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壮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以前对壮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壮族历史、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而对于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在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壮族适应环境的方式、效果等相关问题缺乏研究。本文主要通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的适应问题,探讨壮族的发展策略及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揭示壮族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实质。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迁是影响民族发展的基本地理因素,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方式,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壮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与农耕生产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从水、林资源的利用、保护,到农耕生产的开展与农作物的种植,再到畜牧与狩猎的发展,都需要充分考虑所在自然环境的差异,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适应对策,才能获取较佳的经济效益。壮族对人文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壮族分布版图的变迁、壮族自身形象的塑造及与其他民族关系的调适等方面。总的来看,“汉化”是其主要的适应方式。
     壮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对人文环境的适应,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也是壮族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壮族地区人地关系的调适,往往反映到人文的制度层面上。换言之,壮族适应人文环境的某些措施,诸如习俗、社会制度的变迁等,最终又会对所在自然环境的变迁产生作用。故壮族的环境适应,是多种因素参与互动的过程。
     持续迁入的汉族人口,在壮族的环境适应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促进壮族文明进程的主要外在驱动力因素。由于汉族人口大规模进入并超过壮族,是在清代康乾时期,因而康乾时期是壮族地区人地关系变迁的转折时期。
In China, Zhuang nationality is a minority group that has a larger population and higher level of Hanization than other nationalities. The past researches on Zhuang people mainly focus on its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language and so on, but its relations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how this ethnic group adapted itself to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equences have been neglec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will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huang nationali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y analyzing the adaptation from two aspects--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the evolution essence of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Zhuang areas.
     The change of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are the basic geograph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ethnic group, and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and relevant adaptation are crucial to it. Zhuang nationality's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 mainly is manifested in all fields relevant to farming, production and living.The ulit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and wood recourses, farming work, the planting of cro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sbandry and hunting, all demand measurable consideration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proper an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better economics benefits. The adaptat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to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mainly is present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size of its territory, the shaping of its own image and the adjustment of its relations to other nationalities, etc. Generally speaking, "Hanization" is the chief way of adaptation.
     Zhuang nationality's adaptation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a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influenced. The process of adaptting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lso a process in which Zhuang nationality utilize and change the nature. The adjust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always manifested by the cultural convention . In other words, some measures by which Zhuang nationality adapt to the human environment, such as customs, the changes in social system, etc. finally will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 So, Zhuang nationality's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 is a process in which various factors are involved and interacted.
     The continous immigration of Han nation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Zhuang nationality's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nd is considered the chief outside motivating factor that facilitates the evolution of Zhuang civilization. From the outside As in emperor Kangxi's Reign and that of emperor Qianlong's, More and more Han people were immigrating to Zhuang areas and surpassed the latter in its population, these two periods were considered the turning points(transitional phase) for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引文
[1]参阅[美]乔治·威廉斯(George C.Williams)著,陈荣霞译:《适应与自然选择》(Adapta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A Critique of Some Current Evolutionary Thought),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3页。
    [2]参阅[日]石川荣吉、佐佐木高明:《民族地理学的学派及学说》,载《民族译丛》1986年第5期。
    [3]参阅[苏]B·и·科兹洛夫:《民族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载《民族译丛》1984年第3期。
    [4]参阅祁庆富:《关于二十一世纪生态民族学的思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6期。
    [1]原文载《地理学报》1935年第2期。
    [2]谭其骧的民族地理成果主要有《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羯考》、《记五胡元魏时之丁零》、《辽代“东蒙”、“南满”境内之民族杂处--满蒙民族史之一页》、《粤东初民考》、《播州杨保考》(以上均见《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唐代羁縻州述论》(收入《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等;史念海有关民族地理的主要成果为在《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中第三章“历史民族地理”。此外,还有《西南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见《河山集》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等;方国瑜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下,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不少内容论述的是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地理。苏北海所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不少内容也涉及到古代西北民族地理方面。
    [3]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参阅[日]谷口房男著,覃义生译:《日本的壮族史研究动态》,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5]文章载《南亚西亚学报》1944年,第2号。
    [6]文章载《法政史学》1959年,第12号;文章收入《東南亞權力構造的歷史考察》,竹內書店1969年出版。
    [7]文章载《上智史学》1967年,第12号。
    [1]文章载《中国古大陆文化研究》1967年,第4集。
    [2]文章分别载《中国大陆古文化研究》1980年,第9、10合并号、 《史苑》1982年第42卷,第1、2合并号。
    [3]文章分别载《民族译丛》、 《上智史学》1971年,第16号、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1973年第3号。
    [4]文章分别载《史学杂志》1983年第92编,第3号。又载《民族译丛》1986年第1期、第2期,标题略有改动;《北大史学》1985年,第25号;《东洋学报》1985年第67卷,第1、2号。又载《民族译丛》1988年第1期;《北大史学》1987年第27号;《史朋》1988年第22号。
    [5]#12
    [6]文章载《民族译丛》1990年第1期。
    [7]Katherine Palmer Kaup,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lcs In China,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2000 by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
    [8]Robert B.Marks,Tigers,Rice,silk,and Silt,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erperial South China.Published by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8
    [1]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上册,《绪论》。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0页。
    [2]参阅徐松石著:《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分别见罗香林著《中夏系统之百越》,独立出版社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八月印行;《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中华从书委员会1955年版。
    [1]民族出版社1958年出版。
    [2]两书分别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9月出版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3]前一部由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后一部由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4]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版。
    [5]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
    [6]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4]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
    [6]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载《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2]两文分别刊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3]载《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卷十,《大司徒》。
    [2]参阅[日]藤岡謙二郎著:《人類集团の地理》,大明堂株式会社昭和55年(1979年)4月发行,第23页。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卷十,《大司徒》。
    [2](南宋)陈旉:《农书》上卷,《地势之宜》。
    [3]参阅[美]森普耳(Ellen Churchill Semple)著,陈建民译:《地理环境之影响》,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版,第705页。
    [4][美]森普耳Ellen Churchill Semple著,陈建民译:《地理环境之影响》,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版,第57页。
    [5]参阅[美]思格伦(O.D.Von Engeln)著,林光澂译:《民族发展底地理因素》,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版,第46页。
    [1](嘉靖)林富、黄佐纂:《广西通志》卷一,《图经上》。(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41册)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九,《广西四·庆远府》;卷一一一,《广西六·泗城州》。
    [3](乾隆)王锦修,吴光升纂:《柳州府志》,《序》。
    [4]参阅李卫东:《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讨》,载《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第1期;参阅廖正诚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59页。
    [5](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广西》。
    [6](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广西》。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文献通考》卷三三0,《四裔考七·西原蛮》。
    [2](清)张泓纂:《滇南新语·夷异》。
    [1](明)邝露:《赤雅》卷上,《形势》。
    [2](乾隆)周硕勋修,王家宪纂:《廉州府志》卷四,《风俗·僮人附》、《狼人附》。
    [1](明)邝露:《赤雅》卷上,《僮官婚嫁》。
    [2](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
    [3]《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下·西原蛮》。
    [1]笔者2006年12月赴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实地调查资料。
    [2](雍正)胡醇仁重修:《平乐府志》卷四,《风俗》。
    [3](雍正)胡醇仁重修:《平乐府志》卷四,《风俗》。
    [4](雍正)胡醇仁重修:《平乐府志》卷十一,《赋税》。
    [5](雍正)胡醇仁重修:《平乐府志》卷十,《徭僮》。
    [1](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风俗》。
    [2](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风俗》。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绍兴二年闰四月丙申。
    [2](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一,炎兴下帙五十一。
    [1](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三,《靖康中帙》。
    [2]参阅王曾瑜著:《岳飞与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62页。
    [3]参阅邓广铭著:《岳飞传》,见《邓广铭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07页。
    [4]参阅《续资治通鉴》(传世藏书本),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1088-1089页。
    [1]如《壮族简史》编写组著:《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9页;黄现墦、张一民、黄增庆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45页。等。
    [2]参阅费孝通:《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载《新建设》1952年第1期。又见《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72页;范宏贵、唐兆民在《壮族族称的缘起和演变》(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中己指出,这是刘锡蕃在《岭表纪蛮》里误引《广西通志》的一句话而造成的,这一错误的最初源头出自民国时期的刘锡蕃。具体可参阅(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一章《诸蛮种属及其南移大势·僮族》,见《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三编18册。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版,第12页。
    [3]参阅王文光编著:《南方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34页。
    [4]参阅符太浩著:《〈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4页。
    [1](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
    [2](宋)李曾伯:《可斋杂稿》卷十七,《帅广条陈五事奏》。
    [3]参阅黄现墦、张一民、黄增庆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45-46页。
    [4](宋)宋理宗:《敕封梁熹忠祐侯吴辅显义侯制》,载(清)汪森辑:《粤西文载》卷二,《制敕》。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也载:“国朝开拓寝广,州县洞五十余所,推其雄长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
    [2](雍正)金鉷监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诸蛮》。
    [3](宋)王象之:《舆地记胜》卷一二二,《广南西路·宜州·风俗形胜》。
    [1](元)梁遗:《重修桂林府学记》,见《粤西文载》卷二十六。
    [2]《元史》卷一00,《兵三·屯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屯田三处》
    [3](元)虞集:《平徭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5册。
    [1]参阅刘祥学:《由模糊到清晰--历史时期对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演进》,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1]参阅周振鹤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06页。
    [1]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95页。
    [1]参阅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参阅覃乃昌:《“那”文化圈论》,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2]《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
    [3](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
    [4]《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六,《广南西路·邕州·溪峒州县》。
    [2](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
    [3]《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4]《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二·南丹州》。
    [5]《宋史》卷四九五,《抚水州》。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五,《广南西路·宾州·风俗形胜》。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五,《广南西路·象州·风俗形胜》。
    [8]《宋史》卷四九五,《抚水州》。
    [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四,《广南西路·容州·风俗形胜》。
    [1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风俗形胜》。
    1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一,《广南东路·德庆府·风俗形胜》。
    1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广南东路·南恩州·风俗形胜》。
    1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六,《广南东路·肇庆府·风俗形胜》。
    1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九,《广南西路·藤州·风俗形胜》。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七,《广南东路·新州·风俗形胜》。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六,《广南西路·化州·风俗形胜》;卷一一七,《广南西路·高州·风俗形胜》。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四,《广南西路·容州·风俗形胜》。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六,《广南西路·化州·风俗形胜》;卷一一七,《广南西路·高州·风俗形胜》。
    [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三,《广南西路·静江府·四六》。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四.(广南西路·融州·州沿革》。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三,(广南西路·贺州·风俗形胜》。
    [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岭南道七·窦州》、《昭州》。
    [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0,《广南西路·浔州·风俗形胜》。
    [1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一,《广南西路·郁林州·风俗形胜》。
    [1]《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云南行中书省·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罗雄州》。
    [2]《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云南行中书省·临安广西元江等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临安路》。
    [3]《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云南行中书省·临安广西元江等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元江路》。
    [4](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左、右两江溪洞》。
    [5]《元史》卷八,《世祖五》。
    [1]《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附忽辛传》。
    [2](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卷十二,《乌古孙泽墓志铭》。
    [3]《元史》卷一六三,《乌古孙泽传》。
    [4]《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一》。
    [5]《元史》卷三0,《泰定帝二》。
    [1]《元史》卷一七六,《谢让传》。
    [2]金毓黻、安文溥辑:《大元一统志辑本》卷四,《湖广行省·太平路》。辽海丛书第五册。
    [3]《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4](元)罗咸:《庆远城池记》。载(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二十二。
    [5](元)邹鲁:《修筑贵州城记》、(元)吴琼:《增筑藤县城垣记》。载(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二十二。
    [6]《元史》卷一六五,《朱国宝传》。
    [1](元)曹师孔:《阳朔县鼎建西城记》。载(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二十二。
    [2](元)吴琼:《增筑藤县城垣记》。载(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二十二。
    [3](元)吴琼:《增筑藤县城垣记》。载(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二十二。
    [4]根据同治年间所修江华壮族《廖氏阖族公刊》载,其祖先“元时由宾州迁大头山开头寨”,即今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清塘一带。具体参阅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77--578页;伍新福著:《湖南民族关系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91页。
    [1]《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
    [2](景泰)陈文修:《云南图经志》卷三,《广南府·风俗》;(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广南府》载“侬人、沙人,男女同事犁锄”。
    [3]《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一·广南》。
    [4](景泰)陈文修:《云南图经志》卷三,《富州·风俗》。
    [5](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广西府》。
    [6](清)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广南府》;(景泰)陈文修:《云南图经志》卷三,《广西府·风俗》。
    [7]参阅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397、398、399页。
    [8]参阅《明神宗实录》卷三七二,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已巳。
    [9](景泰)陈文修:《云南图经志》卷三,《师宗州·风俗》。
    [1]《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南宁》。
    [2](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宣化县图说》、《隆安县图说》。
    [3](明)刘尧诲重修:《总督苍梧军门志》卷二十四,林富:《议处思田事宜疏》。
    [4]《明史》卷三一八,《广西土司二·思恩》。
    [5]《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庆远》。
    [1]《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庆远》。
    [2]《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庆远》。
    [3](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柳州府图说》。
    [4](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上林县图说》。
    [5](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柳州府图说》。
    [6](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来宾县图说》。
    [7](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象州县图说》。
    [8](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洛容县图说》。
    [9](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马平县图说》、《柳城县图说》、《融县图说》。
    [10](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宾州图说》。
    11(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三,《复征怀远》。
    12(明)杨芳:《殿粵要纂》卷一,《罗城县图说》。
    13(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思恩县图说》、《荔波县图说》。
    14(明)胡文焕辑:《华夷风土志》卷四,《广西省·庆远府》。中华风土志丛刊第1册。
    [1]《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桂林》;(明)杨芳:《殿粵要纂》卷一,《永福县图说》亦载“徭獞种类浸繁”。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十册,《广西》。
    [3]《明穆宗实录》卷四八,隆庆四年八月甲子。
    [4](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一,《复征古田》。
    [5]参阅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6](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平乐府图说》。
    [7]《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平乐》。
    [8](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荔浦县图说》。
    [9](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修仁县图说》。
    [10](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平乐府图说》。
    1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昭平县图说》。
    12(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平乐府图说》。
    [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浔州府图说》。
    [2](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武靖州图说》:(明)刘尧诲重修:《总督苍梧军门志》卷四,《舆图·广西布政司·武靖州》载“上隆州土知州岑铎犯奸嫂杀兄,在禁。(韩雍)奏宥其罪,迁其原官土兵男妇于此,世为武靖土官”。
    [3](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藤县图说》。
    [4](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苍梧县图说》。
    [5](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临桂县图说》。
    [6](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灵川县图说》。
    [7](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阳朔县图说》。
    [8](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义宁县图说》。
    [9](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富川县图说》。
    [10](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贺县图说》。
    1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容县图说》。
    12(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博白县图说》。
    13(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陆川县图说》。
    [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兴业县图说》。
    [2](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贵县图说》。
    [3](明)胡文焕辑:《华夷风土志》卷三,《湖广·廉州府》。
    [4](清)顾炎武:《肇域志·广东·廉州府》。
    [5](清)顾炎武:《肇域志·广东·廉州府》。
    [6](清)顾炎武:《肇域志·广东·廉州府》。
    [7]《明神宗实录》卷四六二,万历三十七年九月乙未。
    [8](清)顾炎武:《肇域志·广东·廉州府》。
    [9](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
    [10](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怀集县图说》。
    11(清)顾炎武:《肇域志·广东·广州府·连山县》。
    12(崇祯)陆鏊、陈炬奎纂修:《肇庆府志》卷二十四,《徭僮》。
    [1](雍正)鄂尔泰监修,靖道谟等纂:《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土司·种人附》。
    [2](康熙)范承勋、吴自肃纂修:《云南通志》卷二十七,《土司种人贡道附》。
    [1](康熙)章履成纂修:《元江府志》卷二,《彝人种类》。
    [2]《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六十二,乾隆三十一年六月丙午。
    [3](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僮》;(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也载宾州“僮七民三,而宾州以南,厥类实繁”。
    [4](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5](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乾隆)谢钟龄:《横州志》卷五《化蛮》还载永淳(今横县西)“蛮僮而间狼”,“各属乡村,僮人杂处,有间以徭、狼、獠、蜑者。上思地界极边,为类尤夥”。
    [6](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7](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2](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3](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4](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5](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6](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7](雍正)鄂尔泰监修,靖道谟等纂:《贵州通志》卷七,《苗蛮》。
    [8](清)爱必达撰:《黔南识略》卷二十八《贞丰州》载“苗系侬家、仲家二种,风俗与各处同”。
    [9](清)爱必达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七《兴义府》载“仲苗居十之八九,猓夷居十之一二”;同书卷二十八《册亨州》载“苗惟仲家一种”:卷三《广顺州》载“汉人、仲家苗”;卷五《永宁州》载“苗有仲家、蔡家、花苗、革佬、猓猡、徭人六种”。
    [10]参阅刘锋著:《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80-183页。
    11(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2](雍正)鄂尔泰监修,靖道谟等纂:《贵州通志》卷七,《苗蛮》;(清)爱必达撰:《黔南识略》卷八《都匀府》载当地“僮苗住八迁、鸢甫三洞,巴容、徭庆五里,俗与仲家相似”;此外,清人陈浩在其所撰《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第三十二图中,将荔波的“僮”人称为“仡僮”。
    [3](清)爱必达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二,《古州同知》。
    [4](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5](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6](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7](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十,《诸蛮》。
    [8](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十,《诸蛮》。
    [9](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0](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嘉庆)谢启昆修:《广西通志》卷二九八,《诸蛮一·僮》则称“咸僮人”。
    11(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十,《诸蛮》。
    12(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3(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十,《诸蛮》。
    14(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十,《诸蛮》。
    15(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6(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2](乾隆)王锦修,吴光升纂:《柳州府志》卷三十,《徭僮附方言》。
    [3](乾隆)王锦修,吴光升纂:《《柳州府志》卷三十,《徭僮附方言》。
    [4](乾隆)王锦修,吴光升纂:《柳州府志》卷三十,《徭僮附方言》。
    [5](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6](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7](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武宣县志》卷十六,《杂录·诸蛮》。
    [8](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9](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0](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2](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3](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九八,《诸蛮一·僮》。
    [5](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6](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7](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8](康熙)刘允元纂:《连山县志》卷一,《村落》。
    [9]连山《壮族瑶族志》编写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瑶族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4页。
    [10](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1(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八,《徭僮》;又瞿昌文:《粤行纪事》卷一载“苍梧之西北,万山攒峙,僮徭错处”。
    12(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3(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九八,《诸蛮一·僮》。
    [2](乾隆)顾旭明修,唐廷梁纂:《怀集县志》卷十,《杂事》。
    [3](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4](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5](乾隆)周硕勋修,王家宪纂:《廉州府志》卷十,《兵防》。
    [6](乾隆)周硕勋修,王家宪纂:《廉州府志》卷四,《风俗·狼人附》。
    [7](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四。
    [8](雍正)郝玉麟修,鲁曾煜纂:《广东通志》卷五十七,《岭蛮》。
    [9](乾隆)姜山修,吕伊纂:《阳春县志》卷十五,《徭僮》。
    [10](乾隆)宋锦、李麟洲纂修:《德庆州志》卷十一,《风土》。
    11(乾隆)王概纂修:《高州府志》卷八,《狼徭》。
    12(乾隆)陆向荣修,刘彬华纂:《阳山县志》卷五,《徭僮》。
    [1]参阅广西省政府统计处1948年印:《广西年鉴》(上册)第三回,《民族与语言》,第195-196页。
    [1]参阅陈志文:《建国初期文山壮族各支系调查识别情况》,载文山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山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少数民族专辑),1998年4月内部刊印本,第1页、第6页、第8页。
    [2](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等纂:《马关县志》卷一,《地理志·云南马关县中区乡村镇表》。
    [3](民国)陈钟书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中卷,《民族种类》。
    [4](民国)黄元直修,刘达式纂:《元江志稿》卷二十,《种族志·种人》。
    [5](民国)马标修,杨中润纂:《路南县志》卷一,《风俗·夷俗》。
    [6]参阅白柯:《四川的壮族》,载《四川统一战线》2002年第5期。
    [7](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百色县》.中华书局1939年8月版,下同。
    [8](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凌云县》;(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第一编,《人口·风俗》也载县境“有少数僮、侬之属”。
    [9](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同正县》。
    [10](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龙津县》;(民国)李文雄修,陈必明纂:《龙津县志》第四编,《社会·民族》。
    11(民国)黄旭初监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二编,《社会·民族》。
    [1](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卷七,《种族》。
    [2](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田阳县》。
    [3](民国)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第二编,《社会·人口》;第三编《社会·方言》。
    [4]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2页。
    [5]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页、190页。
    [6](民国)黄朝桐、刘振西纂:《隆安县志》卷三,《社会》。
    [7]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00页。
    [8](民国)温德溥、曾唯儒纂:《武鸣县志》卷一,《图经》。
    [9](民国)封赫鲁修,黄福海纂:《靖西县志》第二编,《人口种族之组成》。
    [10](民国)黄旭初修,岑庆沃纂:《田西县志》第二编,《人口之组成》载当地有汉族和非汉族两种,非汉族为苗、瑶、俫三种,汉族则多系随狄青征侬智高时落籍,分布于城市、平原乡村,成为当地土著,“然风俗习惯仍保持其旧,惟言语则习普通之土语”,可见这部分“汉族”当为壮族。
    11(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西林县》。
    [1](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第二编,《人口》。
    [2](民国)杨盟修,黄诚沅纂:《上林县志》卷六,《社交部·风尚》。
    [3](民国)黎样品、韦可德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卷三,《风俗》。
    [4](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来宾县志》上篇,《姓氏》、《方言》。
    [5](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第二编,《社会·人口之繁殖》。
    [6](民国)何其英等修,谢嗣农等纂:《柳城县志》卷四,《民事·民族》。
    [7](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柳江县》。
    [8](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中渡县》。
    [9](民国)吴国经等修,萧殿元等纂:《榴江县志·民族》。
    [10](民国)藏进巧修,唐本心纂:《雒容县志》卷上,《舆地》。
    [1](民国)苏瀚涛纂修:《象县志》第二编,《人口》。
    [2](光绪)褚兴周、夏敬颐纂修:《浔州府志》卷五十四,《民俗附瑶僮种俗》。
    [3](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宜山县》。
    [4](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河池县》。
    [5](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河池县》。
    [6](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融县》。
    [7](民国)黄志助修,龙泰任纂:《融县志》第二编,《社会·民族》。
    [8](民国)杨家珍总纂:《天河县乡土志》。
    [9](民国)江碧秋修,潘宝簶纂:《罗城县志·民族》.
    [10](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罗城县》。
    11(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卷二,《民族》。
    12(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三江县》。
    13(民国)梁杓修,吴瑜等纂:《思恩县志》第二编,《民族》。
    14(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民族》。
    [1](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百寿县》。
    [2](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永福县》。
    [3](民国)黄旭初监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二,《社会·民族》。
    [4](民国)张岳灵修,黎启勋纂:《阳朔县志》第二编,《社会·民族》。
    [5](民国)李滋繁纂:《灵川县志》卷四,《种族》。
    [6](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社会编·氏族二·龙胜县》。
    [7](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第四编,《地方志·全县》。
    [8](民国)潘宝疆等修,卢钞标纂:《钟山县志》卷十六,《瑶僮》。
    [9](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烘、龙玉珏纂:《贺县志》卷二,《社会部·民族》。
    [10](民国)罗春芳修,玉崑山纂:《信都县志》卷二,《瑶僮》。
    11(民国)李树楠修,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七,《夷民部·瑶僮》。
    [1]参阅何正廷:《云南壮族族源与称谓新探》,载《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1、2期。
    [1](乾隆)靖道谟等撰:《贵州通志》卷七,《苗蛮》。
    [2]参阅刘锋著:《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80-183页、241-243页。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第一篇《农业自然条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7页。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民》。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民》。
    [4](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一,《水利》。
    [1](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2](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1](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一一九,《山川略·水利三》。
    [3](雍正)甘汝来纂修:《太平府志》卷十四,《地舆·风俗》。
    [4](光绪)黎申产辑:《宁明州志》卷上,《山岭》。
    [5](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第四编,《经济·水利》。
    [6]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页;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洛东乡壮族社会历史概况》(内部资料),1965年11月编印,第1页。
    [1](清)闵叙辑:《粤述》。
    [2](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沟洫》。
    [1]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一卷,《麽请布洛陀·造雷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2页。经书原文全用古壮字写成,为便于编版,采用汉语译文,下同。
    [1]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一卷,《麽请布洛陀·找水》。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63-67页。
    [2](光绪)陈如金修,华本松纂:《百色厅志》卷一,《图说》;卷三,《水利》。
    [3](光绪)陈如金修,华本松纂:《百色厅志》卷一,《图说》。
    [4](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5]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9页。
    [6](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一一八,《山川略·水利二》。
    [1]参阅覃彩鸾:《壮族干栏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44-258页。
    [2](明)尹圭:《义宁县透江堡碑》,载(清)汪森辑:《粤西文载》卷四十四,《碑文》。
    [3]参阅覃彩鸾:《壮族干栏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46页。
    [1](光绪)顾国诰等修,何日新、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徭僮》。
    [2]《魏书》一0一,《僚传》。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0,《四裔七》引。
    [4]参阅覃彩鸾:《壮族干栏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6页。
    [1]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麼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三卷,《麽兵甲一科·造干栏》。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978-979页。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巢居》。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虎》。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古迹门·古富州》。
    [1](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屋室》。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巢居》。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屋室》。
    [1](光绪)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十二,《物产》。
    [2]参阅陆上来:《壮族地区的七个“旧会”》,载马建钊、陆上来主编:《粤北壮族风情辑录》,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91页。
    [3]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76页。
    [4](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5](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1](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焕、龙玉珏纂:《贺县志》卷四,《经济部·林产及林业》。
    [2]参阅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263页、271页。
    [3]参阅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民国三十年(1921年)版,第84页。
    [4]参阅广西省政府统计处1948年印:《广西年鉴》(上册)第三回,第498页。
    [5](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第六编,《经济·林业》。
    [1]参阅陈重明等编著:《民族植物与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0页。
    [2]以上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果之三·桄榔子》所引。
    [3](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兴古郡》;(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六0,《木部九·桄榔》称“有面大者,聚面乃至百斛”。
    [1](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昭仪尼寺》载“相比堂前有酒树、面木”。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果之三·桄榔子》。
    [3]参阅(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卷八十九,《舆地略·物产一》至卷九十三,《舆地略·物产五》。
    [4](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北户录》卷二,《桄榔炙》。
    [5](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北户录》卷二,《桄榔炙》。
    [6]参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云南植物志》第十四卷,《棕榈科》,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70页。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果之三·桄榔子》。
    [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六0,《木部九·桄榔》引《魏王花木志》曰:“桄榔,出兴古国者,树高七八丈,其大者,一树出面百斛,交趾又有树其皮,有光屑取之干捣,以水淋之如面,可作饼耳”。
    [3](明)魏濬:《西事珥》卷六,《桄榔树》。
    [4](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
    [5](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六0,《木部九·桄榔》引。
    [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桄榔》。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桄榔》。
    [8](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桄榔》。
    [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果之三·桄榔子》。
    [1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桄榔》。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果之三·桄榔子》。
    [2](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七十三,《杂记·记岭南竹》。
    [3](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
    [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九,《舆地略十·物产一》。
    [5](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6](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分。
    [7](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竹》。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草木》。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竹》。
    [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一,《岭南道五·贺州·土产》;(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
    [4](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5](光绪)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十二,《物产》。
    [6](北齐)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五谷、果蔬、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引。
    [7]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木之三·木绵》称“木绵有二两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南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书谓之睒婆,又曰迦罗婆劫”。
    [8](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九十一,《舆地略十二·物产三》。
    [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九十一,《舆地略十二·物产三》。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木棉》。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一0一,《山川略八·泗城府》。
    [2](道光)林则徐修,李熙龄等纂《广南府志》卷四,《文艺·翠岭屏风记》。
    [3](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舆地上·舆图》。
    [4](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九,《艺文上·敬陈征剿南巢事疏》。乾隆马尔赛文。
    [5](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九,《艺文上·敬请南巢善后事宜疏》。乾隆屠用屯文。
    [6](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舆地上·舆图》。
    [7](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舆地上·舆图》。
    [8](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舆地上·舆图》。
    [9](嘉庆)黄金声纂修:《上林志稿》卷一,《方舆》。
    [10](民国)张文杰纂修,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整理编印:《都安县志稿·地理志·气候》。
    11(道光)谢沄修:《义宁县志》卷六,《事略》。
    12(道光)谢沄修:《义宁县志》卷六,《事略》。
    [1](清)赵翼:《瓯北集》卷十三,《镇安风土》。
    [2](康熙)张邵振纂修:《上林县志》卷上,《土风》。
    [3](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卷九,《风俗》。
    [4](道光)谢沄修:《义宁县志》卷二,《风俗》。
    [5]参阅梁庭望:《壮族文化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68-169页。
    [1](光绪)陈如金修,华本松纂:《白色厅志》卷三,《水利》。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172页。
    [1]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六卷,《布洛陀造方唱本·造田种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317-2319页。
    [2]参阅(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一六一,《经政略十一·榷税》。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器用门·融剑》、《器用门·梧州铁器》、《器用门·蛮刀》。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1页。
    [2]《宋史》卷二八四,《陈尧叟传》。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踏犁》。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踏犁》。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370页。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页、第219页;
    [3]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2页;《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73页。
    [4]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页。
    [5]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7页;《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171页。
    [6]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70页。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页、206页。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页。
    [3]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2页。
    [4]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页;《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页。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81页。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7页。
    [3]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3页;(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第四编,《经济·农具》载“农工所用惟犁、耙、脚犁、锹、镰刀、禾剪”。
    [4]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60页、27-28页。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椿堂》。
    [6](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镇安多虎》。
    [1](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镇安仓谷、田照二事》。
    [2](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第六编,《经济·农业》。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81页。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民》。
    [3](嘉靖)林希元纂:《钦州志》卷一,《风俗》:(崇祯)张国经纂修:《廉州府志》卷二,《风俗》亦载:“地旷力靳,民无蓄积。耕者播种以后,一听地天,耘粪秸槔不事焉”
    [4](万历)甘东阳纂辑:《太平府志》卷二,《风俗》。
    [5](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舆地·风俗》。
    [6](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
    [1](同治)李世椿修,郑献甫纂:《象州志》卷下,《纪人·风俗》。
    [2](民国)谢次颜、潘鼎新修,黄文观等纂:《风山县志》第五编,《经济·肥料》。
    [3]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7页、209页。
    [4](民国)张文杰纂修,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整理编印:《都安县志稿·附录·县志拾零·都兴区》、《风俗》。
    [5](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修:《来宾县志》下卷,《食货二·农工商业》。
    [6](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五编,《经济·农之类别》。
    [7]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8页。
    [8](民国)刘振西等纂:《隆安县志》卷四,《食货考·农业》。
    [1]参阅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及其对清代前中期江南水稻生产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僚俗》。
    [3]参阅丘振声:《壮族图腾考》,广西教育出版1996年12月版,第379页。
    [4](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第一编,《地理·气候》、《山川》。
    [5](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一编,《地理·气候》。
    [6](民国)谢次颜、潘鼎新修,黄文观等纂:《风山县志》第一编,《地理·气候》。
    [1](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一《气候》,卷二,《食货·物产》。
    [2](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3](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一,《气候》。
    [4]《明英宗实录》卷三0七,天顺三年九月戊申。
    [5](清)赵翼:《瓯北集》卷十三,《于役养利》。
    [6](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嘉庆)李炘纂修:《永安州志》卷十二,《食物部·物产》。
    [7](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四,《舆地略五·分野·气候》。
    [8](光绪)陈如金等修,华本崧等纂:《百色厅志》卷三,《风俗》。
    [9]以上参阅(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卷八,《气候》。
    [10](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1](光绪)顾国诰等修,何日新、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卷二,《气候》。
    [2](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煐、龙先钰纂:《贺县志》第四编,《经济部·农业》。
    [3](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九十,《舆地略十一·物产二·柳州府》。
    [4](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一编,《地理·气候》。
    [5](民国)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十八,《食货志五·物产上》。
    [6]参阅郑维宽:《近六百年来广西气候变化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7](道光)何福祥纂修:《直隶归顺州志》卷二,《气候》。
    [1](宋)苏过:《斜川集》卷六,《志隐》。
    [2]《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雷州·土产》。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口口门·五民》。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虎》。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十妻》。
    [6](宋)秦观:《淮海集》卷十一,《宁浦书事之二》。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五,《广南西路·象州·风俗形胜》。
    [8]《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9]参阅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41页、191页。
    [10]《宋史》卷四九六,《蛮夷四·西南诸夷》。
    11(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一,《风俗》。
    12(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食货·物产》。
    [1](明)王临亨:《粤剑篇》卷二,《志土风》。
    [2](乾隆)何梦瑶纂修,刘廷栋续纂:《岑溪县志》卷一,《气候》。
    [3](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4](嘉靖)方瑜:《南宁府志》卷三,《土产》。
    [5](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一,《气候》。
    [6](万历)苏溶纂修:《广西通志》卷三,《风俗》载“太平改流未几,多土夷,巢居水饮,刀耕火种”;《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五,《泗城州·风俗》也载当地壮族居民“刀耕火种,异居各爨”。
    [1]参阅覃乃昌:《红水河稻作文化》,载《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六卷,《布洛陀造方唱本·造田种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304-2318页。
    [2](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3](乾隆)何梦瑶纂修,刘廷栋续纂:《岑溪县志》卷二,《田赋》。
    [4](嘉庆)高攀桂修,梁士彦纂:《武宣县志》卷五,《物产》。
    [5](乾隆)王锦修,吴光异纂:《柳州府志》卷十二,《物产》。
    [6](嘉庆)李炘纂修:《永安州志》卷十二,《食物部·物产》。
    [7](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九,《舆地略十·物产一·桂林府》。
    [8](光绪)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9](康熙)王维淮纂:《西林县志·风俗》。
    [10]参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版,第103页。
    [1]参阅(道光)林则徐等修,李希龄等纂:《广南府志》卷三,《物产》;(乾隆)周埰等修,李绶等纂:《广西府志》卷二十,《物产》:(康熙)管抡纂修:《师宗州志》卷上,《物产纪略》。
    [2](光绪)顾国诰、柴照修,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卷二,《风土·气候》。
    [3](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煐、龙先钰纂:《贺县志》第四编,《经济部·农业》。
    [4](民国)李树枘修,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
    [5](道光)谢法修:《义宁县志》卷一,《物产》。
    [6](民国)吴国经等修,萧殿元等纂:《榴江县志》第三编,《经济·物产》:(民国)何其英等修,谢嗣农等纂:《柳城县志》卷二,《舆地·物产》。
    [7]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9页。
    [8](民国)李志修,覃玉成纂:《宜北县志》第四编,《经济·产业·农业》。
    [9](民国)覃卓吾、龙澄波纂修,魏仁重续修,姜玉笙续纂:《三江县志》卷一,《气候》。
    [10](民国)黎祥品、韦可德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第二编,《社会·风俗》。
    11(民国)张文杰纂修,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整理编印:《都安县志稿·食货志五·谷之属》。
    12(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第六编,《经济·农产》;
    13(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三《舆地志下·风俗》。
    [1](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三,《舆地志下·风俗》。
    [2](光绪)戴焕南修,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一,《气候》;卷二,《食货志·物产》;(民国)黄旭初修,(民国)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产及农业》。
    [3](民国)刘振西等纂:《隆安县志》卷四,《食货考·经济物产并》。
    [4](光绪)陈如金等修,华本松等纂:《百色厅志》卷三,《风俗》。
    [5]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18页。
    [1](万历)郭棐纂修:《宾州志》卷十三,《艺文》。
    [2](万历)郭棐纂修:《宾州志》卷四,《土产》。
    [3](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三,《土产》。
    [4](明) 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5](万历)甘东阳纂修:《太平府志》卷二,《食货志》。
    [6]参阅(景泰)陈文修:《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临安府》、《广西府》、《广南府》。
    [7](乾隆)黄元基纂修:《灵山县志》卷六,《物产》。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
    [2](乾隆)王巡泰纂修:《兴业县志》卷二,《物产》。
    [3](乾隆)吴民绾修,黄国显纂:《桂平县志》卷四,《杂志二·土产》。
    [4](清)赵翼:《瓯北集》卷十三,《宾州》。
    [5](乾隆)王锦修,吴光昇纂:《柳州府志》卷十二,《物产》;(乾隆)舒启修,吴光昇纂:《马平县志》卷二,《物产》。
    [6](光绪)戴焕南修,张粲奎纂:《新宁州志》卷二,《物产》。
    [7]参阅(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三,《物产》。
    [8](光绪)陈如金修,华本松纂:《百色厅志》卷三,《物产》、《风俗》。
    [9](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卷八,《风俗》。同书卷十二《物产》亦载乾隆时“天保山野遍种(玉米),以其实磨粉,可充一二月粮,近来汉土各属皆种之。……近时镇属种者渐广”。
    [1](民国)莫炳奎纂修:《邕宁县志》卷十五,《食货二·农产调查》。
    [2](民国)黄旭初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物产略》。
    [1](民国)黄旭初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七,《经济·农产》。
    [2](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三,《舆地志下·实业》。
    [3](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三,《舆地志下·风俗》。
    [1](清)赵翼:《瓯北集》卷十三,《于役养利》。
    [2](民国)黄旭初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物产略》;(民国)黄旭初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第四编,《经济·物产略》。
    [3](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三,《舆地志下·物产》。
    [4]参阅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二年编:《广西年鉴》第一回,186页。
    [1](民国)莫炳奎纂修:《邕宁县志》卷十八,《食货五·物产上》。
    [2](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产》。
    [1]《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五,《泗城州·形胜》。
    [2](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卷九,《风俗》。
    [3](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一,《舆地上·舆图》。
    [4](民国)李树柟修,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
    [5](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五编,《经济·农产》。
    [1](民国)莫炳奎纂修:《邕宁县志》卷十八,《食货五·物产上》。
    [2](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产》。
    [3](民国)莫炳奎纂修:《邕宁县志》卷十八,《食货五·物产上》。
    [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九十,《舆地略十一·物产二》;(同治)李世椿修,郑献甫纂:《象州志》卷上,《纪地》。
    [1](明)魏濬:《西事珥》卷六,《占城稻》。
    [2]参阅(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五十,《外志一·土官改流沿革》;(万历)甘东阳纂修:《太平府志》卷二,《风俗》、《食货志》。
    [3](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三,《食货·物产》。
    [4](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5](明)魏濬:《西事珥》卷六,《占城稻》。
    [6]参阅(雍正)甘汝来纂修:《太平府志》卷二十五,《食货·物产一》。
    [7](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三,《食货·物产》。
    [8](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
    [9](嘉庆)李炘纂修:《永安州志》卷十二,《物产》。
    [10](乾隆)黄元基纂修:《灵山县志》卷六,《物产》。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九十,《舆地略十一·物产二》。
    [2](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第六编,《经济·农产》:
    [3](民国)李树柟修,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七,《夷民部·徭僮》。
    [4](民国)李树柟修,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
    [5](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产》。
    [6]参阅林而达编著:《小麦与气象》,气象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5-9页。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雪雹》。
    [2](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
    [3]《新唐书》卷一九七,《韦丹传》;根据光绪《容县志》卷十,《经政志·兵制》载“唐元和间,经略使韦丹设屯田二十四所,教种牟麦,以给军食”,牟麦,即大麦。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七,《广南西路·昭州·诗》。
    [5](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三,《土产》。
    [6](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7](万历) 甘东阳纂修:《太平府志》卷二,《食货志·谷部》。
    [8](嘉靖) 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柳州府》。
    [1](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食货·物产》。
    [2](万历)郭棐纂:《宾州志》卷二,《风俗》。
    [3](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九,《舆地略十·物产一》。
    [4](乾隆)王锦修,吴光异纂:《柳州府志》卷十二,《物产》;(乾隆)舒启修,吴光昇纂:《马平县志》卷二,《物产》。
    [5](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
    [6](乾隆)吴志绾修,黄国显纂:《桂平县志》卷四,《杂志·土产》。
    [7](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九十,《舆地略十一·物产二》;(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三,《物产》。
    [8]参阅(光绪)戴焕南修,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二,《食货志·物产》;(雍正)甘汝来纂修:《太平府志》卷二十五,《食货·物产》。
    [9](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康熙)王维淮纂:《西林县志.物产》。
    [1](乾隆)黄元基纂修:《灵山县志》卷六,《物产》。
    [2]参阅(乾隆)周埰等修,李绶等纂:《广南府志》卷二十,《物产》;(道光)林则徐等修,李希龄等纂:《广南府志》卷三,《物产》。
    [3](民国)杨盟、李毓杰修,黄诚沅纂:《上林县志》卷六,《风尚》。
    [4](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产》。
    [5](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第六编,《经济·农产》。
    [6](民国)杨宗珍编:《天河乡土志·物产》。
    [7](民国)黎祥品、韦可德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第四编,《经济·物产》。
    [8](清)沈日霖:《粤西琐记》。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农》。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法制门·常平》。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麦》。
    [4](道光)何福祥纂修:《直隶归顺州志》卷二,《气候》。
    [1](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第四编,《经济·产业》。
    [2](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麦》。
    [4]参阅李炳东、弋德华编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159页。
    [1](万历)甘东阳纂修:《太平府志》卷二,《文艺·崇善县论》。
    [2]参阅王双怀:《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载《地理研究》1999年第6期。
    [3](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下卷,《番薯》。
    [4](雍正) 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
    [5](乾隆)吴民绾修,黄国显纂:《桂平县志》卷四,《土产》;(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亦载“番薯,瘠土沙中最易生,其种得自海外,万历间闽中始有之,今扬粤山地广种”。
    [6](乾隆)王锦修,吴光昇纂:《柳州府志》卷十二,《物产》。
    [7]参阅(乾隆)周埰等修,李绶等纂:《广南府志》卷二十,《物产》;(道光)林则徐等修,李希龄等纂:《广南府志》卷三,《物产》。
    [1](道光)何福祥纂修:《直隶归顺州志》卷二,《气候》。
    [2](光绪)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3](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0,《四裔七》。
    [1](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树海》。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77页: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18页。
    [3](道光)谢淫修:《义宁县志》卷二,《风俗》。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食用门·斋素》。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食用门·异味》。
    [1](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2]参阅(万历)甘东阳纂修:《太平府志》卷二,《食货志》;(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三,《土产》。
    [3](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
    [4]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18、152页。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食用门·老鮓》。
    [2](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酒》。
    [3](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4](明)桑悦:《记僮俗六首》,载(清)汪森辑:《粤西诗载》卷十六。
    [5](雍正) 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6](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卷九,《风俗》。
    [7](清)赵翼:《瓯北集》卷十三,《镇安风土》。
    [8]参阅梁庭望编著:《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1页。
    [1](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卷九,《风俗》。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财计门·广右漕计》。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僚俗》。
    [4]《明太祖实录》卷二四四,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丙申。
    [5](明)丘溶:《两广事宜疏》,载《明经世文编》卷七六。
    [6](明)桑悦:《记僮俗六首》,载(清)汪森辑:《粤西诗载》卷十六。
    [7](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8](光绪)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9](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10](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
    [1]参阅梁庭望编著:《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0页。
    [1](道光)何福祥纂修:《直隶归顺州志》卷二,《气候》。
    [2](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食货·物产》。
    [1](民国)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县志》卷二十九,《政纪·食货中》。
    [1]《汉书》卷九十五,《南越传》。
    [2](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踏犁》。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虎》。
    [2](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镇安多虎》。
    [1](元)司农司辑撰:《农桑辑要》卷七,《孳畜》。
    [1](万历)甘东阳纂:《太平府志》卷二,《物产》。
    [2](民国)黄旭初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
    [3](民国)黄旭初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
    [4](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卷六,《物产》。
    [5](民国)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第五编,《经济》。
    [6](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7](嘉靖)方瑜纂:《南宁府忐》卷三,《物产》。
    [1](民国)莫炳奎纂:《邕宁县民》卷二,《食货二·牧畜产量调查表》。
    [2](嘉庆)谢启昆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舆地略十三·物产四》。
    [3](民国)欧卿羲等修,梁宗鼎等纂:《贵县志》卷十,《物产》。
    [4](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
    [5](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物产》。
    [6](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风俗》。
    [7](雍正)董绍美修,吴邦瑗纂:《钦州志》卷四,《户役志·物产》;(乾隆)黄元基纂修:《灵山县志》卷六,《物产》。
    [8](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来宾县志》上篇,《物产·动物》。
    [1](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2](万历)郭棐纂:《宾州志》卷四,《物产》;(万历)甘东阳纂:《太平府志》卷二,《食货志》;(崇祯)张国经纂修:《廉州府志》卷二,《物产》。
    [3](万历)苏濬纂修:《广西通志》卷三十二《外夷志二》记载向明廷贡马的土司计有:镇安府、田州、安平州、奉议州、上下冻州、那地州、南丹州、东兰州、太平州、思陵州、龙英州、万承州、茗盈州、龙州、恩城州、向武州、都康州、思同州、罗阳县、佗陵县、全茗州、归德州、上林长官司、泗城州、思明府、上映岗、思明州、凭祥州、安隆长官司、下雷州、果化州、江州。
    [4](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
    [5](民国)黄旭初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
    [6](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卷六,《物产》。
    [7](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来宾县志》上篇,《物产·动物》。
    [8](民国)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第四编,《经济》。
    [9](民国)江碧秋修,潘宝簶纂:《罗城县志·经济·产业》。
    [10](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第四编,《经济》。
    11(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物产》。
    12(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来宾县志》上篇,《物产·动物》。
    [1](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物产》。
    [2](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兽》。
    [3](清)闵叙辑:《粤述》。
    [4](清)陆祚蕃:《粤西偶记》。
    [5](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山羊石羊》。
    [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绵羊》。
    [7](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纂:《梧州府志》卷三,《物产》。
    [1](民国)《崇善县志》第四编,《经济》。
    [2](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卷六,《物产》。
    [3](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二,《物产》。
    [4](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5](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第三编,《社会·畜牧》。
    [1](光绪)陈如金修,华本松纂:《百色厅志》卷三,《风俗》。
    [2](清)赵翼:《瓯北集》卷十三,《镇安土风》。
    [3](道光)佚名:《万承土州冯庄、潭岜两村乡约碑》,见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51页。原碑在广西大新县龙门乡。
    [4]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76页。
    [1](光绪)佚名:《义宁县上北团禁约碑》,见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58页。原碑在广西临桂与龙胜各族自治县交界的佛祖坳。
    [2](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僮》。
    [3](乾隆)舒启修,吴光昇纂:《马平县志》卷二,《徭僮》。
    [4](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洛雒县》。
    [1](民国)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第四编,《经济》。
    [2](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第四编,《经济》。
    [1]参阅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32页。
    [1](光绪)冯德材等修,文德馨等纂:《直隶郁林州志》,《序》。
    [2](民国)欧卿羲修,梁宗鼎等纂:《贵县志》卷二,《风尚》。
    [3](民国)郑湘畴纂修:《平南县鉴》第一编,《物产·畜牧业》。
    [4](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麒纂:《凌云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业》。
    [1](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八编,《杂记·地方利弊》。
    [2](民国)杨盟、李毓杰修,黄诚沅纂:《上林县志》卷七,《物产》。
    [3](民国)张文杰纂修,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整理编印:《都安县志稿·食货志·畜牧产量调查表》。
    [4](民国)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第四编,《经济》。
    [5](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第四编,《经济》。
    [6]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91页。
    [1](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五编,《经济·畜牧》。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6-27页。
    [3](民国)谢次颜、潘鼎新修,黄文观等纂:《风山县志》第五编,《经济·畜牧》。
    [4](民国)甘汝棠修纂:《富州县志》第十二,《农政·畜牧》。
    [1](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十一,《蛮夷》。
    [2]《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僚俗》。
    [1]《宋史》卷四九六,《蛮夷四·西南诸夷》。
    [2]参阅(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五十一,《外志·土官属流沿革》。
    [3](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五十,《外志一·土官总叙》。
    [4](万历)苏濬纂修:《广西通志》卷三十一,《外夷志一》。
    [5](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6]《明史》卷三一七,《广西土司一》。
    [7](景泰)陈文纂修:《云南图经志》卷三,《广西府·风俗》、《广南府·风俗》。
    [8](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9](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10](乾隆)舒启修,吴光昇纂:《马平县志》卷二,《徭僮》。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僮》。
    [3](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卷十,《诸蛮》。
    [4](康熙)王维淮纂:《西林县志·风俗》。
    [5](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七。
    [1](民国)张文杰纂修,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整理编印:《都安县志稿·附录·县志拾零·夷江区》。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74页: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35页。
    [3](明)魏濬:《峤南琐记》卷上。
    [4](明)魏濬:《峤南琐记》卷上。
    [5](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93页。
    [2](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镇安多虎》。
    [1]参阅梁庭望编著:《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18-119页。
    [2](道光)朱椿年等修,杜以宽、叶轮纂:《钦州志》卷一,《舆地志·物产》;(道光) 张堉春修,陈治昌等纂:《廉州府志》卷二,《舆地二·气候》。
    [3](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第五编,《经济·林产及林业》。
    [4](民国)谢次颜、潘鼎新修,黄文观等纂:《凤山县志》第五编,《经济·林业》。
    [1](民国)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第四编,《经济·物产》:(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第四编,《经济·林业》。
    [1]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42页。
    [2]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5-6页、27页、191页。
    [1](宋)李璆:《瘴疟论》,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五十七,《论》。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七,《广南西路·昭州·诗》。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二,《广南西路·宜州·诗》。
    [4](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琼州安抚司·琼州路》。
    [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六《广南西路·万安军·诗》。
    [6](宋):李师中:《李师宗留别桂林诗并序》,见《桂林石刻》上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编印(内部资料),石刻原件位于桂林龙隐洞石壁上。
    [7]《宋史》卷二九八,《梅挚传》。
    [1](宋):梅挚:《五瘴说》,朱晞颜跋刻。见《桂林石刻》上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编印(内部资料),石刻原件位于桂林龙隐洞石壁上。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七,《广南西路·昭州·诗》。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四,《广南西路·容州·风俗形胜》。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0,《广南西路·廉州·风俗形胜》。
    [5](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七,《广南东路·新州·风俗形胜》。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广南东路·南恩州·风俗形胜》。
    [8](元)谢应子:《新州宣慰使阿里元帅平徭碑》,见(清)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卷十七载“岭以南,郡新州、阳春、泷水,居万山中,瘴益甚”。
    [9]《宋史》卷二00,《刑法志二》。
    [10]《宋史》卷九0,《地理六》;(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0,《广南东路·潮州·风俗形胜》。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九,《广南东路·惠州·惠州诗》。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三,《广南东路·南雄州·诗》。
    [3](宋)李纲:《梁溪集》卷二十六,《诗二十六·循州道中作绝句二首》。
    [4](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容州路》、《廉州路》载“地多瘴气”。
    [5](宋)陶弼:《邕州小集·天涯亭》。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七,《广南西路·高州·风俗形胜》。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三,《广南西路·静江府·诗下》。
    [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
    [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六,《广南西路·化州·风俗形胜》。
    [1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一,《广南西路·郁林州·风俗形胜》。
    1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三,《广南西路·贺州·风俗形胜》。
    12(宋)文彦博:《奏减广南东西路戍兵》,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四,《奏状》。
    1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广西盐法》。
    [1](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7页。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二,《广南东路·梅州·风俗形胜》。
    [3](宋)佚名编:《宋朝诏令集》卷一九八,《政事五十一·禁纺上·岭南长吏多方化导婚姻丧葬衣服制度杀人以祭鬼等诏》。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七,《广南东路·新州·风俗形胜》:卷九十二,《广南东路·连州.风俗形胜》。
    [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0,《广南西路·浔州·风俗形胜》。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
    [1]《宋史》卷九0,《地理六》。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南东路·循州·风俗形胜》、《四六》;(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七,《循州》;(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循州路》。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广南东路·南恩州·风俗形胜》。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0,《广南东路·潮州·四六》。
    [5](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惠州路》。
    [6](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岩洞》。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五,《广南西路·象州·风俗形胜》。
    [8](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五,《广南西路·宾州·风俗形胜》。
    [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风俗形胜》。
    [1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七,《广南西路·昭州·风俗形胜》。
    1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三,《广南西路·贺州·风俗形胜》。
    1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O,《广南西路·浔州·风俗形胜》。
    1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
    1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风俗形胜》。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四六》。
    [2](宋)苏过:《斜川集》卷六,《志隐》。
    [3](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明)王临亨:《粤剑篇》卷二,《志风土》。
    [4](道光)胡端书等纂修:《万州志》卷一,《气候》。
    [5](明)黄佐:《九疑篇纪游作》、(明)黄维贵:《送李侍御还朝》,分别见(清)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卷三十,《七言古诗》、卷三十五,《七言律诗》。
    [6](明) 顾璘:《送远赋》,见(清) 汪森《粤西文载》卷一,《赋》。
    [1](明)颜皡:《重修灵渠赋并序》,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一,《赋》。
    [2]《明穆宗实录》卷四十六,隆庆四年六月丙午。
    [3]《明英宗实录》卷七九,正统六年五月己酉;(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序》。
    [4](清)李调元:《粤风》。
    [5](清)顾炎武:《肇域志·广东·广州府》;(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0,《广东方舆纪要叙》亦称广东“越横浦以狗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僮徭之弓矢;且也放乎南海,风帆顷刻击楫江津,扬舲淮渚,无不可为也。”
    [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一,《广东二》。
    [1](明) 张瀚:《松窗梦语》卷八,《西粤纪》。
    [2]《大清一统志》卷三五四,《广西省·形势》。
    [3]《大清一统志》卷三五九,《广西省·思恩府》。
    [4]《大清一统志》卷三五九,《广西省·思恩府》。
    [5](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九,《两广略》。
    [6]《大清一统志》卷三六0,《广西省·泗城府》。
    [7]《大清一统志》卷三六五,《广西省·太平府》。
    [8]《大清一统志》卷三六六,《广西省·镇安府》。
    [9]《大清一统志》卷三五一,《广东统部·罗定州》。
    [10](清)蒋伊、韩作栋等撰:《广东舆图》卷十二,《罗定州图》。
    11(清)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
    12(明)姚虞:《岭海舆图·琼州府图说》。
    13(清)蒋伊、韩作栋等撰:《广东舆图》卷十一,《琼州府总图》。
    14(嘉靖)戴璟、张岳等纂:《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
    15(道光)张岳松等纂修:《琼州府志》卷二,《气候》。
    16(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卷一,《寰宇·湖广》。
    1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天语·雾》、《瘴》。
    [1](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卷一,《寰宇·广西》。
    [2]《明宪宗实录》卷四十六,成化三年九月癸未。
    [3](明) 顾山介:《海槎余录》。
    [4](康熙):张文豹、梁廷佐纂修:《安定县志》卷一,《气候》;(乾隆)萧应植修,陈景埙纂《琼州府志》卷一上,《风俗·气候》。
    [5](清)瞿昌文:《粤行纪事》卷一。
    [6](明)王临亨:《粤剑篇》卷二,《志风土》。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天语·风候》。
    [8](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
    [9]《明宣宗实录》卷八十四,宣德六年冬十月癸丑。
    [10]《清圣祖实录》卷二十四,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壬子。
    11 《大清一统志》卷三六0,《广西省·泗城府》。
    12 《大清一统志》卷三六六,《广西省·镇安府》。
    [1](明) 田汝成:《炎檄纪闻》卷一,《大藤峡》。
    [2](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卷一,《寰宇·广西》。
    [3]《明史》卷二二一,《郭应聘传》。
    [4](清)沈日霖:《粤西琐记》。
    [5](明) 叶权:《贤博篇附游岭南记》。
    [1](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天语·瘴》。
    [3](明)孙蒉:《广州歌》,见(清)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卷三十,《七言古诗》。
    [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事语·贪吏》。
    [5](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6](乾隆)金廷烈等纂:《澄海县志》卷二,《埠市》:(嘉庆)唐文藻等纂:《潮阳县志》卷十九,《风俗》。
    [7](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8](清)闵叙:《粤述》。
    [9](清)陆祚蕃:《粤西偶记》。
    [10]《大清一统志》卷三六0,《广西省·泗城府》。
    [1]《大清一统志》卷三六六,《广西省·镇安府》。
    [2]《大清一统志》卷三五八,《广西省·庆远府》。
    [3](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八,《西粤纪》。
    [4](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
    [6]参阅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7]《大清一统志》卷三三九,《广东统部·广州府》。
    [1]《大清一统志》卷三四四,《广东统部·潮州府》。
    [2](明)孔煦:《广东赋》,见(清)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卷二十四,《赋》。
    [3]参阅杨新益、梁精华编:《广西教育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25页、221页。
    [4]《明穆宗实录》卷四十六,隆庆四年六月丙午。
    [5]《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
    [6]《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
    [1]《史记》卷九十七,《陆贾传》。
    [2]《史记》卷九十七,《陆贾传》。
    [3]《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4]《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薛综传》。
    [5]《汉书》卷九十五,《南粤传》。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器用门》。
    [2](明)罗日褧:《咸宾录》卷八,《南夷志·僮人》。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志异门》。
    [4]参阅于赓哲:《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明)罗日褧:《咸宾录》卷八,《南夷志·僮人》。
    [6](明) 黄榆:《双槐岁钞》卷五,《蛊吐活鱼》。
    [7](明)王临亨:《粤剑篇》卷二,《志风土》。
    [8](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
    [2](明)罗日褧:《咸宾录》卷八,《南夷志·僮人》。
    [3]《魏书》卷一0一,《僚传》;《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4](唐)柳宗元:《复大云寺碑》,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四十一。
    [5]《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6](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原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引。
    [7](唐)杜佑:《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古南越》。
    [8](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蛮俗》。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蛮俗门·蛮俗》。
    [2](清)张祥河辑:《粤西笔述》。
    [3]参阅凌春辉:《论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载《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广源州》;《宋史》卷二九0,《狄青传》也载“敛尸筑京观于城北隅”。
    [2](宋)余靖:《贺生擒侬智高母表》,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三,《奏表》。
    [3]参阅何正廷:《侬智高率部落藉元江行踪考》,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4](宋)余靖:《进平蛮记表》,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三,《奏表》。
    [5](宋)余靖:《平蛮碑》,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四十五,《碑文》。
    [6](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
    [7]参阅何正廷:《侬智高率部落藉元江行踪考》,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宋)余靖:《平蛮碑》,见(清)汪森:《粤西文载》卷四十五,《碑文》。
    [2]《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侬智高》。
    [3]《明史》卷三一九,《广西土司三》。
    [4](嘉靖)林富、黄佐:《广西通志》卷五十二,《外志三·土官沿革·泗城州》;(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一,《岑猛》亦载“岑猛者,广西田州府土官也,自叙汉舞阴侯岑彭后”。(明)魏濬:《西事珥》卷八,《姓氏之异》则称“土州诸岑姓不一,皆称岑彭之后。有为子弟乞附博士籍者,自云先氏上应列宿画像云台,遥遥华胄,又不知何自而起”。可见自托岑彭之后,是右江流域各地壮族岑氏土司的一致行动。
    [5]参阅谈琪:《论壮族历史上的“弃蛮趋夏”现象》,载《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6](民国)佚名纂:《广南县志》卷四,《土职附》。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五民》。
    [2]《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六,《岭南道十·管羁縻州一》。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五民》。
    [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广西总图说》、《桂林府图说》.
    [2](清)汪森辑:《粤西丛载》卷十八,《蛮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0六,《广西二》.
    [3](嘉靖)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卷一,《风俗》.
    [4](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五十,《外志一·土官改流沿革》.
    [5](光绪)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6](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狼》.
    [7](光绪)张桂联等纂修:《贺县志》卷七,《风俗》.
    [8](民国)黄占梅等修,李文瑞等纂:《桂平县志》卷三十一,《风俗·僮人》.
    [9](道光)唐仁修:《庆远府志》卷三,《地理下·风俗》.
    [10](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一章,《诸蛮种属及其南移之大势》.商务书局1934年版,第22页.
    [1](康熙)管抡纂修:《师宗州志》卷下,《土司考附种人》.
    [2](嘉庆)张大鼎纂修:《阿迷州志》卷六,《风俗种人附》.
    [3]参阅韦景云、覃晓航编著:《壮语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3页.
    [4]参阅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一卷,《麽请布洛陀·造文字历书》.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40-49页.
    [5]参阅覃风余:《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载《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1](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风俗总志》.
    [2](清)陆祚蕃:《粤西偶记》载浔州一带“狼人”,其“土字土语,十常八九,不译而翻之,不能晓也”.
    [3](雍正)金鉼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僮》.
    [5]《明太祖实录》卷三六.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午.
    [6]《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洪武二十二年十月癸卯.
    [7]《明太祖实录》卷五五,洪武三年八月乙酉;《明太宗实录》卷五三,永乐四年四月甲子;《明英宗实录》卷七四,正统五年十二月戊子.
    [8](明)魏濬:《西事珥》卷三,《诸夷慕学》.
    [1](明)魏濬:《峤南琐记》卷上.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四,《广南西路·容州·风俗形胜》.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三,《广南西路·贺州·风俗形胜》.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0.《广南西路·浔州·风俗形胜》.
    [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
    [6](明)魏濬:《西事珥》卷三,《诸夷慕学》.
    [7](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8](道光)唐仁修:《庆远府志》卷十八,《诸蛮》;卷三,《地理下·风俗》.
    [9](雍正)金鉼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10](乾隆)周垛修,李绶等纂:《广西府志》卷二十一,《土夷》.
    11(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等纂:《广南府志》卷二,《学校》.
    12(嘉庆)张大鼎纂修:《阿迷州志》卷六,《风俗种人附》.
    [1]《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六,《岭南道十·钦州》
    [2]《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岭南道七·南仪州》.
    [3](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4](道光)周之诚纂修:《龙胜厅成·风俗》.
    [5](清)高熊征:《郢雪斋全集》后集一,《请正风俗条陈》.
    [1](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第三编,《社会·社会问题》.
    [2](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卷七,《民俗》.
    [3](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卷二,《社会·风俗》.
    [4](民国)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第二编,《人口·风俗》.
    [5](光绪)戴焕南修,熊粲奎纂:《新宁州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6](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上卷,《狼人》.
    [7](清)李调元:《粤风》卷三,《狼人扇歌》.
    [1](明)魏濬:(西事珥》卷八,《夷风记略》;(清)闵叙辑:《粤述》.
    [2](清)陆祚蕃:《粤西偶记》.
    [3]参阅刘祥学:《广西战争的时空分布特征(前221--1911年)》,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五,《广南西路·宾州·风俗形胜》.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二,《广南西路·柳州·风俗形胜》.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三,《列女五》.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三,《列女五》.
    [3](明)王士性:《桂海志续》,原书已佚,见(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引.
    [4](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庆远府》.
    [5](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太平府》.
    [6](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五十,《外志一·土官改流》.
    [7](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太平府》.
    [8](雍正)胡醇仁重修:《平乐县志》卷十二,《徭僮》.
    [9](乾隆)李宏渭修,蒋日莱纂:《象州志》卷四,《诸蛮》.
    [10](嘉庆)高攀桂修,梁士彦纂:《武宣县志》卷十六,《杂录·壮》.
    1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
    1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
    [1](光绪)陶蹲修,陆履中等纂:《恭城县志》卷四,《徭僮》.
    [2](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熯、龙玉珏纂:《贺县志》卷二,《社会部·风俗·徭僮》.
    [3](民国)黄旭初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二,《社会·民族》.
    [4](民国)李繁滋纂:《灵川县志》卷四,《种族》.
    [5](民国)苏瀚涛纂修:《象县志》第二编,《人口》.
    [6](光绪)褚兴周、夏敬颐纂修:《浔州府志》卷五十四,《民俗附徭僮种俗》.
    [7](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卷二,《社会·风俗》.
    [8](民国)黄知元等纂修:《防城县志初稿》第七章,《风俗》.
    [9](民国)谢次颜、潘鼎新修.黄文观等纂:《凤山县志》第二编,《人口》.
    [10](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桂林府》.
    11(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平乐府》、《柳州府》.
    12(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太平府》、《庆远府》.
    13(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五十,《外志一·土官改流沿革》.
    1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
    15(道光)周之诚纂:《龙胜厅志·风俗》.
    16(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八,《舆地略九·风俗二·平乐府》.
    [1]以上参阅(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七,《舆地略九·风俗一·柳州府》、《庆远府>)、《思恩府》.
    [2](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卷九,《风俗·冠婚》.
    [3]以上参阅(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七,《舆地略九·风俗一·思恩府》、《泗城府》;卷八十八,《舆地略九·风俗二·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
    [4](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来宾县志》上编,《风俗》.
    [5](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第二编,《社会·风俗》.
    [6](民国)王文傚、谢凤训纂修:《横县志》第二编,《社会·民族》;(民国)杨盟等修,黄诚沅纂;《上林县志》第六编,《风尚》亦记载本县壮族缔结婚约时,“先期请由媒人将染红槟榔两枚,米饼数封,往女家求婚.若得同意,则须先备聘金十分之二或十分之四,并同择定婚期.”
    [7](民国)何景熙修,罗增麟纂:《凌云县志》第三编,《社会·风俗》.
    [8](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第三编,《社会·风俗》.
    [1](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2](民国)黄占梅等修,李文瑞等纂:《桂平县志》卷三十一,《风俗·僮人婚嫁》.
    [3](民国)吴国经等修,萧殿元等纂:《榴江县志》第二编,《风俗》.
    [4](民国)何其英等修,谢嗣农等纂:《柳城县志》卷四,《风俗》.
    [5](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舆地志下·风俗》.
    [6](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卷八,《风俗》.
    [7](康熙)管抡纂修:《师宗州志》卷下,《土司考附种人》.
    [8](雍正)张无咎修,夏冕纂:《临安府志》卷七,《风俗》.
    [9](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纂:《马关县志》卷二,《风俗志·夷俗琐记》.
    [1](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诸蛮·狼》.
    [2]参阅罗香林:《狼兵狼田考》,载《百越源流与文化》,中华丛书委员会1955年12月出版.
    [1](明)邝露:(赤雅》卷下,《诸夷有学》.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
    [3]以上参阅(嘉庆)张大鼎纂修:《阿迷州志>>卷六,《风俗种人附》;(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焕、龙玉珏纂:《贺县志》第二编,《风俗》;(民国)李滋繁纂:《灵川县志》卷四,《种族》.
    [1](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七,《风俗·风俗总论》.
    [2]以上参阅(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柳州府图说》、《洛容县图说》、《柳城县图说》、《来宾县图说》.
    [1]以上参阅(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卷二七八,《诸蛮一·僮》.
    [2](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1](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卷九,《风俗·服饰》.
    [2](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1]参阅冯江、高玮、盛连喜主编:《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24页.
    [2]参阅冯江、高玮、盛连喜主编:《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97-198页.
    [3]参阅冯江、高玮、盛连喜主编:《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20页.
    [1]参阅尚玉昌编著:《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74-175页.
    [2]参阅王兰州、阮红编著:《人文生态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59页.
    [3]参阅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1-32页.
    [4]参阅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41页.
    [1]参阅周恩典、汤韵旋:《新进化论述略》,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
    [1]参阅白光润主编:《现代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32-234页;
    王爱民、缪磊磊:《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评述》,载《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第4期.
    [1]参阅唐剑武、郭怀成、叶文虎:《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载《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第1期;
    参阅崔凤军:《环境承载力初探》,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2期.
    [2]参阅白光润主编:《现代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36-238页.
    [1]参阅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291页.
    [2]《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广源州》;(明)魏濬:《西事珥》卷八,《夷风纪略》.
    [3](明)钱古训:《百夷传》.
    [4](明)张洪:《南夷书》.
    [1]《明太祖实录))卷,洪武二十年闰六月甲戍;《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九,洪武二十三年春正月甲申.
    [1]参阅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60页.
    [2]《明太宗实录》卷二五,永乐元年十一月丁卯.
    [3](明)萧大亨:《夷俗记》.
    [1](嘉庆)李炘纂修:《永安州志》卷十六,《夷民》.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
    [1]参阅方修琦:《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载《人文地理》1999年第2期.
    [2]参阅陈印军:《四川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及对策》,载《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第4期.
    [3]《宋史》卷九十,《地理六》.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广西省并州》.
    [2]《宋史》卷九十,炙地理六》.
    [3]《宋史》卷六十六,《五行四·金》.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虎》.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农》.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
    [2]《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广源州》.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并边》.
    [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庆远府图说》.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四,《广南西路·融州·风俗形胜》.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农》.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踏犁》.
    [4]《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1]《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山猪》.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石鼠》.
    [4]《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二·南丹州》.
    [5]参阅丘振声:《壮族图腾考》,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11-330页.
    [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踏犁》.
    [7]《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1]《宋史》卷三四八,《张庄传》.
    [2]《宋史》卷二九四,《苏绅传》.
    [3]《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4]《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5]《宋史》卷二九四,《苏绅传》.
    [6]《宋史》卷四九五,《蛮夷三·抚水州》.
    [7](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一,《图经上·庆远府图经》.
    [1]《明史》卷一七八,《韩雍传传》.
    [2](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3](明)田汝成:《藤峡纪闻》.
    [4](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1](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八,《户口》.
    [2]《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正统二年十月丁已.
    [1]《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一,正统六年七月己酉.
    [2]《明英宗实录》卷三三六,天顺六年春正月壬子.
    [3](明)丘濬:《两广事宜疏》,载《明经世文编》卷七十六.
    [4]《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七,成化二年三月壬戌.
    [1](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2](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3](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1](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明)朱国桢:《改断藤峡》,载《皇明大事记》卷二十.
    [2](雍正)金鉼监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十五,《山川·浔州府·平南县》.
    [3]参阅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20页.
    [4](明)朱国桢:《改断藤峡》,载《皇明大事记》卷二十.
    [5]参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广西大瑶山瑶族歌谣故事集》(第一、二、三部分),1958年版4月印,第2页.
    [1]参阅(雍正)金鉷监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浔州府》.
    [2](雍正)金鉷监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三,《诸蛮·蛮疆分录》.
    [3]参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民族部分》,1958年版4月印,第3页.
    [4]参阅徐平等著:《大瑶山七十年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8页.
    [5](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6](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二,《断藤峡》.
    [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武靖州图说》.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五,《云南三·广南府》;
    (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纂:《广南府志》卷一,《山川》.
    [1](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七.
    [2](康熙)范承勋、吴自肃纂修:《云南通志》卷二十七,《土司种人贡道附》.
    [3](康熙)范承勋、吴自肃纂修:《云南通志》卷二十七,《土司种人贡道附》.
    [4](康熙)范承勋、吴自肃纂修:《云南通志》卷九,《户口》.
    [5](康熙)范承勋、吴自肃纂修:《云南通志》卷七,《风俗》.
    [6](康熙)管抡纂修,夏增源辑:《师宗州志》卷下,《土司考附种人》.
    [1](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纂:《广南府志》卷二,《民户》.
    [2](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纂:《广南府志》卷三,《物产》.
    [3](乾隆)周采修,李绶等纂:《广西府志》卷九,《户口》.
    [4](民国)陈钟书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卷中,《民族种类》.
    [5](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等纂:《马关县志》卷一,《地理志·人口统计》.
    [6]《清高宗实录》卷六五,乾隆八年三月癸未.
    [7](道光)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云南通志》卷七十四,《食货志八之二·矿厂二·铜厂》.
    [8](乾隆)周采修,李绶等纂:《广西府志》卷二十一,《土夷》.
    [9](乾隆)傅腾蛟等修,秦仁等纂:《弥勒州志》卷九,《户口》.
    [1](康熙)管抡纂,夏增源辑:《师宗州志》卷下,《赋役考》.
    [2](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纂:《广南府志》卷二,《物产》.
    [3](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纂:《广南府志》卷二,《风俗》.
    [4]参阅文耀海、张占先:《汉族迁徙广南探源及其影响》,载文山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山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少数民族专辑》(内部资料),1998年4月印刷,第82-83页.
    [5](民国)陈钟书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卷中,《特别区之沿革》.
    [6](道光)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云南通志》卷六十《食货志二·田赋四·广西直隶州》.
    [7](康熙)管抡纂,夏增源辑:《师宗州志》卷上,《彝嶆道上杂诗》.
    [1](道光)林则徐等修,李熙龄纂:《广南府志》卷二,《田赋》.
    [2](乾隆)周采修,李绶等纂:《广西府志》卷七,《田赋》.
    [3]参阅刘祥学:《从模糊到清晰--历史时期对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演进》,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4](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等纂:《马关县志》卷九,《杂类志·林业》.
    [5](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等纂:《马关县志》卷九,《杂类志·商业》.
    [6](道光)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云南通志》卷七十三,《食货志八之一·矿厂一》、卷七十四,《食货志八之二·矿厂二》、卷七十五,《食货志八之三·矿厂三》.
    [7](清)陈鼎:《滇游记》.
    [8](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等纂:《马关县志》卷九,《物产志·矿产》.
    [1](民国)云南地志编辑处编:《云南产业志》第一章,《农业·第二节森林》.
    [2](乾隆)傅腾蛟等修,秦仁等纂:《弥勒州志》卷二十一,《土司附种人》.
    [3]《清宣宗实录》卷三五一,道光二十一年四月辛丑.
    [4]《清德宗实录))卷四六一,光绪二十六年三月癸卯.
    [5](康熙)管抡纂,夏增源辑:《师宗州志》卷上,《劝夷诗四章》.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卷一一0,《广南西路·浔州·风俗形胜》.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四,《广南西路·容州·风俗形胜》.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分卷一一六,《广南西路·化州·风俗形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风俗形胜》.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序》.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风俗形胜》;卷一一0,《广南西路·浔州·风俗形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风俗形胜》.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七,《广南西路·高州·风俗形胜》.
    [1](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临桂县图说》、《灵川县图说》.
    [2](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平乐府图说》、《修仁县图说》.
    [3](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富川县图说》.
    [4](雍正)金鈸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四,《桂林府图经》.
    [5](民国)黄旭初监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二,《社会·民族》.
    [6](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容县图说》.
    [7](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博白县图说》.
    [8](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武靖州县图说》.
    [1](雍正)金鉼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2](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四,《梧州府图经》.
    [3](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4](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三,《永淳县图说》.
    [5](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柳州府图说》.
    [6](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7](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一,《图经·庆远府图经》.
    [8](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二,《图经下·太平府图经》.
    [9]参阅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回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1]参阅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8-9页.
    [2](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二,《讨平府江》.
    [3](明)田汝文:《府江缓急议》,载(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七,《艺文》.
    [4]《明神宗实录》卷一二三,万历十年四月戊戌.
    [5](光绪)顾国诰等修,何日新、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徭僮》.
    [6](民国)李树枘修,吴寿崧、吴材鸿纂:《昭平县志》卷七,《风土部·风俗》.
    [7](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八,《两广略》.
    [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十册,《广西·全州志》.
    [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十册,《广西·全州志》.
    [10](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二,《平乐县图说》、《荔浦县图说》、《昭平县图说》、《修仁县图说》.
    11(雍正)金鉼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12(光绪)全文炳修,伍嘉猷纂:《平乐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
    13(民国)蒋庚蕃、郭春田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二,《社会·民族》.
    14(雍正)金鉷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1](光绪)顾国诰等修,何日新、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卷二,《风俗》.
    [2](光绪)顾国诰等修,何日新、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徭僮》.
    [3](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九,《艺文·修仁进兵禀》.
    [4](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桂林府图说》.
    [1](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四,《平永福边山》.
    [2](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四,《平永福边山》.
    [3]《明神宗实录》卷一二三,万历十年四月戊戌.
    [4](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三,《厢里》.
    [5](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四,《风俗》.
    [6]《明武宗实录》卷二十九,正德二年八月壬辰.
    [7](明)张岳:《报连山、贺县捷音疏》,载(清)汪森辑:《粤西文载》卷八,《奏疏》.
    [8](明)王宋沐:《阳朔县记事碑》,载(嘉庆)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九八,《前事略二十·明十》.
    [9](明)杨芳:《殿粤要纂》卷一,《阳朔县图说》.
    [10](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四,《平永福边山》.
    [1](嘉靖)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卷十九,《田赋上·永福县》、卷二十《田赋下·平乐府》.
    [2](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二,《讨平府江》.
    [3](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卷二,《讨平府江》.
    [4](明)王士性:《桂海志续》.原书已佚,此处见(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引.
    [1]《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2]参阅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70页.
    [3](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四,《风俗》.
    [4](嘉庆)温之诚修,曹文深等纂:《全州志》卷一.
    [5](乾隆)叶承立纂修:《富川县志》卷一,《水利》.
    [6](民国)蒙起鹏纂修:《广西通志稿·社会篇·氏族二》.
    [7](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八十七,《舆地·乡村》.
    [8](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徭僮》.
    [1]参阅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23-124页。
    [2](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二,《水利》。
    [3](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一一八,《山川略二十五·水利二》。
    [4](民国)张岳灵等修,黎启勋等纂:《阳朔县志》第四编,《经济·农业及农业》。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
    [6](康熙)黄大成纂修:《平乐县志》卷六,《物产》。
    [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七,《广西二·平乐府》。
    [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十册,《广西·全州志》。
    [1](乾隆)叶承立纂修:《富川县志》卷一,《舆地·水利》.
    [2](光绪)全文炳修,苏煜坡、李熙骏纂:《贺县志》卷三,《水利》.
    [3](民国)潘宝疆、卢世标等纂:《钟山县志》卷一,《地理·山脉》.
    [4](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三,《厢里》.
    [5](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九,《艺文·修仁进兵禀》.
    [6](民国)顾英明修,曹骏纂:《荔浦县志>>卷三,《蛮情纪》.
    [7](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四,《风俗》.
    [8](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徭僮》.
    [9](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三,《厢里》.
    [10](乾隆)叶承立纂修:《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徭僮》.
    [11](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徭僮》.
    [12](雍正)胡醇仁纂修:《平乐府志》卷十,《徭僮》.
    0)据笔者2007年2月实地调查,当地仍存有其家庭墓园,其世系自张天宗后记载清楚,其后在元代世据旧
    州,洪武初亡,所在后属归顺土州.
    *参阅顾有识:《试论历史上的壮汉互为同化》,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光绪)戴焕南,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四,《土属志.诸蛮》.
    “(雍正)金鉼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三十二,《风俗》.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0二,《前事略二十四·明十四》.
    [2](道光)姚柬之:《连山绥厅志》卷一,《总志》.
    [3]《明英宗实录》卷二九八,天顺二年十二月壬午.
    [4]《明英宗实录》卷三0二,天顺三年四月己巳.
    [5](民国)周赞元等纂修:《怀集县志》卷一,《舆地·附城十二堡说》.
    [6](康熙)刘允元纂:《连山县志》卷首,《序》;卷一,《村落》.
    [1]参阅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堂镇人民政府编:《古往今来话福堂》,载《连山文史》第二十辑.2006年7月编印(内部资料),第245页.
    [2](民国)周赞元等纂修:《怀集县志》卷十,《杂事志·徭僮》.
    [3](道光)姚柬之:《连山绥厅志》卷一,《总志》.
    [4](民国)周赞元等纂修:《怀集县志》卷十,《杂事志·徭僮》.
    [5]参阅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堂镇人民政府编:《古往今来话福堂》,载《连山文史》第二十辑.2006年7月编印(内部资料),第247页.
    [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七册,《广东上·阳山县志》;
    (道光)姚柬之:《连山绥厅志》卷一,《总志》.
    [1](道光)姚柬之:《连山绥厅志》卷二,《食货志》.
    [2](道光)姚柬之:《连山绥厅志》卷三,《物产》.
    [3](道光)姚柬之:《连山绥厅志》卷二,《食货志》.
    [4]参阅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9页.
    [5]参阅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堂镇人民政府编:《古往今来话福堂》,载《连山文史》第二十辑.2006年7月编印(内部资料),第65页.
    [1](雍正)金鉼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卷九十二.《诸蛮·蛮疆分录》.
    [2](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
    [3](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又卷七载云南临安等府拇机人(壮族一支)“在宁州王弄山者形貌狞恶,在蒙自者侏离卉服”.
    [1](明)邝露:《赤雅》卷中,《乌泥》.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一六一,《经政略十一·榷税》.
    [1]《宋史》卷四九五,《抚水州》.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0五,《广南西路·象州·风俗形胜》.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五,《广南西路·宾州·风俗形胜》;卷一一九,《广南西路·钦州·风俗形胜》.
    [1]《宋史》卷四九五,《抚水州》.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口口门·惰农》.
    [1](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诸蛮一·僮》.
    [2](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二·狼》.
    [1]以上皆参阅(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兽》.
    [1](明)邝露:《赤雅》卷上,《岑家兵法》.
    [1](乾隆)舒启修,吴光升纂:《马平县志》卷二,《徭僮》.
    [2](乾隆)舒启修,吴光升纂:《马平县志》卷二,《徭僮》.
    [1](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
    [2](清)陆祚蕃:《粤西偶记》.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十三经注疏》第一册,传世藏书本.
    2、(唐)孔颖达等:《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第一册,传世藏书本
    3、(晋)郭璞注:《山海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2册.
    4、《韩非子》,传世藏书本.
    5、《墨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48册.
    6、《淮南子》,传世藏书本.
    7、(晋)孔晃注:《逸周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70册.
    8、(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9、(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0、(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11、(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12、(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13、(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14、(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5、(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16、(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7、(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18、(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19、(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20、(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22、(唐)杜佑:《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03-605册.
    23、(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24、(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2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70册.
    26、(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27、(宋)李昉:《太平御御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893-901册.
    28、(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方舆胜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金毓黻、安文溥辑:《大元一统志辑本》,辽海丛书第5册.
    30、(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73册.
    31、(嘉庆)穆彰阿等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13-624册.
    32、(清)顾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3、《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34、《清实录》,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本.
    35、(晋)常璩:《华阳国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63册.
    36、(晋)张华:《博物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7册.
    37、(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9册.
    38、(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7册.
    
    39、(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7册.
    40、(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北户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9册.
    4l、(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丛书集成新编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42、(唐)刘恂:《岭表录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9册.
    43、(唐)张鷥:《朝野佥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5册.
    44、(宋)沈括:《梦溪笔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62册.
    45、(宋)朱辅:《溪蛮丛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4册.
    46、(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65册.
    47、(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48、(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49、杨武泉:《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99年9月版.
    50、孔凡礼:《桂海虞衡志点校说明》,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
    5l、(宋)赵汝适:《诸蕃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4册.
    5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25-3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5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50-352册;清李涵度校刊本.
    54、(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726册.
    55、(宋)陈傅良:《历代兵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63册.
    56、(宋)岳珂:《金佗粹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46册.
    5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58、(元)虞集:《平徭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部第45册.
    59、(明)邝露:《赤雅》.丛书集成新编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60、(明)魏濬:《西事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
    61、(明)魏濬:《峤南琐记》,丛书集成新编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62、(明)王士性:《广志绎》,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元明史料笔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61、(明)王士性:《三太初先生五岳游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
    62、(明)王临亨:《粤剑篇》,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
    63、(明)叶权:《贤博篇》,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
    64、(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丛书集成新编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65、(明)郭应聘:《西南纪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9册.
    66、(明)杨芳:《殿粤要纂》,北京图书馆珍本善本丛刊本,第41册.
    67、(明)刘尧诲重修:《总督苍梧军门志》,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68、(明)胡文焕辑:《华夷风土志》,中华风土志丛刊第1册.
    69、(明)张瀚:《松窗梦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1册.
    70、(明)方孔炤:《全边略记》.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38册.
    7l、(明)陈全之:《蓬窗日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5册.
    72、(明)顾山介:《海槎余录》,纪录汇编本.
    73、(明)钱古训:《百夷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
    74、(明)张洪:《南夷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
    75、(明)萧大亨:《夷俗记》,北京图书馆珍本善本丛刊本,第11册.
    76、(明)朱国桢:《皇明大事记》,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0册.
    77、(明)田汝成:《藤峡纪闻》,《中国野史集成》本,第25册.
    78、(明)田汝成:《炎徼纪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52册.
    79、(明)罗日褽:《咸宾录》,中外交通史料丛刊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
    80、(明)黄榆:《双槐岁钞》,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元明史料笔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8l、(清)张泓纂:《滇南新语》.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82、(清)毕沅编纂:《续资治通鉴》,传世藏书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8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84、(清)汪森辑:《粤西文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465册.
    85、(清)汪森辑:《粤西诗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465册.
    86、(清)汪森辑:《粤西丛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465册.
    87、(清)檀萃辑:《滇海虞衡志》,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023-3024册.
    8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部,第171-172册.
    89、(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90、(清)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4册.
    91、(清)赵翼:《檐曝杂记》,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8册.
    92、(清)赵翼:《瓯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146册.
    93、(清)李调元:《粤风》,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94、(清)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6册.
    95、(清)瞿昌文:《粤行纪事》,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997-3998册.
    96、(清)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北京图书馆珍本善本丛刊本,第117册.
    9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
    98、(清)闵叙辑:《粤述》,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99、(清)陆祚蕃:《粤西偶记》,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i00、(清)陆次云:《峒溪阡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6册.
    i01、(清)张祥河辑:《粤西笔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102、(清)刘昆:《滇中杂说》,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103册.
    103、(清)沈曰霖:《粤西琐记》,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九册第七帙.
    104、(清)陈鼎:《滇游记》,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105册.
    105、(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9册.
    10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传世藏书本.
    i07、(明)刘文泰等编纂:《本草品汇精要续集》,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90-991册.
    108、(北齐)贾思勰:《齐民要术》,传世藏书本.
    109、(南宋)陈旉:《农书》.传世藏书本.
    110、(元)司农司辑撰:《农桑辑要》,传世藏书本..
    111、(明)方以智《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57册.
    112、(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112、(宋)秦观:《淮海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115册.
    114、(宋)苏东坡,孔凡礼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5、(宋)陶弼:《邕州小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096册.
    116、(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00册.
    117、(宋)李纲:《梁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25-1126册.
    118、(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9、(宋)苏过:《斜川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17册.
    120、(宋)李曾伯:《可斋杂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79册.
    121、(宋)佚名编:《宋朝诏令集》,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56册.
    122、(元)陆文圭:《墙东类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94册.
    123、(元)苏天爵辑:《元文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
    124、(明)陈子昂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
    125、(清)高熊征:《郢雪斋全集》,康熙四十五年(1708年)刻本.
    126、(清)潘永因辑:《宋稗类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4册.
    127、《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28、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9、《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四辑,台湾故宫博物院1978年版.
    130、《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四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1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版.
    1、(嘉靖)林富、黄佐纂:《广西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41册.
    2、(万历)苏濬纂修:《广西通志》,万历二十七年刻本.
    3、(雍正)金鉷监修,钱元昌纂:《广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5-568册.
    4、(嘉庆)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民国)蒙启鹏:《广西通志稿》,民国三十八年(1947年)广西通志馆油印本.
    6、(万历)郭菜纂修:《宾州志》,中国书店1992年12月出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第48册.
    7、(万历)甘东阳纂修:《太平府志》,中国书店1992年12月出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第48册.
    8、(嘉靖)方瑜纂修:《南宁府志》,中国书店1992年12月出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第48册.
    9、(嘉靖)林希元纂:《钦州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丛刊本,第64册.
    10、(崇祯)张国经纂修:《廉州府志》,中国书店1992年12月出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49册.
    11、(康熙)黄大成纂修:《平乐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99册.
    12、(康熙)王维淮纂:《西林县志》,中国书店1992年12月出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第48册.
    13、(康熙)张邵振纂修:《上林县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刻本.
    14、(雍正)胡醇仁重修:《平乐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200册.
    15、(雍正)甘汝来纂修:《太平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95册.
    16、(雍正)黄绍美修、吴邦瑗纂:《钦州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203册.
    17、(乾隆)王锦修,吴光昇纂:《柳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97册.
    18、(乾隆)李文琰修,何天祥纂:《庆远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96册.
    19、(乾隆)谢钟龄:《橫州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20、(乾隆)吴九龄修,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201册.
    21、(乾隆)周硕勋修,王家宪纂:《廉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204册.
    22、(乾隆)何梦瑶纂修,刘廷栋续纂:《岑溪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202册.
    23、(乾隆)黄元基纂修:《灵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203册.
    24、(乾隆)王巡泰纂修:《兴业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202册.
    25、(乾隆)舒启修,吴光昇纂:《马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本.
    26、(乾隆)吴志绾修,黄国显纂:《桂平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202册.
    27、(乾隆)李宏渭修,蒋日莱纂:《象州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98册.
    28、(乾隆)叶承立纂修:《富川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202册.
    29、(嘉庆)李忻纂修:《永安州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199册.
    30、(嘉庆)高攀桂修,梁士彦纂:《武宣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198册.
    31、(嘉庆)黄金声纂修:《上林志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
    32、(嘉庆)温之诚修,曹文深等纂:《全州志》,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33、(道光)王言纪修,朱锦纂:《白山司志》,道光十年刻本.
    34、(道光)何福祥纂修:《直隶归顺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35、(道光)谢沄纂修:《义宁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36、(道光)周之诚:《龙胜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37、(道光)朱椿年等修,杜以宽、叶轮纂:《钦州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本
    38、(道光)唐仁修:《庆远府志》,道光九年刻本.
    39、(同治)李世椿修,郑献甫纂:《象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40、(光绪)陈如金等修,华本崧等纂:《百色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41、(光绪)羊复礼纂:《镇安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42、(光绪)顾国诰、柴照修,刘树贤等纂:《富川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43、(光绪)褚兴周、夏敬颐纂修:《浔州府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44、(光绪)戴焕南修,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45、(光绪)黎申产辑:《宁明州志》,光绪九年刻本.
    46、(光绪)冯德材等修,文德馨等纂:《直隶郁林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本.
    47、(光绪)陶墫修,陆履中等纂:《恭城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48、(光绪)全文炳修,伍嘉猷、罗正宗纂:《平乐县志》,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
    49、(光绪)全文炳修,李熙骏等纂:《贺县志》,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
    50、(民国)罗增麟纂:《凌云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51、(民国)方光汉编辑:《广西》,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行.
    52、(民国)李文雄修,陈必明纂:《龙津县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油印本.
    53、(民国)黄旭初监修,吴龙辉纂:《崇善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54、(民国)杨北岑等编纂:《同正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55、(民国)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油印本.
    56、(民国)封赫鲁修,黄福海纂:《靖西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57、(民国)黄旭初修,岑庆沃纂:《田西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58、(民国)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59、(民国)谢次颜、藩鼎新修,黄文观等纂:《凤山县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油印本.
    60、(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1、(民国)杨盟修,黄诚沅纂:《上林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2、(民国)黎样品、韦可德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3、(民国)胡学林、陈学人等修,朱昌奎等纂:《宾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4、(民国)何其英等修,谢嗣农等纂:《柳城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5、(民国)吴国经等修,萧殿元等纂:《榴江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6、(民国)藏进巧修,唐本心纂:《雒容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7、(民国)苏瀚涛纂修:《象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68、(民国)黄志助修,龙泰任纂:《融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69、(民国)杨家珍总纂:《天河县乡土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0、(民国)江碧秋修,潘宝簶纂:《罗城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1、(民国)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2、(民国)梁杓修,吴瑜等纂:《思恩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3、(民国)覃玉成纂:《宜北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4、(民国)黄旭初监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5、(民国)张岳灵修,黎启勋纂:《阳朔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6、(民国)李滋繁纂:《灵川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7、(民国)潘宝疆等修,卢钞标纂:《钟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8、(民国)韦冠英修,梁培煐、龙玉珏纂:《贺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79、(民国)罗春芳修,玉崑山纂:《信都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0、(民国)李树楠修,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l、(民国)欧卿羲修,梁崇鼎等纂:《贵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2、王文傚、谢凤训纂修:《横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抄本.
    83、(民国)黄知元等纂修:《防城县志初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抄本.
    84、(民国)廖国器修,刘润纲纂:《合浦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铅印本.
    85、(民国)吴克宽修,陆庆祥纂:《隆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6、(民国)宾上武修,翟富文纂修:《来宾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7、(民国)黄旭初修,岑启沃纂:《田西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8、(民国)刘振西等纂:《隆安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89、(民国)张文杰纂修:《都安县志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整理编印.
    90、(民国)区世汉、莫庭光修,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年)油印本.
    9l、(民国)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桂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92、(民国)郑湘畴纂修:《平南县鉴》,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93、(民国)顾英明修,曹骏纂:《荔浦县志》,民国三年(1914年)铅印本.
    94、(嘉靖)戴璟、张岳等纂:《广东通志初稿》,北京图书馆珍本善本丛刊本,第38册.
    95、(雍正)郝玉麟修,鲁曾煜纂:《广东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2-564册.
    96、(明)姚虞:《岭海舆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94册.
    97、(清)蒋伊、韩作栋等撰:《广东舆图》,北京图书馆珍本善本丛干0本,第38册.
    98、(崇祯)陆鏊、陈炬奎纂修:《肇庆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5册.
    99、(康熙)刘允元纂:《连山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100、(乾隆)陆向荣修,刘彬华纂:《阳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71册.
    101、(乾隆)姜山修,吕伊纂:《阳春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83册.
    102、(乾隆)宋锦、李麟洲纂修:《德庆州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87册.
    103、(乾隆)王概纂修:《高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181-182册.
    104、(嘉庆)唐文藻等纂:《潮阳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76册.
    105、(乾隆)金廷烈等纂:《澄海县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刻本.
    106、(道光)姚柬之纂修:《连山绥厅志》,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107、(民国)凌锡华纂修:《广东连山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
    108、(民国)周赞元等纂修:《怀集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109、(康熙)张文豹、梁廷佐纂修:《安定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 本,第192册.
    110、(乾隆)萧应植修,陈景埙纂:《琼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宫珍本丛刊本,第189-191册.
    111、(道光)明谊修,张岳松等纂修:《琼州府志》,道光二十一年(1814年)刻本.
    112、(道光)胡端书修,杨士锦、吴鸣清纂:《万州志》,1958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
    113、(景泰)陈文修纂修:《云南图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14、(明)李中溪纂修:《云南通志》,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21册.
    115、(天启)刘文徵纂修:《滇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81-682册
    116、(康熙)范承勋、吴自肃纂修:《云南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44册.
    117、(雍正)鄂尔泰监修,靖道谟等纂:《云南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9-570册.
    118、(道光)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云南通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
    119、(康熙)管抡纂,(雍正)夏治原增增辑:《师宗州志》,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24册.
    120、(康熙)章履成等纂修:《元江府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刻本.
    121、(雍正)张无咎修,夏冕纂:《临安府志》,雍正九年(1731年)刻本.
    122、(雍正)祝宏修,赵节纂:《续修建水州志》,雍正九年(1731年)刻本.
    123、(乾隆)傅腾蛟等修,秦仁等纂:《弥勒州志》,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24册.
    124、(乾隆)周垛等修,李绶等纂:《广西府志》,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24册.
    125、(乾隆)汤大宾修,赵震等纂:《开化府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刻本.
    126、(道光)林则徐修,李熙龄等纂:《广南府志》,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33册.
    127、(嘉庆)张大鼎纂修:《阿迷州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版故宮珍本丛刊本,第228册.
    128、(道光)郑绍谦纂修.李熙龄续修:《普洱府志》,咸丰元年(1851年)刻本.
    129(民国)黄元直修,刘达式纂:《元江志稿》,民国十一年(1922年)铅印本.
    130、(民国)佚名纂修:《广南县志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稿本.
    131、(民国)张自明修,王富臣等纂:《马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132、(民国)徐孝喆修,缪云章纂:《邱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26年)石印本.
    133、(民国)甘汝棠修纂:《富州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134、(民国)马标纂,杨中润修:《路南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印行本.
    135、(民国)薛之标纂修:《个旧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抄本.
    136、(民国)刘盛堂编:《云南地志》,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21册.
    137、(民国)陈钟书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34册.
    138、(民国)云南地志编辑组编:《云南产业志》,见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104册.
    139、(清)爱必达撰:《黔南识略》,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本.
    140、(乾隆)靖道谟等撰:《贵州通志》,台湾华文书局民国五十七年印行本.
    14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14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43、横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横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144、都安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都安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45、《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3月版.
    146、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5月版.
    147、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48、连山《壮族瑶族志》编写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瑶族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商务书局1934年版,又见《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三编18册,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版.
    2、(民国)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罗香林著:《中夏系统之百越》,独立出版社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八月印行.
    4、《壮族简史》编写组著:《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
    5、黄现墦、张一民、黄增庆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6、费孝通著:《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7、江应樑著:《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版.
    9、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1、张声震主编:《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汉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12、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古壮字字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版.
    13、覃乃昌著:《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4、覃彩鸾著:《壮族干栏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5、丘振声著:《壮族图腾考》,广西教育出版1996年12月版.
    16、苏建灵著:《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3月版.
    17、李富强著:《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18、廖明君著:《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9、郑超雄著:《壮族文明起源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0、蒋廷瑜著:《壮族铜鼓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1、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2、王文光编著:《南方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3、符太浩著:《<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4、梁庭望编著:《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25、广西省政府统计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编印:《广西年鉴》第一回。
    26、广西省政府统计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编印:《广西年鉴》第三回。
    2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2004},广西年鉴社2004年9月版。
    28、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29、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编:《桂林石刻》,内部资料。
    30、郭立新编著:《天上人间--广西龙脊壮族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1、梁庭望著:《壮族文化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2、杨宗亮著:《壮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版。
    33、何毛堂、李书田、李全伟著:《黑衣壮族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4、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5、马建钊、陆上来主编:《粤北壮族风情辑录》,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版。
    36、南宁地区文联、广西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广西民俗学会编:《壮族风情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37、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古壮字字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版。
    38、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版。
    39、刘锋著:《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0、伍新福著:《湖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版。
    41、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2、李炳东、弋德华编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43、杨新益、梁精华编:《广西教育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4、高言弘、姚舜安编著:《明代广西农民起义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5、张益桂、徐硕如著:《明代广西农民起义史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
    46、司徒尚纪著:《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47、练铭志、马建钊、朱洪著:《广东民族关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8、徐平等著:《大瑶山七十年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49、(民国)张先辰著:《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民国三十年(1921年)版。
    50、廖正诚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51、谭其骧著:《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52、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53、史念海著:《河山集》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54、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
    55、苏北海著:《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56、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
    57、王双怀著:《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8、周宏伟著:《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59、周振鹤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60、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1月版。
    6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6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广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
    64、王曾瑜著:《岳飞与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5、邓广铭著:《邓广铭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66、苍铭著:《云南边地移民史》,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67、吴慧著:《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2月版。
    68、白光润主编:《现代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69、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70、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71、李志华主编:《中国民族地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2、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上、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73、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74、冯江、高玮、盛连喜主编:《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5、尚玉昌编著:《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6、王兰州、阮红编著:《人文生态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
    77、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云南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8、李树刚、梁畴芬主编:《广西植物资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79、陈重明等编著:《民族植物与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80、林而达编著:《小麦与气象》,气象出版社1986年2月版。
    8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广西人瑶山瑶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民族部分》,1958年版4月印。
    82、韦景云、覃晓航编著:《壮语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8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版。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册,厂‘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85、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版。
    8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8月版。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版。
    88、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版。
    8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洛东乡壮族社会历史概况》,1965年11月编印(内部资料)。
    9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广西大瑶山瑶族歌谣故事集》(第一、二、三部分),1958年版4月印。
    91、《古往今来话福堂》,载《连山文史》第二十辑。2006年7月编印(内部资料)。
    92、广东连山县《韦氏族谱》、《梁氏族谱》,原件均藏于连山县福堂镇新风寨贤洞寨韦泽源、大寨村梁立连处,《陆氏族谱》复印件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委。
    93、[日]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9月版。
    94、[日]藤岡谦二郎著:《人类集团の地理》,大明堂株式会社昭和55年(1979年)4月发行。
    95、[美]森普耳(Ellen Churchill Semple)著,陈建民译:《地理环境之影响》,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版。
    96、[美]恩格伦(O.D.Yon Engeln)著,林光潋译:《民族发展底地理因素》,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版。
    97、[美]乔治·威廉斯(George C.williams)著,陈荣霞译:《适应与自然选择》(Adaptaion and Natural select ion:A Cri t ique of Some Current Evolut ionary Thought),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版。
    98、Katherine Palmer Kaup,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2000 by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
    99、Robert B.Marks,Tigers,Rice,silk,and Silt,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erperial South China.Published by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8。
    1、罗香林:《狼兵狼田考》,载《百越源流与文化》,中华丛书委员会1955年12月出版。
    2、曾昭璇:《珠江流域的人地关系》,载谢觉民主编:《人文地理学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9l-i00页。
    3、费孝通:《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载《新建设》1952年第1期。
    4、张一民:《壮族形成时间辨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范宏贵、唐兆民:《壮族族称的缘起和演变》,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
    6、覃乃昌:《红水河稻作文化》,载《农业考古》2004年第l期;
    7、覃乃昌:《明清时期广西对水稻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清时期广西稻作农业史研究之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8、覃乃昌的《“那”文化圈论》,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9、覃彩銮的《试论壮族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载《学术论坛》1999年第6期。
    10、陈志文:《建国初期文山壮族各支系调查识别情况》,载文山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山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少数民族专辑),1998年4月内部刊印本。
    11、白柯:《四川的壮族》,载《四川统一战线》2002年第5期。
    12、练铭志:《试论广东壮族的来源》,载《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十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3、何正廷:《云南壮族族源与称谓新探》,载《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1、2期。
    14、廖明君:《壮族水崇拜与生殖崇拜》,载《民族文化研究》2001年第2期;
    15、王明富:《文山少数民族民俗田野考察方法浅议》,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6、杨宗亮:《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7、凌春辉:《论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载《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8、何正廷:《侬智高率部落藉元江行踪考》,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9、谈琪:《论壮族历史上的“弃蛮趋夏”现象》,载《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20、覃德亮、韦兰琴:《灵渠之“陡”语言新考》,载《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1、覃风余:《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载《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2、文耀海、张占先:《汉族迁徙广南探源及其影响》,载文山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山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少数民族专辑》(内部资料),1998年4月印刷。
    23、顾有识:《试论历史上的壮汉互为同化》,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24、韦玖灵:《试论壮汉民族融合的文化认同》,载《学术论坛》1999年第4期。
    25、宋涛:《广西壮汉民族相互融合现象探析》,载《桂海论丛》1999年第4期。
    26、李卫东:《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讨》,载《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第l期。
    27、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28、钱小康:《犁》,载《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29、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及其对清代前中期江南水稻生产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30、郑维宽:《近六百年来广西气候变化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31、周恩典、汤韵旋:《新进化论述略》,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
    32、王子今:《汉晋时代的瘴疠之害》,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期。
    33、吴宣德:《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2期。
    34、李润强:《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35、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载《中国人才》2002年第12期。
    36、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37、于赓哲:《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8、王双怀:《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载《地理研究》1999年第6期。
    39、王爱民、缪磊磊:《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评述》,载《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第4期。
    440、唐剑武、郭怀成、叶文虎:《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载《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第1期。
    41、崔凤军:《环境承载力初探》,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2期。
    42、方修琦:《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载《人文地理》1999年第2期。
    43、陈印军:《四川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及对策》,载《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第4期。
    44、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载《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45、马宗保、马清虎:《试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中的生态智慧》,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6、文江涛、邬思云:《生态适应与瓯骆族裔安居之道》,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47、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8、刘祥学:《由模糊到清晰--历史时期对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演进》,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49、刘祥学:《广西战争的时空分布特征(前221--1911年)》,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50、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51、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2、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53、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回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54、张其昀:《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载《地理学报》1935年第2期。
    55、[苏]Ю·В·布朗利,苗欣荣译:《民族及其环境》,载《民族译丛》1991年第6期。
    56、[法]埃莱娜·C·唐科斯,龚羽翼译:《苏联政府无法走出民族困扰的死胡同》,载《民族译丛》1980年第2期。
    57、[日]石川荣吉、佐佐木高明:《民族地理学的学派及学说》,载《民族译丛》1986年第5期。
    58、[苏]В·И·科兹洛夫:《民族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载《民族译丛》1984年第3期。
    59、祁庆富:《关于二十一世纪生态民族学的思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6期。
    60、[日]谷口房男著,覃义生译:《日本的壮族史研究动态》,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61、[美]杰弗里·G·巴罗的《中越边境上的宋代壮族》一文,载《民族译丛》1990年第1期。
    62、[澳]贺大卫、蒙元曜:《广西稻作词汇及其文化内涵试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