤宁宫祭神祭天[J].紫禁城,2002,(2).
    [349]王平鲁.萨满教与满族早期医学的发展[J].满族研究,2002,(3).
    [350]赵展,赵尔劲.满族祭祖与萨满教形似而质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351]赵志忠.中国是世界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J].满族研究,2002,(4).
    [352]李国俊.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化研究[J].满族研究,2002,(4).
    [353]色音.萨满家与北方少数民族帝王——兼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宗教[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1).
    [354][美]迈克尔·哈纳.意识变异形态与萨满教[J].郭淑云译.蒙古学信息,2003,(1).
    [355]郭淑云.萨满教星辰崇拜与北方天文学的萌芽[J].世界宗教研究,2003,(1).
    [356]郭淑云.萨满“昏迷术”的社会成因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3,(4).
    [357]郭淑云.萨满面具类型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
    [358]张杰.清代满族萨满教祭祀神杆新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3,(5).
    [359]郭淑云.萨满教动植物崇拜与生物认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1).
    [360]阎秋红.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J].满族研究,2004,(2).
    [361]唐戈.三家子满族萨满教:记忆和遗留[J].满语研究,2004,(2).
    [362]吴来山.论满族萨满文化中柳崇拜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63]荆文礼.萨满文化与满族传统说部[J].民间文化论坛,2004,(5).
    [364]吴雪娟.满族祭祀神歌读本调查与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365]潜明兹.从萨满教神话窥其生命观[J].民间文化论坛,2004,(5).
    [366]郭淑云.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6).
    [367]逄增玉.伪满洲国时期东北萨满教状况述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5,(1).
    [368]蔡华明.试论萨满教对满族民歌之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369]关溪莹.从女神崇拜到观音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6(1).
    [370]麻健敏.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
    [371]于学斌.关于满族家祭和家萨满问题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
    [372]关杰.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373]戴士权,周晓峰.试析萨满文化中的满族歌舞[J].长春大学学报,2007(7).
    [374]王威.黑龙江流域萨满神话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375]王忠.论满族萨满神话传说[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
    [376]吕萍.吉林九台满族石姓萨满文化传承调查[J].满族研究,2008(2).
    [377]吴凤玲.辽东满族的仪式与象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378]高荷红.石姓萨满神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379]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王成名.陈汉军旗萨满祭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