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事关13亿中国人的健康、生命与福祗。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基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性和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对于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公平配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笔者选择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中心线索是如何围绕健康公平来构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健康权得到公平的实现。本文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为立足点,在借鉴卫生经济学等学科丰富研究成果和国际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试图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法律制度。
     本文分为三个大的部分,首先是概论篇(第一章),即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其法律制度进行概述性探讨,这是全文的研究基础和前置性条件。其次是基础篇(第二、三章),即对健康公平进行阐述、对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制度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康公平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现代理念,通过“有管理的市场化”之制度路径选择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该篇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缺陷分析和具体制度建构的基本理论依据。最后是制度篇(第四到第六章),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具体制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包括基于筹资公平而对卫生服务筹资法律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基于提供公平而对卫生服务递送体系高端集中的法律克服、基于利用公平而对供方医疗行为的法律控制。根据上述逻辑,本文的写作分为六章。
     第一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其法律制度概说。本章是全文研究的基础与前置性条件,主要借助语义学等方法对“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准确界定,并探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界定。第一,研究了“资源”的概念,肯定了大资源观的现代理念,分析了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性、动态与静态、有形与无形等特点,并借助对“医疗卫生”的概念界定,创新性的提出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概念,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投入到医疗卫生机构用于生产或投入给卫生服务需要者用于购买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由此将卫生服务的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生产与购买结合,将医疗卫生资源界定为“卫生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筹资的结合,而非单纯的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第二,分析了资源配置的经济与法律含义,提出资源配置是“不同社会主体依据法律制度将特定范围内的某种资源在不同社会主体间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并进而提出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法律含义,即“政府、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消费者等社会主体将特定范围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在该特定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消费者等社会主体之间进行分配而产生的政府、医疗机构、公民之间的及其内部的一种以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第三,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对作为内生变量的法律制度的依赖性,认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本质昭示了法律制度的不可或缺性,同时法律制度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活动过程中具有工具性价值,并提出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概念,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调整对象的特点,同时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关系的特质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即由卫生服务筹资法律制度、卫生服务递送体系法律制度、卫生服务利用法律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健康公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现代理念。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现代理念的健康公平。首先从健康公平的内涵、特性、法律本质等方面来解读健康公平,认为应从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两方面来界定健康公平,即基本医疗保障项目强调结果公平、各类补充医疗保障项目强调机会公平,并指出:健康公平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继承性的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健康公平的法律本质体现为对公民健康权的公平保障,体现为经济法视域中的实质公平。其次,分析了健康公平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三个方面来满足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要求,从而成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同时分析了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语境下,健康公平体现为患方健康权保障与医方经济补偿权的平衡、弱势群体医疗优先权与全民基本健康权的平衡;并且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诠释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并提出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就是不公平。再次,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健康不公平的原因在于卫生服务筹资的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的不公平、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并对健康公平实现过程的构成予以分析,认为健康公平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由卫生服务筹资公平、卫生服务提供公平与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等过程构成的连续性过程,进而提出了从健康公平视角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理应包括对筹资公平、提供公平、利用公平三个方面予以保障的法律制度构成,并为第四、五、六章中的卫生服务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利用三环节的具体法律制度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政府与市场: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制度路径选择。本章论证了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制度路径选择中,应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首先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悖论,即实践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责同存、理论上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交锋,进而提出了“有管理的市场化”之制度路径选择,并对该制度路径选择从公平维度与效率维度、从卫生服务及其市场特殊性进行了理论上的解读,且在国内以宿迁医改为例、在国际上以国际医疗体制改革为例对“有管理的市场化”之制度路径选择进行了实践经验的证成。其次对有管理的市场化之制度路径选择中的政府责任进行了分析,具体明确界分了政府的筹资责任、购买责任、规划责任与监管责任,并提出了政府责任行使的基本法律原则,即个人自由原则、适度竞争原则、适度共付原则、民众参与原则。
     第四章——筹资公平:卫生服务筹资法律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本章以筹资公平为立足点,借助国际筹资制度的对比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对我国卫生服务筹资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创新性制度重构。本章首先解读了卫生服务筹资的内涵与功能,阐释了卫生服务筹资公平,认为卫生服务筹资理应体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结合。接着,对世界各国的卫生服务筹资模式从制度公平性、效率性与适应性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各种筹资制度模式选择均各有利弊。并对以税收为主体、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私人健康保险为主体的三种卫生服务筹资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再接着,对国内卫生服务筹资法律制度从城镇、农村分别进行了实证性反思,指出了其制度安排中的缺陷。最后对城镇、农村卫生服务筹资的主要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意见,并提出了卫生服务筹资城乡统筹的制度性设计。
     第五章——提供公平:卫生服务递送体系高端集中的法律克服。本章以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主要结构性失衡,即卫生服务递送体系高端集中为主线,来反思与重构卫生服务递送体系法律制度。首先对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高端集中进行了分析,认为卫生服务提供公平乃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应然状态,而高端集中是目前递送体系的实然状态,其明显影响了卫生服务的提供公平。接着,对高度集中的制度性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缺乏合理的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制度、缺乏有效的守门人制度、缺乏有效的结构调控制度乃递送体系法律制度的根本缺陷。要克服卫生服务递送体系高端集中的困境,政府只能采取公权介入调控方法和私权介入调控方法的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接着,对政府公权介入的调控制度安排,即区域卫生规划法律制度进行了反思与重构,指出现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存在缺乏应有法律地位、法律规定模糊、缺乏程序性规定以及缺乏具体的实施、监督、评价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缺陷,并针对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监督环节、评价环节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制度重构意见。再接着,对政府私权介入调控方法的载体,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反思与重构:指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提供公平的关键;指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社区服务补偿制度、人力资源建设制度、双向转诊制度方面的困境;指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缺乏有效成本补偿机制、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的制度偏移、缺乏纵向合作的有效机制等制度困境。最后,提出了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法律制度的重构意见,即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制度、重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补偿制度、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重构双向转诊制度。
     第六章——利用公平:供方医疗行为的法律控制。本章以医疗道德风险为主线,提出了控制供方医疗行为的法律制度建构。本章首先分析了医疗道德风险高发生的原因,指出了其对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影响,并提出了供方控制是医疗道德风险控制的必然选择。接着,对供方医疗行为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医生处方权独立行使的保障制度、建立医生处方权规范行使的程序控制制度,来对医生处方权的进行法律控制;并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行为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不对称克服制度、建立第三方购买制度和建立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约束制度。
The medical structure reform in china matters the health, lives and happiness for 1.3 billion Chinese. The success of Chinese medical structure reform is determined by whether it is fair to allocate medial resources. It is a very tough iss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how to 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fairly for its importance and specialty. The author develops this issue centered by how to construct legal institutions on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to ensure the fair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right for health. This thesis sets its foot on the current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tries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the medical legal institutions suitable for Chinese things.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large parts. Firs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its legal system as a base for research and pre-conditions. Second is the foundation (chapter II and III), which explains health fairness,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on fair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proposes that health fairness is the modern concept for legal institutions on med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regulated marketization" is the structural selection to allocate medial resources fairly. This part i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analyze the deficiency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system and to construct specific institution. Last part is the institutions (chapter IV to VI), which is the second thought and re-construction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second thought and reconstruction on funds collection legal institutions for medical service based on fairness, legal restraint on providing medical services to the higher bottom based on fair medical supply, and the legal control on the medical acts of the suppliers based on fairness on application. Following the above logic,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6 chapters.。
     Chapter I is the introduction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its legal institutions. This chapter is the preconditions and base for the whole thesis, which defines medical resources and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with the help of semantics, jurisprudence and economics, and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institutions. First, the concept of "resource" is discussed with an affirmative thought on modern concept of resources concept. Here i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 of resources such as rarity, usefulness,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medical resources" with the help of medical treatment definition which is the collection for all elements and factors supplied to the medical agencies for providing medical services or to the medical service demanders to fulfill people's health demand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Second,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s allocation, which refers to that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hip comes from different social bodies allocating some resources within certain fields among different social ent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law", and proposes legal implications on resources allocation which refers to "a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hip coming from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mong different social bodies such as government, medical agencies, and citizens". Thir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pendence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on legal institutions, believ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mplies the necessity fo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legal institutions have tool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the definition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institution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n its regulating objects, and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system which is a unity of medical service funds collection institutions, medical service delivery institutions, and medical service using institutions.
     Chapter II is the modern concept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institution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health fairness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 is defined from result fairness and opportunity fairness to define health fairness, pointing that health fairness is a unity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ity,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paratives and absoluteness. The legal nature on health fairness is revealed by fair protection on citizens' health rights and the empirical fairness in economic law perspectiv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its specialty and legal nature. Second, the reasonable requirement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fulfilled from three principles: quality, discrepancy, and compensation, which become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legal institutions.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context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health fairness is represented by the balance between patients' health protection and medical economic compensation,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medical priority for the weak and the health for all the citizens, and also explains the unity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from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bearing the following idea in mind: waste in medical resources is unfair by empirical analysis. Fourth, the author finds empirically that the reason for unfair health right lies in the unfairness in medical funds collection, medical service delivery and med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fair realizing process for health fairness, proposing that process on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fairness is a continuing one. The author points out further that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include institutions to secure fairness on funds collection, supplying and utilizing, which provides logical basis for the specific legal institutions discussion in Chapter IV, V, VI.
     Chapter III is the institutional selection for medical resources fair allocation, which focuses on government and market. This discusses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follow the way of regulated market form two perspectives.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fall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that is,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in practic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government-orientation and market-orientation, 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institutional selection of "regulated market".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selection theoretically from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perspective and the specialty on medical service and market. This is proved empirically by medical reform in Suqian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form instance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stitutional selection on regulated market, clearly defines government obligations in funds collection, purchasing,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supervision with the basic legal principles for government obligation.
     Chapter IV is a second thought and reconstruction on medical service funds collection legal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fairness on funds collection. This chapter sets its foot on the fairness on funds collection, rethinks and re-constructs the legal institutions on this aspect unde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s and functions on funds collection on medical resources, fairness for medical services funds collection, and believes that the medical service funds collection should reveal the fairness from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rspectives.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ode on funds collection from fairness, efficiency and adaptability, fin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each mode. The author also considers empir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n domestic medial service funds collection, pointing out its deficiency.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improving advices for the major legal institutions on urban and suburban medical resources funds collection, and proposed a new institution design.
     Chapter V is the legal restriction on medical services delivery system highly concentrated at the upper side, which focuses on supplying fairness. This chapter sets its foot on the fairness on medical services supply, carries out its dissertation centered on the constructive balance in medical services delivery system to rethink and reconstruct the legal institutions on medical services delivery. It first analyzes the upper side concentration on medical service delivering, which evidently affects the supplying fairness for medical service. Then it discusses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s on highly centralized arrangement, pointing out that the key deficiency lies in the lack of reasonable medical agencies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doorkeeper arrangement,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institution. To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 the government may select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combine the government control and market together. The author then rethinks and reconstructs the regulatory arrangement with public power involvement, district medical programming institu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current district medical programming institutions, such as no legal position, vague legal stipulation, no procedural stipulation and other deficiencies in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he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advice 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n every step of. I 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difficulty faced with the legal institutions on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and village medical service. The key to realize supply fairness is to improve medical services in the very local level.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y in urban district medical services in institutions on compensation personnel building, and double diagnosis transfer, pointing that the institutional difficulty for suburban medic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his advice to reconstruct Chinese local medical services legal system, building village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institution, reconstructing local medical service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building full-section doctors institu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double diagnosis transfer institution.
     Chapter VI is the legal control on acts from medical suppliers, which focuses on the utilization fairness. This chapter sets its foot on the med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fairness, centered on medical moral risks, pointing out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n medical acts from suppliers. It firs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high occurrence rate on medical moral risks, pointing 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supply of medical services, and pointing out control from the supplying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I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way to control medical acts from the supplying,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safeguard for the doctors' free prescription with certain procedural institutions to control the abuse of doctor's prescription right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such arrangement to overcome the abnormal medical acts from medical agencies as overcoming information dissymmetry, establishing third party purchasing institution and institutions on controlling free use of large medical equipment..
引文
1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6》,http://devedata.worldbank.org/wdi2006,2005年5月20日.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Improving Performance,2000,p.152.
    3 在众多宏观的论述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医疗卫生体制”这个语词。事实上,“卫生体制”与“医疗体制”是有区别的。前者外延宽,后者外延窄。当然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限于论述的方便,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医疗体制,在未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暂且不涉及更大的卫生体制问题。
    4 葛延风等:“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概要与重点)”,《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第10页。
    5 巴德年:“当今医学科技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2期,第1-4页。
    6 饶克勤:“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经验借鉴”,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7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8 郑长德:“卫生经济学的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8期,第235页。
    9 Folland,S.Grossman A.C.,&Stano M,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7,p.110.
    10 胡苏云:“健康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64页。
    11 胡苏云:“健康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64页。
    12 刘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配置卫生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4期,第46页。
    13 杜丽群:“人口健康、医疗体制与卫生经济的发展”,《当代财经》,2006年第4期,第21页。
    14 同上注,第21页.
    15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9页.
    16 为“有管理的竞争”的又一称谓。
    17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18 薛迪、陈洁:“管理型医疗保健与医学技术评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年第6期,第325页。
    19 陈银娥主编:《社会福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0 代表性理论有:现代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主张限制国家权力、缩小国家机构;弗赖堡学派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主张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的旗手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认为“福利国家”破坏了经济效率;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主张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同时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21 陈银娥主编:《社会福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22 同上注,第67页。
    24 在使用中,医疗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卫生资源这三个概念经常发生混用,未做比较精细的区分。其实它们之间区别是明显的。为行文方便,本论文将在相关章节对这几个概念予以比较分析,此处不予赘述。
    25 比如,北师大的顾欣教授在其专著《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李玲教授在其论文《中国应采用政府主导的医疗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朱玲教授在其论文《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制度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葛延风研究员在其专著《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中就多次使用卫生资源或医疗卫生资源、医疗资源这几个概念。
    26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27 韦正球:“大资源观初探”,《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第63页。
    28 Kuznet,Simmon,Modern Economic Growth.Structure,and Speed,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p.10.
    29 杨秀苔:《资源经济学: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30 有些学者又称其为大资源观,并认为形成大资源观经历了自然资源传统观念、从自然资源引申释义到社会经济资源、再到知识资源的扩展分类、最后到大资源概念的形成四个阶段。参见李维华、韩红梅:“资源观的演化及全面资源论下的资源定义”,《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第20页.
    31 Leibenstein,"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6,(June1966),PP.392-425.
    32 沈满洪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3 刘再兴:“中国资源配置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发研究》,1994年第1期,第3页。
    34 杨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第214页。
    35 J.S.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a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P.32.
    36 Anthony Giddens,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Berkel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70.
    37 杨刚:“农村养老资源的制度性建构——沿海两地三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0月,第17页。
    38 同上注,第17页。
    39 包容论认为,经济资源外延大于社会资源,且社会资源内含于经济资源之中;交叉论认为,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有交集,但不能完全重合;平行论认为,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彼此分离,毫无重合部分。
    40 沈满洪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1 事实上,需要和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仅指消费的欲望,不管有无支付能力;而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欲望。
    42 黄晓光等主编:《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43 刘成武等:《资源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3页。
    44 陆家骝、林晓洁:“新经济资源观与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资源策略”,《学海》,2000年第2期,第55页。
    45 同上注,第55页。
    46 姚子辉:“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运动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学术界》,1996年第2期,第7页。
    47 李晓西:“试论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2期,第1页。
    48 叶浩森:“我国卫生资源宏观调控研究概述”,《医学与社会》,2004年第2期,第15页。
    49 王龙兴:《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61页。
    50 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2期,第33页。
    51 达庆东:“试论卫生与法律的关系”,《医学与哲学》,2001年第4期,第14页。
    52 吴崇其主编:《卫生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53 邱仁宗:“公共卫生伦理学刍议”,《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年第1期,第4-5页。
    54 Beauchamp DE.Steinbock(eds),New Ethics for the Public Heal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1.
    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第1481页。
    56 为了便于体现与卫生资源的种与属的关系,体现与公共卫生资源的区别,笔者认为用“医疗卫生资源”较“医疗资源”显得更为科学、规范。
    57 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58 指直接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后勤辅助人员与管理人员。
    59 指医疗卫生服务必备的物资条件,包括卫生床位、设备与建筑。
    60 指投入到医疗卫生机构或投入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
    61[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er编:《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62 医疗机构是与公共卫生机构相对应的谓称,二者共同构成卫生机构。
    63[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编:《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64 Anthony Giddens,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1,.P.170.
    6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6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
    6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68 杨辉:“构建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框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年第2期,第1页。
    69 和晋予、许树强:“我国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理论初探”,《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12期,第6页。
    70 饶克勤、刘新明:“卫生总费用与支付制度的国际趋势”,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71 卫生总费用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维护和改善健康而筹集与消耗的全部资源,狭义则指直接与卫生服务和卫生服务相关的其他服务活动有关的筹集或消耗的资源总和.此处指狭义的卫生总费用。
    72 黄晓光等:《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73 同上注,第196页。
    74 同上注,第196页。
    75 事实上,相关的统计资料也表明医疗卫生财力资源在数值上近似于卫生总费用。
    76[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编:《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77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78 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79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58页。
    80[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0页。
    81 张跃庆、张念宏主编:《市场经济大辞海》,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82 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83 沈满洪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84 周连久:“层次分析法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新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27页。
    85 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第35页.
    86 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87 同上注,第53页。
    88 同上注,第54页。
    89 同上注,第53页。
    90 周晓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91 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92 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93 夏业良:“贫者有其权”,《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14日,第4版。
    94[美]罗纳德·科斯等:《财产权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95 党国英、梁积江:“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及其替代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11-16页。
    96 周晓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97 石光:“英美两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1期,第51页。
    98[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页。
    99 李卫平:“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5期,第1-4页。
    100 指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一,不能分离,且不能运输。
    101[美]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王健、孟庆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102 黄晓光等:《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03 景天魁:“围绕农民健康问题: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第56页。
    104 同上注,第56页。
    105[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6页。
    106 赵凌云:“中国法治化与市场化的历史关联与现实互动”,《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第62-71页。
    107[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的观察》,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108 蔡宝刚:“法律与经济发展:解读经济学家眼中的法律作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72页。
    109[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110 蔡宝刚:“法律资源与经济发展——诺思与马克思的法律作用观比较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95页。
    111[美]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8页。
    112 周晓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13 同上注,第11页。
    11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页。
    115 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116 刘冰、栾景和:“法律价值的二重性”,《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第101页。
    117[美]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9页。
    118 刘冰、栾景和:“法律价值的二重性”,《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第103页。
    119 刘冰、栾景和:“法律价值的二重性”,《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第103页。
    120[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页。
    121 同上注,第5页。
    12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页。
    123 刘冰、栾景和:“法律价值的二重性”,《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第103页。
    124[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页。
    125[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126[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546页。
    127 同上注,第545-546页。
    128 实际上,公民都是卫生服务的消费者,只不过有潜在消费者和现实消费者之分,这里指现实的卫生服务消费者。 另,本人主张医患关系只能有条件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此提到卫生服务消费者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非笔者观点的摇摆不定。
    129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30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131 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第35页。
    132 Robert Crawford,A cultural account of "health":control release,and the social body,Issu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 care,Tavistock Publication,p.102.
    133 孟庆跃、严非:《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34 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135 王延中:“转型时期的卫生问题与健康公平”,《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第60页。
    136 杨中伟:“人类健康概念解读”,《体育学刊》,2004年第1期,第133页。
    137 同上注,第133页。
    13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ew Horizons in Health,Geneva,1995.
    139 张人骏:《健康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140 即具有增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身体健康、社会健康、情绪健康、精神与哲理健康。参见杨中伟:“人类健康概念解读”,《体育学刊》,2004年第1期,第133页。
    141 即健康是人类对其生活中产生的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刺激因素的系列的连续的适应;健康是以连续的多维形式的适应;健康代表机体适应的总体水平和外在表现。参见张人骏:《健康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142 即良好习惯多,不良好习惯少的心态谓之健康;而良好习惯少,不良习惯多的心态谓之不健康。
    143 张铁民:“论健康”,《中国健康教育》,1992年第8期,第3-5页。
    144 赵东耀:“论健康需求的无限性与医学责任的有限性”,《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5期,第23-25页。
    1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84页。
    146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nary of American English,3th College Edition,New York,1988,P487.
    147 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第8页。
    148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49 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15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258页。
    151[英]赫尔伯特·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157页。
    15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153 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15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55 同上注,第5页。
    156[英]米尔恩:《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157 刘仲翔:“健康责任与健康公平”,《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12页。
    158 陈家应等:“卫生保健与健康公平性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0年第4期,第154页。
    159 侯剑平:“中国居民区域健康公平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第26页。
    160 WHO和SIDA在1996年发布的1份倡议书《健康与卫生服务公平》中将健康公平界定为“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而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和收入差异。”参见:WHO,Equl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WHO/SIDA initiative,Geneva,1996。
    161 巴德年:“当今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2期,第1-4页。
    162 孟庆跃、严非:《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研究评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63 健康资源等同于卫生资源,同样包括公共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
    164 郭彩琴、曹健:“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性原则”,《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第23页。
    165 郭永松:“关于卫生保健公平性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原则”,《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3期,第135页。
    166 人本主义精神就是主体精神,即把人视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把人视为价值的中心和价值的创造者,人的尊严高于一切。参见严友春:《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167 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68 同上注,第3页。
    169 郭彩琴、曹健:“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性原则”,《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第24页。
    17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171 郭小燕:“公平健康权与基本医疗保险”,《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99页。
    172[澳]罗斯·霍恩:《现代医学批判——21世纪的健康与生存》,姜学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页。
    173 比如智利在1925年就把健康规定为一种宪法权利。该国是被公认的最早将健康入宪的国家。
    174 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45页。
    175 同上注,第147页。
    176 尊重体现为一种不采取行动的消极义务,要求政府不直接或不间接干预公民所享有的健康权。
    177 保护体现为国家负有防止第三方消极或积极侵犯公民的健康权的义务。
    178 戴剑波:“公民医疗权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65页。
    179 医疗照顾权利是指公民在受到疾病侵袭或者在其他需要时享有受到医疗照顾的权利,包括得到合理检查与检验的权利、接受科学诊断与治疗的权利、享有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的权利。
    180 紧急救治权利意指公民在患有危重疾病时有受到紧急抢救与治疗的权利。
    181 医疗知情同意权既包括公民对疾病状况及诊断、治疗、预后等有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利,也包括公民享有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有关检查、检验、治疗、护理的权利。
    182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183 公丕祥:“论当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基础”,《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第23页。
    184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185 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54页。
    186 巴德年:“当今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2期,第1-4页。
    187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88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189 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5-6页。
    190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191[美]彼得·斯坦等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192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增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193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194 同上注,第74页。
    19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196 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第2页。
    19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198 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第2页。
    199 健康公平同样是包括公共卫生资源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是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200 应飞虎:“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24页。
    201[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02 同上注,第11页。
    203 主要表现为在卫生服务中采取索贿、受贿等制度外方式谋得经济补偿或打折提供卫生服务等方式实现节流性经济补偿。
    204 医方的经济补偿权即为医方在为患方提供了合格的卫生服务后,理应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其可分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补偿权与医护人员的经济补偿权。
    205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0月,第155页。
    206 同上注,第167页。
    207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208 同上注,第108页。
    209 即“第一,效用与价格很少是一致的;有用的水比‘无用的'金刚钻便宜。第二,同样的产品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效用(使用价值),但却只有一种价格(交换价值)。”参见: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李兆荣、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页。
    210 在此处也可称为健康脆弱人群,包括老人、下岗或失业者、流动人口、贫困者、残疾人等社会主体。参见孟庆跃、严非:《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6页。
    211[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12 Huge Gravelle,John Wildman,Matthew Sutton,"Income,income inequality and health:what can we learn from aggregate data?",Social Science &Medicine,vol.54(2002),p.5.
    213 弱势群体的医疗优先权即为,相对于强势群体所享有的卫生服务,而进行卫生服务的倾斜性提供,包括卫生服务购买的筹资由政府补助或直接由政府买单,或由政府的医疗卫生机构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为其提供卫生服务。
    214 基本健康权即为公民获取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与医疗技术发展现状相适应的卫生服务,并能够使人人享有基本保健的权利。除了基本健康权外,健康权还包括非基本健康权,即获取高端卫生服务,享有奢侈性的卫生保健的权利。
    215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1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217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218 同上注,第121页。
    219 即为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兑现程度。其在健康公平中体现为,社会成员间实际获得基本卫生保健的状况。
    220 是指现代社会“应当”具有的应然性机会平等,是基于人的基本权利由法律所确认的一种机会平等。其在健康公平中表现为,法律所确认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22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
    222 岳彩申、袁林:“以人为本: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权利依据”,《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1页。
    223 Paul Hupao.Katherine Herden,Health Policy and Inequ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2002,p.121.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Powerty and Health:Health Econimics Technical Briefing Note,Geneva,1997.
    224 王林波:“分配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北方论从》,2006年第2期,第133页。
    225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年版,第12页。
    226 张鹭鹭等:“论医院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与效率”,《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第5期,第278页。
    227 即经济效率上升,社会公平程度提高;经济效率上升,社会公平程度停滞甚至弱化;经济效率下降,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下降,社会公平下降。
    228 据1993年以来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医疗设施、设备有所改善,但城乡居民的就诊率明显下降,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分别从1993年的19.9%和16.0%下降到2003年的11.8%和13.9%;城乡年住院率也从1993年的5.0%和3.1%变为2003年的4.2%和3.4%;医生人均诊断人数和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总体上看,也呈下降趋势。资料来源:卫生部:《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229 王延中:“转型时期的卫生问题与健康公平”,《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第57页。
    230 许培栓、刘富有:“对公平与效率的本质及其关系的澄清性思考”,《社科纵横》,2007年第1期,第73页。
    231 章辉美:“公平、公正、效率辨析”,《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2期,第66页。
    23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233 效率有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之分。为论述的方便,本文此处仅指宏观效率。
    234 主要指经济秩序、经济规则及其实施是公平的,要素投入与社会主体的收入相对应。
    235 即通常所认同的效率概念,也就是产出与投入比的较快提高。
    236 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权利,如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及基本社会保障等各种发展机会的公平。
    237 即社会经济资源,包括物质、非物质的资源投入与相应社会效益产出的比率,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改善、机制创新、福利提高及社会和谐等方面。
    238 章辉美:“公平、公正、效率辨析”,《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2期,第66页。
    239 缘于卫生服务的不可移动性,一般卫生服务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与消费过程具有时空同一性。同时,按本论文所述,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理应包括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即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卫生服务的生产过程。因此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也就包括卫生服务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与消费过程。
    240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241 是指给定医疗卫生机构一定数量的人力、物资与设备,是否达到最大的产出。其实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微观效率,是经济效率的主体成分。
    242 是指设定了投入要素各种可能的组合,而选择生产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小的成本要素。
    243 是指涉及一个系统的整体是否以最小成本生产服务的问题。
    244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245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页。
    246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4页。
    247 至于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公平即为在卫生服务市场倡导按照市场竞争规律、按照市场规则实行优胜劣汰,体现的是竞争的公平、机会的公平。无疑,在经济领域,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248 谭克俭、丁瑞萍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249 戴文礼:“合乎效率需要就是公平”,《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第255页。
    250 孙燕铭:“当前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政府责任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第64页。
    251 吴明等:“对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思考——威海市区域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第7期,第48页。
    252 同上注,第48页。
    253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Genava,June,p.14.Starfiled BH,.Primary care:balancing health needs,services and techn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02..
    254 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对居民健康保护的责任与权利缺乏透明性,不同卫生服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有限。
    255 指卫生服务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卫生服务提供者诱导或卫生服务消费者非理性消费所引致的过度医疗消费。
    256 指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服务提供者对居民健康需求反应性不佳。
    257 一般指享有公费医疗或高福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的社会主体,主要有国家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职员及部分国有企业职工。
    258 Whitehead M.,"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1992,vol.22,pp.429-445.
    259 资料来源:孟庆跃、严非:《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60 资料来源:王小万等:“关注健康公平,保障健康权益”,《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6期,第4页。
    261 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6日,第2版。
    262 李日邦:“2003年专家评定中国人群健康指数”,中新网,www.chinagateway.com.cn/Chinese/zhuanti/7536.him.,2003年10月24日。
    263 一等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及东北三省,其健康指数在40.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都在70岁以上;二等区包括河南、山西、海南、内蒙古、陕西、安徽、湖北、福建省,健康指数在35.0—40.0之间,人均预期寿命为66—70岁;三等区包括广西、宁夏和甘肃,健康指数在30.0—35.0之间,人均预期寿命为67—69岁;四等区包括湖南、江西、新疆、重庆和四川,其健康指数为25.0—30.0之间,人均预期寿命为63—67岁;五等区包括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其健康指数在25.0以下,人均预期寿命为60—64(西藏仅为59.64岁)。资料来源: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6日第2版。李日邦:“2003年专家评定中国人群健康指数”,中新网,www.chinagateway.com.cn/Chinese/zhuanti/7536.htm.,2003年10月24日。
    264 北京、上海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东北三省和东南沿海省份与东欧转型国家不相上下;中西部省份略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好一些;部分西部省份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还差一点,但比最不发达国家强。资料来源:李琳林、胡鞍纲:“以人为本,投资健康——再论中国宏观经济与卫生健康”,《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第4-8页。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6日,第2版。
    26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266 周长城、赵艳:“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音——论健康不和谐及其表现”,《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第40页。
    267 资料来源:中国儿童信息中心网站:国家卫生部,《中国卫生年鉴—200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
    268 Whitehead M.,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1992,vol.22,pp.429-445.
    269 刘晓强:“欧洲医疗保障改革对公平性的影响”,《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8年第2期,第54页。
    270 表现为经济上的可及性,即在有卫生消费需要,且面对垂手可得的卫生服务之时,能够有能力购买所需的卫生服务。
    271 表现为物理上的可及性,即有卫生消费需要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也不需要跨越过长的空间距离才能得到卫生服务。
    272 表现为消费公平,即就诊时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其含义有二:一是在资源短缺时,不因其他患者的过度消费而使自己得不到需要的卫生服务;二是在卫生服务交换中贯彻交换正义的原则。
    273 当然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还包括分配活动或过程。实际上,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活动或过程并不独立,是分解到医疗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利用当中去了的,也就是说,筹集与利用活动或过程中包含有分配的内涵。
    274 即为家庭成员购买卫生服务时,直接从家庭收入中进行的支付。
    275 Murray CJL,Julio F.,"WHO Framework for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Assessment",GPE Discussion Paper,2001,pp.3-5.WHO,"Workshop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Burden of disease,cost-efffectiveness,and health systems",Fairness in Financial Contribution-Concepts,3.14 session,2002,pp.10-15.
    276 Murray CJL,Knaul.F.,Musgrove P,".Defining and measuring fairness in finan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system",GPE discussion paper 24,WHO,2001,pp.3-5.
    277 资料来源:刘金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及其成因”,《调研世界》,2006年第3期,第24页。
    278 周长城、赵艳:“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音——论健康不和谐及其表现”,《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第39页。
    279 资料来源:刘金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及其成因”,《调研世界》,2006年第3期,第24页。
    280 资料来源:楼夷、田启林:“‘SARS'西侵系列之二:忧患中西部”,《财经报》,2003年5月3日,第4版。
    281 不少学者将“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界定为包括经济上的可及性。这样就造成很难与筹资公平性相区别,也就造成了概念之间的混淆。事实上,如今卫生经济学界对卫生服务筹资公平、卫生服务提供公平与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界定,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混淆不清的,看不出其本质性的区别与界线。笔者认为,卫生服务提供公平仅指物理上的公平可及,也即是卫生服务机构的可及,简单说就是有卫生服务需求时,有地方去看病。当然这也就包括地理上的可及性与技术上的可及性。前者指在相应区域内有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卫生服务,后者指医疗卫生机构的在技术上能够达到提供需要服务的质量水平。
    282 资料来源:周长城、赵艳:“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音——论健康不和谐及其表现”,《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第39页。
    283 资料来源:楼夷、田启林:“‘SARS'西侵系列之二:忧患中西部”,《财经报》,2003年5月3日,第4版。
    284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
    285 资料来源:孙晓鸥、王成新:“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分析以及政策建议”,《商业经济》,2006年第10期,第39页。
    286 资料来源:刘金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及其成因”,《调研世界》,2006年第3期,第24页。
    287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论——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88 实践中的医疗权即为患者实际享有的,能够得到法律保护的特定医疗权。参见董雷:“论医疗权及其实践”,《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4期,第49页。
    289 指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理应是患者的病情的必须,而不能是过度的卫生服务。
    290 指按照医学的标准作为在就诊者间分配医疗卫生资源的标准.力争实现相同的卫生需求提供大致相同的卫生服务,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不同的卫生服务,做到就诊者之间的就诊公平。
    291 指无论是自己付费还是国家或他人付费,患者都有权利接受必须而且节俭的卫生服务。
    292 资料来源:史丽丽:“对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年第10期,第7页。
    293 资料来源:赵郁磐、张毓辉等:“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案例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7期,第6-7页。
    294 其中门诊服务利用的分布接近等比,不公平程度较低;而住院服务明显向富裕人群集中,不公平程度较高。
    295 资料来源:卫生部:“医院片面追求利益,医患关系紧张”,http://news.QQ.com,,2006年5月11日。
    296 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37页。
    297 同上注,第37页。
    298 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36页。
    299 同上注,第36页。
    300 比如同样疾病的两个患者,一个可能成活,另一个根本没有成活的可能,就应该抢救前者而对后者只进行人道性处理。
    301 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第77页。
    302 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38页。
    303 牛先锋:“社会公平的多重内涵及其政策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第20页。
    30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305 牛先锋:“社会公平的多重内涵及其政策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第20页。
    306 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5页。
    307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308 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40页。
    309 王世玲:“新医改决策年:理念公开交锋”,《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2月31日,第15版。
    310 即主张应对政府与市场采取本质主义的态度,二者完全对立、对等、平行,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同时认为,市场与政府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交易方式、基本原则等方面。参见张群群:“超越二元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反思”,《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6期,第8-12页。陈翠华:“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其越界选择后果”,《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3期,第55-56页。
    311 即认为市场与政府均可借鉴对方的某些机制与手段,且不能以自身的意愿、宗旨、原则全面地设计和改造另一方;但二者的终极目标一致,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共生共存、不可分离。参见张群群:“超越二元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反思”,《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6期,第8-12页。
    312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313 资料来源: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化”,《比较》,2003年第7期,第52页。
    314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化”,《比较》2003年第7期,第52-58页。
    315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316 卫生服务市场中的市场失灵多为综合性的市场失灵表现,而非单纯的市场不完全、市场不普遍、信息失灵、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市场失灵的独立表现。
    317 黄晓光等:《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318 李昌麒、应飞虎:“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50页。
    319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320 资料来源:卫生部网站,www.moh.gov.cn,2003年10月10日。
    321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322 黄晓光等:《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323 杜仕林:“医改的抉择: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基于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特殊性的分析”,《河北法学》,2007年第5期,第149页。
    324 即在政府配置中,所有资源的分配都是通过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来完成的,而计划的制定与具体实施都是一种主观的和人为的过程。
    325 即尊重中央政府的权威,在财力与物力上一般集中于中央政府。
    326 即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机构间的资源流动,多以行政调拨方式实现。
    327 即市场对资源配置主要利用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杠杆来进行。
    328 即市场对资源配置是通过各个社会主体的分散决策、分散使用得以实现。
    329 即不同社会主体问资源的流通是按照市场规则自由进行的。
    330 政府主导派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研究员为代表,主张医疗体制改革应由政府主导,公平要靠政府完成,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且认为政府的投入应该更多补贴医院以维持其公益性。参见王芳等:“医疗卫生改革:政府市场要合拍”,《中国信息报》,2006年3月2日。王世玲:“新医改决策年:理念公开交锋”,《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2月31日。
    331 市场主导派以北京大学政府公共管理学院顾昕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教授为代表,认为我国医改的失败在于反市场化,而非真正的市场化,同时赞成补贴消费者,并在医院体系内引入不同所有制医院竞争。参见王世玲:“新医改决策年:理念公开交锋”,《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2月31日,第21版。南方周末编辑部:“中国医改U型大回转?”,《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第8版。
    332 各位参与中国医改讨论与对策研究的学者都极为反对“政府主导派”与“市场主导派”的标签式划分,但公众与舆论均能清晰看到,“政府主导派”出于对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严重失灵的担忧而强调政府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市场主导派”缘于担心“政府主导”下是否有效率与竞争公平而固守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笔者认为,对政府与市场而言,谁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拥有基础性地位的不同认识即为二者的分水岭,这大概就是李玲教授所言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参见南方周末编辑部:“妥协的医改”,《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1日,第7版。
    333 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334 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335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336[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37 意指现行医改的市场化大方向没有错,只是政府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且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存在严重失误而已,也即是政府适度介入的市场化。参见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41页。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6页。
    338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39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40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341 李昌麒、应飞虎:“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50页。
    342 蔡磊、周芳:“政府与市场:效率维度与公平维度”,《学术交流》,2003年第9期,第53页。
    34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有不同体现,在社会领域指健康公平,在经济领域指经济公平。此处不细分,是综合性的。
    344 效率一般有配置效率与产出效率之分,缘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社会主体的个体特性与不同卫生服务消费者的社会需求,配置效率可能与产出效率不一致。但一般认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配置效率与产出效率是一致的。
    345[美]查尔斯·沃尔夫:《政府,还是市场——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陆俊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346[美]查尔斯·沃尔夫:《政府,还是市场——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陆俊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347 笔者认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公平也能促进健康公平的生成,同时也实现了部分社会成员间的健康公平。
    348[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5页。
    349 蔡磊、周芳:“政府与市场:效率维度与公平维度”,《学术交流》,2003年第9期,第56页。
    350[美]查尔斯·沃尔夫:《政府,还是市场——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陆俊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页。
    351[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0页。
    352 笔者认为,只要存在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交换就存在市场,并非如同商品交换市场之类的显性市场才能称为市场,现代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市场。卫生服务市场就是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的混合。
    353 这里称谓为医疗消费主要是本文论述的方便,而非认为医疗卫生服务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鉴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笔者不同意将医疗服务等同于一般的服务而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54 马维胜:“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与未来出路”,《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第14页。
    355 在一般商品和服务市场中,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是分层次的,需求主体会据自己的购买能力和需求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应层次的商品或服务。
    356 马维胜:“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与未来出路”,《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第14页。
    357[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358 王一涛、安民:“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对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5期,第38页。
    359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60[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页。
    361 政府投入包括补供方与补需方两部分。对于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争论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的焦点,本文在相关部分将对此予以深入分析,此处就不多述。
    362 陈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非营利化、非国有化与市场化互不矛盾”,《观察家》,2005年第12期,第95页。
    363 表现为买方主导的竞争结果是使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提高,而不是下降。
    364 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指关涉民众基本医疗保健的服务,一般由政府买单。
    365 二级医疗卫生服务指在民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基础之上的医疗服务需求,一般由公民自己买单,或通过大病统筹与商业医疗保险来完成。
    366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367 中国经济导报编辑部:“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哪里?”,《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5月9日,第8版。
    368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20页。
    369 扩大增量即为招商引资,吸引外地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宿迁市。盘活存量就是对宿迁市辖区内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所有制改造,实行民进国退。参见曹海东:“江苏宿迁医改五年纪实:依托市场机制的改革路”,《南方周末》,2006年9月28日,第8版。
    370 即为把办医者与管医者分开,把医疗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分开,把医疗卫生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分开。参见:中国机构网,http://www.chinaorg.cn,2007年9月10日。
    371 张福来、葛明:“宿迁医改全方位透视”,www.sqdaily.com,2006年8月1日。
    372 其中最为激烈的是有关宿迁医改的北大调查报告与清华大学调查报告之间的争议。笔者在此无意探讨宿迁医改是否已经成功,因成功与否需要时间的检验。笔者只是打算将宿迁医改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有管理市场化”的一个实证分析例子罢了。
    373 资料来源:王世玲:“江苏三种医改模式比较:均难以解决看病贵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5日,第7版。
    374 参见东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勤所带研究团队的相关研究报告。具体资料来源:王世玲:“江苏三种医改模式比较:均难以解决看病贵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5日,第7版。
    375 笔者认为,服务态度是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卫生服务的利用公平能否得到真正实现。
    376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江苏宿迁地区医改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2-23日,第5版。
    377 邓继红:“市场化医保体系缺位,宿迁医改功败垂成”,《南方都市报》,2006年6月25日,第6版。
    378 张福来、葛明:“宿迁医改全方位透视”,www.sqdaily.com,2006年8月1日。
    379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380 同上注,第403页。
    381 同时卫生服务递送体系分为公立机构、私立非营利组织和私立营利组织等三个亚类型,与卫生服务筹资亚类型结合构成15种医疗体制理想类型。此处只探讨卫生服务筹资亚类型,在本文相应章节再探讨卫生服务递送体系亚类型。参见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3页。
    382 需要说明的是,把任何一种模式用某一国家来命名,只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已。一般每一国家大多采用几种模式而形成混合体。
    383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2页。
    384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页。
    385 一方面,投保者比保险者更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完全自愿的情形下,身体健康者会因侥幸心理选择不投保,而使投保者可能集中于身体不大健康的人群中,同时保险者为了追逐利润,必定提高保费,进一步促使身体健康者选择不投保;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保险者必定依据一定的经济状况来选择投保者,常常将更需要卫生服务的人群(比如老人、残疾者等)排除在外。
    386 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3页。
    387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388 同上注,第419页。
    389 同上注,第420页。
    390 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3页。
    391 Barbara Mcpake,Lilani Kumaranyake,and Charles Normand,Health Economica: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pp236-238.
    392 指消费者滥用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的行为。
    393 Claudia Scott,Public and Private Roles in Health Care Systems:Reform Experience in Seven OECD Countrites,Buckingham,UK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p.146.
    394[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395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396 即采用商业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机制,把公民当作顾客,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参见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转变中的治理:OECD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1995年)。
    397 Barbara Mcpake,Lilani Kumaranyake,and Charles Normand,Health Economic: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pp.238-244.
    398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399 Barbara Mcpake,"Introduction," in Michael A.Morrisey(ed.),Managed Care and Changing Health Care Markets,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pp.1-23.
    400 指不同种类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联盟,它们之间通过契约化的相互转诊安排进行有效地合作。
    401 指不同种类的卫生服务提供者组成一个集体公司或者大型非营利组织,而在内部对不同的卫生服务进行有效的分工。
    402 Folland,Allcn C.Goodman,and Miron Stano,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3~(rd).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1998,p.102.
    403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43页。
    404 同上注,第445页。
    405 即自愿自付模式、自愿报销模式、自愿契约模式、自愿集成模式、强制自付模式、公共报销模式、公共契约模式、公共集成模式等8种类型,但是强制自付模式在现实之中不存在。参见:CECD,The Reform of Health Car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n OECD Countrie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2,pp.19-27.
    406 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6页。
    407 Williamson,Oliver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p.56.
    408 Jerome-Forget,Monique,Joseph White and Joshua M.Wiener(eds.),Health Care Reform Through Internal Markets:Experience and Proposala,Montreal: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2002.p.46.
    409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页。
    410 杜仕林:“转型期国家干预之边界考量——基于经济法的认知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6页。
    411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412 政府失误区别于政府失灵。后者是指由政府作为强制性、垄断性非市场组织的特性决定了的,政府回避不了的。而后者则为由政府主观所致的,是由政府判断失误所做出的有悖事实的决策。
    413 符启林、周慧:“通向公平分配之路——论社会保障法中的政府责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政府责任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0月,第71页。
    414 同上注,第71页。
    41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416[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417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418 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419 同上注,第199页。
    420 赵玉琳、常樵:“我国医疗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不宜改变”,《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第22页。
    421 王红漫等:“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角色的定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30页。
    422 梁鸿、褚亮:“试论政府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作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95页。
    423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424 在城市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中,尽管采取公共契约模式,但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发挥各地差异极大,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也面临此问题;而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仍然采用报销制,根本没有发挥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
    425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426 包括费用包干制、按人头收费、按病种收费、按服务内容收费等支付手段。本文将在相关章节予以分析介绍。
    427 刘金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及其原因”,《调研世界》,2006年第3期,第22页。
    428 资料来源:卫生部:《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429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430 梁鸿、褚亮:“试论政府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作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96页。
    431 同上注,第95页。
    432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98页。
    433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434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页。
    435 当然主要涉及卫生服务市场,缘于医疗保险者又集卫生服务市场中的购买者身份于一身,事实上两个市场又统一为一个市场。
    436 指对卫生服务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控制、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竞争行为的控制等方面。
    437 指对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的控制,对卫生服务安全性的控制。
    438 指防止患方投保者选择性参保而降低风险池容量。
    439 指克服私人保险机构的风险选择行为。
    440 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政府责任”,《中国改革》,2005年第10期,第109页。
    441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442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443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444[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445 同上注,第15页。
    446 同上注,第15页。
    447 同上注,第15页。
    448[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449 李玲:“中国应实施健康强国战略”,《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4期,第15页。
    450 Robinson JC.,Luft HS.,"The impact of hospital market structure on patient volume,average length of stay,and the cost of care,"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1985,vol.4(4),pp.333-356.
    451 张福来、葛明:“宿迁医改全方位透视”,宿迁新闻网,www.sqdaily.com,2006年8月1日。
    452[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453[美]苏珊·贾埃莫:“谁为保健改革出资?”,[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80页。
    454 张再生、陈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2页。
    455[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456[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457 林喆:“权力的分化及国家权力的社会化”,《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2期,第35页。
    458 陈鹏飞:“政府干预市场的路径及其实践保障”,单飞跃、卢代富主编:《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459 严格说来,卫生筹资不仅包括卫生服务筹资,还包括卫生教育事业、科学研究筹资等,此处为了论述方将卫生筹资视为卫生服务筹资。
    460 万泉等:“卫生筹资累进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7期,第18页。
    461 刘伟:“生育健康筹资与运转”,张开宁、祁秉先主编:《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46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Geneva,2000,p.78.
    463 应晓华等:“家庭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第449页。
    464 一般认为,当卫生保健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超过50%时,即为灾难性支出家庭。参见应晓华等:“灾难性支出家庭对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影响”,《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第461页。
    46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Geneva,2000,p.67.
    466 应晓华等:“家庭卫生筹资水平不公平与垂直不公平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第454页。
    46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ith Report 2000,Geneva,2000,p.56.
    468 李斌:“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进展”,《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2期,第25页。
    469 应晓华等:“不同收入人群家庭筹资公平性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第457页。
    470 Nanak Kakwani,Peter J.Lambert,"On measuring inequity in taxation:a new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y,1998,vol.14,pp.369-380.Aronson J.R,Johnson P.,Lambert P.J.,"Redistributive effect and unequal income tax treatment,".Econ.J.,1994,pp.104,267-270.
    471 理论上应以家庭为筹资计算单位,由于实际生活中筹资计算的方便易行,一般均以居民个人作为筹资计算单位。
    472 Blum W.J.,Kalven H.,The uneasy case for progressive taxation,Chicago Univ.Press,1953,p.98.Kakwani N.G.,"Applications of Lorenz curves in economics analysis," Econometrica J.,1977,vol.46,pp.719-727.
    473 应晓华等:“家庭卫生筹资水平不公平与垂直不公平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第456页。
    474 Murray CJL,Knaul F.,Musgrove F.,Defining and measueing fairness in finan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system,GPE discussion paper 24,WHO,2001,pp.3-5.
    475[加拿大]Timothy Evans et al:《挑战健康不公平——从理念到行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476 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477 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478 同上注,第62页。
    479 为同上注,第62页。
    480 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481 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482 同上注,第200页。
    483 同上注,第201页。
    484 同上注,第202页。
    485 孟庆跃、严非:《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486 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487 需说明的是,除特别注明的外,本部分所采用的数据资料均来自: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70、150-299页。
    488 另外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卫生服务筹资制度中有采取社区(集体)医疗筹资模式,但该筹资模式在这些国家的卫生服务筹资制度中仍不占主体地位,只是针对经济落后区域或人群采取的筹资模式。鉴于内容地连贯性需要,这里就不分析。参见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70页。
    489 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490 即税前收入低于1880英镑的税率为10%、税前收入在1881—29400英镑之间的税率为22%、税前收入超过29400英镑的税率为40%。
    491 Wagstaff A.,E.van Doorslaer,H.Van der Burg,"Equity in the finance of health care:some furthe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9,vol.18,pp.263-90.
    492 Commission on Taxation and Citizenship,Paying for Progress:A New Politics of Tax for Public Spending,London,Fabian Society,2000,p.74.
    493 即周薪在87—575英镑之间,雇员税税率为其收入的10%;收入高于87英镑的,雇主税税率为其收入的11.9%,周薪低于2英镑的低税率适用于自由职业者。
    494 乌日图著:《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495 2002年省和市的平均税率为32.6%,1999年省个人收入平均税率为11.5%。参见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496 采取25%的单一税率。
    497 占个人总收入的8%。
    498 基本税率是5.5%、中间税率是11.5%、最高税率是20.5%。
    499 如失业者、退休金领取者、农民、学生、艺术家、残疾人等。
    500 2002年为3375欧元。
    501 具体包括一般费率、提升费率、减免费率、适用于服兵役或民役服务人员的减免费率、适用于大学生和实习生的费牢、适用于养老金人员的费率以及适用于其他收入的费率。参见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2004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第97页。
    502 雇员为28188欧元,自我雇用者为19650欧元,领取养老金者19550欧元。
    503 其中4%用于特殊医疗支出计划下的共付费用,2%用于疾病基金计划下的共付费用,3%为直接付费或私人补充或附加自愿健康保险支付。
    504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个人储蓄医疗保障制度国家所采取的筹资制度与此筹资制度相类似,也是以雇员和雇主共同筹资,其个人筹资占到了筹资总额的70.1%,同时附带对困难人群和个人帐户收不抵支的辅以政府补贴。此处就不单独对其筹资制度予以分析。
    505 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506 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507 同上注,第39-68页。
    508 HIAA,Source Book of Health Insurance Data,1999-2000,p.56.
    509 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510 36%的私人保险覆盖的雇员住院时面临着分开的起付费或者共同付费,平均为241美元;10%的私人保险覆盖的雇员面临着分开的共同保险费用分摊,平均比例为16%;对在医师办公室获得服务的共同付费时,44%私人保险覆盖的雇员需要支付20或25美元。
    511 WHO:《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5页。
    512 主要是一批卫生经济学学者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对国内部分地域的筹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以应晓华、胡善联等学者的结论最具有代表性。
    513 应晓华等人对我国卫生服务筹资前后的筹资Gini系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筹资后的Gini系数要大于筹资前的Gini系数,两者相差0.0269,表明当前我国的卫生服务筹资系统并不能改善筹资的公平性情况。参见应晓华:“家庭卫生筹资水平不公平与垂直不公平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第455页。
    514 资料来源:董晓莉:“关于完善我国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第156页。
    515 赵郁磐等:“卫生筹资累进性分析案倒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7期,第16页。
    516 主要指困难职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农民工、下岗职工、无业游民和广大农民、学生群体。参见齐红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问题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4期,第125-126页。
    517 曹建华等:“卫生服务公平性理论及方法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第791页。
    518 同上注,第791页。
    519 陈家应等:“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卫生资源》,2000年第3期,第167-169页。
    520 数据资料来源: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52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2003年3—4月份对省市两级医保管理者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
    522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523 郑秉文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国际比较”,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524 资料来源:郑开焰、袁玲:“完善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第54页。
    525 卫生部:“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整体稳步推进”,http:coms.org.cn/third-xwxx.a,2006年9月12日。
    526 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2页。
    527 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8页。
    528 按照《意见》规定,基本筹资模式为,中央政府筹资10元、地方政府(县、市、区)筹资10元、农民筹资10元。
    529 胡普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9期,第25页。
    530 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2页。
    531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532 同上注,第133页。
    533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534 资科来源:同上注,第149页。
    535 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9页。
    536 资料来源:四川省卫生厅网站,2004年6月30日。
    537 郑开焰、袁玲:“完善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第56页。
    538 胡卫萍:“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运行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248页。
    539 关志强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540 毛素玲、宋丽莉:“国际卫生保健体制中筹资方式的比较与思考”,《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第10期,第832页。
    541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542 目前规定,个人筹资为工资的2%,单位筹资为工资的6%。实际上,单位筹资一般达到了个人工资额的8%。
    543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544 胡卫萍:“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运行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248页。
    545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546 Hsiao,William C.,"Medical savings accounts:Lessons from Singapore Health Affairs",Chevy Chase:Summer,1995,Vol.14,Iss.2,pp.260-267.
    547 刘国恩、董朝辉:“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功能和影响(综述)”,《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3期,第61-63页。
    548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549 同上注,第109页。
    550 郑开焰、袁玲:“完善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第55页。
    551 笔者认为,建立城乡社会医疗救助筹资制度是实现卫生服务筹资城乡统筹的一个突破口。城乡理应建立相对协调与衔接的社会医疗救助筹资制度。至于具体制度的建构将再相关章节予以分析,此处不予多述。
    552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553 代表性学者有胡善联、李剑阁等以及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只要政府重视并加以资金扶持,加强监管,合作医疗能够重建起来。该观点影响了高层决策,并导致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
    554 代表性学者有杜鹰、杨团、王延中等,认为农村合作医疗不适应于中国所有农村地区,应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农村地区采取不同模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555 代表性学者有陈锡文、朱玲等,认为在当前经济和社会体制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不能再寄希望于合作医疗的重建,合作医疗不可能再恢复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
    556 王延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57 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财经研究》,2006年第11期,第37页。
    558 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559 即财政收入较多的政府并不是提供公共服务较多的政府,此违背了财政均等化的原则。
    560 至于中央政府筹资的具体比例,可以因收益农民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地方财力差的,中央政府责任重一点,可以达到筹资额的1/2乃至更高;地方财力好的,中央政府责任轻一点,但不能低于1/3的筹资底线。
    561 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第130页。
    562 天津在试点中规定,市、区县的补助各为10元,而乡、镇、村的补助各出5元,制定出了较为合理的筹资标准。湖南从2004年起,省、市(州)、县(市)三级财政对新农合补助的10元在三者间分摊比例,由原来的3:3:4改为4:3:3。参见:人民网,2003年12月23日,地方要闻。
    563 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财经研究》,2006年第11期,第41页。
    564 周海沙、李卫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5期,第5-8页。
    565 肖湘雄、李录堂:“西部农民的非货币型筹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新探”,《商业研究》,2006年第19期,第111页。
    566 主要方法是,按当年粮价,将每户的基金额折算成实物,一般是玉米、小麦、花生等,由每户与交公粮同步进行。参见李颖琰、王爱英等:“中国农村卫生服务筹资和农村医生报酬机制研究——河南课题研究技术总报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年第4期,第12页。
    567 陆学艺:“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1-14页。
    568 肖湘雄:“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源型筹资方式新探”,《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9期,第26页。
    569 不过此筹资方式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将农民提供的实物资源型生产要素转化为医疗机构所需的货币资金。这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经营管理。
    570 刘雅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4页。
    571 即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信用社和农户三方签订协议,委托各乡镇信用社定期从农户的个人帐户中统一代扣农民参合基金。
    572 即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住院减免补偿医药费用时,本着自愿的原则,用减免或补偿所得的费用预缴该户次年参合基金的方法。
    573 陈玉阳、郑燕娜:“浙江省建立新农合筹资与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1期,第21-22页。
    574 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6页。
    575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576 Tsou Tang,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p.121.
    577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578 樊国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经济论坛》,2006年第6期,第104页。
    579 赵登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调研及其制度完善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第29页。
    580 刘雅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6贞。
    581 李昌麒主编:《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582 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业领域务工的劳动者。
    583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6页。
    584 其费率较高,参加数量极其有限,有人预测参加人数仅占农民工总人数的15%左右。
    585 其费率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低很多,不设立个人帐户,只报销大病(住院)费用的一定比例。
    586 目前主要在上海、成都实施,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制度,提供老年补贴、住院医疗和工伤意外三项保障。
    587 胡务:“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财经科学》,2006年第5期,第93页。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网站(http://www.crcf.org.cn)。浙江省卫生厅,“仅7%城市低保人员参加医保”,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zhejiang.gov.cn)。
    593 王海燕等:“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594 其中有关农村医疗救助的法规有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2003年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有关城镇医疗救助的法规主要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等四部委《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工作意见》。
    595 王海燕等:“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596 同上注,第137页。
    588 郑功成:“郑功成访谈:民工健康如何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04年3月12日。
    589 郑功成、鲁全:“农民工疾病与医疗保障”,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590 着重保当期住院治疗,并对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实行单独管理,根据农民工大病发病率实行低费率,不承担国有企业的历史债务,费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农民工本人可以不缴费。参见华迎:“农民工情况的研究报告之五: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8月6日,第5版。
    591 杨翠迎、黄祖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基于城乡统筹考虑的一个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8页。
    592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约有41%的贫困家庭属于因病致贫,在我国城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占城市低保家庭的58%,而城市低保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仅占低保人员的7%。参见:“红十字天使计划”,
    597 王小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10期,第586页。
    598 毛正中等:“医疗服务需要估计与区域卫生规划”,《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年第9期,第137-139页。
    599 王小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10期,第586页。
    600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601 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我国的部分国家比较,除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06人)偏低(与我国的家庭照顾文化有关系)外,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1.52人)和每千人口药剂师数(1.0人)等卫生人力资源指标处于相近甚至领先水平;同时,主要包括医院床位、核磁共振仪核和CT(按2003年数据,我国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百万人口的核磁共振仪数、百万人口的CT分布为2.5,0.9和5.0。)等卫生设施人均配置虽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已超过或接近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数据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602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603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计算。
    604 荏苒:“中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卫生经济》,1996年第10期,58页。
    605 表现为高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吸纳的资金多于中层次医疗卫生机构,中层次医疗卫生机构吸纳的资金又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606 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200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的数据计算。转引自李卫平:《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与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45页。
    607 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2页。
    608 资料来源:陈金宏等:“应用系统分析法——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5期,第315页。
    609 笔者认为,高端集中只是我国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结构失衡的典型症状表现,而不是病根。当然引致此症状的病根是多方面的。
    610 陈金宏等:“应用系统分析法——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5期,第314页。
    611 同上注,第315页。
    612 Jeffrey D.S.,Macroeconomics and health:investing in health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p.65.
    613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614 同上注,第158页。
    615 顾昕:“中国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后果与政府角色”,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616[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617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618 顾昕:“中国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后果与政府角色”,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619 据资料分析,2004年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拨款投入医院占据了64%,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仅各占17%和2%。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年,第98-99页。
    620 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25、114页。
    621 顾昕:“中国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后果与政府角色”,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第2007年版,第238页。
    622 顾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改革》,2006年第1期,第106-114页。
    623 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624 同上注,第273页。
    625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626[美]戴维·奥斯本、[美]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627 王全兴、管斌:“宏观调控法论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29页。
    628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629 Wagstaff A.,Research on equity,poverty and health outcomes:Lessons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0,p.120.
    630 对高等级医疗卫生机构而言,政府也可以采取私权介入的方式,只不过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重小而已。如今政府的投入刚好相反,对高等级机构投入比重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631 应松年:“政府职能的演变与行政规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5页。
    632 F.A.Bauhofer,"Activities and Perpective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Office WHO on Health Planning,Systems",A spects of Health Planning-Proceedings of the Ⅱ ASA Conference.,Baden,Astria,1974,August,pp.20-22.
    633 陈金宏、高建民等:“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5期,第314页。
    634 区域卫生规划所构建的是合理的卫生系统,除了卫生服务递送体系外,还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635 陈金宏、高建民等:“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5期,第314页。
    636 侯岩:“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场竞争”,《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8期,第18页。
    637 同上注,第18页。
    638 在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一次出现了区域卫生规划的语词与相关规定。
    639 侯岩、安妮:“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1期,第19页。
    640 医疗卫生机构的自主经营权包括自主决定用人、设备采购、报酬、阵地建设等方面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641 荏苒:“区域卫生规划”,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642 侯岩:“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场竞争”,《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8期,第18页。
    643 沈建华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卫生规划论影响中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因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第6期,第333页。
    644 侯岩、安妮:“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1期,第19页。
    645 石光:“关于区域卫生规划的若干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4期,第147页。
    646 所谓大卫生是指整个卫生服务递送体系,既包括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也包括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647 所谓小卫生是指仅仅包括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而不包括非公立卫生机构。
    648 旧的卫生发展观是指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不是对当地居民的健康负责,而是对当地卫生部门的职工福利负责,对小团体的利益负责。
    649 石光:“关于区域卫生规划的若干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4期,第147页。
    650 沈建华、刘云兴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卫生规划论影响中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因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第6期,第332页。
    651 黎晓武、杨海坤:“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第149页。
    652 即规划制定机关的自有渠道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或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左右或受具体工作人员个人的主观偏好影响,而发生信息处理中的信息主观减损现象。
    653 黎晓武、杨海坤:“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第150页。
    654 侯岩:“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场竞争”,《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8期,第20页。
    655 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考察团:“日本、澳大利亚区域卫生规划的考察”,《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7期,第53页。
    656 沈建华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卫生规划论影响中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因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第6期,第332页。
    657 姜明安:“行政规划的法制化路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页。
    658 李湘刚:“论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完善”,《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14页。
    659 苏涛:“西方国家行政立法监督述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第51页。
    660 郝模等:“论区域卫生规划研制形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年第10期,第201-203页。
    661 Marc J.Roberts,William Hsiao,.Getting Health Reform Right,Flagship course on Health erform and sustainable financing,World Bank Institute,Washington,USA,2001,p.19.
    662 李士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663[美]乔治·索罗斯:《开放世界: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9页。
    664 刘军宁:“开放社会与基层化原则”,《南方周末》,2003年2月20日,第8版。
    665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666 李士雪:“城镇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66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方式各地不同,有些是原来的街道卫生院、单位所属的小医院以及区属小医院转型而成,有些则是各类医院分设的下属机构,有些是新建的机构。
    668 顾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改革》,2006年第1期,第109页。
    669 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4、6、9、10、306页。
    670 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全国城市两周就诊率为118.1‰,那么每百万人口平均就有118100人寻求门诊服务。资料来源: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671 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96、84页。
    672 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版,第15页。
    673 尹文强等:“试点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提供现状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3年第3期,第117-119页。
    674 主要的有:1999年7月卫生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2000年12月卫生部下发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指导标准》,2001年10月和12月卫生部出台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试行)》、《卫生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6年7月卫生部等部门又发布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九个配套性文件。
    675 宋杰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第3期,第132页。
    676 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98-99页。
    677 资料来源:姚岚等:“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落实的现状分析”,《中华医院管理》,2002年第1期,第26-28页。
    678 李士雪:“城镇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679 李士雪:“城镇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舨,第266页。
    680 顾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改革》,2006年第1期,第112页。
    681 李士雪:“城镇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682 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683 是指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将不能处理的病人转到更高级别的机构,上级机构在诊治转诊病人后,将病人连同医嘱一起转回下级机构,由下级机构执行协助上级机构执行医嘱并反馈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得到上级机构的指导。
    684 宋文舸:“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中国医院管理》,2001年第1期,第9-11页。
    685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686 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687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688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689 资料来源: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卫生部网站,2006年1月10日。
    690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691 马正林:“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前沿》,2004年第7期,第20页。
    692 资料来源: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卫生部网站,2006年1月10日。
    693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694 陈绍福:“新时期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与改革”,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695 其中主要的法规有: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卫生部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和管理的意见》,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8月卫生部等四部委下发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另外各地还颁布了有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696 韩宏华:“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8期,第44页。
    697 资料来源: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698 资料来源:同上注,第278页。
    699 陈绍福:“新时期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与改革”,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57页。
    700 罗沋宁、严非:“乡村一体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第8期,第1页。
    701 王建生等:“乡村一体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8期,第8页。
    702 杨团、施育晓:“黄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调查”,《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第98页。
    703 同上注,第103页。
    704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705 卞正鹏:“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筹资渠道与支付方式的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1期,第32页。
    706 宋杰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第3期,第132页。
    707 吴传俭等:“社会医疗保险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平性的影响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第17期,第1427页。
    708 董湘辉:“从全科医生看医改突围之路”,《中国改革》,2006年第12期,第24页。
    709 同上注,第24页。
    710 符策慧:“效率还是自由:双向转诊的十字路口”,《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第9期,第26页。
    711 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体现为任何行为都带有为自身利益考虑的倾向。实际上是一种个体权利意识的表征。
    712 是人们在牟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具有不择手段的倾向,既表现为个人权利行使过度,也表现为个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有问题。
    713[英]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3卷),许明月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页。
    714 黎民、崔璐:“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4期,第75页。
    715 黎民:“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01页。
    716 在本文中,患方即指需方,医方即为供方,为避免文字枯燥,本文将患方与需方、医方与供方交替使用。
    717 参保人让未参保的家人共同享有作为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制度利益。
    718 据上海市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公费住院者的花费是自费者的2.69倍。参见卢长崇:“道德风险:我国医疗保险的大敌”,《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10月27日,第4版。
    719 赵曼主编:《2002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720 郭有德:“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控制的关键”,《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1期,第25页。
    721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722 靳勇:“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机制”,《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30页。
    723 陈滔:《医疗保险精算和风险控制方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724 Ma A.C.,Riordan M.H.,"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managed care.,"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2,vol.11(1),pp.81-107.
    725 郭有德:“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控制的关键”,《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1期,第26页。
    726 朱滨海等:“循环系统疾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医院》,2005第12期,第50-53页。
    727 葛煦:“住院医保和自费患者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1月,第47页。
    728 供方利益群体由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医疗机构管理层等组成.他们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也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他们的利益需求既有合法的成分,也有非法的成分。此处未做细分,在后面的论述中将予以细分论述。
    729 主要表现在商业医疗保险中,支付方与供方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旨在形成分工效果与规模经济。如果其分工效果与规模经济之和小于代理成本,支付方就会出于自身的盈利性,要么提高保费率,要么降低赔付额,甚至退出医疗保险市场。
    730 对于处方权是否具有公权力属性的争议主要围绕一般执业医生收受回扣的法律定性而展开的。争议的焦点在于医生的执业活动是否是公务活动,是否具有职权性。
    73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732 张亚东、马剑:“控制医疗费用的主体与方式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03第11期,第18-19页。
    733[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734 陈小文:“程序正义的哲学基础”,《比较法研究》,2003第1期,第26页。
    735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既为“用简单明了的计划方式,将常见的诊断、检验、检查、治疗、护理、教育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时间(住院天数)为序设计成的表格式的诊断或路径图。”参见祁国阳等:“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11期,第61页。
    736 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737 胡永庆:“知情同意理论中医生说明义务的构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2页。
    738 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739 饶克勤:“卫生总费用与支付制度的国际趋势”,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740 DRGs预付费模式是指对病人按诊断、年龄、并发症与合并症情况予以分组,不同组确定不同的付费标准,并预付给医院,医院节约归己、超支自负责任。该模式近似于国内不少医院开展的单病种费用承诺制度,但更为客观、可行、科学。参见朱士俊、鲍玉荣:“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DRGs简介”,《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第10期,第664-665页。
    741 比如在江苏盐城市等地就采取政策规定了“检查结果互认制”来推行大型医用设各的院际共享。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7.吕忠梅等:《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刘水林:《经济法基本范畴的整体主义解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种明钊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英]内维尔·哈里斯等:《社会保障法》,李西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5.[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2.[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4.[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6.吴经雄:《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8.[美]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0.[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吴崇其主编:《卫生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8.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1.周晓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3.[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6.[美]彼得·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7.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增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9.单飞跃、卢代富主编:《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0.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1.李昌麒主编:《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4.[英]米尔恩:《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5.[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2.孙月平等:《应用福利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英]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4.丁开杰、林义选编:《后福利国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7.[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年版。
    8.[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9.[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英]M·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萧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15.[日]青木昌彦等编:《市场的作用 国家的作用》,林家彬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德]柯武钢、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9.[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杨秀苔:《资源经济学: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1.沈满洪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3.刘成武等:《资源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
    25.《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27.[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现代经济词典》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张跃庆、张念宏主编:《市场经济大辞海》,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29.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30.[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1.[美]亨特(Hunt·E·K):《经济思想史》,颜鹏飞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4.[美]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科斯、诺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流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7.[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8.[美]诺斯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中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美]O·E·威廉姆森:《资本论的经济组织》,纽约:自由出版社,1995年版。
    40.陈银娥主编:《社会福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美]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3.[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5.严友春:《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德]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李兆雄、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53.[美]查尔斯·沃尔夫:《政府,还是市场——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陆俊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54.[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5.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56.[美]戴维·奥斯本、[美]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57.[美]乔治·索罗斯:《开放世界: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8.[英]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3卷),许明月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9.赵曼主编:《2002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饶克勤、刘新明主编:《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葛延风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3.[美]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第三版),王健、孟庆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顾昕等:《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孟庆跃、严非:《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张人骏:《健康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8.[澳]罗斯·霍恩:《现代医学批判:21世纪的健康与生存》,姜学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9.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0.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谭克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王红浸:《大国卫生之论——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年版。
    13.[匈]雅诺什·科尔奈、[美]翁笙和:《转型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4.张开宁主编:《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15.[加拿大]Timothy Evans:《挑战健康不公平——从理念到行动》,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16.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WHO:《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
    19.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0.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陈滔:《医疗保险精算和风险控制方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Alexander S·Preker、John C.Langenbrunner编:《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服务》,郑联盛、王小芽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23.王龙兴:《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黄晓光等主编:《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1.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版。
    2.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卫生部:《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卫生部:《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卫生部:《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7.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年鉴—200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
    8.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9.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1.韦正球:“大资源观初探”,《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2.李维华、韩红梅:“资源观的演化及全面资源论下的资源定义”,《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
    3.刘再兴:“中国资源配置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发研究》,1994年第1期。
    4.杨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5.杨刚:“农村养老资源的制度性建构——沿海两地三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0月。
    6.郭道辉:“立法的效益与效率”,《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7.卢建平、苗淼:“刑罚资源的有效配置”,《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8.孙潮:“立法成本分析”,《法学》,1994年第10期。
    9.孙春伟、许彦华:“法律资源的界定”,《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0.陆家骝、林晓洁:“新经济资源观与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资源策略”,《学海》,2000年第2期。
    11.姚子辉:“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运动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学术界》,1996年第2期。
    12.李晓西:“试论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2期。
    13.叶浩森:“我国卫生资源宏观调控研究概述”,《医学与社会》,2004年第2期。
    14.达庆东:“试论卫生与法律的关系”,《医学与哲学》,2001年第4期。
    15.邱仁宗:“公共卫生伦理学刍议”,《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年第1期。
    16.杨仁聪:“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概况”,《医学文选》,2006年第2期。
    17.张鹭鹭、仁真年:“内生性资源的界定与依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年第7期。
    18.张鹭鹭:“卫生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现状与发展”,《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19.杨辉:“构建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框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年第2期。
    20.和晋予、许树强:“我国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理论初探”,《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12期。
    21.周连久:“层次分析法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新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2.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
    23.夏业良:“贫者有其权”,《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14日。
    24.党国英、梁积江:“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及其替代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5.石光:“英美两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1期。
    26.李卫平:“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5期。
    27.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
    28.景天魁:“围绕农民健康问题: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29.周月秋:“资源配置理论探索”,《金融管理科学(双月刊)》,1994年第2期。
    30.赵学增:“《资本论》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
    31.王元龙:“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32.卜范达:“马克思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3.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4.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流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5.杨燕青、吴佳:“新制度经济学的假设论与方法论”,《当代财经》,1998年第2期。
    36.李炯光:“论产权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7.龚唯平:“新制度经济学的两大悖论”,《特区经济》,2003年第10期。
    38.崔爽等:“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9期。
    39.程晓明:“卫生经济学及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生》,2002年第9期。
    40.郑长德:“卫生经济学的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8期。
    41.胡苏云:“健康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2.杜丽群:“人口健康、医疗体制与卫生经济的发展”,《当代财经》,2006年第4期。
    43.刘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配置卫生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4期。
    44.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5.陈洁:“管理型医疗保健与医学技术评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年第6期。
    46.赵凌云:“中国法治化与市场化的历史关联与现实立动”,《法商研究》,2001 年第5期。
    47.蔡宝刚:“法律与经济发展:解读经济学家眼中的法律作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8.蔡宝刚:“法律资源与经济发展——诺思与马克思的法律作用观比较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49.刘冰、栾景和:“法律价值的二重性”,《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50.王延中:“转型时期的卫生问题与健康公平”,《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51.杨中伟:“人类健康概念解读",《体育学刊》,2004年第1期。
    52.张铁民:“论健康”,《中国健康教育》,1992年第8期。
    53.赵东耀:“论健康需求的无限性与医学责任的有限性”,《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5期。
    54.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55.刘仲翔:“健康责任与健康公平”,《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6.陈家应等:“卫生保健与健康公平性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0年第4期。
    57.侯剑平:“中国居民区域健康公平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
    58.巴德年:“当今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战略”,《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2期。
    59.郭彩琴、曹健:“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性原则”,《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
    60.郭永松:“关于卫生保健公平性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原则”,《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3期。
    61.郭小燕:“公平健康权与基本医疗保险”,《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2.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
    63.戴剑波:“公民医疗权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6期。
    64.公丕祥:“论当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基础”,《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65.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66.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7.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
    68.应飞虎:“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9.何建华:“经济正义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
    70.岳彩申、袁林:“以人为本: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权利依据”,《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71.王林波:“分配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北方论从》,2006年第2期。
    72.张鹭鹭等:“论医院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与效率”,《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第5期。
    73.许培栓、刘富有:“对公平与效率的本质及其关系的澄清性思考”,《社科纵横》,2007年第1期。
    74.章辉美:“公平、公正、效率辨析”,《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2期。
    75.戴文礼:“合乎效率需要就是公平”,《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76.孙燕铭:“当前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政府责任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77.吴明等:“对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思考——威海市区域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第7期。
    78.王小万等:“关注健康公平,保障健康权益”,《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6期。
    79.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6日。
    80.周长城、赵艳:“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音——论健康不和谐及其表现”,《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
    81.刘晓强:“欧洲医疗保障改革对公平性的影响”,《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8年第2期。
    82.刘金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及其成因”,《调研世界》,2006年第3期。
    83.楼夷、田启林:“‘SARS'西侵系列之二:忧患中西部”,《财经报》,2003年5月3日。
    84.孙晓鸥、王成新:“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分析以及政策建议”,《商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85.董雷:“论医疗权及其实践”,《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4期。
    86.史丽丽:“对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年第10期。
    87.赵郁磬等:“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案例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7期。
    88.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9.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
    90.牛先锋:“社会公平的多重内涵及其政策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91.王世玲:“新医改决策年:理念公开交锋”,《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2月31日。
    92.张群群:“超越二元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反思”,《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6期;
    93.陈翠华:“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其越界选择后果”,《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3期。
    94.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化”,《比较》,2003年第7期。
    95.李昌麒、应飞虎:“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96.杜仕林:“医改的抉择: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基于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特殊性的分析”,《河北法学》,2007年第5期。
    97.王芳等:“医疗卫生改革:政府市场要合拍”,《中国信息报》,2006年3月2 日。
    98.南方周末编辑部:“中国医改U型大回转?”,《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
    99.南方周末编辑部:“妥协的医改”,《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1日。
    100.蔡磊、周芳:“政府与市场:效率维度与公平维度”,《学术交流》,2003年第9期。
    101.马维胜:“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与未来出路”,《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
    102.王一涛、安民:“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对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5期。
    103.陈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非营利化、非国有化与市场化互不矛盾”,《观察家》,2005年第12期。
    104.中国经济导报编辑部:“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哪里?”,《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5月9日。
    105.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06.曹海东:“江苏宿迁医改五年纪实:依托市场机制的改革路”,《南方周末》,2006年9月28日。
    107.王世玲:“江苏三种医改模式比较:均难以解决看病贵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5日。
    108.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江苏宿迁地区医改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2-23日。
    109.邓继红:“市场化医保体系缺位,宿迁医改功败垂成”,《南方都市报》,2006年6月25日。
    110.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11.杜仕林:“转型期国家干预之边界考量——基于经济法的认知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12.符启林、周慧:“通向公平分配之路——论社会保障法中的政府责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政府 责任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0月。
    113.赵玉琳、常樵:“我国医疗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不宜改变”,《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第22页。
    114.王红漫等:“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角色的定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15.梁鸿、褚亮:“试论政府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作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16.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17.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政府责任”,《中国改革》,2005年第10期。
    118.李玲:“中国应实施健康强国战略”,《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4期。
    119.张再生,陈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0.林喆:“权力的分化及国家权力的社会化”,《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2期。
    121.吴迪枫:“悖论与对策——反思我国目前国家与市场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22.王先林:“论政府在保证收入公平分配中的责任及其法律保障机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简报》(第14期)。
    123.吕钟梅、鄢斌:“论经济法的程序理性”,《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4.万泉等:“卫生筹资累进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7期。
    125.应晓华等:“家庭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
    126.应晓华等:“灾难性支出家庭对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影响”,《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
    127.李斌:“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进展”,《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2期。
    128.应晓华等:“不同收入人群家庭筹资公平性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8期。
    129.应晓华等:“家庭卫生筹资水平不公平与垂直不公平分析”,《中华医院管理 杂志》2004年第8期。
    130.董晓莉:“关于完善我国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31.齐红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问题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4期。
    132.曹建华等:“卫生服务公平性理论及方法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
    133.郑开焰、袁玲:“完善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134.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35.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136.胡善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9期。
    137.胡卫萍:“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运行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38.毛素玲、宋丽莉:“国际卫生保健体制中筹资方式的比较与思考”,《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第10期。
    139.刘国恩、董朝辉:“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功能和影响(综述)”,《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3期。
    140.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财经研究》,2006年第11期。
    141.周海沙、李卫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5期。
    142.肖湘雄、李录堂:“西部农民的非货币型筹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新探”,《商业研究》,2006年第19期。
    143.陆学艺:“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44.肖湘雄:“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源型筹资方式新探”,《生产力研究》, 2007年第9期。
    145.刘雅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46.陈玉阳、郑燕娜:“浙江省建立新农合筹资与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1期。
    147.樊国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经济论坛》,2006年第6期。
    148.赵登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调研及其制度完善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149.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50.胡务:“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财经科学》,2006年第5期。
    151.杨翠迎、黄祖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基于城乡统筹考虑的一个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52.华迎:“农民工情况的研究报告之五: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8月6日。
    153.王小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10期。
    154.毛正中等:“医疗服务需要估计与区域卫生规划”,《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年第9期。
    155.荏苒:“中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卫生经济》,1996年第10期。
    156.李卫平:“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与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57.陈金宏等:“应用系统分析法——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5期。
    158.顾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改革》,2006年第1期。
    159.王全兴、管斌:“宏观调控法论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160.应松年:“政府职能的演变与行政规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1.侯岩:“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场竞争”,《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8期。
    162.侯岩、安妮:“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第1期。
    163.沈建华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卫生规划论影响中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因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第6期。
    164.石光:“关于区域卫生规划的若干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4期。
    165.沈建华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卫生规划论影响中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因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第6期。
    166.黎晓武、杨海坤:“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67.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考察团:“日本、澳大利亚区域卫生规划的考察”,《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7期。
    168.姜明安:“行政规划的法制化路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9.李湘刚:“论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完善”,《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70.苏涛:“西方国家行政立法监督述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171.郝模等:“论区域卫生规划研制形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年第10期。
    172.刘军宁:“开放社会与基层化原则”,《南方周末》,2003年2月20日。
    173.尹文强等:“试点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提供现状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3年第3期。
    174.宋杰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第3期。
    175.姚岚等:“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落实的现状分析”,《中华医院管理》,2002年第1期。
    176.宋文舸:“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中国医院管理》,2001年第1期。
    177.马正林:“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前沿》,2004年第7期。
    178.韩宏华:“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8期。
    179.罗沈宁、严非:“乡村一体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第8期。
    180.王建生等:“乡村一体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8期。
    181.杨团、施育晓:“黄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调查”,《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
    182.卞正鹏:“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筹资渠道与支付方式的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1期。
    183.宋杰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第3期。
    184.吴传俭等:“社会医疗保险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平性的影响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第17期。
    185.董湘辉:“从全科医生看医改突围之路”,《中国改革》,2006年第12期。
    186.符策慧:“效率还是自由:双向转诊的十字路口”,《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第9期。
    187.黎民、崔璐:“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4期。
    188.黎民:“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89.郭有德:“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控制的关键”,《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1期。
    190.靳勇:“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机制”,《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91.朱滨海等:“循环系统疾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医院》, 2005第12期。
    192.葛煦:“住院医保和自费患者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1月。
    193.张亚东、马剑:“控制医疗费用的主体与方式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03第11期。
    194.陈小文:“程序正义的哲学基础”,《比较法研究》,2003第1期。
    195.祁国阳等:“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11期。
    196.胡永庆:“知情同意理论中医生说明义务的构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97.朱士俊、鲍玉荣:“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DRGs简介”,《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第10期。
    1.Kuznet,Simmon,Modern Economic Growth,Structure,and Speed,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2.J.S.Colemaa,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da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Anthony Giddens,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4.Beauchamp DE.Steinbock(eds).,New Ethics for the Public's Heal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Donabedion A.,Explorations i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Volume 1:the definition of quality and approaches to its assessment,Ann Arbour,MI: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1980.
    6.Folland S.,Grossman,A.C.,&Stano M.,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Upper Saddle,1997.
    7.Robert Crawford,A cultural account of "health":control release,and the social body.Issu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 care,Tavistoek Publication,1995.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ew Horizons in Health,Geneva,1995.
    9.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nary of American English,3th College Edition,New York,1988.
    10.WHO,Equl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WHO/SIDA initiative,,Geneva,1996.
    11.Paul Hupalo Katherine Herden,Health Policy and Inequality,Clarendon Press,2002.
    12.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Poverty and Health:Health Econimics Technical Briefing Note,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1997.
    13.Starfiled.B.H,Primary care:balancing health needs,services and techn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4.Barbara Mcpake,Lilani Kumaranyake,and Charles Normand,Health Economic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1.
    15.Claudia Scott,Public and Private Roles in Health Care Systems:Reform Experience in Seven OECD Countrites,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16.Folland,Allen C.Goodman,and Miron Stano,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3rd.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1992.
    17.CECD,The Reform of Health Car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n OECD Countrie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2.
    18.Williamson,Oliver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The Free Press,1995.
    19.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1951,95 Law Ed.Oct.1950 Term.
    2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21.Blum W.J.,Kalven H.,The uneasy case for progressive taxation,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7.
    22.Commission on Taxation and Citizenship,Paying for Progress:A New Politics of Tax for Public Spending,London,Fabian Society,2000.
    23.HIAA,Source Book of Health Insurance Data,1999-2000.
    24.Tsou,Tang,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25.Jeffrey D.S.,Macroeconomics and health:investing in health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
    26.Wagstaff A.,Research on equity,poverty and health outcomes:Lessons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World Bank,2000.
    27.Marc J.Roberts,William Hsiao,Getting Health Reform Right,Flagship course on Health reform and sustainable financing,World Bank Institute,2001.
    1.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vol.56,June.
    2.Davey P.,"National guidance and allocation of resource",Economics has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 in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B.M.I.2002.
    3.Ronald H.Coase,"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American Sconcemic Reran: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8,Vol.88(2).
    4.Huge Gravelle,John Wildman,Matthew Sutton,"Income,income inequality and health:what can we learn from aggregate dat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vol.54,2002.
    5.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 improving performanc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June,vol.14.
    6.Whitehead M.,"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1992.vol.22.
    7.Murray CJL,Julio F.,"WHO Framework for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Assessment",GPE Discussion Paper,2001.
    8.WHO,"Fairness in Financial Contribution-Concepts,3.14session",Workshop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Burden of disease,cost-efffectiveness,and health systems,2002.
    9.Murray CJL,Knaul F.,Musgrove P.,"Defining and measuring fairness in financial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system",GPE discussion paper 24.WHO,2001.
    10.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Introductio",in Michael A.Morrisey(ed.),Managed Care and Changing Health Care Markets,Washington,D.C.1990.
    11.Jerome-Forget,Monique,Joseph White and Joshua M.Wiener(eds.),"Health Care Reform Through Internal Markets:Experience and Proposala",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The Free Press,1995.
    12.Robinson JC,Luft HS,"The impact of hospital market structure on patient volume,average length of stay,and the cost of care",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85,vol.4.
    13.Nanak Kakwani,Peter J.Lambert,"On measuring inequity in taxation:a new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y,1998,vol.14.
    14.Aronson J.R,Johnson P.,Lambert P.J,"Redistributive effect and unequal income tax treatment",Economics Journal,1994,vol.104.
    15.Kakwani N.G.,"Applications of Lorenz curves in economics analysis",Economic Journal,1953,vol.46.
    16.Wagstaff A.,E.van,"Equity in the finance of health care:some furthe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9,vol.18(3).
    17.F.A.Bauhofer,"Activities and Perpective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Office WHO on Health Planning",Systems A spects of Health Planning-Proceedings of the Ⅱ ASA Conference.Baden,Astria,1974,August.
    18.Ma A.C.,Riordan M.H.,"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managed care",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2,vol.1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