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宏观至微观依次探讨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层次与规模、系统内部构成因素四方面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纲叙述明长城军事聚落兴筑较为集中的三个阶段,探寻九边重镇军事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现场踏勘和史料印证,剖析军事聚落选址“因地形用险置塞”的防御性特征和军堡自身的内、外两层防御工事的防御功能。军事聚落在都司卫所军事管理制度下按级别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五个层次,通过对各层次军事聚落特征介绍,揭示军事聚落的层次与城池规模的内在关联。最后展开军事聚落外部与内部构成因素的研究,包括军堡内部空间构成要素的分布及建筑艺术特点、军堡在社会学层面与建筑学层面与里坊制的相似性、军堡与村堡的差异比较及军堡“从堡到堡”和“从堡到城”两条演化路线。纠正长城起源于“楚方城”和长城防御仅靠片状墙体的认识误区,提出长城起源于“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由明长城与军事聚落及烽火台、驿站、哨所、关口等防御设施一起,构成具有严密的层次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军事防御体系,力求对长城军事聚落的原貌进行较为真实的还原。
The paper is about military fortress research both from microcosmic level and macrocosmic level, and the content includes space-time distributing regulation,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layer and dimension, outside structure of system. Military fortress along the Great Wall in Ming dynasty is described in three periods and space-time distributing regulation of military fortress in nine defense areas is explored.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inside and outside fortification of military fort in military fortress are analyzed with exploration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Military fortress was ranked five levels, including Zhen Town, Lu Town, Wei Town, Suo Town, Bao Town, and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s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s of military fortress and town dimension. Last study is on outside structure of military, which involves spacious structur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side military fort, similarity of military fortress in sociology and architecture, difference between military fortress and village fortress, and two evolutional routes, from fort to fort and from fort to town. Misunderstanding, such as the Great Wall came of Chu Fang Chen, and the defense is due to its wall, is corrected, and the proposal is brought forward that the Great Wall came of Feng, defensive system of military affairs is composed of the Great Wall in Ming Dynasty, military fortress, signal fire platform, post house, sentry and pass, and the system is of level, integrity and system..
引文
1 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年,72 页。
    2 贺金峰,“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开封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第 1 页。
    3 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年,11 页。
    4 肖华锟,艾廷和,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江汉考古,2003 年第 4 期,69 页。
    5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 年。
    1 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年,70 页。
    2 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4 页
    
    1 参见《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6 年版,504 页。
    2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3 张玉坤,中国的“封、建”传统与国家、城市和聚落的封闭格局,未刊稿。
    4 岳红琴,《禹贡》武服制与夏代政治体制,晋阳学刊,2006 年第 5 期,90-93 页。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1991,69 页。
    2 《左传·隐公元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四库全书荟要》,第 9 期,第 48 页。转引自董耀会著《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106 页。
    3 张玉坤,中国的“封、建”传统与国家、城市和聚落的封闭格局,未刊稿。
    4 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年,25 页
    
    1 张玉坤,中国的“封、建”传统与国家、城市和聚落的封闭格局,未刊稿。
    2 中国经济史论坛,国学网。
    
    1 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年,11 页。
    2 同上,27 页。
    3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22 页。
     1 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古代长城——战争与和平的纽带,长城全接触网。
    1 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 年第 3 期,43 页。
    2 仰韶文化距今 7000-5000 年,半坡和姜寨遗址处在这一文化类型的早期。两者相距 15 公里。引自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48 页。
    3 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与中原地区的裴里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大体相当或稍后,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 6000 年后半段左右,距今约 7500 余年。参见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49 页。
    4 白音长汗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晚期,明确分成南北两个居住区,北区经过全部发掘,共有房址 29 座,分 成
    四排;南区东南部略有破坏,仅存 20 座房址,可分成三排。南北两区房址外侧各自环绕一道近圆形的围壕,两道围壕外侧的最近距离仅有 10 米左右。围壕的宽度和深度均不足 1 米。所有房址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址的室内面积为 20-80 平方米不等。参见刘国祥《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初探》,考古与文物,2001 年第 6 期,59 页。
    5 钱耀鹏,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 年第 1 期,71。
    1 钱耀鹏,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 年第 1 期,71。
    2 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面积约 3 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属彭头山文化时期,年代距今 8500~7500 年。 遗址内发现有环绕聚落的围墙和围壕,整体呈南北向,南北长 210 米。遗址内还发现有大量的居住房址,建筑形式以干栏式为主。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完整形态的稻谷、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参引自“国家文物局网”。
    1 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 年第 3 期,44。
    2 赤峰大山前第 1 地点(编号KD1) 位于半支箭河及其支流汇合处, 座落在一坡岗向南延伸的河床台地上。遗址三面濒临河道, 唯有北部与坡岗相连接部分被一道西南—东北向的人工壕沟分隔开, 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呈不规则形的台地。台地北缘围壕的宽度约 20 米。参见朱永刚,中国东北先史环壕聚落的演变与传播,考古文物研究,36 页。
    3 朱永刚,中国东北先史环壕聚落的演变与传播,华夏考古,2003年第1期,36。
    4 城头山城址,围墙约从公元前 4000 年的大溪文化早期到公元前 2800 左右的屈家岭文化中期经过数次筑造,城垣呈方形,外围直径 325 米,城址面积约 9 万平方米,内圆直径约 310 米,墙周长约 1000 米。墙垣坡度外陡内缓(外 500,内 150),墙底宽约 20 米,顶部残宽约 7 米。城外环绕护城河,部分人工开凿,部分利用天然河道,现存最宽处达 35 米,深 4 米。城垣东、南、西、北面基本对称处各有一个缺口,应为城门。北门地势最低,疑为水门。城内地势高于城外四周大约 4 米,有道路、夯土房基、制陶区、墓葬区等。资料来源: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2 月。
    5 1954 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 5000—4600 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参引自百度百科网页。
    6 严文明,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89。
    1 马利清,从早期城址看华夏文明的起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3 期,50。 从早期城址看华夏文明的起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3 期,51。
    2 同上。
    3 马利清,
    4 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19 页。
    5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6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2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86,第一部,464 页。
    3 《中文大词典》,第二十四册,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1962-1968,3064 页。
    4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5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9。
    6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商务印书馆,2001,4,修订本,0619 页。
    
    1《汉语大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86,第一部。
    2 同 1。
    
    1 关树东,长城防御系统,“中国长城网”。
    2 梁民,驿传交通系统,“中国长城网”。
    
    1 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2 高旺,内蒙古长城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年,213。
    3 烽火台内容主要参考:高旺著《内蒙古长城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213。
    
    1 [清]黎中辅 纂,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征集整理,《大同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25 页。
    2 高旺《内蒙古长城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15 页。
    3 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1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2 页。
    2 张维华:《明代辽东卫所建置考略》,《禹贡》1934 年第 1 卷第 7 期。 年。林树惠:《明之北边备御》,《史
    3 伊志:《明代“弃套”始末》,《禹贡半月刊》1934 年第 2 卷第 7 期。
    4 杨袅:《明代察哈尔部沿革考》,《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4 卷第 4 期。
    5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
    6 梁愈:《明初控制东北考》,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35学年报》1940 年 12 月。
    1 余同元.明代九边论述.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 2 期。 第 150-152 页。 页。 (Fail, 1976)。转引自赵现海,Asiatic Studies, 2006 年,7 页。
    2 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 罗东阳.明代军镇镇守体制初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4 罗东阳.明代兵备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
    5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6 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1999 年,第 63-67
    7 Wade F Wilkison: Newly discovered Ming Dynasty guard registers, MING STUDIES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7 页。
    8 Arthur N Waldron: The Problem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Vol.43,No2(Dec,1983) 转引自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韦占彬.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3 期。
    2 《修攘通考》卷四《九边图论·九边图论,目录》,第 397-398 页。
    3 (明)魏焕编《皇明九边考》,嘉靖刻本,长城文化网制作。
    4 (明)兵部编《九边图说》,玄览堂丛书初辑,台北:正中书局 1981 年版。
    5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十一兵制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235 页。
    1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开明书店 1949 年版,第 265 页。
    2 《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第 882 页。
    3 Charles O Hucker,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533。
    4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第 8 页。
    5 (清)王鸿绪:《明史稿》志第十八《地理志》,元明史料从编本,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41-342 页。
    6 《明史稿》志第六十八《兵制四·防边》,第 331 页。
    1 (清)万斯同. 《明史》志第五十三《地理志叙》,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上海:上海松增补,广舆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上:《明绘本〈边镇地图〉考》,《东南文化》1997 年第 4 期,119 页。 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4 页。
    2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3 《边镇地图·序》,转引自张宝钗
    4 (清)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方镇.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21 页。
    1 (清)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第三十二册《浙江上·备录·会稽县志》,四馆 1936 年版。
    2 魏保信,明代长部从刊三编. 上海:商务印书城考略,文物春秋,1997 年第二期。
    3 罗哲文,长城,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48 页。
     1 (清)张金城修. 杨涴雨篆(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地理·形势总论》. 宁夏史料丛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1 页。
    2 《明太祖集》卷三《诰·西安卫都指挥使叶升林济峰诰》,第 38 页。
    1 南炳文. 明初军制初探. 南开史学 1983 年第 1 期.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45-146 页。
    2 指申定兵卫之政。见《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洪武七年八月甲申朔》,第 1607 页。
    3 (明)陈久德:《皇明名臣经济录》卷十七《论都司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09 页。
    4 卫所实土、非实土、准实土的探讨,请参见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10 期;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论文,2001 年。此处转引自: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赵现海著《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2006 年,40 页。
    
    1 (明)张卤:《皇明制书》卷十六《大明官制·万全都司》,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七年张卤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98 页。
    2 《皇明九边考》卷一《镇戍通考》,第 28-29 页。
    3 余同元. 明代九边述论.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 2 期。
    1 艾冲. 明代陕西四镇长城.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1 页。 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年。 1998 年第四期。
    2 同上,第 2-11 页。
    3 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第 2 期。
    4 胡凡,河
    5 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1 期。
    2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8 页。
    
    1 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2 中国长城网:http://www.chinagreatwall.org/detail/news_detail.jsp?info_id=1100145795&cust_id=greatwall
    1 胡凡,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年。
    2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中国解放军出版社,1991 年,246 页。
    3 《明太宗永乐实录》卷二八、卷一四。
    4 《明史》卷九十,《兵志二》。
    5 《永平府志·关隘》,清光绪二年刻本,卷 42,第 1 页。转引自华夏子著《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8年,54 页。设计将功臣于谦杀害,天下冤之。资料来自:南炳文、汤纲著《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241 页。
    1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一五。
    2 引自: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兵家》,中国解放军出版社 1990 年出版,541 页。
    3 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1 页。
    2 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1 (弘治)《宁夏新志·序》,第 2-4 页。
    2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宣府镇图说》,第 19 页。
    3 《皇明九边考》卷三《蓟州镇·疆域考》第 157 页。
    4 明史·戚继光记,中华书局,1974 年版。
    
    1 刘效祖著《四镇三关志》(明万历四年刻本)426 页。
    2 各路统辖堡情况见附录一。
    
    1 霍冀著《九边图说·宣府》,明隆庆三年刻本,第 129 页。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6。
    3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6。
    4 宁夏通史编委会,宁夏通史古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 霍冀:《九边图说·宣府》,明隆庆三年刻本,第 246 页。
    1 各镇总兵驻地资料来自:魏保信,明代长城考略,文物春秋,1997 年第二期。
    2 各镇路的划分资料来自:华夏子,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7。
    3 (明)杨时宁(1537—1609)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记载:“总七路险隘,上西路、下西路、南路、上北路、下北路、中路、东路。”可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路的划分,表中仅选其一。
    4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86 页载 1660 华里,而魏保信《明代长城考略》中载两千里,《宁夏通史古代卷》
    245 页也载全长二千里。此处与表中陕西其他三镇统一,均采用《明代陕西四镇长城》一书数据。文物部门正在进行各段长城的普查和实测工作,以其结果为准。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410 页,《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269 页。
    2 《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转引自张显清,林金树著《明代政治史》528 页。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410 页,《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411 页。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 页。
     1 右玉县志办公室编,《旧志辑录》《武备志·兵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26 页。
     1 (日)冈村秀典著《仰韶文化的聚落结构》,考古与文物,2001 年 6 期,83 页。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8 页。
    2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6 页。
    3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3 页。
    4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7 页。
     1 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7 页。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2。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9。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9。
    2 银川市城区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城区军事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316。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年,171 页。
    2 史箴,风水典故考略,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6。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0。
    2 横山县张德胜先生手书。
    3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1。
    4 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边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390。
    
    1 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边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390。
    2 同上。
    3 引自“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greatwall.org/guanai/home.htm。
    4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1。
    5 引自“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greatwall.org/guanai/home.htm。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1。
    2 引自“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greatwall.org/guanai/home.htm。
    1 也作“阅城”。
    2 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3,永平府志,方志出版社,2002 年
    3 沈朝阳主编,秦皇岛长城,方志出版社,2002 年。
    4 沈朝阳主编,秦皇岛长城,方志出版社,2002 年。
    5 引自天津大学苗苗硕士学位论文《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2005。
    
    3 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3,永平府志,方志出版社,2002 年。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6-47。
    3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0。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0。
    2 引自“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greatwall.org/guanai/home.htm。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8。
    
    1《榆林市志》1996 版 682 页上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旧古梁上增修。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9。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31。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1。
    
    1 引自“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greatwall.org/guanai/home.htm。
    2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长城文化网。
    3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长城文化网。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150。
    2 引自长城文化网提供,兵部编,明隆庆刻本,九边图说,294。
    3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8。
    4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1。
    
    1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长城文化网。
    2(明)王世琦,三云筹阻考,明万历刊本,261 页。
    3(明)杨时宁(1537—1609)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长城文化网制作,244 页。
     1 霍瑛(崇祯),《云镇兵荒疏》,转引自:右玉县志办公室编,旧志辑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273。
    2 郭睿,北京地区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系统特征与保护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6,60 页。
    
    1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 月,52。
    2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42 页。
    
    1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 月,52。
    2 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1。
    3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3。
    4 同上。
    1 牛儒人主编,偏关县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346。
    2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57 页。
    3 朱璐著,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纂,防守集成·城制,解放军出版社和辽沈书社出版,1991 年,266-287。
    4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3。
    1 主要来自: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38。
    2 引自“中国长城网”。
    3 罗哲文,山海关长城的布局与建筑勘查记。四个城门分别有震慑东方,遥望重洋,威振远方,迎接浩荡皇恩(关城的物资主要是从西门运入)的含义。
    4 沈朝阳主编,秦皇岛长城,方志出版社,2002 年。
    
    1 沈朝阳主编,秦皇岛长城,方志出版社,2002 年。
    2 同上。
    3 同上。
    4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55。
    
    1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55。
    2 平鲁县志编纂委员会,张权主编,平鲁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72 页。
    3 《明史》卷 71。
     1 陆容:《菽园杂记》卷 11,转引自李荣庆著《明代武职袭替制度述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 年第一期,9页。
    
    1 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30
    2 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686。
    3 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1 政协张家口市宣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宣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
    2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6 页。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82 页。
    
    1 选自:银川市城区军事志编纂委员会,银川市城区军事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年,图版页。
    2 银川市广场前“宁夏世纪钟”上所刻。
    3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83 页。
    
    1 转引自: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十《公署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 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41 页。
     1 图片资料来源: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 盐池县博物馆内盐池城模型旁木板上所注。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3。
    3 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标点注释中卫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 年。
    4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年,233 页。
     1 此城内容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倪晶著《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1 河北古建筑研究所测量。
    2 河北省古建所测量数据:南门洞深 18.7 米,宽 4.3 米,高 7.5 米。北门洞深 19 米,宽 4.15 米,高 7.35 米。
    3 关于翼城的功能有几种猜测:一说是武器库,存放兵器;二说操练场,日常军事训练用的地方;三说退守之 地,万一守城不利,则可退守东、西翼城内固守,以待救援。
    4 [清[左承业纂修,《万全县志》,卷二,《建置志》,道光年间刻本。
    5 同上。
    6 同上 。
    7 同上。
    
    1 此城内容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倪晶著《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2 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古镇独石口》乡友编辑组,内部发行,1999。
    3 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古镇独石口》乡友编辑组,内部发行,1999。
    4 皇帝定期巡幸两都,即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昭苏乃木遗址)和大都(北京)。
    1 [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 同上。
    3 [清]孟思谊编修,黄少七重修,《赤城县志》卷二《建置志》,清乾隆二十四年本,赤城县档案史志局,1996。
    4 同上。
    5 同上。
    6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董鉴泓著《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8-159 页。
    
    1 此城资料主要来源于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63 页。
    2 平鲁县志编纂委员会,张权主编,平鲁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72。
    1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一,《宣府巡道辖下北路总图说》,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2 [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 以上内容自张等三教师所提供资料整理获得。
    4 [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二《宫宇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8。
    
    1 波罗堡内张雄飞老人供稿。
    2 此城内容主要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倪晶著《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1 此城内容主要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倪晶著《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2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77。
    
    1 此城内容主要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倪晶著《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2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一,《宣府巡道分辖中路总图说》,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3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80。
    1 此驿城内容主要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倪晶著《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2 《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五载;“鸡鸣驿堡……明永乐十六年设站于此,……十七年因民堡增筑,周四里有奇。 旧为镇城入境要路,今设把总驻扎。”
    3 《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
    4 《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
     1 此关内容主要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苗苗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2005 年 1 月。
     1 方放主编,天津黄崖关长城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 本关城资料主要来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曦沐著《明长城居庸关研究》2005 年 6 月,29 页。
    
    1 引自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2004 年,21 页。
    2 下文所说“规模”仅仅指的是周长。明制长度单位与米换算方法参考吴慧著《明清的度量衡》,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出版:1步=163.25厘米;1量地尺=32.64厘米;1丈=3.264米;1里=180丈=360步=587.7米。
    
    1 指路城与所城合置时。
    2 指路城与卫城合置时。
    3 参见:天津大学李哲硕士学位论文《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2005 年,40 页。
    
    1 [清]吴廷华等纂修,《宣化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卷十六,《军储考》。
    2 资料来源:[清]吴廷华等纂修,《宣化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卷二,《公署考》。
    3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4。
     1 宁夏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点注,标点注释中卫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0,15 页。
    
    1 应县志编纂委员会,应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599 页。
    2 牛儒人主编,偏关县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345。
     1 朔县志编纂委员会,朔县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1。
     1 平鲁县志编纂委员会,张权主编,平鲁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69-170。
    1 定边县志编纂委员会,定边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292。
    2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2。
    
    1 具体内容参见:张玉坤著《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年 82 页。
    2 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1。
    3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第一版。
    4 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64 页。
    1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1-522。
    2 [清]黎中辅纂,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征集整理,,大同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42。
    3 朔县志编纂委员会,朔县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9。
    4 汪嗣圣(清)纂修,朔州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87。
    5 李志斌、黄冀,山阴县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8。 府州县相似,是军事型的政区。非实土(无实土)卫所中还有一些卫所亦具有实土卫所的特征,且位于边疆地区,称之为为“准实土卫所”,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内陆边区, 如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后的大同左卫、大同右卫、镇虏卫、平虏所、威远卫等都属此类,由于明初这些地方原有的人口大多内迁,以军士、余丁及庞大的家属群为主的军事人口在当地繁衍生息,以屯田或其它耕种方式附着在土地上,且每一卫所都有一定的防守地域,成为地方上实际的管辖机构。由于资料不足,如何判断某卫所为“准实土”是困难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一类卫所的行政区划意义。
    1 关于屯守比例,见李龙潜《明代军屯制度的组织形式》,历史教学,1962 年第 12 期,12-17 页,转引自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129 页:一卫之内的屯、守比例,王毓铨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六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庚辰条:“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1和各地具体情况,认为洪永时期大体为三七开。李龙潜认为,屯守比例在建国创制之初并无硬性规定,大体边地三七开,内地二八开。
    2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 36、42。转引自余同元著《明代长城文化带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3 期,42 页。
    3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201 页。
    4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189 页。
    5 “屯田黄册”之名见马文升《请屯以复旧制疏》(《黄明经世文编》,63),及海瑞《兴国八议》(同书 309)。转引自王毓铨著《明代的军屯》190 页。
    6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 190 页。
    7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 29 页。
    8 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104 页。
    1 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105 页
    2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197 页。
    3 “堡”的基本特征:1、一般的堡大都设一门或二门,外建堡墙。2、堡内有一条主街,两侧有支巷。3、在堡内的主街尽端或堡门之上建庙。4、堡内有井,小者一眼,大者多眼。5、堡内有公立的组织或社,有掌堡中事务之人,或称里人。6、堡内门制很严,有些堡门口设有门卫和门房。7、城中之堡处于封闭的里坊向开敞的街巷形式过渡的阶段。8、乡村之堡形制较严整,堡内分成几个部分,比邻而居。9、堡的规模大小不一,以居 40-50 户左右者为多。
    4 引自: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1997 年,64 页。
     1 朱璐著,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纂,防守集成·城制,解放军出版社和辽沈书社出版,1991 年,61 页。
    1 赵毅,明代贴黄制度考,历史档案,1998 年第二期,128。
    2 王毓铨著《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188 页记载:屯田百户所的每个屯军,都授予“户由”一纸,“户由”有的地方称“由帖”或“票”,上载屯军姓名、分地亩数和座落地方四至。分地的标号和命名,或许一如鱼鳞图册上的办法。
    3 朱璐《防守集成》112 页载:“每家给一腰牌,开写年貌、籍贯,官给印验,必有牌出入,城门方准放行”。
    4 参引自: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132 页。
    5 屯田子粒,从事屯种的旗军把他所承种军屯分地的收获物上交卫所屯仓,这项贡纳叫“屯田子粒”。屯田 子粒是“官田”科则(租率)的 2 倍。见《明代的军屯》128 页。
    6 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412-413。
    
    1 参见: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8。
    2 现以襄阳为例, 其方法是“先将土工估计若干, 次将寨门、堡门所需砖料石灰等项估计若干, 作为土工计算, (如土工一个值钱一百文, 火砖二十五块亦值钱一百文) , 再计濠墙挖占地亩应补价值若干, 亦作为土工计算, 再计团内地亩若干, 每亩应派工若干”。既然是按亩派工, 土地就成为派工的标准, 而土地有肥瘠之分, 对此当时亦有详细的规定:“山原水田、老岸泥洲为上地; 平冈平湖为中地; 山岭洼底沙洲为下地。”其亩则按上中下等折算:“上地一亩计一亩, 中地二亩作一亩, 下地三亩作一亩。”倘若田地有租佃关系, 则“一亩课地, 地主、佃户各出一半, 如主佃不同寨堡, 即将所出之工各归寨堡, 堡内居民受益较多者应加一倍派工” (武备志十二·兵事八·乡团)。
    1 此碑文由静升镇张学良提供。
    2 张玉坤,李哲,龙翔凤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华中建筑,2005(1):150-153。
     1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4):64-70。
     1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4):64-70。
     1 此处借鉴了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薛原,《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以晋陕地区为例》的观点。
    2 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年,28 页。
    1 陈仁锡《无梦园集》卷 2,转引自余同元著《明代长城文化带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3 期,50 页。
    2 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府谷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 引自:范勇著《略论我国历代人口分布及其变迁》四川大学学报,1987 年,87 页。
    4 注:行政区划级别来源于表 2“行政中心”一栏
    1沈朝阳主编,秦皇岛长城,方志出版社,2002 年
    [1]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 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年。
    [3]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年。
    [4]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5] 董耀会著《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
    [6]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
    [7] 刘金柱,万里长城,长城全接触网。
    [8] 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古代长城——战争与和平的纽带,长城全接触网。
    [9] 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 高旺,内蒙古长城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年,213。
    [11]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
    [12] 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民国丛书第一编影印正中书局 1946 年版,上海:上海书店 1992。
    [13]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 年。
    [14]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5]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开明书店,1949 年。
    [16] 罗东阳,明代军镇镇守体制初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7] 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8]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年。
    [19]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8 页。
    [20] 史箴,风水典故考略,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1] 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3,永平府志,方志出版社,2002 年。
    [22] 沈朝阳主编,秦皇岛长城,方志出版社,2002 年。
    [23] 朱璐著,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纂,防守集成·城制,解放军出版社和辽沈书社 1991。。
    [24] 政协张家口市宣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宣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 年。
    [25] 银川市城区军事志编纂委员会,银川市城区军事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6]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年。
    [27] 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乡友编辑组,古镇独石口,内部发行,1999 年。
    [28] 方放主编,天津黄崖关长城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
    [29] 周若祁等,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0] 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1]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第一版。
    [32] 康宁,军事筑城体系与长城,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六)军事工程分册。
    [33]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8 年。
    [34]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35](日)中日联合民居调查团,党家村——中国北方的农村集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8。
    [36] 张玉坤,中国北方堡寨聚落研究及其保护利用策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1997。
    [37]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 年。
    [38]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9] 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0]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1] 张玉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
    [42] 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3]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长城文化网。
    [44] 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通志·十五军事卷,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年。
    [45] 宁夏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宁夏军事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46] 宁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编委会,宁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47] 宁夏通史编委会,宁夏通史古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48]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 年。
    [48](法)勒内·格鲁塞 著、蓝琪译、项英杰校,草原帝国,长城全接触网。
    [49]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略》,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年。
    [50]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年。
    [1] 陈宏良,明代卫学发展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 年第六期。
    [2] 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2004(04)。
    [3] 张玉坤 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04)。
    [4] 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 年第 3 期。
    [5] 刘国祥,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初探,考古与文物,2001 年第 6 期。
    [6] 钱耀鹏,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 年第 1 期。
    [7] 朱永刚,中国东北先史环壕聚落的演变与传播,考古文物研究。
    [8] 严文明,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马利清,从早期城址看华夏文明的起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3期。
    [10] 岳红琴,《禹贡》武服制与夏代政治体制,晋阳学刊,2006 年第 5 期。
    [11] 关树东,长城防御系统,“中国长城网”。
    [12] 梁民,驿传交通系统,“中国长城网”。
    [13] 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14] 张维华,明代辽东卫所建置考略,禹贡,1934 年第 1 卷第 7 期。
    [15] 伊志,明代“弃套”始末,禹贡半月刊,1934 年第 2 卷第 7 期。
    [16] 杨袅,明代察哈尔部沿革考,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4 卷第 4 期。
    [17] 邵循正,有明初叶与帖木儿帝国之关系,社会科学,1936 年 2 月。
    [18] 朱庆永,明代九边军饷,大公报经济周刊,1935 年 6 月 8 日,第 130 期。
    [19](日)山崎清一,明代兵制的研究,历史学研究,1940 年。
    [20] 吴辑华,明代延绥镇的地域及其军事地位,亚洲历史学家会议纪录,1960 年 10 月。
    [21] 钱公来,东北史话(明代防边),中国一周,1957 年 5 月,第 369 期。
    [22] 全汉昇,明代北边米粮价格的变动,新亚学报,1970 年第 9 卷第 2 期。
    [23] 余同元,明代九边论述.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 2 期。
    [24] 余同元,明代长城文化带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
    [25] 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6] 罗东阳,明代兵备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
    [27] 韦占彬,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3 期。 [28 张宝钗,明绘本《边镇地图》考,东南文化,1997 年第 4 期。
    [29] 魏保信,明代长城考略,文物春秋,1997 年第二期。
    [30] 南炳文,明初军制初探,南开史学 1983 年第 1 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3 年。
    [31] 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10 期。
    [32] 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2 期。
    [33] 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34] 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1 期。
    [35](日)冈村秀典著《仰韶文化的聚落结构》,考古与文物,2001 年 6 期。
    [36] 李荣庆,明代武职袭替制度述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 年第一期。
    [37] 王杰瑜,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年。
    [38] 李传永,李恬,我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四川示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9)。
    [39] 朱玲玲,坊里的起源及其演变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40] 栾成显,明代里甲编制原则与图保划分,史学集刊,1997 年第 4 期。
    [41] 曹余濂,明代“赋役黄册”“鱼鳞图册”考略,档案与建设月刊,1999 年第三期。
    [42] 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历史地理,2001 年第 3 期。
    [43] 韩光辉,李新峰,北京地区明长城沿线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44] 李龙潜,明代军屯制度的组织形式,历史教学,1962 年第 12 期。
    [45] 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 历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
    [46] 赵毅,明代贴黄制度考,历史档案,1998 年第二期。
    [47] 张玉坤,李哲,龙翔凤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华中建筑,2005(1)。
    [48]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4)。
    [49] 范勇著,略论我国历代人口分布及其变迁,四川大学学报,1987 年。
    [50] 马楚坚,明清边政与治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51] 杨昶,明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政治举措考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5 期。
    [52] 田澍,毛雨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西域研究,2005 年第二期。
    [53] 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文物春秋,2001 年第 2 期。
    [54] 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年第 18 卷第 2 期。
    [55] 陶宏,王根厚,王丽艳,林琳,长城分布与地质关系的探讨——河北、北京部分地段,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56] 肖华锟,艾廷和,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江汉考古,2003 年第 4 期。
    [57] 贺金峰,“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开封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58] 魏保信,明代长城考略,文物春秋,1997 年第 2 期。
    [59] 韩若春,烽燧考辩,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
    [60] 罗哲文,长城史话,长城文化网。
    [61] 兆勇,明长城的防卫武器及生活用具,文物春秋,1998 年第 2 期。
    [62] 晚学,王兴明,浅谈明长城墙台的几种类型,文物春秋,1998 年第 2 期。
    [63] 关真付,明代长城屯田与冀东开发,文物春秋,1998 年第 2 期。
    [64] 张海瀛,明代山西的民佃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
    [65] 李三谋,明代边防与边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 年第 4 期。
    [66] 刘彦随,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地理学报,2002 年第 4 期。
    [67] 顾琳,明清时期榆林城遭受流沙侵袭的历史纪录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年第 4 辑。
    [1](明)魏焕编《皇明九边考》,嘉靖刻本,长城文化网制作。
    [2](明)兵部编《九边图说》,玄览堂丛书初辑,台北:正中书局,1981 年。
    [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十一《兵制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 年。
    [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三十二册《浙江上·备录·会稽县志》,四部从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6](清)张金城修,杨涴雨,(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地理·形势总论》,宁夏史料丛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年。
    [7]《明太祖集》卷三《诰·西安卫都指挥使叶升林济峰诰》。
    [8]《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洪武七年八月甲申朔》。
    [9](明)陈久德,《皇明名臣经济录》卷十七《论都司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
    [10](明)张卤,《皇明制书》卷十六《大明官制·万全都司》,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七年张卤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
    [11]《皇明九边考》卷一《镇戍通考》。
    [12] 尹畊,塞语,光绪五年刊《畿辅丛书》第 147 册。
    [13]《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一五。
    [14]《明史》卷九十《兵志二》。
    [15]《明太宗永乐实录》卷二八、卷一四。
    [16]《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条。
    [17]《皇舆考》革集《九边·宣府》。
    [18](明)杨时宁(1537—1609)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长城文化网制作。
    [19] 霍冀:《九边图说·宣府》,明隆庆三年刻本。
    [20]《皇明九边考》卷三《蓟州镇·疆域考》。 [21 ]明史·戚继光记,中华书局,1974 年版。
    [22](弘治)《宁夏新志·序》。
    [23]《明太宗实录》卷 155。
    [24] 明万历五年刊《宁夏志》。
    [25]《盛京通志》属清乾隆元年本。
    [26]《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五。
    [27](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一《方舆崖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28] 马文升《请屯以复旧制疏》(《黄明经世文编》。
    [29] 海瑞《兴国八议》。
    [30]《武备志十二·兵事八·乡团》。
    [31] 陈仁锡《无梦园集》。
    [32]《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
    [33](清)王鸿绪,《明史稿》志第十八《地理志》,元明史料从编本,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 年。
    [34]《明史稿》志第六十八《兵制四·防边》。
    [35](清)万斯同,《明史》志第五十三《地理志叙》,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6](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松增补,广舆图,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7]《边镇地图·序》。
    [38] 清康熙版《偏关志·城池》。
    [39]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40]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 36、42。
    [41]《宁武府志·城池》,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卷 3。
    [42](明)王世琦,三云筹阻考,明万历刊本。
    [43](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崇祯刻本),长城文化网制作。
    [44](明)高拱,边略五种,1934 年版,长城文化网制作。
    [45](明)郑晓,皇明北虏考,长城文化网制作。
    [46] 辛钟灵,方舆纪要辑要,1937 年版,长城文化网制作。
    [47] 宋联奎,河套图考,1934 年版,陕西通志馆印。
    [48](明)廖希颜,三关志,长城文化网制作。
    [48]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明万历四年刻本),长城文化网制作。
    [48]《周礼·地官司徒》。
    [4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 1955 年版,卷 40。
    [50]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代辽东档案汇编,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 6 月。
    [1](清)陈坦等纂修,《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清康熙五十年刊本。
    [2]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清)吴廷华等纂修,《宣化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卷二,《公署考》。
    [4](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5](清)左承业纂修,《万全县志》,卷二,《建置志》,道光年间刻本。
    [6] 清)孟思谊编修,黄少七重修,《赤城县志》卷二《建置志》,清乾隆二十四年本,赤城县档案史志局,1996。
    [7] 乾隆版《大同府志》第十二卷《城池》。
    [8](清)黎中辅 纂,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征集整理,《大同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9] 大同地方志办公室,大同今古,大同:《大同今古》杂志社,1998(4)。
    [10] 姚宾,大同史论精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1] 李志斌,黄冀,山阴县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12] 《山西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 8。
    [13] 代县县委办公室,代县政府办公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雁门揽胜,内部资料。
    [14] 应县志编纂委员会,应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5] 右玉县志办公室编,旧志辑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16] (清)刘士铭修,李裕民点校,朔平府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17] 平鲁县志编纂委员会,张权主编,平鲁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8] 牛儒人主编,偏关县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19] 清康熙版《偏关志·公署、庙祀、寺观、楼台》。
    [20] 偏关县志办公室编印,偏关县志—大事记·地理志,1988。
    [21] 汪嗣圣(清)纂修,朔州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2] 朔县志编纂委员会,朔县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3] 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边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4] 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25] 定边县志编纂委员会,定边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6](明)朱旃,吴忠礼笺证,宁夏志笺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7](明)石茂华纂修,明万历五年抄本,宁夏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八年。
    [28] 范宗兴,盐池旧志笺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9] 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0] 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标点注释中卫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 年。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2]《中文大词典》,第二十四册,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
    [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2001 年修订本。
    [4] 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86,第一部。
    [5] 高树藩编纂,正中行音義综合大字典,正中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增定五版。
    [6]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年。
    [7] 李国焱等,新编汉语词典,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
    [1] 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年。
    [2]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3] 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1999 年。
    [4]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5] 胡凡,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年。
    [6] 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论文,2001 年。
    [7] 成一农,唐末至明中叶中国地方建置城市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8] 梁愈,明初控制东北考,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35 年。
    [9] 谭福瑜,明代九边考,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论文,长城文化网制作。
    [10] 李贞娥,长城山西镇段沿线明代城堡建筑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1] 郭睿,北京地区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系统特征与保护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6。
    [12] 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 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 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5] 张曦沐,明长城居庸关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6] 薛原,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以晋陕地区为例,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 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中国长城网”
    [2]“长城文化网”
    [3]“国家文物局网”
    [4]“长城小站”
    [5]“百度百科网”
    [6] Google-earth 网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